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习心得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内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就要“诚其意,正其心”,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
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格物到修身,对事物初步认识后,然后又会达到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最后才能做到修身。曾子教我们“知止”,知止而后能定,就像佛说:“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我们要把纷纷扰扰的心思暂时停“止”下来,就要截断众流一般,之后才有定,就像平时说的想的太多反而会得不到,那么又何必有那么多的繁杂思想呢,朝着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走好脚下的路不就很好了吗?《大学》中又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我们是子女,是学生,是以后的支柱等等,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角色,就意味着有不同的目标和方向,学习亦是如此,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因此每个阶段都应明确目标。高中以前我的目标一直都是考个好大学,现在上大学了似乎缺少了目标,有时会很迷茫,可是还有时间迷茫吗,这个阶段的目标也该明确,学习继续修身,继续让自己优秀强大,毫无理由仍在无病呻吟只是弱者的表现。
《大学》教我们做事应专心致志,深入思考。当我们深入思考后,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就能把目标以外的事暂时放下,寻得自身的安定,内心就平静,这之后又可以重新开始思绪,看事物认为平常,也就得到了“安”,思想客观、朴素便是“虑”,最后的收获便是“得”。这一系列的犹如蝴蝶效应般若我们能从开始一步步的实践,那结果肯定是更好的。都说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因为他们确定了方向,内心平静,有了安,虑,便可得……现在的自己和自己所期许的那个差距很大,既然现在有了内心中的方向,我就应寻求内心的平静,重新理清思绪,然后一步一步向着目标努力,收获最后的成果。
《大学》经典研习心得一
国际合作学院留学生招生办公室:王嘉绮
在国学经典《大学》里,我看到关于"止"与"定"的关联意义﹣-"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知止"这件事,其实就是给人生之旅定立总方向。
你若先把大的人生方向定立,其它的小问题,就影响不了你对于自己人生的满意感。就像坐飞机,不管你坐的是经济舱还是头等舱,这只是过程的不同,你的目的地,才是你的总目标。人生也是如此,你飞跃了一辈子,然后发现,我还是顶天立地的一个美好向善的人,我的人性没有磨灭,依然闪闪发光,那我对自己的一生就是满意的。这就是"止于至善"的意义所在。
孟子曾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人有了奋斗目标,就能勇往直前,人生旅途中的所有迟疑徘徊,都影响不了所定的至高方向,所以"知止而后有定。"止"是"定"的前奏,"定"是"止"的续曲。"止",是在明理之后,心中光明,不越礼逾规,不做违背天理良心之事。止住自己的私心贪欲,遏制思识中的恶心妄念,使自己心身达到至善境界。定是定向,也是定力。有了定力,定了人生志向,会怎么样呢?意不随物欲所动,心不随外境所牵,所以"定而后能静"。不迷不惑,心如止水,沉静如常。
沉潜下心境,就会发现,个人像水滴,人类长河滚滚向前,对世界有信心才会对自己的信心,个人的定力来自于世界的力量。这种定力是自己从内心生长出来的专注、坚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穿越时空去信一个真的好东西。譬如,我们常常穿越古今去读经典,去对千百年前的哲思产生兴趣,信任甚至依赖自己喜欢的先贤,因为经典能让你有定力,安安静静地做自己。我们也常云游自媒体,与从未谋面的博主也许成了志同道合的人。
《大学》学习心得
国合2组:陈琪
我们经常会听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因此家庭教育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只有作为基石的家庭教育得到良好的实施,才能进一步推广到国家的治理中去。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朱子在这里解释,“一人”是君的意思,“机”是“发动所由也”,发动就是它发生这种作用,转变社会的风气,作用如此之大。这段经文如果用白话讲出来是讲,假如一个君王,他一家都能够行仁道,一国也会随之而行仁道;一家能够兴让,礼让,一国也随之兴起礼让;君主这一个人如果贪戾,所谓贪是贪得无厌,所谓戾就是他暴虐,一国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贪戾而作乱,联系就是这样的紧密。所以,不要小看一个人的德行、一个家里的影响,它对于发动社会的影响力、转变社会的风气这种枢机的作用非常之大。正所谓“一言偾事”,“偾”是覆败的意思。可能就因为说了一句错话,就会把一件好事给败坏掉。“一人定国”,就是一个人就能够有治国安邦的能量。
朱子说这一段经文,“此言教成于国之效”,这是讲到教育对国家的这种影响力、效果。而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是领导人带个什么头。如果他能够修身而后齐家,在家里便推行仁、义、礼、智、信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这些德行,能够互相礼让,国家必定也会和谐、太平。
《大学》学习心得
国合2组:刘静茹
在《大学》传六章里边有讲到“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意”一般指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一般用于人与人之间相处态度诚恳,真心实意。是指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意愿,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作者通过比喻“恶恶臭,好好色”来说明人们应该如实地对待自己的情感和意愿,不要自欺欺人。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
同时,“慎独”则是指人们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谨慎和自律,不要因为无人监督而放纵自己的欲望和恶行,在《辞海》中“慎独”也注解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人都有动物性,类似于荀子的性恶论,从另一方面来说,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伪善”之嫌,会当着别人的面表现积极向上,方方面面都会顾忌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但是,人总有独处的时候,这时,就要看平时的自我修为和自我控制力。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在无人时会做各种坏事,但见到君子后却会掩饰自己的恶行,这种行为是虚伪和可耻的。相比之下,君子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自律和真诚,这才是真正的品德高尚。
此外,作者还引用了曾子的话来强调外界监督的重要性。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这句话表明,人们的行为会受到众人的审视和指责,因此必须时刻保持谨慎和自律。
“富润屋,德润身”,说明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最后,“心广体胖”一句则形象地表达了品德高尚的人心胸宽广、身体舒泰的状态。这一整段不仅阐述了“诚意”与“慎独”的概念,还通过比喻、引用等手法强调了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容易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失去自我和真诚,因此《大学》中这段话对于我们现在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内心的真实和自律,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以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引导,积极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大学》学习心得
正蒙五院:张昕玥
《大学》作为“我国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德育原理教科书”,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全书主要阐释了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代道德建设仍具有重大意义。
浅读一遍后,我有以下一些浅薄的感想:
首先,纵览整篇,几乎在大篇幅谈论一个人应该如何提升自己,从而产生好的影响。上至天子诸侯,下至黎民百姓,都应遵循“德”,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作用,其格局之大,不拘于一人、一家。《大学》认为,凭一个人的力量想要治理国家,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君王必须严于律己,作为天下的榜样,进而任用有德的君子,远离卑鄙的小人,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国家才能安定繁荣。或许有人会认为,大学作于封建统治时期,里面有很深的阶级观念,并不可取。其实不然,在当今社会,一个企业、一个团体都可以用到《大学》里面的观点,更多地是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提高自己,从而达到我好、你好、大家都好的美好结果。企业管理者如何任用人才、如何管理好这个企业与《大学》里面统治者如何修其身、亲贤臣的道理是一样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其次,今天我们人人都在提倡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德行的人,但因为德不受法律的限制,当然,也不应该受到法律的限制,使得现在的道德都很浅显,浮于表面,一个人或许会在他人的目光下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但是一旦无人在旁边时,又原形毕露,这就是一种表面功夫的假德,要真正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符合《大学》的要求,在我看来至少要达到“慎独”的境界。
《大学》学习心得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总是令人叹为观止。在对《大学》进行了持续深入的学习之后,我有了新的认识。
