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心得(7)
小学1班6组 樊 晶
对于《论语》泰伯篇中曾子和孔子所表达的这两段话,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深刻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智慧。以下是我对这两段话的心得体会:
首先,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谦虚好学的品质。
关于谦虚好学:曾子认为,无论我们有多少知识和才能,都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愿意向那些看似不如我们的人请教。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种谦虚好学的态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不断进步,还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谊。“有若无,实若虚”强调了即使在具备丰富知识和能力的情况下,也要保持一种虚怀若谷的心态,不自满、不骄傲。这种心态能够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犯而不校”则告诉我们,当别人冒犯我们时,我们应该保持宽容的心态,不计较、不记仇,宽容待人。这种宽容不仅体现了我们的修养,还能化解矛盾,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
在第二十一章中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紧迫感和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东西一样,总是感觉自己赶不上,害怕失去学习的机会。这种紧迫感能够激发学习动力,让我们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尽可能地寻找和把握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最后将这两段话结合起来看,无论是曾子的谦虚好学还是孔子的紧迫感,都强调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不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也要学会宽容和包容他人,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论语》中的这两段话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智慧,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好学的精神,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也要学会宽容和包容他人,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论语》学习心得(7)
小学1班6组付足虹
学习时间 |
5月8日 |
学习地点 |
教室 |
学习形式 |
小组 |
记录人 |
付足虹 |
学习主题 |
《论语》泰伯篇 |
学 习 心 得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这句话可谓铿锵有力,道出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儒家果然是勇敢之士,明知任务重,偏往肩上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联想到宋代大儒张横渠那振聋发聩的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年轻人,就应该学儒家这种精神,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即使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们的炉台,即使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们也要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即使世界的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去成为第一千零一名! |
《论语》学习心得(7)
中小学1班6组李夏
《论语》是儒家的第一经典,传世通行的《论语》共20篇,《泰伯》是《论语》其中的一篇。它的主旨不像《论语》其他诸篇那么显著和明确,但是,若细细加以寻绎,仍是可以有蛛丝马迹可捕捉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主要是曾参),在这里或是通过对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或是借助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大丈夫精神的讴歌,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内心深处的基本是非原则与鲜明价值取向。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泰伯,曾多次让出王位。拥抱不确定性,才能更坦然面对所遇见的事。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如果一个人恭而无礼,会把自己累得半死,却没有什么收获。如果没有一个法规,却一味地谨慎,人会变得很懦弱,如,在公共场合遇到作恶的人,都不愿意、不敢发声,这个时候,你就成了恶的帮凶。勇而无礼则乱,一个人很勇敢,但无礼,这种人容易犯上作乱。勇敢,同样需要边界。直而无礼则绞,刻薄、喜欢说难听话、缺乏修养,这种人,喜欢伤害别人,喜欢挖苦和讽刺别人,用直来掩饰我们的修养、无礼,会伤害人。
在孔子看来,这个把握“度”的要义,是应该以“礼”为节,换言之,“礼”是睿智的具体表现形式,以“礼”为度,就可以防止走极端、走偏颇,否则,最优秀的德行,也可能走向它的反面,成为人生事业上的包袱与累赘,“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这里,“恭”“慎”“勇”“直”等本来都是优秀的品行,但是如果没有“礼”来节度,没有智慧来驾驭,放任自流,一味渲染,那就“过犹不及”,不但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反而会成为走向成功的障碍,导致明显不良的局面:“劳”“思”“乱”“绞”。因此,富有睿智,懂得进退,乃是打造君子人格的必有之义,也是君子能够抗衡小人、战胜小人的必备条件。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一个人,自己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却能向远不及自己的人请教,坦然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知识盲区,时刻保持着谦虚谨慎,不被外界名声、冒犯等所压垮,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进步,才能达成真正的无我、谦和,享受生命之乐。
由此可见,造就优秀的君子人格,虽说是孔子及其弟子对“外王”需要的积极呼应,具体贯彻,但是,如何实现的关键,则完全在于是否能反躬自省,是否能真正致力于“内圣”。这是孔子及其儒门的凛然正气,也是《论语·泰伯》篇的永恒启迪!
