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正蒙二院2025春季第九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5-12

正蒙二院第五组

《道德经》关于教育的探析

人文艺术学院:蔡金艳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其核心思想围绕“道”与“德”展开,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思维方式。对于做事的方法论,《道德经》提供了以下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借鉴:

1. 顺势而为

“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不刻意强求、不违背自然规律。通过观察和顺应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道),以最小的干预达到最佳效果。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

在管理中避免过度干预,信任团队的自组织能力;在个人成长中专注核心目标,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2. 弱能胜强

柔弱并非软弱,而是灵活、包容和持久的生命力。水(至柔)能穿石,风(无形)能拔树,体现柔中带刚的力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

用沟通代替对抗,用韧性化解冲突;在竞争中注重灵活性而非硬碰硬。


3. 逆向思维

事物的发展总是向对立面转化(如强弱、福祸、有无),因此需从反面思考问题,看到危机中的机遇或成功中的隐患。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曲则全,枉则直”(第二十二章)。

失败时看到成长机会,成功时警惕自满;以退为进,以舍求得。

4. 简化与专注

贪多求全反而迷失本质,简化目标、专注核心才能事半功倍。

“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

减少冗余决策,聚焦关键行动;在信息爆炸时代学会“断舍离”。

5. 适可而止

凡事需知“度”,过度追求会走向反面。懂得及时停止,才能避免危险。“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

商业扩张中避免盲目增长;个人生活中平衡欲望与满足。

6. 返璞归真

真正的智慧往往看似质朴,复杂的手段未必优于简单的方法。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

用真诚代替套路,用本质逻辑解决复杂问题。

7. 后发制人,以静制动

不急于抢占先机,而是通过观察和等待把握最佳时机。


“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

在竞争中先分析对手弱点,再针对性行动;决策前充分观察与思考。

8. 阴阳平衡:和谐共生

核心思想:

矛盾双方(如有无、难易、长短)相互依存,需保持动态平衡。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

管理中兼顾效率与人性化;个人发展中平衡进取与休养。

底层逻辑:从整体视角观察问题,注重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行动原则:减少对抗性思维,通过顺应、包容和转化达成目标。

终极目标: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而非单纯追求功利结果。

学习《道德经》的思维方式,需结合实践体悟其深意,避免教条化理解。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尤其适用于解决复杂、动态的现代问题。

院: 正蒙二院

组: 5

名: 李梦蕊


《道德经》第41至45章的教育哲思

人文艺术学院:李梦蕊


暮春时节,案头竹影婆娑,重读《道德经》第四十一至四十五章,恰似在数字时代的喧嚣中邂逅一泓清泉。作为躬耕讲坛二十载的大学教师,这组承载着东方辩证智慧的章节,不仅映照着教育场域的深层规律,更在人工智能重构知识疆域的今天,为育人者提供了穿透时空的精神罗盘。


一、明道若昧与教育境界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三重境界划分,恰如当代大学课堂的生动映照。在量子力学导论课上,当笔者引入"波粒二象性"的哲学意蕴时,三类学生的反应与老子所述惊人契合:少数学生立即着手构建数学模型阐释认知边界,多数陷入"薛定谔猫"式的犹疑,更有甚者讥笑此为"玄学呓语"。这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不在于知识传递的效率,而在于唤醒不同认知层级的觉醒可能。正如老子所言"明道若昧",教师当如罗安宪教授所述"大辩若讷"。


二、道生万物与学术生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生成哲学,在跨学科研究中显现出惊人解释力。组建量子信息与道家哲学交叉课题组时,当工科生在"玄牝之门"的隐喻中顿悟量子隧穿效应,文科生在希尔伯特空间里重构"天人合一"的当代阐释,这种"负阴抱阳"的学术生态,恰印证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生成逻辑。正如天安先生所言"最大的容器反而没有边缘",学术领导者的使命,在于营造让不同学科"冲气以为和"的场域,使知识的阴阳二气自然激荡出新质。


三、至柔之教与知识创生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哲学命题,在通识教育中开辟出新维度。面对ChatGPT对传统知识体系的冲击,笔者在课程中要求学生关闭电子设备,仅凭思维导图完成苏格拉底式对话。这种"无有入无间"的教学设计,反使学生在信息真空里迸发出惊人的思辨力。正如陈鼓应先生所言"无为的益处在于激发自主性",教育者当如水利万物而不争,在数字洪流中守护思维的幽谷。


四、知止之智与师德修为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处世箴言,在绩效考评体系下获得新诠释。当量化指标催生学术快餐,"大巧若拙"的坚守,反在学界浮躁风气中培育出真正的考据功力。这正是"大成若缺"的生动写照——表面的"缺憾"恰是学术生命力的源泉。


暮色中的校园渐起蝉鸣,图书馆的灯火次第绽放,恍若老子笔下"大象无形"的道体显化。在工具理性肆虐的当代高等教育场域,这些古老智慧始终警醒着教育者:真正的师道,当如"善贷且成"的天地,以"清静为正"的定力涵养学术生态,以"质真若渝"的赤子之心守护思想火种。当人工智能解构着知识的既有形态,或许正是秉持"大音希声"的教育智慧,方能在算法浪潮中培育出"建德若偷"的真学者——那些甘坐冷板凳、笑对质疑声的求真者,终将在时光长河中印证"道隐无名"的永恒价值。

学习心得

人文艺术学院:李晓毅


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时常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方向,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人。最近,我研读了《道德经》章节,它的内容深邃而富有启迪,让我对辅导员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道德经》的章节中提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然这是描述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让我深思。它告诉我,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于生命的尊重,是培养人们道德品质和智慧的重要基础。作为辅导员,我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精神的充实和内心的宁静。

其次“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外在的工具和武器,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便利和力量,但真正的强大来自于内心的坚定和智慧的指引。在辅导员工作中,我应该鼓励学生注重内在修养,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克服。

章节中“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句话描绘了一种和谐、美好的社会景象,也让我思考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辅导员,我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通过学习我还深刻体会到了“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背后的深意。它并不是倡导人与人之间的隔绝,而是强调了一种和谐共处、相互尊重的理想状态。在辅导员工作中,我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差异和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合作。