《大学》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这与《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内容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修身方面,《大学》提倡要正心诚意,追求内在的完善。这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导致心灵疲惫不堪。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在齐家治国方面,《大学》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社会则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才能安定繁荣。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建设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注重家庭关系的和谐,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平天下方面,《大学》提出了“明明德”的思想,即要彰显光明的德行。我认为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我们作为正蒙导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身边的人,传播正能量,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通过对《大学》的学习和赏析,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我还自主学习了《论语•学而第一》部分内容:学而第一,又称“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本篇共有十六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我们应该将儒家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儒家经典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可以陶冶性情。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谦虚的心,虚心向古人学习,同时也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儒家思想的魅力所在,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去。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四组 程晨
《大学》这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一位先哲有说育人为主,德育为先,而恰恰的在《大学之道》的第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的提到德对于一个人的至关重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高校工作者,这就比较重要了,因为老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重任。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尤其是在工作中,辅导员岗位工作繁重且多杂,心不妄动才能所处而安,这句话非常像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或者困难时候,指引我们心情的一盏明灯。说到底是先修炼自己的内心,达到静心,至诚、至善的过程中,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传递于学生中去,并使他们都能认知、认识到自己的心灵中所具有的德性和素质,由此去把在大学之道中感悟到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良好的品行传递给更多人学生,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选段学习心得
心理中心:曹莹莹
《大学》中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这一段是说当人们心中有愤怒、恐惧、忧虑、喜好的时候心念就会不中正,而心不中正不专注不安定,则无法客观真实全面的感知外物。
作为心理工作者从心理专业的角度来看,人心中有愤怒、恐惧、忧虑等七情六欲是非常正常的,正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无过”,所以一个人的心理功能之强健并不在于没有感情,而是在于能够有丰富的感情的同时,认知不会受到感情的过度扭曲,依然能够保持中立、客观、辩证的理性认识,是一种理想与感情相互平衡、相互促进的状态,这才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稳健而有韧性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更全面客观的看待事物,才能做到格物致知。
《大学》中云:“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这一段是说人都可能会因自己好恶对于他人产生偏见,或亲或疏。但要想治理好家庭或班级,都首先要不断修养自身的品行。
《礼记》中也说:“亲其师,信其道”。说明人与人的相处一定会有亲疏远近,也一定会带着个人自身的好恶标准,但是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人之常情”,让学生因喜爱自己而信任自己,因信任自己才有更多的机会传道受业解惑;另一方面我们内心也需要觉察自己对于他人尤其是学生的好恶,时刻提醒自己做到辩证的看待学生,每个学生每个人都有长短优缺,这是连我们自己也是同样如此的。但是我们不因喜欢他人长处就过分亲近,厌恶他人特点就疏远或批评。所以能看到喜欢的人身上的缺点,看到厌恶之人的优势,这才是真正的辩证与中正,这也是作为心理老师所不断训练与践行的目标。
《大学》学习心得(二)
正蒙五院第二组 陈河
“明明德”是《大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我看来“明明德”唤醒、彰显人内心深处的善良本性,并将其发扬光大。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地反省自身,去除遮蔽本性的杂念和私欲,使本性重新光明起来。同时,也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种种诱惑和挑战,容易迷失自我,失去本心。因此,我们需要时刻警醒自己,不断反省、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保持一颗善良、正直的心。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标准,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它鼓励我们追求内在的光明,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人和社会。因此,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善良、正直、公正的态度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简而言之就是:“明道 修身 利他 共荣”。
作为学生工作者,就要深入践行,首先就是要即要明确并彰显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一是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要诚实、公正、有爱心,尊重他人,以身作则,要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和引导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是不断学习和进步。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参加培训、阅读书籍、交流研讨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要明明德,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引路人。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
学习《大学》的心得体会
国际合作学院:陈丽君
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认真去读。借这次全体老师学习《大学》的机会,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产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读大学感悟。“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这四者,乃是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最具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学》第二周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陈 琳
自古以来,《大学》一直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其深厚的哲学内涵和人生智慧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学习《大学》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以及人生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真谛。
《大学》开篇便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让我认识到,人生的目标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将善良和智慧传递给周围的人,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在学习和实践中,我逐渐明白,明明德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完善。
《大学》还提到:“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这句话让我明白,作为君子,我们首先要做到自我完善,然后才能去要求别人;自身没有缺点,才能去批评别人。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是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
同时,《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不仅要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完善,更要关注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在学习《大学》的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自我认知与改变的重要性。明明德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但只有认知是不够的,还需要付出行动去改变。这种改变的力量来自于对自我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总之,学习《大学》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更让我深刻认识到自我完善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大学》的思想精髓,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章句》读书心得
正蒙五院第六组成员:陈星
《大学章句》作为儒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展现了古人对教育与修身的独特思考。该书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智慧的结晶。
其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论述,为大学教育确立了崇高的目标。它强调了内在品质的提炼、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卓越境界的不懈追求。
紧接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逻辑链条,为现代人提供了在纷繁世界中保持清晰思维的指南。这一智慧告诫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安定与专注至关重要。
此外,“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论述,教导我们如何洞察事物的本质,把握规律,从而在复杂现象中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一段话,则为我们描绘了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紧密相连的蓝图。它强调了修身养性作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刻反思,试图将这些古老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我明白,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专注的态度以及追求卓越的精神。
