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正蒙四院2024春季第十一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6-07

学习心得

工学院  王浩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与教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泰伯篇》作为《论语》中的重要篇章,集中体现了孔子关于孝道、君子修养、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在深入学习《泰伯篇》后,我深受启发,不仅对传统美德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有了新的认识。

孝道:德之本

《泰伯篇》开篇即以“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引出了孝的最高境界——泰伯之让。泰伯,周文王之兄,为了让位给有德的弟弟,不惜三次放弃王位,隐居吴地,这种无私的行为被孔子誉为“至德”。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与照顾,更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以家族、国家乃至天下的福祉为重的高尚情操。它教会我们,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不应忘记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与奉献。

君子之风

《泰伯篇》中多次提到“君子”,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这句话强调了评价人的标准应该是其行为和言论的真实价值,而非其地位或他人的评价。孔子通过这些论述,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理想君子的形象:他们注重自我修养,言行一致,公正无私,能够理性判断,不被表象所迷惑。这对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坚持道德原则,不随波逐流。

治国之道

《泰伯篇》还涉及到了治国理政的理念,如“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这里孔子赞扬了舜和禹的谦逊与无私,他们虽拥有天下,却不以权势自居,而是以天下为公,心系百姓。这启示我们,优秀的领导者应具备宽广的胸怀和深厚的民众情怀,治理国家应以民生福祉为先,而非追求个人权力和私利。在当今时代,这一思想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自我反思与成长

学习《泰伯篇》,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次深刻反思。孔子强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这教导我们要勇于承担个人责任,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断自我提升,而不是归咎于外在因素或他人。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结语

总之,《论语·泰伯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孝道、君子风范、治国理念的宝贵智慧,更是对我们个人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以及领导力的一种深刻启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审视这些古老而永恒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光辉,指引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和谐统一。《泰伯篇》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激励着我们不断提升自我,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周晶

学习《论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被孔子的言行深深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所折服。

一、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子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许多老师经常会生气发火,缺乏耐心。如果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应该耐心地去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再说说“学而不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自己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自己不但需要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还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书。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论语》中孔子采用了多种教育方法,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因材施教”。作为教师,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环境,肯定会让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不能一把尺子下来,十个手指伸出来还有长有短,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让学生能体会到不同的快乐。《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论语》中孔子还提到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知新”的前提是“温故”,“为师”的前提是“知新”,不能知新,又怎能为师?

三、快乐的为师之道。教师的工作是一件繁琐、劳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种清贫的生活世界中寻找快乐,在清贫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开出一片乐土,追求自我的完美。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日:“末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通过学习《论语》,感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要热心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二要在工作中要因材施教,讲究教育方法;三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我们要发扬《论语》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勤于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教育好学生。让我们一起在这份职业中寻找我们的快乐吧!

观《论语》有感

正蒙导师杨欢

上周,参加了关于论语知识大会。分享过程非常震撼,灯光音乐内容都让人沉浸其中,而我也收益颇多。

时间是一个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物理学中,速度,加速度都与时间有关系。且很多微分的被积单位也是时间,dt这个符号,我写了很多次。每次说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总能感到时间的流逝。就会想到论语中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的一句关于时间的名句。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也会让我感到时间的珍贵,更加珍惜时间。
   仁和礼是孔子的核心思想,贯穿了论语的全部内容。其中,关于仁和礼的句子就有很多。如“知(zhì)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也包括,朝闻道,夕死可矣。等句子.。表明了仁在孔子思想的重要性。而仁和礼也是我们所推崇的优秀美好品德。黄校长提出的正蒙通史教育,以及论语分享的座谈会。都让我深刻感受到仁的重要性,我也将会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仁的理念。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的一句经典名言。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主张以学习为目的,不断向他人学习,吸取他人的长处,同时也不断自我反思,改正自己的缺点。对于这句话,我深有体会。在我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味着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能够成为我们学习对象的人。无论是优秀的老师、职业导师,还是身边的朋友、家人、同事,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汲取他们的智慧和经验。
同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给了我启发。我们在学习他人长处的同时,也要学会发现他人的不足之处,并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这需要我们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勇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通过最近的学习,我感受到了论语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现代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于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信心。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弘扬论语中的智慧和价值观,也将这份热爱和坚守传递给更多的人。

