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三院论语心得分享1
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二组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的言行,其中包含了孔子的教诲和思想。
学而篇中提到了很多关于学习和修养的道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和修行的启示。学而篇告诉我们要虚心学习,强调了修养和道德。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乐趣,要不断地学习,同时,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要以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轻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只有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为政篇告诉我们要以德治国、以仁治国。一个国家的治理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要以德治国,以身作则。只有领导者本身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才能感化和影响民众,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实现国家的安定和和谐。
两篇都提到了谦虚和谨慎的重要性。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句话告诉我们,领导者要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不要自负和骄傲。只有谦虚和谨慎,才能避免犯错和失误,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民众谋福祉。
总的来说,学而篇、为政篇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学习、修养、政治和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我们要坚守道德准则,修身养性;要善待他人,以德治国,以仁政感化民心;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贤明领导者,为自身和国家谋进步。
《论语》心得
最近看了《论语》学而篇第一,对于这一章的原文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是: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哩。”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就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政治家、商人、外交家。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杰出代表。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首富,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后,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子贡是中国历史上儒商的第一人,估计在经商赚钱后,恐怕在如何做人也有过摇摆与纠结,最后总结出两点,那就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意味着一个人在穷困之中仍能保持一种安详与平和。子贡问孔子这个问题就是再问如何做好一个穷人,如何做好一个富人。
孔子回答“可也” 意思是一般人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是做好一个穷人一个富人的底线。但在贫困之中却能保持一份快乐,富贵之中却能有一种对礼的追求,这却是告诉你一种积极的人生方向与目标。
我比较有感触,就从两方面谈一谈吧,一方面是生活中,比如之前新冠疫情初期的时候,那时候大家都对新冠很陌生不了解,当时又是全球爆发,每个人都很慌乱很恐惧。我那个时候也什么都不懂,周围的同事和朋友都很喜欢和我在一起,很开心和放松,比较诧异我心态怎么那么好,周围的人也会受影响,不再慌乱和恐惧,也会问我如何做到的。可能因为我个人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磨炼,从小到大也经历过洪水、非典、地震等。所以当时新冠的时候也就很平静、稳定吧。另一方面是工作,以前的我在工作中会比较保守,自从2019年转岗以后,从国画系—高迪书屋—天然呆,再到高迪书屋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我也学习到很多。就比如之前临时调我去天然呆,我整个人都是抗拒是懵的,并不是不想去,而是当时真的是一点不懂也不会,喝奶茶还可以,做奶茶是一点不敢想,害怕做不好辜负领导和同事。当时真的是硬着头皮去了天然呆,从切水果、煮茶一点一滴学起,慢慢的可以独立出饮品,再到后来封控时候一个人开早,在领导的信任、支持下,同事的帮助中学习成长了不少,没有之前那么社恐了,也可以承担那些工作和责任。经历过这些,发现只要迈出第一步也没有那么难,一步一脚印也是可以完成得越来越好。现在在高迪书屋的林老师和李老师也比我小,对新鲜事物懂得多一点,我也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冲劲,对于不会的或者不了解的,也在努力学习中,工作中遇到问题也会想办法或者换种思路和方法去尝试解决。这一路上,很感谢各位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也很感谢每位同事的信任和帮助,我也会努力变成更好的我。
2024年3月20日学习心得
今天我们开始《论语》的学习。
《论语》我们不止一遍在学习,我自己在学习的时候觉得可以汲取的营养相对比较少,和大家在一起学习的时候,发现有些人的观点比较新颖,和我的想法不太一样。
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个人觉得这一篇过度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下一代人要比上一代人优秀,下一代人的身上会有很多上一代人的印记,但是最重要的印记就是善良,只要做到这一点也可以算是孝顺了。不能愚孝,失去了良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应该允许下一代人做一些不一样的,甚至“出格”的事情。社会在要向前发展,需要有创新的思想。在工作中,要多向年轻人学习,他们的想法很活跃,点子也很多,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董事长参与我们小组的讨论。他第一个问题就是:学习完《大学》再学习《论语》二者有什么不同?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没有考虑过,突然不知所措。后来又问:学而时习之,学什么?习什么?怎么学?怎么习?我直接懵了。我突然觉得自己学了这么长时间,只关注到了书本的表面,没有深层次的寻找他们之间的关联,或者说没有明白我们学习经典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董事长讲了很多,我笔记记得慢,没能跟上。他说了一句:生命体验中有益于自己,践行于自己的生命中,流畅在血液里。我知道了学习经典是与个人生活相关联,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体验生活的快乐。我的理解比较浅薄,今后和大家多学习。
《大学》所呈现的是一种步步深入、层层扩展的修身哲学.它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它的终极目标。它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像一个逐渐向外扩展的同心圆,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到国家、到世界,乃至整个人类,呈现出一种完全开放的人文精神。
《论语》坚信德行是可以学习的,德行的典范叫圣人,则人人有望成为。这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徵,相信人有创造自我的能力。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个性经历不同,所以成德行仁的方式也会有差异。
正蒙书院 秦喜
《论语》读后感
正蒙三院(15A正蒙导师):周婷
《论语》是一本对话录,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同时也是对孔子的思想的体现,特别是对“仁”的体现。但是本人才疏学浅,对《论语》无法做出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下面摘录《论语》中我个人印象比较深词句进行分享。
一、“君子不器”对于我这个文学常识比较浅薄的人来说,第一个反应便是:“器”是器皿的意思,翻译过来便是君子不是东西?但真的是这样吗,大家都知道“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也是孔子说的,但是这句话的意思不能直意,如果直意我想我会挨打。后来查阅资料发现意思就是:我们要博学多才,不能局限某一方面。对于一个老师,可能会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可能还需要应对某一天学生问的“宇宙是什么?”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二、有教无类。在孔子那个时代,学习知识是有社会地位人所做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基本出头无望。而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在当时可能是一个“异类”,这也许也是他伟大的原因吧。而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了“有教无类”。
三、“以德报怨”,如果真的是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也幸亏读了《论语》,知道有时在日常听到也许是断章取义。
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识就不说了,但这句话体现在逻辑有一点辩证的关系,前半句说不是说因为父母在不能离家太远,单纯看前半句,个人感觉是太片面甚至是错的,但是加上后面这一句“游必有方”,成功把到底要不要“远游”这件事表达的全面了。
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几千年前提出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最后《论语》中的一句话警醒自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023年3月22日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篇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孔子说:“孩子啊,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敬长辈,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民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多余精力,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以前读这一则时,不能理解孔老先生的深意,认为一个人应全力以赴地去“学文”,不能只在有“余力”时才为之,人不学,何以立?这次再读,对以前的认识产生怀疑,才认识到孔老先生是教人先学做人, 学会做人是首要,学问在其次,所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一生之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 “孔门论学,范围虽广,然必兼心地修养与人格完成之两义。”
本章言弟子为学,当重德行。若一意于书籍文字,则有文灭其质之弊。但专重德行,不学于文求多闻博识,则心胸不开,志趣不高,仅一乡里自好之士,无以达深大之境。”
《论语》所述皆极朴素极平实,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孔子以平实教人”。即如这“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实讲的也就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先做人, 再学文,德行第一,学文第二,而且这种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其实我们过去的教育,包含了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且把生活教育与人格的建立相结合,所以中国文化,小学这个阶段,就是学做人的知识,先培养一个人,然后再讲高深的修养,才是大学之道。只有把为人的基本原则学好了,“行有余力”,再进一步深入学习,而且他们的学习,是在生活中学,将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行与学结合起来,这才是生活的教育,也是生动的教育、接地气的教育。
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感到现在的中国教育迷失了本真,教育成为一种知识的堆积或是职业的训练,而没有真正关注人,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因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亟需反璞归真。
15A正蒙导师:罗晓娥
2024年3月22日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15A正蒙导师:杜毅茹
通过前两周同各位正蒙导师共同学习经典国学文化《大学》,我深感祖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是看几次书就能学明白的。学思践悟,切己体察,身体力行,是学习经典的重要途径。
在本周的《论语》学习中,我领悟了《论语》的精髓,我知道了“仁爱”是《论语》的中心,用“礼”来展现,心中有仁,做事利仁,不受周围环境和富贵贫贱的影响。“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富贵时我们要饮水思源,不忘初心。贫贱时,我们也不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摆脱它,而应该安贫乐道,修己达人。“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感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觉醒,然后才能达到生命的高度自觉,达到“仁”的境界,达到生命的圆满。修身就是修心,让自己的心安于仁德,通过学而时习之,“学”即“觉也”,然后让我们的精神获得最大的自由。“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在家庭中感受到爱和仁,才能回报社会爱与仁。孝是一种本能,但需要引发,孝是孩子连续感受到父母的爱而由衷的想要去爱父母,回报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的情感。这可以说是一场生命的觉醒,唤回本心,找回人之为“仁”的生命大道,然后导之以行,止于至善!我们处身立世,就是要锻造一颗对天地万物大仁的心,对我们有帮助的人我们要懂得感恩回报,给我们生活造成困境的人要反躬自省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哪怕是再无可喜之处,也要有一颗帮人向善向美的心。当你高度自觉地为仁时,生命也就开始觉醒。
我们学习《论语》,学习祖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而应该是传之承之,去影响更多生命的成长。作为辅导员,更应该把其中的精髓传递给学生。“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真理,即使当天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作为辅导员,我想为什么我的心可以那么坦然,不仅仅是我自己闻道,久而久之,我们身边的人,我的学生耳濡目染,都会闻道而来,道永远不会消失,我们的灵魂也就不会泯灭。我希望我身边的孩子都能去每天阅读《论语》,在一天天晨诵暮读经典中变得越来越懂事,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谦恭礼让,互相帮助。把校园十项规定、校园文化真正的落实在自身。同样在我们在工作中,既要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智者,又要做仁者。学习上引领孩子探索创新,把知识变成一股股活水滋润孩子的生命,让他们的生命不断丰富觉醒,生活中启发孩子们做生活的仁者,对万事万物要有同情怜悯之心。对父母要有孝顺之心,对老师长辈要有敬爱之情。对兄弟姐妹和同伴要有友爱之谊。塑造生命,激活灵魂,让智慧和仁义之光照拂孩子们的人生。