最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者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一论断,再次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基石,更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综上所述,《大学章句》不仅是一部儒家经典,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和社会和谐的宝贵宝典。通过阅读并领悟其思想内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教育观、修身观和社会治理观,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指导。
《大学》读后感
正梦五院第二组 陈炎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大学》一书主要是以“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序的。他从《诗经》《尚书》中汲取营养,把儒家的“修身”作为一切学问和政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朱熹的这本《大学》是他在南宋时期写成的。
我在读《大学》时,有以下几点收获: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大学》中的第一句话,也是整本书的核心思想。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是人之初性本善,而不是人性本善。这需要我们先从“人性”开始说起。
首先我们来看“人性”这个词的意思,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人之生也,或为人谋而不忠乎?或为人臣而不敬乎?这个“人性”是指“人的本性”。这个本性就是人类所拥有的天生的善良本性。《孟子》中说:“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认为,人类所拥有的天性就是善良本性,它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而改变,它只会随自己的意志去实现自己心中美好的理想。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会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活动,这样就会导致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更大的生存空间,人们就会进行利益争夺。但是如果人没有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的话,这种竞争行为就会不断加剧。在利益面前没有道德约束的人们就会失去人性中本真善良的一面。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警惕自己不要成为“兽性”和“人性”冲突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这个“人性”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改造。
举个例子来说吧:善恶的种子是先天带来的,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尤其是父母的示范和教育下,对孩子的善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孩子走入社会,恶念会被道德和法律所约束,受到抑制。在良好社会风气的感召下,善念会充分滋长。而如果后天教育不当,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或是孩子被身边不良风气所影响,那么就会造成最近新闻中的初中生被杀这样的惨案。《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品位之人,以善待人。
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儒家最基本的修养方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其中,“格物”指的就是要通过对事物进行仔细的分析、探究,以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认识事物;“致知”指的是要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获得知识;“诚意”指的是要通过自己内心深处真诚无欺地向自己提出疑问,从而达到一种自我反省、自我内省,认识自我;“正心”指的则是要通过对内心深处真诚无欺地向自己提出疑问,从而达到一种自我反省,认识自我。例如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问题,比如宇宙、生命、意识等,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人云亦云,被动接受,很少有人真正去怀疑、去思考、去深入的研究。但是当“格物致知”的意思理解了,后面的也就迎刃而解了。当一些事物我们真的想通了,想透了,自然就会领悟这个世界的真相,就对这个世界不敢没有敬畏之心了。因为敬畏,所以意诚,所以心正。因为意诚心正,所以身得以修,言行得以正,潜心默化中,也会使家人亲朋也得以教化。当每个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都能互助互爱、尊老爱幼、遵纪守法。那么国自然而治,天下也自然可以和平无争了。其次,《大学》中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者之间有一个先后次序,这个次序不能颠倒。如果颠倒了,就会导致一种极其危险和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一定要按这个次序来进行修炼。
当我们知道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基础之后,就开始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了。我们必须在心中装下一颗仁德之心,在修身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时刻保持着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和责任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要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要把自己放在人群中最有利的位置上;要能够包容一切事物。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颗仁德之心,我们才能够做到“正心”。
修齐治平
《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达到这样的道德境界,必须把自己的内心修养好,将自己的德行修齐了。我觉得“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道理。《大学》中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要想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才能使自己的家庭和睦、家族兴旺。接着才能使自己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国家、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最后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领导者。《大学》中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繁荣,就要先把老百姓照顾好。只有把老百姓照顾好了,才能使国家稳定繁荣。最后才能使天下安定和统一。如果想天下安定、统一,那就要做到“先修身而后治国平天下”,先把自己的修养搞好了再去治理国家、治理百姓。
《大学第二周》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刘乙琳
近期,我深入钻研了《大学》中关于“诚意”的论述,这段文字不仅富含哲理,而且充满智慧,让我对人性与社会道德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诚意的深刻内涵,更通过实践感受到了诚意在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性。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这句话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诚意的本质。诚意,就是对自己真诚,不欺骗自己,不逃避自己的内心。这种真诚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的认识上,更体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态度上。正如古人所言,“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我们应该像厌恶恶臭、喜爱美色一样,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强调了自律的重要性。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应该坚守道德原则,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这种自律精神是君子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品质。正如古人所言,“君子慎独”,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在独处时也要保持高尚的品质和道德风范。
通过学习,我逐渐理解了诚意的实践方式。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真诚、自律的品质,不仅在言行上做到表里如一,更要在内心深处保持真诚和善良。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用真诚和善意去感染和影响身边的人。
此外,我还从学习中领悟到了“诚于中,形于外”的道理。一个人的内心真诚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这种真诚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用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他人和社会,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古文中的一些词汇和句式对我来说比较陌生,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但我相信,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促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和领悟其中的道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对诚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诚意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用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他人和社会,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自律和慎独,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和道德风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第二周内容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陈思
在第二周深入学习了《大学》第二部分的内容后,我对这部儒家经典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紧密联系。
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儒家思想对于个人品德的高度重视。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通过“格物致知”,我认识到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服务社会。同时,“诚意正心”则告诫我要保持内心的纯正,不被外界纷扰所影响。
