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正蒙五院2024春季第三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4-02

正蒙五院论语心得分享1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国际合作学院:李英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这是古典诗⽂《⼤学》第⼀章⾥的句⼦,意思是《⼤学》的原理,在于使⼈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旧更新,在于使⼈们到达最好的理想境界。从中我悟出了⼀种处世⼼态,亲民、⾄善――⼤学之道,教导我们做⼈的道理,做⼈要以⾝作则,待⼈处事要⼼平⽓和。强调的不仅仅是⼈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的道德修养应⽤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个推已及⼈的过程。对于亲民的理解我认为将⾃⼰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灵中所具有的至真至诚且在“亲民”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结合与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自己做得不够好就不能要求别人自己做的好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同样是推己及人的过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与人相处想有一颗宽容之心,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指要返回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按照内心的要求去做。“止于至善”和王阳明所提出的“格物”如出一只“这种“格物”,使心本体每时每刻都处于纯正的状态,使本体处于纯善无恶的状态,要返回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按照内心的要求去做。

《大学》学习心得2

国合2组:杨会武

《大学》开篇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就是让人们彰显自己天赋的美德,使人弃旧图新,弃恶从善,革新旧的观念,达到“修身”的最高境界;《大学》的本质是先修己,再推己及人,保持在止于至善的状态。文章的前四章分别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而后四目是“修身”的目标。

格物:意思是指见多识广,只有见多识广才能融会贯通,了解事物的共性。这样才能确定哪种学说好,哪种学说更适合自己学习。

致知:意思是把一门学问学透,这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需要温故而知新。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知道不够全面,以至于理论不足以支撑实践。第二个是你的理论是听别人讲解的,并非自己悟出来的。

诚意:是有辨别对错的能力,也就是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不为之所动摇。

正心正心是最难的功夫,物和致知都可以去用时间去积累。唯有这个正心,是只有自己知道的。是不是真的心正,是不是自欺欺人,只有自己知道。想要达到心正就不能有任何的疑虑,有丝毫的疑虑,心都不可能正。

当人读的书多,去的地方多,遇到的事情多看的才能比普通人深远,致知自然而成。因为看深远,所以见解更加独到,不会人云亦云,自然可以辨别是非,明辨自然而成。能够辨别是非曲直,心当然是正的,心正自然而成。心正到修身,是由内到外,思想意识决定了行动,修身自然而成。所以我认为《大学》讲的是一个约束自我,修炼自我的体系。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五院第四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章是《论语》的首章,讲的是学习和交往的事情。想一想人生在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知识长本领和与周围的朋友友好相处,这两样事情做好了,人才能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两点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样,缺一不可,少了哪一样都无法顺利前行。怪不得宋代大儒朱熹评价此章时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第一句话讲学习。孔子告诉大家,该怎样对待这些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呢?要经常温习,经常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练习巩固,这样才能学有所获,有了收获,内心里就会感到很高兴。说一一通“悦”,是指内心里愉悦、高兴。人学习知识有了收获,当然会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了。学有所获的有效方法就是按时温习,时常实践练习,如果实实在在的按照这个方法去学习,有学不会的东西吗?第二句和第三句话讲交往。孔子认为,怎样对待朋友呢?他说,有朋友远道而来,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吗?这种高兴的情感溢于言表,乐--就是表现在脸上的喜悦,对朋友要笑脸相迎,而且是真感到高兴,不做作不虚伪。假如别人不了解自己,却并不怨恨人家,不生气不恼怒,能这样做,就是一个有德行有修养的君子了。你看,对朋友真心的笑脸相迎,对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的人呢也不怨恨生气,能如此对待别人,人缘一定不差。与任何人的交往,不都应该采取这种态度吗?这是与人相处的交往之道,掌握并能自觉运用这个“道”,你在人群中就会游刃有余,不至于处处碰壁。

理解了这三句话的意思,我们对学习和交往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什么我们学习某些知识总是学不会记不住,因为我们没有做到“时习”,你真的按时复习它、时常在实践中练习巩固,一定能学会,学会了,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对学习就不会有烦恼了,这的确是一件悦于心的事情。

人必须学会和他人友好相处,融洽关系,否则我们就会感到很郁闷,很别扭不舒畅。关系融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真心的友好的对待他人,不对并不了解自己的人怨恨,不恼怒,能理解并宽容他,做一个有亲和力的人,心空里能容得下他人、能欢迎他人的人,一定会被他人接纳、受他人欢迎。我们能够有效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又能够获得广泛的人缘,这不就有了再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基础了吗?

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首先要会学习,会交往。此章就是教我们学习与交往的方法和态度的。我们一定要理解,切要“时习”!一定行之有效。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张爱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儿时的吟诵这是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开来。索性用这吟诵做一个开篇,开始我《学而篇》学习心得的叙写。

全篇16章,内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个方面。在现在看来也远不会过时。忽然想起上星期在听学长学姐答辩的时候,老师根据北村的文章问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是没有信仰的,你认为不能在中国扎根、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熟不知,那时我多想说,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仰,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积淀了多少智慧与圣明。我们有信仰的,我们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结成的智慧,我们信仰的是源源而来理性,我们信仰“仁”与“礼”。我们不会在做错事的时候悔,也会少了期望得到时的祈祷,我们有一套礼法去约束我们,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赎。学而篇里的章节就让我看到了这些,看到了促成人们内心强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说我最喜欢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师曰:“人总是不断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于是人一步一步从猿进化为万物之灵。反省不仅仅是反思。反省是积极主动的对过去行为的自我论定,是在社会共同认知的是非标准下进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断修正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就会逐步进入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我对此深表赞同,同时,我更想表达对于本章提到的三个方面表示喝彩。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此处三句应是他提出的修养方法。

那么曾子为什么强调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反省?疑问刚一出老师就做出了详细的解说。陈祥道《论语全解》卷一说:“谋贵忠,言贵信传贵习。谋、交、传者,施诸人;忠、信、习者,存诸已。先忠信而后习,与《易》言‘忠信’进德,继之以‘修辞’,立其诚,《礼》言‘尊德性’而继之以 ‘道问学’ 同意。”也就是说,曾子的“三省”讲的是进德修业的大事情。进德以“忠”“信”为本,修业以“习传”为基。忠本于心,《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段玉裁补“尽心曰忠”以足其义。也就是说一个人谋事要尽心竭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爱岗敬业。信本于言,《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说话要诚实。你说话不诚实,净说假话骗人,你最终没有一个朋友,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上司信任你。做到了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信,再把老师传授的学业反复练习,使之成为安身立命的本钱,那么你就会成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会平坦许多。

