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正蒙五院2024春季第十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5-28

正蒙五院第五组

《论语》子罕篇学习心得体会

自从踏入高校俄语教师的岗位以来,我深感教育之路的任重道远。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我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希望能为学生们带去更多的知识与智慧。近日,我重新阅读了《论语》中的子罕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有了许多新的体会和认识。

子罕篇中,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举止,无不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教育哲学。其中,“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时常面临学生的各种问题和疑惑。而孔子却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并非无所不知,而是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保持空杯心态,与学生共同探讨,寻求答案。

在俄语教学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俄语作为一门外语,其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与汉语有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疑惑。以前,我总是试图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解答学生的问题,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读了子罕篇后,我意识到,我应该更多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困惑,与他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此外,子罕篇中还强调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同时,我们还要耐心地教导学生,引导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这种精神在俄语教学中尤为重要。俄语作为一门复杂的语言,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练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阅读子罕篇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作为一名俄语教师,我不仅要传授学生语言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论语》中的教育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2024年5月20日

论语子罕篇 学习心得

《论语·子罕》是春秋战国语录体散文,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令我映像深刻的句子有:

1.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句话说得是孔子要居住到九夷之地,认为他们虽然不开化,只要自己住过去就可以让他们开化了。这句话从另个方面理解,告诉了人们应当发自内心的自信。生活中,很多人希望通过豪车、奢侈品等彰显自己,这种假借外物,实际上是对自己不自信的表现。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从来不需要依靠外物来衬托自己,只要自己站在那里,就永远是最亮的风景!

2.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很多事没有做好,只是没有投入足

够的激情和努力。对美色、美食,我们总是不遗余力的去追求,如果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着如好色一般的执着,我们的人生有多少事是做不到的呢?

3.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用土堆山,虽然就差一筐就完成了,只要想停下,就可以停下。想要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了一筐土,自己想要继续前进,就可以前进。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保持“本心”。

首先,“不主观臆测”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思考方式。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应该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想和偏见去判断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应该尽可能地收集客观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更加准确和客观的结论。

其次,“不绝对肯定”是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在认识事物时,我们不应该轻易地给出绝对的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情况,而应该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再次,“不固执己见”是一种非常开放的心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我们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更好地解决问题。

最后,“不自以为是”是一种非常谦虚的态度。在面对自己的成就和优点时,我们不应该过于自负和骄傲,而应该保持谦虚和虚心。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孔子所倡导的这四种态度,不仅是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我们成为更好的人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理性、谨慎、开放和谦虚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读圣贤之书,做正直之人

—读论语泰伯篇有感10

论语泰伯篇》强调了在为人处世中应当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如礼让、淡泊名利、重视德行等等方面。

  首先,开篇即提到“泰伯三让天下”,这一故事体现了至高的道德精神,即“礼让为国”。这种礼让的品质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显得尤为重要,它教导我们在面对利益和权位时应保持谦让的态度,以和谐为先。

  其次,在泰伯篇提到的古代先王如尧、舜、禹,他们的德行和善治被孔子及其弟子所称赞。这些先王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应当追求仁德,以德行来感化和治理他人。

  然后,出现的一些名言警句更加具有启迪作用。“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话提醒我们,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应保持善良和真诚的言语。这反映了在为人处世时,我们的言行应当始终保持一致,诚实守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告诫我们,应当认清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不要越俎代庖。在现代社会中,这意味着我们应当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尊重他人的职位和责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鼓励我们终身学习,不断追求知识。在为人处世中,这代表着一种谦逊的态度,愿意不断学习和进步。

总的来,《论语泰伯篇》通过古代圣贤的故事和孔子的教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些智慧不仅在古代社会适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道德品质,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论语子罕篇》辅导员工作的智慧源泉