在“修身”的基础上,“齐家”则是对家庭和谐的具体要求。我体会到,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儒家强调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这对于我处理家庭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进一步地,“治国平天下”则是将个人修养和家庭和谐的理念扩展到国家治理和社会层面。我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实用价值。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个人成长的指南,更为我指明了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方向。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儒家经典,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大学》学习心得2.0
正蒙五院第二组 郭佳伊
我国文学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名著,可谓是国之瑰宝而我们学校为了引导我们从国学经典中领悟国学精髓。单从儒学在中华两干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影响与作用来看,就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的。再者,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的今天,金钱至上、信仰缺乏、宗教侵蚀等问题,影响着中国年轻的一代,甚至是更多的中华儿女。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拾“明明德”与“克己复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升个人国学文化底蕴,也应该做一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格物致知”、“明明德”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道理,都是修身的范畴,但是在生活中做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格物”是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宋代朱熹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简单理解为观察分析万事万物并解其根本,转化为人心灵之认识,而得其道、并以致其知。明代王阳明认为格为“正”,物为“意念”,“格物”就是要人糾正意念的不正,克服内心的非道德意识,从而恢复其本体的至善或“良知”。也有佛学大师认为“格物致知”是格除掉人心之物欲,方能显其本有真知。这些解释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或者生活环境中产生的,虽看着不尽相同,但总结起来都是深层次的挖据事物本质,而获得某些知识或者达到某种境界。在我看来“格物致知”其实就是探究、认识事物的规律或本质,而获得知识或真理,更深层的含义如果从“致知格物”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做事情我们要遵循事物的规律。如果每个人都懂得“格物致知”又怎么会有“拔苗助长”的故事。
古语说,“知人先知己”,就是说人应该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该前则前,该后则后,前后不能颠倒。安份守己,按层次、级别尽职尽责,不越轨,不越级,不犯上作乱,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工作、生活当谨中,就会安定团结,兴旺发达。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现代,当物质极度丰富的时候,人们更容易丧失了自己的丢本性,“心被物转”,越来越关注物质的重要性。技术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堕落,有如一把秤的两头,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学习《大学》的宗旨是崇德辩惑,使同悠志们从困惑中走出来,把儒学的核心———仁、义、礼、智、信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作我们的行为准则。
《大学》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郭思雨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通过此次学习《大学》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第二次学习中我主要学习的第十章主要提到了修身、理家、治国、平天下,提到了“孝”、“悌”、“慈”,从中可以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孝顺的人也可以像孝顺父母一样对君主效忠;尊敬兄长的人也可以像尊敬领导人一样敬爱;对自己的小辈要慈善,也可以用大爱统治民众,就如书中所说:“如保赤子”就像保护婴儿一样。君子,品德高尚也,你仁爱,大家都爱,你残暴,大家都憎恶。自己修身,品行好,才能要求别人讲文明,有礼貌。以上所说表明治理国家,应先管理好家庭,要管理好家庭,应先修炼自身品格。此处的“治理国家”
和“家庭”我觉的可以根据我们现在的工作带入进去,这样才能更好地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在我们的工作中产生坚定地信仰,使自己得到升华和提升。
《大学》章句第一章节学习心得
孙晨晨,国际合作学院法语系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它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第一章“大学之道”主要阐述了儒家教育的核心思想,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在小组学习中阅读学习了这一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明明德是指明确自己的德行,追求道德的完善。这一观念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品行,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以此为标准,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道德修养。
其次,亲民是指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儒家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贡献。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关心身边的人,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止于至善是指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追求至善的境界。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以此为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此外,儒家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认为知识应该用于实践,实践可以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总之,《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生哲学和道德修养的方法,让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将所学的知识通过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大学中也不断学习大学之道。
学 习 心 得
正蒙五院三组 郝艳利
通过阅读《大学》,我懂得“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只有现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图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的心安理得的思虑,进而得到收获。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我相信,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修身是“八目”中的核心,只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做到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事物要看实质,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一个不会学习的的民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只有不断的学习,作为辅导员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我们不仅肩负着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还担任着青年学子人生导师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辅导员同于教师,又有别于教师的角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思考,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所以我们要在学习中不断自己成长,吸取养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广阔的天空下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一个目标,低着头去努力,也许某一天,当你抬起头的时候,目标就在咫尺之间,不要远望目标,那样只会让自己感觉遥不可及,要“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打磨美玉的精神,反复琢磨,就能将自我修炼成人生的最高境界。 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压力确实很大,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就能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就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好学生的引领人。
关于学习“大学者,大人之学也”章节的心得
“大人”是谁?第一层意思,想必可以理解为与小孩相对的成年人。在古代,到一定年龄之后才开始学这些东西,而在现代,也往往在进入社会后才逐渐意识、领悟到这些东西。第二层意思,大概也可以指统治阶层,“治人”的“劳心者”。朱熹虽然是一代圣贤,毕竟很难有跨越时代的眼光,从《大学》后面的内容看,谈论“治国平天下”的方法,也确实是以统治者自居的。
在现代民主社会,不论实际情况有多少困难,至少在理论上,每个人都是统治者,是有研究“大学”的资格的。“明明德”是发扬自己的道德,“亲民”是推己及人,“止于至善”是坚持不懈。朱熹说,这三条,是“《大学》之纲领”。按照朱熹的理论,之所以要发扬自己的道德,是因为每个人都有道德,但由于天生条件和后天污染,人们失去了道德,因此要“复其初”。用现在的话说,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理性能力,发挥这种能力,寻找一种德性的、有意义的生活,就是“明明德”。人生活在社会中,无时不刻不受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身边的人。一方面,由于他的同理心,期望身边的人,乃至所有人都能过上有德性、有意义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不可能自己单独地过上这样的生活。因此,需要“推己及人”。所谓“至善”,既指对个人德性的追求,也指对社会理想的追求。
