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藤信学校中小学部2024春季第三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4-03

中小学组论语心得分享1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210组白芳芳

当我翻开《论语》这部古老的经典,第一篇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带有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这一篇,虽然只是整部《论语》的冰山一角,但已经足够让我对其中的智慧有了初步而深刻的认识。

开篇即是孔子与其弟子们的对话,这种直接的交流方式让我深感亲切。孔子所传达的思想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他提倡的“仁爱”、“忠诚”等品质,都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实践和体会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特别被孔子对于“学”的态度所打动。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学习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态度。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此外,孔子对于“礼”的阐释也让我受益良多。他认为,“礼”不仅仅是表面的仪式和规矩,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品质。只有内心真正尊重“礼”,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这一点让我意识到,做人做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更要注重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有时候,孔子的某些观点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似乎存在冲突。但经过深入思考,我逐渐明白,这些观点并不是过时的,而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它们所传达的智慧和价值观,是我们在任何时代都需要学习和实践的。

总的来说,《论语》第一篇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对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反思和启示。我相信,随着我对《论语》的深入学习,我会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指导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行。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2班8组白珊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一、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孔子的观点十分明确,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也不能脱离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学习的最基本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学习的知识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那么,所学到的内容就没有一点意义。其次,所学知识如果不能思考其中道理,必将无法应用于生活。所有的纸上谈兵者,都是学而不思造就的。学习之后,只有通过思考,将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洞察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通过复习旧有知识,从而获得对新知识的新的理解和体验,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

这句话强调了新知识和学问通常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首先,指的是通过温习已经学过或已经掌握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其次,强调了同时温习典章故事,努力获取新知识的双重过程。第三,随着个体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体会到更多的东西。最后,这一概念还可以理解为通过回味历史,预见并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

“温故而知新”被认为是孔子对中国教育学的一项重要贡献。他认为通过不断地温习已学知识,人们能够获得新知识。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在古代有价值,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适应性。新知识和学问通常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论语》学习心得 1

中小学7班37组蔡晓丽

继《大学》之后,本周我和同事们开启了《论语》的学习。本周学习内容主要是《学而篇》。

不同于《大学》,《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刻认真品读会发现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细细思考,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訉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为人子,为人弟者,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在去学习文献的知识。很好的阐述了躬行与学文的关系。说明白做人要以德为先。也就是《论语》中说的仁,我们这天说的德乃为人之根本。道德实践也是学,与文献知识是一脉相承的。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怨,以直抱怨。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兴奋吗?志同道合的伴侣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欢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深刻而又蕴含哲理的话,告诉人们修养是如此的重要。修养好像花儿在寂静中开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里结实。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学问,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喜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始终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特别浅显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6班30组曹蕾

  本周我们学习的是论语第一篇,通过我们班每个人的交流,让我收获颇多。《论语》的第一章除了告诉我们接受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让我们学会如何做人处事的道理。就像一座大厦,必须先把基础给夯实稳固了,大厦才能不偏离方向、才能屹立不倒。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我们的人生才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所学的一切知识、技能才能做出对社会发展的正面贡献,而不是成为阻碍、破坏社会发展的力量。另外,这一章孔子还教我们如何进行情绪管理。“说”、“乐”、“愠”三个字都是表达一个人情绪管理的用词,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产生情绪反应,这并不可怕,问题是当我们遇到情绪反应时该如何面对、处理?是像“山洪暴发”那样顺其自然发展呢?那样的话很有可能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灾难性的后果。孔子建议我们遇到情绪反应时要“发而皆中节”。它的意思是情绪的宣泄要有所控制、恰到好处,不要过了头。

其中第4节曾子说到吾日三省吾身,主要是说自己每日要多次进行自我反省。在儒家文化传承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自省,就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当今浮浮沉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我们只有强化自律,日三省吾身,时刻不忘反思和提高自己,才能不断的进步。其中“学则不固”这句话,也再次强调了的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不会固步自封,跟我们当下的终身学习理念也是不谋而合。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317组 曹婉妮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深入了解《论语》第一篇后,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学习做人:《论语》第一篇着重强调了做人原则,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说明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不被理解,只要他坚持做正确的事,就足以称得上是君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外界影响。
   其次,修身齐家:孔子认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影响他人,实现社会和谐。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修养,言行得当,为他人树立榜样,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重视教育:《论语》第一篇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观点揭示了学习应该持之以恒、寓教于乐的道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总之,学习《论语》第一篇,让我更加懂得了做人、修身、齐家、教育的道理。我会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汲取更多智慧,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19组曹晓茹


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的这句话,真可谓是一句饱含智慧的箴言。每次读到它,我都会深感其中的哲理深远,让人受益良多。

吾日三省吾身”,这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反思自己,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是一个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去改正,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为人谋而不忠乎”,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为别人出谋划策时,要始终保持忠诚和正直。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利而背叛他人,更不能为了迎合他人而违背自己的原则。忠诚和正直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底线,也是我们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础。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句话则强调了朋友之间的信任。朋友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支持者和伙伴,我们应该用真诚和信任去维护这份友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难时得到朋友的帮助,也能在欢乐时与朋友分享。

最后,传不习乎”,这句话告诉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将知识付诸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也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否则,即使学得再多,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曾子的这句话教会了我们要反思自己、保持忠诚和正直、珍惜朋友之间的信任,并将知识付诸实践。这些道理虽然简单,但要做到却并不容易。我会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将这些道理付诸实践,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抽时间重温经典,从《论语》开始。《论语》这本书,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魅力,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也享有崇高的声誉。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这些对话不仅展现了孔子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智慧,也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忠诚、礼仪、道德等。这些价值观,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个人修养,构建和谐社会。

其次,从思想深度来看,《论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具有极高的深度和广度。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和为贵”,同时也关注个体内心的修养和成长。这种既关注社会和谐又注重个体成长的思想,使得《论语》在哲学层面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论语》还通过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寓言,将深奥的哲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读者能够轻松领略其思想精髓。

最后,从文化影响来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和精神风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已经深深融入到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论语》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外国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得儒家思想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发扬。

《论语》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和极高价值的经典著作。它以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无论是对于中国人还是对于全球读者来说,《论语》都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的宝贵财富。

《论语》学习心得(1

小学316组陈静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深刻地体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友谊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设计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进步,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其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交流的开放态度。在教育领域,这意味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促进不同背景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国际交流项目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广泛的社交网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国际视野。

最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宽容和谦逊的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如何宽容他人的不足。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德的塑造。教师自身也应该以身作则,展现出宽容、耐心和理解,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典范。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这些教诲对教师的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以及宽容和谦逊的品质。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德行的现代君子。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1组陈凌云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学后感

今日学习论语时,对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句话有所收获,记录学后感如下:

季文子,鲁国的大夫。三思三指多次,思指思考。季文子这个人为人谨慎,做事之前总要经过多次的思考、权衡后再行动。孔子听说了以后就说:“再,斯可矣。”“再”就是指两次,孔子说,他只要思考两次就可以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孔子认为,做一件事情,多次思考的话,就会生出私心来。因为按照圣人的教化,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固化到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中的东西应该是比较趋向于准确的,也就是遇到事情时,第一个短暂的思考应该是本能的反应,本能反应过后,就应该是固化在头脑里的意识形态决定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和思考,圣人认为到此就可以了,基本上不会产生仁义道德上的偏颇。但假如再继续深入思考,以至于到“三思”的时候,就可能会生出别的东西来,就可能会想,我这样做对自己是有没有好处,是不是有利呢?这样就产生私心了,私心重就不能称之为君子了。

还有一种讲法,是你做一件事,第一次思考,是思考这件事合理不合理,合不合天理,合不合人道,符合我们就做;第二次思考,是思考假如做了这件事会不会对别人有所伤害,假如不会对周围的人有太大的伤害那就可以去做。但假如多次思考,那会是在思考什么呢?显而易见,只有事关自己利益的时候,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才会反复的思考斟酌,权衡利弊得失,甚至拿出多种方案和想法,而对于世间普遍的事物,假如站在一个君子之人的角度考虑,只需要问两个问题,合情吗?合理吗?合情合理就可以了,不用再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再去思考还合不合乎自己的利益。

以上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查阅到的理解。我的理解是,三思而后行,是一种谨慎的做事风格,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褒可贬。行事之前,既要考虑周全,又要适可而止。象鲁国的季文子做事过分谨小慎微,不论大小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会优柔寡断,光想不做,会错失很多良机。有人说过,很多正确的决策,都是靠直观判断推进的,反复思考,系统分析,未必是正确的做法。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小学3班18组 姓名:陈梦雅

   论语.学而篇这几句话,对于我来说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但是今天听了樊登老师的解读,我感觉对这几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真是常学常新呀。特别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我觉得这样的处事态度真的是“君子”的做法。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环境、人生阅历、认知层次的不同,让一个人感同身受另一个人真的不容易。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人和人之间是隔着厚障壁的。所以我们才常常说:理解万岁。

那么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我们要采取什么态度呢?抱怨、生气还是恼羞成怒?这些是我们普通人常常采取的态度,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的先师孔子早就教给了我们面对不理解的正确态度,那就是:不愠。不生气、不恼怒。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别人的不理解。以此类推,我觉得不仅要不恼怒,而且要理解别人的不理解。毕竟人人常说位子决定头脑,人生境遇不同,决定了人们的思维不同、认知不同。所以不能强求别人的理解。如果一个人非得要求别人理解自己,那这个人肯定内心是非常不自信的,是非常不认可自己的。否则他不会通过别人的理解、认可才能感觉到自身的价值。我们只要抱着多做好事、莫问前程的人生态度,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别人不理解又如何?

还是孔老先生最聪明,早就跳出心理依赖的泥潭,“不迁怒,不贰过”,这是多么好的人生态度。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7班34组陈艳

《论语》中的《学而篇》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后,我深感其博大精深,对个人的成长和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我对《学而篇》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习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他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只有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乐趣和成长。

其次,《学而篇》注重品德修养。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比知识更为重要。他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指的是人的根本,即品德。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品德的培养和提升。

此外,《学而篇》还强调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孔子认为,为人处世应该遵循“忠恕之道”。忠是指对人对事要尽心尽力、真诚无伪;恕是指宽容待人、善解人意。这两个原则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我们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学习《学而篇》的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孔子思想的深刻性和普适性。虽然孔子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但他的思想却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学而篇》是一篇极具启发性的经典文献。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不仅对学习和修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还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指导。这些启示和指导不仅对我的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我未来的生活和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现代知识,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态去学习和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文献,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同时,我也将积极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努力践行孔子的思想理念。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7班34组邓珺

今天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第一,从“学习”和“君子务本”谈谈自己的感想。

首先对于“学习”的范围理解:

从认知层面上讲:即是指对未知的探索,就例如学生到学校学习各种文化、本领,我们学习某种技能,使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本领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升,都可以说是学习;同时学习也是指对已知事物的实践再感知也可以认为是学习,即是读万卷书是学习,行万里路也是学习,是对已知事物的再认知再修改再体悟再总结,也可以称为是学习;

从时间维度上学习又是一个终身的事情;

从目的性上,以精进道德修养为目的学习,可以使人修身、修心、正心、利他,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国家的和社会也能实现无为而治;以提高自身学术技能为目的学习,可以使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从而使人的生存环境更优越。这也就是黄校长所说的学习分道的层面和术的层面两个层次。

有人说过,学习是把人从野蛮人转变为文明人的过程。只有学习才能知礼懂礼守礼行礼, “礼之用,和为贵”,遇事做到恰当是难能可贵的,就需要我们“吾日三省吾身”,“敏于事而慎于言”勿要“巧言令色”,这就涉及到“本“。

“君子务本”:“本”有立人之本,有立事之本。立人之本则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指为人最基本就是要讲诚信,我们学校文化中就提到“诚乃天之性,信为人之灵。立人必有信,有信须至诚”、“明道 修身 利他 共荣”、“修养道德”就是特别强调学校要以培养学生诚信品质、道德情操为第一要事,例如在入泮礼上黄校长带领全体学生写“人”字,就是要让我们知道,进入学校要先学做“人”。而人是一个群居动物,社会发展更精细化,造就了行业之间有分工更有协作,有诚信才会有人愿与之长久相处与交往,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有道是“小赢靠智 大赢靠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学校为大家提供学习经典的机会,就是在培养教师的道德修养,在学校里让师生共同精进。

“本”还有立事之本,要做到“为人谋而不忠乎”,要“敬事”、“节用”,在工作中只有尽心竭力将工作做到圆满,高标准的完成工作,必须要有不断学习能力,每个人都完美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必然会为他人协同工作带来便利,那我们就实现了利他,每一个社会群体、单位就都能实现共同繁荣,国家和社会就能实现无为而治。

总之,《论语》的学而篇,就是“学以为已明道修身 行以为人利他共荣”的一种诠释。

《论语》学习心得(1

小学二班11组丁翠云

学习《论语》前三章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修身和道德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不仅是求知的过程,更是提升自我的途径,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并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友谊珍贵,与朋友交流能拓宽视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面对他人的不解,应保持宽容与谦逊。《论语》还强调了仁爱、品德修养、知行合一和对待他人的态度。这些智慧和准则能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制定学习计划,定期复习所学知识;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朋友深入交流;遇到分歧时,保持冷静和理解。同时,注重自身品德修养,关心他人,以仁爱之心对待周围的人。这样,我们就能将《论语》中的智慧融入日常,提升自我,为社会作出贡献。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3班14组丁静

在阅读《论语》这部经典的典籍时,我被其中“学而时习之”的思想深深吸引。孔子在此提出的学习原则,不仅是对于个人学习生涯的一种引导,更是一种对于知识传承和人类智慧的尊重和坚守。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孔子的这种学习理念,无疑是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种教诲和激励。

“学而时习之”个字的背后,蕴含着对知识的热爱,对实践的执着,对学习效果的追求。这不仅仅是对学习过程的要求,更是对学习成果的期许。我们要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学习,而不是空有知识的皮囊。我深深地明白,学习不是一次性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反复学习,反复实践这就是时习之的含义。

作为一老师,我们应当做一个精进好学的人。学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学习,一种是被动学习。只有知道自己不知的人才会主动去学习,而自我感到什么都知的人往往会放弃学习,或采取一种在某种压力之下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时学习的知识会博学,被动学习时学习内容会有局限性。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尤其是在当今发达社会,网

络、传统教育、自学等,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总是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不少未知领域或温故了旧的知识。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义,他们把这种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他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常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得以及时学习,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行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后则奋进,发现问题则深思,存在问题就修改,找到经验就升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我们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7班36组董青青

本周我们开始学习了《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其中提到了“君子务本”,孔子的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本”就是个人道德修养,这和《大学》中所提到的“本”相同,每个人都应该将修养品性作为学习的根本。

如何务本,论语中提到了“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说我们要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凡事做到“反求诸己”,“过则勿惮改。这是一种高度自律与自省的精神境界。它不仅体现了一个人对自身行为的深入反思,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这种自省的精神背后,蕴含着古今中外许多名人的智慧,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这不仅是自省的基础,更是实现个人成长的基础。当然自省反思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持续地质疑自己,审视自己的言行,以及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调整,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我,迎接更大的挑战。“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不断成长与进步的有益态度。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应该积极地去实践。

另外“敬事而信”,也让我有所触动。对工作、对生活我们都要常怀敬畏之心。心存敬畏,时时慎独,方能行有所止。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才有前行的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才能自觉约束自己。因为敬畏,我们会真诚地对待生活,切切实实地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开心或烦恼、或成功或挫败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全身心体验才不至于辜负生命。敬畏之心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尊重别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值得被尊重和真是,我们应该要用平等、宽容和理解的态度相待。尤其是面对学生,我们更应该多一些宽容和耐心,给他们更多的成长空间。敬畏之心能够让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难处,还能够和平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14组杜傲然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4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 中小学2班9组杜丽娜

  《论语》中的学而篇向我们传达了丰富的道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以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和道德的修养。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通过交流分享经验和智慧,这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学而篇中提到,君子应重视自己的道德根本,这包括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等传统美德,以及忠君爱国等更高层次的道德追求。

   变通的重要性,在处理事务时,应懂得灵活变通,不拘泥于一种方法或标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通过学习《论语》学而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能力的人,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原则,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6班32组杜文玉

本周学习《论语》第一篇学而篇,本章内容从一而终讲的是学习二字,学习:学知识,学为人。

    学知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简言意骇就是说学了就要用到做到,要用去实践。储备知识资源是给予我们凯凯而谈,出口成章的来源,更是给予我们自信的根本。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了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为了应用知识于生活和工作中,内化知识成为自己的能力。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即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不断实践和复习,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学为人:道德修养的追求,告诉我们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如孝顺、忠诚、诚实等美德。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尊重他人,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

    在我们一线工作中,我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一个为人师表的样子?是否做到律人律己的表率?经常对学生说:“你们不听我的话,为什么我要满足你们所提出的要求”,我是否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心里诉求或者是不听话的原因,我是否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七班36组 段君雅

“学而思”篇中,孔子明确提出了学思结合的观点。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应用。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实现自我提升。如果只是学习而不进行思考,就会导致迷惘和困惑。因为学习只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思考则是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的过程。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见识。

另一方面,孔子也指出了仅仅思考而不学习的危险。他认为,思考必须以学习为基础,否则就会陷入空洞和无效。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我们的思考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难以形成有价值的见解。因此,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学而思”篇中,孔子还提到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教育者应该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帮助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启发式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有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

学习和思考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两个过程。学习可以为我们提供知识的素材,而思考则可以对这些素材进行深入分析和加工。只有将学习和思考并重,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智慧的提升。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3班14组樊皎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朴素的语言中无不透露着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好似一个媒介,我们既可以通过它了解到孔子的生平事迹、为人处世,又可以学会审视自我、收获人生哲理。

品读《论语》,懂得学习上求真的重要性。刚开始接触《论语》,印象最深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习上要求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你的言行都有可能被别人知晓,小到考试作弊,被取消考试资格;大到学术造假,论文抄袭,成为伴随一生的污点。原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连生,在2010年3月21日被西安交通大学认定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而被取消教授职位,并解除杰出教师聘用合同。本该受人尊敬的他最后却得了这样一个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品读《论语》,明白人要行中庸之道。《论语•述尔》有言,“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不宣”,就是要求我们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们处理事情要保持一种中正平和的态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处在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内调节好分寸,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我觉得这种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更是一种补益,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烦躁似乎成了一种常态,人们也很难将情绪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里。对于刚上大学的我们来说,就如同步入了一个小型社会,那么如何处理好各种事情,如何拿捏好其中的一个度,中庸之道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品读《论语》,我对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被理解,而孔子却说:“不欲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毕竟,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为了让别人理解你而苛刻对待或强迫他人更是不可取的。面对种种的不理解,我们只需要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品读《论语》,让我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社会的理性道德。《论语》似一面镜子,让我得以透过它观察到先贤的处事原则,从而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己一步步地在成长过程中变得更好。

《大学》学习心得(2)

部门:中小学1班6组  樊 晶

今天是《大学》第二次的讨论学习,当我读到第十章时,其中“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让我又重新审视自己言行和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

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人,首先要审视自己,确保自己能够做到某些事情,然后再要求别人也这样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们都在强调自我反省和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自我反省是对自身行为和思想的深度审视,它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错误,从而不断进步。以身作则则是以自己的行动为榜样,影响和带动他人,共同追求更高的目标。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做到自我反省,才能更好地以身作则;而以身作则又能促进我们更深入地自我反省,不断提升自我。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与榜样作用,公正评价学生。

1.自我修养与榜样作用

我们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展示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比如,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尊重他人,那么首先自己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我们还应该不断地回顾自己的教学方法、态度和行为,看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自我反省有助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及时调整,更好地为学生树立榜样。

2.公正评价学生

在评价学生时,我们应该确保公平性,避免因为个人偏见或喜好而对学生产生不公正的评价。这意味着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根据他们的实际表现和努力程度来给予相应的反馈。当需要指出学生的问题时,我们应该确保自己的批评是有理有据的,并且是基于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同时,批评的方式也要恰当,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面对这些问题时,教师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通过反思和改进来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六班29组樊玲利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从中汲取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智慧,对我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全面发展。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也让我反思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我认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努力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教育的道路上,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新的启程。《论语·学而篇》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方向,给予我无尽的启示与力量。也让我再次明确: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修身: 《学而》篇强调了修养人格、培养品德的重要性。作为教师,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激励他们追求真、善、美。

学习的态度至关重要: 孔子提倡持之以恒地学习,反复温习,不断进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让他们明白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待人接物的道德准则: 《学而》篇中提到了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则,如待人宽容、友善、诚实。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

自我反省与进步: 曾子所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作为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我逐渐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需要我们教师用爱心与智慧去发掘他们的潜力,引导他们走向成功。因此,我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案。

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将继续秉持着《论语·学而篇》中的教育理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专业的态度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能力,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尊重、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学习环境。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积极寻求改进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八班39组范小莉

 于丹《论语》心得里开篇就说到“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再次研读《大学》,对它的简单和普通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概括而言,它就是在教给我们如何在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的同时获得心灵的快乐。

首先,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我们好像很难在论语中找寻到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作为老师,我对“无言也是一种教育”颇有感触。子 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无论是做家长或是做老师,可能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说教”,试图用语言改变或者塑造一个人肯定是很难成功的,我们应该像天地一样用自己的浩然之气影响学生,用善于观察到眼睛了解和洞悉学生的需求,用欣赏和理解的态度解读学生的行为,用正见正行带动、影响学生,用自己的平静祥和感化学生,想必这样的不言之教的效果定胜过千言万语。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也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接近并成为孔夫子这样一个从生活中脱胎,在教育上具有行动力和人格魅力的人,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理想。




《论语》学习心得 第二次课程

     部门:中小学1.7班一组房伟

通过本次学习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立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孔子自述他的立德过程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立德”的长期过程中,大约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一个阶段是从自然美到修饰美,儿童的本性是纯真的,这可以说是自然美,但有了自然美还应该加以修饰,子夏曾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意思是说有了自然美,为什么还要打扮呢?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很理解老师的意思,他以为人有了自然美,还应该用礼仪加以修饰,来培养他的德性,这就是从自然美到修饰美的过程。另一个阶段是从外在的规范到内心的愉悦。礼仪总是带有某种约束性、制约性,人们不免感到礼仪对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力量,可是习惯成自然,慢慢地人们会安于礼仪,并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所以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能从规范中得到心理上的愉悦。不再感到规范的束缚,并且无往而非仁。他又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智者认为仁有利,才提倡仁道;仁者是为了仁而仁,并不考虑它有利还是无利,这也是因为他可以从仁中得到心理的愉悦。到此地步,可以说他已进入了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21组封星瑶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茅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的基础。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个故事,在日本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见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的风气。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6班33组封学

当下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教育的重点往往放在成才上,而忽略了德育,于是培养出不少,四肢不勤,无谷不分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父母要求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唯考上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为是。平时忽略道德人格的培养,这些孩子往往经不起一点点的刺激,心理变得相当脆弱,不知与人怎样相处,心中只有自己,一旦遭遇挫折,经受不住一点打击。培养一个人要懂得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是多么的重要,要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生我养我、来之不易,要知道感恩,要珍惜这一切。只有具备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格,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材,才能做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的人。孔子的徒弟子夏就十分推崇有德之人,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大意是:(选择妻子)能重视品行,而不重视美貌;侍奉爹娘,能尽其力,侍候君王,能不顾身家性命;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种人)虽然没有上过学,拿今天的话说,即使没有什么文凭,我(子夏)也说他早已有了教养,比那些有才无德的人强得多。

以上是讲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接下来,孔子又谈了孝,他给孝一个最简单、最朴素的标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怎样尽孝?其实很简单,这个标准简直另人怀疑:父母在,不远行,趁他们健在,多陪陪他们,这就足够了,要是父母不在了呢?就要看这个人的行为,如果仍旧能继承父亲的好思想、好操守,不加以改变,就算尽孝了。这个标准看似简单,做起来难。

凡事谨守规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个有钱不知道享受呢?享受起来一定要有个规模、有个度。那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其实,孔子给了我们这个答案: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吃饭不要求过饱,居住不求舒适,这看起来有点不近人情,但却符合养生之道,常言说得好:要想身体健,三分饥和寒。讲的就是同样道理。吃饭只吃七分饱,过饱则加重肝脏负担,穿衣和睡觉不要太暖和,才能充分调动我们肌体的御寒能力。敏于事而慎于言,说工作起来要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同时要'就有道而正焉",向有德之人学习,借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如能做到这些“可谓好学也已”就算是一个勤奋的人了。他的一生便可以丰衣足食,必不会铸成大错。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吗?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班2组冯铭霄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篇三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相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意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爱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办法做事是否不遗余力了呢?与挚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常常复习了呢?;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需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假如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肯定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当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与挚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须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肯定要诚恳,诚恳是金嘛!诚恳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当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常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肯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备。接着坚持读这本书,信任自己肯定受益匪浅,肯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大学》学习心得(2)

部门:中小学1班6组  付足虹

读完《大学》的第六到第十章,我深感古人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之深邃。这几章内容不仅讲述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还涉及了家庭、国家和社会层面的责任与担当。


在第六章“格物致知”中,作者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接触和了解事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同时,这一过程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掘内心的潜力和智慧。


第七章“诚意正心”则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只有内心真诚、正直,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此外,作者还提到了“慎独”的观念,即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谨慎和自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表里如一。


第八章“修身齐家”进一步扩展了个人修养的内涵。作者认为,一个人的修养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关乎家庭的和谐与幸福。一个懂得修身的人,才能更好地扮演家庭中的角色,为家庭的繁荣和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九章“治国平天下”则将视角提升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和奉献。每个人都应该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作者也强调了“以德治国”的理念,即要通过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十章“传之久远”则是对前面九章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作者认为,《大学》所阐述的理念和价值观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只有将这些理念深深地烙印在心中,并付诸实践,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总的来说,《大学》的第六到第十章不仅讲述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还涉及了家庭、国家和社会层面的责任与担当。这些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并践行这些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为家庭的和谐、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7班36组高菲菲

当我翻开《论语》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世界。老师们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这部经典的儒家著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更在我的教育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如仁、义、礼、智等,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樊登先生也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比如,“仁爱”思想让我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义”让我明确了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始终坚守教育公平和正义;“礼”则让我明白了教育的规范和秩序,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和礼貌,让他们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智”则让我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质疑。

如何将《论语》的精髓融入课堂,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德行修养呢?我认为,首先要做的是不断学习,深入研读《论语》,理解其精神内涵,将其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其次,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身教重于言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后,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能力和知识,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通过研读《论语》,我不仅在教育领域内得到了丰富和完善,更在个人成长和职业规划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我希望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能够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一名既有专业素养又有德行修养的优秀教师。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7班38组

孔子在子贡提问的基础上解惑,说明前置学习的重要性。前置学习是学习的起点。前置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在正式学习之前所进行的学习。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子贡的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的教育智慧,他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子贡,要想理解并实践这个道理,首先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人生经验。这个道理,就是孔子所说的“恕”。

在孔子的教育观念中,前置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一个人在正式学习之前,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和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才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做到“知行合一”。

那么,如何进行前置学习呢?孔子给出了两点建议:

学而时习之。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重复、巩固的过程。通过反复学习,我们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温故而知新。孔子提倡在正式学习之前,先回顾和总结以往所学。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总之,前置学习是学习的起点,它为我们正式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准备。通过前置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这正是孔子教育智慧的体现。

《论语》学习心得(1)

小学部212组高思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的几句话,早已耳熟能详。当我们又一次翻开《论语》,静下心来学习《论语》,一看到“子曰”一词出现,我就会不由得心生敬意。自己研读《论语》,查了“子”的注释,原来在历朝历代对“子”这个称呼虽不太相同,但都有尊称之意。孔子先师在两千五百年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被世人尊称为“子”,可见先师所创的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他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每次读《论语》都会心生温暖,因为孔夫子总是以一种温和的语气,把自己的学识和阅历分享给弟子,知无不言,以诚相待。翻开《论语》细细品文,夫子和蔼可亲的形象竟跃然纸上。一棵大树下,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对他的弟子,不急不躁,娓娓道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是有了这样的老师,才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夫子用自己一生的经历来教育他的弟子,每一件事,都是教育的契机,夫子的友善、仁爱温暖着弟子的心灵,也通过文字穿越千年温暖着我的内心。学习是温暖的。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630组高婷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其中“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关于《论语》学而篇的学习笔记: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的意思为:学习了再去复习,不也觉得高兴吗?但是作为学生时代的我们,认为复习了就要考试,又怎么会觉得开心呢?这句话中的“学”到底学的是什么?在孔子那个时代,学的是五经六艺,五经是理论,六艺是实践;而“时”是适当的时候;“习”是实践,所以这句话强调学习并不断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复习,才能达到愉悦和满足的境界。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东西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信为主。不要主动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其中“君子不重则不威”和“无友不如己者”:

“不重则不威”,不是那种道貌岸然的假正经(比如《红楼梦》中的贾政)。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意思是重是轻的根,静是动的主宰(君:主宰)。因此,重是根,根扎得稳,才不会被外物给带偏。根即是本,本立而道生。

重,是自重,指要建立自己的自信自尊的人格。

“无友不如己者”,是说要尊重别人,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正所谓“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

“无友不如己者”,按字面翻译就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想与另一个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而另一个人秉持“无友不如己者”的观念,也不与这个人交朋友,岂不是人人都交不了朋友了?还有人认为,“无”是没有的意思,整句话就是“你的朋友没有一个不比你强”,如果这样解释,就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合。我认为无论怎样翻译这句话,圣人的意思无外乎是要求我们在结交朋友时,应该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非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不善而改(过则勿惮改),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21组高应慧


本周的学习开启了《论语》新篇章,第一篇叫做“学而篇”,在我的理解中,学而篇就是教人如何做人,以及做人需要的品格。相较于于其他,学而篇中的内容很多都是我耳熟能详的,因此在理解上也有更多感悟。