正蒙五院:王曼


《论语》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子罕篇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人生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在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子罕篇中的许多观点都能为我的工作提供新的启示和指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让我明白,时光荏苒,作为一名辅导员,我要珍惜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刻,充分利用时间,教育和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也提醒我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把握时代脉搏,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教育。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明珠,他们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作为辅导员,我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要有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的不足,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强调了行动的力量。在辅导员工作中,我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我要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此外,我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行动中学会承担责任,锻炼自己的意志。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严寒的考验,才能显露出松柏的坚韧。在辅导员工作中,我认识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适当地让学生承受压力,面对困难,有助于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品格。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为我指明了辅导员工作的方向。我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仁爱和勇气,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关爱他人和勇敢面对困难的人。为此,我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论语子罕篇》为我的辅导员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智慧源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汲取这些智慧,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独特的见解,为学生提供更有深度、更具启发性的教育。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论语·子罕篇》 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张波

《论语·子罕篇》中,孔子对教育的要求、教师的修养及教学的态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阅读这篇经典之作,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感。

首先,教师应以“敬”字当头,尊重教育规律,关爱每一位学生。孔子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里的“罕言利”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而应将教育事业视为一份崇高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同时,“与命与仁”强调的是教师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

其次,教师应具备深厚的学识和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子罕篇》中提到:“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这里的“由也好勇过我”意味着教师要勇于自我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崇高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再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子罕篇》中说:“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应在学生产生疑问时给予启发,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此外,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子罕篇》中提到:“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意味着在逆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力。同时,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他们明白人生的真谛,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境界。

最后,教师要有敬业精神,把教育事业当作一份终身追求。《子罕篇》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对待教育工作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要时刻关注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论语·子罕篇》为我指明了教师发展的方向,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遵循孔子的教诲,努力做到敬业务实,关爱学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论语》子罕第九篇学习心得

陈祎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这个句子,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思考。从孔子之口说出,更显其价值所在。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也许与其他人有所不同,我愿意分享我的思考和感悟。

这句话所提醒的关注孔子思想中的道德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当今社会,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道德水平和人生观念的塑造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仁义道德的实践方面,孔子强调仁义道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但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在大学生阶段,学生们应当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关爱他人、尊重师长等实际行动来践行仁义道德,从而建立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方面。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品德和人格的培养。因此,大学教育需要注重道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面对挑战的勇气方面,在追求仁义道德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因此,他们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勇敢地面对挑战,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受外界诱惑和干扰。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方面,仁义道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应该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孔子之所以“罕言利”,是因为他认为功利主义是短视的。过于追求利益会导致人们忽视道德和原则,甚至不择手段去追求个人利益。在当今社会,功利主义的倾向十分普遍。人们往往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道德和原则。然而,孔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过度追求利益是短视的,会导致道德沦丧,甚至不择手段去追求利益。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利益和功利,注重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利益与道德的平衡是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利益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过度追求利益,就会失去道德底线,造成种种不良后果。孔子认为,功利主义是短视的,因为它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我们应当教导学生,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以及是否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或不公平对待。

同时,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们应该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关注个人利益。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除了追求物质利益外,学生们也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最后,我们应该提倡正面的竞争观。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往往会为了利益而采取不正当手段。我们应该教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竞争观,明白竞争应该是在公平、诚实、合法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通过损害他人或违反道德来获取利益。

再者,孔子认为命运是不可预测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为来影响命运。这种态度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即“尽人事,听天命”。大学生应当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不要因为困难而灰心丧气,而应该积极面对挑战,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最后,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也是我们应当努力追求的目标。仁包括关爱他人、宽容待人、诚实守信等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应当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深知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希望通过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领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之才。


《论语》学习心得

身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承文化、启迪智慧。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宪问篇》,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对当今的教育教学具有深远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论语·宪问篇》的学习,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实现教学相长。

