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行政组2024春季第十五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01

《论语》研读心得

医学院:惠涛涛

20240619今日研读《论语·子罕篇第九》,本篇主要记载有关孔子本人的性情,好恶,爱憎,襟怀,信念,理想。本篇重点仍是孔子的自我勉励与警示。孔子认为,要成为真正的君子,首先要有坚强的意志,鉴定的信念,这种意志与信念,不会因威胁而动摇,不会因利诱而放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他经得起考验,扛得住打击。道路越是坎坷崎岖,步伐越是稳健从容,打击越是频繁沉重,斗志越是高昂激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面对挑战,能坦然接收,面对挫折,能矢志不移。孔子是这样自我期许的,更是如此自我实现的。正是因为秉持了这种信念,孔子无论身处困境或逆境,都做到了坚持一贯的立场,投入不懈的努力。整齐磅礴,大气凛然,为儒之大者提供了现身的说法,为生之意义做出了生动的诠释。应该说,孔子“不可夺志”的精神,对后世志士仁人的人格塑造与铸就,曾产生过及其深远的影响。

之所以能有坚定的信念,能有坚强的意志,是因为孔子对自己所从事的大业拥有充分的信心,认为自己身上担负着传承文化,接续文脉的光荣责任,天命所归,义不容辞。在这样的使命感召唤下,个人机遇的坎坷自然是无足轻重,坦然接受;成就得失的理解自然是卓尔不群,换言之,意志的背后,是以信心为支撑;信念的底蕴,是以理想为引导。

当然,意志的坚强,信念的鉴定,并不是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如果是这样,那就意味着自我膨胀,自我封闭,就不免犯偏激,走极端的错误。由此可见,在孔子那里,坚定立场与博采兼容并不矛盾,坚持信念与择善而从并不对立。孔子对自己实现精神超越,完成文化使命始终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总而言之,在孔子身上,“内圣”与“外王”是达到和谐统一的,所体现的是完美君子人格的典范。这种君子人格,就是知,行,勇的浑然一体,焕然天成。有睿智,即可明辨是非,深谙取舍;有仁德,即能心底无私,宽厚海涵;有勇气,仍可担当责任,一往无前。用孔子自己的话说,这就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的这种伟大的人格魅力,具有最大的感染力,拥有最大的号召力。在他面前,权利的威胁,无所施展;金钱的诱惑,黯然失色。这样的精神力量是永恒的,也是无敌的。孔子的崇高境界,固然无法企及,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更应该成为我们永恒的信念,成为我们永恒的愿景!


安仁利仁

医学院:赵东

仁德是人生的根本。一个没有仁德的人,在困境中容易迷失自我,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在顺境中容易放纵欲望,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有仁德的人,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能保持自己的本性和道德,坚守仁的原则。有智慧的人知道仁的好处,他们会积极追求和实践仁,让自己和社会都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仁德和智慧,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应该坚守仁德的原则。仁德不仅是我们内心的指南,也是我们行为的准则。只有坚守仁德,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困难所动摇。

仁德的培养和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这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努力,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实践仁德。

有智慧的人知道仁德的好处,他们会积极追求和实践仁德。在追求仁德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发挥智慧的作用。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仁德的本质,找到实践仁德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仁德不仅是个人的修养和品质,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一个充满仁德的社会,人们之间会相互尊重、关爱和信任,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仁德赋予了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一个有仁德的人,他的生命会充满阳光和正能量,他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仁德的力量和美好。

《论语》第十次心得体会

医学院:郑东梅

本次,我们学习泰伯篇第第一章第部分,本章内容帮我们解决许多困扰已久的问题。

该篇主要讲述孔子及其学生对古代先王如尧、舜、禹等人的评价,以及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曾子在本篇中也有许多精彩的言论,如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渊博的人却向知识浅薄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却像空虚无所有;即使被冒犯也不去计较等,这些话语强调了谦逊和学习的重要性。

在这一篇中,孔子还提到了一些著名的文句,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这些话语都深刻揭示了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总之,《论语·泰伯篇》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先王的德行,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个永恒的道理:只有不断地自我修养和谦让,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赢得他人的尊敬和赞誉。这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论语》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洗礼。《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其政治思想核心的“仁”、“礼”和“中庸”。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体会到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我影响深远。他强调学习应当是老老实实的,这让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保持真诚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同时,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提醒我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此外,《论语》中的教育观念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孔子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这让我意识到,在高校教育中,除了专业知识的教学外,还应该注重学生品德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论语》的学习还让我深刻理解到“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这句话启示我,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实践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它们。这对于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学习《论语》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这些都将成为我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我相信,将《论语》中的教育理念融入到高校教育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更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虽违众

医学院行政一组  肖涛


随组研读《论语·子罕篇》的过程中,我被孔子的智慧与品格深深吸引。尤其是“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孔子对礼制的深刻理解,更展现了他坚守原则、尊重传统的精神风貌。

孔子所言的“麻冕,礼也”,是指按照传统礼制,冕冠应当用麻布制成,这是古人对礼仪的尊重和敬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使用更为轻便、廉价的纯帛来制作冕冠,孔子却坚持认为虽然麻冕已经逐渐被纯帛所取代,但这种变化实际上是对礼制的简化,是节俭的体现。他选择“从众”,即接受这种变化,体现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和对社会风气的深刻理解。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则是对礼仪程序的描述。在古代,人们行礼时应当先在下位拜,然后再升上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礼仪程序逐渐被简化,人们开始直接在上位行礼。孔子认为这种变化是傲慢的表现,他坚持“虽违众,吾从下”,即即使违背众人的做法,也要坚持按照传统的礼仪程序来行礼。这种坚守原则、尊重传统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细细品味这句话,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精神魅力。他不仅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更是一个坚守原则、尊重传统的道德楷模。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礼仪和道德,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向孔子学习,让我更加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和敬畏。在当今社会,我们往往容易迷失在物质的追求中,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而孔子则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坚守原则、尊重传统,用我们的言行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孔子也教会了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对社会变迁和风俗变化时,我们不能盲目跟风、随波逐流,而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总之,这次学习论语让我受益匪浅这仅仅是其中之的一点。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精神风貌,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向孔子学习的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秉承孔子的精神品质,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和人生理想。

《论语》学习心得

医学院行政1组:钞娜 第十五次研读

一、工作要把德治摆在首要位置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周君)以道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比喻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如同北极星一般,虽身处高远,却能使众星环绕其侧,形成和谐有序的天文图景。这一思想强调了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作用,主张将道德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当我们以高尚的德行作为工作的基石,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工作质量,更能赢得同事们的支持与理解。这样,我们的工作将变得更加顺利,困难与挑战也将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和主张。他强调“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受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的限制。这种平等、包容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孔子还注重因材施教,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他认为,每个人的天赋和兴趣都是不同的,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这种注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孔子的道德修养

《论语》中,孔子对于道德修养的要求非常高。他提出了“仁爱”“忠诚”“诚信”等道德准则,认为这些品质是成为一个君子所必备的。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到言行合一。同时,他也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影响他人、服务社会。这种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修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以良好的道德风尚影响他人、引领社会。

三、《论语》的人生智慧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孔子通过自身的经历和观察,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事业、处世等方面的思想和观点。例如,他强调“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他还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认为通过回顾和反思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这些思想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学习,也适用于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孔子还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过激和偏颇。这种中庸之道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和职场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学习心得

医学院行政1组:孙继虎 第十五次研读

仁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仁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和理解,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容易忽视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而仁的思想提醒我们,应该时刻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以善良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仁的思想也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往往被忽视。而仁的思想提倡人们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培养,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提升。这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素质和品质,也可以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

仁的思想还对于社会治理和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治理国家和管理企业时,需要注重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以仁爱之心去关爱员工和民众,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需要尊重他人的差异和多样性,寻求共识和合作,以实现和谐与稳定。

仁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仁的思想,将其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以建立起更加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

论语之子罕篇有感

医学院:张波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论语》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到的见解,照亮了后人的心灵之路。本次学习的《子罕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道理,让我在研读的过程中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本篇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在人生哲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在研读过程中,我深感孔子对于人格修养、学问追求等方面的重视,这对我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正是我们在求知路上应该追求的境界。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坚定的志向,同时也要有不断追问、深入思考的精神。在本篇,孔子通过具体的例子生动地展示了如何践行这些道理。例如,孔子在谈及人生志向时,曾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为喻,强调了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重要性。这样我深刻认识到,只有经理困难和挫折地洗礼,才能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同时,本篇中对于学问的追求态度也让我深受启发。孔子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也提醒了我在学习时要保持一颗谦逊、虚心的态度,不断汲取知识、丰富自己。

在研读本篇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力求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孔子的教诲。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坚定的志向,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我。

综上所述,《子罕篇》给我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我深感孔子及其弟子在人生哲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智慧和见解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采购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高校采购人员,我们肩负着为学校提供优质、高效物资和服务的重任。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子张篇》与《尧曰篇》中的智慧,并尝试将这些古代哲人的思想应用到高校采购工作中,获得了不少启发和体会。

一、目标明确,知行合一

《论语·子张篇》中有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话让我明白,作为高校采购人员,我们不仅要广泛学习各种采购知识,更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志向,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采购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目标明确,力求知行合一,确保每一次采购都能满足学校的需求,同时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二、审慎选择,质量至上

《论语·子张篇》又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高校采购工作中,这个“本”可以理解为对供应商和产品的审慎选择。我深知,供应商和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利益和学生的安全。因此,在采购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质量至上的原则,通过多方比较、实地考察等方式,选择信誉良好、质量可靠的供应商和产品。

三、诚信为本,信誉第一

《尧曰篇》中强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诚信是高校采购工作的基石。在采购过程中,我始终秉持诚信为本的原则,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双方互利共赢。同时,我也注重维护学校的信誉,通过公开透明的采购过程,赢得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

四、实践案例:以诚信赢得信赖

以最近的一次设备采购为例,我通过深入市场调研和对比分析,选择了一家口碑良好、服务优质的设备供应商。在签订合同前,我详细介绍了学校的采购要求和期望,并与供应商就质量、价格、交货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我始终保持与供应商的紧密沟通,确保采购的图书质量符合要求。最终,这次采购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也进一步巩固了学校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学习《论语·子张篇》与《尧曰篇》的智慧,我深刻认识到高校采购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承“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学习态度,以“质量至上、诚信为本”的工作原则,为学校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采购服务。同时,我也将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采购理念和方法,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宝库中,《论语》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内涵,照耀着后世学子的心灵之路。特别是《论语》中的子张篇与尧曰篇,不仅承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育思想,更蕴含了对于人生、道德、治理等方面的深刻见解。通过对这两篇的学习,我获得了诸多启发,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在学习和人生道路上的目标。

在子张篇中,我感受到了孔子对于弟子们的殷切期望与谆谆教诲。孔子提倡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态度,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不断地自我提升和完善。同时,子张问善道,孔子答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教导,让我明白了学习应该具有广博的视野和深厚的志向,以及不断追问、深入思考的精神。

而在尧曰篇中,我被尧帝的高尚品德和深远智慧所深深打动。尧帝所说的“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的治国理念,强调了统治者应该以天地之道为准则,秉持公正无私的原则来治理国家。这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学习子张篇与尧曰篇,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道德修养在人生道路上的指引作用。我明确了自己在学习上的目标:不仅要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更要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同时,我也明白了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不断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提升,以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能力的人。

具体来说,我将以孔子的教诲为指导,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学习上,我将注重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阅读各种书籍和参加各种活动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时,我也将注重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各种问题来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在道德修养上,我将以尧帝为榜样,注重培养自己的公正、公平意识以及诚信、谦虚的品质。我将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子张篇与尧曰篇,我收获颇丰。我将继续以这两篇的内容为指导,不断追求学习上的进步和道德修养上的完善,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而不懈努力。

《论语》思想感悟

保障部司延刚

招标与采购办在2024年6月26日上午论语子张篇和《论语尧曰篇》展开了深入的学习。当我深入研读《论语》中的《子张篇》和《尧曰篇》时,我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邃与博大,这两篇内容不仅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教育观念、道德修养,还蕴含了关于人生、政治和道德的多重智慧。

《子张篇》以孔子的弟子子张为主角,通过他的言行展示了儒家对于君子德行的追求和对于教育的重视。我深感儒家思想对于教育的重视,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孔子所倡导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子张所展现的谦虚、勤奋、忠诚等品质,也让我深感敬佩,这些品质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需要具备的。

而《尧曰篇》则通过尧、舜等古代圣王的言行,展现了儒家对于政治和道德的最高追求。我从中领略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理念,认为政治应该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注重道德修养。同时,我也被古代圣王们的谦虚、谨慎、勤奋等品质所感染,这些品质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对于政治领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深入研读这两篇内容时,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内在逻辑和一致性。无论是教育还是政治,儒家都强调道德修养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全面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才能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此外,我还从这两篇内容中领悟到了许多关于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的道理。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学会了谦虚和开放的心态;“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则让我认识到改正错误的重要性。这些道理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践行。

总之,《论语·子张篇》和《论语·尧曰篇》给我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感悟。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两篇经典内容,我不仅深入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也从中汲取了许多人生智慧和经验。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宝贵的思想将一直陪伴着我进步。        

司延刚

                                      2024年6月26日

《论语》第十九、二十章学习心得

保障部 杨俊毅

在《论语》这部千年古典中,每一章都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着古人的智慧之光。当我深入阅读第十九、二十章时,我被其中的思想深深吸引,它们不仅为我揭示了为人处世的哲理,更为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学习这两章之前,我设定的目标是:深入体会孔子对于仁德、君子之道及其个人修养的阐述,从中提炼出能够指导我日常生活的智慧和原则。我渴望通过学习,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提升自我修养,成为一名具有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的人。

对于《论语》第十九、二十章的主题,我认为它们主要探讨了仁德与君子之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这一目标。孔子强调了仁德的核心地位,认为仁德是君子必备的品质。同时,他也指出,君子应该注重内在修养,以自身的言行影响他人,为社会树立榜样。

以第十九章为例,孔子在谈到君子与小人时,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了君子在言行、品德和道德观念上的高尚。他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君子的品质和行为标准,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应该向君子看齐,注重内在修养和品德的提升。

在第二十章中,孔子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认为仁德是君子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提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仁德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的要求上,更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上。只有真正具备了仁德之心,才能够做到立人达人,成就自己和他人的价值。

通过这两章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仁德和君子之道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我认为,作为一名现代人,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孔子的智慧,注重内在修养和品德的提升,以仁德之心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同时,我们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努力成为一名具有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的君子。

在具体实践中,我将以孔子的智慧为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行为准则。我会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我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积极传递正能量;我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和谐而不懈努力。

总之,《论语》第十九、二十章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们不仅为我揭示了仁德与君子之道的重要性,更为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孔子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和谐而努力奋斗。


                                     2024.6.26


《论语》学习心得

保障部


《论语》第十九章子张篇强调了士人的道德标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

子张篇通过孔子弟子子张和其他人的对话,传达了几个重要的道德和行为准则。首先,子张提到的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这四点概括了士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在面对危险时能够献出生命,在面对利益时能够考虑道义,祭祀时保持敬意,居丧时表达哀思,这些都是士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此外,子贡的言论也体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他提到,孔子的学问并非来自某一特定的老师,而是从广泛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的。这表明学习是一种全面的、持续的过程,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子张篇还强调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教导人们要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以避免给他人带来伤害。通过这些教诲,我们可以看到《论语》子张篇不仅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还反映了儒家学派对于道德、学习和处世之道的深刻理解。这些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道德的底线,追求知识和智慧,以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考量目前一些人的心理状态中,无论他们遇到什么事情,反应就是这是不是骗人的,只会拒绝。从广义上来讲,这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从狭义上讲,大多数人还是在遇到别人问题的时候,不肯援助之手。

社会风气的扭转,靠大家一起努力维护,社会在进步,思想也会逐渐改变,希望孔子及弟子的价值观能代代相传。

尧曰篇第二十是《论语》的最后一篇,其核心内容展示了中国的政治理念和思想的源头,强调了人民作为主体的重要性。

尧曰篇的形式与前面的篇章编排方式有所不同,它通过从上古时代的“公天下”理念,到商汤的“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再到周朝的“兴灭国继绝世”,展现了中国数千年的政治文化演变。这些理念归结到一个核心点:人民是主体。通过子张问政的情节,孔子结合“仁”对上三代和商周的政治理念做了进一步具体的阐发,最终回归到个人修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这一篇不仅揭示了“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一精神的源头,也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此外,尧曰篇还强调了成为君子所需的三个要素:知命知礼知言。孔子认为,不懂天命的人无法成为君子;不懂礼义的人无法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的人无法了解别人。这些观点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指导,也是对社会交往和政治治理的深刻见解。

通过深入阅读尧曰篇第二十,我们可以理解到,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信仰,遵循礼仪,善于辨别言语的是非,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这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传承,也是对现代社会中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指导。

综上所述,尧曰篇第二十通过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历史背景,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个人修养、社会责任以及政治理念的宝贵启示。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微子篇第十八》。通过仔细研读这一篇章,我不仅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产生了新的思考。以下是我对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学习目标与初衷

在开始学习《微子篇第十八》之前,我给自己定下了几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一是通过这篇学习,深入了解儒家思想中对于君子、隐士以及处世哲学的看法;二是借鉴古人的智慧,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新的思考方向;三是锻炼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形成更为独立和成熟的见解。

二、对《微子篇第十八》的认识与理解

《微子篇第十八》主要讨论了君子与隐士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孔子对于不同处世哲学的看法。通过对这一篇章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仁”、“义”、“礼”、“智”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与追求。

在我看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兼济天下的精神。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而隐士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虽然两者的生活方式和处世哲学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体现。

三、思考与判断能力的锻炼

在学习《微子篇第十八》的过程中,我不断运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去分析和理解其中的思想。例如,在探讨君子与隐士的区别时,我思考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我还对孔子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孔子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和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注重了这些方面的培养。

四、具体例子支持观点

为了更具体地支持我的观点,我选择了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在《微子篇第十八》中,孔子曾对微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态度。他宁愿与志同道合的人为伍,也不愿与那些不懂得道义的人为伴。这一例子生动地展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标准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五、语言表达与读者吸引力

在撰写这篇学习心得体会时,我力求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古代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儒家思想的魅力。同时,我也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文章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六、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论语·微子篇第十八》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研读儒家经典著作,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和营养。同时我也将努力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华、有担当的现代人。

在深入研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对《微子篇》第十八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篇章通过孔子与微子等古代贤者的对话,展现了儒家思想对于君子行为、处世哲学以及教育理念的独到见解。通过此次学习,我旨在深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并将其应用于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一、学习目标

在开始学习《微子篇》之前,我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一是深入理解儒家思想中对于君子行为的定义和追求;二是探讨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三是提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对《微子篇》主题的看法

在研读《微子篇》时,我被其中的“君子不器”的观点深深吸引。这一观点强调君子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品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技能或知识。在我看来,这是儒家思想中对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论断,也是对当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启示。此外,篇章中还通过对古代贤者的描述,展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修养和处世哲学的重视。

三、思考与判断能力

在学习《微子篇》的过程中,我不断运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去分析和理解其中的思想。例如,在“君子不器”的观点中,我思考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及如何在个人成长中注重道德修养和处世哲学的培养。此外,我还通过对篇章中古代贤者的行为举止进行分析,探讨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四、具体例子支持观点

为了更加具体地支持我的观点,我选择了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在《微子篇》中,孔子曾对微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态度。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中对于君子独立思考和坚定立场的强调。这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风,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五、语言表现力与读者吸引力

在撰写这篇学习心得时,我注重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古代贤者的形象和行为举止,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儒家思想的魅力。同时,我也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文章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六、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论语·微子篇》第十八篇的学习,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君子行为、处世哲学和教育理念的独到见解。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运用儒家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举止和思考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诚信和宽容等品质,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论语》思想感悟

保障部司延刚

招标与采购办在2024年6月19日上午论语微子篇展开了深入的学习。深入研读《微子篇》时,内心仿佛被一股清泉洗涤,思绪也随之飘远。此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与一些隐士、贤者的对话和交往,以及他们各自的道德观念和处世哲学。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博大,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

首先,我被孔子及其弟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所震撼。在《微子篇》中,孔子多次强调“君子”的品质和行为,如“君子不器”、“君子义以为质”等。这些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质是其成为“君子”的关键。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道德信仰,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其次,我被隐士们的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精神所感染。在《微子篇》中,有许多隐士选择了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处世哲学让我深感敬佩。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被名利所诱惑,迷失自我。而隐士们的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精神则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此外,我还从《微子篇》中领悟到了许多关于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的道理。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让我学会了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则让我认识到,要想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必须注重基础、打好基础。这些道理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践行。

总的来说,《论语·微子篇》给我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感悟。通过阅读和学习这篇经典,我不仅深入了解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处世哲学,也从中汲取了许多人生智慧和经验。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宝贵的思想将一直陪伴着我进步。        

司延刚

                                      2024年6月19日

《论语》学习心得

保障部 杨俊毅

《论语》第十八章,字里行间流淌出的不仅是孔子的教诲,更是对后世子孙的深深期许。这一章的主题,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在学习和反思中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我想达到的目标是:深入理解《论语》第十八章的精神实质,将其中蕴含的做人道理、学习方法和社会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个既具有道德修养又能够与时俱进的人。

对于这一主题,我有着自己的见解。孔子在第十八章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需要这些智慧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实现个人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所在。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能力,同时也能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同时,我也被孔子对于“君子”的描述所吸引。他认为君子应该具有“德”和“才”两个方面的素质。在品德上,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才能上,君子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能力。这种全面而深刻的要求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现代人所应该追求的目标。

在具体例子的选择上,我特别喜欢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这些对话不仅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方法和智慧,也让我们看到了弟子们的成长和变化。比如孔子在回答子贡关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问题时,他强调了内心的修养和自律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被物质所迷惑。

通过学习《论语》第十八章,我受益匪浅。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作为一个现代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论语》,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实践中去,努力成为一个既有道德修养又能够与时俱进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学习《论语》,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024.6.19


《论语》学习心得

保障部


《论语》第十八章微子篇共11章,这一篇中集中出现了多位仁义之士,他们既有在动荡的局势环境下或坚守、或归隐,也要尚德守志、不改本色,不同流合污、更不助纣为虐;也有在有德之邦中人尽其才、贤士辈出,凝心聚力的和谐兴盛。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也无论是尽责还是隐退,孔子都将他们作为榜样或知己,但依旧不改其推行仁德之治,以求管理之德的志向,再苦再难再危险也绝不放弃。这种矢志不渝、不惧艰险的精神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也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不屈根基和永远令人敬仰的精神核心。用本篇第6章和第8章的原文词句说就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和“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前面一句意思是:天下太平,我就不去改造它了。换句话说就是如今天下大乱,治国安邦于我而言责无旁贷。后面一句“无可无不可”,不是一般人通常理解的“怎么都行”的意思,而是说在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可以博采众长,虚心听取意见,不固执己见的意思。
 本篇1至4章为第一部分,以若干史实论述殷纣王、鲁庄公、齐景公、鲁定公等君王的“无道”。正是他们的“无道”,才致使微子去国,箕子为奴,比干谏死,柳下惠三黜以及孔子在各诸侯国之间疲于奔走,弘道无果。也正因如此,春秋末年,才有众多隐士出现。
 本篇5至9章为第二部分,紧接上文的乱世无道写山林隐士。这里有楚狂接舆,长沮桀溺,逸民贤者和乐官八师。他们或歌咏趋避,或櫌耕乡野,或植杖而芸,或志身高洁,或散至江河湖海。他们对孔子的态度各异,有的诚恳劝谏,有的冷言相待,有的置之不理。对此,孔子都予以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包容。儒家是“舍我其谁”的济世为民,道家是“无道则隐”的“有所待之”,但相同点都是善的,好的,都是希望国家好,民族好,世道太平,国泰民安。孔子与上述诸位隐士,没有根本的分歧,只是殊途同归。
 本篇10至11章为第三部分,主要讲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国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周朝能够持续八百年?因为很多人与“周有八士”一样为国尽忠,人才济济,国运兴旺。何以如此呢?孔子在第10章,借周公的话作了回答。我将其概括成“四要四不要”,即:要大公无私,不要只想着给自己的亲信亲属好处;要注意疏通下属情绪心理,不要让干部在工作中积攒怨气;要知人善任,推己及人,不要求全责备;要怀旧念人,不要无故抛弃故交。诚如是,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太平盛世就会出现了。

顺便说几句题外话,本篇篇幅不长,字数不多,但描摹形象,刻画人物生动。仔细品读,能感受到柳下惠三黜而不去邦国的赤子之心,能体会孔子为了实现理想抱负而周游列国的艰辛、无奈与执着,能领悟隐士贤者虽身处逆境,却对脚下山河土地的深情厚谊。当然,阅读本篇,最重要的还是折服于圣贤所表达的虽穿越几千年而至今颠破不灭的真理。

《论语》第十四周学习心得

人力资源办公室:李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身正,不待下命令就能化行;自己不正,即使下命令也不听从。”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追求成功和成就,更要注重自身的休养和内在的提升。正如孔子所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自身品德高尚、行为端正,不需要过多地强调或者命令别人,他的言行举止自然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而如果一个人自身不正,无论如何强制别人,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信任和支持。

当下,在育人问题上本末倒置的现象最值得关注和深思。不论男女老幼,他们并不是仅仅通过说教的道理,来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如果他们在现实中接触到的情形大多与说教的相反,大部分人会先接受现实交给他的“道理”,至于说教的这些道理,则要视环境、条件和需要而“择机形式”了。

成年人有时说一套做一套,最初学生们可能听信说教。可是当前网络信息极度发达,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假如这些器官传递给他们的信息,都与老师和家长说的那一套南辕北辙,他们会产生怎么样的思想,会怎样思考与对待这个世界。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学习心得

行政人力办:孙海天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篇》,是孔子对道德修养和职业精神的重要阐述。

首先,这句话提醒我,作为一名职场人,要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压力,稍有不慎就可能违背职业道德。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觉,坚守道德底线。