学而篇告诉我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在学习中找到自我和与人相处的道理,例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句就让我明白了,要经常反省,做好复盘,然后在复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还有例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句话,就告诉我一个人的品德是比学问更重要的事情,对于父母能尽心竭力孝顺恭敬,对上级可以做到尊敬,对与朋友交往可以做到诚实有信,如果拥有这样的品德,甚至可以让人忽略你的学问,因为这样的你是高尚的,而这些品德,也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学习学而篇,里面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他让我感觉到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旅程,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学习,去探索,去修身养心,去领悟其中的大智慧,去吸纳那些好的品德来完善自己,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28组耿语柠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仍觉对于在教育岗位上的自己有许多益处。子日:“弟子,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顺序。这个顺序,先讲纵的血缘关系一孝 再讲横的血缘关系悌;然后发展到普遍的社会关系一爱众人。 试想,如果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 是谨,二是信。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小心谨慎、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说明“谨慎“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也体现了孔子贯倡导的”,而“仁”又以孝悌为本。总之,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鉴价值。其次,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复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学习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提升自我修养和人格魅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说明,学习不仅仅是要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意义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1组龚星

    学习了《论语・学而篇》,我深深感受到了其思想的深邃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儒家是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人格。在这一篇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讲的全是做人的道理,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我印象深的是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在讲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教授给的知识,我自己是否进行过复习实践?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纠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修养的自觉性。人总是不断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为。反省不仅仅是反思。反省是积极主动的对过去行为的自我论定,是在社会共同认知的是非标准下进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悟而不断修正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就会逐步进入‘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我对此深表赞同。“三省”讲的是进德修业的大事情。进德以“忠”“信”为本,修业以“习传”为基,也就是说一个人谋事要尽心竭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爱岗敬业。与人交往,说话要诚实。你说话不诚实,净说假话骗人,你终将没有一个朋友,也不会有任何人信任你。做到了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信,再把老师传授的学业反复练习,使之成为安身立的本钱,那么你就会成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会平坦许多。。每天都反省:做错的事,没做好的事,做好的事,不幸的事。想想自己对朋友有没有不真诚,有没有不信任。要做有修养的人,人的快乐的获得,不仅有物质层面的满足,还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这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学习,自省自悟而获得。简短的两句话,一方面告诉我们去修正、提升自身。另一方面提醒我们要懂得欣赏、懂得宽恕。

有了德行的标准,接下来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只有自我认知越来越清晰,自己内在的力量就能越来越强大且稳定。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6班29组


《论语》学而篇,是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的就是要遵循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意赅。学习目的要到达,能够做到;为人,贤贤易色,对父母能竭其力;対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说的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友能激发我们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及时改正,而不是狡辩掩饰。只有能正视自己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谦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五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使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

一个人不管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学会做人的道理,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4郭金

在我初次接触并学习《论语》这部古老的经典著作时,第一章中的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作为一名初中化学老师,我原本以为自己的职业与这部古代的哲学书籍没有太多的交集,但通过学习,我逐渐意识到,无论是古代哲人还是现代教师,我们都需要不断反省自己,以实现个人和职业的双重成长。

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是否达到了自我完善的目标。这种自省的精神,在我看来,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修炼,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老师,我初次学习《论语》时,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将这种自省的精神应用到我的教学工作中。我意识到,每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我都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效地传授了知识。通过这种反思,我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同时,我也意识到,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也是自我反省的重要方面。在课堂上,我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留意他们的情绪变化,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此外,我还将吾日三省吾身的理念应用到了个人成长的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教学工作,还要注重自己的个人成长。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同时也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和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修身之道,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把这种自省的精神融入到我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将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我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学会自我反省、不断进步,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3班17组郭少伟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要“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学而思”,这样才能“为师矣”,而现在我因各种原因疏于学习新知识,对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更是很难做到“传而习”,所以常常会感到非常的惭愧,作为一个老师,更应当做一个精进好学的人。学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学习,一种是被动学习。只有知道自己不知的人才会主动去学习,而自我感到什么都知的人往往会放弃学习,或采取一种在某种压力之下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时学习的知识会博学,被动学习时学习内容会有局限性。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尤其是在当今发达社会,网络、传统教育、自学等,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总是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不少未知领域或温故了旧的知识。

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义,他们把这种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他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常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得以及时学习,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行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后则奋进,发现问题则深思,存在问题就修改,找到经验就升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我们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恕”这个字。 “恕”,即为“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语,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利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教学态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不能只是严厉斥责,而是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这样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下了自省的空间和主动改过的机会,为学生的未来撑起了一片晴空。

宽容作为一种处世智慧是一种教育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地开阔眼界与胸怀提高自身修养。要尊重理解学生,并给以台阶,既要让学生下得了台,又要让学生登得更高。这样学生还会还老师一个惊喜,师生间更多了一种默契,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宽容,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给了学生一个改过的机会与过程,也赢得学生的感激之心和敬重之情。宽容能驱走怨恨,宽容能带来亲情,能创造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6班33组郝欢欢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其中“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它开篇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态度。

首先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学而”篇首章即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表达了学习并不断复习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学习获得的快乐。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积累,更是为了内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不断的努力,努力并快乐着,只有这样孔子才把这样的人叫做道德高尚的君子。

其次阐明了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领悟新知识,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不断进步,甚至达到可以教导他人的水平。

再次阐明了学习的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单纯的学习而不加以思考,会导致知识的空洞无物;而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新知,则可能导致危险或错误的认识。

然后强调学习的持续性。“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表达了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应该有紧迫感,不断地追求知识,害怕落后或者失去学习的机会。

接着告诉我们学习的实践性。“学而”篇中还提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对于已知的要加以运用,对于未知的要勇于承认并寻求解答。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学习的重要基础。

最后强调学习与行为的统一“学而”篇最后提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行为的统一,君子在学习的同时,应该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言行一致。

通过学习《论语》的“学而”篇,我们可以领会到学习的本质、方法、态度和目的,这些都是对个人修养和终身学习有着深远影响的智慧。在现代社会,这些古老的思想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不断探索和实践。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7班35组郝晶晶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其中“为学”篇是《论语》中关于学习态度、方法和目的的重要篇章,对后世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为学”篇后,可以有以下几点感悟:

1. 重视学习的态度:“为学”篇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习是为了自我完善,而不是为了向他人炫耀。这种以自我提升为目的的学习态度,体现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和智慧,而不是外在的名利。

2. 学以致用的原则: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知识。

3.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孔子主张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能够发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种学习方法鼓励人们不断回顾和思考,以求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4. 谦虚好学的精神:“为学”篇中,孔子提倡“不耻下问”,即使是对地位低下的人也要虚心求教。这种谦逊好学的精神,体现了一种开放的学习态度,鼓励人们不论身份高低,都应保持一颗求知若渴的心。

5. 终身学习的观念: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应该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停止学习。这种终身学习的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鼓励人们在任何阶段都不放弃学习和成长。

读《论语》的“为学”篇,不仅能够领悟到孔子关于学习的深刻见解,还能够激发我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对于知识的尊重。在现代社会,这些古老的教育智慧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实践。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316组何圣烨


《论语》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学而篇作为其开篇,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传达了孔子对于学习、道德和人生的思考。

在学而篇中,我深切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了“学而时习之”,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要不断地实践和运用。这让我明白,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温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同时,学而篇也教导我们要“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使我领悟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更是为了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担当的人。我们应该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正道,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此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我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只机械地接受知识,而要善于思考、总结和归纳。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所学的内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另外,我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学到了要保持谦虚的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向他们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总的来说,《论语》学而篇让我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人生态度和追求。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道德修养,成为更好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学而篇中的智慧,不断学习、不断思考,追求自我完善,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同时,我也会秉持着谦虚的心态,与他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7班38组 侯丽波

今日,我们集中学习了《论语学而第一章,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主要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人,怎样为人。学而篇可以有忠孝仁义礼学简单的总结,主要论证了如何成为有德行的人。从学而时习之、孝悌、明德、三省吾身、伦常、君子、贫富等方面来阐述儒家推崇的人的一生应如何度过。我的收获:做人为根本,本立才能生道,固本才能生智。

学问也就是做人这件事,要时常观察思考和体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看到自己的进步就快乐了,有一个和你志同道合的人作伴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做学问的原则就是要脚踏实地,每天反省自己三个问题:今天做的事情尽心了吗?承诺做到了吗?责任尽到了吗?

做学问就是学做人,就是要做到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对兄弟、朋友友善,谨言慎行,言而有信,多结交正能量积极的人。做学问的心态就是自信不害怕。做事要有信心,要尊重自己,这样才能成事,最后不断实践,学到的东西才能越来越牢固,还要尊重他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发现有问题有错误就不要害怕马上云改正。做学问是一个过程,想要有美好的结果是要长期坚持,不是一时一事,做每一件事,从在有动机的那一刻就要开始好好做了,每个人都这样做,社会就会有个纯良高尚的风气。

总之,做学问不能浮于表面,不管父母在不在都要知行合一。守信讲义气,说得话能做到,内心对所有事情认真庄重,把握好度,也就远离耻辱了。还有,吃东西不要求吃得太饱,多做事,少说话,慢慢就有学问和修养了,也就做好学问了。

有时我在想,孔子的很多意识其实是在构建一种大同天下,或者说道德版的共产主义,尝过马列思想的都知道,共产主义是一个清除了阶级的社会,所有的财产归全人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社会最终级的理想是人们精神和物质极大丰富,人人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事实上,我认为孔子的很多主张其实也是希望人们的道德水平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可能才能真正实现,设想一下,如果人人都能符合孔子道德高度意义上的人,那么其实我相信离真正的大同社会也不远了。

当然孔子认为道德标准是拿来约束自己的,并非是拿来约束他人的。希望我们从自己做起,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用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尽早能实现千年之前所设想的理想社会。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8班40组胡晨晨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物质和精神,你到底追求什么?追求什么都没有错!只是不一样的体验而已。

有一类人他们不愿意为物欲所累,追求精神的富足。古有颜回,“一肇食,一瓢饮,居于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当代的哈尔滨理工大学的王晓琮老师就是这么一个人,14岁进北大少年班,22岁浙大数学系硕士毕业回哈理工教书。教数学和专业英语。衣着寒酸,吃饭舔盘子绰号扫地僧。

君子有吃的就行了,不贪求吃饱,有住的就行,不贪求安稳。所以当你还在为欲望苦苦奋斗挣扎,心里苦不堪言的时候,读读这句话可以让自己紧张的心放松放松,不要拿贫穷和为了生计说事,扶贫到现在,温饱是能够解决了吧。再不济你怎么也比颜回强吧。苦是因为欲望的无止境和精神的匮乏。欲望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推动力,是轮回运转的推动力,断了欲望就出了轮回。儒家是入世的,所以提倡寡欲。欲望要有个度。欲望越大,幸福就越少。所谓知足常乐。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我觉得这里的“敏”是敏锐的意思,就是对事物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慎言体现了你对事物是进行了缜密的思考的。然后亲近有道,有德之人来匡正自己,保持自己能走在正道上,这才是真正的好学。好学,最重要的问题是学什么。你学小偷也挺努力,就不是孔子所说的好学了。

今天的句子相当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的方向。所以归在《学而》篇里。先从心里认知上要减少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把心思用到精神、内在、智慧的提升上,敏事慎言,就有道而正,才能说明你是真正好学。

《论语》学习心得(1)

   小学部212组胡柯楠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格、引导思想的重要过程。最近在学校带领下我们深入学习了《论语》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对教育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学而》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将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非负担。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探索,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

《为政》篇则让我对教育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启发我,作为教师,要以德为先,以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我深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德育渗透,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八佾》篇中,孔子对礼乐的论述让我对教育的方式方法有了更深的思考。他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规范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启发我,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同时,我也认识到,教育的方式应该是温和而富有启发性的,而非简单粗暴的。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礼仪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博大精深和教师的责任重大。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同时,我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事业。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汲取更多的教育智慧。同时,我也将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我相信,在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中,我能够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小学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论语》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升了我的教育教学水平,更让我对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将以这次学习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为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19组胡小静


《论语·学而篇》中有很多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感受比较深的是以下几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实践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强调了学习需要有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专注于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谨慎和谦逊的态度,不断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以修正自己的不足。

“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要过分追求言辞的华丽和表面的功夫,而应该注重内心的真诚和品德的修养。真正的学问和品德往往是内敛而深沉的,而不是外在的炫耀和虚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过分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更加关注自己是否了解他人。只有真正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合作,实现共同进步。

通过《学而篇》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视和热爱。他强调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修养身心、提升品德的过程。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被外界所迫。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学习后及时复习,这是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这种态度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追求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学而篇》还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自律和谦逊。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有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专注于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我们还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以修正自己的不足

总之,《论语·学而篇》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经典之作。通过深入解读和体会其中的哲理意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语》学习心得(3

小学318组惠建勋

本周学习内容为《论语》。研究孔孟思想必须从《论语》入手。由于是自学也没有固定的版本,因此我选择学习的版本是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这个版本我大学时开始学习,它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版本,原因是深入浅出《论语》中的内涵分层讲清楚,而且消除了很多在传习的过程中存在的误解,让我能贴身体会到《论语》经义中的思想。

例如:“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和见习的“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要有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反省了就会慢慢有进步,就会有兴趣,同时也就“高兴”了。这种说法我是最赞同和接受的。

其次听了樊登讲《论语》20句学习论语,下面我将他讲的前几句列下来与大家分享交流,而且首先说一下其中有一些解释我还是不赞同的。

1.第一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联系《刻意练习》,一个人真正学会一个东西,是需要大量的练习的。

联系《他人的力量》,需要找到同学。

需要跟别人互动,自修和共修一起才能真正学会和掌握。

最后达到的境界---别人不知道我们,我们也不会不高兴。

2.第二句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只要生活着,就感到快乐。跟外界的东西(钱、地位等)没有一点关系。不为外物所奴役。

富贵时也不需要特意提醒自己一定不要傲慢。不找。

3.第三句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联系《复杂》这本书。做公司,放权。

华为的名言启发--- 方向大致正确,团队充满活力。

跟道德经“治大国如烹小鲜”一样道理,翻来翻去,小鱼就烂了。

4.第四句

子曰:君子不器。

人不能够被物化,人最后不能够变成一个东西。《跨越式成长》《未来学校》给我们的启发:不限制自己只在一个行业里做事或学习。


画家、医生、玩音乐,你都可以在四五十岁开始追求和努力。

人不能够被物质所限制,不能成为某一个具体的东西或某一个片面的定义。

教育不是要把人变成从一个模子里边倒出来的一样,而是要开发这个人内在的潜力,让这个人有动力,去探索自己生命的各种可能性。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八班39组霍佳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方面我觉得《论语》中的学而篇为政篇为我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首先,《论语·学而篇》为我们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和价值。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技术不断发展,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学生,我们自己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往往对于学习的动力不足,缺乏主动性和自我驱动力。《论语·学而篇》告诉我们,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应该是主动的探索和实践。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建立起终身学习的习惯和信念。

其次,《论语·为政篇》为我们提供了有关领导和治理的宝贵智慧。孔子说:政者务在正,其德乃正。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的道德和品德在政治决策和行为中的核心地位。在教育领域,我们常常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往往忽视了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然而,正如孔子所说,一个好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同时,对于学生来说,品德教育更是重要。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正直、公正、同情心和责任感等人文素养。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和情操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学而篇为政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和人生智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其中的精神和思想,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以培养出既有才华又有品德、既能自主学习又能积极为社会作贡献的新一代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和使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19组周红利

学习《论语》的学而篇,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与人生哲理。这篇篇章主要讲述了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让我对学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其次,学而篇还提到了学习的正确态度。它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是一种谦虚、虚心的态度,而不是骄傲自满。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谦卑的心,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完善自己。

此外,学而篇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应该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最后,学而篇还提到了学习的目的。它告诉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造福他人。我们应该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他人带来帮助。

总的来说,学习《论语》的学而篇让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我会以更加谦虚、虚心的态度去学习,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并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2班12组靳雨凡

《论语》中的“学而”篇,虽然篇幅简短,却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智慧。每次翻阅,都仿佛能听到孔子那悠远而深邃的声音,引领我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启迪的世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我最为喜欢的一句。它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领悟的过程。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应该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我们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同时,“学而”篇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对学习的重视,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期望。只有当一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个社会才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繁荣与进步。

除了学习的重要性,“学而”篇还提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其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视。在孔子的观念中,友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当我们与远方的朋友相聚时,那种喜悦和满足,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同时,这种友情的交流,也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此外,“学而”篇还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修养和品格,才能够在社会中立足,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因此,他提倡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格的培养,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要具备诚实、宽容、谦虚等美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品德、有素养的人,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学而”篇中,孔子还提到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君子的风范和修养。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被人误解或忽视的情况,但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无知或偏见而心生怨恨。相反,他们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用宽容和包容去化解矛盾,展现出自己的高尚品格。这种宽容和包容的态度,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还能够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学而”篇,让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古籍,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人生指南。通过学习和领悟其中的哲理和智慧,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更加有品德的人。同时,它也能够引导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美好。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6班32组康英

这周我们学习了《论语学而篇,让我深受颇深的是,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告诉我们居家要孝顺父母,外要敬重尊长;做事谨慎诚信,博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精力,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最近新闻三名14岁的男孩,把自己的同学亲手杀害了,事情发生后,没有害怕还正常上学,打游戏,何其的冷漠。这种事情的发生,无疑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真正意识到品行道德修养培养的重要性。

针对孩子的教育,孔子很早就给出了回答:做人应当先进行品行道德培养,而后再进行技术知识的学习。这个是有优先顺序的,而且不能反了,学习知识本身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修养,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学再多的知识也没有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只想到如何让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能有好的就业,挣更多的工资,卷学习日渐严重,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家长和学校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排名,忽略了孩子身心健康,人格的发展。我们应该深刻的反思,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培养孩子的初衷是什么。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6班33组寇瑞睿


本周我们开始学习《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学而篇》为整部论语的核心,是我们活在当下的生活指南,我们先从第一篇学而篇学起,开头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包括十六章,内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个方面。在现在看来也远不会过时。

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食色性也”,人在得到食物维持了生命时是快乐的;这是生理层面上得到满足时的快乐。孔子认为,人的快乐的获得,还有精神层面的快乐,就是通过学习与交往和修养的宽容而获得的。 孔子开门见山,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即:学得了知识,并且不断地去练习,这才是令人高兴的。然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拜访你,这也是令人快乐的。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天都应该做好这样三件事:竭尽全力替人办事;诚心诚意和朋友交往;认真练习老师教的知识。是在教我们在平时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仁人”。

论语告诉我们应该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他把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做事放在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重,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后生小子,在爹娘面前得孝顺在兄长处要敬爱;说话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友爱大众,亲近仁德之人。这样做了以后,有多余的力量,再来学习文化知识。

当下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教育的重点往往放在成才上,而忽略了德育,于是培养出不少,四肢不勤,无谷不分的年轻一代,父母要求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平时忽略道德人格的培养,这些孩子往往经不起一点点的刺激,心理变得相当脆弱,不知与人怎样相处,心中只有自己,一旦遭遇挫折,经受不住一点打击。培养一个人要懂得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是多么的重要,要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生我养我、来之不易,要知道感恩,要珍惜这一切。只有具备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格,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材,才能做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的人。孔子的徒弟子夏就十分推崇有德之人,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成绩大于一切”的思想束缚着老师、学生的思想,是老师学生的精神枷锁。现在的教育近乎畸形,老师、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伟大作家但丁说过:“道德往往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智慧常常不能填补道德的空白。”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道德 ,我们在看重智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23组雷豪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实就是孔子在教我们如何学习。我们今天把学习当做一个词,其实学,习是两回事,是一个方法论。学习方法来说,就应该是先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等,这是学的过程。然后再去回顾、实践前面学到的知识(对于记忆类的知识而言就是复习,对于操作类的知识而言就是练习),这是习的过程。从孩子的学习而言,应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合适的时间复习是一定必要的,也是最科学的方法。另外一方面,通过学和习这两个过程,把需要掌握的东西掌握了,就会有成就感,这就是“不亦乐(悦)乎”的境界,也就是西方心理学说到的“心流”,也就类似于目前流行的一个概念“内啡肽”。通过学习产生的愉悦感,不是外在刺激这种多巴胺引起的兴奋所能比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实也暗含了佛家讲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虽然这是一个很愉悦的阶段,但是也还是三个阶段中最初阶段。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说的人生第二阶段。古人讲“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一方面在学校学习时,当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不断练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当我们遇到瓶颈时,最好的方法是啥呢?就是和其他人交流,把自己的心得无私分享出来,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成长。就算暂时没有肉眼可见的收获,但是通过自己的分享,也许无形中可以给别人以启发,这其实也是一种收获,在愉悦感也是非同寻常的。另外一方面,当我们完成学业后,进入社会后,社会的规则就是“价值交换”。同志曰友,不同价值观的人是无法在一起真正相处的,所以也就无法成为友。当我们在进入社会后,遇到价值观相同的人,就会“聊得来”,有“相见恨晚”之感,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乐”,乐的是志趣相投,是在价值观的筛选中完成了无形中的交换。还有一种就是说起来看似拿不上台面,实质上是社会运行的规则——价值交换。对于有的人来说,价值交换就是利益交换。对于有的人来说,可能三观的交流更有吸引力。不同阶段的人,需求不同就不详述了。生存于世,也必然要经历这一阶段。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第三阶段,字义解释就是:人家不了解()()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从学校里学习而言,当学习达到一个境界时,就成了所谓的学霸,学霸的世界是孤独的,是一般人不理解的,正如那句话所说——天才都是偏执狂。也正似“为学深知书有味,观心澄觉室生光”之境界。步入社会后,历经红尘之洗礼,就会深思人生之意义,亦或历经人生大变故,亦或遭遇人生大挫折,亦或迷茫于灯红酒绿之名利场中。深思后做出抉择,斩旧缘之时就是此境界之始,如同戒毒之初期。戒毒成功再会旧友,离场之时就是生发此感悟之时。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二班7组雷欢


通过《论语》的学习,可以领悟到孔子提倡的做人原则和学习方法。论语里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含的道理确很深远,细细品味,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他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生活,和学习,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教导人们在遭受误解时仍保持平和的心态。
《论语》中的故事和言论,如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孔子的生活哲学和道德理想,对于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指导生活和行为的手册。它教导人们在生活中如何做到宽容、和睦,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坚韧。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六班32组雷妍

初次接触《论语·学而》时,以往我只是在讲述历史课时阐述这是一本儒家经典,除了初中阶段的部分学习,之后没有过多的了解。但随着我逐渐深入学习和理解,我意识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远远超过了我最初的想象。

在学习过程中,我首先被其中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论述所吸引。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教导我们要不断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感到快乐。这使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完成任务,更是一种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孔子提倡的“温故而知新”则教导我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不断发现新的知识和理解。这些观点让我在学习中更加注重方法和态度,使我的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除了学习方法,孔子在《学而篇》中对于人生态度的阐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所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让我认识到,一个真正有志向的人,应该追求的是精神的富足和道德的完善,而不是物质的享受。这种追求使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一个有品德、有学问的人。同时,《论语·学而》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对于远方朋友的热情和欢迎,体现了儒家文化中重视人际关系和人情往来的特点。这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例如,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例如:“人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通过与同伴们进行讨论后,认识到其实应该是不与不志同道合的人当朋友。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和领悟其中的智慧。我一直对古代文化和经典著作怀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被誉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当我深入研读其中的《学而篇》时,我深感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我个人的成长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论语·学而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践行孔子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品德的人。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份智慧和感悟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14组雷艺璇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朴素的语言中无不透露着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好似一个媒介,我们既可以通过它了解到孔子的生平事迹、为人处世,又可以学会审视自我、收获人生哲理。

品读《论语》,懂得学习上求真的重要性。刚开始接触《论语》,印象最深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习上要求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你的言行都有可能被别人知晓,小到考试作弊,被取消考试资格;大到学术造假,论文抄袭,成为伴随一生的污点。

品读《论语》,明白人要行中庸之道。《论语·述尔》有言,“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不宣”,就是要求我们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们处理事情要保持一种中正平和的态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处在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内调节好分寸,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我觉得这种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更是一种补益,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烦躁似乎成了一种常态,人们也很难将情绪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里。对于刚上大学的我们来说,就如同步入了一个小型社会,那么如何处理好各种事情,如何拿捏好其中的一个度,中庸之道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品读《论语》,我对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被理解,而孔子却说:“不欲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毕竟,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为了让别人理解你而苛刻对待或强迫他人更是不可取的。面对种种的不理解,我们只需要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品读《论语》,让我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社会的理性道德。《论语》似一面镜子,让我得以透过它观察到先贤的处事原则,从而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己一步步地在成长过程中变得更好。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734组李彩娜

1. 重视学习与复习:孔子强调学习的持续性和复习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复习和实践可以使知识更加牢固,也能够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2. 珍视友谊:孔子提到有朋友从远方来是一种乐趣,这表明他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和友谊。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能够远道而来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心灵的慰藉都是非常重要的。

3. 宽容大度:孔子认为,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该有怨恨之心。这是一种宽容和谦逊的态度,是君子应有的风范。在现代社会,这种态度同样重要,它要求我们在面对误解和不理解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包容他人。

4. 自我修养:这一章节也体现了孔子对个人修养的重视。通过学习和不断自我完善,以及与人交往中的宽容和理解,都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这种修养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心智成长,也是为了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论语》学而篇第一章的学习心得可以概括为:通过不断学习和复习来提升自我,珍视并维护人际关系,以及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宽容和谦逊的态度,这些都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招生办7班35组 李琳琳

《学而篇》开篇即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师者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热爱学习,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此外,《学而篇》还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让我想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

《学而篇》中提到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让我认识到,作为师者,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我们应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非物质上的享受。同时,我们还要勤勉于工作,谨慎于言辞,不断追求真理与道义,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

《学而篇》还强调了师者的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师者,我们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学而篇》中,孔子还提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让我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与满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爱上学习,主动地探索知识,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学而篇》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让我明白,教育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作为师者,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向他人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方法。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足,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734组李茜彤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学而篇第一》中,许多精辟的见解和生动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我被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互动所吸引。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不断复习和运用的必要性。同时,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学习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而不仅仅是一种任务。这种观念对我影响深远,使我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谦虚、开放的心态,使我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论语·学而篇第一》还提到了孝道、诚信、礼节等基本道德规范。我认为这些原则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并且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父母在,不远游”提醒我们要时刻关心父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需求。而“言必信,行必果”则教会我们要信守承诺,言行一致。这些原则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

我对《论语·学而篇第一》中的一些具体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例如,“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让我认识到回顾过去并非简单地重复,而是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使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加灵活地思考,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论语·学而篇第一》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其中的内容,我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同事、学生相处、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我相信这些经验和知识将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持《论语》中的智慧,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教师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6班29组李倩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孔子在开篇就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学习。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时常复习和巩固。同时,孔子还提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使我明白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来源于内心的热爱和兴趣。

其次,它还讲到了做人的道理和修养。孔子强调了与人相处时应该遵循的礼仪和道德准则,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话语让我深刻体会到,做人应该以诚待人、与朋友和同事友善相处,自己不轻易发脾气,工作和生活中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最后,通过学习这篇内容,我对孔老夫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强调的仁、义、礼、智等理念,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社会中我们普通人应该追求和践行的价值观。

总之,《论语》学而第一篇的学习心得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掌握正确学习方法,还让我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和修养。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孔子的思想,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思想境界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班1组李倩倩

当我沉浸在《论语》的第一章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哲思。这部经典之作,以其简朴的语言,传递了深远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它告诉我,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养身心,提升自我。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求知,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我深刻体会到,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无论我们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此外,第一章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它告诉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应该尊重彼此,理解包容,以善良和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

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智慧与哲思。通过反复研读,可以逐渐领会其中的深意,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这样,在我们面临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些智慧去分析和解决。我们可以从日常的小事做起,比如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运用《论语》中提到的“和为贵”的原则,以善意和真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从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的理念,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习《论语》,让他们从小就接受到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以身作则,践行《论语》中的智慧,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逐步将《论语》中的智慧融入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将所学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行动和成果。同时,我也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的其他章节,探寻更多的智慧与启示。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2班9组李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就应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22组李婷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和道德哲学的经典之作,自古以来便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开篇第一章,提纲挈领,奠定了全书乃至整个儒家学说的基调。我有幸深入学习这一章,深感其内涵之深厚,影响之深远。

在第一章中,孔子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阐述了他的道德观念、人生哲学和政治理念。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观点,旨在告诉我们学习和修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提升自己。同时,孔子也倡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人际交往观念,认为与人交往是提升自我、传播思想的重要途径。此外,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宽容态度,认为君子应有包容之心,不因他人误解而愤怒。

通过学习第一章,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对我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我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孔子的思想。例如,在工作中,尝试以宽容的心态面对同事的不同意见,以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在生活中,我更加珍视与朋友的交往,愿意倾听他们的观点,共同进步。

在日常生活中,我不断结合第一章的知识与精神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工作中,我运用孔子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努力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因误解而引发冲突。在个人生活中,我也积极践行孔子的道德观念,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这些行为不仅促进了我的个人成长,也改善了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品质。

对于第一章提出的问题,我进行了深入思考。例如,在思考“学而时习之”这一观点时,我意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品德和修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确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符合道德标准。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传播这些价值观念,以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在跨界启示方面,我尝试将《论语》第一章的知识融合到其他相关领域。例如,在企业管理中,我借鉴孔子的思想,倡导团队合作、诚信经营等理念,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教育领域,我也尝试将孔子的道德观念融入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在与其他人交流讨论《论语》第一章的内容时,我深感其思想的普世价值。通过与不同领域的人探讨这些观点,我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同时,我也尝试将这些思想应用到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以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以及其他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播这些价值观念,以期提升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总之,《论语》第一章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对我的个人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现实世界。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孔子的思想,我们一定能够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中小学3班16组李婉君

学而篇第一读后感

《论语》是一本流传已久的经典著作,丰富,语言简洁却蕴含了人生的大仁大道和做人的道理。备受古今中外学者的推荐,在这个寒假我拜读了这本书。

《论语》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这一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它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努力做到最好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有没有说谎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这句话就如同一个警钟长鸣在我的耳边,这句话让我明白,帮助别人做事要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反复复习就像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而我却只知玩乐,学习成绩也不怎么理想,以后我要好好学好各门学科。做一个脚踏实地,有理想有抱负的,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然而我还喜欢: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的人,仁德是很少的。”这句话让我想起爸爸妈妈对我说过的话:“人的一生中交朋友是很重要的。”是这句话让我明白,面目伪善,花言巧语的定是狐朋狗友,不近。这句话还让我明白此人是好是坏。