正蒙学习心得

工学院 安子莹

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这句话,我个人不太敢讲,因为自己还未成器,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所谓器,就像以前所指的装东西的容器,什么形状的都有,这个好比是器。现在也经常会用“成器”这个词来形容一些特别优秀的人。

不器,是跳出这些容器,不会受到任何的束缚。但是,老师常讲,要想做到君子不器,必须先从器开始。也就像是自己所学的专业,一定要熟,把自己所从事的这个专业、行业吃透才能成器。到最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系统,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不再会受到专业的约束和束缚。

好比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年轻的时候也都是跟着老师、前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然后慢慢的升迁,到最后做到了总经理这个位置,所有的专业、业务,已经不能再束缚或约束住他。智慧、能力、人脉、资源等等,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系统,知道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他已经从器升到了不器,在任何一个公司或岗位,都可以胜任。

师说古人儒将,因缘际会,书生带兵,多胜武夫。近世毛泽东非军校毕业,千古兵圣,岂非君子不器?凡事由器而入,由不器而出。若未能知器外之理事,终是庸器!

时下“专才”、“通才”的讨论,似乎都有点跑题了。所谓“专才”是说专业技术。人拥有技术能力,并不就因此能成大事,仍然需要有洞烛机先的智慧、与人共事的能力、善良的品格、坚毅性格等等才能统领大众,成就大事。这些智慧、能力、品格、性格等等不到个境界,任何人都只是“器”。而这些品质都需要从“器”的使用与练习、磨练才能学到、深入、与优化。

任何能力,任何造福众人的事情,都需要有施展与实践的载体,这就是“器”。任何人的学习,就是要从器的使用与实践中,去学习到“非器”的品质,才能成大事,所以“君子不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机器人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陈泽平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读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至理名言,我深感其内涵之深邃,仿佛一股清泉洗涤了心灵,让人在繁忙的世俗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对君子与小人行为心态的深刻描述,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哲学和人生智慧。  

“世界上什么人最容易生气”?刘震云引用他舅舅说过的话:看事情看得近的人容易生气,你事情看得近,总觉得别人对不起你,看得长的人,总觉得自己对不起别人,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读完这句话,让我深思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且反思自己的处事态度。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心胸开阔,善良正直,与其相处令人愉悦,而有些人却总是心机深重,处处算计,令人感到疲惫与厌倦。这句话提醒着我,要时刻保持一颗坦荡的心,不要被世俗的功利所迷惑,要学会宽容与豁达,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君子。我们的心态和态度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境界和幸福感。如果我们时刻怀着戚戚之心,处处计较得失,那么无论得到多少物质上的成功,心灵上都会感到空虚和不安。而如果我们学会放下成见,坦荡待人,心胸开阔,那么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至理名言,不仅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人,更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和诱惑。让我们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保持一颗坦荡的心,坚守自己的道德信仰和人生追求,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德不孤,必有邻

工学院   孔伊莎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简短而深刻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在我观看相关内容后,于心中闪耀出温暖而明亮的光芒。

德,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和道德操守。当我们拥有高尚的品德时,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就如同那磁铁吸引铁屑一般,善良、正直、诚实、宽容等品德会自然而然地吸引着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品德高尚的人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真诚的朋友,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走过人生的风雨。

有品德的人,他们的行为是出于内心的善良和责任感,而不是为了追求外在的名利。他们乐于助人,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他们诚实守信,一言九鼎,让人感到无比可靠;他们宽容大度,能够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足与过错。这样的人,如同温暖的阳光,能够照亮周围人的心灵,让人愿意靠近,愿意与他们建立深厚的情谊。

同时,“德不孤必有邻”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各种诱惑和挑战层出不穷。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品德的追求,相反,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只有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品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有魅力的人,才能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成为我们的朋友和伙伴。

当我们以品德为基石,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时,就会发现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我们可以与朋友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在彼此的支持和鼓励下,我们能够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回顾历史,那些伟大的人物往往也是品德高尚之人。他们以自己的言行和品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人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小善举传递着温暖和正能量,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德不孤必有邻”,它不仅仅是一句名言,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指引。让我们秉持着高尚的品德,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行,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让品德的力量如同那永恒的星光,照亮我们的人生之旅,让我们在道德的光辉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论语之慎独学习体会

工学院 宋拴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作,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其中,“慎独”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篇心得体会中,我将结合《论语》的教诲,谈谈我对“慎独”的理解和感悟。