其次,这句话也强调了信道笃实的职业精神。这意味着我们要对自己的职业道路有清晰的认识,对所从事的工作有深厚的热爱和执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

回顾我的工作经历,我意识到这两点对我在工作中的影响是巨大的。每当我在困难面前犹豫不决时,我都会想起这句话,提醒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这使我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勇敢面对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总之,“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它不仅对我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在职业道路上更加坚定、执着。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不断追求卓越,为团队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第十一篇学习心得

诲人不倦

通过对《论语》阅读,我深深感受到孔子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他主张教育应以人性为本,以道德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质,而不是仅仅追求知识技能。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诲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关于人性的引导和塑造。他强调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教导学生要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对于教育的态度,充满了热情和执着。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诲人不倦,对学生充满耐心和爱心。他坚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孔子对教育的信念和诲人不倦的态度与追求,让我深感敬佩。

诲人不倦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它源于对人类进步的执着追求,对真理的渴望。当我们面对困惑和挑战时,这种精神将激励我们勇往直前,永不言败。当我们沉浸在这种精神中,我们也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坚强,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起伏。这种精神的力量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智慧,来自于我们对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是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正如古人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才能走向成功。

诲人不倦也意味着无私奉献和耐心教导。当我们遇到那些渴望知识、渴望成长的人时,我们应该伸出援手,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宽广和包容,也会收获更多的友谊和信任。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困惑和问题,用温柔的话语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无私奉献的爱心,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


行政部人力办:杨华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爱好有三种。以用礼乐调节自己为乐,以称道人的好处为乐,以有很多德才兼备的朋友为乐,是有益的。以骄纵享乐为乐,以安逸游乐为乐,以宴饮无度为乐,是有害的。”

兴趣对道德的影响

所谓兴趣,简而言之,就是喜欢做的、愿意做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且这个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着人们的行动。需要注意的是,兴趣却有着优劣之分,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兴趣都是对人有益的。好的兴趣可以指引人们向上向善,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个人修养;不好的兴趣则有可能把人引上歧途,乃至堕入深渊。现实中,不少人沉迷于不良兴趣中,不能自拔,最终害人害己。

    孔子列举了人们应该培养的三种高尚兴趣,即“节礼乐,道人之善,多贤友”,指出这三种兴趣对人生是有益的;同时提出了应该杜绝的三种低级趣味,即“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这三种兴趣对人生是有害的。提醒我们要培养高尚志趣,远离低级趣味。

    在三种有益的兴趣中,“节礼乐”是从道德层面上来说的,它的意思是用礼乐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前面说过,所谓“修德”就是控制人性中的弱点,比如懒惰、贪婪、自私等,这些弱点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会让人感到舒服,或者获得一些暂时的小利。因而,要想克服这些弱点,走上修德之路,势必要放弃个人的安逸以及暂时的小利,这是会带来一定的痛苦的,包括身体上的劳累以及物质上的损失等。痛苦会让人们产生畏难情绪,很容易半途而废。如果能把“节礼乐”当作是一种乐趣,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不会有痛苦,还会为自己增添很大的动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自我修养,还能在兴趣的促进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道人之善”是从言行上说的。“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背后说人坏话,似乎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我们要认清,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就要将心比心,别人说我们的坏话心里不痛快,我们说别人的坏话,别人难道会痛快吗?说长道短固然正常,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大家只是津津乐道人之“短”,无人愿说人之“长”。这可能是出于两种原因,第一种就是虚荣心作祟,借着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瞧他办了件多么傻的事啊”,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很聪明。第二种就是“看热闹”心理作祟。有时候,说人家点坏话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就是想看笑话,没事也要挑出来点事,这是一种非常无聊的行为。孔子就指出人应该以“道人之善”为兴趣,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多说人好话。人人都爱听好话,因而“道人之善”有助于搞好人际关系;另外,我们的表扬是对他人行为的鼓舞,有助于促进他人的进步。

    “乐多贤友”是从人际关系上说的。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但是朋友也不是随便交的,朋友分很多种,有患难之交、酒肉之交、利益之交等,应该谨慎地加以选择。孔子指出,交朋友要多交贤友,这种朋友会使你得到提高,而不是对你毫无助益,甚至误导你,使你走下坡路。以结交贤友为兴趣的人,朋友多,而且贤友多,自己能得到提高,诸事也能更加顺利。


2024年6月25日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论语》季氏篇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通过深入研读和思考,我对孔子的教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季氏篇中孔子提出了“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九思”涵盖了一个人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求知求真等方面的要求。其中,“视思明”和“听思聪”让我意识到,在与人交往中,要用心观察、倾听,不仅要看到表面的现象,更要洞察背后的本质和真相。这对于提高我的沟通能力和判断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色思温”和“貌思恭”则提醒我在待人接物时要保持温和的态度和恭敬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时难免会产生情绪波动或不满。但通过学习《论语》我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另外,“言思忠”和“事思敬”则强调了言行一致和做事认真负责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我始终牢记这一点,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对待每一项任务都尽心尽力、精益求精。这种工作态度不仅赢得了同事和领导的信任和认可,也让我在工作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疑思问”和“忿思难”则告诉我要善于提问、勇于质疑,并且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冷静思考、积极应对。这种求知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对于我的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见得思义”则提醒我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坚守道义和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和决策,而利益往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明白了在面对利益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不为私利所动摇,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论语》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人生指南。通过季氏这一篇章的学习,我不仅对孔子的教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调整。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践行儒家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儒家思想,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论语-我的言行指南

现代产业学院  王甜

经过一个学期的深入学习和研读《论语》,我对这部经典著作及其作者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我的日常行为规范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研读《论语》的过程中,我逐渐领会到孔子关于“仁”的深刻内涵。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和感受。这样的思想指导我在与人交往时更加注重倾听和理解,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欲望和利益。

孔子强调的“礼”的重要性,对我的行为规范同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学习,我意识到礼仪不仅是形式上的表现,更是内心对他人尊重的体现。无论是在家庭中对长辈的恭敬,还是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的相处,我都更加注重礼节,努力做到举止得体,和谐相处。

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我学会了持之以恒的态度,不断地探索和学习,同时也乐于分享所学,与他人共同进步。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使我在学业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孔子对于言行一致的重视,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要谨慎行事,确保自己的行为能够反映出自己的言论和信仰。这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品格的磨练。

《论语》中的智慧和孔子的人格魅力,不仅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了我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指南。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论语》为指导,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感的人。

《论语》心得体会+何明鹏+第十五篇

一、人性与道德修养

1. **性善论**: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表明人的本性是相似的,但由于后天的习得不同,导致行为表现上的差异。这强调了教育和个人修养在塑造个性中的作用。

2. **道德修养**:孔子强调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才能达到道德的高标准。


二、政治与领导

1. **德治理念**:孔子提倡领导者应当以德治国,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领导者才能得到民心并有效地治理国家。

2. **智慧与人格**:孔子指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意味着智慧的人懂得变通和适应,而仁爱的人则坚持原则。这对领导者来说是重要的品质,既要有智慧应对复杂局面,也要有坚定的道德准则。

三、处世哲学

1. **君子之道**:孔子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强调君子行事考虑的是是否合乎道义,而非个人利益。

2. **言行一致**:孔子讲“讷于言而敏于行”,倡导人们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体现了他重视实际行动而非空谈的价值观。


四、具体应用

1. **教育重点**:孔子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品德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2. **领导选拔**:孔子的政治理念启示我们在选拔领导者时,应重视其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3. **个人修为**:孔子的处世哲学教导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应优先考虑道德和公义,而不是个人利益。

4. **行动力**:孔子关于言行一致的观点,提醒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说到做到,通过行动展现自己的价值和信念。

孔子关于人性、道德、政治和处世的深刻见解。通过学习这些章节,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还能获得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指导。

论语》学习感悟

产业学院:杨军望

《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论述,为我们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质和生活态度。

孔子眼中的君子,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修养的人。他们注重内在的修炼,追求仁爱、正义、礼仪、智慧和信实等美德。而小人则往往目光短浅,只关注个人利益,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对他人的关怀。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是多么重要,它不仅能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还能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君子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承担责任。这种责任感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中,也体现在工作和社交场合。相比之下,小人则倾向于推卸责任,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不足。

君子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会选择自我反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相比之下,小人的逃避责任和推诿过失,只会导致问题的恶化和人际关系的疏远。

君子在与人交往中,总是秉持着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他们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愿意为了集体的利益做出牺牲。而小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自私和狭隘,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也会破坏团队的合作氛围。

如果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够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公民素质都将得到显著提升。这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讨论,不仅是对个人品格的一种期许,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引导。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坚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这样才能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并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道不同,不相为谋

现代产业学院 耿棋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志向主张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道者,路也。可以理解为各人所走的人生大道,也可以理解为人生志向。孔子认为,人生志向不一样的人,不能共同谋划事务。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里所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指的是人生大志向、大道义的“道”。这个意义上的“道”涵盖了儒家的修己安人,修身平天下,包含有最起码的仁义理念。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才会强调它的相同。如若只是各人的事业之“道”,就不存在“不相为谋”的问题了,相反,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主张的人聚在一起更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为不同领域的人,其实往往是观察事物的角度或视野不很一致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能平心静气地坐到一起商量事情,往往能更加全面地考虑到事物的各个方面,也就是我们校风中说的“多元集纳,自强创新”。所以我们应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

“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是交友之道的基本原则。世间总是会有一些众人仰慕的人,他们或是有钱,或是有权,或是有才,大家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千方百计与之结交,以同他们认识为荣幸之事。这种显达之人,如若是正人君子,那么有机会与之接近,自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发现这种人心术不正,志趣粗鄙,人格卑下,行事奸险,则应当对其保持警惕,或与之决裂,而不能被其身上的耀眼光芒所迷惑。不然很可能受其所害,或受其连累。这里指的是道德层面上的“道”。

在工作职场中,由于每个人的知识、阅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在商讨问题时,可能产生观点、主张的不同,这是正常的。但是,现代职场中,有时并不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是竞争的激烈,故意想整垮对方,从而导致针锋相对。其实,在这有一个原则,如果职场中,对方没有威胁到你的地位、事业、名誉、人身,最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若反之,则要绝地反击,不可让对方觉得你是懦弱之人,有机可乘!

此外,“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可适用于婚姻,如果夫妻两人在人生观、爱情观、事业观、金钱观、交友观、育儿观、审美观等都比较一致,婚姻幸福美满的可能性就会很高;如果这些观点分歧太大,彼此又不能互补或妥协,婚姻一般就很难长久,不管两人在结婚前多么相爱,不管两人是通过多么巨大的努力才争取到的婚姻。

“道”对于不同层次的人,理解亦有不同,行为和做法自然不同,大“道”有时比较难以企及,但是我们可以以公心行事,做到问心无愧,也是好的!



论语心得体会

现代产业学院;第15.38至15.42篇:陈羊虎

一下是关于有教无类的体会和感悟,简短的四个字犹如一道闪耀的光,照亮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体现了孔子伟大的教育平等理念,无论贫富贵贱,聪明愚笨,善恶美丑,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不应该有任何歧视和偏见。不应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要敞开大门接受各类人群接受教育平等待遇。在这样的理念下教育成为了推动社会进一步公平的强大力量。它给予那些出身低微或处于不利环境地改变命运的可能,让他们有机会去挖掘自己的潜力,去追求更好的人生,打破阶级的璧垒,让知识和智慧能够结合起来在人群中传播传承。也提醒大家要珍惜教育资源,努力学习,无论条件如何,不能因为外在的因素而自我放弃或忽视了学习机会。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致于更加公平,包容的教育体系。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成为实现社会发展和谐公平公正,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对待工作时,首先要怀着敬畏之心,专心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考虑个人利益问题,这也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更加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始终把责任和使命放在心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论语》心得:色厉内荏与小人之鉴

部门:现代产业学院  姓名:王子璇

在《论语》的深邃智慧中,孔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种种面貌。其中,“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这一句话,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深处,让我深感震撼与反思。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外表严厉而内心怯懦的人,可以和小人相比,他们就像挖墙洞的小偷一样。但深层次的含义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对某种人的描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格修养的警示。

“色厉而内荏”的人,他们在外表上可能显得强硬、严厉,但内心却缺乏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他们可能为了面子或某种利益而装腔作势,但一旦遇到真正的挑战或困难,就会立刻暴露出自己的软弱和怯懦。这种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可能是我们身边的同事、朋友,甚至是自己。

孔子将这样的人比作“穿窬之盗”,这不仅是一种生动的比喻,更是一种深刻的批判。穿窬之盗,即挖墙洞的小偷,他们为了一时的利益而不择手段,但最终只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同样,那些“色厉而内荏”的人,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些表面的成功或认可,但他们的内心缺乏真正的力量和支撑,最终也只会走向失败和堕落。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句话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反思。首先,它让我意识到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否也曾经有过“色厉而内荏”的表现。我是否为了面子或利益而故意装出强硬的外表,但实际上内心却缺乏真正的勇气和信心?其次,它也让我思考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一个有力量的人,不仅仅是外表强硬、内心坚定的人,更是一个有道德、有信仰、有责任感的人。他们能够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和坚定,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动摇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以这句话为鉴,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内心强大、有力量的人。我将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便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和坚定。同时,我也将以此为标准来观察和评价身边的人和事,以便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总之,“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内心的力量和人格修养的重要性。我将以此为座右铭,不断追求内心的强大和人格的完善。




学习《论语》感悟

现代产业学院:何瑞鑫


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便是颜回,他觉得颜回不但好学还能将心思长时间置于仁义之中。孔子对颜回能够做到淡泊自守很是高兴,尤其是在贫困的环境下,他依然不改其道,显得悠然自得。既是对颜回的肯定,也是对他的褒扬。这种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按照孔子所说,颜回用粗陋的竹器吃饭,用瓢来喝水,还住在非常简陋的房子里面,到了这种地步,若是一般人早就受不了了。但是,颜回仍然能够保持着心中的快乐,不改乐道之志。对颜回来说,富贵不是其所求,仁道才是其所愿!生活的好坏,根本就无法改变其内心坚定的志向。正因为如此,他对待贫穷的态度是很坦然的,从不怨天尤人。再说,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生命,快乐是由内而发的,没有人可以将它夺走。如果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物质的享乐上,当外在的物质改变或消失时,其内心也会受到影响,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淡泊自守的前提是超越荣辱,做到“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笑看天上云卷云舒”。倘若心为物役,整日里患得患失,只会在悲观和绝望的情绪下丧失心智。更何况人生之路也不会是条坦途,举步维艰亦是在所难免。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对此不必耿耿于怀,与其这样庸人自扰,还不如常想些人生中那一二分的庆幸与如意。这样一来,就能渐入淡泊之境,长守其乐而不改。

《论语》学习的现实意义

医学院 白韧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思想精髓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和态度:“温故而知新”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这与现代教育中提倡的终身学习理念不谋而合。通过不断的复习和思考,我们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即在对待他人时,应遵循“黄金法则”,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人际交往的基石。

坚韧不拔的精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喻了在逆境中才能显现出真正的坚强和不屈。这种精神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尤为重要。

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强调了个人在家庭、国家、社会中的责任和价值,以及在社会伦理体系中找到个人的位置。

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醒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思考来消化吸收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

君子的品质:“君子不器”表明人不应仅仅成为工具,而应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能,追求全面发展。

对真理的追求:“朝闻道,夕死可以”体现了对知识和真理的极高追求,即使生命短暂,也要追求真理和知识。

简朴生活与精神富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反映了一种简朴而内心充实的生活方式,即使物质条件简单,也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快乐。

16学习心得

《论语·卫灵公篇》中的经典语录,我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这句话印象颇深。大意是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

这段话中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传诵千古的名言。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只有准备工作做好了,基础打好了,事情才能得到顺利解决。

准备工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性。首先,通过准备工作可以让你对事情做一个整体的把握,宏观上的认识可以让你的思路更清晰、更全面。要做准备工作,首先就要理清自己的思路,对事情进行周密计划,将做事过程分成详细的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需要什么物质资料、技术支持,以及现实条件等。这就等于在潜意识中将事情做了一遍,将可能遇到的困难都考虑到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处理事情的基本程序和方式方法。如果能提前准备好将会用到的条件,就可以避免事到临头手忙脚乱,使事情得以顺利开展。

做好准备工作,也是提高办事效率的方法之一。这里不是说准备工作不需要耗费时间,恰恰相反,有时准备工作是相当耗时的。但是,事先充分谋划,比起事到临头手足无措还是要节省很多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说的都是这方面的道理。不管做什么事,只有事先准备好了趁手的工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高效地完成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

准备工作是否周全详尽,是事情能否顺利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礼记·中庸》中说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意思是说没有事先的准备,就不会取得成功,起码不能顺利地取得成功。

孔子提到的“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是指“为仁”也要“利其器”,也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比如你想对人民、对社会有所贡献,就必须先搞好人际关系,结交贤达,让自己进入上层社会,这样就能获得施展才华的职位,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如此种种,都是在做准备工作。

孔子的这一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他不受时代的局限,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对我们每一个人也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不仅要准备好工具,也要为完成事情准备必要的条件。只有准备工作做好了,才不至于两眼一抹黑,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才能更顺利地抵达成功的彼岸。

学习心得

医学院:何晓东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时常思考如何更好地领导团队,如何传递医者的仁爱与责任。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中子张篇的内容,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对于我有着极大的启示与感悟。

子张篇中,孔子与子张的对话,不仅展现了师徒之间的深厚情谊,更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领导者的要求与期望。孔子强调“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这不仅是对于个人修养的教导,更是对于领导者决策与行动的指导。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审慎思考,避免盲目决策带来的风险与遗憾。

此外,子张篇中还强调了诚信、仁爱等品质对于领导者的重要性。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不仅是道德的金科玉律,更是领导者必须恪守的原则。我们作为领导者需要以身作则,用诚信与仁爱来影响与激励团队成员,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子张篇还让我思考了领导者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医学院的领导者,我们不仅要关注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要关注整个团队。我们需要将个人的理想与追求融入到团队与社会的发展中,用我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研读子张篇的过程中,我深感儒家思想对于领导者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提醒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深邃的智慧以及坚定的信念。在医学院的领导岗位上,我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努力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与领导能力,为团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将倡导团队成员共同学习儒家思想,让这种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医学院:吉小琴

《论语》中的先进篇,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涉及了多个方面的话题。以下是我对先进篇的一些学习心得:

重视品德:先进篇强调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这启示我,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品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尊师重道:孔子在先进篇中多次提到尊师重道的观念。他认为,尊敬老师、尊重知识是学习的前提。这让我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尊重老师和学者。

学思并重:先进篇中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同样重要。我们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言行一致:孔子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应该是一致的,不能言不由衷或行不由衷。这启示我,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谦逊有礼:先进篇中提到,孔子认为谦逊有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他主张与人交往时要谦逊有礼,尊重他人。这让我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尊重他人。

仁爱之心:孔子强调仁爱之心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才能关爱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启示我,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关爱他人。

推己及人:孔子提倡推己及人的观念。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需要和感受。这种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勇于担当:先进篇中提到,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勇于担当责任。他主张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地承担责任,不逃避问题。这让我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勇于担当责任,敢于面对挑战。

修身养性:孔子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才能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这启示我,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注重自我修养和道德建设。

追求卓越:先进篇中提到,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卓越。他主张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追求进步和卓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这鼓励我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先进篇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道德指导。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提升个人品质和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第十八至二十章学习心得

医学院  师艳华

学习《论语》的微子篇、子张篇和尧曰篇后,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做人处事的原则。

微子篇主要讲述了微子的事迹以及孔子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微子在商朝灭亡时,选择了离开,而不是接受周朝的任命,显示出他对道德和忠诚的坚持。孔子对此表现出极高的评价。这使我认识到教育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我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忠诚度,让他们理解在面对重大选择时,道德和正义应当是优先考虑的因素。

子张篇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子张的对话,内容涵盖了为政、修身等多个方面。孔子在这篇中提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当既重视德行的修养,又不忽视知识的学习;在追求广博的同时,也要注重细节;在志向高远的同时,也要保持中庸之道。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培养。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做到德才兼备。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学会平衡,既要有高远的目标,又要能脚踏实地,处理好学习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尧曰篇是《论语》的最后一篇,记录了孔子对古代圣王尧、舜的赞美以及对后世君主的训诫。孔子在这篇中提到:“修己以安百姓。”意思是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让我体会到,作为教育者,我们自身的修养和行为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道德和行为的榜样。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影响和带动学生的成长。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来影响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的人。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育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医学院  王培

在深入学习《论语》的第十五讲后,我再次被孔子的智慧所深深吸引。这一讲的内容,不仅为我揭示了更多关于人生、道德和学问的哲理,更让我对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十五讲中,孔子强调了“仁”的重要性。他提到,“仁者爱人”,这简短的四个字却包含了深厚的意义。它让我明白,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要有爱心,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同时,这也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真正做到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此外,孔子还谈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这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变得浮躁,对学习失去耐心。但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要有耐心地教导他人。这种学习态度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社会的贡献。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三省吾身”的重要性。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保持了学习的热情和耐心。这种自我反省的过程,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也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倡的“仁”、“爱”和“学”等观念,不仅是我们个人修养的基石,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我将把这些思想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有爱心的人。

最后,我想说,《论语》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品味的经典之作。每一次学习都会有新的收获和体会。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心得

医学院 王笑梅

在深入学习《论语》子张篇:“博学而笃志心,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名句时,我深感其对于个人修养与人生追求的指导意义。这句话简洁而深刻,蕴含着对学问、志向、思考与仁德的全面追求。

首先,“博学”意味着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医学领域,尤其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临床挑战。同时,“笃志心”则是对学问的坚定追求和执着精神,只有真正热爱并全身心投入,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其次,“切问”强调了提问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被动接受知识,更要主动提问、深入探索。医学领域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只有不断提问、不断思考,才能逐步揭开生命的奥秘。同时,“近思”则提醒我们要关注当前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思考。这种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仁在其中矣”揭示了学问、志向、思考与仁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秉持仁爱之心,关注他人的需求与痛苦。在医学领域,这种仁爱之心更是我们行医的基石,它让我们能够用心倾听患者的声音,为他们提供最贴心的关怀与治疗。

综上所述,“博学而笃志心,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学问、志向、思考与仁德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我将不断追求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与仁爱,努力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情怀的医学人才。

心得体会

                   医学院    王选丽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论语》流传至今,这位清廉的圣人教给了我们知识和各种礼节、学习方法、交友之道、处世之道等,他从7个方面将这些写得淋漓尽致、由浅而深,而且适用现代社会,会给我们以启发。

孔子对于治国理政的理念令我印象深刻,他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让我意识到公平与和谐的重要性。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是在团队合作还是日常交往中,公平公正的原则都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

孔子对于治国理政的理念令我印象深刻,他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让我意识到公平与和谐的重要性。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是在团队合作还是日常交往中,公平公正的原则都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

孔子对朋友的选择提出了指导,“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这让我思考自己如何选择朋友,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我的成长和发展。正直、诚实、博学的朋友能够启发我,帮助我发现自我并不断进步;而自私、虚伪、浮夸的朋友则会潜移默化地带来负面影响。

论语学习心得


医学院综合办公室  张元元

《论语》中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句话,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这句话简洁而深刻,涵盖了知识、实践、品德和信任四个方面,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教育思想的启示,更是一次人生哲理的领悟。

首先,“文”即文化教育,孔子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成长的基础。这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次,“行”即实践教育,孔子认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这让我认识到,单纯的理论学习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

再者,“忠”即品德教育,孔子强调忠诚、正直等品质的培养。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很容易受到各种诱惑和利益驱使,但孔子的话提醒我们,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保持一颗忠诚、正直的心。

最后,“信”即信任教育,孔子认为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这让我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以诚待人、以信立命,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句话,不仅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它让我认识到,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坚守道德底线和建立信任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品德和有信誉的人。这句话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座右铭,指引我不断前行。

《大学》学感

财务 孟文静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哲理,在对其进行研读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大学的宗旨,让我明白了追求光明正大的品德、不断革新自我以及达到至善境界是人生的重要目标。这使我反思自身的品德修养,意识到要时刻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善良,以积极的态度去影响他人。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论述让我领悟到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只有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内心才能坚定;内心坚定,才能平静安宁;平静安宁,才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最终才能有所收获。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明确的目标如同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避免了迷茫和彷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一“八条目”的阐述清晰地展现了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它让我明白,要想实现宏大的理想,必须从自身的修养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为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反复研读《大学》的过程中,我不仅汲取了古代智慧的滋养,更将其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它让我更加注重自我的品德塑造,努力做到言行一致、真诚待人;也让我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总之,《大学》这部经典犹如一座宝藏,每一次深入研读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更塑造了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从容自信。


学习心得

财务-薛雯婷

《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 仁 义 礼 智 信 孝 悌 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茶艺系 朱茹茹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人文理念,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不仅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指导教育实践、提升教育智慧的宝贵指南。近期,我深入学习了《大学》,深感其内涵博大精深,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在学习《大学》的过程中,我首先被其“三纲领”所吸引。“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不仅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纲领,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准则。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应该时刻以“明明德”为立身之本,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以“亲民”为教育之道,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以“止于至善”为教育目标,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大学》中的“八条目”也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教育实践方法。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既是一个个人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教学的过程。年轻教师应该从“格物”开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来获取知识;通过“致知”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诚意”、“正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修身”、“齐家”来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最终通过“治国”、“平天下”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通过学习《大学》,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们应该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实践能力。我们应该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将“八条目”作为教育实践的具体方法,将培养“大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李心如《论语》、《中庸》心得感悟

本周学习《大学.中庸》,我自认为《大学.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绝大多数都能发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认同的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句中的“豫"作”预"理解,是“计划”、“准备”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

“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

或准备好,则可能失败。”例如在工作中如果不好好准备,就可能在后续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差错。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棋艺系 姓名:徐松楠

《论语》,这部儒家经典,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古代智慧的探索之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部生活的哲学,一种道德的指南,引导我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寻找方向。通过深入学习《论语》,我体会到了孔子思想的深邃与博大,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首先,孔子的仁爱思想,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吹拂过我的心田。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以己度人的道德准则,教会了我如何以一颗宽容和理解的心去对待他人。在现实生活中,我学会了尊重和倾听,学会了在冲突中寻求和解,而不是简单的对立。仁爱,不仅仅是孔子的一种理想,它更是一种实践,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和提升的道德行为。