总之,《道德经》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辅导员的责任和使命,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承这些道理,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智慧和勇气。


《道德经》学习心得

人文艺术学院:强宛昕

在研读《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章的过程中,作为大学辅导员,我深刻感受到这些章节所蕴含的智慧对于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启示。这些章节不仅探讨了认知、权威、天道、法治、政治、人生哲理等深层次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学生关系、引导个人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宝贵思路。

第七十一章:认知与自知之明。“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这一章强调了认知中的谦逊与自知之明的重要性。在辅导工作中,我时常遇到学生因自以为是或一知半解而陷入困境。这提醒我,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鼓励他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承认不足,并持续学习。同时,我也应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避免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

第七十二章:权威与民主。“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这一章讨论了权威与民主的关系。在大学校园中,辅导员既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他们的服务者。我意识到,要建立真正的权威,不能仅依靠规章制度,更要通过民主的方式,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意见,共同营造和谐、包容的校园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敬畏并信任辅导员的权威。

第七十三章:天道与谦逊。“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一章阐述了天道中的谦逊与顺应。在辅导工作中,我时常提醒学生,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敢于承认错误,并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同时,我也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争强好胜,而在于谦逊、顺应自然规律,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第七十四章:法治与公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一章探讨了法治与公正的问题。在大学校园中,虽然不可能直接涉及生死问题,但公正、公平的制度对于维护校园秩序、保障学生权益至关重要。我意识到,作为辅导员,要坚决维护校园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同时也要确保制度的公正执行,不偏袒、不歧视任何学生。

第七十五章:政治与民生。“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这一章通过比喻的方式,揭示了政治与民生的关系。在大学校园中,虽然不涉及税收问题,但学生的生活条件、学习环境等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我意识到,作为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积极为他们争取更好的学习资源和生活条件,确保他们能够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第七十六章至第八十章:人生哲理与和谐社会。这些章节探讨了人生哲理、柔弱胜刚强、和谐社会等主题。在辅导工作中,我时常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鼓励他们培养柔韧、谦逊的品质,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同时,我也致力于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校园环境。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章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和管理启示。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这些经典篇章,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辅导工作中,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同行者。


守柔曰强:从《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看教育者的使命与担当

人文艺术学院 秦娟

在高校教育园地耕耘多年,每每重读《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总能在"知其雄,守其雌"的辩证智慧中获致新的启迪。老子以溪涧、川谷为喻,在雄雌、白黑、荣辱的哲学张力的背后,揭示出教育者应有的生命境界——不是锋芒毕露的显赫,而是返璞归真的澄明;不是非此即彼的割裂,而是和光同尘的包容。这种智慧对当代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安顿身心的精神资源,更是超越现实困境的哲学路径。

一、知雄守雌:教育智慧的返本开新

"知其雄,守其雌"的哲学命题,在当代教育场域中投射出独特的光晕。教育者往往身处知识权力的中心,却需时刻警惕""的异化。当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成为评价标尺,当课题经费的获取能力等同于学术价值,教育者容易陷入""的迷思。老子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守其雌"的定力——如溪涧般处下,在谦逊中涵养生命的源泉。这种守雌不是消极退让,而是以柔克刚的教育艺术。就像春风化雨的师者,不执着于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以虚静之心倾听学生的生命拔节之声。

在数字技术重塑教育形态的今天,"守雌"智慧更显珍贵。当智能算法推荐系统不断强化知识茧房,教育者当如川谷般保持开敞,在"知其白,守其黑"的辩证中守护教育的本真。这意味着既要拥抱技术带来的教育革新,又要警惕工具理性对教育本质的遮蔽。如同水墨画中的留白艺术,教育需要为生命成长预留想象空间,在知识传授与思维启迪之间保持微妙平衡。

二、复归婴儿:教育初心的永恒守护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箴言,直指教育者的精神原乡。在学术评价体系的重压下,在职称晋升的焦虑中,教育者容易迷失初心。老子以婴儿为喻,启示我们教育本应如赤子般纯粹。这种纯粹不是知识的贫乏,而是对真理的赤诚;不是经验的缺失,而是对世界的好奇。当教育者能以婴儿般的目光重新打量专业领域,往往能在习以为常处发现新的可能。

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撕裂的当下,"复归于朴"的智慧更具现实意义。当学科壁垒日益森严,当知识碎片化愈演愈烈,教育者当如"朴散则为器"般,在整体性视野中重构知识图谱。这要求我们既要深耕专业领域,又要保持跨学科的视野;既要传授专业技能,更要培育完整的人格。就像道家内丹修炼强调的"守中",教育需要在专业深度与人文广度之间寻找平衡点。

三、大制不割:教育生态的整体建构

"大制不割"的哲学观照,为破解现代教育困境提供方法论。当学分绩点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尺,当论文发表量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教育生态正在经历危险的割裂。老子以"谷神不死"的意象,启示我们构建包容性的教育共同体。这意味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成长的支点;意味着创建开放学术生态,让不同学术观点在碰撞中生成新知。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守其辱"的智慧更具启示意义。当基础研究遭遇"无用之辩",当人文学科面临生存危机,教育者需要如川谷般承载屈辱的胸怀。这种守辱不是消极忍受,而是以退为进的战略定力。就像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真正的教育创新往往孕育在看似卑微的坚守中。当教育者能在功利主义浪潮中守住学术的纯粹,终将迎来"常德乃足"的丰收。

站在人类文明转型的历史节点重读《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愈发感受到老子哲学的现代性。教育者的使命,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生命境界的引领。当我们能在"知雄守雌"中保持教育的定力,在"复归婴儿"中守护教育的初心,在"大制不割"中构建教育的生态,便能如溪涧般滋养万千生命,如川谷般承载文明火种。这种守柔曰强的教育智慧,终将指引我们继续前行。

柔弱胜刚强这一道理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揭示了柔弱中蕴含的强大力量。水虽柔弱,却能穿石;风虽无形,却能摧枯拉朽。这种以柔克刚的智慧,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验证。

