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正蒙一院2024春季第十一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6-07

《论语》心得体会(三)

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中,我有幸重温了《论语》中关于孝与礼的篇章,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智慧,对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论语》中曾子提到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让我对孝道的理解更加深入。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物质赡养,更是对父母的尊重、关爱与怀念。这种对父母的深深敬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使之更加厚重。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同样需要这种“慎终追远”的精神,不仅仅是对自己前辈教师的尊重与学习,更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发扬。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孔子所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则让我对孝道的实践有了更具体的认识。这不仅仅是对父亲的孝顺,更是对父亲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继承与发扬。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对前人的敬畏与继承。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有子关于“礼之用,和为贵”的论述,则让我对礼的理解更加全面。礼,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规矩,更是内在的修养、尊重与和谐。在教育工作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和谐与平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

然而,有子也提醒我们,“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告诉我们,在追求和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规矩与制度的重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也需要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保持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品德的修养与传承。我们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和谐与平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我相信,只有我们不断努力,才能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心得体会(三)

商学院:胡悦

在繁忙的物流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我时常会陷入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探索与对教育理念的思考之中。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部分内容,尤其是关于君子品行的描述,让我深感震撼,也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有了新的认识。

子夏所言“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不仅是对个人品行的要求,更是对教育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的诠释。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青年教师,我时常在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道德情操。通过学习这段内容,我意识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既有专业技能又有高尚品德的复合型人才。

孔子强调“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庄重和威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同时,我们还应以忠诚和诚信为教育的主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子贡在回答子禽关于孔子如何得知他国政事的问题时,提到了孔子通过“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来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这让我明白,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我认为,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融入《论语》中的这些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在物流课程中强调诚信经营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在商业活动中,诚信是立足之本;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合作与共赢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全局意识。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感自己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我将以《论语》中的思想为指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成为一名既有专业素养又有高尚品德的优秀教师。同时,我也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商学院 :郝渊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是现代社会中人际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是学习、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基础。

我认为从一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是要尊重别人。要尊重同事、学生,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共享关系。

二是善于理解他人。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提高自己,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实现共同进步。

三是工作、学习要有责任心,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别人负责,更好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中,《论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知儒家文化对中国人乃至东亚文化圈的深远影响。因此,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尤其关注其中某一章,试图从中汲取智慧,为我的教学和生活带来启示。

我深入学习的这一章是《论语·学而》中的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虽然简短,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首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作为高校教师,我深知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要时常回顾和复习已学知识,以确保自己能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

其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人际交往观。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教师,我不仅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与同事、家长等各方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这句话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人的交往机会,并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最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则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修养的体现。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被人误解或忽视的情况。但作为一个君子,我们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怨天尤人,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来证明自己。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学习这一章《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这些智慧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和人际交往,也对我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学而篇学习心得(三)

商学院:贾果玲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深刻地揭示了君子应有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君子不重则不威”强调了自重的重要性。自重,不仅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更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一个自重的人,自然会在言行举止中流露出威严,这种威严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保持一颗自尊自爱的心,这是成为一个君子的基础。

其次,“学则不固”则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这里的“固”可以理解为顽固、固执。一个真正善于学习的人,不会固守自己的成见,而是会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更新自己的观念。这种开放的心态,是我们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时,所必须具备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再次,“主忠信”则是对君子品德的进一步要求。忠诚和信义是君子必备的品德。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信守承诺,言行一致,这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底线,做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

“无友不如己者”则告诉我们,在交友方面要有选择。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排斥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而是说我们要善于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受到不良影响。真正的朋友应该是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人。

最后,“过,则勿惮改”是对我们个人修养的提醒。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只有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综上,孔子的这句话不仅是对君子品德的阐述,更是对我们每个人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指导。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时刻铭记这句话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自重、好学、忠诚、守信、有原则、敢于面对错误的君子。

李齐晖《论语学习心得》

在物流教育中,我意识到培养学生的的精神同样重要。物流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学科,更是一门需要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的综合性学科。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在物流行业中,不仅需要掌握技术知识,更需要具备一种的精神来与人相处。

此外,《八佾篇》中提到的礼之用,和为贵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物流行业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协调至关重要,只有各个环节之间能够和谐共处、相互配合,才能确保整个物流系统的顺畅运行。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强调学生要注重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让他们明白在物流行业中,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整个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物流与会展经济系:常明

《论语》的学习心得

仁爱之道:《论语》中“仁”,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的重要性,无论是家庭关系、朋友交往还是教学工作中,都应以仁为本,努力做到推己及人,促进和谐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人



论语与我的日常教学工作(三)

商学院物流与会展经济系:张皛

本周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收获:

第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要耐心地教导学生,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的问题。学生来招老师请教问题,我们应该耐心解答,一遍不懂讲两遍,孜孜不倦。

第二,以身作则:《论语》中强调以身作则,这意味着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为学生树立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激励学生。教师是学生的镜子,要做好榜样的力量,弯腰捡纸巾,贯彻小事到日常生活中,做个有素养的教师。

第三,德才兼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论语》中提到德才兼备,这提醒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平时老师要注重自己的学习,不断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孙艳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孔子弟子们的言行举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在阅读《论语》这本书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是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中”仁”字出现次数共达105次,尤其是《论语》中的第四章,也就是《里仁》一篇,孔子特别突出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他说”君子”即是”仁者”,欲为”君子”必自修养自己内在的”仁”。可是到底什么是”仁”呢?我还没有完全理解。后来在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一句关于仁的'问题,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是这么回答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合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人都会称你有仁德。实行仁德是由自己,难道是靠别人?仁是内在的品质,礼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仍在于人的本心,需要人从自身做起。凡事约束自己,使行为和言语都合乎礼就是”仁”。

由此我想到了黄藤董事长写的《为师修己歌》:使命乃责任,树人是根本,时时严律己,事事利他人,见面问声好,弯腰捡纸巾,敬业又乐群,奉献更感恩。如果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谦谦君子。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吧。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杨维霞

学而时习之,不仅是孔子强调的一种学习态度,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在这篇学习心得中,我将结合这句话,分享我的学习经验和感悟。

首先,学而时习之意味着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复习和实践。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需要我们不断地重复和练习。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我们需要通过做题来巩固理论知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解题能力。

其次,学而时习之也强调了学习的连续性。学习不是一次性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定期复习所学内容,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领域。

此外,学而时习之还告诉我们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例如,在学习编程时,我们需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

最后,学而时习之也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性。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学习,更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总之,学而时习之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它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复习和实践,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从学习中受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论语·八佾》的现代启示

商学院:王慧珍


《论语·八佾》是孔子对礼制的深刻思考和批评。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对“礼”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应用这些古老的智慧。

孔子在《八佾》中多次批评了当时社会上一些违反礼制的行为,如季氏使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舞,这在当时被视为严重的越礼行为。孔子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这种态度反映了他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视。在当今社会,虽然形式上的礼制已大不相同,但遵守基本的公共道德和秩序仍然是社会稳定的关键。

孔子强调,真正的礼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遵循,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仁爱和尊重。他指出,没有仁心的人,即使表面上遵守礼节,也是无意义的。这对我们今天来说,意味着在任何社会交往中,我们都应保持真诚和尊重他人的心态。

此外,孔子还提到了礼与乐的关系,他认为乐是礼的内在情感表达。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将这一点理解为文化活动和艺术表现应当反映社会的礼仪和道德观念。文化和艺术不仅是生活的调剂品,更是传递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论语·八佾》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孔子的教导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的核心原则——尊重和仁爱,永远不会过时。

格物致知,修身正心——我的教学与生活体悟

商学院   谢聪利


孔子在《大学》中提出的“物不格,则知不至;知不至,则意不诚;意不诚,则心不正;心不正而身修者,未之有也。”这句话,对我而言,有着极为深刻的启示。

在教学工作中,我逐渐理解到“格物”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深入探究,更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只有真正“格物”,才能获得真知。而知识的积累,又直接关系到我们内心的真诚。当我们对某一事物有了深入的了解,我们的表达才会更加真诚,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意不诚,则心不正。”这句话提醒我,真诚是内心的基石。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与学生、同事还是家人,真诚都是维系关系的重要纽带。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真诚回应。

最后,“心不正而身修者,未之有也。”这句话让我明白,修身的前提是修心。只有当我们的内心正直、无私,我们的行为才会自然而然地符合道德规范。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将继续秉持“格物致知,修身正心”的信念,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中汲取智慧

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徐德洪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深知论文写作不仅是对学生学术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他们思想深度和独立见解的锻炼。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时常回想起古代圣贤的智慧之语,特别是尧对舜说的“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这句话不仅是对古代帝王传承的嘱托,也为我指导论文写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天之历数在尔躬”,意味着每个人都承载着一定的使命和责任。在论文写作中,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承担起探索学术真理的责任。这要求学生在选题时要有前瞻性和创新性,能够针对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进行深入挖掘。

“允执其中”,则强调了在执行任务时要秉持中道,不偏不倚。在论文写作中,这要求学生保持客观公正的学术态度,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在撰写论文时,学生需要遵循学术规范,确保论文的严谨性和可信度。

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我发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的智慧同样适用于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为教师,我承载着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使命,需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科研工作中,我也要秉持中道,尊重学术规范,追求真理和创新。

总之,“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是一句富有智慧的古语,它不仅适用于古代帝王传承的嘱托,也为我们今天的论文写作和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我将继续以此为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论语学习心得三

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郭敏

近日读的是《论语》“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不仅是对弟子们的教诲,也为现代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作为一个女性,我深刻体会到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孝道、谦逊、诚信、博爱和学习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女性不仅要在家庭中承担照顾家人的责任,还要在职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将这些传统美德与现代女性的角色相结合,成为了我思考的重点。

首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女性来说尤为重要。在家庭中,女性通常扮演着母亲、女儿、儿媳等多重角色,这些角色都需要我们以孝顺之心去对待。通过孝敬长辈,我们不仅能够传承家庭美德,还能够为下一代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其次,出则悌,要求我们在社会交往中保持谦逊和尊重。作为女性,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这种谦逊和尊重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让我们在职场中更加受欢迎。

再者,谨而信要求我们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对于女性来说,这种品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赢得他人的信任,还能够让我们在处理家庭和工作中的问题时更加果断和明智。同时,这种品质也能够让我们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更加坚定和自信。

泛爱众则要求我们以宽广的胸怀去关爱他人。作为女性,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关爱身边的人,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通过关爱他人,我们不仅能够收获快乐和满足,还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和和谐。

最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完成了上述美德的实践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应该去学习文化知识。对于女性来说,学习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充实和自信,还能够让我们在职场中更加有竞争力。

总之,从《论语》中的“弟子规”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女性在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应该具备的品质。这些品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家庭和工作中的问题,还能够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女性。

读《论语译注》中的述而篇心得体会

部门:商学院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张迪

读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中的述而篇,我深受启发,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职责和生活中的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述而篇中,孔子多次提到“述而不作”的原则,意味着他更倾向于传承和阐发前人的智慧,而非凭空创造。这种态度对我作为大学教师有着极大的启示。在教学上,我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将经典的理论知识与现代实践相结合,传承前人的智慧,同时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同时,孔子在述而篇中强调“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和教学态度。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教学能力,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们还要有耐心和热情,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也深受述而篇的启发。孔子在篇中提到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处世哲学,让我明白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适合什么,然后努力去实践和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适应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定。

总之,读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中的述而篇,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大学教师的教学职责和生活中的处世之道。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个人修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物流与会展经济系:王玉勤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而成。《学而篇》是《论语》中的第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的态度等内容。以下是对《学而篇》的学习心得:

学习是人生的重要任务,孔子在《学而篇》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意味着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复习和实践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孔子还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思想,强调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对过去知识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提倡“好问”和“好学”。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主动的,要敢于提问,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学习也应该是开放的,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从中吸取有益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学习的态度。他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观点,意味着我们应该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既不假装知道,也不因为不知道而自卑。这种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总之,《学而篇》中孔子对于学习的教导,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在现代社会,这些教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引导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积极的态度,追求卓越。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商学院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孙丁

近日,我重温了孔子的《论语》,这部经典之作再次给予我深深的启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深感孔子的智慧与我们的教学生活、工作实际紧密相连。

《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这让我反思,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习惯。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采用更多互动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

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也为我提供了与学生相处的准则。在与学生交流中,我更加注重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学习氛围。

同时,《论语》中“温故而知新”的教诲,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鼓励学生回顾过去所学的知识,并尝试从中发现新的观点和认识。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巩固基础,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孔子对于“君子”的界定,也为我提供了行为准则。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道德的引导者。因此,我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力求为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

总之,《论语》中的智慧,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启示和人生指导。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领悟其中的精髓,努力将其融入到我的教学生活和工作实际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为政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郑端

在深入学习《论语》的《学而篇》之后,我继续探索了《论语》的第二篇——《为政篇》。这一篇章同样篇幅不长,但所蕴含的智慧和指导原则对于理解治国理政、管理团队乃至个人修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政篇》开篇即提出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论断。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领导者应以德行来引导他人,正如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使得其他星星围绕它旋转。作为商学院的一员,我深感这一原则在团队管理中的重要性。在领导团队时,我努力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树立榜样,从而激励团队成员追求卓越。

此外,《为政篇》中孔子还提到“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不应局限于一种角色或功能,而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和学者,我不仅要在专业领域内不断精进,还应拓宽视野,培养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和商业环境。

在个人修养方面,《为政篇》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给了我深刻的启示。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广泛结交朋友,而不是仅仅与少数人建立密切关系。这提醒我在与人交往时,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广泛地建立联系,同时避免形成小团体,以促进更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为政篇》还强调了“以德报怨”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我们难免会遇到不公和误解,孔子的这一教导提醒我,即使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也应保持高尚的道德标准,用善意和宽容去化解矛盾,这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品格,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





学习心得

正蒙小组学习讨论《论语》子罕篇,是一次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学习过程。在讨论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孔子的思想、教育观念以及管理之道,结合民办学校管理岗位的学习心得,我深感收获颇丰。

《论语》子罕篇中,孔子谈到了许多关于仁爱、忠诚、诚实、谦虚等品质的重要性,这些品质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基石,也是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在民办学校管理岗位上,我们需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们的楷模,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以推动学校的发展。

首先,仁爱之心是民办学校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作为管理者,我们要关心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教职工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只有当我们真正关心他人,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校的发展。

其次,忠诚和诚实是民办学校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品质。作为管理者,我们要忠诚于学校的教育事业,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还要诚实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不回避、不掩盖,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能力。

总之,正蒙小组学习讨论《论语》子罕篇的过程是一次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学习过程。通过讨论,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还结合民办学校管理岗位的学习心得,对管理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秉持孔子的思想精髓,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为民办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子罕篇心得体会

今天学习了《论语》子罕篇,孔子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和这个社会所链接着,我们即使自我真我的价值实现,也是链接后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我们一定要跟随孔老先生学做人,不随意揣测他人的想法和意图,也不武断地去评价一件事情,也不要固执己见不思进取,更不要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多厉害。这不仅仅是为人处世的法则和智慧。在我们的教育上也是值得我们去运用这些智慧来对待我们的孩子的。

我们面对的孩子是来自不同家庭的,他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习惯甚至品行,我们作为老师不要随意去评价这些习惯是因为家长的素质导致的,孩子送到我们手里,我们无论他们什么样的品行和习惯,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就是了。在一个不要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去武断地用语言侮辱伤害孩子们,“你这辈子就这样了!”“你是头猪啊!”“你不学习这辈子能够干什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这些话真的很没有素质,难道孩子不学习这一生就没有未来了吗?谁给我们老师这样的勇气来断定孩子地一生呢?再一个就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不要拘泥于我们原来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认为我们这样就对,我们面对的是新时代的孩子啊,我们的固执不仅仅害了我们自己更是害了这些孩子们。最后一点就是不要唯我独尊,不要认为我们是老师是权威,任何孩子不准挑战我们,导致这种自上而下的关系很容易让学生和我们分离,最终我们的教育只是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而已,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每个独立的生命体都值得我们尊重,值得我们去热爱和付出,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奇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就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走了!”

是啊,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转眼间我将近不惑之年,真的是感到生命的流逝了,但是我现在还一无所获,有时候感到很惭愧。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我的生命却如此平凡普通,这难道不值得我羞愧吗?人这一生,既然来了就要给后人留下点光和热,照亮他们继续前行的道路。所以这些年我越来越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性,想充分利用好每一天去学习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够让我的生命更加有意义,我相信我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更能够影响我教的那些孩子们,我喜欢和他们一起成长一起感受生命的美好!



正蒙一院四组:杜岳霖

学习《论语》子罕篇心得体会

《孟子》中说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对这一点,我深表赞同,咱们读经其实也一样,“独读经,不如众读经”。大家一起读经可以各抒己见,辨明是非,发现一些自己难以自查的错误。比如今天读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我一直理解成“天气冷了,我们就知道松柏凋谢了”,犹如“一叶知秋”。其实不然,经过大家一起解读后,我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天气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树。比喻,苦难能历练一个人”。真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呀。因此,我很高兴能与那么多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心得,并发现自己的错误,一起进步。

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子罕篇。这篇文章中阐述了好几方面的道理,主要包括处事原则、做事恒定、如何对待他人的批评,以及自信心、时间观念等。其中不乏名句,例如“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上面哪句都是朗朗上口的名句。但我最钟情的句子却是一句不起眼的——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达巷这个地方的人说孔子博学多才,却无专长。有嘲讽孔子,其实是大而无当,并无真才实学的意思。听了这个话以后,孔子对弟子说:“我有什么专长呢?是射箭呢?还是驾驶马车呢?就算是驾驶车马吧。” 孔子最大的才能显然不是驾驶车马。可是为什么他要这样贬低自己呢。把自己从一个大学士贬为一个马夫。这显然是有隐情的。南怀瑾先生对此的理解是,驾驶马车,寓意孔子想做引领时代的先锋。



正蒙一院四组:胡景花

《子罕篇》心得体会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其中《子罕篇》记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行和思想,是了解孔子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篇章。阅读《子罕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子罕篇》中,孔子多次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例如,孔子提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即君子在言辞上应当谨慎,但在行动上却要果断。这体现了孔子重视实践、崇尚实干的态度。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不仅表现在言语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中落实。

孔子还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他在谈到自己的时候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表明孔子以诚实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知识和学问,坦言自己并非天生聪慧,而是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这种诚实的态度,不仅使人敬佩,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孔子在《子罕篇》中展现了他严谨治学和尊重知识的态度。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以不厌倦学习和教导他人为荣,这种精神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启示。

此外,孔子提倡因材施教。他认为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他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要求,展现了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这种因材施教的理念,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子罕篇》展示了孔子在道德修养、治学态度、教育理念和社会责任方面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孔子的言行和理念,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宝贵指南。通过学习《子罕篇》,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子罕篇心得体会

《论语·子罕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的许多哲学思想。阅读中深感孔子所倡导的“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和不自以为是”的观念,对于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不主观臆测”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思考方式。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应该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想和偏见去判断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应该尽可能地收集客观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更加准确和客观的结论。

其次,“不绝对肯定”是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在认识事物时,我们不应该轻易地给出绝对的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情况,而应该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再次,“不固执己见”是一种非常开放的心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我们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更好地解决问题。

最后,“不自以为是”是一种非常谦虚的态度。在面对自己的成就和优点时,我们不应该过于自负和骄傲,而应该保持谦虚和虚心。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孔子所倡导的这四种态度,不仅是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我们成为更好的人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理性、谨慎、开放和谦虚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正蒙一院四组:李跃强

《论语·子罕篇》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四组 李郑

《论语·子罕篇》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心灵的路途,给予我们无尽的智慧与启迪。同时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的言论,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在这篇文章中,孔子的言行展现了他对于道德、人生、教育等方面的独特见解,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反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让我深思,孔子对于利益的寡言,体现了对高尚品德和仁爱精神的着重强调,提醒我们不应过度追逐私利,而应将道德与仁义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严寒的考验下,才能真正见识到松柏的坚韧不屈。这使我懂得,只有在困境中,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的品性和意志,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如松柏般的坚毅品质,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流水般永不停息地逝去,让我倍加珍惜每一刻时光,明白光阴的珍贵,促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奋进,去追求知识、成长与奉献。“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了志向的坚定不可动摇。无论处于何种环境,我们都应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不被外界轻易干扰和改变,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实现理想。

其中“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如警钟般敲响在心头,让我意识到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与追求的艰难,提醒着自己要时刻以道德为准则,不断提升内在的品质,而不被外在的诱惑所左右。“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坚持与进取的力量。它让我明白,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我们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只要持续向前,终能达成目标;而若轻易放弃,即使离成功仅一步之遥,也会前功尽弃。

子罕篇中的诸多语句,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们教导我们要保持谦逊、不断进取、坚守正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以这些教诲为指引,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

在反复品味《论语·子罕篇》的过程中,我愈发感受到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它不仅是古代先哲的智慧结晶,更是指引我们现代人走向美好未来的宝贵指南。我会继续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汲取更多的营养,让自己的生命在智慧的浸润下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同时,我也希望能与更多的人分享这些感悟,共同在《论语》的智慧光芒中不断前行,为外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和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子罕篇》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四组 潘国红

本周学习了《论语·子罕篇》,本篇部分章节显示了孔子的谦逊。例如孔子说:“吾有知乎,无知也。”我有智慧吗?我没有。孔子的学生在孔子在世的时候就称孔子为“圣人”。例如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一个致力于永远提升自己的人,必然虚怀若谷,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

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好色是我们的动物本能,受我们的情绪脑控制,而好德多是受我们的理智脑控制。源自本能的情绪脑对我们大脑的控制力强,而理智脑相对而言对我们的大脑控制较弱,因此人好色多余好德,这是常态。这样我们理解了应该如何做相对容易,真正做到如何做,不断灭人欲存天理,让自己脱离动物的本能,向上向善,成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大人的确特别不容易。想来我们的“成人”教育一定是一项十分艰辛的事业,这样我们就理解了“百年树人”这样的说法。

本篇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大意是智慧的人不困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智者不惑容易理解,但是为何仁者不忧呢?仁者多半从“利他共荣”层面上考虑事情,自身的利益考虑较少,经常忘我,因此多半乐观豁达不忧愁,这就是仁者不忧。那么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勇者”呢?积极面对现实,不回避不逃避,活在当下的人。而要成为仁者,我们首先要勇敢,打破舒适圈,勇敢面对困难,积极主动,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不断提升自己,如此我们可以向“仁者”不断接近。

孔子对于人性有非常深刻的把握。孔子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听我说话,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了。作为普通人,我们经常容易懈怠,不太容易做到专注且积极向上。因此好习惯就十分宝贵,这也难怪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把培养好的习惯当成重要目标。孔子还说:“过,则勿惮改”。改错通常不容易,我们的本能是维持原状不改变。人深层次的渴望都是得到肯定,不断否定自己,努力提升当然很不容易。孔子曾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王阳明强调“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改过”对于我们的成长提升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论语·泰伯篇》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四组:孙峰涛

《论语·泰伯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篇章,集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思想。其中内容涉及道德修养、政治治理、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下是我对《论语·泰伯篇》的几点心得体会:

1.  尊崇道德,追求仁德

泰伯篇开篇提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孔子高度评价了泰伯的德行。泰伯为了成全弟弟,让位于弟弟,是一种极高的道德自律与无私奉献的表现。孔子认为,真正的至德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更是为了社会和他人能够自我牺牲。这种精神启示我们,现代社会中,个人的成功不仅在于自身的努力,也在于对他人的关爱和社会的贡献。

2. 君子的行为准则

孔子在本篇中多次谈到君子的行为规范,例如“君子不器”,意指君子不应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角色或功能,而应当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品德。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培养多元化的能力,注重全面发展,既要有专业技能,也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3. 重视学习与思考

孔子在泰伯篇中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习必须结合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反之,思考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深入。对于当代人来说,这句话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学习,也要注重实际应用。

4. 自我反省与修养

孔子提倡自我反省,他在本篇中说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到贤德的人,要向他们看齐;看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都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当时常反省自身,不断改进。

5. 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泰伯篇中还涉及了孔子对政治与道德的看法,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表明,孔子认为治国应以德教和礼仪为主,而不是单纯依靠刑罚。现代社会中,这一理念依然适用,政治治理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道德的引导和文化的熏陶。

结语

《论语·泰伯篇》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具体事例的分析,阐述了孔子对道德修养、学习态度、自我反省等方面的深刻见解。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对现代社会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行为准则,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学习论语子罕篇心得

部门:正蒙一院第四组  姓名:孙晓盼


学习《论语》子罕篇后,对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感触很深。“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孔子认为,要想成为真正的君子,首先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这种意志和信念不会因为威胁而动摇,不会因为利诱而放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要经得起考验,扛得住打击,道路越是坎坷崎岖,步伐越是稳健从容,打击越是频繁沉重,斗志越是高昂激越。正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也可理解为做人的道理,天不冷的时候,到处绿意盎然,只有等到冬天的时候,大家才会发现其他的树木都受不了天气的寒冷,纷纷落叶,只有松柏傲立在寒风中,风雪越大越能展示出它惊人的耐寒能力。


2024年5月28日

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杨月洁


本周学习了论语第九篇是《子罕》篇,在这篇中,可以看到孔子对于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深刻见解。通过对这一篇的学习,我从中获得很多启示,浅谈一下我的体会

在这篇中孔子强调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文中提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颜回的赞赏,认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始终保持内心的快乐和平静即便生活再清贫,只要有道德,有思想,品德高尚就是富有的人。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也说明不论环境如何,也无法掩盖人的能力和魅力,越是在环境艰苦的条件下生长的孩子越有担当,越懂得珍惜和感恩,也就是品德修养好。

在这一篇中,孔子提到了对朋友的选择。孔子说:“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句话说的是在结交朋友时,应该选择那些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而避免与那些虚伪、奸诈、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实际上还是说的要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不要结交不诚信、虚伪、势力的人。我们常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如果你注重修养和品德的话,你的朋友也不会差到哪儿去,所以还是要提升自己的修养,多学习,多思考,多反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于虚伪、不诚信的人,也不必与他们辨别、讨论,“话不投机半句多”可保持正常工作关系,没必要深交和交心。

另外,孔子在这一篇中谈到了对待生死的态度。说:“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他认为我们应该关注现实生活,而不是过于担忧未知的死亡。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努力过好每一天,而不是过分担忧未来的事物正视人的生老病死,而不是“杞人忧天”,对待死亡不恐惧,只要活着就要活得精彩,活得值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和与亲人相处的点点滴滴。


学习心得

在最近的正蒙小组学习活动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论语》子罕篇的深刻内涵。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这次学习为我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思考。在教育的岗位上,我逐渐领悟到古代经典的智慧对于指导我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论语》子罕篇的学习中,我被孔子对教育的重视所打动。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不仅是对学习的赞美,更是对教育的呼唤。我深受启发,在我的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不断实践、不断探索,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通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论语》子罕篇的教育思想。在一次数学课上,我注意到一个学生因为基础薄弱而在解题时遇到困难。我想起了孔子对待学生的耐心和爱心,决定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和指导。通过耐心讲解、一步步引导,学生最终克服了困难,取得了突破。这个案例让我深刻感受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用心去感受学生的需要,用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灵。

