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一院第三小组
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三组:樊子璇
《逍遥游》作为庄子哲学思想的瑰宝,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令人深思。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教育以及辅导员工作有了新的感悟。
庄子笔下的“逍遥游”,是一种超脱世俗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他倡导人们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以豁达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这让我意识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各种外在因素所困扰,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作为一名辅导员,更应以平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理解他们的困惑与迷茫,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内心的充实与自由,而非单纯追求外在的成功。
同时,《逍遥游》中对不同境界的描绘,也启示我在工作中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潜力,如同大鹏与蓬间雀,各有其生存之道。辅导员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成长空间,助力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逍遥之道”。
学习《逍遥游》,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明白,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引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包容的心态,陪伴学生成长,帮助他们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第三组:刘冰茵
初读《逍遥游》,我便被庄子那奇幻瑰丽的想象与深邃玄妙的哲思所震撼。在字里行间,我仿佛跟随鲲鹏一同翱翔于九万里高空,穿越云海,俯瞰世间万象,开启了一场探寻精神自由的奇妙之旅。
庄子以鲲鹏与蜩、学鸠的对比开篇,生动地展现了“小大之辩”。鲲鹏展翅,其翼若垂天之云,徙于南冥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何其壮阔!而蜩与学鸠却笑其“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它们只能“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这种对比,不仅凸显了视野与格局的差异,更让我深刻认识到,世俗之人往往如蜩与学鸠般,被自身的局限所束缚,无法理解更广阔的世界与更高远的追求。我们常常因眼前的得失而沾沾自喜或黯然神伤,却不知在更宏大的时空维度中,这些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尘埃。
文中提到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种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心境,让我钦佩不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为了得到认可而拼命追逐,为了避免批评而小心翼翼。我们被外界的声音左右,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而宋荣子却能超越世俗的荣辱,坚守内心的宁静,这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源于内心的强大与独立,不随波逐流,不被他人的眼光所左右。
列子御风而行,看似逍遥自在,但庄子却指出他“犹有所待者也”。这让我领悟到,真正的逍遥并非依赖外在的条件,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即顺应自然规律,无所依赖地遨游于天地之间。在现代社会,我们追求物质享受,依赖科技与工具,却常常陷入更深的束缚之中。我们为了名利奔波劳累,为了功成名就不择手段,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与精神的滋养。我们以为拥有更多就能获得自由,却不知这种“有待”的自由只是虚幻的泡影。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放下自我、功名与利禄的束缚,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这并非让我们消极避世,而是以一种豁达超脱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不被世俗的纷扰所牵绊。
《逍遥游》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挣脱世俗的枷锁,超越自我的局限,顺应自然,便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得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净土,实现心灵的逍遥。
“内卷”要适度
正蒙一院 刘赞
读《庄子·逍遥游》,反观五一假期校园生态,突然想起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现代人陷入“沉沦”状态,将自身降格为“现成在手”的工具。这种现象在校园中表现为:大部分留校学生选择备考各类证书,这种以“有用性”为轴心的生存状态,恰印证了庄子批判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的认知局限。
除了假期,日常的学习中也凸显出证书通胀:学生为考取“普通话二甲”“计算机二级”等边际效用递减的证书,耗费大量时间,却未实质性提升专业能力。
《逍遥游》中“大瓠浮于江湖”或许会对我们有所提醒:大学生要进行认知转换训练。艺术类将写生课搬到建筑工地,让学生观察工人劳作的身姿韵律,把“无用”的动作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母题;财经类可把学生带入公司参观学习,恰当开展金融类投资,身临其境经营,小投入带动大精力,反思理念做强做实。
总之,庄子“无待”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在于:真正的育人不应止于培养“有待”的专业工具,而需培育具有“天地境界”的完整人格。“内卷”适度,眼界无限。
《庄子》心得体会
第三组 宋甜
研读《庄子·逍遥游》,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壮阔图景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超然境界,不仅是哲学思辨的明珠,更能为教师的职业发展与教育实践带来深刻启示。在教育这片广袤天地中,教师若能汲取《逍遥游》的智慧,或许能突破现实的桎梏,寻得育人与自我成长的“逍遥之境”。
一、破除“小大之辩”,包容学生的多元成长
《逍遥游》中,蜩与学鸠嘲笑鲲鹏高飞的壮举,却不知自身局限。这恰如教育中,部分教师以单一标准衡量学生,将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尺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多元潜能。庄子启示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九万里青云”——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推理,在数理领域崭露头角;有的学生充满艺术天赋,能以画笔、音符表达内心世界;还有的学生具备出色的组织能力,是班级活动的“灵魂人物”。
教师应摒弃“小大之辩”的狭隘视角,像北冥的海水容纳万物般包容学生的不同。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项目式学习、社团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搭建多元展示平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助力每个生命都能找到绽放光彩的方向。正如庄子所言“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尊重学生的自然成长节奏,不强行修剪、扭曲,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力量。
二、“有待”到“无待”,超越教育功利之心
鹏之徙于南冥,需凭借六月息;列子御风而行,仍“犹有所待者”。庄子借此揭示,世间万物皆有所依赖,而真正的逍遥在于超越对外在条件的执念。在教育领域,教师常困于“有待”之境:为了评比职称,过度追求论文数量;为了学校排名,一味强化应试训练;为了家长的认可,忽视学生的真实需求。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心态,让教育沦为达成目标的工具,失去了其本真意义。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教师若想实现教育的“逍遥”,需逐渐放下对名利的执着,回归教育的本质——育人。当我们不再将学生视为提高成绩的“工具”,而是看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以“无己”的姿态倾听学生的心声,以“无功”的心境设计教学活动,以“无名”的境界守护教育的纯粹,便能摆脱外界评价的束缚,专注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比如,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自由探讨感兴趣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些看似“无用”的教育行为,实则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游无穷”的境界,在反思中持续成长
庄子笔下的“游”,不是漫无目的的游荡,而是一种顺应自然、探索无限的精神追求。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需要这种“游无穷”的意识。教育是动态发展的事业,知识在更新,学生的特点也在变化,教师若固步自封,便会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般局限。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保持“游”的姿态,主动探索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例如,通过阅读教育经典、参加学术研讨拓宽视野;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情境教学;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反思教育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像鲲鹏不断积蓄力量、列子御风而行一样,教师在持续学习与反思中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者”的蜕变,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自在遨游。
《庄子·逍遥游》的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教师的育人之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包容学生的多样性,打破功利化的思维定式,又要保持自我成长的热情与勇气。唯有如此,方能在教育的长河中,寻得属于师者的“逍遥之境”,让教育成为一场温暖而自由的生命之旅。