《大学》学习心得(2)

部门:中小学1班6组  李 夏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

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27组李小慧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它开篇即提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正确态度。

学而篇第一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表达了几个核心的儒家思想:

1. 学习的乐趣:孔子认为,学习并且不断地复习和实践所学的知识,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事情。这里的“说”字,古同“悦”,表示快乐、满足。这种观点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实践性,认为学习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应该通过不断的复习和实践来获得乐趣。

2. 交友的喜悦:孔子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友谊的重视。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能够远道而来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事情,这种喜悦不仅仅是因为朋友的到来,更因为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思想和学问的机会。

3. 宽容的态度: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一个人即使不被了解、不被认可,也不怨恨、不生气,这是君子的表现。这里的“愠”字,指的是愤怒、怨恨。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当具备宽容和理解的品质,不会因为他人的无知或误解而感到愤怒。


从这三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和做人的态度: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和享受的过程;与人交往要注重情谊和交流;为人处世要有宽容和谦逊的心态。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人际交往和修身养性方面,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践行的。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629组李晓瑞

阅读时将自己作为客体。张瑞敏教授引用南理学家陆九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来说明。他说,“我注六经”,意思是“我”对六经做很明确的解释,六经是主体,“我”是客体;而“六经注我”,则是六经中很多精神在“我”身上的体现,是对“我”的注解、诠释,“我”是主体,六经是客体。他自己读书时,希望将自己视为客体;看书时,看自己所表达的东西,在书中是不是有所体现,是不是体现得更好。用书对自己的精神做更好的诠释。

以上读书的方法由此说的很明白,我们读《论语》经典会常读常新,它的主要内容,它的核心,其他的围绕它来解释。找到关键内容,然后再仔细阅读,这样能更好地记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不仅仅是对学习行为的简单描述,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诠释。学而篇以其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示学习的真谛与重要性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对知识的运用和实践。学习过程不应仅仅是单向的知识灌输,更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消化、再创新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让知识变得更加生动鲜活,而且能够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让求知者沉浸其中,享受知识带来的愉悦。

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拓宽视野,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班20组李严君

《学而篇》开篇,孔子强调了学习、交友和心态的重要性。

首先,学习并不断温习可以带来快乐和成长。其次,与朋友的交往可以增进快乐和友谊。最后,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是君子的表现。这反映了孔子对于学习、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的重视,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态度。

有子这段话强调了孝悌的重要性,认为孝悌是实现仁道的基础。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家中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在社会上也会尊重上级,遵守规则,不会轻易作乱。这种观点反映了儒家对于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视。此外,有子的这段话也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儒家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而孝悌则是仁爱的起点和基础。通过培养孝悌的品德,人们可以逐渐扩展自己的仁爱之心,从而达到道德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接下来的这句话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他对于仁德的看法,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巧言令色”,做到真诚和正直。

曾子通过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行为,来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忠诚、守信和勤奋学习。这种自我反省的习惯有助于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这也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同时,要保持对朋友的真诚和守信,以及对学习的认真和勤奋。

孔子对于治理国家的这些观点,反映了孔子对于政治伦理的重视,他强调统治者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行为来影响和治理国家。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人民的关注和爱护。这句话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比如政府应该秉持公正、诚信的原则,合理使用资源,关心民众的福祉等。

孔子认为,年轻人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包括孝顺、敬爱、谨慎、诚信、博爱等。只有在具备了这些道德品质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这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他认为道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而学习文化知识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子夏在接下来这段强调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是否有学问,不仅仅取决于他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他的品德和行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生活中做到尊重贤者、孝顺父母、忠诚侍奉君主、诚实守信地与朋友交往,那么即使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也可以被认为是有学问的。这反映了儒家重视实践、强调道德行为的观点。在儒家看来,学问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在生活中践行道德准则的能力。

孔子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首先,君子要庄重,这样才能有威严,所学的知识也才能牢固。其次,君子要以忠信为原则,这是道德的基础。同时,君子要选择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最后,君子要勇于改正自己的过错,不断完善自己。这些品质对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曾子认为,通过谨慎对待丧葬之事和恭敬祭祀祖先,可以培养人们的孝道和感恩之心,从而使社会的道德风尚更加醇厚。这种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强调了对家族和祖先的尊重,以及对传统价值的传承。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可能有所变化,但尊重长辈、感恩祖先的精神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子贡指出,孔子之所以能够了解各国的政事,并非是通过主动探求,而是凭借他自身的高尚品德。孔子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和谦让使他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人们愿意主动向他分享政事。这也反映了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他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

孔子强调了孝道的表现不仅在于父亲在世时对他的恭敬,还在于父亲去世后能够坚持父亲的道德准则。这表明了孝顺不仅仅是对父亲的顺从,更是对家族传统和道德价值观的传承。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实践孝道时,我们可能需要在坚持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

有子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他认为礼的作用在于促进和谐。然而,他也指出了只追求和谐而不遵循礼的限制是不可行的。这意味着和谐需要在一定的规范和原则下实现,而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这种观点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和谐的同时,要遵循适当的规则和礼仪。

有子认为,信用要符合义,这样才能兑现承诺;谦恭要符合礼,这样可以避免耻辱。同时,依靠亲密的人也是可靠的。在现代社会中,信用和谦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保持良好的信用可以建立信任,使人在社会中受到尊重。而谦恭的态度可以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要专注于做事并谨慎说话。同时,通过向有道德的人学习来修正自己的行为。这体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和修身的看法,他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道德的成长,而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追求。

子贡提出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观点,孔子则进一步提出了“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更高境界。这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修养的追求,他认为无论贫富都应该保持良好的品德。

《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阐述了孔子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观点。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品德和提高自身修养的途径。同时,它也探讨了如何与人相处,如孝顺、诚信、友善等道德准则。此外,学而篇还提到了君子的行为标准,如“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等。君子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以道德为准绳。

总的来说,《学而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学习、做人、处事的基本框架,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2班10 李玉安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暑假里,我搬出这本尘封在书架的经典,认真研读,受益良多。

《论语》内容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读了《论语》,我知道了孔子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教会我们应该如何接人待物,而且十分严谨地规范自己,以行动做出表率。《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孔子的这个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者所提倡的。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们希望学生“学而不厌”,首先我们教师要“学而不厌”。“身教胜于言教”,“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传统养成善学善思的习惯。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秘诀。《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论语》学习心得(1

小学13组李泽华

在《论语》一学而篇第十六章中,孔子说:“不了解别人的人,就不能被别人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要勇于表现自己,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了解别人。作为君子,修身养性是内在的事情,关键在于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醒茶克之的过程中,重点在于了解自己,并保持独立的思考。在做事时,我们应该注重修齐治平,这四个字的意思是修明自己的志向,保持平衡。如果别人不了解我们,我们也不要过于在意,但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别人,就容易走入歧途。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懂得分辨好坏,就很容易被损友所欺骗。这一章是《论语》的结尾,也是一学而篇的总结。我们看待世界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普通人在了解自己之前,总是觉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否了解别人这个问题,往往并不清晰。因此,《论语》最后一章的主旨在于提醒我们不要有怨恨,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了解别人。

在儒家修身方面,很多人都走入了误区,总是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就是一种向外的追求。相反,我们应该反求诸己,回归内心,找到自己的本性。人类之所以能够相互依存,是因为有社会结构的存在。孔门的学说,是按照天理的秩序进行排列的。因此,在《论语》中,一学而篇放在了第一篇,而为证放在了第二篇。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629组梁洵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教育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昨天,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第一章,其中的智慧与终身学习的理念相互交融,让我对教学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开篇便强调了持续学习和不断复习的重要性。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不是一时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正如孔子所言,学习后时常复习,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乐趣。作为教师,我时常鼓励学生们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之外也能保持对知识的热情和好奇心。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们建立科学的复习方法,帮助他们巩固所学,提高学习效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则提醒我们,学习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需要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与他人分享知识和经验,互相学习和启发。作为教师,我深知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因此,我始终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提问和讨论。通过与学生们的交流互动,我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还能够从他们的观点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考。这种互相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也促进了我个人的专业成长。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则是对我们面对学习中的误解和不解时应有的态度提出了要求。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他人的误解和不解。然而,作为学习者,我们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因此而感到沮丧或愤怒。相反,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他人的观点,从中汲取有益的部分,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这种心态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能够让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前行。

通过深入学习《论语》第一章,我深刻认识到终身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和实践。它要求我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与他人共同进步和成长。作为教师,我不仅要自己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更要引导学生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们从经典文化中汲取智慧,让他们通过学习古代先贤的思想和经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关注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除了教学内容的安排,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我鼓励学生们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自律和坚持的品质。同时,我也注重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与学生们的相处中,我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和成长困惑,努力为他们提供温暖和支持。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我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还能够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

日后,我将继续深入学习经典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我将继续引导学生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同时,我也将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总之,学习《论语》第一章让我深刻认识到终身学习与经典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作为教师,我将不断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们共同成长和进步。我相信,只要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就能实现个人进步。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14林泱

本周开始学习《论语》,那作为儒家经典,其开篇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不仅仅展现的是对知识的热爱,更是对学习的持续和深入的追求。在反复阅读并思考这一段话后,我有了更深的领悟。

首先,孔子将学习视为一种快乐的行为,而不是一种负担。就如我们创客工坊的展示板中的其中一个就是快乐学习,这在我的学习过程中,这种态度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积极性。我开始寻找学习的乐趣,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这种内在的动力使我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次,“时习之”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在学习中,通过不断地复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避免了遗忘。这种持续的学习习惯让我在学业上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此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让我认识到了交流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与同事交流思想,分享知识。这种交流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增强团队的合作能力。

最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教会了我如何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学习。面对不懂的问题,不再轻易放弃,而是保持耐心,努力寻找答案。这种不急不躁的态度使我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稳步前进。

通过对《论语》第一篇的学习,不仅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如何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有了更深的理解。孔子的智慧教导我,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是提升自我、丰富生活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遵循《论语》的教诲,与我们组同事一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学29组林玉杰

《论语》第一篇的第一章,本章开宗明义,总体概括了孔子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我们所有人人生的三个要务

人要学习,以至终身学习,以学为快事;人要交友处世,以人和为乐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于外。

人不学不知道,但学习之后不代表就掌握了,还要按时去温习和巩固,这样才能做到学而有知。有知之后,再与朋友相互切磋,把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或新收获与人共同分析、分享就是人生中的快事。即使自己不被人解,不被人器重,却依然能够安贫乐道,不心生怨尤,这不正是君子的作风吗?虽然这一段只有这看似简单的三句话,却表达了孔子对前来向他学习的弟子的欢迎之意,又表明自己授业内容的总括——学习之道和学习的目以及儒家提倡的君子之道。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班2组刘畅

本次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的内容,以下为本次的心得体会。

在阅读和学习《论语》的学而篇期间,我深深地被孔子及其学生们所表达的观念和思想所打动。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强调的“学而时习”的理念,使我明白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还要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而孔子所提倡的“学而时习”,就是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回顾,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同时,孔子的学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勤奋好学,谦虚谨慎,注重实践,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过于追求速度和效果,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和人格的塑造。通过学习《论语》,我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不仅要有知识和技能,更要有一颗善良、正直、勇敢的心。

此外,孔子的智慧和道德观念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他强调的“仁爱”、“诚信”、“恭敬”等观念,不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该将这些观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以此来规范我们的行为,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论语》的学而篇,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知识和经验将会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315组刘恩慧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 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
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应该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现在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应该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2班10组刘江

《论语》的“学而篇”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内容,涉及学习、道德、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

首先,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后及时复习和实践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同时,也强调了与朋友交流学习的价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出与朋友共同学习和进步是一种快乐。

其次,探讨了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教导我们,当别人不了解我们时,我们不应该感到生气或怨恨,这才是君子的风度。此外,还提到了“巧言令色,鲜矣仁”,警示我们不要过分追求表面的华丽和虚伪,而要注重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再者,学而篇还关注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例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鼓励我们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行为,确保在为人处、交友以及传承学问等方面都做到忠诚、诚信和勤勉。

此外,学而篇还涉及了治国理政的理念。例如,“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告诉我们,治理一个国家需要敬业守信、节约用度、爱护人民并合理安排民力。

总的来说,《论语》的学而篇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学习、道德、为人处世、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以及指导社会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3班17组刘洁

读《论语》会发现,孔子有“六个确信”:孔子确信这个世界是值得信赖并依靠的。孔子确信人要有志于仁,要爱人,内心保持光明的状态。孔子确信这个世界有善的秩序,称为“礼”,人人都应当遵守孔子确信人格可以通过修身来完善和提升。孔子确信这个世界可以改善。孔子确信人生值得肯定,值得赞美,应当享受生命的美好。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对这三句话都有了新的理解。之前以为学而时习之,是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首先,孔老夫子说的学问,并不指知识,也不指文学,而学问好不是知识渊博和文章好,而是会做人,会做事。习也不指复习,而是践习,也就是践行。学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要时常践行,不停留在理论上。

有朋自远方来,朋不是指一般的朋友,而是真正的知己。远也不仅指物理的距离,有可能是距离着时空。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在他在世和刚去世后开始兴起,而是在董仲舒宣扬孔学,司马迁作《史记》之后。这样的知己出现了,真是令人开心!而我们普通人,有一个能真正无话不谈,非常理解我们的人,也是很难得。管仲和鲍子牙的例子对我也很有启发。原来我们学习的很多知识都太皮毛了,难怪要读经典,从内心里知道了其必要性。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人家不理解自己也不会不开心,这样才是君子吗?南怀瑾先生说,应该是做学问的人,哪怕一辈子没有人了解,无名无利,一辈子寂寞,也不怨天尤人。独乐乐,白己可以忍受寂寞,自得其乐。与人乐乐,是有知己,可以“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是一种乐趣。与众乐乐,是有容人之心,有胸襟有气度。这三句话,孔夫子说的是做学问的修养,境界。

学习儒释道的道统有一个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启动我们的善念,生起我们的同情,激发我们的良知,而且让它永远存在。在儒家这叫立志,我们说和自性相应的才叫志,和物欲相应的那不叫志,那叫欲。志向和欲望不一样,志向是在完善灵魂,欲望是在覆盖灵魂。欲望重,天机必然浅。所以我们要立定志向,念念为别人造福,念念不为自己,这样我们能得到更多,何止称霸天下!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2班9组刘玲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阅读《论语》,我深感其富含深厚的人生哲理与道德智慧,以下是我对《论语》的一些读后感:

首先,《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它贯穿全书,孔子强调“仁者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相互关爱,这是构建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础。这一理念让我深深体会到尊重他人、以礼待人的必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其次,《论语》倡导“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孔子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求知态度,教导我们对待知识要诚实谦逊,勇于探索,不断积累和实践。这对我个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提醒我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并将所学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再者,《论语》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体现了儒家的伦理观和社会理想。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律——“黄金法则”,要求我们以自身的行为标准去衡量对他人的行为,这种换位思考和推己及人的道德规范具有极高的普世价值。

最后,《论语》中的许多教诲都体现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如“吾日三省吾身”,提倡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这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使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清醒,不断提升自身的品格和精神境界。

总的来说,《论语》不仅是一部文化瑰宝,更是一部人生指南,它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启示,对于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论语》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使之成为引领我们前行的精神灯塔。还是生活中,都应该不断追求卓越,努力达到最好的状态。

学者们对于《大学》的学习心得有着不同的诠释,但普遍认为其核心在于个体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国家和世界的和谐。通过对自身的认知和修炼,达到对外界事物的正确理解和处理,最终实现内外兼修、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班1组刘娜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朴素的语言中无不透露着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好似一个媒介,我们既可以通过它了解到孔子的生平事迹、为人处世,又可以学会审视自我、收获人生哲理。

品读《论语》,懂得学习上求真的重要性。刚开始接触《论语》,印象最深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习上要求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你的言行都有可能被别人知晓,小到考试作弊,被取消考试资格;大到学术造假,论文抄,成为伴随一生的污点。原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连生,在2010年3月21日被西安交通大学认定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而被取消教授职位,并解除杰出教师聘用合同。本该受人尊敬的他最后却得了这样一个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品读《论语》,明白人要行中庸之道。《论语•述尔》有言,“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不宣”,就是要求我们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们处理事情要保持一种中正平和的态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处在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内调节好分寸,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我觉得这种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更是一种补益,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烦躁似乎成了一种常态,人们也很难将情绪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里。对于刚上大学的我们来说,就如同步入了一个小型社会,那么如何处理好各种事情,如何拿捏好其中的一个度,中庸之道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品读《论语》,我对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被理解,而孔子却说:“不欲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毕竟,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为了让别人理解你而苛刻对待或强迫他人更是不可取的。面对种种的不理解,我们只需要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小学部313组    姓名:刘妮

学习《论语》的第一章学而篇,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人生智慧。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学习、交友、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问题,让我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学习也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要时常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运用。

其次,这一章也谈到了人际交往的方面。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段路程。我们应该珍惜与朋友的情谊,用心去经营和维护这些关系。同时,在与人相处时,我们也应该保持谦虚、真诚和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差异和个性,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

最后,学而篇还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在面对他人的误解和不了解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轻易动怒或抱怨。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看看是否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总的来说,学而篇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学习、交友和为人处世的重要性。这些道理虽然简单却深刻,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实践。我会将这些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努力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品德、有情怀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小学3班18组 姓名:刘启利

近期,我深入学习了《论语》,这部千年古籍中的智慧与哲理让我受益良多。每当翻开这部经典,都仿佛与古圣先贤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做人之道。它教导我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仁者爱人”的理念让我深受触动,它让我明白,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具备关爱他人的品质,尊重每一个人的尊严与价值。

同时,《论语》也教会了我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它告诉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真正热爱生活,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实现自我价值。

此外,《论语》还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它强调“和而不同”的理念,让我认识到,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求同存异,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学习《论语》让我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领略了古人的智慧与魅力,更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找到了方向。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2班10组刘倩

当我翻开《论语》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世界。老师们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这部经典的儒家著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更在我的教育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如仁、义、礼、智等,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樊登先生也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比如,“仁爱”思想让我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义”让我明确了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始终坚守教育公平和正义;“礼”则让我明白了教育的规范和秩序,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和礼貌,让他们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智”则让我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质疑。

如何将《论语》的精髓融入课堂,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德行修养呢?我认为,首先要做的是不断学习,深入研读《论语》,理解其精神内涵,将其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其次,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身教重于言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后,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能力和知识,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因材施教”的讨论。通过孔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方法,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开始尝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通过研读《论语》,我不仅在教育领域内得到了丰富和完善,更在个人成长和职业规划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我希望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能够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一名既有专业素养又有德行修养的优秀教师。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1组刘蕊

近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论语》学习,旨在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自我修养,更好地服务学生。

学习过程中,我深感《论语》中的智慧深邃而实用。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更是我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沟通、处理问题的准则。我时常提醒自己,在要求学生做到某件事情之前,首先要思考自己是否愿意这样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让我意识到在与学生相处时,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宿舍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此外,《论语》中关于教育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强调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这与我作为宿管老师的工作理念不谋而合。我尝试在日常管理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耐心和爱心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在温馨和谐的宿舍环境中健康成长。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明白了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我将把《论语》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工作中,用更加包容、理解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坚定。

《论语》学习心得(1

小学28组刘娅

学而时习之常解经为时常复习,温习。人要时常重复做一件事,是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的。在适当的时候,能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学而用之,惑而求之,内心才会有愉悦感和成造感。

有朋自远方来,孔圣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相识相熟的人更多。古文微言大义,如果是一般的朋友,不至于在经典中单列一句。字由双月组成,月字古代同肉字,说明朋是有肌肤之亲,能勾肩搭背的发小,不是普通的友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文革中红卫兵小将犯上作乱的所作所为,何也?本失之耶。如何从根本上拔乱返正,读经,悟经。

巧言令色,鲜矣仁,人有社会性,生活中要转换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场合情景说不同的话。巧言令色是表,内心真诚是里,如果没有真诚,则鲜矣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德之基,学文,才之源。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小学1班3组刘燕

今天读《学而第一》篇的第十六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章主要还是为人处世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的关系。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一直期望被别人肯定,获得别人赞许,很是在意别人的评价。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别人的评价的产生了各种不平衡,或者说是失衡,经常影响我们的状态。

同时,我们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最后我们都会活成别人眼中的人。就忘记了自己的追求,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很多时候,路越走越不是原来的路。

不患人之不己。同样,我们也要知人。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识人不明吃了大亏。不知人,就没办法合理有效整合人力资源,就没办法找到合适的人解决问题。

最后,还想说一点就是自知。自知者明。只有自知者,才能做到不患人之不己和知人。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23组刘奕

《论语·学而篇》的每句话,都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它告诉我,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养身心,提升自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深化的过程,每一次的复习和巩固,都能带来新的收获和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则教会我珍视友情,珍惜与他人的交流。真正的友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使身处远方,也能感受到彼此的关心和温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教会我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宽容。当遇到误解和不理解时,不必过于生气或沮丧,而应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才是君子的风范。

《论语·学而篇》中的每一句话,都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它让我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外在的成功,更是为了内心的修养和成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不断提升自我,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学27组刘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那么学问是从哪里来呢?

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学问”就是这个道理,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地随地要能够反省,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来的,这个“远”是形容知己难得。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一个人哪怕轰轰烈烈了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定是空间地区的远。

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他,也“不愠”,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很多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严重的连天都怨。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遇到问题,自己痛彻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这种心理是绝对的健康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亲近朋友的喜悦,以及保持温和的态度和君子的风范。通过学习和不断复习,我们可以获得快乐和满足。与远方的朋友相聚也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同时,保持内心的宽容和不因别人的无知而生气,体现了君子的高尚品质。这一章为后面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打下了基础。

孔子一向重视知行合一。学到的知能,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出来,进而养成习惯。结交好的朋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内心平静从容,不失自我,修身养性。做人应该愉快的生活,而不是完全追求物质上的感受,内心的悦乐,只能内求,才能自在。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六班32组 刘子愿

作为一名小学体育老师,在学完《论语·学而篇》后,我深感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学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孔子强调的“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于我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育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面对学生纪律差、没有正确认识体育课的情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修身为本:《论语》中多次提到修身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首先要做到自我修养,树立良好的榜样。在体育课上,我会以身作则,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和价值。

2. 礼仪教育:《论语》中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在体育课上,我会教授学生基本的体育礼仪,比如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通过礼仪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品德。

3. 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体质和兴趣都不同,我会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他们能够在自己擅长和喜欢的领域中得到发展。

4. 培养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会设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纪律和规则的约束。

5. 德育融入:在教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我会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团队合作、公平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6. 关注个体:对于纪律特别差的学生,我会进行个别关注,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认为应该同时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和礼仪纪律的教育,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我希望能够培养出既有体育素养又有良好品行的学生,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4组龙婕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第一章,深感其内涵之丰富,意义之深远。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学”与“习”的理解,以及其对君子品质的界定。孔子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境界。这一理念对于今天的我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情,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其次,我体会到学习的目的是要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孔子强调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如谦逊、诚实、宽容等。这些品质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通过学习《论语》,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同样需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我意识到学习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孔子提倡“知行合一”,即要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这也提醒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的第一章,我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对学习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近,我们组在陈校长的带领下深入研读了《大学》这部经典之作的第七章至第十一章,感触颇深。这几章的内容涵盖了修身的内涵、格物的实践、诚意与正心等多个方面,对于我个人在道德修养和人生哲学上的理解有着极大的帮助。


《论语》学习心得(2

部门:中小学16组罗环

从《大学》第9章看人性的盲点与自我修养

在阅读《大学》第9章时,那句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这句话直译为没有人了解自己孩子的缺点,没有人注意到自己田里的禾苗究竟有多茂盛,其寓意深远,不仅是对人性中认知偏差的揭示,更是对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的深刻启示。

这句古老的话语让我感悟到的第一点是,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亲近之人或事物的缺点。《大学》此处的“子”和“苗”代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亲近和熟悉的人和事,我们对于它们常常有一种盲目的宽容和美化倾向。这种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感性偏见”,即由于亲情、友情等情感关系的影响,我们往往对亲近的人和事物的缺点视而不见,甚至在有意无意中为其辩护。

第二点感悟是关于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当我们无法客观地看到自己或亲近之人的不足时,我们的成长之路便会受阻。正如田间的农夫若不细心观察,便难以判断禾苗是否真正硕大,是否能够预期丰收。同样地,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那么个人的进步和成长也将变得困难重重。

第三点则是反思了自我修养的过程。《大学》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的首要前提是自知之明。只有当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才能够开始进行自我修养。而这一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并且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点感悟则来自于对周围环境的觉察和理解。《大学》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关注自我,还需要对外界保持敏感和开放的态度。了解他人的看法和意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促进我们的个人成长。

最后一点感悟是对行动的重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更重要的是要采取行动去改善和提升。《大学》中提到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系列的逻辑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知止),才能够有方向地去努力,最终达到目标。

综上所述,《大学》第9章给我带来的感想和感悟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揭示了人们在认知上的盲点,也指导我们如何通过自我修养和行动去克服这些盲点,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自省的意识,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和进步,最终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成就。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3班17组罗会会

在阅读了《论语》中的“学而篇第一章”后,我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这句话出自孔子的弟子记录的《论语》,其字面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吗?”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观点,即面对他人的无知或误解时,能够保持心态平和和宽容,是一个人品格高尚的体现。

孔子的这一思想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复杂多变,误解和不被理解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愠”,即不因别人的无知或不理解而愤怒或失望,这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涵养,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和宽容。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不愠”是一种成熟的心态。在学习新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他人的质疑或不理解。如果我们因此感到愤怒或沮丧,那么这种情绪可能会阻碍我们的学习进程,甚至可能导致我们放弃努力。相反,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冷静和耐心,不仅能够更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还能够通过积极的交流和示范,逐渐改变他人的看法。

在职场中,“不愠”的态度同样重要。在工作团队中,由于背景、经验和知识的多样性,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冲突在所难免。如果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的工作或想法就感到愤怒,那么这种情绪会影响团队的合作和效率。而能够保持平和的态度,不仅有助于维护团队的和谐,也能够促进更有效的沟通和问题解决。

在社会交往中,“不愠”也是一种美德。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和观点。如果我们因为别人的无知或误解而生气,那么这种情绪可能会导致社会关系的紧张和疏远。而如果我们能够展现出宽容和理解,不仅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学习这种心态,不仅在面对误解和不被理解时保持平和,还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宽容和理解的品质。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还能够为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总结来说,孔子的这一思想是对现代人的一种提醒和启示。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职场发展还是社会交往中,我们都应该学会“不愠”,即在面对他人的不理解或无知时,保持一颗平和宽容的心。这样的心态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还能够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2班8组罗双

这是千古名篇,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小时候朗诵时觉得有道理,但更多只是。现在看来,学而作为第一篇非常好。

《论语》讲的道理有很多,比如克己复礼、尊卑有序、忠孝仁义、温良恭俭让等等。但其实《论语》更多是教人做一个平常人、保持平常心,这样就能做一个君子了。比如,学习时不忘温习和练习,从成长中感受喜悦。比如朋友来了,开怀畅饮、共叙天涯,从交流中感受快乐。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误会了我,那么我也保持平常心,不愠不怒,还以温和待人,这不就是一个君子了吗?

