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行政组2024春季第十六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08

2024年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书院  建军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孔子四戒。

孔子四戒提出了善于人生修养的重要教诲,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思考、决策和行为中应当避免的四种倾向,对于我们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毋意”就是告诫我们,不凭空臆测、妄加臆断。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应该基于事实和证据进行理性分析,有了这种态度有助于保持客观、公正,避免误导判断,做出错误的决策。

“毋必”是提醒我们不要过于武断、绝对化。在做决策时,不是一味地坚持已见,排斥他人,要有开放的心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和可能性,吸收众人的智慧,做出更全面、合理的决策。

“毋固”警示我们不要固执已见,不能太主观。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意识,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更好地适应变化,迎接挑战,不断提升,不断进步。

“毋我”教育我们不要自以为是。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学会倾听,勇于反思,更好地改进和提升自己。

孔子四戒就是告诉我们,要保持理性、开放、灵活和谦虚的态度,去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但这八个字,看似简单,要做到,其实不易啊!


学习论语心得

正蒙书院 李莉

这周学习了子罕篇,通过精炼的言语,道出了关于个人修养与学习的重要原则。我深受启发和触动。

首先,我从中领悟到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只有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够真正获得知识和智慧。

其次,我对孔子关于修养和品德的观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孔子认为人应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我深以为然,这与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最后,我被子罕篇中的一句话“人不迁其性,不离其风”深深感动。我明白了人应该坚守自己的本性和原则,不被外界的风俗习惯所左右。这对我个人的成长和价值观的确定都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我将会努力践行孔子的教导,不断追求真理和提升自己。


学习心得

正蒙书院李淑君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 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里有人说:“孔子真是伟大啊!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使他树立名声的专长。孔子听了这话,对弟子们说:“我干什么好呢?是去驾马车呢,还是去当射箭手呢? 我还是驾马车吧!”

人越是高贵,对自己的评价就越是谦虚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孔子博学多才,精通六艺,也正因如此,孔子在各方面的才能都显得不是很突出,让达巷党人产生了博学而无所成名的误解。面对这种不知道是称赞还是讥讽的话,孔子的回答很有趣:与射箭相比,我还是比较擅长驾车啊!”按照朱熹的注解,射、御都在六艺之中,但善射者位尊,而执御者卑,孔子这么说是谦虚的体现。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喜欢夸耀自己,有钱的炫耀财富,有才的恃才傲物,能说的夸夸其谈,有学问的总是小瞧他人,在这样骄傲的夸示中,获得心里的满足。而谦虚的人则不然,不论有着多么卓越的才能,他们总是喜欢俯下身来,倾听别人的意见,接受别人的指点。所以,所有的人都喜欢与谦虚的人共事。也就是说,谦虚的人能打造最为和睦的人际关系,得到最大限度的认同,也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这一点,最典型的当属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谓尽人皆知。当时,诸葛亮只有二十七岁,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青年。而刘备已经年近五十,并且是天下闻名的英雄。为见到诸葛亮,刘备多次来隆中拜访,足见刘备为人之谦虚。见到诸葛亮以人后,刘备耐心向他请教。诸葛亮被他的尊重和谦虚感动了。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出山辅佐,帮刘备打下一片江山。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则能使人获得最大的进步。这是因为,谦虚的人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能看清自身不足和别人的长处。有了这种谦虚的态度,就会不断地学习进取,最终完善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学问和能力。历史上,孔子算是真正懂得谦虚的人,所到之处,不管是名流贤士,还是山野村夫,孔子都能俯下身来向人家请教。因此,他才成为那个时代最为博学的人。

不仅如此,谦虚还是一种聪明的生存方式。那些傲慢的人,往往会自以为是,甚至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也要不懂装懂。当真相大白之时,这些人就免不了会出丑会丢人现眼。如此一来,骄傲者就会形象大损,进而影响到工作和事业。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在取得某些成绩的时候,便会表现出目中无人的傲气。像这种人,就会丢掉原先踏实勤恳的美德,事业上会从此止步不前。另外,由于傲慢,轻视他人,原先的合作伙伴也会弃之而去陷入内外交困,深陷危局。比方说,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因其居功自傲,时常以人军功自诩,结果招来杀身横祸。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谦虚品质和智慧。他并不追求名利和地位,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学问和道德修养。他对于技艺的平等看待也体现了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这种品质不仅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使他成为了人们敬仰的对象。

对于现代人来说,孔子的这种谦虚品质和智慧同样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平等看待各种技能和职业,不要因为某些职业看似平凡而轻视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智慧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书院  赵鹏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到边远地区去居庄。有人说:那地方非常鄙陋,怎么能居住呢?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那儿,怎么会鄙陋呢?”“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物质上的简陋荒僻;一是指精神上的庸俗浅薄。对于物质上的简陋荒僻,孔子是不在乎的。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强调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于精神上的庸俗浅薄,通过教化的方式,传播文化知识,改变陋风旧俗,开启人们心智,教以文明礼仪。

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其价值并不取决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取决于他的内在品质。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和外在环境的优越,而应该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提升。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容易被物质享受所诱惑,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充实。然而,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往往来源于内心的平和与善良,而不是外在的财富和地位。

从社会层面来看,提醒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不应该只看他的社会地位或财富,而应该看他的品德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普通却有着高尚品德的人,他们的生活可能简朴,但他们的存在为社会带来了正能量和温暖。这样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君子

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如何看待和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个人如果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即使在最简单的环境中也能找到快乐和满足。这种态度有助于我们减少对物质的依赖,增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指导。它告诉我们,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只要我们保持内心的善良和正直,就能够超越物质的限制,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书院:乔芳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牢说:“孔子说过:‘我不曾被国家任用,所以学得了一些技艺。’”孔子认为自己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做官,为了谋生才掌握了这许多的技艺。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孔子的求学问,就成了为自己学问而学问,汉朝之后的读书人多用孔、孟思想做敲门砖,求取功名,这不是孔子的精神。孔子是为自己做学问,不以学问作功名富贵的尝试工具,所以他的学问,到达最高的艺术境界做事情只有为自己做,没人要求,只是自己兴趣所在,非做不可。因为这样,才没有条件,没有限制,也不考虑这一套东西学了能不能混饭吃。必须有这个精神,才能深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否被国家或者单位重用,自有人的机缘。但是,作为人才,不为国家或者单位用,并不意味着就不能为国为民甚至为人类作出贡献甚至是杰出的贡献。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些人才慨叹生不逢时,实际上这是狭隘的观点。自己之才,自己不用,谁复用之?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书院:高巍

这一节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灵活态度和坚守原则的智慧。孔子认为,用麻做礼帽是合乎传统礼节的,但现在大家都用丝来做,因为这样更节俭,所以他从众。这显示了孔子并非固执地拘泥于旧制,而是能够理解并接受在不违背礼的本质的前提下,因现实情况而产生的合理变化,他重视礼的精神实质而非形式。

然而,在关于臣子拜见君主时应在堂下拜还是堂上拜的问题上,尽管当下流行在堂上拜,孔子却坚持在堂下拜。因为在堂上拜显得傲慢,违背了礼的谦逊和恭敬精神。这表明孔子在某些关键的礼节问题上,即便众人都改变了做法,他仍坚守传统的礼,以维护其内在的价值和秩序。

从这一节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对于礼的态度是既灵活又有原则的。在不影响礼的核心价值和道德内涵的情况下,他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但当涉及到礼的根本精神和道德准则时,他则坚定不移地捍卫传统。



学习心得

正蒙书院 王文宝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提出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其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指导原则。

毋意强调的是不要主观臆断,不基于充分证据和理性分析做出判断。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根据个人的有限经验或一时的情绪做出快速的判断,这种判断往往不够准确,也容易引发误解和不必要的矛盾。孔子倡导我们要用更加公正和客观的眼光看待问题,避免被个人情绪或偏见所左右。例如,在评价他人行为时,应当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因素和情境背景,而不是简单地下结论。

毋必讲的是避免绝对化的态度。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鲜有事情是完全绝对或一成不变的。固执己见不仅会限制个人的视野,也会使个体在面对新情况时缺乏应变能力。孔子提倡我们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比如在听取他人意见时,即使与自身初始观点不同,也应保持开放心态,考虑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毋固强调的是思想上的变通和行为上的适应。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如果过于固执已知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忽视更为合适或创新的解决策略。孔子鼓励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例如,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或人际关系,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沟通策略,往往能更好地融入并影响环境。

毋我着重于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孔子认为,过于自我中心的人难以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人,这在人际交往中是极大的障碍。通过减少自我中心的思想,增加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可以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提升和完善。

孔子的这四项原则是对其学生及后人的一种提醒,即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应当追求一种平和、谦逊、客观和开放的态度。这些原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理性而又有道德感的人的哲学框架。

在现代社会,这些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人们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作出冲动的判断,或者过于坚持个人观点。孔子的教导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冷静和客观,学会倾听、理解并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这样才能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游刃有余,同时也能促进个人的内在成长与外在的和谐。