国学经典论语学而篇 学习感悟

部门:国际合作学院正蒙学习第三组 李吉星


3月21日,小组组长组织小组研学,小组一起学习了《论语》学而篇并进行了小组交流,深入研读《论语》,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学习的认知之路。

学而篇中,孔子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我深刻体会到,学习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是一种修养,一种对人生的深度理解。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开阔视野,丰富内心世界。

学而篇中,孔子强调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他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认识到,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复习巩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同时,我也明白了学习需要主动,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思考,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意。

此外,学而篇还教给我如何正确看待学习的困难与挫折。学习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些困难,锻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更加坚韧不拔。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时,就能从中找到乐趣,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向成功的道路。

学而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学习的真谛。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智慧与哲理。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学而篇的精神为指导,不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我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论语》学习心得

国合2组:陈琪

巧言令色就是利用花言巧语去迷惑、取悦他人的行径。那些“巧言令色”之人,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八面玲珑,讨人喜欢。但是如果从动机上分析,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多半是小人未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出来的。作为智者,孔子对这种行为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提出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

那些巧言令色之人,总会巧妙地给自己穿上一套华丽的外装,用以迷惑他人。不管是为了博取上司欢心以谋提升的机会,还是为了讨取同事的支持和帮助,抑或是哄得亲友高兴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都会将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拿出来掩人耳目,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花言巧语没好人,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这种人照样在社会上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喜欢被别人赞美、夸奖和奉承,只是各自喜好的程度不同而已。有些做领导的人,就喜欢自己的下属拍马屁,倘若有哪个下属说话有些直接或是有点儿不顺耳,轻者给人家“穿小鞋”,重者会动人家饭碗。也正因如此,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说漂亮话、谎话的人越来越多。谁都喜欢好的东西,这种人性弱点,才为巧言令色者的生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当然,在与他人交往时,没有一副好的口才是不行的。但是,好口才与巧言令色不同。好口才是一种据理力争,所列观点都有理可依,其目的是辨明真理、说服他人、达成沟通与合作。无论内容还是目的,都是真实和善意的。而巧言令色只是利用花言巧语达到某种鲜为人知的目的罢了,这种行径根本就是虚伪和丑恶的。

在现代社会,作为大权在握的官员和公司的领导,要对巧言令色者高度警惕。要注意下属的言行,只有看清其真实的意图,才不会被那些华丽的表象迷惑,才不会因偏听偏信而失败。同时,自己也要身体力行,为下属们作出榜样,这样才能促进组织的发展、事业的壮大。


论语》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李英杰

读国学《论语》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可以学以致用在日常工作中受益匪浅。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我们要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但是不是空想,而是脚踏实地,爱岗敬业,付诸实际行动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应该放下时且放下学习应该放下时且放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学习论语对我们如何走好人生的道路指明了方向,现在学的还比较浅显,还需要自己加强学习,修身自我。







《论语》学习心得

国合2组:刘静茹

本周详细而系统的学习了《论语》中的“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孝悌”是为人之本,“爱众”是孝悌自然发展的产物,“谨信”是处世和作领导的基本素养,“亲仁”不一定指亲近有“仁德”的人,也指亲近符合“仁”的行为,不管这个人是谁,哪怕他是一个小偷,只要他做了值得我们学习的符合“仁”的行为,我们也要学习,这才是君子的作风。做好这些基本原则之后还不能停止,行有余力之时还需学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的品德优秀但文化素养不足,这个人就会显得粗鲁无礼;若文化修养优秀而品格素养不足则显得虚伪浮夸,文化修养与品格修养相辅相成才能成就一位伟大的君子。因为有才无德之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也最被人所厌恶。故而我们应先将自己的品德修养好才不会走上歧途。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对待父母能够尽心竭力,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若自己能力有限也不要强求,否则真是寒门无孝子了。但要尽心竭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让父母过得舒坦些;对待君上能够全力以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领导将一件事交给了我,那么我就要把它做好;跟朋友来往,能够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若有才能、有学问,却得不到他人的信任,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这些都是人格的修养,如果这些事情都做好了,这个人品德一定很好,那么文化修养差一点又何妨呢?


学习《论语》心得

国合2组:魏亚娟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智慧和经验,是现代中国人民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在我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二是学习是随着毕生的事情,一定期刻提示自己要不断学习,“吾日三省吾身”,知过改正,遇事善于思考,“不怨天,不忧人”,不盲从,不懈息,切勿“道听而途说”,学会明辨是非,时刻保持一颗淡定安静的心,沉着应对。

三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依道而行,不断纠正错误的结识,改掉不好的习惯,化掉自己的脾气,清除心中的怨气,尊德守礼,敬天爱人,孝诚信,成己达人,相信每个人所有可以成就幸福自在乃至圆满觉悟的人生。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学习心得(1)

国合2组:杨会武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论语》的内容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伦理等多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论语》的第一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感悟:

1. 修身的重要性:《论语》开篇即强调个人修养的基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鼓励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

2. 礼仪的作用: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礼的重要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体现了对朋友的尊重和欢迎,以及对社交礼仪的重视。

3. 仁爱的思想: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仁”的核心思想,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当体谅他人,做到推己及人。

4. 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表明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积累,更是为了内心的愉悦和个人的成长。

5. 教学的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勇于提问和探索未知。

6. 诚信的价值:“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孔子认为一个人应当坚守诚信,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7. 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在行为举止上要追求适度,避免走向极端。

通过学习《论语》第一篇,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孔子的智慧和他对于人生、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这些思想不仅对个人修养有着指导意义,也对社会和谐与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论语》不仅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它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人生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读者。学习《论语》,不仅能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更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和应对生活、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论语》经典研习心得一

国际合作学院留学生招生办公室:王嘉绮

在国学经典《论语》里,我看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有两个关键字。第一个是“知”。知,有“了解”、“知道”的意思,也有“理解”的意思。第二个关键字是“愠”,生气的意思。《说文解字》:愠,怒也。但在大多数古籍中,常常把“怨”写作“怒”,所以这两个字常常是相通的。但如果认为“怨就是怨,怒就是怒”,也是完全可以的。因为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提出了两种观点,一是“别人不了解我,不重用我,我不生气”;其二是“别人不理解我甚至误解我,我不生气”。

