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正蒙三院2024春季第十五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01

正蒙书院第一组 张晓妮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深入探究孔子的“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以及“当仁,不让于师。”这两句话时,心中不禁涌起诸多感悟与思考。

孔子的言论穿越千年,依然能为我们当今的高校教育带来深刻的启示。对于我们思考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今高校而言,师生关系不应仅停留在知识的传递与接收层面,而应进阶为共同追求真理、探寻仁道的伙伴关系。恰似孔子所言,人们对仁德的渴盼应比之于水火更为强烈。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仁德的重要性,精心培育他们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这不单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之路,更紧密关联着整个社会的未来走向。教师不可仅满足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言传身教,以自身言行诠释仁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受到熏染。

“当仁,不让于师”则着重强调了在追求真理与仁德的征程中,学生不应盲目依从教师,而要具备自身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在高校教育里,教师应激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创新,着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当学生提出有别于教师的观点时,教师不应打压,而应给予尊重与引导,一同深入探讨,如此方能切实推动学生的成长。这也彰显了一种辩证的师生关系,教师并非绝对权威,而是与学生共同成长、携手进步的伙伴。

比如,在课堂讨论中,当学生针对某个理论或观点提出独特见解时,教师应认真聆听并给予积极反馈。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促使他们更为深入地思考问题。又如,在科研项目里,学生或许会萌生出全新的思路与方法,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而非拘泥于传统模式。唯有如此,方可培育出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从辩证视角来看,师生关系既是平等的,又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依据学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辛勤付出与专业知识。双方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积极的教育环境。

在当今高校教育理念中,我们要汲取孔子思想的精华,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栋梁。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持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与道德素养。唯有这样,我们方能真正达成教育的目标,培育出契合时代需求的杰出人才。

总之,孔子的这两句话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启示,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师生关系与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在当今高校教育中,我们应不断探索与实践,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紧密融合,为培育更多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一组+高歌

再次研读《论语》,感悟有所不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孔子的观点十分明确,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也不能脱离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学习的最基本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学习的知识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那么,所学到的内容就没有一点意义。其次,所学知识如果不能思考其中道理,必将无法应用于生活。所有的纸上谈兵者,都是学而不思造就的。学习之后,只有通过思考,将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洞察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思考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知识,需要以知识作为思考对象。倘若没有积累到足够丰富的知识,只是一味地冥思苦想,不仅收不到任何效果。这种没有一定知识做基础的空想,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不过思考也得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上,才能有所收获。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一组胡娇第14周周记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认真阅读了《论语》的原文,并参考了多位学者的注解与解读。我发现,《论语》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更是一部富含哲理与智慧的人生指南。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凝聚着古人对于人生、道德、社会等各方面的深刻洞察。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挑战。比如,有些篇章的古文语言较为晦涩难懂,需要我反复琢磨;而有些思想则与我之前的认知存在冲突,需要我重新思考与审视。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论语》的精髓与意义。同时,我也明白了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个人修养,更能够让我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保持一颗平静、淡然的心。

这次学习让我收获颇丰。我不仅在知识层面得到了提升,更在精神层面得到了洗礼。我学会了如何以更加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我也学会了如何以更加真诚、善良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与社会。

展望未来,我计划将《论语》中的思想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用其来指导我的言行举止。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份学习的体会与收获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中华传统文化。


这次学习《论语》的经历,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更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与规划。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与实践,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与品质,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617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滑洁

自从我开始深入学习《论语》以来,我对儒家思想和其背后的哲学观念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这部古代经典不仅让我领略了古代智者的智慧,更指引了我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我深刻体会到了《论语》中强调的“仁”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根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我们都应该秉持着“仁爱”之心,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社会更加美好。

其次,《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这句话告诉我,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以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人生哲学、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智慧箴言。这些智慧不仅指引了我在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也让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从容和坚定。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认识到,只有真正热爱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总的来说,《论语》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领略了古代智者的智慧,更让我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中的智慧箴言,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不懈努力。

2024年6月14日

最美味的精神食粮 ——学习论语有感

正蒙三院第一组李阳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而《论语》无疑就是一部致力于修身的宝典,同时这也是一部最美味的精神食粮,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咀嚼、品味和消化。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生活态度积极、和亲人朋友、同事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多方面又十分精辟的道理,乃至读完,行人处事的一切尺度,豁然于眼前: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这部语录中频频出现的一些词语淡定、坦荡、温暖、从容、朴素、和谐~~其实,这些就是本书所要告知我们的为人处世的真谛。在本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找到了一把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这些枷锁是虚妄之想的枷锁,庸人自扰的枷锁、面对不顺、不公、不义、不礼而只知一味或愤慨、或忧郁、或礼貌、或怒目相向、亦或消极避之的枷锁

仁义礼智信,如果人人都能读懂它的内涵,并按这一标准去做,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也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2024年6月17日

心得感悟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学习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

——正蒙三院路程

学习传统文化对教师具有显著的帮助具体有一下几方面:

一、师德塑造

尊师重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对教师具有深刻的影响。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教师更加注重师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示范引领: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教师能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二、教学方法提升

因材施教: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强调“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因材施教。

启发式教学:传统文化中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法、戏剧表演法、体验式学习法等,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文化修养提升

文化积累: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教师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文学素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词、文学作品等,有助于教师提升文学素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人生智慧启迪

人生哲理: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教师领悟人生真谛,提升人生境界,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成长。

心灵滋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诗词歌赋等,具有滋养心灵的作用,有助于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综上所述,学习传统文化对教师具有多方面的帮助,包括师德塑造、教学方法提升、文化修养提升和人生智慧启迪等方面。这些帮助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一组任红莉


通过一段时间以来对《论语》的学习,结合日常学习后的反思和感悟,心得体会如下:

一是理解“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强调“过犹不及”,主张在为人处世中寻求平衡和适度。这种哲学思想让我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分析问题,避免极端行为,以达到最佳的处事效果。同时,“中庸之道”也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以应对外界的各种挑战。

二是体验“君子之风”的道德品质。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君子”的概念,强调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我逐渐明白了君子的标准不仅仅是外在的修养和学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品德和心态。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诚信、宽容、谦虚、勇敢等品质,以身作则,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

通过学习《论语》,我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还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意识到自己在许多方面还有所欠缺和不足,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因此,我将以《论语》中的思想为指导,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苏苗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智慧。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先进篇》,对其中所阐述的思想与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先进篇》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探讨了关于君子、德行、志向等多个方面的话题。其中,我最为触动的是孔子对于“先进”与“后进”的论述。孔子认为,真正的“先进”并非仅仅指学识或地位上的超越,更重要的是在德行和修养上的卓越。这种观念让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上的成功和地位的提升,而忽视了个人品德和修养的培养。因此,学习《先进篇》使我更加明白,真正的“先进”应该是内外兼修,德才兼备。

同时,《先进篇》中关于“过犹不及”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强调,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度也不能不足。这种中庸之道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因为追求速度和效率而过度工作或学习,导致身心俱疲。因此,学习《先进篇》使我认识到,要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此外,《先进篇》还强调了志向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有了坚定的志向,才能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去坚持自己的志向。同时,我也意识到,志向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动力,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学习《论语·先进篇》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这部经典之作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更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认识到,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注重个人品德和修养的培养,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同时坚定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总之,《论语·先进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会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

2024年6月18日

学习心得:耻、仁与行政教师的日常实践

----正蒙三院第一组王萌


作为高校行政教师,我的日常工作涉及众多琐碎却至关重要的任务,包括协调各项行政事务、管理教学资源、服务师生等。在这个岗位上,我深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重要性。近日,我深入学习了孔子关于“耻”与“仁”的论述,尤其是“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以及“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这两段话,让我对自己的职业角色和日常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关于“耻”的理解,我体会到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情感,更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在高校行政工作中,我们时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职业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孔子所说的“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让我明白,在一个有序、公正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报酬是理所应当的;然而,当社会失序、道德沦丧时,如果仍然只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那就是一种耻辱。这启示我,在日常工作中,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都应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以公正、廉洁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

其次,关于“仁”的探讨,我认识到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德追求。孔子说:“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这句话告诉我,要达到“仁”的境界,就需要克服自己的私欲和偏见,不轻易怨恨他人,不追求过度的欲望。在行政工作中,这意味着我要以更加宽容、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同事和师生,避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影响工作的公正性和效率。同时,我也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努力去除那些不符合“仁”的理念的杂质。

然而,孔子又进一步指出:“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这说明要达到真正的“仁”的境界并不容易,甚至可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行政教师,我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应该不断地学习、进步,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耻”与“仁”在我的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我个人道德修养的指南,也是我履行职责、服务师生的重要原则。我将以这次学习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为高校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张东润

读完《论语》,犹如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心中满是感慨与思索。

《论语》中蕴含的智慧如繁星般璀璨,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阐述了为人处世、道德伦理、修身治学等诸多方面的道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教诲,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并且要在实践中不断温习、巩固,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成长。“吾日三省吾身”则提醒着我们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保持自我警醒与提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成为了人际交往的黄金准则,让我们懂得尊重他人、换位思考。

《论语》教会我们要有仁爱之心,对他人友善、宽容;要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不随波逐流;要有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不断追求真理与进步。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方向。

在当今社会,我们或许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与挑战,但《论语》的智慧却能帮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精神的富足和人格的完善。

《论语》就像是一座无尽的宝藏,每一次研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我将继续在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践行其中的教诲,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论语》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

--正蒙三院第一组张敏娜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道德教育观念。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教师,深入学生宿舍开展正蒙教育,将《论语》中的智慧与护理专业教育相结合,无疑是一种富有创新且意义深远的教育实践。

