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第七篇心得
商学院:李欣涛
《述而篇》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修养以及对于君子德行的阐述。孔子强调“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对教师职业精神的高度概括,同时也鼓励学习者应保持好奇心和持久的学习热情,不断积累知识并乐于传授他人。孔子在本篇中多次提到君子应有的品质,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启示我们作为君子应胸怀宽广、行为正直,不被琐碎之事困扰,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纯净。孔子提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显示出他对于精神满足的重视远超过物质享受,提倡简朴生活,追求内在的充实与快乐。
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三组:樊子璇
当我深入阅读《论语》第十九章时,那句“礼之用,和为贵”如同清泉般涌入心田,洗涤了我对“礼”与“和”的浅薄理解。这一章以“礼”为核心,探讨了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方面的重要性。
孔子在文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礼”与“和”之间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礼仪的运用,其根本目的是要达到和谐。和谐,是古代先王治理国家的理想状态,也是人际关系中最美好的境界。但孔子也指出,单纯地追求和谐,而不遵循礼仪的规范,这样的和谐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和谐缺乏了规矩的约束,容易陷入无序和混乱。
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礼仪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学习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通过实践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时,我们也应该在追求和谐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原则。只有在遵循礼仪的前提下实现和谐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总之,《论语》第十九章让我深刻理解了“礼之用,和为贵”的道理。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这一理念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仪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谭静
《论语》第十九章是孔子与子路的对话,主要围绕仁的内涵展开讨论。在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关于仁的几个核心观点,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于人生道德和修养的深刻理解。
首先,孔子在对话中指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人性和道德的不同层次理解。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为怀,意味着高尚的人应该以道德、品德为内心的追求和根基;而小人则是以物质、利益为怀,将土地和财富看作是最重要的追求。这种区分不仅是对道德立场的明确界定,也是对个体人生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思。
其次,孔子进一步强调了仁的概念和实践。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直指那些虚伪而表面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仁。孔子认为,仁是内心真诚和行为恪守道德的表现,而不是靠花言巧语或者虚伪的外表来获得他人的好感或支持。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追求仁的道路上,必须从内心深处发掘,并通过真实的行动来体现。
孔子的这些言论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对当时社会道德风尚的批判和自己理想追求的表达。他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仁义道德,不仅是对自己修养的要求,也是对社会风气的改进和引导。他试图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召更多的人,将仁义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石和个人行为的准则。
从现代的视角来看,《论语》第十九章中关于仁的讨论,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更是对人类普遍道德和个体成长的深刻启示。在当今社会,仁仍然是一种普世价值,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准则。孔子的思想在跨越千年后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的理念不仅仅是古代中国的道德典范,更是对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有益挑战和启示。
《论语》第十九章不仅提供了对仁道的深入探讨,也通过孔子与子路之间的对话,展示了孔子对于道德、人性和社会的独特见解。这些见解不仅限于其时代的特定背景,而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世价值,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发作用。
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三组:王海伦
《论语》第19章以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和人生哲理,给予了我作为一名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以及自身职业发展上的诸多启示。阅读本章,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之光,不仅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也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本章中,“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这简短的对话,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对于辅导员来说,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对年轻生命成长方向的引领。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而是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思考,寻求更为高效、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法。
我想成为一名能够深刻理解学生需求、能够精准把握学生心理、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的辅导员。我深知,这一目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学习。而《论语》第19章,正是我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我看来,本章所强调的“不践迹”,并非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创新的鼓励。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既需要借鉴前人的经验,也需要敢于突破常规,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例如,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谈心方式,还需要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运用更为科学、更为专业的手段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同时,“亦不入于室”则是对我们工作态度的一种警示。在追求创新和突破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需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最高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实践中,我也时刻反思自己的工作。我发现,有时自己过于依赖经验,而忽略了创新和变革。因此,我开始积极寻求新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试图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我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论语》第19章给予了我深刻的启示和无尽的思考。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本章为精神指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杨姣
《字张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为我揭示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它告诉我,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作为教师,我应当鼓励学生将学习视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引导他们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此外,《字张篇》中对于“仁”的阐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认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和包容。作为教师,我应当以身作则,践行“仁”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宽容的学习环境。同时,我也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对于某些深奥的哲学思想和观点,我需要反复研读、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精髓。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我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成为更好的人。
通过学习《论语·字张篇》,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引导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投身于教育事业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儒家文化和其他优秀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同时,我也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君子九思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张程花
在《论语》这部书里,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君子有九思”这段。它是这样写的: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它的意思是:君子遇到九种情况要思考:看的时候,思考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思考是否听明白了,脸色表情,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想到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思考怎样向别人请教;发怒时,要思考会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利益,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这其实是对人与人沟通应该采用怎样的态度的一个很好的阐述,平时和家人、同事包括陌生人其实都应该注意自己的态度、语气、表情和用词。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论语》当中的很多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知道了论语中记载的做人的道理是多么的重要,才开始慢慢的阅读《论语》开始还是觉得没什么意思。后来坚持每天阅读,感觉其中每句话都有很深傲的意思,从读完《论语》之后,我的言行举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有条有理,不容易急躁,容易专注。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第三组:蒲雪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自古以来便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近期深入研读了这部典籍,其中的智慧与哲理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论语》所倡导的“仁”的理念。孔子认为,“仁”是君子应有的品质,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也试图将这种“仁”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之中。我尽量做到待人以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环境。
其次,《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我对学习和自我修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
另外,《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我深受启发。这一原则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这不仅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维护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法则。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努力践行这一原则,尽量做到公正公平,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选择。
通过学习《论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也对自己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践行《论语》中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第三组:师潇杰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这段文字记录的是子张之言,核心是加强道德修养。在这里,德指的是个人应具备的德行,道指的是做人应坚持的道义。子张通过对道德修养中的两种不当行为,即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的批判,提出了道德修养应该达到的标准是执德宜弘和信道宜笃。
执德宜弘,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让美德在自己内心里扩大。比如,通过修养,克制住了自己的贪心,让美德的种子在心中发芽成长,让美德的力量在心中增强,进而战胜自我,成为高尚的君子。第二层意思是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能做到这点,无疑在德行上已经达到了“弘”。子张认为我们不仅要做好自己,还要用自身的好品德去影响其他人,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士应该做的事。
儒家的道通常是指正确的指导思想,以这种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就叫合道义。做事符合道义并不难,难就难在事事都符合道义。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这种“道”作为一种信仰,像教徒一样虔诚,将这种道毫不怀疑地奉为真理,用它来指导自己的一切活动。坚持以道为指导思想,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通往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就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就是我们所说的信道宜笃。
我们要做到弘扬美德和仰信笃志,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成为更优秀的人。
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 吴文静
《论语·微子篇》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经历和对一些隐士的看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在学习这一篇章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特别是对于如何在学生工作中更好地履行职责、与同学相处以及实现自身成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这番话表达了他积极入世、致力于改变社会的决心。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也应当有这种担当精神。在面对学生组织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时,不能选择逃避或退缩,而是要勇敢地站出来,发挥自己的能力,为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贡献力量。就如同组织一场大型的校园活动,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如资金不足、人员协调困难等,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放弃,而应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努力让活动取得成功,为同学们带来有意义的体验。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不能脱离实际,要注重实践和劳动。在学生工作中,我们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和方案,而应该深入了解同学们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比如,在策划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时,要提前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内容和方式,让志愿服务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这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去的错误和失败,着眼未来,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在学生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和不足,但我们不能一直沉浸在自责和后悔中,而应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工作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例如,在组织一次学生竞赛时,如果因为前期宣传不到位导致参与人数较少,那么在下次活动中就要改进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在学生工作中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参与学生工作,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名利,而是为了服务同学,践行正义。即使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阻力,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随波逐流。同时,要尊重组织中的层级关系和规章制度,做到有序协作,共同推动工作的开展。
此外,微子篇中孔子对不同隐士的评价也让我思考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有些同学可能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如同隐士一般;而有些同学则积极活跃,热衷于参与各种活动。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选择,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多元的学生工作氛围。
在今后的学生工作中,我将以《论语·微子篇》中的智慧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积极担当责任,勇于面对挑战,注重实践和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态度,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我也会将这些智慧传递给身边的同学,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共同成长进步。相信在古代智慧的照耀下,我们的学生工作将会做得更加出色,我们的校园生活也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第三组:宋甜
《论语》第19章以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作为中心,主要记录了孔子的学生和其他学派人士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发扬。这一章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对教育、道德修养以及为人处世的深刻见解。下面是对其中一段话的详细体会和解读。
其中一段话是:“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这句话的大意是,子张问孔子:“怎么样才可以治理政务呢?”孔子回答:“要推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习,这样才可以治理政务。”
五美和四恶分别是:
五美:1.惠而不费:用恩惠对待别人而不让自己感到有负担。
2.劳而不怨:勤劳工作而不抱怨。
3.欲而不贪:有欲望但不过分贪图。
4.泰而不骄:自信但不傲慢。
5.威而不猛:有威严但不暴虐。
四恶:1.不教而杀:不教导却处罚。
2.不戒视成:不提前警戒却期待结果。
3.慢令致期:发布命令却迟延日期。
4.苛暴致政:苛刻和暴虐地治理政务。
孔子认为治理政务的根本在于德行,而非单纯的技术或者权术。他强调“尊五美”,即在为政过程中要具备仁爱、勤勉、克制、自信和威严等五种美德。这与现代管理学中的“以德服人”理念有相似之处,强调领导者的品格对团队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惠而不费”强调领导者要善于平衡资源的使用,不铺张浪费但要惠及大众。“泰而不骄”则提醒领导者要保持谦逊,不可因为权力而变得骄傲自大。这些都反映出孔子对领导者高标准的道德要求,这种要求在现代社会中也被认为是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孔子提到的“四恶”同样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特别是“不教而杀”,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教育和指导,直接进行处罚是极不公正的,这反映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公正的追求。在现代社会,教育和培训同样是组织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孔子的这些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在政府治理还是企业管理中,“尊五美,屏四恶”都可以作为一个行为准则来规范和指导管理者的行为,帮助他们在追求效益的同时,保持道德的高尚。
对于个人而言,孔子的这些教导也同样适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得启发。例如,“欲而不贪”教导我们要适度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安宁。
总结来说,孔子在这段话中通过简明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为政者应该具备的美德和应避免的恶习。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在现代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和决策。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熊梦迪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处世智慧。通过学习《论语》,我体会到几点重要的心得:
仁爱和谦虚:《论语》强调仁爱和谦虚是做人处事的根本。孔子认为,仁者爱人,愿意推己及人,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同时,要保持谦虚,虚怀若谷,才能不断进步。
学习和修养:《论语》中多次提到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习不止于书本,更要注重品德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通过不懈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内心的升华和社会的贡献。
言行一致:孔子注重言行一致,认为言行不一致会破坏个人的信誉和社会的和谐。要做到言行一致,需要持之以恒地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总的来说,《论语》不仅是一部古代经典,更是对人类行为和社会伦理的深刻思考和教诲。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获得指导人生的智慧,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成为更有价值和影响力的人。
《论语》心得体会(四)
商学院:胡悦论语学习心得体会《论语》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物流管理专业的青年老师,我在日常的教学和研究中,始终努力寻求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中的部分章节,特别是关于“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和“用道德诱导、礼教整顿”的论述,深感其对我个人以及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都有着深远的启示。
孔子提出“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治理理念。在物流管理中,这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物流不仅仅是货物的运输和存储,更是一个涉及多方参与、多个环节紧密衔接的复杂系统。如果仅依靠制度和规章来管理,虽然能够确保物流运作的基本秩序,但很难形成真正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在物流管理中融入道德因素,通过培养员工的道德意识和职业操守,来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孔子所言“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这正是道德力量的生动体现。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我也努力成为这样的“北极星”,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增强他们的道德感知和道德判断能力。
“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在物流管理中,单纯的制度约束和惩罚机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熏陶,通过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来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这样,员工不仅能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更能够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为物流系统的顺畅运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这是孔子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深刻见解,也同样适用于物流管理领域。在物流管理中,我们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和礼教整顿的结合,通过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礼教修养,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这样,员工之间不仅能够形成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更能够共同为物流系统的优化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通过这次对《论语》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道德在物流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一名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我将继续深入探索如何将道德因素融入物流管理教学和实践中,努力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物流人才。同时,我也将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物流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理解
商学院 :郝渊晓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有人翻译为:
孔子说:“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是利”。
我认为:理解这段话的核心,是如何对“君子”和“小人”如何界定。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不论上面翻译正确与否,不同时代不同人,都会做出不同解释,以便为己所用。这段话至少应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君子”指的是当政者,还是泛指“好人”。“君子”有“真君子”即老百姓说的“真好人”;还有“伪君子”,即说一套、做一套的,是老百姓反感讨厌的人,如当代许多腐败分子,身居高位,满口“君子”之言,实质言利之流。
2.“小人”是指贪财者,还是指普通大众。对“小人”的理解,不同时代,人们评判的标准差异很大。在当代人们一般认为,不光明磊落者、言行不一者、有害人之心的等,一般老百姓称为“小人”。
身为高校教师,我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始终不曾停歇。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第7章,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智慧,不仅让我在教学上有了更多的思考,也在我的生活和学习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生活的角度来看,《论语》第7章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君子应有的生活态度。在生活中,我们不应过分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应更加注重精神的修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物质所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内在的精神富足。
在学习方面,《论语》第7章同样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因此,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深度。
此外,《论语》第7章还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该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在教学中,我始终秉持着言行一致的原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我要求学生遵守的,自己也要严格遵守。这样,学生才能从我这里学到真正的知识和品质。
通过学习《论语》第7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和生活中的不足之处。我意识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我将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一致;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更加注重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影响力。我相信,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高校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俏篇学习心得(七)
商学院:贾果玲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以下是我对这句话的感悟心得: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人际交往中不真诚行为的批判,也体现了他对于人格修养的严格要求。从这句话中,我深感孔子对于真诚和正直的重视,以及对虚伪行为的厌恶。
首先,“巧言、令色、足恭”,这三者都是表面功夫,缺乏内心的真诚。巧言指的是花言巧语,为了迎合他人而说的不真实的话;令色则是和颜悦色,但内心可能并无敬意;足恭则是过分恭敬,可能只是为了讨好他人。孔子认为,这些都是虚伪的表现,应该感到羞耻。这让我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保持真诚,不做作、不虚伪,以真实的自我去待人接物。
其次,“匿怨而友其人”,这是指心中对某人有怨恨,但表面上却装作友好的样子。这种行为是极其不道德的,因为它违背了真实和诚实的原则。孔子认为这种行为也应该感到羞耻。这让我反思,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应该坦诚相待,即使对他人有不满或矛盾,也应该通过沟通来解决,而不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从这句话中,我还体会到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的严格要求。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修养,不仅要做到外在的言行一致,还要做到内心的真诚和善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
总之,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真诚和正直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真诚、坦诚待人,不做作、不虚伪。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德行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立足。
李齐晖《论语学习心得》
深入研读《论语》第五章,我领悟到儒家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的深远影响。孔子提倡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是对学习态度的要求,也是对教师职业精神的诠释。在教学中,我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论语》中的"因材施教"理念,让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此外,孔子的"仁"与"礼"思想,也启示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言传身教,我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尊重、互助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总之,《论语》第五章的学习,让我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我将继续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努力。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物流与会展经济系:常明
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在我心中激起波澜。
《诗经》的篇章,犹如一幅幅细腻的水墨画,展现了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情感的真挚与深沉。孔子用“思无邪”三字,概括了其中精髓,让我感受到了那份纯粹与美好。
“思无邪”,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是心中无杂念,是情感的真挚流露,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或许应该时常回到这份“无邪”的初心,去感受生活的本真,去品味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让我们放下心中的杂念,去聆听《诗经》中的低语,去感受那份“思无邪”的美好。或许,这正是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真谛。
论语与我的日常教学工作(七)
商学院物流与会展经济系:张皛
本周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的收获: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道德理念,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能够指导教学实践,还能够促进教师个人品德与职业素养的提升。
“君子不器”在《论语》中强调了君子不应被特定的形式或功能所限制,而应拥有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这一理念提供了深刻的启发。论语中“君子不器”的理念,鼓励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应成为学生的道德模范。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情操,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正面的人格塑造,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高校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他们不应仅仅满足于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而应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面对教育领域的不断变化和挑战,教师应保持开放和灵活的心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论语》以其深邃的教育智慧和伦理思想,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和行为准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更促进了教师个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教师不可或缺的文化宝库和职业指南。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物流与会展经济系:孙艳
《论语》,这部古老的经典,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简单而深刻的话语,引导我们理解人生的真谛。它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做事要持之以恒,对待他人要仁爱无私。这些原则,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记得,当我第一次翻开《论语》时,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句子,却蕴含着深深的哲理。比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让我明白,做人的根本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走得更远。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它不仅是一部关于道德和伦理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哲学的书。它教会我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如何在成功时保持谦逊。
《论语》的学习,就像一场心灵的旅行,让我在不断探索和思考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希望,通过我的分享,你也能感受到《论语》的魅力,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种乐趣,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商学院:王慧珍
读完《论语·雍也篇》,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尤以“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与仁德培养为核心。此篇不仅仅传达了孔子的思想,还反映了其弟子们的实践与体悟,尤其是颜回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颜回,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其好学不倦、不迁怒、不贰过的品质令人敬佩。从他的故事中我领悟到,学问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个人修养和品德的提升。这对我而言是一种启示: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性格的培养。
孔子对冉雍的评价“可使南面”,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能力再高,若缺乏道德的引领,也难以成就真正的大业。这点给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的故事,展示了“君子周急不济富”的原则,提醒我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应该伸出援手,但对于已经富有的人则不必过度锦上添花。这让我反思在现实生活中对待财富与帮助他人的态度。
通过本篇的学习,我更加坚信,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不断追求知识和道德的双重提升,以孔子及其弟子为榜样,力求做到“文质彬彬”,即外在能力和内在品质的和谐统一。同时,将“中庸之道”作为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面对生活挑战的指导原则,努力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大化,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商学院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谢聪利
在日常的物流教学中,我时常反思一个问题:“若射者不求知的,不求中的,则何用持弓矢以射为?”正如古人所云,求学的过程就如同射箭,若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那么手中的知识就如同无的放矢的箭矢,失去了方向。
在物流专业的教学中,我深感“列圣诸经,千言万语,必有大体,必有要妙”。物流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但其中必有核心的理论与实用的技巧。因此,我始终致力于引导学生把握物流学的精髓,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与原理。
人自少而有志,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选择这个专业往往有着自己的志向和追求。然而,在当今社会,各种诱惑和干扰层出不穷,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忘记初心。因此,我时刻提醒学生要坚定自己的志向,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对物流学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我也深感日月蹉跎,时光易逝。在短暂的学习生涯中,我们必须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才能不负韶华。我鼓励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时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我将继续致力于物流教学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之心得
部门:商学院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孙丁
孔子在《论语》中的这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深深触动了我对诚信的思考。这句话以生动的比喻,揭示了诚信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用简短的几个字,道出了诚信对于一个人的基本价值。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就如同失去了行走的支撑,他的存在和行为都显得毫无意义和价值。因为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石,失去了信任,就如同失去了交往的桥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变得脆弱不堪。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用古代车辆的构造来比喻,进一步强调了诚信对于行为的影响。车辆没有了关键的连接部件,就无法行驶;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诚信,他的行为也将失去方向和动力。诚信不仅是个人的品质,更是行为的准则,它引导着我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
在现代社会,诚信依然是我们需要坚守的底线。在商业领域,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没有诚信的企业将无法立足;在人际交往中,诚信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没有诚信的人将无法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因此,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孔子的教诲,坚守诚信的底线,让诚信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和品质的象征。
总之,孔子的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时刻铭记这句话的教诲,坚守诚信的底线,努力成为一个有信用、有品质的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习心得
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郭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简洁而深刻,蕴含着孔子对于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的独到见解。
首先,这句话告诉我们不必过于在意别人是否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担心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被他人所认可而感到焦虑。然而,孔子却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他人的评价,而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修养和实际行动。我们应该专注于自我提升,而非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
其次,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去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了解他人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对方的想法、需求和感受时,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避免冲突和误解。这种了解需要耐心和真诚,需要我们去倾听、观察和体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感这句话的实用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并践行这句话的精髓,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这种了解他人的能力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
通过学习这句话,我深刻认识到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注重自我提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要学会去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论语学习心得
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徐德洪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简短而深刻的话语,在我作为系主任的工作与生活中不断引发思考和感悟。
在系里的日常管理中,我越发体会到这句话的重要性。当面对各种决策和任务分配时,我常常会反思,如果自己处于被安排的位置,是否能够欣然接受。这让我在处理事务时更加注重公平性和合理性,避免将自己不喜欢或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强加给师生。
对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构建和谐氛围的关键准则。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去做我们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而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比如,当我们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感受,不能仅仅从管理的方便出发。
在与同事的协作中,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不把自己不愿意承担的责任或困难随意推给他人,而是共同协商、互相理解,以达到更好的合作效果。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在自我修养方面要不断提升。要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不将自己的意愿和观点强行施加给别人,
阅读论语“君子不器”之心得
部门:商学院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张迪
孔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简洁而深邃,仿佛一道光,照亮了我对君子的理解。在孔子的智慧中,君子并非一种固定不变的形态或器物,而是一种精神的高度,一种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完善的境界。