此外,《论语》子罕篇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教会我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情。我不断向同事请教、向学生学习、向生活汲取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例如,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何平衡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深入思考和不断实践,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开始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回首这段学习历程,我深感《论语》子罕篇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它不仅深化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理解,还让我更加坚定地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念。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我将继续以《论语》子罕篇的智慧为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我能够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民办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仁、义、礼、智、信:《论语》五德之我见

商学院:杜跃平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更是对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基本道德规范的深刻阐述。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中的五德观念所吸引,并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首先,关于“仁”,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其重要性。仁,即仁爱之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要求我们关爱他人,以慈悲为怀,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一般。在我看来,仁德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每个人都具备仁爱之心,才能构建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社会。

其次,“义”在《论语》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义,即正义、公正,它要求我们在行为上遵守道德准则,坚持公正无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道德困境,但只要我们坚守正义的原则,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再者,“礼”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论语》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礼,即礼节、仪式,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使社会保持有序与和谐。在现代社会,尽管礼仪的形式有所变化,但其精神内核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通过遵守礼节,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增进彼此之间的尊重与理解。

此外,“智”也是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即智慧、知识,它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思考,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增长智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不断充实自己,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信”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基石,同样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信,即诚信、信用,它要求我们在言行上保持一致,遵守承诺。在现代社会,诚信已经成为了一种宝贵的品质,它关乎个人的声誉和企业的形象。只有保持诚信,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实现个人的成功和社会的繁荣。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基本道德规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现代社会所急需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传承这五种美德,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心得体会

商学院:王军

学习《论语》感悟到。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既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关爱别人,就是仁,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快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知识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其实,快乐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快乐;心不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不快乐。快乐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快乐一直在我们身边,让快乐永远生活在我们的心中。


《论语》研读周记

商科实验教学中心 薛应珍

学习《论语》第七章的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重视道德修养

第七章强调个人应当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仁爱、智慧和信实。这让我认识到,高尚的道德是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也是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社会成员的关键。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和经济发展迅速,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未减少。反而在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面前,更需要我们坚持基本的道德准则。可以将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应用到日常行为中,通过自我反省和社会实践来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第七章中孔子提到对学问的渴望应当没有止境,教育他人时也应当保持耐心。这种持续学习和教诲他人的态度对我影响深刻。在知识更新换代极快的时代背景下,终身学习已成为必需。同时,分享知识与经验可以帮助他人成长,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和掌握。建立个人学习计划,定期参加培训和研讨会,同时也可以通过撰写文章、开设公开课等方式来传授知识给他人。

3. 知耻近勇

第七章提出知道羞耻是一种勇气的表现,让我思考到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需要巨大的勇气。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可能会因为恐惧失败而选择隐藏自己的缺点。孔子的这一观点鼓励我们勇于面对并改正自身的错误。我们应当定期进行自我评估,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弱点,并制定实际可行的改进措施。

4. 言而有信

第七章强调说话要有信用,说出的话要负责任。这让我认识到,诚信是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石。在商业交易和日常生活中,信用的缺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和社会成本的增加。孔子的这种观点提醒我们注意言行一致。无论在工作还是私生活中,都应确保自己言行一致,建立起信誉。

5. 礼仪的规范

第七章多次提及礼仪,反映出孔子对礼仪教育的重视。这让我理解到礼仪不仅是行为规范,更是对他人的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互动频繁,了解并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学习和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无论是在职场还是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尊重和文明的行为。

通过这些体会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论语》第七章中的思想不仅仅是古代的智慧,更是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的核心价值观。将这些思想应用到现代生活中,可以促使我们成为更加道德、有责任感和受人尊敬的公民。


孔子的仁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

商学院:杨淼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概述

孔子的仁学思想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主要包括“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个基本观点。这一思想主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意愿,以和谐、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孔子认为,通过培养仁爱的品质,个人可以实现道德完善,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

功利主义盛行:在现代社会,功利主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往往忽视了道德准则,甚至采取欺诈、损害他人利益等手段。这种功利主义的行为模式导致了道德失范和信任危机。

个人价值观多元化:随着社会进步,个人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价值观之间难免产生冲突和矛盾,导致道德标准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这使得人们在面临道德选择时往往感到困惑和迷茫。

科技发展带来的道德挑战: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道德问题。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涉及到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等敏感问题,对传统的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

三、孔子的仁学思想对现代社会道德困境的启示

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仁爱的品质可以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重视道德修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应对功利主义和个人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

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的仁学思想主张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意愿,以和谐、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化解因价值观多元化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灵活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道德挑战: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辨证性质,强调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应对道德问题。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道德挑战,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道德准则,同时加强科技伦理研究,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来规范科技应用。

综上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启示。通过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灵活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道德挑战,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论语》对人性的描述与理解

商学院:杨勇岩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本质与内涵。通过对《论语》的研读,我们可以窥见孔子对于人性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理解,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人对人性的理解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首先,《论语》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向善的本能。他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指出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的习性会有所不同。这一观点强调了后天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影响,也启示我们要重视教育在塑造人性中的作用。

其次,《论语》提出了“仁”的概念,作为人性的核心。孔子认为,“仁”是人性中最高的境界,它包含了关爱、宽容、正直、勇敢等多种美德。他强调,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就必须具备“仁”的品质。这种对“仁”的推崇,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人性善良本质的肯定,也为我们指明了追求人性完善的方向。

此外,《论语》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孔子认识到,人性并非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复杂的、动态的。他观察到人在不同情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品质和行为,这些品质和行为既有善的,也有恶的。因此,他强调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人性和需求进行教育。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认识,使孔子的教育思想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论语》对人性的理解还体现在其对于道德修养的要求上。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实现人性的完善,必须不断地进行道德修养和锤炼。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相互尊重、关爱他人。这种道德修养的要求,不仅是对人性的尊重和提升,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总之,《论语》对人性的描述与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它强调了人性的善良本质和“仁”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指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思想不仅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人对人性的理解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性,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论语》研读周记

商科实验教学中心 张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让我意识到对传统文化和前人智慧应保持尊重与传承。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创新而忘却了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在我的生活中,我愈发觉得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的经典著作、传统美德等,是我们人生的基石。就如同我们对待长辈的经验之谈,虚心聆听并从中汲取养分,才能让我们走得更稳、更远。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和包容性。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向学之心,都应该得到教导。这使我联想到我们的现代教育,应该努力为每一个人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不因其身份背景而有所区别。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过许多良师,他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子不语怪、力、乱、神。”提醒我们要关注现实,脚踏实地。不去过分沉迷于虚幻或超自然的事物,而是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和实际的努力。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诱惑时,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理性,不被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所迷惑,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论语第七章的这些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它们引导我们保持对传统的敬畏,追求教育的公平,以及专注于真实的生活。通过对这些话语的深入思考和践行,我们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素养,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且有意义。


总之,《论语》第七章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照亮我们的心灵,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我们应将其核心思想融入生活,不断从中汲取力量,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孔子与其弟子间的互动对现代师德的启发

商学院:赵璟祎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与其弟子间的互动,不仅展现了孔子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也为现代师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尊重与平等:孔子与其弟子间的互动充满了尊重与平等。孔子对待弟子如同朋友,倾听他们的见解,鼓励他们发表意见。这种平等的互动关系,使得弟子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现代师德建设应借鉴这种尊重与平等的理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弟子的个性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他善于观察弟子们的优点和不足,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使得弟子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显著的进步。现代师德建设应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三、言传身教:孔子在教育中强调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言行示范给学生。他不仅在言语上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如何治学,更在行为上以身作则,成为弟子们的楷模。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使得弟子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现代师德建设应重视言传身教的力量,教师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持续学习: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知识和真理,他的这种持续学习的精神也体现在与弟子的互动中。他鼓励弟子们勤奋学习、不断探索,同时也与他们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共同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持续学习的态度,使得孔子与弟子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现代师德建设应倡导持续学习的精神,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孔子与其弟子间的互动为现代师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我们应尊重与平等对待学生,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言传身教、树立榜样,以及持续学习、不断进步。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论语》第八次研学周记

商科实验教学中心 赵静静

阅读《论语》第七章,我深感其蕴含的深厚教育智慧与人生哲理。这一章不仅让我对君子的品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作为一名教师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首先,我领悟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真谛。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教师的本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品德与才能。只有当我们立足于这个根本,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让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成长。

其次,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才能。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差异,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此外,第七章中提到的诚信、谦逊等品质也是我在教育中需要不断强调的。这些品质不仅是学生个人成长的基础,也是他们未来融入社会、与人交往的必备素质。

总之,阅读《论语》第七章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以这些智慧为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周记7

商科实验教学中心:朱明

通过学习论语让我了解孔子所展现出的师德风范令人敬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让我看到了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教育的无限热忱。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永不止步,无论何时都保持着对学习的热爱和对他人的耐心教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谦逊与开放心态。它时刻提醒我要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并进行学习,同时也要将他人的不足作为自己的借鉴,反思自身,从而才能不断完善自我。通过学习它,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道德完善和知识进步的决心。我将以孔子的教诲为指引,在生活中践行这些智慧,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论语·子罕第九心得体会

商学院:丁云

通过学习论语《子罕第九》,更为深刻理解了光阴易逝去,人生须珍惜的道理。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我们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最容易感悟到这个道理,也经常用孔子的话去引导学生,珍惜时间,不要把大把的时间用于玩乐和睡觉,青春是最为宝贵的,也是最容易逝去的,不要悔之晚矣。作为一名辅导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并且督促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学习和实践。为以后从容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时间飞逝,马上本学期又要结束,很多学生也会有考试等方面的焦虑。作为一名辅导员,也要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珍惜当下是最好的状态。

《论语-子罕第九》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安琼英

《论语·子罕篇》中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一教诲令我印象深刻。毋意:不凭主观臆断,不凭空想来判断事物。即不要凭自己的主观猜测和臆想去看待问题或作出决定,而要基于客观事实和理性分析。毋必:不固执己见,不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即在处理问题时,不要固执己见,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毋固:不顽固,不死板。即要灵活变通,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方法,在处理事情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整和改变。

毋我:不自以为是,不以自我为中心。即在做事时不要过分强调自我,要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培养谦虚和包容的品质。

作为一名辅导员理解和践行这四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指导学生,处理学生事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与学生交流和解决问题时,不要凭自己的主观臆测去判断学生的行为和动机,要通过倾听和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来做出决策;在辅导学生时,不要认为自己的意见一定是正确的,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时,要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要死板执行规章,忽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殊需求;在日常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学生,处理学生事务,并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学习《论语》子罕篇心得体会

 部门:学生教育与就业指导办公室    姓名:冯利军


《论语》子罕篇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其中包括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和人生智慧。通过学习子罕篇,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道德观、人生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论语》子罕篇中,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实践性的建议。例如,孔子提倡“仁爱”、“礼仪”、“诚信”等价值观,强调了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同时,孔子还教导我们要有恒心、毅力和勇气,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此外,在学习《论语》子罕篇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理论对于我的工作有指导意义。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提醒我们在工作中要注重团队合作,尊重个体差异,追求和谐而非简单的统一。这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也有利于激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论语·子罕篇》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丰富,更是心灵上的洗礼和行为上的指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论语》子罕篇心得

正蒙一院 关莹莹

论语子罕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其中蕴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以下是我阅读论语子罕篇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在子罕篇中,孔子提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随意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尊。这四种品质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努力追求的,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其次,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子罕篇中,孔子提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告诉我们时间匆匆流逝,我们需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再次,孔子强调了人生的境界。在子罕篇中,孔子提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困难的时候,才能真正考验一个人的品质。我们应该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总之,论语子罕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孔子的教诲,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成为更好的自己。论语子罕篇蕴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担当的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

                   正蒙一院    梁娅妮

  本周,我们组一起学习了《论语》中的《子罕第九》篇章,感触颇深。这篇章节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智慧,对于我的工作与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强调“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不仅是对于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于教育工作者的鞭策。作为辅导员,我时常面对学生们的种种困惑和疑虑,这让我更加明白,要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首先自己要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因此,我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子罕第九》 中还提到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观点。这让我联想到,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只有那些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人才能最终取得胜利。这对于我的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在面对学生问题时,我时常需要保持冷静和耐心,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能力。

  未来,我们应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更多实际工作中,例如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成长动力。挑战,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能力。



志至上 行则远

商学院 刘赞

   《子罕第九》通篇读完,每一句都很经典,感悟颇多。今日谈谈“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这一章,说爱人,说求道,说做事,都行。总归而言,道不远人,人自远之。天下事不怕做不到,就怕不是真心去做。

   工作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为自己找借口。象征着被认可的荣誉证书,大家都说想得到,想多多的获得,然而又觉得条件苛刻无法达到要求,最终仅仅“远观之”即止。而实际上只要认真分析每一项,标准也是依据日常工作对标出来的,并非天路,只要动起来,下一些功夫是能够实现的。可愿意为它付出的人很少,抱怨的反而很多。

   认定了目标,除了闷头走下去,还有一点就是要懂得通权达变。学生管理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更是要灵活,原则统一,但方法要因人而异。比如谈话技巧,接受到的培训理论是固定的,但现实中没有绝对的理论匹配绝对的方法,不仅是谈话对象不同,谈话者也有差别,死板地套用可能带来的效果减弱甚至相反。方向没错的情况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天下的事不怕做不到,就怕不是真心想做!如果真心想做,那么端正态度行动起来,在行动中思考,以求一点点进步。终会实现行致远。就像吸引力法则说的,向宇宙下订单。那能不能实现这个订单?就看你想不想,去做就好了。。

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 任芬芬

学习《论语》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它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探索,更是对当代生活的启迪。《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人受益匪浅。特别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句箴言,更是让我有了深入的感悟。

“笃信好学”,这四个字所蕴含的深意,首先是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坚定的信念,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加明智和成熟。同时,我们还要有好学的精神,不断地追求新知识,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笃信好学”的重要性。当我遇到难题时,正是坚定的信念和好学的精神让我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更锻炼了我的意志和毅力,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而“守死善道”则是对道德准则的坚守和传承。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道德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才能真正地为社会做出贡献,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守死善道,就是要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正确的道德标准,不为名利所动,不为诱惑所扰,始终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尝试着将“守死善道”的理念付诸实践。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都努力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这种坚持不仅让我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让我自己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学习《论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同时拥有知识和道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理念,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和道德,就一定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论语》的智慧如同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品味其中的智慧,让它成为我人生旅程中永恒的财富。


正蒙导师经典研读 第十周心得

正蒙一院:申洁

本周是正蒙导师经典研读第十周学习,以子罕篇开始。

《论语·子罕》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这是达巷的一个人评孔子,学问广博却无法称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孔子听到这一评论,对自己的弟子说:那么我专执于哪一门技能呢?专执驾车还是射箭?还是专执驾车好了。孔子为什么选择专执驾车驾车呢?可能不仅仅是自谦之辞。

天下大事由小事做起,一口吃不了胖子,做人做事最忌好高骛远,还没有学会走就想跑,那只能是栽跟头。现在的很多学生总是不愿意从简单的小事做起,总想做大事情,或者做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事情,眼高手低,导致学习学不好,师交代的任务也完成不好。只有从浅显的事情入手,逐渐熟练才可以上升难度,从而循序渐进,做好游刃有余。教育学生要踏实细致,小事做起,才能成大事。




读《论语》心得体会九

部门:教研办俞稳杰


《论语·子罕篇》第九章中,孔子说:“君子不器。”这句话看似简短,却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而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品质。在大学教务工作中,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作为教务工作者,我们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为执行者,只是被动地完成工作任务。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首先,谦逊是君子的重要品质之一。《论语·子罕篇》第九章中说:‘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自谦,说自己在孝悌、忠敬方面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孔子尚能如此,在教务工作中,我们要谦虚待人,尊重每一位师生,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教务工作者,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勇于接受批评和指导,以便更好地改进工作。

其次,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原文中:‘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这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礼貌,不能只流于形式,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在教务工作中,我们要尊重师生的权益,关心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尊重他人不仅体现在言语和行为上,更体现在内心的真诚。我们要真诚地为师生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原文中‘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因为孔子的人生态度是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不是自己的坚决不持有。在教务工作中,我们要坚持诚信为本,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我们要对师生坦诚相待,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不弄虚作假,不徇私舞弊。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师生的信任,树立良好的形象。

最后,正直是君子的品质之一。原文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冷了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做人要想松柏那样,能够经受各种考验,正直刚毅,不受物质环境影响。在教务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敢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我们要严于律己,廉洁自律,做到清正廉洁。只有正直无私,才能在工作中保持公正,为师生创造公平的环境。

结合《论语·子罕篇》第九章,我认为在大学教务工作中,我们要努力践行君子的品质,以谦逊、尊重、诚实、正直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师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正蒙导师经典研读 第十周心得

正蒙一院:张馨予

本周是正蒙导师经典研读第十周学习,开启了论语九的学习。

本周学习的是第九章,子罕篇。本章除了著名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印象最深的就是: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这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教育是需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而不是一下子促成的,一个学生保持优秀的品质,良好的教养,优异的成绩离不开教育的形成,而这个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渐形成的,教育本身就是慢工出细活的工作,这也是在教导我们,作为老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再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逐渐使学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


《论语·乡党第十心得体会

商学院:丁云

通过学习论语《乡党第十》,了解到孔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仪,礼仪是待人处事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离不开礼仪,礼仪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魅力,还会体现一个人的学识、文化素养和内在的精神风貌。本篇更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著名言论。说的是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不说话。从小父母教育我们这个道理,并严格要求并实施。学习《论语》后,进一步认识到“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要按照礼的原则,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规定,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倡导学生一言一行要为他人着想,应当带有人情味,这不但能让自己问心无愧,同时也能给他人增加人气,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拥戴。所有,作为一名老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仁德。

正蒙导师经典研读 第十一周心得

正蒙一院:安琼英

《论语-乡党第十》篇,详细记录了孔子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展示了孔子作为一个圣人的风范和高尚的品德。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通过学习这一篇,我深受启发,并从中得出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的言行举止体现了礼的精神。在《乡党第十》中,孔子的日常行为无不合乎礼仪规范,他对待家人、朋友、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各种关系,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礼仪意识。这也提醒我,作为一名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注重礼仪,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到言行一致,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其次,孔子的仁爱之心贯穿始终。孔子在乡党中的表现,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处理工作事务上,都能体现出对他人的关怀和体谅。他的仁爱精神不仅限于亲近的人,也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启发我,在工作中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理解他们的困惑与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做到真诚待人、以心换心。

再次,孔子注重自我修养和反省。《乡党第十》中,孔子时常检视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度的自律和自省。他的这种态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激励。作为辅导员,我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水准,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教育的本质和要求,是否对学生起到了正面的引导作用。此外,孔子对于知识和教育的重视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在《乡党第十》中,孔子不仅身体力行地践行礼仪和仁德,也通过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教育周围的人,展示出教育的真正力量。这启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品德的培养,以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作为大学辅导员,我将努力践行孔子的教育理念,时刻保持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做一名合格的教育者,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乡党篇心得体会

 部门:学生教育与就业指导办公室    姓名:冯利军


通过集体学习《论语》乡党篇章,我对孔子的生活态度、处世原则及教育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此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在家乡的行为举止和他对周礼的恪守,体现了儒家对于礼仪制度和个人修养的高度关注。以下是我对此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在乡党篇中表现出对礼仪的极高敬意。他不仅在祭祀、宴请等正式场合中严格遵循礼仪规定,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体现出对礼仪的尊重。这表明礼仪在孔子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更是体现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当注重礼仪,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得体,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其次,孔子在乡党篇中表现出对不同人群的关爱和尊重。他对待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礼节,这表明孔子具有很高的洞察力和包容力。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当学会尊重他人,不论对方的身份和地位如何,都应该给予相应的尊重和关爱。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的人生更加顺利。

总结而言,《论语》乡党篇对我校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深化对传统经典的领悟,并将这些智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外事发展做出贡献。


正蒙导师经典研读 第十一周心得

正蒙一院:梁娅妮

本周是正蒙导师经典研读第十一周学习,我们组全体成员一起学习了论语第十章《乡党篇》。

《论语》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经典,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启示。在深入学习《论语·学而第十章》的过程中,我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这一章中提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为我们描绘了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和学习态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让我反思在当今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是否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生活的安逸,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充实和提升。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朝气和潜力的青年学生,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被物质所迷惑,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的培养上。

“敏于事而慎于言”提醒我们要勤勉地做事,行动敏捷,同时说话要谨慎。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高效地处理各种事务,积极为学生服务,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而在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言辞的恰当性和准确性,做到言出必行,行之必果。这不仅体现了我们自身的素养,也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就有道而正焉”则强调了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并匡正自己的重要性。在高校中,我们周围有许多优秀的同事和师长,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汲取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学生而言,这一章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论语》的这一教导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学习观念。教导他们不贪图享受,而是专注于学业和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培养他们踏实做事、谨言慎行的品质,这将对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通过主题班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将这些道理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学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为眼前的安逸所束缚,勇于追求真理和知识。

总之,《论语·学而第十章》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在生活中保持适度的追求,注重行动和言语的恰当性,不断学习和进步。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以这些思想为指导,努力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扎实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我们的力量。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也将继续深入研读《论语》,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工作水平。

爱人者 生命至上

正蒙一院 刘赞

   《乡党第十》中有这样一句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说:孔子家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而没有问马的情况。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孔子问人不问马这一语言细节中,所流露出来的是深切的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精神。在孔子心目中,这个世界上,人始终是最重要的,有了人,才有物。一个不爱惜他人的生命的人,一个不尊重他人的自由的人,他本人的生命与自由也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生活中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直警醒着我。有个领导利用职务职务之便让同事们帮忙搬一个大型家具,在楼梯口遇到转角困难时,有个同事几乎被卡在了墙角。领导夫人见此情景,竟然大喊一声:“注意别把家具蹭了!”这件事被同事们传开了。此后领导的公信力可想而知。

   谨记以人为本,尊重他人。最后请相信,会达到“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效果。



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 任芬芬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而成,集结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我之所以选择阅读《论语》,是因为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渴望从中汲取智慧,为心灵找到一片宁静的净土。在阅读过程中,有几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它们不仅仅是孔子的智慧结晶,也是对我们今天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精华。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金句,让我深刻领悟到人与人相处之道的真谛。它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尊重他人,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个人交往,也可以延伸到国际交往,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处。

论语中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我的工作中,我时常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每当我想起孔子关于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教诲时,我便能重新振作,迎难而上。在学习中,我也尝试着用孔子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再仅仅追求表面的成绩,而是更加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实际应用。阅读的过程,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自省的过程。我时常被孔子的高尚品德和深邃思想所震撼,也时常反思自己在言行举止上是否达到了孔子的要求。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一致。

《论语》的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的道德品质,也拓宽了我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境界。我开始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尊重他人的差异和选择。同时,我也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努力培养一种平和、淡泊的心态,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传承和发扬《论语》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将孔子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传播《论语》中的优秀思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儒家文化,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儒家思想,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蒙导师经典研读 第十一周心得

正蒙一院:申洁

本周是正蒙导师经典研读第十一周学习,以乡党篇开始。

《论语·乡党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生活中的孔子,温和恭顺,像不会说话的样子。在宗庙里朝廷之上很善于言辞,只是言谈谨慎罢了。上朝的时候,与比自己官位低的人交谈,显得温和而又快乐;与比自己官位高的人交谈,就显得正直而恭敬。国君在的时候,就显得很不安,但又仪态适中。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语态、语调、语气都折射着一个人的智慧和涵养。于不同的人交往所体现出来的风度也应该不一样。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国君召见孔子让他去接待宾客,孔子总是脸色庄重,脚步轻快。向和他一起站立迎接宾客的人作揖,向左向右拱手,衣服随之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向前的时候,就像鸟儿展开翅膀一样。宾客走了之后,他一定向国君回报说:客人已经走了,不再回来了。这一章体现的是孔子接待宾客时的容貌、动作和神态。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他再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态、言行都不同。他在家乡时,给人的印象时谦逊、和善;在朝廷上,则态度恭敬,不卑不亢,敢于讲话,他在国君面前,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容适中。哥的说,行为举止时一面镜子,人人在其中显示自己的形象。任何人如果在举止上缺少文雅和稳重,都将因少于深沉、流于浅薄而失去人们的喜爱。如果想拥有好的人际关系,就一定要使自己的举止行为规范化,要优雅大方、稳健从容、表里如一、不卑不亢。这样的仪态才能在工作人赢得喜爱,拥有更丰富的人际关系资源。


正蒙导师经典研读 第十一周心得

正蒙一院:张馨予

本周是正蒙导师经典研读第十一周学习,开启了论语十的学习。

本篇记载的是“至圣”先师德与行的典范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体现的是孔子的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高度修养。从饮食起居、坐卧行走的日常之礼,到言语之礼、傧相之礼、朝会之礼、服饰之礼、祭祀之礼、会饮之礼、馈赠之礼等,以“礼”贯穿全篇。透过这篇记载孔子言行举止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圣人孔子的修养、气度、风范和智慧。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圈失火了。孔子上朝回来听说后问:“伤着人了吗?”不问马。这一章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生命的敬重。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孔子生病,国君来探视的时候,他头朝东躺着,身上盖着朝服,再把大带子加在礼服上拖垂下来。生病接受领导探望是应该具有的礼节。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国君召见,不等驾好车就先步行走了。这里讲的是臣受君命之礼。

人作为一个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能只为自己着想,否则,不但十道德上的污点,更是做人策略上的失败。一个人,一言一行都应该带有人情味,多为他人照相一些,这不但能让自己问心无愧,同时也会给自己增加“人气”,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尊敬和拥戴。

学习《论语》乡党篇心得

正蒙一院 关莹莹

《论语》乡党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包括他在宗庙、朝廷、乡党、饮食、衣着、行住坐卧等方面的举止行为。通过学习乡党篇,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规范,以及他对于礼仪、道德、修身等方面的见解。

首先,孔子在宗庙和朝廷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敬意和谨慎。他认为,在庄重的场合下,言行必须小心谨慎,以体现出对礼仪的尊重。这对于我们现代人在正式场合下的行为规范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在正式场合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己形象的重视。

其次,孔子在乡党篇中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仪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更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礼仪,无论是对待亲人还是朋友,都应该表现出礼貌和尊重。此外,孔子还强调了饮食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饮食礼仪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饮食礼仪,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再次,在衣着方面,孔子注重服饰的整洁和合适,如“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即在斋戒时一定要改变平时的饮食,居住一定要改换卧室。这种对生活的仪式感,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和有意义。

总之,学习《论语》乡党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从而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我们应该学习孔子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规范,以及他对生活的严谨态度,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有序、有意义。通过对乡党篇的学习,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礼仪修养,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读《论语》心得体会十

部门:教研办俞稳杰

作为一名高校从事教务工作的人员,我认真研读了《论语·乡党第十》这一篇章,我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对现代教育管理工作的启发。

