04/02
2024正蒙四院论语心得分享1《论语》学习心得体会工学院:张琦古人云:“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这本书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无意中的言行变成了世人的楷模,《论语》于是问世并名动天下。学习《论语》,像是走进了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的谋略,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由于此原因了。在论语学习过...
04/02
2024正蒙三院论语心得分享1学习心得正蒙三院第二组《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的言行,其中包含了孔子的教诲和思想。学而篇中提到了很多关于学习和修养的道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和修行的启示。学而篇告诉我们要虚心学习,强调了修养和道德。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乐趣,要不断地学习,同时,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要以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轻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只有坚守自己的原则...
04/02
2024正蒙二院论语心得分享2 论语的生活智慧3月20日在17号楼学习曾仕强老师的《论语》的经典解读《学天篇》。聚得福运、过得自在、活得通透。学习论语要得到生活的乐趣。大家都很熟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今天确实了解到了不太一样的解读,这表达了孔门子弟有三大乐趣,第一不断学习和实践,第二交几个好友,第三向君子看起。获得生活的智慧是向大自然学习,以自...
04/02
2024正蒙一院论语心得分享1《论语》学习心得1——学习是泛在的部门:商学院 姓名:党智军本周小组主要学习了《论语》第一章和第二章部分内容,收获很大:1、本部分主要是学习篇,内容涉及仁、孝等道德的各个方面。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积淀了多少智慧与圣明。我们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结成的智慧,我们信仰的是源源而来理性,我们信仰“仁”与“孝”。学而篇里的章节就让我看到了促成人们内心强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
04/02
2024正蒙五院论语心得分享1读《大学》的心得体会国际合作学院:李英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这是古典诗⽂《⼤学》第⼀章⾥的句⼦,意思是《⼤学》的原理,在于使⼈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旧更新,在于使⼈们到达最好的理想境界。从中我悟出了⼀种处世⼼态,亲民、⾄善――⼤学之道,教导我们做⼈的道理,做⼈要以⾝作则,待⼈处事要⼼平⽓和。强调的不仅仅是⼈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的道...
03/19
2024《大学》学习心得“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内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就要“诚其意,正其心”,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
03/19
2024《大学》第二章心得体会工学院:张琦《大学》这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当我深入阅读其第二章时,更是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在这一章中,作者主要讲述了“诚意”的重要性。诚意,作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内心真诚,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引导自己和他人走向正确的道路。同时,诚意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和友谊的桥梁,能够让我们...
03/19
2024《大学》学习心得正蒙三院第四小组 杜先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学》一书被誉为人生的“圣经”,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为历代学子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指南。近期,我认真研读了《大学》,深感其博大精深,受益匪浅。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一、格物致知:夯实基础知识《大学》开篇即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
03/19
2024奋斗青春 3月13日在17号楼学习了《大学》的经典解读。治国明明德到它内涵,人学习的过程是有变化,需要互相尊重,所以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总之主体是善良的品性。我们要在美德上不断提高自己,人人都是活雷锋。 善良是有能力的人,通过思考后将错误做法纠正过来,使一切变得美好和谐,所以善良可以使很多的事情更美好更和谐,在目前很多人学习如何好好沟通,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跟形形色色不同的人打交道,善良的人,懂...
03/19
2024《大学》心得体会商学院:丁云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我每天都在与学生们接触,见证他们的成长与困惑,努力在他们的求学之路上给予支持与引导。为了更好地肩负起这份责任,我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而《大学》这部儒家经典,给了我许多深刻的启示。《大学》所传达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理念,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指导,更是对社会和谐、人际相处的深刻洞见。我时常提醒自己,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有“亲民”之心,设身处地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