“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不应被局限在某一特定的角色或身份中。他们如同流水般灵动,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他们既可以是温文尔雅的学者,也可以是英勇果敢的战士;既可以是善于治理的官员,也可以是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这种多变与包容,使得君子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游刃有余。
同时,“君子不器”也强调了君子的自我超越与不断进取。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完美的追求。他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使得君子能够始终保持领先和卓越。
对于我个人而言,“君子不器”的启示在于,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我们不应该被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所局限,而应该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接受新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追求卓越的心,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君子不器”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它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开放、进取的心态,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能力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
物流与会展经济系:王玉勤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论语》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与高尚品德,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当我读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一句话时,内心深受触动,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仁爱、勇气的大门。
“知者不惑”,孔子所指的“知者”并非仅仅是知识渊博的人,更是那些能够明辨是非、洞察秋毫、深谙人生哲理的智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真正的知识不仅在于书本上的文字,更在于我们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我们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并能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考方式时,就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所迷惑。
“仁者不忧”,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在这里,“仁者”是指那些心怀仁爱之心、能够关爱他人、善待万物的人。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仁爱之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内心的烦恼和忧愁。当我们用仁爱之心去看待世界、去对待他人时,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从而保持一种平和、愉悦的心态。
“勇者不惧”,勇气是面对困难、挑战时不可或缺的品质。孔子所说的“勇者”,并非是那种只知道蛮干、不顾后果的人,而是那种能够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往直前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勇气,就能够迎难而上、战胜困难。同时,勇气还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通过学习“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一句话,我深刻认识到智慧、仁爱、勇气这三种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努力培养自己的智慧、仁爱、勇气三种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同时,我也将积极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汲取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郑端
根据学校培训安排,近日开始学习《论语》。我首先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学而篇》。这篇内容虽简短,却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对于工作和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启示。
《学而篇》是《论语》的首篇,开篇便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著名论断。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对我而言却有着多重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学”与“习”的重要性。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一种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态度。习,则是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通过反复练习,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教学中,我时常鼓励学生们要有“学而时习之”的精神,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更要在课后不断复习、实践,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时,《学而篇》还强调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交友之道。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仅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与同行、同事保持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促进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还能够为学生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资源。因此,我时常提醒自己,要珍惜与同事、学生的每一次交流机会,用心倾听、真诚合作,共同创造一个和谐、进步的教学环境。
在生活中,《学而篇》也给了我很多启示。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宽容与理解的重要性。在与人相处时,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误解和冲突。但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一颗宽容的心,用理解和沟通去化解矛盾,就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宽容与理解的精神,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也适用于我们的教学工作。在面对学生的疑惑和错误时,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成长。
此外,《学而篇》还强调了“慎终追远”的品德修养。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学术修养,更要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对学术、对学生、对社会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我们还要注重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远的目标。
学习心得
部门:商学院 姓名:陈露露
身为一名大学老师,通过参加研读学习活动,使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课后,我重新研读了《论语·学而篇》,这次学习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也让我对我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深的反思。
《论语·学而篇》为《论语》的开篇之作,它主要探讨了学习的态度、方法与目的。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学习并及时复习,的确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种快乐来源于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也来源于自我成长与进步的满足感。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尝试这种学习的快乐传递给我的学生。我鼓励他们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要在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同时,《论语·学而篇》还提到了与朋友交往的准则:“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让我明白,在教学工作中,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我努力做到言出必行,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会尽力做到,从而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与尊重。
此外,我还从中学到了教学方法上的启示。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这一理念也深深影响了我。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学习方式、速度和兴趣点都有所不同。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然,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挑战。有时,学生对某些知识点难以理解或缺乏兴趣。这时,我会回想《论语·学而篇》中的教诲,耐心引导,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相信,只要我用心去教,学生也一定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次学习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更让我在教学工作中找到了新的方向和动力。未来,我将继续深入研究这些古典文献,希望能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更多传统文化的智慧。
《论语》学习心得
物流与会展经济系:杨维霞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深刻体会到“安贫而不乐贫”的真谛。这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对自我和家庭的责任。在亲自教育的实践中,我更加坚信这一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保障,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培养。在有限的资源下,我们教会孩子珍惜与感恩,让他们明白生活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的丰富,更在于内心的充实和成长。
通过亲自教育,我更加明白“安贫而不乐贫”的重要性。它让我们在生活的逆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面对挑战,为孩子树立一个坚韧不拔的榜样。我相信,这样的教育将让孩子受益终身。
《论语》学习心得(七)
商学院:王赟杰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个人如此,群体亦不例外。由此可知,自然界、人世间、宇宙万物,无一不是逝者,无一不像河里的流水,昼夜不住的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所以李白将进酒说:“奔流到海不复回。”古希腊哲人也说:“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这样看来,逝字作消逝解,应当不错。圣人一言,含有多义,读经虽依注解把文字句读通,但不能到此就止,尚须广泛思维言外之意。孔门大贤子贡曾经推崇颜子闻一知十,他自己只能闻一知二。我们普通人,不敢与颜子相比,但也不可以闻一只知一,应当思齐于子贡。例如我们读悉这逝者的意义,一想自身,以及身外的权力财富,都如流水,一纵即逝,只好对酒当歌,叹问人生几何,这就是闻一知一之咎。此处逝者所指的是万有现象,而非本体。万象有生来灭去种种情形,本体则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如苏东坡在赤壁赋里说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读经如果不是闻一只知其一,便须从迁流的现象追求不迁流的本体,只要追求到一点讯息,便能茅塞顿开,眼前呈现的宇宙人生,别是一番境界,这才体验到读经的乐趣。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经济系 李育林
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述而篇》,对孔子的教育理念与人生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论语·述而篇》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关于教育、学习、人生等方面的论述集。其中,“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商学院的学生,在《理财综合实训》课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有时候,面对复杂的理财案例,我会感到迷茫和无助。但是,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起孔子所说的“君子坦荡荡”。这种坦荡并非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面对困难时从容不迫、积极应对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让我能够在遇到困难时保持冷静,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同时,我也意识到,“小人长戚戚”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存在。有些同学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抱怨环境、抱怨他人,甚至放弃努力。这种心态不仅不利于个人的成长,还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学习氛围。因此,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学习者,我们需要保持坦荡的心态,积极面对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在《理财综合实训》课程中,老师们也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他们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他们鼓励我们多思考、多实践,不断挑战自我,提高自我。同时,老师们也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我们的学习情况和困惑,给予我们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教学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通过学习《论语·述而篇》和《理财综合实训》课程,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保持坦荡的心态,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总之,《论语·述而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会把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论语第七篇心得
经济系:李英
《述而篇》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诫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和反思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同时,我们也要不断自我反思,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过于依赖课本和老师的讲解,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寻找答案。比如,在课前会先发预习资料,让学生先预习,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我们一起讨论并解决问题。
此外,我也经常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当然,我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方面,我还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为此,我会积极参与各类教师培训和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总的来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提醒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帮助每一个学生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潜能。
论语《学而篇》第16章读后感
商学院经济系:李忠飞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孔子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它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自我认知与他人理解的问题,也让我反思了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态度和方式。
孔子的这句话,字面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其中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态度和人际交往的原则。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应该更关注了解自己,而不是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态度的背后,是一种自我提升和内在修炼的追求,是一种对道德和学问深入探究的努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被外界的评价和目光所左右,会因为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而感到焦虑和不安。但孔子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问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内涵、有深度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接纳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的这句话还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要努力去理解和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而忽视了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但正如孔子所言,我们应该更关注他人,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感受和需求,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对自我和他人的深入理解和了解。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问水平,同时尊重和理解他人,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论语》中的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经典的格言,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际交往的原则。它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指引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关注自我提升和理解他人。
第07章 述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商学院经济系:张红美
针对教师如何践行这一理念,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做法和建议:
一、述而不作
传承经典:教师应该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术经典,通过讲授经典著作、分析历史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前人的智慧和成果。
综合阐述: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注重将不同学派、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和阐述,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体系。
避免过度创新:教师在教学和研究中,应避免过度追求创新和标新立异,以免偏离经典和传统,导致知识体系的混乱和误解。
二、信而好古
尊重传统:教师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和学术传统,认为传统文化和学术传统是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热爱经典:教师应该对经典著作充满热爱和敬仰之情,通过深入研究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发掘价值:教师应该善于发掘传统文化和学术传统的现代价值,将其与现代生活、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三、窃比於我老彭
谦虚自勉:教师应该以老彭为榜样,保持谦虚自勉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素养。
借鉴经验:教师应该善于借鉴前人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成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术特色。
激励学生: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向老彭这样的榜样学习,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新领域。
综上所述,教师在践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这一理念时,应该注重传承经典、尊重传统、热爱经典、谦虚自勉、借鉴经验和激励学生等方面。通过这些做法,教师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学习与生活之理
商学院经济系:段国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话虽如此,要在生活中贯彻这句话是需要勇气、耐心和包容的。要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包容是首要的。在包容的前提下,佐之耐心,人才能够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原谅他人。最后,人要有退步的勇气,一味地前进不能换来良好的结果,适当的退步有利于关系的融洽。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能带着包容、耐心和勇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更好的自己。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真谛。教育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要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使知识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告诫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有同理心,尊重他人的感受。这一思想对我触动颇深。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道德的人才。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这告诉我们,言行要一致,要信守承诺。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同时,我们也要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让他们明白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难题。例如,《论语》中的一些思想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正是这些差异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更是要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
《论语》第七篇学习心得
经济系 岳福琴
《论语》第七篇,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它不仅给我以道德的启迪,还让我对人际交往、个人修养以及处世哲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反复品读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字时,我的内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我不禁感慨于孔子及其弟子们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
读《论语》第七篇,我最为深刻的认识就是关于“仁”的理解。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根本,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它要求我们在行为上要处处考虑他人,尊老爱幼、泛爱众而亲仁。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概念依然至关重要,它启示我们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应以人为本,关心他人,用一颗仁爱之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对于学习态度的启迪,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深受启发。这句话告诫我们,学习和思考应该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迅速,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才能持续成长和进步。
孔子对君子的描述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备“勇”、“智”、“仁”三种品德,不仅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还要有智慧做出正确的选择,更要有仁爱之心去帮助他人。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有爱心的现代君子。
在感悟人生价值方面,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激励我要珍惜时间,渴望知识,追求真理。人生短暂,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去学习、去体验、去创造、去爱,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通过对《论语》第七篇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找到了许多指导现实生活的智慧。孔子的言行和思想,不仅影响了千百年的东方文化,其普世的价值同样能为现代人提供心灵的指引和行动的参考。我将会继续在学习中体会《论语》的精髓,用以指导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以期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论语学习心得(七)
商学院:牛玉娇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感悟。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道在逐渐褪色。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些。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 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 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 报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就是"恕"这个字的本意。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 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我对孔子的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
在现在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忽视,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关于孔子追求自身理想的感想
商学院:田美一
孔子,这位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理想不仅仅是个人名利的追求,更是对于仁、礼、德、智等人生哲理的坚守与传承。每当我深入了解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都会被他那份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所深深打动。
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礼崩乐坏,社会混乱。但他始终坚信,通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可以影响他人,乃至改变社会。他追求的理想是实现一个和谐、有序、仁爱的社会,为此他提出了“仁爱”、“礼治”、“中庸”等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孔子追求理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但往往遭遇冷遇和排斥。然而,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期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孔子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他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于教育的重视。他认为,知识是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因此,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希望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这种对于教育的热爱和对于知识的追求,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我看来,孔子追求理想的过程,不仅仅是他个人成长的历程,更是他对于人生、社会、知识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涵盖了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那种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精神,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提升,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知识、新思想,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总之,孔子追求自身理想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生启示。让我们铭记孔子的思想和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而努力奋斗。
关于“学而不思则殆”的几点思考
部门:商学院经济系 姓名:马彬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论语》第七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经济系:辛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即立志追求道,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人生理想、学术追求或真理探索;据于德,即根据德来体现道,意味着行为应基于道德规范;依于仁,指以仁为依靠,强调内心的仁爱、善良和关爱他人;游于艺,指广泛涉猎各种技艺或知识,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
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有自己的学术目标和人生追求,致力于在学术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帮助他们规划未来。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要坚守学术道德,诚信做人,做到言行一致。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倾听他们的声音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广泛涉猎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要引导学生关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发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帮助他们拓展视野和提升能力。
《述而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经济系:韦艳宁
经过深入阅读《论语》第7篇《述而篇》,我深受启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孔子对于学问的态度让我深感敬佩。他强调“学而不厌”,这种持续不断的学习精神让我意识到,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同时,他也提到“默而识之”,这启示我在学习中要注重自我反思和总结,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其次,孔子注重品德修养的教育思想对我触动很大。他强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这让我明白,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学习的基石。如果缺乏良好的品德,那么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也难以成为真正有用之人。因此,我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做到德才兼备。
论语学习心得
杨 柯
《论语》第七篇强调了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而言,这些理念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孔子在文中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不断深化学科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其次,青年教师还需关注修身养性。孔子提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启示我们要保持谦逊、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水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最后,孔子强调了教育的深远影响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青年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激励学生,塑造他们的人格和价值观,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引路人。
综上所述,《论语》第七篇为青年教师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指导和人生智慧,通过不断学习进取,青年教师可以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为学生成长与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论语第七篇读书心得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论语》第六篇学习心得
经济系 张慧文
《论语·述而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展现了孔子对于教育、学习、修身以及处世之道的独到见解。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学而不厌”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我们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诲人不倦”则是对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严格要求。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人行,必有我师”则提醒我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常常发现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教学相长”的信念。
“温故而知新”则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回顾和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知识。在教学中,我也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复习和总结,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学习心得
商学院经济系:张文虎
《公冶篇》是论语中的一篇经典章节,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及其他人的一些对话和言论。在学术界,对《公冶篇》的理解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我们从不同角度谈论《公冶篇》的理解。例如,他们可能会分析孔子在这篇中提到的关于君子的品德和修养,探讨这些道德准则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意义。此外,也可能通过比较不同的解读来讨论《公冶篇》中关于教育和治理的思想,探索孔子对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
在学期末工作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公冶篇》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和哲学思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孔子思想的全面理解,还能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文化觉察能力。
总之,对《公冶篇》的理解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通过工作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一经典文本,从而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学术视野。
模板:
心得《论语》
商学院经济系:张颖
人生是一场无声的修行,修的的是见天地的视野,也是见自己的顿悟,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个人发展中,是一个既深邃又实用的话题。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转化为个人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的思考。
在个人层面,首先,《论语》中强调的修身养性,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它提醒我们要不断反省自己,提升道德品质,做到言行一致。通过培养自己的内在修养,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同时也能在与人交往中展现出更高的素养。
其次,《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对于个人的终身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教导我们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不断吸收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种学习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在职场上的成功,更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我价值。
在社会层面,《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它提倡的诚信、仁爱、尊重等品质,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通过将这些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此外,《论语》中的治国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强调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等思想,为现代社会的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通过借鉴这些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将《论语》中的智慧进行创新和发展。例如,在企业管理中,可以借鉴《论语》中的领导智慧,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品质和工作能力;在社会治理中,可以运用《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之,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个人和社会发展中,需要我们在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挥《论语》的智慧在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学而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经济系:张铮
《论语》中的《公冶长篇》主要记载了孔子对弟子公冶长及其他几位弟子的评价,展示了孔子对于学生的期望和教育理念。结合高校教师的工作来谈《公冶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教育理念与方法
在《公冶篇》中,孔子评价弟子时,注重他们的品德和才能,并且因材施教。例如,他称赞公冶长虽被误解入狱,但依然有德行值得嫁女。这体现了孔子重视内在品德胜于外在名声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应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全面发展。
2. 对学生的期待与关爱
孔子对弟子有很高的期望,同时也表现出深厚的关爱。在评价颜回时,孔子表达了对颜回不幸早逝的惋惜之情。可以从中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未来的深切关怀和期待。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轨迹,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3. 多样化的评价标准
《公冶篇》中,孔子对不同弟子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体现了他对多样性和个体差异的尊重。我在工作中,也应当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制定多样化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4. 教师的榜样作用
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他的言行对弟子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公冶篇》中,孔子的言论和行为为弟子树立了道德和学术的榜样。教师同样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示范作用,通过自身的学术修养和道德行为,影响和激励学生。
5. 反思与批判
孔子在《公冶篇》中表现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态度,如对冉求的评价涉及政治品行。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思考,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反思,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论语》学习心得
成焕玲
《论语》博大精深,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观,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每一句话都凝聚了孔子的智慧与教诲。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尝试将孔子的教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其中,我最为感动的是孔子对于“仁”的阐述。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仁”,并将其视为人生和道德的核心。他强调,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的品质,才能真正地做到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在学习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仁”,并尝试从小事做起,关爱身边的人,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此外,我也深刻感受到了《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适当的度,既要不过度也不过少,以求得事物的和谐与平衡。在学习和生活中,我尝试将这一思想应用到各个方面,努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
当然,学习《论语》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它的语言较为古老,有些句子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其深意。但正是这样的挑战,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孔子的思想,并努力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会计系:邸海芬
当我深入研读《论语》的第四篇《公冶长篇》时,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厚智慧和人生哲理。这篇内容以孔子与其弟子公冶长的对话为主轴,通过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对学问的见解以及对道德行为的讨论,展现了孔子对人格修养、学问追求和道德行为的高度重视。
首先,孔子对弟子的评价令我印象深刻。他根据每位弟子的特点,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既有肯定也有期望。这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让我认识到在教育他人时,应当充分了解对方的个性与潜能,从而制定出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方案。
其次,孔子对于学问的见解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强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鼓励我们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不畏惧向他人请教。这种学习态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不断进步,还能够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谦虚谨慎的品质。
此外,孔子对于道德行为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强调了个人在行为上应当遵循的底线。这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关乎自身的品质,还影响着与他人的相处之道。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在社会中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公冶长篇》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孔子通过对话的形式,将深奥的哲学思想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让我们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这些思想的魅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还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些哲学思想。
总之,《论语·公冶长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在知识上得到了提升,更在人格修养和道德行为上得到了深刻的启示。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将这些智慧融入到自己的实践中,努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读《论语》—泰伯篇有感
商学院会计系:李琳
《论语·泰伯》是《论语》中的第八篇,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赏析。
其中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话的意思是:鸟要死时,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要死时,说出的话都是善意的。此句见解精辟,当生命之光熄灭时,一切“利害”都失去了约束力,人就会抛弃顾忌、流露真情,表现出超越利害、名利的人性的光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了以后才罢手,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终极目标。
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努力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就是儒家所说的“行仁”。这个使命何等伟大,这个任务何等艰巨。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杰出的才能,根本担负不起或不配承担这样的重大使命。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会计系:李茜