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 谭静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学习《逍遥游》后,我深受启发,尤其是其中蕴含的“逍遥”智慧,让我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逍遥游》中,庄子描绘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奇幻景象,鲲化为鹏,振翅高飞,扶摇直上九万里,展现了自由与超越的精神境界。这让我联想到学生们的成长之路。他们如同鲲鹏,怀揣着梦想与抱负,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展翅翱翔。作为辅导员,我的责任就是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天空,帮助他们摆脱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与成长。
“逍遥”并非无拘无束,而是内心的自在与洒脱。在学生工作中,我常常会遇到各种压力和挑战,比如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业困难、人际关系矛盾等。庄子的“逍遥”思想提醒我,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左右,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给予他们恰当的引导和支持。
同时,“逍遥”的境界也让我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是超越世俗的名利,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和谐。在现代社会,学生们面临着诸多诱惑和压力,很容易迷失自我。作为辅导员,我要引导他们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成长。要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同时保持内心的独立与自由。
学习《逍遥游》后,我更加明白,辅导员的工作不仅是管理和服务,更是引导和启迪。我们要帮助学生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摆脱束缚,找到属于自己的“逍遥”境界,让他们在人生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庄子》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第3组:王海伦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不仅对个人修行有深远意义,也为辅导员和正蒙导师的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首先,“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鲲鹏展翅,志在千里,其宏大的志向和无畏的精神,启示辅导员和正蒙导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在学生迷茫时,要像鲲鹏一样,为他们描绘广阔的天空,让他们心怀高远目标,不局限于眼前的得失。正蒙导师更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明确方向,不被世俗的琐碎所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其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说明了基础的重要性。辅导员和正蒙导师在工作中,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学业上的指导,还是生活中的教育,都要从点滴做起,帮助学生筑牢根基。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承载更重的责任,实现更大的突破。正蒙导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学生在厚积薄发中成长。
再者,“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提醒辅导员和正蒙导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节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在工作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正蒙导师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理解他们的困惑和迷茫,用耐心和包容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最后,“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辅导员和正蒙导师要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其中能够自由地探索、思考和成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信任,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挫折中磨砺自己,在成功中激励自己。正蒙导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自由的氛围中释放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逍遥游》虽然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对辅导员和正蒙导师的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我们要在工作中汲取其中的智慧,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包容的心态和更加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自由翱翔,追求属于自己的“逍遥之境”。
《庄子》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熊梦迪
顺应自然:从《庄子》中深刻体会到“道法自然”的智慧,世间万物皆有其运行规律,不应强行干预,如“庖丁解牛”便展现了顺应规律可达游刃有余之境。超脱功利:庄子批判追名逐利的世俗价值观,倡导“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让人反思物质追求之外的精神富足。 辩证思维:其看待事物的角度充满辩证性,如“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提醒我们打破非此即彼的局限,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
缓解焦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以庄子的“逍遥”精神调适心态,不过分纠结于得失,能减轻内心焦虑。尊重差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庄子的思想启示我们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避免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简化人际关系:摒弃复杂的算计和争斗,以“虚而待物”的真诚态度与人相处,让人际关系回归本真。
日常修身:通过阅读、冥想等方式,培养“心斋”“坐忘”的心境,提升精神境界。处世之道: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会适度放手,顺应时势,不强行追求难以达成的目标,同时保持对理想的坚守。
庄子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照亮了一条通往心灵自由的道路,值得我们不断研读与践行。
《庄子》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杨姣
初读《逍遥游》,如见北冥之鹏垂翼垂天,其势撼人心魄。庄子以"小大之辩"破开世俗藩篱,为高校教师打开精神突围的天地。当教育陷入"蜩鸠笑鹏"的功利泥潭,教师尤需"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挣脱"知效一官"的桎梏。
"若夫乘天地之正"的箴言,恰似醍醐灌顶。在科研量化的重压下,教师常困于"有己"的焦虑,庄子却以"至人无己"的智慧,启示我们破除"功""名"执念。当我们将"庖丁解牛"的专注融入学术,以"梓庆削木"的忘我投入教育,便能在"无何有之乡"寻得精神栖居的桃源。
"大鹏图南"的意象,实为教师成长的隐喻。初登讲台如"抢榆枋"的蜩鸠,经年积累方有"抟扶摇"的鹏翼。这种"小大之辩"的转化,不在职称高低,而在"心斋"的修为。当教师以"坐忘"之态直面教育困境,以"朝菌不知晦朔"的自觉突破认知局限,便能在"六气辨"中抵达"无待"之境。
在"姑射山神人"的寓言里,藏着教育终极的密码。教师若能效法神人"不食五谷"的超脱,以"吸风饮露"的纯粹滋养心灵,以"肌肤若冰雪"的澄明守护教育初心,方能在"今子有大树"的隐喻中,成为荫庇学子的参天栋梁。
庄子以"无用之用"的大智慧,为教师精神突围指明通途。当我们将"逍遥游"的哲思化作"海运则将徙"的教育自觉,在"天池"般的教育理想中持续精进,终能如大鹏般"图南",在精神的天际留下壮美轨迹。这或许就是《逍遥游》给予当代教师的终极启示:以无待之心,成有为教育事业。
《庄子》读书心得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张新娟
本周我们组学习《庄子》的逍遥游,《逍遥游》如同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人生的深邃哲理,也为我作为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思考与启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笔下的逍遥之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摆脱外在束缚、顺应自然规律、实现精神自由的状态。这让我联想到学生成长过程中,常被学业压力、社交焦虑、未来规划等问题困扰,如同背负重重枷锁。作为辅导员,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正视压力,以平和的心态应对困难,鼓励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摆脱盲目从众与过度焦虑,在遵循个人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内心的自由与成长。
大鹏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斥鴳却笑其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这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与格局,不应以狭隘的眼光去评判他人。在学生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多样性,有的学生热衷于学术研究,有的学生擅长社会实践,有的学生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挖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而不是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
学习《逍遥游》,让我明白辅导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引导他们追求心灵的自由与成长,在人生的道路上 “乘天地之正”,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庄子》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吴文静
在深入学习庄子哲学思想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其蕴含的丰富智慧,这些智慧若能巧妙融入学生思想教育与党建引领工作中,将为新时代育人与党建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庄子的思想犹如一座深邃的宝库,为我们提供了独特且极具价值的思考方向。