“慎独”一词,源于《大学》中的“君子慎其独也”,意指在独处时也要谨慎自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放纵自己。在《论语》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慎独”二字,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举止却处处体现了这一精神。

首先,我认识到“慎独”是一种高度的自律精神。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即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回归到礼的规范中去。这种自律精神在“慎独”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独处时,我们往往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但“慎独”却要求我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高度的自律和警觉,不做出违背道德和原则的事情。

其次,“慎独”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品质。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即君子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质,而不是外在的虚华和浮华。这种内在修养在“慎独”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只有当我们具备了高度的自律和警觉性,才能在独处时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最后,“慎独”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负责。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求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种尊重在“慎独”中也得到了体现。在独处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还要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这种对他人的尊重和负责,使得“慎独”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修养和品质,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

通过学习《论语》和深入理解“慎独”的精神,我深刻认识到自律、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质。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慎独”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律性和内在修养,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同时,我也将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以更加积极和负责的态度去面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主要经典之一。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我在学习《论语》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让我理解了“仁”的核心理念。孔子提倡“仁”,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爱互助,推己及人,善待他人。例如,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立身,就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成功,就帮助别人成功。这种“仁爱”思想不仅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也是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基石。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以实际行动践行“仁”的精神。

其次,学习《论语》使我对“礼”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孔子非常重视“礼”,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和谐的基础。《论语·八佾》篇中提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那么他遵守礼仪又有什么意义呢?孔子强调,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仁德和诚意。现代社会中,礼仪依然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通过学习《论语》,我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尊重他人,注重礼节,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和谐。

再次,《论语》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孔子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我要向他们学习。孔子这种虚心求教、不断学习的精神激励着我在学业和工作中保持谦虚和好学的态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后,《论语》还教会了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孔子强调“和而不同”,主张在和谐中求同存异,尊重差异,包容不同意见。《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能够和谐相处,但不盲从;小人则趋同而不能和谐相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努力做到宽容待人,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在和谐的氛围中寻求共识,促进合作。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论语》,我不仅加深了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也在自身的修养和处世之道上得到了很多启示。《论语》中的智慧对我的人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学习《论语》,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使我在不断追求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积极贡献于社会。


《论语》泰伯篇读后感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泰伯,曾多次让出王位。拥抱不确定性,才能更坦然面对所遇见的事。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如果一个人恭而无礼,会把自己累得半死,却没有什么收获。如果没有一个法规,却一味地谨慎,人会变得很懦弱,如,在公共场合遇到作恶的人,都不愿意、不敢发声,这个时候,你就成了恶的帮凶。勇而无礼则乱,一个人很勇敢,但无礼,这种人容易犯上作乱。勇敢,同样需要边界。直而无礼则绞,刻薄、喜欢说难听话、缺乏修养,这种人,喜欢伤害别人,喜欢挖苦和讽刺别人,用直来掩饰我们的修养、无礼,会伤害人。

如何合理把握与人交往的度,是一个值得长期思考和不断实践的问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一个人,自己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却能向远不及自己的人请教,坦然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知识盲区,时刻保持着谦虚谨慎,不被外界名声、冒犯等所压垮,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进步,才能达成真正的无我、谦和,享受生命之乐。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仅房子、车子等生命之重不断限制我们前行的方向,更多的时候,职位、名誉、地位等生命之轻阻碍着我们。

找寻不到真正的自我,便会一直在琐碎中挣扎前行。


正蒙四院第四学习小组:康磊

2024年5月28日

心得体会

正蒙四院:王慧敏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x中庸”的人。比如

“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威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豆豆,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  王凌姬

在生活的喧嚣中,我选择了回归经典,重新学习《论语》。这部流传千古的儒家经典,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现代人修身养性、明理达道的宝贵财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哲理,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首先,我仔细研读原文,逐句品味其中的深意。同时,我还查阅了相关的注解和解释,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含义。此外,我还观看了一些讲解《论语》的视频,通过不同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这部经典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仁爱”的思想。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这让我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此外,《论语》还教会了我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境。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让我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保持坦荡的心态,勇敢面对,而不是沉溺于忧虑和焦虑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通过学习《论语》,我不仅领悟到了许多人生的哲理和智慧,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开始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同时,我也更加珍惜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光,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当然,学习《论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这部经典,不断挖掘其中的智慧与哲理,努力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受益于儒家思想的智慧。

