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正蒙二院2024春季第十五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01

论语·宪问心得

人文艺术学院  陈小青

上周我们组织读了论语宪问篇,这章比较长,内容也比较多,共计44章,主要探讨仁义纲常,在评价前人的同时阐明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其中令我印象深刻比较有感悟的有:

1、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士,现代语境是儒家情怀的知识分子,士如果过分在意享受安逸的生活,就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它与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都是讲儒家思想里,每个人都应该以天下,社会的社稷为己任,当改变不了社会,那就教化百姓,积极入世,治天下根本在人心,有效路径在于教育,就像很多的文人就沉浸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心胸没有开拓出来干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2、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里面的解释到,仁是什么呢?仁是包容,因为超越了苦乐,生死、身心、天下之大还有什么不能包容?仁是责任,因为仁者爱人,以教民化俗为己任,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仁是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谅别人,可以解脱自己。仁是心态,心态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能放下,所以洒脱:能放弃,所以成功。这里刚好前几天看到孙俪的成长例子,觉得挺吻合的。原谅别人可以解脱自己,如果有个心结在那里,没有打开,那就永远都没有办法释放自己,自己没有放下,就不能洒脱获得自在,获得成功。所以也是包容的精神力量。3、管仲之仁。子贡问管仲是否是一个仁人的问题,本章还提到仁者的另一个层面,就是要有大局观,把社稷和百姓的事情放在最的重要位置,而不是以自己的情感为主导,像某些文人志士选择逃避自杀等,重大节,识大体。

3、本篇论述的人与事非常广泛,但是其中心思想十分明确,就是大力倡导自我修养,培育完美的人格。虽然孔子在其一生不同时期竭力强调要实行的思想和要做的事情多种多样,但是在他看来,实现这一切的关键、所有的事情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自我培育理想人格。

儒家自我修养学说的一个理论基点是人首先要认识自身,审视自身,反省自身,充实自身,发展自身,完善自身。对此孔子有一经典性表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古之学者”代表学风正的求道者,而“今之学者”则是指陷溺于歪风之中迷失方向、走入歧路的士人。“为己”的内涵极其丰富,自然包含充实、发展、完善自我的意义,也有自我创新的含义。此语可以说揭示了孔子之说的深义。

“为人”与“为己”相对立,是说学习知识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或者是为了让别人赏识,为了名利,这就要适应别人的价值标准,从而丧失自我的价值,也像二程所说:“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孔子一贯主张关爱他人,为社会和国家效劳,避免陷入自我中心的陷阱。但是在他看来,所有这一切都应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前提,都不应取代、妨碍自我修养,因此在第四十二章中孔子提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不修己当然也就做不到“安人”、“安百姓”。可见,“修己”是孔子学说的总纲。

“为己”的基本理念来看,修己不是消极地顺应他人和环境,消极地遵守外在的、固定的行为准则,而是积极地充实、完善自我,是培养内在的精神生命力。这也就是说修己是为求得自我觉悟。孔子多次讲到的“耻”,就是指一种自我觉悟,即摆脱盲目和麻木不仁的状态,认识到自己某种思想、言论和行为的丑恶,从而从内心产生一股巨大的自觉的精神力量,追求真善美。孔子在各种场合强调,不要以任何外部事物来妨碍对内在的完美的自我的追求。第二十九章说子贡喜欢议论别人之长短,虽然喜爱评论他人是人之常情,但是孔子仍然批评了他,孔子的考虑是人们应当始终首先关注自身之长短。第三十章中孔子又提出,不要因为没有受到他人的了解和赏识而影响自己的心情,始终要考虑自己有什么欠缺要加以弥补。