一、顺应自然,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开展思想教育
庄子主张 “道法自然”,强调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应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这一理念给予我们重要启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性格、兴趣和成长节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采用 “一刀切” 的教育方式,强行将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套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而应像春风化雨般,观察、了解学生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和成长规律。
比如,对于性格内向、思维活跃的学生,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写作等方式表达内心想法,培养其深度思考的能力;对于性格开朗、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则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就如同园丁培育花朵,需根据不同花卉的生长习性给予适宜的阳光、水分和土壤,才能让它们绽放出最美的姿态。只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开展思想教育,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二、追求精神自由,助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庄子笔下的 “逍遥游”,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功利,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相互碰撞,学生们面临着诸多诱惑和干扰,很容易陷入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泥沼。因此,引导学生追求精神自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借助庄子的思想,教育学生不被物质利益所束缚,鼓励他们关注自身的精神成长,培养对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开展人文讲座、经典诵读等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庄子等经典著作,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开阔视野,提升境界。让学生明白,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能够坚守内心的信念,不随波逐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人格。
三、党建引领:以庄子智慧涵养党员品格
庄子强调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种超越自我、不求功利的精神境界,与中国共产党党员所应具备的奉献精神、担当意识不谋而合。在党建引领工作中,我们可以将庄子的这种智慧融入党员的思想教育中,引导党员涵养高尚品格。
党员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应以身作则,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投身教育事业。在日常工作中,党员教师要主动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和责任,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要摒弃个人的私心杂念,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通过不断学习庄子思想,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让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高尚的品格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辩证思维,提升学生思想教育与党建工作的科学性
庄子的哲学思想充满了辩证思维,如 “齐物论” 中对万物相对性的阐述,提醒我们在看待问题时要全面、客观,避免片面和绝对。在学生思想教育和党建工作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运用辩证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和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批评和指责,而应深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看到问题背后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实现成长。在党建工作中,面对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既要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路线,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为学生思想教育与党建引领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我们应深入挖掘其内涵,将庄子的智慧与现代教育和党建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庄子思想,不断探索其在教育和党建领域的更多应用价值,努力为教育事业和党建事业添砖加瓦。
正蒙一院第二组
《庄子-逍遥游》学习心得1
部门:商学院 姓名:党智军
本周主要学习了《庄子-逍遥游》内容,收获很多,我主要的收获如下:
辩证思想。本部分内容讨论有用与无用,大用与小用。似乎我们自认为更切近的把握了什么是“有用”,即能使自己短平快的获得想要获得的一切,包括权势,利益等等就是有用,就是有利于自己。这在惠施看来是无可置疑的,而庄子则睿智的指出,有用无用的标准是主观的,大用小用的结果是事在人为的。同样的药品在不一样的人手中就会发挥不一样的功效,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物是否有用要看人是否会用,会用则物无可不用。惠子的问题:“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在庄子那里,“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可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自然,有用无用也就无需再争辩了。
在《庄子》的逍遥境域中叩问教育与人生
正蒙一院二组 胡红梅
当我翻开《庄子》,仿若推开了一扇通往深邃智慧世界的大门,其中的字字句句,如清泉涤荡心灵,引发我对教育、对人生的诸多思考。
庄子笔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的宏大开篇,瞬间将人的思绪带向广袤无垠的天地。这种超越现实局限的想象,让我意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将学生禁锢在既定的知识框架内。大学课堂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场所,更应是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摇篮。就像庄子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我们也应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大胆质疑,勇敢探索未知领域。当学生提出新奇甚至看似荒诞的想法时,不应轻易否定,而要给予引导与支持,让他们在自由的思维碰撞中,绽放出独特的智慧火花。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庄子追求的精神境界。在当今这个充满功利色彩的社会,教育也难免受到影响。教师与学生似乎都陷入了追求 “功” 与 “名” 的怪圈,教师忙于科研项目、职称评定,学生执着于成绩排名、就业前景。而庄子的这一思想,如同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是培养出能在社会上获取功名利禄的人,更应是塑造具有独立人格、高尚精神的个体。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淡化功利之心,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学生心灵的滋养与精神的引领上。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追求内心的充实与宁静,而非一味地追逐外在的物质与虚名。
“庖丁解牛” 的故事,让我对教学方法有了新的感悟。庖丁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解牛,是因为他对牛的结构了如指掌,遵循其内在规律。教学亦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不能采用 “一刀切” 的教学模式,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中成长进步,如同庖丁手中的刀,在顺应规律中实现高效与完美。
在阅读《庄子》的过程中,我也时常反思自己的人生。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难,有时会陷入焦虑与痛苦之中。庄子的思想教会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就像四季的更替、花开花落,人生的顺境与逆境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学会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在困境中保持从容淡定,以豁达的心境去看待一切。同时,这种顺应自然的态度,也让我在教育工作中更加从容,不再因学生的一时表现而过度焦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他们终将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庄子》这部经典著作,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更为我的教育工作与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研读《庄子》,在其深邃的思想中不断汲取养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智慧,投身于教育事业,在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庄子》心得体会
阅读《庄子》,最令人心驰神往的莫过于 “逍遥游” 的境界。在《逍遥游》开篇,庄子以宏大的笔触描绘了鲲鹏展翅九万里的壮丽图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般雄浑的意象,瞬间将人的思绪带入浩渺无垠的天地之间。然而,庄子真正想要表达的,并非鲲鹏外在的强大与壮观,而是通过鲲鹏与蜩、学鸠的对比,揭示出不同境界的认知差异。
蜩与学鸠满足于在蓬蒿间跳跃飞行,对鲲鹏的远大志向无法理解,它们嘲笑鲲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这种嘲笑,恰似现实中那些局限于世俗认知、目光短浅之人对超越者的不解。庄子借此告诉我们,人的认知和境界决定了其对世界的理解与追求。若被世俗的观念、功名利禄所束缚,就如同被困在狭小空间里的蜩与学鸠,永远无法体会真正的逍遥。