《论语·宪问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于仁、义、礼、智等道德伦理的探讨和回答。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首先对文中的词汇进行了优化,以增强表达的清晰度。例如,“宪问耻”一章中的“宪问”一词,我理解为“宪”代表规则、法则,“问”即询问,整句意为“宪问如何认识耻辱”。这样的理解有助于我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增强表达清晰度的同时,我也注意到了段落间的连接。通过反复研读,《论语·宪问篇》中的每一章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伦理体系。例如,“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一章与前文关于仁德的讨论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以德报德的重要性。这种连贯性使我对孔子的道德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身作则,传递仁爱精神。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中多次强调仁爱的重要性。他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核心。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以身作则,努力传递仁爱精神。例如,在课堂上,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用爱心和耐心引导他们成长。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关爱他人,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

强调诚信,树立良好学风。《论语·宪问篇》中提到:“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这句话强调了诚信在君子品德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工作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要求学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我通过设置诚信课堂、签订诚信协议等方式,营造诚实守信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倡导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中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他认为,学习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思考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我通过设置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以仁爱之心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我的课堂上,有一个学生因家庭原因性格内向、自卑。我通过深入了解他的情况,发现他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交流英语学习心得,鼓励他参加英语角等活动。在我的关爱和引导下,他逐渐变得自信起来,英语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这个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仁爱之心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正如孔子所说:“仁者爱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爱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以诚信品质塑造良好学风。在我的班级中,我始终坚持诚信教育。有一次,我发现一名学生在作业中抄袭了其他同学的答案。我及时与他进行了沟通,并引导他认识到抄袭的危害。在我的教育下,他主动承认了错误并承诺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这个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诚信品质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性。正如孔子所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只有树立了诚信品质,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以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在我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有一次,我们在讨论一个英语话题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我及时肯定了他的思考并引导他进行深入探讨。在他的启发下,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个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独立思考在培养创新精神中的重要性。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有所创新。

通过对《论语·宪问篇》的学习和实践应用,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挖掘《论语》中的教育资源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实现教学相长。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传统文化并将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正蒙五院第四组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五院:张昕玥

自诸子百家争鸣以来,儒家学说一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为儒家经典之作,《论语》更是成为了世人传颂不衰的瑰宝。其中,《颜渊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吸引了无数后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结合个人学习心得,对《颜渊篇》进行解读,以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启示。

一、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颜渊篇》开篇即提出了“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的观点。这句话表达了儒家对仁、智两种品质的高度重视。仁者,即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他们看到世间的不公和不平,会产生怜悯和同情之心,进而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智者,则是在仁的基础上,付诸实践,通过实际行动去改善社会。

在今天这个时代,这句话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面对社会上的诸多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慨和哀叹的层面,更要付诸行动,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改善社会状况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还要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关注弱势群体,传递正能量。

二、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在《颜渊篇》中,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由己”的观点。这里的“克己”,是指克制自己的私欲,不放任自己的欲望膨胀,而是要使其符合道德规范。而“复礼”,则是恢复礼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仁。

在今天,我们面临着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困境。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克制自己的私欲,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同时,我们还要尊重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一,也是《颜渊篇》中的一大亮点。这句话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倡导人们尊重他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尊重他人、自私自利的人。他们总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人际关系,也使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如果我们能够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相信人际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社会风气也会得到改善。

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颜渊篇》中,孔子多次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则表达了孔子对学习的热爱和执着。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我们要学会享受学习的过程,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这样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五、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篇》中还提到了“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观点。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文化交流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来提升自己的仁德修养。

在今天,人际关系日益复杂,这句话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学会以文会友,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要珍惜友谊,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论语·颜渊篇》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些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深入研究《颜渊篇》,挖掘其内涵,为我们的人生道路提供更多的启示。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五院第四组

《颜渊篇》主讲孔子与弟子及当时的主政者讨论“仁”和“为政”。也就是“内圣、外王”。

何为内圣?即通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而达到仁的境界,而学成后出仕为官主政,便是外王,“仁”不是用来展示的,而是要施仁,用仁者之心爱人、服务于人。“自正、正他”,以自己的德行来影响、感化、治理天下。所谓“学而优则仕”便是如是。