自然界中处处可见柔弱胜刚强的例证。竹子看似柔弱,却能在大风中弯曲而不折;小草看似脆弱,却能顶开坚硬的石板。这些现象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往往不在于表面的强硬,而在于内在的韧性。就像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种智慧超越了简单的力量对抗,展现出更高层次的力量运用。

历史上许多以弱胜强的故事都印证了这个道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柔韧的意志最终战胜强大的吴国;诸葛亮七擒孟获,以怀柔政策收服南蛮。这些事例说明,暂时的退让和忍耐往往比盲目的对抗更能取得最终胜利。柔弱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更高明的处世智慧。

在个人成长中,这种智慧同样适用。面对挫折时,保持柔韧的心态比硬碰硬更能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就像溪流遇到巨石不会与之对抗,而是选择绕道而行,最终汇入大海。这种灵活变通的智慧,让我们能够在逆境中找到新的出路。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常常崇尚强势和强硬。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有时候示弱反而是一种力量。就像谈判高手往往以退为进,企业家懂得适时妥协。这种看似柔弱的处世之道,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柔弱胜刚强的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表面的强硬,而在于内心的坚韧和处世的智慧。就像水能适应任何容器,却能滴水穿石;风能轻抚面颊,也能拔树倒屋。这种力量不是来自对抗,而是来自包容和适应。当我们学会运用这种智慧,就能在复杂的人生中找到更从容的应对之道。

这种智慧需要我们在生活中细细体会。它不是教我们逃避困难,而是教会我们用更聪明的方式面对挑战。就像打太极拳要懂得借力使力,生活中也需要学会顺势而为。当我们真正领悟并实践这种智慧时,就能在看似柔弱中展现出真正的力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辅导员的自我成长

人文艺术学院 赵雪

《道德经》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深邃智慧,给予我深刻的启示。作为辅导员,我们常常专注于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却容易忽视对自我的认知与提升。而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理解他人,更在于认识自己。

在日常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更好地发挥所长,改进所短。我开始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工作方法和情绪状态。这种自我觉察,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真实面貌,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自知"是"知人"的基础。在与学生相处时,我发现对自己的理解越深,就越能理解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当我意识到自己也有局限和弱点时,就能以更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不足;当我明白自己也需要成长时,就能以更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共同进步。这种基于自我认知的共情能力,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育效果也更加显著。

"自知"推动着持续的专业成长。通过不断认识自己,我明确了专业发展的方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成长计划。我积极参加培训,阅读专业书籍,与同行交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提升自己。这种基于自我认知的成长,让我在辅导员工作中更加自信和从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智慧,让我明白辅导员工作不仅是一项助人的事业,更是一条自我成长的道路。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自知促知人,以成长助成长,在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更好地服务学生,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相信这种基于自我认知的教育,终将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庄子·逍遥游》对大学教师育人的启示

正蒙二院 第三组 张思佳

《庄子·逍遥游》以其奇幻瑰丽的想象和汪洋恣肆的文辞,构建起一个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深入研读这部经典,不仅能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更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育人智慧,获得对教育本质与师生关系的全新启示。

一、教育本质:追求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逍遥游》中描绘了众多奇幻的形象,如北冥之鲲化为鹏,扶摇直上九万里,水击三千里,展现出一种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磅礴气势。鲲鹏之大,志向之远,象征着一种超越常人视野和局限的境界。大学教育,本质上也应追求这种自由与个性的解放,帮助学生摆脱传统观念、固定思维模式以及功利主义的束缚,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知识的海洋,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形成独特的个性与思想。

在当今社会,教育往往面临着诸多现实的压力,如就业导向、学科排名等,这些因素容易使教育陷入功利化的泥沼。然而,《逍遥游》提醒我们,教育不应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份工作或在某个领域取得功名,而应关注学生的内在成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深刻洞察。大学教师应当像庄子笔下的至人、神人、圣人那样,以一种超脱的姿态引导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世俗的观念所左右,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二、师生关系:平等、尊重与引导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如“惠子相梁”“庄周梦蝶”等,展现了他与惠子等人的交往,他们之间既有思想上的碰撞,又有相互尊重和理解。这种关系为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应是传统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而应是平等、尊重与引导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立人格,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像庄子与惠子那样,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能够主动地思考和创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像庄子一样,以豁达的心态和智慧的言语去开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与体验式教学

《逍遥游》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和奇幻想象来传达其思想,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感染力。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借鉴这种启发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纯地讲解知识,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例如,在讲解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体验式教学则更加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实验操作或者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和应用价值。例如,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科学原理和方法;在人文社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者文化考察,让他们在实地体验中感受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通过这种体验式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师修养:以身作则与内在修养

庄子在《逍遥游》中所展现的超凡脱俗的境界和豁达的胸怀,对大学教师的个人修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自身的修养和品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大学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以自身的言行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公正无私。在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精神境界。只有教师自己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良好品德的人才。

此外,教师还应保持一颗豁达的心胸和乐观的心态,像庄子一样,以超脱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得失和挫折,不为世俗的名利所累。在面对教学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时,教师要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

《庄子·逍遥游》作为一部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经典著作,为大学教师的育人工作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它让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追求自由与个性的解放,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平等、尊重与引导的基础之上,教学方法应注重启发式与体验式相结合,而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大学教师应当深入研读《庄子·逍遥游》,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努力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和高尚品德的优秀人才,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院:正蒙二院

                           名:李昱瑛

                           组:第三组


庄子学习心得

在无用中悟见大用

再次阅读《逍遥游》,让我感到思想与心灵的双重震撼。这篇开篇宏阔、结尾遁逸的经典篇章,不仅仅是道家哲学的代表作,更是超越千年束缚的思想解放宣言。每一次细读,都会使我重新审视“自由”“价值”与“存在”的根本问题。

一、从鲲鹏展翅谈“境界”

《逍遥游》以鲲化为鹏、扶摇直上的想象为起点,庄子在开篇即为我们铺设了一个非凡尺度的世界图景。他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鸟展翼九万里、背负青天而飞,是一种心灵自由境界的象征。