“君子”听上去高大上,人们不易达到。而快乐和幸福,似乎也很遥远。但实际上,只要脚踏实地,用心感受平常生活的点滴,保持不断前进的动力,把心态放平和,那么既能体现君子之风范,也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所以,“君子”没有那么远,快乐也没有那么难,幸福就在眼前,保持平常心,积极生活,普普通通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人生。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7组马富强

本周学习内容是《论语》中的第一部分《学而》篇,我读完本章内容后感受到本章的要义在于解释了为学的态度问题;和人相处之道;以及处理好各种困难处境的方法。

首先是我们为学的态度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不亦”就是不也是,这就反映出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对学习的态度是有不同看法的,学习可能是痛苦的事情,孔子这句话写的就是“我们能学习圣贤之道,有能够反复温习,内化于心不也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吗”当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上认识上发生转换就不一样了,在学生时代学习是为了谋取一个学历,大多数家长的认知是有了高的学历就可以找到好工作挣更多的钱,层次在谋生,而没有达到“道”的境界,君子谋道不谋食,对于学习而言,学以为己,内修圣贤之道就会自我解救和宽慰,灵魂有安放之处就是有信仰。有一本书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本书是《终身成长》其实讲的就是《学而》篇的第一句话,终身学习也是做教师职业的一条要求。

第二是《学而篇》讲了我们和人相处之道,与人为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当我们自己的生活节奏这么快,朋友之间往来就少,朋友在这里也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也就是我们和人相处,在不同亲近关系中要保持中庸,亲近的朋友志同道合的人来了,我们欢迎,我们一般关系的朋友到访,也要平和对待,本立而道生,在家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外出尊重他人,观其行,三年不变持之以恒则仁心在。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做作业被打扰,对待客人到访心中有不和谐的怨气,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不在少数,我们怎么才能改善呢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乐乎。

第三是我们处理各种困境的方法:“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追求功名,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取得了成绩,有贡献,行事过于张杨,显露傲气,其实这种困境是困于自己渴望成功的心,在我们求学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困境,同学谁得了班级第一名了,下次又退步了多少名,再进步多少名,这时候困顿在于外在。

还有一些时候不凸显的那些同学可能更需要关注,失败感可能是隐匿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没有被关注和表扬,不代表别人不知道你做了努力,有小的进步,人和人相处的过程就是“不患人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当我们能解决自己内心的困惑的时候我们就能修身,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让自己做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23组马恒立

《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就应是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就应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习心得 (1)

中小学 8 班 39 组马妮


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

"智"就是知识、智慧。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培养智慧。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经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知识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信"就是做人要诚信。

"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要学会谦虚,学会"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可见,孔子对学习非常重视。他还特别讲究治学的方法,强调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我们领悟到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有很好的收效,希望我们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用于我们的教学,使教育达到它应有的目的。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3班14组马腾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展现出儒家文化的精华。而《学而》作为《论语》的第一章,以其思想的深邃和智慧的闪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完《学而》,我深深地被孔子对学习的重视所感动。孔子认为学问是最重要的,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通过积累才能获得智慧和成就。孔子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无论与谁交往,都能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东西。这种谦虚和虚心求教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


孔子还非常强调道德修养。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对待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孔子还提出了“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论断,认为只有在道德的指引下,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善良和勇敢。


读完《学而》,我不禁思考自己的学习态度和道德准则。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们要不断追求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要善待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论语》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精妙智慧的书籍。它不仅给我带来了学习的动力,也给予了我对人生道路的指引。孔子的教诲并不只是适用于古代社会,它仍然对我们现代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追逐物质的享受,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道德修养和对他人的关爱。而《学而》这一章,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品格,他的教诲让人不禁产生敬佩之情。


总之,读完《论语》第一章《学而》,我被孔子的思想所启迪,他对于学习和道德的重视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我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道德修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将努力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智慧、有道德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尽一份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以《学而》为指南,我将能够走上更加光明的人生之路。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630组 门扣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痛苦不堪。比如前段时间网络上爆出的一段惨案:妻子辞职带娃,和丈夫吵架后,从楼上一跃而下,并留下一份遗书控诉自己的丈夫不理解自己;比如工作中,一位班主任因为学生违纪问题批评了学生,家长不理解提出了投诉,结果班主任无法接受申请了辞职。

从主观上说,我们都渴望被理解、被认可,但是我们忘记了一件客观存在的事实: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存在,无法达到思想、心理、行为、语言等等的完全统一,所以“不理解”或者“理解”只是在某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比如,我们是亲人,在看到孩子生病高烧不退的时候,都会急得团团转,孩子不好利索之前我们也像泄了气的皮球,我们之间是彼此理解的;比如我们是一个班的班主任或导师,看到自己班级获奖了都会乐得合不拢嘴,我们的家长也会为班级的孩子和老师加油,我们与家长也达成了理解。所以,“不理解”或者“理解”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倒觉得表面上的“理解”还不如直接的“不理解”更好。当不被理解时,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本心,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君子应该做的事情。

同时,我们要换个角度看问题,“被理解”可能更容易达成。比如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抓住事物的本质,遵循客观的规律,把握好原则。同时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尝试理解别人的想法,再判断怎样做更利于事情本身,在对方理解的情况下,我们更容易“被理解”。比如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了安全事故处理的让家长不满意,我们首先分析问题的本身,还原事实真相,才能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那里:安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作为学生的安全责任人——任课教师是否在场?安全事故发生的场地设施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教师是否按照安全事故处置流程进行合理应对?学生就医的跟踪处理是否到位?学生与家长的情绪安抚是否及时和妥善?校领导对安全事故的处置及跟踪是否善始善终?每个环节都确保认真做了,家长也能感受到学校及老师的真诚和用心,以及对孩子的关爱,相信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比起“被理解”,学会“理解他人”更重要。在工作中,即便是朝着同一个方向,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我们都会想用自己的方案。但是,我们应该学会思考“为什么他这么做?他的想法应该也是好的”,或者我们向对方虚心请教和学习他的做法,在理解堆放的层面上也适当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不是这样的沟通更容易达成共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要相信并肯定别人的优点并学习,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才能保持这种“理解共识”是中正无误的。比如,明明对方的做法不合理,你还要一味地表示理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达成所谓的“共识”,这是自欺欺人的表现。所以“君子和而不同”,我们要向君子一样做人做事,要止于至善。

大道至简。时刻保持真诚,时刻保持敬畏,才能让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的踏踏实实,问心无愧。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三班13组苗玉君

最近,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学而篇”,感触良多。这一篇章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对于我们这些渴望知识、追求进步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首先,“学而篇”让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在开篇就强调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自我。

其次,“学而篇”也教给我正确的学习态度。孔子提倡谦虚好学的精神,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者应该是那些热爱知识、享受学习的人。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学习的自律性,认为学习者应该自觉遵守学习规律,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此外,“学而篇”还介绍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孔子提倡多闻多见、多思多辨的学习方式,认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事物,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他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通过学习“学而篇”,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我发现自己在过去的学习中,往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同时,我也缺乏足够的自律性,导致学习效率不高。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实践,多参与实际活动;同时,也要加强自律,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总之,《论语·学而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践行孔子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热爱学习、不断进步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629组欧文娟


今天学习《论语》,我已经学了第三遍了,但每次学都有不同的感悟,与其说这是一篇学习心得,倒不如说这是我在我们班学习时课上的分享,在课上所有的小组同学都对“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翻译感到不解,班上的同学分享了她自己的理解,她在分享的时候,我突然在她的分享基础上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我身边就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我一定是我不如别人,我身边的人都有我身上所不具备的优点,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孔子说的意思就是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其实就是自己身边的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比自己好,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从这些东西我们点点滴滴能看出来,他是圣人、孔圣人一定是觉得自己不如人,他不会觉得别人不如他。要是如果他觉得别人不如他的话,他就不会是圣人了,这个真的是我突然之间顿悟了,我们一定觉得我不如人,没有人不如我,可以跟任何一个人交朋友,我一定是跟任何一个人身上都能学到,我不如他的地方。我觉得我这种理解应该是可能更理解于他的,可能真的是那一下给顿了。我不知道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则其善而同之,择友的一个方法就是他在教你如何去择友、择师、择良师、择良友,你一定是看到看到对方的优点。

学习是结合上下文不要去咬文嚼字,我觉得我们学习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把文本弄得多通顺,我们要理解这个文本,我觉得看到这一句话理解了意思,我知道我要从中提取,最主要的告诉我们的东西就行了,结合自身去反思学了就会有感悟,你不学肯定就不会有所感悟。  

我第一回学习《论语》的时候,我还没有这么悟,学习1.6是我的理解他其实就说的是小的时候,你在你的父母跟前,你要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也就是说父母不在世的时候,你要孝敬自己的兄长,然后你要寡言少语,要诚实守信,要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然后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余力再去学习文献,在课上我是这样分享的原话是这样的:我觉得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老师们,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对育人的根本是什么?不是知识,他这1.6就告诉我们了,你小的时候你就要孝顺,你爸妈没了以后你就要敬爱你身边的一切朋友兄长,你就要诚实守信,你就要博爱大众,我们的根本是育人,我们的然后你把这些东西都践行好了,你再去谈你的知识。然后从这儿再反过来看,第一点1.1学而时习之的学,我也参考了很多的文献,21年的10月13号我拿到了我当时对这个学的理解就是刚才说的学其实是觉悟,你学觉然后再悟,我们现在走的就是这条路,学悟,这个学不是我们的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是我们的文章,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自己做人。孔子在1.6在告诉我们,你有余力而在于学文学,他为啥不是则以“学”,他肯定是后面加了个后缀则以“学文”,你孝顺了父母,你做到了诚实守信,你做到了博爱大众,你做到了仁德,然后你在此基础上你践行了,你再去学习文献,再去学习文章,再去学习知识,这可能是我浅显的理解。我不知道对不对?有德无有才无德之人,再对先做人再做事就是这样子,然后我们刚才说的你是博士也好,你是院士也好,你都不孝敬你的父母,你可以给我当你的表率吗?可能不能

1.4里面的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信”。第一个就是诚信,第二层意思是信任。我们自己先要诚信,我们要给别人什么?给别人予以信任。第三层就是我要有信仰,我跟朋友交往的时候,我也是要有信仰的,信仰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

第一次看学而的这一篇的时候,我会有一个疑惑,我知道为何要将很多关于孝,关于,关于使民以时等等这些东西为什么都要归到学而篇呢?然后我最后我自己明白我觉得他归到学而篇,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学而学就是不是学问,不是知识,是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你的理,是你的,是你的,是你在上磨,是你要言而有信,你要恭敬,你要有礼法,你要和你要恰当,你要不能忘本,你要善于倾听,等等一些,我觉得我们身边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要“学”就是那天董事长说干什么事情都是在格物,学习也是在格物,我觉得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自己的修炼,我觉得学习让我们成为人,任何时候我们都是在学习,都是在学做人,我们都是生而为人第一次,我们哪知道做人是什么样子的?就是在学习在学什么?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学做人的过程,不光是这种学习,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事情都可能让我们学习。就像小孩子学穿衣学走路学吃饭是一个道理,对他就是在学一个人应该干什么的,为什么也要用学这个字,一定是让他们成其为人。

我们在学习把我们自己身上的恶去掉,格物就是在为善去恶。我们学习我们自己先做了一个人,我们才能教育我们的子女做人,我们才能教育我们的孩子做人,我们的学生做人好像是这么个道理,我们一定是在格物的时候一点一点在提高修养,修身在修养自己。修身的自觉性。

我们把教育的本质回归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让人为人,不是让人学知识,不是让人去卷的,是让人尊重成长的规律的我们不要轻易的给孩子去贴任何的标签,给每个孩子都是闪光点,无友不如己者,孩子(学生)也是你的朋友,孩子(学生)也在教会我们很多东西,我们的教育就是和孩子(学生)一起共同成长,不断修身,不断反省。

就是在不断的修身正心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班20组潘虹妃

一、作为一位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的自己,我深感自身责任之重大,总觉自己才疏学浅,不能满足学生们日益增长的求知需求,所以我敢懈怠,只有不断努力进取,为自己充电加油,才能心安理得地面对自己那群可爱的孩子。即使所有人都不理解也不要紧,只要我的学生越来越喜欢我,家长不断认可和赞赏我,我就知足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君子的作为吗?“学习”是跟别人一起分享被揭开的秘密,而“时习之”则是独自去探求事物的秘密。为了神秘的远方,我愿意一直前进!


二、对于有子所讲的孝弟者鲜有犯上者,并讲孝弟为仁的根本的说法,我是有所保留的。孝弟者的范围本就局限于父母兄弟,有私心的嫌疑,再者,孝弟与忠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因而个人比较赞同王阳明的“良知”的看法,此良知才是“仁”的根本。


三、在孔老夫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凡是奸佞小人,都会表现得特别虚浮不实,在明白人面前估计很容易露馅。可是经过了几千年的进化,现在的人,有的虽巧言但却忠诚,有的言拙但却心诚。故而须一方面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养,不但要正直善良,该说时还要能巧言善辩;另一方面也要时时警惕,以防小人献谄,同时也不能对善言之人有偏见,冷落了好人。做个好人容易,做个火眼金睛的好人也不难,难就难在做个火眼金睛而又能言善辩的好人!


四、当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想法立志做圣人,但是如果我们能做到坚持在每件事情都能反身察己,是否做到了自己该做的和能做的,是否将每件事做到了极致,便也能克服无意识形态带来的偏差,修正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个人也能臻于“圣人”之境。


五、“人生有三件需要做的事,你要做的事,你能做的事,你想做的事。”我觉得,就是三个阶段,不仅限于职场,于生活中的各样角色亦是如此,先累积自己,为融入群体投入事件做准备,再是脚踏实地去实践发挥自己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在更切身的经历中去提升自己,清晰定位,最后有所累积,有所取舍,为自己争取到可以随心意发挥的资本。每一个阶段都需脚踏实地,循环渐进。




《论语》学习心得 1

教务处7班37组 彭建春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博大的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论语》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作品汇集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仁爱、忠诚、礼义等核心价值观念的独特见解。近期,我阅读了《论语》,深受启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孔子的智慧之深邃。他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诸多深刻的道理。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让我深刻体会到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以同理心去对待他人,避免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同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也让我明白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论语》中,孔子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他认为,通过遵循礼义之道,人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而《论语》中的这一思想提醒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尊重他人的意见,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此外,《论语》还让我对忠诚和诚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孔子认为,忠诚是为人之本,诚信是立世之基。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国家、对家庭、对朋友的忠诚,做到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这一品质在现代社会依然备受推崇,它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总的来说,《论语》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和体会《论语》中的智慧,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智慧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论语》,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734组彭晓君

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涉及到了哲学、美学、政治学、伦理学、史学、诗学、宗教学等多种领域。它不一定使我们变得更加富有,但一定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加智慧;不一定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质;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提升生命的高度;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一定可以使我们更接近人生的梦想。

学部让老师们学习《论语》,也在想:现在为什么还要读《论语》,两千多年来,《论语》中的经典已经被我们反复使用和称赞,一段时间下来,我有了答案,它不仅教会我们一些道理,而且还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至今它仍然具有教育意义,在一些生活层面上,具有精神引领和指导作用。它不仅教我们如何学习,学到什么程度,如何观人,又如何交友,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好的读物,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朗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教导我们学习要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不能合理有效的运用知识,就会陷入迷茫。它也让我懂得了要学会了当下行动,学,其蔽也狂。要时刻警醒自己,想做什么事情就要立刻行动,不能犹豫不决,更不能只想不做,做了就会离梦想进一步,只想不做,将一无所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用最简洁的语言,教给我们许多最基本、最简单、却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标准。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改掉不好的习惯,改掉自己的脾气,尊德守礼,诚信待人,让我的生活充实又多彩。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3班15组蒲嘉懿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显出聪明;在国家政治混乱时,就显得愚笨。他的聪明是人们所能做到的,但是他的愚笨别人却很难做到。”

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很有方的大夫。卫国在卫文公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当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竭力尽忠并有所建树;而到卫成公时,卫国政局动乱,形势恶化,宁武子就处处装傻,无声无息地韬光养晦。孔子很赞赏“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仁者风范,同时也强调“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策略。所以,他对宁武子“邦有道”就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邦无道”就装疯卖傻的行为,表示极大的赞赏。

大智若愚是一种处世态度,乱世之中能够保住身家安全,同时又能同政治黑暗的现实进行无声地抗争。郑板桥说:“由糊涂到聪明难,由聪明到糊涂更难,难得糊涂。”可见,能够做到大智若愚并不容易。所以,圣人认为大智若愚是大智慧的表现,像宁武子这样的人,他的聪明他人可及,但是他装糊涂的本领却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做人难,做到为人处世事事周全更难。很多人往往认不清身处的环境和形势,盲目表现自己,结果害得自己有口难言。真正聪明的人能够看清现实,该表现的时候勇于表现,不该表现的时候懂得以假装糊涂来远离祸端。职场也好,官场也好,懂得假装糊涂才能处事周全。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7班35组蒲兰英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君子”。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2班七组 钱春利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作,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与智慧,一直为我所敬仰。近日,我深入学习了其中的《学而篇》,对于其中的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学而篇》主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正确的学习方法。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重要性。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此外,《学而篇》还提到了与朋友交往的态度与方法。它告诉我,与朋友交往应该真诚、宽容,应该注重品德的修养。这样的交往不仅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更能够让我们在交往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比如,如何平衡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与毅力?通过反复思考与探索,我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节奏。我意识到,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同时,我也学会了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让学习成为工作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更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与修养。同时,我也更加珍惜与朋友的交往时光,注重品德的修养与提升。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以及其他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与品德修养。同时,我也将积极与朋友、同事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与成果。我相信,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我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更多的贡献。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班22组钱珂涵

学而篇是《论语》中的首篇,其主题为学习与教育。篇章中,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对话揭示了学习的真谛,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在学而篇中,孔子提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愉悦的过程。他认为,一个人只有热爱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价值。

在学习方法和策略方面,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经常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从中汲取新的领悟。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还能激发学习的新思路。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他认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主动去求知,主动去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心得体会方面,我深感人必须具备坚定的学习信念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主动求知,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同时,我也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追求高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在经典语句解析方面,我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最能体现学而篇的精神。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性,提醒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此外,这句话还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检验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在个人成长与改变方面,通过学习学而篇,我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在不断地改正和完善自己。

在学习成果展示方面,我在学术成绩和实践能力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在学术方面,我通过深入学习,对学而篇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在实践方面,我将学而篇中的道理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中,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总之,学而篇为我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我明白了学习的真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遵循学而篇的精神,不断努力,追求卓越。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1组乔喻

《论语·学而》作为这部儒家经典的第一章,在朱熹看来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这一看法也得到了后世很多追随者的认同。

对文本意义的基础解读,历来版本也有很多。

“学”所包含的范围,或具体指代意义;

“习”的具体措施及准确含义;

“不知”的具体内容……

对于纷繁复杂的解读,我认为只要选择适合自己当下心性的版本就是合理的。但所有的解释都没有脱离开“学”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明白道理,修养身心,追寻儒道。

任何学习的过程,最忌讳的一件事,就是只说不练。正如王阳明在心学中所提出的那样,事实上,考验学习、修养、品行的地方,在“事上练”。一个不懂得去实践的人,即使满腹经纶,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也没有任何长进。
所有真理,都必须通过“事上练”呈现出来。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善念萌发时要认识它、扩充它;恶念萌发时,要认识它、遏制它。认知、扩充、遏制,都是意志的作用,都是天所赋予的聪明才智。圣人也只是有这个意志,学者应当时刻存养这个意志。一个身心富足的人往往是心志坚定的,心定,天下定;心富足,家庭则富足。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修身在修心,在修行。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七班34组 秋永刚


通过今日《论语》学而篇的学习,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第一点是要养成反思自身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遇到问题,我们的惯性通常是觉得别人有问题,往往是认为别人的做法不对。却很少思考自身的问题。推卸责任和指责别人是非常容易的,但是承认自己有问题是需要勇气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反思的力量巨大的。

我觉得要反思,就要认识到事情发生,自己也是事件的参与者。自己或许有不对的地方,要追求更好的方式方法,以这种开放、客观和谦虚的心态,或者说是第三者的心态,不断反思我们自己的过失,是对我们心态的极大修炼。

第二点是要养成利他的习惯。

通过学而篇的学习,我更加深刻理解了我们学校的校训“明道修身利他共荣”,如果每个人都能站在利他的角度去想问题,去做事情,去规范自己的行为。那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和国家,甚至我们整个人类会是多么的幸福。在这里无不赞叹我们古代圣贤的智慧,已经看穿了人性的根本问题,指导我们做人的方法。可惜当今能做到的人太少了,包括我们自己。就像我们古人所说的日行一善,什么是善,利他就是善,将我去掉。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班9组屈洁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要“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学而思”,这样才能“为师矣”,所以作为老师,更应当做一个精进好学的人。学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学习,一种是被动学习。只有知道自己不知的人才会主动去学习,而自我感到什么都知的人往往会放弃学习,或采取一种在某种压力之下被动学习。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尤其是在当今发达社会,络、传统教育、自学等,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总是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不少未知领域或温故了旧的知识。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义,他们把这种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他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常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得以及时学习,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行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后则奋进,发现问题则深思,存在问题就修改,找到经验就升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我们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进行教学思考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融入团队,获得更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谨言、慎行”。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思考,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

为此,我将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相信它能让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23组任鹏

《论语》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诚然,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淬炼的经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温,经典著作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一代代人去阅读赏鉴。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今天学习它,研究它,非但不是开倒车,更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

古人云:开卷有益。这些先哲圣贤有价值的生活经验是我们现代人形成健全人格的良药,有时这剂良药是大污之药,泻掉身上一些不良的东西。有时候则是大补之药,补上身体一些不可或缺的人格根本

要素,提升精神文化层次和素养。要想使白己具有深厚文化内涵、想让自己人格健全、想让自己有所出息,就必须喝上这些大泻药和大补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下忧不惑不惧的君子,才能担当创新创优的重任。

   学习《论语》,就是荡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一切从修身立德开始。确实,诚以为人,诚以立业,诚以威国。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加强学习是现在的首要的任务;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领会学习与思考的辩证法很重要,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必须认真读书并进行思考,两者不可偏废,即“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核心在一个“悟”字,自我修炼、自我思考、自我循环、自我完善过

程求的就是一个“悟”。能“悟”,才能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于新问题就会有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当然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要使自己学习后的蓝天更加辽阔,还要及时总结,总结是提高的基础。每个人都要求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好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并不是每一个问题

都请示汇报。随时将自己对某问题的感悟记泉下来,虽然有时只是只言片语,但却是有感而发,是自己对某一观点的总结。我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包括关联性的思考,才能使自己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识。总之,这次学习让我体味人生要“言享尤,行寡酶”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颖心来,无愧于人,无愧于岗位,永远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奋力拼博,演绎精彩。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6班32组任思林


《论语》,它就像清晨的露水,滋润着学子们,它也像一个多彩的画笔,它让中华五千多的繁荣发展添上了绚丽的一笔。

首先,从小到大论语带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也给我启发是最多的。每当我读论语,心中早已经从字里行间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这句话很贴近现实生活,人人都需要理解,每个人都渴望理解。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很大,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很难,而且过得也会很累很不开心。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也没有必要迁就他人的想法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何妨?

其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其实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其实在今今天这样一个文明的社会里,读论语让我感受到了一股思想力量,淡定的、坚定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8班40组桑环


今日这些话触动了我的心:
   第一:礼之用和为贵。什么是和?就是没有分裂,可是当一个人的心起了纷争,他不能使自己安静下来,愤怒、哀怨、忧伤、恐慌会折磨他日不能食,夜不能寐!人心是奇妙的东西,人在喜乐宁静中,整个世界都充满阳光,人在恐惧担忧中,整个世界都是黑暗的。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人间不值得”,是因为他的心没有感受到被尊重被爱惜,他的整个人际关系投影给他的信息是——你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人在意你,没有人在乎你的失落、无助、无力、难过!这是整个世界最伤人的武器!人的心要和,家庭才和睦,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心不和谐了会伤一方百姓,一位统治者的心不和谐了,伤整个世界!位重权贵的人不修身,整个世界祸哉!
   第二: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人生在世,美好的事人人都有,苦难的遭遇人人都不会错过。对于物质的追求过多,精神层面一定会辛苦,关注心灵的人对于物质的追求不会过分,俗话说——有饭吃,有衣穿,就该知足。清心寡欲自得其轻,随遇而安自得其乐!整个宇宙有自己的秩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任何事情都不能过了分!我心烦的时候喜欢观察麻雀,凡我见过的麻雀没有一个瘦骨如柴的,反倒个个圆嘟嘟胖乎乎,它们不播种,不收割,也没有仓库存放粮食,却矫健的飞翔,幸福在枝头歌唱!因为有上苍养活它们,大自然不会弃舍谁,她赐给农民土地,只要耕作就收获果实!大自然对待无灵生物,尚且呵护有加,何况人?人可是最尊贵的灵长之物,她岂不加倍疼爱!

第三:人不知而不愠。人是何等尊贵,直立于天地间,生命本身就是整个世界的一颗明珠!可是人若把眼睛从自己身上拿走,只注目别人,在意别人的看法,那么反倒失掉了来世上的意义。这个世界有太多美好的事,一朵花、一颗草、一缕阳光、一条河流、一捧细沙、一弯月牙、一抹彩虹、一滴秋雨、一丝微笑、一声问候、一份牵挂、一句祝福......说不尽讲不完!我们一辈子的时间也不够去欣赏去探索,和爱人去分享。可是有时候人来不及看这些美丽,却陷入劳碌拼搏中,越是位高权重的人,越不能自拔!

第四:思无邪。心思纯正的人不但自己幸福,他身边的人都会幸福!他洒脱的说话,率真的行动,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艳阳天,他把光明带给坐在黑暗死阴下的人,他敞开心扉以善意对待一切人,他感染一群力量薄弱、精疲力尽的人,使人们都在喜乐中生活。

今天已经是第三周的传统文化学习了,在学习中,我看见古圣人的心,他日新又新,使自己像太阳温暖大地一样温暖身边人的心,他的大爱在生命中根深蒂固,愿这份爱在我生命中也结实累累吧!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631组桑茜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是学而篇第九章的内容。本章主要是通过子禽和子贡对话反应了圣人的高尚品德。我在学论语中虽不求甚解,但是对于意义的领悟,却常常思考。学古通今,圣人之言往往能解今日之惑。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提出了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是“问政”还是“闻政”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政治和政务本身就是国家的核心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以及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与每个人都有关联。所以,各国政治及经济情况,被不少统治者视为国家机密,一般人很难与闻。孔子所到之处,却能很快了解到各国的政治动向,子禽很奇怪,故有此问。子贡没有正面回答子禽的问题,而是描述了夫子的人格风采,从另一个侧面给出答案。这正是从侧面刻画出了孔夫子的人格魅力。

子贡认为,夫子的人格已经达极高的境界,各诸侯国的君主,不管对他的政治观点赞不赞同,但对他积极求治的善意,还有他的崇高品德是高度赞同的。所以,这些国君对孔子是高度信任的,愿意向他公开国家机密,乐于和他探讨如何安邦定国。孔夫子得闻各国政务,了解各国实情,靠的是做人的修养。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正是“温、良、恭、俭、让”五个字上。

温良恭俭让字面上是展示孔子的为人品行,深层上更是说明孔子作为对远古传统文化的继承并集大成于一身。“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在春秋时代社会礼坏乐崩的现实下,立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宏大志愿。个人理解,孔子和别人最大的“不一样”,在于先做好自己、向内求,他做到了“温、良、恭、俭、让”。一个人有了如此修养,别人就愿意跟他打交道。什么是“温、良、恭、俭、让?”
“温”是温暖、温和,为人不偏激。“良”不仅指善良,还有对万事万物的善心和敬意。“恭”是恭敬、谦恭,对人有恭敬心和敬畏心。
“俭”不仅是节俭,关键是为人处有分寸感,行为有节制。做事恰到好处才叫“俭”。“让”是谦让、礼让,做到这点,别人就愿意跟你打交道。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温和、与人为善、有恭敬心、做事有分寸并懂得谦让,还有谁不愿意跟他打交道?这样的人做任何事都能不求自得。这就是孔子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他最厉害的功夫。我们在为人处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其实“温、良、恭、俭、让”是别人的感受,而非自我认定。要想做到这五个字是不容易的,这才是我们应该下功夫的地方。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班22组沈亚楠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而成,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道德伦理观念。在阅读《论语》第一章时,我深有感触,以下是我对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是学习态度与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在此强调的是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反复实践,认为学习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结合实际生活,时常温故知新,才能真正领悟其中奥秘,并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第二是人际关系与交友原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教导我们珍惜友谊,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来自各方的朋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互动,可以开阔视野,增进情谊,提升自我。

第三是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句提出了对待他人误解的态度,一个真正的君子应具备宽广的胸怀,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能保持内心平静,不因外界评价而动摇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准则。

第四是尊师重道与孝悌之情:“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段话强调在家尽孝,在外行悌,言行谨慎,诚信待人,广泛爱人,并亲近有仁德之人,这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第五是学与思的结合:“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提醒我们要时刻反省自身的行为,思考是否忠诚于他人之事,是否诚信待友,是否切实地将所学付诸实践。

总之,《学而》篇从多个维度阐述了儒家关于个人修身养性、人际交往及求学问道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全面而深刻的人生哲学。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在不断提升自我、和谐处世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起来,《论语》第一章以朴素而深刻的言语,传递了关于学习态度、人际交往以及个人品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哲理,对我个人的价值观塑造和人格完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21组石凡玉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富含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读了这篇著作,我受益匪浅,不仅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还知道了许多读书学习的方法和为人处的道理。

这本书,记载着孔子说的每一句有道理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现了孔子好问好学的学习精神,他自己成了老师,但仍然不断求学,而我们,遇到一点点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小小的困难就不理不睬。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只有谦虚,才能有进步。所以,我们应该放下骄傲,虚心向别人请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对这句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它说的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我觉得很有道理,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学习重要,学习方法更为重要,如果只是死读书,肯定没有多少收获,所以就应该将读书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才会有所收益。

论语中还有一话我也很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我不喜欢的,你肯定也不喜欢,所以我不会给你,他不愿意做我肯定也不愿意做,所以你不会勉强我去做这件事情。让我深刻领悟到,做人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绝不要强人所难。

《论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认真地去读。它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7班36组史鑫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论语》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儒家经典之首,它汇集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指导。

学而篇作为《论语》的开篇之作,更是为我们展示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深刻理解和重视。在学习了学而篇之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之深厚,思想之深远。

首先,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养身心,提高自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从而在生活中更加从容和自信。同时,学习也是一种享受,当我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到那种不断成长的喜悦时,学习的快乐就在其中。

其次,学而篇还提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需要我们主动去求知、去探索。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仅仅知道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热爱和享受。只有当我们真正喜欢学习,才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也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此外,学而篇还强调了学习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同时,学习也不能脱离社会实际,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和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总的来说,学习学而篇让我对学习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也为我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和方法。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孔子的智慧为指引,不断提高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修养、有情怀的人。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份智慧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21组史乙欣


《论语》中的劝学篇,是我深感启发的一部分。它如同古老的智慧灯塔,为我在学习的海洋中指引方向,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是极其重视的。他强调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养身心,提升自我。这种对学习的深入理解和崇高定位,让我深感震撼。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告诉我,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它告诉我们,学习要有谦虚的心态,不耻下问,勇于向他人请教;学习要有恒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学习要有方法,善于总结归纳,举一反三。这些宝贵的建议,对于我在学习道路上的成长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论语》的劝学篇,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不仅是为了应对生活的挑战,更是为了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还有待改进。因此,我将以《论语》中的智慧为指引,不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总之,《论语》的劝学篇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感悟。它让我更加珍视学习的机会,更加努力地追求知识的力量。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勤奋的努力,去迎接学习道路上的每一个挑战和机遇。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班3组司敏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承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结晶。近期,我深入学习了《论语》,它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了新的方向。

在学习过程中,我被孔子的“仁爱”思想深深吸引。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也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我认为,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同事相处,我们都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通过实践这种“仁爱”思想,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和误解。同时,我也对孔子的学习态度产生了共鸣。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实践。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敬畏,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梦想。

当然,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例如,有些孔子的言论在现代社会似乎难以直接应用。但我认为,这正是学习《论语》的魅力所在。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索,我们可以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新的价值和意义。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小学423组宋炜


《学而篇》的第一句其实才是整个《论语》的核心!人生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处理各种痛苦。

“学而时习之”强调自修,要“刻意练习+终身成长”;

“有朋自远方来”强调共修,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而“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修行的结果,达到平常心的境界。这时,很多曾经的痛苦对我们来说也没什么了。

1我们经常会问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乐趣是什么?怎么学?孔子开篇就给了我们回答。

有没发现我们人这辈子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学习的

态度,就决定了我们的学习。

2、学习,什么是学?什么是习?