其次,孔子的教育理念,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在教育的海洋中航行。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让我深刻理解到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开始尝试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法,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再者,孔子对个人修养的重视,如同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内心。孔子认为,个人的修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人应当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提醒我,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当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专业能力。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孔子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如同一座高山,让我仰望并努力攀登。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无论是君王还是平民。在当今社会,这种责任感尤为重要。我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我应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公共利益,用实际行动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结来说,《论语》不仅仅是一部古代的经典,它更是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指南。通过学习《论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孔子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从容。《论语》的智慧,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论语心得

书法系    牛煜佳

最近组织学习《论语·泰伯》篇,通过自学以及和各位老师的探讨,我也感悟到了一些人生启示,现记录下来。

《论语·泰伯》篇提到,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而吝啬的话,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泰伯》篇记述的是周公是个德才兼备之人,是孔子最崇拜的人物之一。周王朝奠基之初,周武王早逝,临死前他将年幼的周成王托孤于周公。但是,由于西周刚刚建立,各方势力都有些按捺不住,王朝内外都面临着不小的危机。不过,周公却以一己之力平定了各方的叛乱,稳定了社会的局面。同时,他还确立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并着手亲自制定礼乐制度,奠定了周朝的基本政治制度。这对后来的文化、政治等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周公都有着经天纬地的才干。

骄傲和吝啬,难道真的有这么大的危害吗?从本质上讲,傲慢是个人自我意识膨胀,自我评价过高的表现。骄傲的人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对其他人总是不屑一顾,说起话来喜欢贬损讽刺他人。傲慢是人性中既可怕又悲哀的弱点,古往今来,多少人因为它而一败涂地。比方说隋炀帝杨广,他有着杰出的军政才能,年纪轻轻就被隋文帝任命为平南陈统帅,并出色完成国家一统大业。在政治上,他开创科举,修订法律,手段不凡。但是,杨广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异常傲慢,看不起任何人。做了皇帝以后,更是好大喜功,狂妄至极,不仅挑衅北方强敌突厥,而且三次发动大军征伐高句丽,企图建立名垂青史的功业。在国内,不顾民力疲惫,开凿规模宏大的千里运河,还在江都和洛阳大兴土木。一件件近乎疯狂的举措,耗尽了大隋的民力国力,他本人也走上了那条自取灭亡的不归之路。


与傲慢一样,吝啬也是危害性极大缺点。所谓吝啬,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气,吝啬的人也被我们称为“铁公鸡”。具有吝啬心态的人,往往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和利益,为了这些东西可以六亲不认。吝啬的人具有极强的贪婪心,极端自私和冷漠。这样的人必然会被抛弃,最终走向败亡。

六月十九日学习心得

最近学习了《礼记·大学》篇目。《大学》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全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后来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也提出了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对我来讲,其中关于“修己”的内容具有很实际的效用。其中论及的“慎独”,对于修身来说,我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意味着在独处之时,无人观看、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守道德准则,规范自身行为。当独自一人,面对内心的欲望与冲动,对自己的要求常常是容易松懈的,侥幸的心理和散漫的态度,内心释放的私欲便容易侵蚀内心的道德。慎独,是修身养性的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身处无人监督之境,慎独便是那盏指引方向的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使我们不会迷失。在喧嚣浮华的世界里,慎独让我们在独处的静谧中保持清醒,使我们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

慎独是一种自律能力,是对自我的深度审视与约束,让我们在面对诱惑时保持清醒,做出正确的抉择,从而塑造出高尚的品格。拥有慎独的品质,能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书写出无愧于心的精彩篇章。

在学习与工作方面,慎独促使我们在独自钻研时依然保持专注和勤奋,不断提升自我,成就非凡。于社会而言,当人人皆能慎独,社会的诚信体系得以稳固,欺诈与不公将大幅减少。人们在无人注视的角落依然秉持正义和善良,整个社会将充满温暖与信任。

反思过往,修正不足,慎独是一场自我剖析与自我的真实对话,审视自我、修正自我,不断完善自身,实现心灵的成长与升华。


学习心得

舞蹈-黄欢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一直引导着无数求学者探寻人生的真谛。在深入研读《大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并对其中蕴含的智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大学》所强调的“明明德”理念,让我认识到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各种外在因素所干扰,忽视了内心的修养与提升。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实现人生价值的明确路径。在研读这两章时,我深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与素养,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清明之心,明辨是非善恶,追求真理与美好。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与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实现个人价值。

通过这次研读,我不仅对儒家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也对自己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既要有只求真理的需求,也要有坚持的定力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与素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

长安诗社:闫小刚

《大学》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它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主题是“大人之学”,即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修养的人。

发展主题:

首先,提出了“明明德”的概念,即发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接着,强调了“亲民”,即要关心民众,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最后,提出了“止于至善”的目标,即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关键议题:

格物致知: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正心:保持真诚的心意和端正的心态。

修身齐家:通过自我修养来管理好家庭。

治国平天下: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太平。

这些关键议题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责任和政治治理的重要性。

《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其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

“三纲领”中,“明明德”是指发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是个人修养的基础;“亲民”则是要求关心民众,帮助他们改善生活,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止于至善”是最终目标,即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八条目”中,“格物致知”是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正心”强调要保持真诚的心意和端正的心态;“修身齐家”是通过自我修养来管理好家庭;“治国平天下”则是将个人的修养和社会责任扩展到国家和天下。

这些想法、声明与论点组合成了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即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同时,也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以及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这一讯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其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责任和道德追求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对于塑造人的品格、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推动个人成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我们也应该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中的观点。例如,在现代社会,对于“治国平天下”的理解可能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调整和拓展,以适应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

此外,对于经典的理解和应用也应考虑到具体的情境和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对《大学》中的观点有不同的解读和应用。

总的来说,《大学》中的观点部分是有道理的,但我们需要在理解和应用时保持思考的独立性,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将其与现代思想相结合,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君子坦荡,小人戚戚

外联部:张宇航

君子有道德、有品格、有气度的人,小人是指无德、无节、无耻的人。君子的心胸宽广,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利欲所累,不为名誉所惑,不为情感所困,所以他的心境是坦荡的,他的生活是自由的,他的人生是充实的。小人的心胸狭窄,常为外物所奴役,为利欲所驱使,为名誉所迷惑,为情感所纠缠,所以他的心境是戚戚的,他的生活是拘束的,他的人生是空虚的。

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不要盲目地追求金钱、地位、名声等外在的东西,而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品德、智慧等。外在的东西是暂时的,随时可能失去,而内在的东西是永恒的,随时可以增加。外在的东西是有限的,难以满足,而内在的东西是无限的,足以充实。外在的东西是别人给的,难以控制,而内在的东西是自己的,可以主宰。只有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我们才能在物欲的洪流中保持清醒和平衡,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利欲所惑,不为名誉所累,不为情感所困,而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我们要有广阔的视野,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小利益,而要关注社会的大事。我们要明白,我们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的行为与社会的行为相互影响。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得失,而忽视他人的感受,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权益,不能只满足自己的情绪,而伤害他人的尊严。只有拥有广阔的视野,我们才能在社会的大潮中保持开放和包容,不为小人所扰,不为小利所累,不为小情所困,而能够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共同地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2024年6月19日星期三

《论语》学习心得(十四)

教研部信息化建设办公室 胡凯乐

从《论语·子路篇》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深感孔子对于领导者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深刻见解。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远的实践意义,对于现代社会的领导者和个人修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我认识到“其身正”的重要性。这里的“正”不仅仅指外表的端庄、举止的得体,更重要的是指内在的品德和行为的端正。一个领导者如果自身品德高尚、行为端正,那么他不需要过多的命令和强制,就能赢得下属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实现组织的和谐与发展。正如孔子所言,“不令而行”,这是因为领导者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为下属树立了榜样,使得下属能够自觉地遵循和效仿。

反之,“其身不正”则会导致“虽令不从”的严重后果。如果领导者自身品德败坏、行为不端,那么他无论发布怎样的命令和规定,都难以得到下属的认同和遵守。这是因为下属对于领导者的不信任和反感,使得他们不愿意接受和执行领导者的命令。这种情况下,即使领导者使用强制手段,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原则依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无论是企业领导、政府官员还是社会团体的负责人,都需要注重自身的品德和行为修养。只有做到“其身正”,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和尊重,实现组织的和谐与发展。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注重自身的品德和行为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还深刻地认识到领导者的责任和使命。领导者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或者决策者,更是一个榜样和引领者。他们需要用自己的言行示范来影响和带动下属,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因此,领导者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宽广的胸怀、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意志力,才能承担起这一责任和使命。

此外,这一章节还让我思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无论我们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都需要注重自身的品德和行为修养。只有做到“其身正”,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自我反思和不断学习的态度,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总之,《论语·子路篇》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章节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反思。我将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品德和行为修养,努力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同时也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他人的优秀领导者。

《论语》-先进篇学习心得

教研部信息化建设办公室:黎倩

《论语》先进篇,一部“因材施教”的教学大纲。因材施教,首先要“知人”。一人一性,个体之间有主体性、独特性和差异性,构成丰富多彩的众生世界。对学生的情况了解的越多,“下手”的针对性就越强,“施教”效果就越明显。

第一,“听其言”。一是随时随处留心地听,这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不胜枚举。如,南容反复诵读《白圭》,孔子便把侄女嫁给了他。二是通过互动式教学,和弟子促膝谈心,深入地了解他们,这在《论语》中也不乏其例。《侍侧》《侍坐》,召集学生群聊,类似今天的座谈会。第二,是“观其行”。弟子的一举一动置于先生的视野之下,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全面细致地观察。第三,通过观察其所处环境,如观察他所结交的人来间接地了解其本人。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也就是通常说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四,通过社会舆论,考察弟子的品行,如,通过“鞭打芦花”故事,了解闵子骞的孝行。第五,通过危机事件,深入考察弟子的内心。人的心思,藏在内心深处,寻常看不见,利害之际凸现。人际之情、生死之义,危难中见之。

互动式教学,可以调动师生关系和生生的情绪,以产生教学共振,是老师认知学生的重要方法。夫子喜欢弟子多提问题,尤其希望像颜回这样的优秀学生提问,不提问反而有失落感。所以,孔子有“回也,非助我者也”的感叹。那些言之凿凿、信誓旦旦的“论笃”者,可能是伪君子,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不可以言貌取人。把“言”和“行”结合起来考察,这就是孔子“识材”“因材”的重要途径。

施教有方,孔门弟子,个个都是人中龙凤,之所以投奔孔门,正是冲着夫子的教育方略而来。他既不高高在上,使弟子难以接触,也不一脸肃穆,使弟子望而生畏,常在弟子之中,有问有答,谈笑风生。对“先进于礼乐”和“后进于礼乐”两种人,孔子有自己的倾向性。关于“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主张,而是依据弟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做出不同的判断,进而给出恰如其分地回答。大胆的子路,勇于作为,或缺乏谨慎、思考,孔子就要压压他,让他多听从父兄的建议;而冉有平日做事胆小退缩,就给他壮胆,多予鼓励。为人处世,生死鬼神,大是大非问题,孔子有思想,有识见,有真才实学,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孔子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陈、蔡被围困而绝粮的绝境,磨练了弟子的意志,激发了弟子的奋发向上的斗志,经历千锤百炼,终有成就。尝过艰难困苦的人,从艰苦卓绝中站起来的人,终成“大器”。“孔门十哲”正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历经许多磨难而成就的。

《论语》学习笔记(十三)

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舒永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训,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结合“要做好工作,要先使工具锋利”以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句话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明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核心意义,即为了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我们必须先确保所使用的工具是精良、高效的。这里的“工具”并不仅限于物理意义上的工具,它同样可以泛指我们工作中所依赖的各种资源、技能和知识。正如现代职场中,一个程序员要写出优秀的代码,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编程知识外,还需要一台性能良好的电脑和高效的开发工具。

接下来,我们讨论“要做好工作,要先使工具锋利”的观点。这实际上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一种具体实践。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任务的完成,更要关注完成任务所依赖的工具和资源的优化。只有“工具”足够锋利,团队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取得更好的业绩。

再来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观点。这句话强调了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在做事之前,我们必须进行充分的规划、准备和预判,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这种准备同样适用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情境。在开展工作之前,我们需要对所需的工具和资源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准备,确保它们能够满足工作的需求。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并提前准备好解决方案。这样,当工作真正开始时,我们才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训告诉我们,在做好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工具和资源的准备与优化。同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观点也提醒我们,在开展工作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规划和准备。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取得更好的成果。

《论语》学习心得

教研部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王萱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它阐述了品德、言辞和勇气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品德在言行举止中的核心地位。

“有德者必有言”意味着一个真正有品德的人,其言行必然体现出他的高尚品德。他的言辞会充满善意、真诚和公正,因为他内在的品德会影响和塑造他的语言表达。“有言者不必有德”则提醒我们,仅仅因为一个人能说会道,言辞华丽,并不意味着他就有高尚的品德。有些人可能擅长言辞,但内心可能缺乏真诚和善良。“仁者必有勇”是说一个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必然会有勇气去面对和克服。这种勇气不是来自外在的强制或利益驱使,而是源自内心对仁爱的坚守和追求。“勇者不必有仁”则是说,一个人可能有勇气去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勇气可能源自各种因素,如个人利益、恐惧心理或外部压力等,而并非都是出于仁爱之心。

这两句话共同强调了品德在言行举止中的核心地位。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言行和勇气都应该以品德为基础,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表现或利益。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应该更加注重其品德和内在修养,而不是仅仅看其外在的表现或言辞。

通过自我反省、学习道德知识、践行道德规范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做到言行一致,真诚善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要谨慎思考,确保自己的言辞符合道德规范,不欺骗、不误导他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于担当责任,为正义和道德而战。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需要,积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在评价他人时,要关注其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而非仅仅看重其言辞或勇敢程度。要能够分辨善恶、真伪,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实践“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

论语学习心得

教研部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张江平

本周部门组织学习了《论语》中的颜渊篇。颜渊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篇对话集中,孔子与颜渊的对话不仅体现了师徒之间的深厚情谊,更展现了儒家思想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在阅读颜渊篇的过程中,我被孔子与颜渊之间的对话深深吸引。这些对话不仅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也充满了对人生、道德、政治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孔子通过他的教诲,向我们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对于仁爱的阐述让我深受启发。他强调仁爱不仅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境界。仁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爱他人,更要关爱自己,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这种仁爱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关爱社会,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孔子对于诚信的强调也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是赢得他人信任和尊重的重要条件。在现代社会中,诚信更是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做到言行一致、信守承诺,才能建立起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

颜渊篇还强调了忠诚和正直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忠诚和正直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赢得尊重。这种精神也激励着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为外物所动摇。

除了上述的哲学思想外,颜渊篇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学习、修身、齐家、治国等方面的具体指导。这些教诲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它们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如何通过修身实现自我完善、如何通过齐家实现家庭和谐、如何通过治国实现社会繁荣。

通过学习颜渊篇,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这些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指导和启示,更为我们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方法。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儒家思想、践行儒家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

讲求现实、不妄判断、不自以为是

——学习《论语》的感想

信息办:张景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论语·子罕篇》中,在这里:意同“臆”,是猜想、猜疑的意思。必取必定、决定之意。固是固执己见。我这里指自私之心,可以理解为自以为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杜绝了个方面的行为: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或追求完美,不固执偏见,不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孔子提出的一种人生哲学理念,它强调的是人们在处理事务和与他人交往中应保持开放、灵活和客观的态度,也是孔子提出了个人在认知、判断客观事物方面的四个原则。这是对自我的超越。“绝四”是孔子自制自知的表现,涉及人的理智和价值观。

 ”指的是不凭空臆测,不随意做出判断或决策,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证据来思考和行动。孔子这是在告诫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真凭实据,不能胡乱揣度。

“毋必”指的是不武断绝对,不轻易下定论或做出决定,而是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的观点和可能性。

“毋固”指的是不固执拘泥,不坚持自己的立场或观念,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做出灵活的调整。

“毋我”指的是不自以为是,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孔子这是在告诫我们,做人不能过于自大,要懂得低调行事,谦虚做人。孔子提倡谦恭有度的待人方式,无论对方是谁都要恭谦有礼。正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受到别人的欢迎。

人是种很自我的动物,从起心动念处,喜欢无根据妄加猜测,表达观点时主观武断,一旦行动起来则喜欢固执己见,做事的过程中更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它涉及到了人的本能心理和行为习惯问题,会对人们认知客观世界和行为做事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纠正这几项错误,孔子提出了人生四戒,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绝四”强调的是人们在处理事务和与他人交往中应保持开放、灵活和客观的态度,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同时,它也提醒我们不要过于自负或固执己见,而是以谦虚、尊重他人的态度来与他人合作。

“绝四”是对自我不偏激、不极端、合中庸之道,克服“我”字的烦恼。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我。所以老子说:“自胜者强”,最根本的是一个人有自知之明。

人常保持一颗平常心,看淡人生得失利害,即是人生最大的解脱,并不一定凡是皆要心满意足才是快乐。尝试着放下,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去施予,去助人,去利他,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



《论语》颜渊篇 心得体会

财管办:倪懿婷



在颜渊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日:“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论语·颜渊篇》

这句话解释为,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 “假若您不贪求太多的财货,就是奖励偷抢,他们也不会干。”

这一章和上一章内容相似,本质相同,都是孔子在劝谏季康子要反求诸己、正己正人、以德为先做好表率,才是真正的便于管理;把品德作为管理之本,并自律表率,便可上行下效,将目标的执行化于日常“无形”。管理者在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源自组织风气,而要清正的风气关键在于管理者、领导者是否能够自我要求、以身作则,要正人先正己,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形且巨大的,“上行下效”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因此要想做好管理, 清正风气就要“以德为先、以身作则。”

《论语》宪问篇学习心得

财务管理办公室:何欢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撰,(被文子推荐)和文子一起擢升为卫国的大臣。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最近刚看完了《朱江洪自传》,我们现在提起格力就知道有董明珠,而很多人不知道,在董明珠前有朱江洪。其实我看这本书也是带着好奇的心态,看一看朱江洪是如何评价董明珠的,怎么提拔她的。

从书中朱江洪的自述可以知道,董明珠之前是从销售员做起的,做的不错,朱江洪就将她一步步提拔起来了。

在格力发展的过程中遇见过降低销售的奖金而提高研发人员的奖金事件,导致很多骨干销售员愤然离开格力,但是董明珠没有走。我想也是这一点给朱江洪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94年12月董明珠已提拔为经营部副部长。经营部还缺一个正部长,朱江洪有意提拔她,可是遇到了很多的非议。人们主要认为她性格比较耿直,讲话尖刻,容易得罪人,过于自信,怕搞不好团结等。是朱江洪力排众议,推举董明珠。认为董从工作上来说,她的业绩是最好的一个,尽职尽责,工作勤勉,有热情,有责任心,虽然作风泼辣,但人无完人,不可能没有一点缺点错误,我们用人是要用她的长处。董明珠的长处是销售工作抓得很细,善于与客户打交道,遇到困难时想方设法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这都是销售工作最需要的长处。

朱江洪成就了董明珠,给了她机会和平台。尤其是在国企这种政治氛围比较浓厚的单位,很多时候人事任命都由不得企业自己做主。朱江洪没有埋没一个销售员,让有能者居之,为了顺利交接,也甘愿退的一干二净,把职位都给下一代的董明珠,不干扰领导层决策,也是一种大气。


《论语·宪问篇》心得体会

部门:财管办  姓名:杨云娟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宪问篇》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对于现代社会中的财务人员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强调“言忠信,行笃敬”,即言语要忠诚可信,行为要笃厚恭敬。对于财务人员而言,诚实守信是其职业道德的核心。在财务工作中,必须保持高度的诚信意识,不做假账、不隐瞒真相,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可靠的财务支持。

《论语》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要求财务人员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职业操守,不贪污、不受贿、不谋私利。在财务管理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和干扰,确保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财务人员需要务实求真,对待工作要精细审慎。在财务工作中,要细心核算、精心分析,确保每一项财务数据的准确无误。同时,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及时发现和解决财务问题,防范财务风险

《论语》中“君子周而不比”的思想,要求财务人员要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在财务工作中,要坚持原则、严格标准,不偏袒任何一方、不谋取私利。只有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才能确保财务活动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综上所述,《论语·宪问篇》对财务人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通过践行诚实守信、清廉自律、精细审慎、不断学习、公正无私、忠诚履职、和谐共处等原则,财务人员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单位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心得体会

财管办  王亚妮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不必随意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论加以评价,甚至看不惯。有个太太老抱怨对面的太太很懒惰,嫌人家衣服洗不干净,总是有斑点。直到有一天,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太太衣服洗不干净,是这个太太的窗户上落满灰尘。当我们看不惯别人的时候,其实是把我们自己的思想加给了他人。认为自己是怎样看待事物的,别人也就该通过这个标准看待,甚至会像上面的故事一样,是自己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其实,“看不惯”不仅是境界小、情商不足的表现,更为自己树敌无数,招致怨恨。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看不惯的事正越来越少,那么你该恭喜自己,因为你正在逐渐进步。




《论语》心得体会

财管办第四组:康渝坤

《论语·宪问》是《论语》中的一篇,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见解。

我的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子的品德:孔子强调君子应当具有仁爱之心,能够宽恕他人,并且能够自我反省。君子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种内省的态度是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

言行一致:孔子认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即君子以言过其实为耻。这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诚实守信,不要夸夸其谈,而要脚踏实地。

道德修养:孔子提出君子应当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他说:“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技能或知识,而应该全面发展。

政治理念:孔子在宪问篇中也谈到了政治理念,他认为为政者应当以德治国,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强调了领导者品德的重要性。

处世之道:孔子还讨论了君子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原则。他提到君子应当“和而不同”,即在保持和谐的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原则性。

总的来说,《论语·宪问》给我们的感悟是,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不断自我反省,言行一致,注重道德修养,并且在社会中保持独立的原则。这些教导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学习心得

财管办第四组:司梦瑶


最近我深入研读了《宪问篇》,这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篇章。宪问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及他们对社会现象、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探讨。通过对这一篇的深入学习,我深感孔子的智慧与博大。

宪问篇的读后感悟之一是,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提升。然而,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以“仁”为目标,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质的人。

另一个感悟是,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在宪问篇中,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意味着我们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他人的感受,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宪问篇中汲取智慧,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例如,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们要遵循“礼”,尊重对方;在处理矛盾时,要有“智”,懂得包容与谦让;在承担责任时,要有“信”,坚守诚信原则。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总之,通过对《宪问篇》的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这些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让我们以宪问篇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努力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质的人。

《论语》子路篇学习心得

财管办:王家良

论语》的子路篇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等的对话展开,通过这些对话表达了孔子对于治理国家、修身养德、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深刻见解。以下是我对《论语》子路篇的一些学习心得:

孔子提到“子欲居九夷”,即使是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只要有礼义存在,也可以安居。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论身处何地,只要坚持礼义和道德,就能生活得安稳和幸福。体现了孔子尊重不同文化,强调礼仪道德的重要性。

  子路篇中有多处谈及治国理念。例如,孔子指出治理国家要以“正”来行事,以“德”来教化,以“礼”来规范。这说明孔子认为国家的治理不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德行和礼仪来感化和引导人民,这对现代社会的治理依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孔子在子路篇中多次强调“君子”的行为准则。例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讲的是君子要注重根本,即自身的修养和品德,只有根本打好了,其他方面自然会得到。这个观点提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应首先注重自身的修养,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并对社会做出贡献。

  子路篇中强调学习和实践的结合。例如,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孔子一直提倡“知行合一”,即学习知识后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这启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以致用,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关于如何与人相处,孔子在子路篇中提到了许多指导意见,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醒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于人。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个人之间的交往,也适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论语》子路篇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传达了许多关于治国理政、修身养德、学习实践以及为人处事的智慧。这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可以指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学习心得

                        保障部财务管理办公室:马凤

13.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了莒父的县长,问政治。孔子道:“不要图快,不要顾小利。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秋,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道:“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工作严肃认真,为别人衷心诚意。这几种品德,纵到外国去,也是不能废弃的。”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论语》子路篇学习心得

财管办:张娜

作为一个读者,阅读《论语》子路篇让我深感启发与思考。子

路在本篇中展现出了他的坚定意志和追求卓越的品质。他坚持追求

真理和道德,努力实践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尤其是他对待学

习的态度令人敬佩,不断地探索和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在与孔子的对话中,子路展示了自己固执追求真理的品质。他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质疑,并坚定地追寻答案。他不满足于表面的知识,而是深入探求道义的真谛。这种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品质令人钦佩,并给我带来了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子路的品质体现在他对学问的极度执着。他不断地努力学习,努力实践道德。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这种对学问的追求和执着使我意识到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子路的品质还体现在他对于仁义的追求。他始终坚守着高尚的道德原则,努力追求仁义之道。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仁义,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和幸福。这种高尚的品质和坚守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和指引,它使我深刻地认识到道德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子路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子路的坚定意志、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我。通过他的故事,我明白了学问和道德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追求卓越的力量和意义。通过阅读子路篇,我对于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追求。

论语“卫灵公篇”学习心得

行政办公室 贾素梅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遇到问题,都会“求之于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解决办法。小人遇到问题,总会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所谓求己、求人,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对他人求全责备。

君子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会首先从自身寻找原因和解决之道,而不是将责任归咎于他人。小人则倾向于责怪外部环境和其他个体,回避从内部找原因

君子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内在的动力来达成目标,而非依赖外部条件或他人的帮助这句话体现了自律的重要性。君子通过不断地自我要求和自我提升来进步,而不是等待或依赖外界的推动。自律是建立良好习惯和达成目标的基石。

遭遇不公或不利情况时,君子会选择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而不是抱怨。这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同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通过身体力行、君子能够影响和激励周围的人。

在工作,主动承担责任,从自身找原因的员工更容易获得信任和尊重,从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在个人生活中,不断自我提升而不是埋怨外界,也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自我检查和反思有助于识别自身的不足,并采取改进措施。这是持续改进和个人成长的关键。