2024年3月22日
《论语》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就是洗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因此加强学习是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在认真读书的同时并进行思考,即“学以治之,思以精之”。学习的核心就是一个“悟”字,即自我修炼、自我思考、自我循环、自我完善。能“悟”,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做任何事才能事半功倍。
15A正蒙导师:
樊博艺
2024.3.22
学习《论语》感想
正蒙三院(15A正蒙导师):何雅林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情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以良好的工作状态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另外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向职业化辅导员转变。
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工作中的成就感也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在今天这样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辅导员,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近几年来,我所带的基本都是毕业班级,毕业班的学生都不在学校,实习期间,学生工作岗位比较宽广,无法做到统一集中管理,我利用工作零碎休息时间,下医院,下单位去看望学生,了解学生工作状态和住宿安全等,从她们的工作内容到住宿吃饭等等细微的环节入手,关注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在刚走出校门,走进工作岗位时,会有一个适应期,在这个适应期内会产生各种问题和为难情绪,安抚学生情绪,鼓励学生继续加油,就成了我们毕业班辅导员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另外毕业班很多事务性的工作无法统一完成,学校未完成的学习和其他任务,以及发布的招聘信息等等,学生都可能会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而错过消息,这就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挨个与学生沟通,面对繁杂的工作,作为一名辅导员,遇事应该冷静对待,对待学生的各种问题,应该有耐心和爱心,尤其是遇到犯错误的学生,一定要心平气和的与学沟通,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要面对学生对工作的抱怨、也许要面对家长的不配合,也许要面对心理问题学生的担忧和恐慌,也许会面对领导的批评,甚至还会遇到学生的谩骂等等,在面对所有的问题和不愉快时,我们要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学生在出入社会,存在着实习、升学、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面对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时,更多的是迷茫和焦虑,正这样的情境之下,学生和家长的情绪也是在所难免的,想通了缘由之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只有自己的情绪稳定,不要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情绪失控,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成熟职业的表现,我也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为了做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工作。
第三周《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15A正蒙导师):刘艳芳
3月20日下午,在15A活动室与小组成员共同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为政篇全篇及八佾篇的部分章节内容。各个参考资料中对相关章节的解释和阐述也有一定的区别,作为我们个人,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对孔子的思想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一定了解,这样可以全面理解字句的意思。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学习方法和态度。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学习的内容要在适当的时候实习践行。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书面的知识,还要善于思考,不懂的地方要仔细探究不能不懂装懂,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尤其是作为教师,如果自己尚且不懂,又怎么能做到为人师表,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呢?
交友。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志趣相投,才会有共同语言,才会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如果每个人都抱有“不友不如己者”的想法,我想我们大多数人将难以交到朋友。同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性格和想法,朋友间相处,要能客观看待朋友的优点和缺点,不要因朋友不了解自己而“愠”。要向优秀的人学习,取长补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也要看到对方身上的优点。
孝悌。这既是封建道德,也是我们今人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入则孝,出则悌,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是为人的基本礼仪道德,也是我们工作生活中,为人处世,都必须要遵循的道德规范。为人子女,我们要孝顺父母,避免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人父母我们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人师长,身先士卒,做好表率,才可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才可以更好的面对学生做好学生教学和管理工作。总之一句话,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分。
信用。人无信,则不立,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狼来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不会被人信任。在做出承诺的时候要三思而后行,不能信口开河,言而不信,如果答应了别人就要做到。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讲,都符合学校“明道、修身、利他、共荣”的校训,更好的诠释“以生为本、立德为先”的教风。
2024年3月22日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宋兰
本周开始了《论语》的学习,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这样勤奋的人,乐观的人,大度的人,实为君子,值得我们学习。这也是我们在辅导员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给学生强调学习所用:告知学生学习后要复习,不仅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如果有时间了可以约三五志同道合的人大家在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同时也告诉学生,要坚守自己的初心,不要因为别人的不当言语去怀疑自己,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就应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也是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反之自己和朋友相处时也要尊重朋友的喜好。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这也是一个人的品德的修养,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能够消除恶。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所有在学生的性格形成阶段,我们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一个鞭策,让我在辅导员乃至为人处世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在育人的同时要自省、反思、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紧跟时代脚步,与学生共同成长。
《论语》的学习心得感悟
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著作,虽然这本书从成书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了,但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一段话是:“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孔子的学生子游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主要是说能养活父母就行了。而对于犬马来说也都能得到的饲养,如果人们只养活父母而不恭敬的话,和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孔子的回答非常深刻,也非常有针对性,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子女对父母的孝没有让父母满意。由此想到当今社会,虽然我们身边有不少孝敬父母的模范,但也有不少人做得很不够,至少没有做到非常重视,没有很好地孝敬父母。存在这种情况的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工作太忙,生活节奏快等原因,仅仅满足于让父母有吃有穿就行了,平时很少抽出时间去看望父母,很少从精神上关心父母;另一类,不少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型受到父母及长辈们的溺爱,长大以后缺乏孝敬父母的意识,更缺少孝敬父母的责任。
我认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美德不仅不该丢掉,反而更应保持和加强。作为子女,在关心父母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多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我们有时间多陪陪父母更好,即使我们工作繁忙,时间紧张,抽不出时间去看望父母,但至少可以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哪怕只是一两句关心、问候的话语,或者在节假日、父母生日时送上一份深深的祝福,都能让父母感到欣慰和温暖。这也正是论语里孔子关于尽孝的要求。
论语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如何关心和孝敬父母,还让我学到了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做人等方面的道理,它真是一本好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15A正蒙导师:王雪恒
2024年3月21日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许茹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启示】孔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应做一个践行者,而不要去做一个空谈家。就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也就是 “敏于事而慎于言”,凡事先做起来,然后再说,把实际的行动放在言论的前面,而不要光吹牛不做,夸夸其谈。这里并不是指说到做到,而是做到说到,既信守了承诺,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信用。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启示】孔子在这一节里论述了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区别,君子和小人在与人交结时因其动机和目的截然相反,所以其表现为行为时必然是截然相反的。由此可见,周和比的意思应该是相反的。如果说,小人为私欲勾结别人、图谋利益,那么,君子应该为道义团结和帮助别人、牺牲利益。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将周围的人都当作合作伙伴,亲近他们,团结他们。而不是把周围的人都当作竞争对手,敌视他们。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启示】学习但不思考,就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学多了,就会迷茫,无所指向,无所用,反而会增添迷茫的烦恼,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思考,想解决问题,但是所学有限,缺少思考的素材和学识,那么问题是无法认识清楚,并且获得解决的,只会让自己陷入非常疲惫而又无力解决问题的境地。这句话是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才能学到扎实有用的知识。一方面,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学与思相结合,教师除了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储备以外,还要不断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做到学与思相结合,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孔子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
【启示】孔子强调了攻击异端邪说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攻击,才能够消除它们的影响,保护社会和人民的利益。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及时揭露和打击邪说,防止它们对社会和人民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够创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论语》学习研讨心得
——古典智慧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而且其思想精髓也深深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的文化与伦理建构。在研读《论语》的前两章时,我深受其言简意赅、内涵深远的特点所吸引。这些章节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原则。