很多人问: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总是记不住,也没

有变好?你反问过自己:读了书,你用了吗?

《尚书》说:学,效也。就是效法,模仿,学他,效法他。把所学,应用到实际操作中,知行合一。

是练习,应用,深入理解。是内化,将所学内化入自的身心里。这个内化过程是痛的,但也只有经历了层层的雕琢,才能成为精品。这个精品不仅仅指成功,更多的是享受整个过程和当中的乐趣,这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想一促就成,一学就有所收获,而且还是金钱物质上的收获,很少人悟得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收获

3、有朋自远方来——人生一大乐事。古语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撼。而人又是群居动物,单打独斗走不了久远,学会重视他人的力量、多关注他人的优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实现效能蕞大化。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百个人有百种思想。不要认为别人跟自己一样,自己知道的,人家也知道;自己认为很简单很简单的道理别人也应该明白。反过来有一些对于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我们自己可能根本弄不懂呢,术业有专攻!

以后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赞同,就默念这句。自己不理解别人的,尊重别人就好。

学而时习之强调自修,要刻意练习+终身成长

有朋自远方来强调共修,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

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修行的结果,达到平常心的境界。切己体察,时刻注意,修习实践。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840组宋亚纳

很荣幸身处这样一个优秀的工作单位,让有机会得以再一次《论语》为泉,汲取成长智慧。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朴素的语言中无不透露着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好似一个媒介,我们既可以通过它了解到孔子的生平事迹、为人处世,又可以学会审视自我、收获人生哲理。

其实生活处处是《论语》,我们只是日用而不知,当我们劝解他人时,会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当我们开解自己时,会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当我们看见别人争执时,常劝解到:和为贵;当我们面对一位不对谈的人,心中会想:道不同,不相与谋”……所以《论语》被誉为万世之书,天下之学,经典中的经典。

通过学习论语的学而篇,我想分享其中的两句。其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认为《学而篇》的第一句其实才是整个《论语》的核心“学而时习之”强调自修,要“刻意练习+终身成长”现在为什么很多孩子学习越学越痛苦,《论语》已经告诉我们原因和方法,是因为没有实践和求证,就和学画画一样只是有理论无实践,喜悦从何而来呢?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注意在生活当中的应用。就像《刻意练习》这本书里所说的那样,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人人都可以磨练的技巧。日常的生活与工作都是我们实践知识的最佳场所,要把知识通过应用而内化。“有朋自远方来”强调共修,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而“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修行的结果,达到平常心的境界。这时,很多曾经的痛苦对我们来说也没什么了。其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操守的重要性。曾子通过这种反省的方式,不断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忠诚正直、信守承诺、勤奋学习的人。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交关系的建立都非常重要。

《论语》的目的就是想要人们懂得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也是复杂的,不懂得社会的人,则会处处碰壁,事事失手,一步错步步错,其行为选择大都是错的,因此获得的后果也都是烦恼和痛苦。孔子的中心思想是要追求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所以孔子终生是快乐的。如果按照仁、义、礼、智、信的原则处世,就能获得快乐与幸福。不仅仅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快乐与幸福。也愿我今生能如孔圣人般获得平安和喜乐。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4班20组宋元明

《论语》的开篇就提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 “学”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有效统一起来。学到了,就要实践,不实践学也就没有意义了,正如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个人认为意义是一样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缺一不可,所以学和知、习与行是同样概念,解决了,明白了,就要付出实践,以实际的行动来体现的学识和思想。说白一点就是,脑力和体力之间的配合,需要达成一致,才有正真意义《论语》中讲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这也让我想到“人人皆尧舜,人人皆为我师”,在日常的工作当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是应该学习的是应该赞扬。这也是儒家思想中的“修齐治平”的概念,修身是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提升,齐家是修身后的追求,治国是个人修养和社会风气提升后的进一扩展,平天下是修齐治平的最高的目标,这都是要依托个人自我,也是就说要实现终极目标需要去个人去实践,通过学与习,通过学习他人的长处,来实现最高的目标。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737组苏芮

读《论语》学而篇第一,就像开启了一场智慧的旅程。它让我明白,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道德的修养。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提醒我们学习要不断复习,才能真正掌握。还有“吾日三省吾身”,让我学会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

此外,我还领悟到了做人要谦逊,就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说,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而“礼之用,和为贵”则告诉我们,文明礼仪的核心是和谐。

学而篇第一中,有许多的名言警句可以用在生活中,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并实践,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而且还能从中获得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很实用,它告诉我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当有朋友来访时,要热情款待,这样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

还有“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教导我们要经常自我反省,审视自己的言行,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

然而,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还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学已经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了,还要时习,岂不是加倍痛苦?为什么孔子会认为“学而时习”是让人喜悦的呢?我们先看”学“字的本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学,觉悟也。”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义·辟雍篇》说:“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如果我们心中有困惑,通过学习,瞬间明白了,高不高兴。现在的学习,不是解决人的困惑,而是填鸭式的,一股脑喂给你各门学科的知识,这自然痛苦。高明的教学是先激发人的兴趣,兴趣就是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困惑,不明白,想要弄懂,这就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也就“不亦说乎”了。

孔子是学什么呢?钱穆《论语新解》中说:“孔门论学,范围虽广,然必兼心地修养与人格完成之两义。”简单来说就是提升自我,将学习的目标放在自己的身上,当我们将学到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自我得到了成长,自然就会感到喜悦。而且,我们将学习的目标放在自我成长上,学习跟成长是同一个过程,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感受到喜悦了,不用达成某个外在的目标才能感到开心。有人说学习不是成长,在社会上闯荡才是成长,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学习,因而也都是成长。

我们现在的学习这么痛苦,就是因为整个社会舆论环境无形中操控了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把学习的目标放在了外在的事物上,读书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做一个大官,或者赚大钱,不是说这些目标就是庸俗的,不可取的,而是这些目标是不可控的,而且是遥远的,我们要忍受极长时间的枯燥无味的学习,才能接近那个目标,这就让我们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

当我们把目光收回到自我成长上,就会消除掉那些“长远目标”带来的焦虑,就会发现每个学科背后,都藏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学习物理,能让我们看清楚这个世界上所有物质运行的规律,学习化学能让我们明白万物演碱化的道理,你想知道天上的太阳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吗?那就来学习天文;你想知道地上的石头是怎样形成的吗?那就来学习地理。每个学科的学习,都在提升我们的知识,每学一点,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深入一点。

总的来说,这一篇章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知识和道德的完美。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631组孙华川


当我打开《论语》这部千年古籍,开始深入学习其中的“学而篇”时,内心充满了对古代智慧的敬畏与好奇。之所以选择学习这篇,是因为我深知学习是每个人一生中的重要课题,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着深刻的见解。

学习过程中,我首先被孔子的学习态度所打动。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不断复习、不断实践的学习态度,让我意识到学习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次复习,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和感悟。同时,孔子还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勤于学习,还要善于思考,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道德方面,《论语·学而篇》让我更加明白了仁爱的重要性。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仅要在家庭中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还要在社会中关爱他人、亲近有德行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仁爱之心。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古文的语言结构和用词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需要我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古代智慧的深邃和博大。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同时,我也明白了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思考的过程,只有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未来,我计划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智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都会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份智慧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总之,《论语·学而篇》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更让我对古代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所学所得将一直伴随着我,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20组孙敬萱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8班40组孙孝酣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其中,《学而篇》作为开篇之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通过本周深入学习和理解学而篇,我比之前更领悟到孔子的智慧,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篇《学而》,有孔子的教育理念,也有学习的方法和要求,还有儒家思想中的理论知识,是学习《论语》重要的基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开章明义,孔子说,学了知识并且时时温习,不是一件心情愉悦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看你,跟你交流学问知识的问题,不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吗?一个人能够做到,别人不了解你,不认可你,你也不会心里不高兴,这不就是一个君子吗?

这段话大部分人在上学时候都背熟练了,可是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孔子开篇提出了“君子”这一概念,这是儒家从道德、学问的角度,对人的分级,包括了“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庸人”,具体刻意参考一下《孔子家语.五仪解》,其中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是“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简单理解就是道德品质卓越,文化素养比较高的人,也就是一般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的水平。当我们感觉圣人、先贤的标准离我们比较远的时候,先用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是可以达到的。

第二点就是“学习”,在过去这是两个词,学就是通过书本,或者听老师讲课,获得知识和学问,而习就是勤加练习,让知识真正浸润、影响自己的言行,最怕的就是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一塌糊涂,那就是俗语所说的“把书都念到狗肚子里了”。所以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还要注重实践,我们在社会中实践知识,格物致知,才能真正把书本知识变成时时处处的学问。

第三是“朋友”,过去讲“同学为朋,同志为友”,朋友是志同道合的人,当然那些搞歪门邪道的人也能聚堆,如果你愿意跟他们交往,只能说你也是一丘之貉。所以观察一个人有时候看看他所交往的人,也就八九不离十了。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即如此。

第四“愠”,是心里烦躁,自认为学富五车,但是别人不把自己当回事,看不起自己,所以心里很不高兴,估计很多读书人有过这种感受,孔子说,这不是君子的做法。

学习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的君子,能够让人向善向仁。

《学而篇》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篇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更在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洞察和智慧。

道德修养方面,孔子提倡仁爱与礼义的结合。他强调,道德修养的核心在于仁爱和礼义。仁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表现为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同情。而礼义则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通过遵循礼义,人们可以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尊重和谦逊。仁爱和礼义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内在的仁爱,礼义就会失去其真正的意义;而没有外在的礼义,仁爱也难以得到真正的表达。因此,一个人要想在道德修养上取得真正的进步,就必须同时培养内在的仁爱和外在的礼义。

在人际关系方面,《论语学而篇》强调了以和为贵的原则。孔子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们需要学会沟通、理解和包容。首先,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只有通过真诚的沟通,人们才能了解彼此的需求和

期望,从而避免误解和冲突。其次,理解是沟通的基础。人们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最后,包容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人们需要学会宽容和谅解他人的缺点和错误,以建立更加紧密和稳固的关系。

总之,《论语学而篇》对于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独特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教导我们要培养内在的仁爱和外在的礼义,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学会沟通、理解和包容,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的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736组田小军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交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该把握原则里的分寸。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

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教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

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737组王毕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对论语对熟悉的就是这一章了,今天再读又有新的感悟。

"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注意在生活当中的应用。就像《刻意练习》所说的那样,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人人都可以磨练的技巧。日常的生活与工作都是我们实践知识的最佳场所,要把知识通过应用而内化,这才会成为自己的本领,从而改善生活。

有朋自远方”告诉我们要重视他人的力量、如何面对变化不要单打独斗,也不要认为"事情只有自己做才放心",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工作效能的最优化。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很多变化会让我们措手不及,觉得很多事情都"白干了"。这时我们用"成长型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心里会轻松很多,拥抱变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才会一直进步。

我觉得《学而篇》的第一句其实才是整个《论语》的核心人生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处理各种痛苦。"学而时习之"强调自修,要"刻意练习+终身成长";"有朋自远方来"强调共修,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而"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修行的结果,达到平常心的境界。这时,很多曾经的痛苦对我们来说也没什么了。


《论语》学习心得3

小学3班14组王彩娟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但是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同样在日常教学,班级管理方面;我也应该积极反思。通过反思让自己进步的更快,更加有效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以及班级日常事务:反思自己和学生的交流方式,增进师生情感;反思家校沟通方式,促进家校合作有效开展。反思自己和同事之间的相处之道,增进与同事的友好关系。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6班33组王丹

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杨伯峻先生的译文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为“数飞也所角切。《月令》:鹰乃学习也就是飞禽类多次振动翅膀之意杨伯峻先生认为“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学习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

笔者以为杨先生对这一句注释的还不够深入“学习”就一般而言学习的内容指的是书本知识也就是间接经验当然没有亲身经历自我体验不够所以要“时习之”。“时习之”的解释我认为应是知道了某方面的学问,就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付诸于行动,不能光挂在嘴边,要身体力行,也就是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本领)当然,自己掌握了某项技能或思想境界的提升那是很快乐的事,因为自己有所得,有感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不单单是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是很快乐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就显得对孔子的《论语》理解的境界略低一些,试问学习的快乐与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有什么相通之处吗这两句话有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呢仲尼是中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不可能一开口就语无伦次吧笛卡尔说过读一本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我认为,孔子把好学的人与编纂典籍的大家以朋友相论,给予他们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不论资历、不论年龄、不分渊博与闻,只要好学、态度端正均可以以朋友相称,这是一个多么轻松的学术思想交流环境,他打破了权威的面具,资历的隔阂,反对偶像崇拜,世间没有超人都是凡人,没有神仙只有智慧。朋友来访目的不是吃肉喝酒,主要是论道、思想交流、学术切磋那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呀!这样理解的话,上下两句的意思,更加贴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是说做学问的人在学习时他们是没有功利心的,当然孔子不是一个重视虚名的人。这句话按杨伯峻先生的意思理解“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我们想一想,别人不了解我,我怨恨谁呀不了解是别人的权利,我怎们能左右别人呢?这与君子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人不知,这个知当“智”讲,别人不智慧,意思是别人不能达到我的知识水准,而且愚顽不化,我却不生气,这是大度,大千世界无所不有,我们因该接受这样现实,不能太理想化,具有这样境界的人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2班10组王登花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

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小学部313组    姓名:王锋

学而篇作为《论语》的开篇,为我们展现了学习的真谛和人生的智慧。读完这一章,我深感其中的道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体会。

首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并时常复习,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复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对考试或完成某项任务。然而,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内化,而复习则是巩固所学,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其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传达了人际交往中的喜悦与期待。朋友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重要伴侣,他们的到来总能带给我们无尽的欢乐和新的体验。我们应该珍惜与朋友的每一次相聚,用心去感受这份深厚的情谊。

再者,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他人的误解和不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我们的人或事,这时候,我们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因为别人的无知而生气。这也是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最后,学而篇还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们应该将所学所得付诸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学而篇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人际交往的美好以及面对误解时的平和心态。我会将这些道理铭记于心,努力成为一个有学问、有修养、有情怀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1班1组王海娟

最近,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第一章,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智慧让我受益良多。这次学习不仅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论语》第一章是“学而”,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首先,它强调了学问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体会、领悟。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其次,这一章也阐述了人生的喜悦和快乐的来源。孔子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表明,人生的快乐并非来自物质的丰富或外在的虚荣,而是来自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共同交流、分享和成长。这种精神层面的交流和共鸣,能够给我们带来深深的喜悦和满足感。

最后,这一章还表达了对于君子品质的期许。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有足够的胸怀和修养,即使面对他人的误解和不了解,也不应心生怨恨或恼怒。相反,我们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以实际行动来展现自己的价值和品质。

综上所述,《论语》第一章“学而”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学习、人生和君子品质的重要观念。这些观念不仅对于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首先被《论语》第一章中那种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所吸引。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需要反复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通过学习,我逐渐领悟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忠诚、礼仪与智慧。

其中,我最为感动的是关于仁爱的论述。儒家强调以仁爱为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这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我意识到,只有当我们真正关爱他人,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让社会更加美好。

此外,我还学到了忠诚的重要性。忠诚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品质的体现。我们应该忠诚于自己的信仰、事业和家庭,始终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价值。

礼仪方面,我认识到礼仪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礼貌待人。这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个人形象,还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最后,在智慧方面,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思想中的智慧之光。通过学习《论语》第一章,我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如何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以及如何在与人相处中保持谦逊和宽容。

总之,学习《论语》第一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品质修养和人生价值观。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儒家思想,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努力。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23组王函

首先,从小到大论语带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也给我启发是最多的。每当我读论语,心中早已经从字里行间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这句话很贴近现实生活,人人都需要理解,每个人都渴望理解。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很大,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很难,而且过得也会很累很不开心。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也没有必要迁就他人的想法。

其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其实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文明的社会里,读论语让我感受到了一股思想力量,淡定的、坚定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最后,读论语让我有了很多感触,它让我懂得了如何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教导我们学习要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不能合理有效的运用知识,就会陷入迷茫。它也让我懂得了要学会了当下行动,学,其蔽也狂。要时刻警醒自己,想做什么事情就要立刻行动,不能犹豫不决,更不能只想不做,做了就会离梦想进一步,只想不做,将一无所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改掉不好的习惯,改掉自己的脾气,尊德守礼,诚信待人,让我的生活充实又多彩。

论语,让我明白了人类的文化艺术如香气扑鼻的苗圃,香气袭人;如浩瀚的夜空,星光璀璨:如一首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诗,如幻如梦。《论语》的真谛,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旷达的心胸谦虚的态度,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乐趣和内心的安宁,经典的作品令我们回味无穷。读书可以使人明智明理,我们需要坚持下去。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6班32组王凯飞

今天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的内容,首先自主学习了学而篇的内容,学而篇教会了我们如何保持谦虚谨慎的品质。它告诉我,真正的智者,总是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学而篇强调了勤奋努力的重要性;它让我明白,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我超越;学而篇还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在修养的培养。它告诉我,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外在的物质财富,而在于他内心的善良、正直和宽容。

因此我们应该时常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谦虚的心,虚心向他人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还要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另外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的人。

  另外还讨论了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中的“无友不如己者”译文中给出的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明显这句解释与孔子不符;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不要与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后面经过分享结合大家的理解,应该是孔子一种谦虚的说法,孔子认为自己不如人,人人都比我优秀,所以人人都可以与我交朋友。另外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不应该因为某人在某方面不如自己就轻视他。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寻找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长处,同时也帮助他们改进短处。这样的交友态度,不仅能让我们变得更加谦逊和包容,也能让我们的朋友圈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多彩。所以,“无友不如己者”的真正含义,是教导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他人,去欣赏和尊重他们的差异,从而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大学》学习心得(2)

部门:中小学1班6组  王 宁

《大学》第一章“经文"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接着还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两段话要阐明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任何事物都有本有末、有始有终,人生的修为应该不忘本末,不负流年。

“本”,就是指树根,“末",就是指树枝树叶树梢,“本末",就代表一个事物的根本与末端、因与果、主与次。没有本,就没有末,本是因,末是果;本是主,末是次。对于大树而言,没有树根,就没有茂盛的枝叶,树根才是它生命中最重要的本;对于学习一门外语来说,只有在学好自己母语的基础上,才能把外语学通,那母语才是根本;对于学习弹奏名曲来说,首先要把乐谱学好才行,那识唱乐谱才是根本;对于练习太极来说,只有学会了牢固的步伐,才能打出优美的招式,那牢固的步伐就是根本。

人生的修为也是这样。生命的组成也有主次之分,修身为根本,德行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成分,其它的一切,包括功名、钱财、官职、权力、情感、欲望、私心杂念等都是枝末部分。所以中国的古代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律都以修身养德为根本的。清楚了这些,明白了其中的次第,不舍本逐末,修学问和做事情才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中国古代在未开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员采用“举孝廉"的方式,把品德放在首位。汉孝惠帝、孝文帝既自身践履孝道大义,又开创了汉世“以孝仁治天下”的教化模式,无论是巜大学》的修身治平,还是从《孝经》的天子之帝来讲,汉文帝都完美的体现了以德为重,以明明德为根本的典例。

如果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孟子.公孙丑》里的“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违背了禾苗“发芽一成长一扬花一抽穗一吐穗一成熟一收获”的生长规律,单凭主观愿望去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舍本逐末,致使禾苗全部枯死。当年粮食颗粒无收,农人后悔莫及。

物尤如此,人何以堪?西楚霸王项羽,在秦末群雄逐鹿之时,项羽勇冠三军,破釜沉舟,战得关中,成就一世功名,却败于刘邦之手,何也?项王作为领导者,进入咸阳后,不求民心,不安军心,而是杀子婴,抢财宝,掠美人,火烧秦宫三月不灭,为自己荣华富贵,而放弃天下,岂非舍本逐末之举?最终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令人扼腕叹息之余,更多的是引人深思,警醒后人。

种苗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修其心治其身,而后方可为政于天下。

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就是要把学生教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里要求把德行排在第一,这就是抓住了教书育人的根本。

《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的一些具体道德规范,仍然有积极作用,比如仁爱、取义、礼孝、感恩等都是人性中最光明的品德,继续滋养着我们的灵魂。 现在,我们更要把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作为根本,在修身的路上,不忘本末,让生命的修为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一定不要辜负余生流年。

《论语》学习心得 1

部门:中小学7班37组王倩

《论语》学而篇,作为整部经典的开篇之作,其内涵之丰富、智慧之深远,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我深入学习之后,深受触动,有了一些粗浅的学习体会。

首先,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其与修身养性的紧密联系。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更提醒我们要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践去体验和领悟。同时,学习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成为一个更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其次,学而篇中所阐述的人际交往原则也让我受益匪浅。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以诚相待,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谊。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会倾听和包容,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以开放的心态去与他人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此外,学而篇还提到了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原则。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不抱怨、不气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以君子的风范去为人处世,以高尚的品质去感染和影响他人。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论语》学而篇,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人际交往的原则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这些智慧不仅对我的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更是我未来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支撑。我相信,只要我能够将这些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一定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论语》学习心得(1)

德育处2班11组王晴

儒家经典《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和人生智慧也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他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也被称为“德治”或“礼治”。这一思想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将德、礼施之于民,从而打破了贵族与庶民之间的界限。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体会特别深刻,这句是要在适当的时候练习、温习、实习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能丰富知识也能充实内心,使人心情愉悦。圣人用问句讲出这句话,但时至今日竟才觉出这道理是多么地显而易见。这一句话里就包含了熟能生巧、温故知新和学以致用,无论是哪一点,只要做到了一定会让人生出成就感让人愉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年少时不知从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到底是什么样子,就更加不懂其中的快乐。如今走过很多地方有了二三个相交数年或十数年的挚友,方能深刻地领会若是有人从远方而来哪怕是一个电话、一个信息都是惊喜和感动的。《论语》对于当代有许多价值,覆盖多个领域。静下心来读一读《论语》,会收获很多人生哲理,如同一剂良药虽苦口,但却对做人处世大有禅益。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1

中小学629组王琼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认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感悟:

“食无饱居无安”是痛苦的,大部分人毕生所求不过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服而已,这是人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与物质需求并列的是精神需求,“精神”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当人的精神追求超越物质追求的时候,气质升华,由内而外的,是精神控制身体的,是愉悦快乐的;如果反过来,靠身体上的忍饥挨饿、风餐露宿来束缚人的精神,来磨炼人的意志,就犹如把洪水猛兽关在笼子里,过程是痛苦的。论语通篇没有“苦”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精神追求彻底超越了物资追求,这就是“好学”的标准。

这份气质靠克制、靠忍耐、靠磨炼是难以办到的,唯有学而不厌,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且一以贯之,就有道而正焉,或有可能登堂入室。

敏于事而慎于言,与其说是一种方法,还不如说是一种状态。一个人只要足够开放,敞开胸怀,不以自我为中心,毋固毋意毋必毋我,必然心态平和、内心澄明,敏于事是自然而然的;当有了足够的理解力和洞察力后,自然明白与人连接的重要意义,自然会慎于言。

北大哲学系教授杨立华采访说:今天浩如烟海的信息,我们都不知道该从中选取什么?我们会被各种各样的鸡汤,碎片的道理被这些牵引着走,从根源上建立起判断的标准是要靠经典阅读的。所以说诵读经典,育己从根本的价值观,肯定自我,同时丰富精神世界,让内心更平和。育儿建立立德的标准,人格教育是立身之本,是未来核心竞争力。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629组王蓉

  《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首先,学习《论语》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主张“仁爱、礼义、忠诚、孝顺”,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论语》,我认识到孔子的思想并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和言行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论语》中,孔子强调“温故而知新”,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其次,学习《论语》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理解或解释不清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会引发我深思。通过阅读《论语》,我发现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有许多问题我从未考虑过或思考得不深入,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让我更加谦虚地对待学习。

此外,学习《论语》还让我在为人处世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孔子的思想主张“以德为先、以礼为范”,强调要注重品德修养,遵守礼仪规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习《论语》,我逐渐领悟到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论语》不仅仅是一本古代经典书籍,它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思考和领悟《论语》中的智慧,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我不仅在思想上得到了很大的启示,还在为人处世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示。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发扬孔子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630组王珊


《论语》中的“学而篇”确实让人受益匪浅。它主要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以及个人修养与品德的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我,使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能够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深厚的底蕴。同时,学习也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学而篇”中的许多观点都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共鸣。比如它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一时的努力,更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断的复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个人修养与品德的重要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内心的修炼和品德的培养。然而,《论语》却提醒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往往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可以学习,但品德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磨练。

总的来说,“学而篇”让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学习的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以及其他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3班14组王淑玥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乎?

学习知识,能够经常温习和实践,这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这是“自修”的过程,修身修心。学习知识,要经常温习,这是我们比较常见的解释;另外一个理解是,学习要经常的实践和运用。要将知识内化,并用此来改善生活。

有人说,学了那么多知识,读了那么多书,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一句论语,就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习”,没有将知识内化,运用在实践中。往往我们在困惑,迷茫,焦虑的时候,我们就把学过的知识抛诸脑后。我们急于下结论,我们因为“知识无用”而放弃学习。

其实,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正是我们所学知识内化的过程,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要珍惜学习的过程。我们日常大多数的苦恼来自于学习太少,很多烦恼和焦虑来自于认知的焦虑。如果你也是,那么就去多学习,多读书,不断的提升自我的认知。不要急于求成,要知道凡事都有过程,知识内化亦如此。总有一天你因为一句话一件事,感到豁然开朗,从而过好这一生。这里面樊登老师推荐了两本书,分别是《刻意练习》和《终身成长》。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乎?

朋友远道而来,一起交流学习,互助成长,不也是一件开心的事吗?这里讲的是“共修”。有的人,朋友突然拜访,他会觉得比较焦虑,因为这改变了他既有的计划。或者说你原有的工作流程,因为同事的介入,你会为此感到焦虑与烦恼。其实换个角度来想朋友的到来,也许带来的是新的观点与思想,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也许会带来新的火花。

这里强调的是合作,只有合作才能让效能最大化。实际应用中,我们要学会拥抱变化,要学会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计划。学会在这个过程中,从朋友这里互相汲取力量,抱团成长。这里樊登老师推荐的书是《他人的力量》。当然这里的“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于无意义的社交,我们还是要学会有节制,合理的拒绝。

原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时候,不恼不怒,这也不正是君子所为吗?这是修行的结果,或者说是求学的目的,是君子的最高境界。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试着保持一颗平常心,不知不怨,做一个豁达的君子。毕竟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事件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也许会有误会与偏见,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只要我们问心无愧,这就足够。当然能心平气和的解释清楚,也不失是一种很好的为人处方法。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部门:中小学三班16组 王帅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学而篇更是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处世的智慧。通过阅读学而篇,我深受启发,对学习、做人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修养和提升自己的途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后要不断地温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提醒我们,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学而篇还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句话强调了做人要有稳重的品德,这样才能有威信,所学的知识才会牢固。同时,“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节制,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要勤奋做事,谨慎言语,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人际交往方面,学而篇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在为人处世中是否做到了忠诚、诚信和勤奋。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论语学而篇》让我明白了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它教导我们要不断学习,注重思考,培养良好的品德,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要忠诚、诚信。这些智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这些理念,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2组王薇妮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章,这章的关键在“学”和“学问”的问题。一直以来,不知道多少老师错解了“学问”的意思,让大家一接触《论语》就觉得极度的反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自己当初学的时候也觉得是句骗人的话。其实也难怪,要讲通《论语》,没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是不行的,以现在的中学教师来说,还鲜有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不过好在还是有见地更高明的学者为我们做了精当的解释,让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点点“学而”篇,乃至整个《论语》精神的真谛。

《论语》中讲的学问,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这在“学而”第六中讲的再明显不过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可以学文。

由此可以看到,学习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如果道理学好了,有余力,再来学习文学和其他的知识。在“学而”第二中用有子的话也提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也就是说,人的“本”在于孝弟,在于好的品德,只有本固了,才能生出道来。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班2组王晓娟

论语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第一篇《学而》又好听又吸引人,还涵盖着浓重的文化气息。以前并未曾注意到篇名,不记得这是第几次读了。读书就是这样,每次都会有小小的收获,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吗?《学而》第一篇包括十六个章节,内容涉及了从学习到道德,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涵盖了许多内容。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做人才是根本。书中更多地强调了个人品德的修养,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做人第一,知识其次。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任何时候做人要放在首位,学习知识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其中阐述了事,一个是对于学过的东西,在适当的时候“回头看”,是件非常高兴的事。我可是经常这样做的,尤其是能找出以前的错误和误会,汗颜过后,不觉都能笑出来。另一个是说朋友,远方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了,只要是君子,必须高兴快乐。第三个是对于不了解我的人,我不怨恨,这里完全就是说个人修养了,不知者不罪,是格局,是胸怀。

讲仁道,就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做人的根本。不做花言巧语巧言令色的人是其次,更好的要学会自省,要把别人的想法放在首位,同朋友交往要诚实可信。放在今天,特别是各个网络平台,交友软件,我们都应该以诚待人。孔子认为,年轻人首先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重长辈,做事要谨慎诚实,与有仁德的人交往。这样做人做事,然后才是把剩余的时间用来学习知识。

做人,庄重而有威严,不能顽固不化,有了过错要及时改正。这就是不断学习的结果,有了知识和见识,就有能力分辨,就会变通,就会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说,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温、良、恭、俭、让,也是能得到别人信任的一种超级品格,如果你真的拥有这样的品格,人生一定是另外一番境界

《学而》篇,看表面上是学习知识,其实绝对是孔子在教我们做人。十六章里,分别出现了孔子、和他的弟子有若、曾子、子夏、子禽、子贡这六个人物,我们有的熟悉有的陌生,不知道在别的书里有没有记载。《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它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著作,主要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年轻人如果读的话,恐怕很难理解。年轻人一定会感觉孔子的思想有些保守,但是应该认真想想,这本书里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如果真能踏下心来好好读,对自身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儒家思想的国学经它能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个人品格。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德育3班18组 姓名:王欣笛

《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以及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1.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强调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温习和实践,是自修的过程。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内心的满足和快乐。同时,他也强调了学习的态度,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效果和个人修养。