第一层意思。“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也是君子之风范吗?”这是一种心态。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心境不气不忿、平和淡然,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就是最佳的心态。其实,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我们应该这样想:别人一时不了解自己,不重用自己,只能说明自己不够强大。如果你是诸葛亮,不管你居住哪里,刘备都会三顾茅庐的。要抱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信念,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才能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同时,还要主动地寻找机会,让别人了解自己,即“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我想,这大概就是姜子牙“渭水垂钓”的真正用意了。

其实别人不理解甚至误解自己,好多人都遭遇过。当你好心好意地去做一件好事的时候,会有很多异样的目光注视着你,在揣摩,在猜测,甚至还含着嘲讽。记住古诗有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俗话也说:理解你的人无须解释,不理解你的人解释也没用。所以,真的君子,在遭遇不理解甚至误解的时候,只须淡然一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相信时间会让人明白一切。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五院:张昕玥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应该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现在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应该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学习论语《学而篇》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四组 程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学而篇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三个人中必定有我的老师也是指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值得学习的地方。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得益非浅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身为辅导员,我一直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但当我深入研读《论语·学而篇》时,却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首先,开篇便强调了学习的恒常与乐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教诲,更是对老师自身的提醒。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中带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乐趣。

孔子谈到了学习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让我明白,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只有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他们才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第三章中,孔子提到了“巧言令色,鲜矣仁。”这让我反思到,作为师,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真诚和善良去感染学生,而不是用虚假的言辞和外表去取悦他们。然后,孔子还谈到了与朋友相处之道,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我意识到,要积极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增进和朋友的关系,形成具有良好循环的关系圈。

接下来的几章,孔子又谈到了为人处世的原则,比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追求,但不能过于贪婪;要做事敏捷,但要言语谨慎;要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

孔子还谈到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让我意识到,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素养。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素养,他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总的来说,《论语·学而篇》前八章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老师的责任和使命,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在教学道路上的信念和追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持续深入学习和领悟孔子的教育思想,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会将孔子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教学中,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教育者。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朴素的语言中无不透露着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好似一个媒介,我们既可以通过它了解到孔子的生平事迹、为人处世,又可以学会审视自我、收获人生哲理。

3.20号根据学校学习安排,正蒙五院第三组在四号楼125展开了《论语》学而篇的学习,全篇共16句,这16句的学习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滋养,思维得以拓展增进美德,开启智慧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孔子的学说里,“仁’是核心思想和终极的追求,其核心要义是“仁者爱人”。而要得到这个仁。达到”仁”的境界,不仅需要内心的体验,更需要投身现实。当然,不论是思想还是在行动,都必须有个出发点,而有子的这段话,则明确指出,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换句话说,就是从孝悌这个根本点出发,推而广之,就能成为仁人君子。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自我反省是困难的,但自我反省又是修成美德、提升智慧的必由之路。对于人们来说,自我反省就是一种从认识到实践,然后再从实践中汲取经验,进而提高认识和修正行为的过程。若是一个人不善于自我反省,就不会有真正的提高,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在同一个地方跌倒。比方说,在战国末年,六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原因基本上如出一辙。引用苏洵的话便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倘若在韩国被灭时,其他五国及时反省,联合起来抵抗强秦,未必会丢了祖宗社稷。

“不慎而始,而祸其终”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明白。可是,若想一直保证自己的“不失”,似乎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为此,曾子给我们指了条明路,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每天都要进行反省。具体说来,就是每日反思三件事:第一,反思一下自己替别人工作,有没有竭尽全力。若是整天就想着自己应如何偷懒,应付了事,就是不忠。第二,与朋友相处时,自己答应别人的事情有没有做到。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人无信而不立,倘若答应别人的事情没有做到,就是言而无信。第三,老师或前辈们所传授的做人做事的方法,自己有没有进行实践和印证。做人做事不能只在纸上谈兵,应当付诸于实践,只有通过自身的感悟,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能否修得正果,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认识到了自省的重要性。在生活当中,有很多人会随遇而安,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根本就不关心。对于自省的觉悟很小,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省是一个人修德建业的根本方法,也是少犯错误和不犯错误的关键。倘若一个人能够做到“一日三省”,为自己设定一套自我反省的“程序”,道德和才能就会得到质的提升,这样一来,还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得倒你呢?



《论语》学而篇 学习感悟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曹莹莹

《论语》开篇便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下到幼儿园小朋友,上到百岁老人似乎都能背出来,也都明白其大意,而今读来却又读出些别的东西。当今时代的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似乎变了些味道,说到学习,大多数人会露出痛苦面具,厌学,弃学这些词也越来越高频的被使用。说到聚会,组局时,也如此,时时伴随的是社交的压力,焦虑,社交回避,社恐,回避型社交也成热词,这是为何呢?组内同学在分享《论语》学习时,分享了“文化属性”这个词,我想,要理解上述现象亦离不开“文化属性”这个词。

孔夫子教学的时代,学习是件较难的事,拜师求学的弟子们大多主动求学,大家一同追求着远大理想,能聚在一起听夫子讲学,一起探索学问是件多珍贵,难得的事呀,我想那种状态应该都会有“心流”体验,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再者,夫子们当时的情境下,多于“文化人”“求知者”打交道,能大老远慕名而来求学的人,定是有共同远大理想的人,能与这样的人相遇,交流,岂不美哉,故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结合“文化属性”观当下,我们的教育在普及,所有人都要学习,学习变成了一件很普通,且被动的事,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也大多是逼着学,并没有很好的以生为本,结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在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杀掉了太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亦而,学而时习之,不再乐乎了。关于社交,当下的社交关系中,大多数人将人际关系当成某种工具,朋友之间夹杂着各自很多利益,为了稳住资源,为了发展人脉,为了面子而交朋友,即马丁布伯讲的“我与他”二点关系,而非人与人本真的,心意相通的,真实的“我与你”的关系,所以在“我与你”的关系中,肯定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在“我与他”的关系中,则有朋自远方来,不能乐乎。

综上,不同文化背景下,会衍生变化出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为人处世观,我们应当结合《论语》,结合当前文化,辩证的学习,适应性的理解及践行。