《论语·乡党第十》主要记载了孔子在乡里的日常行为举止,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道德典范的风范。孔子的行为举止无不体现出礼仪和谦逊,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务员,我们不仅仅是事务的执行者,更是学生的榜样。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时刻保持礼貌和专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在工作中应平等待人,不偏不倚。无论面对的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公正处理每一个问题。这不仅有助于维护校内和谐,还能增强师生对教务工作的信任感。此外,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务管理中,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整体工作效果。因此,在处理每一件事务时,都应严谨细致,确保万无一失。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乡党第十》篇,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务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管理能力,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礼仪风范。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师生,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论语·子罕第九心得体会

商学院:丁云

通过学习论语《子罕第九》,更为深刻理解了光阴易逝去,人生须珍惜的道理。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我们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最容易感悟到这个道理,也经常用孔子的话去引导学生,珍惜时间,不要把大把的时间用于玩乐和睡觉,青春是最为宝贵的,也是最容易逝去的,不要悔之晚矣。作为一名辅导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并且督促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学习和实践。为以后从容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时间飞逝,马上本学期又要结束,很多学生也会有考试等方面的焦虑。作为一名辅导员,也要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珍惜当下是最好的状态。

《论语-子罕第九》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安琼英

《论语·子罕篇》中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一教诲令我印象深刻。毋意:不凭主观臆断,不凭空想来判断事物。即不要凭自己的主观猜测和臆想去看待问题或作出决定,而要基于客观事实和理性分析。毋必:不固执己见,不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即在处理问题时,不要固执己见,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毋固:不顽固,不死板。即要灵活变通,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方法,在处理事情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整和改变。

毋我:不自以为是,不以自我为中心。即在做事时不要过分强调自我,要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培养谦虚和包容的品质。

作为一名辅导员理解和践行这四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指导学生,处理学生事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与学生交流和解决问题时,不要凭自己的主观臆测去判断学生的行为和动机,要通过倾听和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来做出决策;在辅导学生时,不要认为自己的意见一定是正确的,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时,要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要死板执行规章,忽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殊需求;在日常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学生,处理学生事务,并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学习《论语》子罕篇心得体会

 部门:学生教育与就业指导办公室    姓名:冯利军


《论语》子罕篇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其中包括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和人生智慧。通过学习子罕篇,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道德观、人生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论语》子罕篇中,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实践性的建议。例如,孔子提倡“仁爱”、“礼仪”、“诚信”等价值观,强调了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同时,孔子还教导我们要有恒心、毅力和勇气,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此外,在学习《论语》子罕篇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理论对于我的工作有指导意义。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提醒我们在工作中要注重团队合作,尊重个体差异,追求和谐而非简单的统一。这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也有利于激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论语·子罕篇》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丰富,更是心灵上的洗礼和行为上的指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论语》子罕篇心得

正蒙一院 关莹莹

论语子罕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其中蕴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以下是我阅读论语子罕篇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在子罕篇中,孔子提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随意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尊。这四种品质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努力追求的,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其次,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子罕篇中,孔子提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告诉我们时间匆匆流逝,我们需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再次,孔子强调了人生的境界。在子罕篇中,孔子提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困难的时候,才能真正考验一个人的品质。我们应该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总之,论语子罕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孔子的教诲,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成为更好的自己。论语子罕篇蕴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担当的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

                   正蒙一院    梁娅妮

  本周,我们组一起学习了《论语》中的《子罕第九》篇章,感触颇深。这篇章节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智慧,对于我的工作与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强调“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不仅是对于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于教育工作者的鞭策。作为辅导员,我时常面对学生们的种种困惑和疑虑,这让我更加明白,要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首先自己要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因此,我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子罕第九》 中还提到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观点。这让我联想到,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只有那些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人才能最终取得胜利。这对于我的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在面对学生问题时,我时常需要保持冷静和耐心,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能力。

  未来,我们应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更多实际工作中,例如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成长动力。挑战,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能力。



志至上 行则远

商学院 刘赞

   《子罕第九》通篇读完,每一句都很经典,感悟颇多。今日谈谈“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这一章,说爱人,说求道,说做事,都行。总归而言,道不远人,人自远之。天下事不怕做不到,就怕不是真心去做。

   工作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为自己找借口。象征着被认可的荣誉证书,大家都说想得到,想多多的获得,然而又觉得条件苛刻无法达到要求,最终仅仅“远观之”即止。而实际上只要认真分析每一项,标准也是依据日常工作对标出来的,并非天路,只要动起来,下一些功夫是能够实现的。可愿意为它付出的人很少,抱怨的反而很多。

   认定了目标,除了闷头走下去,还有一点就是要懂得通权达变。学生管理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更是要灵活,原则统一,但方法要因人而异。比如谈话技巧,接受到的培训理论是固定的,但现实中没有绝对的理论匹配绝对的方法,不仅是谈话对象不同,谈话者也有差别,死板地套用可能带来的效果减弱甚至相反。方向没错的情况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天下的事不怕做不到,就怕不是真心想做!如果真心想做,那么端正态度行动起来,在行动中思考,以求一点点进步。终会实现行致远。就像吸引力法则说的,向宇宙下订单。那能不能实现这个订单?就看你想不想,去做就好了。。

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 任芬芬

学习《论语》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它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探索,更是对当代生活的启迪。《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人受益匪浅。特别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句箴言,更是让我有了深入的感悟。

“笃信好学”,这四个字所蕴含的深意,首先是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坚定的信念,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加明智和成熟。同时,我们还要有好学的精神,不断地追求新知识,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笃信好学”的重要性。当我遇到难题时,正是坚定的信念和好学的精神让我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更锻炼了我的意志和毅力,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而“守死善道”则是对道德准则的坚守和传承。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道德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才能真正地为社会做出贡献,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守死善道,就是要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正确的道德标准,不为名利所动,不为诱惑所扰,始终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尝试着将“守死善道”的理念付诸实践。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都努力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这种坚持不仅让我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让我自己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学习《论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同时拥有知识和道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理念,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和道德,就一定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论语》的智慧如同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品味其中的智慧,让它成为我人生旅程中永恒的财富。


正蒙导师经典研读 第十周心得

正蒙一院:申洁

本周是正蒙导师经典研读第十周学习,以子罕篇开始。

《论语·子罕》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这是达巷的一个人评孔子,学问广博却无法称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孔子听到这一评论,对自己的弟子说:那么我专执于哪一门技能呢?专执驾车还是射箭?还是专执驾车好了。孔子为什么选择专执驾车驾车呢?可能不仅仅是自谦之辞。

天下大事由小事做起,一口吃不了胖子,做人做事最忌好高骛远,还没有学会走就想跑,那只能是栽跟头。现在的很多学生总是不愿意从简单的小事做起,总想做大事情,或者做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事情,眼高手低,导致学习学不好,师交代的任务也完成不好。只有从浅显的事情入手,逐渐熟练才可以上升难度,从而循序渐进,做好游刃有余。教育学生要踏实细致,小事做起,才能成大事。




读《论语》心得体会九

部门:教研办俞稳杰


《论语·子罕篇》第九章中,孔子说:“君子不器。”这句话看似简短,却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而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品质。在大学教务工作中,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作为教务工作者,我们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为执行者,只是被动地完成工作任务。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首先,谦逊是君子的重要品质之一。《论语·子罕篇》第九章中说:‘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自谦,说自己在孝悌、忠敬方面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孔子尚能如此,在教务工作中,我们要谦虚待人,尊重每一位师生,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教务工作者,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勇于接受批评和指导,以便更好地改进工作。

其次,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原文中:‘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这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礼貌,不能只流于形式,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在教务工作中,我们要尊重师生的权益,关心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尊重他人不仅体现在言语和行为上,更体现在内心的真诚。我们要真诚地为师生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原文中‘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因为孔子的人生态度是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不是自己的坚决不持有。在教务工作中,我们要坚持诚信为本,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我们要对师生坦诚相待,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不弄虚作假,不徇私舞弊。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师生的信任,树立良好的形象。

最后,正直是君子的品质之一。原文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冷了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做人要想松柏那样,能够经受各种考验,正直刚毅,不受物质环境影响。在教务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敢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我们要严于律己,廉洁自律,做到清正廉洁。只有正直无私,才能在工作中保持公正,为师生创造公平的环境。

结合《论语·子罕篇》第九章,我认为在大学教务工作中,我们要努力践行君子的品质,以谦逊、尊重、诚实、正直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师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正蒙导师经典研读 第十周心得

正蒙一院:张馨予

本周是正蒙导师经典研读第十周学习,开启了论语九的学习。

本周学习的是第九章,子罕篇。本章除了著名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印象最深的就是: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这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教育是需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而不是一下子促成的,一个学生保持优秀的品质,良好的教养,优异的成绩离不开教育的形成,而这个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渐形成的,教育本身就是慢工出细活的工作,这也是在教导我们,作为老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再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逐渐使学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


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三组:樊子璇

我学习了《论语》的第十二章,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许多深刻的启示,让我对孔子的智慧和人生哲学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第十二章中,孔子及其弟子们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诸多关于学习、修身、治国等方面的主题。每一个小节都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孔子思想的精髓。

首先,我被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所深深吸引。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久性,指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和敬畏之心,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同时,孔子也提到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这让我明白,学习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发掘新的理解和体会。

其次,在修身方面,孔子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他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首先应该从修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他也提到了“君子不器”的观点,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品质,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技能或知识。这些建议让我深刻认识到,修身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注重内在修养的提升,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此外,在治国方面,孔子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强调“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不仅仅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完善,更取决于领导者的品德和才能。同时,他也提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领导者应该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些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领导者的品德和才能密切相关,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十二章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有些章节的内容较为深奥,需要我反复推敲和思考。但是,正是这些困难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


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三组:王海伦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的火花,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在繁忙的辅导员工作中,我时常感到需要汲取一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来指导我的工作实践。最近,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第十二章,对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教育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论语》第十二章主要讨论了君子如何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其中,“君子不器”一章让我印象深刻。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被限制在某种功能或用途上,而应当具有全面的修养和广泛的才能。这让我反思到,作为辅导员,我们也不应该仅仅将自己定位在“管理学生”的角色上,而应该努力成为一个能够引导学生成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多面手。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论语》中的“仁爱”思想对于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老师之一,应当具备一颗仁爱之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同时,《论语》中的“中庸之道”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和而不同”,即在保持个人原则和立场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在辅导员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矛盾,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具备“中庸之道”的智慧。我们要学会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此外,《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一章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作为辅导员,我们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还要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通过学习《论语》第十二章,我深刻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论语》中的智慧为指导,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辅导员能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共同推动辅导员事业的发展。


从学习到修养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张程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在平时的自我学习和工作中。

《论语》,令我收获颇丰。往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才智,读懂这其间的做人道理与处事办法,品味这暖暖的心灵营养。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第三组:蒲雪

这周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首先被孔子的仁德思想所深深吸引。孔子强调仁爱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倡导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风。这些思想让我认识到,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以爱心和善意去对待他人,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他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方法,告诉我们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善于提问,深入思考,明辨是非,并付诸实践。这些学习方法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也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强调,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它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该保持公正和客观的态度,不偏不倚地看待问题;在与人相处时应该注重和谐与平衡,避免过于极端或偏激的行为。这种思想让我认识到,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理性的思考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杨姣

当我决定深入学习《论语》这部儒家经典时,内心充满了对古老智慧的期待和敬意。特别是在作为高校教师这一角色下,我深感对于传统文化和智慧的汲取与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习过程中,我首先被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所折服。孔子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他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期望。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这一准则的普适性和深远意义。

在教育的理念上,《论语》也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孔子强调“因材施教”,即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这一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

在个人修养方面,《论语》同样给予了我深刻的启示。孔子提出的“君子”概念,不仅是对外在行为的规范,更是对内心修养的要求。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家庭、社会和国家和谐稳定的基础。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也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师潇杰

“君子成人之美”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成人之美”并不难理解,其重点在“美”上。

“美”字,指的是别人好的或善的、最起码也是对社会或他人无害的愿望或计划。“成人之美”不是单纯帮助别人达成愿望,而是帮别人达成美好善良的愿望。因此,所谓“君子成人之美”,就是指有德行的人,总是想着让别人好,尽力为别人创造条件,成全别人的好事。这种“助人达成善良愿望”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君子成人之美,出于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一种博大的情怀。这种助人达成美好愿望的情怀,不但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慰藉,还能给人以生活或事业上的帮助,是在积德行善。

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成人之美的信念。相反,有不少人看不得别人过得好,对人家的好日子好生活怀有强烈的嫉妒,甚至是破坏的欲望,这种心理是极为阴暗和可怕的。不要说这样做,仅仅这样想,就是小人之举。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克制或消灭这种心理,努力养成君子成人之美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成人之美是一种道德修养,它需要有宽广的胸襟和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做到。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谭静

《论语》第十二章中,孔子回答了颜渊和司马牛关于仁的问题,阐述了如何实现仁德的核心思想。这一章内容丰富,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强调了“克己复礼为仁”的重要性。克己,即约束自己的私欲,复礼,即回归礼仪规范。孔子认为,仁的实现依赖于个人自我约束和遵守社会规范。克己复礼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也是对社会秩序和谐的保障。这一思想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应忘记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盛行,很多人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忽视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对我们如何平衡个人与社会、私欲与道德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其次,孔子在回答司马牛的问题时提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句话揭示了仁者与智者对仁的不同态度。仁者安于仁德,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坚持仁道,而智者则利用仁德,使自己获益。这反映出两种对待仁德的心态:一种是出于内心的信仰和坚持,另一种则是为了获取外在的利益。这启示我们在修养仁德时,应追求内心的安宁和道德的坚定,而不是仅仅关注外在的功利。

再次,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的自省。君子应具备四种品德:宽厚而不溺爱、威严而不令人害怕、谦逊而有原则、自强不息。这四种品德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理想人格的完整形象。孔子以自省的态度坦诚自己未能完全做到,这种谦逊和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自满于现有的成就,忽视了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孔子的自省精神,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和自我反省,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和能力水平。

最后,《论语》第十二章通过孔子的言论,深刻揭示了仁德的内涵和实现路径。克己复礼、安于仁德、不断自省,这些思想不仅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指导意义,对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深远影响。通过学习这一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仁德,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第三组:刘冰茵

在阅读《论语》的颜渊篇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与其弟子颜渊之间的智慧交流,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哲学和人生指导原则。此篇章不仅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激发了我对于个人修养、礼仪道德与社会责任的深思。

颜渊,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其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尊重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与孔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虚心求教的学术态度,这种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是极为宝贵的。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持续学习和不断追求新知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提升个人能力,更是适应社会和应对挑战的必备条件。

进一步地,颜渊对礼仪和道德的重视提醒我,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他强调通过正确的行为规范来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一点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保持文化的礼仪感和道德的约束力,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都应承担的责任。


颜渊所关注的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他认为,每个人都应为社会的利益而努力,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这种思想激励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实现社会的更大福祉。

通过对颜渊篇的学习,我逐渐理解到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通过个人的不断自我完善来达到社会整体的提升。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转化过程,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体验。如同孔子所言,“克己复礼”,意味着我们需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与欲望,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来达到心灵的平和与智慧的提升。

《论语》的颜渊篇为我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智慧和行动的指南。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我将以颜渊为榜样,不断学习,勤于自省,力求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儒家的教育精神,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尽一份力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第三组:宋甜

《论语》第十二章是《论语》的一部分,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这一章主要讨论了治理国家、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修身的原则。以下是对第十二章的一些心得体会:

1.仁的实践

孔子在这一章中多次强调“仁”的重要性。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孔子认为,仁不仅是一种内在的德行,还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2.治理国家的原则

这一章也讨论了治国理政的原则。例如,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即通过德行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仅靠法律和惩罚。他认为,只有当领导者自身具备良好的德行,才能带动整个国家的民风淳朴,社会和谐。这种思想对现代政治依然有借鉴意义,强调了领导者的道德榜样作用和德治的重要性。

3.修身的重要性

孔子提到修身的重要性,例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意思是君子要求自己完善,而小人则要求他人改变。修身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和改进的过程,通过提升自身的德行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影响和带动他人。这种自我修养的理念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深远影响。

4.孝悌之道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儒家伦理的基本内容。在第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了孝悌的重要性。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孝悌之道不仅是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也是对家庭责任和义务的体现。

5.学习与思考

孔子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习需要思考才能深入理解和消化,而思考需要有知识的基础,二者缺一不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学习观念尤为重要,鼓励我们不断学习和创新。

《论语》第十二章通过对仁、治国、修身、孝悌等方面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这些经典智慧不仅在古代具有指导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适用。通过学习和实践《论语》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自身修养,处理人际关系,治理家庭和社会。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第三组:刘冰茵


本周我们学习《论语》第十二章主要涉及到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对于我们理解和践行儒家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章中,孔子强调了君子应具备的几个重要品质。首先,君子要“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如果没有自我约束和道德底线,很容易迷失方向,陷入困境。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礼待人,尊重他人,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其次,君子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也就是说,君子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对待他人要忠诚、诚实。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家人、朋友和同事,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君子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君子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还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孔子指出君子要“言忠信,行笃敬”。也就是说,君子说话要诚实守信,做事要认真踏实。在人际交往中,诚实守信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如果我们总是说谎、欺骗他人,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做事,脚踏实地,不敷衍塞责,不投机取巧,以实际行动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总之,《论语》第十二章所阐述的君子之道,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其中的精髓,努力践行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文化、有能力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熊梦迪

《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学习《论语》,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古代圣贤的智慧,还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许多启示。


首先,《论语》强调了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即仁爱是人的本性,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但仁爱的原则依然适用。无论是在家庭、职场还是社会中,如果我们能够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其次,《论语》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淘汰。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知道,而是要喜欢并乐于其中,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启示我们,只有真正热爱一件事,才能在其中找到乐趣,并持之以恒地去追求,从而达到成功。


《论语》作为一部经典,不仅仅是几千年前的智慧结晶,更是我们今天生活的指导手册。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改善人际关系,找到生活的方向和动力。

《论语》第三篇 心得体会

旅游管理系:刘婷

作为老师,深入学习《论语》的“里仁篇”,我感触颇深。在这篇中,孔子强调了仁德修养的重要性及其在日常选择中的体现。这不仅是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指导,也为我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

1.仁者为师:孔子提出“里仁为美”。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将自己置于一个充满仁爱的环境中,这对教师而言尤为重要。我们在校园内营造的氛围应该充满尊重、关怀与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地影响学生。

2.教育是选择:孔子说:“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启示我,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如何响应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这些都是我必须仔细考量的。

3.诚信的基础“巧言令色,鲜矣仁!”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是用华丽的言辞掩饰真实的想法。这要求我在课堂上建立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4.智慧的选择“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不仅描述了仁者与智者的不同特质,也提醒我作为教师要兼具仁心与智慧,既要关心学生的成长,也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

5.日常实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让我反思如何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在日常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责任和个人道德,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

6.知行合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表明知识学习、实践行动和自我反省都是修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鼓励学生自我反思,以实现自我提升。

通过这些心得,我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展全面的人格。这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我也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以更好地履行我的教育使命。



《论语》八佾篇学习心得体会

商学院旅游管理系:陈思颜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深刻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政治理想以及教育原则。当我深入研读《论语·八佾篇》时,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哲理,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佾篇》主要讨论了礼的问题,包括礼的本质、礼的作用以及如何践行礼。孔子在篇中多次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他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强调个人修养和践行礼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礼的多重意义。首先,礼是一种规范,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准则,使人们的行为有章可循、有序进行。其次,礼是一种尊重,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理解。最后,礼是一种修养,它要求人们从内心出发,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提升个人品德。

此外,《八佾篇》中关于“礼之用,和为贵”的论述也让我深受启发。它告诉我,礼的核心在于和谐,我们应该在尊重他人、遵守规范的同时,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

通过学习《八佾篇》,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儒家文化中的礼学思想,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践行儒家道德规范的决心。我认为,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积极弘扬儒家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将其中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从内心出发,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总之,《论语·八佾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儒家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和人生境界。


杜琳论语第三章学习心得


论语,这部由孔子及其弟子共同编纂的语录集,不仅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孔子,作为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学说深刻影响了后世,成为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石。在现代社会,论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人生哲学。


在深入研读论语第三章的过程中,我深感其蕴含了孔子对于道德观念、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这一章中,孔子强调了等核心思想,这些观念不仅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提倡仁爱之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同时,他也注重礼仪规范,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此外,孔子还强调了义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道义原则,做到言行一致。


这些智慧和启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极大的价值。以为例,它教导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心怀善意,关爱他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帮助他人、关心弱势群体等方式践行仁爱之心,从而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样,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它们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通过学习与实践论语第三章的内容,我深刻体会到了其对于提升个人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现实意义。这些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个人在道德、品质方面的提升,更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当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孔子的教导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阅读论语第三章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启示与感悟。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就需要不断学习和践行孔子的思想。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些思想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指南。只有将这些思想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够发挥出它们的最大价值。


总之,论语第三章所蕴含的智慧和启示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思想,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心得

商学院 旅游管理系 冯小宇

论语是孔子的思想精华,包含了许多深邃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强调了心态的重要性。“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摆脱低级欲望,才能成就自己。

其次,它告诉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提醒我们要虚心学习,不断进步。

此外,它还提倡“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总的来说,论语是一部充满生活智慧的宝典,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感悟。

论语第三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旅游系 郭良

在深入学习《论语》第三篇时,结合工作生活,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我们的教育工作以及个人成长紧密相连。以下是我结合工作生活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关于教育理念的启发

《论语》第三篇中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对于教育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个人成长的启示

在《论语》第三篇中,孔子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这些篇章,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修养,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影响学生,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同时,我也从这些篇章中汲取了关于个人成长的智慧。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应该由“知道”转变为“喜欢”,再由“喜欢”转变为“乐在其中”。这种积极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还能够让我们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三、结合工作生活的实践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我尝试将《论语》中的智慧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例如,在课程设置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设置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邀请外籍教师授课、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在个人生活中,我也努力践行《论语》中的智慧。我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同时,我也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努力做到“乐在其中”,享受工作和学习的乐趣。


学而思 思则辨

旅游管理系:韩笑

   深入研读《论语》第三篇,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儒家智慧与人生哲理之深厚。本篇主要围绕“礼之用,和为贵”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了礼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与社会和谐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的目标是通过对本篇的学习,深入理解儒家思想中关于礼的核心观念,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这一理念,促进个人修养的提升与社会和谐的构建。在我看来,“礼之用,和为贵”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礼,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秩序。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尊重与秩序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我们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此来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本篇中还提到“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仅仅追求表面的和谐是不够的,真正的和谐需要建立在礼的基础之上。礼是一种约束,它能够防止我们陷入无序和混乱,使我们在追求和谐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

通过本篇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礼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我认为,我们应该将儒家思想中关于礼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以礼待人、以和为贵,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商学院财管系:李锦昊

这星期学习完论语第三篇,对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深有感悟。“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一句出自《论语·述而》的经典名句,这句话凝聚了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人际交往的深邃智慧。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我们与其他人一起行走时,无论是谁,他们都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成为我们的老师。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长处和经验,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我们可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当与学生交流或者上课时,每个学生身上都有教师值得学习的地方,包括他们的对学习知识的态度、人生态度,或者是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一句富有启示性的名言。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要自满自足,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情。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善于倾听、善于思考,从他人的言行举止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正是这些不同,才使得我们有机会从他们身上学到新的东西。

学而篇 第一

商学院:罗婧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礼射不主张射穿箭靶子,因为各人气力不一样,这是古时所行之道”。

这句话来自《左传·昭公十七年》,原文是: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皮革,因为不同人的力量大小不同,这是古代的道理。

作为大学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天生的能力和特长都不尽相同,作为老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因材施教;要鼓励学生的多元发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教育不应该只追求单一的标准,而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同时我们需要对学生公平评价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只以单一的标准来衡量,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努力,给予公平的评价;我们还需要注意教育的灵活性教育不应该僵化,而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同样,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文中射箭只是比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追求某一方面的成绩;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教育的过,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努力和成长同样重要,甚至比结果更加重要,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成长过程。

通过这句话,大学老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努力成为一名能够因材施教、公平评价、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优秀教育者。

《论语》读后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取别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尽量宽容。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可能周围一些人的待人、处事方式极为不妥,甚至严重伤害到你,但是我们不可以用同样的手段去施与他人,如果这样做,你就和对方是一样的人了。再此我们只有不断的教化内心,用论语中的经典勉励鼓舞自己,踏实学习和进步,终将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善良和努力在慢慢影响着周围的人们,你所处的环境也会因你的不断的修炼和提升得到更好地改变,那么你就在用论语所教会给你的处事方式慢慢改变着社会。

论语中有大量的经典,只是识读未免枯燥和单调,但是结合周遭发生的事例,顿时感受到文字极大的魅力,接下来会慢慢研读论语,也会适时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


旅游管理系 师晓华

2024年5月26

《论语》八佾章学习心得

商学院旅游管理系:曹晗

在讲授空中乘务专业的过程中,我时常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技能,更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近日,我重温了《论语》中的八佾章节,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对于空中乘务专业的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八佾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的看重和对于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的批评。孔子认为,礼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的重要准则。而在空中乘务这一行业中,礼仪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与乘客的沟通、服务,还是与同事之间的协作,都需要以礼相待,以和为贵。

在空中乘务专业的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通过学习《论语》八佾章,我深刻体会到,礼仪不仅是外在的表现,更是内心的修养。一个真正懂得礼仪的空中乘务员,能够在服务中展现出真诚、热情、周到的态度,让乘客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舒适。

在教学中,我尝试将八佾章中的礼仪思想融入到课程内容中。例如,在教授空中乘务员的仪容仪表时,我强调不仅要注重外在的形象,更要注重内心的修养。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参加礼仪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礼仪水平。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与同事协作、与乘客沟通。

除了课堂教学外,我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更能够深入了解社会、了解人性、了解礼仪的重要性。例如,在参与航空公司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为乘客提供咨询、帮助等服务,不仅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更感受到了礼仪在服务行业中的重要性。

在教授空中乘务专业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学习《论语》八佾章等经典文献,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理解礼仪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有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

《论语》八佾章虽然篇幅不长,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博大精深。作为一名空中乘务专业的高校老师,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相信,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职业教育的结合下,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既有专业技能又有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空中乘务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三)

范家茹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下面是我本次学习《论语》心得:

《论语》强调“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互助合作的核心。在学习《论语》时,要深刻理解仁爱的内涵,努力将仁爱融入日常生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学习《论语》时,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礼仪素养,遵循社会规范,尊敬师长,关爱同学,以礼待人。

《论语》提倡中庸之道,即遵循适度的原则,既不偏激也不懈怠。在学习《论语》时,要力求把握中庸之道,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对待名利地位,追求内心的平和。强调忠诚正直是为人处世的基石。学习《论语》时,要培养忠诚正直的品质,对国家、社会、家庭和朋友都要忠诚,为人诚实守信,不做违背道德的事。