2. 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

《论语学而篇》中还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他提倡“仁”的思想,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同时,他也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在社会中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3. 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论语学而篇》中还讨论了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问题。孔子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他提倡“君子”的思想,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论语学而篇》是一部关于学习、修养和个人道德行为的经典之作,对于我们理解和实践儒家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西安藤信学校论语学习心得

学习时间

2024.3.13

学习地点

五年级(2)班

学习形式

线下学习

记录人

王鑫

学习主题

论语学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学而篇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6班31组王亚楠

论语的学而篇中,领悟到做学问要经常复习、实践不要害怕犯错勇于改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追求极致

同时梳理出做学问的一个脉络。首先要乐于学习,但是学识浅薄不反思和实践,就会沦为知识的复读机虽然能说出来,但不得真谛。其次,实践中出错应该正视错误,不能选择避而不见

失败乃成功之母不是心灵鸡汤。追求真理的道路也不是康庄大道,而是披荆斩棘不断求索。我们往往很难判断选择哪条路是对的,所以只有不断尝试。即使误入歧路,也不要沮丧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排除一个错误答案。在求索中,也能够积累很多经验。例如,牛顿花了20年研究神学和炼金术,很多学者认为牛顿在用数学分析神学和炼金术的经验,为他后来写出《数学原理》提供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其次,关于孝悌,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维系华夏文明繁衍至今、凝聚国粹的重要力量。对于父辈的孝敬和对于先祖的感激和缅怀,不仅是符合人类本性、本心的美好行为,更能起到鞭策自己、谨言慎行、传承优秀文化的作用。愚孝是儒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在当代社会完全不需要为其辩驳,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把“孝”一棒子打死。否定孝就相当于否定父母对你的投入血缘和情感的价值,这样的社会将会多么冷漠。不必百依百顺,在父母身上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多投入一点感情,面对求助和唠叨多一点耐心就是孝。

另外君子要修身,温良恭俭让做事敏捷,说话谨慎不能贪图享受、贪恋女色贫穷也能怡然自得,富贵也能爱好礼仪。我们要修养自己的德行,在性格温和、为人善良、处事恭敬、生活节俭、待人谦让方面下功夫。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礼”与“和”固然重要,但是不能陷入极端。否则就是固化或者完全避免矛盾,在这样的社会里,是很难有创新和机会的。近代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信息革命都是在动荡、冲突中诞生的。欧洲中世纪的神权压迫,加之黑死病的肆虐,让人们对上帝产生了怀疑,开始思考,进而催生了文艺复兴。

计算机、卫星、核能等重大发现,都是在二战及冷战期间,国家之间为了对抗而研究的,极大促进了量子学、信息学、材料学、动力学等基础科学的发展,从而爆发了信息革命。

因此不要害怕冲突和错误,真理越辩越明当我们找不到方向时,就要适度打破“礼”和“和”通过试错乃至犯错催生创新一旦找到正确方向那就迭代“礼”适应新的发展需求,齐心协力向目标努力。

学而篇阐述了为人处的道理,虽然时隔2000余年,但是其底层逻辑结合今人今事,仍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小学明德砺行三班18学习组  姓名:王艳

钱逊先生在为中华书局编写出版的《论语诵读本》所写的内容导读中《<论语>中的“正人理念”》说到:“很多人以为,《论语》讲的是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学说,其实《论语》的核心是讲做人。孔子把治国平天下寄希望于人的完善和提高,最后集中到一点:一切问题的解决,全靠每一个人的自觉修养......”我就是“很多人”中的一个,我认为论语表面是讲学习、修身、做人,其实质为古代封建统治者提供政治教化工具。若在从前,钱逊先生的话并不会让我这样的“很多人”之一有所感触,也许是人到中年内心越发追求宁静,也许是自到藤信工作以来,被学校“明道、修身、利他、共荣”的校训校风感化,也许是因在学校组织下对古文经典不断深入学习的改变,看到这样的言论,忽然对内心有了一丝认同的触动,带着这份触动,我试着重新认识小时候摇头晃脑背诵之乎者也的《论语》。

从开篇学而篇那句著名的,中华民族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学而时习之”开始。小时候老师给我们用这句话谆谆告诫我们学习新知识后要不断复习,才能巩固知识。参加工作后才明白学和习是两个概念,学是修学,习是实践,只有去应用、去实践的学才是活学,才是不断更新的学。在这个各行各业口头禅一般把“实践”、“创新”等词汇挂在嘴上和报告上的时代,没多少人把“真”实践当回事,实践就是块好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包括我自己也时不时在纸上搬搬这块砖。有时反思:是工作、生活没有给我们实践的空间和时间吗?内心深处不自欺的答案是:生活和工作了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实践机会,是自己在“高效率”、高完成率和踏实砺行之间选择了“高效率”,好像慢一秒,下一秒就来不及一样,殊不知自己虚度和浪费的是这一秒和每一秒。

实践意味着,你要把所学主动、甚至刻意倾尽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不害怕困难、跌跟头甚至嘲笑,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你才能发现,所学之不足、谬错,而后才能修正,通过如此不断地“琢磨”、“切磋”,才能达到“知之至”。如此一个学和习之间往复的过程,既是修学,又是修身,表面是修学,实际为修身。

二十多岁时,觉得人活到三四十岁,若还不懂做人处世的所有道理,就是活该愚笨,无可救药。真的人到中年才明白,人生从生到死都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修,修身、修己;行,可以是走万里路,通过“有朋自远方来”的共修领略他人景致,也可以是在当下每一秒踏实笃行、独行,关键在于,你要去“行”。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小学1班3组王依晴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最终达到了一个“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

“神于天,圣于地”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八班39组王亦凡

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 “子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成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句就是教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诚实是金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我认为第二篇”为政”篇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总结来说,学习《论语为政篇》能够帮助我们领悟孔子治国思想,并且从中汲取生活的灵感和启示。在政治领域,孔子认为政治家的素质至关重要,有良好的政治平台才能有效管理国家。在品德方面也要注重,道德品质对于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学5.3班17组姓名王英


这一篇很早就能倒背如流,却从未认真思考过。如今再读,原来孔子给我们指出了读书的方法、态度、和目的。难怪放在第一篇。


学而时习之,是方法。经典的书要反复读,时常读,读深读透,不能读不懂就放弃,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不亦说乎,是态度。如果读书不开心,一定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孔子鼓励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


有朋自远方来,这里的朋是指志同道合的朋友。《礼记》里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和同样喜欢读书的朋友一起坐而论道,是很快乐的事。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来的是三观不一致的朋友,点到为止,沉默是金。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19组王颖

《论语》首章,孔子以其深邃的教育智慧,为我们的教育实践铺设了坚实的基石。在我校倡导的“学以为己明道修身,行以为人利他共荣”的教育理念下,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及问题化、任务化导向的课堂设计,我们深入学习了《论语》第一章,收获颇丰,以下便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开篇即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生动诠释了学习的本质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持之以恒的实践与内化。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我们倡导的问题化、任务化教学模式正是对这一观念的现代化演绎。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我们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完成具体任务中反复练习、巩固所学,体验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进而实现自我认知的深化和能力的提升。

其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以此句教导我们要珍视交流与分享的价值。在学校里,我们鼓励学生们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跨地域、跨学科的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又让他们在与同伴的思想碰撞中激发创新灵感,共同成长,这正与我校寄予学生的期许——“世界因你而精彩”相呼应。学生们的每一次成长和突破,都将如星辰般点亮这个世界,增添无尽光彩。

再者,“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在此提出了道德修养的高标准,强调内心的豁达与宽容。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性和健全人格,使之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保持冷静,尊重他人,积极应对。信息化教学虽赋予了教育更多的可能性,但我们始终坚持在技术引领的教学变革中,不忘回归教育的本真,致力于培养既有扎实学识又有高尚情操的现代君子。

最后,从《论语》第一章中,我们可以汲取到关于教书育人的深刻启示:教育应当是一个涵养德性、启迪智慧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最终实现“明道修身”与“利他共荣”的和谐统一。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动问题化、任务化的课堂实施,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潜能,成长为能让世界因他们而精彩的个体。

综上所述,通过对《论语》第一章的学习,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无论是古代的教育哲理还是现代的教学手段,其核心都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秉承“学以为己明道修身,行以为人利他共荣”的宗旨,与时俱进,融汇古今,以更为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培养出具备全球视野、人文情怀、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小学部37组王宇

《论语》是一部古代教育学,中心思想是教育广大学子达到“仁、义、礼、智、信”。其中有些论述对怎样做好教师也有很大的教义。比如:

一、教师的形象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我们可以理解为:作为教师要庄重严肃,否则在学生面前没有威严,学生学东西也不牢固。有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注意保持距离,和学生没人没小,无话不说,虽然一时受到学生的亲近,时间一长,学生就对他失去应有的敬畏,把他的话也视为儿戏,其教育力度就打打折折扣。如果老师在学生面前保持严肃认真的教态,学生就不敢轻视,老师对于自己的每项指令都说一不二,要求一丝不苟。学生就没有了讨价还价的念头,执行力会大大提高。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孔子温和而又严肃,威武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孔子是老师的鼻祖,在学生面前保持严肃而温和,威武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这给我们做老师的形象上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不是一味的凶猛,也不是一味的一团和气,而一位长者,又是一位朋友的角色。

.治学态度

 子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老师的要求。樊迟请教孔子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请教种蔬菜。说:“我不如菜农。”这要比有些老师,不懂装懂,生怕在学生面前丢面子,生搬硬套糊弄学生好。老师严谨的态度,给学生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榜样,鼓励学生在学习上也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意思是,见到比自己好的人就向他看齐,向他学习:见到比自己差的就反省自己,防微杜渐。作为老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精神,哪怕是不如自己的人,只要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也可以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自己灵敏又好学,还要善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作为教师,要有旺盛的学习欲望,善于从自己的周围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别人的优点值得自己学习,别人的错误,也值得自己引以为戒。

 子日:“当仁不让于师。”作为老师要教育学生,要不唯书、不唯上,只要自己的认识正确,可以向老师直面提出,老师也要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面对学生,不必唯我独尊。

三、教育方针

 子日:“有教无类。”人人都有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作为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该教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海焉。”孔子的意思是,只要交一定量的学费,都可以享受教育的权利。老师无法选择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也就是说:孔子的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思诚、信实。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细想品德,培养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对事业、对长者、对朋友思诚的态度,做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公民。

五、因材施教

  子旦:“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要适当地拔高一些,将一些稍有难度、有一定灵活性的题目;对于中等一下的学生可以降低一些要求,可以实行分层教学。

 子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是说:特别聪明和特别智力低下的学生是无法改变的,对于学习语数外、数理化困难的学生,可以根据孩子的智力特点,该学其他的专业。现在很多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成绩时,总是拿班里培养出了多少大学生,竞賽时有多少人获奖作为自己炫耀的业绩,其实这里面有老师的成分,但与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很大关系,老师不能贪天下之功为己有。在教学中,老师只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适时疏导,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教育。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而我们先在的教育,老师代办的较多,在课堂上还没等学生思考,就急于给学生说出答案。学生问题时,不让学生思考,而是把解题过程给学生和盘托出。还有些老师,唯恐学生不会,把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给学生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比对。还有些老师在不给学生批改作业的情况下,在课堂上给学生对答案,等等。这都有悖于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

六、学风

 子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学习中要多做少说,勤于行动。培养学生一种务实的学风。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是一种交互性活动,不但要灵敏好学,还要向周围的同学学习,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向不如自己的同学学习。

 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对重要的知识点要认真识记,默默背诵,学习要耐得住寂真,若有余力,则以学文。要不耻下问,还要海人不倦。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子与人歌而善,必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说:孔子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必定要他再唱,然后自己跟着唱。其实,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保持谦逊的学风,只要别人做得好,就要认真向他学习,直到自己掌握为止。

 子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说:有错误不改,是真正的错误。很多学生不注意改正自己的错误,有些错误犯了很多次都改不掉。对错误不重视,以后还会犯更大的错误。

  以上是对《论语》中的部分论述的理解,错误和偏颇在所难兔,欢迎各位老师指正。

《论语》学习心得(3)

德育处2班12组王兆帅

对于论语,可能最先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一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最需要反省的。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



《大学》学习心得(1

中小学2班11组王紫绮

通过学习《论语》第一章主要围绕学习、修身和道德等方面展开。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实践的重要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要将所学的知识不断地运用到实际中,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论语》的开篇,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视。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一种不断进取的过程。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另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也让我感受到了友谊的珍贵。与朋友交流和分享,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成长。

此外,第一章还提到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在面对他人的不理解时,要保持宽容和谦逊的态度。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或抱怨,而是要以君子的风度去对待。

通过阅读《论语》第一章,我认识到学习、交友和修身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它提醒我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道德修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一个人学习到最后,就是为了在不完美的世界里保持快乐。生活中总会遇到委屈,君子的态度就是坦然一笑,但求问心无愧。同时,这也让我更加欣赏和尊重传统文化的智慧。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班22组卫奥林

近期,跟着学校组织学习了《论语》感触颇深,书中凝聚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对我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启示。

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与人相处的态度。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能力。同时,与人相处时,我们应该以友善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即使面对误解和不理解,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第二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注重道德教化,而非仅仅依靠强力和刑罚。这一章让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个人成长,道德的力量都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对《论语》开头部分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智慧和思想的博大精深。内容虽然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在未来的教学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文献,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工作当中,在学生面前不仅要以身作则,同时也要将这些道理一并教给学生。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2组魏士奇

在阅读《论语》第一章后,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和启示。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有教无类”,即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受到教育。这让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注重自我提升和学习进步。同时,孔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仁爱”,即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和理解。这让我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和相处。


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践行孔子的思想观念,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曾经有过违背道德的行为,如言语粗鲁、行为不端等。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


总的来说,《论语》第一章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观念,也让我更加注重自我提升和人际关系处理。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知识将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西安藤信学校论语学习心得

学习时间

2024.3.20

学习地点

五年级四班

学习形式

集体学习

记录人

魏雪鹏

学习主题

论语第一篇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真是意蕴深长,让人回味无穷啊,它提供了许多关于教育、学习和个人修养的宝贵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不断地实践和复习,从中得到乐趣和成长。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学习已经成为我们终身的任务,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不仅是对学生而言,更是对教师自身的提醒。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持续学习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更要时常复习和巩固已有的知识,以保证教学水平和效果的提升。同时,教师也应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通过实际教学来检验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其次,它强调了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在“学而篇”中,孔子多次提到了“君子”这个概念,他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仅要有学问,更要有高尚的品德。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塑造学生品格的引路人。因此,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至关重要。孔子在“学而篇”中提到的“君子”概念,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诚实守信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外,“学而篇”还谈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友情的珍视。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知识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只有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共同进步,实现更大的成就。这既是对友情的珍视,也是对良好师生关系的期待。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互相尊重的教学氛围。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论语》的“学而篇”第一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感悟。它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品德修养的必要性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孔子的话为指引,努力学习、提升自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它也时刻提醒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注重品德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班1组温岩岩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的《学而篇》更是为我们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生修养的紧密联系。近期,我深入研读了《学而篇》,深受启发,特此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学而篇》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体悟的过程。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而时常温习所学,更能够加深理解,使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智慧。这种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修养。《学而篇》中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也是学习的一部分。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我们能够学习到不同的观点和经验,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待人以诚、乐于助人的态度,也是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培养的品质。

此外,《学而篇》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获得某种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认识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同时,学习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勤奋学习,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研读《学而篇》的过程中,我也深感自己的不足。虽然我一直都很重视学习,但往往忽视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有时候,我会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记忆知识,却忽略了对其深层含义的探究和理解。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也坚定了自己继续学习、不断进步的决心。

总之,《论语·学而篇》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它让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而努力拼搏。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7班38组 吴朝阳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之中,《论语》以其独特的魅力历久弥新。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言论和思想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化和社会结构。而在这宏伟著作的开篇——学而篇第一,我们便能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人生哲理。本篇包含了孔子关于学习和修养的精辟思想,让我更好的理解了我们的校训明道,修身,利他,共荣。也能够反省如何为师者,如何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下便是我学习后的心得。

《论语》学而篇第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头,这不仅仅是对学习行为的肯定,更是对知识渴望与终身学习态度的高度赞扬。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个人职业发展乃至生活必需的一部分。孔子的这一观点跨越时空,依然指导着我们追求知识的不懈脚步。

紧接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对友谊的重视和对交流学习的欢迎。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朋友的定义不再局限于地域或国界,而是扩展到了任何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人。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正是我们在现代社会立足的基石。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则是对个体心态的高要求,它提倡即使在他人不理解或不认同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在当下竞争激烈、意见分歧频发的环境中,保持冷静与客观,不被外界干扰所动摇,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接下来,“巧言令色,鲜矣仁!”警告人们不要被表面的花言巧语所迷惑,真正的仁德并非体现在华丽的言辞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分辨真伪,这需要我们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坚持真实、诚信的品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二者缺一不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要不断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更要学会独立思考,批判性地分析问题,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最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提倡通过对过去的回顾和总结来获得新的知识和见解。历史是最佳的教科书,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在,预测未来。同时,这也鼓励我们成为能够教导他人的学者,传递知识和智慧。

读完学而篇第一后,我深刻体会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品德、提高修养。孔子所说的“学”并非单一的书本知识学习,而是一种包括道德、礼仪、音乐在内的全方位教育。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将学习变成一种内在的需求和乐趣,我们才能真正地享受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此外,《论语》学而篇第一也启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即“学而时习之”,意味着学习应当是有计划、有节奏的。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定期复习和实践所学知识,对于深化理解和应用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论语》学而篇第一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指导,还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原则、个人心态的修养以及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这些智慧的精华,虽然历经千年,却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指引着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前行。通过深入学习和体会《论语》学而篇第一,我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的滋养,更能在思想和精神上得到升华。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631组吴昊

  生活中诸多地方皆是从《论语》而来,上学时候就读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回首现在,仍旧见仁见智。

用喜剧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曾经以为的那些难以挣脱的痛苦,难道不是同样蕴藏着快乐吗?如果我们能够用快乐的方法来面对,那么学习的困难、合作的困难、别人不理解的愤懑,便都将迎刃而解。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世界上所有了不起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既难又不难。好多看似很本能的事情做起来却很难,而很多看似困难的事情做起来却很容易,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是否发自内心真心想做而已。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句话是评论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的。上小学的时候就学习过晏子使楚的故事,他聪明机智,能言善辩,不仅在外交上出类拔萃,同时在生活中也是非常有原则,善于交往的人。久而敬之是交友之道,即便是几十年的至交,每次见面依然保持足够的恭敬,尊重对方的人格,给与彼此肯定与鼓励,而不会因为特别熟,就肆无忌惮的打趣、挖苦、揶揄。他个人更倾向于把久而敬之当做一种过程,当做交朋友的一种方法。我们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无论时间长短,都应该保持恭敬的态度,尊敬他人是一个过程,互相尊重才会种出和谐美好的结果。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弟子规中讲孝顺父母的语句。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父母亲的教诲,需严谨听从,恭敬地倾听,父母亲的责备,不能顶嘴,应该顺从他们,承受他们的责备,努力改进自新。现今很多子女自以为自己读书多,就不注重父母所言;经常会把工作压力发泄到父母身上。归根究底还是仗着父母对子女的偏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孝顺,出门对人友善,谨慎有信用,对待所有人有大爱;当把这些都修炼好了之后,再来学习外在的表现。孔子意在希望所有人在修炼的时都要有这样的进阶态度,就算你没有机会去学习那么多的技能,读那么多的书,但是依然可以和父母、朋友、跟你的工作,乃至跟自己的内心对话。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诱惑,丧失根本。如果一个人没有底线、原则、价值观,即使学习了很多道理,但是一遇见诱惑或者压力就会立马放弃,就是“学则不固”。一个人如果没有原则和立场是没有威严的,他所学习的东西也不会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只是浮于表面;坚持忠信乐易,善与人交,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仁”,如果说“君子”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那么“仁”就是对待他人的最高标准。一个人有没有仁,要看他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一个人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他就会爱与之相关的其他人,从而扩展到爱全世界,此爱屋及乌也。很多时候我们对陌生人相对礼貌有加,对自己的亲人却粗鲁无礼。在孔子看来,这是不仁的。当我们和善的对待亲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好习惯,与他人和睦相处。有的放矢地学习孔子“仁”的思想,学贵有恒,和乐融融。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小学3班14组吴婷

子曰:“学而识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不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出自哪本书?答对了,就是出自《论语》这本书中外名著。

《论语》这本书是由孔子的弟子们写的,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含有深刻道理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也要复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就能当老师了。这种学习的方法我们在平时应该牢牢记住,多多应用。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人,焉得知。”这句话告诉我们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明智的,如果跟没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说你是明智的呢?在生活中,我们要跟有仁德的人交朋友,和人仁德的人做邻居。要求整个社会崇尚仁德,推行仁德。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觉得简陋就不去居住,如果在简陋的地方传播文明,那么简陋的地方也就应得不简陋。我们应该传播文明,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让我们社会是一个充满文明、和谐的美好社会。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物质和精神,你到底追求什么?追求什么都没有错!只是不一样的体验而已。

君子有吃的就行了,不贪求吃饱,有住的就行,不贪求安稳。所以当你还在为欲望苦苦奋斗挣扎,心里苦不堪言的时候,读读这句话可以让自己紧张的心放松放松,不要拿贫穷和为了生计说事,扶贫到现在,温饱是能够解决了吧。再不济你怎么也比颜回强吧。苦是因为欲望的无止境和精神的匮乏。欲望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推动力,是轮回运转的推动力,断了欲望就出了轮回。儒家是入世的,所以提倡寡欲。欲望要有个度。欲望越大,幸福就越少。所谓知足常乐。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我觉得这里的“敏”是敏锐的意思,就是对事物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慎言体现了你对事物是进行了缜密的思考的。然后亲近有道,有德之人来匡正自己,保持自己能走在正道上,这才是真正的好学。好学,最重要的问题是学什么。你学小偷也挺努力,就不是孔子所说的好学了。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西安藤信学校《大学》学习心得

学习时间

3.20

学习地点

藤信学校

学习形式

线下

记录人

夏一雄

学习主题

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乐趣、交友的快乐以及修身的境界。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够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四句话,分别阐述了学习的乐趣、与志同道合的人相处的快乐以及保持内心平静的重要性。首先,孔子认为持之以恒地学习并且能够经常复习、练习,最终领悟出困扰自己的疑难,这是非常令人喜悦的。

其次,孔子强调了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处的快乐,他认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这是非常令人感到快乐的事情。

最后,孔子提出了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或迁怒,而是应该保持宽广的胸怀,这样的态度被认为是君子的表现。

总的来说,《论语》学而第一篇通过孔子的这些教诲,传达了学习、交友和修身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快乐、有道德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315组肖鹏


《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之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教育智慧。作为一名在学校工作的人员,读完这一篇章后,我深受启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学习态度方面,《学而篇》强调了“说”和“乐”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意味着我们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方式下快乐地学习。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作为学校教师更应当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成长。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让我明白了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我们需要与同事、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努力。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可以开阔视野,借鉴经验,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教导我们要保持宽容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是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要因为他人的不理解而心生怨恨。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

此外,“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论语·学而篇》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和教育启示。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其中的教诲,不断提升自己,为培养更多有道德、有才华的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23组 肖欣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一日三省吾身,用复盘加速成长

自省其过、反求诸己是儒学思想的精华,儒家认为进步的最大敌人是自己,只要及时反省,善于改过,持之以恒,必如《中庸》所说:“虽愚必明,虽弱必强。”

曾子所说的一日三省吾身,实际上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复盘。

实际上,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每天早中晚,分三次来复盘,看看自己哪里做得好,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如何改进,天天坚持,就算每天思维和行动上只是进步一点点,最后产生的复利效应也是非常惊人的。

如果做不到一日三省吾身,起码也要每天晚上自省一次,如曾子所说,问问自己:

——今天我对工作是否尽心尽力了?假若满分是10分,当天的表现可以打几分?差的那几分,明天要怎样去改进?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可以引申到,对办一件事或一类事的自问和复盘,事情办得怎么样?是否为托付事情的领导朋友尽了全力?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一日三省吾身,实际上也是每日的一个复盘,当然,要养成每周、每月、每年自省和复盘的习惯,那就更好了。

如此,在一天天的自省与复盘中,年底盘点的时候,你才能清晰知道自己这一年过得怎么样,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认识到自己无知,才能改进局限

古人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间⽵笋,嘴尖⽪厚腹中空。

从人性上来说,每个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总觉得自己懂得不少。

对于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自己的无知,而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

我们作为普通人,可谓人人都有很多缺点,孔子曾经说:过则勿惮改。意思是说:一个人有错误并不可怕,问题的关键是要勇于改正,所以,时时有自省的自觉很重要。

实际上,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感到自己的无知。

这就是自省的价值,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以及在人生路上能走多远。

三、看到自己的局限,学会取长补短

要学会像孔子、曾子一样,自觉地认识自己的无知和局限,可以找个安静的时间,认真梳理自己过往的经历和喜好,冷静谨慎地分析自己的不足在哪里,优势在哪里。

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打击时,要学会用正确的心态看待弱点和不足,运用错位思维,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或者相对优势,不断深耕,一定能不断取得进步。

因为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都给了他不同于任何人的特质和禀赋。我们一方面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放大优点;另一方面,要学会舍弃,不要拿自己的短板去和别人的优势比,避开弱点才能更好地前行。

人生本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凡事皆有得有失,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就能少些烦恼,多一些决断的智慧。

所以,沉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追问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只有清看到自己的局限,坚持发扬自己的闪光点和长项,才不至于失去真实的自己,人生也才能乘风破浪,走到想去的地方。

学无止境,学习没有终点。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7组 肖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段既有学习方法的阐述,又有学习态度的思考,更有学术境界的提炼。

从学习方法言,学习必须时习,即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不倦,特别是此中之习,不能简单理解为温习,其还有演习之意,因为孔子特别要求所学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即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从学习态度言,一为说乐,即必须对学习感兴趣,学为乐,在学习中感觉到快乐,把学习读书当做是一件快乐之事,有兴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远方来。二为不愠,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扬名天下,让人知,不是为了追求功利,成为谋生手段,而是为了成为君子。

从学习境界言,在此钱穆老先生言,其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不知而不愠,达于最高境界。解之,朋之义,不仅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学者或弟子不知之义,乃指学日进,道行越深,至于别人已不能领会,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实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20组肖雨含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语录集结,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文字言简意赅,非常适合片段化的阅读和摘抄,但抄录之后细细思考,又觉得其内容包罗万象,许多话语都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身为教师,读《论语》过程中我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事实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为辉煌。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

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一个人已经以德报怨了,那他还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时,你该怎样办呢以德报怨不可取,但以怨报怨也不可取,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还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应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就应使用的地方。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处世中,我们要学习孔子那种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宽容之心;学习那种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的谨慎;学习那种耻其言而过气行的行为方式。让我们也学会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爱仁之心;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学精神;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豁达、朴素与和谐;学习那种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诚信精神;体会到未若贫而乐,有道而正焉的快乐。

总之,让我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老师。

《论语》学习心得(1

小学二班11组谢旦旦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如下: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开篇即展现出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君子应当具备的品质。通过学习前三章,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学习的快乐与重要性: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表明学习不仅是一种求知的过程,更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学习应该是不断的、反复的,通过温习已学的知识,进而理解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持续的热情和乐趣,把学习视为一种提升自我、丰富知识的过程。

友情的珍贵与价值:孔子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说明了朋友之间的情谊是人生的一大乐趣。朋友从远方来,带来的不仅是快乐,更是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慰藉。这一点启示我们,珍惜身边的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个人的精神生活和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修养与对待无知的态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展示了孔子对待别人无知的态度,即使别人对自己不了解或不理解,也不应该生气。这反映了君子的高尚品质,即内心的平和与宽容。这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他人的误解或无知,应保持冷静和宽容,这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学习态度:《论语》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态度。我们应该对待学习持有谦虚、勤奋和持久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以求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提升自我。

仁爱之道:《论语》中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仁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以仁爱之心对待身边的人。

品德修养: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做到诚实、守信、宽容、谦逊等,以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知行合一:《论语》中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我们不仅要有知识,还要将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对待他人:《论语》中强调了对待他人的态度。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对待他人要公平、公正、宽容。

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也明确了自己在生活中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我相信,只有遵循这些智慧和准则,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论语》前三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正确态度,也展示了与他人交往时应保持的良好心态,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天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非常需要回归和践行的价值观。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738组熊洁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智慧与深意,其中第一篇《学而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教会我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让我对学习与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我被《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所吸引。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向他人学习的必要性,无论是他人的优点还是缺点,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

其次,我对《论语》中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产生了共鸣。例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让我明白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同时,我也意识到了道德修养的长期性和实践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学习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仁爱之心。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在与人交往中要尊重他人,不要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这种仁爱之心不仅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也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此外,本篇中的一些话语也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持续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时间的珍贵,要珍惜每一刻,不断努力向前。

《论语·学而篇第一》的学习过程是一次深刻的内心探索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它让我更加明白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知识和经验将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引。最后,我要感谢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能够接触到这样一部经典著作,让我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2023-2024 学年第二学期 《论语》学习心得


中小学 7 38


通过学习《论语》 ,使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明白 了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保持终身向上的能力, 并努力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别人误解自己也不生气,明道修身,行以

为人,利他共荣,利人为本,节约为本,凡事做到恰当。


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追求君子的行为,那么, 在生活方面, 我们 更应当严于律己,正确对待富贵贫贱。子曰: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 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富贵,是人人所渴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接受 ; ,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解决它,就不会逃避。可见,精神

上的快乐要远远高于物质上的快乐。


在对待学生方面,做到没有偏见。教育学生做人要本着以温厚、 和善、恭敬、节俭、谦让为原则。做一个积极、阳光、向上之人。通 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我能够成为一个更加有深度、有思想、有责任

感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19组许刘娜

在《论语》的《学而》篇中,诚信的重要性被多次提及并深入阐述,它是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被视为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基石,同时也是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桥梁。

首先,诚信体现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之中。孔子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是说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应当保持真诚,许下诺言便要实现。这种对朋友的诚实和守信,是维系友情、建立信任的基础。通过诚信,我们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其次,诚信对于个人品德的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论语》中,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其行为,而诚信则是品德修养的重要方面。通过不断地修炼诚信,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这种品德修养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诚信在治国理政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谈到如何从政时提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其中“民信”就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政府诚信的基础上的。政府只有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果,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诚信在《论语·学而》篇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个人品德修养、人际交往以及治国理政等多个方面。它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诚信之心,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19组薛颖

第一章学而第学论语要怎么学?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论语的第一句。第一句要学好,才能学这本书,或者说这本书一半在这一句话里面。第一句学明白了,终身都会学,第一句没学明白,这本书也不用读了。程颐说,读圣人书,要对每句话熟读玩味。将圣人言语切记,学以润身,放自己身上,借机体察,不可当一场话说。

以为这句话好理解,轻飘飘放过了学习。什么是学?什么是习?