《颜渊》篇中多人问政于孔子,而对于不同的人孔子的回答也不径相同。

孔子对政治的基本定义是“政者,正也”,倡导德政,“为政以徳”,要求执政者首先必须自正,以身作则、示教垂范,对百姓要“道之以徳,齐之以礼”,(用德行来引导、管理百姓,用礼制来整治、约束百姓),认为民心向背最为重要。“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上位者厚待亲人,老百姓就会兴起仁的风气)。

当位高权重的权臣问孔子何为政,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所谓“政”,就是公正无私的意思。又进一步解释:“就是您如果能够带头公正无私,有谁还敢行不正之道)孔子又说“子欲善而民善矣”(你如果心存善念,民众也就向于善了)。对于季康子的“杀无道以就有道”(杀无道之人成全有道的人)很不以为然,孔子认为政治责任在上不在下,下有缺失,当由上位者负其责。比如患盗一事,孔子就认为“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如果你自己不贪财聚敛,百姓都被你感化了,即使奖赏百姓为盗贼,百姓也会知耻而不去做盗贼的事。)孔子主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就是把正直的人选拔举用出来,安置在邪枉的人上面。就能使枉者变为直者。“举直错诸枉”就是知人之方、用人之道。

孔子认为治国必须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父要尽父道,子要尽子道。”)也就是说:“君要像个国君,臣要像个臣子,父呢就要像父亲,子就要像子的样子。”就是能够各自守住自己现在的位阶、守住自己的本分,社会秩序不能乱。假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人际秩序陷入混乱,各人不守自己的本分了,不履行自己的义务了,国家必然大乱,此时虽有粟,国君得而食诸?”(即便有粮食,国君也吃不到嘴里的,因为无人提供)。

而对于为臣的又该怎样做呢,当子张问政时,孔子就回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居职位上,心无厌倦。推行一切政事,皆出之以忠心。”),这也是为人臣必有要有的“忠”,即“臣事君以忠”。还有“先之,劳之加无倦”(这是子路问政时孔子说的)“先之”,即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先。“劳之”即为民服务,“无倦”就是持之以恒。

当然,孔子所推行的臣子的忠并非愚忠,“邦有道,不废”,还有“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一说,也就是说明君之下你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借如君无道,那就把自己撇清,“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刹父与君不从也”。

以上所言都是为政者之道,那么究竟要怎么治理一个国家呢。孔子则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治国三要素”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夫子集三代圣王为政方略之大成,从夫子所遵循的崇仁尚德的民本思想,所秉持的王道精神中总结出来的。足食、足兵是人民接受教化的基础,而人民若能对为政者生起信心,则能保证国家远离叛乱、国泰民安,取信于民必须有物质基础,试问百姓裹腹都难保证,连安定的生活都没有,为政者又怎样取信于民,当今社会所推行的国富民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生活富裕了,百姓对执政者有了信心,而这种信心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学习论语《颜渊》篇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四组 程晨  

学习《论语.颜渊篇°》后,我深感孔子及其弟子颜渊的对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指导。以下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一些心得体会:

1.修身的重要性:孔子在对话中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的概念。这表明了自我克制和遵循礼仪对于个人品德的提升至关重要。我们应当学会管理情绪、控制贪念和不合理欲望,这些都是终身学习和努力的过程。

2.大脑的缺陷与自我完善:提到大脑是一个不完美的"克鲁机",它既有缺陷也有进化中的不完善之处。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受到情绪、欲望和贪念的影响。理解这一点对于自我反省和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3.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建议。这一点在《论语》中有多处体现,显示了孔子对学生的个性和需求的高度关注。

4.颜渊的品德与学业:颜渊作为孔子的弟子,其品德与学业均受到孔子的赞许。他们的对话不仅体现了礼与仁的关系,而且展示了颜渊对于孔子教诲的接受和践行决心。

5.现实意义: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即使放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提升,也是对社会和谐的重要贡献。每个人都应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正面作用。

综上所述,《论语·颜渊篇》通过孔子和颜渊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以及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感的紧密联系。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思想,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成长。