通过此次学习我还明白了要提倡勤奋好学,认为知识是提升自我、服务社会的关键。学习《论语》时,要热爱学习,勤奋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强调敬业担当,认为每个人都应为社会尽自己的责任。学习《论语》时,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学习《论语》时,要重视家庭关系,尊敬父母,关爱家人,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总之,《论语》学习心得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孔子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能、有担当的人。


论语第三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彭勇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第三篇的内容,学习《论语》第三篇之初,我的目标是深入领会其中的思想精髓,以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我对这一主题的看法是,《论语》第三篇所强调的仁义礼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现代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应当秉持的道德准则。仁,即关爱他人、慈悲为怀;义,即做事公正、秉持正义;礼,即规范行为、尊重他人;智,即明辨是非、善于决断。这些价值观念共同构成了我们的道德体系,指引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前行。在思考判断能力方面,我通过对比古今中外的道德观念,发现《论语》第三篇所倡导的仁义礼智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价值观念都是人类社会的基石。同时,我也认识到这些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论语》第三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与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与营养,以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论语·八佾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刘建芳

论语·八佾篇,主要讨论了礼、乐、祭祀等社会文化现象,以及孔子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和态度。

1、礼的核心地位:孔子在《八佾篇》中多次强调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社会和谐、个人修养的基石。我体会到,礼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人文关怀。

2、乐与礼的和谐统一:孔子认为的延伸和表现,二者相辅相成。这让我意识到,艺术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促进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3、祭祀的深刻内涵:通过对祭祀的讨论,孔子传达了对祖先和神灵的尊重与怀念,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我认识到,祭祀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对家族、社会乃至国家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4、批判与自省:孔子对当时社会过度奢华和忽视礼制的现象进行了批判,这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同时,孔子也鼓励我们进行自我反省,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修养。

5、礼与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虽然很多传统的礼仪规范已经淡化,但我认为的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用真诚和善意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艺术与人生:艺术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还能让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和多彩。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让艺术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7、自我反省与成长:孔子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谦虚、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

总之,《论语》第三篇(八佾篇)给我带来了很多深刻的启示和感悟。通过学习和体会孔子的思想,我将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第三章学习感悟

商学院旅游系:闫香梅

《论语》第三章主要涉及“礼”的问题,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了许多关于礼的伦理思想和政治道德主张。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孔子的思想,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感悟。

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他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石。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即先有忠信为本质,之后礼节的学习才能落实。这句话告诉我们,礼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忠信之心,他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礼。

孔子还提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话强调了君臣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责任。君主应当以礼待臣,臣子则应当以忠诚回报。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孔子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任何社会关系中都应当注重礼仪和忠诚。

此外,孔子在这一章中还提到了“八佾舞”的比喻。他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批评了那些在自家庭院里办天子的八佾舞会的人,他们虽然能够忍受这种奢侈行为,但却无法忍受其他更为严重的事情。这一比喻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境时的双重标准,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应当保持一致的道德标准。

通过对《论语》第三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礼”的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他认为礼不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更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孔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提醒我们在任何社会关系中都应当注重礼仪和忠诚,做到内外兼修,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学习《论语》心得

部门:商学院旅游管理系石婷婷

《论语》第三篇主要谈论的是如何修养自己,如何与他人相处。从一个大学教师的角度来看,这篇内容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关系和校园氛围的和谐至关重要。以下是我对于《论语》第三篇的心得体会,结合了我作为大学教师的工作经验: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就像《论语》中所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说,我们不应该过于关注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而是应该关注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别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需求和想法,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困难,以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另外,《论语》还强调了待人接物的重要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善待他人,用心去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受。在教学中,我们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值得学生尊敬和信任的榜样。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同时,《论语》还提倡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作为大学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自身学识的积累和更新,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要耐心教导学生,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综上所述,《论语》第三篇的内容对于大学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修身养性,善待他人,不断学习进取,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学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论语》中的学而篇,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求知与修身的道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意义。它告诉我们,不断温习和实践所学知识,能带来内心的喜悦。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在反复中深化理解、提升自我的过程。学习不应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持续一生的习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使我感悟到朋友的珍贵。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交流思想、分享经历,这种精神上的共鸣和互动带来的快乐是无可比拟的。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友情,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他人,共同成长。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展现了一种高尚的品德修养。当不被他人理解时,能够保持平和而不怨恨,这是君子的气度。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误解,但能以宽容和豁达处之,是我们应追求的境界。

《论语学而篇中的这些话语,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它们指引着我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人际交往中珍视友情,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从容。通过对这一篇章的深入学习,我明白了修身、学习与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也更加坚定了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追求真理和提升自我的决心。我将努力践行其中的道理,让这些智慧成为我前行的动力和指引。

论语第三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 吴将

《论语》第三篇《八佾》主要讨论了礼乐制度和道德修养,孔子及其弟子通过对礼乐的重视和讨论,表达了对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深刻理解和见解。以下是我对《八佾》的学习心得:

首先,《八佾》中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孔子指出,“克己复礼为仁”,意在强调个人要通过自我约束,遵循礼的规范,才能达到仁的境界。这不仅是对个体行为的规范,更是对社会道德的引导。通过礼的学习和实践,个人能够培养出内在的道德品质,从而在社会中起到表率作用。

第二,《八佾》中多次提到乐的作用。乐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与礼相辅相成,具有净化心灵和提升道德修养的功能。孔子认为,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使人心情愉悦,从而更好地遵守礼的规范。例如,孔子在谈到《韶》时,感慨“尽善尽美”,认为这种音乐不仅能带来审美的愉悦,更能引导人向善。这表明,孔子对乐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乐在修身养性和社会教化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八佾》还讨论了礼乐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推崇,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礼乐的教化。礼乐能够培养人民的道德情操,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例如,孔子在谈到鲁国的礼乐制度时,批评了当时的礼崩乐坏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是社会动荡的根源。他强调,只有恢复和发扬礼乐制度,才能实现长治久安。这种观点反映了孔子对礼乐在国家治理中重要性的深刻理解。

第四,《八佾》中孔子的言论还体现了他对弟子们的教导方式和态度。孔子在与弟子们的交流中,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弟子的思考。例如,他对冉有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所在,又引导冉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更反映了他对弟子们的关爱和期待。

在个人修养方面,我们应当注重内外兼修,既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礼作为行为规范,可以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应有的礼节和尊重;乐作为精神追求,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使我们在喧嚣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学而》学习心得

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任姝慧

本周,我学习了论语第篇《八佾》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2024年5月25

《论语·》学习心得

旅游系:易枭

《论语》第三篇,即“八佾篇”,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礼”的深入讨论。本篇中,孔子多次提到“礼”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礼”的践行和理解的深刻见解。通过学习这一篇,我深受启发,对“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认识到“礼”并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或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态度。孔子在回答鲁定公关于“礼”的询问时,强调了“礼”的核心在于“敬”。这种“敬”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礼”应该源于内心,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其次,我深刻体会到“礼”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孔子在“八佾篇”中多次强调“礼之用,和为贵”。他认为,“礼”的作用是调和人际关系,使社会和谐稳定。在现代社会,这种“和”的价值观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只有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我还学到了关于“礼”的践行方法。孔子在“八佾篇”中提到了“君子无所争”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在践行“礼”的过程中,不会与人争强好胜,而是会保持谦逊、宽容的态度。这让我意识到,践行“礼”需要有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计较得失,不追求名利,只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在学习“八佾篇”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由于“礼”的概念比较抽象,有时我会对孔子的某些观点感到困惑。但是,通过反复阅读、思考和讨论,我逐渐理解了孔子的思想,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礼”的价值观。

总的来说,《论语》第三篇“八佾篇”让我对“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认识到“礼”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仪式或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态度;我体会到“礼”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我学到了关于“礼”的践行方法。这些收获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我相信,只有真正理解和践行“礼”的价值观,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商学院(旅游系)  云艳红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这一章句,深感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时代价值。这句简洁的话语,虽然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在对待上级、师长或权威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可能遭遇的误解。

“事君尽礼”这四个字,是对我们行为准则的明确要求。在这里,“君”不仅仅指古代的君主,也可以理解为现代的上级、师长或任何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我们对待这些人时,应当保持足够的敬意和礼节,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敷衍、不懈怠。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我修养的体现。

当我们如此尽心尽力地去做事时,有时却会遭遇“人以为谄也”的误解。这里的“谄”,指的是讨好、巴结的意思。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我们对上级或师长如此恭敬,是出于某种不正当的动机,是为了巴结他们、讨好他们,从而获取某种利益。这种误解,往往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们的内心真实想法和动机,只是根据表面的行为做出了判断。

在我看来,这种误解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首先,我们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上级或师长时,不要有任何的虚伪和做作。我们的恭敬和礼节,应当发自内心,而不是为了讨好他们而刻意表现出来的。其次,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正直。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用实际行动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总之,“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这句章句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时代价值。它告诉我们,在对待上级或师长时,我们应当保持足够的敬意和礼节,但同时也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避免被误解为“谄媚”。同时,我们也应该将这种尊重和礼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论语»八俏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电商市销系:丁晨


《论语》中“修身以治国平天地、治国平天地、治国平天地”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历史上具有优良传统和丰富进展的

宝贝。“修身以治国平天地”的思想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们学习这些

美德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提高。

《论语》中“修身以治国平天地、治国平天地、治国平天地”

是我们学习的理念和目标。“修身以治国平天地、治国平天地、治国

平天地”,这一理念就是要让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分散和共享,让我们的每一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分散和共享,使我们能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华民族而不断努力,实现我们宏大的中国梦。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晓之旨,闻者不如晓之旨”。我们可以从

中选出有益的东西,也可以从中选出令我们受益无穷的东西。“天下之事,闻者不如晓之旨。”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当有所选择。我们的教育是多层次、多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对同学力量的培育。我们的教育,应当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将来。我们应当勇于去思索,努力去制造,去发现问题,去探讨问题,努力的去查找答案。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的去探究去进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教会同学学习,让他们学会思考的能力,教会如何学习。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必需有渊博的学识,我们必需对学生负责,同学的成果是我们教学工作的生命力,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学会,更要让他们能够学会学习。



《八佾篇》 学习心得体会

部门:商学院 电商系 付蓉

《论语》第三章为《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意思是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以下是一些心得体会:

《八佾篇》是《论语》中讨论礼乐、政治伦理和人伦的重要篇章,对大学教师而言,学习《八佾篇》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修养,还能为教育教学提供深刻的启示。以下是我作为大学教师学习《八佾篇》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礼乐的教育功能

《八佾篇》开篇提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反映了孔子对礼乐制度被破坏的忧虑。礼乐不仅是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更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工具。作为大学教师,我深刻体会到礼乐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自律、自重。校的古琴乐器学习,也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增加对礼乐的理解。

二、君子之道的示范作用

孔子在《八佾篇》中强调“君子不以绀緅饰”,告诫我们君子应当内外一致,表里如一。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坚守道德准则,做到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榜样,培养他们成为正直、诚实、有责任心的人。

三、政治伦理的教育意义

孔子提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即通过道德教育和良政来减少社会矛盾。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伦理教育,使他们理解公正、诚信、责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以德治国,推动社会进步。

四、教育的内涵与修身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孔子认为礼的真正内涵在于内在修养,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表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关注他们的品德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使他们在未来能够自立自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五、教学相长的实践

《八佾篇》中的许多思想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例如,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告诉我们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八佾篇》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礼乐、君子之道、政治伦理和教育修身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使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践行儒家教育理念,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同时,《八佾篇》的学习也启发我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做一名有德行、有责任感的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八佾篇》学习心得体会

商学院:胡一波

《论语·八佾篇》主要涉及的问题,尤其是如何维护礼法和如何对待传统的礼仪规范。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礼法,启思很大

首先,《八佾篇》中提到八佾舞于庭的故事,孔子对于季氏僭越礼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启发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应该遵守应有的规范和秩序。在高校教育环境中,这意味着作为教师,必须遵守学术道德,育人规范,不抄袭、不剽窃,严格遵循学术研究及教书育人的规范和流程。

其次,《八佾篇》也强调了礼的重要性。礼,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仪式,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的礼仪和素养,让他们学会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他人。同时,作为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带动学生,达到言传身教

此外,《八佾篇》中还谈到了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性情,提升品德。这一点,我们学校的正蒙通识教育,就是通过音乐、艺术等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最后,《八佾篇》所强调的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也对我在工作中有很大的启发。在处理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以及学术合作等方面,我们都应该以和为贵,注重沟通和理解,营造和谐的教学和科研环境。

因此,《论语·八佾篇》的学习让我更加明白了礼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教师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今后要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教学和科研中,注重礼仪规范、学术道德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构建,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论语·八佾学习心得

商学院 晋军刚


近期我深入研读了《论语·八佾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八佾》篇是孔子礼乐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一篇章的学习,我逐渐深入理解孔子的礼乐观念。

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强调君子在高位应该宽以待人,不要恃才傲物,往来施礼时应该敬重谦卑,不要玩世不恭,碰到丧事内心却不哀伤,这样子的人没办法看呀。这应该是中国人行事的基本准则了。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里反映了他重视君臣之礼,国君应该礼贤下士,礼遇人才,臣下应该尽忠尽力,为国尽忠。如此君臣,方能天下,恩泽百姓。

孔子对人生的感悟也值得学习和体会,他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已经成了的事就不要说了,说多了有邀功之嫌。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要再劝了,好心不一定有好报。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追究了,接受也是一种大智慧,非常洒脱的人生观。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几句话非常经典,没有仁德,怎么可能懂得礼,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是永远不会明白礼的含义,礼是能让人高尚、让环境高雅的东西。没有仁义,又怎么可能懂得乐呢,心里头不能被人间的善良和美好打动,肯定不会被音乐所打动,不会被心灵的颤动和起伏感动。

《论语·八佾》篇主要谈论的是孔子对礼的认识,突出了他重视德治,进而内德外礼的思想,后来被荀子发扬光大,形成礼治思想,再后来韩非子提出更加系统、执行力更强的法治思想,可以看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法律归根结底是约束人行为的下线,而德治是弘扬人行为的上线,礼治是平衡社会交往的中线。孔子的言论体现了儒家文化最大的特点:中庸,礼治为中庸,下可法治坏人,上可德治君子。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推崇诗经里的爱情,快乐而不淫荡,哀愁而不悲伤,你能做到吗,碰到开心事不会忘乎所以,碰到痛苦事不会放弃心死,一千后有个叫范仲淹的诗人做到了,他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晋军刚

2024.5.26

论语八佾篇第三学习感想

电商市销系:雷宁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在深入研读了《八佾篇》后,感触颇深。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礼仪、音乐与道德三者之间的关系,多处体现着对于传统礼制的尊重与传承。这些观点不仅对我们个人的礼乐道德修养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更对大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八佾篇》中强调重视礼仪,跟如今礼仪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不谋而合。作为大学老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要重视礼仪,践行礼仪,同时也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尊重他人,注重社交礼仪,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其次,《八佾篇》中提到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音乐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放松人的心情和净化人的心灵。在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音乐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引导大家欣赏音乐,爱好音乐,用音乐管理情绪,进一步通过音乐的力量培养己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感。

此外,《八佾篇》还强调了对于传统礼制的尊重与传承。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交融,我们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变革。在古与今的交融中,我们应对传统礼制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例如传统礼制中所引导的尊重长辈、尊重传统、尊重文化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坚守和传承,可以言传身教,课堂思政等形式融于大学教育,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最后,通过学习《八佾篇》,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以高尚的品质和渊博的知识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优秀人才。

总之,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持着《八佾篇》中所蕴含的礼仪、音乐与道德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严谨的态度,去履行一名大学老师的职责和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出我的智慧和力量。

论语·八佾》学习心得

商学院第六组  李庆华

这一篇章中对于礼的诸多阐释,让我深刻意识到礼在教育和引导学生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礼的认知和践行,让他们懂得尊重知识、尊重他人,遵循社会的道德准则。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吧![但是当射箭的时候,] 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箭完毕,] 走下堂来,然后[作揖]喝酒。那一种竞赛是很有礼貌的。”这句话启示我们在学术争鸣中也要保持君子的风度和涵养,以理性和尊重的方式探讨不同观点,而非争强好胜。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在大学教育中,我们应从《论语·八佾篇》中汲取智慧,引导学生追求内在的道德完善,使他们成为既有知识又有品德的社会栋梁之才。这也将是我在今后教学工作中不断努力践行和追求的方向。


《论语》读后感

商学院 电商市销系:刘银凤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在第三篇《八佾》中,孔子通过对礼乐制度的讨论,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

以下是我对《论语》第三篇的一些学习心得:

1. 礼的重要性

第三篇中,孔子多次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道德的体现。例如,他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表明礼仪要体现出真实的情感和道德,而不只是形式上的华丽和铺张。

心得:现代社会中,礼仪仍然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但更应注重礼仪背后的真诚和尊重,而不是流于形式。

2. 君子的品格

孔子在第三篇中多次提到君子的品格,如“君子不以绀緅饰。”这里的“绀緅”是指深青色和黑色,孔子借此比喻君子不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而是注重内在的修养。

心得:君子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基础。现代社会中,真正的成功不仅在于外在的物质成就,更在于内在品格的修养。

3. 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孔子在第三篇中探讨了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他认为治理国家必须以德治为基础,如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的“北辰”是指北极星,比喻君主应以德行感召臣民,使之自然归附。

心得:现代社会的领导者同样需要以德行立身,以身作则,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4. 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在第三篇中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如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主张通过教育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进而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心得:教育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现代社会应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的贡献。

《论语》第三篇通过对礼乐、君子品格、政治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探讨,展现了孔子深邃的思想和智慧。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理解孔子的思想,更要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应对现实中的各种挑战。

《论语》八佾篇学习心得体会

“八佾”亦作“八溢”。亦作“八羽”。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

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因共有八行八列而称作“八

”。按照礼法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制度的乐舞。

在儒家典籍《论语》中,《八佾》是其中的第三篇。主要记述了孔子关于“礼”的一些观点。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孔子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的政治道德主张。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

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

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封建社会中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

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在《论语》中“礼”的含义有三层:第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第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第三,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而通过对“八佾第三”学习后,对“礼”的理解如下:

一、“礼”能表现人之身分及人格

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可以从每一个人的衣冠礼仪就是看出他的道德修养,同时从他对待“宽容”“恭敬”“祭哀”这三个方面的态度中能否做到宽以待人,尊重别人、与人真诚相待态度中看他()的品德。

二、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

人在万物之上不可无礼,否则将与禽兽何异﹖也是得不到别人的

尊敬,做到态度谦虚仪容端庄,行为有规律,对尊长有礼貌,待下辈

慈悲博爱。所以修道必注重礼节,自重自爱自己﹑敬重别人爱人,如

此品格高尚不亏礼之道也。所以要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对待已经过

去了的事的原则,另外是特别要处理好自己与上级、下级的关系,以

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

三、做一个自信自知又能知人知天之人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要使受教育者做一个自信自知又能知人知天之人。这要我们勤奋学习,在要做到“治学须谨慎” 使自己能修练求实好学谦虚的美德。在学习中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

四、做人处世要有“度”

处世要“豁达”、遵守正当的道理办事。如遇有竞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

总之,礼者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我们做到: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八佾第三》——关于礼

商学院:牛文博

《八佾第三》通过故事和评论,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讨论了礼的本质。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仁德,那么对他来说,礼仪和音乐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句话解释了仁德、礼仪和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强调了仁德是根本,仁德在一个人品质中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即使他表面遵守礼仪、欣赏音乐,那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这句话也反映了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内在修养决定了他的外在表现,而外在表现又是内在修养的反映。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修养,让仁德之心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八佾第三》中,孔子表达了对音乐的理解和重视。理事长倡导师生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礼和乐,既让师生学习关学与人文修养,也给师生创造了乐的环境,甚至给师生安排了乐的课程,其实就是,要把德、礼、乐统一起来,就是要内外兼修。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八佾第三》中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句话非常好,是孔子对于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总结。成事不说,意味着当我们成功完成某件事情后,不要过分炫耀或自满。“遂事不谏”有时学会顺应和接受,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实现个人价值。“既往不咎”教导我们要有宽容和谅解之心。过去的错误或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一直追究责任或过错。这种宽容和谅解不仅有助于我们释放内心的负担,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想,践行“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原则,能帮助我们个人更好成长。在成功时,我们保持谦逊,在事情已经决定并开始执行时,在团队决策中我们顺应并接受,在失败时,我们要宽容并谅解自己。这些都能让我们在经历中不断成长,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所以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蕴含了深刻的智慧。

总之,学完本篇,我得到了启发,获得了成长。

论语《八佾》有感

部门:商学院 孙颖玲

八佾是大家对论语相对来讲最熟悉的内容了,我也不例外。

“八佾亦作“八溢。

亦作“八羽。

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

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

因共有八行八列而称作“八佾。

按照礼法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制度的乐舞。

在儒家典籍《论语》中,《八佾》是其中的第三篇共有26章。主要记述了孔子关于“礼的一些观点。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孔子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封建社会中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孔子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

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我们可以从每一个人的衣冠礼仪就是看出他(她)的道德修养 ,同时从他(她)对待 “宽容“恭敬“祭哀这三个方面的态度中能否做到宽以待人,尊重别人、与下面的人真诚相待以及对神事——精神主体的态度中看他(她)的品德。我们也可从“礼之用,和为贵 的角度,引申仿造一下可以说“乐之用,和为贵,看他(她)所喜爱的音乐,而看出他(她)的表现道德品质及对“和与“中的哲学思想。







《论语·八佾篇》学习体会

基础部:田启燕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八佾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和教育理念。通过学习八佾篇,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孔子的智慧和他对人性的洞察,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八佾篇中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重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古代社会,礼乐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基石。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乐制度的规范和引导,人们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一种行为准则,能够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遵守道德规范,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他也强调了乐的作用,认为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使人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通过学习八佾篇,我深刻认识到了礼乐制度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明白了只有遵守礼仪,尊重他人,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八佾篇中孔子对于教育的理念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孔子认为,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事业,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他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人的德才兼备,而不仅仅是追求功名利禄。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他也强调了教育的方法,认为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育。通过学习八佾篇,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最后,八佾篇中孔子对于人性的洞察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会对其产生影响。他强调了人性的可塑性,认为人可以通过学习和修炼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他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概念,认为君子是指具备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而小人则是指品德低下、道德败坏的人。通过学习八佾篇,我深刻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明白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通过学习八佾篇,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孔子的智慧和他对人性的洞察。他对于礼乐制度的重视、对于教育的理念以及对人性的观察都给我带来了《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集结,涵盖了诸多关于为人处世、政治哲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思想。《为政篇》作为《论语》的第二篇,集中体现了孔子对于政治与伦理的见解,对于每一个渴望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八佾篇心得

电商市销系:王剑涛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智慧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其中,八佾篇以其对礼制的探讨和孔子的深邃见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佾篇中,孔子对季氏僭越礼制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明确指出,季氏作为大夫,却使用了天子规格的八佾舞,这是严重违背礼制的行为。孔子认为,这种僭越行为如果都可以被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容忍的呢?这一观点体现了孔子对礼制的重视和维护,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坚守。

从八佾篇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礼制的重要性。在古代社会,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通过严格的礼制规定,人们可以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遵守相应的行为准则,从而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礼制也是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和遵守礼制,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的礼制已经逐渐淡化。人们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忽视了对于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遵守。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风尚的滑坡。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礼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学习和遵守传统的礼制规定,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品德修养。

此外,八佾篇中还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仁德是立身之本,礼乐是仁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即使他遵守了礼制规定,也只是形式上的表现而已。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仁德是礼制的灵魂和核心。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礼制规定,从而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综上所述,《论语》八佾篇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它让我认识到礼制的重要性和仁德的核心地位,也让我更加坚定了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践行这些思想,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论语》八佾篇的学习心得体会

电商市销系 王若伊

《论语》八佾篇中,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涵盖了礼、乐、政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孔子对于社会和谐与个人修养的深刻思考。通过学习这一篇章,我不仅加深了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也获得了关于如何处世和自我完善的诸多启示。

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之用,和为贵”。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规范的要求,更是对社会整体和谐的追求。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保持适当的礼节可以有效地避免冲突,促进相互理解与尊重。

孔子在讨论音乐时指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表明了艺术表达需要适度,既要能抒发情感,又不能过度沉溺。这对于我们欣赏艺术、处理情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既不压抑也不放纵,以达到内心的平和。

孔子还提到了政治理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应当认清自己的角色,尽好本分,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提醒,无论身处何种职位,都应全力以赴,尽职尽责。

通过对《论语》八佾篇的学习,我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儒家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社会交往,我们都可以从孔子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指导实践。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当代生活的深刻洞察。

“八佾篇第三”学习心得

商学院 电商市销系:徐玉妃

在学习八佾篇第三后,我逐渐领悟到孔子思想的精髓,这对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孔子提倡的“礼”不仅体现在对传统的尊重上,更在于通过规范人的行为来达到教化的目的。这种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孔子对于礼的见解,提醒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不仅包括基本的课堂礼仪,如守时、认真听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习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以及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孔子对艺术的评价也让我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修身养性的工具。这启发我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更多人文与艺术的元素,如在《移动应用开发实训》中的唐诗三百首电子书APP的开发中,通过富含诗韵的音乐或图片来烘托氛围,激发对美感的体验。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情感,还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八佾篇第三的学习,我更加坚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我将致力于将孔子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我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支持。

仁德修养 为师以德

商学院电商市销系:叶红梅

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强调了仁德的重要基础地位。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更应以此为鉴,深刻反思并积极修炼自身的仁德。

对于仁德修养,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关爱学生。是否能做到对每一位学生都一视同仁,不因其背景、成绩等因素而区别对待。能否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与诉求,给予他们真诚的引导和鼓励。其次,教学过程中是否认真负责,传授知识时有无敷衍塞责。再者,反思自身是否具有宽容与理解之心。面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能否以包容的态度帮助他们成长,而不是一味地苛责批评。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还有很多的不足,耐心、细心、包容心都还需要不断修炼。

对于不断提升自己的仁德修养,我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加强自我学习与提升。不断深入学习儒家经典等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中关于仁德的智慧和精髓,从思想层面提升对仁德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广泛涉猎各类人文社科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其二,注重日常言行举止。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做到言传身教。以友善、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学生展示什么是仁德。

其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不为外界的名利所诱惑,坚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把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视为自己最大的成就,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荣誉和利益。

其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在实践中体会仁德的力量,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仁德修养。

其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以真心换真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仁德关怀。

高校教师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力量,应时刻铭记孔子之言,不断反思自身的仁德表现,通过持续不断的修炼,提升自己的仁德修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扎实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仁德的光辉照耀下,高校教育的道路必将更加宽广,学生们也将在充满爱与关怀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论语》八佾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电商市销系:张维