总之,学习《论语》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和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用儒家思想的智慧指引自己前行。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在深入研读这部经典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需要我反复品味、仔细琢磨。例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仅仅知道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对知识产生兴趣和热爱,将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这样才能真正取得进步。这种理念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式,让我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内心修养好了,才能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得得体、大方。因此,他提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即君子应该致力于根本的修养,只有根基稳固了,才能生发出正确的道理和行动。这种理念让我认识到,在追求外在成功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内在的修养和提升。

通过学习《论语》,我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孔子提倡“和为贵”,认为和谐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提倡以和为贵、以忍为高。这种理念让我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注重沟通和理解,尽量避免冲突和矛盾的产生。

同时,《论语》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人生的启示。它告诉我,人生短暂而珍贵,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我深感《论语》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研读、深入学习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还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启示。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本原经典学习心得

工学院物联网工程系:曹剑馨

近日举办的全校本原经典诵读分享大会使我更加对本原经典有了深层次的理解,这是一段对我个人精神世界和认知结构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历。通过学习这些古代的智慧结晶,我得以窥见先贤们的深邃思想,也从中汲取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首先被这些经典的深度所震撼。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人生智慧。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经过千锤百炼,凝聚了古代先贤们的心血和智慧。通过诵读和品味这些经典,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智者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在学习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到了这些经典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一理念贯穿了《大学》、《中庸》等经典文献,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先修身养性,提升自我修养;然后要齐家,处理好家庭关系,使家庭和睦;进而治国,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达到平天下的境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这一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也激励我要不断提升自我,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这些经典还强调了仁爱诚信忠恕等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通过学习这些道德观念,我更加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我认识到,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有些经典文献的语言较为晦涩难懂,需要我反复琢磨和推敲。但是,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些经典文献的深刻内涵。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请教老师和同学等方式,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本原经典的重要性和价值。这些经典文献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更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些经典也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谦虚、敬畏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本原经典,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生智慧。我将把所学所得运用到实践中去,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能力的现代人。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相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将会更加繁荣昌盛、和谐稳定。

论语读后感

在初中的学习中,我已经初步接触到论语:我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读懂了孔子谦虚的态度;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认识了孔子的实事求是;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看到了孔子的乐观…

今天,当我重新手捧论语开始翻阅它时,读到的又是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点到为止的应答。我也有了更加深入的领悟和感受。我从《论语》中认识的是一个诲人不倦、多才多艺的孔子,明知其不可而为之、迂阔率性的孔子,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周游列国的他据说一生有三千弟子。他对学生在教育方面的教导很多都是值得学习的。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抱以不满足的心态。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与人歌儿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这体现的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态度。孔子尚能虚心地请教别人,把歌重复唱一遍,自己认真地去学习,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更加要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要为了面子而羞于向别人请教。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柳州分类信息网: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在我们班,这个50多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健将、象棋大师、书法好手,他们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山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是一个长久、艰苦的过程,"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在此勉励冉求知难而进,这样才能得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孔子的思想。迎难而上,无所畏惧,积极地接受挫折和困难,把挫折和困难当作磨砺自己的机会。在困难中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方法和经验。

"因材施教"恐怕是孔子在教育上最大的特点。子路问:"闻斯行诸?"在这个问题前,孔子对于冉求和仲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冉求办事犹豫畏缩,要多多鼓励他;仲由胆大过人,要抑制约束他。在孔子的弟子问"仁"的问题时,他对弟子们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孔子还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但是如今,有些教师不去研究自己所面对的学生,他们以为了解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了解学生的共性,课就能讲好。人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记因材施教式的教育,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这才是最大的公平。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愿意拿着十余条干肉为礼来见孔子的人,孔子都会乐意让他接受教育。这一段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论语》对于为人处世也谈到了不少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别人生身上,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读完《论语》,我不只是单单认识了一个诲人不倦、多才多艺的孔子,明知其不可而为之、迂阔率性的孔子,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更学习到了孔子内在的思想和精神。


《论语》院部交流分享心得体会

正蒙四院:徐文霞

“闭上眼用自己的道德与良心来感知这个世界,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梦想,做品德高尚的人。”