学是行动反射,不是小的些说法是学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尚书说,学孝,也就是效法,就是模仿。我要学它,就是效法,它模仿它。学习论语,就是模仿孔子。孔子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孔子怎么做,也怎么做,这就是模仿。所有的学习都是模仿。我们从小牙牙学语,就是模仿大人说话,每个人都是在模仿中长大。你注意观察孩子对大人的模仿。我有两个女儿,小女儿三岁的时候模仿她姐姐弹钢琴,

拿一本钢琴谱架在那里叮叮咚咚敲两下。然后翻一页,又叮叮咚咚胡

乱敲几下,再翻一页。这就是模仿。也不知道那琴谱是干什么的,但他观察到钢琴是这样弹的。模仿是学习的根本,因为模仿是行动,不是空谈,是照着去做。模仿定律就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根本,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在于修身。只要我做好自己,别人自然会模仿我,从一家模仿到一国,模仿到全天下都模仿,这就是天下。

所以万事旨在率先垂范。我做到了,下面的人自然跟上,这就是领导力。我如果没做到呢?上梁不正,下梁歪,肯定天下大乱。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不听我的,一定是我的表率还不够。儒家是君子之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也指在上位的领导者。所以儒学首先是学习学,怎么学习,然后是自我修养和领导力,这是我们学论语主要学习的内容。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一书。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人与之间的相互模仿,并提出了三个模仿率一,下降率,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二,几何级数率在没有干扰

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三,先内后外率。个体对本士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所以模仿三定律的前两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学原理。所以学就是照着做。学论语就是一句一句地落实,照着做。不愿意照着做就不要学,浪费时间。你愿意按谁说的做,你就去学谁,全部时间花上去都不够用。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你不愿膏照做的东西上。有人说,多学点儿不好吗?了解一下嘛,增加一点儿国学素养不好?不好。我们小时候教室挂的标语,学海无涯苦作舟,原话是庄子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原话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待矣。生命有限,学海无涯,以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非把自己累趴下不可。要聚焦,不准备做就不要学,照着做就是习。学习的习不是复习,是练习。习的繁体字是习,上面一个雨字是鸟。说文解字,习鸟树飞也。那小鸟跟妈妈学飞行,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喜悦飞起来了,多高兴啊。你照着圣人说的做,最后正悟到了,果然是这样深修了,家齐了,国治了,天下平了。我的天呐,真是这样那样的快乐,无比的快乐。我们到不了治国平天下的那位置,但你总有一个家庭,有公司,有客户,有一个小团队。你从论语的自我修养和领导制荔枝学里面真的学到了,用上了,改变了自己,改变了你的小团队,改变了公司,改变了客户,周围的世界都回报你,你就改变了世界,这时候不亦乐乎。所以这习不是复习,你学论语,反复复习,全会背诵了又怎样?朱子进思路里说明道,先生以寄送博志为玩物丧志。明道先生是陈浩,他说,书都背的,那是玩物丧志。为什么?因为你把它背得往往是为了当众表演。是学以为人,以图人之,不是学以润身,落实行动。王阳明也说了,哪个要你记得,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论语怎么学是行动,学习如何行动,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令,人人皆可为圣人。如何做圣人?你把圣人说的那道理都记得了,就用在自己的日常。日用常行应是待人接物中,每应一世,待一物接一人。

比如洒扫应对,端茶倒水,迎来送往每件事。想一想,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做?比如送客,孔子要是站在门口跳望,一直到客人走远了,

不回头了,看不见了才转身进屋,那我送客也等到客人的车转弯,看不见了,才停止挥手告别,转身进屋。这样一来,今天我送客这件

事,就算是孔子来做,他也不过如此。和我一样,在这件事上,我

就是圣人了。如此形成意识习惯,每件事都这样落实下去。其修身精进,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妙不可言。学习是一种行动,决定行动

了,就可以接着往下学习了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630组薛育红

本周共同学习《论语》第一篇学而篇。本章节主旨围绕如何做人,从学而时习之,孝悌,明德,三省吾身,伦常,君子,贫富等方面来阐述儒家推崇的人的一生应如何度过。做人为根本,本立而道生。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我从中感受到孔老夫子的为人处世大智慧。孔老夫子快乐三重境界:(1)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的快乐;(2)有朋自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快乐;(3)人不知,而不愠的大度快乐。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度学习的方面。

我们常说懂得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可能重点就在于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只是将道理留存在知晓的层面上,没有通过实践去检验去验证,浮于表面,不去体悟是不可行的。此外,孔老夫子对自身要求极高,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拥有反求诸己的人生态度,每日进行自我反省,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反求诸己,养成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通过不断地深耕自己,使自己的品德,专业素养均得到提升。

克己复礼以为仁。社会有社会的价值观,运行体系,学校作为一个小小的社会团体,同样具有规范制度,在学校中的每一个个体,学生教师,都应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师者,身正为范,从自身出发,引领,感染,影响学生的言行,在日复一日的克己复礼中,不断优化自身,以实现整个群体的和谐共生。

大美世界,因我而更美好,共创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需要我们教师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关爱学生身心健康,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关注学业发展,也关心身心健康,做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做生活中的知心朋友。此外,家校共育,与家长建立和谐融洽的沟通机制,共同把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班3组鄢飞

论语第一章,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的问答,以阐述道德伦理为主旨,为全书奠定了基调。在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人谋而不忠乎?”等著名的论述,旨在教导人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第一章中,首先儒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其次,儒家倡导孝道,认为孝敬父母是为人子女的基本义务。此外,儒家还提倡忠诚、谦逊、礼义等品质,以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在学习论语第一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求知,更是一种乐趣,只有乐于学习,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这种乐学的态度,正是我们小学教育需要培养的学生品质。另外,孔子强调忠诚、诚信的品质,这对于小学生品德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品德。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国家栋梁之

论语第一章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修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首先,我们要热爱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其次,我们要践行孝道,关爱家人,尊重长辈。同时,我们要具备忠诚、谦逊、礼义等品质,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而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孔子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生活,以真诚的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此外,我们还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要将孔子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积极向上的新一代贡献力量。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招生办7班35组 阎美翕

通过学校的机会我翻开了那本历史悠久的《论语》。其实,我一直对古籍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深奥难懂,与我这样的普通人有些距离。但这次,我抱着一种好奇与尝试的心态,决定一探究竟。

初读《论语》,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古老的智慧殿堂。每一句话都似乎包含着深厚的哲理,但对我来说,又似乎都显得那么遥远和模糊。我尝试去理解那些关于“仁”、“义”、“礼”、“智”的论述,但很多时候,我只能从字面上理解,而难以深入到它的真正内涵。

其中,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实践。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发现很多时候,我都是学了就忘,没有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与生活中。这让我有些惭愧,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不足。

当然,我也有一些收获。比如,我从《论语》中了解到了一些古人的为人处世之道。虽然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但那些关于真诚、谦逊、宽容的品质,依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总的来说,读《论语》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虽然我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话,但我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和感悟。我想,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吧,不在于你能完全理解每一句话,而在于你能从中得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未来,我可能会再次翻开《论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它。毕竟,古人的智慧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传承和发扬的。我相信,随着我阅历和知识的增加,我会对《论语》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论语》学习心得(1

小学二班11杨驰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如下:

学习《论语》的“学而篇”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在此之前,我对孔子的了解主要停留在“仁爱”和“礼”的层面,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孔子的智慧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


“学而篇”中,孔子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深感学习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否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自己的认知。如果只是盲目地吸收知识而不去实践,那么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的。


同时,孔子在谈论孝道和忠诚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提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对于父母,我们应该尽量陪伴在他们身边,给予他们关爱和照顾。即使因为工作或学习需要离开,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和目的,让他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也是有所追求的。


此外,孔子对于君子的描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多种品质,如“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些品质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更是内在的修养。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也应该努力培养这些品质,成为一个既有才华又有德行的人。


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有些古文的表述方式对我来说比较陌生,需要反复阅读和理解。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和领悟孔子的智慧。


通过这次学习,我不仅对孔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反思。我意识到,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我都应该注重实践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同时,我也应该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孔子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班22组杨帆

论语学而篇第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也是儒家学说的入门篇章。这一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在今天的语境中,被广泛理解为学习并践行道德规范,从而获得心灵的满足。

学而篇第一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学习的愉悦性和实用性。孔子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求知,更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学习态度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更应该推及全社会,从而形成全民学习的良好风气。在孔子的时代,这种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在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人民疾苦,正是需要学习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改善社会风气。

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还强调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他强调,人们应该遵循礼的规范,尊重长辈,爱护晚辈,从而形成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学而篇第一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时期,那个时代,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人民苦不堪言。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诲,唤起人们对道德的认识,从而改善社会风气。

在现代社会,学而篇第一的解读更具现实意义。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很容易忽视道德的学习和修养。然而,只有具备高尚道德的人,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也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因此,学而篇第一的现代解读,就是强调道德学习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关注自身道德修养。

对于我来说,学而篇第一的心得体会是,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求知,更是为了修身。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我也认识到,道德的学习和修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升自己。总之,学而篇第一给我最大的启示是,道德是人一生的必修课,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317组杨菲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遗产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哲学思想以及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学而”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和满足。我深切感受到,只有持续不断地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第二章“为政”

这一章让我不禁思考了如何做一个好的领导者。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应该起到正直、公正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引导他人。这要求我们有高度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学会放下个人私利,金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5.3班13组 杨金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来自孔子的著作《论语》,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在我成长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会我许多道理。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对父母一定要孝顺,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巧言令色,鲜矣仁。”不要做一个花言巧语,虚伪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尔反尔。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人也要仁德,礼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吿诉了我孔子他从小便有远大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学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让我知道学习不仅仅是学,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收获很多的知识。两样少了一样,都会让学习变的学习变的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要常常复习回顾以前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


《论语》教会了我许多,孔子的那些话语让我历历在目,深深铭记于心,对我来说,《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是座右铭,指导我前进的方向!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12组杨利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 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
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应该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现在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应该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西安藤信学校论语学习心得

学习时间

2024.3.20

学习地点

五(7)班教室

学习形式

自主学习

讨论交流

记录人

杨荣

学习主题

论语》学而篇第一






《论语·学而第一》第6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出了学习、做人和做事的内容和先后次序:学使人觉悟,先学做人,再说做事。在家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出门要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怀,爱周围的所有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谨慎,待人诚恳、讲信用。这些都做到了,再学历史文献,丰富知识。

学习,在《论语》中,“学”是“学”,“习”是“习”,“学而时习之”便是例证。在孔子那个年代,学什么?读书人学“六艺”,才能做官,就像现在考公务员的必考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时期的“学”,一是要学品德:礼、乐。礼是社会中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乐是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对人格塑造有巨大影响。二是学本领:射、御。射即射箭、射猎或者说在战场杀敌。御同驭,即驾车,驾驭四匹马的战车。射、御其实是保家卫国的本领。三是学知识:书、数。书指书法;数,即数学之数,现代已延伸为“数理化”之数,也指自然、人文变化,即“变数”。

现代人的“学习”,更多的是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内容更广泛,更深入。孔子不但强调学,而且要“时”和“习”。“时”即适时、按时,什么时候学,按部就班的学。“习”,即温习、复习、练习、实践,要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包含了四个统一:人生觉悟与知识的统一,人性与自然的统一,适度与持续的统一,觉悟与实践的统一。由此可见,《论语》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反复读,细细品。

“人不知而不韫,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不懂我,我应该养成什么心态呢?孔子告诉我们:不怨恨、不恼怒。怀才如同怀孕,时间久了,总会被人发现的。这就是一个君子具备的心理素质。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做人难,难做人。难在那里?难在经常遇到不顺心的事,叫人心烦,使人忧愁。这就涉及一个人对人、对事的心态问题。曾听过一个顺口溜:怨恨恼怒烦,五颗毒药丸,半颗会得病,一颗要人命。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它反映了情绪对人的影响。如果我们做到了“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没有了“怨恨恼怒烦”。如果不巧真遇到了,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控制情绪,坦然面对。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212组  杨涛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侣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细细读来,仍觉对于在教育岗位上的自己有许多益处。

学而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海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面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顺序。这个顺序,先讲纵的血缘关系——孝,再讲横的血缘关系——悌;然后发展到普遍的社会关系——爱众人。试想,如果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一是谨,二是信。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小心谨慎、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说明“谨慎”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倡导的“仁”,而“仁”又以孝悌为本。

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鉴价值。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面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来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若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而“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性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新时代,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确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总而言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资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2班8组杨小平

《论语》开篇即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仅阐述了学习的连续性,也表达了对知识实践的重视。在深入学习《论语》第一篇后,我领悟到了学习的真谛,并对其产生了一些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孔子将学习视为一种乐趣,这改变了我对学习的态度。以往,我常常将学习视为一项任务,一种必须完成的责任。然而,《论语》的第一篇让我认识到,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享受。当我开始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我发现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时习之”是对知识不断复习和实践的要求。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开始意识到知识的巩固需要不断的复习,而真正的理解则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我开始尝试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数学问题的解决还是历史事件的分析,这种实践使我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论语》第一篇还强调了与人讨论学习的重要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不仅体现了交流学习的愉快,也强调了合作学习的价值。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开始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学术交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发现自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这种多元的思考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

最后,孔子提出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教会了我如何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论语》教我要有耐心,不因暂时的无知而沮丧。这种态度使我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坚持,不断地提升自己。

通过对《论语》第一篇的学习,我不仅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如何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有了更深的理解。孔子的智慧教导我,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是提升自我、丰富生活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遵循《论语》的教诲,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学734组杨雅捷

《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之作,它传达了孔子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观点。那么学而篇,主要讲述的就是务本的道理,也就是说我们要注重根本,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书目,以下是我对学习完学篇的一些感悟

首先重视自我反省: “吾日三省吾身”教导我们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这种自我审视的习惯有助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提升。在生活当中,我们独处的时候更应该重视,因为我们相信一句话叫抬头三尺有神明。我们一定要重视自我的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确,自己的言行有没有不妥之处也就是要慎独。

倡导节俭和仁爱:“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强调了在生活中应当节约使用资源,并对他人充满爱心,同时也要注意让民众得到适当的休息和工作时间。在生活当中,我们要关注细节,比如说用水方面或者用电方面,包括在使用金钱,花该花的钱,不该花的钱就尽量不花

强调礼仪和谐:“礼之用,和为贵”表明在人际交往中,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和谐是最宝贵的。这启示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注重礼貌和尊重,追求和谐共处。在生活当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古人也说了,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那礼就放在了第一位。同样的,在现在的学校教育当中,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那个德就放在第一位,那个其实就包含了礼仪,它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方式方法

提倡学习和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鼓励我们学习新知识,并且要不断地实践和应用所学,这样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我们在哲学当中也学习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也就学习和实践,他们是螺旋式上升,互相促进的一个过程,所以要共同进行

珍惜友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对朋友的珍视,即使是远道而来的朋友,也能带来快乐和满足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种情感,但有一种情感是非常的重要,就是朋友之情,朋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们不再孤独。

保持宽容心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我们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要生气,这是君子的表现,体现了一种宽容和大度的心态。很多时候别人对我们产生了误解,其实我们不应该生气,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因为别人的误解,他可能是他自己的一种观点,但并不代表是一种事实,所以我们应该体现出宽容大度的态度来

孝悌为本:学而篇还提到了“其为人也孝弟”,强调了孝顺和友爱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做人的基础。

总的来说,《论语》学而篇不仅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指导,也是对社会和谐相处的智慧传授。这些启示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引导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忘修身养性,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善良。也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一起学习论语的这种机会,让我们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让我们能够更加沉下心来去修身、修心、明道,然后利他共荣

《大学》学习心得(1

中小学313组杨艳

《论语》的“学而篇”不仅是一篇充满智慧的经典,而且在我日常工作中也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每当我遇到工作难题或者感到困惑时,我都会回想起这篇篇章中的智慧,它们如同明灯一般,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首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淘汰。因此,我始终坚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无论是参加培训课程、阅读专业书籍,还是与同事交流经验,我都尽量把握每一个学习的机会。这种学习态度不仅让我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也让我感受到了自我成长的喜悦。

其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让我更加重视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在工作中,我们需要与各种人打交道,包括同事、学生、家长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因此,我始终保持着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积极与同事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我也注重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观点,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这种合作精神不仅让我的工作更加顺利,也让我收获了更多的友谊和信任。

此外,“学而篇”中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工作态度。这句话告诉我,我们应该注重内心的满足与平和,而不是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在工作中,我也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不再过分追求物质价值,而是更加注重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我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努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这种态度让我在工作中更加专注、高效,也让我更加珍惜当前的工作机会。

总之,《论语》的“学而篇”不仅让我领悟到了学习的真谛和价值,也为我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以这些智慧为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些智慧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工作环境。

《论语》学习心得(1

小学二班11杨叶帆

孔子的学说就是人学。人学的核心就是要将自然人变为理想人。自然人就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理想人就是具有完美人格的人。自然人是人,理想人是仁。故汉朝人讲人者仁也,也就是说仁者是由人做的,理想人是由自然人变成的。那么怎样使自然人变为理想人呢?必须通过学习。学习是儒家修养的根本途径。学是明道,习是体道;学是认识理论,习是实践理论。只有通过反复地认识与实践,自然人才会逐渐变成理想人。所以《论语》一开篇就是《学而》,学是儒家一切问题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学做人。

人要安身立命,要立于天地之间,首先就在“学”字上。学就是学习。学什么呢?学人生的大道。求道,求人生之大道。这三句是整部《论语》的提纲、灵魂。在中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这几句话,但对其中的深意,我们是否已体会?我们读圣人经典一定要掌握方法,就是求微言大义。很微小的一句话当中,有非常深远的、广大的意思,就叫微言大义。我们不论是读儒家的经典还是读其他经典,都要掌握这个原则。看似很平易很简单的一句话里面,往往包含了很深邃的哲理。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来了,大家高兴,这个话老太婆都会说。连老太婆都会说的话,还需要圣人来讲吗?所以有些人觉得读儒家的书没有什么意思,尽说些老太婆都会说的话,没有深意。其实不然,是他自己没有领会到深意。

继续探讨《论语》的深邃,我深感儒家学问的博大精深。其中,孔子强调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初听之下,似乎只是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热情欢迎,但深入思考,这其中蕴含的哲理却远不止于此。

“有朋自远方来”,这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远方,更可以延伸为精神上的远方。它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思想的交汇。在这个交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还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包容性和理解力。这样的交流,无疑是对我们自身的成长极为有益的。

“不亦乐乎”,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交流的快乐和满足。当我们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时,我们不仅可以听到他们的声音,还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情感,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这种深度的交流,会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因为我们在其中找到了共鸣,也找到了自我成长的动力。

孔子的话,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人生的成长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而这种学习,并不只是单向的接受,更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他人的智慧和经验,还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分享出去,从而得到更深入的自我认知和理解。

总的来说,孔子的这句话,虽然看似简单,但实则深邃。它教导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乐于与他人交流,乐于接受新的知识和观念,从而不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也是儒家学问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连接的重要体现。

《论语1》学习心得

部门:中小学313组杨云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论语听樊东读书讲了关于论语的解说,受益匪浅。这也是代表了孔子思想的20句,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核心价值观。

以论语的开篇为第一句开始解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也是。嗯,体现孔子核心价值观的一句,重要的一句,论语的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先学后习,先要刻意练习,然后形成习惯。所以先要自修,达到共修之后,再达到人不知而不愠的人格境界,凡事要淡定的去坦然面对。

在整个分享的过程中,很多解读颇有感受,比如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是一种力量,提醒自己不要骄漫,也是孔子达到人生境界。再比如说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共之。所有的事情都要有团队的活力就像华为的老总说过,方向大致正确,团队充满活力。在这一点上,老子与孔子是达到了共识的。还有一句是子曰君子不器。是说人的理想是不受年龄的限制,不受物质的限制教育不是按模子刻制,而是开发其内在潜力。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傲,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祸罪于天,无所也。所有的生存环境分为两种秩序,第一自然规律,第二社会规律。时刻提醒人们,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情一件都不要做

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之离乎?入太庙,每问,子问之曰是礼也。孔子勤学好,就算知道其中规律,也要去验证,虚心请教。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才是求知的态度。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即使自己知道出于尊重,出于求知欲,也要去探究,去验证,去请教。因此,我们不要做一个固定型的人格,永远生活在评判与被评判中,要主动的去求知,去探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者利仁。意思是说我们要利用仁德做更多的事情底层的价值观出现错误,即使得到了成功,也是短暂的。所谓君子仁者,一定要通达,有共情能力,然后才能享受富贵和贫穷,且不骄漫。幸福不是某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内在安享,外在做事。所谓就是感受,所谓不仁就是麻木

因此,我们要进行人生的修养,感受爱的能力,这样才能以礼化情,活得通透,才能压力小,从而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735组耶祥

《论语》大多教育作为学生的我们立身处世之本和做人的基本原则。

一、会学习很难,爱学习更难。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把它当做看世界的窗或是提升自身素质的工具,在每次的温习中,看着自己一次次的提升,我想我定是喜悦的。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个原则既体现了个人修养,还能减少烦恼。

在我的生活中也同样要向着"君子"的方向迈步,那种至高的境界,虽不能至,我也要一直心向往之,并付出行动。

二、几句话指出了做人的基本原则,要从""""这些根本的做起,再论对待其他人和事的态度。在生活中,我应将其化作点滴小事,例如承担家务,学会感恩等。三、人总要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有时通过自己,有时洞察别人,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基础上再继续前行。

四、这警示着我们要为人真诚,不要在嘴上说着浅陋却能讨人欢心的话语,只为图谋利益,表里不一。也教会我识人之法,要去真正的了解他人的内心,行之美人人可见,心之美非眼可以看到。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生活在时代的快节奏中,当我们迈出脚要走下一步时,我们根本来不及思考,便被卷入了人潮,跟随别人的脚步。

我们忘了要对父母和师长孝与顺,要对朋友谨言慎行和诚实守信。当我们对与我们亲近的人争吵时我们忘了孝与顺与仁,当提及这三个字时,还会问声为什么。这个时代太轻浮,使我们没有了思考。 刘人铭在《那个生命长得过艺术中》说过一段话:"我是不太认同这个时代的轻浮、虚伪。没有信仰的人如无根浮萍,不知道活着的意义。脑子里植入乏善可陈的视频,嘴里吐出污秽不堪的词汇,手边连接数码产品,还庆幸自己与时代的潮流一同滚滚前进。"

在我们活得几十年中,怎样做人才是最重要的、做人先有信仰,才会有思想。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大,在父亲节、母亲节对父母做些有意义的事,哪怕只扫个地,也是尽到了孝。我们成长也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在学校应听老师的话。讲话之前三思而后行,你对别人不轻意见的一句话,可能深深扎在他们心中许久,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意。先学习美好的品德再学习知识。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27组阴柯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儒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大家都说孔了是圣人,而孟子就更确切地说孔子是圣之时者,意思就是说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孔子善于处世,很知道因时制宜。

孔子之所以被人尊重,是因为孔子的儒学思想首推“仁”。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将“孝”“悌”作为“仁”的基础,敬爱父母兄长是实现仁德的第一要求,也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石。正如孔子所说的“入则孝,出则弟”,才能“泛爱众而亲仁”。“仁”的第二要素是诚信,具“忠信”并提。曾子把“信”作为每日三省的内容之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则说“人而无信,不则其可也”。在儒学中,“信”与“孝、悌”一样,也是实践“仁”最高道德原则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道德规范。

孔夫子从前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贯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履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孔子的特征不是根究天地万物的详细性理,而是根究社会与人生的详细性情。因为人世万物的客观规矩或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详细爱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根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动,是处于不断的改变过程中的,每根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正本的旧的规矩。“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现已说得很了解,去了解人道,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说,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道的鞭辟入里的见地。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建议“仁与德”的观念不约而同,两人都是巨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念却是惊人的类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方针,不断的学习,然后前进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定性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仁”,而这句话正好体现出“仁”。“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像“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都能体现出。我的感受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且做到“仁”,那么我们就会博得别人的好感和青睐。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人,不能骄傲自大而且吝啬小气,要宽容大气而且谦虚一些,这样就算得上是一个接近于完美的人了。我的感受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也不会得到重用。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十分重视“博学”,全篇共四十三章言及学,共出现六十五个“学”字。由此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学习,并且教导学生也要勤思敏学。我的感受是:当我们学习时,一定要学透彻,学明白,不懂就问,不要不懂装懂。《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8班40组于川峻


在研读《论语》第一章到第二章第十五节的过程中,我深陷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之中,每一句话都仿佛是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场景都透露着深刻的哲理。这些古老的文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智慧的传承,给予了我许多启发和反思。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我意识到,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责任和使命,只有不断地进取和成长,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更高的人生境界。


孔子还说:“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让我深刻明白了治理国家的道理。一个领导者应该以道德为先导,用德行来感召和团结人民,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探讨了孝道、礼仪、人际关系等课题,这些都是《论语》中所强调的重要价值观。我认识到,孝道不仅是对父母的尊重,更是对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和尊重。礼仪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思考。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论语》第一章到第二章第十五节,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论语》,我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受到了道德和人生智慧的熏陶。我会将《论语》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八班39组于佳佳

《论语》是一本凝结着古人智慧的作品,它富含着道理,隐藏着智慧,它就像清晨的露水,滋润着学子们,它也像一个多彩的画笔,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又添上了绚丽的一笔。全书共20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性为辅,较为集中地展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通过读《论语》的学习,我明白了很多学习的道理。其中我知道“学而时习之”是孔子总结出来的高效学习方法,这个方法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过的知识,只有在不断的复习中才能巩固学习的成果。还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又告诉我们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利用书本知识,甚至去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专研,则终究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知道自己还有哪方面是缺失的,并进一步学习来完善自己的不足,并且,要及时进行思考,思考我们所学知识是否正确,思考该怎样把学过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我们都知道,学习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也绝不是知道了这个知识就可以称作学习,学习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学习更多是一种不断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提炼,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培育出成熟的对世界的认知。说到学习方法,我理解的核心在于一个“悟”字。只有真正领悟了知识的内涵,我们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事半功倍。自我思考、自我完善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悟”的过程,每一次的“悟”,都会让我们有一种全新的看法和想法,即使出现新问题,也不再会是惶恐不安和束手无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同时它也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与时代共进步,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启示与智慧。我们今天学习它,研究它,并非是在开倒车,而是在以最新的观念去解读它,去发掘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让我们通过学习,能真正做到手捧一颗真诚的心,无愧于人、无愧于岗位,永远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论语》学习心得(1)

   小学部212组俞慧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6班33组袁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仪容伪善,几平就不具备仁了。我想仁德难道不是人一生所具备的品德吗?花言巧语和仪容伪善都是为了取悦他人而做的行为,所以几乎没有仁德可言。就像一些男生为了夺得女生的青睐而用甜言蜜语、花言巧语去骗取他人的感情,这应该是丧失了他们自身的仁德。更胜者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去获得高收入,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可能他们只是动了动手指,说了几句好听的话就得到了别人的信任,这就是所谓的网络诈骗。在我们看来这可能单纯的就是诈骗人为了谋取收入做的一些非法手段,要严惩。而受害人呢,就是防范意识太差才导致上当。可是谁也没有想过这难道不也是一种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吗……仁德什么时候被人们都都丢到了地上一遍又一遍的无情践踏,从来都没有人想过把他捡起来。而孔子将他写下来一遍又一边的警醒着人们不要丢失这些曾经人们所重视的高尚品德,我问要将这些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下去,将被人们扔在地上无情践踏的东西捡起来!
《论语》是一本 传已久的经典著作,丰富,语言简洁却蕴含了人生的大仁大道和做人的道理。备受古今中外学者的推荐,在这个寒假我拜读了这本书。
  《论语》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这一句: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它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努力做到最好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有没有说谎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这句话就如同一个警钟长鸣在我的耳边,这句话让我明白,帮助别人做事要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反复复习就像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而我却只知玩乐,学习成绩也不怎么理想,以后我要好好学好各门学科。做一个脚踏实地,有理想有抱负的,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然而我还喜欢: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的人,仁德是很少的。”这句话让我想起爸爸妈妈对我说过的话:“人的一生中交朋友是很重要
的。”是这句话让我明白,面目伪善,花言巧语的定是狐朋狗友,不宜接近。这句话还让我明白此人是好是坏。

《论语》这本书中的道理与我们的学习、生活、交友、对人、对事惜惜相关。俗话说半部《论语》走天下,《论语》中还有更多道理要我学习和理解。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小学部316组袁美瑛

第一章心得篇一《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

  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

  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

  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

  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应该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

  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

  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

  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还这样是会吃亏的。

  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现在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

  我们应该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

  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

  “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顺序。

  这个顺序,先讲纵的血缘关系——孝;再讲横的血缘关系——悌;然后发展到普遍的社会关系——爱众人。

  试想,如果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一是谨,二是信。

  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小心谨慎、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说明“谨慎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

  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倡导的“仁,而“仁又以孝悌为本。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7班38组 岳鹏军

《论语》开篇第一个字:学。孔子如何形容学习呢?一个感叹词:“不亦说乎”。在孔子眼中,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昨天跟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时,边看,边想。一晃,一个半小时过去。亦是沉浸心流,乐在其中。

学习的快乐,跟条件无关,跟心境有关。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好学的人,饮食上不贪求满足,居住不贪求安适,学习跟生活条件是没关系的。艰苦的环境,有时反而更能激发向上的斗志。

学习,要学什么呢?孔门教育,先学德,后学文。“弟子入则孝,出则,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为余力,则以学文。”先学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谨慎诚信、博爱亲仁,躬行仁德后,尚有余力,再来学习文献典章知识。孔子之学,乃君子之学;孔子之教,乃立人之教。《论语》开篇,孔子即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一词,本指“君王之子”,有爵位之人。孔子则赋予“君子”以道德内涵,使“君子”一词成为高于世俗爵位的理想人格。《论语》第二句,孔子又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强调孝悌是为人之根本。孔门教育,更为注重人格德性之养成。“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有才无德之徒,孔子不齿。

未完待续。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27组张彩娟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交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该把握原则里的分寸。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

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

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三班13组张东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论语》的第一句,第一句要学好!才能学这本书。或者说,这本书一半在这第一句话里面,第一句学明白了,终身都会学,第一句没学明白,这本书也不用读了。程颐说,读圣人书,要对每一句话,熟读玩味,“将圣人言语切己”,学以润身,放自己身上,切己体察,“不可当一场话说”,以为这句话好理解,轻飘飘放过了。学习,什么是学?什么是习?学,是行动反射,不是晓得些说法,是学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尚书》说:“学,效也。”就是效法,就是模仿,我要学他,就是效法他,模仿他。学习《论语》,就是模仿孔子,孔子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孔子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这就是模仿。所有的学习都是模仿,我们从小牙牙学语,就是模仿大人说话,每个人都是在模仿中长大。你注意观察孩子对大人的模仿。我有两个儿子,小儿子三岁的时候,模仿他哥哥弹钢琴,他也拿一本琴谱架在那里,叮叮咚咚敲两下,然后翻一页,又叮叮咚咚胡乱敲几下,再翻一页,这就是模仿。他也不知道那琴谱是干什么的,但他观察到钢琴是这样弹的。模仿,是学习的根本,因为模仿是行动,不是空谈,是照着去做。模仿定律,就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根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在于修身,只要我做好自己,别人自然会模仿我,从一家模仿,到一国模仿,到全天下都模仿,这就是王天下。所以万事只在率先垂范,我做到了,下面的人自然跟上,这就是领导力。

我如果没做到呢,上梁不正下梁歪,肯定天下大乱。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不听我的,一定是我的表率还不够。儒家是君子之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也指在上位的领导者。所以儒学,首先是学习学,怎么学习;然后是自我修养和领导力。这是我们学《论语》主要要学习的内容。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Tarde)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1、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2、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

3、先外后内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这模仿三定律的前两条,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学原理。

所以,学,就是照着做,学《论语》,就是一句一句地落实照着做,不愿意照着做,就不要学,浪费时间,你愿意按谁说的做,你就去学谁。全部时间花上去都不够用,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你不愿意照做的东西上。有人说多学点不好吗?了解一下嘛,增加一点“国学素养”。不好。我们小时候教室挂的标语“学海无涯苦作舟”,原话是庄子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原话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生命有限,学海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非把自己累趴下不可!要聚焦。不准备做,就不要学。照着做,就是习,学习的习,不是复习,是练习。习的繁体字是習,上面一个羽字,是鸟。《说文解字》:“習,鸟数飞也。”那小鸟跟妈妈学飞行,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飞起来了,多高兴啊!