论语第一篇心得体会

国际合作学院:陈丽君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开篇第一章便给我们展现了孔子及其门徒的学习态度和生活哲学。在深入研读这一章节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章节强调了学习和修身的重要性。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简洁而富有哲理,它们告诉我学习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对知识的实践和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当有志后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时,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和交流。而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我们不应感到愤怒,而是应该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这才是真正的君子风度

学习《论语》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论语,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论语——学而篇》第周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陈琳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时常深感教学之不易。尤其是在面对一群充满活力、思想独立的青年学子时,如何引导他们深入学习、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了我时常思考的问题。近日,重读学习了《论语》中的《学而篇》,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智慧,让我对教育与学习有了更深的体会。

《论语学而篇》作为《论语》的开篇,主要探讨了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它不仅仅是对古代学子的教导,更是对后世所有求学者的指引。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经典之语,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与重要性。在英语的教学中,我时常鼓励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时习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也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

《论语学而篇》还强调了君子之风的重要性。君子在古代是道德的典范,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社会的楷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我告诉他们,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或工作需求,更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成为一个有素养、有道德的人。我希望他们能够像君子一样,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此外,《论语学而篇》还提到了“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一交友之道。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我也经常鼓励学生们多交流、多合作。我认为,语言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交流,而交流的基础就是信任。只有彼此信任,学生们才能放下心中的顾虑,大胆开口说英语,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将这种信任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为善、真诚待人。

在深入研读《论语学而篇》的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态度。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和探索。我要让他们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眼前的挑战,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因此,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有时候我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时候我过于强调学生的表现,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感受。因此,我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法和态度,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教师。

总的来说,《论语学而篇》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它让我更加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和意义,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和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我的教学中去,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对《论语学而篇》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久弥新。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更是一种精神财富和人生指南。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探索,以期在英语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读《论语》第一篇——学而篇1-8章有感

国际合作学院    陈星

读《论语》,仿佛进入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世界。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它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精华,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指南。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论语》第一篇——学而篇1-8章的理解和感悟。

学而篇开篇即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观点。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乐趣。在现代社会,学习已成为我们终身的事业,而孔子所提倡的“时习之”则提醒我们要不断复习、巩固所学,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接下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让我认识到人际交往的美好。人生在世,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我们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时,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这种快乐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同时,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用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他们。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中,孔子教导我们要有涵养,学会宽容。当别人不了解我们时,我们不应该生气或抱怨,而是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君子之风范,展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

此外,“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让我认识到言辞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能说会道的人,但他们的言辞往往华而不实,缺乏真诚。而孔子所提倡的“仁”则要求我们在言辞上也要真诚、善良,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最后,“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让我对治理国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恪尽职守,取信于民。同时,要倡导节俭、关爱百姓,使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总之,《论语》第一篇——学而篇1-8章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修炼自己的品行,还让我对治理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努力践行其中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

第三次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二组  李杰

第三次学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们有幸在前辈的牺牲和付出的基础上,生活在一个和平富足的国家。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断努力前行。然而,当下的世界并不太平,东欧、中东的战火吞噬了无数个家庭的幸福,如何缓解并最终避免人道主义灾难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紧迫议题。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人在捍卫自身生存权利的同时,也时刻关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特别是生活在战争苦难中的人们。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理应具有胸怀世界的格局,不能仅仅满足于安逸享乐,不关心世界上其他地方正在发生的苦难。当然,关注世界格局,为的是更好地专注于自身的和平发展。中国的繁荣来之不易,经历了多少代人的艰辛努力,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正蒙导师,我应该教育学生能够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珍惜父母和社会为自己提供的难得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特别是相比战乱国家的孩子,新时代的学子们,更应该利用好发达的学习手段,勤奋求学,为建设现代化的中国而刻苦学习,练就过硬本领。

孔子讲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这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件事。不能忽视小节,不能散乱无纪律。作为一名正蒙导师,首先要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们做出表率。在与学生的谈心谈话、日常交流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责任。长而久之,学生才能够从正蒙的谨言慎行中学到做人做事的原则。同时,作为正蒙导师,也应该时时关注学生的言谈举止,引导教育学生自律,培养良好的习惯,懂礼貌、讲卫生,与宿舍同学关系和睦,相互帮助。日常生活中杜绝不良嗜好,不吸烟、酗酒,不能夜不归宿,不能在网上浏览不良文化信息,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赌博等恶劣行为习惯。

不论是正蒙导师还是学生,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作为。要立言、立行,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家人、朋友、同事、学生的认可,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龙的传人。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五院 郭佳伊




小组阅读《论语》这本经典著作,我从中获得了一些对我的职业 有着深远影响的启示。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论语》的理 解以及如何将其应用到我的工作中的体会。《论语》这本经典著作对

于教育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 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 ”,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 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 因材 施教 ”,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 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这一观点与我校:学无长幼、校无大小、

教无高下、育无国界,人人都有理想的教育,这一愿景高度重合。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这对我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要注重自 身修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我才能更好地 指导学生,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老师的作用除了传道受业解

惑之外,更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争做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作为一名辅导员教师,我深知自己的工作责任重大。阅读《论语》 这本经典著作,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将秉持《论 语》中提到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专业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人

成长和家庭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相信通过我的


努力和引导,我的学生将能够在大学生活中获得全面的成长,成为有

担当、有品德的社会栋梁之才。

首先,《论语》不断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老师,我 明白自己的行为和言行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我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以身作则地引导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 不断学习和成长,我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人格

特质。

其次,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有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 民意识。我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领 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课程设置和个人引导,我将努力培养学

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

综上所述,《论语》这本经典著作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一名老师 的内心。通过读后感的撰写,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育使命和责任。 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身的修养和专业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 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和引导,我的学生将能够在大学生活中获得全

面的发展,成为有担当、有品德的社会栋梁之才。

小组学习心得《论语

部门:国际合作学院  姓名:郭思雨


本周我们小组学习了《论语》的第一篇《学而》《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就应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就应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就应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就应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国学经典《论文》学习感悟

国际合作学院正蒙学习三组 纪停山


《论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处世之道、学习之道、修身之道、为政之道、礼乐之道,学习《论语》是为了修正自己的身心,指导我们的生活,修身养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以此篇此章为首,蕴含着三层含义,颇有深意,充分解释了“学什么,怎么学”。