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第七篇,其中的智慧与哲理让我深感震撼。尤其是结合我作为大学教师的岗位,我发现了许多可以借鉴和应用的方面。
《论语》第七篇中,孔子强调了品德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比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大学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我们需要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
在《论语》第七篇中,孔子还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他认为,学习不仅要有目的和计划,还要不断地复习和巩固。这让我意识到,在大学教育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鼓励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结合大学教师岗位,我深感《论语》第七篇中的教育理念对我的启示。首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术水平,以更好地引导学生。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探索。
最后,我们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我们应该关注教育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去,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之,《论语》第七篇中的智慧和哲理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应该以孔子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知行合一:从《论语》看儒家实践哲学
基础部:牛欢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治国智慧。其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是孔子对道德修养和领导力的一种深刻见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自觉地跟随他的榜样行动;反之,如果一个人自身行为不正,那么即使下达命令,人们也不会服从。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我对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深思。以下是我对这句话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这句话强调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在孔子的理念中,一个人的品德是他影响力的根本。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需要通过强制的手段去要求别人做什么,他的言行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号召,能够激励周围的人自发地去效仿。这种影响力是无形的,但却是非常强大和持久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其次,这句话揭示了领导者应有的素质。在任何一个组织或社会中,领导者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更影响到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端正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能够成为下属学习的榜样。只有这样,他的命令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相反,如果领导者自身行为不检点,那么他的权威就会受到质疑,他的命令也难以得到下属的真心拥护。
再次,这句话提醒我们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们天生具有模仿的本能,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道德的人,那么我们就必须首先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孩子,而不是仅仅依靠口头上的教导。只有当我们自己做到了“身正”,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最后,这句话还启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到他人,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身正”,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将会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反之,如果我们都只关注个人利益,不顾及他人感受,那么社会就会充满矛盾和冲突。
综上所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修养、领导力的培养,还是教育孩子的方法,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那就是个人的品德。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这样我们的言行才能成为引领他人的灯塔,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会计系:司艳林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这句话,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心得体会。这句话虽然简短,但蕴含了学习的核心要义,让我对学习和自我提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学而时习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更新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学习也需要持之以恒,不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其次,“时习之”指出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我们需要时常回顾和复习所学知识,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我们也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而时习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短处,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学习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开放和包容,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思想,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此外,“学而时习之”也提醒我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是一项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或挫折而放弃。相反,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中的挑战和困难,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总之,“学而时习之”让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坚持持续不断地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而不懈努力。
正心之路: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生活感悟
商学院:孙文科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时常在思考,如何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实现自我成长和心灵的净化。最近,我深入学习了“正心”的哲学思想,这不仅为我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也为我提供了生活的智慧。
“正心”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内心的正直、纯净和坚定。对于教师而言,“正心”不仅意味着要有高尚的师德,更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通过学习和思考,我逐渐认识到,“正心”不仅是教育的要求,更是我们生活的基石。
在教学工作中,我始终秉持着“正心”的原则。我深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直、积极的榜样。我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我坚信,只有用“正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力量。
同时,我也将“正心”的思想应用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相信,只有用“正心”去传授知识,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价值。
除了教学工作,我也将“正心”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我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状态,保持一颗平和、积极的心态。我注重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否符合“正心”的要求。我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点,追求内心的纯净和坚定。我相信,只有用“正心”去生活,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在“正心”的指引下,我也更加关注与学生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我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和决定,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他们相处。我注重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有用“正心”去对待他人,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人际关系,让生活更加美好。
通过学习和实践“正心”的思想,我深刻体会到它对于教育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它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育方向和目标,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理想。我深知,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灵成长。我们要用“正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持“正心”的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关注他们的心灵成长和品德教育。同时,我也将注重与同事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相信,在“正心”的指引下,我将能够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大学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将不断追求内心的纯净和坚定,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论语》心得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出自《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是孔子关于仁德的教导之一。
“巧言令色”中的“巧言”指的是善于说动听的话,即花言巧语;“令色”指的是善于伪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即伪善的面貌。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那些花言巧语、伪善面貌的人,他们的仁德是很少的。
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真诚和正直。他认为,真正的仁德应该是内在的、真诚的,而不是仅仅表现在外在的言辞和面貌上。如果一个人只是善于说好听的话、伪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但内心并不真正具备仁德,那么这样的人是不能被称为有仁德的。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那些善于言辞、善于伪装自己情绪的人。他们可能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友好和热情,但内心可能并不真诚。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有辨别真伪的能力,不要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评价一个人时,我们不应只看重他们的外在表现,如言辞是否动听、外表是否和善等。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的内在品质,如是否真诚、是否正直、是否具备仁德等。这句话教导我们要注重人的内在品质,而不是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
这句话也鼓励我们在自己的言行中要追求真诚与正直。我们应该说真话、做真事,不要为了迎合他人或达到某种目的而伪装自己。只有真诚与正直,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 王小楠
作为大学会计老师,我深感《论语·述而篇》的智慧与我的教学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孔子在“述而”中提倡的“温故知新”,正是我在会计教学中不断实践的准则。会计学科日新月异,我时常温习旧知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同时,我也努力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不断追求教学技艺的精湛。
在与学生互动中,我尝试借鉴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孔子的“君子不器”思想也启发我,作为一名会计老师,不应局限于会计知识的传授,更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
总之,《论语·述而篇》中的智慧,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指导和人生启示。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将其精髓融入我的教学和生活中。
《论语》学习心得
本周,我深入研读了儒家经典《论语》,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智慧与哲理。这部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语录集,不仅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教导,更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通过研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简洁而深刻,道出了人与人相处的黄金法则。它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另外,《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才能在不断进步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把握学习的节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研读《论语》的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中庸”的概念,强调了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适度的原则。他认为,过于偏激或过于保守都不可取,只有找到事物的平衡点,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种“中庸之道”的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和人际交往,也适用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
通过研读《论语》,我还了解到了儒家文化中的许多其他重要思想,如“君子”的品德标准、“孝悌”的家庭伦理等。这些思想不仅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导和精神支持。
总的来说,《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哲理的经典之作。通过研读《论语》,我不仅了解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也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深刻体会到了“仁爱”、“学习”和“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并将这些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儒家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生境界。
王怡轩
《论语》心得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言论,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孔子对于“仁”的推崇。“仁”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如关爱他人、尊重长辈、诚实守信等。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简单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友善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不断温习和实践。知识只有通过反复的运用和巩固,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而且,孔子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应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不断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和经验。
再者,《论语》还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提醒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改进自己,做到忠诚守信。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论语》这部经典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所传递的智慧,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社会,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研读《论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行为得到指引,以更加从容和坚定的姿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正蒙学习第八小组: 张爱辉
我们身处时间中,凡事无法与之分离,但今天我们往往将时间当作完成一件事必不可少的条件,而非尊重时间本身,更不会在尊重的基础上反思它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与时间融为一体。换言之,我们以时间为手段,而非视时间为目的。时间被我们碎片化,个体的精神生命也随之支离破碎。孔子在《论语》中对时间有很多直接或间接的阐述,形成了独特的时间观。这对我们当下正确理解时间,并与之形成良性的关系,发挥时间之于个体成人的作用,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瞬息万变:用时间来检验人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时间瞬息万变,总是呈现为既成与未成的状态,时刻是其自身又非其自身。在孔子那里,时间瞬息万变的特点,成为检验人的重要条件之一:正因为瞬息万变,所以身处时间中的人也可能发生改变,他们 所改变的不仅是外在的容貌,更可能是内在对仁德的守持和理想的坚持。于是,能否长时间不改初衷,坚持最初的理想,能否在极短的时间内不违背应遵守的原则,坚守内心的信念,成为检验个体德性与德行的重要标准之一。由此可见,瞬息万变的时间能检验人,并进一步助力个体成人。
众所周知,孔子在《论语》中从不吝啬对颜回的夸赞。这里将颜回与其他人进行对比,说明颜回能长久地坚持仁德,而其他人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点。“三月,言其久。……日月至焉者,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能造其域而不能久也。”首先,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乃是因为颜回“不违仁”的品性,并非一朝一夕,而是能做到始终如一。
二、不断更新:用时间来成就人
瞬息万变成就了时间的另一特质:时间在不断地更新和生成之中。其在“既济”的同时总指向未来, 呈现“未济”的状态,是交替与更迭的呼应。个体在不断更新的时间中,也因时间而成就自身,让人在时间的积淀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首先,立足于孔子自身的经历。孔子活了73岁,用14年的时间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思想,追寻失落的周礼,这一时间的跨越本身就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成就了他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精神。在周游列国 的过程中,孔子遭遇了在陈绝粮、被困匡地等危险,经过这些考验,他锻造了自身之于困境的坦然处之、泰然面对的能力与品质。即便弟子们已经“莫能兴”《论语》,而子路已有所愠,表达不满,孔子依然可以义正言辞地回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从孔子的时间观中不难看到,正是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才促使人们珍惜时间,在充分利用时间的过程中促使个体真正做到尊重时间,并由此成就自身;正是因为时间无限,才得以在时间中迎来个体与万 物的不断更新与生成,进而成己与成物。
2024年6月22日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会计系 张雅楠
在《述而篇》中,我们则见到了孔子的一言一行,了解了孔子的待人接物之道,对圣人的思想光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身为师者,孔子对于教导学生有着自己的见解。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孔子的教育方式。到思索而不得,欲说不能言的时候再去开导学生,一来在疑难处指点适时启发,收效最大。经过苦苦思索,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只差最后一步来掌握其中精要,而不经思索便学其意,则只学到了“文意”而不能真正参悟。第二,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求而不得之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完全激发,会更积极地寻求真理,探寻真相。相反若没有苦思不得,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只被“灌输”而不能真正有所获。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显然,虽然孔子生在二十多年前,但他已经认识到了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今日看来,全世界都倡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做法是很平常的。而在千年以前,中华大地尚是山清水秀,资源丰富,没有污染之时,能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谓是跨时代的思想,是具有预见性的。而从简单的取鱼、射鸟这一做法,我们也不难窥见更多。或许在生活的-点一滴中,孔子都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贯彻其中。顺应自然,不超出限度,行中庸之道,是孔子的生态观。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宁可清贫,不取不义之财,是孔子的处世之道。世人皆爱名利,而孔子在纷乱的俗世,却能端坐其中泰然处之,坚守心中的正义。耐于清贫,乐于困苦,也是孔子为了正义而付出的努力。贫苦不好受,给人带来了身体上的折磨与煎熬,但坚守正义,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在孔子看来,精神之“乐”,是远大于物质享受的,践行道义,是他毕生的追求。
谦虚好学,进退有礼。孔子的为人处世是十分值得我们深入钻研,并时刻践行的。圣人难为,但学习孔子的优秀品质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学《论语》有感
正蒙一院:张杨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由孔子提出,旨在阐述人的天性相近,但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习性却可能大相径庭。作为辅导员,首先要理解并认识到每个学生天生具备相近的善良与真诚,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天性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差异,而不是试图去改变他们的本性。这意味着我们要理解学生天性,尊重个体差异
“习相远也”提醒我们,后天环境和教育对学生习性的影响是巨大的。辅导员应该密切关注学生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了解这些环境对学生习性的影响。同时,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自律、自强、自信等品质。在辅导员工作中,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这包括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各个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满足不同需求。
作为辅导员,我们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和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在辅导员工作中,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我们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论语》学习心得13——仁爱与修身
部门:商学院 姓名:党智军
读完阳货篇我的收获与感悟:
孔子提出了六种品德:仁、知、信、直、勇、刚。六种品德都是美好的品德,能够使人完善自身。所以“好学”能够让这些品德发挥它最大的效果,使拥有这些品德的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不是在所谓单纯的“善意”下,做出一些啼笑皆非、鲁莽的事情。
君子学习,能拥有仁爱之心,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从使唤。表达了君子学习拥有仁爱之心,用来帮助他人,百姓学习礼乐能提高自己的素质,教育不能因为是小城就有所懈怠,教育总是有用处的。在基础教育普遍普及的今天,大城市小城镇都重视教育,而小城更应该不断加强教育,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增强学识,努力寻求发展。
阳货篇实际上大部分也说的是修身,是要每个人都有仁爱之心,而要有仁爱之心也就是必须修身才能达到。
学习心得
商学院郭重蒲
仰信笃志。作为一名高校一线专职辅导员,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优秀大学生的重要使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深入学习了传统文化经典《论语》,从中获得了诸多关于职业素养的思考和启示,犹如在教育的漫漫长途中点亮了一盏明灯。
《论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它不仅是一部道德规范的指南,更是一部启迪心灵、指导行为的宝典。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千年时空,与孔子及其弟子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不断汲取着其中的智慧和力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孔子对于学习的深刻见解。作为辅导员,我们处于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面对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
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学业指导等多个方面,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在面对各种复杂的学生问题时,做到游刃有余,为学生提供准确、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在日常工作中,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管理经验。同时,我也注重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优秀做法。此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与理解学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倡导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辅导员与学生相处时应遵循的重要准则。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作为辅导员,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每一个学生,而应该尊重他们的差异,因材施教。当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指责。
例如,在处理学生的违纪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行为本身,而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家庭的变故、学习的压力或者人际关系的困扰,导致学生出现了一时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以宽容和耐心的态度去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他们改正错误,重新树立信心。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学生的隐私和个人空间,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和自主发展的机会。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和理解时,才会愿意与我们敞开心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接受我们的教育和引导。
正蒙一院2组 郭重蒲 2024年6月20日
《论语·微子篇》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二组 胡红梅
《论语·微子篇》主要记载了孔子在晚年时期的一些言论和行为,以及他的学生对其思想的传承和理解。这篇文章不仅总结了孔子的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教育和人生的宝贵启示。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理念和方法,提升自身修养,改进教学实践。
一、从孔子的仁政思想中汲取教育智慧《微子篇》开篇即提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这段话讲述了殷商灭亡时三位忠臣的命运,反映了孔子对仁政和忠诚的重视。大学教师应当将这种仁政思想融入到教育中,秉持公正、仁爱、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1.关爱学生,注重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个性,教师应当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不以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而是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2.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师生关系:孔子的仁政思想强调以德服人,教师应当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体现出真诚和关爱,建立起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他们在德育上的成长。
二、从孔子的修身思想中提升个人修养在《微子篇》中,孔子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学习和修养是为了自身的提高,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大学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1.坚持终身学习:孔子的一生都是在学习和反思中度过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不断追求知识的更新和提升,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进取心。2.自我反省与修正:孔子提倡“三省吾身”,教师应当定期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行为,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可以通过教学日志、同事互评等方式进行自我反省,提升教学水平和道德修养。
三、从孔子的教育方法中汲取教学智慧《微子篇》中提到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方法,如“以德服人”,“因材施教”等。这些方法对现代大学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以德育人: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大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将德育融入到教学中。2.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提倡个性化教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支持。
四、从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汲取教育智慧《微子篇》展示了孔子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这些理念对大学教师有深刻的启示。1.有教无类:孔子提倡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认为无论出身贵贱、聪明才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关注弱势群体,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对学习和教学有着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教师应当秉持这种精神,保持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激情。在教学过程中,要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鼓励他们不断探索和思考,帮助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五、实践孔子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效果结合孔子的教育思想,大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升教育效果:1.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2.多样化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加强学生指导:在课外时间,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和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4.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六、《论语·微子篇》为大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指导原则。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这些理念,教师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教学水平,也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这些思想不仅是孔子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在现代教育中需要不断传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论语》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正蒙一院第二组:李重点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人生智慧。在众多的教诲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一句话,以其简洁而深邃的意象,向我们揭示了仁者与智者对于自然和生活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的和谐统一。
首先,我们来看“仁者乐山”这一表述。这里的“仁者”并非仅仅指道德高尚的人,更包含了一种对人生、对世界充满爱心和关怀的情怀。山,稳重、沉静、深邃,象征着仁者的内心世界。仁者乐山,意味着他们喜欢与山为伴,从中汲取力量,获取宁静与平和。这种对山的喜爱,体现了仁者对稳定、厚重、包容的向往和追求。
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他们深知山的特质与自己的内心相契合。山的高大、宽广和深邃,恰如仁者的胸怀与气度。他们懂得,只有像山一样,保持内心的稳定和宁静,才能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保持从容不迫、处变不惊的态度。同时,仁者也将山的厚重与包容融入自己的性格之中,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世间万物,用深沉的情感去关爱他人。
接下来,我们探讨“智者乐水”这一表述。智者,代表着智慧、通达和敏锐。水,灵动、变化、流动,象征着智者的智慧与思维。智者乐水,意味着他们喜欢与水为伍,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获取智慧的启迪。这种对水的喜爱,体现了智者对变化、流动和灵活的追求。
智者之所以乐水,是因为他们明白水的特质与自己的智慧相契合。水的灵动与变化,恰如智者的思维与行动。他们懂得,只有像水一样,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立足。同时,智者也将水的流动与变化融入自己的智慧之中,以灵活的思维应对各种挑战,用智慧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一句话,不仅揭示了仁者与智者的不同特质和追求,也向我们展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山与水作为自然界中的两种元素,各自具有独特的特质和魅力。而仁者与智者则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追求,与山与水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实现了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一句话中汲取智慧。我们应该像仁者一样,保持内心的稳定和宁静,以宽广的胸怀去关爱他人;同时,我们也应该像智者一样,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以智慧的力量去应对各种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立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论语·颜渊篇》作为《论语》中的重要篇章,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道德教诲,每一次研读都能给人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一观点深刻地指出了实现仁德需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循礼的规范。它让我认识到,自我约束和规范行为并非易事,但却是成就仁德的必经之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冲动,能够克制自己,以礼行事,不仅是对自身修养的提升,也是为社会营造和谐氛围贡献力量。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乐于帮助他人成就美好的事情,而小人则恰恰相反。这使我明白,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以善良和积极的心态对待他人,鼓励和支持他人的善举,而非助长恶念。这种“成人之美”的精神,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友善与互助。
颜渊问仁,孔子答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四句话简洁而有力,强调了礼在个人行为中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道德和规范,通过自我约束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千古名言更是深入人心。当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若能换位思考,不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于他人,便能减少许多矛盾和冲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研读《论语·颜渊篇》,我深刻感受到孔子的教诲不仅适用于古代,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教导我们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以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其中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以更加积极、善良和有担当的姿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论语》学习心得十三--尧曰
正蒙一院 王敦海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同时肩负着大学生正蒙工作的重任,在深入学习了《论语》第二十章尧曰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一经典论述后,我深受启发,对于自身的生活实际、本职工作以及如何引导当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个人修养方面从现实做起,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里的“命”并非宿命论,而是指个人所应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对于我而言,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使命便是教书育人,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刻铭记自己的使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命,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在大学阶段,学生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明确自己的未来方向,找准自己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有所作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君子。
“不知礼,无以立也”,“礼”是社会的规范和准则,也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在工作中,我严格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言传身教。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教育他们要尊重他人、遵守纪律、诚实守信。在当今社会,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只有知礼、守礼,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在校园中,我倡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遵守课堂纪律、文明就餐、爱护公共设施等,通过这些日常行为的规范,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言语,是了解他人的重要途径。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用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诉求,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我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同时,我也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包容心和同理心。在团队合作中,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促进彼此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引导当今大学生从现实做起方面,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要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将文明礼仪融入到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此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倾听技巧,通过开展相关的课程和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第二十章尧曰,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知命、知礼、知言”为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现实做起,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大学生。
《论语》之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二组:王炯炀
当我翻开《论语》这部千年古籍时,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古代的智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这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感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哲学之博大精深。他提倡的“仁爱”、“礼义”和“中庸之道”,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更是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追求。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这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此外,孔子对于学习和教育的态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鼓励我们要有持续学习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他也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进行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言行举止。我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忽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甚至有时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这让我感到非常惭愧,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孔子所提倡的“仁爱”精神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有时会因为缺乏持续学习的精神而停滞不前。而孔子所强调的“学而不厌”的精神,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
总的来说,《论语》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古籍,更是一部能够指导我们人生实践的宝典。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论语》,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智慧、有爱心的人。
《论语》心得体会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意思大家都明白。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义,他们把这种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他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与西方不同的是,论语里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不是如苏格拉底所说“关心自己的灵魂”,也不是在上帝面前忏悔自己与生俱来的原罪。在儒家的思想中,并没有一个万知万能的上帝存在,生存、生命、自然是和谐而美好的,人本身没有罪孽可以忏悔。因而,它所关注的是现实性的,是人与人群之间的纽带,是建立合理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的`大视野中寻找自己,完善自己。“君子日参省乎已,刚知明而行无过矣”,反思自己的目的,是为要达到知行合一,说穿了,是一种生存智慧,行动智慧。在教学中我们不也是常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么?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得以及时学习,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行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后则奋进,发现问题则深思,存在问题就修改,找到经验就升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我们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己。你可能在灯光下静静深思,也可能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我思故我在,吾日三省吾身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更还多了一个头脑!
