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正蒙三院2024春季第十一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6-07

正蒙导师周记十

               ——正蒙三院任方

学习传统文化,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也体会到了它对我们现代人生活的重要价值,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历史故事以及传统艺术,我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才华,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这让我更加自豪于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也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更加注重自身修养和品德的提升。

总之,学习传统文化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它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更让我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将其中的智慧和价值应用到生活中,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意义。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一组+高歌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而经典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品读经典,是一场经典的盛宴,是一出名人大家的相约,是一段穿越时光的回想。按照学校安排,或是捧书而读,或是聆听音频,或是观看视频,通过各种阅读方式,走进《论语》,走进孔子。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无论哪一代人捧读,都能有所感悟。再读《论语》,我忽然悟到“稳”的品质,让内心更加安静有序。凡事稳得住,用一颗清晰的头脑,转变的思维,才能面对得了生活的纷纷扰扰。

稳,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强大。

情绪稳。成年人的世界,有时候的崩溃就那么一刹那,控制不了自我情绪。如何解决呢?孔子教导我们: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不要太过纠结过往,专注当下,确保自己现在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好。工作中,难免磕碰,人非完人,我们要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用成长性思维看问题,以优秀的人为榜样,以反面教材为镜鉴。作为教师,更要有清晰认知,找准自我发展点,朝着正确方向一步步前行。偶有“躺平”意识,及时转变角度,真正的舒服状态来自内心的底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扎根生长。“我”这样做会不会引起他人的不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常反思自己,想想那些地方没做好,自己该如何改进。

能力稳。偶然做漂亮事不是真本领,经常做漂亮事才是硬功夫。脚踏实地,沉淀自己。“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跑得太快后劲不足,唯有沉淀下来,按照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步伐向未来跑去,放缓脚步、稳而思进、慢而有为,精彩人生无限可能。一个人成长的最快方式是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谦虚而不骄躁,善于学习别人身上优点,勇于求教,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成长的道路必然伴有荆棘,遇到困难,怎么办?“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要靠自己解决。脚踏实地提升自我,内心强大,凭借自己比依靠任何人都要“靠谱”。

行事稳。靠谱的人,或许不会说漂亮的话,但一定是言而有信;或许不是实力最强劲的,但一定是有责任担当;或许不是关系最亲密的,但一定能带给你安全感的。靠谱,就是一个人最好的社交名片。“言必行,行必果”,诚实守信,行胜于言,是给他人最踏实的“安全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心胸开朗,坦率洁净,和这样的人交往处事简单舒服,自然就是“交给你,我最放心”的状态;“欲速则不达”,耐住性子,把工作落到实处,步步前进,才是做事的好办法。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一组+高歌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而经典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品读经典,是一场经典的盛宴,是一出名人大家的相约,是一段穿越时光的回想。按照学校安排,或是捧书而读,或是聆听音频,或是观看视频,通过各种阅读方式,走进《论语》,走进孔子。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无论哪一代人捧读,都能有所感悟。再读《论语》,我忽然悟到“稳”的品质,让内心更加安静有序。凡事稳得住,用一颗清晰的头脑,转变的思维,才能面对得了生活的纷纷扰扰。

稳,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强大。

情绪稳。成年人的世界,有时候的崩溃就那么一刹那,控制不了自我情绪。如何解决呢?孔子教导我们: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不要太过纠结过往,专注当下,确保自己现在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好。工作中,难免磕碰,人非完人,我们要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用成长性思维看问题,以优秀的人为榜样,以反面教材为镜鉴。作为教师,更要有清晰认知,找准自我发展点,朝着正确方向一步步前行。偶有“躺平”意识,及时转变角度,真正的舒服状态来自内心的底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扎根生长。“我”这样做会不会引起他人的不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常反思自己,想想那些地方没做好,自己该如何改进。

能力稳。偶然做漂亮事不是真本领,经常做漂亮事才是硬功夫。脚踏实地,沉淀自己。“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跑得太快后劲不足,唯有沉淀下来,按照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步伐向未来跑去,放缓脚步、稳而思进、慢而有为,精彩人生无限可能。一个人成长的最快方式是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谦虚而不骄躁,善于学习别人身上优点,勇于求教,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成长的道路必然伴有荆棘,遇到困难,怎么办?“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要靠自己解决。脚踏实地提升自我,内心强大,凭借自己比依靠任何人都要“靠谱”。

行事稳。靠谱的人,或许不会说漂亮的话,但一定是言而有信;或许不是实力最强劲的,但一定是有责任担当;或许不是关系最亲密的,但一定能带给你安全感的。靠谱,就是一个人最好的社交名片。“言必行,行必果”,诚实守信,行胜于言,是给他人最踏实的“安全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心胸开朗,坦率洁净,和这样的人交往处事简单舒服,自然就是“交给你,我最放心”的状态;“欲速则不达”,耐住性子,把工作落到实处,步步前进,才是做事的好办法。



《论语》心得

——正蒙三院第一组胡娇第11周周记


孝道,简而言之,即尊敬和侍奉父母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是道德行为的起点和基础。通过学习,我更加认识到,孝道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信仰。它要求我们不仅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更要在精神上关爱他们,尊重他们的意愿,理解他们的辛劳。

在我看来,孝道的核心在于“敬”与“爱”。敬,是对父母的尊重与敬畏;爱,是对父母的深情与关怀。这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孝道的精神内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用实际行动去回报他们的付出。

除了敬爱与关怀外,孝道还要求我们具备一颗感恩之心。我们应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他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将这份感恩之心延伸到社会层面,去关爱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孝道精神发扬光大。

孝道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一个懂得孝道的人,往往具备更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他们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践行孝道精神,让孝道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引。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学习孝道文化,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2024517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滑洁

《论语》已经学习3月之久,从学习中我了解到了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论语》中的道德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修身养性:借鉴《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检查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培养自己的诚信、正直、谦虚等品质,做到言行一致,不虚伪、不欺诈。

2.人际关系: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与人交往中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避免伤害他人。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友善、宽容、理解来化解矛盾和冲突。同时在工作中也一样,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

3.工作学习:践行“学而时习之”的精神,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不推诿、不敷衍,做到认真负责、敬业爱岗。每日记录自己的工作,每周复盘工作中的不足,把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工作争取做的再好。

4.家庭关系: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关爱配偶和子女,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和谐的家庭关系,传递和践行《论语》中的道德标准。

5.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为社会做出贡献。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6.个人修养:借鉴《论语》中的“君子不器”的思想,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能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放松身心,提高自我修养。

总之,践行《论语》中的道德标准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水平。同时,我们也需要积极传播和宣传这些价值观,让更多的人受益。

2024年5月22日

读《论语》有感——高校教师视角下的《颜渊篇》正蒙三院第一组李阳

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中的《颜渊篇》,作为高校教师,这篇章节中的教育思想和智慧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颜渊篇》中,孔子与颜渊的对话展现了师徒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孔子对教育的深刻理解。颜渊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学术能力受到孔子的赞赏。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可以窥见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

首先,我被孔子“仁”的教育思想所打动。孔子认为,“仁”是教育的核心,是君子的根本品质。他强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也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影响和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其次,孔子在《颜渊篇》中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规范,这是对君子行为的基本要求。这一规范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教导他们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孔子在《颜渊篇》中还强调了学问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他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真正的智慧和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我被孔子与颜渊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所感动。孔子对颜渊的赞赏和关爱不仅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也展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博大胸怀和深厚情感。这种师生情谊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力量。