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是一种心灵的绝对自由。在他看来,现实世界充满了各种束缚,无论是社会的规范、他人的评价,还是自身的欲望,都在无形之中限制着我们。要达到逍遥之境,就必须超越这些束缚。“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三句话可谓是逍遥境界的核心。“无己”,意味着摒弃自我中心的观念,不执着于自身的利益、身份和地位;“无功”,是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功绩和成就;“无名”,则是摆脱对名声的追逐。只有放下这些外在的东西,才能让心灵真正获得自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追求物质的满足、他人的认可而忙碌奔波,身心俱疲。我们害怕失败,担心被他人轻视,于是不断地迎合社会的标准,努力扮演好各种角色。然而,这样的生活看似充实,实则让我们失去了自我,离逍遥之境越来越远。庄子的逍遥思想,犹如一剂清凉剂,提醒我们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看,逍遥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态度。它是在看清现实的本质后,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就像庄子拒绝出仕,宁愿“曳尾于涂中”,也不愿成为“留骨而贵”的庙堂之龟。他选择了一种与世俗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清贫中坚守自我,在自然中寻找乐趣。这种选择,展现出的是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逍遥游》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二组 万延涛
作为大学辅导员,在阅读《逍遥游》后,其中所蕴含的自由精神与豁达境界,为我在学生工作中带来诸多启发与思考。
文章中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鲲化为鹏,击水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展现出宏大的志向与磅礴的力量。这让我联想到大学生,他们正处于充满朝气与梦想的年纪,拥有无限潜力。在工作中,我深刻意识到,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如同鹏鸟追求苍穹,鼓励他们突破自我局限,勇敢追逐梦想。比如面对对未来迷茫的学生,我会通过分享优秀校友的奋斗故事,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明确目标,在广阔的人生天地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所传达的超脱境界,也给我带来新的感悟。在大学生活中,部分学生过于在意名利与得失,在奖学金评选、学生干部竞选等事情上患得患失。此时,我会引导学生学习这种超脱的精神,不要被外界的评价与功利所束缚,更注重自身的成长与内心的丰盈。鼓励他们在参与各类活动时,将重点放在提升能力、丰富阅历上,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结果,做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逍遥游》还强调顺应自然的理念。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性格与发展节奏,在学生工作中,我深知不能将学生强行纳入统一的标准框架。对于性格内向但热爱学术的学生,尊重他们专注钻研的节奏;对于活泼外向、热衷于实践活动的学生,支持他们发挥优势。以包容的态度,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自由成长,实现真正的 “逍遥”。
《逍遥游》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在辅导员工作中,助力学生突破束缚,追求精神自由,在成长之路上自在翱翔。
《庄子》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 王敦海
《〈逍遥游〉学习心得:以庄子智慧指引教育实践与人生境界》
学习《庄子·逍遥游》,犹如在喧嚣尘世中开辟出一方宁静而深邃的精神天地。这篇经典之作蕴含的哲学思想,不仅给予我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更为我的教师职业与正蒙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启发。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笔下的鲲鹏形象,以宏大的气势展现出超越世俗的志向与力量。在教育工作中,我深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部分学生初入大学,对未来感到迷茫,陷入“得过且过”的状态。此时,我常通过分享杰出校友的奋斗故事、各领域领军人物的成长经历,帮助学生打开视野,让他们意识到个人发展与时代使命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像鲲鹏一样,突破眼前的局限,树立高远的目标,不被琐碎的日常和一时的困难所束缚,以更广阔的格局去规划自己的学业与人生。
然而,蜩与学鸠对鲲鹏的嘲笑——“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揭示了认知局限带来的短视。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满足于“60分万岁”的低标准,对新知识、新技能缺乏探索的热情。这让我意识到,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更要引导他们突破认知的边界。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引入学科前沿动态、跨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正蒙工作中,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学术竞赛、社会实践,拓宽他们的认知维度。让学生明白,不应像蜩与学鸠般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而要勇于追求更高层次的成长与进步。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一论述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在大学生的学习与个人修养中,积累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有的学生渴望快速取得优异成绩,却不愿花费时间扎实学习基础知识;在个人修养方面,希望拥有高尚品德,却忽视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我在指导学生时,注重引导他们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在学习上,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每日坚持阅读专业书籍、做笔记、思考问题;在个人修养上,从遵守校规校纪、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小事入手,逐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断积累知识与品德修养,才能像厚积的水承载大舟、厚积的风托起大鹏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种超脱功利的境界,对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学生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将学习视为获取证书、谋求工作的工具,忽视了自身兴趣和内在精神的成长。作为教师和文明行为导师,我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学生追求内心热爱、关注精神成长的氛围。组织读书分享会,引导学生探讨人生意义、道德伦理等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奉献的快乐,摆脱对个人得失的过度关注。让学生明白,真正的成长不仅在于外在的成就,更在于内心的充实与精神的升华。
《逍遥游》的智慧为我的教育工作和个人生活点亮了明灯。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庄子的思想为指引,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突破认知局限、注重积累、超脱功利,帮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追求真正的“逍遥”。同时,我也会不断提升自己,将《逍遥游》的智慧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在教育的天地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与学生共同成长,一同探寻生命的真谛。
读《逍遥游》:破执念之茧,寻精神之自由
庄子《逍遥游》开篇以鲲鹏之变,构建了一幅超越物理限制、直抵精神自由的宏大图景。鲲化为鹏,振翅高飞,不仅象征着生命的蜕变,更暗含了道家“物化”思想的精髓——万物皆在流转中变化,人若能参透此理,便能超越“小知”与“小年”的局限,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至高境界。这一思想,对身处物欲社会的现代人而言,犹如一剂清凉散,令人顿悟自由之真谛。
一、破“小知”之茧,得“大知”之境
蜩与学鸠笑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恰如现代人困于“信息茧房”,自以为是地评判他人。庄子以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对比,揭示了认知的时空局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乃“小年”之蔽;而宋人持章甫赴越国、惠子掊瓠无用之论,则显“小知”之狭。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常以碎片化信息构建认知体系,却陷入“达克效应”而不自知。真正的“大知”,需如庄子所言“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开放心态接纳多元知识,以批判思维审视既有观念,方能突破认知的茧房,抵达“物我两忘”的智慧之境。
二、破“名利”之茧,得“逍遥”之境
庄子笔下的鲲鹏,虽能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却仍需“去以六月息者也”,暗喻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唯有“无己”“无功”“无名”者,方能实现真正的逍遥。现代人常被物质利益所困,小迷惑改变人生方向,大迷惑则侵蚀人性本真。庄子提醒我们,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执着于此,终将失去生命的本真。正如列子御风而行,虽免于步行,却仍“犹有所待者也”,唯有忘却物我,超越功名,方能如至人、神人、圣人般,在精神世界中自由驰骋。这种逍遥,非消极避世,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是对世俗桎梏的勇敢挣脱。
三、破“执念”之茧,得“自然”之境
庄子以“物化”思想,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流转与变化。鲲鹏之变、朝菌蟪蛄之生死,皆为自然之道。现代人常因执念而痛苦,或困于过往,或忧于未来,却忘了“道法自然”的真谛。庄子告诉我们,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方能得自在。如大葫芦虽不能盛水,却可作腰舟浮于江湖;大树虽无用,却可庇荫行人。世间万物,本无绝对的有用与无用,唯有跳出固有思维,方能发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种对自然的顺应,非消极妥协,而是对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是对自我执念的彻底放下。