第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的乐趣,提倡终身学习的态度,并且指出了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的重要性。在当代大学教育中,我们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主动探究知识,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作为教师,我们自己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才能引领学生进步。同时,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就像孔子所说的“有朋自远方来”,我们应该珍惜来自不同背景学生的视角,创造一个包容多元、鼓励交流的学习环境。
再来看第二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北辰象征着道德的标准和稳定性,为政者/上位者应当以身作则,如同北辰一样成为民众行为的指引。我们作为正蒙导师,管理学生生活与道德教育时,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不仅要管理好宿舍的秩序,更要关心学生的品德发展,通过日常的点滴影响,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自我修养。
结合古典智慧与现代实践,正如《论语》所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积累,更是为了自我提升和社会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坚持诚信,耐心地教导学生,提倡以学习为乐,以德为先。通过身教和言教影响学生,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他人来访时表现出真诚的欢欣,在不知者面前保持谦逊。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培养出知识丰富的人才,更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君子”。
总体来说,《论语》的这些教诲并不陈旧,反而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仍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在教育实践中找到坚实的理论支撑,指导我们成为更好的导师。
15A正蒙导师:朱钰彤
2024年3月20日
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第二组:车妙芳
在孔子的智慧中,有一句话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其大意是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如果学习不扎实,学问就不能牢固。他主张忠诚诚信,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一旦有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对于大学辅导员来说,这句话提供了很好的自身修养提升的指导。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他们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学识水平至关重要。
重威严与学识牢固:辅导员应当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确保教育学生的内容准确、有深度。同时,辅导员在言谈举止中也应表现出庄重,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在学生管理中,这意味着学生应该被教导要庄重有威严,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同时,学习应该扎实进行,保证学生掌握牢固的知识基础。
忠诚诚信: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坚持原则,对学生、对工作都要忠诚诚信。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管理中就意味着应该教导学盛忠诚于学习任务,诚信地完成作业和考试。比如通过严格的考试规则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后果教育为主题班会进行诚信教育。
交朋友的原则:辅导员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与不良现象为伍,要与正能量的人交往,这样不仅能提升自己,也能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勇于改正:人无完人,辅导员在工作中也难免会犯错误。关键是要有承认错误和及时改正的勇气,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学生管理中,鼓励学生都能接受错误,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综上所述,孔子的这句话对大学辅导员的自身修养提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辅导员应该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个人修养,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
学习《论语》有感
正蒙三院三组 李汶姿
通过学习《论语》给我的个人成长带来很多启示。首先,教导我们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以提升自己。此外,《论语》鼓励我们尊重他人,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让我们学会珍惜友谊和与人交往的乐趣。还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它告诉我们要保持宽容和淡定,即使不被他人理解,也能保持自己的品德。
学习《论语》对提升个人修养有很多帮助,可以培养我们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让我们更加注重诚实、正直和善良。《论语》中的教诲鼓励我们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努力追求知识和智慧。此外,它还教导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尊重他人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加谦逊、宽容和有同理心,提升自己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论语》学习心得
老子学院 董鹏飞
1.大人之学
与诞生于地中海沿岸恶劣自然环境下崇拜自由和冒险的个人主义的外向型西方文明不同,以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为主要代表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使得华夏民族牢牢地依附在这片土地,较早地过上了以氏族宗亲为主要单位的群居式的生活。为了进一步巩固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宗亲这一团体的利益,宗族法则、家庭训条代替了法律的存在,伦理关系亦被梳理成犹如榕树般盘根错节、叶茂枝繁的宗亲关系网络,宗族内部长幼有序、层级严密,既而形成了以“情——理——法”为基本处事原则的民族思维定式,建立了家国同构式的团结和稳定的集体主义的内向型东方文明。在这种体制下,中国人不断研究道德和人伦,深谙人情与世故,中国哲学也更多的表现为人学的特征。
因此,无论是仁义礼智信,还是温良恭俭让,都是在研究人、引导人、塑造人,而人学的目的更多的是塑造人以用于服务国家与社会。《大学》开篇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所谓“三纲领”,即大人之学的道理,在于明白自我光明的德性进而彰显自己的德行,再推己及人,亲爱于民,使人们最终达到高崇的善并毫不动摇。“三纲领”是目标,路径是“八条目”,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它向我们提供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条成仁成圣的修炼之道,此后,对士大夫阶层而言,无论这一远大奋斗目标和路径能否实现和通过,他们都始终坚信这是一条正确而光明的道路,是古今知识分子理想而崇高的人生道路。
继之以后,“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成为文人士大夫的座右铭和人生写照,这种生则入世、学而优则仕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贯穿于古今知识分子的心胸之中,成为文人气节与文人气质的深层内涵。这些遗传下来的文化基因,追根溯源,几乎都可以追寻到春秋战国时期以诸子百家,特别是以儒家先贤为代表的人学观点,这其中典型的就有以成仁成圣的大人之学为主要内容的《大学》。
时至今日,我们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对于人的培养和塑造,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实践中。我们的教育不能始终忽视作为个体的独立的人的觉醒,以及人的德行的培养;不应将德育排除在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之外,在教育体制内、在评价体系内、在选拔聘任环节中,与德育和德行几乎彻底绝缘;不应唯文凭、唯学历、唯论文选人荐人用人,而应注重不同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和个性化发展;不应为突出集体的作用,而扼杀个体的存在价值,要教育个体关注自己、热爱自己、发掘自己,关注个体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关注个体灵魂的归宿与安适。尊重多元化的个性培养,或许中国还会迎来新的圣人诞生的时代。因此,我们应继续传承《大学》精神,在现代社会实现返本开新。
2.内圣外王
《大学》之于“四书”,其作用主要是为儒生构建起“大人之学”的规模和节次,犹如平地起高楼,必先有其框架和步骤,唯此了然于胸,方可寻迹探索、自持自修。
《大学》所求“大人之学”,乃成仁成圣之道。经一章,据传为孔子所作,唯曾子悟得其中真义,遂作传十章,分而述之。具体情形,不得可考。然而,“三纲领”“八条目”作为《大学》经一章的核心要义,统领总篇,孤章盖全,将儒家“内圣外王”的君子人格予以呈现,确立了至高的人生追求——明德、亲民、至善,是为框架;其步骤分为内求和外生两大阶段,内求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生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内求内圣,外生外王,内圣多为精神层面的自我修持,外王多为实践层面的社会延展,内圣是本,外王是果,本固则果成。“内圣外王”是一体的,本是果的自然发生和延展,是“仁”与“仁政”、“德”与“德政”的自然推导,儒家倡导的理想君王就是“内圣外王”的谦谦君子。
因此,《论语》中孔子的“仁”,即为“大人之学”的根本,《孟子》中孟子的“仁政”,即为“仁”的生发和延展,从“内圣”已发越至“外王”,本固则果必成矣。这也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在《大学》中的系统性表达吧。
3.学而时习之
《论语》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它不仅是儒家的经典代表,而且是中国人安身立命、行为处事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来源,对现代社会和当前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研读它,在为人处世方面吸收其精华成分,指导我们的人生实践。
一是,读懂、读通、读透。
《论语》可谓句句经典、字字珠玑,值得反复研读、仔细琢磨。比如《论语·学而》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有不同的解读和启示。
上面提到的这句话入选中小学教材“《论语》十则”,在具体理解时将其翻译为:学习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即“习”解释为“温习”。这种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似乎有些指导意义,然而从经典本身和人们的读书实践出发,学习并且不断温习,除了加深记忆之外,如果不去思考深化,这种读书方式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必然产生厌倦。然而这种理解占到主流,甚至是考试的标准答案,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
前面提到此句有不同的解读。曾仕强教授将这句话翻译为:学了以后要去做,做到变成你的习惯,你怎么能不快乐呢?“习”是习惯之意,整句话的重点是学和做,并且坚持去做,习以为常。刘恒教授的理解是,学习并掌握了正确的知识和见解,按照这些知识和见解去有所行为和作为,“习”被解释为“习复与践行”。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道: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他在注释中谈到,“习”,今人多解为“温习”,古书还有实习、演习之意。孔子所讲的功课,多与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如礼、乐、射、御等,必须演习、实习不可。
由此观之,一些学者在研读过程中并未拘泥于日常理解,而是从学习实践和历史角度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能够适时去应用它,学以致用,不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乐于有用么!
二是,试行、乐行、笃行。
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一定要适时去应用,这样不仅能够检验学习,而且能够不断深化学习。不妨先从试行开始,尝试着去检验学习效果,看看学习的东西和技能有没有用,适不适用,特别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信息如瀑,试行后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才是有效、有益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有益的知识和技能,在后续的实践活动中,肯定会被“乐行”,大家乐于使用和践行,这点不用过多解释。笃行就是始终坚持、矢志不渝,这种知识一定是被实践反复验证的真理,必须仰信笃志、持之以恒。
三是,经典、经济、经世。
对于读书内容的选择,个人理解,根据需求不同,答案自然有所不同。首先是经典,在人生初期,要多研读经典作品,这对于品德塑造、行为养成、人格提升,有着重要的可塑作用;其次是经济,中青年阶段,迫于生存和生活压力,人们更多选择与工作相关的业务方面的书籍资料研读提升,给自身充电加分,增强个人竞争力;另外就是经世,精英人才对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责任,鉴于世事阅历或政事治理的需要,在阅读学习方面有着更明确的需求。
由上可知,简单一句经典,深入解读的话,有诸多可以挖掘的方面。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如果学习没有与自身以及自身实践活动相联系,那么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可能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不能起到任何切实作用,这样的学习不会入脑入心,更不会有益实践、指导实践,所以学习一定要去应用,知行一定要能合一,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学习过程。
今天开始学习《论语》了,通过每个老师的分小节讲解,这次学习又比去年的《论语》学习有了更深的影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就是开篇的这一句,通过董事长的点拨,让我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又领悟了更深的含义。学习是一个连续的事情,学习要不断的持续,学习怎么学,有什么方法,如何才能学好?习优优什么意义呢?