总之,《论语》中的《颜渊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理。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深入研读这篇章节,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人生境界。同时,我们也应该将这些智慧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成为既有才华又有品德的优秀人才。

2024年5月28日

心得感悟

历史最能检验一个人, 一部作品,一个国家的成就。中华千年文化,《论语》 一书在长河之中洗尽铅华,焕发光彩,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灵魂之中。孔子,巨著的创作者更是在人们心中无法磨灭。文化的传承者,开启着被时光尘封的大门,向子子孙孙铺展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读《论语》,是-种享受,在千年文化中穿梭,静立碧水泮,独坐涧亭溪,体会《论语》之中字字的精华,感受文中令人渊思寂虑的人生哲理。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最深处实乃做人,回首人生多少事,尽在茫茫-瞬间,人的核心便是为人也。孔子对于人生无疑是乐观的,人生在世,每一阶段都有自 己应该懂得或者获得的东西,人生应该是在不断的前行中行进的。孔子一生活了 七十二岁,经历万千坎坷,仍旧对人生保持着一个乐观的态度, 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恃宠不骄,兢兢业业。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论语中,”仁” 是思想核心。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在当今世界,也不见得有人对政治有这么高的见解,以"仁”治国,国家可得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个成功的国家最需要的便是民心,而要得到民心便要仁。

从人生经历看生命意义的学习感悟

——正蒙三院路程

从人生经历看生命意义,这是一个很深奥的话题呢。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在我看来,生命的意义可能就在于不断地探索、学习和成长。我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性格,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同时,生命的意义也在于我们对他人的贡献和付出。当我们能够帮助他人、关爱他人时,我们会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和喜悦。这种正能量会传递给我们自己,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所以,从人生经历看生命意义,我认为它是一个不断探索、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他人贡献和付出的过程。我认为那些让我们面对挑战、经历痛苦和困境的经历,往往最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命意义。比如,当我们失去亲人或朋友时,那种深深的悲伤和失落会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现有的生活。再比如,当我们经历失败和挫折时,那种挫败感和无助感会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推动我们不断前进、不断成长。

这些经历虽然痛苦,但它们也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成熟,让我们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享受快乐和成功,更在于面对挑战和困境时的勇气和坚韧。经历失败后,找回生命的意义确实是一个需要时间和努力的过程。

首先,我会允许自己感到失落和痛苦,因为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同时,我也会告诉自己,失败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接下来,我会反思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痛苦,但它是必要的,因为它能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同时,我也会寻找一些能够激励自己的事物,比如阅读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或者与一些积极向上的人交流。这些事物能够给我带来正能量,让我重新找到前进的动力。

最重要的是,我会告诉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成功或失败,而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这些经历,如何从中学习和成长。无论经历什么,我们都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一组任红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多向我们身边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有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要学会不耻下问,决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因为自己的无知,将错误的信息或知识传递给学生以及周围的同事。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尽职尽责服务好每一位学生。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苏苗

如果说大学中庸提出了君子的修养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提修养提升德性是做人的根本。那么论语就从方方面面涉及了小到如何修己安人,大到如何治理国家,也是对大学中庸提出的道理进行落地实践涉及的范围。

一个人养成良好的品格在许多方面,好学,不抱怨人,做事认真,诚信,节约,关心别人,稳重,忠信,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有志气,上进,有涵养,善于自我批评和知错就改,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不仅仅要去了解自己,观察自己,提升自我修养,同时还要去了解他人。观察他人,不仅听别人说什么,还要看别人做的,说的与做的是否一致。观察他的动机,观察他的态度,观察他的行动。

一个人最重要的修养从说话开始,说话是否粗俗无礼,是言谈简洁优雅,表情动人还是言辞乏味,令人不舒服。说话也要看人的心情,看时机,不该说的时候说就跟瞎子一样,该说的时候不说是对人失语。话多不如话少。一说话就说到根本。说话的时候脸色是否温和,表情是否谦恭,言谈是否有真实的有益的内容。

一个人要想发挥影响力,管理好别人。首先要自己先管理好自己,以身作则。不随便说话,说到就做到。培养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恒心和毅力,做事勤奋敏捷,计划严密,行动简洁,及时抓住发展机遇。三思而行,适度思考,减少错误。事情发展前期,隐而不露,等待成功之时再去显露,这样能减少很多阻碍。

作为一名辅导员,好的管理不是强制命令,好的管理首先是以身作则,然后是教育引导。人人都有各自的特性,顺着各自的特性去发挥发展各自的特长。如果每个人都各自修养自己提升自己的修养,渐渐也能影响带动学生,达到人人向上向善,不断的进化成长。


2024年5月27日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一组——-王萌

身为一名高校行政老师,我的日常工作虽以行政为主,却也不时浸润于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近日,我再次翻开《论语》,深入学习了其中的诸多篇章,尤其是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我感触颇深。

在繁忙的工作中,我时常觉得时间仿佛是一位匆匆的过客,它无声无息地流逝,却带走了无数的过往与记忆。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它告诉我,无论我们如何挽留,时间都不会为任何人停下脚步,它像江水一样,昼夜不停地向前奔流。

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带走了过去的青涩与稚嫩,却也留下了成长的痕迹与智慧的结晶。在时间的洗礼下,我逐渐明白,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让生命在时间的河流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也开始尝试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智慧运用到实践中。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因此,我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努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提升,让他们的生命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此外,我还发现,《论语》中的许多思想都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契合。例如,《论语》中强调的“学而时习之”的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终身学习”观念不谋而合。这让我更加坚信,古典文化与现代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不仅加深了对古典文化的理解,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智慧。我开始更加珍视时间,更加注重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同时,我也开始尝试将古典文化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回顾这次学习经历,我深感收获颇丰。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古典文化著作,不断汲取智慧与力量。同时,我也将努力将所学所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不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更是一种对生命态度的思考与启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更加积极、更加珍惜的态度去面对时间、面对工作、面对生活,让每一天都充满意义与价值。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智慧魅力。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古典文化将继续在我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张东润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诵读《论语》中的体会

--正蒙三院第一组张敏娜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历经千年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诵读《论语》,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传承,更是对现代人生活的启示。

以下是我对诵读《论语》的一些心得:

一、我深刻感受到《论语》中“仁”的思想。孔子提倡的“仁”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告诉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心怀善意,以宽容、博爱的胸怀去理解和接纳他人。这种“仁”的思想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和、善良的心。

二、《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去复习、去实践。这种学习态度让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

三、《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尊重他人的感受,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关爱他人,也让我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

四、《论语》中的许多故事和案例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孔子在回答学生问题时,总是以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方式阐述道理,这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孔子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总是能够保持冷静和乐观的心态,这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总的来说,诵读《论语》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儒家思想和文化底蕴,也让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浅。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中的智慧,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论语》,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将这些从《论语》中获得的感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的行动和措施:

一、实践“仁”的思想

1.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对他人表现出善意和关爱,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

2.在工作中,积极帮助同事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

3.在社区或社会活动中,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二、持续学习并实践

1.制定学习计划,定期阅读书籍、参加课程或研讨会,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2.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