一、以“仁爱”之心,关注学生心灵成长

《论语》中多次提到“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尤为重要。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需求与困惑。教师不仅要在学术上给予指导,更要在心灵上给予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以“礼”为范,塑造学生职业素养

《论语》中的“礼”不仅指礼仪规范,更包含了一种尊重他人、谦逊有礼的处世哲学。在护理专业中,学生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教师在深入学生宿舍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教师还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

三、“学”为乐,激发学生求知欲

《论语》中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学习并时常复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在护理专业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深入学生宿舍,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他们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和指导。同时,教师还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以“德”为先,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论语》中强调“德”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决定了他的行为和成就。在护理专业教育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深入学生宿舍,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观察他们的行为等方式,了解他们的道德状况。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以“实践”为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

《论语》中虽然未直接提及“实践”二字,但其强调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与护理专业教育中的实践精神相契合。深入学生宿舍开展正蒙教育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模拟护理操作、病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可以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相关从业人员来校进行讲座或指导实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

总之,深入学生宿舍开展正蒙教育是一种富有创新且意义深远的教育实践。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教师,我们应该将《论语》中的智慧与护理专业教育相结合,以仁爱之心关注学生心灵成长,以礼为范塑造学生职业素养,以学为乐激发学生求知欲,以德为先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以实践为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尚品德的优秀人才。


2024年6月17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张艳

孔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深含哲理,告诫我们在言行举止上需慎重,以免因小失大。

“巧言乱德”,意味着过于巧妙的言辞,往往容易混淆视听,扰乱人们的道德判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他们言辞华丽,却缺乏真诚和实质。他们的言辞往往只是为了迎合他人,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编造的。因此,我们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被表面的华丽所迷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小不忍,则乱大谋”,则告诉我们,在追求大目标的过程中,要学会忍耐和宽容。有时候,为了长远的利益,我们需要暂时放下个人的恩怨和得失,以大局为重。如果因为一点小事就忍不住发脾气或采取过激行动,很可能会破坏整个计划,导致最终失败。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和理智,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这句名言,让我深刻体会到言行举止的重要性。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宽容和忍耐,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论语学习感悟

        正蒙三院第一组朱道媛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经历了14周对《论语》的深入学习后,我对这句经典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对知识掌握的喜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智慧实践的体悟。

刚开始接触《论语》时,我只是抱着浅尝辄止的态度,把学习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然而,随着每周的深入阅读和反复思考,我开始逐渐领略到这部经典的内涵丰富和智慧精深。孔子关于仁德、个人修养、君子之道、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论述,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依然能为我们指引方向,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我曾特别感悟于孔子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不仅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更是一种人生的格局拓展。在个人层面,这意味着不断自我完善,追求道德与智慧的提升;在家庭层面,它强调和谐与责任,是维系家族纽带的关键;在国家层面,则转化为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与贡献;最终面向的是为世界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宏大目标。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也开始意识到思考和行动的重要性。孔子提倡“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句话提醒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勤于思考,谨慎行动。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去实践所学,知识和智慧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成果,而不是高悬在上的空谈。

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对人生态度的影响。孔子所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让我认识到心态的豁达与宽容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也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在过去14周里,《论语》不仅教会了我许多经典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启发了我对生活的深思,对个人的成长进行不断的审视与反思。学习《论语》的过程,是一段充满喜悦与挑战的旅程,让我更加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坚定了我持续学习与实践的决心。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将《论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不断地修身养性,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现代人。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经验的积累,对《论语》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其智慧的光辉也将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学习论语有感

正蒙三院第一组马丽

粗读《论语》,我觉得这本书以记言为主,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简简单单的语言,便能展现当时人物的神情,遨游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当时具体的心理活动。不单单如此,通过具体的言语,还能揣测人物的性格品质,譬如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也能通过读《论语》,推测当时的社会现状和阶级矛盾。

细读《论语》,便能体会到不一样的精彩。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首先做人要正直,不能做随波逐流的草。正如《论语》中“乡愿,德之贼也”一样,我们应该做到“乡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其次,做人要合乎中庸之道,凡是不能做的太绝,要知道过犹不及。接着: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强调很多次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也从小事做起,而且要坚持不懈。不要以为,今天我行仁德就够了,而是一直这样做。重视“仁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过程,只有把重视“仁德”当成习惯才会有所成功。最后,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想想孔子对弟子和儿子的教导不难看出,既要学礼,又要学诗经,全面发展自己的内在修养。

《论语》中治国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做到名正言顺。治理国家不应该追求法治,而应该追求德政,从民入手,取信于民。

《论语》也详细介绍了孔子的教学理念。譬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而且孔子来者不拒,只要肯学,她就肯教,人人平等。大到诸侯公子,小到奴隶囚犯都是孔子的学生。

《论语》越品越有味,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论语》中实在有太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追寻。孔子的思想,性格,作为,就像无边的海洋,让人叹为观止。心中充满敬畏。《论语》让我领悟的不止止是书本的知识,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代社会中的理性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