通过大家的讨论,发表看法,我也能初步的矫正了“学”和“习”两者的关系及重要意义。
“学”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的,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第一是自学,通过翻阅资料,查阅网络,可以获悉很多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是否就是你能够吸取的营养呢,这还需要我们自己来判断和领悟。第二,我们的学习可以通过组团学习,大家就一个问题或多个疑惑问题,拿出来一起讨论研究,这样就可以听取很多的声音,从而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眼界。第三。听专家讲座,带着问题来,通过专家的专业角度,深入讲解,解决我们的各种疑难杂症,从而获取你自己想要的知识。第四、作为教师通过授课,与学生互动,讲授你的知识,同时从学生处吸收你不知道的领域知识。这也就是我一直认为的学无长幼,教无高下,所以学习有很多种方式,你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当然我们更希望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样我们的眼界才能更宽广。
经典研读《论语》学习心得 第三周
正蒙三院第二组 李帆博
本周,学习小组开始学习《论语》经典,根据学习小组组长结合实际按章节划分,本次经典领读人为郝亚芬老师,领读篇章为“学而篇”和“为政篇”。由于里面近乎一半的的语录在我们中国中小学或者大学语文通识课程里面均有涉及,因此本次学习还算顺利。首先我们全组人员朗读文本以及释义,根据自己朗读段落可以追加看法。学而与为政篇里面涉及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哲学、政治、教育、家国之类的。其开局则是非常熟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后续还有大量的口口相传的语句,例如“吾日三省吾身”,“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温良恭俭让”“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等耳熟能详的儒家经典名言。
本次我再次阅读经典,除了加强曾经学习过的之外,另外有三则语录也是沁我心脾者。第一:“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要着急别人不知道自己,应该着急的是不了解他人。语录非常简单地表明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尤其在功名面前,做好自己就好,这样实际别人也就知道了。曾经我国一个航空母舰舰长韦慧晓她说;两种价值观一种是带着非常昂贵的手表去显示自己身家百万,另外一种是一块非常普通的表因为自己戴了而价值百万。是啊,在逐利的社会,欲望是无穷无尽的,炫富时常有之,而缺乏静下心修身者。第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总结《诗经》三百,就是思想纯正一种概括。我认为当我们在讨论一些重大的、广泛的问题,包括我们在传道授业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问题复杂化,而古语又说大道至简,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善于总结善于把握教育的本质规律以及我们工作方法的普遍规律,这样对于学生、教师自身以及管理者都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过于错综复杂的关系、机制机理不利于传播发扬,具体到某一节课、某一次会议、活动我们也要提纲要领总结凝练。第三:“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回答道:要有愉悦的容色面对父母。结合自身的情况,我觉得这一条看似云淡风轻的回答,在当下社会想完全做到还是极其困难的。我们对于孝顺父母的弘扬还任道重远。
学习心得的最后,大家开始讨论今后较长时期的学习论语应该怎么学,大家集思广益。其中我和连昕老师在不经意间提到了湖南卫视《中国》这个纪录片的开篇就是关于孔子的讲解,以此为发散思维我还想到央视出品《典籍里的中国》也有一篇关于论语的纪录片。希望我们小组在共同努力好把经典学习持之以恒下去。
经典研读心得3
正蒙三院第二组:庞玺
学习《论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与自我提升的过程。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虽然发生在几千年前,但其中的智慧与道理却跨越时空,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简单却深刻,提醒我在与学生沟通时,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避免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又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才能不断进步。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被孔子那种“仁爱”的精神深深打动。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认为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这使我更加坚信,作为一名辅导员,我的职责不仅仅是解决学生的日常问题,更是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明白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真谛。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实践。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辅导员的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与学生沟通时,我应该更加注重倾听和理解,而不是一味地给出建议或解决方案。
学习《论语》后,我更加明白了作为辅导员的责任与使命。我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同时,我也意识到,要做好辅导员这一工作,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这次学习《论语》的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宝贵的知识,更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内涵与要求。将《论语》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工作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我会不断提升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心近道:自我修养中的智慧
正蒙三院第二组:刁欢欢
在研读《论语》中孔子所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以及《大学》所阐述的“正心之道”后,我深刻体会到,个人的修养与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为人处世的态度和结果。
《论语》中提到的“信近于义”,让我想起了《大学》中“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诚信是内心真实的表现,它要求我们言行一致,不自欺,也不欺人。这与《大学》中的正心之道不谋而合,都强调了内心的真实和正直。
再来看“恭近于礼”,它告诉我们恭敬的态度是接近礼仪的。而《大学》中提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人之所欲,莫烈于生;生之莫害,莫甚于情;情之所累,莫甚于志。志犹不得正,何心之可定?”修身的核心在于正心,而正心则需要我们调控好自己的情感,避免为情所累,影响我们的决策和判断。这与“恭近于礼”所强调的恭敬、尊重的态度是相辅相成的。
至于“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则强调了家族和亲情的重要性。《大学》中也提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治国的前提是家庭和睦,家庭和睦的基础则是亲情和家族的凝聚力。这与“因不失其亲”所强调的珍视亲情、维护家族和睦的观点是一致的。
将这三者与“正心之道”相结合,我更加明白,要想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正、走得远,首先必须修正自己的心态,保持正直、诚信、恭敬的态度。同时,这种修养要与实际行动相结合,通过日常的行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通过这次学习,我意识到,修养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更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只有在内外兼修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正心近道”,只有内心正直的人,才能在社会中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论语》学习心得一
正蒙三院第二组 郝亚芬
从本周开始学习《论语》,这本儒家经典著作在小时候读过,这次重读又有不同的感悟。本周主要学习《学而》和《为政》篇。
学而篇主要在论学。《学而》作为《论语》的开篇之作,深刻地阐述了孔子关于学习、交友、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思想。本章中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的一生都不为人所知,但是确做到了“人不知而不愠”。孔子是如何做到的,我们自己怎么做才可以做到值得深思。
为政篇主要在讲孔子关于治理国家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方法。通过学习将这些古老的智慧应用于现代社会,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此篇强调了仁、礼、智、信等德行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仁是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表现;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的规范;智是明辨是非、洞察事物真相的能力;信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品质。这些德行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基石,也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此篇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子在保持自己独立见解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实现和谐共处。此外,孔子还强调了诚信、忠诚等品质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论语》的学习刚刚开始,对于其中的深刻道理还需要用心去体悟,在实践当中去不断练习。
君子不器中的自我修炼
正蒙三院第二组:连昕
子曰:“君子不器。”,是孔子对于君子人格的一种高度概括。那么,何为“君子不器”呢?简单来说,就是君子不应该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角色或功能中,而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追求。
“不器”,就是不局限于一种用途,不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发现自己陷入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或行为模式中,仿佛被限制在一个“器”里,无法自拔。这样的状态让我感到压抑和束缚,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束缚呢?我认为,首先要从自我认知开始。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性格、优点和缺点,明确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避免被固定在一个狭窄的框架里。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修养不仅是指外在的礼仪和举止,更是指内在的品格和精神。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宽广的胸怀和深厚的学识。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我们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正心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受到各种诱惑和干扰,导致心态失衡。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外物所动。
通过实践“君子不器”的理念,我逐渐发现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思维也更加灵活。我不再被固有的框架所限制,而是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求,灵活应对各种挑战。这种变化让我更加自信和从容,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的成长和进步。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有时候我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前进。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我相信只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就一定能够走出自己的“器”,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总的来说,“君子不器”不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方向。它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就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同时也要注重自我成长和修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的本质,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论语》学习心得(一)
======================
正蒙三院第二组 马宏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深远影响跨越了千年时光,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政治、伦理、哲学的著作,更是一部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宝典。
本周学习了学而篇和为政篇两个篇章,有的内容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在生活中、学习中、讨论中经常用到的语句。很值得学习、借鉴,作为为人、为事的座右铭,值得反复品味和思考。同时感慨古人的智慧与情怀。但因为时代的不同,有些观念,需要我们保持批判的思维。
在学而篇中,我特别喜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复习,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进而感受到成长的喜悦。这种学习的态度,我觉得不仅仅适用于古代的儒家学者,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同样适用的。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要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学到老,活到老”才是当下最适宜的一句话。不断学习,才能思维敏捷,坚强意志,快活到老。
为政篇中,我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深有感触。它告诉我们,为政者应该以道德为准绳,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就像北极星一样,虽然它并不主动追求其他星星的围绕,但因为它的稳定与明亮,其他星星自然而然地围绕它转动。这种以德治国的理念,不仅仅适用于古代的统治者,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管理者来说,也是值得借鉴的。只有真正做到以德服人,才能赢得人们的真心支持和拥护。
为政篇中谈到孝和悌,我认为孝和悌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道德遵守,但要适当把握量和度,讲场合讲背景。
学而篇和为政篇中的这些智慧教诲,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的。它们不仅仅是对古代社会的总结与反思,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与指导。通过修心和修身实现自我提升。
《论语》中的“仁”和“善”
正蒙三院第二组:辛艳平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浮躁气氛中,我们有必要停下脚步,翻开那厚重的历史长卷,寻找那些亘古不变的价值观,以求给心灵找到一处宁静的港湾。这其中,《论语》以其深入人心的“仁”为核心,和善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其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也,是孔子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和对人道的诠释。仁的核心思想是爱人如己,推己及人。在孔子看来,仁不仅是个人修养的目标,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而这正是《论语》中“仁”的思想所倡导的。
《论语》中和善的思想是的另一大核心。和为贵,和谐是孔子追求的理想境界。在孔子看来,无论是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处理社会关系,都应该以和为贵。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频繁发生,如果我们能够秉持和善的思想,以和为贵,那么很多问题都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论语》中的“仁”和“和善”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我们应该以仁为核心,爱人如己,推己及人,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处理上都要体现出来。作为教育工作着者,更需要有大爱的情怀,用我们自己的爱心去对待自己的学生,尤其是自己的耐心和爱心,来深入到学生中去,用爱心去子滋润学会生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我们要以和为贵,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仁”和“善”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犹如一盏指路灯,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世界。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以期达到孔子所追求的“仁”的境界。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秉持和善的思想,和谐处理各种矛盾冲突。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论语》新的体会
对于《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可是真真正正坐下来阅读它还真的是第一次,可能我们对于《论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很熟悉,但是你从深处挖掘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最简单的句子里面蕴藏着最深刻的道理。
《论语》是一本记录圣人孔子言行的书。在读了之后,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理想和抱负,而且书里面也记载了很多他教人的道理,并且他也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做出表率。我想: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把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成了我们现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的言论很多,而我在这里只是把读到的一些我自己很有感触的话想要拿出来分享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比如说: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已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这句话其实说着很简单,但是在我们做起来总有一些困难,可能我们现在强加给别人的不是有形的物体,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在无形中把一些情绪强加给别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想这个是不可取的,所以这句话依然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态度。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任何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在学习上我们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在工作上我们同样要这样,很多人都想着我们做到怎么怎么样的业绩,可是光想着怎么样能够快点的完成目标,做出成绩,却忘记了很多事情基础很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只想着快点到终点,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风景,我想这并不是成功。很多时候,我们要放平心态,规划好,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实现,这样才会看到更美更长久的风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喜欢享受生活,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吃喝玩乐上面,等到年龄大了,才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实现,心里就有很多后悔,可是时间却在也回不去了。看着孔子说的这句话,在当时的社会,孔子都有如此感触,说明无论世界怎么样发展变化,真理的东西还是永恒不变的,而我们也要时刻谨记这句话,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来后悔。