3.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验,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尊重他人,推己及人

1.在与人交往中,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2.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决定。

3.在团队中,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协作解决问题。

四、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冷静和乐观

1.当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不要过于焦虑和沮丧,保持冷静的头脑。

2.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

3.从困难中学习和成长,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五、传播和分享《论语》的智慧

1.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分享《论语》中的故事和教诲,让他们也受益于这些智慧。

2.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论语》的内容,传播其中的优秀思想和文化。

3.参与或组织关于《论语》的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与更多人一起学习和交流。

六、将《论语》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1.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论语》中的智慧来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

2.将《论语》中的教诲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或行为准则,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正确的行为和态度。

3.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论语》中的教诲,使之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具体的行动和措施,我们可以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5月27日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  张薇

在《论语》中,关于“仁德”的感悟颇为丰富和深刻“仁德”被视为一种内在的高尚修养,它是做人的根本和基石。孔子强调,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那么他很难真正理解和推行礼制,也难以运用礼乐来陶冶情操。这种仁德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品质。

“仁德”也是为人处事、治国理政的方针大略。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地关爱他人,以善良和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这种仁德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行为上,也体现在社会的治理中。一个仁德的君主,会关心人民的疾苦,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

《论语》还强调,仁德的人应该安于仁德的法则,顺应自然而不违背仁德。这种安仁、利仁的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观察一个人的过错,也可以了解他的仁德程度。因为仁德的人,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犯错;而缺乏仁德的人,则往往容易做出不仁不义的事情。

《论语》中的“仁德”理念,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以仁爱、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的同时,不忘内心的仁德修养和对他人的关爱。

2024529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张艳

在华夏文明的璀璨星空中,《论语》如同一颗闪耀的明星,其中蕴含的孝道智慧更是光芒四射,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近日,我深入研读《论语》中关于孝道的篇章,收获颇丰。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石,它不仅仅是一种对父母的敬重与关爱,更是一种人格修养的体现。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及孝道,并将其视为一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深刻认识到,孝道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行为,更是一种内心的情感流露和精神的追求。

在学习过程中,我时常思考如何将孝道精神付诸实践。我认为,孝道不仅仅是给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陪伴和关心。例如,我会经常与父母分享我的生活琐事,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关爱和陪伴。

通过学习和实践孝道,我逐渐体会到了孝道精神所带来的力量。它不仅让我与父母的关系更加融洽,也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光。同时,孝道精神也影响了我对待他人的态度。我开始更加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努力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点滴。

这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孝道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践行孝道的决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用心去践行孝道,就能够让家庭更加和睦、社会更加和谐。总之,《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领悟到了孝道的真谛与价值,更让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孝道的力量与温暖。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用心去践行孝道,就能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

论语学习感悟

        正蒙三院第一组朱道媛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有幸在过去的11周里深入学习了《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为我的教学和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在教学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影响深远。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调整教学方法。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此外,孔子还强调学与思的结合,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启示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在生活中,孔子的仁爱思想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孔子认为,仁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他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这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无论是与同事的相处,还是与学生的互动,我都努力做到以诚相待,以礼相敬。通过实践孔子的教诲,我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生活也更加充实。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对我影响颇深。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备谦虚、谨慎、正直等品质。这些品质成为了我自我提升的目标。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力求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这不仅提升了我的个人素质,也让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

总之,学习《论语》不仅让我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对我的教学理念、生活方式和个人修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相信,继续深入研究并实践《论语》中的智慧,将使我成为一个更好的教育者,一个更完善的人。


正蒙书院第一组 张晓妮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里,孔子所提出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不单单是针对个人修养的一种诉求,更是对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教师于师德师风构建方面的关键指引。在当下,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承载着培育国家未来之栋梁的重大使命,故而,持续增进自身的师德师风,强化个人的修养,乃是我们职业生涯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毋意——摒弃主观臆测,坚守客观公正 “毋意”要求我们不可凭空去臆想,不能主观地进行臆断。于教学进程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以客观且公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学生,绝不能因个人的喜好或者偏见而对学生的评判与引导产生影响。在学术探究里,它告诫我们要保持科学的质疑精神,不可轻信那些未经证实的观点,要始终不懈地追求真理。

二、毋必——规避固执己见,保持开放心境 “毋必”提醒我们不要固执地坚守自己的见解,不可强求一己之见。身为教师,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知识的无尽性以及个人认知的局限性,始终保持开放且谦逊的心态,乐意接纳新的知识、新的观念,与学生一同成长进步。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应该灵活多变,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

三、毋固——不拘泥于旧制,勇于创新变革 “毋固”规定我们不可拘泥于旧有的习惯,不能固守过时的观念。在教育实践当中,这意味着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与手段,提升教学的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育他们的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四、毋我——超越自我中心,达成师生共同成长 “毋我”强调要超越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关注他人,尤其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学生的利益置于首要位置,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情感需求,协助他们解决困难,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自身的成长,通过持续地学习与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

“子绝四”不但对古代的君子有着要求,更是对现代高校教师的一项严峻挑战。在师德师风教育之中,我们应深刻领会这四项准则的内涵要义,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以及生活里,持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与专业素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与实践,我坚信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能够在师德师风建设的道路上持续迈进,成为学生成长路途上的引路人与良师益友



《论语》宪问篇学习心得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文献之一,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和培养人文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诸多篇章中,《宪问篇》以其独特的内容和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我将分享我对《论语宪问篇》的心得体会。

《宪问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于国家治理、道德伦理、个人修养等方面的问答。这些问答内容广泛,涉及了诸多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示。

在阅读《宪问篇》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的高度重视。孔子强调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认为这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同时,他也关注个人修养,提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其中,我对“君子不器”这一观点尤为印象深刻。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应该被固定的角色或职业所限制,而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品质。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此外,《宪问篇》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的理念和策略。孔子强调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明智的决策能力,同时注重听取臣民的意见和建议。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论语宪问篇》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它教导我们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论语》等儒家经典文献,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播儒家思想中的优秀理念和实践方法,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通过学习和体会《论语宪问篇》,我更加坚信儒家思想对于指导我们现代人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还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方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努力将儒家思想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学习论语先进篇感悟

《论语》中的先进篇通常是指第十四篇,它主要记录了孔子对于学习、修养和品德的教导和言论。通过学习《论语》的先进篇,浅谈几点感悟:

一、学习的重要性:在先进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倡终身学习。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紧密联系,认为只有学习并加以思考,才能避免迷茫和危险。

二、德行的塑造:孔子注重德行的培养和修养,他说:君子不器。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注重内在的品德修养,而不是外在的器具。这启示我们在追求成功和成就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品德和道德的提升。

三、知行合一:在先进篇中,孔子提倡知行合一的理念,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即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乐趣和满足。

四、谦逊与自省:孔子在先进篇中也提到了谦逊和自省的重要性,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以德行为怀,而小人则只关注个人私利。这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和品德。

总的深刻领悟到孔子对于学习、修养和德行的重视,思想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正蒙工作有质的提高。




《论语》第十四、十五章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第四组:乔前程

作为一名正蒙导师,学习《论语·卫灵公篇》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还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益的指导。在此篇文章中,孔子的智慧和言行对现代教育工作者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在卫灵公篇中多次强调君子应当“言忠信,行笃敬”。这对正蒙导师而言尤为重要。正蒙导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言行举止必须一致。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处理事情时,应当以正义为根本,以礼仪为行为规范,以谦逊的态度与人交往,并以诚信作为立身之本。正蒙导师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坚持原则,公正处理学生事务,不偏袒任何一方,始终以学生的长远利益为重。