朱熹说,“至善”就是“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天理”和“人欲”要如何区分?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做很多讨论,比如说,经过理性考量的,符合个人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的,就是天理,否则就是人欲;或者说,“食、色,性也”,有节制的部分就是天理,超出节制的部分就是人欲。但这些讨论都有不足之处,都通过引入新的模糊概念来处理旧的模糊概念。本质上说,生活不仅是理论性的,更是实践性的。许多问题,要在生活中,根据实际的情境,一点一点回答。《大学》开篇名义,提出了它要讨论的三条纲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我们要过一种有德性、有意义的生活;在过这种生活的时候,要推己及人,帮助他人也过上这种生活;并且在整个人生历程中,积极进取,坚持不懈。这就是《大学》所说的第一句话。
《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国际合作学院:黑艳霞
本周小组按照学校经典研读要求认真学习《大学》的剩余篇章,按照小组学习计划要求,结合“自学+小组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大学》的理解。通过学习经典,也深刻认识到本原儒学学习践行到自己的教育管工作中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
《大学》中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我们在“修身”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到“慎独”,当我们自己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不受外界的影响,
那我们就是不断“修身”,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作为高校教师、正蒙导师肩负着“仰信笃志,化鱼成龙”的使命,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唤醒”我们学生至善至美的品德,让他们可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像不断打磨美玉一样打磨自己的品性,为社会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在《大学》中第五章中提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我们想要达到“格物致知”,就需要我们在获得知识在于认识,研究它的原理,而不是简单的从书本获得知识。这也为我们教育者指明方向与我们学校现在的OBE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我们追求的是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潜能,真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转变了传统的灌输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大学》是一本凝聚古人智慧的读本,无论我们现在的社会如何快速发展,《大学》都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指导意义。也希望我们每一名正蒙导师在深刻学习经典后,能成为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在成就更好的自己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修身、实践利他、从而涵养道德、完满人格,鼓励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接下来我们也会按照学校要求,学习《论语》这部文化经典,真正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际教育管理中,发挥一名合格的正蒙导师的作用。
国学经典《大学》第7-10章学习感悟
部门:国际合作学院正蒙学习第三组 李吉星
3月13日,小组组长组织小组研学,我深入研读了《大学》这部儒家经典中的第七至第十章,感触颇深。这些章节不仅是对人生修养和治理国家的深刻阐述,更是对人性、道德和社会责任的独到见解。
在第七章中,我领略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一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与家庭、国家乃至天下太平的紧密联系。我意识到,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不仅关乎自身的成长,更对社会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八章则进一步阐述了诚意在修身中的核心地位。诚意,即真心实意、不虚伪。只有内心真诚,才能言行一致,做到表里如一。这种诚意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也体现在与他人交往和处理工作及生活事务中。
第九章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格物,即研究事物;致知,即获得知识。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能够不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自我。这种求知的态度和方法,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章则是对前面章节的总结和提升,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我认识到,这些理念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去体会。只有将这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生。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大学》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它教会我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为实现更加美好的人生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次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二组 李杰
第二次学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九章,主要内容围绕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国家的兴亡,与每一个家庭的繁荣或衰败息息相关。家庭和睦、人丁兴旺、家教良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根基。我们党和国家特别注重家风家教,每一个人的人格、世界观都是家庭教育的直接反映。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是一个人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的重要基础。相反,如果家庭不和睦,家教缺失或者扭曲,会导致一个人成长成才路上遇到很多挫折,甚至给社会和国家造成负担。
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我首要的任务就是熟悉学生的家庭情况。每个学生的原生家庭对他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有直接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绝大部分家庭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是在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家庭教育还是有不少缺位。正蒙教育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独立的健全的人格,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有些家庭情况特殊,例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和孩子沟通困难等等,都对正蒙导师提出更切实的要求。作为正蒙导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回归家庭,不逃避,敢于正面现实,同时能够跳脱出思想困惑和情感漩涡,积极地和家人处理好关系。另一方面,正蒙导师也要和学生的家人保持密切的沟通。避免在书院刚刚培养学生形成对好的习惯,回到家后又渐渐生疏遗忘。
正蒙导师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是学生走向社会、报效国家的导师和桥梁。正蒙导师应该首先处理好自身的家庭关系,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以身作则,给学生讲道理要能结合自身的成长轨迹,从而起到更好的效果。
《大学》七-十章学习心得
3月13日按照学校正蒙学习的教学安排,组织正蒙五院第三小组的老师们在四号公寓楼125进行了《大学》第7-10章的学习,并且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本次学习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第七章和第八章,这两章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和思想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第七章主要讲做人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这是从正面来说。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倒是那疯破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比装修房屋(富润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
(德润身),修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 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 真诚做人,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第八章主要告诉我们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理与情,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朱嘉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 其味”。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罢。
正蒙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二组 刘思煜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两种不同态度和行为准则。君子,即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他们尊重贤能,亲近有德之人,致力于提升自我和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小人,则更注重个人的快乐和利益,追求个人的享受和私利。