这一形象不仅仅是想象的飞翔,更是一种脱离世俗桎梏、追求精神超越的象征性写照。相比于“蜩与学鸠”的浅短之志,鲲鹏之大不计世俗之功、鹏程之远不受环境之限,庄子借此确立了“逍遥”的理想状态——一种摆脱局限、自足自洽、从容自由的生命状态。

二、“无用之用”与价值反思

庄子在文中还通过列举“不材之木”与“无用之人”来强调一个被误解却深刻的思想核心——“无用之用”。譬如他提到“樗树”因为不中材,反倒得以存世,强调事物的“有用”并非取决于外在标准,而在于其内在的自得其所。

在教育实践中,我常常反思这一点:我们是否太急于用“效率”与“成才”来衡量学生?是否太容易忽略了那些不循常路、静静生长的“非典型者”?《逍遥游》提醒我,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允许不同生命的自由舒展,正如庄子所说:“无所待而独往,无所系而自得”。

三、超越功利的精神逍遥

庄子所谓“逍遥”,绝非放任和虚无,而是一种放下功利、超越是非、自在遨游的心灵状态。他提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以天地自然为“舟车”,在时空的长河中遨游——这不只是身体的远游,更是思想的自由穿行。

在当下这个焦虑密布、目标导向极强的时代,庄子的“逍遥”提供了一种极其宝贵的观念矫正:人之为人,不应只是被目标绑架的机器,而应是拥有选择与安顿自身方式的自由个体。阅读《逍遥游》,使我不断提醒自己,要教书育人,也要教学生活,去发现生命的另一种宽广可能。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句庄子的精神写照,是我心目中理想教育者的模样:不随波逐流、不为功名所动,坚持精神的逍遥与自由的信仰。

在今天,《逍遥游》不只是哲学,它更是一种深层的人文慰藉。它让我们相信,即使在纷扰喧嚣的世界里,依然可以“乘天地之正”,遨游于心灵的浩瀚天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逍遥之道”。

                           院:正蒙二院

                           名:冯婧玮

                           组:第三组


读《庄子》:于喧嚣中寻心灵净土,于育人里悟智慧之道

部门:人文艺术学院  姓名:冯婧玮

初读《庄子》,只觉其文汪洋恣肆、想象奇幻;再品《庄子》,方悟其理深邃悠远、启人心智。作为一名高校正蒙导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为他们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的过程中,从《庄子》里汲取到了诸多宝贵的智慧与力量。

《庄子》教会我以豁达之心面对工作困境。正蒙导师工作繁杂琐碎,学生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诸多问题纷至沓来,有时会让我感到心力交瘁。但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提醒着我,不应被功名利禄和琐碎事务所束缚。面对工作中的难题,与其焦虑抱怨,不如以平和豁达的心态去接纳、去解决。就像庄子笔下的大鹏,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却也不急于一时之功。我们在教育学生的道路上,也应有这份从容与淡定,相信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有其独特的节奏,不必过分追求短期的成效。

《庄子》让我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这句名言启示我,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梦想。作为正蒙导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他们,而应尊重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追求真正热爱的事物。有的学生擅长学术研究,有的学生富有艺术天赋,有的学生具备出色的组织能力,我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平台和引导,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绽放光彩。

《庄子》还给予我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关系的智慧。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迁移到教育领域,便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在与学生交流时,我努力放下师长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惑。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他们才会真正敞开心扉,与我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关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教育的道路上,我深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庄子》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方向。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从《庄子》中汲取智慧,以豁达的心态面对挑战,以尊重的态度关爱学生,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相处,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陪伴他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庄子·逍遥游》与教书育人之心得

人文艺术学院:侯晓飞

研读完《庄子·逍遥游》,如临沧海观澜,胸中激荡起对生命、教育、修行的深邃思考。这篇充满想象力的哲学散文,以鲲鹏之变、小大之辩、至人无己等寓言,揭示出“道法自然”“谦逊包容”“以德化人”三大教育哲学,为育人之道注入新的智慧源泉。

一、道法自然:让教育回归生命本真

超越物我,培育大境界庄子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开篇,揭示教育应遵循“道法自然”的根本规律。真正的教育,当如鲲化为鹏般顺应生命成长,而非以功利之心塑造学生。教师若能以“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的胸怀包容学生差异,则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让教育如春雨般自然浸润学生心田。这种顺应自然的教育观,在“蜩与学鸠笑之”的对比中得以深化:教育不应如小虫般局限于“抢榆枋而止”,而应以“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的远见,培育学生“九万里而南为”的壮志。

二、谦逊包容:以无我之心,育有德之人

庄子通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对比,揭示教育应遵循“谦逊包容”之道。教师若能效法“宋荣子犹然笑之”的洒脱,以“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胸怀接纳学生,则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构建师生心灵共鸣的教育场域。这种包容,在“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比喻中得以升华:真正的教育者,当如列子般“免于行”,以谦逊之心发现学生闪光点,让教育“虽免乎行,犹有所待”,在“无我”之境中成就学生成长。

三、以德化人:从至人无己到无何有之乡,让生命自然生长

庄子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警句,揭示德育的本质在于“以德化人”。教育应引导学生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的局限走向“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的辽阔,如“尧让天下于许由”般淡泊名利,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的知足培育德行。这种“无何有之乡”的修行,在“惠子与庄子对话”的辩证中得以深化:真正的德育,当如“五石之瓠”般“虑以为大樽”,在“无用”中发现“大用”,让德行在“逍遥乎寝卧其下”中升华。

四、结语:超越物我,静待生命花开

《庄子·逍遥游》,如一曲深邃的道歌,唱出“道法自然”的育人智慧,吟出“谦逊包容”的师生之道,颂出“以德化人”的生命哲学。在教育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尤需回归庄子“至人无己”的初心:不是以“小知”之态塑造学生,而是以“大知”之心包容差异;不是以“小年”之欲填充时间,而是以“大年”之智引导成长;不是以“有用”之尺丈量生命,而是以“无用”之眼发现光芒。让我们以“道”为舟,以“德”为桨,在教育长河中,载每一朵生命之花驶向自然、从容的彼岸。