《论语》第三篇为《八佾》,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心意诚恳,这跟我们今天所说的不忘初心如出一辙。每一个人立身行事,行得端坐得正,对得起自己的良知,这跟王阳明的观点也是一致的。有了仁义之心,就能无畏地面对世界,大多数人也都会信赖他,并取得长久不衰的发展。真诚待人的人,才能行得通,立身于世。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句话告诉我们所有的形式都是服务于内容,一件事情的基础和根本一定要牢固,其他的都是锦上添花。如果基础不牢靠,方向不正确,即使细节做的很完美,那也是有形无神,最终也免不了失败。做人最重要的是有美德,有修养,然后再用礼来修饰,所谓修身养性,也是这个道理。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对于做社神的木料听到哀公宰我之前的对话,孔子说:“既成的事实不必说了,遂心的事实已经造成了(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对鲁君无礼)就不要劝告了,既然已经劝谏了(指宰我),就不要再追究这话说的不好了。”可以看出孔子的豁达和智慧。哦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做错事情,过去的就不要纠结,用现在的话就是减少内耗。永远往前看,时刻警醒自己,想做什么事情就要立刻行动,不能犹豫不决,更不能只想不做,做了就会离梦想进一步,只想不做,将一无所成。抓住现在,活在当下,从现在开始,逐步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从而实现人生的梦想。

现在很多人都在强调自由,强调个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还必须要遵循基本的礼数,遵守基本的法律规则、公序良俗,规范自己的行为。



《论语》八佾篇 学习心得与教学体会

商学院 电商市销系:张潇宇

一、学习心得

近日深入研读《论语》的八佾篇,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儒家智慧对现代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八佾篇主要探讨了礼与乐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影响。

首先,礼之用,和为贵这一思想,让我认识到在教育工作中,和谐与平衡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传递和谐、友善的价值观。

其次,八佾篇中提到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君臣之道,虽然针对的是古代的政治关系,但在现代教育中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礼待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通过平等的师生对话和互动,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以忠诚和敬畏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他们对于知识和智慧的热爱与追求。

二、教学体会

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日常教学中,我始终将和为贵的思想贯穿其中,努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背景,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交流,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我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

2. 注重德育与智育并重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我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社会等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同时,我也注重将儒家思想中的优秀品质融入教学之中,如诚信、友善、敬业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3. 以礼待人,以诚感人

作为教师,我时刻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思想为指导,以礼待人、以诚感人。我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鼓励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同时,我也要求学生以忠诚和敬畏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注重实践与应用

八佾篇中提到的礼与乐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和应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将儒家思想中的智慧与哲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儒家思想的精髓。例如,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我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也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5.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八佾篇中的思想启示我,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也注重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此次关于《论语》八佾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儒家思想中的智慧与哲理,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努力成为一名既有知识又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部门:周晓燕

孔子在《论语》中的这句话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伦理和社会观察。这句话字面上是说,一个人如果完全按照礼节去侍奉君主,人们可能会误以为他是在谄媚。这句话虽然原意是针对君臣关系,但将其引申到我们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中,同样有着丰富的启示意义。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事君可以理解为对待学校、对待学生、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而尽礼则意味着教师在工作中要恪守职业道德,遵循教育规律,尽心尽力地完成教学任务,关心学生的成长。

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即使教师全心全意地为学生和教育事业付出,有时候也可能会受到误解。比如,一些教师可能因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高标准,被误解为过于苛刻;或者因为关心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被误解为讨好学生。这些误解可能会让教师感到困惑和委屈。

但是,我认为这些误解并不能成为教师放弃尽礼的理由。因为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提供最好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与学生、同事和领导进行良好的沟通。通过沟通,我们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减少误解和偏见。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各项活动,展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赢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论语》学习心得(三)

商学院:王赟杰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我觉得,花言巧语没好人,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这种人照样在社会上大行其道,是什么原因呢?花言巧语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它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事实上,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喜欢被别人赞美、夸奖和奉承,只是各自喜好的程度不同而已。比方说,有些做领导的人,就喜欢自己的下属拍马屁,下属们拍得越响他们就越舒服。倘若有哪个下属说话有些直接或是有点儿不顺耳,轻者给人家“穿小鞋”,重者会动人家饭碗。也正因如此,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说漂亮话、谎话的人越来越多。其实,出现这种状况也是在所难免的,毕竟谁都喜欢好的东西,这也是每个人都有的弱点。正是这种人性弱点,才为巧言令色者的生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然,在与他人交往时,没有一副好的口才是不行的。但是,好口才与巧言令色不同。好口才是一种据理力争,所列观点都有理可依,其目的是辨明真理、说服他人、达成沟通与合作。无论内容还是目的,都是真实和善意的。而巧言令色只是利用花言巧语达到某种鲜为人知的目的罢了,这种行径根本就是虚伪和丑恶的。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 陆朝阳

自从我开始深入学习《论语》以来,这部儒家经典给予了我无尽的启示和深刻的思考。它不仅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更是一部涵盖了道德、伦理、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宝库。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首先被孔子的教育思想所吸引。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和个性化。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教育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兴趣进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孔子的人格魅力也让我深感敬佩。他一生追求道德和真理,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他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行为的严格要求。这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让我深感自己应该努力向他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论语》中,我还学到了许多关于人生哲学的思考。孔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在的修养和境界,而不是外在的功名利禄。他提出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态度,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带来的内心满足和快乐。同时,他也强调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让我意识到不断复习和反思的重要性。

除了以上几点,我还从《论语》中学到了许多关于政治哲学的思考。孔子虽然生活在古代,但他的政治理念却具有普世的价值。他主张仁政,强调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疾苦,以民为本。这一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之作,它让我对人生、道德、政治等多个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智慧和哲理融入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担当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论语》,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论语·八佾》学习心得

商学院经济系:李育林

作为一名在民办高校主讲《理财综合实训》的老师,我深感在传授理财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近期,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第三篇《八佾》,从中汲取了许多对于教学和人生都极为宝贵的智慧。

《八佾》篇主要探讨了礼的问题,孔子通过对礼的阐述,展现了其对于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礼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追求。

在教学工作中,我意识到理财并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和计算的技巧,更是一种关于如何正确管理个人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恰恰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品德和修养之上。因此,我在课堂上不仅注重传授理财知识,还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学习《八佾》篇让我更加明确了这一点。例如,孔子在篇中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这让我意识到在理财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重和谐与平衡。在追求财富增长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家庭、健康、友情等方面的需求,要实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这种平衡和谐的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理财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八佾》篇还强调了“礼”的规范性和等级性。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再强调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礼的规范性对于我们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财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守法律法规、道德准则等规范,确保自己的行为合法合规、公正公平。同时,我们也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学习《八佾》篇,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修养的优秀人才。同时,我也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总之,《论语·八佾》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读后感

商学院经济系:李忠飞

《论语》中曾子的这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对个人修养和自我反思的深刻体现。在当今社会,这一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它提供了一种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下将围绕这一主题探讨其对个人尤其是教育者的影响和启示:

1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提升个人品德:通过日常的反省,个人可以不断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而提升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

增强职业道德: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自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忠诚于职业

教育者的责任:教育者应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这是教育者的基本职责。

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忠诚和敬业,教育者能够建立起与学生、家长以及同事之间的信任关系,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3信任与交往

人际交往的基石:信任是人际交往中的基石,无论是与朋友还是与学生的交往,都应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

教育者的诚信:教育者的诚信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和声誉,更影响到学生对教育和知识的尊重与信任。

4知识传承与学习

持续学习的必要性:教育者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吸引力。

知识传承的责任: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5自我提升的动力

激发内在动力:自我反省能够激发个人内在的成长动力,促使个人不断追求卓越。

促进职业发展:对于教育者来说,自我反省有助于识别职业发展中的障碍,寻找改进的方法,从而实现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6社会责任感

塑造未来公民:教育者通过自身的反省和自我提升,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未来公民。

维护教育公平:教育者的自省还有助于确保教育活动的公正性,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7情感与智慧

情感共鸣:教育者的自我反省有助于建立与学生的情感联系,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感受。

智慧启迪: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和提升,教育者能够用智慧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边界。

8、 终身学习的态度

树立终身学习榜样:教育者应通过自身的终身学习态度,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适应教育变革:面对教育的快速变革,教育者的终身学习态度有助于其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曾子的这一教诲,不仅是对个人自我修养的要求,也是对教育者职业精神的指导。它要求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忠诚于自己的职业,诚实地与人交往,并且不断学习新知识。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完善,以及对于教育者的职业发展和学生的正确引导,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论语·里仁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商学院经济系:张红美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是孔子关于仁德和智慧的论述。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而去行仁的。”

这句话的含义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这里的“约”通常被理解为贫困或艰难的环境。没有仁德的人,在面临贫困或艰难的环境时,往往无法长久地保持坚韧和稳定,他们可能会为了生存而做出违背道德和原则的事情。

2.不可以长处乐:同样地,没有仁德的人在长期的安乐和舒适中,也容易迷失自我,忘记初心,甚至可能变得骄奢淫逸,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3.仁者安仁:仁人,即具有仁德的人,能够安于仁道,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

4.知者利仁:智者,即具有智慧的人,知道仁德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有益的,因此他们会主动地去行仁,追求仁德。

总的来说,这句话强调了仁德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仁德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保持内心平衡和稳定的关键。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仁人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而智者则能认识到仁德的价值,主动地去追求和实践仁德。


《论语》第三篇的学习心得

经济系  岳福琴

《论语》第三篇主要围绕的问题展开,此篇章中表达了孔子对于礼仪、礼节政治道德的主张。以下是学习心得与体会

重视礼的内涵:孔子强调了礼的内在精神比外在形式更为重要。他认为,如果人不具备仁德,礼乐就失去了意义。表明孔子提倡的是一种内外兼修的道德实践,而非表面的仪式。

反对奢侈之风:孔子主张节俭,反对奢侈。在治办丧事时,他更看重的是内心的悲痛而非仪式的奢华。反映了孔子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以及对人们道德情感的关注。

强调文化自信:孔子认为,夷狄之地也有其君主,但仍然不如中原诸国。体现了孔子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及他对文化传统的坚守。

倡导忠君爱国:孔子提出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观点,既是对君臣关系的规定,也是对忠诚和礼仪的要求。这种思想对后世的政治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追求音乐和谐:孔子认为音乐应该和谐而纯粹,这反映了他对艺术的审美追求,也体现了他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关注社会责任:孔子对于季氏的僭越行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这显示了他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坚定立场。同时,他也呼吁君子应该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

推崇谦虚好学:孔子鼓励人们要谦虚好学,不断向身边的人学习,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这种态度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倡导宽容仁慈:孔子提倡的绘事后素意味着人们在处理事务时应保持一颗纯洁的心,这也是一种对他人的宽容和仁慈。

孔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孔子的教导提醒人们,应当注重内心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作用。强调忠诚与礼仪,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孔子的思想不仅属于古代,它跨越时空的界限,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论文第三篇心得

经济系:李英

"人而不仁,如礼何?"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孔子关于礼的本质见解,它不仅仅是对一个简单问题的回答,而是对整个社会伦理体系的哲学反思。在这里,“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代表着爱人、善行与道德的自我完善。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是个体对他人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它超越了形式上的礼节,成为礼之所以存在的灵魂。在孔子看来,如果一个人缺乏仁爱之心,那么他所展现的礼就变成了空洞的仪式,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礼不仅仅是鞠躬、作揖这些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表现。

在教育领域,礼的本质不仅体现在师生之间的日常礼仪上,更深层次地关联到教育的本真目的与教师的职业精神。教师之礼,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爱护的体现,更是教育理念和人文关怀的传递。首先,教师之礼在于以身作则。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展示何为诚实、尊重、责任感和同情心,这些品质远比言语教导更能深刻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种礼,是教师内在德行的外化,是对学生无声却有力的教诲。教师之礼,是仁爱、智慧与责任感的综合体现,它超越了形式上的礼貌,深深植根于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细节中,为学生树立了人生的榜样,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学习与生活之理

商学院经济系:段国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学习和生活中,反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人做事不可能不犯错,可怕的不是犯错,而是持续犯错不知改正。

替别人做事,应做到尽心尽力,而不是糊弄别人。只有掏出真心,人与人才能在各种事情上达成一致的认知,从而和解。

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也是如此,真心方能换得真心。若和朋友不能做到推心置腹,那么这样的朋友不过是点头之交,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情绪价值。

记忆是需要不断加深的,在知识的复习上尤其是这样。老师传授于学生的知识需要反复思考,方能消化。

愿我在未来的日子里,都能三省吾身,持续进步。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深知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最近,我深入研读了《论语》这部儒家经典,它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蕴含了丰富智慧和人生哲理的宝典。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学习《论语》后的心得和体会。


一、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儒家思想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在人生哲学、道德伦理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这些思想不仅对于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领悟教育的真谛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论述,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这些教育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于现代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深感自己肩负着重大的教育责任。通过学习《论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我将努力践行这些教育思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提升自我修养


《论语》中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君子的概念。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将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提升,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四、践行儒家思想


学习《论语》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儒家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去。我将努力践行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诚信礼仪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到我的教学、科研和生活中去。我相信,通过践行这些思想,我不仅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还能够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论语》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它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通过深入学习《论语》,我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思想,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我将继续努力践行这些思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第三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经济系:韦艳宁


论语》第三篇为《八佾》,主要涉及“礼”的问题,反映了孔子的礼治思想。包括探讨礼的本质,强调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各种违礼行为的批判等。其中如“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名句,体现了孔子对于破坏礼制行为的痛心和不满。通过这些内容,展现了孔子对于当时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深刻思考与追求。孔子在《八佾》篇中还讨论了君子的品德要求,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真诚、坦率、正直的品质,而不是用巧言令色来迷惑别人。他提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的观点,强调了君子在竞争中应该保持风度和礼貌。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遵循学术道德,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维护学术的公平与正义。以真诚、坦率、正直的品格塑造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论语学习心得(三)

商学院:牛玉娇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关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感想

商学院:田美一

孔子,这位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言行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箴言,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对言行举止有了更深的思考。

“讷于言”,意味着在言语上应当谨慎、谦逊。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声音所包围,很多人为了吸引眼球,往往言辞夸张、口若悬河。然而,真正的君子并不追求这种表面的华丽,他们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因此在表达时总是斟酌再三,力求准确而精炼。这种谨言慎行的态度,不仅体现了对听众的尊重,更彰显了个人的修养和内涵。

“敏于行”,则是对行动的高标准要求。君子不仅仅是言语上的巨人,更是行动上的强者。他们深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将想法付诸实践,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价值。因此,他们总是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中,不断追求进步和完美。这种务实、进取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和“实干精神”的生动体现。

“讷于言”与“敏于行”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立体、完整的君子形象。他们不仅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更有着扎实的实践能力和不懈的奋斗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君子”二字的深刻内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句箴言同样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在与人交往时,我应当学会“讷于言”,避免无谓的争执和冲突;在追求梦想时,我应当“敏于行”,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箴言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的深处。让我们以它为指引,不断磨砺自己、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既有修养又有能力的现代君子。

关于“吾日三省吾身”的几点思考

部门:商学院经济系         姓名:马彬

这是一段出自《论语》的话,出自子曾的言论。其中蕴含了以下几层意义和作用:

1. 日常三省吾身是修养的要求。"吾日三省吾身"体现了曾子对个人修养的重视。每天花时间反思自己的言行,是一个良好的修养习惯。

2. 三个方面是修养的要点。"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突出了忠诚、信用、学习三个方面,是修身养性的核心内容。

3. 强调了责任心和自我完善。三省吾身的目的是时刻提醒自己,在为人处世、交友,以及学习方面是否尽责,体现了对自我完善的重视。

4. 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从个人修养做起,进而影响家庭、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是儒家的理想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话反映了儒家注重个人修养,追求道德完善的理念,对后世做人处世、修身养性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体现了儒家注重责任、信用和学习的核心价值观。

论语第三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经济系:辛宇

《论语》中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仁、礼、乐三者之间关系的深刻见解。

仁:在孔子的学说中,仁是核心,它代表了人的内心道德情感和规范,是人文的基础。仁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

礼:礼是制度文明的一种外在表现,它讲究谦让敬人,体现了一种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礼的核心在于仁,没有仁德的人,即便行礼,也缺乏实质意义。

乐: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也是礼的一部分。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和谐无夺,体现了一种和谐与美好的精神追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么他遵守礼仪制度有何用?他追求音乐和谐又有何意义?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和内核。如果一个人内心缺乏仁德,那么他在外在表现上的礼、乐就会失去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礼、乐只是外在的规范和形式,而仁则是它们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

孔子通过这句话强调了仁在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内心具备仁德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礼、乐,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美好。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以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语》第二篇学习心得

经济系 张慧文

本周我学习了《论语·八佾》。以下是我对《论语·八佾》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八佾》中的“礼之用,和为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育工作中,我意识到“礼”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仪式或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态度。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们的礼仪修养和道德情操。在教学中,我注重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们尊重他人、遵守纪律、文明礼貌,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其次,《论语·八佾》中的“君子无所争”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很容易陷入到各种竞争和争斗之中。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竞争观。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竞争,注重自身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过分追求名利和地位。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学习《论语·八佾》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有些内容比较深奥,需要反复阅读和理解。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逐渐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并将其在未来进一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第三篇(《八佾》)主要讨论了礼乐、政事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对于高校教师的工作有很深的启发意义。以下是结合高校教师工作实际写的学习心得:

《八佾》中提到“礼乐不分”,强调了礼乐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礼乐不仅仅是古代的仪式和音乐,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格修养的体现。实际应用:1.文化传承: 高校教师应注重文化教育,传授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人格教育: 教师应通过课堂内外的言行示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八佾》中提到孔子的教学方法,比如“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这些方法在现代教育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在《八佾》中多次提到君子的自我修养,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更应注重自身的修养。实际应用:

1.专业发展: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2.道德修养: 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

通过学习《论语》第三篇《八佾》,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礼乐、政事与教育的关系,并从中汲取教育智慧,应用到高校教学实际中去。高校教师应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注重文化传承、因材施教、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提升自我修养,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八佾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经济系 张红利


《八佾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表达了孔子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君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本篇对于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孔子在这里还说到“君子无所争”即便要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但也要发扬积极进取勇干开拓的精神。

学习心得

商学院经济系:张文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大学教师,我认为这句话在现代教育和学术工作中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首先,“为人谋而不忠乎”提醒我们在教学和研究中要对学生和社会负责。教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确保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其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强调了学术交流和合作中的诚信。在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中,信任和诚实是至关重要的。教授们应以开放的态度与同行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尊重他人的劳动和贡献,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最后,“传不习乎”则是对自身学术能力的自我要求。教授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还要善于将所学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之,曾子的“三省吾身”对于我来说,不仅是自我反省的箴言,更是提升自身修养、推动教育和科研进步的重要原则。通过不断自我反思和改进,我们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为学生和社会贡献更多价值。


模板:

心得《讲论语:学而》

商学院经济系:张颖

人生是一场无声的修行,修的的是见天地的视野,也是见自己的顿悟,一个人的晨曦,一个人的朝暮,我们受制于世俗,同时也成长于世俗。

盛世产生于欲望,灾难也孕育着欲望。与其说人是欲望的主人,不如说欲望是人的一部分,哪怕视金钱如粪土,视名利如草芥,也有着对道德的欲望,无为如老夫子,亦有着天下太平的欲望。活着的人无法抗拒欲望,欲望本非罪恶,罪恶的是纵欲。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圣贤书里教我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一心只追求利益的人,但也有很多怀揣抱负,心系国家的人。这世道或许严酷黑暗,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摆脱纵欲,只是向上走,追求美好的同时,也要拒绝利益的诱惑,不必与宵小之辈同流,在成长之路上守护好自己的初心。

泛舟在浩瀚的学海中,我们以求学作托,力图抵达真理的彼岸。庄子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千万年间,知识的沉淀早已汗牛充栋,如同浩瀚无涯的海洋,我们所认知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孔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的去求得知识。冯梦龙曾言: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面对多若繁星的知识,多数者都以略懂皮毛,便洋洋得意,到处先宣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理的彼岸。庄子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千万年间,知识的沉淀早已汗牛充栋,如同浩瀚无涯的海洋,我们所认知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孔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的去求得知识。冯梦龙曾言: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面对多若繁星的知识,多数者都以略懂皮毛,便洋洋得意,到处先宣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浅尝辄止的人也非少数。在求学的雄关漫道上,切忌自满,自傲,懒惰。我们应以谦虚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执着,时刻保持一颗充盈的求知心。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吾日三省吾身》学习心得

商学院经济系:张铮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对正在出题的我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

首先,“为人谋而不忠乎”提醒我在出卷子时要对学生负责。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更是对老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因此,在出题时要认真考虑题目的难度和覆盖面,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公平展示自己学识的机会。我应该出题严谨、公正,以体现对学生的忠诚和负责。

其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强调了在学术和教学中的诚信。出卷子时,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确保题目原创,杜绝抄袭他人的试题。同时,要避免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的题目,以免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考试的公平性。出题和阅卷过程中,还应保持透明和公正,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

最后,“传不习乎”则提醒我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期末卷子是一次全面回顾和总结教学内容的机会。我们要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考试结果分析学生的薄弱环节,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同时,出卷子的过程也是我们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和传授能力的时刻,确保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启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的引导者。

总之,曾子的“三省吾身”对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使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反省和提升,更好地服务学生和教育事业。


《论语》学习心得(三)

商学院:王赟杰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我觉得,花言巧语没好人,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这种人照样在社会上大行其道,是什么原因呢?花言巧语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它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事实上,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喜欢被别人赞美、夸奖和奉承,只是各自喜好的程度不同而已。比方说,有些做领导的人,就喜欢自己的下属拍马屁,下属们拍得越响他们就越舒服。倘若有哪个下属说话有些直接或是有点儿不顺耳,轻者给人家“穿小鞋”,重者会动人家饭碗。也正因如此,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说漂亮话、谎话的人越来越多。其实,出现这种状况也是在所难免的,毕竟谁都喜欢好的东西,这也是每个人都有的弱点。正是这种人性弱点,才为巧言令色者的生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然,在与他人交往时,没有一副好的口才是不行的。但是,好口才与巧言令色不同。好口才是一种据理力争,所列观点都有理可依,其目的是辨明真理、说服他人、达成沟通与合作。无论内容还是目的,都是真实和善意的。而巧言令色只是利用花言巧语达到某种鲜为人知的目的罢了,这种行径根本就是虚伪和丑恶的。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 陆朝阳

自从我开始深入学习《论语》以来,这部儒家经典给予了我无尽的启示和深刻的思考。它不仅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更是一部涵盖了道德、伦理、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宝库。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首先被孔子的教育思想所吸引。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和个性化。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教育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兴趣进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孔子的人格魅力也让我深感敬佩。他一生追求道德和真理,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他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行为的严格要求。这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让我深感自己应该努力向他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论语》中,我还学到了许多关于人生哲学的思考。孔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在的修养和境界,而不是外在的功名利禄。他提出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态度,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带来的内心满足和快乐。同时,他也强调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让我意识到不断复习和反思的重要性。

除了以上几点,我还从《论语》中学到了许多关于政治哲学的思考。孔子虽然生活在古代,但他的政治理念却具有普世的价值。他主张仁政,强调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疾苦,以民为本。这一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之作,它让我对人生、道德、政治等多个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智慧和哲理融入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担当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论语》,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论语·八佾》学习心得

商学院经济系:李育林

作为一名在民办高校主讲《理财综合实训》的老师,我深感在传授理财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近期,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第三篇《八佾》,从中汲取了许多对于教学和人生都极为宝贵的智慧。

《八佾》篇主要探讨了礼的问题,孔子通过对礼的阐述,展现了其对于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礼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追求。

在教学工作中,我意识到理财并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和计算的技巧,更是一种关于如何正确管理个人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恰恰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品德和修养之上。因此,我在课堂上不仅注重传授理财知识,还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学习《八佾》篇让我更加明确了这一点。例如,孔子在篇中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这让我意识到在理财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重和谐与平衡。在追求财富增长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家庭、健康、友情等方面的需求,要实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这种平衡和谐的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理财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八佾》篇还强调了“礼”的规范性和等级性。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再强调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礼的规范性对于我们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财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守法律法规、道德准则等规范,确保自己的行为合法合规、公正公平。同时,我们也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学习《八佾》篇,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修养的优秀人才。同时,我也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总之,《论语·八佾》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读后感

商学院经济系:李忠飞

《论语》中曾子的这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对个人修养和自我反思的深刻体现。在当今社会,这一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它提供了一种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下将围绕这一主题探讨其对个人尤其是教育者的影响和启示:

1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提升个人品德:通过日常的反省,个人可以不断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而提升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

增强职业道德: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自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忠诚于职业

教育者的责任:教育者应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这是教育者的基本职责。

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忠诚和敬业,教育者能够建立起与学生、家长以及同事之间的信任关系,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3信任与交往

人际交往的基石:信任是人际交往中的基石,无论是与朋友还是与学生的交往,都应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

教育者的诚信:教育者的诚信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和声誉,更影响到学生对教育和知识的尊重与信任。

4知识传承与学习

持续学习的必要性:教育者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吸引力。

知识传承的责任: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5自我提升的动力

激发内在动力:自我反省能够激发个人内在的成长动力,促使个人不断追求卓越。

促进职业发展:对于教育者来说,自我反省有助于识别职业发展中的障碍,寻找改进的方法,从而实现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6社会责任感

塑造未来公民:教育者通过自身的反省和自我提升,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未来公民。

维护教育公平:教育者的自省还有助于确保教育活动的公正性,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7情感与智慧

情感共鸣:教育者的自我反省有助于建立与学生的情感联系,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感受。

智慧启迪: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和提升,教育者能够用智慧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边界。

9、 终身学习的态度

树立终身学习榜样:教育者应通过自身的终身学习态度,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适应教育变革:面对教育的快速变革,教育者的终身学习态度有助于其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曾子的这一教诲,不仅是对个人自我修养的要求,也是对教育者职业精神的指导。它要求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忠诚于自己的职业,诚实地与人交往,并且不断学习新知识。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完善,以及对于教育者的职业发展和学生的正确引导,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论语·里仁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商学院经济系:张红美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是孔子关于仁德和智慧的论述。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而去行仁的。”

这句话的含义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这里的“约”通常被理解为贫困或艰难的环境。没有仁德的人,在面临贫困或艰难的环境时,往往无法长久地保持坚韧和稳定,他们可能会为了生存而做出违背道德和原则的事情。

2.不可以长处乐:同样地,没有仁德的人在长期的安乐和舒适中,也容易迷失自我,忘记初心,甚至可能变得骄奢淫逸,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3.仁者安仁:仁人,即具有仁德的人,能够安于仁道,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

4.知者利仁:智者,即具有智慧的人,知道仁德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有益的,因此他们会主动地去行仁,追求仁德。

总的来说,这句话强调了仁德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仁德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保持内心平衡和稳定的关键。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仁人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而智者则能认识到仁德的价值,主动地去追求和实践仁德。


《论语》第三篇的学习心得

经济系  岳福琴

《论语》第三篇主要围绕的问题展开,此篇章中表达了孔子对于礼仪、礼节政治道德的主张。以下是学习心得与体会

重视礼的内涵:孔子强调了礼的内在精神比外在形式更为重要。他认为,如果人不具备仁德,礼乐就失去了意义。表明孔子提倡的是一种内外兼修的道德实践,而非表面的仪式。

反对奢侈之风:孔子主张节俭,反对奢侈。在治办丧事时,他更看重的是内心的悲痛而非仪式的奢华。反映了孔子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以及对人们道德情感的关注。