《颜渊篇》心得体会

部门:李树果

颜渊篇是一篇富有深刻内涵的文章,通过深入探讨孔子和颜渊的思想观念,我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首先,颜渊篇强调了“仁”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仁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有具备了仁德,才能真正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颜渊篇中,孔子对颜渊的教诲都是围绕着“仁”展开的,包括对个人修养的自我要求、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对社会伦理的坚守和维护等。通过阅读这些教诲,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仁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德。


其次,颜渊篇还强调了道德和情感的统一。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言语都应该符合道德规范,而情感则应该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控制。在颜渊篇中,孔子和颜渊之间的对话常常涉及到情感问题,比如对于失去亲人或朋友的感情如何处理等。通过这些对话,我深刻地认识到情感与道德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在正确的情感引导下,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再次,颜渊篇也让我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孔子和颜渊的对话中,经常涉及到人际关系问题,比如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对待他人的批评和指责等。通过这些对话,我深刻地认识到人际关系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与他人的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最后,颜渊篇让我感受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孔子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的追求上,更应该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和享受。在颜渊篇中,孔子也强调了如何珍惜时间、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更多的贡献等话题。这些话题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间,并努力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颜渊篇是一篇富有深刻内涵的文章,通过阅读和思考,我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感悟。这些启示和感悟不仅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我相信,只有不断地追求仁德、注重道德和情感的统一、处理好人际关系、珍惜生命和时间,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人生之道,内外兼修

正蒙五院第四组:黄莹莹

《颜渊篇》以其对人格修养、道德品质的独到见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内外兼修,以诚为本

《颜渊篇》开篇即提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克己”,即是克制自己的私欲,而“复礼”则是指恢复天性的礼仪。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做到仁,就必须内外兼修,既要克制自己的私欲,又要遵循礼仪规范。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以诚为本,做到言行一致。

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在《颜渊篇》中,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言行一致,做到知行合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人,他们能说会道,但实际行动却跟不上。这样的人,难以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做到说话谨慎,行动迅速。

以德服人,和谐相处

在人际交往中,孔子提倡以德服人,强调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颜渊篇》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这意味着,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要尊重对方,以礼待人,用自己的道德品质去感染他人,从而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


勤奋好学,追求卓越

在《颜渊篇》中,孔子对学习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认为,只有勤奋好学,追求卓越,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达到人生的高峰。而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也正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前行的动力。学无止境,我们应以《颜渊篇》为指引,不断探索人生之道,将儒家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如此,我们方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论语》学习及心得

国际交流中心:马丹凤

本周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第十——颜渊篇,本篇包括仁、礼、政事、用人、断狱、交友等诸多内容,综合起来看,则比较集中地表达礼仁、礼、政三者的关系。

本篇孔子和颜渊的这段对话的中心论点就是礼与仁的关系,共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孔子回答颜渊什么是“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仁”;第二层意思是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第三层意思是颜渊接受了孔子的教诲,表明自己的决心。我认为孔子与颜渊的这段对话中体现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思想的精髓。“仁”,在今天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总和;礼,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总和。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放在今天去学习、去深化、去结合也毫不过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第一层意思中,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里的“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我觉得应该这样去理解,即克制自己的个人私欲,包括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中饱私囊等等欲念,树立大局观念、全局观念,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民族利益之后去考虑,也就是要合符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个人言行的最低底线是不能触犯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可以理解为:大家都这么做了,我们的社会秩序就会和谐了,小康社会建设就会更加有保证,就会更快地实现。这层意思和我们的以德治国是有相当的一致性的。而且孔子一针见血的指出,“克己复礼”要从自身做起,不能当旁观者看着别人做,不能要求别人先做。

