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正蒙五院2024春季第十四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6-24

论语阳货微子学习心得

国际交流中心:柏铭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历经千年仍为世人传颂,其内涵之深厚、智慧之光华,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阳货》一篇,尤为令人深思。本篇通过孔子与阳货的对话,阐述了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思想,为我们指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在学习《论语·阳货》、《论语·微子》篇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感悟良多,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阳货》篇开篇即提到:“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这里的阳货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他曾在鲁国专权,后来又企图篡位。面对这样一个人物,孔子选择了避而不见。孔子为何不见阳货?为何又收下礼物?这里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本,以礼为矩的处世原则。

首先,孔子不见阳货,是因为阳货的行为违背了仁义道德。作为一个秉持仁义的君子,孔子无法与一个篡权夺位、背离仁义的人为伍。然而,孔子又不能完全拒绝阳货,因为这会违背礼节。在古代社会,礼节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无论对方品行如何,都应该以礼相待。因此,孔子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方式,即不见阳货,却收下他的礼物。在《阳货》篇中,孔子与阳货的对话涉及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一个君子首先要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阳货虽然在治国方面有才,却因忽视修身而走向歧途。

学习《阳货》篇,让我深刻认识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孔子在篇中多次强调,一个人不仅要具备道德品质,还要将这些品质付诸实践。正如他所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满口仁义道德,却不见行动;他们善于批评他人,却不见自己改正。这样的人,即使理论再高,也难以成就一番事业。因此,我们要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品质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儒家之道。

学习《论语》,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仁为本,以礼为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儒家核心观念为我们指明了人生道路。同时,知行合一的理念也提醒我们要将道德品质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汲取《论语》的智慧,努力践行儒家之道,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深入研读《论语》,从中汲取智慧,共同为构建美好和谐社会而努力。


《论语》第十七、十八章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张鹤童

阅读《论语·阳货篇》,我深感孔子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面对阳货的邀请,孔子没有盲目接受,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去从政。这表明孔子对自己的才能和责任有着清晰的认识,他明白自己应该为国家做出贡献。他不为个人私利而动摇,而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这种高尚的品质令人敬佩。

孔子在回答阳货的问题时,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思考。他认为,身怀才干却迷失在自己的国家里,不能称之为仁。这是因为仁者应该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样,喜欢参与政事却屡次错过机会,也不能称之为智。智者应该善于把握时机,为国家做出有益的贡献。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对仁和智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个人责任和使命的认真思考。

《论语·微子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对古代逸民和隐士的看法,以及他对政治、人伦、仕途等方面的理解和态度。

孔子对伯夷、叔齐等逸民的评价,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孔子认为,这些逸民不为世俗所动摇,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正是君子应有的品质。反观现实社会,许多人为了迎合世俗,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样的人虽然可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终究难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内心的安宁。因此,我们要学习逸民的坚定信念,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做一个有骨气、有品格的人。

孔子对柳下惠、少连等人的评价,让我认识到在人际关系中,应该遵循中庸之道,既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也不过于清高。柳下惠、少连等人虽然降低了自己的志向,但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合乎伦理,这也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又要尊重他人,寻求共同点,以达到和谐共赢的局面。

孔子在对待仕途和政治方面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应该有的责任感和担当。君子出仕是为了践行道义,即使知道道义难以实现,也要尽力而为。这体现了孔子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孔子主张不抛弃故旧亲朋,不在意他们是否完美,而要珍惜彼此之间的情谊。这种对待故旧亲朋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论语》读后感

国际合作学院语言实验中心:李霁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这一段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人要学会轻身外之物,才能强心灵之轻而永得愉悦,终生无悔,于政于事业是一种莫大的得益。也把那些对身外之物看的很重,而怕失去怕得不到的人称之为“鄙夫”,即被鄙视之人,小人也。这样的人是不是“可与事君也与哉”,可以重用呢?最后的结论是不可能应重用。

  这种“鄙夫”对得到利益或权利非常看重,怕失去;对未得到的利益或权利,怕得不到。在这种心态下,“鄙夫”“无所不至”,就会不择手段地想得到未得到的,千方百计地维护既得的。在这种“不择手段”与“千方百计”中,其围绕的中心是“自己”,并不是“他人”;是“局部”而非“大局”。你说这样的人能够“与事君也与哉”?能够于政于事业有莫大的帮助吗?当然是不可能。“鄙夫”做事,即使有利于政于事业,也是自己先得益得大益。他决不会无故耗费心血地去换来自己的小益,更不可能白忙乎而自己一无所得。

  当然,同这样的“鄙夫”共事相交,就得多留几个心眼,要谨慎。我们虽不应存害他之心,去阻挡他,但也得防范一下这种“鄙夫”的“无所不至”。也许你的见解不同于他,他就会与你不利。

  如今社会,这样的人更是比皆是,政界如此,商界如此,甚至于艺术界也在有这样的人出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更有甚者是好多少年朋友,也因利益问题成为“鄙夫”,呜呼!