“学而时习,不亦说乎?”指的是初学,时习而所得益多、所知益广,自然内心欢喜。“有朋自远方来”,指学问达到一定程度,有友人自“远方”来同游共学,自己不复独学,而可收砥砺、切磋之效,在求学之境界上可迈入更高地步,自然更为可乐。有朋自“远方”来,“远方”二字可证来得不易,则友人的勉励与印证,便更为珍贵。

“人不知而不愠”,指的是另一种学问与生命的境界。正如钱穆所言,“学而时习”乃孔子十五志于学时之自况,“有朋自远方来”是孔子三十而立后始以当之,而“人不知而不愠”则是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之后的感受。


《论语》学而篇心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仁”,如果说“君子”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那么“仁”就是对待他人的最高标准。想知道一个人有没有仁,就看他如何处理与别人的关系。透过所爱的人可以爱全世界,一个人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他就会爱老师爱同学爱邻居,从而扩展到爱全世界。修心养性,要从对亲人的态度开始。很多时候我们对陌生人客气礼貌周全,对自己的亲人却粗鲁无礼忽视。在孔子看来,这是不仁的。当我们和善的对待亲人,久而久之,就养了一个好性情,与他人相处时,就会和睦。社会关系处理得好,日子就会顺畅。反观身边大部分朋友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不如意所致。如果有意识地学习孔子“仁”的思想,并坚持不懈地实践,很多的烦恼可以避免。

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我就像是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和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对面的对话。我从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博学多才、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灼见,对我们深有启迪,可谓高屋建瓴,烛照千秋。

《论语》第一章解读与启示

国际合作学院:黑艳霞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哲学和管理智慧。作为一名高校管理者、教育者,深入研习《论语》的第一章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更能在管理工作中发挥其指导作用。本文将从个人学习的角度出发,结合高校管理实践,探讨《论语》第一章的学习心得与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启示。

《论语》开篇即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深刻揭示了学习、友谊和处世态度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更是对管理理念的升华。

首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我们面临着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挑战。因此,持续学习和实践新知识、新理念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关键。作为管理者,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也是检验学习成效的重要方式。在日常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保持管理工作的活力和创新。

其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管理者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欢迎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加入我们的学术社区。这种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学术交流,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国际竞争力。这正与我实际工作结合,国际合作学院一直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努力推动校际合作与交流,鼓励师生走出国门,同时也欢迎海外学者来访,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再者,“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宽容和谦逊的态度面对他人的无知或误解。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意见不合或观点差异的情况。这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尊重他人的观点,通过沟通和协商解决问题。作为学生院长,更应以身作则,展现出成熟稳重的君子风范,引导师生共同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

通过对《论语》第一章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个人修养的提升;开放不仅是对外的态度,更是内心的包容;宽容不仅是对他人的理解,更是对自己的修炼。这些原则和态度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以学习为动力,以开放为桥梁,以宽容为基石,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为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而言,《论语》第一章的学习让我更加明确了作为高校管理者的责任和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智慧融入到管理实践中,以期达到教学相长、管理和谐、校园文明的理想境界。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国际合作学院 李敏

《论语》蕴含了很多古代先贤的智慧,每一句话都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提出了学习的本质和重要性。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对知识的实践和体验。只有真正将所学应用于生活,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与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仅仅为了考试或升职而学习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正的学习,应当是为了自我提升和完善。

接下来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则告诉我们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无论是朋友还是亲人,他们的到来都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分享。而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时刻,用心去感受和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因为忙碌而忽略了与他人的交往,从而失去了很多珍贵的情感体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告诉我们,面对他人的误解或无知,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宽容,而不是愤怒或抱怨。这样的态度,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格,也是成为真正君子的必要条件。

此外,《论语》第一篇还涉及了孝、弟、信、礼等多个道德范畴。这些范畴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通过阅读这一篇,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道德范畴的内涵和重要性。

总之,学习论语真的让我收获很多。它不仅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还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以后,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让论语的智慧照亮我人生的道路。


《学而篇》心得体会

部门:李树果

论语的学而第一中一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当属第四章,耳熟能详的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为: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教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在开始初中学习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就用这句话督促我们进步,成为我们人生的信条。一个人想要提高自身的修养,需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这就同于上一次《大学》所学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可以对自己多次反省,那这个人的修养会逐步提高。怎么反省呢?分为三个部分:是否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人做事?是否能与朋友相处守信用,诚实守信?是否学习能够持之以恒?

学而篇,能够从为人、为事、为学出发,讲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为人:吾日三省;为事:敬事而信:为学:温故而知新。

读了论语通译,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如今的社会却有很多人都还不明白。

正蒙学习论文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二组:刘思煜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教育的基本内容。在这四个方面,孔子都给予了深入的阐述和解读,为后世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文是指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孔子认为,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而文化知识则是教育的基石。他强调,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作为基础。因此,他提倡广泛阅读经典文献,学习历史、哲学、伦理等方面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孔子还认为,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或谋取职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成为有思想、有见解的人。其次,行是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孔子认为,一个人的知识和理论水平再高,如果没有实践能力,也是徒劳无功的。因此,他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治理乡村、管理家庭等,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孔子还认为,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具体的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有实践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人。第三,忠是指忠诚和信仰的培养。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必须要有自己的信仰和忠诚。他强调,忠诚不仅仅是对国家或君主的忠诚,更是对自己内心的忠诚。一个人应该始终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同时,孔子还认为,忠诚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懂得尊重、感恩和回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信仰、有忠诚的人。最后,信是指诚信和信任的培养。孔子认为,诚信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他强调,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首先要有自己的诚信。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都应该保持真实和一致,不欺骗、不欺诈。同时,孔子还认为,诚信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一个人应该时刻保持一颗诚实的心,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涵盖了文化知识的传授、实践能力的培养、忠诚和信仰的培养以及诚信和信任的培养等方面。这些思想不仅为儒家教育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内容,也为现代社会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度性,培养既有文化知识又有实践能力、既有信仰又有诚信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陈思

当我翻开《论语》这本古籍时,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门。这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蕴含着深邃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际交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孔子所倡导的仁爱、义气、礼节等思想,让我认识到做人应该秉持一颗善良的心,关爱他人,恪守道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礼节,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同时,孔子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在阅读《论语》时,我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它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待他人,不要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这不仅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更是一种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表现。通过遵循这一原则,我们能够建立起更加真诚和友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论语》还让我意识到了自省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种自省的精神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总之,《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著作,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努力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智慧的人。