在第二层意思中,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这是孔子对于守“礼”要求的论述,即对于不合礼的要做到“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当然,这4个“不”我觉得应当辩证地去看。既然“礼”我们可以理解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他所要求的“不说”和“不做”是正确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言行当然不能说、不能做,这也是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而他所说的“不看、不听”则有点绝对了,有些事情确实不能看、不能听;但是,作为一个公民,要有敢于维护公平和正义的勇气。古人都知道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嘛。试想一下,如果违背道德的丑陋行为、违法乱纪的恶劣行为大家都不闻不问,不去坚持正义的监督,那整个儿社会就没有正气了。而今现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我们更要发挥群众监督、网络反腐、舆情监督的巨大作用,多看、多听、多想、多思,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最后一层意思是颜渊的表态。他愿意按照老师说的去实践,这也是颜渊深得孔子赏识的根本原因。当然,他的这种勇于实践和遵守“礼”的决心,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楷模。



正蒙五院第一组

论语学习有感

读《卫灵公》15章有感

关于这章的“一以贯之”解说众多。第二轮通读《论语》我也想说说我的理解。

在《论语》里仁篇第15章子曰:”参shen1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关于孔子的“道”,曾子就用了“忠恕”二字来解。可信吗?不急。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曾子这个人。从曾子平常的话语中可知他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重孝尊礼。比如,"君子思不出其位"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对孔子的“道”草率总结,信口雌黄呢?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忠恕”二字的含义。先说“忠”。《说文》:忠,敬也。《玉篇》:忠,直也。《增韵》:忠,内尽其心而不欺也。看到这里我想到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在《传习录》答顾东桥书中有言,“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综合起来就是真忠即是要行,不行不足谓忠

接着来看“恕”。从心,从如,如亦声。本义为恕道,由己之心推想他人之心,即所谓"如心"。《说文》:"恕,仁也。" 《论语》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外,在颜渊篇第二章中也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以此来看,“恕”是“如心”,“仁”之意。

所以,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确实该是曾子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是孔子教子贡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恕也。“忠恕”则可理解为“终身行仁”,且真“仁”不仅要做到能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第九章)“仁”即是“恕”,如心也,不可细说。


正蒙五院:曹莹莹
2024年5月17日

《论语宪问篇》读后感


《宪问篇》作为《论语》中的一部分,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于政治、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深入探讨。通过这一篇章,我们能够感受到孔子对于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为,《宪问篇》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思想的深邃和广泛。孔子通过对于不同问题的回答展现了他对于政治、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独特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今天这个快节奏、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孔子的思想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宪问篇》中,作者传递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和思想。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对于“仁”的强调。他认为,“仁”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治理国家的基石。只有具备了“仁”的品质,才能够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仁”的原则,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此外,《宪问篇》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这种对于学习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成长上,也体现在国家的发展上。个国家只有不断地学习、创新,才能够不断进步、发展壮大。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当然,《宪问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比如,孔子对于礼制的重视、对于忠诚和信义的推崇等等。这些思想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总的来说,《宪问篇》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精髓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修养、注重学习、注重实践,努力成为一个有德有才、有益于社会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去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思想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小组学习心得《论语

部门:国际合作学院  姓名:郭思雨


本周主要学习了《论语》的十五章,这一章以子贡与孔子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儒家的贫富观,而且阐发了提高修养无止境,必须精益求精的深刻道理,对我们正确对待物质利益,树牢终身学习提高的理念很有启迪。

子贡通过发问的形式提出了自己关于贫富的观点,孔子给予了肯定,但也给出了更高水平的见解。而后面的一问一答,则体现出了子贡的机敏和孔子对弟子的欣赏。短短几句话,子贡好学机敏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形象跃然而出,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两千多年前孔子教授弟子的生动场景。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谄”,卑屈也,没有自信和尊严;“骄”,矜肆也,狂妄放肆,目中无人。意思是贫穷的时候不失去尊严,富有的时候不骄横放肆,也就是说能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心。

子贡向孔子请教,人如果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两条,品性修养怎么样。应该说做到这两点也是不容易的,只有看淡物质利益、潜心提高修养的人才有可能做到,所以孔子给了“可也”的评价。朱熹在注解这一章时认为子贡善于经营,应该是经历了由贫到富或由富而贫的变化,才有这种认识。这一看法也许是对的。