《论语》之《卫灵公篇》的学习体会


七方教育研究院:田稼之

6月25日的经典研读学习会上,我与七方教育研究院全体同仁共同学习了《论语》中的《卫灵公篇》。在此次学习过程中,大家结合个人工作与生活实际,深入讨论了《卫灵公篇》中的“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以及“有教无类。”三句经典箴言。我希望通过这篇心得体会,分享我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的成长和进步过程中自我反省与改正错误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这不仅适用于学生,同样适用于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每一个失误或不当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修正,就会成为阻碍学生进步的绊脚石。因此,教师应时刻保持谦逊和自省,学会在每次授课后进行反思,主动寻求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确保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让其认识到错误是成长的一部分,勇于面对并改正错误,并在改正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成为更好的人。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则提醒我们,纯粹的冥想与空想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知识和进步,唯有通过实践和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坚持自我提升,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进修培训,确保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多学习、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来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此外, “有教无类”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了教育的普遍性和平等性,认为教育应当面向所有人,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在当代教育中,这一理念尤为重要。因为每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潜力,所以教师应当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为其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在课堂上,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需求,努力创造一个包容、鼓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在深入学习和思考《论语》中的这些经典箴言后,我深感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这些教育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智慧和经验,也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作为大学老师,应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时,也要积极倡导和实践“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让他们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17

——七方教育研究院 孙彩贤

今天是星期二,学习了《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该篇42章,其中记述的内容主要包括治政、“仁”与“礼”、人格与德行等方面。

在《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中,孔子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这句话让我明白,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与修养的完善,而非一味地在意他人是否了解自己。提醒我们要将精力放在自我成长与进步上,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而不是过分地追求外界对自己的认可。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中,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前瞻性的思维。人,不能仅限于眼前的安逸或困境,而要未雨绸缪,为未来做好准备。维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变化。

总之,《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我们在品德、智慧、品格和人生态度上不断地提升和完善。我将继续用心地领悟其中的内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修养、更具道德品质的人。


2024年625

学习《卫灵公篇第十五》有感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王玉琴


本篇共四十二章,记述的内容比较广泛。在治政方面,孔子依然把统治者的德行作为强调的重点。这里,特别突出地表达了孔子对人民的认识观念,即人民处于被统治地位,人民又是一个永远不变的社会存在。从这样的观念出发,孔子逻辑地得出结论,如何正确对待民众,是统治者无从回避的问题,而社会是发展还是倒退,责任全部在统治者身上。实质上,这个问题仍可归属于“仁”与“礼”的理论范畴之中,只要统治者知礼行仁,其他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德行方面,孔子特别集中地论述了君子的人格要求。在孔子理想人格的范畴中,君子是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种人格类型,它虽然不如圣人完美:但它是人们普遍可以达到的标准。因而在各个篇章,都可看到孔子的相关论述。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得很多又都能记住的吗?”子贡回答:“是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我是有一个基本道理贯串在所学之中。对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会经历和学习很多很多东西,不可能一一都记住,但我们要有一种学习的思路,就是坚持,持之以恒,同时,学习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让自己在冗杂的知识积累中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是可以终身遵循的?”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于别人。” 在这里,“其恕乎”这三个字说出了“恕”的精神,就是以自己的感受推想别人的感受,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世儒学将“恕”的精神上升为“道”的高度,称之为“恕道”,就是推崇宽宏的君子器量,可以包容他人,好的会欣赏,坏的也能容忍。就像上天庇佑万物,土地承载万物一样,君子应该有天地般宽广的胸怀,而不是清高、傲慢的心态,这样才能培养出内在的福德。恕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命状态,原谅别人就可以解放自己,生活在嫉妒中受害最深的不是被嫉妒者,而恰恰是自己。因为放下,所以洒脱,因为放弃,所以自由。以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器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品德。古人常说的“雅量”,值得就是宽宏的器量。一个有器量、能容人的人,总能处处与人为善,得到周围人群的高度评价,在各个领域中都能赢得成功的契机。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说,君子凡事都要求自己,小人凡事都要求别人。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能太多的见到这种人,这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不理解和相互攻击的发生,如果我们自己做不了一个好老师,严于律己,还怎么要求学生做一个好学生,自律他律呢?

15.22子曰:“君子衿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夺,团结而不结党营私。这一点在我们当下的工作中也很有启发,我们一直在强调团体凝聚力,但有些人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理解偏差,在行为上打着团结的幌子在谋取私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孔子已经对我们有了告诫,在我们的工作里,更要以身作则去践行,这样才能使社会和谐,人人心中坦荡。

所以要想做一个君子,首先要做到克已复礼,在这个大前提下,君子在立身处世方面还有许多具体要求,做到人格完善,坚持学习,懂得约束和节制,从而求得社会稳定有序。


《论语》第十五章先进篇心得体会

七方教育研究院:姚萍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从为师的角度看,“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只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试图告诉子贡他的学识并非是记问之学。我们今天评价一个人的学识,往往会说博学多识,但孔子认为真正的学问不是博学多识,而是一以贯之。“一”是什么?这是理解本章的意思的关键,我以为“一”既是指孔子的思想,也是指孔子的做人处事,不是有人说“做人是天下第一学问”吗?同时还指孔子的学问始终是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体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其学问来自于实践,用于实践。指思想时,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是成体系的,不是零散的;指做人,就是说孔子的做人原则始终如一。“一以贯之”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孔子的学问是理解性的而非记忆性的,因为理解才是连贯的,记忆的东西无论多少,总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17

《论语》第十五章“卫灵公”篇学习心得

七方教育研究院 雷润玲


《论语》第十五章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内容涉及到“君子小人”观、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等方面。孔子强调,“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在卫灵公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时,孔子不对不感兴趣,还于次日离开了卫国。“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但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杀身成仁”,本义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此比喻和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忠恕之道”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一以贯之”,是孔子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这里的“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今天看来,“一以贯之”,就是要学与思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                              

2024-07-01)                          


儒学现代化需要补短板

七方教育研究院 李健


儒学的现代化,是要学西学补短板。一是超越实用理性,二是乐感文化。

儒学属于人文理性形态,自孔子起,淡化了对“天”的“绝对者”地位,消解了神学传统。西方现代学术虽然也是人文主义底色,但人文主义并非消除神学,笛卡尔作为现代哲学第一人,特别论证上帝的存在。西方法治建构与神学传统是分不开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性善论”属于乐感文化,既然人性是善的,则通过教化就行,儒家不重“法”是必然的。而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需要以性恶论为基础,而神学的原罪论正是性恶论的观念基础。

孔子“多能俾事”

七方教育研究院  刘永刚


孔子年轻时“多能俾事”,他是能体会庶人的苦衷的。曾言“苛政猛于虎”。于是他不辞辛苦苦口婆心地劝勉诸侯国君施行仁政,盖求天下太平,生民免于患难。尽管他克己复礼也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但是他的目标是天下归仁,世界大同。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等级社会,且等级森严。在森严的等级社会中求“和”,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难能可贵,精神可嘉;二,困难重重,希望渺茫。但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哪怕受到农夫的揶揄“累累如丧家之犬”,哪怕受到楚人接舆的讽谏“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矣”,仍然一往无前,矢志不移。周游列国一十四载,历尽劳顿,风尘满面,失望归来……


《论语》第十八周学习心得

七方教育研究院第一组 张敏

在研读论语之前,我对孔夫子确实存在一些刻板印象。总觉得这样一个震铄古今、影响了中国近2500年的大人物,肯定有不凡之处。

脑海中的万世师表孔夫子是一个威严、庄重,举手投足都足以彰显伦理规矩的一个长髯老人。

当研读《论语》之后,我开始意识到孔夫子也是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孩儿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志气的青少年,然后通过不断地学习、修身、在社会上奔走成为一个满腹经纶的中年人,最后晚年圆融大成,才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高境界。

孔夫子毫无疑问是个得道之人。而如夫子一般的得道之人,绝不会是一个不苟言笑、规矩繁多、一言一行都透露着与众不同的人。我们可以从《论语》的很多篇章中都看出端倪。

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我时常感到心灵的疲惫与迷茫。于是,我决定静下心来,深入研读《论语》,希望从中找到一些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指导。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收获颇丰,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论语》是一部汇集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举止的经典著作,它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仁爱之心、中庸之道和君子之风,这些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的仁爱之心让我深感震撼。他提倡“仁者爱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他人,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思想让我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去关心身边的人,去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孔子的中庸之道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主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即认为中庸之道是最高尚的品德。中庸之道并不是简单的折中主义,而是追求一种平衡与和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和挑战,如何找到一种平衡,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和谐、稳定,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孔子的君子之风也让我深感敬佩。他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君子应该注重道德和品行的修养,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利益。这种思想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也需要注重自己的道德和品行修养,去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有些章节深奥难懂,需要我反复琢磨;有些思想与我之前的观念存在冲突,需要我重新思考。但是,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总的来说,《论语》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它让我认识到,无论在现代社会还是古代社会,孔子的思想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有智慧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学习《论语》,让孔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论语》第15篇心得

