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2024学工组第二组《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艺术中心:邓立鹏《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
05/28
2024正蒙五院第五组《论语》子罕篇学习心得体会自从踏入高校俄语教师的岗位以来,我深感教育之路的任重道远。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我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希望能为学生们带去更多的知识与智慧。近日,我重新阅读了《论语》中的子罕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有了许多新的体会和认识。子罕篇中,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举止,无不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教育哲学。其中,“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
05/28
2024正蒙四院第四组学习心得 工学院王浩《论语·述而》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与思想,尤其是关于教育、道德修养、君子之道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等方面。阅读《述而》篇,不仅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以下是我学习《述而》篇的一些心得,虽不能尽述其深邃,却也希望能勾勒出其精神轮廓。教育之光:有教无类“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
05/28
2024正蒙三院第4组《论语》颜渊篇、子路篇学习心得我近期认真学习了《论语》中的颜渊篇和子路篇,这两部分内容给予我深刻的启发,使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在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学习体会。颜渊篇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独到的见解深深吸引了我。颜渊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其深厚的学问和高尚的品德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在这一部分中,孔子与颜渊的多次对话都围绕着“仁”与“道”的探讨展开。我深受启发的是,真正的仁德并非浮于表...
05/28
2024正蒙一院第四组学习心得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翟小艳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中的泰伯篇,对其中的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泰伯篇作为《论语》中的一部分,其智慧与哲理令人受益匪浅。在阅读泰伯篇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之深邃。泰伯篇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其行为和人生走向。这让我思考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05/28
2024正蒙二院行政组读《论语》心得小结人文艺术学院:陈小青本学期我们组织读了《论语》到《子罕》,学习过程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颇有启发,很有收获,特做小结。1、人人都能成为他人的老师。论语中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一起在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原本我觉的这句话很熟悉,但从未留意,平时对此也没有什么感觉,也很少想到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同事去向他们虚心的进行请教,直到读了论语。看一...
05/21
2024《论语》学习心得(7)小学二班11组丁翠云学习《论语》心得体会如下:“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的让德让我看到了一种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胸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一己私利而争斗不休,泰伯的行为提醒我们要懂得谦让,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势与荣耀,这种品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点醒了我,让我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专注于自己的职责和角色,不越俎代庖,也不...
05/21
2024雁塔区藤信幼儿园《本原经典研读》学习心得学习周第九周姓 名毕梦珍学习时间2024.5.9学习内容《论语》秦伯篇《论语秦伯篇》是《论语》中的一篇,讲述了秦伯与孔子谈论政治、道德、人生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领悟到了许多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道理,也对自己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我认为《论语秦伯篇》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孔子所强调的“仁爱”思想。在文章中,孔子多次强调了“仁者爱人”、...
05/21
2024图书馆第一组《论语》读后感 吴娟 2024.05.13《论语·子路篇之十七》曰:“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直接翻译为今文就是: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我们平日里常说的“欲速则不达”就出于此。这句话很有辩证法思想。子夏是孔子的高徒,当了莒县的县长,向老师请教如何治...
05/21
2024正蒙五院:读《论语》二则有感曹莹莹 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言“敏于事而慎于言”,宋代学者朱熹注曰:“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意思是做事要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不应以尽说空话、大话、套话、假话而用其有余补做事迟缓之不足,才是做人的基本遵循。所以孔子又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yue)人。”就是说花言巧语,察颜观色,以取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