通过实践“君子求诸己”,可以促进个人的内在成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生活态度不仅能使我们成为更负责任的人,也会让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更加从容和坚定



                                           2024.6.24


《论语.卫灵公篇》学习心得

行政部审计办公室 薛小瑛

《卫灵公》本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涉及孔子对“君子”“小人”的道德期待以及对人的自觉意识的思考和把握。其中著名不少至理名言,为后人所引用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等。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一章告诉我们,可与之言的时候一定不可错过机会,否则就会错失一个人或者错失一次机会;相反,不可与之言,你却一次次跟他说,这就是说错了话(《论语》中的“失言”,都是说错话的意思),无异于对牛弹琴,或者有时候还会产生更坏的后果。我对这句的批注是:当讲即讲,即“不失人”;说话看清对象,就不“失言”。不论是失人还是失言,都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看清说话的对象。

  在现代社会中,说话已经成为一种艺术,不仅要看场合、看时机,也要看对象。上面所阐述的固然是对上级说话的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和普通人的交谈,即便是很亲近的朋友也要注意这一点。比如你有两个朋友,一个性格开朗,胸襟开阔,一个小肚鸡肠,好斤斤计较。他们两个在同一件事上都做得不对,你作为朋友,按理说是有责任纠正他们的行为的,但是具体到每个人的身上,情况并不一样。对第一个人而言,你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他错在哪里,该怎么做,他心里不会产生不快,还会很感激你,你这就是不失人。对第二个人你就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因为他很可能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生气,这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失言。



2024年6月24

《论语》卫灵公篇”学习心得(第十六)

行政部审计办公室:刘小倩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孔子说: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

前面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离开了仁、礼这样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孔子非常重视诚信问题,认为守信应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他还强调,不要轻许诺言,许下诺言就必须兑现。如果诺言与原则冲突怎么办?关于这个问题,孔子提出“贞而不谅”的观点。他认为,如果诺言不违背原则,诚然是应该得到兑现的。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许下了诺言,但事后发现许诺别人的事情有违原则,那么就要当机立断,终止承诺。这不会让人成为轻诺寡信的小人,反而能显示出重原则、有立场的君子品格。

他的这个思想提醒我们,在作出承诺和践行承诺的时候,需要遵守原则。这里的原则,指的是仁义和大道。孔子强调“主忠信,徙义,崇德”,还要“当仁不让”,以及“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些言论中的“仁”和“义”,就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可以用来约束我们承诺和践诺的行为。我们已经知道,义就是宜,就是该做的事情,正确的道理。而仁则是孔学的核心思想,是不可违背的大原则。所以,我们的承诺如果符合仁义大原则,理当忠实践行;如果不符合原则,就算是不践行也不必遗憾。

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在我们生活中,人有各种类别,有人聪明,有人愚蠢;有人善良,有人邪恶,;有富贵,有贫贱,种种的类别。但是教育来讲是没有这种类别的分别。只有单纯的去施教,不去论求受教者是哪一种人。这是孔老夫子教学的存心,这就是仁,没有分别执着,你只要来学他就一定教。哪怕是一个恶人,什么时候他有向学的心,孔老夫子一定是全心全意教好他,让他断恶修善。有教无类跟前面述而篇里头有一章,意思是相同的。那章是讲,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束修,有的说是束修之礼,就是带着拜师之礼来拜师,就是诚心诚意来学的。孔老夫子未尝无诲,就是没有不教他的,诲是教诲,这就是「有教无类」。只要你有尊师重道,你向学的心,他就教你;当然你不肯学,他就不能教你了。另外束修,根据郑康成的《批注》,说这个束修是少年十五岁以上,他就可以自行来束带修饰,就能够行自己束带修饰之礼,这叫自行束修。以上,就是十五岁以上的人,他就能学习的人,只要来学,孔老夫子一定教,这就是有教无类。




                                     2024.6.25




《论语.卫灵公篇学习心得

行政部审计办 郭晓玲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孔子说:“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不能守住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丧失。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能够守住它,但不以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那么民众就不敬畏。靠聪明才智得到它。用仁德保持它,能以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但不能按照礼来动员,也是不完善的。”这里孔子提出了一合格的执政者或者管理者拥有的四个标准,首先要有智慧,第二是仁德爱民、然后保持庄重的态度。最后依礼使民。

治民之道,需要的德智兼备,身处高位,要有高尚美德,胸怀爱民之心,才会为民所敬,同时也需要高超的智慧,把百姓之事处理的和谐圆满,才会受到真正的拥护。仅仅凭借聪明才智获取的东西,如果没有仁德去坚守,最终还是会失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机遇、财富或地位,但如果缺乏内在的仁德,就容易在诱惑面前迷失,做出违背道德和良心的事情,从而失去所拥有的一切。仁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包括善良、正直、宽容、诚信等,只有培养和坚守仁德,我们才能真正守住所获得的成果。

在与人相处或管理事务时,即使具备了智慧和仁德,如果不能以庄重严肃的态度对待,也难以赢得他人的敬重。庄重并非故作威严,而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所从事之事的尊重和敬畏。在工作中,如果领导者不能以身作则,保持庄重的形象和态度,就无法树立权威,难以让下属信服和跟随;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不能以庄重的态度对待朋友和家人,也容易让人产生轻慢之感,影响关系的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应该遵循礼的要求,做到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及。只有这样,我们的行为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论语》卫灵公篇学习心得

行政部审计办公室      魏徐香

这学期《论语》也接近了尾声,从每次的小组学习中也能看见大家的学习也进入了状态,从刚开始的焦虑,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咬文嚼字,也变得从容起来,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都能对自己分配的章节认真的去准备、去理解、去感悟,在做好学生角色的同时,也尽可能的做好一个老师的角色,把自己的学习、理解和感悟传授给他人,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成长,这是自己的一点点感悟。

本周我们学习了《论语》卫灵公篇的相关内容,文中短短的几句话,要理解起来也并不是那么容易。为此自己去网上查历史,查当时的说话背景,以便让自己更好的理解。当学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时,如果从孤立地看,臧文仲“下展禽”确实有压抑人才之嫌,但自己在网上又查了藏文仲和柳下惠的生平事迹,再从鲁国当时现实政治的大局来看,又柳下惠屡遭弃用是合乎情理的。臧文仲当时是辅政国卿,国家的内政外交、天灾人祸都要他来应付,所以他需要的是能够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实干家,而不是沽名钓誉的道德家或不切实际的空谈家。大敌当前,臧文仲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退兵,情急之中,什么办法管用就用什么办法,根本无暇顾及什么礼俗,而柳下惠却坚持“处大教小,处小事大”的教条,横竖不是,左右不对,如此迂腐之人,能不被“三黜”吗?孔子在评判历史人物时始终坚持两条标准:一是言行举止必须符合“礼”的规范;二是道德修养必须达到“仁”的境界。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他是偏向柳下惠的,他批评臧文仲“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甚至称他为“窃位者”。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臧文仲,即便他辅政期间为鲁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很难得到孔子的认可。

当读到颜渊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以礼乐答之。主张继承历代政制的优点,实行利于农业生产夏朝的历法乘坐朴实适用殷朝的车子,采用周朝的礼做事情、优美动听《韶》《舞》音乐,舍弃郑国靡曼淫秽的乐曲,远离疏远那些小人佞人,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其实就是要建设一个有秩序的国家,让百姓过上健康的、有文化的、和乐的生活。其实不光是治理国家,这也说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在个人经营治理家庭也管用。一个家庭要持续,首先就是要有收入,一旦没有收入的来源,这个家庭将无法支撑下去。我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哪就是重视什么。打工族就要重视工作、重视岗位;经营者你就要重视客户;农民就要重视粮食。其次,就是自己的吃穿用度,要追求质朴适用,不要过度的去追求品牌、性能等,再次,做事情的时候符合礼仪、符合道德规范、做文明人。现在的娱乐活动很多,特别是手机大数据时代,我们经常会刷手机听音乐、看视频、看书、浏览网页等,阅读时就要去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去选择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信息,舍弃那些淫秽的、毫无营养的信息,最后就是与人交往时,要多去结交那些善良的,与自己志同道合共同成长的人,远离那些小人和佞人。


学习就是这样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知之甚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读书能让自己开阔思维、提升眼界,尤其像《论语》凝结着古人智慧的经典,要学会就不能仅仅的站在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即使是圣贤,也有他的局限性,我们要学历史、学礼乐、学教育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古代圣贤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东西,去帮助我们树立为善的价值观,

《论语 宪问》心得体会

保障部张旭

论语 宪问篇里边的有句话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我觉得这句话对我有所触动。很多时候人们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于是纠结苦恼,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但是孔子在论语中却有不同的看法: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当担心自己有没有能力。确实是这样,有句话不是说嘛:酒香不怕巷子深;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所以我们不该纠结有没有人知道自己,而应该纠结自己的德行、能力是否能日知日进。当一个人能力能力超群,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根本不用纠结烦恼,自然有人赏识和重用。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能脚踏实地的在自己的能力上下功夫,而是只想着得到别人的赏识,只图虚名,即使是暂时得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他的能力不匹配他的职位,有一天也会被拉下来。

所以始终把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不被外界的浮名虚名所迷惑,始终致力于提升自己。这才是硬道理。

《论语》第十四讲学习心得

保障部:王建如

宪问篇是《论语》中的重要篇章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在学习宪问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其核心思想的魅力,并探索出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我也尝试将宪问篇的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宪问篇简介。宪问篇以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形式展开,主要涉及到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以及个人修养、人际关系、政治理念等方面。这些内容旨在引导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培养良好的品质,从而达到社会和谐。

其次,核心思想解析。宪问篇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五常。这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基本道德观念,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宪问篇,我明白了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等品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品质的必要性。

接下来,学习方法分享。在学习宪问篇时,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逐条阅读,理解每条语句的含义;二是对比分析,将宪问篇与其他篇章进行对比,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三是联系实际,将所学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检验其有效性;四是深入研究,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通过这些方法,我逐渐领悟了宪问篇的内涵。

然后,实际应用探讨。将宪问篇的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使我受益匪浅。例如,在与他人交往时,我遵循礼节,尊重对方,从而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面对困境时,我秉持正义,勇敢担当,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教育孩子时,我注重培养其道德品质,使其健康成长。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宪问篇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此外,个人感悟交流。在学习宪问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决定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提升道德修养,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同时,我也认识到,传播儒家文化,弘扬宪问篇的精神,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国家富强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总结与展望。通过学习宪问篇,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只要不断践行宪问篇的核心思想,我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宪问篇,从中获得智慧和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作出贡献。

总之,宪问篇是一部蕴含丰富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宪问篇,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行为的准则,实现个人修养的提升。让我们共同传承儒家文化,弘扬宪问篇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财务管理办公室:王尧

   《论语·宪问篇》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们的对话,涉及政治、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学习《论语·宪问篇》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文化的精髓。以下是一些心得体会:

孔子强调了政治与道德的紧密联系,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从政还是从事其他职业,都应该以道德为先,以身作则。

孔子在篇章中多次提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以德行为重,而小人则以利益为先。这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努力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格。

孔子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认为仅有知识而没有行动是无益的。这启示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的态度。这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教会我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要保持平衡,避免极端。

孔子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反省可以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不断进步。

孔子尊重传统,但也强调要因时制宜,这表明了他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鼓励适时的创新。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创新。

通过学习《论语·宪问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哲学,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感的人。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保障部:刘梦颖

在《宪问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是为了自我提升,而非为了向他人证明或批判。这种“为己”的学习观,让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不断地反思、对照和改变自我,而非仅仅是为了满足外界的评价或期待。

通过《宪问篇》的学习,我进一步领悟到孔子提倡的为人处世原则。例如,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这提醒我在人际交往中要注重言行一致,同时警惕那些言语动听但品德不端的人。此外,孔子还强调“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这激励我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不断追求自我提升,而不是沉溺于安逸的生活。

《宪问篇》中,孔子还提到了关于为政之道的观点。他强调仁爱、自律和正义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品质是成为一名优秀政治家所必备的。这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注重培养这些品质,以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学习《宪问篇》的过程中,我还掌握了一些通假字和文言句式的用法。这不仅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还提高了我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我相信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论语 宪问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通过深入理解孔子的学习观、为人处世的原则和为政之道等观点,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同时,通过掌握通假字和文言句式的用法等知识点,我也提高了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些收获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论语》学习心得

财管办:代晓芳

本周我们小组学习了《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其中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怨天,不尤人”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不要把生活中的不如意归咎于外部因素,而是要学会从自身找原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面对逆境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却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质量和命运走向。怨天尤人只会让我们陷入消极情绪的泥沼、而从自身找原因则能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下学而上达”则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下学,指的是学习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上达,则是指通过实践和领悟达到更高的境界。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实践又是为了提升我们的境界和认知水平。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价值。

“知我者其天乎”则表达了对于自我认知和天命的思考。在这个世界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或许只有自己。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个人的命运并非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有时候,我们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得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无法得到预期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学会顺应天命,接受命运的安排。同时,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论语学习心得

财管办:冯荣欣

孔子说:“君子有时候会做出不仁义的事,但没有小人能具有仁德

君子,小人与“仁者”的关系,取决于如何给三者定义。也就是说,找到三个概念各自的内涵和外延。君子与小人原本是阶级概念:上层统治阶级是君子,下层被统治阶级便是小人。例如“樊迟请学稼”中的小人便指社会下层的民众。按此意释解。孔子的话语是,统治阶层中有不仁者,小人阶层中没有仁者。

君子与小人又是一组道德伦理概念:上层统治阶级中拥有仁德品质者,则为君子;剩余者与社会下层民众皆为小人。君子具有“仁德”,小人不具有“仁德”。按此释意,孔子的原话是,君子有时会做出不具仁德的事,但没有小人能具有仁德.仁者,通常指具有仁德品质的统治阶层中的精华们。从较广泛的意义讲,仁者与道德伦理概念中的君子可相互置换,即仁者等同于上层统治阶层中的君子

社会普通大众那时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随时面临断粮的情况,唯一目的就是如何生存下去,不使家人饿死,哪有时间去想那些没实际作用的东西。学问都是那些不愁吃穿的人想出来的,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


《论语·宪问篇》学习心得

保障部财务管理办公室:韩雪

《论语》中的《宪问篇》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教诲和人生哲理。学习这一篇章后,我深感孔子的智慧和仁爱之心。首先,孔子在《宪问篇》中强调了诚信和正直的重要性。他提到,“言忠信,行笃敬”,这意味着我们在说话时要诚实可信,在行动上要坚定不移。这种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其次,孔子还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我们就会感到迷茫;而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我们就会陷入危险。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中不断思考,通过思考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宪问篇》还涉及到了仁德和修养的问题。孔子认为,仁德是一个人修养的核心。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德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同时,我们还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最后,我认为《宪问篇》中的这些教诲对于我们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诚信和正直的品质,用真诚和善良去感染他人;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我们需要注重仁德和修养的培养,做一个有道德、有情怀的人。

总之,《论语宪问篇》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这一篇章,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孔子的思想精髓和人生智慧。让我们将这些教诲铭记于心,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吧!


经典研读学习心得

                      财管办:逄继霞

《论语·宪问篇》是孔子与其弟子们的对话,涉及了诸多关于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一些从《论语·宪问篇》中可以学到的道理:

孔子强调君子应当具有仁德,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因为君子遵循道义,而小人则忧愁于得失,恐惧于未来。孔子认为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敢。这意味着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是一种美德。孔子强调忠信是君子的重要品质,认为只有忠诚和信实,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孔子认为了解他人并善于任用他人是领导者的重要能力,这要求领导者能够识别他人的才能并合理使用。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礼,社会将无法正常运行。孔子提倡言行一致,认为说出的言语应当与实际行动相符合,这是诚信的体现。

孔子还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认为学到的知识应当通过实践来应用,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学习。

《论语·宪问篇》中的这些教诲,不仅在古代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以及管理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学习《论语》心得分享

财务管理办公室:晁锦

近几个月学习了《论语》对于我来说还是蛮有收获的,不管是在学习生活方面,还是工作方面对我所产生的影响还是挺积极、深远的。

首先,我觉得通过学习,磨练了我的意志力与心性,让我更加有耐心去面对生活中所发生的琐事。遇事情不那么急躁、偏颇,除此之外还多了份换位思考的心,就比如说,周末出去吃饭,餐厅客流量比较大,接待能力有限,服务人员一时半伙忙不过来,我们半天点不了单,没有人来接待,同行的人就比较急躁了,反复再喊服务员,这时我觉得我心态还是有变化的,要是之前的话,我也是会比较烦躁的,没有耐心的,但是这次我觉得多等待一下也没关系,人流量比较大,环境嘈杂,服务员忙的应接不暇,也不是故意不理睬的,索性就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理解吧。出来玩就是要放松心情的,何必搞得不开心。所以说“学以为己明道修身行已为人利他共荣”这刚好呈现了学校门口那副对联所倡导的意义所在,通过不断地内省学习提升个人修养,同时在实际生活中磨练心性,回归自然不断探索生命,以此成就健全的人格并实现个人生命的价值。通过学习修身、实践利他,从而涵养道德、完善人格。

《论语》学习心得

财管办:班红霞

《宪问》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问答形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宪问》篇中,孔子与弟子们通过问答的方式,探讨了诸多关于品德、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这种互动式的对话形式,不仅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智慧,也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其中,孔子对于“仁”的阐述,让我深感其博大与精深。他强调“仁”是内在的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通过自我修养和践行“仁”道,我们可以实现个人的完善,也能为社会带来和谐与稳定。

此外,孔子对于“君子”的界定,也让我受益良多。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君子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和感染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阅读《论语》宪问篇,我深感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它教导我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总之,《论语》宪问篇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的经典之作。它蕴含的丰富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君子有三变”习得

监事会办公室 付北锋


子张篇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内在修养会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我们称之为风度或气质。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一个人相貌并不出众,穿着打扮也毫无特色,但和他交往之后,就会感受他身上有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气质,让人愿意与他多交流;而一些相貌出众、打扮入时的人,初看给人感觉很好,可是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这个人只是徒有外表罢了,内在毫无可观之处。内在修养没有做好,外在表现就好不到哪里去,即便装得一时,也装不了一世,迟早会露马脚。有形象没气质,给人的感觉就空虚干瘪。要具有君子风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言行举止、坐卧行走都有要求。内在修养自然不必说,这是必须做好的功课。诚如子夏所言,尚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望之俨然”,也就是举止要庄重,这是就仪容而说的。在与他人的初步交往中,我们最先获取的有关对方的信息,就是外在的仪容仪表。这些就作为第一印象被对方感知。虽然我们说识人不能只看外表,内心更重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第一印象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长相不出色,衣着不华丽,也不要灰心,那就在举止庄重上下功夫。举止庄重,不轻浮,这是对外在表现的最基本的要求。一个举止庄重的人容易给人形成一种稳重可靠的印象,这样的人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赖,容易让人产生“凡事交给他准没错”的看法。而对一个举止轻浮的人,人们更容易做出此人难当大任的评价。儒家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都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举止轻浮,谁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因而,要求自己“俨然”,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同时反过来也能为自己赢得尊重。

“即之也温”是进一步的交往。当与他人交往进一步深入时,还保持着庄重严肃就有点儿不合适了。双方关系更进一步的时候,如果再以庄重严肃示人,总让人感觉有点儿难以亲近,甚至还会让人产生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这时要怎么办,就要“即之也温”,是说待人要温和。亲切温和的态度,不仅展示出对他人的友好态度,也有利于双方友好坦率地进行沟通与交流。这一点,对有权势的领导者尤为重要。位高权重,本身就会形成一种威严,如果再严厉,那就会让人望而却步,让下属战战兢兢。而和颜悦色,则会消除他人紧张,也显得平易近人。温和的态度会让人亲近,乐于诉说。因此,以这种态度待人,在获得他人亲近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更多的实情。

“听其言也厉”是从言谈上说,指说话准确严谨,而不是声色俱厉。前面说待人要温和,但是温和是态度,不是内容。君子不能一味逢迎,一味善意,说话做事要坚守原则。这样一来,就有了“其言也厉”的第三变。也就是君子讲究言必行,行必果。因此说话应更加谨慎,不该说的绝不说,办不到的也不说;一旦说出来,就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非常严密,无懈可击。君子不说模棱两可的话,言行一致,正大光明。

君子有三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切外在都是内在的表现,只要内心修养做好了,外在就不会差,所以重点还是内在的修养。

是结束也是开始

基金会:王粹莉

6月20日,最后一次集体学习国学经典《论语》终于到了最后一次,不由得一幕幕共同学习的点点滴滴在脑海里回放。起初一位会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到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主动,从一开始,理事长带头学习、发问、思考,到张丰乾老师、李健老师的专业指点,再到线上答疑解惑、大组学习分享,亲密互动的学习氛围,互相促进的学习状态,都让每一个人受益匪浅。而且,我们看到了每一个老师在工作背后的闪光点,全面立体的感受到每一位老师们的成长和学历心路历程。这不仅仅是一次国学经典的学习传承,更是一场高规格的阅读盛宴和高水平的团建活动。

本次,当我预习到20.2篇子张问于孔子:“”何如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为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时,突然有种振聋发聩的感觉,那种血脉中的文化认同、伦理共识感,被醍醐灌顶的汹涌而来,这是面对人类最璀璨文明震撼的冲击,也是我个人更加主动学习和用实际行动传承的动力。

将杨伯峻先生译注的《论语》注释简体字本通读了一遍,还有很多优秀的版本和译注等着研读求真,很多在学习中的疑惑和不解,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或许还会自己感悟出来,做人还有一辈子,更何况“温故而知新”,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每一句话,都会在我遇到人生困难和重大决策的时候绕于耳畔,提醒鞭策指明方向。学习虽然告一段落,但以君子言行要求自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虽谈不上淡泊明志,安贫乐道的高尚,但内心坚定、积极而善良的做自己、待他人也是一点点的修行后“明道”的志气,也是学习后最大的收获,这是“智慧课堂”的缩影,国学经典在千年之后在外事学院又开出一朵朵灵动的小花,满园春色便是春,文化信仰之春常驻心间。



2024624

好学以致道

纪检办 刘平

《论语》子张篇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这章句的主要意思是,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所已能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这章句的主要意思是,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笃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常常思考眼前的事,仁就在这中间了。”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这章句的主要意思是,子夏说“各种工人居住于其制造场所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用学习获得那个道。”

我个人理解,这三章句子夏主要讲了君子在日常修行中“求仁致道”的根本及具体方法。这个根本,也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除了学习,没有捷径。至于究竟应该如何学习,学习的具体方法又是什么,子夏给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温故知新,每天获取新的知识、学问,并坚持经常地复习、实践和反思;二是博学笃志,君子一方面要广泛地学习、汲取新的知识,保持“源头活水”,另一方面更要坚定自己的志向与信念,走得再远也不能偏离中心和正轨;三是切问近思,学习的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多问一些为什么,多向身边的人请教、虚心致学,这样才能虚怀若谷,不断地精进和提升。我觉得以上子夏关于“求仁致道”和学习的方法论,在今天依然适用,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论语》学习心得

纪检监察办公室 高辉

《论语》乃儒家经典之作,字字珠玑,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人生哲理。在对《论语》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句教导我们学习知识后要时常温习,将其巩固并内化,如此方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它让我明白,知识的获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反复温习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更能在旧知识中发掘新的感悟。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提醒着我要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为人处事中,是否做到了尽心尽力、诚实守信?在学习与传承知识时,是否做到了勤奋温习、融会贯通?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不断完善自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它告诉我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学习,同时也要以他人的缺点为鉴,审视自身。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和值得学习之处,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学习的心。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让我懂得了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内心正直的君子,行事问心无愧,自然心境开阔;而心胸狭隘的小人,总是患得患失,忧愁烦恼。我们应当追求君子的品德,以坦荡的胸怀面对生活中的种种。

《论语》中的智慧如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为人处世、学习成长等方面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准则。它不仅是一部古老的经典,更是常读常新、指引我们人生的宝典。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汲取其中的智慧,努力践行其中的教诲,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学习《子张篇》心得

监事会办公室 屈立英


通过学习《子张篇》,让我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子张篇》中强调了学习与修养的重要性。孔子在教导子张时,多次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观点。这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不断反思与修正自己的行为。同时,修养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子张篇》还关注了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在与子张的对话中,提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这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差异,求同存异,实现和谐共处。而小人则往往为了表面的一致而牺牲原则,这样的和谐是短暂的、虚假的。

《子张篇》还涉及了诸多其他方面的儒家思想,如忠诚、孝道、仁爱等。孔子通过与子张的对话,传达了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引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理念。

通过学习,我不仅对儒家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提高了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研读儒家经典,不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做人讲诚意

监事会办公室 夏泽利

论语》中,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其大意是,子夏说:一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想办法说出一套理由把过错掩盖起来。

作为正直的人,必须讲诚意,不仅要求心口如一,言行如一,而且要求闻过则喜,知错必改。

小人之所以为小人,即在文过饰非,巧言令色。面对错误,掩耳盗铃、口蜜腹剑,心虚遮掩、混淆是非,不敢正视坦然面对。小人之所以不敢正视错误,即在心理与行为完全变异,异化到与天理、人情俱不相容的程度,也就积重难返,尾大不掉。

要努力使自己做一个正直的君子,而不要做小人。

学习心得

监事会 刘亚杰

本周下午校纪委组织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到银行系统警示教育基地学习。大家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落马官员的违纪违法事实,以及最终所受到应有的处分处理。期间播放的忏悔录更是发人深省他们忏悔的首要方面就是学习,没有重视学习,更没有用纪律校正思想和行为进而丧失了理想信念,成为了“案中人”可见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有多远,行动就能走多远,学习是精神力量强大的支撑。近一个小时的学习,使大家在思想上受到了触动,精神上受到了洗礼因为片中的案例不是虚构的剧本,而是一个个沉痛的教训

本周小组学习论语第15次,也是最后一次,大家纷纷感叹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远也都感受到了集体学习“悦”,更感谢学校做了学习经典的安排