君子贤其贤,这是一种崇尚美德和才能的态度。他们不仅自己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更能够识别和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他们尊重贤能,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君子的这种态度和行为,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更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而亲其亲,则是君子在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表现。他们注重亲情、友情和爱情,善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用真诚和善意去对待身边的人。君子的这种亲和力和人情味,不仅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更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与君子相比,小人的行为准则则显得更为自私和狭隘。他们只关注个人的快乐和利益,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他们追求短暂的快乐和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眼光和责任感。小人的行为,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君子和小人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可能在某些时候表现出君子的品质,而在另一些时候则表现出小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应该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成为更好的自己。总之,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这句话提醒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秉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努力成为品德高尚、有修养的君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君子的品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自我。正如古人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生,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坚守道德底线,不为私利而违背良心。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用真诚和善意去对待身边的人。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不仅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还可以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出贡献。
总之,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这句话不仅是我们追求个人品德修养的座右铭,更是我们建设美好社会的共同准则。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品德高尚、有修养的君子,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乔雪瑶
本周的小组学习,我对大学章句的后半部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尤其是第十章,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为释治国平天下。讲的是治国平天下要与民同好恶,不能有私利,能够推己及人,自己以仁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这样便能使得君子亲其亲、贤其贤,小人乐其乐、利其利,各得其所,天下太平。
这章中讲到的大道理,除了是国君治国所需,也是我们为人可以借鉴的道理。“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见人之得,如己之得。人之彦圣,其心好之”。当发现别人有技能的时候,我们应该像自己也有同样的技能那样高兴。完全没有嫉妒心,而能随喜别人的优点长处,这样以仁义为先,我们才能更好的修身。对于国君来说,治国之道是“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见到不善之人、奸臣,如果我们不能够马上把他罢免掉,让他退出去,而且退得不够远,流放得不够远,这都是过失。至于为什么这样,那是因为有不善的奸臣在一天,国家人民就会受一天的危害。所以,仁人必定是想到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而能够举贤用能、铲除奸佞。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君子的大道“忠信以得之”,什么叫忠?发己自尽为忠。也就是说,自己能够尽己所能,尽心尽力为大众,没有自私自利,这叫忠。什么叫信?循物无违谓信。循物无违,循是顺的意思,顺着物,不违反事事物物的规律,也不违背人心,这是要有诚意才能做到,这称为信。有了忠信,就能够得到大道,如果有“骄泰”,就失去大道。何谓骄?“骄者矜高”,骄傲自大,目空一切,这叫骄;泰,“泰者侈肆”,侈是奢侈,肆是放肆,放逸自己。如果自己有傲慢,自己会放逸,就会失去大道。这是君子居其位的道,也是知道我们当下为人的道。
在这一章中还提到了生财之道,“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怎么理解所谓“生财的大道呢”?吕氏对此做出了解释:国家如果没有游手好闲的这些民众,大家都从事生产,那么生产的人就多了;朝廷里面没有闲职,幸位就是闲职,闲置的职务,吃白饭的,没有这些职位,那么食者寡矣,吃这些俸禄而不做事的人就少了。这是解释“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不夺农时,如果生产都按照农耕的时节及时的耕种收获,这叫“为之者疾”,就是我们生产的时候注意要及时,不能够拖延缓慢;量入为出,就是我们要节俭,收多少用多少,收获多少粮食就吃多少粮食,看着你入的量来定你出的量、消费的量,这是“用之者舒”,用一定要舒缓。就是说,生产要及时、要快捷,但是消费要减缓,这个意思。能够这样做到,当然“财恒足矣”,财富就能够永恒的富足。这是生财的大道。同样的,这也是我们当下“维持财富之道”,如果不知道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那即便有再多的财富也会挥霍一空。
总的来说,这周的小组学习还是围绕《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对文本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拓展。我得出的总体感悟是,一个人应该从内心开始修身养性,通过内心的修养,做到言行一致,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好的家庭成员,就必须要做到内外兼修。这需要我们在家中要表现出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也在家庭中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我们要将《大学》的思想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
《大学》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孙璐瑶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宝库中,《大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更是历代士子求学入仕的必读之书。作为一名高校行政人员,我对《大学》的学习并非始于职业需求,而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我希望通过学习这部经典,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这份理解融入到我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被《大学》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深深吸引。这句话简洁而富有力量,它告诉我们大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取知识,更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实现人的完善。这种理念,对于当今的高等教育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我也时常提醒自己,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品质的人才,而非仅仅注重知识的灌输。
《大学》中所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更是对人生道路的全面规划。这八个方面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我看来,作为一名高校行政人员,更应当以身作则,践行这八条目,尤其是在“诚意、正心、修身”方面做出表率,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师生。
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大学》中的一些哲学思想和古代社会背景与现代社会存在差异,这使得我在理解时感到有些吃力。但正是这些困难,促使我不断思考、不断探索。我通过查阅古代文献、与现代思想进行对话,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大学》的独到见解。例如,在理解“格物致知”时,我不仅仅将其视为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将其扩展为对事物本质、对社会现象深入探究的过程。这种理解,使我在工作中更加注重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努力寻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对《大学》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一个人的成长和完善是一个不断自我修炼、自我超越的过程。无论是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上,还是在社会责任的担当上,我们都应当不断追求进步,努力做到“止于至善”。同时,我也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更是为了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展望未来,我计划将《大学》中的理念融入到我的工作中,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问题。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受益于这部经典之作。
《大学》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精神之旅。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库,更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成为一名具有高尚品质、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国际合作学院:王茜
本周小组老师按照学校关于正蒙导师经典研读学习的通知,小组于本周三上午开展了小组第二周《大学》剩余篇章的学习,采用“自学+集体”学习的形式。在集体学习前,小组组长提前安排学习计划,小组成员积极预习,查阅相关资料。集体学习中,每位老师对所讲内容认真分析,由浅入深,并在分析学习内容后结合自己实际工作分享了个人体会,小组认真研读了《大学》的内容,深感其中蕴含的道理对我们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
本周自己主要为小组老师讲解《大学》前三章的主要内容,其中康诰曰:“克明德。”提出“大学”的宗旨就是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与王阳明心学中提到的:“致良知”是有着共同之处,“致良知”,就是教人在心性修炼上,去除不良的人为经验意识,复位到人的先验的本性之中去,也就是“去人欲,存天理”,也就是禅宗说的“明心见性”。王阳明先生认为我们人性本善,是因为我们不断受外界影响,被物欲蒙蔽了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心性上修炼,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品德。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从“见面问声好,弯腰捡纸巾”做起,不断完善自我的品德修养。
在第二章中提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主要是从动态角度强调我们需要不断革新,需要吾日三省吾身,不断反思自己,纠正自己的缺点。好学、改过和进步是君子修身的手段,最终目的是推己及人建立和谐社会。那么,在这个指导方针下把事情做到极致。“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通过一切努力,来达到至善,来达到和谐。我们每一名正蒙导师既是终生学习者,更是终生实践者。