读《逍遥游》,如饮一泓清泉,涤荡心灵的尘埃。庄子以鲲鹏为喻,以寓言为舟,载我们穿越物欲的迷雾,抵达精神的彼岸。在这个充满诱惑与焦虑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庄子的智慧,以开放的心态破认知之茧,以超脱的姿态破名利之茧,以顺应自然之心破执念之茧,方能在纷繁世界中,寻得一片属于自己的逍遥之地。
《庄子》心得体会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真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道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道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看庄子的《道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巨鲲大鹏,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道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则无力承载大船。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我们在书海中、在困难中逐渐成长,小船历经风雨,变成了大船。倘若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当然,内涵深度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也是一种道遥游的前提与资格。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正蒙一院二组:王煜岿
2025年5月6日
读《道德经》与《庄子·逍遥游》有感
捧读《道德经》与《庄子·逍遥游》,仿若踏入一片宁静悠远的精神秘境,古老的智慧如潺潺清泉,浸润心灵,引发对生命、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索。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世间万物皆有其运行规律,人类应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这种思想让我意识到,生活中诸多焦虑与烦恼,往往源于对事物发展的过度强求。我们总想掌控一切,却在挣扎中迷失方向,违背了自然之道。“上善若水”更是以水喻人,赞美水滋养万物而不争的品性。在快节奏、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这种谦逊包容、默默奉献的精神尤为珍贵,提醒我们摒弃浮躁与功利,以平和之心待人接物。
《庄子·逍遥游》中,鲲鹏展翅九万里,看似逍遥自在,却仍有所凭借,需借助海运之风。而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列子御风而行,他们都未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一种超越世俗名利、忘却自我的境界。这让我明白,心灵的桎梏多由自身欲望与外界评价束缚所致。若能放下对功名利禄的追逐,摆脱他人眼光的羁绊,以豁达超脱的心态看待人生,便能在精神世界中获得真正的自由。
两部经典虽成书于不同时代,却都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探寻。它们教会我以淡泊从容的态度面对生活起伏,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万物,尊重自然规律;以超然物外的心境追求精神自由,不为世俗所累。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这些古老智慧恰似明亮的灯塔,指引我们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不迷失方向,寻得内心的宁静与自在,让生命在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道路上绽放独特光彩 。
《逍遥游》读书心得
正蒙一院第二组:奚力妍
在天空与泥沼之间:逍遥游的现代精神突围《逍遥游》开篇以"北冥有鱼"的恢宏意象冲击着读者的认知边界。庄子用鲲鹏九万里的高蹈姿态,在战国纷争的乱世中划出一道超越性的精神轨迹。这不仅是先秦诸子中最为瑰丽的哲学想象,更是一曲关于人类精神自由的永恒咏叹。两千三百年后的今天,当现代人深陷物质主义的泥沼,被精确计算的成功学所囚禁时,重读《逍遥游》恰似在钢筋森林中打开一扇天窗,让被规训的灵魂得以窥见那片未被丈量的精神苍穹。
一、逍遥的维度:解构世俗的价值坐标
庄子笔下的生物链呈现出惊人的倒置:学鸠嘲笑鹏鸟的徙于南冥,斥鴳讥讽大鹏的抟扶摇而上。这种"小大之辩"的叙事策略,本质上是将人类社会的价值标尺置于自然维度中进行解构。当宋荣子犹然"未数数然"时,列子御风而行仍"犹有所待",庄子层层剥开世俗认知的茧房,揭示出所有依附外物的自由都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在"朝菌不知晦朔"的认知困境中,人类引以为傲的理性尺度暴露出其局限性。蟪蛄无法理解春秋的完整轮回,正如人类难以想象以五百岁为春的冥灵大椿。这种认知层级的相对性,将我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解构成特定时空坐标中的临时标尺。大瓠的寓言颠覆了实用主义的评判体系。当惠子纠结于葫芦的实用价值时,庄子却看到了浮游江湖的逍遥可能。这种对"无用之用"的肯定,本质上是对工具理性的超越,为精神自由开辟出新的存在向度。
二、精神的游牧:超越存在的三重境界
"至人无己"的命题指向自我认知的革命。庄子并非否定个体存在,而是消解被社会角色固化的虚假自我。如同庖丁解牛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种对"真我"的追寻需要穿透社会规训的层层迷障。神人"乘云气,御飞龙"的意象,构建出绝对自由的象征系统。这种自由不是物理空间的扩展,而是精神维度的跃升。当姑射山的神人"尘垢秕糠皆可陶铸尧舜"时,展现的是对世俗权威的彻底超越。圣人"无名"的境界解构了功名体系的枷锁。在"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的超越性中,个体生命摆脱了社会评价的桎梏,实现了纯粹的精神自足。这种无名状态不是消极的隐遁,而是主动的价值重构。
三、现代困境中的逍遥可能
消费主义制造出永无止境的欲望循环,如同学鸠困守于榆枋之间的"生存正确"。当社交媒体将人生切割成无数个表演片段,庄子的"无用之树"反而提供了对抗异化的精神盾牌。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中,保持"形如槁木"的定力恰是现代人急需的修行。科技理性制造的认知囚笼,比战国时代的"小知"更具遮蔽性。大数据预测下的"完美人生"范式,本质上仍是鹏鸟眼中的学鸠之见。破解之道或许在于培育"若夫乘天地之正"的认知弹性,在技术洪流中守护精神的游牧性。当代社会的"逍遥游"需要在入世与出世间建立动态平衡。这既不是犬儒主义的逃避,也不是功利主义的妥协,而是像大鹏那样"去以六月息",在现实大地与精神天空之间建立有节奏的生命律动。站在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前仰望星空,现代人依然能听见鲲化为鹏时激起的远古回响。《逍遥游》给予我们的不是逃离现实的指南,而是重构认知的镜鉴。当物质进步的浪潮不断冲刷着精神堤岸时,庄子的哲学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不在于征服多少空间,而在于能否在心灵深处培育出翱翔九万里的精神维度。这种超越性的生存智慧,或许正是破解现代性困境的一把秘钥。
学《庄子》逍遥游有感
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在深入学习《庄子》逍遥游后,我对学生工作有了全新的感悟与思考。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让我意识到在学生工作中应放下功利心与自我中心。面对性格各异、目标不同的学生,不应以单一标准去衡量他们的成长,而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理解他们对未来的不同规划。就像大鹏乘风九万里,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各有其精彩,我们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包容与支持,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逍遥”之路。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的论述,也让我明白学生的成长需要积累与沉淀。在日常工作中,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引导学生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厚积薄发。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丰富的资源,助力他们“积厚水”以“负大舟”。
庄子逍遥游的思想,还提醒我要引导学生保持心灵的自由。在快节奏的大学生活中,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等多重压力,容易陷入焦虑与迷茫。我要帮助他们学会调适心态,不被外界的评价和标准所束缚,以豁达、超脱的心境去面对困难与挑战,在精神世界中实现真正的逍遥。
此次对《庄子》逍遥游的学习,不仅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为我的辅导员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将这些智慧融入实践,陪伴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追寻属于自己的逍遥之境。
《庄子·逍遥游》心得体会
近期学习了《庄子·逍遥游》,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以“无用”之心,育“大用”之才
理解:庄子笔下的“无用之树”,因其“不材”得以保全,暗含对世俗价值评判的反思。在学生培养中,“无用”并非真的无用,而是不局限于功利性的成才标准。
实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包容不同兴趣爱好与发展方向。鼓励学生探索专业之外的领域,如艺术、哲学、公益等,培养其多元能力与健全人格。认识到学生的“独特之处”可能在未来成为“大用之基”,避免以单一的成绩、荣誉等标准衡量学生。
二、持“逍遥”之态,做“有为”之事
理解:逍遥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超越世俗束缚、顺应自然规律的心态。辅导员工作繁杂,需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以更理性的态度应对问题。
实践:面对学生管理中的压力与挑战,如学业困难、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矛盾等,不焦虑、不急躁,以平和心态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急于求成,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我管理,在“无为”中实现“有为”,助力学生自主成长与发展。
三、悟“大我”之境,成“育人”之功
理解:《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体现了超越自我、追求“大我”的境界。辅导员应跳出个人利益与得失的考量,以学生成长、学校发展、教育事业进步为目标。
实践: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学生培养紧密结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与远大理想,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与人生意义。
《庄子·逍遥游》蕴含的智慧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了深刻启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将其哲学思想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助力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逍遥”前行、成就“大用”。