本篇对于修己要达到的目标——理想人格,作出了许多规定。孔子所期待的理想人格不是单一的,更不是心胸狭隘、思想贫乏、循规蹈矩的人,而是一个具有不竭的精神动力完善自身、全面地发展自身、自觉地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谦谦君子。这一篇孔子的言论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理想的人格在知识和精神上是非凡的。所以在第十二章中孔子提出:“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第二十八章提出了要具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个方面,要求也很高。本篇对于理想人格的一些突出的品质也作了具体的描绘,它们有以下这些方面:

理想人格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认为君子上达,企慕仁义,小人下达,唯利是图,指出如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足以成为一个士了。他主张一个人应该有坚定的信念,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敢于向命运挑战,不怕遭受挫折和失败,就像第三十八章中看守城门的人对孔子的描绘:“知其不可而为之。”

理想人格是正直的,第三十四章中孔子主张“以直报怨”,第十五章中孔子在评价杰出的历史人物时指出“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都反映了他对正直的重视。

理想人格要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使人们得到实际的好处。所以第七章中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他特别欣赏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子产,因为他实行使人民得到实惠的政策,所以称他为“惠人”。辅佐齐桓公的管仲在孔子时代受到非议,但是孔子多次热情地赞扬他,因为他有功于人民和中华民族。孔子称赞他“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就是说他给人民带来和平。孔子还赞扬他保存了中华文化传统,使中原地区免遭外族入侵。孔子特别重视“修己以安百姓”,他甚至说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难以做到。可见,在孔学中修己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不只是一项内省的精神活动,它还同完善外部世界的实际活动相结合。

此外,本篇还指出理想人格是宽厚的,“不逆诈,不亿不信”,不怨恨人,说“不怨天尤人”。不怨恨人才能理解人,才能爱人;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完善自身。在他看来,贫穷的处境最容易使人心态失衡,因此最能考验一个人是否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怀。所以他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总之,“修己”是要让人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后世儒家知识分子在社会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一些杰出的代表涌现,这与孔子这种“修己”理论不是没有关系的。

《论语》学习心得

                             --修己以敬

人文艺术学院第七组崔同彬

本周《论语》学习了《宪问篇》。

一、在《宪问篇》中,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意味着我们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他人的感受。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孔子说:“士兵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这句话强调了士人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和责任感,不应仅仅满足于个人的安逸和舒适。孔子认为,真正的士人应该追求理想,有远大的抱负,而不是沉溺于个人的舒适和享受。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对于士人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要求,即士人应该淡泊荣利、敬业勤政、廉洁自律。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这一章告诉我们,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加强自身修养,要有真才实学,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整天叹息怀才不遇,是一种消极情绪,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不要急切地去寻找自我展示,而是返回自身,寻求更好地了解自己,努力加强自身的修为。

3、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孔子说:“对于千里马不是称赞它的力气,而是要称赞它的品德。孔子重视个人修养,认为道德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在这里,孔子以马为喻,指出千里马虽然善跑,但是被人们称道的不是善跑的特性,而是有马德。而一个人能被当作人才为人称道,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其品德是否高尚,而不是看其是不是有能力。

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宪问篇中汲取智慧,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1、例如,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们要遵循“礼”,尊重对方;在处理矛盾时,要有“智”,懂得包容与谦让;在承担责任时,要有“信”,坚守诚信原则。在工作中,要有敬业精神,时刻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不怕吃苦,勤勉工作。工作中要尊重他人,理解别人的难处,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增进团队合作。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2、《宪问篇》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君子必备的品德。孔子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如忠诚、诚信、谦虚等。孔子对社会现象的评论。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发表了评论,包括对政治、道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看法。孔子的价值观。孔子提出了“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强调了在面对利益时应优先考虑道义。为人之道。孔子讲到了为人之道,强调了爱与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和忠诚。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这里,孔子探讨的是如何对待他人的问题,具体地说,是别人对我们好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对待他;别人对我们不好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对待他。在情感上,中国人普遍主张“以德报德”。别人对我们好,我们当然也要对别人好,于情于理都应该是这样。至于如何“报怨”,则由争议,有人问孔子“是不是应该以德报怨”,孔子给出了“以直报怨”的观点。所谓以直报怨,就是在对待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人时,以直道而行。分析他们为什么对自己不好,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就去修正自己的行为,而如果是对方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必要委屈自己讨好别人。