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盘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正蒙一院二组:王煜岿
2024年6月24日
《论语》心得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思想和行为。在这部充满智慧的著作中,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与教诲,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做人、处事、为政等多方面的深刻见解。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现将一些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首先,《论语》让我领悟到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学习并时常复习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这使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换代迅速,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其次,《论语》还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描绘了人生不同阶段的成长与变化,让我认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成长的过程。我们要珍惜每一个阶段,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论语》教会我如何做一个有品德的人。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认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诚信为本,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同时,《论语》也告诉我,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反省、学习和实践。再者,《论语》中关于人际交往的智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孔子提倡“和而不同”,即在保持和谐的基础上尊重差异,这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应该学会倾听、理解和包容,尊重彼此的不同,寻求共同点,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最后,我想说,《论语》不仅是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本生活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如何面对人生。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总之,《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它给予我深刻的启示和无尽的思考。通过阅读《论语》,我不仅领悟到了许多做人、处事、为政的道理,还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变化。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心得体会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指引我不断前行。
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第二组:奚力妍
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子张篇,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道理和独特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实际案例,我深感其中的智慧和教诲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子张篇中提到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一观点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境。一次,我负责一项重要的项目,起初我满怀信心地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但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困难。我意识到,仅仅有计划和言语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正是这种“敏于行”的精神,让我最终成功完成了项目。子张篇还强调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这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历。无论是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还是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我都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和不懈的努力。正是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让我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此外,子张篇还提到了“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观点,即犯了错误而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工作中犯下的一次错误。当时,由于疏忽大意,我导致了一个重要的数据出错。面对这个错误,我深刻反思并努力改正,最终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谅解。这个经历让我更加明白,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勇于承认并改正。通过对子张篇的学习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勤奋的精神和勇于改正错误的勇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我也意识到,《论语》中的智慧和教诲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持“敏于行、学而不厌、过而不改”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播《论语》中的智慧和教诲,让更多的人受益。
总之,通过对《论语》子张篇的学习和思考,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经验和启示将不断指导我前行,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微子篇》读后感
正蒙一院 赵宇
《论语·微子篇》作为儒家经典《论语》的一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在阅读这一篇章之后,我深感其内容深邃,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有着独特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工作中,孔子在微子篇中提出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观点,让我对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我明白应该尊重差异,在精神世界积极和学生交流,寻求和学生共同之处。在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我不应强加自己的意志于,而应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学生不同的观点,在精神方面和学生同频。这种相互尊重的精神,我认为是构建和学生相处的基石。
微子篇中对仁、义、礼的讨论,让我对儒家思想的核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根本道德品质,义是行为的准则,礼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我认为这三种品质体现在个人身上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个人道德的基石。它们指导我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如何以身作则达到育人目标。
微子篇让我对自我修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君子追求的是内在的道德完善,作为一个追求成长的个体,我应该不断地自我反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成为一个有德有才的人。这种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论语·微子篇》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指南。它教会我如何自省、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工作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微子篇为镜,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以自身行为做标榜,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并在教育之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心得体会
郑春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与育人过程中,我深感文化经典的重要性与其对学生品德形成的深远影响。今天我想分享的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一句话对我的教学和人生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在这里讨论的是“礼乐”的学习顺序及其对个人品质的影响。在孔子看来,“礼乐”是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礼节和音乐,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教育和心灵修养。孔子这里所说的“先进于礼乐”的人,指的是那些未经深入教化、本能地接受礼乐的人;而“后进于礼乐”的,则是那些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逐渐理解并践行礼乐精神的人。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启示我们,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他们的自然倾向和初步的兴趣。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领会并内化文化的深层价值,从而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持续的动力和行为规范。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具体教学中,这种理念促使我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授管理学或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我不仅仅传授理论知识,更强调团队合作、道德判断和领导能力的培养。我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如模拟公司的运营或参与社会服务项目,通过这些“后进于礼乐”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应用知识,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合适的道德选择。
此外,孔子的“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表达了他对于野人的态度,并非完全否定,而是认为在适当的情况下,野人的直接和纯粹也是值得学习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关于如何对待学生多样性的重要启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路径和节奏,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这些差异,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而不是一味地强加统一的标准。
总之,“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的教导不仅仅是对礼乐学习顺序的一个描述,更是一种关于教育应当如何进行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作为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引导他们理解并践行社会的核心价值,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君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当学会欣赏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灵活应对教学中的各种挑战。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和为贵”的境界,使学生和社会都能从中获益。 2024.6.24
学习《论语》为政篇有感
商学院:李丽琴
本周学习了《论语▪为政第二》9-16篇,有几点收获和大家分享。
一、如何做学问
孔子对颜回在学习过程中“终日不违”的学习态度十分不满。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能够开动脑筋,主动地思考问题,对所学到的内容加以发挥和运用,若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得到一些新的启发和或见解,那是最好不过的。因此,孔子将那些不思考问题,只是一味顺从的人视为“愚人”。
在颜回离去以后,孔子便暗暗地观察颜回的言行,才发现颜回不但完全理解了自己的学说理论,而且能够按照这些道理行事,有时还会发挥自己的见解和思想。通过这一番考察,夫子才知道颜回并非愚人,而是都悟透了。至此孔子才由衷地称赞颜回大智若愚。
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孔子希望学生对自己的学说深入思考,讨论乃至质疑,认为这样才能教学相长。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先学问而后思辩,当所有疑问彻底解决,完全确立正确观念之后,才把理论付诸实践,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进而变化气质,迈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从表面来看,这里是孔子对颜回的夸奖,实际上也是讲为政的道理。上级领导的意图能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得以实现,就要看下属如何做了。一个优秀的下属,就应多学多问,最好能在工作中举一反三,将上级的每一个正确指令都能贯彻到实际的行动中。
二、孔子的识人法则
知人是与人打交道的依据,也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孔子认为,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理社会和国家,都不能不知人,知人虽然很难,但并不是没有办法。在这里,孔子便交给我们一套了解他人、认识他人的科学方法。孔子的这套方法,可以概括为“视”“观”“察”。
每个人的行为都不相同,有人为恶,也有人为善。若是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应先查他的行为表现。行善的就是君子,作恶的就是小人,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初步判定这个人的品行。这种方式只是从眼前之事分析,并不足以了解对方,只是从表面上知人识人,还应更进一步才行,这才是“视其所以”的本质。
所谓“观其所由”,是指观察一个人行事的动机和方法。观察为恶的人,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心存恶念就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多采用一些坑蒙拐骗的伎俩。至于行善的人也要分开来看,应该观察他是不是真心为善,是否诚实,以及它的目的何在。若是真心为善,就不会伪装,只是为了行善而没有别的目的。但若是假意行善,则是沽名钓誉之徒。这种方法是从较为长远的态度了解对方,要比前一步深入许多。
第三步是“察其所安”,要求我们要深入了解对方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若是以行善助人作为自己的价值观,这样的人就会真心喜欢行善,就不会有着过分的矫情,就是真君子。但若出于某种目的或形势不得不这样做,即便是行善也非志趣所在,也不会乐于长期做下去,这种人便不是真正的君子。倘若能够看透别人内心的善恶以及志趣所在,也就达到了知人识人的最高境界。
三、温故知新—有效的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巩固加强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拓展悟新的学习方法。“温故”是在学过的知识或技能上下功夫研究,归类总结强化提高。如果没有这个功夫,是很难知新的。其次就是在巩固的基础上,通过切身躬行实践,达于高度熟练。“知新”则是在对旧知识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理解和体会,“知新”还指能使知识和技能得以拓展,并能把握和运用。
由此可见,“温故知新”的过程,及时养成和提升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并有所收获的过程。
所以说,君子求学,在于把握学习的规律,而不在于博闻强记,若是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必然能够成就大道。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李梦娜
2024.6.23
这次学习了《论语•公冶长》篇,这个篇章主要是谈论仁德,其中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等,具体个人学习笔记及心得如下。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句话中强调孔文子被称为文公的两个核心特点,即聪敏勤勉、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羞耻。所谓“笨鸟先飞”、天道酬勤,勤奋好学终会有所收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要通过勤奋学习、反复琢磨,才能稳扎稳打、提升自我。这学期的授课过程,不断加强自我钻研,认真备课。一方面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教学大纲、教案等,明确课程的授课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另一方面主动钻研重难点知识,利用慕课平台、学习通平台等网络资源,学习精品课程的授课方法、过程设计等。通过多元化的学习途径,我已基本掌握了授课的方向、知识点的侧重,构建了授课所需的理论框架,能够在讲台上进行知识点的专业讲解、学生们的答疑解惑。
同时还要做到不耻下问,进一步地升华自己。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二是向百姓学习,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向老教师取经探讨,还要积极于学生交流、向00后学生学习更先进的方法经验。尤其是互联网时代、CHATGPT、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效的办公软件操作、智能的教学工具应用等,都可以向学生们学习请教。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紧跟时代潮流,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构筑良好师生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学习论语《述而篇》心得
部门:商学院 王雯静
近日,我学习了《论语》中的《述而篇》,里面将来很多关于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今天我就想谈谈述而篇中所蕴含的这些教育理念: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是说:只要主动地给孔子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能做他的学生。
从这一角度看,孔子招收学生并非真的“无类”。当然,在孔子时代是不可能达到普及教育的程度的。但是,相对于之前的贵族垄断教育、学在官府的现状,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已经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这是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的。
二、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从人的智力水平出发,认为人有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 季氏》)他虽然承认有生而知之的圣人与困而不学的下民,甚至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但他更强调“学知”,认为大多数的民众是可以通过“困而学”、“学而之”的,这就充分肯定了教育在个体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实、坚守信约。
这表达了孔子的教学内容观,文行忠信,包括文化知识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关于伦理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两方面的关系,他强调,从轻重来说,伦理道德教育终于文化知识教育;从过程来讲,伦理道德教育渗透在文化知识教育之中进行;从先后来讲,一方面道德行为实践训练先于文化知识教育学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学而》);另一方面,道德行为实践训练基于文化知识教育学习,持“知识即美德”的道德教育内容观。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思想偏重社会人事,敬鬼神而远之,具有强烈的入世性。 他重视人的价值,坚持“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的理性态度。这种不宣传鬼神,不把宗教神学列为教学科目的做法是中国古代教育非宗教性传统的开端。
子曰:“加我以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科目,“六艺”是偏重与技能行为的训练。
教材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六经”偏重于文化知识的学习。
四、道德教育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因此道德教育过程总体上说来包括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陶冶、道德意志磨练和道德行为训练等环节。孔子尽管没有明确认识到这个完整的过程,但在他的论述中已经涉及了这些因素。“志于道”,道德意志磨练很重要。
五、道德修养原则
(一)立志乐道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解决立志乐道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道德理想与物质享受的关系。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不应迷恋于物质享受,更不能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毁掉道义。眼前利益必须服从远大理想,为了实现远大目标应当牺牲眼前利益。
(二)改过迁善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我非常幸运,哪怕有一点小错,别人也会知道,并给我指出来,使我能够及时改正。
孔子认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君子亦然。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对待缺点、错误的态度不同。“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子张》),小人有了缺点、错误竭力掩饰,文过饰非;而“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有了缺点、错误,光明正大,不怕别人知道,改正了别人更觉得他伟大崇高。
六、教学原则论
(一)启发诱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注解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端正思维的方向,即“开其意”、“达其辞”。比如让学生认识一个正方形的东西,告知一角而不能推知另外三个角,表明学生尚未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当时就不要勉强教他,如果将其余三个角不厌其烦地一一告知,就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其思维发展。孔子第一次精辟地表达 启发诱导原则。孔子更多地强调了启发的时机。启发的方法仍是比较原始、简单的“原型启发”,用的主要是类比与比喻。主张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浅近事物阐发较深刻的原理。
(二)谦虚诚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则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二是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七、教师观
(一)教师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毁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第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他在教学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他要求学生博学多闻,自己首先是一个博学多闻者;他要求学生见利思义,自己就是一个“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第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一个教师,首要条件是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同时只有教师能够”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孔子一生做教师,从不停止学习。直至晚年,仍在勤奋学习。
(二)师生观:“尊师爱生”和“宽严结合”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教师对学生要做到父母般的慈爱,坦诚相待,无隐无悔,无私奉献。
孔子尽力做到温和而又严肃,威仪但不凶猛,恭敬而又安详,宽严结合。
要达到师生和谐相处的“和”状态,教师和学生的态度都要适中,要有一个“度”来规范和约束师生行为,孔子正是在“择乎中庸”的状态下达到了“尊师爱生”的融洽师生关系。
《论语》第六章学习心得
管理系张娟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其每一章节都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最近,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第六章,其中的核心内容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更深的体悟和认识。
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孔子的教育观、道德观以及对于君子品行的追求。其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追求。
从教育工作的角度来看,这种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当今社会,物质主义盛行,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过分追求成绩和物质利益,而忽视了个人品德和内心修养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追求。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情怀、有追求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物质的追求和欲望的漩涡中,忘记了内心的声音和追求。但是,通过学习《论语》第六章,我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我们应该学会放下物质的追求,去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和追求,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深度、有内涵的人。
此外,《论语》第六章还强调了君子的品德和行为。它告诉我们,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能够以身作则,引领他人。这种思想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我们要用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因此,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论语》第六章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它告诉我们,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和追求,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深度、有内涵的人。我会将这次学习的体会和认识融入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教育工作者和更好的人。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
《论语·述而篇第七》这篇中,孔子所倡导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他的治学态度和人生观,都给予我极大的启迪。
孔子提出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一原则,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孔子保守的一面,但也启示我们在学习和创新时不忘历史,对传统智慧给予充分重视。在我们的学术研究甚至日常生活中,应该合理吸收古代智慧,以史为鉴,不断开拓进取。
孔子提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尤为重要。学而不厌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探索未知,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忧虑的是个人修养和学问的停滞不前。道德的修养和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时刻自省、改过自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状态的描绘。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基,以仁爱为依托,在艺术和技艺中寻找乐趣。
《论语·述而篇第七》中的教育思想和人生哲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篇告诉我们要尊重传统文化,借鉴古人的智慧。作为大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在专业领域不断探索新知,增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养成。人生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品德为根基,以仁爱为依托,在专业知识与业余爱好中寻找乐趣和人生价值。
管理系:任红艳
2024年6月24日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商学院管理系:罗宁
本周我继续学习了《论语》中关于朋友的论述,并进行了深入思考,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朋友的品德
1. 友直
《论语·公冶长》:“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认为,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博学的朋友;而有三种有害的朋友:谄媚的朋友、虚伪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这段话强调了朋友的品德对人的影响,建议人们结交那些正直、诚信和博学的人,以得到积极的影响。
2. 友谅
孔子提到:“友谅”,即诚信的朋友,能够理解和包容彼此。这种朋友在交往中坦诚相待,互相信赖,能够在对方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和帮助,是一种值得珍惜的友谊。
3. 友多闻
博学多闻的朋友能够带来知识和见识上的提升。《论语·雍也》:“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博学的朋友不仅能提供丰富的知识,更能在不同领域给予指导和启发,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朋友对自身修养的影响
1. 互相勉励
《论语·颜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成为自己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则引以为戒,改正自己。这说明在朋友的交往中,既要看到他们的长处,也要从他们的缺点中反思自身,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 互相规劝
《论语·为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教导弟子,看到贤人要向他们看齐,看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这表明朋友之间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互相规劝和督促,共同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品德。
三、对友谊的反思和总结
1. 长久的友谊
《论语·子罕》:“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孔子认为,君子的友谊像水一样清淡但长久,而小人的友谊像酒一样甜美但短暂。这段话提醒人们,真正的友谊不在于表面的热络,而在于长久的真诚相待和互相支持。
2. 朋友的重要性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把朋友的到来视为一大乐事,反映了他对朋友的重视和珍惜之情。朋友的存在不仅能带来快乐,更能在生活中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
总的来说,《论语》中关于朋友的论述,贯穿了孔子对友谊的深刻理解和高尚追求。他强调选择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注重朋友间的诚信和互相尊重,提倡通过朋友来促进自身的修养和进步。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具有指导意义,对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和朋友相处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论语》中有关朋友的语句和道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真正的友谊,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
罗宁
2024年6月23日
《论语·为政篇》学习心得体会
商学院 赵梦涵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论语》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教育价值,成为了历代学子研习的经典之作。其中,《为政篇》更是凝聚了孔子对于为政之道的深刻见解和独到智慧。通过深入学习和反思,我深刻感受到了《为政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
《为政篇》开篇即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为政之道的根本在于德治。孔子认为,为政者应以德行为先,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和感化民众,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这种德治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为政者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尊重,从而有效地实施政策和管理。
在《为政篇》中,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观点。他认为,为政者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全面的能力,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专长。这种全面发展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启示意义。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包括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挑战。
此外,《为政篇》还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为政者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他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为政者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孔子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地掌握和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为政篇》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这些思想不仅对于为政者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这种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为政篇》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能力提升,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论语·为政篇》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价值的经典之作。通过深入学习和反思,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这些思想不仅对于为政者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我将以《为政篇》为鉴,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能力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论语第四则与职业生涯管理
《论语》第四则,即“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则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心得体会。
首先,“十有五而志于学”强调了学习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无论我们处于哪个年龄阶段,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职业生涯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职业需求。学习不仅能帮助我们提升专业能力,还能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的竞争力。
其次,“三十而立”意味着在职业生涯中,我们需要在这个阶段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这不仅仅是指职业的选择,更包括对自己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的深刻认识。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并为之付出努力。
“四十而不惑”则告诉我们,在职业生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我们不再迷茫和困惑,而是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明确自己的方向,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五十而知天命”则是一种对职业生涯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职业经验,对职业生涯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我们明白了自己的天赋和使命,也理解了社会的需求和期望。这种认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六十而耳顺”则提醒我们在职业生涯中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倾听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和挑战,需要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这时,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最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一种高度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职业生涯的后期阶段,我们可能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但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工作方式,确保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够持续发展和成功。
综上所述,《论语》第四则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倾听能力,以及高度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和人生目标。
述而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 王晨卉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智慧启迪着无数后人。《述而篇》作为《论语》中的一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自我修养、教育理念、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思想。在深入研读这篇经典之作后,我深感其思想的博大精深,以下便是我对《论语》述而篇的学习心得。
一、自我修养的启示
在《述而篇》中,孔子首先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他提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孔子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关注和忧虑。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注重品德的修养,不努力学习,不能听从正确的道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孔子在自我修养方面,提出了“内省不疚”的观点。他强调,一个人应该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做到了诚实守信、正直无私。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不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愧疚和不安。
这种自我修养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导致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思想,注重自我修养,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二、教育理念的启迪
在《述而篇》中,孔子还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他提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认为,作为教师,应该默默地学习、积累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还要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孔子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年龄大小、性别差异,都应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种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努力消除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人生态度的思考
在《述而篇》中,孔子还表达了他对于人生态度的看法。他提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精神修养和内心世界的丰富,而不是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地位。
孔子还提出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观点。他认为,一个有志向、有道德的人,应该为了维护正义和道德而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危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追求,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
四、结语
通过对《论语》述而篇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他对于自我修养、教育理念、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生指导。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引,注重自我修养、关注教育事业、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追求。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孔子的思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我想说的是,《论语》述而篇虽然篇幅不长,但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却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领悟其中的精髓,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去,让孔子的思想在我们这个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论语之智慧与高校教师育人之道
管理系 王睿
《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箴言,简短却深邃,它不仅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更是对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教师的一种指引。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这句话如同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材的重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即便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也难以保证自己能够知晓所有的知识。然而,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在不知中装知,误导学生。
“知之为知之”,意味着当我们真正掌握了某个知识点,应该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所知,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这不仅是教师职责的体现,更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学会如何正确地面对自己的所知和未知。
“不知为不知”,则是一种谦逊的态度。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自己不了解的问题时,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强行解释。这种谦逊的态度不仅不会损害教师的形象,反而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同时,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只有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是知也”,则是对前面两句话的总结。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知道多少,更在于如何正确地面对自己的所知和未知。在高校教育中,这种智慧尤为重要。它要求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面对未知时能够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勇于探索和创新。