《读〈论语·泰伯篇〉心得体会》

商学院基础部:陈冰


作为一名教师,再次研读《论语·泰伯篇》,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论语·泰伯篇》主要记载了孔子对古代圣贤的评价以及对道德修养的论述。其中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强调了读书人应当具备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肩负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将践行仁德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是何等艰巨的任务;且要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又是何等漫长的征程。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常常以此激励他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泰伯篇中还提到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而是在提醒我们要专注于自身的职责和能力范围,做好本职工作,不越俎代庖。在大学的教学与管理中,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只有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整个教育体系的高效运行。同时,这也教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专长,避免盲目插手他人事务,造成混乱。

此外,“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这一观点也让我意识到,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和礼仪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内在的品德与外在的礼仪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行为得体、恰到好处。

总之,《论语·泰伯篇》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新时代人才。





心得体会

商学院会计系:陈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我并不是生来就有学问智慧的人,而是自己喜好古时的文化、学问,并且愿意勤奋、敏捷地去求取知识的人。

孔夫子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算成为圣贤的人也要通过勤奋、敏捷的学习,让自己乐在其中,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让自己本有的智慧光芒四射。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而知之的部分,但是必须通过后天的精雕细琢才能显现,才能发挥他的用处,也就是要不停的学习,不停的修正,不停的改变,不断的提升,才能见到那个本自光明的自己。以前的认知中,看到他人学习运用自如,看到什么也能说出个道理,很是羡慕,以为人家就是比我强,比我聪明,我就是笨,打压自己,放弃自己。后来学习了一点儿之后,知道原来人家比我强的人,比我厉害的人都在默默用功,默默的付出,自律性极好;但自己确实没有人家付出的那么多,不愿付出,还找各种理由来逃避,来限制自己,差距越来越大。

学习后才深知,虽然智慧有差距,那别人都在努力,现在自己经这样还不去努力积累知识经验。不停的在原地,不知道自己修理自己,那就只能被生活更重的修理。只有成长自己,改变自己,修正自己,那这些又都需要我们迅速敏捷的学习,增长智慧。做一个学而知之的人。

心得体会

商学院会计系:| 陈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句话让我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能力如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时刻准备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

其次,这句话强调了选择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选择那些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去学习。同时,对于那些我们认为不好的地方,我们也不应该盲目地排斥,而是应该反思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然后努力去改正。

最后,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而应该不断地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

总之,在阅读这句话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渺小和不足我应该时刻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断地向他人学习,不断地反思自己。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地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商学院:樊苗

本次学习《论语·述而篇》的经历,对于我而言,无疑是一次深入探索传统文化的宝贵历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这部经典著作所蕴含的深厚智慧与丰富哲理,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思想的一次洗礼,也对我的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感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令人叹为观止。通过认真研读《论语·述而篇》,我逐渐领悟到其中所强调的诚实守信、尊重传统、勇于实践等精神内核,这些思想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更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将传统文化的智慧更好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我计划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我将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概念和思想,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有趣的讲解,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其次,我将鼓励学生们自主阅读和学习传统文化,通过拓展阅读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帮助他们拓宽知识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此外,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我将努力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探索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本次学习《论语·述而篇》的经历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魅力,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商学院     姓名:晋瑾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其学说在历经千年的沉淀与传承之后,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不仅是对君子品行的描述,更是对我们追求学问和生活的指引。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句话揭示了君子在物质追求上的淡泊与超脱。君子并不追求物质上的过度满足,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的充实与自我完善。食不求饱,居不求安,这不仅是对物质的简朴要求,更是对精神追求的高度凝练。在现代社会,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提醒我们要知足常乐,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不被物质欲望所迷惑。

“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行动和言语上的谨慎与敏捷。敏于事,意味着君子在处理事务时要迅速、果断,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慎于言,则是指君子在言辞上要谨慎、有分寸,不轻易发表意见,更不会妄言诽谤。这种言行上的谨慎与敏捷,是君子修养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学习的品质。“就有道而正焉”

这句话揭示了君子在追求学问和道德修养上的方向。有道,指的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或事物;正焉,则是指通过向有道之人学习、请教来修正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君子之所以被称为君子,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不断地向有道之人学习,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从而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和学问水平。这种追求学问和道德修养的态度,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是对前面三句话的总结,也是对君子品行的最终肯定。通过“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以及“就有道而正焉”这三个方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好学不倦、追求精神充实和自我完善的君子形象。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不仅是对学问的追求,更是对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和完善。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蕴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子,应该追求精神的充实和自我完善,而不是物质的过度满足;应该言行谨慎、敏捷果断;应该不断地向有道之人学习、请教来修正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最终成为一个好学不倦、追求人生境界不断提升和完善的人。这种君子的品行和精神追求,不仅是我们个人修养的榜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述而篇·第七

商学院会计系:李晓薇

在深入研读《论语·述而篇》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智慧对我个人的成长与思考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部儒家经典,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让我对人生、对道德、对学问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论语·述而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通过对话、问答等形式,展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和人格魅力。其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他对于学问的态度:不是简单地创造新的理论,而是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上,通过讲述和传播来传承文化。这种对知识的尊重与对传统的敬畏,让我深感敬佩。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孔子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更是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些品德,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君子,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他也强调了学问与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只有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

在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对待学问的态度上,我往往过于追求新奇和独特,而忽视了对前人智慧的继承与发扬。在品德修养方面,我也需要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总之,《论语·述而篇》给我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和感悟。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儒家的思想和文化精髓,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这部经典为指引,不断地努力和实践,争取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有品质的人。

心得体会

商学院会计系:刘蕊

《论语》中的“述而篇”是孔子对学习、教育和知识传承的探讨。在这篇篇章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者应该如何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大学任课老师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述而篇”中,孔子提倡“闻见新道,多闻闻于斯”,即要不断学习、开拓视野。作为大学任课老师,我们也应该保持学习的姿态,不断更新知识,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为了更好地教导学生而不断提升自己。

其次,孔子在“述而篇”中谈论了教育的方法,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大学任课老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从而真正掌握知识。

另外,孔子强调了文字的重要性,并提倡了文字教育。大学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引导他们用言语书写思想,以及提倡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开拓视野、启迪心灵。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论语·述而篇》,我们能够体会到作为大学任课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我们要不断学习进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启蒙者和引领者。希望每位大学任课老师都能以孔子的教育智慧为指导,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心得体会

商学院会计系:孟望

学习了《论语》的第——述而”篇有很大的感触在这一篇中,强调了对人的关爱、自身地责任感及对自我的修养。这一篇不仅有对“仁”的理解,还有对我很有用的是因材施教,那作为教师,更要注意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特性,引导其发展优点,做到个性化培养。其次,“述而”篇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一句,让我印象深刻,表达了对君子高尚道德品质的向往和追求,在当今社会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还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心得体会

商学院会计系 潘虹

论语《述而篇》不仅蕴含着古代先贤的智慧与思想,更是我心灵深处对于知识与人生的一次深刻反思。在此,我将分享我的读书心得,希望能够与读者共同探讨其中的智慧与启示。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述而篇》中对于“仁”的强调。它告诉我们,仁德是人生的根本,是我们在社会中立足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被物质利益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修养与道德的培养。而《述而篇》则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除了对于仁德的强调,《述而篇》还对于“学”有着深刻的见解。它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态,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能,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阅读《述而篇》的过程中,我也对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意识到,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内心的修养与道德的培养。只有当我们内心充实、品德高尚时,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述而篇》中的许多思想都与现代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它强调的仁爱之心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和谐社会理念不谋而合;它对于学习的重视也与现代社会对于终身学习的追求相契合。这些思想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对于我们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阅读《述而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先贤的智慧与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对于我们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它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仁爱之心、谦虚好学的心态,不断追求真理、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商学院     姓名:王乐乐

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被记录并传承至今,其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一句,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品德、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深刻见解。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句话强调了诚信与道义之间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言行应当符合道义,只有基于道义之上的诚信才是可取的。这里的“信”不仅仅是指说话算数、信守承诺,更是指一种内在的品德和修养。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诚信依然是我们应当坚守的底线。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该以诚信为本,以道德为准绳,做到言行一致,言行可靠。同时,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让自己的言行更加接近道义的标准,从而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这句话强调了恭敬与礼仪之间的关系。在儒家文化中,恭敬被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恭敬也是维护礼仪的重要表现,通过恭敬的行为举止可以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重视。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注重恭敬和礼仪的培养。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职场中,我们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以礼待人、以诚感人。通过恭敬和礼仪的表达,我们可以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因为言行不当而带来的尴尬和冲突。同时,恭敬和礼仪也是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和品位的重要方面。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强调了亲情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在儒家文化中,亲情被视为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是人们之间最紧密、最稳固的纽带。通过维护和巩固亲情关系,人们可以建立起更加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注重亲情的培养和维护。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和港湾,是我们最亲密的社交圈。我们应该珍惜家庭、关爱家人、孝顺父母、尊重长辈,通过亲情的力量来凝聚人心、增强凝聚力。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来回报家人的期望和付出,让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五、结语

通过对“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探讨,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儒家文化中的道德准则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注重诚信、恭敬、礼仪和亲情的培养和维护,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养来建立起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践行这些道德准则和人际关系原则,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七周心得体会

商学院会计系:王璐瑶

结合孔子所说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深厚的教育理念和职业精神,进而探讨会计系老师的工作感悟。

一、默而识之

在会计系的工作中,“默而识之”意味着老师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会计知识,将专业知识内化于心。会计工作涉及到大量的法规、准则和案例,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保持沉默、深思和反省,不断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老师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二、学而不厌

会计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领域。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因此,会计系老师需要具备“学而不厌”的精神,始终保持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渴望和追求。老师需要关注会计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及时将新知识融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前瞻性和创新性。

三、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精神。作为会计系老师,我们需要耐心、细致地向学生传授会计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老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和指导。

四、工作感悟

结合孔子的教诲,我深刻体会到会计系老师的工作既是一项崇高的职业,也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保持对会计领域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需要耐心、细致地教导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只有耐心、细致地教导学生,才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因此,我将继续努力践行这些教育理念和精神,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论语“述而篇”的学习心得》

商学院会计系:谢文刚

在当代高校会计系的教学实践中,智慧课堂改革的浪潮不断涌来,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诸多创新与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深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会计知识,更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本周,我深入学习了《论语·述而篇》,其中的智慧与哲理让我在日常结合智慧课堂改革的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强调了“述而不作”的学术态度,他提倡的是对前人知识的传承与阐释,而非简单地创新或标新立异。这一思想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同样适用。在智慧课堂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更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核心能力的培养。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

“温故而知新”这句耳熟能详的语句,也给我带来了与原来学习中不一样的启示。在智慧课堂的教学中,结合我所带课程如《行业会计比较》、《中级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课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更要引导他们回顾历史,了解会计学科的发展历程,从中汲取智慧与经验。这种“温故”的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实现“知新”的目的。同时,在课程设计上,我也对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特别重视,通过多元形式的要求及考核,让学生达成“温故而知新”的预设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论语·述而篇》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为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在智慧课堂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与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成长中收获。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会计系教师,我要时刻保持谦逊与进取的态度,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同时,保持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在会计学科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也是我一直的追求。

总之,《论语·述而篇》中的智慧与哲理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启示。在智慧课堂改革的背景下,我要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努力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同时,我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得体会  

商学院会计系:殷敏

《论语》中的《述而篇》是孔子的言论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教育、修养和人生道德的思考。阅读这篇经典,我深受启发。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觉得厌烦,教诲别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在现代的视角下,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沉默的反思和领悟,不断地学习并享受学习的过程,同时乐于分享和教导他人,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并影响他人的成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在现代的理解中,它提醒我们要有激情和感受,才能激发自己和他人的思考和行动,同时要能够从一个具体问题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才能真正进步和成长。

总的来说,通过深入理解孔子的言论,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心得体会

商学院会计系:原杕


《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句话是说孔子在外表上显得温和,但稍稍显露的肃穆与严厉,让人从心底生出敬意;表面上的威严并非来自于凶恶或恐吓,而是他的内在修养和自信,这种威严使人愿意接近并尊敬他;恭敬并非出于奉迎或阿谀,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他内心安详而从容,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轻易动摇。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度”的掌握,即他在温和与严厉、威严与亲切、恭敬与安详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这种风度与修养完全符合中庸之道,使孔子在外貌神态上展现出极高的修养境界。

通过学习,我体会“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体现出以下几点哲学意义:

1.中庸之道。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中庸”思想的践行。中庸之道强调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寻求平衡,避免过度或不及。孔子通过在外在表现与内在修养上找到平衡,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精髓。

2.个人修养与风度。孔子通过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的外在形象,展示了君子应有的修养和风度。这不仅体现了孔子个人品质的卓越,也为后世提供了修养的典范。

3.内外兼修。孔子在内在修养上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同时在外在表现上温和有礼、威严而不凶猛。这种内外兼修的品质,体现了孔子对“度”的精准把握,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关系。

4.和谐与尊重。孔子通过自身的修养与风度,展现了和谐与尊重的价值观。他温和待人、恭敬有礼,既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价值观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5.道德楷模与引领。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其言行举止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他通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修养与风度,为后世树立了道德楷模,引领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理解、践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理解其内涵。教师应深入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哲学意义,即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既能体现出教师的威严和原则,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尊重。“温而厉”意味着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既要温和可亲,又要保持一定的严肃性,确保教育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威而不猛”则要求教师在维护课堂纪律和规则时,要有威严但不过于严厉,避免给学生带来过度的压力或恐惧。“恭而安”则强调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要保持谦逊恭敬的态度,同时内心要保持平和安详,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和应对教育中的挑战。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通过温暖的互动和关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接纳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3.保持教育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教师在维护课堂纪律和规则时,要坚守教育原则,确保教育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教师应保持公正和客观的态度,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公正和公平。

4.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教师应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榜样。

5.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贯彻“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教育理念时,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6.持续反思与改进。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改进的空间和方法。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

总之,作为教师,应深入理解“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教育理念,以董事长教育思想为遵循,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贯彻和实践。通过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持教育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以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2024年6月20日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

张雅婷:商学院会计系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回忆起小时候,妈妈买来了牛奶给我喝,我却因不喜奶味把牛奶倒进马桶,不让妈妈知道。上学时,我经常担心:妈妈会不会发现我倒掉的牛奶呢?结果还是被妈妈发现了。

回想起小时后做的糊涂事,其实我本可以直接拒绝喝牛奶,这样不仅不会浪费粮食,也能内心坦荡。教书育人更是要君子坦荡荡,以身作则。


心得体会

商学院会计系:赵小宇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述而篇”,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智慧,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也为我个人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诸多启示。特别是那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时,我深感其智慧与教诲与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君子坦荡荡”,这简单的五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会计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复杂的财务数据、严格的法规制度和各方的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坦荡的胸怀和正直的品格。只有坦荡地面对工作中的一切,我们才能坚守原则,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利益所惑。

在日常教学中,我也时常将这一理念传递给我的学生。我告诉他们,作为一名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更要学会做人。只有做一个坦荡、正直的人,才能在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更稳。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将这一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用坦荡的胸怀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然而,要做到“坦荡荡”并不容易。在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和压力,这些都会对我们的道德底线产生考验。但正是这些考验,让我们更加明白“坦荡荡”的可贵。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标准,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只有拥有这种态度,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除了工作,我在生活中也努力践行“君子坦荡荡”的理念。我尽量做到言行一致,不隐瞒、不欺骗;在与人交往中,我坦诚相待,不虚伪、不做作。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实际上都在塑造着我的人格和品质。

此外,“述而篇”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谦虚好学的重要性。在会计领域,有很多优秀的同行和前辈,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是我宝贵的财富。因此,我时常向他们请教问题、交流心得,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提升自己。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师的责任。作为一名会计老师,我将继续秉持“述而篇”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法,努力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师。


《关于论语“述而篇”的学习心得》

商学院会计系:朱凰铭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时常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述而篇”,收获颇丰,现将我的学习心得分享如下。

“述而篇”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它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和教导。通过学习这一篇章,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于学问、道德和人生境界的深刻理解。孔子强调“述而不作”,意即重视传承和阐述已有的知识,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创新或标新立异。这一思想对我而言,不仅是一种学术态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在会计学科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忽视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而“述而篇”中的这一思想,提醒我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巩固。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也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此外,“述而篇”中还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学问和才能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这些学问和才能就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工具。因此,孔子在教授弟子时,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这一思想对我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会计系的教师,我不仅要传授学生会计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操守,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坚守底线,不为利益所动,做到公正、公平、诚信。

在学习“述而篇”的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孔子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仁”的境界,即具备仁爱之心、宽容之心、正直之心。这种境界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更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贡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自己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任。因此,我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品德的培养,更要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总之,《论语》“述而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更让我深刻理解了学问、道德和人生境界的真谛。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努力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平台。

学习论语子路篇心得

生活服务中心:蒋恩正

学习论语13子路篇,孔子认为做为一名管理者,每件事情都要做表率,不要为我们做错的事情找一大堆理由,面对别人犯错时我们应该用一种宽容的心态看问题,所以做为一个管理者,要能对下属赦小过,不求全,不责备,这才是做为一名管理都要学会用圣人无为的观点对待员工,用不言的方式施材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

学习《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心得体会

生活服务中心  史建兵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中孔子与子路等人的对话展现了对品德、政事、言行等多方面的思考,通过对其深入学习,使我获得了诸多感悟。

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强调正名的重要性,它提醒着我们自身品德修养的关键作用突出领导者以身作则的意义,领导者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追随;而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要在行事时遵循正确的原则和名分,明确自己的角色与责任,做好分内之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它让我明白,以身作则是最有力的引领方式。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的品行和行为远比言语更有说服力,只有自己做到正直、勤勉,才能向君子的品质靠拢。

3、“君子和而不同”是一句很有意义的话,提醒我们追求和谐共处,遇到观点分歧时,应保持冷静和理性,做到既能与他人融洽相处,又能保持自我独立的思考性和见解。让不同的个体都能展现自我,才体现更加真实和自然。

学习论语子路篇

生活服务中心许龙

学习了论语子路篇第十三,有几点体会: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自身品行端正的重要性。在生活服务管理工作中,作为管理人员,我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团队成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只有我们自身做到公正、廉洁、勤勉,才能赢得下属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更好地推动工作的开展。如果我们自身行为不端,即使发布再多的指令,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因此,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团队树立良好的榜样。

言必信,行必果。这一理念对于服务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在与师生的沟通交流中,要做到信守承诺,答应的事情一定要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无论是服务及时,还是服务质量内容,都要言出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服务信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团队中,大家来自不同的环境背景,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观点。应当倡导“和而不同”鼓励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更优的工作方案。而不是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却无法真正协同合作。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提醒在服务的改进和优化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注重工作的质量和稳定性。不能被眼前的小利益所迷惑,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和整体的利益。要有大局观和长远眼光,为高校生活服务的持续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策略。

论语子路篇心得

生活服务中心陈娇露

原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慎言,具备了这四种品德的人便接近仁德了。

   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孔子认为“仁”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不易达到,但可以从基本的刚、毅、木、讷这四种美好的品质做起。刚强就不会为欲望所动摇,坚毅就不会为困难和威势所屈服,质朴就会保持敦厚严谨的作风,言语谨慎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祸害。

学习论语子路篇心得

生活服务中心:汪先锋

本篇共有30章,其中着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慎言,(具备了这四种品德的人)便接近仁德了。

孔子认为“仁”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不易达到,但可以从基本的刚、毅、木、讷这四种美好的品质做起。刚强就不会为欲望所动摇,坚毅就不会为困难和威势所屈服,质朴就会保持敦厚严谨的作风,言语谨慎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祸害。

谨言慎行,我觉得刚、毅、木主要是行为上的表现,讷是行为在言语上的内化,是日积月累的修炼。少说多做,永远是一个人漫长的修行。

2024年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书院  建军

《论语·泰伯》篇第五章,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广博却向知识少于自己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有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像空无所有;即使被冒犯,也不去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是这校招做的。”

这一章曾子是在颜回去世后,对其怀念而发出的感慨。曾子做为孔子的弟子,完全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问于不能”、“问于寡”表明的是谦逊的学习态度。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始终保持一颗空心,向谁请教都是会有收获的。所以善于学习,有较高才干的人既要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也要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不耻下问,不仅使自己更全面,也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有若无,实若虚”,就是在人群中,在一生里,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虚怀若谷,不用高深的学文或知识去炫耀,去标榜自己。也正如《道德经》中“和其光,同其尘”,以平和的人生态度去与万事万物相处,这才是真正的高人、圣人。

“犯而不校”在当今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所感受到的人生压力,其实都是来源于无法逃离虚名的桎梏,无法承受失去的痛苦,无法挣脱虚幻的执着,以及患得患失心态。只要能做到“犯而不校”后,更能“问于不能,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如果一个人总是很傲慢,有多余的棱角和锋芒,谁都看不上,过分执着于某个名头,刻意追求与从不同,那么,就会被自己孤立,与人无法相处。所以“谦和”才是我们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内心能够做到了“谦”,对外才能达到“和”。



学习心得

正蒙书院李淑君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蕙,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说:“如果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如果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如果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闯祸乱事;如果只是直率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尖刻伤人。在上位者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这就是孔子强调的礼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孔子强调了礼在人际交往和个人品德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仅有恭敬、谨慎、勇敢和直率这些美德,但缺乏礼的约束和指导,那么这些美德可能会变得无效或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仅有恭敬但没有礼,可能会变得徒劳;仅有谨慎但没有礼,可能会变得畏缩不前,仅有勇敢但没有礼,可能会引发混乱;仅有直率但没有礼,可能会伤害他人。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应该如何影响他人。他认为,如果君子能够深厚地对待自己的亲人,那么民众就会兴起仁爱的风气;如果君子不遗弃老朋友,那么民众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这是君子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的表现。

读完这句话,我深感礼在人际交往和品德修养中的核心地位。

首先,孔子通过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礼”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仪式或规矩,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约束。在孔子的理念中,一个人即使具备了恭、慎、勇、直等美德,但如果没有礼的引导,这些美德也可能失去其应有的价值,甚至产生负面效果。因此,礼在孔子看来,是一种能够使美德得以正确发挥和体现的重要力量

其次,孔子强调了君子在社会中的示范作用。他认为,君子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君子如果能够深厚地对待自己的亲人,那么民众就会兴起仁爱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那么民众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这种示范作用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通过正面的榜样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最后,我深感这句话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注重礼的培养和践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谦虚谨慎、勇敢正义、坦诚直率,但同时也要注重礼的约束和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以礼待人、以礼行事,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德的人。

总之,孔子的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礼在人际交往和品德修养中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注重礼的培养和践行,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书院:乔芳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这句话是我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名言。后世无数的仁人君子,无不以此言激励自己,投身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追求中。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知识分子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尽管儒家先贤们已经故去千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诸如诸葛亮、魏征、文天祥、史可法、于谦等众多股肱之臣,都是为国为民至死方休,他们奉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把毕生心血和才华都奉献给国家与人民其实这种境界距离我们每个人都并不遥远。如果我们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就能在旁人看着苦、自己感觉乐的事业中“衣带渐宽终不悔”,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自我,就能在有限的工作中感染出无限的力量。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书院:高巍

泰伯篇第 3 节原文为:“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其大意是:曾子生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这反映了曾子一生谨慎,时刻自省,善始善终,临终前仍以自己的行为教诲弟子要谨言慎行,遵守道德规范其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这体现了对道德、责任和自身行为的高度敬畏。在生活中,无论是对待工作、学业还是人际关系,我们都应当保持这样的谨慎,不轻易放纵自己,时刻自省,避免犯错。

其二,曾子以自身的行动为弟子树立了榜样。他临终前的这番教诲,让我们明白,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贯穿一生的,要始终坚守正道,善始善终其三,这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和声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应当爱护;而良好的声誉则需要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来积累和维护。总之,曾子的言行让我们深刻领悟到,谨慎行事、坚守道德、珍视自身是成就完美人生的重要基石。


学习论语心得

正蒙书院李莉

   这周我学习了论语泰伯篇。其中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 君子人也。”让我感触很深。

这句话的意思是曾子说:“可以把未成年的幼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务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君子的操守,做人要有操守,尤其是身为执政者,在各方面都应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原则行事。在曾子看来,真正的君子是讲道德、有节操、有才能的人,他能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大政。即便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关节时,他们也不会为了一己之私利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始终都坚守着自己的责任。

在本章中,曾子讲的虽然是国家大事,但是其核心内容还是个人修身的问题。他觉得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政,都要做君子,而且还要做真君子。但是,要如何做才能成为真正的社稷之臣呢?对此,曾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说到“托六尺之孤”,不禁让人想起刘备托孤之事。刘备兵败號亭,病困白帝城,在去世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同时也把国家托付给了他。诸葛亮没有辜负这个嘱托,用尽平生才智辅佐刘禅,即便是阿斗扶不起,诸葛亮也没有放弃努力,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此举,堪称君子的典范,也为他赢得了千秋美名。历史上,担当起并成功完成托孤之责的名臣还有西周的周公、西汉的霍光等人。他们与诸葛亮一样,永远彪炳史册。但是,能勇于承担托孤之责并矢志不渝的,唯有君子,多数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历史上,王莽、司马懿等人,都曾被寄予托孤之任,但遗憾的是他们都背叛了自己的诺言,辜负了国家的厚望,成为篡权夺国的乱臣贼子。

其次是“临大节而不可夺”,这是对托孤寄命之人的更高要求。真正的君子在小事上犯些糊涂没有关系,但是当面临大节关头时,无论如何都不能出现变节行为。文天祥前半生可谓是风流放诞,但当国家大难来临之际,却能挺身而出,并从容就义。即便是在被捕之后,他依然不为眼前的利益所惑,自身的气节没有丝毫的改变,就连忽必烈都对其敬重有加。正所谓“慷慨捐身易,从容就义难”。身为君子者,应当有所坚持,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只有这样的人,才堪当托孤之臣,否则只能称得上个“具臣”而已。

在现代的社会中,不会再有“托六尺之孤”的现象,但应该坚持操守这一点没变。你可以批评虚假和虚伪,但却不能亵渎正义,推脱责任。特别是面临大是大非的时候,应该有坚守正义的执着。或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不去随波逐流。

