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四院第四组
学习心得 工学院王浩
《论语·述而》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与思想,尤其是关于教育、道德修养、君子之道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等方面。阅读《述而》篇,不仅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以下是我学习《述而》篇的一些心得,虽不能尽述其深邃,却也希望能勾勒出其精神轮廓。
教育之光:有教无类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普及性,认为只要学生有求学的意愿并表现出基本的尊重(如“束脩”象征性的学费),他就愿意施以教诲,不因学生的出身、财富而有所偏见。这一观念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传统,为后世教育的公平与普及奠定了基石。在今天,它提醒我们重视教育的平等权利,鼓励每个人都有追求知识和自我提升的机会。
君子之风:温文尔雅,淡泊名利
孔子在《述而》中多次提及君子的行为准则,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倡君子应胸怀宽广,光明磊落,不为琐事所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展现了孔子对物质享受的淡然,认为内心的充实与精神的愉悦远胜于外在的奢华。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对于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无止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自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展现了一位伟大教育家的谦逊与好学精神。他强调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勇于求知,是学习的重要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教导我们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边界,勇于承认不足,是真正的智慧所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这份求知的真诚与谦卑,尤为难能可贵。
生活的艺术:乐在其中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精神享受的追求。这种生活态度启示我们,真正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在于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学会欣赏美、体验生活中的小确幸,对于提升生活质量、实现心灵的平衡至关重要。
结语
《述而》篇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朴素的哲理,跨越千年,依然能触动人心。它不仅是孔子个人品德与智慧的展现,更是对理想人格和社会秩序的描绘。在学习中,我们不仅是在了解孔子的思想,更是在寻找自我提升的路径,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和、向善的心。《述而》教会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育的力量、君子的修养、求知的精神、生活的艺术,都是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的灯塔。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周晶
读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外事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正蒙学习心得
工学院 安子莹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地位不言而喻。
那么,《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机器人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陈泽平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中的这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深深地触动了我对学习和教育的理解。这句话虽短,却包含了孔子对于学习、记忆、教学和耐心的深刻见解。
“默而识之”,这里的“默”可以理解为沉静、内敛,而“识”则是识记、理解。孔子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表面的记忆和模仿,更重要的是通过内心的沉思和感悟,去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种学习方式要求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从而深入到知识的核心,把握其精髓。
“学而不厌”,这里的“厌”是厌倦、满足的意思。孔子强调,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不应因为取得了一些成就就满足现状、停滞不前。这种持续的学习态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也能够激发我们的创新精神,推动我们不断向前发展。
“诲人不倦”,这句话则是孔子对于教学态度的描述。他强调,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和进步。这种教学态度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用我们的智慧和爱心去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最后一句“何有于我哉?”这句话是孔子对于自我反省的提问。他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的谦逊态度,也提醒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在学习和教育中是否做到了这些要求。
这句话,让我深感孔子的伟大和深邃。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人性的导师。他的这些教诲,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教导和帮助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学习体会
工学院 宋拴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孔子,它深刻地阐述了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这句话提醒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地,与谁为伍,都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下面是我对这句话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价值。在与人交往中,我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见解、经验和技能。这些独特的元素是他们个性的体现,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通过观察和倾听,我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新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
其次,我认识到谦虚的重要性。当我们以谦虚的心态去面对他人时,我们会更加愿意去学习和接受。这种心态使我们能够避免骄傲自满,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进步的追求。同时,谦虚也使我们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人们通常更愿意与谦虚、有学习精神的人交往。
此外,我也意识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以应对这些变化。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正是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从他人身上汲取知识和经验。
最后,我认为这句话还强调了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在与人交往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通过合作和分享,我们可以共同解决问题、实现目标,并在过程中相互学习和成长。这种合作和分享的精神是我们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总之,“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开放的心态,从他人身上学习经验和知识。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合作和分享,与他人共同学习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竞争力和创造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论语》学习心得
学习《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学习《论文·里仁篇》中,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学习《论文·里仁篇》中,这一篇主要谈论的是古今人物、门人弟子的贤否得失。孔门之教重在修身为人,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做一些道理上的印证。初读这两章的时候,我感觉非常有意思。因为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孔子作为一个受众人景仰的人,作为万世师表,他选女婿的条件却显得非常的朴实、很平易。钱穆先生写道:“学圣人亦当在平易近人处,编者以本章为本篇之首,亦有深义。”大家就一起来细细体味一下。公冶长这个名字在论语中只出现过这一次,他是孔子的弟子,听他的姓“公冶”,应该是以他工匠的身份来命名的。然后这里的“缧绁”是指用来捆绑罪人的黑色绳索,在缧绁之中意思就是被抓进监狱里了,这是为什么呢?相传公冶长通鸟语,能听懂小鸟说话。有一次公冶长在一个地方听小鸟说话,知道有一个地方死了一个人,结果他去报官说那个地方死了人,结果那个地方真有这件事儿。但是官府的人说这件事你怎么会知道?然后就把他给抓起来了,他是属于无辜获罪,并非实际有罪的。孔子出于对于诸侯处理这件事情的不满,又因为对于公冶长身陷囹圄的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且将亲生女儿许她为妻。朱子注:“夫有罪无罪在我而已,其以自外至者为荣辱哉?”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假如现在有一个人蒙冤入狱,一般很可能(人们)只是会表示同情,在道义上支持他,甚至是在经济上支持,但是孔子竟然把女儿嫁给了他。 我想这在一方面能让我感受到孔子是非常有勇气的,不怕别人的非议,能够坚守心中的正义,因为社会大众对一个人的判断对这个人是有很大影响的。尤其(公冶长)是从监狱出来,不管为什么入狱,他身上都被打上了犯人的标签。另一方面我想孔子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是有自己清醒独立的判断的,他能够清醒判断这个人的本质,我觉得这也是很难得的。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译今天的语言是:“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能力的培养。
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禁引起了我感慨:“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校领导真是我们的救星,及时为我们增加营养。当今社会知识裂变“一日千里”,知识在不断更新。用传统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经跟不上社会形势的需要,所以老师要经常更新知识结构,要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心与敏锐感,为了培养能够适应这个社会需要的人,老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可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经验、优秀论文、教学先进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社会的需要。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中的精辟言论和孔夫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实质,并将其作为行动准则,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实践、反思,定能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下一代。
正蒙四院第四学习小组:康磊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工学院 孔伊莎
孔子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由于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参观东流的水,子贡问道:君子只要望见大水都要参观,理由是什么?孔子答道:由于大水滚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水有时在低处滚动,有时在高处滚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大胆一样。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平,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望见了必定要参观它。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这不仅表达孔子的聪慧,而且不也示意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拦,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观法,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在 55 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波列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赶,在陈国、蔡国之间遭遇厄困。于是又返回鲁国。