三、修己以敬,保持自己的恭敬之心,养成敬畏之心。

1、比如,不管你去什么地方,对当地的习俗、文化,都一定会保持恭敬,不会信口开河地说一些不恭敬的话,因为你敬畏不同习俗、文化的存在,知道它们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论语》强调适度,即“中庸之道”,这种思想强调的是适度,不过分也不不足,体现了衡平意识。

2、对工作的敬畏之心,让我们不断提高,不断进步,成就更好的自己。在工作中,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论语》中的许多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如爱国精神、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友善理念等。

3、细心是一种态度,是对工作的负责和尊重。在工作中,细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率。细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工作形象,这样的态度会赢得同事和领导的肯定和信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和职业形象。

《论语》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提高国民素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论语》中的思想对商业模式也有指导意义,如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讲究团队精神等,这些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仍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人文艺术学院第七组

                                        崔同彬

                                      2024.6.19

《论语》宪问篇第十学习心得

人文艺术学院:窦向东

论语宪问第十四章中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这段是孔子教给我们的处世方法。“贤者辟世”时代混乱的时候,不与现实发生关系,脱离现实社会,和隐士一样修道隐晦去。“再其次是辟地”,一个地方太浑浊,就干脆离开这个地方。再其次是“避色”,无论在哪个时期,对人对事,言论思想要端正严谨面对任何人的态度要和善可亲,要有包容别人缺点的大度,不要傲慢、鄙薄看不起人。如果和别人和不来,就自己早一点离开。再其次是“避言”,不发牢骚,对方能接受就说,接受不了就保持沉默。“辟世、辟地、辟色、辟言”这是传统文人身处在乱世,退守自清的一种全身的方法。当今我们如何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导我们对他人要态度和蔼,善解人意,不要傲慢欺人;言语谨慎,既不以言伤人,又不乱发牢骚。多为社会做贡献。论语宪问第十四章向我们展示了仁的重要性、学习的真正目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智慧。这些思想不仅对传统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今社会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在学习论语宪问第十四章方面,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自我提升,而不是为了他人的赞赏。古人学习就是为了修身。提醒我们要真正理解学习的本质。

论语宪问第十四章中所提社会责任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方面。孔子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天下、社会的社稷为己任。当社会无法改变时,应该通过教育来教化百姓,积极入世,治理天下。这种思想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力和责任感。此外,论语宪问第十四章中孔子还提到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即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这句话鼓励人们专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人的看法。

《论语》宪问第十四章向我们展示了仁的重要性、学习的真正目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智慧。今天的社会,我们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不断补充知识和技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论语》宪问第十四章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论语》宪问篇学习心得

人文艺术学院:毛敬敬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孔子说:“身为读书人却留恋安逸,便不配为读书人。”

孔老先生的这一句话鞭策入理,而且放在现在依然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作为老师我们的职业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职业的,我们面对的都是独一无二的灵魂,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行,这是世界上最复杂而且是最伟大的职业,因为我们这是在塑造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在修身养性,让自己更加感受到生命和教育的独特魅力。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享受安逸,一定要多读书写作,每天都要不断进步提升自己;不应该仅仅把教师当成饭碗活着工作,也是要把教育当成事业和命业,没有对教育的无限憧憬和热爱,我们的生命怎么会在和孩子的链接中绽放无限的光彩呢?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是容易做到。”