孔子说:“有教无类。”这表明教育应当面向所有学生,不应有所歧视。正蒙导师在工作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孔子提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在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坚持原则的精神。正蒙导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在逆境中不退缩、不妥协的坚强品质。

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句话提醒我们,发现错误后必须及时改正。正蒙导师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关键是要善于反思,勇于改正,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孔子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正蒙导师在与学生相处时,要始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避免强加自己的意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学习《论语·卫灵公篇》,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正蒙导师,必须以身作则,恪守原则,因材施教,注重自我反省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品德高尚、才智兼备的优秀人才。孔子的思想不仅是古代智慧的结晶,更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宝贵的指导方针,我们应当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践行和弘扬这些思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第四组  王鹏鹏

《论语》中的宪问篇是关于孔子对于政治、治理和君臣关系的探讨。通过学习宪问篇,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学习感悟:

1、宪问篇中提及了君臣关系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君子之于天下,无不负责。这提示我们,君臣之间应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关系,君臣一体,共同肩负国家的责任和使命。

2、孔子在宪问篇中阐述了他的政治理念,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推行仁政。他认为,仁者爱人,以仁政治国是最有效的方式。这启示我们,领导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实行仁政,关爱民众,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孔子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之于天下,无不养民。这告诉我们,领导者应该以品德高尚、言行端正的榜样来感染和影响人民,通过德行来治理国家,保障人民的利益。

4、宪问篇中还提及了领导者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谨慎言行,不可轻率行事,要以德行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提醒我们,领导者应该保持谦虚和谨慎,不断审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5、孔子在宪问篇中强调了君子的责任担当。他认为,君子之于天下,无不孝也。这提示我们,作为领导者,应该肩负起对人民和国家的责任,勇于担当,尽职尽责,关心民生,努力为人民谋福祉。

通过学习《论语》宪问篇,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孔子关于政治治理和领导理念的思想,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成为具有责任感、担当精神和仁爱之心的优秀领导者。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第四组:樊朝阳

523中午在16号楼会议室深入学习了《论语宪问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修身为人之道的讨论,以及对古人的评价。其中包含了许多著名的文句,如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等。

宪问篇中,孔子提出了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强调了君子必须具备的品德,以及对当时社会上各种现象的评论。例如,在讨论的问题时,孔子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意味着在一个政治清明的国家中拿俸禄是应该的,但如果在一个政治混乱的国家中仍然拿俸禄,那就是可耻的。此外,孔子在宪问篇中还谈到了的问题,他认为仁的标准很高,不仅仅是去除好胜、自夸、怨恨和贪欲,而是要达到更高的道德标准。孔子说: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表明即使一个人很难得地没有这些负面特质,也不一定能达到仁的境界。

宪问篇还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强调实现理想人格的关键在于自我培育。总的来说,《论语·宪问篇》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展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个人品德的深刻见解。

学论语  悟教育  促提升

——《论语·宪问篇》学习心得

正蒙四组 高新峰


本周学习了《论语·宪问篇》,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这一名句印象深刻,该句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的是自己没有真才实学。人生在世,能否被人了解,关键在于自身的修为能力,儒家要求严以律己、积极进取,不求责于他人,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总会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敬。

作为一名辅导员,我认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只是简单地表达一种对他人评价的淡然处之,而是强调了一种积极进取、勇于实践的精神。在教育工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辅导员们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一种理念和方法。

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理解这句话的内涵。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一个人不应该担心别人是否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是否能够胜任和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取决于别人的评价和认可,更在于自身的实际能力和贡献。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兴趣、优势和劣势,同时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勇于尝试和挑战自己。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将这种理念应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即使别人不认同也不应该感到自卑。同时,我们也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发扬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潜力。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勇于尝试新事物、新方法,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团队氛围。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建立一种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支持的师生关系和团队氛围。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鼓励,让他们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共同成长和进步。

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论。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鼓励他们勇敢尝试新事物、新方法,同时也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帮助。这样的教育方式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这对于自己的教育管理能力无疑是一个较好的提升

《论语》第八次心得

正蒙三院第四组:黄亚楠

5月23号星期四,跟随正蒙第四组学习《论语》第14篇。本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

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途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 李保平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一直努力探寻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管理班级,并在工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本周四,我们正蒙四组的老师们深入学习了《论语》第十四篇,感受颇深,特此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论语》第十四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其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句让我印象深刻。我意识到,作为辅导员,我们的工作也应立足于“本”,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

学习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我尝试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学生的日常管理相结合,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开展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我也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时代价值。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望未来,我计划将《论语》中的智慧更多地融入到日常管理和教育中。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们理解并践行孔子的思想,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与同事们一起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这次学习《论语》第十四篇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深入理解了孔子的思想精髓,还找到了将其运用到工作中的方法。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融合《论语》智慧,提升口腔医学教学之道

正蒙三院第四组:商同发

作为一名西安外事学院的正蒙导师,同时也是一名口腔医学技术系的青年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的养成。最近学习《论语》中的《宪问篇》,我深刻体会到儒家思想对于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这些古代智慧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在《宪问篇》中强调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我努力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面对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渴望,我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深入研究最新的口腔医疗技术,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和对专业的执着。

其次,孔子提倡“敏于事而慎于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实践,通过模拟临床操作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我也教导学生在临床沟通中要谨慎其言,确保与患者的交流既专业又富有同理心,这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再者,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我反思到作为教师的自我认知。我意识到,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不是弱点,而是成长的起点。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我勇于面对自己的知识盲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身作则地影响学生,让他们明白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最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提醒我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多样性。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观点,我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这样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将《论语》中的智慧融入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不仅丰富了我的教学方法,也促进了我的个人成长。我将继续探索如何将这些古代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以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口腔医学技术人才。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9

正蒙三院四组  孙鸿凯

本周三,我们正蒙三院四组在郭占斌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学习了《论语》第14篇——宪问篇内容。

宪问篇是儒家思想中关于政治哲学和治国理念的重要篇章。在阅读这一部分时,我深受启发,对政治和治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该篇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孔子强调,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因此,政治领袖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关心人民的生活,倾听人民的声音,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政治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而应该是服务于人民的实践。只有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篇内容还强调了教育和文化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凝聚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重要纽带。因此,政治领袖应当重视教育和文化建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强调了教育和文化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最后,我明白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我们的社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最。


《论语·宪问篇》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四组 夏金

523日下午,我和学习小组成员集中学习了《论语·宪问篇》,本次学习由郭占斌老师领学。《论语·宪问篇》是《论语》中的第十四篇,共44章节,集中体现了孔子对于政治、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深刻见解。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其启发,不仅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

首先,孔子在《宪问篇》中强调了君子的品德修养。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而这些品质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立足。

其次,孔子在《宪问篇》中提出了“问政”的思想。他认为,政治的核心在于为民服务,而不是追求个人的权力和利益。这一思想对我启示颇深,使我意识到教育工作的本质也在于服务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我们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