《论语》中的这句箴言,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育人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么,如何将“知之为知之”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这一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一、诚实面对知识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边界。当遇到不确定或不了解的内容时,不应回避或含糊其辞,而应坦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通过这样做,教师可以示范出对知识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质疑。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和解答。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倡导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式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引导学生自我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来帮助他们理解“知之为知之”的理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自我评估表格或问题,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和评价。通过这样做,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网络课程、实验器材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以身作则,践行“知之为知之”
作为教师,自己应成为“知之为知之”的践行者。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好奇心。同时,教师还应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思考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方法,教师可以将“知之为知之”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这种理念也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论语》之心得体会
部门:商学院管理系 姓名:王燕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学生们又敬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解释。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别人夸奖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说:“如果三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当你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孔子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行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我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拒绝,使其褪色,我们应该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言行,若是他对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道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笃志而博学,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广泛的熟读经典,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新知识以求融会贯通;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通过对比说理的方法,说明既要学习,也要思考。”。同时孔子也认为:“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狂妄自大。”从这句话中可以充分体现学习的重要性。
另外,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德行高尚者,也喜爱财富,但是取得财富的途径是符合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为人庄重但处事简洁。他们不追求食裹腹,居安逸。对于事情敏感但是出言谨慎。”。我想各行各业的人都会有所启发。“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知道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之后,在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模板:
《论语》之“仁爱”学习心得
商学院管理系:徐温馨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始终在探寻着那些能够引导我与学生共同前行的智慧之源。而《论语》这部古老的经典,无疑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财富,特别是其中关于“仁爱”的论述,更是让我深感受益匪浅。
《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爱”的阐述丰富而深刻。他提到:“仁者,爱人。”这句话简洁而直接,道出了仁爱的本质——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深刻理解到,这种仁爱之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态度。
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将“仁爱”作为自己的教育信条。首先,我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正如《论语》中所言:“因材施教,各尽其才。”我深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各自的兴趣、特长和潜力。我努力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选择,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尊重。
其次,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大学时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惑。我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我给予他们赞美和肯定。这种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正是《论语》中“仁者爱人”的体现。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在生活中相互关爱、和谐相处。正如《论语》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明白到仁爱不仅是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
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仁爱的内涵。它告诉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深知自己在言行举止上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我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是否符合仁爱之道的要求。我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在《论语》的熏陶下,我更加珍视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因此,我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温暖。我相信,在这种“仁爱”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感“仁爱”之心对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它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让我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仁爱”之心也让我更加珍视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和情感纽带。
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承“仁爱”之心,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去照亮学生的前行之路。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我相信,在《论语》中“仁爱”思想的指引下,我将能够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大学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心得
商学院 张鹏
《论语》是一本记录圣人孔子言行的书。今天跟大家分享其中一句经典——“欲速则不达”。
“欲速则不达”出自《论语子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任何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在学习上我们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在工作上我们同样要这样,很多人都想着我们做到怎么怎么样的业绩,可是光想着怎么样能够快点的完成目标,做出成绩,却忘记了很多事情基础很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只想着快点到终点,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风景,我想这并不是成功。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在劝人戒骄戒躁。《论语》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还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三思而后行”,都是劝人稳中求胜。现代社会,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心态和处世态度本应该继承古人所倡导的沉稳,然而,不少人似乎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急躁;少了些冷静,多了些盲目;少了脚踏实地,多了急于求成。浮躁是一种消极情绪,一种并不可取的生活态度。人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烦的应急状态中,脾气会暴躁,神经会紧绷,长久下来,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凡成事者,要心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这个道理并不难懂。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一个人只有摆脱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人做事眼光要远一点,不仅要看到近期的得失,还要看到长远的影响。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要放平心态,规划好,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实现,这样才会看到更美更长久的风景。
6月23日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部门:商学院正蒙学习第三组,张旭起
《论语》第六篇雍也篇共30章,集中体现了孔子对于仁德、中庸、为政、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其中,众多名句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我们现代人在追求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中的宝贵智慧。接下来,我将围绕雍也篇中的几个名句,探讨它们所蕴含的启示与智慧。
首先是“仁德为本”。这是孔子一贯强调的核心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培养应以仁德为基础。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重视仁德的培养,将其视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只有具备了仁德之心,我们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为社会创造更多正能量。
接下来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在处事时应保持适中、平衡的态度。这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选择时,应学会权衡利弊,避免走向极端。中庸之道并非消极妥协,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
“简政不烦琐”则体现了孔子对于政治治理的简洁明快之道的赞赏。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应注重提高行政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程序,让民众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到政府服务。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追求简约而不失内涵,避免被琐碎的事务所困扰。
“贤哉颜回”是对颜回品质的赞扬,也反映了孔子对于贤能的重视。这启示我们在选拔人才时,应重视其品德和才能,而非仅仅看重其外在条件。同时,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也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质文相宜”强调了内容与形式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其内在的品质与外在的表现相得益彰。这启示我们在艺术创作、人际交往以及个人形象塑造等方面,都应追求内外兼修,实现质与文的和谐统一。
“敬鬼神而远之”体现了孔子对于宗教信仰的审慎态度。他既尊重人们的信仰自由,又强调在信仰中保持理性和距离。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宗教信仰或任何精神追求时,应保持敬畏之心,同时避免盲目迷信或过度依赖。我们应该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对待信仰,将其作为一种精神寄托而非生活的全部。
“仁爱立人达人”则强调了仁爱之心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我们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提升,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心他人、多行善举,让仁爱之心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基石。
最后是“追求学问不贰”。这是孔子对于学问态度的坚定表达,强调了求学过程中的专一与专注。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理念更显重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自我。
《论语》第六篇雍也篇中的这些名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我们更应该深入学习和领悟这些名句所蕴含的智慧,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论语子罕篇》——诚实且谦
商学院 康诗宇
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中的《子罕篇》,感触颇深。这篇内容凝聚了孔子的智慧与教诲,为我提供了许多关于学习、生活与修身的宝贵启示。
《子罕篇》中,孔子强调了诚实、谦逊和勤奋的重要性。他提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教导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对于知识要有真实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诚实的态度是智慧的表现。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保持这种诚实的态度,不虚荣、不浮躁,真正地去理解、去掌握所学的知识。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谦逊的重要性。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谦逊的心态,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论对方是谁,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这种谦逊的态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还能够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和谐、融洽。
在勤奋方面,孔子也给出了明确的教诲。他提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告诉我们时间如同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不断进步。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除了这些关于学习态度的教诲外,《子罕篇》还涉及了许多关于修身的内容。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不仅体现在学识上,更体现在品德和行为上。他强调要“温、良、恭、俭、让”,即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这些品德和行为都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
此外,《子罕篇》还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孔子认为,道德是立人之本,是社会的基石。他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常,认为这些道德规范是人们应该遵循的。通过学习这些道德规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性,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融入社会。
总的来说,《论语·子罕篇》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它教导我要有诚实、谦逊和勤奋的学习态度;要追求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要遵循道德规范。这些教诲不仅对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对我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时刻铭记这些教诲,努力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品德、有道德的人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电商市销系:丁晨
《述而篇》是《论语》的第七章,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了。
由此我想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源于此。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生动活泼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让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孔夫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有耐心而且专业,在一个人没有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并且认真学习的时候,外部的灌输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愤,指的是个人努力,因为对自己或者现实不满想做点什么,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悱,指的是想说但说不出来,有了体会和感想,但不会表达。
针对愤,孔夫子开出的药方是启发,给出路和做法,但不多说,事情还是要学生自己去做;针对悱,给出的药方是阐发,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发扬。可见两者的基础不同,所以方法也相应不同。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是举一反三的出处,指的是对一个知识十分熟悉,已经知晓某一知识的边边角角,如此,再去教育他其他的知识。
这里“愤、悱、反”,有很强的递进性,贴合学习的三个阶段和过程,对于学习问题,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尽快找到问题,并针对性地予以治理。
《述而篇》 学习心得体会
部门:商学院 电商系 付蓉
《论语·述而篇》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见解。以下是学习《述而篇》的心得体会:
1. 教学方法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强调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老师可以从中学习到,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教师品格
孔子以身作则,注重自身修养。他的言行一致,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现代教师应以此为榜样,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做到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
3. 学习态度
孔子提倡“不耻下问”,认为学习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老师应鼓励学生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他人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4. 教育目标
孔子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大学教育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既要传授专业知识,也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5. 人际关系
孔子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仁”与“礼”的重要性。教师应教导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6. 反思与实践
孔子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老师应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
通过学习《论语·述而篇》,作为老师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商学院:胡一波
《论语》二十篇中的第七篇,又称“述而篇”,共包括三十八个章节,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主要是记录了孔子的日常生活、教育思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例如,他提到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强调了持之以恒、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目标,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有仁爱之心且精通技艺的人才。
一、主要内容
孔子在本篇中多次提及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和境界。例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体现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传承;“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则揭示了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同时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基,以仁为依凭,同时精通各种技艺,有广泛兴趣爱好,这些也正是我们当前高校不断改革创新所要秉承的,是作为一名教师追求的教育目标。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孔子不仅呼吁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追求真善美,在本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诲涵盖了学习、为人处世、道德修养等方面,这些都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给弟子们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
二、启发思考:古人智慧与现代教育的契合
孔子在本篇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注重实践,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道德修养。认为内在修养是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尊重和传承古代文化,推陈出新。
《述而篇》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有着许多契合之处。例如,孔子强调的“因材施教”原则,正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个性化教育理念的体现。在学习第七篇的过程中,很清晰的可以看到孔子对不同弟子不同的言论,体现出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即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也是我们西安外事学院今天教学改革努力要达到的,正如校长黄藤教授说的:“让每一个有天分学生的才华得到个性化培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要关注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成长。
四、实践中的智慧运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尝试将《述而篇》中的教育智慧融入日常教学中。例如,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这些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专业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曾遇到一个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是我建档立卡帮扶的学生,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我借鉴了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耐心地与他沟通、交流,帮助他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位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也重新找回了对学习的信心。这个例子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爱心耐心去引导学生成长,所谓的代沟等说法,还是说明与学生的沟通不够。
通过学习《论语》第七篇《述而篇》,深刻感受到了古人智慧在现代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在工作中,我将努力探索和实践这些智慧,努力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师。
《论语》述而篇第七学习感想
电商市销系:雷宁
在电子商务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里,我作为一名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时常感到知识的浩瀚与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的重要。近日,我跟随学校安排重新学习了《论语》中的述而篇,其中所包含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智慧,仍然为我在教学和个人修养上提供了新的启示。
在述而篇7.2中,孔子强调“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与我们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电子商务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涉及的知识体系庞大且不断更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学而不厌,以便能够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全面的教学内容。同时,我们还应培养学生“默而识之”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在面对新知识、新技术时能够主动学习和探索。
在教师素养方面,述而篇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电子商务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训和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提升知识和能力。同时,摒弃偏见,与学生交流时保持平等的心态,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并以情感激励、积分激励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表达观点,吸取其中正确的或不正确的观点积累课堂案例。在电子商务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我们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中学习和成长。同时,我们还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家来校授课或举办讲座,让学生有机会与业界精英面对面交流和学习。
在学生素养提升方面,孔子在述而篇中提到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电子商务领域,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层出不穷,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保持对新技术、新模式的关注,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电子商务竞赛、创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中的述而篇,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所倡导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态度以及“敏以求之者也”的好学精神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我将把这些思想融入到我的教学中去,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贡献应有的力量。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第六组 李庆华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深入研读《论语·述而篇》使我深受启发,获得了许多关于教育、为人处世以及自我修养方面的宝贵感悟。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所展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我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资质,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成长。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大学课堂中,面对各具特色的学生,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而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提醒着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以饱满的热情和耐心去教导学生,帮助他们追求真理和知识。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倡导的“君子坦荡荡”让我明白,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和正直的品格。在大学这个多元化的环境中,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交往中,都应保持真诚和坦荡,不虚伪、不做作,以真心换取真心。而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让我懂得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善于向他人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在自我修养上,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对知识和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深深感染了我。作为大学教师,不仅要在学术上不断进取,更要在精神上保持年轻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同时,“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让我反思自己在知识储备、教学态度和育人精神上的不足,激励我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境界。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述而篇》,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大学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以孔子的教诲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同时,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培养,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论语》读后感
商学院 电商市销系:刘银凤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论语》第七章是孔子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其中展现了孔子的思想、为人以及他对教育、学问、人生的态度。以下是学习《论语》第七章的一些心得体会:
1. 孔子的仁爱之心
孔子对于“仁”的追求和践行贯穿了整部《论语》。在第七章中,孔子多次提到仁爱,强调要爱人、尊重他人,这种思想不仅仅是对弟子们的教导,也是他自己言行的真实写照。他以身作则,尊重每一个人,关心弟子,关心社会,这种仁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
2. 教育观念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并且主张因材施教。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和特点,因此教育方法应该因人而异。在第七章中,他通过与弟子的对话,展示了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这启示我们在现代教育中,也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3. 自省与修养
孔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强调自我反省和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他不仅要求弟子们这样做,自己更是身体力行。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改进,孔子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问水平。这告诉我们,自省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不断进步。
4. 学习与实践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他在第七章中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学以致用。他告诫弟子们,学习不仅仅是读书,更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也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深化我们的知识。
5. 敬业与乐业
孔子对自己的职业——教育事业充满了热爱和敬业精神。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从不懈怠。这种敬业精神和对工作的热爱感染了他的弟子们,也启示我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要有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和满足。
《论语》第七章通过记录孔子的言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仁爱之心、重视教育、自省修养、学习实践、敬业乐业的孔子形象。学习《论语》第七章,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人格魅力,更为我们提供了做人做事的重要启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孔子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道德修养。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思想贯穿人们的心中,求富贵成为人们人生的至高追求,有人为此而努力奋斗,但亦有人为此丧失本心,“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思想日益严重。因此,明正富贵观和个人思想极其重要。读论语《述而篇》,给我们极大启迪,引人深思。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贵是得由我们个人的劳动来获得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凡是由个人辛勤劳动获得的财富,皆是值得尊敬的。求富之法不外乎劳心与劳力,无论哪种,只要合乎义,便无需介怀贵贱之分。而在社会上许多人不尊重服务员、清洁工人,认为他们是“卑贱”的职业工作者,自然不会尊重他们的求富之法,这种人必然是心胸狭窄,其富贵观偏离正轨,而其富贵之路必坎坷万千。只有树立正确的富贵观,尊重每一种辛勤付出的求富之法,并去践行它,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富贵。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求得富贵的方式应是合乎道义的,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的财富,我们要将它看做浮云一样,用劳动、智慧、努力、汗水收获的财富才是真真切切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才能拥有的心安理得,活得轻松自由。而用欺诈、违法行为获得的不义之财,有一天终究会消失,你也将会被绳之以法。疫情期间,有不法商家哄抬物价,假冒口罩发“国难财”,其下场终究是被法律制裁,毁了身家,丢了财富。亦有明星,不守“艺德”,偷税漏税取大量不义之财,结果被一一查清,名声俱损,星途坎坷。由此可见,唯有凭义而得,才能真正拥有富贵。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如果拥有富贵后就骄傲自满,奢靡浪费便是失德之举。“毁掉一个人的不是弱小和无知,而是傲慢”,如果因金钱迷失自我,那么富贵又有什么意义?反观省检朴素也并非寒碜,富而不显,亦是坚守其初心。袁隆平院士一生科研成果无数,专利奖金厚重,若他收下便是甩世界首富几条街,但他几乎放弃了理所应当的富贵,放弃了财富万贯的生活,做到了节俭朴素,无意奢华。若俭能保守初心,则我宁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求富贵乃人之常理,但拥有真正的富贵观才是富之根本,我们应始终树立正确的富贵观,正自己的思想,方求得真富贵。
读《述尔第七》有感
商学院:牛文博
孔子一生最喜欢的三件事,便是多看、多听、多想,以此来充实自己。他广博地学习,而不会厌倦。弟子追随他学习,他谆谆教诲,却不觉得倦怠。这样的精神博得大家的敬仰,然而,孔子自己则认为没有什么值得大家称赞的,可见谦虚的美德,也在孔子的身上散发出无比的光芒。这对我们的启发是:
一、随时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目的是有时间多方思虑,更深一层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能立即反应,以免浅陋而贻笑大方,增加自己的学习障碍。
二、学过的东西,便认为自己已经懂了,不愿意再学,这样的学习态度,并不能真正学得精通。有机会一学再学,也不厌弃,才能学得深入,比别人更有心得。
三、不要好为人师,以免令人厌恶;但是有实力教导他人,而他人也有意学习时,应该诲人不倦,才是善尽社会责任的表现。
四、作为教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责任。教给他一大堆知识,不如教给他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自学的能力和习惯,这是更加可贵的。
学习孔子的多看、多听、多思,培养自学自发的学习精神,促使自己乐于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论语《述而篇》有感
部门:商学院 孙颖玲
以前浅浅读过《论语·述而篇》,当时理解还很浅显。最近重读《论语·述而篇》,却感慨良多。这不仅仅是一部古老的经典,更是一份关于教育、关于人生、关于自我修养的深刻教诲。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自述其志,展现了他对于教育、学问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其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句,尤为引人深思。道,即真理、道义,是每个人应该追求和坚守的;德,是个人的品德修养,是立身处世之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感;艺,则涵盖了各种技能与学问。孔子以这四个方面为纲领,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作为教育者,我深感孔子的这一理念对当今的高等教育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知识的传授上,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引导他们探寻真理、明辨是非,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品德教育上,我们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教会学生以仁心待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在技能培养上,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涉猎,掌握多种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论语·述而篇》中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我们也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论语·述而篇》中还提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这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导学生时要保持耐心和热情,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的疑惑、指导他们的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重读《论语·述而篇》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职业追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将秉承孔子的教育思想,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扎实学识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青年。同时,我也会不断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和师德建设,以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将以《论语·述而篇》为镜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述而篇》学习体会
基础部:田启燕
《论语·述而篇》是《论语》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它涵盖了孔子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人生态度等诸多方面,对于我们的修身立德、为人处世都具有深刻的启示。通过对这一篇章的深入学习,我深受启发,有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认为,将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在学习方面,“学而不厌”体现了对知识的不懈追求。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无论我们已经掌握了多少,都应该保持谦逊和好奇,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这种对学习的热爱和执着,能够激发我们的内在动力,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同时,“学而不厌”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学习方法和态度,要有耐心和恒心,能够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不被表面的困难所吓倒。
在教育方面,“诲人不倦”彰显了孔子的教育情怀。作为教育者,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无论学生的资质如何,都要耐心地教导,帮助他们成长进步。这需要我们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能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更好地引导学生。
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志于道”意味着要有高远的理想和追求,以道为指引,明确人生的方向。道是宇宙的真理和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只有志存高远,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不断追求卓越。
“据于德”强调要以道德为立身之本。道德是人的内在品质,是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在社会中立足。
“依于仁”要求我们心怀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关心他人的疾苦,以仁爱之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游于艺”则提倡我们要广泛涉猎各种技艺和知识,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艺不仅包括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还包括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通过学习和实践各种技艺,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令人钦佩。