强调文化自信:孔子认为,夷狄之地也有其君主,但仍然不如中原诸国。体现了孔子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及他对文化传统的坚守。

倡导忠君爱国:孔子提出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观点,既是对君臣关系的规定,也是对忠诚和礼仪的要求。这种思想对后世的政治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追求音乐和谐:孔子认为音乐应该和谐而纯粹,这反映了他对艺术的审美追求,也体现了他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关注社会责任:孔子对于季氏的僭越行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这显示了他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坚定立场。同时,他也呼吁君子应该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

推崇谦虚好学:孔子鼓励人们要谦虚好学,不断向身边的人学习,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这种态度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倡导宽容仁慈:孔子提倡的绘事后素意味着人们在处理事务时应保持一颗纯洁的心,这也是一种对他人的宽容和仁慈。

孔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孔子的教导提醒人们,应当注重内心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作用。强调忠诚与礼仪,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孔子的思想不仅属于古代,它跨越时空的界限,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论文第三篇心得

经济系:李英

"人而不仁,如礼何?"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孔子关于礼的本质见解,它不仅仅是对一个简单问题的回答,而是对整个社会伦理体系的哲学反思。在这里,“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代表着爱人、善行与道德的自我完善。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是个体对他人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它超越了形式上的礼节,成为礼之所以存在的灵魂。在孔子看来,如果一个人缺乏仁爱之心,那么他所展现的礼就变成了空洞的仪式,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礼不仅仅是鞠躬、作揖这些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表现。

在教育领域,礼的本质不仅体现在师生之间的日常礼仪上,更深层次地关联到教育的本真目的与教师的职业精神。教师之礼,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爱护的体现,更是教育理念和人文关怀的传递。首先,教师之礼在于以身作则。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展示何为诚实、尊重、责任感和同情心,这些品质远比言语教导更能深刻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种礼,是教师内在德行的外化,是对学生无声却有力的教诲。教师之礼,是仁爱、智慧与责任感的综合体现,它超越了形式上的礼貌,深深植根于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细节中,为学生树立了人生的榜样,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学习与生活之理

商学院经济系:段国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学习和生活中,反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人做事不可能不犯错,可怕的不是犯错,而是持续犯错不知改正。

替别人做事,应做到尽心尽力,而不是糊弄别人。只有掏出真心,人与人才能在各种事情上达成一致的认知,从而和解。

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也是如此,真心方能换得真心。若和朋友不能做到推心置腹,那么这样的朋友不过是点头之交,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情绪价值。

记忆是需要不断加深的,在知识的复习上尤其是这样。老师传授于学生的知识需要反复思考,方能消化。

愿我在未来的日子里,都能三省吾身,持续进步。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深知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最近,我深入研读了《论语》这部儒家经典,它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蕴含了丰富智慧和人生哲理的宝典。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学习《论语》后的心得和体会。


一、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儒家思想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在人生哲学、道德伦理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这些思想不仅对于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领悟教育的真谛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论述,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这些教育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于现代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深感自己肩负着重大的教育责任。通过学习《论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我将努力践行这些教育思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提升自我修养


《论语》中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君子的概念。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将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提升,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四、践行儒家思想


学习《论语》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儒家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去。我将努力践行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诚信礼仪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到我的教学、科研和生活中去。我相信,通过践行这些思想,我不仅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还能够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论语》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它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通过深入学习《论语》,我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思想,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我将继续努力践行这些思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第三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经济系:韦艳宁


论语》第三篇为《八佾》,主要涉及“礼”的问题,反映了孔子的礼治思想。包括探讨礼的本质,强调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各种违礼行为的批判等。其中如“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名句,体现了孔子对于破坏礼制行为的痛心和不满。通过这些内容,展现了孔子对于当时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深刻思考与追求。孔子在《八佾》篇中还讨论了君子的品德要求,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真诚、坦率、正直的品质,而不是用巧言令色来迷惑别人。他提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的观点,强调了君子在竞争中应该保持风度和礼貌。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遵循学术道德,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维护学术的公平与正义。以真诚、坦率、正直的品格塑造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论语学习心得(三)

商学院:牛玉娇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关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感想

商学院:田美一

孔子,这位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言行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箴言,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对言行举止有了更深的思考。

“讷于言”,意味着在言语上应当谨慎、谦逊。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声音所包围,很多人为了吸引眼球,往往言辞夸张、口若悬河。然而,真正的君子并不追求这种表面的华丽,他们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因此在表达时总是斟酌再三,力求准确而精炼。这种谨言慎行的态度,不仅体现了对听众的尊重,更彰显了个人的修养和内涵。

“敏于行”,则是对行动的高标准要求。君子不仅仅是言语上的巨人,更是行动上的强者。他们深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将想法付诸实践,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价值。因此,他们总是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中,不断追求进步和完美。这种务实、进取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和“实干精神”的生动体现。

“讷于言”与“敏于行”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立体、完整的君子形象。他们不仅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更有着扎实的实践能力和不懈的奋斗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君子”二字的深刻内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句箴言同样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在与人交往时,我应当学会“讷于言”,避免无谓的争执和冲突;在追求梦想时,我应当“敏于行”,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箴言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的深处。让我们以它为指引,不断磨砺自己、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既有修养又有能力的现代君子。

关于“吾日三省吾身”的几点思考

部门:商学院经济系         姓名:马彬

这是一段出自《论语》的话,出自子曾的言论。其中蕴含了以下几层意义和作用:

1. 日常三省吾身是修养的要求。"吾日三省吾身"体现了曾子对个人修养的重视。每天花时间反思自己的言行,是一个良好的修养习惯。

2. 三个方面是修养的要点。"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突出了忠诚、信用、学习三个方面,是修身养性的核心内容。

3. 强调了责任心和自我完善。三省吾身的目的是时刻提醒自己,在为人处世、交友,以及学习方面是否尽责,体现了对自我完善的重视。

4. 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从个人修养做起,进而影响家庭、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是儒家的理想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话反映了儒家注重个人修养,追求道德完善的理念,对后世做人处世、修身养性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体现了儒家注重责任、信用和学习的核心价值观。

论语第三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经济系:辛宇

《论语》中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仁、礼、乐三者之间关系的深刻见解。

仁:在孔子的学说中,仁是核心,它代表了人的内心道德情感和规范,是人文的基础。仁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

礼:礼是制度文明的一种外在表现,它讲究谦让敬人,体现了一种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礼的核心在于仁,没有仁德的人,即便行礼,也缺乏实质意义。

乐: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也是礼的一部分。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和谐无夺,体现了一种和谐与美好的精神追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么他遵守礼仪制度有何用?他追求音乐和谐又有何意义?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和内核。如果一个人内心缺乏仁德,那么他在外在表现上的礼、乐就会失去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礼、乐只是外在的规范和形式,而仁则是它们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

孔子通过这句话强调了仁在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内心具备仁德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礼、乐,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美好。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以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语》第二篇学习心得

经济系 张慧文

本周我学习了《论语·八佾》。以下是我对《论语·八佾》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八佾》中的“礼之用,和为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育工作中,我意识到“礼”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仪式或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态度。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们的礼仪修养和道德情操。在教学中,我注重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们尊重他人、遵守纪律、文明礼貌,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其次,《论语·八佾》中的“君子无所争”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很容易陷入到各种竞争和争斗之中。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竞争观。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竞争,注重自身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过分追求名利和地位。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学习《论语·八佾》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有些内容比较深奥,需要反复阅读和理解。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逐渐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并将其在未来进一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第三篇(《八佾》)主要讨论了礼乐、政事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对于高校教师的工作有很深的启发意义。以下是结合高校教师工作实际写的学习心得:

《八佾》中提到“礼乐不分”,强调了礼乐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礼乐不仅仅是古代的仪式和音乐,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格修养的体现。实际应用:1.文化传承: 高校教师应注重文化教育,传授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人格教育: 教师应通过课堂内外的言行示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八佾》中提到孔子的教学方法,比如“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这些方法在现代教育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在《八佾》中多次提到君子的自我修养,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更应注重自身的修养。实际应用:

1.专业发展: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2.道德修养: 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

通过学习《论语》第三篇《八佾》,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礼乐、政事与教育的关系,并从中汲取教育智慧,应用到高校教学实际中去。高校教师应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注重文化传承、因材施教、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提升自我修养,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八佾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经济系 张红利


《八佾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表达了孔子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君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本篇对于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孔子在这里还说到“君子无所争”即便要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但也要发扬积极进取勇干开拓的精神。

学习心得

商学院经济系:张文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大学教师,我认为这句话在现代教育和学术工作中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首先,“为人谋而不忠乎”提醒我们在教学和研究中要对学生和社会负责。教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确保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其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强调了学术交流和合作中的诚信。在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中,信任和诚实是至关重要的。教授们应以开放的态度与同行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尊重他人的劳动和贡献,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最后,“传不习乎”则是对自身学术能力的自我要求。教授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还要善于将所学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之,曾子的“三省吾身”对于我来说,不仅是自我反省的箴言,更是提升自身修养、推动教育和科研进步的重要原则。通过不断自我反思和改进,我们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为学生和社会贡献更多价值。


模板:

心得《讲论语:学而》

商学院经济系:张颖

人生是一场无声的修行,修的的是见天地的视野,也是见自己的顿悟,一个人的晨曦,一个人的朝暮,我们受制于世俗,同时也成长于世俗。

盛世产生于欲望,灾难也孕育着欲望。与其说人是欲望的主人,不如说欲望是人的一部分,哪怕视金钱如粪土,视名利如草芥,也有着对道德的欲望,无为如老夫子,亦有着天下太平的欲望。活着的人无法抗拒欲望,欲望本非罪恶,罪恶的是纵欲。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圣贤书里教我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一心只追求利益的人,但也有很多怀揣抱负,心系国家的人。这世道或许严酷黑暗,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摆脱纵欲,只是向上走,追求美好的同时,也要拒绝利益的诱惑,不必与宵小之辈同流,在成长之路上守护好自己的初心。

泛舟在浩瀚的学海中,我们以求学作托,力图抵达真理的彼岸。庄子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千万年间,知识的沉淀早已汗牛充栋,如同浩瀚无涯的海洋,我们所认知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孔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的去求得知识。冯梦龙曾言: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面对多若繁星的知识,多数者都以略懂皮毛,便洋洋得意,到处先宣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理的彼岸。庄子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千万年间,知识的沉淀早已汗牛充栋,如同浩瀚无涯的海洋,我们所认知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孔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的去求得知识。冯梦龙曾言: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面对多若繁星的知识,多数者都以略懂皮毛,便洋洋得意,到处先宣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浅尝辄止的人也非少数。在求学的雄关漫道上,切忌自满,自傲,懒惰。我们应以谦虚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执着,时刻保持一颗充盈的求知心。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吾日三省吾身》学习心得

商学院经济系:张铮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对正在出题的我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

首先,“为人谋而不忠乎”提醒我在出卷子时要对学生负责。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更是对老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因此,在出题时要认真考虑题目的难度和覆盖面,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公平展示自己学识的机会。我应该出题严谨、公正,以体现对学生的忠诚和负责。

其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强调了在学术和教学中的诚信。出卷子时,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确保题目原创,杜绝抄袭他人的试题。同时,要避免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的题目,以免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考试的公平性。出题和阅卷过程中,还应保持透明和公正,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

最后,“传不习乎”则提醒我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期末卷子是一次全面回顾和总结教学内容的机会。我们要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考试结果分析学生的薄弱环节,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同时,出卷子的过程也是我们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和传授能力的时刻,确保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启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的引导者。

总之,曾子的“三省吾身”对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使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反省和提升,更好地服务学生和教育事业。

《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我深入研读《论语》后,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之深、智慧之广,不仅对我个人的品德修养有所启示,更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被孔子“仁爱”的思想所打动。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提倡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这种思想让我深刻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之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践行这一思想,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人,用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去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实践。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自我提升和成长的过程。我开始更加注重学习的方法和效果,努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此外,孔子对于“礼”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认为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是实现仁德的重要途径。这让我认识到,礼不仅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体现,更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礼仪规范。

总的来说,《论语》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品德修养、学习方法和人际关系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这些智慧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生价值。



成焕玲   20245 24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会计系:邸海芬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始终在寻找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思想内涵的源泉。在这个过程中,我重新走进了《论语》的世界,希望通过这部古老而深邃的典籍,为学生们打开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

初读《论语》,我被其中简洁而深刻的言辞所吸引。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对话,不仅展现了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也体现了他们对人生、社会、教育的深刻思考。我尝试将这些思想融入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们从孔子的视角去审视世界,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论语》中的“仁”的思想。孔子提倡“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与尊重。我认为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极高的价值。我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之道,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此外,《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我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使之与时俱进。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养成“学而时习之”的习惯,不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还特别关注其中的“教育观”。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观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潜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我深刻感受到《论语》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也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为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里仁篇有感

商学院会计系:李琳

《论语》里仁篇里,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义利观。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通晓的是利益。这也就体现出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之处,体现了君子的高尚。道德高尚的君子重义而轻利,道德败坏的小人重利而轻义,我们可以此作为衡量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里仁篇中,还提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就是“孝”。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该句话强调,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这在我们现代社会依旧适用,其实也在告诉我们,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赡养陪伴在其左右,如果有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也不能没有交代,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理仁篇中还说到,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该句话依旧在强调道德至上的观点,做人首先一定要有道德,才能无愧于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道德的人是会吸引有道德的人,来成为伙伴。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会计系:李茜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在深入研读《论语》第三篇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教育、为人处世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刻见解,对于大学教师这一职业,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在《论语》第三篇中,“八佾”一章涉及了礼仪规范、社会秩序和个体道德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礼之用,和为贵”这一观点,让我对大学教师的职责有了更深的理解。大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道德品行的引导者。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原则。通过课堂内外的互动,引导学生理解“和”的内涵,即尊重、理解和包容,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同时,《论语》中提到的“君子不器”也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把学生限制在固定的框架内,而是应该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论语》的指引下,我认识到大学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论语》中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项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总之,《论语》第三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习的心得体会

基础部:牛欢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是孔子对于君子的品质的一种描述。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即使不被他人理解或认可,也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宽容,不因此感到愤怒或沮丧。这样的态度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修养的体现。

首先,这句话让我认识到君子的内涵远不止于外在的礼仪和行为规范,更在于内心的修养和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误解和不公平对待,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的风雨所动摇,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做出冲动的行为。这种内心的力量,正是君子所应具备的品质。

其次,这句话也启发我在与人交往时要更加宽容和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场,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都与我们一致。当我们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况时,不妨试着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这样,即使对方不了解我们,我们也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会因此而生气或失望。这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

再次,这句话还提醒我要有自信和自知之明。一个人如果总是因为他人的看法而左右摇摆,那么他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价值和判断,同时也要清楚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外界的评价和批评面前保持冷静,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我认为这句话还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和困难,但如果我们能够学会“人不知而不愠”,那么我们就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不断前进。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困难,也能够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总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不仅是对君子品质的赞美,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种启示和鼓励。在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智慧和胸怀,去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通过学习和实践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成为更加优秀的人。同时,我们也应该将这种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理解和宽容的社会环境。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会计系:司艳林

将《论语》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可以让自己在繁忙和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平衡,培养内在的修养和品格。

一、以礼待人

《论语》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礼貌,尊重他人,无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相处,都要以礼相待,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言行一致

“言忠信,行笃敬”是《论语》中的教诲。我们应该保持诚信,说到做到,不轻易承诺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同时,我们的行为也要体现出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三、自我反省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言语和心态,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通过自我反省,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将《论语》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需要自身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通过这些努力,相信我自己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谛,培养高尚的品德和修养,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学》之明明德教学心得体会

商学院:孙文科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时常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启迪智慧,以及培养学生的品德。最近,我深入学习了《大学》中的明明德思想,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教学之路的方向。在此,我想分享一些学习明明德的心得体会,以及它如何影响我的教学生活和工作实际。

明明德是《大学》开篇的核心思想,强调了明德的重要性和修身的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明明德不仅是对学生的期望,更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在学习明明德的过程中,我首先体会到了它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我们要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我们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教学生活中,我尝试将明明德的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社会、道德等问题,让他们在讨论和思辨中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同时,我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交流去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爱心。我坚信,只有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同时也能在品德的田野上茁壮成长。

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也注重在课外活动中践行明明德的思想。我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社会、了解社会,并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

在工作实际中,我也时刻铭记明明德的要求。我注重与同事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关注学校的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决策,为学校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学习明明德,我深刻体会到了它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价值。它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理想,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明明德的思想,将其融入到我的教学生活和工作实际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决策,为学校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明明德的指引下,我将能够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论语》学习心得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是一句出自《论语·里仁》的名言,意思是当我们看到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时,应该思考如何向他们看齐,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而当我们看到品行不端、行为不当的人时,则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以便及时改正。

这句话强调了自我反思和学习的重要性。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更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通过向优秀的人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而通过反思自己的不足,我们则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避免重蹈覆辙。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态。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虚心的态度,不断向他人请教、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工作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优秀的同事或领导。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和工作方式,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向他们看齐,学习他们的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当我们遇到一些工作态度消极、能力不足的同事时,也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以便及时改正。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优秀的同学或老师。他们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和勤奋程度都可能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当我们遇到一些学习不够努力、态度不够端正的同学时,也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在学习上有所松懈,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性格和品质的人。通过观察那些待人真诚、善良宽容的人,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同时,当我们遇到一些行为不端、自私自利的人时,也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在某些时候也表现出了类似的行为,从而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

总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是一句非常有启示性的名言,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他人和自己,如何通过学习和反思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质。

《论语·八佾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 王小楠

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八佾篇》,深感其中蕴含的儒家智慧对于我的会计教学工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八佾篇》主要讨论了礼的实质与意义,强调了礼在维系社会秩序、塑造人格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会计老师,我深知精确、严谨的职业道德对于工作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尝试将儒家“礼”的思想融入课堂,引导学生理解会计不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对企业、社会乃至国家的一种责任与担当。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也积极运用儒家思想,注重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时,我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儒家思想,将其与会计教学相结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语》学习,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部古老的经典,虽历经千年,但其中的智慧依然熠熠生辉,指引着我们前行。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被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深打动。它告诉我们,对于知识和学问,仅仅知道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热爱它,以它为乐。这让我反思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态度,是否真正做到了热爱和享受?


此外,孔子对于“仁”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他说:“仁者爱人”,简单却又深刻。这让我意识到,做一个有仁心的人,就是要懂得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以宽厚的胸怀去包容和理解这个世界。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也被孔子的教育智慧所打动。他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能,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这让我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是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是否真正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总的来说,《论语》的学习让我收获了很多。它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方向。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让它的智慧指引我前行。


                                                       商学院 王怡轩

论语心得

卫冰洁

<论语>心得感悟》

《论语》,一部流传千年的儒家经典,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在细细研读与品味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先哲孔子进行着心灵的对话,从中收获了诸多宝贵的心得感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开篇的这三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学习、交友与修身的重要意义。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时常温习、实践所学,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而朋友的到来能带来快乐,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充实。当不被他人理解时能保持平和,不愠怒,这正是君子的气度与胸怀。这让我明白,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我们都应坚守内心的宁静与豁达,专注于自我的成长与提升。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教会了我反思的重要性。我们应当常常审视自己的言行,反思是否做到了忠诚、诚信,是否真正落实了所学到的东西。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让自己不断进步。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是至关重要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被奉为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我们不能将自己不喜欢、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而应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不仅能避免许多矛盾与冲突,更能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当我们以这样的理念去对待他人时,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更加美好、温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并学习,同时看到他人的不足也反观自身,有则改之。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论语》犹如一座灯塔,为我指引着人生的方向。它让我懂得了学习的真谛、做人的准则、交友的智慧。它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灵动的智慧源泉。在当今时代,《论语》的价值依然不可估量,它能让我们在浮躁中寻得宁静,在迷茫中找到方向。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论语》,让它的智慧融入我的生活,使我成为一个更加优秀、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让我们一起从《论语》中汲取力量,开启智慧人生的新篇章。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正蒙学习第八小组: 张爱辉


从生命的来源来说,生命是父母所赐,只有把身体保护好,才对得起父母,感恩之心从孝始。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保持身体的完整、健全,是行孝的基础;不仅如此,还要成立其身,使善名扬于后代,以光荣其父母。孝是爱护生命,增长生命,使生命尊贵化、价值化、延续化的人性的表现。因此,孝在孔子思想中,是很重要的生命哲学。

在孔子看来,生命是孝亲的基础,尽孝就要保重身体、维护生命存在;即使是给予孩子生命的父母,也不能夺孩子之命,他反对“棍棒之下出孝子”。《孔子家语六本》、《韩诗外传》和《说苑建本》都记载有“曾子耘瓜”的故事。曾参和他的父亲曾晳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家贫,父子俩要亲自耕地。

看到论语这个地方的时候,不禁想起去年跳湖溺亡的学生事件。在眼花缭乱的人世间有人沉浮有人伤悲同样的在车水马龙的路上有人结束的他们年轻的生命有人却要为他们所做的付出代价在短短的人生路上总是要有一定的规则来约束而路上的规则就是交通法规只有严格遵守这一路才能畅通地走下去安全抵达终点

可是一些轻视生命的大学生不愿意做到这一点常常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这是一种无知、荒诞并且愚蠢的行为。然而却总有一些大学生要肆意地挥霍这些美丽,到头来一无所得悔恨终身。个别大学生太年轻,太懵懂,但不应该无视生命,因为生命总是和很多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你的出生带给了他们欢乐和希望,而你生命的终止,总有人会悲痛伤怀。生命是由一天一天的生活累加成的,既然生活如此珍贵,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珍惜生命的缩影生活呢?

生活之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充满了无数的坎坷等着你去翻过,还有无数的困难和挫折等着你去战胜;但生活之路又总是与无数幸福小径相连,这其中有许多意外的惊喜等着你去发现,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去创造

所以,生活在人生低谷的大学生们不要沮丧,也许这是生活给你出的一道小小难题呢!们有理由勇敢地战胜它,让生命在阳光中飞翔,品味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品尝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

因为生命,这世界上才会充满爱与关怀;因为生命,世界上才会充满希望和未来珍惜所拥有的生活,珍惜所拥有的生命吧!




                                     2024525



《论语·八佾篇》学习心得

会计系 张雅楠

在深入研读《论语》的第三篇《八佾》之后,我对于孔子关于礼的论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八佾》这一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让人深思。

首先,《八佾》这一章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礼不仅仅是表面的仪式和礼节,更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礼能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通过遵循礼,人们能够明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责任,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社会结构。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孔子对于礼的坚持所感动。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他通过对于礼的阐述,表达了他对于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深切关注。这种关注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孔子用自己的言行来践行礼,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此外,《八佾》还让我深刻体会到孔子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在孔子看来,礼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智慧的结晶。他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仪式,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要求。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践行礼,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心得体会

郑春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思考,这一哲学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和自我提升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这句话的全文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即每天自我反省三件事:我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是否尽心尽力了?我在与朋友相处时,是否真诚可靠了?我是否复习了老师的教诲和学问?