此外,孔子在《宪问篇》中还谈到了“耻”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羞耻之心,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使我反思了当前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如过度追求成绩、忽视品德教育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通过学习《论语·宪问篇》,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教育体系中,引导学生去了解和领悟这些智慧。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论语·宪问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也为我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为培养具有优秀品德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四组-李俊伟

5月23日中午13时30分,正蒙三院第四组在组长夏金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论语》的第十四篇《宪问篇》。开头就讲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后面孔子又讲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这些都是孔子对于做人道理的阐述,阐述了做人需要具有“仁”与“德”的品质,这样的话,人就具备了勇敢、刚毅的精神品质,即使在人生遇见困难、逆境的情况下,也要做到“贫而无怨、富而不骄”。孔子又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等名句,让人有无限联想之空间。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直是很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力遍及世界各地,从1840年开始经历了不堪回首的近代史,这100年以来,中国人的民族自卑感达到顶点,言必称欧美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我们视本民族流传的经典古籍为糟粕,却把西方的所有理论奉为神明。通过《论语》的学习,让我再次接触到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对于“仁”“义”“礼”“智”“信”的再次学习,让我成长颇多,这对于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起到了搭梁铺路的作用。西安外事学院大门上有两句对联“学以为己明道修身,行以为人利他共荣”,这两句也是董事长黄藤教授根据《论语》中的语句进行提升转化,在新时代办学的要求下,结合自己的办学理念提出的具有外事特色的育人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育人价值被重新开发,知行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无论时空如何变化,我们都还是遵从着古人的教导,我相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一定会重新焕发出熠熠光辉。

学习论语第十四篇心得体会


2024年5月23日在正蒙三院16号楼会议室学习论语第十四篇本篇内容,本篇内容主要说的是关于孔子和他学生之间就如何管理治理国家的对话,通过学习结合实验室管理工作,体会有以下几点:

1. 敬业乐群:孔子提倡领导者要敬业,以身作则,同时要善于团结群体。在实验室管理中,领导者应该展示出对教学科研工作的高度热情和专注,同时培养团队精神,推动团队共同进步。

2. 礼节与正直:孔子强调了仪式和道德的重要性。在现代实验室中,这意味着要建立起正确的教学科研行为准则和团队文化,保持诚信,遵守教学规范、学术规范,培养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氛围。

3. 尊重知识与学习:孔子推崇知识的重要性,强调终身学习。现代实验室管理中,管理者应该鼓励团队成员不断学习、探索新知,并提供良好的学术成长环境和资源支持。

结合《论语》第十四篇的教义,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如何在实验室管理中实现更高效的团队合作、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以及持续的质量意识和学术进步。通过遵循这些价值观和原则,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积极向上、有活力且充满创新的实验室团队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这部蕴含着深厚文化和人生智慧的经典之作,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更是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道德与哲学指南。每一次翻阅,都让我有不同的感悟和思考,它教会我如何处世、如何为人,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体会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单纯的吸收信息是不够的,必须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使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南。这种学习方法让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能保持清晰的思路和正确的判断。

《论语》中关于“仁”的讨论也深深影响了我。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理念,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我开始努力实践这一原则,无论是在家庭中的相处还是在社会交往中,都尽量做到体谅他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误解。

此外,孔子强调的“中庸之道”也是我极力学习的。在处理复杂事务时,我试图寻找平衡点,避免极端和偏激的态度或行为,这使我能够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稳定和平和。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富含哲理,引导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这些原则更显珍贵,它们教会我们如何在快节奏和充满压力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和智慧。


《论语》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不断引导我去探索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和实现自我完善。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体会都让我更加成熟和自信。

周婷

2024年525


学习《论语》之感悟

书院办:杜毅茹

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中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论述,深感其教育理念的深远与智慧。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不仅在古代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现代教育,尤其是辅导员工作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作为辅导员,我们肩负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材施教,正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关键所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辅导员需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他们参与适合自己的活动和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

此外,辅导员还需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然而,因材施教并非易事。辅导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成长需求,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实际工作中,我尝试运用因材施教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我通过与学生的一对一谈话、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然后,我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通过因材施教,我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法。我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同行交流和学习,共同推动辅导员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总之,通过学习和实践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我深刻体会到了其对于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学习《论语》教学之感悟

书院办:宋兰

在深入研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对其中的教学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孔子作为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不仅影响了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而且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和潜能都不尽相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通过因材施教,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除了因材施教,孔子还提倡启发式教学。他认为,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将孔子的这些教学理念融入其中。我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通过提问和讨论来激发他们的思考;我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当然,孔子的教学方法并非完美无缺,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例如,在启发式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好引导的度,既要避免过度干预学生的思考,又要确保他们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探索。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教学方法,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魅力和挑战。教育不仅是一项传授知识的工作,更是一项塑造灵魂的事业。我们需要用心去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孔子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技能。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者的职责,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心得体会

实验中心:樊博艺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日成仁,孟日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将“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5A正蒙导师:

樊博艺

                                             2024.5.27

《论语·乡党》篇学习心得

15A正蒙导师:李汶姿

《论语·乡党》篇主要阐述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有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通过深入学习这一篇章,我对礼仪和道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从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乡党》篇首先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孔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要求我们尊敬父母、关爱家人,并以此为基础,去关爱他人和社会。孝道不仅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更是社会道德的基石。通过学习这一篇章,我深刻认识到孝道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我将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尽自己的孝心,让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在最后,《乡党》篇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孔子提到了许多细节方面的礼仪要求,如饮食、行走、坐卧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在现代社会,虽然礼仪的形式可能有所变化,但其中所蕴含的尊重、谦逊和自律等核心价值观念依然适用。通过学习这一篇章,我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以更加得体、优雅的行为举止展现出良好的个人形象和道德修养。

总之,《论语·乡党》篇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我不仅对礼仪和道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找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向。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践行《论语》中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有修养、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孝敬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正蒙三院15A正蒙导师:刘艳芳

通过《论语》这部书,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情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读《论语》,仿佛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于我而言,感触最深的还是关于孝的论述。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父亲死后,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触犯法律、损人利己,使父母担心、忧心,也不能算尽孝。天下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带来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古人讲,‘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习近平总书记说“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在孝敬自己父母的同时,也要尊敬、爱护和帮助像父母一样的长辈。

读《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对人生不同阶段状态的描述和感慨。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应有的生活态度和成长目标。在十五岁左右,我们应该立志于学习,努力获取知识和技能;到了三十岁,应该能够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立足于社会;到了四十岁,应该能够有足够的智慧和经验,对人生和社会有清晰的认识,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时,应该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的命运,顺应自然规律;六十岁时,应该能够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包容不同的声音;七十岁时,应该能够随心所欲地生活,但又不违反社会的规则和道德。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精神内涵,包括:终身学习的精神: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生的事业,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

自立自强的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能够独立思考、自主行动,不依赖他人,勇于承担责任。

清醒自知的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不被外界的干扰所迷惑,保持清醒的头脑。

顺应天命的精神:告诉我们命运是客观存在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接受自己的命运,不要强求改变。

包容开放的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能够听取不同的声音,包容不同的意见,保持开放的心态。

自律守法的精神:指的是一个人应该能够自觉遵守社会的规则和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这些精神内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人生、处理人际关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与校训“明道,修身,利他,共荣”相结合,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和践行