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孔子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这是因为他注重精神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于物质的享受,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对道德的坚守。对于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富贵,孔子视之为浮云,不屑一顾。这种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的财富和地位,而忽略了精神的富足。然而,过多的物质追求往往会带来压力和烦恼,使人陷入无休止的欲望之中。相反,当我们能够降低物质欲望,注重内心的修养,我们就能在简单的生活中发现快乐,感受到生命的真谛。
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和善于反思的精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他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虚心学习。同时,对于别人的不足之处,我们也要引以为戒,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这种学习和反思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五、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学习的紧迫感和对自我完善的追求。
即使到了晚年,孔子依然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易》,以避免犯下大的过错。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在我们的一生中,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进取的精神。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我们也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及时反思和改正,以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
六、总结
通过对《论语·述而篇》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永恒价值。这些教诲不仅在两千多年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引,努力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追求全面发展;安贫乐道,坚守内心的宁静和快乐;谦虚好学,善于向他人学习;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避免犯下大的过错。
《论语·述而篇》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加坚定、自信地追求真、善、美。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和践行孔子的教诲,我们一定能够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述而篇心得
商学院 电商市销系:王剑涛
《论语·述而篇》是《论语》中的一篇,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在道德、学问、修养等多个方面的论述。此篇深入剖析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人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阅读《述而篇》的过程中,我深感孔子的思想深邃而博大。他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对学问的热爱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的最好诠释。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成长。同时,他也注重教育的方法和态度,强调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除了对学问的热爱,孔子还非常注重道德修养。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这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和关爱,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和要求。在孔子的思想中,道德修养是人生的基石,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此外,《述而篇》还让我对孔子的生活态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强调“温故而知新”,这是对生活的不断反思和总结,也是对自己不断超越和提升的要求。孔子认为,只有不断地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实现自我超越。
在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时,我深感孔子的思想对我有着深远的启示。首先,我要保持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我要注重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最后,我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态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实现自我超越和提升。
总之,《论语·述而篇》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人生哲学,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地践行孔子的思想,努力成为一个有学问、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论语》述而篇的学习心得体会
电商市销系 王若伊
《论语》第七篇“述而”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学问和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一篇通过孔子自己的表述,展现了他对于个人修养、教育理念和道德规范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种教育理念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态度,同时也要求学生有持之以恒、勤勉好学的学习精神。
在教育理念上,孔子提出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观点,这句话强调了认知自我、实事求是的态度,反映了孔子倡导的诚实和谦逊的学习态度。孔子认为一个人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应该乐于弥补这些不足,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谈到道德规范,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准则,包括“仁”与“礼”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和品质,它需要通过“礼”这种外在的行为来表达和实现。“礼”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礼仪,更是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的体现。此外,孔子还特别重视言行一致,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语和行动应当相吻合,这也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准。
在“述而”篇中,孔子用自己的实际行为来诠释了他所说的各种美德。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和传播道德思想,不断地自我修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孔子的这些言论和行为,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即便是在今天,它们依然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人生指导和道德启示。
综上所述,“述而”篇所展现的不仅是孔子的学术思想,更是其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深刻思考。学习和实践孔子的教诲,即使在现代,也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促进社会和谐。
“述而篇第七”学习心得
商学院 电商市销系:徐玉妃
该篇是孔子晚年对弟子们教诲的总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一篇章,我深感孔子的智慧不仅仅限于古代,对于现代生活也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述而篇》中,孔子提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不断追求知识。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迅速,我们不仅需要在学校中学习,更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终身学习。这种学习态度不仅可以提升个人能力,更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保持竞争力。
学习该篇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更让我反思现代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无论是终身学习的理念,还是团队合作的精神,抑或是追求兴趣的态度,这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通过将这些智慧应用到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我,更能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实现共同发展。
三人行,必有我师
商学院电商市销系:叶红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对于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自身学习方面,“三人行,必有我师”提醒着我们要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教育领域知识的更新换代极为迅速,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每一位同事、每一位学生,甚至每一次的教学经历,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学习的源泉。与同事交流教学经验时,我们能发现他人独特的教学策略和管理技巧。有的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老师擅长组织课堂活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优点。而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我们也能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想法中获得灵感。学生们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索精神,有时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使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三人行,必有我师”使我们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清晰,有的学生富有创造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互相分享、互相启发。当学生们意识到身边的同学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时,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这句话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单方面地传授知识,而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向同学请教,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在一次小组活动中,有一组学生的表现起初并不出色。然而,在讨论过程中,一位平时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解题思路,让整个小组茅塞顿开,最终取得了全班同学的赞同。这个小小的事件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他人的老师,只要我们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和平台。
此外,“三人行,必有我师”还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要善于从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吸取营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当我们看到其他教师的精彩课堂时,要思考他们是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课堂评价的。对于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要敢于面对并积极改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总之,“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古老的名言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教师,我们要将其铭记于心,以谦逊的态度不断学习,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进步,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电商市销系:张维
《论语·述而》是《论语》中的第七篇,此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篇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述而篇的著名文句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对教育工作者看待教学相长也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保持开放和学习的心态。无论是与同事、学生还是家长交往,都应该多看他人的优点;其次,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要加强引导,对自己要不断反思和改进;再次,注重自身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和榜样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最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改进不足之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它深刻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心态和处世哲学上的差异,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是尽量保持冷静和从容,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大喜大悲,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耿耿于怀,长时间处于焦虑、忧愁之中。
二是注重注重道德修养,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为名利所动,不要做出一些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损害自己的声誉。
三是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勇于承担责任不能为了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
四是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为善,生活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与他人产生矛盾和冲突,积极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
五是积极乐观对待生活,懂得珍惜现在、享受生活,不要因为一些挫折和困难而失去信心和勇气,从而不断沉沦。
总之,《论语》述而篇向我们展示了孔子的思想,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智慧和修养。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与教学体会
商学院 电商市销系:张潇宇
作为一名刚入校一年的高校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为了给学生一碗水,我必须让自己拥有一桶水,因此我始终在寻求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论语·述而篇》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教育智慧的窗户,特别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给了我极大的启迪。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这种教育方式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启示,提醒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而非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段话反映了孔子淡泊名利、追求道德的人生态度。这对我这个现代教师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这个物质诱惑无处不在的社会里,保持一颗纯净的、专注于教育事业的心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在课堂上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述而篇》还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其对仁德的阐释,“三人行必有我师”让我明白,教师也是学习者,我们要向每一个身边的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同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也激励着我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致力于提供给学生最前沿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论语·述而篇》的深入学习,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秉承孔子的教育理念,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道德、有知识、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我深信,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这些优秀的教育思想,才能不负教师这一光荣称号,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述而篇第七——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部门:周晓燕
孔子在《论语》中的这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深刻阐述了其教育哲学和教学方法,对于当代高校教师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不愤不启”意味着当学生没有达到一种迫切想要了解、探索知识或解决问题的状态时,教师不应过早地给予启示或答案。这里的“愤”可以理解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问题的困惑或思考的不满足状态。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求知的“愤”,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
其次,“不悱不发”则强调了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但尚未能清晰表达或理解某个概念、原理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这里的“悱”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表达上的困难。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学生的这些“悱”,通过提问、讨论或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最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指出了教师在教授知识时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学生在教师举出一个例子后,不能自行推导出其他相关的情况或结论,那么教师就应该停止进一步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论语·学而》学习心得
商学院 晋军刚
周末我深入研读了《论语·雍也》,本篇有很多关于仁和礼的记录,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夫子对自己要求还是很严格的,经常反思自己,忠就是工作做事要尽力,当老师上课就要尽全力教育学生,生活中和朋友相处要讲究信任,说话算数,一起努力一起担当,当然碰到不讲信用的人也不要太生气,远离烂人就好,学习传授的知识练习了没有,王阳明的著作《传习录》就因此而来,要想做到以上四点:时刻反省自己,工作中尽力、交友中守信、学习中勤练,并不是那么容易。与此同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要求的更加细致,回家要孝顺长辈,外出要敬爱师长,少说话,说了就要有信用,看来孔夫子喜欢踏实一点的人,对大家都要关爱,多亲近仁者,也就是说要周围人搞好关系,特别要多和高尚的人交往,提升自己境界。当以上做人的事情做好了,就要好好做事,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学习,其实孔子特别告诉我们,行动更重要,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提升自己。最后,孔子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要做到喜欢贤德超过喜欢女色,这一点太难了,天下很少人能做到,尽力孝顺父母,很多人能做到,尽力效忠工作,一半的人能做的,尽力信任朋友,一半的人能做到,如果你都能做到,说明学会践行了高尚的仁德。
《论语·学而》篇同时还谈到了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所谓君子,想的不是吃喝玩乐这些普通欲望,吃饭简单点,居住普通一些,这些都没关系,做事情要敏锐积极,说话要谨慎守信,经常请有道之人引导指正,这就是好学之君子也。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就是说贫困穷苦时,也依然热爱仁道,富裕发达时,也不忘谦卑恭敬。后来孔子非常同意子贡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在道德学问上要敏事慎言,同时又要乐道好礼,要反反复复修炼,认认真真反思,总之一句话,要道为体,德为用,中庸一以贯之。
晋军刚
2024.6.2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有感
在探索知识的广袤天地间,有这样一句古训深深触动了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出自《论语》,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学习的三个层次,让我对学习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感悟。
首先,“知之者”指的是那些仅仅掌握知识表象的人。他们或许能够复述事实、列举定义,但知识于他们而言,仅停留于记忆层面,缺乏深度与活力。这种学习状态,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的认知需求,却难以激发真正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曾有一段时间也处于这样的状态,学习似乎成了一项任务,而非探索的乐趣。
然而,当我跨入“好之者”的行列,一切开始不同。这一阶段,我开始对所学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驱使我主动挖掘知识背后的故事,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开始参加讨论、阅读扩展资料,甚至在业余时间也乐此不疲地沉浸在相关书籍和研究中。这时的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如同朋友般陪伴着我成长。
最终,我向往并努力达到的境界是成为“乐之者”。在这个层次上,学习不仅仅是追求知识或满足兴趣,它变成了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内心的喜悦源泉。就像艺术家醉心于创作,科学家沉迷于实验,我开始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纯粹的快乐,享受每一次思考带来的挑战与突破。这种状态下,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能保持乐观与坚持,因为内心的热爱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
总之,从“知之者”到“乐之者”,是一场心灵的蜕变,是对自我认知的不断深化。这段旅程教会了我,学习的价值远不止于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发现自我,享受过程,最终达到心灵的自由与满足。正如孔子所言,当我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才能真正领略知识的无限风光,实现生命的充实与绽放。
读后感:《论语·先进篇》
财管系:侯宝珍
《论语·先进篇》主要讨论了学习与品德的关系,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君子不器”的概念,强调了君子应超越具体职能的局限,成为一个多面向的人才。
阅读这一篇章,我被孔子关于君子品质的深刻见解所感动。他认为,真正的君子不应仅仅局限于一种技能或角色,而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能力。这对我们今天的职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启发性,鼓励我们追求终身学习和多方面的自我提升。
孔子还提到,“学而优则仕”,这表明他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这一教诲不仅令我思考个人成长的目标,也让我重新考量现代教育的意义和方向。
总之,《先进篇》不仅增强了我对学习和成长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于如何在社会中贡献自己的才能进行深思。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商学院:侯晓华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近日深入学习了《论语》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一经典语句,深感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与现代教育理念有着紧密的契合之处。以下是我对这句话的学习体会和心得。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简洁明了地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不同态度。君子能够广泛团结他人,与人为善,不刻意拉帮结派,而是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而小人则往往为了个人利益而结党营私,不顾及整体的和谐与公正。
作为高校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这句话在教育领域中的现实意义。首先,它提醒我要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个人喜好或偏见而偏袒或歧视某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其次,这句话也启示我在同事关系处理上要有大局观和包容心。在教育工作中,我们需要与同事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只有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同事,才能建立和谐的团队关系,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同时,我也应该学会包容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贡献,避免因为个人恩怨或利益冲突而影响团队合作。
此外,这句话还让我反思自己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是否存在偏颇。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环境,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成长氛围。
总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和人际交往的智慧,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论的指导。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其内涵和意义,将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7
商学院财务管理系:黄安邦
最近,全校所有师生都在学习经典名著《论语》。其中“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对高校教师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和谐的关系,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不盲目附和或妥协。
1. 教学方面
在教学工作中,高校教师应秉持“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思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兴趣和潜能,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这些差异,并努力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科研方面
在科研工作中,高校教师同样需要坚持“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科研领域充满了竞争和合作,但真正的君子能够在合作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同行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研究特色和独立性,不断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学习《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心得体会
部门:商学院雷鸣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承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与哲理,指导着个人修养和社会行为。其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深刻见解,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体会。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人之不己知”,意即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认可自己。这种心理在我们生活中并不罕见。许多人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渴望自己的价值被他人看到。然而,孔子提醒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关注别人是否了解和认可自己,而是应更加关注自身的修养和品德。
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许多人更加注重外界对自己的评价。点赞数、关注量成了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之一。然而,这种外在的评价并不能真正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孔子的话告诉我们,不要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而是要专注于自身的内在修养和提升。
患不知人也
“患不知人也”,意即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不识别他人的价值。这反映了孔子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在与人交往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表现,更要学会理解和欣赏他人,识别他人的优点和长处。这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工作和生活中,领导者和管理者尤其需要具备这种识人之明。只有了解和识别他人的才能和潜力,才能做到知人善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整体优势。对于普通人来说,懂得欣赏和理解他人,有助于建立真诚、友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交环境。
通过学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深刻体会到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更加注重自我修养和对他人的理解。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1. 专注自我提升: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而是要注重自我的提升。不断学习和反思,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让自己的内在更加强大和丰富。
2. 学会理解他人:在与人交往中,要用心去理解和欣赏他人,识别他人的优点和长处。通过真诚的沟通和交流,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
3. 提升领导能力:对于领导者来说,识人之明尤为重要。只有了解团队成员的特点和优势,才能做到知人善用,带领团队实现更高的目标。
4. 构建和谐社会:每个人都应关注和理解他人,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减少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孔子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提醒。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自我反省和提升,学会理解和欣赏他人,共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这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了力量。
《论语》心得写作七
财务管理系:李萌
在人际交往的复杂网络中,我们时常被各种言语所包围,但真正能够洞察人心、理解他人本质的,往往不是那些华丽的辞藻,而是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力量的行动。通过深入体会“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一原则,我不仅对人际交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反思,并产生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和感悟。
首先,我认识到言语和行动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人们往往会用言语来展示自己的优点和承诺,但真正能够体现一个人品质和能力的,还是他们的行动。言语可以轻易地说出,但行动需要付出真实的努力和时间。因此,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时,不能仅仅被他们的言语所迷惑,而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行动。
其次,我意识到言行一致的重要性。一个真正值得信赖的人,不仅会说得好,更会做得好。他们会在承诺之后付诸行动,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这种言行一致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因此,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做到言行一致,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同时,我也发现,在观察他人的行动时,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平静和理性的心。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做出一些与我们期望不符的行为,这时候我们不应该轻易地做出评判或下结论,而是应该尝试去理解他们的处境和动机。通过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人,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他们的真实品质和能力。
此外,我也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和坦率是非常重要的。与其用华丽的辞藻来掩饰自己的不足或赢得他人的信任,不如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真诚和坦率的交流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建立起更加坚实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最后,我深刻体会到“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一原则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通过不断观察他人的行动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这种原则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更加健康的人际关系。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持“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判断。同时,我也将努力提升自己的行动能力,用实际行动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我相信,只有这样,我才能在人际交往和职场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财务管理系:梁高越
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不仅是其个人品德的写照,也是其教化万民,追求理想人生境界的途径。这句话出自《论语》,展现了孔子通过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五种美德来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内心的平和。在当今社会,这五字箴言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指导行为与修养的准则。
“温”,即温和,是指在待人接物中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急躁,不偏激。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一颗温柔的心,能够缓解人际间的摩擦,促进和谐的氛围。当我们面对挑战与冲突时,以温和的态度回应,往往能够更好地沟通,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案。
“良”,意味着善良,是内心深处对善的执着追求。在社会的每个角落,善良的行为如同春风化雨,温暖人心。无论是对家人的关怀,还是对陌生人的帮助,善良都是我们最宝贵的品质,它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正能量,促进社会正向循环。
“恭”,表示恭敬,是对他人的尊重与敬意。在职场、学校乃至日常生活中,保持恭敬的态度,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恭敬不仅是外在的礼节,更是内心对他人的认可与欣赏,是文明社会的基石。
“俭”,强调节俭,不仅是物质上的节约,更是精神上的简约。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过度消费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节俭提醒我们珍惜资源,避免浪费,追求质朴而充实的生活。同时,精神上的节俭,意味着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和烦恼,回归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让”,指的是谦让,是个人修养中的一种高度。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谦让看似与成功的追求相悖,实则是智慧与格局的体现。懂得退让,不仅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还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合作,展现个人的胸襟与气度。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句话道出了孔子追求的与众不同。他追求的不是权势、财富或名声,而是通过内在的修养达到与人为善、和谐共生的境界。这种追求,超越了物质与表面的成功,触及了人性的光辉,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价值实现。
总之,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提升,也是对社会风尚的引领。在现代社会,这些美德仍然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它们帮助我们构建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正向发展。通过实践这些美德,我们不仅能够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幸福,也能够以一种更为高尚的方式影响周围的人,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7
商学院财务管理系:强哲婷
孔子曾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对我而言,是对教育职业精神的完美诠释。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学生和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超越固定模式的适应力和道德准则。
在课堂上,我不断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节奏,所以我不能一味地坚持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个性化教学,我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发掘和发挥各自的优点。
在生活中,我也努力实践这一理念。无论面对何种情况,我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偏执,不固执,而是根据情境做出最合适的选择。这种灵活而坚定的态度,让我在教育道路上更加从容不迫。
但在这过程中,我始终坚守着“义”——那就是对学生负责、对教育忠诚的信条。无论是在学科教学上,还是在品德培养上,我都力求做到最好,给予学生最正面的影响。因为我相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灌输。
“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是我作为教师的生活哲学。在教育的道路上,我愿以开放而坚定的姿态,不断前行,用知识、智慧和爱心,点亮学生的心灵,引领他们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这就是我在生活和教学中的所思、所行,也是我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对于“义之与比”理解的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商学院财管系:王彩利
这周当我读到孔子所说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时,我深感这句话的深刻与智慧。这不仅是对君子和小人行为方式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哲学的一种阐述。
“君子求诸己”意味着君子在面对问题、遇到困难时,首先会从自身寻找原因,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他们深知,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精神,是君子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关键。
相比之下,“小人求诸人”则是一种推卸责任、逃避问题的表现。当遇到问题时,小人往往会把责任归咎于他人,从不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他们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也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这种依赖他人、逃避问题的行为,只会让他们陷入困境,无法真正成长。
从这句话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而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从自身出发,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如果我们总是把责任归咎于他人,或者逃避问题,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成长,也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有勇于面对问题的勇气。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要害怕,不要逃避,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它,从自身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长,才能不断进步。
总之,“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面对问题时应有的态度。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这一原则,不断自我反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财务管理系:王晓敏
读罢《论语子罕》,我深感其言简意赅,却蕴含了深厚的哲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教学与人生智慧。
孔子在《子罕》篇中,强调了谦虚、好学和自省的重要性。他提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启示我在教学中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误导学生。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保持求知的热情,勇于提问,共同探索。
此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和不可逆。作为教师,我要珍惜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刻,尽我所能地传授知识,引导他们成长。
在品德修养方面,孔子强调“德不孤,必有邻”。这让我明白,高尚的品德不仅会赢得他人的尊重,更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作为教育者,我要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论语子罕》中的每一句话,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在教学和生活中的不足。我深感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未来,我将以更加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成为一名更好的教师。
《论语》心得:以经典之光,照亮暑期之路
商学院 邢姝媛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深感《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之作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价值。在暑期这个相对自由的时间段里,如何引导学生们以《论语》的智慧来度过,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论语智慧与暑期规划