小组学习心得

乔雪瑶

第三周的小组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论语》的“学而篇第一”。“学而篇”是整部《论语》的开篇,也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在《论语》学而篇第一的学习中,孔子的各种思想都让我学到了许多。

我重点学习了以下两句: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是是子贡跟孔子的一段对话,是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心得的汇报,老师也是非常善巧的帮助学生提升。从这里我们看到,师生之间那种学不厌,教不倦,师资道合这种情形。

这句话提醒我们,我们要脚踏实地。虽然学道要看悟性,但是如果好高骛远,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悟性,而不能踏踏实实的去修行,就是切磋琢磨,切磋琢磨是把自己的这些习气给消除掉,如果不这么做,那实在也得不到真实的学问。所以“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这都是讲到要实实在在对自己的烦恼习气要切除,要磨掉,不可只在这些语言文字上去空谈所谓的悟性。

还有一句是: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知人,如何做到知人?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要通过人的言语来判断这个人的人品,因为言语是他的心理的一个表现。他是怎么个想法,他自然而然会在言语当中表露出来,通过他的言语来辨别是非善恶。比如现在的媒体网络、新闻报导,这个媒体的取向是一种言语,我们听一听就能判断现在社会到底出现什么毛病。如果媒体里面疯狂讲怎么赚钱,怎么得到利益,而不教仁义,正如孟子见梁惠王的时候说,“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我们就知道社会出现什么问题了。大家都讲竞争,讲利益的追求,社会就有危机了。这个危机包括天灾,天灾是人心所感。人以善感,天以福应;人以恶感,天以灾应,天灾会出现。也包括人为的,像经济的危机,金融的海啸。人祸是战争、暴乱,这些都属于危机。归根结底就是过于重视利而忽略了义。

我们不仅要知言而后知人,夫子讲还要“听其言观其行”。知言这是第一个层面,还得要观其行,看他们的行为。如果言行不符,讲的是漂亮话,但是他行为并不如此,那我们还是要用他的行为做判断。所以知人真的是有智慧。这种智慧,一个是经验,人生的阅历丰富,他就会有这种智慧,但是这种智慧并不圆满,真正有圆满的知人的智慧,那要自己心清净。放下那些自私自利、名闻利养的追求,心就清净,头脑就清醒,就很容易感知到对方的心理。智慧怎么来的?我们还是要放下。放下得越多,智慧就越足。

所以从《论语》这句中我们得知:要落实要实践,就是修放下的功夫。把那些不觉的、不善的、不明的放下。具体而言就是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贪瞋痴慢的烦恼,这些就是本来没有的不觉、不善都放下。时时都能提起警觉心,这是“学而时习”。无时不学,无时不习。

《论语·学而篇》阅读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孙禄瑶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行政人员,我深受其第一篇“学而篇”的启发,认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于高校行政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而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与修身的重要性。对于高校行政人员来说,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工作方法与理念的更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汲取新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同时,修身也是提升工作效能的关键。行政人员要时刻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不断自我反省,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做到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学而篇”还强调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在高校行政工作中,单纯的执行任务并不足够,更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我们需要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提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学思结合的工作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学而篇”中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的观点,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高校行政人员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高度的热情和敬业精神投入到工作中。我们需要保持对工作的敏感性,及时处理各种问题和挑战,同时也要慎言慎行,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纷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为高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论语》所倡导的“和为贵”的思想对于高校行政工作的重要性。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矛盾时,我们要始终坚持和谐、宽容、公正的原则,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以和为贵,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这种和谐的工作氛围的营造不仅有利于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还能够为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论语·学而篇》为我们高校行政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行为指南。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努力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为高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也希望广大高校行政人员能够共同学习和践行《论语》中的思想,共同推动高校行政工作的繁荣与发展。

《论语》第一章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王茜

本周小组成员按照学校关于正蒙导师经典研读学习的通知,于本周三上午开展了《论语》第一篇章的学习,采用“自学+集体”学习的形式。在集体学习前,小组组长提前安排学习计划,小组成员积极预习,查阅相关资料。集体学习中,每位老师对所讲内容认真分析,由浅入深,并在分析学习内容后结合自己实际工作分享了个人体会,小组认真研读了《论语》的内容,深刻认识到古人的智慧对当下的教育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有着辩证思维,部分观点也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学其精华。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的言行、答弟子问及弟子之间的谈话,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在学习第一章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经典,是我们每个人都十分熟悉的,再次学习对自己也有着新的体悟,不仅仅用于我们日常的工作交往中更是在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中,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致力于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总书记也多次在接待外国来访时,用到了这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展现了我们始终胸怀天下,聚焦发展合作。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的教育更有温度和情怀,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这里提出的“礼”“义”是做人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作为正蒙导师我们有着培养学生成为完满人格的任务,我们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去认真落实学校的德育十项规定,从点滴小事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规矩意识,能够做到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孝顺父母、体谅父母的不易,这也是正蒙五院“家文化”的一种落实,引导我们的学生爱自己的小家(宿舍、家庭)、到大家(学校、社会、国家)层层递进,不断磨练自身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这更需要我们每一名正蒙导师,学懂弄通我们的经典文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智慧,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将正蒙导师的作用发挥出来。

王震第三次学习心得

本周学习了《论语》的学而篇,我对其中的“泛爱众,而亲仁”有一些粗浅的体会。作为正蒙导师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做到泛爱众,以生为本,我有以下体会

作为正蒙导师首先要做到对学生公正无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不歧视任何一位学生,不论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如何,都应给予他们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关爱。二是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困难;三是给予学生们尊重与信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对于00后学生,要充分信任他们的潜力和能力,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四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与关爱。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要有耐心,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和挫折,用关爱的心态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成长;五是给学生们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归属感。积极举办举办各种活动、组织社会实践等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正蒙导师要做到“泛爱众”,需要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与信任他们,耐心引导他们成长,并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更好地服务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论语第一章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五院第二组-文良璞

《论语》中的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一些言行和教诲,可以给人们提供学习和修身的启示。以下是我对《论语》第一章的学习心得体会:

1. **学而篇**:学习是持续不断的过程,要不断努力,勤奋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取得进步。

2. **父母篇**:孝顺父母是作为子女应尽的天职,孔子重视家庭伦理,教导人们要尊重父母。

3. **兄弟篇**: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兄弟关系要和睦,团结互助,才能共同进步。