七方教育研究院:张健

《卫灵公篇》共42章,内容广泛。孔子赞颂舜帝“无为而治”,再次强调了统治者的德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当仁不让”都是耳熟能详的词句。

君子的品格要求与行事准则有许多具体要求,一以贯之是谓“克己复礼”。

孔子求“和”

七方教育研究院 孙军红


虽在《论语》中只出现八次,但其中和谐思想却是“仁” 、“礼”等思想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对和谐世界的翘首期盼。它所代表处世的普遍准则,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乐道乐行的文化认同,可谓千秋一和,万民一和。

1.和为贵

巜论语》的第一篇《学而》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可以看出,“和”与“礼”在此是和谐统一的关系。“礼”的施行,以“和”为贵;“和”的达到,需“礼”来节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克己复礼”才能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上)而且,为“仁”的道路很艰难,正如孔子对司马牛的形象回答“仁者,其言也仞”。(同上)孔子还规定了“仁”的几种品质“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孔子以“礼”致“和”,孔子以“礼”致“和”,用“仁”辅“礼”,仁礼相成,致于和谐。

《学而》篇中有子提出“和为贵”的思想。但他强调“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在尊礼的前提下追求和谐,而不是没有原则地一味地追求和谐。过分追求和谐,和谐的本质就变味了,就会变成“求同”,而做不到对其他个体不同思想的尊重,也就是做不到“存异”。和谐不是等同,只有求同存异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儒家和文化的本质就是求同存异的和谐。在任何事情上并不去追求完全一致,意见无需百分百一致,做事并非只有一个标准。更不能以强权相胁迫,以利益相诱惑,而绑架和强奸他人思想。“同”不可得之时,要做更多的解释和协调工作,可以先去施行达成一致意见的部分,而把暂时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部分放一放。为了做成一件大事,甚至做出必要的让步,尊重和吸纳对方部分观点,以减轻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2“和而不同”

如果从《论语》中有子所言:“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角度来认识,“和”是以礼为准则处理各种不同事物以及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相互关系达到的最佳状态。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能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

3动之斯和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绥:车中把也。徐锴曰:“礼升车必正立执绥,所以安也。”从纟从妥,“妥”表妥当、平安。纟妥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本义指登车时用以拉手的绳索。如《礼·曲礼》:“仆人之礼,必授人绥。”《左传·哀公二年》:“子良授太子绥。”《庄子·让王》:“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引申义为安抚。如《书·禹贡》:“五百里绥服。”《荀子·儒效篇》:“绥绥兮其有文章。”《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绥也指平定,如《书·毕命》:“惟周公 左右先王,绥定厥家。”

4.而后和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和”在这儿念去声,意思是“跟着唱”。和,简简单单的一个字,把孔老夫子学习唱歌的态度,过程给描述出来了。孔老夫子听见别人“歌而善“,马上请唱歌的人多唱几遍,关键是他自己”而后和之“。

可以看出,孔不仅是喜欢听,还喜欢自己唱。这个也能从论语别的地方看得到,所谓“游于艺“,唱歌应该算作”艺“的一个。

读《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有感

七方教育研究院 张驰


我对里面“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费言”很有感触。人的人品和言论是不尽一致的,有的人言谈合理,但不一定具有德行,所以不能“以言举人”,有的人虽然不具备德行,但他的言谈或许有一得之见,所以不能“以人废言”。

但是我觉得比起言论,更重要的是看其行为。因为言语的分量很轻,而且易于伪装,所以我觉得不以言举人更为重要。理想的状态是言行一致,但是这很难做到,否则孔子就不会举柳下惠的例子了。可见这样的人要是出现了,一定是当世无双的人。

言语会骗人,但是行为不会。就算有许多迫不得已,人们设身处地也可以理解。纵观历史,因言论获罪的人人们都会可惜,因为这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因行为获罪的人,人们大都不同情。可见这两者的分量截然不同。

读《卫灵公篇》有感

七方教育研究院 张燕

《卫灵公篇》涵盖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原则等多个方面,其中在为人处世上强调了自我修养和反思的重要性,认为君子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种思想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格和道德的培养。通过躬自厚,即严格要求自己,我们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改进。这种自我反省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精神。

躬自厚相对应的是薄责于人,即对他人的过失和错误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这种宽容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能促进个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宽容心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减少冲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自我反省和宽容他人,学生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焦虑和压力。同时,这种思想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作为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当教育者能够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勇于承担责任,宽容对待他人的不足时,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会以同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学习。

学习论语----《子路篇》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孟红升

作为一名教师,深入研读并学习《论语·子路篇》让我受益匪浅。这部经典之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智慧,也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以下是我作为教师的一些感悟。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论语·子路篇》中强调了教师自身行为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无论是学识修养、道德品质还是行为举止,我们都应该力求做到最好,让学生在我们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二、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一原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优势。

三、注重德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论语·子路篇》中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比知识更为重要。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德育的培养,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既有知识又有品德的优秀人才。

四、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所展现的博学多才和不断求知的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五、关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与学生之间的深厚情谊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的人生道路。

总之,《论语·子路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将这些智慧和哲理融入到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去,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子路篇》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杨濛卉  

学习《论语·子路篇》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首先,《论语·子路篇》强调了君子应有的品德和行为。孔子通过子路等弟子的提问和回答,展现了君子应该具备的正直、谦逊、忠诚、勇敢等品质。这些品质不仅是我们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也是我们在社会中与人相处、处理事务的基本准则。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其次,《论语·子路篇》让我意识到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认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他也强调了自我反思和修正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时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学习和自我提升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不断进步。

此外,《论语·子路篇》还让我领悟到了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例如,孔子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让我认识到在与人相处时应该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和选择,保持和谐的关系;又如,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让我认识到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些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让我更加明白了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处理人际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是孔子对于领导者或榜样人物行为准则的深刻阐述。这句话告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以身作则,做出表率,以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从而有效地实现治理目标。强调了个人的行为榜样对于影响他人、引领风气的重要性。在生活工作中第一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作为领导者还是普通员工,我们都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只有我们自己做到正直、诚信、勤奋等品质,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对他人产生正面的影响。第二要树立榜样:作为领导者或团队中的核心成员,我们的行为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团队的整体氛围和成员的行为。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成为团队中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和激励团队成员,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第三要提高道德权威:一个领导者或榜样人物的道德权威并不是靠权力或地位来获得的,而是靠自身的品德和行为来赢得的。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正直、公正、宽容等品质来树立自己的道德权威,这样才能更好地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而这种信任和尊重往往来源于领导者或榜样人物的正直和诚信。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团队凝聚力,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和感染团队成员,共同为团队的目标和愿景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只有我们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行为端正,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更好地影响他人、引领风气。

综上所述,这句话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个人的行为榜样对于影响他人、引领风气的重要性。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行为端正,以良好的榜样力量去影响他人、并推动每一项工作顺利完成。

在学习《论语·子路篇》的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这些经典语句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语句,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自信。

《论语·子路篇》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也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这些感悟和体会将会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帮助。

《论语》学而篇1.16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王琳琳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一、自我认知与自信

“不患人之不己知”提醒我们,不要过分在意他人是否了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理解,但如果过于关注这一点,就容易陷入焦虑和不安之中。相反,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树立起自信。当我们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就不会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而是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患不知人也”强调了了解他人的重要性。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性格、需求和想法,就很难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只有通过深入了解他人,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同时,了解他人也有助于我们从他人身上学习到更多的优点和经验,不断完善自己。

三、换位思考与包容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需要了解他人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能够让我们更加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想法,从而减少冲突和矛盾。此外,了解他人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包容心,让我们更加宽容地对待他人的缺点和错误。

四、不断学习与成长

要想真正了解他人,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这包括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与不同的人交往,积累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起更加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关注自我成长,树立自信,同时重视人际交往,努力了解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价值。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马源泽

   通过本次学习其中一句使我印象深刻: 冉子退 。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这是子路篇中的一句内容,它的意思是一般译为冉有从办公的地方回来。孔子道:“为什么今天回得这样晚呢?”答道:“有政 务。” 孔子道:“ 那只是事务罢了。若是有政务 ,虽然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从这段简短的交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对于“政”和“事”有着清晰的区分和界定。“政”更侧重于国家的大政方针、治理之道;而“事”则是具体的事务执行。这启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区分重要的战略决策与琐碎的具体事务,避免将精力过度消耗在细枝末节上,而忽视了整体的规划和大局。同时,孔子对于自身未被任用却自信能知晓政事的态度,也展现了他对国家政治的关注和深入了解。这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应当保持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和责任感,积极思考和参与,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此外,孔子对冉子回答的纠正,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在我们的学习和交流中,也应秉持这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勇于承认错误,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韩雨谷

《论语·乡党篇》是《论语》中描写孔子日常生活和行为举止的篇章,它详细记录了孔子在乡党、饮食、礼仪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展示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和道德操守。读完《乡党篇》后,结合指挥乐团这一具体情境,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细节决定成败