《论语》中强调“学而时习之”,这不仅仅是对学习的指导,更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启示。暑期是学生们自主规划、自由安排的时间,如何让他们在这段时间里既有所学,又有所乐,是我在制定暑期规划时着重考虑的。我鼓励学生们将《论语》中的思想融入日常生活,如通过读经典、写心得、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同时也在实践中体验儒家的智慧。
二、自我提升与《论语》智慧
在暑期中,我引导学生们通过自学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我推荐他们阅读《论语》的相关书籍和文章,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心得体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还能够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例如,他们可以在学习中注重“温故而知新”,在社交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社会实践与《论语》智慧
除了自我提升之外,我还鼓励学生们利用暑期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例如,他们可以在志愿服务中体验到“仁爱”的力量,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到“和谐”的重要性。这些实践经验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反思与总结
在暑期结束后,我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总结反思。在这次反思中,学生们纷纷表示,《论语》的智慧让他们受益匪浅。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还学会了如何以儒家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只有将《论语》的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够真正地体验到它的价值。
五、展望未来
作为大学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们学习《论语》等经典之作,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体验儒家的智慧。同时,我也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和期望。
总之,《论语》的智慧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暑期这个相对自由的时间段里,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们以《论语》的智慧来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儒家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秀人才。
学习《论语·卫灵公篇》心得体会
商学院财务管理系:杨玉娥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整天不吃饭、不睡觉,只是在那里苦思冥想,这样对问题的解决是没有帮助的。相比之下,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对教师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他们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
2. 启发思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但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思考,避免无效的苦思冥想。
3. 平衡理论与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4.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5. 终身学习: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6. 激发兴趣: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而非负担。
7. 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节奏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8. 鼓励探索:教师应鼓励学生探索未知,对世界保持好奇心,这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对教师而言,它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和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
再读论语
商学院财管系:张 晗
为政第二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识当中不断领悟出新的道理来,这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方法。”
说明:所有的参考书都把这翻译成“能通过温习旧知识而探索出新知识来,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我觉得这种理解有些偏颇。这样说的话,温故而知新就成为教师资格的标准了?师,有效法的意思,就是大家可以学习和效法温故知新的这种方法才对。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功能比较单一。”
说明:这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意思是人可以学很多知识,掌握很多技能。当然,也不乏样样都懂点,没有一样能精通的。有句老话就说“艺多不养家”,意思是大家不要企图啥都想学,最后都不专业。这当然得因人而异,还是不要受自己所学专业的限制,广泛涉猎,没准会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有更大的发展也未可知。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老师如何才算君子。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自己能做到的或者做得效果比较好了,再说出来。”
说明:这句话意思是说自己都做不到或者不知道做的效果怎么样就劝别人去做,这是不对的。有些人想法很多,主意很多,给别人说的是一套一套的,但自己都没做过,或者自己都不做,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就让别人去做,这是不合适的。自己有想法,经过实践是正确的,再给大家讲出来,才有适用性和价值。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一心为公而没有私心;小人自私自利,没有公心。”
说明:大部分参考书都认为“周”是团结,“比”是勾结。所以一般都翻译成:“君子是团结,而不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团结。”有些参考书说“周、比”二字,古注或作“公私”讲,或作“义利”讲。意思是君子办事,为公,而不为私。小人办事,为私,而不为公。
我觉得后者翻译更符合逻辑。因为这个“团结”和“勾结”只是范围的不同,况且要团结大多数也不是很容易,其实往往团结的是小部分,和勾结没多大的区别。“团结”是个褒义词,“勾结”是个贬义词而已,区别并不是很大。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学习不加思考,就不会理解或者理解不透彻,运用知识的时候心里就没谱,很困惑;整天思考而不去学习和探究,就会疑惑不解而困顿,思考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说明:这句话不同的参考书翻译也各不相同。有些翻译为:“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有些翻译为:“学习圣贤经典而不精心思考其义理,在运用时就会背经离道,以至于诬㒺圣人之道;只是一个人冥思苦想而不学圣贤经典,则精神疲惫而终无所得。”我觉得都是从一个侧面来理解这句话的,不是很全面。圣人之言,肯定揭示的是规律或者深刻的道理,我们不要拘泥于每一个字到底是什么含义,而重在如何把一个规律或者道理说清楚。学习这件事,我体会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仅仅是学习了,看了一遍书或者听了相关的课程,仅此而已;第二个层次是比较认真的学习了,通过背诵和刷题也记了不少,并且通过了考试。但这个的实际效果和第一个层次其实没有多少区别;第三个层次是经过思考,理解了,也记下来了,并且能灵活地去应用。所以学生学习很多都是不思考的,只要背下来或者按照一定的流程把题做下去就能得到高分,能及格,能过关。哪些真正能思考的学生,真正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了,不但考试能考高分,而且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因此,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的理解是学习不思考,就是死读书,读死书,尽信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似是而非,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真正在应用知识时候心里没底,很含糊;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一大堆问题解决不了,使人身心疲惫而心灰意冷,丧失信心而终无所得。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
孔子说:“迷信异端邪说,害处就很大了。”
说明:这句有些参考书翻译成:“(一个治学的人)如果偏执一端,不能够执两用中,这是最有害的。”,有些翻译成:“批判哪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还有些翻译成:“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我觉得都不是很妥当。“异端”就是异端邪说,一旦走火入魔,偏听偏信,被洗了脑,后患无穷。
《论语》学习心得
商学院财管系:张丽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句话蕴含的深刻哲理对于我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贤贤易色”,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尊重有贤德的人,并以此为榜样,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大学教师,我应当尊重和欣赏那些在学术上有成就、在品德上有修养的同事和学生。
“事父母,能竭其力”,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孝顺是做人之本。无论我们在事业上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教师,我应该引导学生将孝顺之心转化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只有关心他人、服务社会,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事君,能致其身”,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忠诚与奉献。作为教师,我应当忠诚于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我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同时,我也应该引导学生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强调了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更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同时,我也应该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尤其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诚信更为重要,只有真诚待人、言而有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商学院:郭敏
在《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六个原则,被视为道德修养的重要指南。对于弟子的教育,孔子认为应当从伦理教育入手,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其次,学习待人接物,做到严谨守信;这些根基打好后,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
首先,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表达了家庭和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孝顺父母不仅体现了个体对家庭的尊重和关爱,更承载了文化传统的延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同时,弟道尊重则强调了在社会互动中的礼节与尊重,通过尊长敬幼的实践促进社会和谐。
其次,谨而信的要求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在商业活动和社会互动中,信用是经济发展和人际关系良好的基石。泛爱众、亲仁则提倡广泛的仁爱之心,不分亲疏、不分族类地对待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最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鼓励个体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不忘自我修养与学问的追求。通过不断提升自我素养与知识水平,个体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还能够在个人发展中找到更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六个原则不仅是儒家道德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和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指南。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将这些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要教书,必须先育人,将育人融入教书的全过程,从而提升教学工作质量,保障育人效果。
学习《论语》“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治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的感想
部门:商学院财管系
当我深入研读《论语》中“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治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的篇章时,我深感其对于教育工作的深远意义。
首先,“贤贤易色”告诉我们,真正的贤能之人,不在于外表的华丽,而在于内心的谦逊和尊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内在的品质和修养,而非过分追求外在的虚荣和名利。我们要以身作则,展示出对知识和学问的尊重,以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包容和尊重。
其次,“事父母,能竭其力”和“事君,能治其身”强调了孝顺和忠诚的品质。在教育工作中,这意味着我们要对学生尽职尽责,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成长和进步。同时,我们也要以身作则,展现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为学生树立榜样。
最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则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与学生建立真诚、信任的关系,言出必行,做到对学生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兑现。这样的诚信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还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这段《论语》的篇章给了我深刻的教育启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和修养,尽职尽责地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同时以身作则,展现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通过诚信教育,我们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语·宪问第十四》心得体会
商学院:丁云
论语《宪问第十四》中,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以及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翻译为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对于“上达”、“下达”的解释,一是上达于道,下达于器,即农工商各业;二是上达即长进向上,日进乎高明;下达即沉沦向下,日究乎污下。
对于学习工作的的感悟是:进步来自于长期积累,最惊人的改变,是积累的改变。同样退步也来自于长期积累,最惊人的堕落,是积累的堕落。所以我们一定要不停地学习,一定要每天都进步一点点,坚持几年,会有大的收获。
《论语-宪问》篇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安琼英
学习了《论文-宪问》篇后,对于篇中“子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句话印象深刻。翻译后就是: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是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是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应当有所警戒了,当然,作为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就更要注意个人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改正自身不足。
学习《《论语》宪问篇心得体会
部门:学生教育与就业指导办公室 姓名:冯利军
通过学习《论语》宪问篇,我对儒家经典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篇内容丰富、意蕴深远的经典篇章,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教诲和人生智慧,而且对于我在工作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启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典籍,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宪问篇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孔子对于政治伦理、个人品德、教育原则等方面的见解。在这篇作品中,孔子讨论了君子的品质、为政者的责任、诚信的重要性等多个议题,展现了其深邃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治理智慧。
在学过《论语》宪问篇后,我对其内含的几个主要理论点进行了深入思考: 君子之道:孔子强调了君子应当具备的诸多美德,如“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启发我在工作中应追求高尚的品德,做到公正无私、谦虚谨慎。 政治伦理:孔子提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表明以道德为基础的治理才是长久之计。 教育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提出的这种启发式教学法对我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通过对宪问篇的深入学习,我认识到儒家思想在个人成长和社会治理方面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会持续深化这一学习过程,力求将儒家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之中,不断推动自身的成长和工作的进步。
学习《论语》宪问篇心得
正蒙一院 关莹莹
在学习《论语》的“宪问篇”时,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启示。这一篇章涉及到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君子的品德、个人修养、政治治理以及教育学习等诸多方面。以下是一些基于“宪问篇”的学习心得:
在“宪问篇”中,孔子多次提及君子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君子应当注重品德的修养,以诚信待人,以宽厚处世。同时,君子还应具备远大的志向,并且能够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学习《论语》时,我们要注意到孔子对于实践和积累的重视。正如“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表达的,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从小事和点滴积累中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日常的积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地提升自己。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并勇于改正自身的错误。在“宪问篇”中,孔子提到“不逆诈,不妄行”,意指君子不会预先怀疑他人欺诈,也不会轻率行事。这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真诚和慎重的态度,对待他人要有信任,同时也要有自我约束,不做轻率的决定或行动。
在“宪问篇”中,孔子还谈到了礼的重要。他认为礼不仅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更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通过遵守礼节,人们可以保持和谐的关系,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最后,《论语》中的“宪问篇”还教导我们如何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比如,“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说话时不感到惭愧,那么他在做事时也会遇到困难。这提醒我们在言行举止上要谨慎,说出去的话应该是自己能够做到的,否则就会失去信誉。
总之,《论语》的“宪问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发展。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学习和体会其中的道理,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正蒙导师经典研读 第十五周心得
正蒙一院 梁娅妮
上周我们组一起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宪问篇”。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孔子说:“身为读书人却留恋安逸,便不配为读书人。”孔子的这一句话鞭策入理,而且放在现在依然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作为老师,我们的职业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职业的,我们面对的都是独一无二的灵魂,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行,这是世界上最复杂而且是最伟大的职业,因为我们这是在塑造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在修身养性,让自己更加感受到生命和教育的独特魅力。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享受安逸,一定要多读书写作,每天都要不断进步提升自己;不应该仅仅把教师当成谋生的工作,也是要把教育当成事业和命业,没有对教育的无限憧憬和热爱,我们的生命怎么会在和孩子的链接中绽放无限的光彩呢?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说:“说的多,做的少,君子以为耻。”这句话对于作为老师的我们来说真的太适合了。当我们老师局限于用唠叨来改变孩子的时候,他们几乎不会改变的。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但是没有行动的语言就是华丽的辞藻对人生没有丝毫的用处。当我们只是唠叨却不去做的时候,不用君子,孩子们都会感到为我们羞耻。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用行动来引领孩子影响孩子,没有行动力的老师是不会获得孩子的喜爱,也走不远的。首先我们就要身体力行去做到,用行动指引孩子的行为比着语言有用一万倍,而且我们还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从原生家庭出来的孩子,用心追求学习和上进,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的生命更有宽度和厚度,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深刻地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
正蒙一院 刘赞
《宪问第十四》讨论了很多关于做官为政的问题,总体感悟是德重于能。作为一名管理着众多学生的老师而言,“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这一句点拨了我的教育理念。
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不论从事哪种职业,心思被安逸或精致的生活追求所占据,自然放在工作上的精力就会少,深度灵活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就会打折扣。尤其是一个读书人,如果贪图物质享受,那么他的思维势必会受到羁绊,久而久之做出的学术可能会“剑走偏锋”。
“学而优则仕”,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将光和热挥洒得更广泛。作为读书人,“大丈夫志在四方”“以天下为己任”,如果单纯为了“仕”,也不能称为一个合格的读书人;同时要能忍受的了孤独寂寞,才可能有所成就,从而为社会和国家乃至世界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五育并举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校教育除了技能,注重德行至关重要。避免培养成最终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多关注个人利益而放弃集体利益。高超计算机技术剽窃银行密码、高深金融技术掀起金融海啸等恶性事件是教育走偏的可悲之处。
在校生,抓好价值观教育,扭转就业观念,势在必得。
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 任芬芬
《论语·宪问》是《论语》中的一部分,主要涵盖了关于政治、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讨论。阅读和理解这一篇章,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重视个人修养:孔子强调个人品德的培养,认为这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吾日三省吾身",提醒我们要时常反省自我,提升道德品质。中庸之道:宪问篇中的"过犹不及",体现了儒家追求的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寻找适度的平衡。无论是对待人还是事,都要避免过于激进或保守。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提倡以道德来治理国家,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以此引领社会风气。知人识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诫我们不要过于关心别人是否了解自己,而应更关注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他人,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鼓励我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敬畏,时刻警惕自己可能失去学习的机会。公正与报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提倡以公正对待怨恨,以恩德回报恩德,这不仅是个人品行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通过深入学习《论语·宪问》,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理解并实践儒家的伦理观,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正蒙导师经典研读 第十五周心得
正蒙一院:申洁
本周是正蒙导师经典研读第十五周学习,以宪问开始。
本篇共计44篇。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在《述而》篇第13章里,孔子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又提到“耻”的问题。孔子在这里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无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在本章第二个层次中,孔子又谈到“仁”的题。仁的标准很高,孔子在这里认为脱除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人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说就不得而知。显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这是一种为政之道。当然,今天这样的作法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在一些为官者那里,更是精于此道,这是应当给予批评的。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通过学习本章节感受到孔子对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的学习,感受到道德,仁德的影响力,有这样的修身修已才可能达到仁人并去影响他人。
读《论语》心得体会
部门:教研办俞稳杰
宪问篇是上论《里仁》篇的发挥与引申。《论语·宪问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宪问的对话,展现了宪问的聪明才智和求知欲望。作为大学老师,阅读《宪问篇》让我对于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宪问孔子关于智慧和知识的问题,孔子回答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告诉我们,智慧和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具备智慧和知识,才能在面对困惑、忧虑和恐惧时保持冷静和坚定。作为大学老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成为具备智慧和知识的人。
宪问还问孔子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是一种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实践。同时,学习也应该是一种乐趣和享受,与朋友共同学习和交流,不因他人的无知而生气。作为大学老师,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满足。
宪问还问孔子关于为人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同理心和善良的品质,不对他人做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作为大学老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阅读《宪问篇》,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大学老师的使命和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同时,我也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满足。此外,我还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综上,《宪问篇》让我对于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和实践《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老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蒙导师经典研读 第十五周心得
正蒙一院:张馨予
本周是正蒙导师经典研读第十五周学习,开启了论语十四的学习。
本周学习的是第十四章,宪问篇。
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见利思义是看见钱财利益,要想到道义,形容廉洁自守。这对后世也非常具有警示作用,对利的追求,应受到一定制约,应当不失德义,如若人们取了不义之利,则心不安,受之有愧,而且他人不服,法也不容,甚至后患无穷。为了一已私利而置德义于不顾的人,是有失人格的人,这类人定会为人所不齿。
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 翟小艳
在深入学习《论语·子路篇》之后,我对于孔子的教育理念及其弟子子路的品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言行举止、教育理念都深深影响着我。
子路,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其忠诚、勇敢、直率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敢于直言老师之过,也勇于实践老师的教诲。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子路的期望和教导,而子路也始终努力实践,不断完善自我。
在学习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孔子深知每个学生的性格、才能和兴趣都有所不同,因此他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同时,我也被孔子和子路之间的师生情谊所感动。孔子对子路的关爱和期望,以及子路对孔子的尊敬和信任,都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这种情谊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也存在于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论语·子路篇》还让我认识到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我们应该注重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总之,《论语·子路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深刻理解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子路的品质特点,还领悟到了因材施教、尊重他人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这些启示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习《论语子路篇》心得体会
一天,子路与老师孔子闲聊,子路说老师啊,我看卫灵公有把您留在卫国从政的意思,假如这是真的,您将怎样做呢?孔子回答说我会先正名。子路表示惊讶,他说有这样的事啊,正名这么重要吗?请老师指教。孔子说子路啊,你真愚笨啊,先正名你都不懂吗。什么事情不懂就说不懂好了。
孔子对名正言顺重要性的解释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里的名,不等同于名字,而是指名分。什么是名分?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就是有名分,有授权该你负的责任,该你挑的担子。名分是权利的来源,与利益紧密相联系。作为从政来说当然是名分第一,授权第一,然后是利益。授给你名分的同时,也就授给了你权利,并获得相应的利益。
名分不仅对于权利、利益而言,也是对于物质的性质而言,正名的重要性还在于“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什么东西什么特性;什么特性该有什么名字,给予分门别类,已备其“别物致用”,否则就乱套了。“正名”当然还包括思想认识,与对相对真理的把握上。南怀瑾先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包括了文字及理论。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会成功的。”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和“不合理的事情”却干的很带劲,做得很带劲,实在是司空见惯了,“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说人认识的偏差与具体行动与认识的准确与否,总是有距离有偏差的。是不是聪明人,是不是君子,就在名实把握的尺度上。你说你是唯物主义者你讲的话,你写的文章你做的事情都是以唯物主义为圭杲,才能叫名实相符。中国文化重视名正言顺更重视名实相当,名实相符名实一致否则就是名不副实。
正蒙一院四组:杜岳霖
学习《论语子路篇》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 第四组 胡景花
孔子对名正言顺重要性的解释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里的名,不等同于名字,而是指名分。什么是名分?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就是有名分,有授权,该你负的责任,该你挑的担子。名分是权利的来源,与利益紧密相联系。作为从政来说当然是名分第一,授权第一,然后是利益。授给你名分的同时,也就授给了你权利,并获得相应的利益。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名分,“守慎正名伪诈自止。”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名分,该干什么干什么,该得什么得什么,虚伪诈骗的事情就不会有了。现在看这些话过于理想化了。从理想的角度看该你得的,你得;不该你得孔子讲正名,还是就从政而言的。所以孔子接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道理很浅显,你是一名后勤人员,你偏要管作战部门的事情谁听你的?让你去某某处担负责任,你却不是该处的处长、副处长谁听你的?说话没人听,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你的理想就不能实现,你的才干就不能发挥,你再宏伟计划,也一定要落空。孔子的原话是“事不成礼乐不兴”,这里说的“礼乐”,当是指法律制度的健全,因此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也就是说,你对合理社会的构想不能落实也就无法建立健全的社会体系,法律制度就会赏罚不明,就会是非不分就不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约束别人,不知道如何处事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生活在社会上。因此作为君子,你必须把你的名分告诉大家,公布于众把你该负的责任说出来,该挑的担子担起来,而且说了就要做,承诺了就要兑现,不说假话兢兢业业。
在阅读《论语》的子路篇时,我深深体会到了孔子对品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视。这一篇主要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路的对话,展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在与子路的对话中提出了这一观点。我认为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三种品质:智慧、仁爱和勇气。智慧使人明辨是非,不被迷惑;仁爱使人心怀宽广,不为小事担忧;勇气使人敢于面对困难,无所畏惧。这三种品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人格。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在子路篇中多次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同时,他还提倡诲人不倦的精神,即在教育他人时要有耐心和恒心。这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在学习过程中,我应该不断追求进步,同时也要乐于分享知识,帮助他人成长。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是孔子在子路篇中提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我们应该用正直的态度来回应怨恨,用恩惠来回报恩惠。这种处世哲学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公和怨恨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用正直的态度去化解矛盾;而在他人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时,我们应该感恩在心,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他人的恩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在子路篇中还提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先修养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家庭;只有管理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这一思想对于我个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学习《论语》的子路篇,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思想不仅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指导意义,也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这些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学习《论语子路篇篇》心得体会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不可不说,《论语》是一部凝聚着先贤智慧的经典。
《论语·子路篇》主要内容是子路认为孔子重视名分有些迂腐,于是孔子向他阐述“正名”的重要性:“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一番推理式的教诲,虽然称不上文采斐然,但却环环紧扣,观点鲜明,估计子路听后也大有收获吧。这不禁让我想起欧洲的一首小诗:少了一个铁钉, 丢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只马掌, 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 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这与孔子的理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感受到“细节决定成败”,故“一步,一步,步步谨慎:一念,一念,念念留心。”
《子路篇》讲樊迟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想学习农事而孔子表示反对。樊迟出门后,孔子感叹道:“小人哉,樊须也!”樊迟的初衷是好的,而孔子却称他为“小人”,可见“小人”的含义不全是“道德败坏的人”,还有“不懂‘道’的凡夫俗子”这一类的意思。诚如是,则许多语句的意义都可以重新进行解读(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句,应该是不懂“道”,不豁达的人,才会经常忧愁)。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从古至今,“言必信,行必果”被许多人奉为信条,应该是良好的品质,而孔子却说这种人是“小人”,大概也是说他们没有达到真正的“道”的境界吧。
诵读《论语·子路篇》,不仅让我汲取到了古人的智慧,还令我获得了新知,我大概也算得上是“受益匪浅”了吧。
正蒙一院四组:李跃强
〈论语·子路篇〉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四组 李郑
《论语·子路篇》涵盖了诸多关于政治、道德、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智慧,阅读之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在子路篇中,孔子强调了“先之劳之”的为政理念。这意味着领导者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而后使民众勤劳工作。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想要引领他人,自己首先要做到积极主动,勇于担当。只有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才能激发他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一警句让我明白了名分和秩序的重要性。在社会交往和工作中,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遵循合理的规则和程序,是顺利推进事务的基础。如果名分不正,言行就缺乏依据和公信力,难以达成预期的效果。
孔子对于“言必信,行必果”的评价也给了我新的思考。通常我们认为言出必行是一种美德,但孔子指出,这只是“硁硁然小人哉”。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诚信并非盲目地坚守承诺,而应在坚守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有时候,过于固执地追求言必信、行必果,可能会陷入僵化和短视,忽略了更高的道德原则和长远的利益。在这一篇章中,孔子对于“政”的见解令我印象深刻。他提出“先之劳之”,强调领导者要身先士卒,为民众做出表率,而后使其勤劳工作。这使我明白,无论是在团队协作还是社会治理中,引领者的以身作则至关重要。只有自身积极投入,展现出勤奋、负责的态度,才能激发众人的热情和努力,共同朝着目标奋进。
此外,子路篇中还提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使我明白,在与人相处时,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追求和谐共生而非盲目附和。一个有修养的君子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在多样性中寻求共识;而小人则往往表面上迎合,内心却充满矛盾和争斗。深入研读《论语·子路篇》,我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更能为今人的生活指引方向。它让我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以更加明智和豁达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将继续从这部经典中汲取营养,努力践行其中的教诲,让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总的来说,《论语·子路篇》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让我在为人处世、道德修养、社会责任等方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我将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努力践行孔子的教诲,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品德、更有智慧、更有益于社会的人。
《论语·子路篇》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四组 潘国红
本周学习了《论语·子路篇》,本篇中我印象深刻主要有孔子对于政和教的论述。尽管孔子的政事主要是和国家有关的管理活动,其实对于学生管理和家庭管理都有启发意义。
第一章中子路问政,孔子说:“先之,劳之。”子路请孔子再多说一点,孔子说:“无倦。”大意是,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要身体力行带好头,让老百姓辛勤劳作,不要倦怠。这些对于正蒙导师展开学生管理工作,也很有启发意义。我们正蒙导师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同时还要持之以恒地去做(这一点通常做到难度很大,因为我们都只是普通人,每天难免会有各种遭遇和不同的心情)。我想到我的一个正蒙学生,他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床底下的卫生常常不忍直视,我帮他打扫过一回,督促过多次,但是效果依然不明显。学习完本章,我觉得我的身体力行主动打扫的次数依然不够,多帮着打扫几回多交流几次或许效果才更明显。
第二章中仲弓问政,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大意是给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别人小的错误,提拔优秀的人才。这里依然是一个“先”字,对于正蒙工作而言,正蒙导师要带好头,同时也也要用好人(让表现好的学生担当宿舍长和学社长),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生和同事)。
第六章是孔子的名言,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原意是“统治者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统治者行为不正当,纵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信从。”对于任何从事管理工作的人而言,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管理者的行为必须正当,这样在组织中的管理规范和条例才有可能被内化,组织才有可能形成一个自组织结构,自发自动地运行,实现真正扁平化的管理。
第十六章叶公问政,孔子说:“近者说,远者来。”孔子的意思是“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方的人慕名而来。”这不就是大学中的“亲民和止于至善”吗?亲民有一个过程,先是身边的人,然后是距离远的人,如果很远距离的人都过来投奔,这不就是趋于“止于至善”吗?