孔子叩心自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闻中的盘古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平平?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英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邪恶,但是自己有学识、有聪慧,可以用教导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
的目标前进。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在主观上,敬仰庄子那样逍遥自由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观上,我更提倡孔子的处世聪慧。尽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这一不对等
的法律。但人生孰能无过?孔子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孔子的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聪慧,给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供给了名贵的阅历。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流水不绝,鼓舞着万代子孙。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 王凌姬
在生活的喧嚣中,我选择了回归经典,重新学习《论语》。这部流传千古的儒家经典,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现代人修身养性、明理达道的宝贵财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哲理,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首先,我仔细研读原文,逐句品味其中的深意。同时,我还查阅了相关的注解和解释,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含义。此外,我还观看了一些讲解《论语》的视频,通过不同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这部经典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仁爱”的思想。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这让我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此外,《论语》还教会了我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境。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让我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保持坦荡的心态,勇敢面对,而不是沉溺于忧虑和焦虑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通过学习《论语》,我不仅领悟到了许多人生的哲理和智慧,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开始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同时,我也更加珍惜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光,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当然,学习《论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这部经典,不断挖掘其中的智慧与哲理,努力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受益于儒家思想的智慧。
总之,学习《论语》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和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用儒家思想的智慧指引自己前行。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在深入研读这部经典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需要我反复品味、仔细琢磨。例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仅仅知道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对知识产生兴趣和热爱,将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这样才能真正取得进步。这种理念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式,让我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内心修养好了,才能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得得体、大方。因此,他提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即君子应该致力于根本的修养,只有根基稳固了,才能生发出正确的道理和行动。这种理念让我认识到,在追求外在成功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内在的修养和提升。
通过学习《论语》,我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孔子提倡“和为贵”,认为和谐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提倡以和为贵、以忍为高。这种理念让我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注重沟通和理解,尽量避免冲突和矛盾的产生。
同时,《论语》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人生的启示。它告诉我,人生短暂而珍贵,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我深感《论语》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研读、深入学习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还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启示。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论语》学习心得
工学院物联网工程系:曹剑馨
身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深知《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部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语录体散文集,不仅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在我的学习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论语》的魅力,以及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的启示。
初读《论语》,我便被其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所震撼。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原则,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和生活中的言行。作为教师,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做到某些标准,但有时却忽略了自己是否也能做到。通过学习《论语》,我更加明白,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尝试将《论语》中的思想融入课堂。例如,当讲解课程知识点时,我会引用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观点,强调课堂的形式与内容应该并重。这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的人。
此外,《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学术研究中,我始终坚持思考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个人修养方面,《论语》同样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孔子提倡的“君子慎独”让我明白了自我约束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都力求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种自我修养的提升也让我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更加从容和坚定。
同时,《论语》中的“仁爱”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我。在处理与学生和同事的关系时,我始终本着仁爱之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这种关爱和理解不仅让我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也让我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论语》不仅仅是一部古代经典著作,更是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指南。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和挑战。在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汲取《论语》中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为学生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的学习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和智慧,更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思想精髓融入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论语为政篇有感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
“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
“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孔子的做人治学之道至今仍被世人恭维圣哲用来修身治教,这说明他有很高的真理性。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断的深入研究学习这位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思想,并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一代优秀接班人才。
《论语》院部交流分享心得体会
正蒙四院:徐文霞
通过近两个月的论语学习,以及院部领导的讲话和同事的分享,对论语的学习也有了更一步认知。
《论语》是人生之道,必读之本。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请教,来达到学习的态目的。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我们,不要做一个被动者,同时也要学会改变,让学习的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
我们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说了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也去说了也去做了!我们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觉得这点对我影响很大!
孔子还有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新东方总裁俞洪敏的成就得益于他的众多朋友的支持,而这些朋友的支持就来自俞洪敏在大学时期的乐于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时候他的朋友就从世界各处纷至沓来,成就了新东方,成就了俞洪敏。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浅的阅读可能都不能体会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论语》告诉我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智慧、有诚信的人,一个守恒的、内心忠诚的人,这样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于人世间!
《论语》分享心得
正蒙导师杨欢
上周晚上,在三号教学楼316开展了关于论语学习分享的座谈会。大家畅所欲言,积极热情地分享了论语的一些基本观点,以及如何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使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首先,有一位老师通过《论语·为政》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语句对论语的作者孔子的生平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在他五十五岁的时候,毅然辞去本国要职,选择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奔波,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漂泊生涯,最后,归国作丘陵之歌,整理古代文献,成就弟子三千。而他的思想被后世弟子编辑记录写成论语,并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成为后世学习的经典。
然后,我们对了论语中一些经典的观点:进行了谈论与学习。如:有的老师分享了《论语·学而》中的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别从复习和兴趣不同的方面来阐述信息方法。还有的老师分享了《论语·述而》中表达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及表达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通过各位老师的分享,让我对孔子在学习方面的思想有了更深的思考。