庄子·逍遥游学习心得

正蒙二院 第三组 孙怡

《庄子·逍遥游》以奇幻瑰丽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文辞,构建起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作为大学教师,深入研读这部经典,不仅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更能从中汲取育人智慧,获得对教育本质与师生关系的全新启示。

一、破“小大之辩”,尊重生命成长的多样性

《逍遥游》开篇以鲲鹏与蜩鸠的对比,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哲学思考。鲲鹏击水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蜩与学鸠却只能“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但庄子并未简单评判高下,而是指出万物各适其性,皆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资质、兴趣、发展方向同样千差万别。有的学生擅长理论研究,如同鲲鹏般志存高远、视野开阔;有的学生专注实践操作,恰似蜩鸠般脚踏实地、灵活敏锐。若以单一标准衡量,强行要求所有学生达成同一目标,无异于让学鸠像鲲鹏般翱翔,必然扼杀学生的独特性。教育者应摒弃“小大之辩”的偏见,像庄子尊重万物天性那样,尊重每个学生的成长节奏与个性特质,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路径,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领域绽放光彩。

二、达“无待之境”,培育独立自由的精神

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本质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的“无待”境界,即摆脱对外物的依赖与束缚,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在大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思维能力定型的关键时期,培育其独立自由的精神尤为重要。

课堂上,教师不应将知识生硬灌输,而应引导学生突破权威与固有思维的桎梏。通过设置开放性议题、鼓励批判性思考,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逐步摆脱对标准答案、权威观点的依赖。例如,在讲解学术前沿问题时,可列举不同学派的观点,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比较,形成独立见解。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被功利、世俗所裹挟,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在时代浪潮中坚守自我,实现真正的精神逍遥。

三、悟“无用之用”,守护知识探索的纯粹性

惠子与庄子关于“大瓠”“樗树”的辩论,揭示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智慧。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大学教育常面临“有用”与“无用”的价值拷问。某些课程或知识,看似不能直接带来职业技能的提升,却能滋养学生的心灵、拓宽其视野,如哲学思辨、文学鉴赏等。

教师需守护知识探索的纯粹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用,更在于对人性的完善、对精神世界的丰富。就像那看似无用的大瓠,若突破常规思维,可“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看似无用的樗树,若置于广漠之野,可让人“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之余,涉猎不同领域,探索看似“无用”的知识,或许这些“无用”之处,正是未来人生中创造奇迹、实现突破的关键。

《庄子·逍遥游》为大学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教育不应是塑造标准化“产品”的流水线,而应是守护生命本真、滋养精神成长的沃土。作为教师,我们当以庄子的智慧为指引,打破偏见、培育自由、守护纯粹,助力学生在广阔天地间,追寻属于自己的“逍遥”人生,让教育真正成为点亮心灵、启迪智慧的事业。

                           院:正蒙二院

                           名:李贾荔


道德经学习心得

部门:人文艺术学院  姓名:李贾荔

当数字化生存逐渐异化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庄周笔下"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壮阔图景,为深陷绩效指标与科研竞赛的高校教师提供了超越性的精神坐标。这场跨越两千三百年的对话,不仅关乎教育哲学的本体论思考,更指向知识分子在工具理性时代的自我救赎之路。

一、垂天之云:超越工具理性的学术视野

当科研考核将学术探索异化为论文生产线,庄子"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警醒犹如当头棒喝。某重点实验室曾将石墨烯研究锁定在电池应用领域,却在遵循"无用之用"理念的基础物性研究中意外发现拓扑绝缘现象。这种"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与"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的认知差序,揭示出真正的学术突破往往诞生于功利视野之外。在指导学生科研时,"朝菌不知晦朔"的隐喻时刻提醒我们:要警惕技术主义对学术想象力的消解。

当某高校机械开设"生成式AI写作"课程时,真正培养出创新能力的却是那些坚持传统经典精读的院系。这印证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的真理——技术工具永远无法替代思维根基的培育。在数字洪流中守护"真人呼吸以踵"的治学境界,恰是当代教师的庄严使命。

二、无何有之乡:构建自由生长的教育生态

"庖丁解牛"的养生主哲学,在教育场域中转化为个性化培养的智慧。某导师突破标准化培养方案,允许学生在量子计算与先秦哲学间自由探索,最终催生出"量子纠缠与庄子齐物论"的跨学科成果。这种"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教学实践,使"批大郤,导大窾"的教育艺术在当代重现光彩。当我们在培养方案中预留更多"樗树空间",看似无用的自由探索往往结出意外之果。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不龟手之药"的寓言展现出认知框架突破的重要性。某工科团队将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思想融入工程设计教学,指导学生设计出仿生学与哲学交融的"无为建筑系统"。这种"逍遥乎寝卧其下"的教学境界,创造出"所用之异"的突破性思维。当教育空间成为"广莫之野",每个灵魂都能找到专属的翱翔轨迹。

三、坐忘心斋:知识分子的精神返乡之路

"非升即走"制度挤压下的青椒群体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的箴言如同荒漠甘泉。某青年教师放弃追逐热点课题,潜心研究冷门典籍数字化,十年后其构建的古典知识图谱竟成为AI训练的关键语料。这种"鹪鹩巢林,不过一枝"的学术坚守,在绩效主义狂潮中树起精神标杆。当我们以"虚室生白"之心面对学术,真正的创造往往不期而至。

教育者的终极使命,在于培育"磅礴万物以为一"的生命气象。某教授在专业课堂引入《逍遥游》精读,学生们在讨论"小大之辩"时竟自发形成学术共同体,将哲学思辨转化为科技创新方法论。这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教学相长,展现出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生命的共鸣。

《逍遥游》启示我们:真正的学术自由不在考核指标之外,而在心灵维度之上;教育创新不是技术手段的迭代,而是精神境界的飞升。或许,当我们学会"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那些困扰现代教育的异化困境,自会在鲲鹏展翅的九万里高空烟消云散。这既是知识分子的返乡之路,更是高等教育的重生之途。