你照着圣人说的做,最后证悟到了,果然是这样!身修了,家齐了,国治了,天下平了,我的天呐!真是这样!那样的快乐,无比的快乐!我们到不了治国平天下那位置,但你总有一个家庭,有公司,有客户,有一个小团队,你从《论语》的自我修养和领导力之学里面,真的学到了,用上了,改变了自己,改变了你的小团队,改变了公司,改变了客户,周围的世界都回报你,你就改变了世界,这时候不亦说乎!

所以这“习”,不是复习,你学《论语》,反复复习,全会背诵了,又怎样?《朱子近思录》里说:“明道先生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明道先生,是程颢,他说读书都背得,那是玩物丧志!为什么,因为你把它背得,往往是为了当众表演,是学以为人,以图人知,不是学以润身,落实行动。王阳明也说了:“哪个要你记得?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论语》怎么学,是“行动学习”。如何行动?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人人皆可为圣人。如何做圣人,你把圣人说的那道理都记得了,就用在自己的日用常行,应事待人接物中,每应一事,接一物,待一人,比如洒扫应对,端茶倒水,迎来送往,每件事想一想,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做?比如送客,孔子是要站在大门口眺望,一直到客人走远了,不回头了,看不见了,才转身进屋,那我送客,也等到客人的车转弯看不见了才停止挥手告别,转身进屋。这样一来,今天我送客这件事,就算是孔子来做,他也不过如此,和我一样,这件事上,我就是圣人了,如此形成意识习惯,每件事都这样落实下去,其修身精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妙不可言。

学习,是一种行动,决定行动了,就可以接着往下学习了。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1组张海杰

深入学习了《论语》第一章后,我对其中的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一章不仅是孔子思想的开篇之作,更是对人生、学习、道德等方面的深刻阐释。

孔子强调学习的持续性和实践性,提醒我们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这种知行合一的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应用和提升自我。

同时,孔子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也让我受益匪浅。他认为朋友间的真诚交往是人生一大乐事,这种对友情的珍视,让我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朋友,用心去经营和维护每一段友谊。

此外,孔子提倡的宽容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也让我深感敬佩。他告诉我们面对误解和不理解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这种智慧让我学会了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总的来说,这一章的学习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今后的人生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735组张弘扬

这次学习了《论语》的学而篇,我对品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一篇中,孔子在这一篇章中,详细阐述了作为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品德,例如孝悌、谨、信、忠、学而时习之、日三省吾身、敏于事而慎于言等,这些都是我们能够从身边小事做到的点点滴滴。从这些小事做起,内化成自己的德行,才能向孔子的“温良恭俭让”靠近。

除了品德的修炼,孔子在“学而篇”中还强调了交友的重要性,交什么样的朋友,怎么和朋友相处。“亲仁”告诉我们要交有仁德的朋友、“无友不如己者”,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为伍,这样才能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就有道而正焉”,告诉我们要找有道德的朋友,能够指正自己错误的朋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告诉了我们和朋友相处要做到诚信。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说明交友是一种愉悦的事情,但同时也应该是一种有益的事情。我们应该选择那些能够给我们带来正面影响的朋友,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有广博的学问和卓越的才能。这样的朋友可以激发我们的潜力,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如何与朋友相处,尊重彼此的个性和差异,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接纳对方。

最后,我们也要把这种择友观带给我们的学生。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帮助他们认识到交友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结交有益的朋友。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交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此外,“学而篇”还提到了知人的重要性。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要努力去了解别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会观察、倾听和反思,尽量消除自己的偏见和误解,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态度去了解对方。

我们总能遇到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以调皮捣蛋的方式吸引我们的注意。他们或许在课堂上大声喧哗,或许在课后恶作剧,其实这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学生内心的渴望——他们希望被关注,被理解,被接纳。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成长,关注他们内心对关注和爱的渴望。我们需要去真正了解他们,观察他们的行为,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反思自己是否会对学生有偏见,是否会因为他们的行为而忽略他们的内心需求。

我们常常会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抱有某种“滤镜”,仿佛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被笼罩在耀眼的光环之下。他们即使犯了小错误,我们也会觉得这是可以容忍、可以原谅的,仿佛这些错误在他们的优秀面前变得微不足道。然而,当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犯错时,我们却往往容易抓着他们的错误不放,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这种双重标准,实际上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偏见。

在我们班中,就有这样一个学生,无论是做了好事还是犯了错误,每当老师叫他的时候,他只会微微偏一下头,说一句“嗯?”然后就不再言语,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这样的态度让我时常感到无法与他进行有效的交流,仿佛我们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然而,最近为了学校的三跳比赛练习,我却意外地发现与他在这件事情上的交流并没有障碍。这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对他之前的无法交流也存在一种偏见?或许,我们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往往会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等因素而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这些观念会影响我们与他们的交流方式,甚至导致我们对他们产生误解。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公正的心,避免因为偏见而影响我们的判断。

这几天网络上热议的三个初中生杀人的事件,在这起事件中,有一个平时在校成绩优异的学生,老师都很诧异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事情。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观点:成绩并不等于品德。我们不能单纯地将成绩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而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其次,品德远比成绩更重要。品德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够以正直、善良、勇敢的态度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相反,一个品德低劣的人,即使在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难以在社会中立足,更难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正确的择友观。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明白品德的重要性并努力践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而奋斗!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20组张杰

在深入研读《论语》的“学而篇”后,我收获颇丰。这部分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孔子对于学习与为人的深刻见解,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与影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点明了学习和教育的持续性与耐心,更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要做到知行合一。学习永远不会厌倦,教育他人也永远不会疲倦,我们在追求内在学习动力的过程中,更要不断的去提升自己,充实自己。这既是对学子的期望,也是对教育者的要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于志同道合的朋友,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才能够吸引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聚集在你的身边。不要因为一些事物的干扰影响自己的生活情绪,尽力做好自己。每一次的经历、每一次的交往,都是学习的机会。这种学习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或工作,更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其实第一句中感触最深的还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刚好又和最后一句“不患人不己知者,患不知人也”形成了一个呼应。一个人在世,要有一个了解自己的人真的很难。而人们也往往在为自己没有一个知己而感慨。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认真的去了解别人,总觉得自己没有人去了解。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是最委屈的,没有换到别人的位置去思考问题。有句话叫做“将心比心”,也许一个人真的能做到处处和别人换位思考,多了解别人的感受,相信也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他。如果一个人真的可以做到这点,那估计每一天都会感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敏于事而慎于言”在实际事务中要保持敏捷和高效,但在言语上要慎重。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与世界和谐相处。同时,我也意识到,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成为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而”一章,讲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但是也不可能把道理讲的那么完全。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去揣摩。自己在读的时候,感觉十六句里的每一句,都唤起了我的一番思考,用子贡朗诵的那首诗来总结就是人生在世,追寻做人的道理,还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论语》学习心得(1

小学13组张晶

本周我细细研读论语》的第章,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又获得许多新的感悟。本周读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有”,其实也是通假字,通朋友的友。这句话就等于说有很友好的人,或者说跟你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了。这个“远”可以是地理上的远,远方也可以指时间上的远、古远。就像孔子,他倡导王道复古,但是在同时代是找不到知音的,他就只能是去找古代的周公,周公已经是在他几百年之前的人了而且在他之后也要等到汉朝,到董仲舒、到司马迁,才能够真正的理解他,是他志同道合的朋友、知音。知音难觅,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快乐就是很大的了,你真的找到了一个知己。当然这是对于真正很高明的人来说,像我们这种普通人,我们随时都互相理解,到处都是朋友,所以我们就很难体会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孔子说的这些话是很有教育意义。我们现在同样可以联系我们自己的学习生活来去运用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倡导的是要多跟人交朋友的。我们是要一个智商要高,情商也要高的人,不是做一个书呆子,不能是关起门来做学问,那样的话是也不符合孔子的这种倡导,不符合一个优秀的人才的标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其实跟我们社会地位或者说我本身的学习成绩,其实没有关系的。我们现实中其实往往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可能学习比较差的同学,他可能会更多的人不知我们不容易看到他的优点,这个时候作为我们所谓的后进生,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孔子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很好的道路

学论语一定要活学活用,不要拘泥于这些文字。孔子讲的这些道理,虽然已经经过了2000多年,但是对我们现世仍然是很有意义,因为它是金子,它是永远都会发光的,它是我们文化的瑰宝。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631组张静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智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组内的深刻交流,以及组员的精彩发言,我深深体会到了其中所蕴含的学问之道和为人处世之理,让我也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很多

《论语·学而篇》开篇即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并时常复习,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通过不断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外,《论语·学而篇》还强调了与人相处的重要性。其中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同时,《论语·学而篇》还提醒我们要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其中说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句话告诉我们,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论语·学而篇》所蕴含的学问之道和为人处世之理,对于我们的人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将其中的思想精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体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以《论语·学而篇》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努力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品德、有情怀的人。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学习《论语·学而篇》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提升了我的个人素养,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积极主动的继续学习《论语》,并将学到的知识和智慧努力的运用到实践中,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和价值。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21张兰花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4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8班40组张萍

《论语》为政篇第一句话是: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就是治理,为政,就是制定规范,执行规范,对国家而言,就是法律、政策,对企业而言,就是规章制度。规范以道德为宗旨,那么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不动,星辰则围绕着北极星,大家都围绕着规范,执行规范,落实规范。

为政以德并非是孔子的理想,而是他发现的规律。

道德,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其实有很多的不同,因为道德的本质是规范行为的观念,这种观念对大家都好,或是对大多数人好,礼义廉耻,都是道德,一个人有礼义廉耻,对别人而言就是好事,就有好处。境遇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道德观念自然也会有不同。在一部小说中看到,西伯利亚极寒地带,严冬时候你走在街上,敲任何一家人家的门,人家都会开门迎接你,进门烤火吃东西,然后再走。这个道德的由来,是因为太寒冷了,人走在外面很快就会冻僵,因此家家都接纳赶路的人,那可是救命啊,这个观念就不太可能在北京、纽约形成。不过,无论道德的内容有多少或多大的不同,对别人有好处,对大家有好处,这一点是共同的,以往是如此,今后也还会如此。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31组张秋晨

一、《学而

1.原文: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感想:可能长期接触调皮的初中生,我确实耗费了很大的经历在班级管理上,而忽视了自己的学习和提高。真的应该好好静下心来,每天学点新东西,见见朋友。

2.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绝对没有。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感想:藤信,就非常注重一个“信”字,我觉得这也是我的立身根本,是我的人生观。有了信,那我就会对父母、学生、朋友等等,都保持信,也才就有了其他。

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4.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

感想:每天的打卡,其实就是反思,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一直以来都会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有时候甚至为自己的失误而失眠,又何尝不是吾日三省吾身呢?

5.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时时诚信,处处节约,关心群衆,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感谢:这和我们的校训十分契合,一餐一饭,当思来处,诚实守信,也是我的做人原则。

6.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感想:确实,如果一个人的人品有问题,或者道德底线低,那又何谈其他?更不必说做老师了,自身没有树立起榜样的话,是不配为人师的。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19组张亚


昨天进行了《论语 学而篇》的集中学习并讨论,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放在当代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人格。在这一篇从学习到道德和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讲的全是做人的道理。在本章中,印象最深的是“仁德”“悦”“忠”“信”“敬事”。在孔子眼中,学习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孔子在《学而篇》中反复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生活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学习的快乐与开心与条件无关,跟心境有关。学习,我们要学什么呢?“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为余力,则以学文。”先学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寡言诚信、博爱亲仁,躬行仁德后,尚有余力,再来学习文献典章知识。《学而》中还强调了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诉我们,外表上的巧言令色并不代表一个人真正的仁德。真正的仁德应该是内心的修养和品格的体现。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有德行、有远见、有胸怀。君子应具备庄重、学习、忠信、交益友这四种品德,做到温、良、恭、俭、让。《学而篇》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学习、修养和道德的思考。通过后面的学习,相信我会有更深的感悟。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210组张艳妮

《论语》开篇即是孔子与其弟子们的对话,这种直接的交流方式让我深感亲切。孔子所传达的思想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他提倡的“仁爱”、“忠诚”等品质,都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实践和体会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特别被孔子对于“学”的态度所打动。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学习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态度。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此外,孔子对于“礼”的阐释也让我受益良多。他认为,“礼”不仅仅是表面的仪式和规矩,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品质。只有内心真正尊重“礼”,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这一点让我意识到,做人做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更要注重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有时候,孔子的某些观点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似乎存在冲突。但经过深入思考,我逐渐明白,这些观点并不是过时的,而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它们所传达的智慧和价值观,是我们在任何时代都需要学习和实践的。

总的来说,《论语》第一篇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对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反思和启示。我相信,随着我对《论语》的深入学习,我会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指导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行。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6班33组张正

我们要明确学习的目的。《论语·学而》开篇即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读书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善于挤时间、找时间读书。”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其次,我们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论语·学而》中提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句话分别强调了忠诚、诚信和传承的重要性。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其人格的核心,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 再次,我们要学会谦虚好学。《论语·学而》中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学会谦虚地向他人请教、学习。只有虚心向学,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重复、巩固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复习和练习,才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这种学习态度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其次,孔子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陪伴在父母身边,尽孝道。如果必须要远离家乡,也必须让父母知道我们的去向,让他们安心。这种孝顺的品质,在当今社会中也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孔子提到了礼仪的重要性,“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告诉我们,礼仪是用来维护社会和谐的工具,而和谐是礼仪的核心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礼仪依然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并且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孔子谈到了为政之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句话告诉我们,为政者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正直和正义来影响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公正和美好。 总之,论语学而第一篇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教诲和启示。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受益匪浅。希望我们能够牢记孔子的教诲,并且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3班13组赵梦莹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学而》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就应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就应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就应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6班33组

部分正文: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本段我认为“信”字有三层意思该被理解。诚信、信任和信仰,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有诚信才能让给别人信任,人才能拥有信仰。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想到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只有做到孝敬老人、敬爱兄长、博爱大众,做一个有仁德之人,才能学习文章文献,先做人,再做事情。

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禅改。”  

 这句话中“无友不如己者”古往今来有歧义,我认为孔子被尊崇几千年,断断不会说出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与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悖,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没有人不如我,我和任何人可以交朋友),而且在古代的思想中,要亲君子远小人,孔子跟前交往之人多数是君子,要择师择友。

4.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我们要谨慎的对待父母的死亡和追念远代祖先,我们更要懂得珍惜眼前人,要学会反思对父母的恩情。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俨,可谓好学也已”

学习的目的很多,求名利,求钱财,这些都是最浅薄的认知,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做人,为了实践,这就让人思考学而篇的意义,不止是学习,更是综合的内修,学君子,学习爱父母,尊重兄长。

反思:《论语》的真谛,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旷达的心胸,谦虚的态度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乐趣和内心的安宁,经典的作品令我们回味无穷。

读完《学而篇》后,我受益匪浅。我懂得了求学必须按时温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懂得了待人要真诚,不要花言巧语;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一种美德;我懂得了君子追求真理,不是追求物质享受。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2班8组赵欣

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有关他言行的《论语》,不仅是一本为人处世的哲理小语,更是一本有关教育思想记录。作为"夫子”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他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论语·学而篇》作为儒家经典《论语》的首篇,涵盖了学习、修身、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孔子的智慧所折服。孔子强调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孔子对于“孝”的论述,也让我深受启发。他认为,“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关爱和尊重。这让我意识到,在教育学生时,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还提出了“君子”这一概念。君子不仅是道德的典范,更是智慧的化身。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应该努力成为学生心中的“君子”,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引导他们走向光明。

《大学》学习心得(2)

部门:中小学1班6组  赵 阳

又是一次充实的精神洗礼,学习之后觉得自己整个人都“静”了下来……

文中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慎独其身”都对我做事思考有了更深纬度的评判。

在现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云亦云”经常让我们失去了判断,我们未知全貌就过早发表一些属于自己但不甚太稳妥的结论,这样很难保持公正,对人对事总有失偏颇。今日精心研读这些跨越历史长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字时,再次为古人的格局叹服……  

真正的君子首先是内修自身,无论身处何处总能秉持一颗向善的心,试问这样的一个人,有什么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呢?当一个人的高度达到一定境界时,他的影响力也会带动周围所有向善向上的力量,这是榜样的力量!老子说的“上善若水”,应该也是怀着一样的期许吧!愿我们在这个美好的三月里,能与真善美并肩向前。

“修身在正其心”告诉我们凡是都要心人合一,心无旁骛才是做事的态度和正解。在工作中,经常发现有的孩子对于每天学过的东西,竟然没有留下一丝痕迹,成绩总是让人堪忧。针对这一情况,我有一段时间专门去观察这些孩子的共性,发现他们上课时是活在自己的“疆界”里的,老师说什么他完全不管,全凭自己的喜好,比大自然的风都自由。课堂上的自由换来的就是什么都不会,日积月累成绩越来越糟糕,反之,上课跟着老师思维的,用心去听的,轻轻松松就能解决问题。你看,“用心”是多么的重要。

结果很重要,过程一样不能或缺。古人的大智慧在教我怎样去坚持的时候,也在让我学习去“放下”:

放下偏见,一视同仁……

放下果实,去看看花的芬芳……

 放下功利,去倾听心中的呐喊……

  你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大自然就在彼岸,愿青山见我应如是……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班22组赵越

在孔子的学说中,学而篇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孔子对于学习、修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深入见解,为后世的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学而篇的开篇就明确了其核心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乐趣。

学而篇的学习方法主张的是渐进式学习,强调“温故而知新”。这种方法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回顾,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教导我们如何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在个人修养方面,学而篇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这一观念告诉我们,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首先要做到自我尊重和自我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真诚和善意,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人际交往中,学而篇的教诲更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它教导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如何做到诚实守信。这些教诲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我们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今社会,学而篇的时代价值更为凸显。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坚定的信仰和不变的道德准则来引导我们前进。学而篇中的教诲,如“礼之用,和为贵”,正是我们应对现代社会变革的重要指南。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只有坚守道德,秉持真诚,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总的来说,学而篇是一部千古流传的儒家经典,它的智慧不仅指引着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更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找到了一份宁静和坚定。学而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也为我们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当代学习者,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学而篇,从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我,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



《论语》学习心得(1

中小学315组郑柯心

论语学而篇第一共十六章,其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今天没学之前,我一直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学了之后才知道蕴含的道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指自修,自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共修,指借助他人的力量;“人不知,而不愠”是要达到的境界。由此想到学校的教学方式,自学、对学、群学,就是借助他人力量。

《论语》开篇第一个字:学。孔子如何形容学习呢?一个感叹词:“不亦说乎”(说,通“悦”)。在孔子眼中,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孔子之学,乃君子之学;孔子之教,乃立人之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一词,本指“君王之子”,有爵位之人。孔子则赋予“君子”以道德内涵,使“君子”一词成为高于世俗爵位的理想人格。《论语》第二句,孔子又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强调孝悌是为人之根本。孔门教育,更为注重人格德性之养成。“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有才无德之徒,孔子不齿。

因为有修养才是快乐的。没有修养的人,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生气能快乐吗?不快乐能健康吗?人的快乐的获得,不仅有物质层面的满足,还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这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学习,自省自悟而获得。简短的两句话,一方面告诉我们去修正、提升自身。另一方面提醒我们要懂得欣赏、懂得宽恕。我想,生命的信仰亦应是如此。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7班36组郑颖

这周学习了论语第一章,其中对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印象最为深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时常面临“人不知而不愠”的情境。《论语》中的这句话,不仅是孔子对君子的期许,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那么,如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我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一种教育策略的体现。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对知识掌握不足、理解不透的情况,这时,如果教师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因学生的无知而恼怒,那么教育的效果往往会更加显著。因为,当教师不再将学生的不足视为自己的失败时,他们更有可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引导学生,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

对于学生而言,“人不知而不愠”同样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他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困难,不因自己的无知而气馁,那么他们的学习之路将会更加顺畅。因为,当学生不再害怕面对自己的不足时,他们更有可能积极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对于自己,我们要自信,要取悦自己,不依靠他人评价而生活。对于我们自己,要有认同感,认同自己,就会获得强大的自信。如果一个人有强大的自信,就会不用在意外界的看法。对于自己,我们要继续不断地提升自己,在别人看到自己的成绩之前,不要放弃自己,不要埋怨他人,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理念在教育中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以一种平和、开放的心态来面对教育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享受到教育带来的乐趣和收获,也才能真正地成为孔子所说的“君子”。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629组周冬冬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己。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就应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就应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就应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419组周红利


孔子从学习的角度阐述了君子的要求。

学了能经常温习就很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谈道常就很高兴。不为人理解,也不怨恨。

孝顺悌爱大概是实行仁的根本要点吧。孔子认为,仁主要是内在的道德,外在表现是末节。花言巧语,仪容伪善都是为了取悦于他人而做的行为,所以几乎无仁得而言。

曾子认为修身必须事事谨慎,天天自省。

孔子说。治理具有千乘兵车的国家谨慎处事而守信,节约用度而爱护他人,按时令来役使民众。

学习以修身实践为本,艺文的修行是次要的。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品德,如果达到了要求就等于是学了。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威严,所学就不稳固,以忠诚守信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统治者应该谨慎处理父母的丧事。追念远祖,民众的德行就归于淳厚了。

儒家认为孝包括抚养父母,但主要不在于生活方面。而在于感情上的抚慰,父母最感欣慰的莫过于子女有所作为。因此遵循父亲的训诫也是孝的一种具体表现。其次,在传统社会中,中老年人的经验很有价值。一般情况下不可轻易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孝又是保持传统延续的手段。至于“父之道”是否一定不能改变,朱熹《集注》引尹氏说云,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有子认为,和是礼的最高境界,但必须是用礼来加以节制的和。

孔子教导子贡修养不仅是行善,更主要是乐道。子贡由此悟到了学习要不断深化的道理。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担心我不了解别人,说了遇到问题首先应寻求自身的原因。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313组周文霞

本周我学习的内容是《论语》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器指的是器皿,这句话直译是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学校教育不是要把人从一个模子里边倒出来一样,而是要开发这个人内在的潜力,让这个人有动力去探索自己生命的各种可能性,这就是这句话重要的地方,君子不器。这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绝对不是一个物化的人格。

君子是古人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君子不器,强调了在为政之时应当具备的一种行为品德。为政尤其忌讳“僵化”,如果一个人思想僵化,那么行为一定机械、刻板,这样就容易被一种环境、一种事务所限制束缚,只能僵化地做事情,不能够灵活地开展工作。人与器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灵活地去创造,才能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

幸福从来都不是某一种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是个比较级,完全在于个人的认知和感受。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地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在人的漫长一生中,总结起来有两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去爱”以及“去工作”。在爱与工作中,持续地获得满足与幸福,是大多数人的追求。
   余秋雨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名叫《三个目标之后》,讲的是有一个世界级富豪,在不到六十岁的时候,完成“求多”、“求好”、“求独”的三个目标,却在那之后感到人生迷茫,甚至一度感觉活不下去。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一个六岁的残疾女孩,顺手把自己专机上的轮椅送给了她,看到女孩学会操作之后双眼闪现出的别样光亮,这位富豪才重新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在上述富豪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财富、地位、权力、名誉……这些也许能带给我们一时的愉悦,但却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富豪在帮助了残疾小女孩之后,感到由衷的快乐,后来富豪投身慈善事业,对社会产生更巨大的意义。从此,幸福生发。

所以在我们平常风清云淡的时候,你表现的修养很好,这是一种状况,但是如果你遇到了特别糟心的事儿,遇到了很大的压力,遇到了打击,遇到矛盾,甚至遇到了危险,在这一刻你还能不能够依然保持着你的淡定,保持着你的仁德,保持着你对别人的关心,这就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君子的非常重要的时刻。


《大学》学习心得2

部门:中小学631组朱安澜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小学11组朱王楠

在深入研读了《论语·学而篇》之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之深远。这篇经典之作不仅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更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体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重温这些古老的智慧,对于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论语·学而篇》让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在开篇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实践性。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品德和修养。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足够重视学习,是否能够做到“温故而知新”。

其次,这篇文章也让我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让我意识到,仅仅知道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真正喜欢并享受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发现其中的乐趣和价值。

此外,《论语·学而篇》还强调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积累知识,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经过思考,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价值,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这使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思考和实践。

最后,这篇经典之作还让我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与他人交流、合作,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也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圈子。

综上所述,《论语·学而篇》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不仅深入了解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和道德观念,还得到了很多关于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启示。这些启示将对我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研读《论语》等经典之作,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6班30组朱星月

通过学习这篇内容我感受到了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视,以及他对于人生修养和道德品质的独到见解。从学习到道德修养、孝悌到忠信、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通过不断学习,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素养,拓宽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习也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反思和实践,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孔子在“学而篇第一”中提到了许多关于道德修养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诚信、恭敬、宽容等品质。这些品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品质,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成为一个更加成熟和稳重的人。

我还从这篇内容中领悟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生活的挑战,更是一种享受。当我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会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满足和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成长的追求。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和道德修养的意义。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道德品质,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不懈努力。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肯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备。接着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肯定会受益匪浅,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小学3班18组 姓名:朱亚男

诵读《论语》,诵读经典,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我的内心被滋养,灵魂被洗礼,我的生活在朝着自己想望的方向行进。

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的“学而时习之”我读出两层意思,第一是学习并时常温习,温故而知新;第二,“学”是觉,“习”是练习,实践。合起来意思是觉知觉悟,且能践行出来,即能做到知行合一。以上两种情况,做到了,就能得愉悦。关于“有朋远方来,不亦乐乎”,我百度一下,查到以下资源:《礼记》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门,其意之一指:学术思想或宗教的派别。“同门”是指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人,所以那时的“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同学。志,指志向和兴趣。“同志”是指志趣相投的人。所以“友”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朋友”的概念。也就是说,古人说的“朋友”,相当于现在“同学”和“朋友”这两个意思的综合。同一个老师门下的称之为朋,志趣相投的人称之为友。朋友们相聚在一起,研讨学习道德义理。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应是志同道合的同门自远方而来,这个远方可能指距离遥远,也可能指时间久远,跨越时空远道而来志趣相投的朋友,可谓真知己,这怎能不令人快乐呢?现实中,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过或多或少这样的体验,十分思念却好久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着实会令人惊喜不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里的道理懂,我却难做到。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这就是有修养的人了。我们似乎也都会引用康德的话——“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惩罚自己”。然而,事实是又有多少人被“气病”乃至丧命?这里不被人知,不仅是不被人知道不被人认识不被人赏识重用,甚至有可能被误解被冤枉被错待,导致自己受排挤受委屈受苦楚,能否依然不抱怨不恼恨不愤怒,从而依然心平气和保持本分本色,就如舜对待多次加害于他的亲生父亲、继母和兄弟那般?如果能做到,我们也可以成圣为王了吧?怎样能做到呢?我想定是如圣贤一样,内心里必有清醒的觉知,坚信自己的本与道,笃定而行之,便可以安然自得,不会心随境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