最后,老师们又通过其他方面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阐述。如:《论语》中表示珍惜时间的句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及表示“道”重要的语句:“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及表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语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语句分别珍惜时间,重视道义,以及推己及人等不同表述了孔子的思想。让我们从不同的方位更加立体地了解这一位圣人。
不知不觉,分享会接近尾声了。可大家还沉浸在先贤的智慧世界中,思想上产生了深刻的共鸣。通过各位老师的分享,让我从不同的方面了解到《论语》背后所代表的思想,让我更好的将《论语》应用的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孔子的这些优秀的观点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和育人都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高校的正蒙导师,响应学校的号召学习《论语》,在系统接触论语后,我深感《论语》中的智慧对于学生管理和教育的指导意义,也更加激起我的学习动力。通过学习《论语》的《学而》、《为政》和《八佾》篇,我进一步体会到了儒家思想对现代教育工作的启示。以下是我结合《论语》学习内容与正蒙导师工作的心得体会。
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论语》开篇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指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不断实践和应用。在正蒙导师工作中,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组织学生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鼓励实践应用: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实验、实习等方式,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注重终身学习:孔子在《为政》篇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表明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作为正蒙导师,我不断提醒学生,学习不仅限于在校期间,而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和人生的。
生: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孔子在《为政》篇中指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强调道德教育和礼仪规范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在学生管理中,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至关重要。培养道德素养:我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通过班会、讨论会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儒家的道德观念,如孝悌、诚信、礼仪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尊重他人,关爱集体。关注个体需求:在管理过程中,我注重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通过个别谈话和心理辅导,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多次提到心态的调整和情绪的管理,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正蒙导师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定期心理辅导:我定期与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排解压力。特别是面对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学生,我通过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营造支持性环境:我努力营造一个支持性和包容性的寝室环境,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通过组织寝室联谊、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他们的应对能力。关注特殊群体: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如来自单亲家庭、经济困难或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我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事:保持寝室整洁,促进身心健康。寝室卫生是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孔子在《八佾》篇中提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作为正蒙导师,我也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寝室卫生的管理中。卫生检查与评比:定期组织寝室卫生检查和评比活动,激励学生保持寝室的整洁和卫生。通过评比,学生们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教育:通过健康讲座和宣传,向学生普及卫生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严格落实防疫措施,保障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学生自主管理: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寝室卫生,制定寝室卫生公约,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通过自主管理,学生们学会了自律和合作,寝室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情:重视情感交流,构建和谐关系。情感交流是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正蒙导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师生情感交流:作为正蒙导师,我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我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们也更加信任和依赖我。同学情感交流:组织寝室联谊活动、生日庆祝等,加强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友谊。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增强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寝室氛围更加和谐。感问题处理:对于学生在情感方面遇到的问题,如恋爱困惑、人际矛盾等,我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情感问题,保持心理健康。
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思想对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启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论语》中“学”、“生”、“心”、“事”、“情”的教育理念,关爱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我相信,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学生们将不仅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更在道德素养、心理健康和综合能力上得到全面提升,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论语》大组学习心得体会
工学院:党叶楠
一、教学工作需要運言、慎行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进行教学思考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谓“多思、多想 多听、多看”。而对于,運言与慎行”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運言” 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融入团队,获得更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道言、慎行〞。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要汪重淉堂提问的没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童言”一个鼓励的眼、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蓮慎考虑。
为此,我将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運言、慎行” 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相信它能让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在《论语》的学习中,另一个让我颇为感触深刻的地方就是它对于社会生活的启示作用。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认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告诉我们,我们在与人交流的时候,需要以真诚、谦虚的态度面对彼此,充分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思想。只有以交流互动取代单一争论或猜度,才能达到更加理性、平和的社会氛围。因此,我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注重与他人的理性交流,促进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教师应是“仁者, 与“智者,的结合体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化”。在现代社会中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w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提倡“仁”与“智”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向题,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关爱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多鼓动孩子思考,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其次,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想了解和关爱学生将是做一名教师永恒不变主旋律,就看自己是如何用心去做课上和课下的“仁者”与“智者”,而一本好书需反复研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
论语学习分享会学习周记
工学院:蒋晓薇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用对自己的心去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遇事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我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一个人生命中有自信、有从容,有一种宽和,多体会他人的不容易,就可以做得到仁者爱人。可见,读透了论语,就感悟了人生。如果感悟人生,找到内心的安宁,快乐就会常伴我们左右。
给我的启发是:很多感动是心灵的触动,用语言不能表达得很清楚。的确,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时常的反思、多一点静静的倾听,少一点抱怨的声音,多想想生活的快乐与感动,少一点不实际的言论。也许,人生的道理人人都懂。我庆幸有论语这本书伴随者我,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时刻提醒着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非常喜欢孔子说的这句话,“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论语》学习小结
正蒙四院钱小川
《论语》前六篇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政治理想以及人生哲学。这些章节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和精神追求。
1、学习要点
教育理念:《学而》篇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孔子认为,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观念:《为政》篇等章节提出了儒家道德观念的核心,如仁、义、礼、智、信等。孔子认为,这些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有德之人)的基础,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石。
政治理想:孔子在《论语》中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主张“为政以德”,即通过道德修养来治理国家。他反对暴政和战争,认为政治应该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
人生哲学:《论语》前六篇还探讨了人生哲学问题,如如何面对困境、如何追求个人价值等。孔子认为,人生应该秉持中庸之道,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2、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论语》前六篇,我深刻感受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这些章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还激发了我们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同时,我也意识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有益的人生指导和精神寄托。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部门:工学院 姓名:张龙香