学习心得体会
庄子在《齐物论》中曾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作为高校一线辅导员,当指尖划过《逍遥游》的竹简纹路,那些关于鲲鹏展翅、蜩鸠笑之的寓言,忽然在学生工作的琐碎日常中照见了现实的投影。我们终日穿梭于教室与宿舍之间,在学业指导与心理疏导中往返,于职业规划与生活关怀间奔忙,恰似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大鹏,又似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鴳,在"有待"与"无待"的辩证中寻找教育的本真。
庄子笔下的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看似气势磅礴,却"风斯在下矣",终究是"有所待"的存在。这恰似高职教育中的学生群体,常陷入"我是谁""我能成为谁"的身份困惑。作为辅导员,我们首先要正视这种"有待"的现实——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职业认知模糊、抗压能力薄弱等问题,就像北冥之鱼尚未遇见化鲲的时机,需要教育者为其营造"积水"的环境。
高职学生的"有待",本质上是成长资源的暂时匮乏。辅导员需要成为"聚水成溟"的引路人,既要搭建技能竞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培风"的平台,更要在日常谈心谈话中注入"北冥精神"——让学生明白,暂时的困境不是人生的定局,就像鲲鹏需要积蓄力量才能展翅,青春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当我们在学生心中种下"虽千万里,吾往矣"的勇气,便是在"有所待"的现实土壤上,培育出超越性的人格种子。
面对鲲鹏的南冥之志,蜩与学鸠笑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这种"小大之辩"在高职教育场域中并不鲜见:社会常以本科教育为标尺,衡量高职学生的成长高度,甚至部分学生也陷入"我不如人"的自我否定。然而庄子早已告诉我们:"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麻雀有低空翱翔的自由,鲲鹏有万里扶摇的壮阔,教育的真谛在于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守护每一种成长的可能性。
在"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理念下,我们更应警惕"成功学"的单一叙事。有的学生擅长技术攻关,有的学生精于团队协作,有的学生热衷于志愿服务,这些不同的成长路径犹如《逍遥游》中的"万窍怒呺",共同构成了教育生态的丰富交响。当我们放下"小大之辩"的执念,用"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包容心态看待学生,就能在高职院校的土地上,培育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成长共同体。
庄子最终追求的"逍遥",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这与教育的本质不谋而合——真正的教育,是忘记功利计较的"无功",放下身份执念的"无己",在纯粹的精神对话中实现生命的共振。作为辅导员,我们常被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包围:奖助评定、安全排查、数据统计......这些"有用之功"如同《庄子》中的"斄牛",虽有赫赫之能,却难以捕捉"鼠之变"。唯有学会"心斋",才能在忙碌中守住教育的"无用之大用"。
庄子的逍遥,从来不是避世的消极,而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精神自由。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今天,高职辅导员的"逍遥",应当是在现实困境中保持育人初心的定力,在多元挑战中开拓创新路径的智慧。我们既要像大鹏那样"培风图南",把握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风向,又要如"姑射神人"般"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守护教育的纯净与美好。
面对"00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尝试将《逍遥游》中的哲学思想融入思政课堂:用"北冥之鱼"的蜕变故事激励专升本学生突破自我,以"庖丁解牛"的寓言引导实训学生掌握技能规律,借"庄周梦蝶"的哲思启发学生思考职业与人生的关系。这些跨越千年的智慧,在新时代的教育场景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让传统文化成为破解学生成长困惑的密钥。
《逍遥游》的结尾:"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或许教育的最高境界,正是忘记教育者的身份,在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中实现生命的逍遥。当我们不再纠结于"大鹏"与"斥鴳"的高低之分,不再执着于"有用"与"无用"的功利之辩,在各自的天空中,划出独特的飞翔轨迹。这,或许就是《逍遥游》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真正的逍遥,不在远方的南冥,而在每一个用心陪伴的当下;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完美的鲲鹏,而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正蒙一院2组 郭重蒲 2025年5月6日
正蒙一院第五组心得
《庄子·逍遥游》心得体会
商学院:安琼英
《庄子・逍遥游》以“鲲鹏击水”的磅礴意象,道破了生命超越局限的终极智慧。作为一名辅导员,学习后如观照镜鉴——思想教育的真谛,恰在“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之间,让学生在精神的“北冥”中,孕育属于自己的“鲲鹏之志”。
一、破“小大之辩”:看见每个灵魂的独特光谱
庄子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却未否定“朝菌”“蟪蛄”的存在价值。在学生思想教育中,日常易陷入“绩点至上”“模板化成才”的思维定式:用“鲲鹏”的尺度丈量“蜩与学鸠”,用“经世致用”的标准评判“无用之美”。面对“躺平”与“内卷”摇摆的学生,需如“且适志焉”的通透,既理解“抢榆枋而止”的现实选择,也守护“九万里风鹏正举”的理想主义。思想教育的第一步,是拆除“大小”“有用无用”的认知围墙,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在价值多元的星空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二、理解“无待之道”:从“被塑造”到“自生长”的觉醒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庄子的“逍遥”本质是精神独立。有的学生常困于”他人期待”的枷锁:父母规划的“稳妥人生”、社会定义的“成功模板”、同辈竞争的“隐形标尺”。思想教育需做“解牛之刀”,在谈心谈话中引导学生叩问本心。
破“工具理性”:用“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类比物质需求的有限性,警惕被“消费主义”“学历军备竞赛”异化;
立“价值锚点”: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讨论“奉献”与“自我实现”的辩证关系,近年“西部计划”志愿者中,许多学生正是在“无我”实践中找到了“有我”的生命厚度。
当思想教育从“灌输正确”转向“唤醒自觉”,青年方能如“培风图南”的大鹏,借力而不依赖,在时代浪潮中锚定精神的“北冥”。
庄子反对“强为之”的刻意,却非主张放任自流。思想教育的艺术,恰如“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是遵循成长规律,“因其固然”是尊重个体差异。
教育的终极使命,不是打造“标准化”的飞鸟,而是守护每颗种子成为自己的模样。愿我能做学生精神世界的“北冥”,容得下鲲鱼潜泳的深邃,也托起鹏鸟高飞的勇气,在”导而弗牵,强而弗抑”的智慧中,让思想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在自由而有方向的流动中,抵达属于自己的“南冥天池”。
《庄子·逍遥游》心得体会
商学院:丁云
《庄子·逍遥游》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以心灵自由赋能学生成长。《庄子·逍遥游》以“鲲鹏展翅”的寓言开篇,揭示了“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的生命境界,其核心思想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辅导员需在尊重规律、包容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突破世俗束缚,实现心灵自由与全面发展。
一、顺应自然:尊重学生个性化成长规律
庄子提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强调万物各有其生长节奏。辅导员面对学生群体时,需摒弃“标准化”评价体系,关注个体差异。例如,对内向学生采用渐进式沟通策略,对焦虑学生通过“无用之用”的视角引导其接纳阶段性迷茫。正如《逍遥游》中“水积风厚”的比喻,教育需积蓄能量,通过心理团辅、生涯规划等“厚德”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支持。
二、无为而治:构建自主发展的教育生态
“无为”并非放任,而是通过营造自由氛围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辅导员可借鉴“至人无己”理念,减少对学生的过度干预,例如在班团建设中推行“项目制”管理模式,让学生自主策划活动、解决问题。面对学生挫折时,以“安时而处顺”的态度引导其将困境转化为成长契机,如将学业压力转化为科研动力,实现“无待”境界的实践转化。
三、乘物游心:培育超越困境的精神力量
《逍遥游》中“背负青天”的意象,启示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构建强大的精神内核。通过“正念训练”“生命叙事”等工作方法,引导学生以“庖丁解牛”的智慧化解人际矛盾,以“姑射神人”的专注应对学业挑战。当学生面临考研失利等挫折时,可借“蜩与学鸠”的寓言,启发其理解“小大之辩”的相对性,在接纳现状中积蓄破茧之力。
学《逍遥游》,做学生心灵的摆渡人
正蒙一院:梁娅妮
身为大学辅导员,在研读庄子的《逍遥游》时,内心涌起诸多感悟,仿佛开启了一场穿梭古今的心灵对话,让我对自身的职责与教育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晰在学生成长道路上该如何助力他们追寻属于自己的 “逍遥”。
《逍遥游》开篇便以奇幻的笔触描绘鲲鹏之变化与遨游九天之壮举,“之鲲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以这般恢弘的想象,勾勒出一种超脱尘世、无拘无束的生命状态。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正宛如那等待振翅的鲲鹏,他们怀揣着梦想与憧憬,努力汲取知识的养分,为有朝一日能够展翅高飞积蓄力量而。作为辅导员,我深感自己肩负着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挖掘潜能的重任,如同为鲲鹏点化羽翼,使其明晰自身优势与定位,不被狭隘的思维和眼前的困境所局限,勇敢地去拥抱广阔的天空。
庄子在文中借宋荣子之例阐述不为外物所动、不被赞誉与诋毁左右的自在心境,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本心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如今,各种信息浪潮般涌向学生,从学业成绩的焦虑、社团竞争的激烈到网络舆论的纷扰,稍有不慎,他们便可能被裹挟其中,迷失自我。身为辅导员,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引导学生培养豁达的心胸与清醒的头脑,让他们懂得在喧嚣中洞察真我,不被无端的外界评价左右情绪与行动轨迹,以一种平和且坚定的姿态稳步前行,向着既定的目标踏实迈进,这不正是对庄子所倡导精神境界的现实践行吗?