4. **梁惠王篇**:领导者要谨慎用人,明辨是非,而不是轻易听信谗言。

5. **阳货篇**:真诚待人,虚心学习,不自满,不自负,才能与人为善。

通过学习《论语》第一章,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到,孔子的教诲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要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尊重长辈,友善待人,真诚谦卑,谨言慎行,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的。要不断努力学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实践孔子的教诲,提升自己的修养,促进社会的发展。

《论语》学而篇第一学习心得体会

国际合作学院:肖佳玥

身为一名正蒙导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任,所以常常需要学习传统的或是新潮的思想,加以辩证思考。近期,我深入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对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我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能够将传统文化的智慧融入日常工作中,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力的思想引领。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经典传承内容,我深表认同,但同时对于一些只适用于古时环境的内容,我也有一些批判性思考。

学而篇第一章开篇便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简单而深刻,让我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我鼓励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思考和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所蕴含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智慧。在校园里,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汇聚一堂,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促进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开展正蒙工作时,我鼓励学生积极结交朋友,拓展人际关系,这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社交经验,还能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让我深感启发。在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时,我常常提醒自己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建议。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支持,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耐心和包容心,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

但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我不认可的语句,我也进行了批判性思考。例如,“无友不如己者”讲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我认为是不对的。毕竟“三人行,必有我师。”人都是多维立体的,想要衡量到底对方与自己谁更高一筹是很难的,我在和学生们的日常对话中,也是会鼓励他们多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事君,能致其身”“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来讲,也过于极端。在我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多关注自身所追求的和自身感受。《论语》所产出的时代充盈着父权和王权,但是现在是一个包容、追求diversity、百花齐放的时代,我教导学生要尊重父母,孝顺长辈,但这并不代表着父母长辈甚至老师所输出的一切思想都要被接纳。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成年后的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自我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不应该拘泥于父母长辈的观点、意志,应该带有批判性地看待多方面的观点,取其中精华丰富自己的思想。这样,学生才能成长为有想法的新青年。但在汲取多方思想但过程中,学生因年龄较浅,也却有可能误入歧途,而作为正蒙导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就尤为重要。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明白了作为正蒙导师的责任与担当。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智慧,将其精华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思想引领。

论语第三周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刘乙琳

深入探索《论语》的旅程,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部由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所集成的经典之作,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于道德、礼仪、仁爱、忠诚等观念的认知。

首先,《论语》所展现的道德观念令我深受震撼。孔子所倡导的“仁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内心修养的体现。这种仁爱不仅是对家人、朋友的关爱,更是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通过学习,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仁爱需要我们做到心怀善意、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这样的仁爱之心不仅能够温暖他人的心灵,更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论语》对于礼仪的重视也让我受益匪浅。孔子认为,“礼”不仅是表面的仪式和规矩,更是一种内心的约束和自我提升。通过学习,我逐渐认识到,礼仪不仅是社交场合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自我修养的体现。遵守礼仪,不仅能让我们在社交场合中更加得体、自信,更能培养我们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也曾对一些古老观念产生过质疑。然而,随着我对这部经典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我逐渐认识到这些观念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智慧。这些观念不仅是古代社会的反映,更是对人类文明和道德价值的总结和提升。例如,孔子所强调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更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此外,《论语》还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具备诚信、忠诚、谦虚等品质。这些品质不仅是我们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我们与他人相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认识到,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我们还需要坚守诚信原则,真诚待人、诚实守信;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更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

总之,学习《论语》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道德智慧。这部经典之作不仅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更让我明白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这些古老的智慧。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论语》学习笔记

学习《论语》是一个长久且深入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对古代经典的了解,更是对人生哲理、道德伦理的探索与领悟。在此,我将记录下我的学习笔记,分享一些我在阅读《论语》时的所思所感。

一、开篇引言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分为二十篇,每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为我们揭示了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反思、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道理。

二、仁爱之道

孔子强调仁爱之道,认为仁是为人之本。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仁的论述。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不要以己度人。同时,孔子也提倡“仁者爱人”,认为爱人是实现仁的基础。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仁爱之道不仅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更是对自我修养的提升。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尊重差异,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三、君子之风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及君子的品质和行为。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严谨的言行和远大的志向。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告诉我们君子在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和谐但又不失原则;而小人则往往为了迎合他人而失去自我。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君子之风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同时,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他人,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四、为政以德

孔子强调为政以德的重要性,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以德治为本。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为政的论述。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告诉我们为政者应该以道德为根基,才能赢得民心,使国家安定繁荣。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为政以德不仅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更是对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教育思想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强调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自主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六、结语

学习《论语》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代文化的精髓,更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找到了指引。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不断领悟其中的道理,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能力水平。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传统文化,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总之,《论语》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经典著作。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人生哲理,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学而》篇学习心得
正蒙五院 第二组 陈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学而篇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学而篇学习心得

正蒙五院 第二组 陈炎丽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就应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就应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就应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就应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正蒙五院 陈云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认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食无饱居无安”是痛苦的,大部分人毕生所求不过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服而已,这是人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与物质需求并列的是精神需求,“精神”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当人的精神追求超越物质追求的时候,气质升华,由内而外的,是精神控制身体的,是愉悦快乐的;如果反过来,靠身体上的忍饥挨饿、风餐露宿来束缚人的精神,来磨炼人的意志,就犹如把洪水猛兽关在笼子里,过程是痛苦的。论语通篇没有“苦”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精神追求彻底超越了物资追求,这就是“好学”的标准。

这份气质靠克制、靠忍耐、靠磨炼是难以办到的,唯有学而不厌,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且一以贯之,就有道而正焉,或有可能登堂入室。

北大哲学系教授杨立华采访说:今天浩如烟海的信息,我们都不知道该从中选取什么?我们会被各种各样的鸡汤,碎片的道理被这些牵引着走,从根源上建立起判断的标准是要靠经典阅读的。