学习心得

正蒙书院 王文宝

《论语·泰伯》篇第四章,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在病重时对孟敬子的教诲。

曾子以“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为开篇,这句话表达了一个普遍的观点:生命在接近终点时,会展现出最真实、最深刻的性质。对于鸟类而言,是在悲哀中体现生命的脆弱;对于人类,则是在善良和智慧的言语中反映其一生的精神追求。这里,曾子强调了人在生命结束时应保持心灵的纯洁与善念,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应传递正面的价值观。

接着,曾子提出了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道德层面: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这三个方面分别代表了行为举止、情绪调控和言语表达,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了儒家理想中的“君子”形象,即在社会和个人行为上都能体现出高度的自我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

曾子提到的“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意味着日常的具体事务可以交由专门的官员或人员来处理。这里曾子区分了道德修养与日常杂务的管理,强调君子应更多关注于道德和精神层面的培养,而非沉溺于日常琐事。这种分工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也为现代管理提供了借鉴:合理分配职责,使得每个人都能在其擅长和关注的领域内发挥最大的效能。

总之,曾子的这段教诲是对个人品德、社会行为以及职责分工的深刻反思,它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现代人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如何保持心理和道德的健康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这些古老的智慧依然发光发热,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书院 赵鹏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字面意思是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道德最崇高的人了。他多次把社稷辞让给季历,人民简直都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颂他。”还有一种解释是,泰伯多次让出王位,民众却都不知道他有这样的功德。

孔子对人的评价,单一个“德”字就已经很高了,而“至德”,这在对人的评价里已经是一个极致了。民众“无得而称”,如作不知如何称赞,那么这里就是词穷,也是一种极致评价了,就像美的无法形容、感动的不知说什么才好。民众不知道泰伯有什么功德来讲的话,那么这里就是对“至德”的一个具体阐释了。作出了如此重大的事却不求人之,此为隐德,也是孔子所极力推崇的。在实际生活中,泰伯的至德精神有着诸多启示:

1、少一些得失心,于人好,则能让人处且让人。在人际交往中,不要总是计较个人的得失,对待朋友真诚慷慨,多为他人着想。比如在分配任务或资源时,不自私地独占,而是适当让步,能让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在工作中,有人可能会为了团队整体利益而放弃一些个人的表现机会,最终却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和信任;或者在面对抉择时,能够以道德为导向做出选择,而不是只考虑短期利益。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得失,有时候看似放弃一些东西,却可能收获更有价值的回报。

2、谦让与无私。泰伯三次将天下的重任让给更合适的人选,展现了他极高的谦让精神和无私的品质。在面对权力和利益时,要有谦让之心,不要过于追求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而是要考虑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放弃个人的私利,以大局为重,为社会和他人做出更多的贡献。

3、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泰伯三让天下,却不求名利。在当今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和良心。然而,泰伯却能够看淡名利,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被名利所困扰和束缚。


《论语》学习心得13——孔子论求知

教育教学评价与督导中心:周荣莲


1.学习的三层境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在这里,孔子讲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其中“知之”是学习的较低境界,相当于“要我学”;“好之”是学习的较高境界,相当于“我要学”;“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爱学”。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学习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这固然有自身资质不同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态度问题。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入脑入心、灵活运用。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关于学习,孔子鼓励学生要勤勉好学,并乐于向学问或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好学、乐学始终是孔子强调的学习的要素。

2.人人都需要学习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经过学习后才知道的,是次等;遇到困惑疑难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了;遇到困惑疑难仍不去学习的,这种老百姓就是下等的了。”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孔子认为,除了“上知”和“下愚”这两类人,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改变的,人天性是相近的,但后天接受的教育及环境造成的影响会使人产生差异,这是一个普遍规律。“移”就是迁,就是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不管持“性善”的观点,还是持“性恶”的观点,都可以将移的结果分成两种:一种是变好,一种是变坏,没有例外。从道德层面看,我们追求的是向好的方面转变,即改过迁善。

关于“上知”和“下愚”,历来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上知就是前文提到过的“生而知之者”,而下愚就是“困而不学者”。孔安国在为《论语》做注时说:“上知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使强贤。”据他理解,上知就是一件坏事都不做的大好人,而下愚就是一件好事都不做的大坏蛋。这是从道德上说的。总结历代注家对这句话的解读,基本可以得出这种解释,即“上知不必移,下愚不可移”,除了这两种人之外的大多数人,是可以移,而且也是应该移的。

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进步,在道德上改过向善,在能力上日益提高。总之,使自己的各个方面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学习是一件丝毫不能松懈的事,每天都要进行学习,放松学习的人很快就会被社会、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正是因为“变得更好”是一件没有尽头的事,所以便有了“学无止境”一词。

其实,即便是圣人和傻瓜也是可以改变的,不过改变的程度很小而已。司马迁曾说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永远正确和永远错误根本不存在,因而,上知其实也犯错,只是犯错的次数少;下愚也有正确的时候,只是犯错更多一些。上知需要好上加好,下愚需要改过迁善(我们这里所说的过并不专指过错,任何不足都可以包括在内;善也不局限于道德层面,任何方面的完善都可以包括在内),这不都是移吗?只不过是幅度的大小有所不同罢了。


《论语》学习心得

教育教学研究督导中心:严康

深入研读《论语》,仿佛穿越千年的时空,与古代的智者对话。这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不仅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还让我对人生、社会与道德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次学习中,我的目标是探寻孔子的智慧,理解其思想内涵,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德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感孔子的智慧深邃且实用。他以仁爱为核心,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这是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同时,孔子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认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教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言而有信,行而正直。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挑战和困惑。有时,孔子的某些观点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有所冲突,让我难以理解和接受。然而,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我逐渐认识到这些观点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例如,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虽然在现代看来有些过时,但其背后的自律和尊重他人的精神仍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不仅教会我如何与人相处,还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让我认识到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追求和境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种种诱惑和挑战,只有不断学习和修炼,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从容。

总的来说,《论语》的学习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它不仅让我领略了古代智者的智慧,还让我对人生、社会和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研读《论语》,不断汲取其智慧,以指导自己的言行,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人。同时,我也希望将孔子的智慧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它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论语·宪问篇》学习心得

教育教学研究与督导中心:严妍

《论语·宪问篇》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学习这一篇章,我深受启发。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这一句中,孔子教导我们要根据国家的政治状况来调整自己的言行。当国家政治清明时,我们应当正直地说话和做事;而当国家政治混乱时,我们仍要坚守正直的行为,但在言语上则需谨慎小心。这让我明白,为人处世需要审时度势,既要有坚守正道的勇气,又要有灵活应变的智慧,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一观点使我深刻思考了利益与道义的关系。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我们应当首先考虑是否符合道义;在危险关头,要有挺身而出、担当责任的勇气;即使经历长久的困顿,也不能忘记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时刻提醒着我要坚守道德底线,勇于承担责任。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则告诫我们,那些说话大言不惭的人,往往在行动上难以兑现承诺。这让我学会在言语表达上保持谦逊和谨慎,避免说空话、大话,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决心。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让我明白了君子追求的是道德和精神的升华,而小人则只关注眼前的物质利益。这促使我在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被物质欲望所迷惑,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提醒我们学习的目的应当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而不是为了向他人炫耀或谋取私利。这让我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促使我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和进步,追求内心的充实和提升。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句话让我认识到,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应当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容易夸夸其谈,而真正付诸行动时却大打折扣。这提醒我要注重言行一致,脚踏实地去做事,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句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内心充满善良和关爱,不会被忧愁所困扰;有智慧的人能够明辨是非,不会被疑惑所迷惑;勇敢的人能够坚定地面对困难和危险,不会心生恐惧。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仁德、智慧和勇气,以更加从容和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则让我明白,不要总是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忧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才华。我们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提升。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同时,“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这段对话让我深刻理解到,成为君子的道路是一个不断修养自身的过程。首先要做到以恭敬的态度修养自己,进而能够使他人安定,最终达到使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境界。这是一个极其高远的目标,但也激励着我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通过对《论语·宪问篇》的学习,我不仅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更获得了指引人生道路的智慧明灯。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领悟,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言行一致的人。


《论语·宪问篇》学习心得

教育教学研究与督导中心 何佩琴

在深入研读《论语宪问篇》后,我深感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之深邃、智慧之广博,对于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宪问篇的核心思想

《论语宪问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于仁、义、礼、智等儒家核心思想的探讨与实践。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孔子对于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见解与教诲。宪问篇中的对话内容广泛,涉及了君子之德、为政之道、求知之方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二、对仁德的深刻理解

在《论语宪问篇》中,孔子多次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仁德是君子的基本品质,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孔子认为,仁德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上,更在于自我修养与内心世界的平和。通过对仁德的探讨与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仁德对于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仁德是君子之德的核心。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以礼待人、以诚感人。这种仁爱之心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关怀上,更在于对自我内心的修养与提升。一个真正具备仁德的人,应该具备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仰,能够在困难面前坚守道义、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

其次,仁德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孔子认为,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人们具备仁德之心,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因此,仁德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与品质,更是社会的基石和纽带。

三、对为政之道的独到见解

在《论语宪问篇》中,孔子对于为政之道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为政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能够以身作则、以德治国。同时,他还强调了政治清明、民生为本的重要性。

首先,为政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孔子认为,为政者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公正之心和谦虚之心。他们应该关爱百姓、尊重民意、注重民生,以民为本、以国为家。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谦虚谨慎的品质,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求不断进步和成长。

其次,为政者应该注重政治清明。孔子认为,政治清明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一个政治清明的社会应该具备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不受侵犯。同时,为政者还应该注重廉政建设,坚决打击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最后,为政者应该注重民生为本。孔子认为,民生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石。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民生基础之上。因此,为政者应该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他们还应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四、对求知之方的启示

在《论语宪问篇》中,孔子还强调了求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求知之方。他认为知识是智慧的源泉和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求知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可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拓展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之心,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孔子提出了求知之方。他认为求知应该注重方法和策略。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领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协调。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和领域。

五、结语

通过对《论语宪问篇》的深入研读与理解,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深远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或文化传统更是一种能够指导我们现代人生活与工作的智慧与力量。


涵养德性 奉献社会

——读《论语·宪问篇》

教育教学研究与督导中心  梁忠民


论语·宪问第一章记述道,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的学生原宪请教孔子什么耻辱。孔子回答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也做官领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回答没有这些毛病可以说是难能可贵是否是仁,我就不能断定了。孔子师徒之间的这一段对话,意在告诉世人,作为士人,即读书人必须始终牢记,从政应该尽到自己的政治责任,对社会有所贡献,为混口饭吃而做官是可耻的是不负责任的

孔子的六世孙孔斌深得孔子真意,在这个方面的做法值得一提。魏安王在位时期,听说孔斌很有才,便派使者携带重金要聘他为相。孔斌对使者说:“假如魏王能够采纳我的建议,我可以安邦治国,这样即使让我吃菜,喝凉水都没关系。如果只是拿我当摆设,给我高官厚禄,等于供养一个普通百姓,那就没什意思了!”魏王再三延聘,孔斌才前往魏国为相。孔斌上任后,任用贤良,裁汰庸碌,奖励功臣,初步扭转魏国官场风气。但是,在随后一系列重大军国决策中,孔斌的建议几乎都被魏王拒绝。于是孔斌很失望,长叹道:“建议不被采纳,无法为国作贡献,再继续做官拿俸禄就是白混饭吃,罪过也就太大了!”便借口生病辞去职务。魏国大将辛垣固问孔斌:“你在魏国做相才几个月,还没干出什么政绩,怎么就自行引退了呢?”孔斌回答说:“正因为没有政绩,所以我不能再干下去了。再说,魏国也不可救药了。”孔斌在魏国执政只有九个月便归隐了。孔斌的所作所为,是对孔子“邦无道,谷,耻也”的最好注释。

原宪所言的“克、伐、怨、欲”其实就是指人的言行和情感,一个人如果能够克制好胜、自夸、怨恨和贪欲等各种言行和情感,那么他就算具备良好的美德了。而在孔子眼中,“仁”显然不能等同于这些具体的品行。孔子将“仁”和原宪所言的人的美德区别开来,他认为“仁”应该是人们积极的、主动的情感,而“克、伐、怨、欲”只不过是对感情的克制和化解,是一种消极的情感。由此可见,孔子所追求的“仁”的标准是很高的

原宪是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中的佼佼者,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臣,跟孔子的关系相当好,是孔子思想的积极贯彻和执行者。孔子死后,原宪就辞官隐居了。即便是在下层社会中,他依然矢志不渝地贯彻着孔子“仁”的思想。隐居卫国的时候,原宪居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一次,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原宪衣着破烂,出来迎接。子贡问:“夫子岂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原宪的意思大致就是老师当年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你看你现在这副德行,上不能为国家做事,下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做人,有什么可显摆的?子贡听后非常羞愧地走了。此时的原宪,已经把孔子所言的“耻”与“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孔子所言的“耻”与“仁”,在今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提醒所有的管理者,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定要有所作为,积极贡献出个人的力量,为本单位或者企业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要在克制、化解个人消极情感的基础上,主动追求“仁”的境界,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情感,树立起个人的人格魅力,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样,我们才能管理好一个团队才能无往而不胜

 (二)

论语·宪问记载,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这段话的意思是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擅长射箭,奡善于水战,都没有得到善终。禹和稷亲自耕作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未接南宫适的话但等南宫适退出后,孔子赞扬道“这个人是君子啊!这个人崇尚道德啊!”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

南宫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的提问从正反两个方面发出他提到了两对相对立的人物,一面是后羿和奡,另一面是大禹和后稷。后羿箭术高明,勇武非常,说起来他称王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最后被他的臣子寒浞杀了。奡天生神力,能拖拽着巨船在陆地上行走,这样一个强大的人,应该无人能敌吧,但是他后来也没能善终,被少康诛杀了。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依靠武力迫使别人服从,不仅不会获得成功,还有可能像他们一样不得好死。大禹和后稷虽然不像后羿、奡那样身怀绝技,本领高强,但是他们规规矩矩种田,谨慎地修养自己的德行,勤谨政务,宽待百姓,最后都得到了天下。大禹是自己为自己赢得了天下,后稷则是其子孙后代消灭商汤,得到天下,都得到了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

孔子并没有正面解答南宫适的疑虑,但对南宫适能看到这个问题表示了赞赏,他认为既然能看到两类人的不同,那就是领悟了“德行高于武力”的真意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以自己高尚的德操感化周围的人,让人心悦诚服,而不是靠武力压服。正如后来孟子所指出的“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有时候总会遇到一种异己的力量。当双方的分歧无法调和时,就会发生冲突,冲突激烈甚至会引发战争。要想解决冲突并获得最终的胜利,通常会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武力镇压,一个是道德感化。武力镇压的结果,要么是制服别人,要么是被人家征服。不管结果如何,失败者都不会服气,肯定会伺机报复。也就是说,武力不仅不能解决冲突,反而会陷入冤冤相报的暴力循环。

周厉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君主之一。对他的暴政,百姓怨声四起。他不仅毫不收敛,还派人监听谁说他的坏话,一旦发现就杀无赦。这样一来,举国上下都不敢再对国事评头论足了,人们见了面也都不敢说话,而是互相递眼色。开始,百姓们慑于他的淫威敢怒不敢言。但是3年后(公元前842年),百姓们的忍耐被打破,大家自发组织起来发生“国人暴动”,攻入王宫,把残暴的周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周厉王的武力固然能暂时压迫人民,但他最终还是被人民推翻,一味地武力镇压,让他最终尝到被暴力驱赶的苦果

只有提高道德修养,以德待人,别人才会对你心悦诚服。唐朝是中华名族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这和唐代推行的德化天下政策是分不开的。唐朝建立之初,突厥常年为患北方,双方也不乏武力之争。后来,唐军终于打败了突厥,但唐太宗并没有对突厥残部赶尽杀绝,而是将一百多名曾与大唐为敌的突厥降将任命为唐朝五品以上的将军以及中郎将。同时,还允许突厥百姓迁入中原。这些举措,深得少数民族信任。息兵罢战后,西北各少数民族都获得和平与发展,他们对太宗皇帝十分敬佩,共同上表请求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很显然,唐太宗深知,赶尽杀绝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增加仇怨。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和仁爱待人的政策,为唐朝的统治赢得了人心,一时四夷宾服,万国来朝。

实际上,孔子并不反对武力,只是不主张把武力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认为发生纠纷,要先以德服人,即便非得以武力服人了,也得尽快以德化安抚。国家间如此,放在个人身上也是如此。只有坚持“德行高于武力”,才能够赢得长期的胜利。

论语·宪问三十四记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人曾经问孔子“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回答“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显而易见,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主张“以直报怨”。

这段话实际上探讨的是如何对待他人的问题,具体来说,是别人对我们好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对待他别人对我们不好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对待他。在情感上,中国人普遍主张“以德报德”。别人对我们好,我们当然也要对别人好,于情于理都应该是这样。至于如何“报怨”,则有争议,有人问孔子“是不是应该以德报怨”,孔子给出了“以直报怨”的观点。所谓以直报怨,就是在对待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人时,以直道而行。分析他们为什么对自己不好,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就去修正自己的行为,而如果是对方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必要委屈自己讨好别人,事情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以怨抱怨是以恶意、怨恨和报复去对待别人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如果每个人都坚持以这种态度对待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人,那么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冤冤相报无休无止。到那时,我们失去的就不仅仅是彼此间的和谐,还有整个社会的和谐,以及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所谓“以德报怨”是指你对我不好,我仍然要对你好。孔子认为,对损害自己的人是不能报之以德的。否则,就会助长恶人的嚣张气焰。从《论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是单纯地提倡“以德治国”,他主张治国要“德主刑辅”。以德治国,讲究礼乐教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使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实现基本的和谐。但是,任何社会或组织中都必然存在少数为非作歹者,对这种人就不能一味地宽容,还要辅之以刑罚。一味地姑息忍让,并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孔子确实提倡仁爱之道,但是他的仁爱之心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宽宥所有人的过失。对可恕的恕,对不可恕的就要以“直”报,该怎么对付就怎么对付。

孔子所提倡的“以直报怨”,是用公正的、直率的、光明磊落的方法,正确面对那些对自己不满或有抱怨的人。既不能冤冤相报,也不能姑息养奸。《礼记·檀弓上》记载了一段孔子和弟子子夏的对话。子夏问孔子:“心里怀着杀害父母的深仇大恨,该怎么办?”孔子说:“要时刻记着这仇,磨炼自己的心智,睡在草苫上,头枕着盾牌,不去朝廷做官,与仇人不共戴天。在市集或朝堂之上遇到他,不必回家取兵器,要立即与之决斗。”子夏又问:“那么心里怀着杀兄弟的仇要怎么办?”孔子回答:“不和仇人待在同一个国家中做官。如果奉君命出使仇人所在的国家,遇到仇人也不决斗。”子夏又问:“那么怀着杀堂兄弟的仇要怎么办?”孔子回答道:“不带头为死者报仇,如果死者家人去报仇的话,就拿起兵器跟在后面。”在这里,孔子讲的就是“以直报怨”,如果对方冒犯我们,对我们造成严重损害,那么就不能一味忍让,忍让会让对方觉得我们好欺负,会变本加厉地欺负我们。

2024年6月24日

《论语·宪问篇》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育教学研究与督导中心 张琪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文化中,《论语》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展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政治理想和教育理念。在《论语》的诸多篇目中,《宪问》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人生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宪问》篇进行一番深入的探讨。

一、关于道德修养的感悟

《宪问》篇中,孔子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提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句话告诫我们,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注重言行一致,避免空谈和浮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那些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的人,他们的言辞往往与行为相去甚远,这样的人很难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承诺和信仰。

此外,《宪问》篇还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这句话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价值观上的根本区别。君子注重道义和正义,他们的行为总是以道德和正义为准则;而小人则只关注个人利益,他们的行为往往以利益为导向。通过这句话,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观对于其道德修养和行为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二、关于政治理想的思考

《宪问》篇中,孔子还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主张“为政以德”,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道德为基础。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理念,即国家应该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但道德的力量仍然不可忽视。一个国家的治理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和制裁,更需要道德的引导和教化。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让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尊重他人、关爱社会,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道德的力量,在治国理政中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

三、关于教育理念的启示

《宪问》篇中,孔子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理念。他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这一观点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同时,《宪问》篇还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始终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这种教育态度不仅体现了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也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四、对人生智慧的领悟

在《宪问》篇中,孔子还通过许多生动的例子和深刻的道理,向我们传授了人生智慧。他告诉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不懂装懂;他还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即君子在穷困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而小人则会因穷困而失去道德约束。这些道理虽然简单易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通过学习《宪问》篇,我深刻认识到人生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道德修养和人生智慧的支撑。我们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人生智慧的培养,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五、结语

《论语·宪问》篇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人生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学习这篇经典文献,我不仅收获了关于道德修养、政治理想、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知识和启示,还领悟到了许多关于人生智慧的真谛。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知识和智慧将不断指引我前行,让我成为一个更加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人。

学习论语----《先进篇》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孟红升

学习《论语·先进篇》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对我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我从中学到的几点感悟,并探讨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应用这些智慧。

一、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

《论语·先进篇》强调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如“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在生活和工作中,我认识到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以保持与时代的同步,提升个人能力和竞争力。作为教师,我更要以身作则,通过不断进修和学习新知识,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二、注重内在修养与品质

《论语》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告诉我,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质。在生活中,我要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在工作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谦逊与尊重他人

《论语·先进篇》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论断,强调了谦逊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工作中,我要保持谦逊的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作为教师,我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勇于面对和改正错误

《论语》中提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让我明白,面对错误时,我们应该勇于承认并改正,而不是逃避或推诿。在生活和工作中,我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积极寻求改进的方法。作为教师,我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实践与创新

《论语·先进篇》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实践和创新,但其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鼓励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在生活和工作中,我要注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还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学习《论语·先进篇》让我深刻认识到持续学习、注重内在修养、谦逊尊重他人、勇于面对错误以及注重实践与创新的重要性。这些感悟将指导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明智地行事,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要将《论语·先进篇》中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在教育中,我要注重因材施教、因时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在生活中,我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同时,我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论语》公冶长篇5.14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王琳琳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路听到了某种道理,如果还没有能够去实行,就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这句话反映了子路对于知识与行动关系的清醒认知和严谨态度。他深知,听闻道理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其付诸实践。如果不能践行,那么再多的听闻也只是空谈。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头脑中的理解,而必须要有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决心和勇气。

它也提醒着我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子路唯恐有新的闻知,并非是逃避知识,而是担心无法履行已有的责任。这使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常常轻易承诺却难以兑现,是否在获取新的信息和任务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执行能力。我们应当像子路一样,对自己的行为有清晰的规划和把握,不盲目追求数量,而注重质量和效果。

此外,子路的这种态度还彰显了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的精神。他不满足于表面的听闻,而是以能否行动作为衡量知识价值的标准。这激励着我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与所学相符,是否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只有不断地自我鞭策,才能在道德修养和能力提升上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大量的知识和观点所包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犹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要保持冷静和清醒,不被知识的洪流所淹没,而是要精选、深思、笃行,将有价值的知识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行动的指南和力量的源泉。

学习论语----《先进篇》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杨濛卉

学习《论语·先进篇》后,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对我的指导意义。

《论语·先进篇》中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句话蕴含着深厚哲理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这句话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先进”与“后进”在礼乐方面的不同态度,以及他在实际运用中的选择。

首先,“先进于礼乐,野人也”意味着那些先学习了礼乐知识的人,往往出身于较为朴素的阶层,他们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但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悟性,对礼乐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这些人可能不具备高贵的身份,但他们的朴实和真诚使得他们在学习礼乐的过程中更能够贴近本质,理解其真义。其次,“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则是指那些后来才学习礼乐的人,他们往往出身于贵族或士人阶层,拥有更为优越的学习条件和资源。然而,由于他们可能过于依赖外在的条件和身份,而忽视了礼乐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因此在理解和实践上可能不如前者深入。最后,“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则表达了孔子在实际运用中的选择。他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先学习了礼乐、更能够贴近礼乐本质的“野人”,因为他们更能够真正理解和实践礼乐的精神。

在生活工作中,一个人的成就和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出身和背景,而是取决于他的努力、悟性和对事物的真正理解。其次,它也提醒我,在生活工作中,我们不应该过于依赖外在的条件和资源,而应该注重内在的理解和实践。在工作中与人相处我们应该注重他们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而非仅仅看重他们的身份和背景。一个真正有能力、有潜力的人,往往能够在实践中展现出超越他人的优秀表现。在工作中,作为教师,我更应该以身作则,不断进修,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这句话它不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更加注重内在的理解和实践。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运用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论语·先进篇》中提到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准则,让我领悟到在生活中应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外在的物质享受。在工作中,我也应该注重实际行动,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同时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学识水平。

此外,《论语·先进篇》还强调了“过犹不及”的道理。这提醒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把握好度,避免过度或不足。在教育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策略,避免过度追求成绩或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他们全面发展。《论语·先进篇》中的“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句话也让我感悟到在与他人交往时,应该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教师,学习《论语·先进篇》后,我深感自己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首先,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其次,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能力的人。同时,我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 最后,我要将《论语·先进篇》中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在教育中,我要注重因材施教、因时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在生活中,我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同时,我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学习《论语·先进篇》让我深刻认识到持续学习、追求内心平静、勇于面对和改正错误以及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这些感悟将指导我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也将在我的工作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马源泽

   通过本次学习其中一句使我印象深刻: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弒父与君,亦不从也。”这是先进篇中的一句内容,它的意思是一般译为季子然问:“ 仲由和冉求可以说是大臣吗?” 孔子道:“ 我以为你是问别的人,竟问由和求呀。我们所说的大臣,他用最合于仁义的内容和方式来对待君主,如果这样行不通,宁肯辞职不干。如今由和求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具有相当才能的臣属了。”

季子然又道: “ 那么,他们会一切顺从上级吗?” 孔子道 : “ 杀父 亲、杀君主的事情,他们也不会顺从的。”