在第三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提到的,君子在做学问时如同不断打磨美玉,反复琢磨,自修者省察克己之功,不断去除习气,让自己从粗糙变得光亮。在这里我认为自修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省察,一方面是克己,需要我们每一名正蒙导师在日常工作中,寻找最适合的角色和位置,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不断自我打磨达到至善至美的品德。同时也需要我们在教育引导学生中,去除学生的习气,转变学生的态度,发掘学生的真善美,培养学生健全完满的人格,与学生共同成长,使我们的学生可以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小组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这部文化经典,努力将其中蕴含的哲理运用到学生的教育引导中,坚守“仰信笃志,化鱼成龙”的使命,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矢志不渝,发挥正蒙导师的作用。
王震《大学》学习心得(二)
正蒙五院第二组 王震
学习《大学》的过程,对我而言,不仅是对古代文献的接触,更是一次深入传统哲学思想的机会。这部儒家经典,涵盖了古代学者对于社会、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思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内容虽然简短,但却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我逐渐理解到,这不仅是一种修身的方法,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作为学生工作者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实践“亲民”的理念?结合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保持开放和透明的沟通。与学生保持经常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声音和需求。无论是通过课堂、邮件、社交媒体还是面对面的交流,都要确保沟通的渠道畅通无阻。
二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需求和问题也各不相同。要尽力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解决方案,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
三是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
四是提供实用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有用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这可以包括学习技巧、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资源。
五是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有问题或疑虑时,要及时回应并提供帮助。这不仅能够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关心。
六建立信任和尊重学生:通过诚实、公正和尊重的态度,与学生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关系。这将有助于他们更愿意与你分享问题、寻求帮助和提出建议。
七是不断学习和改进工作: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第二周《大学》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二组 文良璞
《大学》章句是孔子的遗书,被视为学习道德之门。其中所阐明的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修身的指引。以下是《大学》各章的简要内容概述:
第一章: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第二章:知止才能安定,安定才能静,静才能思虑,思虑才能得。
第三章:了解事物的先后顺序,修身始于正心,处世需诚意。
第四章:听讼时应明辨是非,了解事物的本末。
第五章:理解格物致知之道,透过物之理求至道之知。
第六章:诚实待人,注意修身之本,学习道理和自我修养。
第七章:正心修身,调整内心情绪才能修身。
第八章:修身后方能治家,了解善恶之间的观念。
第九章:齐家治国,从家庭教育着手,可以延伸至国家治理。
第十章:治国平天下,以正直和道德来治理国家和教化百姓。
《大学》共有十章,前四章为概括总论,后六章为具体内容,强调修身要诚信、自律,齐家要正心、修身,治国要先治家,平天下要以义为重。这些思想指导着人们的学习和修身之路。
正蒙五院第二组-文良璞
《大学》心得体会
国际合作学院:肖佳玥
本周,我深入研读了《大学》的第九章后半章与第十章前半章的内容,这两部分章节聚焦于修身与齐家的紧密关系,以及齐家与治国之间的逻辑链条。作为一名二级院的行政兼正蒙导师,我深感这两部分内容不仅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指导,也是对我在工作中承担家庭与社会责任的深刻启示。
在研读这两章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做到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行政人员,我不仅要管理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积极参与学院的大家庭建设,为学院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第九章的后半部分中,我深受“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这句话的触动。它明确指出了修身与齐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家庭中,我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甚至是我对工作的态度,都会对身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更加明白,要想齐家,首先得修身。这不仅是为了我自己,更是为了家庭的和睦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工作中,我时常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静、理智,不被情绪所左右,以确保在做出决策时能够公正、客观。
第十章的前半部分则强调了“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的观点。我深刻理解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和谐稳定是国家安定繁荣的基石。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我深知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在工作中,我努力践行这一理念,积极参与学院的各项活动,为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也努力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处理得当,确保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我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他们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在研读这两章内容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作为一名行政人员和正蒙导师,我不仅要以身作则,修身齐家,还要积极参与学院的治理工作,为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我也意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院。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明白了修身、齐家与治国之间的内在联系。我明白了,作为一名高校行政和正蒙导师,我不仅要在工作中尽职尽责,还要在家庭中树立良好的榜样,更要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来,我将继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同时,我也将更加重视家庭的重要性,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在工作中,我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学院的各项事务,为学生的成长和学院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正能量。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学习,我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心得体会 2
部门:李树果
今天想就:“《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做一个自我理解。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这里讲周文王德行高远,他的举止非常令人尊敬,敬佩。所以也有了古圣先王之称。以仁义治国,在政治统治之中,实现了爱民如子的愿望。他不仅仅是施及百姓仁爱之心,甚至还施及枯骨。他能够做到处处恭敬,
能够持续光大他的明德,恭敬使其达到至善。
在《新序》上记载,有一次,周文王要建造灵台,他要挖一个池沼。但是在挖地的时候,却挖到了一个死人的骨头,有关的官员就把这件事报告给文王,文王就命令说给他改葬。这个官吏就说:这是一具无主之骨。没有主人的骨头,找不到他的亲人了。文王怎么回答的呢?文王说: “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意思是说:拥有天下的人,是天下的君主,拥有一国的人,就是一国百姓的主人。 “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我就是他的主人,又到哪里去求他的主人呢?他就命令这个官吏,给这个尸骨更衣,并且置办棺木,把他给改葬了。天下的人,听说了这一件事,都觉得文王真是太贤德了。因为他的恩泽都能够泽及朽骨,更何况是对人?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每一种相处都有最合适的相处知道。因此,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为人就应该如此:仁、敬、孝、慈、信。
学习《大学章句》心得
国合2组:魏亚娟
朱熹朱夫子在《大学章句》里面讲,知止而有定、定而能静、静而能安、安而能虑、虑而能得。这个知是讲信、解;定、静、安、虑,这是行;最后能得,得是证。
所以修学的过程,讲究的是信、解、行、证。你信了、你解了,你就有志向。信什么?信圣贤的教导,四书就是圣贤的教导,这里面讲的义理我们统统相信。解是我们都要理解,把四书的道理、把圣贤人所说的教诲都彻底明白,你就是解悟。悟了之后怎么办?要修,悟后起修,就是讲你要行,力行。力行是什么?把你所信的、所解的付诸行动,转变你的心行。这一节是为我们讲悟修的经过。行有了效果、有了成就,你能证实圣贤人所说的道理完全是正确的,这叫证。
这个证不是光在理论上明了,而是真正入境界,自己成圣成贤。所以信解行证,所以起步要知止,你懂了、明白了,开始修行。修行第一步你能得到的是定,因为志立了,心就定了,志要是没立起来,那心是浮躁的。得定以后,心慢慢就静下来,这个静谓心不妄动,这叫静。心还在动,但是它不妄动,它所动的都是朝着自己的志向在动,心心念念向着圣贤之道迈进,其它的杂念都放下,心静了。静之后得安,安是什么?谓所处而安。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在做什么事,你的心总是安的,安在什么地方?安在圣贤之道上。然后你能得虑,虑谓处事精详,你待人处事接物都有智慧,你能够不乱,你能够耐心做去,跟一切人都能和谐,你不会出差错,这叫虑。渐渐智慧开了,这是由定而生慧,智慧开了以后,你渐渐入圣贤境界,就是得。得什么?