第九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为“教”比“富”更重要。这里富主要是物质方面,教主要是精神、社会秩序方面。
第三十章,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用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老百姓打仗,这是让他们去送死。我想如果老师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和理念就让学生实践(考试),这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马上期末考试,我们需要给学生必要的练习和提醒。我们要教学生明道,打开学生的自我设限禁锢,解放思想,提升主动性。
学习《论语·子路篇》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四组:孙峰涛
《论语》中的“子路篇”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弟子子路的对话和交流。在这篇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教育、修养和人格塑造的深刻见解。
首先,子路作为孔子的学生,展现了一种虔诚的追求和学习态度。他不断向孔子请教问题,希望从孔子的智慧中得到指导和启发。这种学生的姿态告诉我们,学习应该虚心接受教诲,不断进取,而不是自满和停滞不前。
其次,孔子在与子路的对话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行为和处世之道的原则,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这些原则不仅指导着个人的行为准则,也对社会关系和政治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后,子路篇还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和人性的关注。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其身,以求道德的完善,然后才能做到治家、治国、平天下。这种观点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核心,即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引导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论语》中的子路篇不仅仅是孔子与子路之间的对话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行为、道德和社会治理的智慧总结。通过深入理解和学习这些篇章,我们可以汲取到古代智者对于人生、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见解,对于我们的人生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子路篇》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四组·孙晓盼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问政治。孔子说:“自己先给百姓带头,然后让他们勤劳地工作。”子路请求多说一点,孔子又说道:“永远不要懈怠。”
无论政治也好,生活也好,还是工作也好,教育也好。孔子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无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我们作为个体的人想要影响更多的人,我们首先就要身先士卒,以身示范。只有我们行动起来,别人才能够看见,只有我们行动起来我们在安排同样的事情的时候别人才能信服地去执行。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说:“一个人只要本身行为正当了,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信从。”
行动是最好的教育。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家长和教师都应该以身示范的。有多少孩子在家长的唠叨和老师的漠视中葬送了自己的一生。我们总是认为对孩子好,但是这就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当我们只是用我们的人生经验来衡量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失败了,我们不仅仅为孩子树立榜样,我们更应该走进孩子的心灵,真正尊重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我相信这样的理念才可以真正引领孩子的一生。
2024年6月24日
《论语•子路篇》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四组•杨月洁
这篇《子路篇》普遍提到了孔子对于名分、诚信、言行一致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要性的论述,教导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缺憾和挑战。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复杂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而《论语·子路篇》中孔子强调的“正名”思想提醒我们,正确的名分和秩序是社会和谐与有效治理的基础。文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让我意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公共事务,都应该追求合理的名分和正当的程序,这对于建立公众的信任和推动事情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同时让我学到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缺憾和不如意。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和遗憾,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些情况。通过内心的平和与对人对事的尊重,我们可以减少过失,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从而减轻遗憾带给我们的负担。
此外,孔子对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描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君子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而不是盲目随众。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尊重差异,学会和谐相处,而不是简单地追求表面的一致性。
通过对本篇的阅读和思考,让我在工作生活中也能找到平衡和成功的路径,通过实践孔子的教诲,可以在个人修养、社会关系以及领导力方面不断提升自己。我也明白了尽管技术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如诚信、正义、和谐,仍然是我们应当遵循的,这些古老的智慧会在我处理人际关系、提升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会有更多的启示和进步。
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 朱连周
在深入研讨了《论语》中的“子路篇”后,正蒙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与教诲。这些箴言不仅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更在实践中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子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其直率、忠诚和坚毅的性格而著称。在“子路篇”中,我们见证了子路与孔子之间的师生情谊,以及他在孔子的教诲下,逐渐成长为一位品德高尚、有勇有谋的君子。
我们特别被子路对“仁”的执着追求所打动。他向孔子请教:“君子亦有忧乎?”孔子回答说:“无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句话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君子,其内心是坦荡的,他们通过不断自我反省,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仁”的标准。这种对“仁”的坚守,使得君子在面对任何困难与挑战时,都能保持从容与淡定。
子路还向我们展示了“勇”的真谛。他曾在老师面前发誓:“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种与朋友共患难、同甘苦的勇气,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与亲朋好友共度时艰。
在“子路篇”中,我们还学到了许多关于“礼”的学问。孔子曾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在行事时必须以“义”为准则,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与融洽。
通过对“子路篇”的学习,我们更加明白了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将以这些价值观为指导,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勇有谋的君子。同时,我们也希望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论语·述而篇》心得体会
商学院旅游管理系:曹晗
作为一名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教师,我时常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近日,我重温了《论语·述而篇》,其中的教育思想与人生哲理让我深感启发,对于空中乘务专业的教育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论语·述而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为人的准则。其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句话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体悟。在空中乘务专业的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与自我探索的精神。空中乘务工作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胜任这一岗位。
同时,《论语》中提倡的“温故而知新”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在空中乘务专业的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新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温习旧知,从中发掘新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学生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在空中乘务专业的教育中,我也深切体会到了“诲人不倦”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作为教师,我们要耐心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除了教育思想的启发,《论语·述而篇》中的人生哲理也让我受益匪浅。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为金钱和名利所动摇。在空中乘务专业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空中乘务员。
此外,《论语》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少说多做,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我们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论语·述而篇》的启发下,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职业追求。我深知,作为一名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教师,我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道德品质。我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去引导学生成长和发展,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胜任各种挑战和任务。
最后,我想说,《论语·述而篇》不仅是一部经典的教育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人生宝典。它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追求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和实践《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和人生哲理,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空中乘务员而努力奋斗。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商学院旅游管理系:陈思颜
近日,我学习了《论语·述而篇》,这篇古老的智慧箴言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圣贤心灵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孔子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
首先,我被孔子那种“述而不作”的治学态度所吸引。孔子并不是一位单纯的学术理论家,他更注重实践和传承。他将自己对礼乐的理解和认识传授给弟子,并强调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些理念。这种治学态度让我明白,知识并非只停留在书本上,而是需要通过实践去体验和验证。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将古人的智慧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受益。
其次,孔子的“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的精神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他一生都在追求知识和学问,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同时,他也乐于教导他人,无论对方是谁,都愿意倾囊相授。这种精神让我意识到,学习是一生的事业,我们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人成长和进步。
此外,《论语·述而篇》中还有许多关于道德修养和人生哲理的论述。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让我明白了君子与小人在心态上的区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从他人身上汲取优点和长处。
总之,《论语·述而篇》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孔子的思想精髓和人生哲学。这些智慧箴言不仅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力量。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孔子为榜样,努力践行他的教诲,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商学院旅游管理系:韩笑
在深入研读《论语·述而篇》后,我深感孔子的人生哲学与教育理念之深邃与博大。本篇内容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日常行为、生活习惯、道德修养以及他的教育理念。通过孔子的言行,我们可以窥见一个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
首先,我被孔子的自我修养精神所感动。孔子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言行一致,少说多做。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以此教导弟子。这种精神让我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行动中。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提升和实践,才能真正成为有德行的人。
其次,孔子的教育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分贫富贵贱。同时,他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教学,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与潜力。
最后,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所展现的谦虚、好学、自省等品质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提高。这种精神让我们明白,一个人只有时刻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总之,《论语·述而篇》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孔子的思想精髓和人生哲学。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孔子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论语心得
在深入学习《论语》第六篇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厚智慧与人生哲理。孔子的教诲如同清泉,洗涤着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寻到人生的真谛。
在《论语》第六篇中,孔子提出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观点。这句话让我深思,语言的力量固然强大,但真正的行动更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关键。我们往往过于追求言辞的华丽与丰富,却忽视了行动的重要性。真正的君子,应该少说多做,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信念与理想。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重要性。这句话告诫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总结、提升的过程。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地学习,而不去深入思考,那么这些知识就无法转化为我们的智慧。同样,如果我们只是空想而不去学习,那么这些想法也只会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到实处。
此外,《论语》第六篇中还提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这是孔子一贯强调的“仁爱”思想的核心内容。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用我们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论语》第六篇中的这些教诲,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孔子的教诲,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些道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有意义。
论语心得
商学院 旅游管理系 冯小宇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约15000字。该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等,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核心是仁。仁既是人的内在品质,也是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他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他提倡“孝悌忠信”,孝悌是仁的基础,忠信是仁的体现。他认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即人格高尚的人。他还强调修己安人,主张每日三省吾身,要人们时常检查自己的言行,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应该公平,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创办私学,提倡因材施教,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认为,学习应该注重兴趣,乐在其中,才能真正学好。他还强调实践和思考相结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强调道德修养,提倡诚实守信。他说:“言必信,行必果。”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言行一致,言而有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他还提倡谦虚谨慎,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应该向他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还强调礼的重要性,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他提倡恭敬待人,说:“恭而无礼则劳。”他认为,只有恭敬而不懂得礼,就会徒劳无功。他还强调礼的实践,说:“礼者,敬人也。”他认为,礼的核心是尊敬他人,以礼待人。
《论语》中的这些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交友、如何修养自己。它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它还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兴趣和思考,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这些道理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到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实践。
《论语》第七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旅游系 刘婷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始终在探寻教育的真谛与智慧。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的第七篇,即《述而》,这篇内容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智慧,还对我自身的教师职业发展有了深刻的启发。
在《述而》中,孔子对于教育的态度与理念让我深感敬佩。他强调“有教无类”,即教育应面向所有人,不受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的限制。这种教育理念与当代社会的教育公平观念不谋而合,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致力于打破各种壁垒,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让他们都能享受到知识的滋养。
孔子在《述而》中还提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这一观点对我而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我时常遇到性格、兴趣、能力各异的学生,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论语》第七篇,我更加明白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除了教育理念,孔子在《述而》中还展现了他高尚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他强调“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和优雅的风度。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也应该以君子为榜样,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学识水平。同时,孔子还注重“自省”和“慎独”,即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内心的清明和正直。这种精神对我而言,是一种鞭策和激励,让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谦逊、勤奋、诚实的品质。
在学习《论语》第七篇的过程中,我也深感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例如,在教学方法上,我还需要更加灵活多样,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与学生沟通时,我还需要更加耐心细致,以建立更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
总之,《论语》第七篇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理。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将以孔子为榜样,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个人修养。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和传承《论语》中的智慧,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 语 述而篇 第七
商学院:罗婧
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
孔子说:“德行不修养,学问不讲习,听闻道义却不能迁移而从之,不善之处不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惧啊。”
作为一名高校老师,对于孔子所说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可以从教育者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理解。这段话中,德之不修,这里的“德”指的是个人的品德、道德。孔子强调,作为一个人,首要的任务是修养自己的品德。对于高校老师来说,这意味着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伦理素养,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良知的人。学之不讲,这里的“学”指的是学问、知识。孔子认为,如果学得了知识但不去讲授、传授,那么这种知识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作为教育者,高校老师的职责就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闻义不能徙,这里的“义”指的是正确的道理、行为准则。“徙”则是改变、实行的意思。孔子担心的是,人们即使听到了正确的道理,却不能付诸实践,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于高校老师来说,这意味着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不善不能改,这里的“不善”指的是缺点、错误。“改”则是改正、改进的意思。孔子担忧的是,人们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时,不能勇于面对和改正。作为教育者,高校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错误,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孔子的话对于高校老师来说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注重他们的品德修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既有知识又有道德、既有能力又有担当的人。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做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论语》第七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郭良
《论语》第七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以及个人品德的修养。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我们来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与古代的经典有所距离,但细细品味,其实可以发现很多共通之处。
孔子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对于我们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来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拥有不同的兴趣和天赋,因此,我们需要像孔子一样,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孔子对于师生关系的理解也值得我们深思。他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和信任,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在我们的工作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样重要。我们需要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与他们共同成长和进步。
最后,孔子所倡导的品德修养也对我们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需要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学习《论语》第七篇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智慧与现代教育的碰撞与融合。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将这些经典智慧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为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教育。
论语第七篇学习心得体会
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任姝慧
作为一名教师,阅读《论语》第七篇时,我深感其对于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启示。这一篇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关于教育、学习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观点。以下是我对这篇论语的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在于启发智慧。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知识。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教育应注重全面发展。孔子提倡的“君子不器”的教育理念,意味着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技能的培养,更应关注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往往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论语》第七篇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育应以身作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表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影响学生。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以实际行动来教育和感染学生。
教育应注重个性化。孔子强调因材施教,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个性,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这一点在现代教育中尤为重要。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育应关注终身学习。孔子提倡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教师的责任感。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要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总之,《论语》第七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它不仅指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教师,也激励我们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努力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我的教学中,以期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
2024年6月22日
《论语》读后感(七)
范家茹
在读《论语》中,读到很多名句,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深了我的印象,下面是一些名句以及解读。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孔子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应该是一种持续的过程,随时随地进行温习和实践。当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会感到快乐和满足。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读:这是儒家的“黄金法则”,也是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之一。孔子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关爱和尊重他人的表现。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读: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谦逊和学习的态度。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人中,都能找到值得自己学习和效仿的人。这句话鼓励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认知的诚实性。孔子认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真正的知识。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无知,并且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局限性。
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解读:这句话区分了君子和小人的价值观。孔子认为,君子注重的是义,即道德和正义;而小人注重的是利,即个人利益。这句话提醒我们要追求高尚的道德价值,而不仅仅是物质利益。
6.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解读:这句话讲的是社会公平和和谐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社会不应该担心资源的匮乏,而应该担心贫富不均和社会的不安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追求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7.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解读: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观点。他认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成功的同时,也应该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利益和成功。这是一种共赢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这些名句不仅仅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人生智慧和道德指导。
论语感悟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
旅游系 易枭
在深入研读《论语·述而篇》的过程中,我深感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对于后世影响之深远。本篇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对教育、学习的态度,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一、言行一致,为人师表
孔子强调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提醒我们,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当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二、为人处世,中庸之道
孔子在《述而篇》中多次提到“中庸”的概念。他认为,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中庸并非简单的折中主义,而是指在处理问题时能够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既不过于偏激也不过于保守。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决策。
三、教育为本,学而不厌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在《述而篇》中,他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复习,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孔子还提倡“学而不厌”的精神,鼓励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不断追求进步。
四、自我反省,修身养性
孔子认为,修身养性是成为君子的基础。在《述而篇》中,他提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通过自我反省,我们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五、实践出真知,知行合一
孔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述而篇》中,他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仅仅知道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知识产生兴趣并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总之,《论语·述而篇》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之作。通过深入学习本篇内容,我深刻领悟到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以孔子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人。
论语第七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彭勇
当我翻开《论语》的第七篇《述而篇》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古代先贤智慧的敬畏之情。这篇主要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方面的言论,通过孔子的自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学多才、谦逊有礼、勇于实践的君子形象。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入理解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也明确了自己在今后学习道路上的目标。孔子在《述而篇》中提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句话让我深刻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我渴望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变得更加有智慧、有品德、有能力,能够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更多的贡献。在学习过程中,我特别欣赏孔子所倡导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这使我意识到,学习必须与思考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掌握其精髓。我时常在读书时,不断思考书中的内容,努力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我尝试将孔子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我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与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交流思想;我也注重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挑战自己的思维极限。
通过学习《论语·述而篇》,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学。我明确了自己在学习道路上的目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品德、有能力的君子。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刘建芳
《论语·述而篇》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语录集。这一篇不仅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也深刻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在阅读和领悟这一篇的过程中,我深感孔子的智慧与博大,对人生和学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孔子强调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的执着,是孔子一生追求的写照。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精神,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同时,孔子也告诫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其次,孔子在《述而》篇中提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论断。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也为我们指明了做人的方向。君子应该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而小人则常常心怀叵测、患得患失。这一观点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风气的期许。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倡导这种君子之风,以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
此外,《述而》篇还涉及了孔子的政治理念。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强调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和社会。这一理念虽然具有理想色彩,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新视角。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重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以道德的力量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阅读《论语》第七篇,我深感孔子的智慧和魅力。他的思想虽然产生于几千年前,但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引,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努力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同时,我也将积极倡导孔子的思想理念,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第五篇的心得体会
部门:商学院旅游系
姓名:王杰
《论语》第七章记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行,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生活哲学。在这一章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通过阅读这一章,我深刻体会到孔子的智慧和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这表明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巩固。这种观点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性,它提醒我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不断深化理解和记忆。同时,孔子还提到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意味着通过对旧知识的温习,我们可以发现新的理解,从而成为他人的老师。这一点激励我在学习中不仅要追求新知,还要善于从旧知识中发现新的价值。
其次,孔子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说“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只是一种工具),这里的“器”指的是狭隘的技能或用途。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全面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项技能。这一点让我认识到,无论在哪个领域发展,都应该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最后,孔子提出了对待他人的态度。他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著名的“金规则”,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心。这句话教会我在与他人交往时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避免做出可能伤害他人的行为。
综上所述,《论语》第七章不仅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也给予了我许多关于学习和生活的启示。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诲,我更加明白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全面发展的价值以及待人接物的原则。这些都将指导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成长和进步的空间。
论语第七章学习感悟
商学院旅游系:闫香梅
《论语》第七章主要收录了孔子的言论,涉及学习、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通过学习这一章,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点感悟:
学习态度: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表明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追求知识,永不满足。同时,教诲他人也是一种乐趣和责任,我们应该乐于分享所学。
道德修养: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其精神归宿和灵魂栖居的地方。他提倡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见到不贤的人则自我反省。这种思想告诉我们,道德修养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心的自我完善和提升。
教育理念: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这一章中得到了体现。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有人愿意学习,他就愿意教导。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教育态度对今天的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继承与创新:孔子在《述而篇》中提到“述而不作”,即他只是传述前人的思想,而不是自己创作。这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的态度。然而,他也鼓励创新,认为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为人处世:孔子的言论还涉及到如何为人处世的问题。例如,他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通过学习这些言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和人格尊严。
总之,《论语》第七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修养道德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些教导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学习《论语》心得
部门:商学院旅游管理系石婷婷
《论语》第七篇——述而篇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找与古人智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最近,我深入研读了《论语》的第七篇——述而篇,其中孔子关于学习、教学和个人修养的论述,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个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少感悟。
述而篇中,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教学原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告诫自己,要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指导。同时,我也意识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解答学生的疑惑,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孔子在述而篇中还提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句话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方法。我发现,在教学中,有时我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今后,我将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我们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品德魅力。
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成长、塑造学生品格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通过学习《论语》第七篇——述而篇,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和人生追求。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读〈论语·阳货篇〉心得
《论语·阳货篇》作为《论语》中的重要篇章,蕴含着孔子丰富的思想和智慧,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在这一篇中,孔子对于人性、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论述发人深省。例如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指出人的天性原本相近,但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环境和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我们应当重视自身所处的环境,积极主动地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以避免被不良的风气所影响。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一句让我思考人的认知和性格的稳定性。所谓“上知”,是指那些具有极高智慧和坚定道德信念的人,他们不易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改变;而“下愚”则是指那些极度愚昧且顽固不化的人。这启示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修养,努力成为“上知”之人,坚守正道,不为世俗的名利所动摇。
关于教育,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表明孔子注重培养学生在文化知识、道德行为、忠诚和诚信等方面的素养。这也提醒我们,在当今的教育中,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此外,孔子对于礼的重视在这一篇中也有所体现。他强调“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这告诉我们,礼和乐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精神实质。我们在遵循社会规范和礼仪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心的真诚和敬畏。
阅读《论语·阳货篇》,让我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部古老的经典,更是对我们当下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智慧宝库。通过深入研读和思考,我们能够汲取其中的智慧,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
论语第七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 吴将
《论语》第七篇是关于子罕篇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为人处世和学习进步的道德准则上。本篇强调了谦虚谨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学习和自我修养来提升个人的品德和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引导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下面是我对《论语》第七篇的一些学习心得的详细分析。
一、谦虚谨慎的重要性
在第七篇中,孔子强调了谦虚谨慎的重要性。比如在《论语·子罕第二》中,子罕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的过失就像日月的蒙蔽一样,大家都能看到。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做人处事上要谦虚谨慎,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避免因一时冲动或疏忽而犯错。
二、学习与修养的结合
孔子在《论语·子罕第三》中提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修养的密切关系。在大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学术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学术的进步需要靠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而修养的提升则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实现。
三、自我反省与进步
在《论语·子罕第四》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段话教导我们要不断追求进步,而不是停滞不前。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敏锐的态度,善于自我反省,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道德修养。
三、勤奋与恒心
《论语·子罕第五》中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句话强调了勤奋和恒心的重要性。作为大学教师,我们要通过教学和激励,教导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只有如此,才能在学术和人生道路上取得真正的成就。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商学院旅游系:李锦昊
这周学习了《论语》第七篇《述而》,本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弟子颜回的品德和学习态度,以及孔子对教育的看法。
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颜回被孔子称赞为“不迁怒,不贰过”,这表明颜回具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在遇到困难时不气馁,能够自我反思,不断进步的空间。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学习和教育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不断自我提升。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的。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支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其中的教育智慧,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论语》第七篇学习心得
商学院旅游系 云艳红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作,自古以来便备受推崇。继续学习了《论语》的第七篇,感受颇深。第七篇,又称《述而》,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个人修养以及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对我而言,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洗礼。
在学习过程中,我首先被孔子的教育理念所打动。他强调“有教无类”,即无论学生的出身、贫富、智愚,都应平等地接受教育。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极高的价值,它提醒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包容和爱心去教育他们。同时,孔子还注重“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提出了“君子”的概念。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和优雅的风度。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感自己与君子之间的差距。但我明白,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不断实践。孔子还强调了“自省”的重要性,即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修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种精神对我而言,无疑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在道德观念方面,孔子倡导“仁爱”思想。他认为,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也是道德的核心。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仁爱的重要性。它不仅要求我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更要求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用爱心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种思想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只有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学习《论语》第七篇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不足和渺小。但我也明白,这正是学习的意义所在。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孔子为榜样,努力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学习《论语》的行列中来,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