而列子御风而行,虽潇洒却仍有所待,庄子最终追求的是无待而游于无穷的至高境界,这让我思考良多。辅导员的工作也应帮助学生探寻这种内在的自由与超脱。在这个物质与精神相互交织的时代,物质的丰盈难以完全填补内心的空虚,只有启智润心、塑造健全人格,才能让学生成为精神上的。巨人从日常的心理疏导、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到鼓励他们投身社会实践、参与多元文化活动拓宽格局,我期望学生们能逐步摆脱对他人认可、外在物质条件的过度依赖,从内心深处绽放出自信与从容,自由且坚定地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逍遥游》给予我的启发远不止于此,它宛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在辅导员之路上的旅程。我愿以庄子的思想智慧为指引,不断探索助力学生成长的新路径,让他们的大学时光成为通向心灵自由与人生精彩的逍遥之旅,为他们摆渡至理想的彼岸,见证每一名学生都能拥有无悔青春,向着美好未来振翅翱翔,书写独一无二的传奇故事。
正蒙导师经典研读 道德经 心得
正蒙一院:申洁
本周开启了庄子的学习。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深入研读《庄子・逍遥游》,那些充满哲思的语句,如同一把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学生管理工作新境界的大门。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以生动的比喻道出万物各有其需、各安其位的道理。这让我联想到高校学生群体的多样性,他们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兴趣爱好,需求也千差万别。有的学生渴望在学术领域深耕,一心钻研专业知识;有的学生热衷于社团活动,希望通过实践锻炼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所有学生,而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例如,针对学术型学生,我们可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对于实践型学生,则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让他们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找到成长的支点。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用浅显的自然现象揭示出积累的重要性。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知识、能力、品德的积累同样不可或缺。这提示我们在管理工作中,要引导学生重视日常积累,帮助他们制定科学的成长规划。比如,对于刚入学的新生,组织学习经验分享会,让高年级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打好知识基础;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主题班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助力学生厚积薄发,在未来的人生航程中扬帆远行。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所描述的这种超脱境界,对于学生在面对外界评价和压力时有着深刻的启示。在校园生活中,学生难免会受到他人的赞扬或批评,容易陷入盲目自信或自我怀疑。我们需要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心谈话等方式,引导学生保持平和的心态,坚定自我,不被外界声音轻易左右,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逍遥游》中的字字句句,都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激励我在工作中不断探索、践行,助力学生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
正蒙导师经典研读心得
正蒙一院:张馨予
本周开启了庄子的学习。
研读《庄子・逍遥游》,仿若踏入一片深邃无垠的思想原野,其中精妙绝伦的哲学思辨,为我作为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具启发性的全新视角。
文中所描绘的大鹏展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看似气势磅礴的翱翔,实则仍需凭借海运之力,终究未能达到绝对自由的逍遥之境。这一意象恰似当下学生的成长境遇。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前行的道路上,往往充斥着来自家庭、社会以及自身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以校园常见现象为例,部分学生出身普通家庭,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使他们在参与一些需要资金支持的竞赛、实践活动时显得力不从心;还有些学生因性格内向,在团队协作、社交场合中难以充分展现自我,从而错失诸多锻炼机会。这些外界环境与自身条件的束缚,就如同困住大鹏的“海运”,阻碍着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作为辅导员,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奖学金评定等显性指标,更应该深入了解学生背后的故事,通过开展一对一谈心、组织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打破认知局限,让他们明白,这些困境并非是无法逾越的障碍,而是锤炼自身、实现成长的宝贵契机。比如,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申请助学金等途径克服困难,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性格内向的学生,能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小组合作项目,逐步提升沟通交流能力,突破自我设限。
庄子所倡导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宛如一记警钟,时刻提醒着我在辅导员工作中应摒弃功利之心。在日常工作里,我们常常面临着各项考核指标与荣誉评比,但这些绝不应成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真正的教育,是要将每一位学生都视为独立且独一无二的个体,关注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与渴望。我曾遇到一名学生,成绩优异却始终闷闷不乐。经过多次深入交流,我才发现他一直活在父母的期望之下,做着自己并不热爱的事情。于是,我与他一起剖析兴趣与职业规划,鼓励他勇敢地与父母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逐渐找回了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这个案例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们要以“润物细无声”的耐心与关怀,融入学生的生活点滴,引导他们挣脱外界的喧嚣与干扰,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助力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实现精神层面的自由与成长。
《庄子・逍遥游》不仅是一部穿越千年的哲学经典,更是照亮辅导员工作道路的明灯。它让我明白,在育人的征程中,我们既要帮助学生冲破现实的桎梏,又要引领他们追寻精神的自由,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不平凡的教育使命。
《逍遥游》心得体会
部门:学生教育与就业指导办公室 姓名:冯利军
通过学习庄子《逍遥游》,被庄子那汪洋恣肆的想象与雄奇瑰丽的文字所深深吸引,更觉其中蕴含着无尽的人生哲理与精神境界,引领我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探寻心灵的自由与安宁。
一、突破认知局限,拥抱广阔天地
《逍遥游》开篇便以鲲鹏之变震撼人心。北冥之鲲,化而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般宏大的意象,打破了我对世间万物大小的固有认知。而蜩与学鸠却嘲笑大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它们以自己狭小的视野和有限的认知,无法理解大鹏的壮志与追求。这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常常被自己的认知边界所束缚,习惯于用固有的思维模式去评判他人和世界。
二、超越功名利禄,回归心灵本真
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至高境界。“无己”并非是要我们否定自我,而是要超越自我的局限,不被世俗的观念和欲望所左右。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他能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但仍未达到“无己”的境界。列子御风而行,看似逍遥自在,却“犹有所待者也”,未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三、顺应自然之道,与万物和谐共生
庄子在《逍遥游》中强调“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体现了他顺应自然的思想。大鹏能够乘风而起,翱翔天际,正是因为它顺应了自然的规律,借助了风的力量。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应当学会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遵循其内在的规律。
四、无用之用,蕴含大智慧
惠子以大瓠之大而无用为憾,庄子却以“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点醒了他。在庄子看来,“有用”与“无用”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看似无用的东西,在特定的情境下,可能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以功利的眼光去评判事物的价值,只关注那些能够带来直接利益的事物,而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
《逍遥游》如同一座智慧的宝库,通过学习都能让我从中汲取到养分。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以庄子的逍遥思想为指引,不断突破认知的局限,超越功名利禄的诱惑,顺应自然之道,以一颗豁达、淡泊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和机遇,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自由和价值。
学习庄子《逍遥游》心得
正蒙一院 关莹莹
庄子的《逍遥游》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篇章,它以奇幻的想象、深邃的哲理,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学习《逍遥游》,仿佛开启了一场心灵的遨游,让我在其中不断反思自我,探寻生命的真谛。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以鲲鹏的奇幻形象开篇,描绘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宏大与自由。鲲鹏之大,超越了常人的想象;鲲鹏之志,更是直冲云霄,扶摇直上九万里。这种自由,不是简单的无拘无束,而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因素所束缚:家庭的责任、社会的期望、物质的需求……这些因素让我们难以真正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然而,庄子通过鲲鹏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于外在的解脱,而是来自于内心的豁达与超脱。只有当我们不再被世俗的观念所左右,不再被物质的欲望所迷惑,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自由。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庄子以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对比,阐述了见识与境界的差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它们的生命短暂,见识有限,无法理解更广阔世界中的规律与奥秘。而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它们历经岁月的沉淀,拥有更深远的见识与更广阔的胸怀。这让我反思自身,我们常常因自身的局限而对世界产生误解,被一时的得失、短暂的成败所左右。只有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与格局,才能像大鹏一样,不被眼前的风雨所动摇,以更从容的姿态面对人生的起伏。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笔下的至人、神人、圣人,他们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累,达到了真正的自由与逍遥。他们不依赖外在的条件,不被功名利禄所束缚,以一种超然的心态游于天地之间。这种境界,是心灵的彻底解放,是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知。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的追求所迷惑,为了名利奔波劳碌,却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我。庄子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于外在的拥有,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当我们不再被欲望所驱使,不再被世俗的评价所左右,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逍遥。