   这句说明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是否能称为大臣,孔子指出真正的大臣应以道事君,若不能行道则当止。而仲由和冉求只是具备一定才能的臣子。这让我们明白,对于臣子而言,坚守道义应置于首位,不能只为了职位而盲目顺从。同时,孔子强调即便对于仲由和冉求这样的人,在面对弒父与君这样违背人伦道德的极端情况时,也是坚决不会顺从的。这反映出道德底线的重要性,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丢失基本的人伦准则和道德操守。

   这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追求事业,都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能随波逐流、丧失自我。要秉持正义和道德,在面对违背原则的事情时勇于说“不”。并且,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对基本伦理道德的敬畏,不做出违背良心和道德的行为,如此才能保持内心的安宁和人格的完整。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韩雨谷

“席不正,不坐”是一句源自《论语·乡党》的名言,意为座位摆放不端正就不坐下。这句话不仅强调了仪态和礼仪的重要性,还隐喻了做事的态度与精神。在我作为乐团指挥的经验中,这句话同样深具意义,贯穿于我对音乐、对乐团管理以及对自身修养的理解。

首先,“席不正,不坐”体现了对细节的重视。指挥乐团需要对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从排练前的准备工作到每一个音符的演奏。乐团指挥不仅要关注乐谱上的每一个标记,还要了解每一个乐器的特点和每一个乐手的状态。指挥的细致和严谨直接影响到乐团的表现。正如席位不正则不坐一样,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体效果的偏差。

记得有一次排练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某一段落中,小提琴组总是不能和铜管组完全协调。我仔细检查乐谱,发现是某一个音符的连音线标记被忽略了。这个小小的细节一旦纠正,乐团的和谐度立刻提升,整个乐曲的流畅感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对每一个细节的关注和把握是多么的重要。

其次,“席不正,不坐”也意味着对自身要求的高标准和严格的纪律。作为乐团指挥,首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对艺术的敬畏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每一次指挥,每一场演出,都是对指挥能力和素质的检验。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带领乐团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

在排练和演出中,我始终坚持准时到场,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要求自己保持冷静和专业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全体乐团成员的尊重和激励。我相信,只有我自己先做到“席正”,才能要求其他乐手做到同样的标准。

第三,“席不正,不坐”还反映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乐团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指挥个人的能力,更需要每一个乐手的共同努力。每一个乐手都是乐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演绎出完美的音乐作品。作为指挥,我深知自己不仅是乐团的领导者,也是协调者和激励者。

有一次在排练莫扎特的《小夜曲》时,乐团的低音提琴手因为家中突发状况无法参加排练。这个突发事件让我感受到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如此重要,任何一个人缺席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于是,我临时调整了排练计划,让其他乐手更加注意自己的部分,同时也让大家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正是这种互相理解和支持,使得我们的演出依然取得了成功。

最后,“席不正,不坐”是一种对艺术和生活的态度。音乐不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修养和生活方式。作为乐团指挥,我不仅要追求音乐上的完美,更要在生活中保持对美的追求和对心灵的净化。音乐教会我如何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以积极的态度追求进步。每一次指挥,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在生活中,我同样坚持“席不正,不坐”的原则。无论是面对工作中的挑战,还是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我都要求自己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正是这种态度,使我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己,也让我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综上所述,“席不正,不坐”这句话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在指挥乐团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深远意义。它不仅提醒我注重细节,严格要求自己,更教会我团队合作和对艺术的敬畏。正是这种精神,激励我不断前行,追求音乐和人生的更高境界。

《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于可心

以下是关于《论语》中“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的学习心得体会:

《论语》“论笃是与”学习心得体会

孔子说:“总是推许言论笃实的人,但这种人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仅仅表面上显得庄重呢?” 这句话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它提醒我在与人交往和判断他人时,不能仅仅依据表面的言论和外在的表现。一个人说话诚恳、笃实,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他是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有可能只是伪装出来的。这让我学会要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真实动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他人的一番言辞而对其产生好感或信任,但这可能是片面的。我们需要通过长期的观察、在不同情境下的相处,去判断一个人的品德和为人。

同时,这句话也促使我进行自我反思。我要时刻审视自己,确保自己的言行一致,不仅在言语上表现出真诚和笃实,更要在实际行动中践行道德准则,做一个真正的君子,而不是仅仅装出庄重的样子。

另外,它还教导我在追求真理和道德的道路上,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努力去分辨真假、善恶,不断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和识别能力。

总之,“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这句话让我更加谨慎地看待他人和自己,不断追求内在的修养和真实的品德。

《论语》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白桦

对于孔子关于颜渊的这段话,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可以汲取到许多深刻的体会。

首先,这段文字强调了礼制与情感之间的平衡。在颜渊去世后,孔子的学生们出于对他的深厚感情,想要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然而,孔子却认为这样做违背了礼制,因此他坚决反对。这告诉我们,在表达情感和尊重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制度,不能让情感完全主导我们的行为。

其次,这段话也体现了孔子对于师徒关系的深刻理解。颜渊视孔子如父,但孔子却认为自己不能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颜渊。这是因为师徒之间虽然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和教诲。这种关系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的血缘关系。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可以将孔子的这种思想应用到人际关系处理上。无论是与同事、朋友还是家人相处,我们都需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被情感所左右。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不强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让生活和工作更加美好。

此外,这段话还提醒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虽然颜渊的葬礼可能看起来是一种表达尊重和纪念的方式,但如果违背了礼制,那么这种纪念就失去了意义。同样,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被表面的形式所迷惑,而是注重实质和内涵。

综上所述,孔子关于颜渊的这段话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冷静,遵循规则和制度;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实质和内涵。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薄鸿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孔子在此强调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一个人熟读了《诗经》,却不能将其中的道理运用到政务和外交中,那么他的学习就是没有意义的。

这也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同时,要培养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蔡蕾

颜回、子贡和子路等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从陈国到蔡国去。途中,他们被陈国的人们所包围,绝粮7天,许多学生饿得不能行走。当时跟随他的学生有子路、子贡、颜回等人。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鲁国以后,子路、子贡等先后离开了他,颜回也死了。所以,孔子时常想念他们。这句话,就反映了孔子的这种心情,流露出孔子和弟子们的深厚感情。

从这里我们可以见得,圣人也有困难的时期,孔子受困于陈蔡两国,可以说这就是一种考验。而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正是因为他们在考验过程中挺得住,没有退心,没有变节。甚至在陈蔡绝粮的时候,子贡、子路都有想不通的时候,孔子,还有颜回,始终保持着泰然安详的心境,这正是体现出圣人的样子。所以孔子曾经讲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要经过天寒地冻,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零的,其它树木全部都凋零了,只剩松树、柏树依然保持长青。可见得圣人,他的这个德行、操守,正是在困苦的环境下才显露无遗。所以反而这是个好事,并不是坏事。我们学圣学贤,不要认为说,这一学习圣贤,就有圣贤佛菩萨保佑,一定会一帆风顺、顺顺利利。相反,要真学的时候,反而就来考验了。你能够在这考验当中挺得住,过得了关,你就是很大的进步和提升。


《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杜欢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典籍如星辰,照耀着历史的天空。在这些璀璨的星辰中,《论语》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它不仅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哲理。我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好奇,踏上了学习《论语》的旅程,期望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我。

初读《论语》,我被其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所震撼。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让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渴望通过学习《论语》,了解先贤的智慧,洞悉为人处世的哲理,达到心灵的成长与蜕变。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感《论语》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本道德教育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政治智慧、教育理念等多方面的宝典。例如,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中,我领悟到了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这些智慧和哲理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习方向。

在思考《论语》的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论语》所倡导的“仁爱”、“诚信”、“忠恕”等道德观念,是现代社会依然需要的价值观。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导致社会风气日益浮躁。因此,学习《论语》,不仅是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更是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警醒。

同时,我也意识到,《论语》所蕴含的智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体会,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因此,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智慧和哲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通过学习《论语》,我不仅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我将以先贤为榜样,秉持仁爱之心、诚信之道、忠恕之德,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智慧的人。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播《论语》的智慧和哲理,让更多的人受益其中。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不断挖掘其中的智慧和哲理。我相信,在《论语》的指引下,我的人生将会更加充实、更加精彩。同时,我也期待与更多的朋友一起分享《论语》的智慧和魅力,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杜佩金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在深入学习《论语》之后,我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论语》中蕴含的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和人生的思考。“有教无类”让我明白,在教学中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他们的天赋、背景如何,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引导,发掘他们的潜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提醒我,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自己也要不断温习知识、提升技能,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吾日三省吾身”使我懂得要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发现不足并改进。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换位思考,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帮助和支持。

在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让他们明白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内在修养的表达。引导学生以真诚和敬畏之心对待学业,如同对待人生一样。

  通过学习《论语》,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仁爱之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知识和品德上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论语》犹如一座无尽的宝藏,我将继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自己,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育的道路上,以《论语》为指引,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境界。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高湲

学习这段孔子与樊迟的对话,我深感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治理智慧。

首先,孔子在面对樊迟请教学稼的请求时,并没有直接传授他农耕技术,而是坦率地承认自己在这些方面不如专业的农夫。这种谦逊和诚实的态度,是孔子一贯的教育风格,也是我们作为学习者应该学习的品质。他以此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领域,不应该盲目追求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而是应该专注于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

其次,孔子通过回答樊迟的问题,进一步阐述了治理国家的理念。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应该注重礼仪、道义和诚信,而不是仅仅关注农业生产。因为只有当领导者自身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时,才能赢得民众的尊敬和信任,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种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于领导者角色的深刻理解和对于国家治理的高瞻远瞩。最后,孔子的话语中还蕴含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认为,领导者应该积极吸引民众前来归附,而不是让他们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这种理念,体现了孔子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追求和对于人民福扯的关心。

综上所述,这段对话不仅告诉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的长处,发挥优势,还提醒我们作为领导者应该注重品德修养和正确价值观的传递。同时,它也激发了我们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福扯的深刻思考。在学习这段内容时,我深感孔子的智慧和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也更加坚定了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培养,同时积极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决心。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巩悦

本周学习的“子畏于匡”这段故事,在《子罕hân篇》第五章已经学过。本章重复这段经历,主要是表现夫子和颜回之间的师生感情,生死与共。“畏”字的意思是——被误以为有罪过,而遭到厌恶。

这原文的意思是:孔子在匡地,被匡人围困,后来虽然脱险,但是弟子们失散了。颜回落在了后面,最后才赶上来。孔子说:“我以为你被害了。”颜渊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故事背景指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时,曾遭遇两次厄难。一是在陈蔡绝粮,一是在匡地被围。孔子经过匡地,遭到匡人围禁五天。因为在此前,鲁国的季氏家臣阳虎曾经侵入匡城,施以暴虐,匡人深为怨恨。孔子的一个学生颜克参加了侵扰,并且为阳虎驾车。由于孔子和阳虎的相貌十分相似,并且这一次是颜克为孔子驾车来到匡地。匡人就把孔子当作了阳虎,并把孔子拘禁起来。“畏”字的含义,是说孔子被拘禁在匡地,既不是孔子的错,也不是匡人的错,其罪过在阳虎。夫子及夫子的弟子们,是通过这个“畏”字表达自己对这个事件的观点。当时孔子和弟子们走散后,孔子担心颜回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颜回是最后一个赶上来的。对于颜回的命运,孔子肯定是知道的,也许这一次就是他们的永别。从预言子路不得其死而知,孔子早就明白颜回会早亡,孔子肯定是有预感的。见到颜回,孔子充满惊喜,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回是对孔子充满敬仰和忠诚的,说:先生活着,颜回怎么敢死呢?这表达了颜回在生死关头,时刻牵挂着夫子的安危。孔子以为颜回死了,是心中的担忧。颜回说老师在,他就不死,是说颜回对老师深厚的感情。

患难见真情,这几句简单的话,把老师对学生的信任、担心,以及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忠诚表达的淋漓尽致。师徒二人,这种生死与共的感情,让人动容。在每个人漫长的一生中,总要面对很多事情时,我们需要他人的理解、关心和认同,更需要朋友的帮助和支持。真正的好朋友更看重的是真挚的感情,而不是利益,更不会利用你们之间的感情来谋求利益。超越了利益,相互信任,危难之际不离不弃,才是患难之交。在每个人漫长的一生中,总要面对很多事情时,我们需要他人的理解、关心和认同,更需要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患难之交是非常难得的。那些和你一起承受过艰难困苦、在你落魄的时伸出援手,失意时安静地聆听、得意的时候由衷高兴等等。无论在什么时候,他们都不会因利益关系而和你在一起或离你而去。这种患难之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和培养,可能还要经历曲折的交往,甚至争吵,但是最后,双方的情感升华,达到了心心相印的程度。所以,这种共患难,不是在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长时间内不断经受考验,逐渐培养与磨合,而后形成的一种异常牢固的感情,这种关系的缔结并非易事,需要双方付出大量感情。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就算是再亲密的朋友也避免不了发生利益冲突。只是真正的好朋友更看重的是真挚的感情,而不是利益,更不会利用你们之间的感情来谋求利益。超越了利益,相互信任,危难之际不离不弃,才是患难之交。



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张润非

这句话出自《论语·先进》篇,是孔子对弟子季路(即子路)关于鬼神和生死问题的回答。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务实和现实的态度,强调了对现实生活的重视和对未知事物的谨慎态度。

孔子认为,人应当首先关注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即“生”的问题,而不是过分关注死后或鬼神等未知领域。他提出“未能是人焉能是鬼?”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连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处理不好,又怎能去理解鬼神呢?这反映了孔子对现实世界的重视和对未知事物的谨慎态度。

“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则进一步强调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理解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更好地理解死亡。他鼓励人们应该首先关注和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过分担忧死亡。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感悟是:

1. 现实生活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首先关注和处理好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基础。

2. 对未知的谨慎态度:对于未知的事物,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不应盲目追求或妄下结论。

3. 生命意义的探索: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理解生命的意义,通过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4. 正确面对死亡: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同时更加珍惜和利用生命中的每一刻。

孔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鼓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不断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学习《论语》有感

西安外事鼓乐团:侯晨琦

对于《论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并不陌生,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历史课本中都有学习过。但似乎那时的学习只是零散地对于名句进行解析,又或是对《论语》在历史中的思想地位进行了解。系统而又全面的将《论语》进行贯穿式的研学当要数这次的学习了。

这段话的意思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这段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仁”的理解和具体要求,强调了自我约束和遵循礼仪规范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你是对这段话有什么疑问或者想要进一步探讨的吗?

我们学校的外事鼓乐团在继承西安鼓乐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一些符合当今社会潮流的“改造”。正是因为这种创新式的改造才使得古老的西安鼓乐被更多人所关注,了解,以及进一步热爱。

总之,《论语》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孔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性,我们应该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并亲身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行和道德教育,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焦菲亚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孔子说:“仅根据一言半句讼辞就可以断案子,那是子路了吧?"子路当天答应的事当天办完,不会过宿的。“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这句话,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这句话凸显了子路的果敢和智慧,能够以简洁的言辞解决案件纠纷。这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在解决问题时是何等重要。子路凭借其敏锐的感知和对正义的坚守,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出准确的判断。

同时,这也让我反思言语的力量。片言虽短,但若出自真诚、正义且富有智慧,其影响力不容小觑。这提醒我在日常交流中,要注重语言的质量而非数量,力求表达清晰、准确且有价值。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不能仅仅依赖片言就轻易下结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往往复杂多变,需要我们全面收集信息,深入分析,才能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断。“片言折狱”可能更多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或者是在特定情况下对特殊人物的赞誉。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培养敏锐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以便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理清头绪。但也要保持谨慎,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避免因片面的信息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总的来说,这则论语让我明白了在追求高效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兼顾公正和全面,用智慧和良知去运用言语的力量。

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兰楠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职责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完美的明天。

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刘万宇

自从汉武帝买監百象,独尊偶术以来,偶承思想续治中国近 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寵。直至 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 更进一步瓦解了儒象思想对人们的束娜,《论语》从此埋沒人间。

《论语》究觉是什么资料?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烃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對建統治者的工员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没步于《论语》的花圆,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奧秘。

粗看《论语》,但是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第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欲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湯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環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偷、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奈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聚得起、始终持续中立,这围然是好的,能道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佛竅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款掌認的饮弱性。

君子是一个好处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價承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累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一样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基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思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慘!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避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則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學氏八份舞于庭时,孔子谈怒地说:是可忍也,然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之后发展成为了他掌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我,避备礼。这便是仁了。仁者爱人,那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费族;

重胡廷资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着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题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金适合我们此刻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割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基深。


《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刘优恒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便出来告发。”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与这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了。”

这一章表明了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是高于法制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想古代社会的情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上的法、情、礼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孝道为德行的根本,儿子告发父亲,是为不孝,对父亲不孝者就难以对君主做到忠,所以孔子不赞成儿子去告发父亲偷羊。

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路章伟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所有的领导者想要社会稳定都需要遵循这个道理,以群众为基础的任何组织,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任何事情都是能够长久的。论语中也有提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一段子贡问怎样治理好政事。孔子说:“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民众的信任。”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立不住了。这一章讲军备、粮食、民心这三者对于为政者来说是重要的三件事,而民心是最为重要的,为政者要把取信于民作为为政的第一要务来抓。和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一样,和长征一样,只要有不变的信念,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我。自古至今我们所有人所奋斗的所追求的就是有一个和谐的社会,这个基础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这也是为官者的最终目的,也是所有党员入党前所宣誓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那么我们平时演出也是一样的,人民群众的反应决定了我们演出成功与否,所以我们认真对待每一首作品,对每一首作品的细节认真完成,其实就是对观众的负责,所以观众的实时反应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先进篇第十一》11.13

西安外事鼓乐团:马雯霏

11.13原文:闵子骞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①;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②,“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译文: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边时,温和正直;子路则刚强英武;冉有、子贡是安详从容。孔子觉得很高兴,说:“像由那样,是不得好死的样子。”感悟:儒家尚刚直。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四人陪侍在孔子左右,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展现出刚直的特质,令孔子很是欢喜。闵子骞是柔中有刚,待人和悦却也直言不讳。鲁国三桓之首的季氏曾想请闵子骞作费邑主管,尽管闵子骞不喜季氏违礼悖仁,但仍对来请他的人说:“善为我辞焉!冉有和子贡则是刚中有柔,为人刚直但又从容不迫。冉有为季氏家臣主管时,曾独自率鲁军左师成功抵御了齐国的入侵;子贡曾为鲁、卫之相,亦善经商。此皆刚柔并济方能为之者。只有子路有刚无柔,为人刚直而倔犟不屈。孔子说:“由也好勇过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就是说,子路性格粗野,好勇斗狠,为人刚直。子路曾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子路自矜勇力,认为若论行军打仗,孔子必愿与自己为伍。但孔子却回答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像徒手搏虎、徒步过河这等粗勇无谋且死而无悔之辈,孔子是不会与他共事的。若定要与人共事,孔子就选遇事慎重且多谋善断者。这其实就是在提点子路:不要徒逞匹夫之勇,要能审时度势,知通权达变,否则很容易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正所谓“过刚易折”,因此孔子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去世的前一年,子路在卫国大夫孔悝(音“亏”)那里作“邑宰”,也就是领地主管。孔悝与他舅舅蒯聩发动政变夺权,卫出公出逃齐国。子路在城外闻讯后,不顾同门的劝阻,坚持孤身进城去替卫出公讨还公道,结果被蒯聩命人斩为肉酱。孔子闻子路惨死,极为难过。以至后来吃饭时,只要见到肉酱便将其盖上,不忍食用。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无勇固然不能行义,但行义亦须先能“见义”。前文中我们曾说过:义=仁+智。故无智则不见其义。勇气固然可嘉,但行勇仍须以智。否则所行便难免有失其义。这几个人都是孔子比较满意的学生,所以孔子见到他们各具个性的神态感到很高兴。子路生性好强,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孔子说他是“不得好死的样子”。后来,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遭逢卫国内乱,子路本可脱难,但他抱着“食其食(领受他人的俸禄)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死于乱中。孔子对子路的告诫竟不幸而言中。据说孔子听到卫国内乱的事,曾伤心地说:“子路要丧命了!”不久,果然传来子路殉难的消息。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李凯

作为一名歌唱演员,我时常在舞台上用歌声去诠释情感,去触动观众的心灵。然而,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我深感除了歌唱技巧外,我还需要更深层次的修养和内涵去支撑我的表演。于是,我开始了对《论语》的学习。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让我受益匪浅。在学习中,我深感儒家文化对于人格修养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我作为歌唱演员的工作中,我更加体会到了其中的真谛。

首先,《论语》中强调的“仁爱”思想,让我更加明白了我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在舞台上,我不仅要展现自己的才华,更要传递正能量,用歌声去温暖和感染每一个观众。这种仁爱之心,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让我的歌声更加有温度,更加有力量。

其次,《论语》中提倡的“诚实守信”原则,也让我在工作中更加自律。作为一个歌唱演员,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我的形象和品牌。因此,我必须时刻保持诚信,用真实的自己去面对观众,去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喜爱。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也让我在职业生涯中更加稳健和可靠。

此外,《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等学习方法,也对我有着深刻的启示。作为一名歌唱演员,我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表演技巧。只有这样,我才能在舞台上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为观众带来更加精彩的表演。

总之,《论语》的学习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歌唱演员的责任和使命。我会将儒家文化中的智慧和哲理融入到我的工作中去,用歌声去传递正能量,去温暖和感染每一个观众。同时,我也会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出色。

学习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桑哲

在工作中,如果一个人被所有同事都称赞说好,这未必是完全值得肯定的。这可能意味着他过于追求取悦所有人,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不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或者不敢提出创新性的、可能会引发争议但有益的想法和建议。他可能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而回避了必要的冲突和变革,从而无法为工作带来实质性的改进和突破。

相反,如果一个人被所有同事都厌恶,这也未必能说明他就是不好的。有可能是他敢于打破陈规,推行不受欢迎但正确的改革措施,从而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导致他们的反感。但也有可能他确实在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所以,理想的状态是,在工作中,善良正直、有能力且积极进取的同事认可和喜欢自己,而那些品行不端、消极怠工的同事厌恶自己。这说明在工作中,能够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敢于担当责任,勇于创新和改进,不为了迎合他人而失去原则,同时也能赢得真正优秀同事的支持和尊重。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 徐静

《论语》对后来人们的言行举止起着非常重要的启发!