孔子《论语》中的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怎样向他学习呢?无非见到好的东西就跟他学习,见到不好的东西就在心中告诫自己一下,以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我们需要向不同的人学习。
关于孝敬之道,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它讲的是伦理亲情之爱,我们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如果我们言语谨慎,诚实守信,用爱亲人的心去爱他人,再去亲近品德高尚的人,提高自己,就可以为社会做更多有益的事情。如果精力充沛的话,我们应该多读些文献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说明孔子很注重实践经验,他告诉我们一切要从脚下出发,把最基本的东西做好。
关于诚信,孔子的学生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说的话能否兑现,那要看许下的诺言离道义有多远。如果诺言符合道义,那么兑现的可能性就会高一点。一个人如果恭敬有礼,又符合礼义,那么他就可以远离耻辱。如果一个人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是可以亲信的人,那么他的为人处世就很可靠了。因此,诚信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
在今天,《论语》教会我们如何学习,怎样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怎样做到诚实守信。这些理念,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我们如何走好人生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论语》 学习心得
工学院:杨娟
《论语》是孔弟及后人记述孔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它记述了孔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其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的《学而》篇就向人们讲述了关于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特别论述了怎样做人的为人之道。孔夫子的那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依然历历在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是危险的。《论语》中这句格言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牢记。我们在平时学习中,不但要努力学习,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通过学习《论语》后,使用明白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论语》就是文化经典之一,学而思,思而学,必定有益。本书分了7个部分来解读论语: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其中我感觉很多道理是在社会生活中比较实用的。《论语》强调人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如果做一件事情能够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这个事情一定可以成功。然而“尽人事而知天命”啊,如果个人已经尽力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那就是人算不如天算的结果,凡事还是要懂得知足常乐吧。 有人说过了三十岁就要给自己一种减法生活。这话说得很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拿我来说吧,我总觉得少一件衣服一个包一双鞋,经常为了要买什么样式的而苦恼。这些也不算什么大件的东西,但是说明我的心灵不够平静很空洞,所谓心灵之道即心中有什么就看到什么,我想人还是需要精神的更加丰富,而远离物质的纷杂才是所谓的“减法生活”吧。不管是怎么生活,人最终还是想追求快乐的。书中讲过一个寓言故事说:三个工匠在造一所宫殿。有人问第一工匠:“你再做什么?”他说:“我在砌砖”同问第二个工匠,他回答“你没看到吗?我在干苦力。”而第三个工匠却愉悦的说:“我正在造一个宫殿啊!”诚然,第三个工匠是最快乐的。第一个人很现实,目光也很短浅;第二个人是我们常说的那种“祥林嫂”,在他心中不会有快乐;而第三个人心中充满理想和希望,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难处,而是憧憬着成功后的喜悦。我想这样的人,不管成功与否,至少他的人生充满了阳光和快乐,我想要这样的人生。 再说为人处事交朋友这部分,这部分给我的提示和警醒最多。小的时候小朋友之间闹别扭我的父母总是责备我;长大了到社会上交往,他们总是让我觉得我是欠别人的,如果有矛盾,那么错肯定在我。(当然,我不是责怪我的父母。我在孩子小时候教育他也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按照黑格尔“正、反、和”的哲学理论,人生是要有这样一个过程才好。这是后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这个哲学论断。)这样下来,刚踏入社会的时候我就觉得十分苦恼,我很谦虚很低调了,但是反而有一些喜欢欺生的人会把矛盾引发到我的头上来。经过几年的滚打,我树立了自己的处事原则,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不是人们常说的“以德报怨”,“投桃报李”。咋听起来孔子这么告诉他的弟子,感觉有些出乎意料。其实孔子是告诉我们处世要把握分寸,他提倡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当然也决不赞成以怨报怨。而是用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态度坦然地面对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了解的这一点,我觉得为人处事仿佛轻松愉悦了很多。有了正确的处世态度,如果你又是个正直的人,那么我想会交到益友的。因为真正的好朋友不会只听得进去赞扬褒奖的话,更应该听的是批评和反面的意见,因为坦诚实在的意见是人生进步的动力。 人生之道,对于我还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毕竟我刚刚踏入而立之年,经历的事情还很少,我希望能到达书中所说的“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他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我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这就是六经注我的境界,是三十岁这个年纪所应该具备的心灵自信的能力。我还在努力,希望好的学习能导致我的行为改变。 《论语》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博大精深。从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是做人,只有学会了做人,才能去做事。做人,有一件事情最重要:就是永不不间断地学习。 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子曰:“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孔子说:“爱好仁德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愚昧易欺;爱好智慧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爱好诚信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伤害自己和亲人;爱好直爽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论语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困扰已久的问题,那短短的一句又一句话,也许只要读透其中一句都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 现如今,许多人工作压力大,精神负担重,忧郁、牢骚多,工作生活乐趣少。像我们教师又何曾不是这样呢?我几乎天天看到老师的疲惫身影,天天听到老师不满的声音。我一直困惑,为什么会这个样子,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有时还真有误会和矛盾,心情同样不佳。这些都影响了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生活的乐趣。最近看了于丹的心得,感觉很好,有修身养心,去郁闷之效,使人心胸突然开阔。 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论语》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现在的我们都有这等心胸吗?人人有了,集体多和谐,校园多美妙!我得修炼。“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这种境界的标准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论语包含的东西,是精神上的追求,值得思考的,还太多。
工学院正蒙四院
学习《论语》感想 安璐
《论语·子路》中提到的“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学习的目的和实际应用的重要性。以下是关于这句话的学习感想:
首先,这句话提醒我们学习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能否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孔子在这里提到的“诵诗三百”,可以看作是指《诗经》中的三百篇诗歌,代表了广泛而深入的学习内容。然而,如果只是机械地背诵、记忆,而不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这种学习就显得毫无意义。
其次,这句话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不能将其应用于政治、外交等实际领域中,那么他所学到的知识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种“不达”和“不能专对”的状态,反映了学习与实践之间的脱节,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警惕的问题。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实际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实现自我成长和进步。
此外,这句话还告诉我们,学习应该具有针对性。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来选择学习的内容,避免盲目追求知识的广博而忽视其深度。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学习的质量而非数量,通过深入学习、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和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实际能力,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学习的针对性和质量,避免盲目追求知识的广博而忽视其深度。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曹倍华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第11章11.23章节到第13章13.7章节有关内容并与大家做了分享,以下是我的学习内容及心得体会。
文章中有一段写道: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思是: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道:“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道:“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司马牛前面问了仁,孔子说,说话慢就是仁,回答非常简单,司马牛有点茫然,这里司马牛又问,那么什么是君子呢?司马牛都非常喜欢问孔子核心问题。您天天讲仁,天天讲君子,到底有个什么标准?孔子说,不忧愁,不恐惧,就是君子,又该司马牛茫然了,这么简单?不忧愁,不恐惧,就是君子了?孔子说,您别以为简单啊,您内心里没有愧疚,都是凭良心做事,又有什么忧愁,又有什么恐惧呢?剩下的事情,交给天意吧。不忧愁,不恐惧的核心是什么?是内省不疚,也就是完全凭良心,凭着良知良能。
我们每个人内心里,其实都知道对错,都知道那些事情应该做,那些事情不应该做。一个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我的思想,行为都是端正的,我做的任何事都是坦坦荡荡的,没有欺骗,没有做过任何坏事,我自然睡得着,即便是有人找我麻烦,甚至是倒霉了。我也坦然接受,这是命运的安排。
所以,您看,当君子其实舒心,君子坦荡荡嘛。
而当小人成天算计别人,做坏事,搞破坏,这些人总是怕人报复,或者知道自己要倒霉,只是时候没来,这些人,天天都会忧愁,恐惧,所以当小人其实划不来。而当君子划得来。我们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要做到不忧不惧,就是不要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一个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就是君子了。就这么简单。
当然每个人的良心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大家想要把自己的良心真正做到一个标准,还是要多读读儒家思想,不然成了愚蠢的人,愚蠢的人更可怕,就是干了坏事而不知道,而无所畏惧。这种人最可怕。所以,要多学习一下儒家思想,以免自己是个十恶不赦的人,坏透了的人,自己还不知道。
学习《论语》后五章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曹鹏祥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内容,这本书作为儒家经典,虽然年代久远,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至今仍对现代高等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论语》中所倡导的的核心价值。
子张问: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张问道: “士应该怎么样才能称得上达呢? 孔子说: “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呢? 子张答道: "在诸侯国有名望,在卿大夫家有名望。 孔子说:“这是闻,不是达。 所谓的达,就是质朴正直,崇尚道义,察言观色对人谦让,这样他在诸侯国做官必能通达,在卿大夫家做官必能通达。所谓的闻,外表是仁而实际行为却违背仁,而且自己以仁自居而毫不怀疑,这样他在诸侯国也能浪得虚名,在卿大夫家也能浪得虚名。达: 显达,通达。闻:名声显闻,有名望。虑: 考虑,想到。下人:处于人下,指谦恭礼敬。闻和达是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达未必闻,闻未必达。君子以优秀品质和好义精神达己达人, 虽然不求名望,而名望不意而至; 或者始无名望,而终必有之。 而某些有名望的人未必就是贤达,他知道竭力维护自己的名望,但不知道名望是来自仁德,不能唯仁德之首是瞻,不能唯仁德之事是举,名望也最终会化为泡影。所以,作为老师,要多做仁德之事,从实际出发,教导学生。