首先,孔子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忠诚与责任感的:“为人谋而不忠乎?”这是对个体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反思。在现代大学的教学与研究中,这一点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教授学生时,都应以诚信和责任心为前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忠诚于自己的职业,诚实地对待科研数据,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地传授知识和解惑释疑,做学术诚信的表率。

其次,孔子关于信任的提问:“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关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诚信。在大学环境中,这种信任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同事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支持。作为教师,我们要建立学生的信任,通过公平公正的教学和评价体系,让学生相信学校是他们知识和能力成长的良好环境。同时,我们也需要信任学生的潜力和诚意,支持他们探索未知、提出质疑和创新思考。

第三个问题,“传不习乎?”是关于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的反思。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知识更新的时代背景下,持续学习和复习旧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个自我提醒,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确保教学质量与时俱进。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自省,孔子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位理想的教育者和学者的形象:忠诚负责、诚实守信、勤于学习。这种自我审视的实践,是对个人品格的磨练,也是对职业精神的提升。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每日三省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它敦促我们在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中保持自我警醒和自我提升,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影响和激励周围的人。这不仅仅是孔子时代的教育者的标准,更是现代教育者的职业追求。

总之,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的方法,也是教育者的职业操守。在当代教育实践中,这一教诲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引导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持续自我反省、自我提升,努力成为更好的教育者。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

商学院:赵梦涵

《论语·里仁篇》是儒家经典《论语》中集中探讨“仁”的篇章,读来深感其思想之深邃,内容之丰富。孔子在这里对“仁”的内涵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仁德的内在品质,也为我们指明了实现仁德的途径。以下是我对《论语·里仁篇》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孔子对于“仁”的深刻理解所震撼。在《里仁篇》中,孔子多次提到“仁”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个人品德修养的核心。他强调,仁德是内心的一种美德,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一个人如果具备了仁德,就能够以宽厚的胸怀去包容他人,以公正的态度去评价他人,以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人。这种仁德不仅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其次,我对于孔子提出的“里仁为美”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居住环境对于其品德修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居住在仁爱之地,周围的人都具备高尚的品德,那么这个人自然也会受到良好的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反之,如果居住在充满恶行和不良风气的地方,那么这个人就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甚至走上歧途。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居住环境,尽量选择那些能够让我们接触到正能量、受到良好熏陶的地方。

此外,我还对孔子提出的“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仁德的人无法在困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也无法在顺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谦逊的态度。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从容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这种内心的强大和稳定,是我们面对人生挑战时最宝贵的财富。

在《里仁篇》中,孔子还强调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观点。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够公正无私地去评价他人。他们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或偏见而偏袒或贬低他人,而是会以公正的态度去看待他人的行为和品德。这种公正无私的态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他人,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最后,我对“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人立志追求仁德,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目标,那么他就不会去做那些违背道德和良知的事情。这种坚定的信仰和追求,不仅能够让我们在面临诱惑和困难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还能够让我们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成为更好的人。

总之,《论语·里仁篇》让我深刻认识到仁德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引,努力追求仁德、关爱他人、公正无私地评价他人,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同时,我也将积极关注社会现象,努力为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原经典师生诵读学习心得——品味“大学”

商学院管理系 康诗宇

作为一名新教师,初次接触《大学》这部儒家经典,我深感其深邃与博大,同时也体会到了它对于教育事业的深远影响。在这篇学习心得中,我将分享我学习《大学》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一、对《大学》的初步认识

在开始学习《大学》之前,我对其的了解仅限于它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初学入德之门”。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大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教育、治理和人生修养的宝典。它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的教育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学习《大学》的体会

深化对教育目的的认识。通过学习《大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正如《大学》所强调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强调教师自身的修养《大学》中提出的“修身”观念,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自身的修养和品德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只有我们自身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修养,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引路人。倡导“诚意正心”的教育态度《大学》中强调“诚意正心”的重要性,这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坦诚相待。同时,我们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三、未来教学展望

融入《大学》理念于教学中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尝试将《大学》中的理念融入到我的教学中去。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我也会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同时我会继续对深化对经典文化的学习,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知自己在经典文化方面的学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大学》等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在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上,在传承经典文化的同时,我也将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我会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经典文化相结合,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经典文化。

总之,《大学》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教育生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论语·雍也篇第六》有感

商学院:姚静武

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指出了恬以守神、愉以养神的精神调养法。日常生活中,助人为乐,会给自己带来欢乐,带来愉悦;栽花种草,信步庭院,临池垂钓,练书练字等活动,既可陶冶情趣,又能恬养精神。有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修养行为,就会达到《黄帝内经》所说的“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的人生境界了。

这句话展现了一幅轻松愉悦、安然自在的生活场景。一肩挑尽古今愁,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孔子在家闲居时却仪态舒展自如,神色和乐喜悦,过着无忧无虑的个人生活,完全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副愁眉苦脸,严肃庄重的样子。这是因为他虽然忧国忧民忧天下,但却不忧个人生活,在个人生活上抱着以平淡为乐的旷达态度,所以始终能保持宽广的胸襟,舒展自如的心情。说到底,就是他很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精神,他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当今社会的人们,有几个人是在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谈不完的生意,陪不完的客户,开不完的会议,加不完的班……忙碌的生活,沉重的压力已经镂空了人们的身体与灵魂。家的意义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淡泊,家对于许多人而言只是一个晚上睡觉的场所。

美国人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高达90%的人工作不快乐,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越来越多的人们不知道自己“想”做些什么?即使他们“想”为自己活,却找不到“着力点”。

心理专家认为,尽管很多人人生发展的步调很快,却愈来愈失落,因为这些人未找到正确的方向与生活轨道,所以常常会感到焦躁不安。这就好像是在高速公路上往错误的方向加速前进,但又不见回转道。

很多人都犯了相同错误:误以为“能力”等于“快乐”。但是,一人“能”做的事,并不一定就是他“想”做的事。譬如说,一个“能”赚200万年薪的人,他“想”做的也许只是陪心爱的小女儿游戏。

为了别人而活,为钱而活使得多数人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他们过着不快乐的生活,做着不愿意做的事,即使是他们当中不乏外表看起来功成名就的人,但是,心中隐隐然老是有一种想“冲破现状”的欲望。

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感受?纵使职位愈爬愈高,薪水也节节上涨,不过,这并不是你真正想过的日子,尽管人人羡慕你,但其实这些表象只不过是生活无趣的“安慰品”罢了,你心里想的很可能只是散散步、种种花、饲养动物、看几本好书、和好友把酒言欢这些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而已。

其实生活的意义并不在于事业的成败,也不在于仕途的穷达,更不在于拥有金钱的多少,而在于拥有能够体悟快乐的美好心灵。知足无忧,胸襟坦荡,既不为个人的私欲而戚戚,也不为非分的企求而患得患失,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

就像孔子心忧天下,也不一定要做出一幅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肤浅的,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只能是修养不足的作秀。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为天下苍生立命,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

令我们生活快乐,使我们心情保持愉快,轻松地度过每一天,是我们尽力追求的生活常态。超脱于尘俗的琐屑与卑下,显示人生的境界与深度,是我们生活的理想。既能够平静地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地静处退居的寂寞,始终以平常心态对待面临的一切,既不为一时的所得而欢欣,也不为正常的付出而失去心理的平衡,努力使自己的生活保持恬静,是我们潜心修养以求达到的心境。所谓“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要找出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其实不难,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你的心中寻找线索。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在过去的经验里,有哪些嗜好曾经令你振奋?如果说,维持基本的物质需求无虞,你会把剩余的时间、精力用在哪里?你是不是花了太多的力气去追逐身外之物,或者为了满足别人,而把自己内心的真爱丢弃不顾?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很有意思: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中,生活安逸,衣食无忧,却羡慕笼外老虎的自由;还有一只在笼外自由自在,却羡慕笼内老虎生活的富裕,不用辛苦捕猎食物,于是两只老虎商量了一下,决定交换彼此的生活,笼外的老虎到笼子里面来,笼里的老虎到了野外去生活。最后,两只老虎都没有生存下来,重回自然的那只虽然获得自由,但不具备生存的能力;而安逸生活的那只虽衣食无忧,但却没有笼中之虎的心境,终日在狭小天地里,食之无味,忧郁而终。

由此可见,羡慕别人是没用的,重要的是要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让我们简单快乐地过自己的生活,人生唯一值得追求的便是快乐,别无他物。人生没有冒险,便像大海没有风景;人生没有冒险终将一事无成;年轻是本钱,不努力就不值钱;人才摆对位置才能称之为人才;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方为最好。

学习《论语》有感

商学院:李丽琴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本原经典师生诵读暨学习分享大会》学习心得

商学院:李梦娜

2024.5.26

这周三在学校鼓乐大剧院参加了本原经典师生诵读暨学习分享大会,此次大会以“学以为己明道修身,行以为人利他共荣”为主题,一共分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个篇章。各个二级院分会的师生通过朗诵、吟唱、短剧等多样化形式诵读经典,一个个节目表演古今穿越、再现经典,净化了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也激发了本原经典文化的学习热情。

我院准备的《初心·大学》表演同样精彩纷呈,获得最佳呈现奖。“四书”,也就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被列为“四书之首”,它的开篇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三纲领”,以前只是有所耳闻,这次查阅资料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一个纲领是“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使动作用,使彰显,后一个名是形容词,指光明正大。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彰显光明正大的品德,儒家主张“性善论”,认为人天然就有美好的道德,只是因为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才会晦暗不明。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们心灵上的东西,让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

第二个是“亲民”。历史上主要意见有两种,一种是以朱熹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新民”,意思是使人在道德上除垢自新;另一种以王阳明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亲近人民,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究竟哪个更准确,学术界意见并不统一。但从《大学》后文中用“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以及“做新民”的话语来解释“亲民”,朱熹的解释应当更为合适。

第三个是“止于至善”,大意是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后文表述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所以“止于至善”,就绝对不只是让自己的品德达到完善,而是让天下人都能彰显自己光明而美好的品德,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面临各项教学任务、检查指标,我们好像习惯把学生身上的问题进行放大——他们玩手机、他们不学习。但与学生进一步接触交流的话,我发现他们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比如在一次活动策划案的小组汇报分享中,学生能积极地准备资料、大方自信地展示成果,他们组织策划的爱心义卖活动、夏日音乐节活动、绿色出行活动等,或是主题深刻,或是形式丰富,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之下都有一颗向善向美的有趣灵魂!不仅是我感受到了他们别样的精神风貌,同学间也看到了彼此的风采。回想起来,这种课堂实践活动应该就是“明明德”的过程,让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善美不断被激发,让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升,进一步实现“亲民”,让学生实现自我蜕变;当然今后更应加强教学设计,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持续推进学生向上向善、努力探索,向“止于至善”的高层次目标迈进!

读《论语》第三篇心得

商学院:李欣涛


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强调了“仁”是礼的基础,没有内在的仁德,外在的礼节不过是空洞的形式。这教导我们,真正的礼仪不仅仅是外在行为的规范,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对他人的真诚关怀。

孔子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的行为,阐述了君子应有的品质,如“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不仅是指君子在竞赛中的风度,更广泛地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君子应以德服人,不以力压人,展现出高尚的品德和谦逊的态度。

通过对周礼的推崇,孔子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高度自信。他认为,保持和传承优良的文化传统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这对现代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即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同时开放包容,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论语》为政篇学习心得

在深入学习《论语》的为政篇后,我深受孔子“以德治国”的思想影响。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治理国家要用道德,就像北极星一样,固定在所在的地方,所有的星辰都会环绕着它。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他认为统治者的个人行为和治国的大小举措都应当合乎道德

同时,孔子在为政篇中提到了谋求官职的态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让我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专注于自己的职责,不要越俎代庖,也不要贪图虚名。在现代社会中,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要踏实做好本职工作,而不是过分追求权力或者地位。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的自我描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谦逊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不仅是对个人成长历程的总结,也是对终身学习的倡导。它激励我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通过学习《论语》为政篇,我对如何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坚持自我道德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价值观,在任何时代都是塑造良好人格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这些教诲使我认识到,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保持内心的善良和正直是最为重要的。同时,做好本职工作,不越位不缺位。作为教师,就要立足教学本职工作,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认真做好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勤读书、乐读书,将书中好的理念和原则运用到教学和实际生活中。



管理系:任红艳

2024年5月27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商学院管理系:罗宁


本周我将结合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挖掘和探讨《论语》的教育思想。

一、《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方法,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进度,适时引导和启发。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其潜力。

2.启发式教学

孔子主张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灌输知识。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提问、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从而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

3.以德育人

孔子强调德行的培养,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表明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论语》对教师职业的启示


1.终身学习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提醒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思考,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严谨治学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强调了求知过程中的实事求是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应严谨治学,尊重事实,不夸大其词,对待自己不懂的问题,应该坦诚承认,并通过学习予以解决。这种态度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仁爱之心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仁爱之情。他说:“仁者爱人。”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理解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只有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罗宁

                                      2024527

论语第三则心得体会

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第三则,不仅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还意外地发现其与管理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次阅读让我对管理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为我未来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论语》第三则中,孔子强调了“仁”的重要性,指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句话在管理工作中同样适用。作为一名管理者,我们首先需要具备一颗仁爱之心,能够公正地评价员工,喜欢有德有才的人,厌恶无德无才的人。这种仁爱之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激励员工积极向上,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孔子在《论语》第三则中还提到了“礼”的重要性。他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在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借鉴“礼”的思想,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员工的礼仪素养,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够展现出良好的素质。

结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我深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重要性。正如孔子所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缺乏仁爱之心的管理者,即使制定了再完善的管理制度,也难以真正赢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孔子在《论语》第三则中还强调了“慎礼”的态度。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在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应该秉持这种态度,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员工的自我反思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论语》第三则的阅读让我深刻领悟到了管理工作的真谛。作为一名管理者,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培养员工的仁爱之心和礼仪素养;同时,我们还应该秉持“慎礼”的态度,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效果,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佾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 王晨卉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论语》是一部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之作。其中,《八佾篇》作为《论语》的第三篇,集中体现了孔子对于礼仪、道德以及社会规范的深刻见解。近期,我深入研读了《八佾篇》,对其中的思想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如下。

一、礼仪之道的探索

《八佾篇》开篇即提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揭示了孔子对于礼仪规范的重视。在古代中国,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彰显身份地位的重要手段。孔子认为,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表现,更是内心道德的外在体现。季氏作为卿大夫,却僭越使用天子规格的礼仪,这是对礼仪制度的严重破坏,也是对道德规范的践踏。孔子的批评,反映了他对礼仪之道的深刻理解和坚持。

在学习这一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虽然时代变迁,但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尊重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营造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道德规范的坚守

在《八佾篇》中,孔子多次提到等道德规范。他认为,仁是道德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而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孔子强调,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德之心,才能正确地行使礼仪,才能在社会中赢得尊重和信任。

通过学习这一篇,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道德规范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道德规范的传承和弘扬,以道德的力量来引导社会风尚、凝聚人心。

三、社会责任的担当

在《八佾篇》中,孔子不仅关注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还强调了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胸怀,应该关心他人的疾苦、关注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孔子也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观念,强调了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关心社会的发展进步、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文化自信的树立

通过学习《八佾篇》,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和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广中华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方式,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总之,《论语》八佾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礼仪、道德规范以及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商学院     姓名:王乐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古训出自《论语·述而》。它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身处何地,与何人相处,我们都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有益的东西。这一观点体现了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独特见解,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一、三人行:多元视角的碰撞与融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与他人一同行走,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陌生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和思想观念。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的碰撞与融合,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拓宽我们的视野。

二、必有我师: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态度

“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一种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态度。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论对方地位高低、年长年幼,都应该从他们身上寻找值得学习的地方。这种态度有助于我们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三、学习的内容:不仅限于知识技能

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因为这些方面的优点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四、现实意义:提升个人素养与促进社会和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观点对我们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不断向他人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其次,通过向他人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结语

总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古训是对学习态度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深刻阐释。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善于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和能力。同时,通过向他人学习,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为社会和谐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在今天的社会中,信息日益丰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我们应该珍视每一次与他人相处的机会,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同时,我们也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勇于向他人请教和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学习论语中 “吾日三省吾身” 有感    

  管理系    王睿

“吾日三省吾身”是孔子在《论语》中留下的一句至理名言,它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在今天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结合工作和生活,我们更应当深入理解和践行这一原则。

在工作方面,每天结束之际,我们都应该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来反思自己。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今天的工作内容,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目标?有没有出现疏忽或者错误?这些错误是如何产生的?通过这样的反思,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避免重蹈覆辙。同时,我们还要思考在工作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团队合作等。这样的自我审视不仅可以让我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还能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在生活方面,我们也要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比如对家人的关心、对朋友的陪伴等。因此,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们可以想一想今天是否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是否给予了家人足够的关爱,是否对朋友保持了真诚的态度。通过这样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让生活更加充实和美好。

同时,“吾日三省吾身”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正确的方向,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总之,“吾日三省吾身”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实践的原则。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自我反省的习惯,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结合高校工作和学生培养方面来探讨“吾日三省吾身”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点表示和归纳:

一、高校工作方面

1、学术氛围与自我反思: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教师和科研人员需要时刻保持对学术的敬畏和热爱。通过“吾日三省吾身”,教师可以反思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前沿、研究方法是否科学、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创新性。

2、工作稳定性与持续进步:高校工作相对稳定,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停滞不前。教师需要反思自己在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是否有所突破,是否满足了学校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

3、学生导向与因材施教:高校教师的工作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导向。通过“吾日三省吾身”,教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进行了因材施教。

二、学生培养方面

1、全面素质培养与自我提升:


新时代学生培养目标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吾日三省吾身”来反思自己在学习、生活、实践等方面是否有所成长,是否达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2、学科知识掌握与拓展:

引导学生需要反思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扎实,是否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是否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

3、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引导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通过“吾日三省吾身”,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关注国际动态、是否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否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4、自省能力与道德素质:

“吾日三省吾身”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反思来培养自省能力,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同时,也可以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吾日三省吾身”在高校工作和学生培养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总结提升,高校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原经典师生诵读暨学习分享大会心得

部门:商学院  王雯静

5 22 日,外事学院举办本原经典师生诵读暨学习分享大会,我有幸参加了本次诵读大会,感触颇多!

本原经典师生诵读暨学习分享大会以“学以为己明道修身,行以为人利他共荣。”为主题,分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个篇章,来自全校各分会的师生通过演绎、吟诵、对话、朗诵、演唱等形式诵读经典儒家作品,表达和分享自己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程与切身体会,展现了高超的语言功底、丰富的知识积淀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藤信学校的小朋友们带来的《论语习读》拉开分享会的序幕。机关分会带来的《论语歌》,用诗歌对话的形式,表现千年文化传承带来的生活启示;工学院分会的《孟子》诵读,感情充沛,雄辩滔滔,孟子的性善论,民本思想等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治理理念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国际合作学院带来的《尊道贵德》选自中国哲学开山之作《道德经》,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正在被世界读懂;人文艺术学院分会带来的《诵本原经典·弘大学之道》, 讲述了炎黄子孙对天地自然的体悟、对人生哲理的认识、对人伦天理的践行;另外商学院、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师生也带来了《初心·大学》《美哉·诗经《修身》等精彩的儒学内容分享,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关于作学问的内容;第一个是兴于诗,强调诗的教育之重要,所兴的是人的情感,人都有情感,如果压抑在内心,要变成病态心理,所以一定要发挥出来,而情感最好的发挥,就是透过艺术与文学,诗即其一;古代所谓的诗,就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等;所以孔圣说人的基本修养之一要会诗。光兴于诗还不行,还要立于礼,立脚点要站在上,这个就是《礼记》的精神,包括了哲学的思想与科学的精神;成于乐,最后的完成在乐,大致是发挥康乐的精神,也就是整个民生育乐的境界

我们这个时代的立身之本是德才兼备,内在要有德行,要有仁爱之心,外在要有才,这个才包含的范围很广。比如说某方面的才艺,比如说我的才华,比如说科学知识,比如说某一项技能,这都是我们的才。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内在的德,再加上自己外在的才华和技能,我们才能立足于社会之中,立足于天地之间。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部门:商学院管理系  姓名:王燕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以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白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用心温习总而言之。我们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尝试着用快乐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我们的许多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习当成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们读了这句话一定会振聋发聩的。

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子曰:“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孔子说:“爱好仁德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愚昧易欺爱好智慧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爱好诚信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伤害自己和亲人爱好直爽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论语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困扰已久的问题,那短短的一句又一句话,也许只要读透其中一句都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


模板:

《论语》学习心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商学院管理系:徐温馨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深感《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对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它不仅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两个极端,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指导。以下是我结合自己实际教学经验,对这句话的详细阐述。

首先,谈谈“学而不思则罔”。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他们勤奋刻苦,笔记做得满满当当,但一旦涉及到实际问题或者需要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时,就显得力不从心。这就是典型的“学而不思”的状态。这些学生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学习上,但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他们的知识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知体系。这样的学习状态,不仅让他们难以真正掌握知识,也限制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我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案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课堂讨论。同时,我也会定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实践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再谈谈“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思考能力很强,善于提出问题和质疑,但他们的知识积累却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往往能够提出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学科知识支撑,他们的思考往往显得空洞无物,难以产生实际的影响。这就是“思而不学”的弊端。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强调学生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我会要求学生定期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和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学术观点。同时,我也会组织一些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校内外专家来为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为他们的思考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认识到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过程,只有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同时,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让思考变得更加有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我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文》第三章学习心得

商学院管理系  张娟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深知学术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文》的第三章,其内容深入浅出,不仅丰富了我的学术理论知识,更对我的教学实践及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对这一章节的深刻学习心得。

一、学术研究的系统性与深度

《论文》第三章详细阐述了学术研究的系统性与深度要求。系统性是指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需要全面、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深度则要求我们在研究中深入探索问题的本质,挖掘其背后的原理和机制。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我们必须注重这两个方面的要求,确保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开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性和深度思考能力。我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学术研究的创新性与实用性

第三章还强调了学术研究的创新性与实用性。创新性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要求我们在研究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或新的发现。而实用性则要求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实际贡献。

在学习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我发现,在过去的研究中,我过于注重理论探索,而忽视了研究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将更加注重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努力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论文》第三章还强调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学术道德是学术研究的基石,它要求我们在研究中遵循诚实、公正、尊重他人成果的原则。而学术规范则是确保学术研究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它要求我们在撰写论文时遵循一定的格式和规范。

在学习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不仅要注重自己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术习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教育,确保学生能够在学术研究中遵守相关规定,维护学术的纯洁性和公正性。

四、对未来的展望与规划

通过学习《论文》第三章,我对自己的学术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我将更加注重学术研究的系统性与深度、创新性与实用性以及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要求。同时,我也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为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心得

商学院 张鹏


从小到大,一直接触传统文化教育,我一直都非常崇尚孔子的思想。尤其我校开展学习《论语》热潮,让我对孔子思想又有了新的认识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成为了我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孔子的思想所震撼,同时也获得了很多深刻的启示和体会。

在《论语》中,孔子所提出的“仁”的概念让我印象深刻。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应该具备的一种道德境界。在孔子的观念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只有具备了“仁”的品质,才能够真正做到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宽容待人。这个概念的提出,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关爱的可贵之处。

此外,《论语》中关于“义”的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孔子的思想中,“义”是一种基于内在道德标准的责任感和行动准则。孔子认为,“义”是人们所应该遵循的一种道德规范,是人们在外在的行为中所应该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这种观念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行动准则和责任感,让我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526日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部门:商学院正蒙学习第三组,张旭起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受几个经典思想的启发

1. 首先是仁爱思想,孔子强调仁者爱人,认为仁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基本素质,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做人应该怀有一颗关爱之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

2.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提倡终身学习,认为学习是提升个人素质和智慧的重要途径。

3.尊重他人:孔子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4.社会和谐:《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强调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5.政治理念:孔子的政治理念强调君子的德治,认为领导者应以德行来治理国家

6.教育观念: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倡“有教无类”,主张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7.自我反省:《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个人成长的关键。

8.实践与行动:孔子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相结合。

9.家庭伦理:《论语》中也涉及家庭伦理,强调孝顺父母和尊敬长辈。

10.人际关系:孔子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1.和谐平衡:孔子提倡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即追求适中、平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要避免极端,寻求各方面的和谐与平衡。

学习《论语》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探索,也是对现代生活的反思。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的责任,以及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些心得体会可以指导我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做人、如何处世,以及如何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获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收获。在工作中,我更加注重与同事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们,这使得工作氛围更加融洽,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在学习中,我坚持“学而时习之”的原则,不断巩固所学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生活中,我尝试以中庸之道来处理家庭关系和社交场合中的各种问题,这使得我能够更好地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

学习《论语》不仅提升了我的道德品质、人际关系和精神境界,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我也意识到传承和发扬《论语》精神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论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论语》中的思想精髓运用到社会发展进步之中,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


论语第十一章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安晓恒

《论语》第十一先进篇主要讲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说明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表达了对颜回早逝的惋惜,痛哀道脉失传,也讲述了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入仕为官的关系,阐述了政治抱负从而体现其政治理想,以及孔子对待鬼神生死的态度。

在这一章中,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同一个问题,却给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答。这看似矛盾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孔子深邃的教育理念。他强调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机械地给出标准答案。这也启示老师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对于子路和冉有的提问,孔子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子路性格果断,执行力强,但有时过于鲁莽,所以孔子提醒他要考虑父兄的意见;冉有性格较为保守,做事容易退缩,所以孔子激励他大胆前进。

这种教育不仅富有戏剧性,更凸显了孔子的教育智慧。他认为,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人的教育、品德教育更为关键。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把握做人的尺度。这需要教育者有深厚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制定教育方案。一般的老师可能会照本宣科,给出标准答案,但教育家比如说孔子,他会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智慧和品格。这也是孔子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卓越之处。


《论语》读书心得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李静静

本周研读的是《论语》第十一章的内容个人读后深受启发,对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人生态度有了深刻的认识。

首先是深化对教育使命的理解

让我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论语》中孔子强调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这与辅导员工作的初心不谋而合。同时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辅导员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和道德的塑造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的接班人。

其次提升个人修养方面,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明确个人追求与理想信念的具体内容,《论语》提倡的个人修养与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的基础,辅导员应先正己,后正人。同时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辅导员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第三,改进工作方法,要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论语》中提到的“因材施教”原则,指导辅导员在面对不同学生时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具体做法可以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加强引导,让更多的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寻找自信,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同时还要做到耐心倾听,真诚交流孔子强调“听其言,观其行”,辅导员应耐心倾听学生心声,真诚与之交流,建立信任,进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打通信任通道,建立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教育也便能够深入人心。

第四,应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全心全意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辅导员要像《论语》中所述,心怀仁爱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出发,摒弃高高在上的作风,平等的与学生对话,建立良性师生关系,从而更能够深入学生身边,更加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当然,辅导员的工作作风要脚踏实地,积极帮助解决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学校和老师的关爱,也为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出力

此外,在学习《论语》第十一章的过程中,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

反思自身工作: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的工作是否真正做到了“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手里有招、脚下有泥”。

增强学习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

注重实践应用:将《论语》中的教诲与日常工作相结合,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动。

开展师生互动:组织丰富多样的师生互动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综上所述,通过对《论语》第十一章,不仅能够从中汲取古代智慧,更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教诲,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通过对《论语》的深入学习和体会,我也找到了可以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的方向,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论语》第十一章读书心得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李静琦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典籍,每一章节都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在研读第十一章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于道德、学习和人生哲理的深刻见解。

第十一章主要讨论了君子之道,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展现了君子的品德和行为标准。这一章节让我对“君子”这一概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谦逊的态度。他们注重内在修养,追求自我完善,同时也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公正和诚信。

孔子在第十一章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追求更高的境界。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即“温故而知新”,通过回顾过去来发现新的知识和理解。这种学习方法让我意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深化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和探索。

在第十一章中,孔子还提出了“过犹不及”的观点。他认为,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要把握一个度,不能过分也不能不足。这种中庸之道的思想让我深刻体会到,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平衡和适度的态度,既要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也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同时,这种思想也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需要谨慎思考,避免因为过于极端而导致不良后果。

此外,第十一章还强调了诚信和正直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这种诚信的品质是君子必备的道德修养之一。同时,孔子也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告诫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感受,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总的来说,《论语》第十一章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感悟。它让我更加明白了君子的品德和行为标准,也让我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同时,这一章节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诚信正直的品质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论语》第十一章中的思想为指导,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水平,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李亚莉

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中的宪文篇,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和人生哲理。宪文篇作为《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讨了为政之道、君子之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让我受益匪浅。

在阅读宪文篇的过程中,我对于为政者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能胜任治理国家的重任。这使我意识到,作为一名现代人,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以诚信、正直、勤奋等优秀品质来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同时,宪文篇还强调了君子之德的重要性。君子应该具备仁爱、忠诚、谦虚等品质,这些品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还能够提升我们的个人修养和境界。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品质,我逐渐领悟到了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在宪文篇中,孔子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人与人相处的原则和建议。他主张以和为贵,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这让我思考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来面对不同的人和事。此外,宪文篇还让我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学习《论语》,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这种文化自信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总的来说,学习宪文篇让我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对于为政之道、君子之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还让我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更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这些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孟燕

阅读《论语》的先进篇,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代的贤人孔子及其弟子们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这两篇内容,不仅展示了孔子对于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独到见解,还让我对自身的修养与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入的反思。

先进篇则着重讲述了孔子对于君子人格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这些品质共同构成了君子的道德基石。在阅读这一篇章时,我深感自己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需要不断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通过对先进篇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孔子所倡导的“仁爱”精神的重要性。这种精神不仅要求我们在对待他人时要充满爱心,更要求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用智慧和勇气去解决问题。同时,我也意识到自身的修养和处世之道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往往容易忽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人际关系。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我学会了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这使我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中的智慧,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处世之道。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我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此外,我也将把孔子的思想应用到工作和学习中。在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挑战和困难。在学习中,我将保持谦逊和勤奋的态度,不断吸收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通过阅读《论语》的先进篇,我获得了宝贵的思想启示和人生智慧。这些智慧将伴随我走过未来的岁月,成为我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处世之道。我相信,在孔子的智慧指引下,我将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论语第十一章心得体会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王蕊

学习《论语》第十一章,对于一名老师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入探索儒家思想精髓的机会。第十一章“先进篇”集中探讨了关于道德修养、人才观念、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现代教育工作者而言,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首先,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看,《论语》第十一章强调了“君子”的品德和行为标准。对于高校老师而言,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应注重自身修养,以“君子”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同时,也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在人才观念方面,《论语》第十一章提出了“贤贤易色,事父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等观点。这些观点启示我们,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时,应注重人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而不是仅仅看重外表和身份。高校老师在选拔学生、推荐学生时,应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最后,在学习态度方面,《论语》第十一章强调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对于高校老师而言,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应以耐心和热情的态度去教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