我读了《论语》后,知道里面很多道理放在我们现今社会还是经典,而且也是我们要做到的,就像于丹老师说得:《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它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学习《论语》中的学而篇、为政篇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 王健
《论语》中的学而篇、为政篇内容不仅富有智慧,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学而篇主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它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我,培养品德。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开阔眼界,提高视野,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学而篇也提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为政篇则主要讨论了为政之道和治国理政的原则。它强调了领导者应该以德治国,注重民生,关心百姓疾苦。为政者应该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公正无私,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为政篇也提到了治理国家的策略和方法,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告诉我们,单纯的政治手段和刑罚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有通过道德教育和礼仪规范,才能真正提升人民的道德水平和社会秩序。
学习这两篇内容后,我深感其中的智慧和价值。它们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学习,如何提升自我,还教会了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在我看来,学而篇和为政篇所传达的哲理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而提升自己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作为领导者,更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自我修养和道德建设,这样才能引领团队走向成功。
总的来说,学习《论语》中的学而篇和为政篇让我受益匪浅。它们不仅让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还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中的其他篇章,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品德。
《大学》学习心得
正蒙书院杨茹
3月20日学习《论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段话讲的是交由待人之道,“信”与“恭”是很重视得,“信”为基础,才能做到践行。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工作中,都是要讲信用得,保持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保持恭敬谦卑得态度,不要过分表现出,唯唯诺诺和阿谀奉承,那样是不合乎“礼”,我们需要用“礼”来节制和规范,保持适当的距离感。这也是我们基本为人处世得态度。
坚持内心得自律,时刻保持恭敬礼人得状态,在人际交往中“礼之用,和为贵”在交往中遵守“礼”,既不能失去本身得原则,也不过度表现,保持一定的距离感,适可而止。
学习心得(三)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原文的意思是: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孔子周游列国,自身温、良、恭、俭、让的品德让人感到信任、敬畏、向往,各国的上层都愿意把国家核心政事告诉他,主动与他探讨治国安邦之策。这是因为孔子的求和别人的求不一样。 别人的求是有心求,外求,关注点在外,想得到。而夫子的求是无心求,自己没有想求的心,关注点是在内,修自己,自己把仁爱、智慧、素养修到极致,一切自然感召而来。
这一章阐述了“内求为本,外求为末”的思想。外求,是自己想得到,那么不管你求得方法有多好,但是求得结果并不是由你决定的。你能决定的只能是你自己的事情,那么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就只能改变自己。做好自己,提升自己的能量。
在生活工作中,不要太执着于过去,不要执念太深,要换一种思想、换一种活法,只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自我、改变自我,建立一种无心求的思想,或者一种求在我的观念,不要因一切外在的荣辱得失、名誉利益扰乱自己,专心致志修养我身,不会的事情可以学,付出不够可以更大量的付出,这样就可以化解工作生活中的不如意。
以《论语》之道,滋养心灵 正蒙三院第二组付珍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岁月的洗礼中,其内在精神和文化价值依然散发着无限的光辉,其中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都是能够指导学生管理教育的工作哲学。
首先,《论语》中强调的“仁爱”精神,是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不仅要在学业上给予指导,更要在心灵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正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辅导员应当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同理心去理解和帮助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其次,《论语》中提到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对于辅导员来说具有深远的启示。作为教育工作者,辅导员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辅导员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辅导员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与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辅导员应该以君子之道来处理这些关系,尊重每一个人的差异和个性,同时寻求共同点和合作的可能性,以实现和谐共处的目标。
最后,《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对于辅导员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愿意向他人学习和请教。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辅导员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论语》中的思想和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论语》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和精神价值,也可以为辅导员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灵滋养和灵感来源。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书院 赵月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其中“学而篇”作为《论语》的开篇,对于理解整部《论语》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对“学而篇”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学而篇”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照之间的理解,就是学习要不断的复学,会让人很愉快。原以为很简单的一句话,在理事长的解读和点播下,瞬间觉得通透了。原来学和习是两个方面,学的过程就是在习,习的前提是要学,学和习不能分割,通过反复实践,最后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
通过理事长的解读在反过来看文本和解释,也会有能多的体会。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深入性,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复习和思考,以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活用。在现代社会,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知识更新迅速,只有不断学习和复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此外,更要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来验证和深化理论的理解。
通过对“学而篇”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学和习的重要性、道德的根本作用以及内在修养的必要性。最终还是落实在明道和修身。《论语》虽然成书于两千多年前,但其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对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绪论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四组:杜先文
在华夏文明的漫长河流中,《论语》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映照出古代先哲的智慧与德行。通过这段时间对《论语》绪论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历久弥新。在此,我愿将这份学习心得分享给大家,共同感受这份古老的智慧。
一、绪论概览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二、智慧之光
在《论语》绪论的学习中,我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孔子强调仁爱、忠诚、诚信等品质,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这种思想不仅在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学习,我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内心修养的人生哲学。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这一目标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社会的历练。只有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治国平天下,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学习与实践
学习《论语》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践行儒家思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诚信之态处事。同时,我也积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和学习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五、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论语》绪论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为人处世,更让我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儒家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论语》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研究的经典之作。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儒家思想的伟大之处,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和实践儒家思想的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儒家思想将继续引导我走向更高更远的人生道路。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第四组:樊朝阳
在读《论语》学而这一篇经典文献时,我深感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智慧,尤其是在教师这个行业中,更是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论语》中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教师职业中,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学科知识等都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其次,《论语》中还提到“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和智慧,以指导未来的行动。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同时也要关注教育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另外,《论语》中还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道德和正义为准则,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人。在教师这个行业中,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时刻以学生的利益为重,坚守教育的初心,做一个有良知和担当的教师。
《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箴言都对教师这个行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坚持道德原则,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
《大学》第三次心得
正蒙三院第四组:黄亚楠
孔子(公元前551至前478年),名丘,字仲尼。孔子的思想,他说话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之干《论语》一书。《论语》里面内容丰富,写有关干父母的内容,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它教育我们作为子女的出门进家要跟父母打招呼,别让父母不知道你去了哪儿,不要让父母担心。还有写关干人的,比如“吾士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士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教导我们每个年龄阶段所要做的事情。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等,但实际上又可大致可分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类。圣人很难做到,谁也不敢说自己能做得到,大家都是众人,甚至是小人。小人不是我们所推崇的,我们所推崇的是君子。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是我们努力要做成的一种人。所以在《论语》里提到君子的就有80余处,那么,《论语》里崇尚的“君子”是怎样一种人呢?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宽容。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即平:“荡荡”即宽广的样子:“长”指常:“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
《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第四组 王鹏鹏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事实上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我最喜爱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
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假如每一天都能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然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尽力的去帮助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需要反省的。“传不习乎”,这句话讲的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的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四组 夏金
3月13日,按照学校统一学习计划,我们学习小组开始了《论语》的集中学习,本次学习的是第一篇--《学而》篇。第一篇由夏金带领大家集中学习,并展开热烈学习讨论。通过学习,温故而知新,受益颇丰。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是《论语》中的经典名言,意味着学习应该与思考相结合。单纯的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通过思考去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只有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阐述。学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通过反复的学习和习题的训练,才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温故而知新。这是孔子对于学习的方法之一,他认为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首先要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温故而知新,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能够更好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联系和融合。这种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激发我们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学习与人生的关系的阐述。他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提升,可以使自己在社会中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更是为了能够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实现学而优则仕的目标。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孔子对于教学与学习的态度的表达。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无止境的事业,学习也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过程。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教师,都应该对知识保持持续的渴望和追求,并且应该不厌其烦地去教导他人。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教育,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和他人的素质和能力。
学而第一感悟是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学习要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学习要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人。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理解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同时也认识到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绪论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四组 高新峰
继刚刚完成的《大学》学习之后,根据安排,今天,我们学习小组深入学习了《论语》的绪论部分,对这部古代经典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本,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的重要性,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此外,孔子还提出了礼、义、智、信等概念,与仁共同构成了儒家道德体系的核心。在学习《论语》绪论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核心思想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古代儒家学派的智慧结晶,也是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秉持的道德准则。
虽然《论语》是一部古代经典,但其思想内涵却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例如,孔子的“仁爱”思想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孔子的“学而时习之”观念鼓励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思想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元。因此,学习《论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