                           院:正蒙二院

                           名:井青青

                           组:第三组



鲲鹏之志与蜩鸠之实:《逍遥游》中的科研教学辩证法

部门:人文艺术学院  姓名:井青青

庄子的《逍遥游》以"北冥有鱼"的瑰丽想象开篇,展现了一种超越性的精神自由。这种自由不是散漫无度,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把握后的从容。在大学科研与教学工作中,我们既需要鲲鹏"水击三千里"的宏阔视野,也需要蜩鸠"抢榆枋而止"的务实精神,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构成了学术人生的完整图景。

一、"小大之辩":科研需要多维视角的切换

《逍遥游》开篇的鲲鹏与蜩鸠之辩,揭示了认知维度的相对性。在指导一项新能源材料研究时,我要求学生同时进行纳米尺度的结构分析和宏观应用场景构想。起初学生困惑于这种"尺度跳跃",但当他们发现微观缺陷与宏观性能的关联时,才真正理解庄子"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深意。科研既需要显微镜下的专注,也需要望远镜般的远见,二者互补而非对立。

二、"无所待"之境:学术创新的精神前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的典故,道出了学术自由的本质。我曾见证一个团队因过度依赖既有文献而陷入思维定式,直到他们抛开"参考文献",从工程实践中的异常现象入手,才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印证了庄子"犹有所待者也"的警示——真正的创新往往始于对既有范式的超越。在科研立项评审中,我们是否也应给那些"无所待"的原创构想更多包容?

三、"无用之用":基础研究的价值重估

惠子与庄子关于"大樗"的对话,直指功利主义科研观的局限。我校数学系一位教授长期从事纯理论研究,多年未有"显赫成果",却在十年后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了关键数学工具。这生动诠释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哲理。在制定科研评价体系时,我们是否也该为那些看似"不中绳墨"的研究保留生长空间?

四、"庖丁解牛":教学艺术的至高境界

《逍遥游》后续篇目中的"庖丁解牛"寓言,为教学提供了绝佳隐喻。我将一门艰深的专业核心课重构为"问题树"模式:主干是核心概念,分枝是衍生问题,由学生自主选择探索路径。一个曾挂科的学生在这种模式下,竟沿着自己感兴趣的枝节深入,最终成为该领域新锐。这实践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教学艺术——好的课程应该如解牛之刀,"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五、"坐忘"与"心斋":学术共同体的精神修炼

庄子提倡的"坐忘"、"心斋"状态,对学术生态建设极具启示。我所在的科研团队每月举办"无主题沙龙",不设汇报议程,只进行自由讨论。在这种"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放空状态下,反而产生了多项跨学科合作课题。这印证了"唯道集虚"的智慧——学术创新需要留白,而非填满。

教育践行:逍遥三境

1. 认知境界:培养"小大由之"的思维弹性,在微观实证与宏观构想间自由切换

2. 方法境界:达到"进乎技矣"的专业高度,将复杂知识转化为直觉把握

3. 精神境界:保持"无所待"的独立品格,在功利环境中守护学术本真

《逍遥游》最终指向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理想,恰是科研与教学的至高境界。当我们的研究既能翱翔九万里高空洞察趋势,又能栖息于具体问题深耕细作;当我们的教学既能传递确定知识,又能保持开放的可能,便真正实现了庄子所谓"彼且恶乎待哉"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在深刻认知规律后的从容创造——正如大鹏之飞非为炫耀,乃其本性使然;学者之思非为功利,实乃天命所归。

庄子有感

正蒙二院 李婧熙

初读《庄子》,只觉其文汪洋恣肆、想象奇幻,如入缥缈云雾之境,字里行间满溢着超凡脱俗的哲思。再读《庄子》,方知其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蕴含着深刻教育智慧的精神宝库。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于《庄子》的字句间徘徊思索,渐有所悟,那些古老的智慧恰似暗夜明灯,为为师之路照亮前行的方向。

破执念之茧,启自由之思

《庄子·秋水》中,河伯见百川灌河,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及至北海,望洋兴叹,方知自身之渺小。这则寓言如同一记警钟,敲响在每一个执着于固有认知的人心头。在高校教育的语境下,我们教师亦常常陷入类似的执念。我们习惯于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所秉持的观点视为真理,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执着于标准答案,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尺,却压抑了学生自由探索的灵魂。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的教育者,应如至人、神人、圣人一般,放下对自我认知的执着,摒弃功利之心,不刻意追求虚名。我们要鼓励学生突破思维的枷锁,勇敢地质疑权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我们所传授的不过是沧海一粟。唯有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自由探索的精神,方能使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于未知的领域中披荆斩棘,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顺自然之性,育个性之花

庄子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本性,应顺应自然,不加干预。在教育中,这一思想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天赋和成长背景。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往往试图将学生塑造成统一规格的“产品”,用一套标准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去衡量他们,忽略了他们各自的个性和差异。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以凫和鹤的腿为例,生动地说明了违背自然本性所带来的危害。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若强行改变学生的天性,让他们去做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事情,只会让他们感到痛苦和迷茫,最终扼杀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有的学生擅长理论研究,我们便引导他们在学术的殿堂中深耕细作;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我们则鼓励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唯有顺应学生的自然本性,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绽放光彩,方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修淡泊之心,守教育之真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他不为权势所诱,不为富贵所动,宁愿“曳尾于涂中”,也不愿“留骨而贵”。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高校教师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职称评定、科研经费、学术声誉等,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疲于奔命。然而,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心灵的启迪和智慧的传承,若我们被名利所累,失去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初心,又怎能培养出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用简单的比喻告诉我们,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但真正需要的却是有限的。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修一颗淡泊之心,不被世俗的喧嚣所干扰,不被功利的诱惑所迷惑。我们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爱去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我们要专注于学术研究,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为推动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坚守初心,守住教育之真,成为一名真正有情怀、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