通过孔老先生的这句话,我感受到了不同的场域正在造就着我们的生命际遇。很多时候当我们越贫困了,我们抱怨越多,我们抱怨越多就越贫困。这就是个恶性循环,而我们却一直在这样的循环里乐此不疲消耗着我们宝贵的生命。所以放下抱怨是我们的第一步,无论你遇到了什么的事情,我们都要学会坦然对之,勇敢面对去解决困难,我们的人生路也会越走越远。当我们身处命运的浪尖上时也要谦虚谨慎,对世间万物充满着宽容和慈悲,每个人的生存都不易,我们只需要强大我们自己去改变更多的人改变社会就可以了。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说:“说的多,做的少,君子以为耻。”

这句话对于作为老师的我们来说真的太适合了。当我们老师局限于用唠叨来改变孩子的时候,他们几乎不会改变的。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但是没有行动的语言就是华丽的辞藻对人生没有丝毫的用处。当我们只是唠叨却不去做的时候,不用君子,孩子们都会感到为我们羞耻。难道我们真的就这样了吗?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用行动来引领孩子影响孩子,没有行动力的老师是不会获得孩子的喜爱,也走不远的。当我们整天和孩子唠叨要好好学习好好读书的时候,我们却随时随刻让他们看到我们在玩手机,他们能够信服我们吗?这不就是言不由衷吗?这样的行为即使加入了一些威严,对孩子真的有正面的影响吗?他们难道不会讨厌我们吗?

其实作为老师我们所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我们就要身体力行去做到,用行动指引孩子的行为比着语言有用一万倍,而且我们还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从原生家庭出来的孩子,用心追求学习和上进,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的生命更有宽度和厚度,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深刻地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心得

人文艺术学院:漆少轩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宪问篇第十四章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智慧与启示。通过仔细阅读并深入思考这一章节,我深感孔子的教诲不仅是对古代士人的要求,也对现代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哲学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孔子对于“耻”的阐述让我对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强调,在国家政治清明时,担任官职并领取俸禄是理所应当的;然而,当国家政治黑暗时,仍然选择做官并领取俸禄,那就是一种耻辱。这种观念让我认识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选择应该与国家的政治环境相契合,我们应该在正确的时机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其次,孔子对于“仁”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摆脱好胜、自夸、怨恨和贪欲这四种不良品性,就已经非常难得了,但要想达到“仁”的境界,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修养。这让我明白,仁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修炼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此外,孔子对于“士”的标准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他强调,一个真正的士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不应该过分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这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也应该具备类似的品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章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示和道德指导。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2024.6.21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心得体会

人文艺术学院:王冠

本周我们学习《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这一篇章中孔子对“仁德”有许多论述,“仁”是孔子及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希望通过人的提高和完善,来实现天下有道的目标。仁德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个人修养:仁德观念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它鼓励人们培养善良、宽容、慈爱、恭敬等品德,以及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态度。这种个人修养的理念对于塑造人们的品格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关系:仁德观念对于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它倡导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福祉,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团结。这种观念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减少冲突和矛盾。

伦理道德:仁德成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基石。它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使人们遵循道德规范,追求正义、诚实、正直和善良。仁德观念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道德共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育理念:仁德观念在教育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注重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全面发展。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传统,使得培养学生的仁德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政治治理:仁德观念在政治治理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它倡导君主或统治者以仁德治国,关心百姓的疾苦,施行仁政。这种观念对于政治的合法性和社会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文化传承:仁德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典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和传承至今。它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仁德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提醒人们关注他人的需要,培养善良的品质,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同时,仁德观念也需要在当代社会中不断发展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读后感