在学习《论语》绪论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我逐渐领悟到了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智慧与见解,还体会到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作为一名民办教育战线上的基层工作者,这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不足,对学生的“仁”,不仅表现在对其生活上的关心关爱,还在于对其纪律要求上的严格严厉。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论语》为指导,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及其他传统文化经典,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实现个人成长和人生价值的提升。
学习《论语》学而篇感悟
正蒙三院第四组 郭占斌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作为今天的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便是进入了“三化”时期,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铺平了道路,也为腐朽意识形态的传播制造提供了机会。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星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计,无可阻挡。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最近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系列事件,都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加大我们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当代青年的德育水平,进一步使我们传承两千年的文化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作为一名外事学院的老师和一名正蒙导师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首先自己先学习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学生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通过最近的传统文化学习,了解自己对这些文章的学习太肤浅,不能达到所学的目的。最后不管我们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学习《论语》绪论第一章体会
2024年3月22日在组长安排下,副组长带领大家深入学习了《论语》绪论第一章之后,我对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些古老的智慧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指导,更能够应用于现代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包括我所从事的实验室管理工作。
《论语》绪论第一章强调了仁爱、礼义、忠诚等品质的重要性,这些品质同样适用于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在实验室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日常工作开展,更要注重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仁爱之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营造出和谐的工作氛围。
礼义之道则提醒我们,在实验室的日常运作中,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秩序。这不仅有助于实验室的高效运转,还能够培养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和纪律性。通过明确的分工和协作,我们可以确保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忠诚于实验室的使命和目标,则要求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定信念,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忠诚不仅体现在对实验室工作的全身心投入,更体现在对教育服务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上。
在具体实践中,也会遇到突发设备故障问题。面对突发状况,我们会迅速组织团队成员进行故障排查,并积极联系学校采购办联系设备供应商寻求技术支持。正是凭借着团队间的默契协作和对实验室工作的忠诚,我们最终在短时间内解决了问题,确保了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
通过学习《论语》绪论第一章,我更加坚信,儒家文化中的智慧和品质对于实验室管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承这些理念,努力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以更加优秀的姿态服务于实验室的发展。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将儒家文化与实验室管理更好地结合,为实现科研事业的繁荣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第一章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第四组:乔前程
作为正蒙导师,我常常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和教育,而《论语》所阐述的观念对我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正蒙导师的持续学习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念告诉我们,正蒙导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孔子在与弟子们的对话中,经常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言行,审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个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策略,审视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及时调整和改进管理方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明道修身利他共荣。
作为正蒙导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好地践行学以为己明道修身,行以为人利他共荣。
儒家智慧与口腔医学技术教育的融合
正蒙三院第四组:商同发
在西安外事学院口腔医学技术系任教的日子里,我时常思考如何将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的科学教学之中。这一周,我们正蒙三院第四组的老师们一起学习了《论语》中的“学而篇”,孔子的话语仿佛跨越时空,与我作为教师的日常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提倡的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复习和实践过程。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不断复习和巩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例如,这学期,在教授全口义齿修复技术课程时,我会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反复练习,直到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每颗牙齿的排列要求和原则。这种“学而时习之”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在技术上有所提高,也让他们在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例如,在口腔种植学的课程中,面对学生的提问,即使是我不熟悉的问题,我也应该耐心地帮助他们找到答案。这种态度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展示作为教师应有的宽容和开放的心态。
“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提出的自我反省的方法。在每天的教学结束后,我都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有效,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公正,以及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教师的标准。通过这种自我审视,我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确保我的言行一致,这样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提醒我们要尊重传统和文化。在讲授现代口腔医学技术的同时,我也不会忘记传承中医口腔学的精髓,让学生了解和尊重这一悠久的传统。
最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让我深刻理解到,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潜能,而不是过分关注自己的名声和地位。通过深入了解学生,我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通过将这些儒家思想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能让我们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成长为更好的教师。这些古代智慧既可以帮助我实现自我提升,也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遵循孔子的教诲,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口腔医学技术人才而努力。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 李保平
2024年3月20日13:00开始,我们正蒙导师四组在16号楼三楼活动室深入学习了《论语》的序言部分,这一过程对我来说,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洗礼。
学习过程始于对古代智慧的探寻,逐渐深入后,我发现《论语》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是如此丰富和深刻。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管理学生,更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角色。《论语》中所倡导的仁爱、诚信、忠诚等品质,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准则,更是我们在学生工作中应该秉持的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古文的语言表达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我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和领悟《论语》的精髓。我开始尝试将古代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思考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这些智慧,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思考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论语》中的智慧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作为辅导员,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人格培养。我们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良师益友。
未来,我计划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这些智慧,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地教育和引导。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们才能更好地肩负起高校辅导员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这次学习《论语》的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觉醒。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这些智慧将会是我前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指引和力量源泉。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四组-李俊伟
3月20日中午13时,正蒙三院第四组在组长夏金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论语》的学而篇共计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开篇就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是我们从小就学习的,讲到了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做人的道理。流传上千年,成为无数中国人的精神指导。第二句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几句讲到了做人的方法和遵循的原则。
《论语》从开篇就讲了做人、做事、学习的道理,在农业社会中对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身处于21世纪的今天,国家强调效率优先以提升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在短短的四十多年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今人们普遍精神压力大,社会节奏快,被裹挟在社会无形的风潮中,不由自主地工作和生活,很多人丧失了内心的信仰和追求。西方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浪潮的侵袭更使得现代中国年轻人忘乎所以的追求眼前利益,享受短暂的快乐。为什么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有心理问题的人们尤其是学生反而比之前要更多了,我认为就是缺失了对于做人和做事的坚定信仰。《论语》这部著作历久弥新,虽然流传了上千年,但是依然可以指导现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发展。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仁”的追求,是历代君子的志向。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我们学习者如何克服自己内心的私欲,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必须面对的事情。况且我们从事的工作就是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对一个个鲜活,真实的生命,我们如何更好的“立德树人”,将学生教育成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教人先教己,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一滴水,如何给学生一桶水。希望通过中华古籍的学习让自己更接近仁,真正的将“学以为己明道修身,行以为人利他共荣”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
正蒙导师周记三
——正蒙三院任方
《论语·学而篇》是孔子的言行录,其中包含了孔子的言论和教导。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谦虚、诚实、正直、勤奋和自律的品德。
学而篇中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态度,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取得进步。孔子强调修养品德,提倡诚实、正直、谦虚、宽容的品德。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获取,更要注重品德的修养,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学而篇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在学习中,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言行,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孔子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提倡勤奋学习,不断追求知识。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品德修养、自我反省和勤奋努力。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时刻牢记的重要原则,我也会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秉持这种态度。
2024年3月21日
《论语》学而篇的学习感想
正蒙三院---王萌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的瑰宝——《论语》便以其深邃的哲理和博大的智慧,引导着无数的学者和思想家走向智慧的殿堂。近期,我有幸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学而篇”,这篇简短却意蕴深远的文字,让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态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学而篇”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只有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孔子所倡导的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则表达了孔子对于人际交往的看法。在孔子看来,人际交往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朋友之间,无论距离多远,只要心意相通,就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和关怀。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不仅让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不再孤单,更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支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修养和胸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被误解、被忽视的情况。而孔子告诉我们,面对这些不如意的事,我们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轻易动怒。这种宽容和豁达的态度,不仅有助于我们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更是我们成为君子、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
在“学而篇”中,孔子还谈到了孝、悌、信等重要的道德观念。他认为,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首先必须具备这些基本的道德品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诚实守信,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学习“学而篇”,我更加明白了这些道德观念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的决心。
除了以上几点,我还从“学而篇”中领悟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看法。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德有才的人才,而非仅仅传授知识。因此,他强调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启迪学生。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论语》的“学而篇”不仅是一部关于学习和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的智慧宝典。通过学习这篇文字,我不仅对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了反思和修正。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中的其他篇章,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懈努力。
读论语有感
正蒙三院第一组李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深刻的句子,至今令我不能忘怀。还记得初一那时,第一篇接触的课文就是《论语十则》,认识了孔子这位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习着他传授给后人弟子的做人道理。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这种思想影响着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
《论语》一书,融政治、道德与教育为一体,而中心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许多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自哉?”所说的是:居于执政地位的人,却不能尽到领导的责任,这种情况任何人也看不下去。正如前段时间轰动一时的新闻,一个作为公司安全员的党员为了阻扰记者拍摄,口出狂言说出“反对我就是反对党”这句“雷语”。而“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分量对于每一个党员来说,都是足量的,这是沉甸甸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但他却以为自己高高在上,而说出不顾身份,令所有的党员承担不了,人民群众承受不了的话语,这不就是任何人也看不下去的事情吗?