《乡党篇》中,孔子的行为举止无不体现出对细节的极致关注。无论是在乡党中的言行,还是在饮食礼仪上的规范,孔子都表现出对细节的严谨要求。这种对细节的重视在指挥乐团中同样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指挥不仅要掌握乐曲的整体结构,还需要关注每一个音符的准确性和每一个乐队成员的表现。细微之处的差异往往决定了演出的成败。

二、礼乐教化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礼”与“乐”的结合,认为礼乐教化是培养君子的重要手段。在乐团指挥中,指挥不仅是音乐的领导者,更是乐团成员的榜样和引导者。通过指挥的示范和引导,乐团成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演绎音乐作品。这就如同孔子通过自身的言行示范,教化弟子一样。指挥的言行举止对乐团的整体风貌和音乐表现有着重要影响。

三、和谐与合作

《乡党篇》展现了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他人相处,强调和谐与合作的理念。在指挥乐团中,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乐团是一个由不同乐器、不同声部组成的整体,各个部分需要紧密合作,才能达到完美的音乐效果。指挥作为协调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领导才能,以确保每一个成员都能在合适的时机发声,共同完成音乐作品。

四、自律与修养

孔子在《乡党篇》中展示了高度的自律和个人修养,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生活中,他都严格遵守礼仪规范。作为乐团指挥,自律和个人修养同样重要。指挥需要保持高度的专业素养和自律,以身作则,为乐团成员树立榜样。同时,良好的个人修养也能帮助指挥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保持冷静,从容应对。

五、不断学习与进步

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始终保持求知若渴的态度。对于指挥乐团而言,学习和进步同样是永无止境的。音乐的世界广阔无边,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挑战。指挥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指挥技巧、音乐理论和作品分析,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通过与乐团成员的互动和合作,指挥也能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的指挥艺术。

结语

读完《论语·乡党篇》后,深感孔子的言行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的一种规范,更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指挥乐团这一具体情境,《乡党篇》中所体现的细节关注、礼乐教化、和谐合作、自律修养和不断学习的精神,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指挥不仅是音乐的领导者,更是乐团的灵魂,通过自身的行为和修养,带领乐团成员共同追求音乐的至高境界。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音乐的世界中,指挥作为乐团的“本”,其修养和能力决定了乐团的高度和未来。

《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于可心

孔子的这句“‘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仁政与善良之道的理解。

这句话强调了善良之人在国家治理中的深远影响。一个心怀善意、践行仁政的领导者,能够在长时间的治理中,逐渐消除社会的残暴与杀戮,带来和平与安宁。这种深远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层面,更是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人民的心灵得到净化,社会的风气得到改善。

这句话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能没有机会直接参与国家治理,但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秉持善良和仁爱之心,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微小的举动,如帮助老人过马路、为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等,来传递善良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工作和社交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素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此外,这句话还让我思考了仁政与法治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然而,法治并不能完全替代仁政。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人性和道德的因素,以善良和仁爱之心去关怀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总之,孔子的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善良与仁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善良和仁爱的信念。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秉持善良和仁爱之心,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孔子论国家治理:人口、经济、教育三位一体

西安外事鼓乐团:赵昭

这段话来自《论语·子路》,是孔子和冉有(孔子的弟子)在前往卫国的途中进行的对话。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核心理念。

心得:

1. 人口众多是基础:孔子首先观察到卫国的人口众多,用“庶矣哉”来表达。这表明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是其发展的基础。有了足够的人口,才能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2. 经济发展是关键:当冉有问及在人口众多的基础上应该加以何种发展时,孔子回答说“富之”。这说明在孔子看来,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发展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

3. 教育文化是核心:然而,孔子并没有将经济发展作为终点,他进一步提出“教之”。这意味着在物质富裕的基础上,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4. 综合发展的理念:孔子的这段对话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发展的全面考虑。他不仅仅关注于经济的发展,还重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这种综合发展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5. 以人为本的治理思想:孔子的思想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治理思想。他强调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具有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对颜渊之死的哀悼与仁爱之道展现

西安外事鼓乐团:白桦

颜渊的死,对于孔子和他的门徒们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颜渊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的离世不仅让孔子失去了一位优秀的传承者,也让整个学派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支柱。

当门人们提出想要厚葬颜渊时,孔子的反应却出乎意料。他明确表示反对厚葬,这反映出孔子对于丧礼的节俭观念。孔子认为,丧礼的本质在于表达哀悼之情,而不在于外在的奢华和铺张。过分追求厚葬,反而会背离丧礼的本意。

然而,尽管孔子反对厚葬,门人们最终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面对这种情况,孔子并没有过多地责备门人们,而是感慨地说:“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这句话既表达了孔子对颜渊深厚的师徒情谊,也透露出他对门人们行为的无奈和理解。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的仁爱和宽容。他并没有因为门人们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而生气或责罚他们,反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这也正是孔子所倡导的仁爱之道,即要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对待他人,不轻易发脾气或责怪别人。

此外,这段文字还让我们认识到,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原则和价值观,但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决定。虽然孔子反对厚葬颜渊,但他也理解门人们的心情和想法,并没有强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习的。

综上所述,通过这段文字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孔子的仁爱、宽容和智慧。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位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他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乐团:薄鸿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让他去处理政务,做不到政务通达;让他出使他国进行外交,做不到独自应对;学这么多,又有何用?”

这章是孔子对于读书的感慨,书读得再多不为己所用就是死知识,既不能政务通达,也不能独自进行外交。要把书读活是很难的事,像颜回就能活学活用,“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尤其是知识大爆炸的现代,信息超级过载,首先得有识别能力,带着目的去筛选适合自己的。不要贪多,会消化不良。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是假装努力,花费时间,精力,甚至金钱诸多种种,到头来也不过是让自己安心而已。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蔡蕾

孔子在《论语》里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成人之美”。沿用至今也是朋友间相互调侃的口头禅。“成人之美”不是单纯帮助别人达成愿望,而是帮别人达成美好善良的愿望。如果帮别人干坏事,目的实现了,那也不叫成人之美,而是“助纣为虐”。因此,所谓“君子成人之美”,就是指有德行的人,总是想着让别人好,尽力为别人创造条件,成全别人的好事。这种“助人达成善良愿望”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君子成人之美,出于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一种博大的情怀。这种助人达成美好愿望的情怀,不但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慰藉,还能给人以生活或事业上的帮助,是在积德行善。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管你是伟人,还是普通人,都不例外。虽然各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志向有高有低,再加上每个人的客观条件、面对的外在环境不同,因而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其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有理想有追求,并希望成功,却是所有人类能力和价值的共同体现。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应当理解这种能力和价值的重要性,重视和爱护这种能力和价值,并设法促使其得以发挥和实现,而不应对其敌视、压制和打击。我们自己也渴望实现理想,达成愿望,其他人也是同样;我们不希望自己追求理想的道路遭到拦阻,别人也如此;我们希望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得到真诚的帮助,别人也会有这样希望。因此,成人之美是成全自己,更是成全别人的一种美德。

《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杜欢

自古以来,《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一直受到世人的推崇和尊崇。这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纂的语录集,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在我深入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其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内涵,也体会到了它对于现代社会和个人成长的启示意义。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开篇即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不仅概括了学习的乐趣、友情的温暖和君子的气度,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才华和能力,更在于他的品德和修养。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修养,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二、仁爱之心与君子之德

在《论语》中,孔子提倡仁爱之心,认为仁爱是人性的根本,也是君子所必备的品德。他强调,君子应该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以仁爱之心对待身边的人。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君子的道德标准,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诚实、谦虚、宽容、谨慎等品质。这些品质不仅体现了君子的道德修养,也为我们提供了做人的准则和追求。

三、学习的重要性与方法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提升个人品德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即要不断地学习和复习,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方法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也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和成长。

四、忠诚与诚信的价值观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强调了忠诚和诚信的价值观。他们认为,忠诚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是对于信仰和理想的忠诚;而诚信则是对于他人的诚实和守信,是对于自己的真诚和坦率。这种价值观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具备忠诚和诚信的品质,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同时,我们也应该将这种价值观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五、面对困境的智慧与勇气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也提到了面对困境时的智慧和勇气。他们认为,面对困境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要有勇气面对挑战和困难,不畏惧失败和挫折。这种智慧和勇气不仅是我们面对困境时所需要的品质,也是我们走向成功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综上所述,《论语》不仅是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典。它教导我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具备仁爱之心和君子之德、如何学习成长、如何面对困境等等。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和个人成长。我相信,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论语》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智慧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为师之道的新领悟》

西安外事鼓乐团杜佩金

作为一名教师,在本学期深入学习《论语》之后,我深受启发,对教育教学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论语》中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应当是公平的,不应因学生的出身、贫富、智愚而有所区别。每一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发展潜力的权利,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平等的心态和眼光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因材施教”这一思想在当今教育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性格、兴趣和学习能力。我们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而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帮助他们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实现全面发展。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则是对教师自身学习和教学态度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有耐心和恒心,不倦怠地教导学生。