人文艺术学院  徐波锋

《论语·宪问篇》涵盖了诸多关于道德、修养、为人处世和政治理念等方面的深刻见解,阅读之后,犹如在智慧的海洋中遨游,深受启发。

在这一篇中,孔子所倡导的“君子不器”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意味着君子不应像某一特定的器具那样,仅仅局限于一种用途或功能。这提醒我们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全面的能力,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技能,不被固定的模式和框架所束缚。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具备跨领域的素养和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各种变化和挑战。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这一教诲,让我明白了为人处世要审时度势。当国家政治清明时,我们可以正直地说话和行动;而当政治黑暗时,虽然行动上仍要坚守正道,但在言语上则需谨慎小心。这并非是让我们变得圆滑世故,而是在复杂的环境中懂得保护自己,同时又不放弃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这种智慧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应对不同的情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让我深刻反思学习的真正目的。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境界,而如今很多人学习却是为了给他人看,追求表面的荣誉和利益。这使我警醒,要回归学习的初心,真正从内心渴望知识和智慧,以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完善。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句经典名言,更是为我们勾勒出了理想人格的特质。一个拥有仁德的人内心充满关爱和宽容,因而不会被忧愁所困扰;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明辨是非,自然不会感到迷惑;一个勇敢的人敢于面对困难和危险,必然无所畏惧。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追求的精神境界。它激励着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增长智慧,培养勇气,以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阅读《论语·宪问篇》,仿佛与孔子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它不仅是古代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修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指南。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论语》,汲取其中的智慧,努力践行其中的教诲,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言必信,行必果

人文艺术学院:杨秀艳

本周我们《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这一篇章中有许多的名言警句,送给大家,共勉。

1.“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句话提醒人们要言行一致,多做实事,少夸海口,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担忧自己没有能力。激励人们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强调学习应出于自身的内在需求,而非为了外在的虚荣。

4.“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激励人们努力培养仁、智、勇的品德。

5.“修己以敬。” 强调要以恭敬的态度修养自己。

6.“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意为君子追求道德和精神的提升,小人追求物质和私利的满足,启示人们要追求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

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见到利益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就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提醒人们要有正确的义利观和坚定的操守。

8.“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一个人说话大言不惭,那么实际做起来就会很困难,告诫人们要谨言慎行。

立足本职岗位 做知行合一之人

人文艺术学院 杨占伊第七组

20246月20

昨天我们小组学习了论语的宪问篇第十四,有几句话还是深有感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们学校门口的对联上写的学以为己明道修身,行以为人利他共荣,很好的把我们学校的校训融入到了孔子的思想中,同时结合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我们全校师生的行为指南。这一篇里面还有一句话:君子思不出其位,我理解是立足自己的本质岗位,不要好高骛远,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作为一名基层管理人员,更应该紧扣自己的岗位和工作实际,来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脚踏实地,一心聚焦到自己工作中,不想太多不实际的事情,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就好,以前总会在工作中想法过多,老考虑自己无关的事情,反而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时候出现懈怠,现在想起来,只有心无旁骛才能做好工作,今后我想认真的把自己的分管和负责的工作做好梳理,定好每周的工作计划和任务,每天晚上总结反思工作得失,便于明天更好的改进。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15

作为一名实验管理人员,我深知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性。在学习《论语·宪问篇》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这篇经典著作中的许多思想不仅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管理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1. 德政与实验室管理

“宪问篇”中,孔子强调了“为政以德”的重要性。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我们可以将这一思想应用到实验室管理中。管理实验室不仅是管理设备和资源,更是管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工作氛围。我们应该以德为先,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通过公平、公正、透明的管理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实验室环境。

2. 孝道与责任感

孔子在“宪问篇”中多次提到孝道,这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更是一种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作为实验管理人员,我们也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对实验室的安全、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学生的实验指导都要认真负责。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要有如对待家人一般的责任心和细心,确保实验室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 教育理念与学生培养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学习和思考要相辅相成。这一理念对我们指导学生实验有很大的启发。我们不仅要教学生操作技能,还要引导他们思考实验原理和应用场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都得到全面发展。

4. 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

孔子在“宪问篇”中提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强调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在实验室管理中,我们也应当倡导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实验室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的地方,管理人员要善于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同时,要避免不良竞争和内耗,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的工作氛围。

5. 以身作则与领导力

作为实验管理人员,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以身作则。孔子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领导者的行为对团队有直接的影响。我们要时刻保持自律,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为学生和同事树立榜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领导作用,带动整个实验室的高效运行。