心得体会
近期我有幸深入学习了颜渊问仁的故事,孔子的回答仿佛一道清泉,涤净了我的心灵,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克己复礼为仁。”这短短几个字,道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我的理解中,克己复礼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省自我,摒弃一切不合乎礼仪的行为,追求道德和精神的升华。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因为各种诱惑而迷失自我,忘记了初心。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每天坚持做到克己复礼,那么不仅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和谐,整个社会也将因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而变得更加美好。“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是孔子的反问,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深刻启发。仁,不是靠别人来给予的,而是需要我们自己通过行动去实现的。作为辅导员,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更是他们品德修养的导师。当颜渊带着对“仁”的疑惑来到孔子面前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话如同一颗种子,悄然落在了颜渊的心田。辅导员的角色仿佛是时间的使者,他们承载着历史的智慧,又必须面对现代学生的种种挑战。让我们跟随颜渊的脚步,深入探讨如何将孔子的教诲运用于今日辅导员的工作之中,实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高尚境界。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生们接触到的内容五彩缤纷,良莠不齐。作为辅导员,我们要像颜渊一样,不断自我提升、克制私欲,引领学生去关注那些有价值、正能量的信息。我们应当成为他们筛选信息的过滤器,帮助他们分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正如孔子所言“非礼勿视”,我们应引导学生避免那些低俗、消极的内容,而将目光投向那些有助于个人成长和精神提升的资料。在众声喧哗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听觉是一种修行。我们要教会学生用耳朵去寻找真理的声音,而不是被虚假和谣言所迷惑。我们要引导他们在嘈杂中辨识雅音,学会倾听不同意见,但同时要能够辨别哪些是有益于自己心灵成长的声音。“非礼勿听”,在这个充满噪音的世界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指导学生聆听,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所听到的内容。言语是思想的表达方式,也是品格的反映。在平时的交流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到“非礼勿言”。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辞是否得体,是否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每一句话都应该经过思考,确保不仅能够传达信息,还能够传递正面的价值导向。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我们要鼓励他们表达真实的想法,同时引导他们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行动是最直观的榜样。我么更应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来展示“非礼勿动”的原则。无论是在校园内外,我们都应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做到诚实守信,公正无私。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们要严于律己,树立正直的形象,让学生从我们身上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君子行为,激励他们也能做到言行一致,成为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颜渊虽然自谦说“回虽不敏”,但他对孔子的教诲却是铭记于心,愿意去实践它。
作为当代的辅导员,我们也应该效仿颜渊的精神,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每一位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可以逐步营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最终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达到“克己复礼”的境界,进而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状态。这不仅是对个人的升华,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辅导员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的塑造者,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重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克己复礼”,我们辅导员可以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把孔子的智慧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这浮躁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力量。这样的教育工作,不仅仅是职业上的成就,更是一种对人性美好追求的实践与证明。
学习“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心得体会
工学院 正蒙四院 贾元武
意思解释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它描述了一个场景,其中季康子(鲁国的权臣)向孔子请教关于如何治理盗窃的问题。
具体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季康子担心盗窃的事情,就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如果您不贪求过多的财物,即使奖励他们去偷,他们也不会去偷。”
孔子的回答强调了领导者的道德榜样作用。他认为,如果领导者能够以身作则,不贪婪、不追求过多的财物,那么他的民众也会受到良好的影响,不会去做那些不道德的事情,如盗窃。这里,孔子提出了“上行下效”的治理原则,即领导者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民众的行为。
这句话也反映了孔子对于“仁”的理解。在孔子看来,“仁”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关键。一个领导者如果能够以“仁”为心,以身作则,就能够赢得民众的信任和尊重,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心得体会
学习“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这段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领导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性。
首先,孔子的回答强调了领导者的道德示范作用。季康子作为鲁国的权臣,他的行为和态度无疑对民众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指出,如果季康子能够自己做到不贪婪、不追求过多的财物,那么即使他奖励民众去偷窃,民众也不会去偷。这是因为民众会受到领导者高尚品德的熏陶,从而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在任何一个组织或社会中,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都至关重要。领导者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道德的标杆。他们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下属和民众的行为,因此,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才能引领整个组织或社会向善。
其次,孔子的回答也揭示了社会风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在一个道德风尚高尚、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会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不做不道德的事情。相反,在一个道德沦丧、贪婪腐败的社会环境中,即使法律再严厉,也难以遏制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因此,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至关重要。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抵制不道德的行为。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公正、文明的社会环境。
总之,学习“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这段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领导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和践行道德规范,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第八部分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景为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学习心得,前一句说的是提高道德修养,应该按忠信仁义的原则,不能感情用事。后一句说的是社会的运转应该各安其事,不能越位,否则社会就乱了。
这两句话的核心我认为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准则。在过去,做君主的,就应该行仁政,不能义气用事;做臣子的就应该坚守本分,忠心爱国。君王就应该行君王之事,做臣子的就应该行做臣子的本分,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也就是齐景公说的社会不混乱大家才能都有饭吃。
论语在现在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比如说做老师的就有做老师的行为规范,做学生的就有做学生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表现在老师身上就是有仁爱之心,爱学生,关心学生,要有忠心,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做老师的就要像个老师,安心本职工作,不能在工作之余,不务正业,从事其他与教师身份不相符的事情。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刘菁
通过学院组织的论语学习分享会,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智慧和道德观念。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人际关系、道德行为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思考,这对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和处世之道有着重要的启示。
其次,论语中的经典语录给予了我很多思考和反思的机会。孔子的言论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我们要对他人怀有同情和善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鼓励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这些箴言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和运用的智慧之言。
此外,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交流和讨论,我也受益匪浅。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论语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分享和倾听,我们可以互相启迪,共同探索论语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样的互动不仅加深了对论语的理解,也拓宽了我的思维和视野。
最后,我认为论语学习分享会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智慧,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可以与他人一起学习和成长。通过学习论语,我们能够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和决策。
总的来说,本次论语学习分享会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从中受益良多。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学习《论语》心得(八)
工学院 正蒙四院 马琳
本周我们小组继续学习了《论语》的《先进片》。它涵盖了许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在学习这个章节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许多之前从未感受过的东西,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先进篇”所强调的敬畏之心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关于敬畏之心的记载,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颜回对孔子的感恩之心:“子之恩,陈与?曰:“求之不得,寝而思之,得而不喜,动而觉之,是以有闻。”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先辈、师长,感恩于他们的灵魂和精神上的点拨,更要用这种敬畏之心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遇事果断地去解决问题。敬畏之心是一个人做人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键。