孔子强调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让我明白,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我们的言行举止、品德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自己做到诚实守信、正直善良、勤奋努力,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提醒我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论语》中的教育智慧为指引,努力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不断学习进步,以身作则,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深知,教育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而《论语》为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师的信念和责任。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高湲

身处现代社会,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与生活中追求着各自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我而言,探寻古人智慧,寻找心灵的宁静与指引,成为了我学习《论语》的初衷。这部古典儒家的代表著作,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以其深遂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的过程中,《论语》中的“仁、义、礼、智”等概念犹如一颗颗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义,则指导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坚守道德底线;礼,作为社会交往的规范,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尊重和谦逊;智,则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明辨是非、判断对错的能力。这些思想不仅对于个人的品德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构建了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时常被其中的故事和观点所打动。其中,孔子的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深感震撼。它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通过反思自己的生活实践,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时候过于关注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努力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尝试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他人。

与他人的交流讨论也是我学习《论语》过程中的一大收获。在与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交流中,我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和解读。这些不同的视角让我对《论语》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我们共同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应用到现代社会中,如何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的多样性。这些讨论不仅让我受益匪浅,也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通过学习《论语》,我在认知提升、价值观塑造以及性格修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我更加明白了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更加珍视与他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在性格修养方面,我逐渐学会了宽容、谦逊和尊重他人,这些品质让我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得心应手。

展望未来,我计划继续深入研读《论语》挖掘其中更为精深博大的内涵。我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些智慧传承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巩悦

本周学习的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是指孔子说:“如果执政者自身端正,对于从事政治有什么困难呢?孔子看重的正是“苟正其身矣”。如果自身不能够端正,又怎么能够端正别人呢?”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一个人能够端正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那么从政就不是一件难事。简单来说就是正人先正己。但是有平行、道德还不够,还需要有技术、方法。这样的话孔子在《论语》里已多次说过。这里的关键是正心诚意。一个人首先要做好表率,把自己的行为放端正,特别是执政者、政府官员必须在语言上、行为上、形象上都把自己放端正,从事政务活动时,才会减少困难与麻烦。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形象气质、语言行为摆端正是了不起的功夫,一旦把自己身、语、意三方面都摆端正了,那么再料理外部事务可以说是举重若轻。最难降伏的是自己。老子也曾在《道德经》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所以说,关键是你能不能自己战胜自己,“苟正其身”是自己战胜自己一个过程。如果能够战胜自己,那么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是非,面对所要处理的事务,都会觉得轻而易举,所以孔子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假如不能端正自己的言行,又怎能端正别人的言行呢?

此章与之前第六章“其身正”意旨相同,只是“其身正”章是正面陈述,此章表达为疑问句式。想来是孔子处于不同的语境中讲的。孔子再次强调了“正人先正己”的道理。这句话我们已反反复复听过很多次了,不过,看似简单的道理,只有在日用常行中真的去做了,才能体会到其深不可测。可能老生常谈的价值就在于此,因为所谈的往往是真理,且不易做到。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先讲了一个正身和从政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懂得正身,可以端正自己的行为。对于从政这件事情又有何难呢?很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里的关系是先正身,端正自己的行为,正身之前先正心,要端正我们自己的心念,一个人的心念、认知、思维、行为,都是正的,合于道的,合于仁,合于德的。对于从政这件事情,又有什么困难的呢?所以当我们懂得正身以后,再去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有困难,都会变成很简单的事情,我们首先要有次第,先正己,先端正自己的行为,端正自己的心念,接下来正人,我们再帮助孩子端正他的思维,端正他的行为,事情他自己会正。我们看看这个次第,先正己,而后帮助他人正人,他自己的事情,自己自然会去端正。





学习《论语》有感

西安外事鼓乐团:侯晨琦

对于《论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并不陌生,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历史课本中都有学习过。但似乎那时的学习只是零散地对于名句进行解析,又或是对《论语》在历史中的思想地位进行了解。系统而又全面的将《论语》进行贯穿式的研学当要数这次的学习了。

这段话的意思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这段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仁”的理解和具体要求,强调了自我约束和遵循礼仪规范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你是对这段话有什么疑问或者想要进一步探讨的吗?

我们学校的外事鼓乐团在继承西安鼓乐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一些符合当今社会潮流的“改造”。正是因为这种创新式的改造才使得古老的西安鼓乐被更多人所关注,了解,以及进一步热爱。

总之,《论语》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孔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性,我们应该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并亲身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行和道德教育,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焦菲亚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为了共同修学礼仪道德之理对朋友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能依道德之理互相督促勉励,那么兄弟之间就自然会相处和和气气了。”

在儒家经典的深邃智慧中,子路与孔子的这段对话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关于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的真理之光。子路之问,体现了对成为“士”这一高尚境界的追求与探寻。而孔子的回答,简洁而深刻,为后世指明了方向。

“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这短短数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切切,是诚恳相待;偲偲,是相互切磋、督促;怡怡,则是和睦、和悦。

朋友之间,当有切切之情,以真心诚意相交,不虚与委蛇,不敷衍塞责。彼此坦诚相见,方能建立起真挚而深厚的情谊。同时,也要有偲偲之态,相互激励,相互批评指正,共同进步,在砥砺中不断成长。对待朋友需秉持切切之心。这意味着在与朋友相处时,要真诚坦率,不虚情假意。主动关心朋友的生活状况、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心声,并给予真挚的回应和支持。当朋友面临困难或挫折时,毫不吝啬地伸出援手,提供实际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同时,要展现偲偲之态。与朋友交流时,不盲目附和,而是能够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共同探讨问题,相互促进成长。对于朋友的不足和错误,以友善和建设性的方式指出,帮助其改进。也要虚心接受朋友对自己的批评,将其视为自我提升的契机。

兄弟之间,则应以怡怡为本。血浓于水的亲情,应充满和睦与和悦。无论遭遇何种风雨,都能相互包容,相互关爱,让家庭成为温暖的港湾。对于兄弟,要努力营造怡怡的氛围。尊重兄弟的个性和选择,不因为小事而计较争吵。在家庭事务中,多换位思考,理解兄弟的立场和感受。遇到分歧时,以平和、包容的心态协商解决,避免伤害亲情。注重家庭团聚的时刻,共同分享快乐,分担烦恼,增进兄弟之间的感情。

在当今社会,这一教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若能以切切、偲偲对待朋友,以怡怡对待兄弟,便能营造出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然而,真正做到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拥有真诚的品质、宽广的胸怀和谦逊的态度。我们要摒弃虚伪与自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反思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

总之,将孔子的这一教诲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自省和自觉,用心去经营每一段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真诚、有益的人际交往环境。让我们铭记孔子的教诲,努力践行切切、偲偲、怡怡的原则,在人生的道路上成为一名真正的“士”,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兰楠

这周继续分享了《论语》中的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指普通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君子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常用来表达一个人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理想,具有大无畏的精神。三军夺帅”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但比这更难的的是夺人之志。孔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夺帅”是可以靠外力完成的,而“夺匹夫之志”绝非外力能够实现的。一个人的志向,可以说是人们自身所有思想的来源,是一种独立的人格,任何人都没有能力侵犯剥夺,只要自尊自爱,每个人都可以维护好自己的人格尊严。正因为志节是如此的高贵,所以每个人都应当坚守住个人的志向,珍惜自己的人格。但是,前提是自己内心有这样远大的志向与崇高的志节。而这种志节,只有在学习圣贤之道,不断体认自己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才能确立,也只有在摆脱各方面的威胁与诱惑之后,才能坚守住。

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自身的修养高了,无论大家的奋斗是否有成果,都不会留下任何的遗憾。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刘万宇

论语是一本古典名著,深受各代名人喜爱,学者朱光潜说:“《论语》是一本绝妙的书,可以终生咀嚼,学用不尽的。”这个暑假我也有幸拜读了《论语》这部著作。

《论语》共有二十卷,四百九十二章。这本著作由孔子的再传弟子编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弟子都很受人尊敬。

读了这本著作,我颇有收获。

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做人,在诸多方面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其中《述而》这一卷让我感触颇深。这一卷里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止我想到早上刚刚完成的一篇阅读,里面提到“然师常师者未若师自然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世上万物皆为我师的道理。它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出一辙,对我有同样的启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是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改进自身。我就有此亲身体会,我的四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教会我机会是自己争取的,一个告诉我才艺广泛是件好事,另一个告诉我如何宽容待人,还有一个告诉我人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得不说孔老先生是真厉害,直到现在,他的这句话都引领着众多有志求学之人走向博学之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让我体会颇深,的确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思考而不学习也会感到迷惑。如果只学习不思考那就四个字:囫囵吞枣。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是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头来还是一无所获,是如果只思考不学习那就是空想,那么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才能事半功倍。我觉得平时我的学习就是只光顾着听,不会曲主动思考,造成同样的知识我可能要学好几遍才能吸收,一直挺郁闷的。看了这句话我是“秒懂”:原来我上课的时候总是老师边讲,我边抄笔记,好像很专心。实际下了课笔记也不会再看,课程内容也不会在回顾了,以后要多在学后思考上下功夫。