通过学习《论语·宪问篇》,我深刻体会到古代圣贤的智慧对现代教育和管理的深远影响。作为实验管理人员,我们应该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以德治政、责任为先、重视教育、善待人际、以身作则,全面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的职业发展,也将为学校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论语》学习《宪问篇》个人体会

人文艺术学院:张啸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自古以来便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推崇。其中,《宪问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导和哲学思考。在学习了《宪问篇》之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智慧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以下是我对《论语·宪问篇》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解《宪问篇》的基本内容与主旨

《宪问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仁、德、礼、政等方面的问答和讨论。通过对这些对话的深入学习,我逐渐理解到孔子所倡导的仁德思想的核心在于“爱人”和“克己复礼”。孔子认为,仁德是君子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它要求人们不仅要关爱他人,还要严于律己,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同时,《宪问篇》也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提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

二、感悟《宪问篇》中的仁德思想

在《宪问篇》中,孔子多次提到“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君子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我深感仁德思想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而孔子所倡导的仁德思想,正是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从而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同时,《宪问篇》中的仁德思想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遵循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促进社会和谐。这种仁德精神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公正和公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体会《宪问篇》中的学习与实践精神

《宪问篇》中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我深感这种学习与实践精神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实践也是检验知识真伪和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它。

四、反思与自我提升

通过学习《论语·宪问篇》,我深感自己在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缺乏耐心、容易冲动等。为了改正这些缺点并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我制定了以下计划:

1. 加强自我反思: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思考如何改进。

2. 注重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积极践行“仁德”精神。

3. 持续学习与实践: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检验其真伪和提升自身能力。

4.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来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五、总结与展望

《论语·宪问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了仁德思想和学习与实践精神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并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检验其真伪和提升自身能力。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相信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我会逐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能力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15

人文艺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张振华

作为一名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我始终认为,除了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哲学思考同样重要。近期,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之宪问篇》,这不仅让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宪问篇》作为《论语》的第十四篇,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观点和态度。其中,孔子对于等核心思想的阐述,让我深感其博大精深。特别是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境时,孔子及其弟子所展现出的智慧与胸怀,让我受益匪浅。

在学习过程中,我最为感动的是孔子对于的坚持和追求。他认为,是为人之本,是道德的核心。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我也深感的重要性。作为管理者,我们不仅要关注实验室的设备和项目,更要关心每一位师生的需求和感受。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才能让实验室成为师生们共同成长的温馨家园。

同时,《宪问篇》中对于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孔子认为,是行为的准则,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我们同样需要坚守的原则。无论是项目的选择、经费的使用,还是人员的管理,我们都应该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确保每一项决策都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规范。

此外,《宪问篇》中对于的强调也让我对实验室管理有了更深的思考。孔子认为,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际和谐的重要保障。在实验室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规范师生的行为举止,更可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对的强调和实践,让实验室成为一个既有秩序又有温度的地方。

在智慧方面,《宪问篇》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无不透露出智慧的光芒。他们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情境。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对学问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对人生的态度和选择上。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我们同样需要具备这种智慧。在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自我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学习《论语之宪问篇》不仅让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让我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找到了新的启示和方向。我深感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也明白了作为一名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首先,我要更加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提升。作为管理者,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因此,我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品德,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师生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为实验室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其次,我要更加注重对师生需求的关注。实验室是师生们共同学习和教学的场所,他们的需求和感受至关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与师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并尽我所能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也将积极推动实验室的开放和共享,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实验室的资源和服务。

最后,我要更加注重对实验室文化的建设。实验室文化是一个实验室的灵魂和核心,它代表着实验室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注重培养师生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鼓励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同时,我也将积极推动实验室的创新和发展,让实验室成为师生们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乐园。

总之,《论语之宪问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将把其中的智慧和启示融入到我的工作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为实验室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