一、明道

“明道”意味着明确自己的道德观念、人生哲学和追求真理的志向。

与孔子的“志于学”相呼应,明道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在十五岁左右,我们应该开始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立志于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在整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保持对真理的追求,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道德观念。

二、修身

“修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与孔子的“三十而立”相呼应,修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


在三十岁左右,我们应该能够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三、利他

“利他”指的是关心他人、助人为乐、为社会作出贡献。

与孔子的“四十而不惑”相呼应,在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后,应该更加关注社会和他人的需求。

在四十岁左右,我们应该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了解自己能够为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

通过实际行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四、共荣

“共荣”强调的是社会和谐、合作共赢。

与孔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相呼应,在达到一定的年龄和境界后,应该能够顺应自然规律、遵守社会规则,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荣。

在五十岁及以上,我们应该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的命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

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繁荣。

通过结合孔子的成长历程和校训“明道,修身,利他,共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践行这些人生哲学。从明确自己的道德观念、不断学习和探索开始,通过自我完善、关心他人、合作共赢的方式,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荣。


15A正蒙三院:罗晓娥

2024514


论语学习有感

读《子罕篇学习心得》有感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和天命,却赞许仁德。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对于功名利禄看得很轻,可以说,功名利禄只是孔子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途径而已。身在官位,才有可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说一个好的平台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孔子却也不看重天命,因为承接上面的功利,有的时候这些事情并不是我们可以左右决定的,有些君主赏识你,有些高人愿意去指点你,但如果遇不到呢?难道就要自暴自弃了吗?我想这肯定不是孔子所推崇的。

所以说功利和天命都是自己难以选择的,甚至是说我们自己都控制不了的,但是我们却可以控制我们自己的德行,我们自己怎么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德行了。一个人掌握的知识多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愿意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党中的一个人说:“伟大啊,孔子!他学问广博,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孔子听了这话,对他的学生们说:“我能干什么呢?赶车吗?当射手吗?我还是赶车吧。”

这一段展现了孔子的谦虚和幽默。有人夸赞孔子,认为孔子啥都行,孔子自谦甚至自嘲自己。展现了一位哲人的伟大。我们可以学会很多知识,也可以专长一方面。其实专一和精通并没有高低之分,做到哪一个方面都是好的。就好像曾经的木桶理论,讲的是短板如何如何,现在倒成了长板如何如何。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用麻料做帽子,符合礼仪;现在大家都用丝料,这样节俭,我服从大家。在堂下叩头拜见君主,合乎礼仪;如今人们都在堂上拜见,这是傲慢。虽然违背大家的意愿,我还是主张在堂下拜见君主。”

虽然孔子是坚决的周礼维护者,但是他的观点并不死板,而是随机而动的。正如我们常说的:做人要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勤俭节约虽然改变了礼数的一部分,但是无伤大雅;可改变跪拜的礼数却是于理不合,不能动摇。这里也提到从众的问题,并不是很多人认同你你就是正确的,很多人在做的就是正确的,你要有你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要基于事实,不要迷信从众,也不要迷信权威。独立思考很重要。

15A正蒙导师:马玲珑

2024年5月27日

《论语》的学习心得感悟

学习论语能够深刻感受到孔老夫子的儒学文化,在不断滋养的作用提高我的思想觉悟,也提升了管理和引导学生的能力。作为导师应当具有仁爱之心,对学生具备足够的耐心,采取润雨细无声方式对学生循循善诱,作为老师应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她们认真学习广博的知识,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学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

想要让学生好学、乐学,成为优秀的学习者,教师首先应该是个优秀的学习者。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就是一个好学的人,曾经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认为一定范围内,一定有像他一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只是赶不上他喜欢学习罢了,他的好学程度可见一斑。而且,他不仅向书本学习,也会向身边的人广泛求教,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要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为孔子所取法的人,孔子会选择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然而,即使是这样广泛的学习,孔子仍然觉得自己学习的时间不够多,到了晚年还在期待到50岁的时候可以学习《易经》,这样便可以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了(“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想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反思、判断的能力,教师首先应该是能经常反思、有明确判断标准的人。孔子曾自我评价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认为自己最担忧的是四件事:品德不能培养,学问不能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他平时也经常提醒自己要杜绝四种情况: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随时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但一旦选定理想,便会朝着自己的理想之路坚定地走下去。


                                      15A正蒙导师:王雪恒

                                         2024年528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许茹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名贵纯粹好像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才智,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主动的看法,是道德品性、情感才智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会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才智,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挚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或许我们无力变更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变更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看法。”于丹给我们讲解并描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知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假如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知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看法。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挚友。社会环境中挚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挚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挚友干脆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挚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常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视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平常,总喜爱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留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悠然自得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化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日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日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高校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受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志向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特性视角动身来解读《论语》

《论语》学习研讨心得——古典智慧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正蒙三院15A:朱钰彤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古典智慧如同千年古树,虽历经风霜,但依旧枝繁叶茂,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智慧之源。本周,我深入学习了《论语》子路篇。13·23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在这句话中阐述了“君子”与“小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不同态度。君子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同时也尊重并接纳他人的不同意见,以求达到和谐而恰到好处的状态。他们不盲从,不附和,而是以理服人,以和为贵。相反,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即使面对错误也不敢提出异议。

在现代教育中,这一智慧同样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首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努力成为“君子”,不仅要有坚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要能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接纳并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这种“和而不同”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从容。

其次,在处理学生间的关系和冲突时,“和而不同”的智慧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和选择,以平等、开放的心态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学生间的矛盾和冲突,还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合作,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此外,“和而不同”的智慧还可以应用于宿舍管理中。作为宿舍管理人员,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点,鼓励他们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要制定一些基本的宿舍规则和制度,以维护宿舍的整洁和秩序。在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总之,《论语》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在现代教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这一智慧,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教育和管理实践中去,努力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年。

正蒙三院15A馨雅学社:朱钰彤

2024524

读《论语》有感

正蒙三院第一组马丽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话,也是我读过《论语》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

  《论语》的诸多至理名言代代相传,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孔子在治学方面的观点了。

  在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在对待错怪自己的人的态度上,孔子认为“别人不知道真实的情况而错怪了你,但是你不发怒责怪他,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人错怪,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火冒三丈。没错,被人错怪的滋味的确不好受,生气也是应该的。可是,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理解对方,原谅他,那么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当错怪你的人了解了真相,并发现你是如此大度时,他该是多么惭愧,该多么敬佩你。这比你马上发火,责怪他效果要好多少倍!