青春,是与七个自己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倔强,一个柔软。《论语》就如我成长路上的明灯,给在黑暗中徘徊的我一点光亮,给心灵一点开阔。

我总是忧虑、困惑、不安,于那复杂的人性、交际,于那社会的黑暗与光明,于那前途的未知渺茫,我在寻找一种真理,抑或是信仰,为了一种不流于俗的人生。这太诗意。物欲横飞的年代,普遍趋同的价值观,追求效益的生活方式,金钱至上的成功学,人们的精神家园荒芜一片。我未踏入社会,身在校园也深感这一趋势之猛,觉得也终将不会免于随波逐流。因为不安,独树一帜就有危险感,本就没有安全感可言,因此独步之日艰难又漫漫。

尽管现实险峻,但还是不想放弃,就像孔子面临当时道德世风同样不好的社会,即使各国都不接纳、认可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还是以一颗海纳百川的心去包容这个世界,用爱和这个世界和解,不管他人怎样,以一身正气去做一名正人君子。“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从开始学习论语,我一直深有感触: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心太狭小。孔子对待一切不仁不义之人之事,纵然生气,但都不至于将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而是用宽容的心,仁厚的爱去和他们和解,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是教化无数人的先圣的原因。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高校正蒙导师,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相关篇章,结合我的工作实践,我从《论语》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智慧。这些古老的智慧不仅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我在具体的导师工作中提供了实际的指导。以下是我结合《论语》学习内容和正蒙导师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仁”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论语》中“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子张问孔子如何可以从政,孔子答道:“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孔子所说的“五美”中,首要的便是“惠而不费”,仁爱而不浪费。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教育工作。在我的导师工作中,我一直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关爱。

“中庸”为原则,培养学生的平衡发展。《论语》中的“中庸”思想强调在行为和思想上的适度与平衡。例如,孔子提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这说明了“中庸”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对于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注重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

“礼”为规范,塑造学生的行为准则。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礼”的重要性,如“礼之用,和为贵。”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道德修养的体现。它是维持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工作中,我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在日常管理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德”的重要性,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德行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的关键。在我的正蒙工作中,我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感。

“义”为准绳,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论语》中“义”也是孔子重要的思想之一,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君子应当以义为准绳,而非只追求个人利益。在教育工作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正义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在面对利益冲突时,能够坚持正义,维护公平。

“知”为根本,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孔子在《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兴趣和乐趣。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他们多读书、多思考,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

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和现实意义。在正蒙导师的工作中,我努力将这些智慧应用到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和其他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大组学习心得体会

工学院:党叶楠


       《论语》中让我感触量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是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职责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能够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生命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宝贵的。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完美的明天。

论语学习周记

工学院:蒋晓薇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子曰: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论语》学习小结

正蒙四院钱小川

《论语》前六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政治理想以及人生哲学。这些章节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和精神追求。

1、学习要点

教育理念:《学而》篇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孔子认为,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观念:《为政》篇等章节提出了儒家道德观念的核心,如仁、义、礼、智、信等。孔子认为,这些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有德之人)的基础,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石。

政治理想:孔子在《论语》中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主张“为政以德”,即通过道德修养来治理国家。他反对暴政和战争,认为政治应该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

人生哲学:《论语》前六还探讨了人生哲学问题,如如何面对困境、如何追求个人价值等。孔子认为,人生应该秉持中庸之道,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2、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论语》前六,我深刻感受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这些章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还激发了我们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同时,我也意识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有益的人生指导和精神寄托。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部门:工学院  姓名:张龙香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哲学和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论语》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视仁德,重视个人修养和人的的全面发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样只具备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应以道义作为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他,用忠诚来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认为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见的差别还在于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学习方面,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这对于我国如今的教育改革有很重要的意义。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次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还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在学习目的上,孔子明确指出要学以致用,为国家和人民做实事。

在教育上,孔子的教育指导思想是:有教无类,即受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在教育的目的上,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对于治国之道,孔子的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属于封建社会的产物,对于当今社会发展无多大借鉴意义。孔子还指出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要严于律己,端正自己本身,以此来带动下级,使之产生上行下效的效果。孔子认为处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同时要重视富国富民,教育人民,注重立法规范人们的行为物。

《论语》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其中有不少至理名言值得我们借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论语》学习心得

工学院:杨娟


《论语》所传递的第一个生活的要诀,便是持续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务必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