《论语》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要数“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之”,意思是说:对于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以“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为例,孔子说:侍奉父母,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见父母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而作为正处于叛逆期的我,与父母难免会有争吵之时,对于《论语》所表现的孝道,我也不断反省自己,不时更正对父母的态度。毕竟古语云:百善孝为先。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总之,《论语》中所体现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它是我一生受用的书。
2024年3月22日
《大学》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一组+高歌
《大学》中有一句话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该句可翻译为“什么是诚其意?就是不自欺。”不自欺,自己能欺骗自己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欺人,而且自欺。为什么会自欺?就是因为你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习惯过一种不加反省的生活,不知道自己内心的喜好,不敢倾听内心的声音,盲目屈从外在的力量和影响,每天都在应付外部世界的种种需要,支出精力和精神,以致自欺欺人而不自知。所以说自欺,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讲,似乎做不到。但是一旦进入社会,我们又会被社会的力量裹挟而去,最后丢掉了自我,最后自欺欺人而不自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经历过这种情况。
什么是慎独呢?传统上把“慎”解释为戒慎,“独”指独居、独处。其实“慎”还有“诚”的意思,“独”按我们前面的分析,指内在的意志、意念,指真实的自我,也就是己。所以慎独就是诚己,也就是《大学》所说的“诚其意”,《大学》本来就是将诚其意与慎独对等的,说的很清楚,只是我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独也可用作动词,有“内”的意思,《五行》篇讲“舍其体而独其心”,“独其心”就是内其心,指舍弃对外物的关注而用心于内。先秦典籍中也有用“内心”表达慎独的。《礼记·礼器》篇:“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所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就是内心,指用心于内。礼不在于外在的形式,不在于繁文缛节,而在于内心的真诚,这样就做到了慎独。《大学》的慎独就是对此讲的。它是说,你内心的真诚,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扩大一点,你有什么样的内在品质,就会有相应的外在表现。你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就会有高尚的表现。同样的道理,你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就会有自私自利的表现。
《论语》书名含义及“学”的本质内涵
——正蒙三院第一组胡娇第3周周记
本周我们开始了《论语》的学习。对于《论语》,我想大部分人都不会陌生,知道它是四书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书。每个人也能张口来几句诸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名言。但对于系统的学习《论语》,能做到的人少之甚少。
北京师范大学孟琢教授的《论语》精读带领我们从《论语》的作者、历代论语学的典范之作、“学”的内容及精神实质,对论语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对《论语》题目的释义。
东汉学者刘熙所作《释名》中认为“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这里的 “论”指的是人伦的条理,关于“论”解释的共同点有秩序、有条理、有次第的意思。“语”则是直抒胸臆的意思。“语”在《说文解字》中是“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所以其实从书名中我们已经大概能够知道它的内容。读书或学习更应该有刨根究底的精神。
《论语》开篇首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更加充分说明了“学习”在这一著作中的重要地位。孟琢教授从“学”字的造字形象告诉我们它的意思是:把矇昧的状态打开,开启罩子迎来光明,打破矇昧。因此学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的觉悟,不仅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意义、生命的价值。学的内核是一种精神的自觉。而《说文解字》中对“习”字的解释则为“数飞也”。小鸟学习飞行,老鸟要带着;怎么学习飞行呢?两只树杈要比较近,一只老鸟、一只小鸟,老鸟到树杈,小鸟也学习,太远的话小鸟扑拉摔下去了就完了;来回扑拉就是数飞。习的内涵是行为实践!
学而时习之,学的本质是觉悟;习的核心是实践。
2024年3月22日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滑洁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论语的学而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的译文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学习这句话我的感受非常深刻,我作为一名大学生辅导员,做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从中感悟到与我的的工作有很多可以结合的地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提醒辅导员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们保持学习的热情和习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以启示辅导员要善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做好学生思想引领,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成为他们的朋友和导师。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强调了辅导员要有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不要因为学生的不理解或者错误而生气或责备,而是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引导和教育他们。
总的来说,这句话提醒辅导员要不断学习提升、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并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2024年3月22日
学习心得
孔子的一生都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仁”,处处维护周王朝的“礼”,起初有许多人觉得这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做法,这是因循守旧的思想,而在我看来这正是孔子一直做为践行自己使命的“苦行僧”,当时真正懂他的人不多,遭人歧视,受人白眼,尽管如此孔子也坚守自己的信念,让自己的思想传之后世,曾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的思想真的后凋吗?台湾著名学者李敖曾经就说过这不是后凋,而是从未凋过。传承至今,许许多多的中华传统美德都蕴含其中,我们每一代的中华儿女的血液里都流淌躺着“论语血脉”,无论什么时候这都是不能割舍的,这就是中国人的本性!
医学院正蒙三院刘雯露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路程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
学习是贯穿人一生的课题。《论语》中强调了“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这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个不断实践和积累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持续学习并不断温习,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道德修养是做人的基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它提醒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感受。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以善良、正直、宽容的心对待他人。
《论语》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通过学习《论语》,领悟到了许多关于道德、修身、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重要道理。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让我明白了要尊重他人的感受,以同理之心对待他人。此外,“学而时习之”也教导我们要不断学习并付诸实践。这些思想不仅对个人成长有启示,也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论语》中还强调了“德”的重要性。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努力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人。同时,要以“仁”为核心,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用自己的行动传递正能量。
此外,《论语》还教导我们要勇于追求真理,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我们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错误,不断提升自己。
读《论语》,如品茗香,醇厚而悠远。其中的智慧如春雨,滋润心灵的沃土。每一则语录,都是先哲的教诲,引导我们走向道德的高处。学习论语,不仅是对经典的敬仰,更是对自我修养的磨砺。在生活的喧嚣中,《论语》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起伏。
《论语》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它教会了我要不断学习、尊重他人、注重道德修养。这些心得体会将对我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真、善、美的人生。
总之,《论语》是一部智慧的宝典,它给予了我很多关于人生的思考和启示。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将其中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不断努力实践,就一定能成为更好的人,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让我们以《论语》为指引,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读《论语》有感周记
正蒙三院第一组马丽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为什么《论语》会被誉为治国之本,成为世代相传的经典呢?
在我看来,正是《论语》的思想精髓——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从而让人的力量变得无比强大。时至今日,我们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便是古圣先贤带给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那么,《论语》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呢?“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论语·学而》中说,子贡曾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跟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又是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收益吗?