  孔子的确是位圣人,在《论语》中,孔子的每句话都可以称作是经典。在《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时刻检讨自己并改正,那么用不了多久,我们也会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这就是我读过《论语》之后的最大感想。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一组+高歌

《论语》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在新的时代也对塑造人的品格,培养道德修养与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其思想的优越性,更是因为其有着影响时代进步的作用,在实践的检验中历久弥新,被其民族与国家所接受。这样的经典,有超越时空的震撼力与影响力,而《论语》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力量的奇书,在历经沧桑后仍然弥足珍贵。为学,为人,为政。在层层递进中,寻找生命的归宿。为学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人有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这一句句富有哲理而朴素的话语中,道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教育每一个中华儿女如何做一个谦谦君子。为了达到理想的人格克服或抑制人性的缺陷,孔夫子主张君子般的人格,又要有中庸的精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从历史走来,多少仁人志士,在儒家思想的内化中,形成特立独行,又恪守君子道德的思想典范。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无数次历史性的洪钟巨响影响着华夏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养成,从范仲淹的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历朝历代的君子风范,在为国家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得以彰显,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生命的历练中成为永恒与不朽的时代篇章。而这份君子风范更是在近代以来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甘做中国变法流血牺牲第一人的谭嗣同,有以血肉之身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更有无数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将鲜血洒满中华大地的战士们。他们中很多人其实并不明白什么是君子风范,但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展示了属于他们的时代精神。




《论语》心得

——正蒙三院第一组胡娇第10周周记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于现代人际关系也提供了诸多深刻的启示。

《论语》强调真诚待人,这是构建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这不仅是尊重他人的体现,也是建立互信和友好关系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往往因为缺乏真诚和信任而变得疏离。因此,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这一原则,以真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从而建立起稳固而亲密的人际关系。

《论语》中关于尊重他人的教导也是现代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孔子强调君子应“不器”,即不要傲慢自大,要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在现代社会中,尊重他人意味着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不因身份、地位或财富的差异而有所偏颇。只有当我们真正尊重他人,才能建立起平等互惠的人际关系,实现和谐共处。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道德教育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它认为道德是人格完善的基石,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教育同样不可忽视。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我们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论语》中的智慧也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注重理解和沟通。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抱怨。这种理解和沟通的能力在现代人际关系中尤为重要,它有助于我们化解矛盾、增进友谊,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真诚待人、尊重他人、加强道德教育和注重理解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现代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建立起更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2024513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滑洁

《论语》是一部古老的典籍,其中的智慧和教诲仿佛穿越了时空,仍旧熠熠生辉。阅读《论语》,我深感其深邃与博大,也从中汲取了许多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

  《论语》强调了“仁”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根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仁”的精神,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理解和实践“仁”的精神,我更加懂得了如何去爱人、如何去包容,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从容和淡定。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方法不仅适用于学术领域,也适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论语》还强调了“诚信”和“忠诚”的价值。孔子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基石,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忠诚则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和热爱。这些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坚守诚信和忠诚,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的来说,《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典籍,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也让我更加明白了如何去做一个优秀的人。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学习和实践《论语》中的教诲,让它们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和力量。

2024年5月15日

读《论语》有感

正蒙三院第一组李阳

言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是《论语》中经常出现的词,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其实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忧不惧。他又追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忧惧的呢?君子的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仁义的人,由于内心的富足使得他不会担忧,所以仁厚的人能够坦然的面对一切。有智慧的人,在面对多种选择的时候能不迷惑。我们当下的选择太多,所以我们只有努力让自己更强大成为一个智者,才能从容面对。勇敢的人由于内心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就会足够自信。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当自己足够勇敢时,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害怕了。孔子认为君子能够做到仁、智、勇,所以就少了很多的忧、惑、惧。正是因为君子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才能表现的从容不迫。

君子注重自我修养。君子不去苛责外在的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经历等用来苛责内心,所以,孔子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也就是说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就远离了怨恨。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身的修养,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

君子胸怀天下。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和小人每天想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牵挂的是道德,小人惦记的是自己的房子,君子尊重法制,小人关心恩惠。君子是高尚的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穷困潦倒之时仍不忘自身修养,不断地磨练自己、完善自己,在他有能力之后才有可能去帮助他人。

君子讲究言行,注重说话和做事的标准。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君子要做一件事,总是等真正做到了再说出来,敏于行而讷于言。

君子,虽然只是简短、朴素的字眼,却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君子,只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4年5月20日


心得感悟

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讲仁义。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为如此,君子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君子是一种能力高强的人《论语:为政》记录了孔子的话”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仅仅具有一才一艺就行。"文质彬彬” 是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日:”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论语:里仁》记录孔子的话: "子之于天下, 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无适:没有专门的规定-定要这样。无莫:没有专门的规定不能这样。义:,适合。比:挨着、靠近。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 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样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这里所说的情理,实际上表现了作为君子的一种智慧, 一种分辨是非的能力。君子是一种勤勉自律的人君子是使自己修身养性恭敬谦逊。君子的自我修养正如《诗经》里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就是说,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还得磨。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一组王萌

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我时常感到忙碌与疲惫,尤其是在面对各种琐碎事务和复杂人际关系时,更觉得身心俱疲。然而,最近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一段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段话如同一缕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尘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态度和人生追求。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快乐并非源自物质的丰富,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安宁。作为一名高校行政老师,我时常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完成繁重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不能找到工作的乐趣。实际上,当我全身心投入工作,帮助师生解决问题,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时,那种成就感和喜悦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在高校这个充满竞争和变化的环境中,我时常会感到焦虑和不安。但是,当我学会放下这些不必要的包袱,专注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发现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则让我对财富和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人都把追求财富和地位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然而,孔子却告诉我们,如果这些财富和地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那么它们对我们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虽然看似美好,但终究是虚无缥缈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工作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违背自己的良心和职业道德,更不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做到清正廉洁、公正无私。

通过学习这段话,我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处理问题时,我应该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不偏袒任何一方;在与人交往时,我应该更加真诚和坦诚,不虚伪不做作。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做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也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就。

此外,这段话还启发我要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的提升。作为高校行政老师,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操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总之,《论语》中的这段话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态度和人生追求,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每一个挑战和困难,为高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张东润

现在,很多人的理想非常远大,用一个词形容就是雄心壮志。而《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谈到理想时,却不认为理想越远大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这个人内心的信念。

这段话出自《论语·先进·侍坐》,是孔子让学生们各自说说自己的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都说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只有曾皙和他们不同,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段话里,曾皙说,我的理想是到了暮春时节,就是阴历的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装,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陪同几个成年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沂水中,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到沂水旁边的舞台上,沐浴春风,最后大家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孔子听了他的理想,长叹一声说:“我的理想和你一样啊!”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好像曾皙做的都是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治国安邦的大理想。但他的内心非常充实。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能一次把水壶里的水烧开,其实这样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事倍功半,浪费了更多时间,却达不到目标。让我们也像曾皙一样,有一个平凡却真实的理想。

谈谈我对《论语》中仁爱思想的看法

--正蒙三院第一组张敏娜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经典,其中蕴含的仁爱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看来,仁爱思想是《论语》中最具人文关怀和普世价值的部分,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联系和道德准则。

首先,仁爱思想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即我们不应该对他人施加我们不愿意接受的痛苦或困扰。这一原则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其次,仁爱思想倡导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论语》中,孔子认为仁爱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关爱,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和提升。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会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因为他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为他人带来更多的帮助和温暖。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此外,仁爱思想还体现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论语》中,孔子认为仁爱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会积极关注社会问题,为改善社会环境和帮助弱势群体而努力。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现代社会所急需的一种精神力量。它提醒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构建一个和谐、公正、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我对《论语》中的仁爱思想持有高度的认同和敬意。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联系和道德准则,具有深远的人文关怀和普世价值。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这种仁爱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024年5月19日