总之,《论语》第十一章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智慧启示。作为高校老师,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将其运用到教学和实践中去,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第十一章学习心得

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的第十一章——先进篇,这一章节有关孔子对于“先进”一词的诠释,其并非单纯指知识或技能的超前,而是更侧重于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的超越。孔子认为,一个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应当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受外界诱惑,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这种境界的达到,需要不断地自我修炼与提升。通过学习,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感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被孔子对于弟子的不同评价所启发。他强调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才能倾向和志向追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和情操。作为一名学习者,我也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先进篇》中孔子对于“过犹不及”的阐述,也让我深受触动。他告诫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分寸,避免走极端。过度的追求往往会让我们失去方向,甚至陷入困境。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是否过于偏激或保守,是否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

此外,孔子对于“言忠信,行笃敬”的强调,也让我对诚信和恭敬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行应当保持一致,言出必行,行出必果。同时,我们还要对他人保持恭敬之心,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这种品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让我们在社会中赢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通过对《论语》第十一章《先进篇》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品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孔子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努力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同时,我也将积极践行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论语第十一章心得体会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雪菲

初读《论语》第十一章,我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智慧和人生哲理深深吸引。这一章主要围绕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弟子的评价以及他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修养的看法展开,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被孔子对于教育的独到见解所打动。他强调“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孔子认为,先学习礼乐知识再去做官的人,是那些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他们通过学习礼乐,明白了如何为官、如何做一个好官。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其次,孔子对于弟子的评价也让我印象深刻。他提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方法让我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他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孔子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修养的看法也让我受益匪浅。他提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时代在变迁,但人的修养和品质却是不变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需要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立足。

总的来说,《论语》第十一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弟子的评价以及他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修养的看法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些智慧和哲理不仅仅适用于古代社会,同样也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学习、领悟这些智慧和哲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就一定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质,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论语》心得体会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杨柳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肩负着培养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最近,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先进篇章,这一过程不仅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启示。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先进篇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其中,仁、义、礼、智等观念对于个人素质养成及团队协作具有重要意义。仁,是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义,是做应当做的事,不做不应当做的事的准则;礼,是规范行为、尊重他人的表现;智,是明辨是非、洞察世事的智慧。这些观念共同构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

在工作生活中,我积极运用《论语》先进篇章里的教导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例如,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始终秉持仁爱的原则,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尽力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在团队合作中,我注重发挥每个人的长处,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共同为团队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论语》的思想观念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增进团队凝聚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如何更好地将《论语》的思想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等。针对这些问题,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不断寻找解决方案,并努力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后期,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修养。


《论语》读书心得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张新娟

本周研读《论语》第十一章的内容,我深受启发,对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学习方法和人生态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章中,孔子强调了“君子”的品德和行为标准。他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根基的稳固。只有当我们具备了基本的道德观念和品质,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践行儒家的道德理念。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诫我们,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章中,孔子还提到了“过犹不及”的观点。他认为,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要把握一个度,不能过分也不能不足。这种中庸之道的思想,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既要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也要尊重他人的权益。

此外,孔子在本章中还提到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观对于其行为和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以义为先,以道德为准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一个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人,往往会为了私利而做出违背道德和伦理的事情。

总之,《论语》章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感悟。它让我更加明白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远意义。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儒家的道德理念为指导,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水平,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第十一章心得体会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朱佳楠

初读《论语》第十一章,我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智慧和人生哲理深深吸引。这一章主要围绕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弟子的评价以及他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修养的看法展开,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他强调“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孔子认为,先学习礼乐知识再去做官的人,是那些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他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需要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立足。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学习、领悟这些智慧和哲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就一定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质,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9——政治与修身

部门:商学院   姓名:党智军

读完子路篇我的收获与感悟:

关于政治与修身

从刚开始读《论语》以来,发现孔子始终把修身放在第一。本部分主要说的是政治,一般情况下政治就是治理天下、治理百姓,可以说是很大很大的学问,但通过子路与孔子的对话来看,孔子认为要想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国泰民安,统治者就当首要的是修身,从自己的言行来影响老百姓。结合我们日常的工作,要想管理好一个部门、一个系部、一个专业、一班学生,就得从自身做起,也就是修身,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了,大家才能看到你的做法,才能愿意听从你的方向和指导。




学习心得

商学院郭重蒲

本周的学习,《论语》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通过学习《论语》,我们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论语》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其中的“君子”理念,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的持续性和实践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论语》中还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与学生、家长、教师等各方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论语》中的“忠恕”思想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忠”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事,对工作负责;“恕”则是要宽容待人,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足。在工作中,我们要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同时也要学会宽容和理解学生的错误和困难,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另外,《论语》还教导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时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教育理念,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

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认识到辅导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日常教育管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我们要以《论语》中的智慧为指导,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正蒙一院2组   郭重蒲

2024年5月20



《论语·宪问》篇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二组 胡红梅


本周,所在的学习小组深入学习了《论语·宪问》篇,这篇经典之作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通过此次学习,我对《宪问》篇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诸多启示。

《论语·宪问》篇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们关于为人处世、道德修养、政治观点等方面的问答。其中,孔子强调了忠诚、仁爱、智慧等道德观念,认为这些品质是人格成长的基石。同时,他也提倡尊重礼仪、关注民生、崇尚真理等价值理念,为后世树立了崇高的道德典范。在阅读过程中,我对《论语·宪问》篇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我认识到,忠诚不仅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坚定信仰,更是对朋友和家人的真挚情感;仁爱则是一种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博大情怀;智慧则是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提升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我尝试将《论语·宪问》篇中的道德原则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发现,忠诚的品质让我在与同事、朋友的交往中更加真诚、坦诚,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尊重;仁爱的情怀则让我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积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智慧则让我在工作中更加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同时,我也将这些原则传授给学生和同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关于如何践行《论语·宪问》的精神,我认为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传播正能量。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开设讲座、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将《论语·宪问》篇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品质、提升工作效能。

《论语·宪问》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深感《论语·宪问》篇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它不仅是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将儒家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在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同时积极参与道德教育工作,为培养更多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君子之道:《论语》中的人格典范与追求

正蒙一院第二组:李重点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深厚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被其中关于“君子”的论述所深深吸引,这不仅是因为“君子”在儒家文化中占据的核心地位,更是因为它所蕴含的人格典范与追求,为我们提供了修身养性的明确方向。

《论语》中多次提及“君子”的品性和行为标准,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论述不仅展现了君子的高尚品质,也揭示了其内在的道德追求。君子以道义为重,不为利所动,他们注重和谐而非表面的统一,这种深邃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人格典范。

在《论语》中,孔子通过对君子的描述,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他们注重自身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自我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

同时,《论语》也告诉我们,成为君子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君子需要时刻保持谦逊、自省和自律,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便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这种对自我严格要求的态度,也是我们在追求人格完善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实践的。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儒家文化对于人格完善的重视和追求。君子作为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典范,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能力,还具备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注重自身修养和道德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崇高的人格典范和追求方向。通过学习和实践君子的品性和行为标准,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能力水平,成为一个更加完善和有价值的人。



《论语·为政篇》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为人处世与追求道德修养之路上的前行方向。

其中所阐述的“为政以德”让我深刻认识到道德力量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中的重要性。一个领导者若能以高尚的品德作为准则,必能以身作则,引领众人走向正道,营造和谐、积极的氛围。这也提醒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处于何种角色,都要注重自身品德的塑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生动地展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与境界。它让我明白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目标。我们应在不同时期不断学习、反思,努力提升自我,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则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断温习旧知识,从中领悟新的见解,这种学习态度能使我们的知识不断深化、拓展。

总之,《论语·为政篇》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宝藏,需要我们在反复研读与实践中不断汲取其精髓,将这些宝贵的教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与行为之中,努力成为品德高尚、不断进取的人。作为辅导员,我要用自己的行为来为我的学生们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我的学生。

《论语学习心得--子路

正蒙一院  王敦海

近日学习了《论语》第十三篇子路中“子路问政”的相关内容,感触颇深。其中“先之,劳之”以及“无倦”等观点,对我的生活实际和本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和大学生文明行为导师,我深知以身作则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明行为,自己首先就应成为榜样。无论是遵守校园秩序、爱护环境,还是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我都要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标杆。在教学工作中,更是要勤勉努力,认真备课、授课,展现出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让学生感受到努力与奋斗的价值。

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在学习方面,要鼓励他们勤奋刻苦,持之以恒,不生倦怠之心。引导他们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教导他们注重礼仪规范,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个人修养上,要让他们懂得自我约束、自我提升,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本职工作中,我要始终保持热情与耐心,不倦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和困惑,积极回应,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从《论语》中汲取的智慧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将以“先之,劳之”为准则,以“无倦”为信念,努力做好大学生的引路人,帮助他们在大学时光中成长为有道德、有知识、有素养的新时代青年,为他们的未来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语》智慧:我的人生指引

正蒙一院第二组:王炯炀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自古以来便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智慧,指引着无数人的生活和修行。对我而言,《论语》不仅是一部古籍,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成为我生活的指引。

《论语》中强调的“仁爱”思想,深深影响了我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让我明白,在与人相处时,应当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种仁爱之心,让我在与他人交往中更加谦逊、包容,也使我收获了更多的友谊和信任。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在面对问题时,应当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勇于面对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使我在面对挑战时更加坚定和自信。

同时,《论语》也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提醒我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检查自己是否达到了道德和学问的标准。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修正,我逐渐培养出了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也使我更加成熟和稳重。

在人生追求上,《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给予了我极大的启示。它告诉我,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因此,我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不断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论语》的智慧深深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让我明白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自我修养以及如何追求知识。这些智慧不仅指引着我人生的方向,也使我更加坚定地走好每一步。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论语》为指引,不断反思自己、完善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人。我相信,在《论语》的指引下,我的人生将会更加充实、更加美好。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平?"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



                                   正蒙一院二组:王煜岿

                                      2024年527

论语心得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论语》所传递的第一个生活的要诀,便是持续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务必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人就应如何生活呢?孔子给出的第二个答案便是爱。读过《论语》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东西似乎是礼,如何宴请宾客,如何侍奉国君,所以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根基,礼也是无用的。这点孔子曾反复阐述。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他谈论孝,人人都说孝就是奉养父母,而他却说如果不能从心底里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事实,上,也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有可能到达真正的孝道。当别人向他清教治丧之礼时,他简洁的回答: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在面子上搞得降重,不如从心底里真的为逝者悲伤,一场充满爱的丧礼,才是对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实,不论是古今中外,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能够达致幸福快乐的阶梯,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但这天的孩子呢,他们受过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那个时候更聪明更灵巧,却很少看到他们对父母的体谅和感激,父母尽最大所能给了孩子一切,却独独忘记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他人让孩子觉得理解别人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爱的缺失,不仅仅仅会让孩子在今后的群众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没有爱的人,无法体会到生活中最高的快乐。因此,真诚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所强调的,这也就应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

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第二组:奚力妍

近期,我深入研读了《论语》中的卫灵公篇,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哲理让我深受启发。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我对孔子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卫灵公篇中,孔子强调了“无欲则刚”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发现,当我们的欲望过于强烈时,往往会失去理智,做出错误的决策。例如,我曾见过一位朋友因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家庭和健康,最终导致身心俱疲。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无欲则刚,只有放下过多的欲望,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

孔子还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正是如此。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求同存异,才能达成和谐共处的目标。例如,在我的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我们都能够相互倾听、相互理解,最终形成了团结一致、共同前进的良好氛围。

此外,卫灵公篇还谈到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使我认识到,真正的君子应该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在我的工作中,我也一直在努力贯彻这一原则。我尽量保持谦逊和低调,不轻易发表意见,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当然,卫灵公篇中的智慧远不止于此。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教会了我要保持谦逊和诚实,不要不懂装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提醒我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通过研读卫灵公篇并结合实际案例,我深刻感受到孔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尊重他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进步。

同时,我也意识到,学习《论语》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只有真正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智慧和力量。总之,通过学习和实践卫灵公篇中的智慧与哲理,我收获了很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学《论语》有感

正蒙一院:张杨

《论语》中提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大概意思就是: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不会流于固陋,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对于大学辅导员来说,确实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心得体会。

首先,“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句话告诉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稳重和威严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专业性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得到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其次,“学则不固”,这句话提醒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学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只有保持持续的学习态度,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再者,“主忠信”,这句话强调了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保持忠诚和诚信。辅导员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接下来,“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需要选择志同道合的人作为朋友。作为辅导员,我们需要与同事、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但同时也要注意选择那些能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人作为朋友。这样我们才能在彼此的陪伴和帮助下,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最后,“过则勿惮改”,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及时进行改正。这一句话事实上很难做到。一般人的过错都来自于性格,什么性格的人犯什么样的过错,要改正过错,等于要修改性格。我们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很不容易的,虽然难,但还是要尽力去改正。

学习“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对于大学辅导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需要保持稳重和威严、持续学习、忠诚诚信、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宪问篇》读后感

                                       正蒙一院   赵宇

  这章节比较长,内容也比较多,总共有44句。其中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士,现在的语境是指儒家情怀的知识分子,士如果过分在意享受安逸的生活,就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它与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都是讲儒家思想里,每个人都应该以天下,社会的社稷为己任,当改变不了社会,那就教化百姓,积极入世,治天下根本在人心,有效路径在于教育,就像很多的文人就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心胸没有开拓出来干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这句话强调了人要有理想和追求,不能贪恋舒适享乐。同时,这句话也提醒了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避免陷入过于安逸的生活中无法自拔。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在我们平时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教育学生有理想 、有信念。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变革和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挑战,探索和坚守理想信念就更为重要。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推动理想信念的形成发展,是经由学、思、践、悟循环往复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为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供了基本遵循。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有感

在深入研读《论语》的过程中,我被孔子的教育哲学深深吸引,尤其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其意为:学生若非心求通而未得(不愤),师者不必去启发他;学生若非口欲言而未能(不悱),师者也不必急于引导他说出。此言精炼地阐述了教育的时机与方法,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孔子的这一教育理念,对我个人的学习与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内心有所求、思维有所动时,外界适时的引导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我学会了主动探索与思考,不再期待答案直接呈现,而是享受通过困惑、挣扎而后豁然开朗的过程。这种从内而外的学习动力,使知识的吸收更加深刻且持久。

同时,作为一名新教师,这句话也提醒我要有耐心,观察并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他们展现出求知的渴望和表达的冲动时给予适时的帮助,既不过早干预限制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也不错过最佳的启发时机。这样的教育方式促进了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了一个更加积极、高效的学习环境。

总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智慧,不仅是对个人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对教育者角色的深刻启示。它教会我们在教育与被教育的过程中寻找最恰当的平衡点,让知识的传递成为一种心灵的触碰与启迪,而非简单的信息灌输。这一原则,无疑是我今后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指南针。


《论语·泰伯篇》学习感悟

商学院财管系 侯宝珍


《论语·泰伯篇》主要涉及政治道德和君子的行为准则。孔子在这一篇中多次提及“君子”的行为模范,强调了君子应具备的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属性。

首先,《泰伯篇》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孔子称赞泰伯“三以天下让”,认为他的品德高尚,值得人们学习。这让我明白,一个人的品德是最重要的,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做到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这与我们的笑训明道、修身、利他、共荣的理念不谋而合。

其次,《泰伯篇》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我们也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此外,《泰伯篇》还强调了领导的重要性。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这句话让我明白,一个好的领导应该关心下属,尊重下属,这样才能赢得下属的支持和拥护。同时,一个好的领导也应该注重团队建设,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样才能带领团队取得成功。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泰伯篇》,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修养、学习和领导的重要性。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这些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商学院:侯晓华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当我读到《论语》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时,我深感其蕴含的人生智慧和教育启示的深远影响。

先,这句话强调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从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孔子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不断追求知识、永不放弃学习的榜样。作为高校教师,我更加明白学习是一生的事业,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教育理念,还要以身作则,鼓励学生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三十而立”启示我们,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应该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作为教师,这意味着我们要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和明确的教育理念,能够独立思考,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次,“四十而不惑”意味着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起伏和磨砺之后,我们应该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作为教师,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引导他们理解生活的真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十而知天命”,则启示我们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应该开始接受并顺应自然的规律,理解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用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将这种态度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六十而耳顺”,意味着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和理解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即使这些声音与我们自己的观念有所不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

最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对人生最高境界的描绘。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能够随心所欲地生活,但又不违背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总之,这段《论语》中的话不仅是对孔子个人人生经历的总结,也为我们高校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和教育启示。我们应该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成为既有学识又有品德的教育者,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3

商学院财务管理系:黄安邦

最近,全校所有师生都在学习经典名著《论语》,今天我学习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首先,“士不可以不弘毅”强调了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使命。因此,教师需拥有坚定的信念,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勇于面对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其次,“任重而道远”则指出了高校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责任和长远目标。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自己的职责,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能关注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最后,教师还需要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心得写作

财务管理系:李萌


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君子这一形象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人生追求。而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句话,更是对君子品行的一种深刻解读。它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对社会风气的期望。

首先,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字的内涵。在这里,并非指外在的重量或地位,而是指内在的修养、品性和道德。一个君子,若没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坚定的品性,便难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更无法在社会中树立威严。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品性,以成为一个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

其次,这句话也让我认识到威严并非来自外在的炫耀和张扬,而是来自内心的谦逊和自律。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会通过炫耀自己的成就和地位来获得他人的尊重,而是会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展现自己的谦逊和自律。这种内在的威严,不仅能让他人感到敬佩和信任,还能让自己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坚定。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尝试将君子不重则不威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谦逊和自律,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性。在与他人相处时,我尽量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我也积极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完善自己,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然而,我也深知自己在道德修养和品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内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性。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句话不仅是对君子品行的一种深刻解读,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种提醒和期望。只有注重道德修养、保持谦逊和自律、不断完善自己,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威望、有影响力的君子,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财务管理系:梁高越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此言虽简,却道出了学习与传授知识的精髓。作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我深感这句话不仅是对学习者的鞭策,更是对我教学理念的深刻指引。

在财务管理这一专业领域,温故意味着对基本原理和经典模型的反复咀嚼与深入理解。财务报表分析、成本控制、预算管理、资本结构决策等,每一环节都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通过不断回顾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得以巩固计算技巧,明晰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构建专业大厦的基石。例如,只有彻底掌握财务比率分析的内涵,才能在复杂多变的财务数据中敏锐捕捉企业的健康状况,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知新,则是要求我们紧跟时代步伐,探索财务管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实践。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深刻改变财务管理的面貌。作为教师,不仅要自己不断学习,更要引领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智能财务、云计算财务管理等前沿应用,培养他们利用现代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温故而知新更是一种学习态度的体现,它教导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旧识,敢于质疑与创新。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鼓励学生对传统理论提出疑问,结合当前经济环境进行反思,如在金融危机后的资本结构理论是否依然适用,或是环保政策变化对成本会计的影响等,这些都是在温故基础上探索新知的体现。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与共同成长。温故让我们在经典中寻找共鸣,而知新则在交流与探索中激发灵感,教师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而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我们共同面对新挑战,共同发现新知识,这种教学相长的氛围,正是温故而知新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总之,温故而知新不仅是财务管理学习的一种方法,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诠释。它促使我们不断回望,从中汲取力量,同时勇敢前行,拥抱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财务专家,更是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前瞻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领导者。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3

商学院财务管理系:强哲婷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通过读这句话,我明白了我们通过庄重的行为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学生的尊重。正如孔子所言,临之以庄,则敬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为学生树立榜样

尊重学生意味着认可他们的个性和需求,这是建立有效教学环境的基础。我们应通过倾听和理解来展现对学生的尊重,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在教学过程中公开表扬学生的优秀表现,不仅能够激励被表扬的学生,也能够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和效仿,形成正向的学习氛围

对于学习成绩不佳或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改善,这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还能够增进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商学院财管系:王彩利

这星期学习完论语,对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深有感悟“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一句出自《论语·述而》的经典名句,这句话凝聚了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人际交往的深邃智慧。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我们与其他人一起行走时,无论是谁,他们都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成为我们的老师。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长处和经验,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我们可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当我们与他人相处时,不论是同行、同事还是朋友,甚至是我们的竞争对手,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可能是他们的专业知识、人生态度、道德观念,或者是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要自满自足,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情。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善于倾听、善于思考,从他人的言行举止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同时,“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提醒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观点、想法和行为可能与我们不同。但是,正是这些不同,才使得我们有机会从他们身上学到新的东西。因此,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愿意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益的部分。

总之,“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一句富有启示性的名言,它告诉我们要向他人学习、保持谦虚、尊重他人、拥有开放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财务管理系:王晓敏

深入研读《论语》,我深感其智慧之深、思想之广。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学习《论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论语》不仅是一部儒家经典,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仁爱、诚信、忠诚等核心思想,这些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至关重要。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使命。学习《论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论语》中的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教育学生的新思路和方法,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此外,学习《论语》还有助于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作为教师,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引路人。

总之,学习《论语》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之作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深知自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而《论语》中的许多思想,正是我们在教育中需要向学生传授的。

《论语》中强调的“仁爱”思想,让我认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只有真正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思想,也让我对教学方法和策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他们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知识、新领域。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新的启示和感悟。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也时常运用《论语》中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例如,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始终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关心和尊重。同时,我也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通过这次学习《论语》,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会将《论语》中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想说,《论语》不仅是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部能够启迪人心、引导人生的重要文献。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深入研读、广泛传播其中的思想精髓,让更多的人受益。

学习《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

商学院财务管理系:杨玉娥

《里仁篇》共26章,读完受益匪浅。其中,第24章对我启发最大,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对教师来说,这句话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第一,言行一致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为学生树立榜样,而不仅仅是通过言语来教导。

第二,注重实践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三,谨慎发言教师在发表观点或评价学生时,应该谨慎,避免随意发表可能伤害学生的言论。教师的言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第四,快速响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快速响应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第五,持续学习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在行动上迅速,更好地指导学生。

第六,注重效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效率,合理安排时间,使教学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第七,激发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思考,而不是仅仅依赖教师的讲授。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八,培养责任感教师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示责任感,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责任感。

通过将这些原则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再读论语

商学院财管系:张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对人有礼貌;谨言慎语且诚实守信,和众人能和睦相处,亲近哪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在完成自己各项工作后,还有精力和时间,就可以学习一些文化知识。”

说明:弟子不应该翻译成为小孩子,应该泛指年轻人;谨很多书上都翻译是寡言少语称之为谨,我认真应翻译成谨言慎语,不是少说话,而是说话前要考虑,说出的话要得体;泛爱众应该是广泛团结周围的人,能和众人和睦相处;而亲仁意思应该是在广泛团结众人的基础上,更亲近哪些仁人志士;“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独立句子,应该是在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后还有时间和精力,就多学习些文化知识。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尊重贤能,不以貌取人;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给君主当差,能舍身取义;与朋友交往,说话算话。这种人,虽然说未曾学习过,我一定认为他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了或者道理了)。”

说明:贤贤易色,好多书上把第二个“贤”翻译为妻子或者女色,我任务不妥,应该是贤能的人,色应该是容貌,意思是不要以貌取人,要看品德和能力。“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大部分书上都翻译为这样的人,所说没学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过了。我认为应该是:虽然他没学过,但我一定认为他已经掌握这些知识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交朋友要交哪些在某些方面总比自己强的人。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说明:这句我不理解的就是不庄重与巩固所学知识到底有啥关系。“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并不是说就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样的话大家都没有朋友了,因为如和不如没有评判的标准,所以鼓励大家交朋友一定要交在某些方面比自己特长的人,以便向人家学习,有更大的进步。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失,追念祖先,民风就会淳朴。

说明:慎终追远从参考书来看最根本的意思是:父母之丧尽其哀,祭祀祖先应致其敬,这样民风就朴实了。

《论语》八佾篇学习心得体会三

——《论语》八佾篇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可以从《论语》八佾篇中提到的“诚信”这一思想来切入财务报表分析。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守信”是为人之本,这种思想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同样重要。财务报表的编制需要遵循诚信原则,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只有这样,报表才能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其次,我们可以从《论语》八佾篇中提到的“礼”这一思想来探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规范性问题。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在财务报表分析中,也存在着类似的规范性要求。财务报表的编制需要遵循一定的会计准则和法规要求,确保报表的合规性。这种规范性要求不仅有助于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论语》八佾篇中提到的“变”与“不变”的思想来思考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动态性和稳定性问题。孔子认为,礼制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在财务报表分析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动态性和稳定性问题。一方面,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环境和经营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财务报表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财务报表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便利益相关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商学院财管系 张丽庆

2024.5.2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商学院:郭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论语》中的名言,其寓意深远,表达了谦虚好学、求知若渴的精神。在学习这条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这句话启示我们要学会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汲取养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

通过本周的论文答辩,我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有了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性格开朗,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聪明过人,有的人勤奋努力。我们应该学会从他们身上发现优点,学习他们的长处,取长补短,以此提升自己。

第二,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遇到问题时,我们要敢于向他人请教,不论对方的年龄、地位、知识水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勇于接受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三,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检验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第四,培养团队精神。在现代社会,团队合作能力尤为重要。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享知识与经验,共同解决问题。在团队中,我们要尊重他人,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团队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第五,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立足。

总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汲取养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学习《论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的感想

部门:商学院财管系

日,我深入学习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古人的智慧箴言,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受启发。

首先,这句话告诉我,一个真正好学的人,在物质上不会有过多的追求。食不求饱,居不求安,这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富足的态度,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学习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满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专注于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其次,这句话还强调了行动和言语的重要性。敏于事而慎于言,意味着我们在做事时要敏捷、迅速,而在说话时则要谨慎、深思熟虑。这种态度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敏捷地捕捉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迅速给出解决方案。同时,在与学生交流时,我们要谨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避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误导和困惑。

最后,这句话还提到了“就有道而正焉”的观点,即我们要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态,不断向身边的同事、前辈以及专家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勇于接受批评和建议,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思想,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教师。

通过学习这句话,我深刻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更加谦虚好学的态度、更加严谨的精神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财管系:张丽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我觉得值得我们用心去领悟其深刻内涵,我们应该从个人修养、教育理念和方法、学生培养以及自身发展等方面去领悟和学习这句话的精髓。

从个人修养来看,“巧言令色”往往与虚伪、做作相联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巧言善辩之人,往往在各种场合都能游刃有余,赢得他人的好感,然而这样的人真正有仁爱之心、真诚待人的却并不多。作为大学老师,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追求表面的华丽和技巧,忽略了内心的真诚和善良。我们应该努力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从教育理念和方法来看,“巧言令色”也反映了当下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有些老师可能过于注重课堂的表现和技巧,而忽略了对学生真正需求的关注和理解。他们可能会用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表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样的课堂往往缺乏深度和内涵。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用真诚和关爱去引导学生。

“鲜矣仁”也提醒我们,真正的仁爱之心是难得的。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道德观念,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珍惜友谊。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有道德、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才。

作为大学老师,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颗谦虚、敬畏之心。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