所以说诵读经典,育己从根本的价值观,肯定自我,同时丰富精神世界,让内心更平和。


《论语.学而篇 学习感悟

       国际合作学院  于婷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感悟:这一章句中,孔子讲到了”学习快乐的三重境界:一是实践的重要性,知行合一。追求内在的喜悦,向内诉求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二是追求志同道合的朋友,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追求外在的快乐,只有充实自己,使自己有价值,才能吸引同频的人的关注。三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起情绪。即使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学问成就时,也不生气不抱怨,尽力做好自己就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感悟:孔子不喜欢花言巧语的人,并不是不喜欢那些爱好辩论的人。花言巧语是指面貌伪善,表情极其丰富,为了取悦对方而心有杂念的人,或是特别会说话擅长狡辩的人。与此相对,孔子喜欢的是诚恳朴实、讷言慎行的人。所以平时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诚实、谨严慎行的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感悟: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弟子,孔子死后将其孙子(子思)托付于曾子,子思向曾子学习,后世称为“子思子”。子思子的代表作是《中庸》,子思子的学生有孟子,曾子的代表作是《大学》。曾子为孔子守丧十年之后,为了教化百姓、做学问,曾子做了一个不大的官。曾子一生节俭、谨言慎行,经常反省自己,临终之前还在考虑自己床上睡的席子不符合礼的规制,非要换床席,换好之后还没有睡稳,曾子就死了。本章讲了曾子反省自己的三个方面:“忠”、“信”、“习”。“忠”是指不因外在环境是否变化,都会尽心竭力完成本职工作。信”是指诚实守信。习是指实践、学以致用以及知行合一也在告诫我们,要不断反省,做一个忠信之人,并要做到知行合一。


正蒙五院三组 郝艳利

本周的学习让我对《论语》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有了新的理解和看法,
   之前我一直认为“朋”指的是朋友通过学习,我认为不是指单纯的朋友,而是指同类之人,是志同道合的人,是那种哪怕好久不见但是见面后不仅不讲究任何礼节,说话直来直去,而且依然有很多要说的话题,有要聊的趣事,杂事,吐槽的事。现在社会节奏很快,人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反而缺少了能让自己卸下伪装,轻松面对的人,人生难得一知己,也难得一个陪自己哭,陪自己笑的人。
一个人如果自认为很有才学、才干,却没有被社会发现、没有被领导看重,心里一般都会很委屈、憋闷,感觉怀才不遇,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消极表现。古往今来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可以说太多了。如果不因为怀才不遇而不高兴,一直泰然处之,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这需要极大的胸襟和气度,不是有乐观的态度就可以做得到。有了这样极大的胸襟和气度,也一定能够表现出极好的风度。而具有这样极大胸襟和气度,表现出这样极好风度的人,人生中能有这样一位不在

乎自己职业,地位,的朋友,当然要“不亦说乎”了。

第三周《论语》第一章学习感悟

第三周我们正蒙小组学习了《论语》第一章学而篇。感悟如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是孔子提倡的一种自我反省的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要反省自己三次,看看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了?所学的知识是否用心去实践了?

自省是一种美德。一个人能够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说明他具有自知之明,懂得从自身找原因,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自省有助于成长。通过反省自己的不足,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自己不断进步。自省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当我们能够真诚地反省自己的错误,及时向别人道歉,我们就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人际关系也会更加和谐。自省有助于知识的积累。通过反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我们可以找到学习方法上的问题,从而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自省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习惯。通过反省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良习惯,从而努力改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教导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从自身找原因,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花言巧语、表面功夫做得好的人,很少能真正做到仁爱。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真诚待人,不要只注重表面的华丽和虚假的言辞。仁爱是一种内在的品质,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只有真正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才能成为一个有仁爱的人。




学而篇心得

正蒙五院:黄莹莹

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论语》第一篇,。至本周读完,我有一点感悟:
《论语》开篇第一个字:学。孔子如何形容学习呢?一个感叹词:“不亦说乎”。在孔子眼中,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昨天我读《论语》时,边看,边想。一晃,一小时过去乐在其中。学习的快乐,跟条件无关,跟心境有关。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习,要学什么呢?孔门教育,先学德,后学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为余力,则以学文。”先学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谨慎诚信、博爱亲仁,躬行仁德后,尚有余力,再来学习文献典章知识。孔子之学,乃君子之学;孔子之教,乃立人之教。《论语》开篇,孔子即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一词,本指“君王之子”,有爵位之人。孔子则赋予“君子”以道德内涵,使“君子”一词成为高于世俗爵位的理想人格。《论语》第二句,孔子又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强调孝悌是为人之根本。孔门教育,更为注重人格德性之养成。“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有才无德之徒,孔子不齿。
   千年后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深受孔学启示。1943年9月,他给《百侯中学复校十周年纪念》贺词中写到:“千教万教兮,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兮,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成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好的教育,关注的,必定是人。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点亮。
《论语》开篇第一句,即“学而时习之”。“习”的繁体字写作“習”,上面是一个”羽“,下面是白天的“白”。《说文解字》称:“习,数飞也”。可知,“习”的本义是飞翔,引申为躬行实践、学以致用。学习、学习,既要学,更要习。“学“关乎知,“习”关乎行。所以,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其中就要反思“传不习乎”,反省自己有没有身体力行。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当受此启发。其门人录其所言,取名曰《传习录》。
孔子的教育,既有知识的传授,更有行动的表率。所以,子贡在《论语》中出场的第一句话,便用五个字来评价夫子:“温良恭俭让”这不是孔子的个人述职总结,而是弟子跟随他之后,观察夫子日常行为,耳濡目染,获得的切身感受。弟子不光是听老师说了什么,更会看老师做了什么。换个角度来想,对于一名老师而言,打动学生的,其实不是什么道理,而是你具体的行为。无论师者,还是家长,都应多行不言之教。

平庸的老师说教,合格的老师解释,优秀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激发。好的教育是人点燃人,你只有多鼓励、多点赞,才能激发和点燃。

论语学习及心得

国际交流中心马丹凤

论语》开篇的“学而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炼的语言,让我这位身处教育一线的教职工深受启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的这句话,仿佛是对我们教职工的一种鞭策和鼓励。作为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习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而“时习之”,则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通过反复练习和反思,使之成为我们工作中的有力武器。当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就时,那种内心的喜悦和满足感,便是“不亦说乎”的最好诠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则让我思考了人际交往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与同行、家长等各方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当我们的朋友、同事或家长从远方来访,与我们分享经验、交流心得时,那种心灵的碰撞和思想的交融,无疑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和收获。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则提醒我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在教育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质疑的声音。面对这些挑战和困难,我们要学会保持冷静和理智,用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展现出教育工作者的风范和素养。

通过学习《论语》的“学而篇”,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用我们的知识和智慧去影响和启迪学生;我们要注重人际交往和沟通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教育环境;我们还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