《论语》学习心得(9)
部门:中小学1班6组罗环
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篇,是孔子对古代圣贤的赞美。其中“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这一系列表述,反映了儒家思想中谦逊、宽容和自省的美德。下面是对这段话的一些感悟:
1. 谦逊好学:孔子提倡即使是有能力的人也应该向不如自己能力强的人学习,即使知识丰富也应该向知识较少的人请教。这种态度体现了一种谦逊和不断求知的精神,认为无论自己的能力如何,都有学习和提高的空间。
2. 虚怀若谷: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应该保持一颗虚怀若谷的心态,不骄不躁,不以自己的优势自满,而是应该像空谷一样能够容纳更多。这种心态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3. 宽容大度:“犯而不校”意指面对他人的冒犯或错误,能够宽容对待,不与他人计较。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体现了宽宏大量和对人性弱点的理解与包容。
4. 自我反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比较,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自我改进和提升。这种自省的过程是个人修养和道德提升的重要途径。
5. 追求平衡:这句话还体现了一种追求内外平衡的哲学思想。即在内心充实的同时,对外表现出谦虚;在实力强大时,仍然保持低调。这种平衡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也是儒家倡导的社会理想状态。
6. 修身养性:孔子的这些观点不仅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更是对个人修养和心性培养的指导。通过修身养性,个人可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综上所述,孔子在《论语》中的这段话教导我们要保持谦逊、宽容、自省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以达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论语》学习心得(9)
部门:中小学1班6组罗环
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篇,是孔子对古代圣贤的赞美。其中“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这一系列表述,反映了儒家思想中谦逊、宽容和自省的美德。下面是对这段话的一些感悟:
1. 谦逊好学:孔子提倡即使是有能力的人也应该向不如自己能力强的人学习,即使知识丰富也应该向知识较少的人请教。这种态度体现了一种谦逊和不断求知的精神,认为无论自己的能力如何,都有学习和提高的空间。
2. 虚怀若谷: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应该保持一颗虚怀若谷的心态,不骄不躁,不以自己的优势自满,而是应该像空谷一样能够容纳更多。这种心态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3. 宽容大度:“犯而不校”意指面对他人的冒犯或错误,能够宽容对待,不与他人计较。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体现了宽宏大量和对人性弱点的理解与包容。
4. 自我反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比较,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自我改进和提升。这种自省的过程是个人修养和道德提升的重要途径。
5. 追求平衡:这句话还体现了一种追求内外平衡的哲学思想。即在内心充实的同时,对外表现出谦虚;在实力强大时,仍然保持低调。这种平衡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也是儒家倡导的社会理想状态。
6. 修身养性:孔子的这些观点不仅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更是对个人修养和心性培养的指导。通过修身养性,个人可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综上所述,孔子在《论语》中的这段话教导我们要保持谦逊、宽容、自省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以达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论语》学习心得(9)
部门:中小学1班6组王宁
《泰伯篇》是《论语》中的第八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德行修养、君子之道、孝道、治国理念等方面的言论。学习《泰伯篇》,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深刻见解。以下是一些学习《泰伯篇》的心得体会:
1.重视德行与修身:《泰伯篇》开篇即强调“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通过称赞泰伯让国的高尚行为,体现了孔子对道德修养的极高评价。孔子认为,真正的领导者应以德服人,而不仅仅是依靠地位或权力。这启示我们,在任何时代,个人的品德修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
2.君子之风:《泰伯篇》中多次提到“君子”概念,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强调君子应注重言行一致,公正无私,不因个人情感偏见而影响判断。这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在评价他人时应客观公正,重视实质而非表面。
3.孝道的重要性:孔子在本篇中还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认为“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即孝顺父母并友爱兄弟,这是治理国家的基础。这一观点强调了家庭伦理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示我们良好的社会风气始于家庭,个人的道德修养对社会整体有着深远的影响.
4.志向与坚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轻言放弃。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保持恒心和毅力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5.学无止境:《泰伯篇》中还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教导,意味着学习要有一种紧迫感和谦逊的态度,即使已经有所成就,也要不断追求进步,害怕自己停止学习会有所失去。这对于现代快节奏的社会尤为重要,提醒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综上所述,《泰伯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个人修养与道德原则的指导,也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治理智慧。通过对《泰伯篇》的学习,可以激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同时为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7)
中小学1班6组赵阳
《论语》泰伯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泰伯篇主要探讨了君子之道、为人处世、忠诚孝道等方面的内容,每一句话都凝聚着孔子的智慧和教诲。通过深入学习泰伯篇,我不仅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研读泰伯篇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孔子对于君子品行的重视。他强调君子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使我明白,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心胸开阔,坦荡无私,不被私利所困扰。这种品质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也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泰伯篇中对于忠诚和孝道的论述也让我深受启发。孔子认为,忠诚是做人的根本,孝道则是家庭和睦的基石。他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即君子要致力于抓住做人的根本,这样道德原则就会自然产生。这种思想使我认识到,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忠诚之心,对待家人要尽孝道,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泰伯篇我最为关注的是孔子对于“礼”的论述。他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即礼的作用在于促进和谐。这种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于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重视礼仪规范,以和谐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泰伯篇中还涉及到了“仁”的概念。孔子认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即仁爱的人不会忧愁,智慧的人不会迷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这种思想强调了仁爱、智慧和勇气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以关爱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在日常工作中,我积极将泰伯篇中的思想应用于实践。例如,在与同事相处时,我尽量做到坦诚相待、互相尊重,以和谐的方式处理工作中的分歧和矛盾;在家庭中,我注重培养自己的孝道观念,关心照顾父母长辈的感受和需要,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泰伯篇中思想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同时,我也将积极践行泰伯篇中的思想观点,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