其次,学习在《先进篇》中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篇文章在很多时候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如书中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所渴望的读者的状态。这种状态大概就是在学习中时刻保持思考,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与世界对话,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通过阅读《先进篇》,我意识到学习是一种生命力,不断的学习才能保持一个人的灵魂的年轻。
在《先进篇》中,许多篇章涉及到做人和处世的坚持和原则。其中有一句话是我非常赞同的,那就是“态度决定一切”。人的为人处事总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时候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而态度则可以决定很多事情的结果。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平时对待工作抱有消极的态度,那么他很可能做出的成果也不会太好。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待事情的积极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态度,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更好的发挥。这句话让我体会到做人和处世的道理,它可以引领我们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让我们的生活不再盲目。
在读完《先进篇》后,我还意识到了用心的力量。书中不断地强调“用心”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都非常重要。无论是从哪方面来看,用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用心并不是一个人的天份,它是一种习惯,一种良好的思维状态。无论你的天赋如何,如果没有这种“用心”的抱负,你的成就会受到很多限制。如今的社会充满了竞争,我们只有懂得用心,才能在无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阅读《先进篇》是对我人生的一次启发和豁然开朗。学会敬畏,学习有思想,坚持人生的原则和用心的状态,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希望我们能够时刻以《先进篇》为指南,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大学》学习心得
工学院:田甜
作为一名大学正蒙老师,当我阅读到《论语》中子路使子羔为费宰的篇章时,不禁沉思其深意。这段经典记载了孔子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学和人生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细细品味。
在这段对话中,子路提出让子羔去治理费邑,而孔子却回应说:“贼夫人之子。”这里的“贼”,可以解释为损害、危害,意味着孔子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对子羔造成伤害。当子路辩称,有百姓、有国家、有社稷,不一定非得读书才算学问。孔子则回答:“是故恶夫佞者。”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对那些口巧心不诚的人感到厌恶。 这两句话透露出孔子关于教育的深刻见解。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没有扎实的学习基础,就难以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这并非是贬低实践的重要性,而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操,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孔子对于言辞的态度也是十分严谨的。他认为,言辞应当真实反映内心,而不是用来迎合或者哄骗他人。
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育领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浮夸的言辞和虚假的宣传,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警惕和抵制的。教育的本质在于启迪心智,而非制造表面光鲜的成果。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做人。
论语》中的这段对话,不仅仅是关于教育和学习的对话,更是关于人性和人生的探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从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有用之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我们也应当将这些智慧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引导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颜渊篇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第三组 王存立
本周三下午我们集中学习了《论语》颜渊篇的有关章节,晚上又参加了正蒙四院组织的线下本原儒学经典学习心得分享,获益匪浅,现将一点学习心得分享如下。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在本章中,子张向孔子询问如何成为一个明智的人。孔子回答说,如果一个人能够不被潜移默化的谗言所影响,也不被直接感受到的诽谤所动摇,那么他就可以被称为一个明智的人。更进一步,如果一个人不仅能够抵御这些负面影响,还能够保持自己的远见和判断力,那么他就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有远见的人。
孔子的这段话强调了个人在面对谗言和诽谤时保持清醒头脑的重要性。“浸润之谮”指的是那些悄无声息、逐渐渗透人心的谗言,而“肤受之愬”则是指那些直接攻击、让人感受到伤害的诽谤。这两种情况都是对人心理防线的考验,能够不为之所动,显示出一个人的内心坚定和智慧。一个人能做到广泛听取众人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做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我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此外,孔子还提到了“远”的概念,这里的“远”可以理解为超越眼前的困扰,拥有长远的眼光和深远的思考。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不被即时的谗言和诽谤所迷惑,同时还能保持对未来的清晰规划和判断,那么他就达到了更高层次的明智——即远见。
总的来说,孔子在这里教导我们,真正的明智不仅在于能够识别和抵御外界的负面影响,更在于能够保持内心的独立和对未来的洞察力。这对于任何时代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和能力。
在本篇中孔子还强调了民众信任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即使是在极端的情况下,失去粮食和军事力量,只要人民对政府保持信任,国家仍然有可能存续下去。反之,如果人民不再信任政府,那么国家的根基就会动摇,最终可能导致国家的崩溃。这里体现了孔子治国理念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政治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得民心的前提是政府的诚信和公正。儒家思想中重视“德治”,即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而不是单纯依靠武力和物质资源。孔子的这一教导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提醒着现代社会的领导者们在治国理政时,应当注重建立和维护公众的信任,这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
以上是我读《论语》颜渊篇后的一点体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更加认真地去品读经典,领会、学习里面的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进而去影响我的学生,使之转化成为一种内在的性格、品质。
学习《论语》前6章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王建斌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内容,我深深被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和思想所打动。这一篇章中,孔子与其弟子颜渊的对话,不仅揭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导和哲学思考。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训诫让我深受启发。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和行为举止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思想中“仁爱”的核心价值观。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仁爱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在当今社会,这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仁爱之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论语》第11章11.23章节至第13章13.7章节学习心得
工学院正蒙四院 王静
近期,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第11章至第13章的部分内容,特别是从11.23章节至13.7章节,这些章节中蕴含的智慧与哲理,不仅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在我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中得到了实际应用,使我受益匪浅。
在11.23章节中,孔子提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教授结构力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专业课程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我时常将“义”与“礼”融入课堂,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在工程实践中,不仅要追求技术上的卓越,更要坚持道德底线,遵循社会规范。
担任正蒙导师期间,我负责督促学生打扫宿舍卫生,这不仅是保持生活环境的整洁,更是培养学生自律、责任感的契机。我时常引用《论语》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来鼓励学生,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我借鉴了《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理念。我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同时,我也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在学业指导方面,我结合《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导,引导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更要勤于思考。我会定期组织学业规划讲座,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对于考研、专升本等方向的学生,我会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建议。
每周进宿舍了解情况时,我不仅仅是检查卫生,更是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我会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困惑,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这种亲和力和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关心和支持,也让他们更加信任我,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心声。
通过学习《论语》,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职业追求。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品质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探索和实践《论语》中的智慧与哲理,让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论语学习有感
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关于这章的“一以贯之”解说众多。第二轮通读《论语》我也想说说我的理解。
在《论语》里仁篇第15章子曰:”参shen1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关于孔子的“道”,曾子就用了“忠恕”二字来解。可信吗?不急。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曾子这个人。从曾子平常的话语中可知他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重孝尊礼。比如,"君子思不出其位。"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对孔子的“道”草率总结,信口雌黄呢?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忠恕”二字的含义。先说“忠”。《说文》:忠,敬也。《玉篇》:忠,直也。《增韵》:忠,内尽其心而不欺也。看到这里我想到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在《传习录》答顾东桥书中有言,“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综合起来就是真忠即是要行,不行不足谓忠。