合上《庄子》,书中的智慧如潺潺溪流,在我的心间流淌不息。它让我明白,教育是一场心灵的修行,是一场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我将以庄子的思想为指引,破执念之茧,顺自然之性,修淡泊之心,于喧嚣尘世中寻得一方宁静的教育净土,用智慧和爱心去浇灌每一朵求知的花朵,让它们在自由与个性的阳光下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院:正蒙二院

                           名:田朱九英


   《道德经》观后感

部门:人文艺术学院  姓名:田朱九英

初读《道德经》,本以为是对道与德的简单阐述,深入研读后,才惊觉这五千余言蕴含着无尽的哲学思辨与人生智慧,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在岁月的长河中向我们娓娓道来处世的真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篇之语,便将我引入了一个深邃的思考空间。“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难以用言语完全诠释,却又无处不在,支配着世间的一切规律。它让我明白,世界上存在着许多超越我们认知和语言表达的事物,我们应保持敬畏之心,不断探索和感悟。这使我联想到生活中那些无法用科学完全解释的现象,如人类的情感、灵感的闪现等,或许都是“道”的一种体现。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用这些简洁而有力的语句,揭示了事物的相对性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它们相互映衬、相互转化。就像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看似截然不同,实则紧密相连。没有失败的积累,就难以体会成功的喜悦;而成功之后若不警惕,也可能陷入失败的境地。这让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再一味地抱怨,而是学会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寻找其中隐藏的机遇和成长的可能。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这段关于虚静的论述,深深触动了我。在这个快节奏、充满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杂念所困扰,心灵难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让内心回归到虚静的状态,才能洞察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当我们静下心来,不再被外界的纷扰所左右,便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我尝试在日常生活中抽出一些时间,进行冥想和反思,让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去感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以其至柔之性,却能展现出至刚之力,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高低。这种无私奉献、谦逊包容的品质,正是老子所推崇的“道”的体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应如水一般,学会包容他人的不足,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和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正如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我们拥有像水一样宽广的胸怀时,便能化解许多矛盾和冲突,收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内心的宁静。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初读时,我曾误解为消极避世、无所作为。但随着对经文的深入理解,我才明白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刻意而为,顺应自然规律,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急于求成,过度干预事物的发展过程,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学会“无为而治”,并不是让我们放弃努力,而是要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更加从容和智慧的方式去应对各种挑战。例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不应过度包办和强制,而应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成长规律,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和学习。

《道德经》不仅让我对人生和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在实际生活中给了我许多启示和帮助。当我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竞争时,我会想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从而调整心态,以平和的心态去努力,而不是盲目地与他人攀比;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会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来安慰自己,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一定能够迎来转机。

阅读《道德经》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每一次研读都能让我有新的感悟和收获。它不仅是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更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生活指南。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道德经》的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平和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

                           院:正蒙二院

                           名:尹琦


美术教师眼中的《庄子》感悟与教学启示

部门:人文艺术学院  姓名:尹琦

作为美术教师,我教授学生构图法则、色彩理论、透视技巧,这些构成所谓"专业美术教育"的基石;而作为《庄子》的读者,我又深深着迷于其中"解衣盘礴"的真画者形象,那个抛弃一切技巧约束、与造化同游的自由灵魂。这种矛盾在我心中日益尖锐:我们究竟是在培养艺术家,还是在制造艺术技工?《庄子》如同一面照妖镜,映照出美术教育体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值得怀疑的基本假设。

《庄子·田子方》中记载了那个著名的故事: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舔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每每读到此段,我都忍不住想象那个场景:一群画师毕恭毕敬地等待命令,唯独最后那位画师我行我素,甚至脱光衣服盘腿而坐。宋元君却慧眼识珠,认出这才是真正的画家。在庄子的价值体系中,真正的艺术创造恰恰发生在抛弃礼法约束、回归本真状态之时。这种对"真"的追求,与我们课堂上教授的素描步骤、水彩技法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庄子》中的"庖丁解牛"寓言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艺术教育的可能性。庖丁的技艺之所以出神入化,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技巧,而在于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思维方式。他的刀十九年若新发于硎,因为他从不与牛骨硬碰硬,而是寻找那些自然的缝隙。将此投射到美术教育中,我们是否过分强调了"刻苦训练"而忽视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直觉培养?那些没完没了的素描练习,是在帮助学生找到艺术的"缝隙",还是在强化一种机械的视觉习惯?在《庄子·应帝王》中,倏与忽为浑沌凿七窍,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寓言像一记警钟,让我反思美术教育中过度的理性干预。《庄子·达生》中"梓庆削木为鐻"的故事讲述了一位工匠如何通过"斋戒静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创造出惊犹鬼神的作品。这种创作状态揭示了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熟练工,而是唤醒每个学生内在的创造力。作为教师,我们的使命或许不是往学生头脑中填充知识,而是帮助他们去除成见,回归那种"以天合天"的本真状态。

在当代学术生产的精密机器中,我们如同被上好发条的玩偶,熟练地操作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理论框架的标准程序。学术评价体系犹如一张精心编织的网,我们在这网中规训自己的思想,修剪创见的枝丫,直到所有研究都呈现出标准化的样貌。而《庄子》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无所待"之境,却像一道刺眼的光,照见了学术创新背后的精神困境:我们引以为豪的知识生产,是否正在成为一场精致的自我囚禁?