学习《逍遥游》,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生活。我们常常因为执念而陷入困境:对成功的渴望、对失败的恐惧、对他人评价的在意……这些执念让我们的心灵无法宁静,无法真正自由地生活。庄子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只有当我们放下执念,不再被外在的得失所左右,才能真正回归内心的本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些小事做起:减少对物质的依赖,多关注内心的感受;放下对他人的期待,多理解他人的难处;不再追求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当我们逐渐放下执念,内心会变得更加宁静,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正蒙导师经典研读《庄子·逍遥游》心得
正蒙一院:李倩雯
当我以一名辅导员老师的身份,再次翻开《庄子·逍遥游》,书中的文字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心中别样感悟的大门。
书中描绘的鲲鹏,身躯庞大无比,它在迁徙之时,那遮天蔽日的气势震撼人心。然而,即便如此强大的鲲鹏,也需凭借海风之力才能展翅高飞。这让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他们恰似那即将振翅的鲲鹏,每个人的体内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心中怀揣着五彩斑斓的梦想。而我们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知识,就如同那托举鲲鹏的海风。只有让学生们扎实地掌握这专业知识,他们才能在未来广阔的职业海洋中,如鲲鹏般自由遨游,追逐属于自己的天际。
庄子巧妙地运用朝菌、蟪蛄与鲲鹏进行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小大之辩的哲理。在学生们的成长道路上,同样存在着格局和境界的巨大差异。有些学生就像朝菌和蟪蛄,目光仅仅局限于眼前的一方天地,只看重当下的分数高低和些许小利益,缺乏对未来的长远规划和广阔视野。而另一些学生则如同那志存高远的鲲鹏,他们有着清晰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为了未来的职业发展,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作为辅导员,我的责任便是引导这些学生拓宽自己的视野,打破思维的局限,树立起宏大的格局,让他们明白“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道理。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句话倡导我们追求一种超越自我、不追逐功名利禄的高尚境界。在当今这个充满各种诱惑的社会里,学生们很容易在纷繁复杂的外界干扰中迷失前进的方向。作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要引导他们学会坚守内心的那份宁静,不为外界的喧嚣和诱惑所动摇。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专注于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将追求知识本身作为一种乐趣和目标,而不是仅仅为了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
在未来的辅导员工作中,我会将《庄子·逍遥游》中的智慧化作一盏明灯,时刻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我会用这份智慧去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成为有大格局、有追求的人。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他们定能在大数据与会计的专业领域中,如鲲鹏般自由翱翔,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篇章。
庄子《逍遥游》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 任芬芬
读逍遥游:超越性自由的三重境界破“物我之限”——鲲鹏隐喻,以“鲲化鹏徙南冥”的奇幻叙事,解构世俗对“大小”“强弱”的固化认知。鹏需“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方能南飞,暗喻绝对自由需突破客观条件束缚,批判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功利桎梏。消“有待之困”——列子御风的辩证,列子“御风而行”看似自由,却仍依赖“风”这一外物。庄子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无待”观,揭示真正的自由源于与自然法则的共振,而非外力依附。达“至人无己”——终极逍遥的实践路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逐层递进:剥离自我执念→消解功利目的→超脱社会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主体意识与宇宙规律的浑然一体,此为“逍遥”的终极状态。现实批判:对功利社会的解构“蜩与学鸠”的当代镜像,小虫讥讽鹏鸟“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映射现代社会对“成功标准”的狭隘定义。庄子以“小知不及大知”直指认知局限导致的价值观内卷,批判功利主义对人性多维度的压缩。“大瓠之种”的生存启示,惠子抱怨大葫芦“无用”,庄子反诘“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揭示工具理性对创造力的扼杀。呼吁跳出“实用—废弃”的二元思维,重构“无用之用”的生存智慧。
逍遥精神的实践转化认知升维:从“竞争逻辑”到“生态位思维”
如斥鴳笑鹏,实为“二维视角评判三维存在”。当代人可借鉴“小大之辩”,在职业选择、人生规划中确立差异化的价值坐标系,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陷阱。心理脱困:构建“无待”情绪管理系统,庄子“安时而处顺”并非消极躺平,而是剥离对外部认可的依赖。如“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的定力,为信息过载时代提供精神锚点。生态哲学:万物齐一的可持续启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宇宙观,暗合深层生态学主张。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将“逍遥”拓展为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文明范式。
跨文明对话中的庄子与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共鸣:共倡非对象化的存在方式与斯多葛学派比较:同样主张顺应自然,但庄子更强调主动“化入”而非被动接受禅宗“本来面目”说的道家渊源:皆指向剥离社会规训后的本真状态。
《逍遥游》是以诗性智慧为现代人提供认知重构的镜鉴。在高度工具化的社会中,庄子的“游世”哲学恰似一剂解毒剂,引导我们在“有待”与“无待”的动态平衡中,探索更富弹性的生命形态。
读庄子《逍遥游》心得体会
部门:教学办俞稳杰
庄子的《逍遥游》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篇章,它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还对现代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启示。作为高校教师,读《逍遥游》后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和体会,以下是一些我的心得体会:
一、对自由的理解与追求
《逍遥游》中,庄子通过鲲鹏的寓言,描绘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自由自在的境界。鲲鹏展翅高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宏大的景象象征着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常常被教学、科研、行政等事务所束缚,很难有时间去思考更广阔的人生意义。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并非外在的无拘无束,而是一种内心的豁达与自在。只有当我们放下名利的追逐,才能真正感受到心灵的自由。
庄子追求的自由并非逃避责任,而是一种在责任中找到的内心宁静。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然而,庄子的思想让我们明白,即使在责任的重压下,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心态,找到内心的自由。比如,将教学视为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将科研视为探索未知的乐趣,而不是单纯的义务。这样,我们既履行了责任,又享受了自由。
二、对教育的启示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启示我们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兴趣和学习节奏,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三、对人生的思考
庄子在《逍遥游》中批判了功名利禄的追逐,认为这些都是束缚人的枷锁。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功利所驱使,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自己保持这种超越功利的心态,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不应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份好工作、稳定收入,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为有独立人格、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庄子提倡顺应自然,顺应天性。这种思想提醒我们,生活不应被过多的欲望和外在的规则所束缚。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放松,学会享受生活中的简单与美好。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不仅能帮助学生保持身心健康,还能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和豁达。
四、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读《逍遥游》后,教师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我们是否被功名利禄所束缚?是否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自我反思,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师的岗位上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庄子的《逍遥游》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著作,它不仅让我们对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对我们的人生境界、教育教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将其融入到教学、科研和生活中,努力培养出有独立人格、有创新精神、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同时也让自己在教师的岗位上实现内心的自由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