商业大亨马云也说:“论语》是人类真正的智慧,是我反复看,不断看,受益最深的书。”确实是这样。《论语》中是中国古代人民哲学智慧的结晶,是一本值得多读的著作。



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 :路章伟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就有冲突,怎样在社会中去平衡和其他人的互相关心,这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必要能力,有些人善言谈社交广,有些人不善言社交圈子比较小,不管是哪一种圈子,都需要和谐,

子曰:“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这段讲的是君子在与人交往中能够保持和谐的关系,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不会盲目附和;而小人虽然表面上与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和谐,因为他们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内心并不和谐。君子的“合而不同”君子在与人相处时,能够维持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这种和谐并非来自于无原则的妥协或迎合,而是基于对不同意见的尊重和理解。君子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会因为要维持表面上的和谐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或立场。他们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同时也期待他人尊重自己的意见,这种相互尊重是达成真正和谐的基础,这种坚持自我的原则和立场同时尊重他人的观点的内心态度,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小人的“同而不合”与君子相反,小人虽然表面上与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和谐,各有所图各有所想。他们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往往是因为利益的一致而与他人保持一致,但这种一致是基于利益的短暂结合,一旦利益出现冲突,这种表面的和谐很容易被打破。小人因为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原则,内心并不和谐,也无法与他人建立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的真正和谐关系,他们自身也是非常矛盾的。

那么这两种合而不同和同而不合,体现了自我认知和对人对事问题上的不同方向,只有我们自我有原则,有自己的想法看法,有自己的认知,才能做到和而不同,否则就只能停留在表象,自我虽相同但是没有主见,没有自我的想法和立场,只能随波逐流。在音乐当中是一样的,有矛盾有不和谐有冲突,但是都有有稳固的基音低音来支撑,乐句的发展都不会没有目的盲目乱窜,所有的矛盾冲突都需要解决,所有的不和谐发展都是建立在一个尺度范围内,和谐之下又有所变化,这才是音乐发展所需要的,现在有一些音乐听起来也没什么问题也不能说不好听,只是都停留在音符表面,没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里面没有可值得回味的东西,只能说是把音符凑在一起了,可能只听一遍就不想再听第二遍,这种我认为也可以把他理解为同而不合,所以我们不管在音乐当中还是在生活当中,都需要有自己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在意见观点上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要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刘优恒

孔子通过与仲弓的对话,传达了关于仁的深刻见解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首先,孔子强调了与人交往时应持有的态度和方式。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教导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无论是出门接待客人还是使用百姓,都应保持恭敬和严肃的态度,如同接待重要宾客或承办重大祭祀一样。这体现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中尊重和礼仪的重视。

其次,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告诉我们,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一原则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最后,孔子提到了“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目标。这意味着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应该努力做到无怨无悔。这要求我们以无私的情怀与他人交往,通过自己的行为促进群体和谐,达到内心的安定和对得起他人的境界。

通过这些教导,孔子为仲弓以及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的指南。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马雯霏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 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 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 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 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准备首先干什么?” 孔子道:“那 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罢!” 子路道:“您的迂腐竟到如此地步吗!这又何必纠正?” 孔子道:“你怎么这样⻧莽!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大概采取保留态度,[你怎么能乱说呢?]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顺理成章,工作就 不可能搞好;工作搞不好,国家的礼乐制度也就举办不起来;礼乐制度举办 不起来,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连手脚都不晓 得摆在哪里才好。所以君子用 一个词, 一定[有它 一定的理由,]可以说得出来; 而顺理成章的话也一定行得通。君子对于措词说话要没有一点⻢⻁的地方才 罢了。”

一直以来,各注几乎都是众口一词地认为“卫君”是指卫灵公的孙子卫出公。但事实上,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曾数度出入卫国,先后见过卫灵公及其继任者卫出公,故“卫君”究竟是指哪位,其实难以确证。孔子还在鲁国时,便已经历了三桓专权、鲁昭公被逐以及季氏家臣阳虎乱政等事,对“君”“臣”“父”“子”等名相之乱其实早有深切体会,孔子为此曾发出过“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感叹时间。因此当孔子主导的“隳三都”失败之后,孔子应当就已生出了为政之先“必也正名乎”的想法。子路认为“正名”与为政的关系太远,因此对孔子要先“正名”的想法不以为然。有注解认为子路所谓的“子之迂也”,是在说孔子“迂腐”,这恐怕是一种误解。子路虽然为人直率鲁莽,可能还有些不拘小节,但对孔子却很维护尊重,不太可能对孔子使用“迂腐”这种明显带有侮辱性的语言。子路所谓的“迂”应当是指“远”,也就是说子路看不到为政与“正名”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后面孔子说“野哉,由也”,也不是骂子路粗野,而是说他没学问,所以接下来才会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君子对于他所不知不懂的事情,应当抱着“阙如”的态度,可以存疑,但不可妄言。对于儒家而言,为政就是行“礼乐”,而“礼乐”的表达则必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因此,要想准确地传达“礼乐”的宗旨,就必须要先明确“礼乐”所涉之“名”。比如,在现代法律文书的开头部分,通常都要对文书所涉及的名词进行定义,好比经济合同中就要先列明“甲方”“乙方”,等等,这就是“正名”。只有明晰了“名”的内涵和外延,意思表示才能准确无误,才能不被有意无意地曲解。如果意思表示不明晰、不准确,“礼乐”所传递出的信息就会混乱或模糊,为政也就无法成功,订立法律文书的目的也就无法达成。故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而为政若不成功,礼乐之治就无法确立。故曰“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儒家主张礼以行义、乐以兴仁。仁义是主,刑罚为辅。是故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参见《善读「论语」1.12》)。若礼乐不兴,则仁义必失;仁义若失,则刑罚必失其主而偏离仁义,故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免而无耻”(参见《善读「论语」2.3》),民众但求免罪而不知廉耻。不知廉耻,则不知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故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民众失去了正道的引导,不知如何是好,就会导致天下大乱。因此,君子所用之“名”,一定会让它概念清晰、名实相符;所出之“言”,一定会让它逻辑严谨、切实可行。

所以,君子对其所言,从来都不随便马虎。故曰:“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近现代以来,国人对儒家文化多有挞伐,认为其是封建糟粕、专制帮凶。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国人对儒家文化所涉之“名”存在诸多误解,比如,将“君”“臣”“忠”“孝”与盲目服从联系起来;将“礼”等同于“礼貌”、“礼节”;将“礼义之邦”等同于“礼仪之邦”,以一字之差而使本末倒置……。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因此,要想复兴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首先便要“正名”,要对两千多年以来,被皇权与专制文化混淆与歪曲的儒家之“名”进行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其结果也无非是在未来引发另一场“反传统”的所谓“新文化”运动而已。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李凯

在繁忙的教学与音乐创作之余,我抽出时间深入学习了《论语》的最后一篇——《尧曰》。这一篇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与我的大学音乐教师工作产生了诸多共鸣。

《尧曰》篇中,孔子强调了“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的观点。这让我深刻反思了作为一名大学音乐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首先,“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里的“命”可以理解为天命、使命。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天命就是教书育人,传承音乐文化。我不仅要教授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更要引导他们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我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才能无愧于自己的使命。

其次,“不知礼,无以立也”。在音乐教育中,“礼”可以理解为音乐的礼仪和规范。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严格的规范和礼仪要求。作为教师,我要教授学生遵守音乐礼仪,尊重音乐规范,让他们在音乐的道路上能够稳健前行。同时,我也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感受到秩序和美好。

最后,“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在音乐教育中,“言”可以理解为音乐的语言。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够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作为教师,我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音乐的语言,理解音乐背后的情感和思想。同时,我也要学会用音乐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通过学习《论语》的最后一篇,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大学音乐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的音乐之路提供坚实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我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人文精神,让他们在音乐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

学习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桑哲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在深入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诸多经典语句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与指引。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论语》中令我感触极深的一句话。在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当今时代,作为大学教师,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储备,而应保持“学而不厌”的态度,持续追求学问的精进。只有自己不断学习,才能为学生带来前沿的知识和多元的视角。同时,“诲人不倦”提醒着我在面对学生的疑惑和问题时,要有耐心和热情,不厌其烦地解答和引导,助力他们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大学的教学环境中,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十分频繁。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优势,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借鉴他们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反思并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这种相互学习和促进的氛围,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也有利于整个教学团队的发展。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徐静

《论语》对后来人们的言行举止起着非常重要的启发!