孔子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孔子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你记住那么多,有时候记住一个字就够了。
《论语》带给我们的,是最简单的真谛,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是最朴素的哲理,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带给我们的,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大学》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一组任红莉
最近通过几周的《大学》及《论语》学习,真是有所感悟。我局的作为一个有血性有道德良知的社会公民,应具从“小爱”做起,要有以自我为核心的“小爱”的品性。“小爱”先须从爱自己做起,包括爱惜自己的生命,爱惜自己的名誉,爱护自己的财物,爱护自己的所有;再者要爱自己的家庭,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让老人尽享天伦之乐,让子女健康茁壮成长。其次,要从身边爱起,爱我们周围的一切。爱花草,保护环境;爱诚信,办事公道;爱岗位,敬业奉献;爱祖国,遵纪守法;爱人民,服务大众,等等。有了爱,人们就懂得“慎独”;有了爱,社会上就不会有光天化日下拦路抢劫;有了爱,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就会发扬光大一爱,就需要从自我做起,爱我们周围的一切。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苏苗
本周我们小组共同学习了《论语》学而篇,这篇重点讲的是学习的重要性,但通篇学完后发现,无论是孔子还是其弟子,一直在重点强调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这一点是学而篇关于育人的根本法则,不离开育人的读书,才是有意义的读书。
学习结束后,我深刻认识到:先学做人,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的意思是说:“重视自己妻子的贤德,而不是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事奉君上能不惜性命,与朋友交往中说话有诚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经过学习,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无论是学习做人,还是学习做事,本质上都是学习。由此,我感悟出三点:读书不等于做学问、有学历不等于有学问、有学问未必能把事做好。
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错把读书当做学习的全部,以为读过很多书就高人一等,能解决各种问题。如果只是死读书或者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最后读书反而成为一种负担。真正的读书读的是遇到事情时,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通过提问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现在很多人追求高学历,认为学历越高,挣钱就越多。固然,高学历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挣到更多的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高学历的人背后的一些优势,高学历只是表面,真正的内在是因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甚至还有可能是人脉资源好。一些人盲目的追求高学历,一部分原因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部分是为了逃避早早进入工作状态,想多当几年的学生。这样的人,即使有高学历,对于社会也无任何价值。
有学问、有能力的人,如果人品不够好,总是想着通过非正常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有再高的学问,也是毫无意义。人只有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做事,哪怕是一个字不认识,也比高学历但人品差的人强太多。
所以,本次学习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世俗所说的学习,并不是一定要学习书本知识。先学做人,才是最重要的学习。
2024年3月22日
《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张东润
国学是积淀华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伴随着历史的骆铃悠悠,开卷轻启《论语》之扉,收获良多。
敏于事而讷于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意思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考虑后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应该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思量便多余了。这种情况我们在生活中常有体验思虑过多,过分谨慎不免患得患失,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
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论语中的这句话让我受益良多,时刻提醒我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上,思考有法思考有法,在谨慎的时候也不要丢弃一往直前的勇气和敢于尝试的果断。
《论语》第一篇---为学 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一组 张敏娜
当我深入研读《论语》的第一篇时,我被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所打动。这一篇,虽然文字简练,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却是无比深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修养身心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与人相处。同时,学习也是一种享受,当我们真正理解并掌握了某个知识点时,那种内心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则让我感受到了人际交往的美好。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但正是这些差异使得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丰富多彩。当有朋友从远方来访时,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是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好机会。通过交往,我们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也可以从对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则告诉我,作为一个君子,我们应该具备宽容和谦逊的品质。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理解我们的人,甚至会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是,作为一个君子,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因此而生气或抱怨。相反,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这些误解和偏见,用谦逊的态度去与他人交流,以求得更好的理解和沟通。
通过学习《论语》的第一章,我深刻认识到了学习、人际交往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这些智慧不仅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以这些智慧为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和传承这些智慧,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2024年3月22日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 张薇
《论语》里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一样,学习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经常温习旧知识,才能发现新的东西。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这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要相结合,才能取得好成绩。
《论语》中还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智慧。就像我们在学习时,有时候会遇到不会的问题,但只要勇敢地问老师或同学,就能解决问题,变得更聪明。
孔子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要热爱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就像我们喜欢的游戏一样,只要我们用心去玩,就能取得好成绩。所以,我们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用心去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2024年3月24日
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张艳
通过学习《大学》这部儒家经典,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这部典籍不仅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三周的学习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对《大学》的框架、理念以及实践方法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首先,是对《大学》总的框架有了更深的理解,整本书在开头指出了要围绕阐释的三个重点:“明德”、“亲民”、“至善”,又给我们指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的七个实践步骤:知、止、定、静、安、虑、得。至此,可以说是通达“内圣”的路径已经指出来了。后面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递进过程,同时也是实现“外王”的重要途径。这些条目所蕴含的理念和实践方法,为个体从内在修养到外在行为,从个人成长到社会贡献,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其次,阅读经典对于个人内心的平和和情绪控制确实有着显著的作用,这相当于“心理医生”的效果。为什么这样说?经典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这些智慧可以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放慢语速,声音平和。而且经典中往往包含了行为的标准和道德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减少内在的冲突和矛盾。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比如在去宿舍的过程中遇到学生玩游戏或者不理等情况,可以运用经典中的智慧来指导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学生。这样做不仅可以使情绪得到平复,还可以提升人格修养和道德水平。
最后一点收获是,学习经典确实能够为我提供宝贵的指导,帮助我在做事时更加明智和高效。比如“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深刻指出了在决策和行动时需要避免的五个偏差,即因个人情感、偏见、敬畏、同情或傲慢懒惰而产生的误判。当面对各种情况和挑战时,如果能够牢记这些需要规避的偏差,就能更加客观地分析问题,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样,我们不仅能减少错误,还能提高效率,使事情得以更好地完成。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大学》这部儒家经典,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儒家思想文化的独特魅力。这部典籍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为我们在个人修养、社会实践以及做事决策等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领悟的智慧,努力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水平。
《大学》学习感悟
—正蒙三院第一组朱道媛
《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文献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后被朱熹等儒家学者提炼出来,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作为大学老师,对《大学》的学习不仅涉及对文本本身的理解,还包括对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深入思考。以下是一些关于对《大学》学习的感悟:
修身为本:《大学》开篇即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教育目标,强调个人修养是一切的基础。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品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感。
知行合一:《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过程,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深化理解和掌握。
重视基础教育:《大学》中“格物”一词,意味着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和认识。作为大学老师,我们应当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学术基础,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教育的目的性:《大学》明确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止于至善”,即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追求卓越,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也包括道德和人格上的。
终身学习:《大学》中提到“学无止境”,这表明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作为大学老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自我更新和进步。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大学》中的“治国平天下”体现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我们的教育活动应当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人文关怀:《大学》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与社会责任,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道德和精神层面,而不仅仅是智力或技能的培养。
总之,《大学》不仅是古代儒家的教育经典,其核心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作为大学老师,深入理解和实践《大学》的教育理念,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
正蒙三院四组 孙鸿凯
本周三,我们正蒙三院四组的导师,开始学习了我国古代著名的经典著作《论语》,通过学习,我认为《论语》不仅在做人方面,在学习上、教育上、工作中都有很深刻的道理,总能让我有很多收获。
这一次学习,我首先了解了孔子的平生信息,孔子名叫孔丘,又名孔夫子,是春秋鲁国时期的一位私塾先生,他有三千名弟子,教出了七十二位贤人。而《论语》主要收集的是孔子教学生时的一些语言,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我最欣赏《论语》的是它的许多句子语句虽然简单,但哲理深蕴,发人深省。
如同我们老师这份职业一样,选择了奉献,我们会从学生们的点滴进步,或是学生们每天的问好中感到生活的美好,用心感受这一切,虽然每天辛苦但内心舒畅,学生也会对老师多一份敬畏。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如果老师只用眼睛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只会看到自己的付出,会有很多怨言,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由此看出,心灵的感受是何等的重要啊!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所以我重新读起这本书,更能领悟古老理论的精华,心中产生了很多共鸣,它仿佛是一面镜子,时时刻刻映照出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
正蒙书院第一组 张晓妮
《大学》中的“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这一段话,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但要想真正做到推举他人或者率先去做好事,需要具备更高的品德修养和自律能力。这种自律和修养不仅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更是对自己思想境界的一种提升。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社会上因为嫉妒做出投毒、刺伤、损害他人利益的新闻层出不穷。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传道受业解惑,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想积极向上向善。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学习圣人的名句,可以得到以下借鉴:
首先,在学术领域,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并尊重他人的优点,同时鼓励他们在学术探索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只有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的内涵,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做到真正的“见贤而贤,见不善而改”。
其次,高校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综合素养。除了专业知识外,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爱心和公益意识。只有让学生懂得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和优点,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组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养。并且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的原则,才能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此外,高校教育还应该注重师生关系的构建和维护。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和伙伴。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和引路人,在言传身教中应该展现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榜样,引导学生向上向善。而学生也应该尊重师长,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以此来启迪自己,提升自身修养。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促进师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尊重他人的优点、发扬美德、自律自强,是《大学》中“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这一句话所蕴含的深刻内涵。通过这些努力,高校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使命,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避免偏离道德准则。高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并践行这一原则,为构建和谐、进步的社会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4年3月20日
正蒙学习笔记
正蒙三院二组郭建军
本周四开始学习“论语”,学习地点:正蒙三院13号楼四层活动室,参加人员,正蒙三院二组全体正蒙导师。首先组长郝亚芬对“论语”给大家做了简介,然后结合论语时代背景对孔子生平进行了介绍。孔子虽然年少贫穷但一直好学,他曾说过,三人行,必有吾师,充分现显现出他好学不厌的性格。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可见他的博学多才,天下为己的责任感。
本次学习,我们主要学习论语中的”学而篇“和“为政篇”,按照学习安排大家分头领讲一段原文和译文,我感觉这种方法非常好,大家边学习边讨论,既能加深记忆又能从思想上认识。学而篇中讲到:“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我感觉这几句讲得很好,因为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会不被人理解,也经常会产生怨恨,如果不怨恨就是一个有德之人,我们就不会生气,就会快乐。文中提到,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我感觉这句话就交给我们一个处理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说,你想要了解你,你要先去了解别人,这样处理问题就不会出现偏差和不公正。“为政”中提到: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里又给我们教回来一个了解一个人的方法,就是要察其言观其行,就能把一个人看的很透,。这就是我本次学习的一些体会,不对之处,请大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