《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宣言,与当代学术场域形成了荒诞的对比。学术工作者们焦虑地计算着影响因子,精心策划着"创新点",在各类评价指标中疲于奔命。我曾见证一位青年学者将同一组数据切割重组,发表了三篇"不同"的论文;也目睹过学术会议上,研究者们更关心的是"这个方法能否发表在顶级期刊",而非"这个发现是否逼近真理"。庄子笔下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壮阔



道德经学习心得

正蒙二院 第三组 李霞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它以简洁而深邃的文字,阐述了道家的核心思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阅读这部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它不仅让我对人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对我的教学工作产生了诸多有益的影响。

《道德经》的核心概念是“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终极规律,它无形无象,却又无所不在、无所不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让我联想到教育的本质。教育同样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和本质,它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探寻知识背后的真理,去领悟人生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我应当像“道”一样,不露声色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书中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水是世间最柔弱的物质之一,但它却能以柔克刚,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具备这种“水”的品质。我们要像水一样,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滋润学生的心灵,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像水一样谦逊低调,不与学生争名夺利,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引导他们成长。

老子还强调“反者道之动”,意思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这让我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要善于从反面去思考问题。例如,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要从错误中看到其背后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获得成长。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教育过程中的过度行为,如过度强调竞争、过度追求分数等,这些都可能违背教育的本质,导致不良后果。

《道德经》中还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在看似不完美、不充实的时候,往往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就否定他们。相反,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顺应自然,不进行过多的干预。在教育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思想。教师不应过度地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自由探索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当然,“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教育的规律,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去引导学生。

总之,《道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它所蕴含的智慧对我们的生活、工作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道德经》,并将其中的思想融入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师,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庄子》学习心得

正蒙二院第三组   郑芮子

庄子教育启示录:在机械森林里播种自由的种子

汴梁城外的漆园早已湮灭在历史尘埃中,但庄子种下的教育智慧却在当代教室的钢筋森林里悄然发芽。当标准化考试将知识切割成选项ABCD,当AI智能系统精准计算每个学生的知识缺口,两千三百年前那位拒绝楚王聘约的哲人,正以他特有的方式叩击着现代教育的铁门。

一、混沌凿窍:自然教育的现代启示

庄子笔下倏忽为混沌凿七窍的寓言,在当代教育现场上演着残酷的现实版本。教室墙上贴满的"进步曲线图",将每个孩子独特的生命律动压缩成数字坐标;教育机构研发的"知识注射器",用公式化的解题模板取代了思维生长的自然过程。这种机械雕刻式的教育,正将无数混沌般的生命灵性扼杀在标准化模具里。

芬兰教育的变革印证了庄子"常因自然"的智慧。当我们的学校还在为升学率疯狂内卷时,北欧教师已带学生走进森林课堂——在松针上计算圆周率,用桦树皮书写诗歌,在驯鹿脚印中观察生物链。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沉浸式学习,正是《齐物论》"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生动实践。

北京某创新学校的"空教室计划"提供了突围样本。每周五下午,教室清空所有桌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研究蚂蚁迁徙、设计木质机器人或排练庄子戏剧。这种"虚室生白"的教育空间重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完成知识的有机生长。

二、庖丁解牛:深度学习的美学重构

庖丁解牛不再是单纯的技艺展示,而是揭示了认知升级的深层密码。在深圳科创学校的机器人实验室,学生们像庖丁般"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通过三万次失败迭代,终于让机械臂奏出《月光曲》。这种深度学习的过程,正是庄子"官知止而神欲行"的现代诠释。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倡导的"三位一体学习论",在庄子思想中找到古老回响。当东京小学生通过观察锦鲤游动学习流体力学,当京都中学生用寺院枯山水理解分形几何,这种跨越时空的认知融合,完美演绎了"技进乎道"的教育美学。

美国深泉学院的劳动教育实践令人深思。学生在荒漠中白天放牧挤奶,夜间研讨柏拉图,这种体力劳动与脑力创造的共振,恰似庄子"道在屎溺"的喻示。当我们的教育还在区分"主科""副科"时,真正的智慧早已在跨维度实践中生根发芽。

三、大樗之辩:教育评价的维度革命

庄子与惠施关于"无用之树"的辩论,击中了当代教育评价体系的要害。在上海某重点中学,教师们开发出"成长云图"系统——不再用分数衡量学生,而是记录他们帮助同学时的眼神亮度,失败时的抗压指数,创作诗歌时的情感温度。这种多维评价体系,让每个"无用"的个性都找到绽放的维度。

德国华德福学校的"延迟评价"制度颇具启发性。学生在小学阶段不进行任何考试评分,教师用叙事性评估记录成长轨迹。这种"无用之大用"的教育哲学,呵护了无数孩子像庄子笔下的大树般自由舒展。当我们的家长还在焦虑"不要输在起跑线"时,德国孩子正在没有终点的知识原野上驰骋。

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教育智慧令人惊叹。他们让孩子跟随袋鼠足迹学习地理,通过编织捕猎网理解数学,这种融入生命体验的学习方式,正是"与物为春"教育观的完美呈现。当标准化教育试图修剪所有枝丫时,原住民孩子在星空下长成了形态各异的生命之树。

在阿尔法狗战胜柯洁的那个清晨,首尔某小学的教师却带着学生去江边观察白鹭捕鱼。这看似荒诞的场景,恰是庄子教育哲学的精妙注脚——当AI能够解所有数学题时,人类更需要培养机器无法复制的生命感知力。庄子的蝴蝶穿越时空,轻轻停驻在编程课学生的肩头,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点燃生命的火焰。在这个算法统治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在教育园地里保留些"无用"的角落,让每个灵魂都能像鲲鹏般"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道德经》读后感

人文艺术学院:王靓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在《道德经》第7篇里举了一个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后感

人文艺术学院:李欢

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

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下面简单的叙述一番。

修身为本的主张在《道德经》中有诸多名句:“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细细体味一下老子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我觉得他的很多话语,句句启迪心灵,不时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复醒,感到好像在痛饮千年陈酿,愈久愈香。

做人修身处世,是一个古老却又常新的话题,每每与人细谈老子哲学时谈到修身处世这话题时,心中总会荡漾起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在立身处世这个主张中有一个极为经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取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弱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充满相反想成、对立转化的辩证法的命题,带有普遍真理性的意义。刚刚提到老子以水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东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胜过强大的,柔弱的胜过坚硬的,天下谁都知道。可谓水滴石穿,柔软的水能够把坚强的石头穿透。在老子看来,柔弱胜刚强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它比起强能胜弱,刚能胜柔这一表面肤浅的认识而言,柔胜刚,弱胜强,无疑是认识论上的一个飞跃和深化的实例。这句话告诉我们,新生的、弱小的、暂时处在劣势的事物,最终是要战胜旧的、暂时貌似很强大的事物的强有力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