孔子之所以没有给出最满意的评价,是因为子贡还是局限在对贫富本身的感受上,并没有超脱于贫富感受之外,专注于修身进德。“贫而无谄”,虽然贫穷时不失去尊严,但内心还是在意自己贫穷的状况的;“富而无骄”,强调富有时不骄横放肆,但内心还是享受富有的生活的。从修养的角度看,并没有达到最高境界,所以孔子并没有感到很满意,只给出了还不错的评价。

但是孔子并没有对弟子放任,而是负责任地给出了更高的标准:“贫而乐,富而好礼。”贫穷时能自得其乐,说明丝毫不以贫穷为意,这种境界显然高过子贡的“贫而无谄”。

孔子对这一点并不是说说而已,他非常赞赏的弟子颜回就是“贫而乐”的典型。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通过比较颜回与其他人对待贫穷的不同态度,得出“贤哉,回也”的结论,足见他对“贫而乐”的高度认可。

“贫而乐”反映的是不在乎物质条件好坏的达观,乐的是沉浸在学习提高过程中的愉悦,是建立在很高修养境界上的内心满足,不是那种不思进取的“穷开心”。

孔子的这句话是在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思考是要以学习和实践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学习和实践就去思考,只能徒劳无益。

《论语·卫灵公》篇的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王茜


作为一名正蒙导师和学生院长,我深感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性。在众多传统文化经典中,《论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实践价值,成为我们教育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参考书籍。特别是《论语·卫灵公》篇,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启迪尤为关键。

《卫灵公》篇中记载了卫灵公与孔子的对话,以及孔子对政治、道德和教育的深刻见解。其中“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一观点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具有显著的指导作用。在当今物质诱惑频繁的社会环境中,这一古训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坚韧和纯净,即使在贫困或逆境中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放弃追求学问和道德的高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倡的一条重要行为准则,也是我在平时工作中不断强调的一点。作为一名学生院长,我鼓励学生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这一原则,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培养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此外,《卫灵公》篇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激励我不断自我提升,同时也鼓励学生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将《卫灵公》篇的思想与现代教育相结合,需要创造性地转化这些古代智慧。例如,我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理念应用于团队协作的教育中,让学生理解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重要性。这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也培养了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

总结我的学习心得,我认为《卫灵公》篇对于高校正蒙导师来说,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文本,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工作指引。《卫灵公》篇不仅为正蒙导师提供了宝贵的管理智慧,也指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通过这些古老智慧的学习与内化,为正蒙导师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中游刃有余,更好地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小组学习心得               乔雪瑶

这周我们学习了《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这一章有许多名言都能作为我们的人生箴言。例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深刻地提醒着我们要有前瞻性的思维和规划。在现代社会,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和各种挑战,如果我们只关注眼前,而缺乏长远的考量,就很容易陷入困境。它教导我们要培养全局观念,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未雨绸缪。

“当仁不让”这一成语也是出自于这章。根据《论语集解》引的孔安国的批注说,孔子的意思是说,遇到行仁之事的时候,这个不可以让于师,这是讲行仁很紧急的原因。譬如说你看到一个落水儿童,你跟你的老师在一起,你就不需要再请示老师,赶快就下水救儿童,这叫“当仁,不让于师”。紧急关头不需要客气,这时候也不需要礼让了,自己就一马当先,当仁不让。刚才提到的竹添光鸿《论语会笺》里面的意思,说这个“不让”就是不后,不在人后。这是描述他勇于行仁的那种状态,连他的老师我们也不能在其后。老师这是讲圣贤的老师,他们行仁,我们跟着老师后面我们不能落后,要勇猛的、精进的力行仁道。这个意思也讲得很好。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道德观念在这一篇章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种对仁德的坚定追求和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令人敬仰。它让我们明白,在道德的天平上,有些东西是高于生命的,我们应该坚守内心的正义与善良,不为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动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强调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重要性。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现代社会,这一观念显得尤为可贵。当我们多从自身找问题,少去指责他人时,不仅能减少冲突和矛盾,更能营造和谐的氛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子曰:“有教无类。”其中“类”字就是指类别。人有各种类别,譬如说有智愚,有人有智慧,有人愚蠢;有善恶,有善人,有恶人;有富贵,有贫贱,种种的类别。教育来讲是没有这种类别的分别。换句话说,只有单纯的去施教,不去论求受教者是哪一种人。这是孔老夫子教学的存心,这就是仁,没有分别执着,你只要来学他就一定教。哪怕是一个恶人,什么时候他有向学的心,孔老夫子一定是全心全意教好他,让他断恶修善。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同时,卫灵公篇还启示我们在求知和修身方面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提醒我们不能仅仅陷入空想,而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己。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卫灵公篇的意义重大。它告诫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和道德的坚守。它鼓励我们培养长远眼光,以更加理性和智慧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论语《卫灵公》篇阅读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孙禄瑶