论语》学习心得-关于理想

---正蒙三院张艳

《论语》中,孔子与其学生在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所谓 “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这句话肯定自我价值,认可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和能力提升个人尊严、坚定自我志向对我们人生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孔子的思想与我们现代人追求的理想是否有矛盾之处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匆忙而琐碎,工作繁杂而重复,是否常常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停下脚步,静下心来,让自己正视自己心底的愿望,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我们选择的,我们从事的是否都是我们自己喜欢的?我们的所谓理想是否贴合自己的实际?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也许我们有着成功的职业,但内心的满足感未必充盈强烈,究其原因,在于这并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理想。

有时候表面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一旦我们确立了自己的理想,就会有坚定的信念去实现它。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理想奋斗不懈努力的过程虽苦尤甜。或许在外人眼里我们的理想小的不值一提,或许我们想要达到或实现的不能像大人物那样惊天地泣鬼神,或许最终我们并不能做到别人眼中功成名就,只要自己的内心感受是满足的,就向实现理想迈进一大步。无论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这远远比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我们作为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员,能达到如此境界固然难能可贵,若在自然生活中,在认知内心中,保持淡定从容、忽略那些激烈的空阔张扬外在形式,尊重内心安静的声音,有担当能胜任做到最好,就算是实现了理想,就弥足珍贵。

“鱼化龙”的精神理想是鱼化龙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鱼成龙”是学校对自己的期望,对培养学生的要求,是学校为之奋斗的目标,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都是新的开始,作为正蒙导师,除了学生的行为养成和增强自我管理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规划,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有一定的要求,确定自己的理想。由“鱼”蜕变升华为龙的过程是痛苦而艰难的,因为蜕变就是升华自我,在这个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更需要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论语学习感悟

        正蒙三院第一组朱道媛

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正蒙一组的朱道媛,很荣幸也很开心可以站在这里与大家探讨我学习论语的一点小感悟,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品论语之韵,会成长之要。十周的《论语》研读,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对古典智慧的探索,更是一场对自我成长的深度反思。本学期,我和大家一同沉浸在孔子的教诲中,"明道,修身,利他,共荣"的校训落实工作生活中

在十周的《论语》学习中,我深深体会到“明道”这一校训在经典中的体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对自己生命阶段的总结,也是对我个人成长的启示。他以亲身经历教导我们,学习不仅是为了求知,更是为了找到个人的定位,明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使命。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看似在强调学习之乐,其实更是在引导我们去不断实践,通过实践来领悟知识的真谛。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知多少,而在于如何运用所学实现个人的价值贡献社会。这与“明道”理念中追求正直善良,积极影响他人的精神不谋而合。作为一名教师,明道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是教育下一代的使命。我将努力把这些感悟融入课堂,帮助学生们理解并真正践行“明道”,让他们拥有更清晰的自我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深入研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对“修身”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教导我们,真正的“君子”不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是追求内心的充实与精神的提高。在工作中,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锻炼个人能力同时培养感恩与奉献的精神。在实践中领悟“修身”的真谛,也让他们明白,真正的满足并非来自物质,而是来自内心的富足和对他人的贡献。

“修身”不仅仅是个人的修炼,它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课堂上,我时常引用《论语》中的名言,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在学习中不断反思与实践的重要性。

大学,这个充满活力和梦想的地方,正是我们实践“修身”的绝佳舞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爱岗敬业,还要感恩奉献,让“修身”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共荣”的美好愿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校园生活中,引导学生互帮互助,鼓励他们通过组织和参与公益活动,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学会关爱他人在工作中,利他与共荣的价值观同样不可或缺关心同事,乐于助人,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利他精神的直接体现。

《论语》中的智慧教导我们,真正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个人的光环,更在于我们如何与他人共享进步的喜悦,如何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的成长不应仅仅局限于个人成就的追求,更应扩展到与他人、与社会的共同成长。这正是我们学校校训中“利他与共荣”这一理念的精髓所在。

学习《论语》的这十周,我深感这些古代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深远影响。它不仅塑造了我们的道德观,更对我们的行动产生了实际的指导。让我们共同践行《论语》的智慧,让“利他与共荣”成为我们生活的准则。

通过学习《论语》,我深感作为教师的责任重大,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明道修身,学会利他,追求共荣。我期待着与学生们一通过分享、学习和体验,让"明道,修身,利他,共荣"的种子在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们人生道路上的不竭动力。

正蒙书院第一组 张晓妮


在当代社会,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着诸多挑战与责任。作为教育的引导者,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与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借鉴古代智慧,如孔子的《论语》,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体会到克己复礼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现代高校教育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所倡导的“克己复礼”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现代社会,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如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利益诱惑等,容易迷失自我,偏离初心。克己意味着要有自我约束力,不被外界干扰所动摇,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守。这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高尚的品德与道德修养,更需要他们时刻警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只有如此,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做到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其次,复礼之道强调的是对礼仪的尊重和遵守。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礼仪与规范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与人际关系,遵守学术规范与职业操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水平。同时,他们也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尊重师长,团结同学,遵纪守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此外,克己复礼的思想还强调了与人为善、包容他人的重要性。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他们应该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惑与需求,给予他们关怀与帮助。同时,他们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潜力,创造适合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发展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修身产生影响:

1. 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以自己的行为为榜样,展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

2. 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教师可以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强调礼仪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礼仪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

4. 培养责任感和同理心:通过团队合作、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同理心,使他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5. 鼓励终身学习:在知识更新换代极快的今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追求知识和个人成长。

6. 提供个性化指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需求,教师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

7. 建立开放的沟通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沟通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和尊重。

在当今社会,克己复礼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者,有责任通过自身的修养和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通过以身作则、引导自我反思、强调礼仪教育、培养责任感和同理心、鼓励终身学习、提供个性化指导以及建立开放的沟通环境,教师可以有效地修身教育学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学习《论语》对于现代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深入研读和理解,《论语》中蕴含的克己复礼的智慧,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和教育责任感,提升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正蒙书院第一组 张晓妮


在当代社会,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着诸多挑战与责任。作为教育的引导者,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与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借鉴古代智慧,如孔子的《论语》,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体会到克己复礼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现代高校教育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所倡导的“克己复礼”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现代社会,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如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利益诱惑等,容易迷失自我,偏离初心。克己意味着要有自我约束力,不被外界干扰所动摇,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守。这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高尚的品德与道德修养,更需要他们时刻警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只有如此,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做到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其次,复礼之道强调的是对礼仪的尊重和遵守。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礼仪与规范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与人际关系,遵守学术规范与职业操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水平。同时,他们也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尊重师长,团结同学,遵纪守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此外,克己复礼的思想还强调了与人为善、包容他人的重要性。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他们应该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惑与需求,给予他们关怀与帮助。同时,他们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潜力,创造适合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发展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修身产生影响:

1. 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以自己的行为为榜样,展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

2. 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教师可以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强调礼仪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礼仪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

4. 培养责任感和同理心:通过团队合作、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同理心,使他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5. 鼓励终身学习:在知识更新换代极快的今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追求知识和个人成长。

6. 提供个性化指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需求,教师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

7. 建立开放的沟通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沟通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和尊重。

在当今社会,克己复礼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者,有责任通过自身的修养和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通过以身作则、引导自我反思、强调礼仪教育、培养责任感和同理心、鼓励终身学习、提供个性化指导以及建立开放的沟通环境,教师可以有效地修身教育学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学习《论语》对于现代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深入研读和理解,《论语》中蕴含的克己复礼的智慧,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和教育责任感,提升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