接着来看“恕”。从心,从如,如亦声。本义为恕道,由己之心推想他人之心,即所谓"如心"。《说文》:"恕,仁也。" 《论语》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外,在颜渊篇第二章中也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以此来看,“恕”是“如心”,“仁”之意。
所以,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确实该是曾子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是孔子教子贡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恕也。“忠恕”则可理解为“终身行仁”,且真“仁”不仅要做到能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第九章)“仁”即是“恕”,如心也,不可细说。
学习《论语》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魏建强
本周正蒙四院第三小组继续学习了《论语》。大家讨论积极期,发言热烈。于洋老师带领大家学习的内容讨论,甚至是争论最为影响深刻。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表面意思讲的是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其实这讲的也是朋友之道,朋友的积极意义在哪里。用学问来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再以相互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
《论语》先进篇学习心得
杨强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②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③及主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④,如⑤五六十,求也为之,比③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这段对话发生在“千乘之国”这一特定的背景下,子路以其直率的性格提出了自己对治国的观点:强调军事的重要性和民生问题的解决策略。子路认为一个国家应该重视军队的建设,确保国家的安全;同时,他也关注民众的生活,提倡减轻百姓负担,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面对子路的观点,孔子给予了回应,他并不完全赞同子路的看法。对于军事问题,孔子的态度是中庸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确实需要有足够的防御力量,但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内政管理和道德教化。而对于民生问题,孔子则更加强调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和为民做表率,他认为领导者应当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和改善民众的生活,而非仅仅通过政策上的调整。 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孔门弟子们对于治国理政的不同看法,也反映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对于治国理念的深刻思考。孔子所倡导的,是一个以道德为根基,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这一点在与子路的对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态度,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教育策略。他的微笑和提问不仅仅是对两位弟子不同答案的反应,更是他对教育方法和对待学生期望的深度揭示。他通过微笑鼓励学生们自由发表观点,通过提问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教育方法,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强调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孔子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他的期望不仅仅是学生们能够掌握知识,更希望他们能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有思想、有能力的人。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杨婷
本周具体学习了,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对这句话联系生活对此的感悟和看法。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成人之美”。“成人之美”并不难理解,其重点在“美”上。这个“美”字,指的就是别人好的或善的、最起码也是对社会或他人无害的愿望或计划。“成人之美”不是单纯帮助别人达成愿望,而是帮别人达成美好善良的愿望。如果帮别人干坏事,目的实现了,那也不叫成人之美,而是“助纣为虐”。因此,所谓“君子成人之美”,就是指有德行的人,总是想着让别人好,尽力为别人创造条件,成全别人的好事。这种“助人达成善良愿望”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君子成人之美,出于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一种博大的情怀。这种助人达成美好愿望的情怀,不但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慰藉,还能给人以生活或事业上的帮助,是在积德行善。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管你是伟人,还是普通人,都不例外。虽然各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志向有高有低,再加上每个人的客观条件、面对的外在环境不同,因而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其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有理想有追求,并希望成功,却是所有人类能力和价值的共同体现。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应当理解这种能力和价值的重要性,重视和爱护这种能力和价值,并设法促使其得以发挥和实现,而不应对其敌视、压制和打击。我们自己也渴望实现理想,达成愿望,其他人也是同样;我们不希望自己追求理想的道路遭到拦阻,别人也如此;我们希望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得到真诚的帮助,别人也会有这样希望。因此,成人之美是成全自己,也是成全别人的一种美德。
学习《论语》11章到13章心得体会
工学院 杨燕子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承载着丰富的智慧与哲理,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其中的先进篇更是有着深刻的启示与指导意义。在深入研读这一篇章后,我深受触动,下面我将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先进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先进与后进学生的评价,以及他对于教育的独特见解。通过对比不同学生的性格、才能与品德,孔子展现了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与需求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在先进篇中,孔子多次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比知识技能更为重要。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我也从论语中领悟到了教育的耐心与智慧。孔子对于后进学生的教导充满了耐心与鼓励,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而是用智慧去引导他们走向正途。这使我明白,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学生的成长,用智慧去引导他们克服困难、不断进步。
此外,论语还让我对教育的目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总的来说,论语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与收获。它让我更加明确了教育的方向与目标,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做好教育工作的决心与信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会不断运用《论语》中的智慧与哲理,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颜渊篇及子路篇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于洋
5月15日,我们主要学习了《论语》颜渊篇及子路篇的部分内容。我解读的内容为“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是孔子关于如何向他人提出忠告和建议的智慧箴言。细细品读完这句话,真可谓醍醐灌顶。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的意思是,当你想向他人提出忠告或建议时,应以善意和适当的方式表达。但如果对方不愿意接受或不能理解你的建议,那么就应该停止,不要强对方接受自己意见,不要自取其辱。“忠告而善道之”意味着当我们要向他人提出忠告或建议时,应以善意和真诚为出发点,并采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这里的“善道”可以理解为以善意和合适的方式去引导和告知。这种方式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出发点是否正确,也要考虑对方的接受能力和心理感受。“不可则止”告诉我们,如果对方不能接受或理解我们的建议,我们应该及时停止。这里的“不可”指的是对方不愿意接受或无法理解我们的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意愿和选择,而不是强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毋自辱焉”强调了我们在向他人提出忠告时,应保持自尊和自重,不要因为对方不接受我们的建议而感到沮丧或羞辱。我们应该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我们不能强求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和选择,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
总体来说,这句话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和保持适当的界限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正蒙导师,接触的学生基本都处于20岁左右,他们青春活力同时思想有时过于偏激,如何与他们进行沟通,孔子的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行为准则。我们向学生提出建议或忠告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需求,以善意和尊重的态度进行沟通。如果不能接受我们的建议,我们不要强求,要保持一定的自我尊严和底线。
《论语》第11、12章 学习心得
工学院正蒙四院 张洪波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意思是说:棘子成说:“君子有内在修养就行了,何必要外在的文辞礼仪呢?”子贡说:“可惜啊!先生这样谈君子。话说出口,就是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了。文采和本质一样重要。拔了毛的虎豹皮和拔了毛的犬羊皮没什么不同。”
此章谈论的是君子的“质”与“文”。就本文来讲,质,指本质;文,指外在。依棘子成所言,君子具备了本质的美就可以了,不必再注重外在修饰。但君子是讲究内外兼修的。修内为“质”,即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表现为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正直、忠诚、公正;修外为“文”,即内心的恭和敬表现为外在的举止有礼、行为规范。它们相辅相成,文质合一。诚如当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关系,二者兼备,才是真正的文明。
棘子成与子贡对话的这章内容,让我想到“内外兼修,方得风清气正”一词,作为师生更应做到,教师应该按照立德为先的教育方针来教育和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卓越的精神面貌,也要做到身正为范,努力让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指路明灯,为社会培养思想积极向上、技术精湛的栋梁之才;教育学生做到具有坚强果敢的毅力,明辨是非的能力,迎难而上的魄力这种优秀的品德,也应该做到个人举止得当,行为规范,遵守学校日常行为养成的各项管理规定。正如学校理事长提出的《为师修己歌》、《为生律己歌》,也是在指引我们师生做到内外兼修,知行合一。
学习《论语》第十二章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张媛媛
在深入研读《论语》译著第十二篇后,我对儒家思想的精髓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这一篇章中,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和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导和智慧,也为我们如何处世、待人接物提供了明确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我被孔子对于仁德的强调所触动。在第十二篇中,孔子多次提到“仁”字,强调仁德是君子必备的品质。仁德不仅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更是对自我修养的不断提升。这种思想让我明白,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德之心,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平和、与人为善。同时,这也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仁德品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其次,孔子对于礼的阐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十二篇中,孔子多次提及“礼”字,强调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的重要手段。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的体现。这种思想让我明白,一个人只有遵守礼的规范,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举止得体。同时,这也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此外,孔子对于诚信、忠诚等品质的重视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第十二篇中,孔子强调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这种思想让我明白,诚信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更是社会交往的基石。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忠诚是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这种思想让我明白,忠诚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赵启雄