《论语》中的《卫灵公》篇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教诲,作为一名高校正蒙导师,在深入研读之后,深受触动与启发。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句话提醒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弘扬正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高校中,学生们正处于成长和塑造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通过言传身教,让他们明白道德的力量和追求真理的意义。要鼓励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践行道德准则,成为道德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当仁,不让于师”,这体现了一种对真理和正义的坚定追求。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我们要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涉及到是非善恶的问题上。不要因为权威或者传统观念而束缚了思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营造一个充满学术氛围和创新精神的环境。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对于处理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当面对学生的不足和错误时,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和批评,而是要先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足够的引导和教育。多从自身找原因,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失误,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怨恨和冲突,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提醒我们要专注于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而不是过分在意他人是否了解和认可自己。作为高校正蒙导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只有自身具备了足够的能力和魅力,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卫灵公》篇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比如“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告诫学生们要避免无意义的闲聊和小聪明,而应专注于有价值的交流和学习。

总之,《卫灵公》篇为我们高校正蒙导师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努力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大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汲取经典的智慧,不断前行,用爱与责任为学生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论语《卫灵公》篇的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王茜


在学习开展的本原经典系列学习中,深入研读和小组老师学习讨论《论语·卫灵公》篇对自己深有启发,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对正蒙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过程,我发现《卫灵公》篇蕴含的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思维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卫灵公》篇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等思想,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我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不因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放弃原则,正如孔子所言,即使在贫困之时也要保持君子风范。这种坚持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锻炼,更是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卫灵公》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条重要的原则。我引导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实践这一理念,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也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卫灵公》篇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激励我不断自我提升,同时也鼓励学生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将《卫灵公》篇的思想与现代教育相结合,需要创造性地转化这些古代智慧。例如,我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理念应用于团队协作的教育中,让学生理解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重要性。这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也培养了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

总结我的学习心得,我认为《卫灵公》篇对于正蒙导师来说,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文本,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工作指南。通过深入挖掘和实践这些经典的智慧,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成长,帮助他们在道德、智力和社会能力上得到全面发展。这些经典的学习,最终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宝贵的财富,成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论语》第十五篇学习心得体会

国际合作学院:肖佳玥

本周,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第十五篇,这一篇主要讨论了君子之道和为人处世的智慧。通过学习,我深感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教育的指导意义之深远。

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我的目标始终是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而《论语》第十五篇所蕴含的君子之德,正是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学习和实践的。

在《论语》第十五篇中,我深深被其关于君子品质的论述所吸引。君子,应当是温文尔雅、诚实守信、谦恭有礼、胸怀大志的。这些品质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诱惑。因此,我更加认为,学习和传承《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更要有实践这些品德的行动。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诚实守信的原则,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人际交往中,都要做到言行一致、信守承诺。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以谦恭有礼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

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我自身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质。我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我不仅要传授给他们知识,更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君子品质的优秀人才。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们深入学习和实践《论语》中的君子之道。我会组织相关的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和理解君子品质的内涵和价值。同时,我也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们成长。

《论语》第十五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君子之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今后的正蒙导师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这些智慧,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君子品质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