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正蒙三院2025春季第二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3-24

《道德经》学习感悟

正蒙三院第一组:刘瑞珊

作为一名教师,学习《道德经》的前10章,让我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对教育工作的启发。老子的思想虽然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其对人性、自然和社会的洞察,依然能为现代教育尤其是学生管理和思想道德修养提供宝贵的指导。

老子在开篇就提出了“道”的概念,强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让我联想到教育的本质。我们常常试图用明确的规则和标准去规范学生,却忽略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内心的“道”,即自我成长和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教育不应仅仅是外在的约束,更应是内在的觉醒。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而不是用统一的模板去塑造他们。

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常常面对各种对立的现象,比如优秀与不足、竞争与合作、规则与自由等。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这启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二元对立的眼光看待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在对立中找到平衡。例如,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们不应只看到他们的不足,而要发现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潜力,如动手能力、创造力等。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发光发热。

老子还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这让我反思教育中的竞争观念。过度强调竞争往往会引发学生之间的攀比和嫉妒,不利于班级的和谐氛围。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引导他们关注集体利益,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荣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团队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在互助中进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老子的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他强调“上善若水”,水具有柔弱、谦逊、利他的品质,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争。教师应以水为榜样,用柔和的方式教育学生,而不是强硬的管教。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习水的品质,培养他们的谦逊、宽容和利他精神。通过故事分享、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这些品质的重要性。

老子还提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追求满盈,以免招致损失。在教育中,教师应避免过度施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观,不要盲目追求高分或荣誉,而是注重过程和成长。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让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下发挥自己的潜力。

此外,老子在第10章中提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强调身心合一,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这让我意识到,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专注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冥想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压力,保持内心的宁静。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专注,避免浮躁和分心,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提升。

总之,《道德经》的前10章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智慧在于顺应自然、尊重个性、注重内在修养。教师应以柔和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在对立中找到平衡,在合作中实现成长,在内心深处树立坚定的信念和道德准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品德,既有个性又有合作精神的学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道德经》学习感悟

        正蒙三院第一组朱道媛

初读《道德经》前 10 章,仿若踏入一座古老而深邃的智慧宝库,每一字句皆如熠熠生辉的珍宝,引人沉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篇便点明那至高无上的 “道” 难以用寻常言语精准表述,它超越了世俗定义的边界,神秘又令人敬畏。这让我意识到,世间诸多精妙真谛,恰似这 “道”,需用心体悟而非单纯依赖言辞传达。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等语句阐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生活中的苦与乐、得与失,不正是这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困境中或许潜藏着转机,顺遂时亦不可忘形,因祸福相依。懂得此理,面对生活的波澜便能多几分坦然。

“致虚极,守静笃” 则为心灵指引方向。在如今喧嚣纷扰的尘世,内心常被杂念充斥。学习此句后,尝试让自己静下来,摒弃外界纷扰,于静谧中聆听内心真实渴望,方觉内心安宁才是幸福本源。

研读这 10 章,我领悟到为人处世应效法自然之道,谦逊低调,不肆意张扬。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亦当有此胸怀,少些功利计较,多些默默付出。在追求理想之途,不冒进、不浮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道德经》如明灯,驱散眼前迷雾,照亮前行之路,往后岁月,我愿反复研读,汲取更多智慧滋养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