本周的学习,我讲解的是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的意思是指如果祭祀的是公家的事情,不能留下过夜。祭肉不能超出三天,如果过了三天,就不能再吃了。

这句话的背后有一定的宗教和信仰意义。在古时候,人们祭祀时相信神灵会降临,并享用祭品。因此,祭品必须新鲜,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否则神灵就会生气,降下灾祸。此外,这句话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和祭祀制度。在祭祀中,人们要尊重神灵,遵守规矩和礼仪,不能随意行事。这也反映了人们对宗教和神灵的敬畏之心。

总之,这句话是一种宗教习俗的传承,也是古代礼仪和祭祀制度的一部分。在今天,虽然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已经改变,但是这句话依然可以被我们视作一种传统文化,背后依然有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句话强调了祭祀活动的时间和食物新鲜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祭祀制度和礼仪。虽然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已经改变,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尊重传统文化,从中体味历史和文化价值。

《论语》中的君子衣着礼节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赵昭

以下是《论语》中关于君子衣着礼节的原文及相应的心得:

原文

君子不以绀缴饰①,红紫不以为亵服②。

当暑,袗絺绤③,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④。

亵裘长⑤,短右袂⑥。

必有寝衣⑦,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⑧,必杀之⑨。

羔裘玄冠不以吊⑩。

吉月①,必朝服而朝。

心得

从这段《论语》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君子对于衣着和礼仪的重视,这既体现了他们对自己身份和地位的尊重,也显示出他们对社会规范和公共秩序的维护。

首先,君子不使用过于鲜艳或浅淡的颜色来装饰自己的衣物,这表现出一种庄重和低调的态度。在炎炎夏日,他们即使穿着轻薄的衣物,也会在外面罩上一层外衣,这既是为了遮阳,也是遵守礼仪的表现。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君子们的严谨和自律。

其次,君子们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衣物搭配,比如黑色的衣物搭配羔羊皮袍,白色的衣物搭配小鹿皮袍,黄色的衣物搭配狐皮袍。这种衣物的搭配不仅彰显了他们的品味,也体现了他们对不同场合的尊重。

再者,君子们的衣物长度、款式和配饰都有一定的规范。比如,居家的皮衣要做得稍长一些,右边的袖子要短一些,这既方便活动,又显得庄重。此外,他们还会准备寝衣,长度适中,既保暖又不显得过于繁琐。这些规定不仅体现了君子们对自己身体的关爱,也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细致入微。

此外,君子们在特定的情况下,如丧礼期间,会换下平时的华服,穿上朴素的衣物,这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情感的节制。而在一些重要的月份或节日里,他们会穿上朝服去朝拜君主,这体现了他们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诚与尊重。

总的来说,这段《论语》中关于君子衣着礼节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君子们的高尚品质和严谨态度。他们不仅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形象,也尊重社会规范和公共秩序,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注重自己的仪表和言行,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第11课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马威振

 本周主要对论语中《先进篇》与《颜渊篇》进行分享与学习。在《先进篇》中,孔子向弟子述说了先进的标准,他强调了做人应该尽心尽力,不要轻言放弃,以及如何努力去修身养德,实现自己的理想。在《颜渊篇》中,孔子对颜渊的问答中强调了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要虚心接受教训,并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这两篇篇章,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心得总结:

1. 要有恒心和毅力: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够取得成功。

2. 虚心接受教训: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3. 尽心尽力:做任何事情都要全力以赴,不轻言放弃,只有全力以赴,才能守住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4. 重视礼仪:孔子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礼貌待人、尊重他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总的来说,《先进篇》和《颜渊篇》都强调了学习要有恒心、毅力和虚心接受教训,同时强调了做人要尽心尽力、重视礼仪待人,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应该时刻牢记和践行的价值观。

孔子的智慧:求知之道的探索与实践

西安外事鼓乐团:马媛

《论语》中的这段话,孔子谦虚地表示他并没有无所不知的智慧,反而是一种对知识的开放态度和深入探求的精神。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知识和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孔子以“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开篇,向我们展现了一种虚怀若谷的态度。在这个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无需再学习。然而,孔子却以他的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永远都在求知的路上。我们不应自满于已有的知识,而应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断去探索、去学习。

其次,“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空灵的心境,不被已有的知识和观念所束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偏见和固执,那么我们就无法看到问题的真相,也就无法找到真正的答案。

最后,“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则是孔子告诉我们求知的方法。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应该深入研究,挖掘其深层的含义。同时,我们也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问题,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总的来说,孔子的这段话让我深刻认识到,知识是无止境的,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断去探索、去学习。同时,我们也要保持空灵的心境,不被已有的知识和观念所束缚,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最后,我们还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问题,以求得更全面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这种态度和方法尤为重要。我们身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如果我们不能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断去学习,那么我们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同时,我们也需要有一种空灵的心境,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真正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孔子的话提醒我们,知识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拥有,而在于运用。我们可以拥有无数的知识,但如果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论语》学习心得

西安外事古乐团:彭资贻

《论语》作为儒家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化中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国人处事的指导,是中国人做人的标准,它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精神土壤。在本学习的经典围读进行到后半程时,我对我们所学习、分享的一切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我认为我在学习时,《论语》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这其中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淡泊思想,有攻自后而博泽于人的宽容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精神,也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进取态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昂扬志气。在今天的中国,这些品质都被我们所追求,被我们所需要更多的人拥有这样的品质,营造出一个大同的社会,《论语》无疑是一个权威的指导。

后世的许许多多的思想都源自于论语,文人墨客们需要它给予治国的指导,武将们也需要它洗涤内心的戾气,而我们更需要将它细细研读,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它会给予我们最积极的建议。《论语》是我国文化历史遗产的一个瑰宝,也是我们每一个青年教师应当细细品鉴的一本书。


《论语》13.19学习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王钰涵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心得体会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对“仁”这一儒家核心思想的具体阐述。当我们深入解读这句话时,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居处恭”,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保持一种恭敬、谦逊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我修养的体现。它让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能够更加平和、宽容,减少矛盾和冲突。

“执事敬”,指的是在从事工作或执行任务时,我们要保持一种敬业、专注的精神。这种精神能够让我们全身心投入工作,提高效率,同时也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与人忠”,则强调了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要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友谊和信任,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进一步指出,“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句话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面对何种情况,我们都不能放弃这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因为这些准则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是我们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关键。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对于“仁”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仁”不仅是一种道德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准则,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有德、有才、有爱的人。

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仁”的精神。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陷入利益纷争的漩涡;同时,它也可以让我们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总之,孔子这句话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仁”的内涵和价值。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准则,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爱心的人。

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王曌

《论语》 中关于司马牛和子夏的对话,这段对话虽然简短,却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让我对命运、友情以及个人修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司马牛在对话中表达了他的忧虑:为何其他人都有兄弟,唯独他没有。这种忧虑可能源自他的自卑心理,也可能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对人生境遇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子夏则以睿智的回答安抚了司马牛的忧虑。他提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观点,认为命运和人生轨迹是无法完全由个人掌控的。这一观点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种种经历,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总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努力,相反,我们应该在

接受命运的基础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接着,子夏进一步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提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保持恭敬谨慎的态度,不犯过失;在与人交往中,应该保持恭敬和礼貌。这样的君子,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谊。这种修养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社会的贡献。

子夏的回应中最引人深思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一观点。他打破了血缘关系的束缚,将友情和亲情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这种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精神,提倡我们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以包容的心态去结交四海之内的朋友。

最后,子夏以一句“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作为回应的总结,表达了一个具备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的人无需担心没有兄弟姐妹的观点。这

进一步强调了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醍我们不应过分依赖外在的关系和物质条件,而应注重内在的成长和提升。

回顾这段对话,我深刻体会到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命运虽然有时无法掌控,但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质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谊。同时,我们也应该摒弃狭隘的眼界,以开放的心态去结交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时刻铭记这段对话所传达的哲理。我会努力保持谦虛谨慎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质;同时,我也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结交更多的朋友,共同学习和成长。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实践这些哲理,就能在生活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魏子忻

这次我讲的是子曰德行:颜渊,闵子赛,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讲的是孔门弟子各有所长,其门类大致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四科。四科例举十人入榜,世称“四科十哲”四科中以“德行”为首,足见孔子对“德”的重视。在这几个领域都有这几个代。

这一分类不仅展示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广泛性和深度,也反映了孔子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对于这一分类的目的其实是希望通过教学和对学生的了解,而进行的教育理念是希望学生全面发展,避免偏科,即所谓的“君子不器”。这种分类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孔子教育思想和学生情况的重要资料,也反映了孔子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通过这种分类,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以及对道德品行、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的综合要求,在现在的社会上,我们一定要坚持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先进篇第十一》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辛佳

   首先,我认为“先进篇”所强调的敬畏之心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关于敬畏之心的记载,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颜回对孔子的感恩之心:“子之恩,陈与?曰:“求之不得,寝而思之,得而不喜,动而觉之,是以有闻。”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先辈、师长,感恩于他们的灵魂和精神上的点拨,更要用这种敬畏之心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遇事果断地去解决问题。敬畏之心是一个人做人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键。

   其次,学习在《先进篇》中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篇文章在很多时候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如书中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所渴望的读者的状态。这种状态大概就是在学习中时刻保持思考,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与世界对话,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通过阅读《先进篇》,我意识到学习是一种生命力,不断的学习才能保持一个人的灵魂的年轻。

   在《先进篇》中,许多篇章涉及到做人和处世的坚持和原则。其中有一句话是我非常赞同的,那就是“态度决定一切”。人的为人处事总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时候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而态度则可以决定很多事情的结果。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平时对待工作抱有消极的态度,那么他很可能做出的成果也不会太好。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待事情的积极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态度,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更好的发挥。这句话让我体会到做人和处世的道理,它可以引领我们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让我们的生活不再盲目。

   在读完《先进篇》后,我还意识到了用心的力量。书中不断地强调“用心”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都非常重要。无论是从哪方面来看,用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用心并不是一个人的天份,它是一种习惯,一种良好的思维状态。无论你的天赋如何,如果没有这种“用心”的抱负,你的成就会受到很多限制。如今的社会充满了竞争,我们只有懂得用心,才能在无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阅读《先进篇》是对我人生的一次启发和豁然开朗。学会敬畏,学习有思想,坚持人生的原则和用心的状态,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希望我们能够时刻以《先进篇》为指南,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学习《论语》心得


西安外事鼓乐团:李文涵


在当今时代所处的大环境下,社会风气浮燥,急功近利思想盛行,且在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浪潮的席卷之下,我国大部分年轻人思想空虚,眼神空洞。如无烛之夜般找不到前进方向。在社会的洪流中随波前进同浮萍般丧失了内心中的根,则必然不能经历风吹雨打,内心碎弱。而《论语》并非封建文化的代名词,也不是腐朽与糟粕,它是指导当代这个思想迷失人群的北斗辰星,使我们了解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其一,《论语》中的孝文化值得我们品味学习,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强调对待父母必须竭尽自身能力来帮助与孝敬,作为一个青年人我们在当代社会,首先做到不啃老,自食其力的养活自身,然后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父母提供帮助,使他们安享晚年,这便是一种德。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对待父母与自己不对或冲突的地方,要婉言规劝,但不可强行训斥与怨恨,这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所在,在当今社会家庭的很多争执就是没有做到这一点造成的。子曰:“事谓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待父母,不能仅仅只在物质上孝敬父母,更需要在精神上陪伴,尊敬父母。现如今,很多人认为只要给父母足够多的物质财富便是孝。但却不明白父母最需要的其实是子女的陪伴。“父母在,不远游”表现了《论语》对于这个观点的理解,在当今这个老龄化社会,许多老人孤独终老,子女却移居海外,导致了一些社会悲剧的出现。《论语》中的孝文化对于解决家庭和谐,老有所养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案,这是古圣先贤的智慧,唯有读懂《论语》,才可以不违伦德,在社会中和家庭中找到与父母和谐相处的方法,也是为我们应对老龄化的养老难题,提供了独特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方案。

其二,《论语》中的仁政思想在当今社会散发着光芒,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行政者先端正自己的德行,以德行来感化人民,而不是坐在人民头上做威做服。中国共产党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做人民的孺子牛。行政者,不能端正自身之德反而以柯政来压迫百姓,只求自身的快乐满足则必将于百姓离心离德。我党的“窑洞对”中关于自我革命的论述就是端正己德,以仁政来迎百姓欢迎的重要体现。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放在首位,如自身立德才可治世安邦。我党历史上的焦裕禄,黄文秀,做立自身德行来感化众人,使百姓爱戴,人民富足。孔子这句话正是我们共产党治世之良方,为政之准则。回顾我党解放全中国的过程不正如北辰般发出自身之光,照亮黑夜吗?这一心为民,坚信人民至上的精神就可使群星共之,是取得革命的胜利的致胜法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只有坚持这种准则,才会保证我国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一心为人民富裕而努力,中国在国际社会也定会如北辰一样,居其所而群星共之。

论语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杨丽琨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杨如娇

《论语》12.19 内容为“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以下是关于此的学习感悟:

学习了《论语》12.19 后,我深受触动。季康子询问以杀无道之人来成就有道之事,而孔子的回应发人深省。孔子强调治理国家不应依靠杀戮,而是当政者自身追求善,民众便会随之向善。他将君子之德比作风,小人之德比作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形象地说明了领导者的德行对民众的巨大影响力。

这让我认识到,在任何一个集体或社会中,上位者的榜样力量是至关重要的。以身作则,以善引领,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和秩序。如果只是一味地依靠强制手段或惩罚,可能会带来短期的效果,但难以真正深入人心,获得长久的稳定与和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我们都应该努力践行善,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带动身边的人。同时,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是否能成为他人效仿的“风”。通过不断提升自己,以积极正面的力量去影响他人,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尹梦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短短十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为人处世之道。

“泰”意味着内心的安宁、从容与平和。君子心胸宽广,修养深厚,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定,不为外在的荣辱得失所动摇。他们的自信源于内在的品德和知识,而非表面的成就和地位,因此没有骄矜之气。这种泰然自若的态度,使他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反观小人,往往因一点小成就而沾沾自喜,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他们的“骄”是虚浮的、表面的,是为了掩盖内心的空虚和不安。由于缺乏真正的内涵和修养,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很容易变得焦虑、惶恐,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努力以君子为榜样,追求内心的“泰”。这需要我们不断地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智慧。不骄不躁,以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进步。



《感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西安外事鼓乐团:张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看似简单平实,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与无尽的智慧。

这句话让我们明白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充满乐趣和意义的事情。“学”是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提升自我的途径,而“习”则强调了对所学内容的温习、实践与巩固。当我们真正将所学的东西不断地加以运用和深化时,那种内心的喜悦与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

它提醒我们,学习不应是一时的冲动或功利性的追求,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生活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次性的学习,而应时常回顾、思考,将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通过反复的温习与实践,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也能够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

同时,“学而时习之”也告诉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但正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温习,我们才能逐步克服困难,不断进步。这种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和自我提升,会让我们感受到由衷的喜悦。

而且,它还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把学习视为一种乐趣,而非负担,能够让我们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无论是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还是在生活的点滴中积累经验,都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换代迅速,我们更应秉持“学而时习之”的精神,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让我们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爱和执着,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体验那份独特的喜悦,成就更好的自己。

总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简短的话语,犹如一座灯塔,照亮我们求知的道路,引领我们在学习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前行,收获无尽的快乐与成长。

关于《先进篇》11.4的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张紫玥

孔子曾言:“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此句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与对师生关系的思考。

 颜回对于孔子的言论几乎无一不心悦诚服,这乍看是对老师的高度尊崇,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却也显示出一种缺乏质疑与深入探讨的态度。在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一味地顺从与认同并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进步。真正的求知应该包含着疑问、思索与争辩。

 对于为师者而言,学生的不同观点和质疑,恰是促进自身反思与进步的契机。一个能够与老师积极互动、敢于提出不同看法的学生,能推动教学相长,使知识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深化和拓展。而颜回这种无条件的认可,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这样一种促进的力量。

 然而,这并不是要否定颜回对孔子的尊重和敬仰,而是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过程中,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既要有对权威的敬重,同时也要有敢于挑战和突破的勇气。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不能满足于表面的认同,而应深入探究每一个观点、每一个理论背后的深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吸收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在不断地质疑与反思中实现自我提升。

 同时,我们也要审视自己在与他人交流互动时的态度。既不能盲目跟从,也不能固执己见,而应在开放与包容中寻求共同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孔子的这句话让我们明白,在求知的旅程中,要在尊重与质疑之间找到平衡,如此才能不断前行,迈向更高的智慧境界。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鼓乐团:赵子怡

孔子在回答季康子关于谁是好学的弟子时,特别提到了颜回,并遗憾地表示颜回已经过世,现在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这一对话不仅体现了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孔子对于好学的深刻理解和珍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感受:

对好学的认识:好学不仅仅是表面的知识追求,更是内在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这种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学习和成长。

颜回的榜样: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以其好学、谦逊和仁德著称。我们可以从颜回身上学到很多,比如他对学习的认真态度,他的谦逊品格,以及他的仁爱之心。这些都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没有好学的人,意味着知识和智慧的传承将会中断。同样,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持续学习,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失去竞争力。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工作与学习的平衡: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

知识的力量: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力量。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孔子关于好学的教诲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学习和成长,同时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让知识成为我们改变命运的重要力量。

《论语》之《宪问篇》的学习体会


七方教育研究院:田稼之

6月18日的经典研读学习会上,我与七方教育研究院全体同仁共同学习了《论语》中的《宪问篇》。在此次学习过程中,大家结合个人工作与生活实际,深入讨论了《宪问篇》中的“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等经典箴言。我希望通过这篇心得体会,分享我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这句话是对士人志向的鞭策,传达了一种对于知识分子的期许——超越个人安逸,追求更高的理想与责任。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该将此视为对自我提升与学术探索的不断鞭策。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教师应力求突破舒适区,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前沿知识,鼓励学生一同追求学术的高峰,不满足于现状,共同探索知识的无限可能。

其次,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句话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一个真正的君子应当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言语,说到做到。这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教育工作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力求做到言行一致,努力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要言而有信,行而有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再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这句话教导我们,不必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担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这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精神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教师应将此理念转化为对自我认知与自我提升的引导, 时刻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识,而不是过分在意外界的认可。同时,也应鼓励学生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通过学习和努力来不断提升自己。

综上所述,《论语》之《宪问篇》中的这些经典论述可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深厚的道德哲学基础与实践指南。它敦促我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践行“言行一致”的道德标准,以及培养学生自我审视与自我提升的能力。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也将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秉承这些理念,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继续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恪守君子的行为准则,努力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16

——七方教育研究院 孙彩贤


本周二,学习了《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该篇44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对诸侯、大夫的评说,同时也在德行、才干、修身等方面多有论述。

在《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中,孔子强调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他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一位真正的君子,应该以言过其行为耻,应该注重实际行动,而非夸夸其谈,只停留在嘴上的承诺。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常常遇到夸夸其谈、很少付诸实践的人,他们虚话连篇,言不由衷。然而,真正能够赢得他人尊重和信任的,往往是那些默默耕耘、脚踏实地、踏实做事的的人。孔子的这一教诲将不断提醒我,一个人,必须时刻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踏实做人,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默默的为社会多做贡献。

通过学习《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使我在道德修养、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和社会观念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地思考和领悟,孔子古老的智慧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将激励我不断努力,去追求更加高尚、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2024年621

学习《宪问篇第十四》有感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王玉琴


在这一篇,内容较多,总共有44句,句句中肯,令人深思。其中令我印象深刻比较有感悟的还不少,择其一二述之。

14.2: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这里的“士”在今天就可以解读为具有儒家情怀的知识分子,士如果过分在意享受安逸的生活,就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作为教师,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当接受了专业的教育,更应该勤耕讲台,服务于受教育民众。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说,君子中不仁之人是有的吧,但小人中是不会有仁人的。这里再次论述了儒家关于“仁”的思想。到底仁是什么呢仁是包容,因为超越了苦乐生死身心天下之大还有什么不能包容是责任,因为仁者爱人,以教民化俗为己任,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仁是智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原谅别人,可以解脱自己。仁是心态,心态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能放下,所以洒脱能放弃所以成功。其实,对这一点我会想到我们很多的原生家庭里的亲子关系,有些父母会无节制的“剥削”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从小生活在被忽视、被欺凌、被辱骂的环境里,孩子从小在内心里对父母有极大的愤怒和抱怨,但长大成人后,却能原谅父母,去尽一个孩子赡养的责任,我想这个孩子真正做到了我们期待当中的仁。原凉别人可以解脱自己,如果有个心结在那里,没有打开,那就永远都没有办法释放自己,自己没有放下,就不能洒脱获得自在,获得成功。但还看到另外一个例子,因为重男轻女,一个女孩生下就被父母抛弃,当长大后这个女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时候父母通过各种渠道寻到了女孩,并希望女孩赡养他们终老,女孩拒绝了,这时候女孩被部分人质疑,甚至遭到了网暴,说女孩不仁不义。你会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14.37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说:“贤者避开昏乱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避开一地而另择一地,再次一等的避开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等的避开不好的言语。”这一章里,讲的都是讲儒家思想里,每个人都应该以天下社稷为己任,当改变不了社会,那就教化百姓,积极入世,治天下根本在人心,有效路径在于教育,就像很多的文人就沉浸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心胸没有开拓出来干更加有意义的事情。这对今天的我们教育意义极大,因为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每个人在建设好自己的心灵家园外,更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影响别人,而不是“小人长戚戚”。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但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应做到无愧于心,这应该也就做到了仁吧。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心得体会

七方教育研究院:姚萍


本章内容集中集中在德行、才干和品德等方面。其中,很多耳熟能详的语句和对现实具有启发意义的论述。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基本概括了同样是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挫折,为什么有的人是抱怨,有的人是默默承受,有的人是勇往直前,大概基本呈现了这三种类型的人。当然,一个人也可以同时具备这三种品质,在日常中要学而为己,要修而为己。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的确,即使是君子也可能在德行方面存在不仁的地方,如果一点都不违反仁,这个人就是圣人。仁的境界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很难免会犯过失。但是君子的好处,在于犯了过失他能够忏悔,能够改过自新,他绝对不会文过饰非,不肯改过,跟小人不同。小人文过饰非,不肯承认错误。所以君子,他即使违反了仁,他也不失为一个君子。恰恰是这一点反衬了“真君子”的宝贵之处。

“其言不怍,其为之也难”。这种现象的确符合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一类人,冠冕堂皇,说起话来大言不惭,但却只会夸夸奇谈,是行动的矮子。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15

《论语》第十四章“宪问”篇学习心得

七方教育研究院 雷润玲


《论语》第十三章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内容集中在孔子对诸侯、大夫的评说,以及德行、才干、修身等论述。孔子强调,“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当国家无道时,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这是孔子的为政之道。关于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才能成为有德之人。

孔子是道德主义者,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君子思不出位”。还有,“以直报怨”不“以德报怨”,“知其不可而为之”,都反映了孔子的执着精神。在工作学习过程中,这些精神也许会给我们增添动力和勇气。  

2024-06-18)                                                              

再论儒学的本原性

七方教育研究院 李健


平等、自由在实然世界里找不到,实然世界往往是丛林法则。平等、自由需要确立应然世界,应然世界就是本原世界。“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真理,得自由”。

本原世界,具有超越性、可能性、应然性。

本原儒学即有本原的儒学(非经验儒学、现象学儒学……),首先建构儒学形而上学或儒学神学。

约翰福音的“太初有道(logos)”,谢文郁教授似翻译为:这本原在太初里。

新约是以逻各斯开出爱洛斯。

当今中国缺本原,因也缺爱与法。警惕权力肆无忌惮,权力冒充至上神:全知全能。

《论语》学习心得

七方教育研究院第一组刘永刚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孔子说:国家政治腐败,还当官拿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抱怨、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的人,可以说是仁者吧?"孔子说:"这种人可以说难能可贵了,但是否算做仁,我就不知道了。"这一章体现了孔子的富贵观,探讨了克伐怨欲与仁的关系。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和行为都可以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保持正直但言语要谨慎谦虚。"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有德的人一定有思想,有思想的人未必都有德。仁者必然勇敢,勇敢的人未必具有仁。"从这个角度看,人的思想一定与道德密切相关,与技能技巧关系不大。孔子所说的勇敢是大勇敢,是无私无畏的勇敢。

《论语》第十七周学习心得

七方教育研究院第一组 张敏

本学期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也慢慢的体悟到,《论语的根本目的是让读者修身养性,而不是大言天道性命,正如子贡说的那样: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我们小的时候都有被父母教育的经历,他们常教育我们“做作业要认真”、“要早睡早起”、“要言而有信”、“不要贪玩”……可有多少家长能自己做到呢?我想这种教育太过偷懒,栽树尚且要勤浇水,何况是教育一个孩子?论语里记载的都是孔子的言和行,孔子不说随便说说而已,一生能够在道德修养上比肩孔子,纵观整个历史,也不出双手之数。他不是用口头的言语来教导弟子门人,还有自己的整个生命历程,他之所以会这样教育大家,将这些品德广为传播,不是因为名,是因为利,也不是出于父母对于子女社会压力下的责任,而是他是发自内心的认为,这是对的,并且一生都在践行。论语里有句话被后世大儒常常提及,“下学而上达”,只有从细小的事开始,一件一件的做,才能最终达到对天命的体认,而不是靠着人的逻辑思维,理性能力去认识天命。论语作为一个修身养性的书,不仅仅在于语言精巧,更重要的是里面的每个人都是真的,每句话都是被人当时人践行的,这些曾经活生生的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这些事不是编造的故事,而是确实的记载。这才是论语的伟大之处,它伟大不在言语,而在于人。北宋时的程颢,他在教学生学论语时常说一句话“你且看他气象”,意思是不要只看文本,多体会其中人物的精神状况,生活作风,体会其中的人到底是什么人。他在谈论人清闲时,就引用论语中的“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这几个字一下子就道出孔子在空闲时的那种状态,愉悦舒展,活泼轻快,整个人都发散着非常纯粹、非常旺盛的生命气息。只有真正的悟性绝佳的人才能通过书本,通过思考,通过一点点的生活经历,就能体认到天命。当然在生活中,这样的人少,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需要靠不断的生活经历,不断的坚持践行论语中的道理来体认天命,天命,就是儒学中最形而上的,最终极的,“真理”。《中庸》中说: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普通人在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就坚持的区践行,至于为什么,只有在深刻的经历体会时才能知道。这就是儒家的修身养性,论语不是一本诗词,它所有的话都在指向践行,亲身去做。的经久不衰不是因为的文辞多么华丽出色,而是每一句都曾是历史的人活生生的践行过的,更甚的是,孔子他践行了里面所有的话。与其说论语经久不衰,不如说孔子经久不衰,人性的光辉经久不衰。

《论语》第14篇心得

七方教育研究院:张健

《宪问篇》共44章,属于字数比较多的篇章。国家有道或无道时期的君子该如何自处?子曰:“邦有道,谷(俸禄)。邦无道,谷,耻也。”“邦有道,危(正直)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逊)。”“贤者辟(避)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这表明孔子希望君子保持正直的同时也要保重自身,并不是一味地只要求忠君报国。

本篇内容包含了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因其功大于过,给予了管仲“仁”的赞扬,引申出对大义和小节的讨论。

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孙军红

七方教育研究院


在物理学和科学领域,“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相对,那么,分界点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原子”,我接受这个观念。

在物理学中,宏观理论的基石是牛顿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微观理论的基石则是量子力学。

既然宏观都是由微观决定的,那么微观规律也一定也适用于宏观现象。如果我们能完全掌握微观世界的所有知识,那从微观一定可以推导出宏观规律。而反过来,从宏观规律就未必能推导出微观规律。这一论断不仅适用于物理学,也同样适用于经济学,历史学,生物学等所有学科。为什么宏观世界没有量子纠缠,波粒二象性,量子隧穿呢?

我们不思考这些,我们目光转向人类转向传统文化,转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拓展一下,无非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这套学问,我们正在进行中,远离别人正在深研的宏观火星探索计划微观中的量子力学以及衍生的平行宇宙的概念。

论语》第十四章宪问篇有感

七方教育研究院 张驰

今天学习了第十四章宪问篇,这一章非常长,内容很多,也看到很多熟悉的句子。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为己”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在道德上、学问上有所得,“为人”是为了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因此为己能身体力行,为人则夸夸其谈。我觉得这句话缺少语境,不好单独判断说的有没有道理。首先,古人也不都是为己,今人也不都为人。第二,我觉得为己为人不冲突,不是两个对立面。只要能保持本心,不论是真的还是装的,如果能装一辈子也是本事。

人一开始都是动物本能,通过学习书本和社会实践才达到礼仪规范和本能冲动的和谐共存。我觉得不学习明理的人是裸体的,相当于凭借感受来处事。学习是让我们穿上了文明的外衣,才能在人类社会生活。就像被动物收养的野人来到人类社会会格格不入,而从小接受训练的我们就很适应群居生活。我觉得不管为了谁学,只要肯学习就是好的。当然如果能做到对自己真诚,对别人真诚就更好了。

读《宪问篇》有感

七方教育研究院 张燕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它揭示了古代学者与现代学者在学习动机和目的上的差异,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习动机上,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他们追求的是内在的知识和修养。这种内在动机能够驱动学者长期、深入地学习,并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今之学者为人”则暗示现代学者学习的动机可能更多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为了取悦他人、获得认可、追求名利等。

学习目的上,古代学者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现代学者可能更注重学习带来的直接效益,如获取更多资源等。

学习态度和方式上,古代学者可能更注重深度学习和内在体验,他们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索和理解知识。现代学者可能更注重速度和效率,追求快速获取知识和信息。

借鉴古之学者的治学态度,反思现代教育,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或取悦他人。其次,现代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素质的人。再次,现代教育应当倡导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度学习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逻辑,从而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