本周的学习,我讲解的是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思是孔子说:“如果有个实行仁政的君主,老百姓得到他的教化,也一定要几代之后才会达到仁政的目的。”

本章是讲仁政的实现。孔子认为,如果有一个实行仁政的君主,他的教化能够普及到老百姓,也一定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这说明仁政的实现是非常困难的,需要长期的努力。

春秋时期,各家诸侯互相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孔子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和道德秩序,提出了“仁”这一重要道德概念。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实行仁政的君主,能够使老百姓受到他的教化,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稳定。

孔子认为,实现仁政需要君主和官员的共同努力。他们需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将仁道的思想贯彻到他们的行为和统治中。然后,通过他们的教化,老百姓也会逐渐明白仁道的重要性,开始追求内心的和谐和道德的完善。

论语第12课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马威振

 本周主要对论语中《论语·子路篇》涵盖了诸多关于为政、为人、为学等方面的智慧之言,通过对这一篇章的深入学习,我深受启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感悟。

在为政方面,孔子强调“先之劳之”,即领导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民众树立榜样,并且要能够不辞辛劳地为民众服务。这使我认识到,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应仅仅依靠权力和地位去指挥他人,而应以自身的品德和行为去影响和带动众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拥护,实现良好的治理。

在为人方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让我对人际交往有了新的思考。真正的君子能够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和原则的基础上,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求同存异。而小人则往往表面上迎合他人,实际上内心并不和谐。这教导我们要培养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善于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以建立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论语·子路篇》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智慧,通过学习这一篇章,我不仅对古代的政治、伦理和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启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其中的教诲,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领导能力和为人处世的智慧。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彭资贻

孔子在回答季康子关于谁是好学的弟子时,特别提到了颜回,并给予了颜回高度的评价,现在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这一对话反映了孔子对于好学的深刻理解和珍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感受:

好学不仅仅是表面的知识追求,更是内在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这种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学习和成长。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以其好学、谦逊和仁德著称。我们可以从颜回身上学到很多,比如他对学习的认真态度,他的谦逊品格,以及他的仁爱之心。这些都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同时,我们还应当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没有好学的人,意味着知识和智慧的传承将会中断。同样,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持续学习,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失去竞争力。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在工作与学习的平衡上,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力量。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孔子关于好学的教诲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学习和成长,同时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让知识成为我们改变命运的重要力量。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王钰涵

当我读到《论语》中孔子对子路说的这句话:“由!知德者鲜矣。”时,内心深受触动。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它揭示了道德认知在人群中的稀缺性,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日常生活中道德认知与行为的思考。

“知德者鲜矣”,意味着真正了解并践行道德的人并不多。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被物质利益所迷惑,忽视了道德的重要性。然而,道德是社会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道德观念,提高道德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逐渐意识到道德认知的重要性。例如,在与他人交往时,我尽量以诚信为本,不撒谎、不欺骗。我深知诚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同时,我也努力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当遇到矛盾或冲突时,我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我深知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激发我们的道德行为。因此,我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些活动中,我能够深切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道德信念。

然而,提高道德认知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实践。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保护环境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对道德的认知和践行。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这些行为才能逐渐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

总的来说,《论语》中子曰:“由!知德者鲜矣。”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道德认知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举止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王曌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孔子关于“中行”、“狂者”

“狷者”的论述。子日:“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这段话让我对如何在人生道路上找到自我定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行:追求平衡与和谐

“中行”是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代表着行为、思想、道德上的适中与平衡。在现代社会,这种品质尤为宝贵。它要求我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能够审慎权衡利弊,避免过度激进

或保守,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

然而,正如孔子所言,“中行”并非易事。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昜被

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左右,难以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因此,我深感需要不断修炼和提升自我,以达到“中行”的境界。

狂者:进取与勇敢

“狂者”在孔子看来,是勇于进取、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的人。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满足于现状,总是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自己。

在现代社会中,“狂者”的品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敢于打破陈规!旧习,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在进取的过程中保持理智和冷静,避免因冲动而犯错。

狷者:坚守原则与底线

“狷者”则代表着坚守原则、有所不为的人。他们有着强烈的道德观念和自律意识,能够在诱惑面前坚守底线,不为所动。

在我看来,“狷者”的品质同样值得学习和借鉴。在物欲横流、道德观念日益淡薄的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有坚定的道德信仰和自律意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迷失方向。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在坚守原则的同时保持宽容和理解之心,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人和社会。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关于“中行”、“狂者”与“狷者”的论述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我认识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追求“中行”的境界,同时也要学会借鉴“狂者”的进取精神和“狷者”的坚守原则的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些理念并非一蹴而就的它们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和提升自我。因此我将把这次学习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践行这些理念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魏子忻

《论语》12.17中的感悟强调了领导者或为政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孔子通过回答季康子的问题,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正道,即领导者自身首先做到端正、正直,才能影响和带动他人走向正道。

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政治领域,也适用于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认为,如果希望影响他人,首先自己必须做到。例如,在工作中,领导者期望下属准时积极,但如果自己不能做到,就难以获得下属的信服和效仿。同样,在家庭中,家长要求孩子早起学习,但如果自己不做到,孩子也很难做到。这一思想强调了榜样的力量,即通过持续的小事做好,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榜样的力量不仅限于个人或家庭,还能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通过持续的正向行为,可以逐渐改变周围人的行为和态度,形成积极的社会风气。

《子路篇第十三》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辛佳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孔子一生追求精神上的理想活动,总想在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一年见效,三年有成什么标准呢?张居正说:“一年则弊政革除,良正复兴,正刚法度渐次就礼,皆有可观者矣。若至于三年之久,则教化型而风俗美,礼制齐备而音乐和,民生富足,民德一新,治功有成。”

这个标准很高啊!第一条,弊政隔除,就做不到。因为弊政的背后,是利益集团,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孔子其实没有政治家的能力,像商鞅那样的人,真是有一套政治家的能力,他以一套超乎想象的,颠覆式创新的,魔鬼般的治国逻辑,把秦果所有人变成君主的农业生产机器和战争机器。最终统一了天下。不过商鞅没能让自己善终。那杀人的也被人杀,他就被杀了。

孔子确实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始祖,但是,确实没有政治家的性格和能力。




学习《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李文涵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地位不言而喻。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论语》。小学、中学,有一些话虽然听熟了,可心里一点波澜都没有,连“不过如此”的念头都没有。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就好像“你好”、“再见”、“谢谢”一样,不过是理所应当。

中学在课本上学到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觉得有点意思。大概是有点思辨的味道,从学和思两方面讲出了不可偏废,所以觉得有些意思。

看书时学到了“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学到“君子不器”,还有一些不是《论语》中却与孔子精神一致的话,比如“不为物役”。这几句话在我心里扎了根,我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过分书生气而不接地气,不过分重本能而没有自我提升;“ 君子不器”,做一个自由、独立的人,而不是一个工具,要活着而不是没有死;“不为物役”,要能够真正自由地思考和生活而不要被外在的东西(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所绑架。

但是我很惭愧,我一直都没有真正通读《论语》,更谈不上深读。有的句子,看到的时候以为自己已经了解通透,但是只有亲身经历以后,才会对里边的感觉有切身体会,是那种真实的感觉,只会让人再次惊叹于古人的智慧

在生活中我看起来为人谦和,不与人争,实则内心非常倨傲。许多时候为了维护表面关系的融洽,或者维系面子而不发表自己真实看法。在人际沟通中容易造成许多误会。这大概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匿怨而友其人”吧。爸妈常说我听不见别人意见,固执。之前我一直不以为然,就当耳边风过了。现在却越发能明白隐忍的结果就是带来更大的积怨,迟早有一天会爆发出来,圣人并非教导一味仍让,适当的表达而不是隐忍会更好,中国历来就是一个保守的国家,什么都藏着不说,让事情慢慢发酵,两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告诉我们是不可取的,一味懦弱必定不会有成长,甚至会扭曲心灵。谈到处世之道时,我最受益也最赞同的就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处世哲学。孔子六十而至圣人的境界,如果他说他会“以德报怨”,世人决不会怀疑孔子能否做到,同时更多的是称赞孔子的宽容、贤德。但孔子却是从自己做得到和道义上该如何做来回答这个问题,并没有故弄玄虚,孔子是率真的、坦诚的。佩服“以德报怨”的人的胸襟,可大多数人是很难做到的,于是又了第三种做法“以直报怨”,这是介于“以怨抱怨”和“以德报怨”之间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正中靶心。这个“以直报怨”,看似不够宽容,境界不高,却是人性最真实的体现,也是最合适的做法。

只要生活在社会里,我们就没办法拒绝社交,断绝人际关系,即便是不出门,活在网上,也还是需要人际关系,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因此,我们不能忽略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那应如何识人并于朋友相处,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差不多就说透了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不用太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们,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在乎,而另一些人,根本就是坏人,不配我们在乎。但我们要学会了解他人,这能帮助我们识别坏人,避开人际关系里的坑,知道谁是不需要我们在乎的人,另一方面,我们也能找到谁是我们应该在乎的人,打开他们的心,跟他们好好相处,如果对方把你当成知己,那也不用担心被误解了。

论语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杨丽琨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杨如娇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