在《论语》的篇章中,孔子对于弟子们的教诲和期待,总是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人性的关怀。其中“子畏于匡,颜渊后“和“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这两句,更是蕴含了孔子对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独到见解。
让我们解读第一句“子畏于匡,颜渊后”。这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一度陷入危机,孔子以为颜回已经牺牲,然而颜回却奇迹般地出现在孔子身后,令孔子既惊喜又感慨。在这里,孔子用"吾以女为死矣"表达了他对颜回的担忧,而颜回的回答“在,回何敢死”则表达了他的坚定和忠诚。从这一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和期待,同时也反映出颜回对于师道尊严的坚守和对于生死的淡然态度。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句话,"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当季子然询问孔子是否可以将仲由和冉求视为大臣时,孔子的回答是:"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孔子的回答中,他首先纠正了季子然的提问方式,然后阐述了他对于“大臣”的定义“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里孔子强调的是大臣应当以道义来侍奉君主,如果无法做到,就应当停止。而在他看来,仲由和冉求只能被称为“具臣”,即具备一定的才能,但并未达到“大臣”的标准。
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作为人,我们都应当有一颗敬畏之心。正如颜回在危险时刻选择坚守师道,不轻易放弃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应当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孔子对于“大臣”的定义,实际上是对于做人做事的要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才能和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只有那些能够坚守道义,用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帮助他人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尊重和认可。
《论语》中的这两句话,不仅是对古代士人的要求和期待,也是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和教诲。在快节毒和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该学习古人的智慧,坚守道义,追求真实的自我,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格、有责任的现代公民。
工学院第第一组
《论语》公冶长篇学习心得
工学院 侯宏录
《公冶长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们关于仁德、君子之道、交友原则等方面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其中的思想精髓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在面对这类困境时如何做出决策。
追求仁德,坚守原则。孔子强调“仁”为核心价值,即使在现实困难面前,也不应放弃道德和原则。因此,在理想与现实冲突时,首先要审视决策是否符合仁义道德,坚持做正确的事,即使这可能不是最容易或最直接的路径。
自我反省与提升。《公冶长篇》中体现了孔子对个人修养的重视。面对冲突,个人应首先自省,是否自己的期望过高或理解有误,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寻找更合适的解决方案,力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
明智选择交友。孔子认为交友需谨慎,与正直的人交往能促进个人成长。在决策过程中,可以寻求智者的意见,与那些能够给予建设性建议、鼓励遵循正道的朋友交流,他们的视角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灵活应对,知行合一。孔子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理想与现实冲突时,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同时保持行动与信念的一致性,既不盲目妥协,也不脱离实际空谈理想。
持之以恒,耐心等待时机。《论语》中多次提到“时”的重要性,即做事要顺应时势。当理想难以立即实现时,保持耐心,持续努力,同时观察时机,适时而动,有时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的酝酿和社会条件的变化。
《论语》学习感悟五
《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公冶长的对话,以及其他与孔子相关的言论和故事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和政治思想。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人的天性是无法通过后天进行改变的。朽木经过雕琢,其本质也是朽木;粉饰修炼的再好的粪土之墙,其本质还是粪土之墙。后天改变的只是其外表。作为人,外表其实就是我们的言语,说的再天花乱坠,再口若悬河,那也只是外表。人的本质其具体表现要通过行为才能了解到。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告诉公冶长,治理国家时应只听公正的建议、发表有根据的主张,并以礼仪为行动指南。这不仅是治理国家的原则,也是个人行为的指导。真正的君子:孔子解释了“君子不器”的理念,强调君子应有仁慈之心,不应将自己视为固定的器物,而应具有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公冶长提出的“士志于道”的观点,孔子认为只有对道德持敬重态度的人才有资格进行讨论和辩论,强调了追求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论语·公冶长》,我们不仅了解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还能深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理想。孔子的思想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读《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雷晓荣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有的谈怎样做人、有的谈怎样学习.……语言精炼,含义丰富,其中许多语句至今还有很强的生命力。今天看到了这样一则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孔子让颜回做饭,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等到颜回请孔子吃饭时,孔子假装说:“我刚刚梦见了父亲。我想用这干净的米饭来祭祀他。”颜回连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掉到锅里,我觉得弃之可惜,便抓出来吃掉了。”孔子这才知道颜回并没有偷吃,心中不由感慨万分,便对弟子们说:“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所以孔子的“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这句话是否与【公冶长第五】背道而驰?所以不得不引用一句跟高层次理论来总结这种矛盾,“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公冶长第五】只能作为历史记录材料来看,从对别人的评论来反射出孔子和他当时的那些弟子的关于仁德的探讨和当时的思想境界,然后结合整部论语来体会孔子与他徒弟们的在这段人生历程中的思想境界上的变化。
说道这里读了【公冶长第五】如果有什么心得的话,无非就四个字“慎于言行”。因为言行必然招来各种解释,有好有坏。不同层次的理解不同,所以为大事的人要注重这方面的修养,以免不必要得麻烦。
《论语·公冶长篇》学习心得
工学院 李君绒
《论语·公冶长篇》是《论语》中的第五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诸多智慧。学习这一篇章,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孔子关于人伦道德、教育理念、交友原则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深邃思想。以下是我对《公冶长篇》的一些心得体会:
孔子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治理家庭乃至国家的基础。“仁”作为儒家核心价值观,在此篇中多次被提及,孔子认为“仁者不忧”,一个内心充满仁爱的人,能以宽广的胸怀面对世间万物,不为私欲所困。通过提升自我,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实现家庭和谐与社会秩序的基石。
孔子在本篇中展示了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强调因材施教,如对公冶长和南容的不同评价,体现了他对学生个性和能力的深刻理解。同时,孔子提倡终身学习的态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鼓励人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他强调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人修养,服务社会。
孔子在《公冶长篇》中提出了交友的重要原则:“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并非指只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友,而是强调选择那些能促进自己成长、品德高尚的朋友。他认为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巨大,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知识增长。
孔子对于人的评价,往往超越表面行为,注重内心的动机和潜力。比如,他对公冶长虽有前科但依然认为其可信任,显示了孔子的宽容与深度识人之明。这教导我们应以更开放和理解的心态去看待他人,给予改过自新和展现真正价值的机会。
孔子在谈论颜回、子路等弟子时,既表达了对他们理想人格的高度赞扬,也指出了他们在现实中的局限性。这反映了孔子既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又深知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现实限制,鼓励弟子们在理想与现实中寻找平衡点,脚踏实地,不断努力。
总之,《论语·公冶长篇》以其丰富的内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修身养性的指导,也展现了孔子深邃的教育思想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学习这些经典,可以启发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升自我,并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忘贡献社会,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共进。
《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 李玉忍
《论语·公冶长篇》不仅是儒家经典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探索理想与现实平衡智慧的宝库。在这一篇章中,孔子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教育智慧,向我们揭示了如何在纷扰尘世中寻得心灵的宁静与实践的智慧,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
首先,孔子强调了“知”与“行”的统一,这是达到理想与现实平衡的关键。他提到“听其言而观其行”,意在教导人们不仅要有高尚的理想和深刻的见解,更需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理想虽高远,但若无脚踏实地的实践,终将流于空谈。公冶长等弟子之所以得到孔子的赏识,正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孔子的教诲,将仁爱、礼义等理想价值融入到具体的行为之中。其次,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处理理想与现实冲突的重要哲学。在《公冶长篇》中,虽未直接提及“中庸”,但其思想精髓贯穿始终。孔子主张避免极端,追求平衡和谐,既不过分拘泥于理想化的完美,也不完全屈服于现实的妥协,而是寻找最适合当下的合理路径。例如,孔子对不同弟子的不同评价,体现了他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给予适宜指导,既鼓励他们追求理想,又考虑现实条件,寻求最适宜的发展道路。
再者,孔子重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这也是调和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个人应先“修己以敬”,通过不断自我完善,提高道德修养,然后“安人”,即影响和改善周围的社会环境。这种从自我做起,由内而外的改变策略,既是对理想的坚守,也是对现实的积极适应,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
《公冶长篇》中蕴含的智慧教导我们,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既不放弃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又能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灵活应对,以实际行动诠释理想,用理想之光指引现实之路,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