“谓得其所止”。所止是你原来所立的志向,止于至善,你这时候得到,你真正成圣人了。这是朱夫子给我们做的解释,虽然很简单,但是修学的这种不同的境界给我们勾勒出来了。
《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二组 姚鑫睿
自从我开始深入学习《大学》这部古代经典,我的内心便受到了深深的触动。这部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不仅是对古代社会道德规范的总结,更是对人性、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探索。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大学》所倡导的“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理念。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发掘并彰显自己的光明德性,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让整个社会都充满正能量。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境界,努力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
在学习《大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挑战。毕竟,这是一部古代的经典著作,其中的一些观念和表达方式与现代社会有所不同。但是,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大学》的精髓。我尝试着将其中的理念与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期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我的日常生活中。
此外,《大学》还强调了“诚意正心”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我们要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正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被各种诱惑和欲望所困扰,容易失去自己的本心。而“诚意正心”正是对我们的一种提醒和警示,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同时,我们也应该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其他文化和思想,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人生和社会,还能够为我们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在道德修养、人际交往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大学》等经典著作,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
总之,《大学》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厚的感情。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再读国学经典《大学》有感
国际合作学院正蒙学习第三组 纪停山
按照学习计划,本周对《大学》后半部分内容进行了粗浅学习,基本掌握了《大学》篇章的核心思想、逻辑结构、历史背景,尤其是在聆听了校长对《大学》篇章的阐释和深入浅出的辅导,更加深了我的理解和感受。随着对《大学》学习的持续深入,使我愈发领悟到学习《大学》之于个人的意义和重要性,深化了思想认识,增强了学习自觉性,不再单纯被动式要我学,而是发自内心的去学习,并能够联系实际学、结合自身学、带着思考学,真正的去领悟言外之意,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践行明道、修身、利他、共荣。
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明明德的精神实质就是慎独,即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独处时也能够保持谨慎行事,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能够保持清醒。达到慎独的三个层面即为: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做一个内心纯粹的人。
《大学》学习心得之篇章浅析
正蒙五院 陈云之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对于此段文字的理解,我认为如果每一个家庭内部都能够做到仁爱相处,那么这个国家也就肯定能够兴起仁爱之风;如果每一个家庭内部都能够做到处处礼让,那么这个国家也就肯定会兴起人人礼让之风;如果每一个家庭内部充满贪婪暴戾,那么这个国家的人肯定也会犯上作乱。治理国家的关键就在于此,这就是一句话可以败坏一件大事,一个人可以安邦定国的道理。
其中, 仁,亲也,亲爱。兴,起也,众人合力举起。 让,相责让,相互责难。贪,欲物也,想要得到钱财货物。乱,治也乱,理清杂丝。
通过对文字的剖析,可反观,凡事以小见大,以小影响大,以大反观小,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相辅相成,小家即大国。同样, 治理国家从小家开始,整治小家从个人开始,所以要从个人的修身开始,堂堂正正做人,每一句话,每一步路,每一口食。
从以小见大和国家治理两个层面结合目前社会实际现状,对于一个企业管理也是这样子,一个集团,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岗位,一级一级,从大至小,以小见大,将每一项工作的执行流程标准固化,让每一项工作有据可依,可以闭环,那么公司就会事事有标准,事事可闭环。在学校这个集体中也是如此,各个分院对各自院内事务的处理详尽有规划,那么学校整体办学及教育管理才会蒸蒸日上。
高高山顶立,低低海底行,就是要从最细致的开始关注与落实,才能够有整体的成功。
《大学》之道,修身观己
国际合作学院 于婷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话意思是: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先进行自我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国家”这个词就是出自这句。“国家”是什么意思呢?国就是家,家就是国。我国从周朝以来到清朝,都是家族世袭制,国内的领导层多数都是皇帝的家人。所以对于皇帝来说,如何管理好国,首先要权衡好各大家族势力。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如何维持家族和睦、团结、修德,那首先要调整好我们自身的心性品德,让自己的道德品性提高到能成为大家的楷模。那么接下来怎么做呢?就是做到“致其知”、“诚其意”、“先正其心”,曾经有人认为“学习根本没用,我没学知识一样懂道理、做好人”。其实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从来没有认识过真正的“知”,他所以为的正确的东西也都是取决于他当前的认知水平。要知道,你所拥有的知识将决定你的态度。当我们提升了认知、明辨了是非、以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为依托,带着至诚至善的心去践行,最终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
说到“格物”。“格物”就是你要搞清楚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
总结来说,我们看这个世界就是要了解这个世界的各种事物的原理,从这些事物的原理中汲取知识,用足够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进而你才能够“诚其意”。因为你知道了该朝哪个方向“诚其意”,有了这个诚意之后,再“正其心”,让自己的心能放在公正、平衡的地方,而不是被私欲带走。然后“修身”,修完身之后才能够“齐家”,“齐家”之后才能够“治国”,“治国”之后才能够“平天下”。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修齐治平”的道理。
《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国际合作学院综合办 李敏
最近通过小组学习、聆听黄藤教授的学习分享以及个人的自学后,这次的《大学》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智慧的启迪。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能有能力去做自己分内工作,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爱岗敬业,感恩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而集体是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那么在学习第四至第六章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儒家思想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它告诉我要想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必须注重内心的修炼,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种修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通过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知识是行动的指南,而行动则是知识的体现。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那么我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做到言行一致,真诚待人。
按照学校的学习计划《大学》学完了,进入学习《论语》阶段,那么我将会把两本书结合起来一起学习,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2024年3月18日
《大学》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五院第四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纲,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古有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这句话让我明白,小时候学习的知识和技艺比较简单和纯粹,算到当今时代,也顶多算到大学毕业,学习的终究是能够存活于世的最基本的本领。进入社会后,要学习的则是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这是《大学》的八目,总结起来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学习《礼记·大学》,为我打开了一扇重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心门,人生的目标应该是让自己内心充实,让父母开心,让身边的同事朋友开心,让全天下的百姓开心,而不是过分关注于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反思后,我决定做一个全新的自己,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进修旅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在生活和教学中,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学生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
在工作中,齐家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学生。
正心明道
正蒙五院:黄莹莹
通过一段时间的《大学》学习,感慨良多,无论是从自己内心的修行,还是从生活中的待人接物,抑或是工作中的纷繁芜杂,都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刻,想起来,如夜空中的璀璨繁星,无法一一描述。
结合自己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我对“修身在正其心”有着格外的感觉,正心明道,则学无难事。
韩愈的《师说》里面讲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到了首位,就是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道”,简单点说就是先要学习做人之道、处世之道。而“明道当正心,心不正则道不明”,所以,要想让学生认真学习,必先正其心。
《大学》并不深奥,也没有长篇累牍,寥寥数语便把老祖宗的智慧交代得明明白白。心正,方可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针对这种种情况,全部归结到孩子自身修为和为社会的贡献上来,并且,为他们找到应该学习的榜样,唤醒自己内心的前进的力量,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未来,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摒弃小富即安、小满即成的错误思想,放弃追求安逸、虚无缥缈的人生目标。
心正了,神就会定了,目标也会明晰起来,那么一切便会顺理成章。学习的价值,就在于学以致用,还有什么能比通过学习,深刻反思,进而改善工作,更好的呢?
《大学》学习及心得
国际交流中心:马丹凤
大学短短的二千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再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树立榜样。
每一章都蕴含着深厚的智慧与哲理,不仅适用于古代,更对现代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体会到家庭教育与国家治理的紧密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时常反思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与责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每当于父母发生争执的时候,我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让自己更了解他们更加包容和理解自己的家人,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作为学校教工的一分子,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努力、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平时与留学生、外教相处有着文化与思维的碰撞,但是也有互相交融。希望能够以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和影响更多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很多时候容易迷失自我,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世界的建设。很多事情结束后及时的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更加平和、淡定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得失与荣辱,努力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诚意是修身之本,只有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人际关系。而慎独则是一种自律精神,即使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警惕和自省。我试着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他人诚实守信;同时,在独处时也不忘自我反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它们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实践的方向和目标。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实践这些道理,就一定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