其意思是,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

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孔子并没有正面解答南宫适的疑虑,但对南宫适能看到这个问题表示了赞赏,他认为既然能看到两类人的不同,那就是领悟了德行高于武力的真意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以自己高尚的德操感化周围的人,让人心悦诚服,而不是靠武力压服。关于这一点,孟子也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个说法,可以说是对孔子思想的进步一阐述。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有时候总会遇到一种异己的力量。当双方的分歧无法调和时,就会发生冲突,冲突激烈甚至会引发战争。要想解决冲突并获得最终的胜利,通常会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武力镇压,一个是道德感化。武力镇压的结果,要么是制服别人,要么是被人家征服。不管结果如何,失败者都不会服气,肯定会伺机报复。也就是说,武力不仅不能解决冲突,反而会陷入冤冤相报的可怕暴力循环。

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尹梦

子曰:“君子泰而不娇,小人娇而不泰”

孔子回答说:“君子安详坦然而不骄矜凌人;小人骄矜凌人而不安详坦然。”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标准,特别是在个人态度和情绪表达上的区别。

君子泰而不骄:这里的“泰”可以理解为“平和、稳定”,表示君子的心态总是平和的,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能保持冷静和理性。他们不会因为取得了一些成就或者地位而骄傲自满,也不会因为遇到挫折而轻易动怒或沮丧。这种心态使他们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世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小人娇而不泰:与此相反,小人则常常表现出骄傲和自满的态度。他们可能会因为取得了一点小成就就沾沾自喜,甚至目中无人。然而,他们的内心并不稳定,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化,无法保持冷静和理性。这种心态使他们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甚至走向失败。

从这句话中,理解到保持平和的心态:无论面对何种情况,我们都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骄傲或沮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世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警惕骄傲自满骄傲自满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心态,它会使我们失去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警惕自己是否陷入了这种心态,并及时进行调整。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娇而不泰”对于个人在现在社会生活工作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定,警惕骄傲自满的心态,并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与稳定。这种态度有助于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张润菲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孔子通过与弟子子贡的对话,阐述了他对“士”的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评价。孔子认为,真正的“士”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意志,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具体来说,孔子认为“士”应当具备以下三个层次:

1. 最高层次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种“士”不仅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自我约束,而且能够担当重任,为国家和君主效力,不辱使命。

2. 次一层次的“士”是“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这种“士”在家庭中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在社会上能够得到乡亲的尊敬和认可。

3. 再次一层次的“士”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种“士”虽然在道德上可能有所欠缺,但至少能够做到言行一致,坚守承诺,有坚定的意志。

孔子对“今之从政者”的评价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这里的“斗筲之人”指的是那些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只顾眼前利益的人。孔子认为,这些人不足以担当大任,不值得被重视。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感悟是:

- 道德修养是成为“士”的基础。一个人应当首先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前提。

- 服务社会和国家是“士”的重要职责。一个人应当有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志向和能力。

- 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应坚守诚信和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言行一致,坚守承诺。

- 应当有远大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不应局限于个人的得失,而应有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的抱负。

孔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鼓励人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关于《颜渊篇》12.18的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张紫玥

季康子为鲁国权臣,深受盗贼之患,遂向孔子请教治理之法。孔子的回答并非是具体的防盗策略或严苛的刑罚手段,而是直指问题的核心——统治者自身的欲望。若季康子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贪得无厌,以身作则,那么即便对盗窃行为予以奖赏,百姓也不会去行窃。

这一回答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在孔子看来,政治的根本在于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和以身作则。一个贪婪无度、欲壑难填的统治者,必然上行下效,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盗贼丛生。相反,若统治者能够清心寡欲,秉持公正、廉洁、仁爱的原则治理国家,百姓自然会受到感化,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社会也将和谐有序。

对于领导者而言,无论是在国家、企业还是其他组织中,都应当以自身的品德和行为为下属树立榜样。领导者若能做到清正廉洁、公正无私,下属们也会受到激励,积极效仿,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和工作作风。反之,若领导者自身品行不端,追求私利,必然导致团队内部的混乱和腐败。

对于社会而言,道德的力量不容忽视。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并非仅仅依靠法律的强制约束,更需要人们内心的道德自律。只有当大多数人都能够遵循道德准则,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社会的治安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对于个人来说,我们也应当反思自己的欲望。在追求物质和利益的过程中,要把握适度原则,不可放纵私欲,以免迷失自我,陷入道德的困境。

总之,孔子的这句“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不仅为治理盗贼提供了独特的思路,更是对为政、为人的深刻教诲。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何种角色和位置上,都应当审视自身,克制欲望,以道德的力量引领自己和他人走向正道。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赵子怡

孔子针对樊迟关于如何“崇德”(提升道德修养)、“修慝”(即改正内心的邪恶)和“辨惑”(明辨是非)的提问,给出了深刻的解答。

先事后得与工作的态度:孔子提到“先事后得”,即先做好事情,再考虑结果。在工作上,这可以理解为一种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我们不应该过于功利,只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只有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任务,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攻其恶与自我反省:孔子强调要“攻其恶”,即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不是去攻击别人的缺点。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不要过于苛责别人。

一朝之忿与情绪管理:孔子警告说,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忘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甚至牵连到亲人,这是不明智的。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和理智。情绪化的决策往往会带来不良的后果,甚至影响我们的职业生涯和人际关系。

道德修养与人生价值观:孔子强调的“崇德”不仅是指在工作上的道德修养,也涉及到我们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结合孔子的教诲,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我们不应该过于沉迷于工作而忽视生活其他方面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和谐与平衡。

综上所述,孔子的这段教诲对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学习论语宪问篇心得

生活服务中心:蒋恩正

学习论语14宪问篇,现在社会需要有情怀的知识分子,如果过分在于享受生活就不能称的上真正的知识分子,原谅别人,放下过去,自力更生,就可以解脱自己,所以我们要有包容的力量,要有大局关,而不是以自己的情感为主导,要重大节,识大体。

学习《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心得体会

生活服务中心  史建兵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涉及了孔子的众多教诲和弟子们的言行,通过学习,使我深受启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道德指引。

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学识,追求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孔子的这一教诲让我们反思当今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将关注点从外在的功利转向内在的成长,真正的学习应当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智慧和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内涵和素养的人。

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以说得多而做得少为耻辱。孔子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体现了一种务实、踏实的品质。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谨言慎行,以踏实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没有能力。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把精力放在自身能力的提升上,只有当自身具备足够的才能和品德时,自然会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这就提醒我们要拥有一种积极进取、注重自我修养和能力培养的人生态度。

学习论语宪问篇

生活服务中心许龙

论语宪问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于仁德、修身、治国、为人处世、政治理念等方面的言论和思考。

强调了追求仁德应是人生的重要目标,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启示人们培养仁、智、勇的品德,以达到内心的平和、明智和勇敢。

强调品德和行为准则,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提醒人们要言行一致,避免言过其实、浮夸和空谈。

在为人处世方面,“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教导人们不要过于在意他人是否了解自己,而应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

对于人生挫折和困境,有“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抱怨外界,努力提升自己。

如何对待他人,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一种恰当的方式。

这些思想对于人生的帮助在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以更加明智、正直和勇敢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同时,也能促使人们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言行,追求更高尚的人格境界。

学习论语宪问篇

校医院  周旭江

今天学习了论语---宪问篇这一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于仁德、修身、治国、为人处世、政治理念等方面的言论和思考。

强调了追求仁德应是人生的重要目标,在为人处世方面,“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教导人们不要过于在意他人是否了解自己,而应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

对于人生挫折和困境,有“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抱怨外界,努力提升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一种恰当的方式。

这些思想对于人生的帮助在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以更加明智、正直和勇敢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同时,也能促使人们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言行,追求更高尚的人格境界。

论语宪问篇心得

生活服务中心陈娇露

《论语·宪问》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修身、为人方面的教导,涉及多个层面的道德修养讨论,如耻辱、仁义、志向、言行、德行等。以下是宪问篇中的一些核心道理:

1.修己治人。孔子认为,无论做官、做事,还是做学问,都要以做人为基础。他强调做人正直、道德清白、精神高尚、行为坦荡,并提出"以德服众”的理念,即通过自愿性、非强制性的引导来影响他人。

2.知人善任。孔子认为,管理之要在于用人,应知人善任,因人而异,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将每个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3.见利思义。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即在面对利益时,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不义则不为。这一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4.以直报怨。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或以德报怨的做法,而是主张"以直报怨”,即用正直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的不道德行为,避免恶性循环。

5.君子与小人。孔子区分了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准则,如“君子思不出其位”,强调君子应专注于自己的本分和责任。

6.个人修养。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如“克伐怨欲不行焉”,即克制好胜心、自夸、怨恨和贪欲,以达到仁的境界。

以上是《论语·宪问》篇中的一些核心道理。这些教导对于个人修养、社会治理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习论语宪问篇心得

生活服务中心:汪先锋

宪问》共有篇,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贵而不骄矜至很容易。”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去通达仁义,小人向下去通达财利。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叉开两条腿坐着等孔子。孔子说:“你小时候不谦恭不敬兄长,长大了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老了还不死掉,真是个害人的家伙。”说完,用手杖敲击他的小腿。

做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做事要脚踏实地,与人交往要抱有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