《论语》“阳货篇、微子篇学习心得

国际交流中心:潘江皓

本周,我与小组成员们一起继续进行了经典研读学习——《论语》中的“阳货篇、微子篇”,通过学习这两篇,我对于个人修养以及道德伦理都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以及学习。

在阳货篇中提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让我意识到在工作中,面对学生和同事,我们不能以固定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而要明白大家的本质其实相差不大,是后天的环境和习惯造成了差异。因此,在处理各种事务和关系时,要保持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发展。比如对于一些工作中遇到困难的同事,不能一味指责,而要考虑到可能是其所处的环境或之前的经历影响,给予耐心的引导和帮助。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则提醒我们在工作中要认清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与局限,对于那些难以改变的情况,要懂得接受和适应,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在微子篇中,“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坚持原则和信念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有时可能会面临一些压力和困境,但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职责和道德底线,要像这些先贤一样,为了正确的事情而努力坚守。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柳下惠即使多次被贬黜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也激励着我在日常工作中无论遇到何种挫折和不公,都要保持内心的坚定和执着,不被外界干扰而偏离正确的方向。

论语读后感

实验中心 张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的表面意思就是:一个人学了知识经常复习或者使用,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

更深入一点其实学而时习之就是告诉我们说遇到问题了该怎么办?我们通常会在两种情况下遇到问题,第一种是不学习,第二种是已经开始学习的人,如何去应用和内化呢?很多人学习了短期看不到理想的结果,会误以为学习没用,学习无法改变生活,因此会感到焦虑。其实这种焦虑来源于内心,说白了还是想走捷径。似乎“我看了一本书,就会立刻变得不一样”,而孔夫子告诉我们,不要那么着急追求结果,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我们与他人合作时要培养开放的心态,这是一种不断进步的人生态度。最后一句讲的是我们修为的境界。如果连起来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人生中面对困难,面对变化,以及面对他人不理解时的应对方法。应对的方法就是一个字:乐!梁漱溟先生曾说,孔子之乐的核心是“不找”,就是不必向外使劲,不必说服自己,不必跟自己作战。孔子认为“不亦乐乎”,这种快乐是油然而生的。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五院第四组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 阳货篇17》

1、传承性思维

所谓“孝道”,指的是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等等。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是一个人的人格治本,一个家庭的和谐之本,更是一个国家的安康之本。

“孝道”是一个文化理念,同时又有一定的制度礼仪,在古代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比如要求子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明子女应时刻关注父母的身体起居,还应让父母知道你的所作所为,让父母对你放心。

孝道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在古代“孝道”更是维护一个家庭和谐的基本准则。所以,在古书里、在古装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个媳妇因为对公婆不敬或虐待而被丈夫休掉的情节,就是因为“孝道”的重要地位。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生你养你,给了你生命的父母。所以在古代当父母去世之后,作为子女无论你工作多么繁忙、多么高官厚禄,即使作为继承皇位的太子,也要按照礼仪回家守孝三年。这是作为子女,对父母在自己幼小时,至少怀抱三年的一种回报。

2、发展性思维

古代父母去世,作为子女必须守孝三年,这三年内就在父母的坟墓前搭了一个简易的小屋,穿着旧衣、吃着粗食,每天给父母上香,就像父母还活着一样,表达了子女对他们满满的尊敬和孝顺。

这在今天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多少的年华失去,多少的工作被耽搁,多少的机构或公司可能面临解散!这与当时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古代还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还不是很强,大多还是自己单独工作就可以完成的。

对于孔子当时极度反对的宰我, 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还是比较具有超前眼光的。死而已矣,岁月不可追,活着的人总要继续。对于已去世人的感怀,我们更多地将思念藏在心里,化悲痛为力量。这也应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对亲人的悼念可以简单,但是,孝道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至今许多还保存着亲人去世,三年内不挂红春联的习俗,就是对已逝亲人的感怀。

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孝道的仪式可以丰富多彩,可亲可简,但孝道的精神将更加发扬光大,世界也将更和谐而美好。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五院:张昕玥

自孔子创立儒学以来,《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其中,《阳货篇》作为一篇论述道德、仁爱、忠诚的篇章,更是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在学习《阳货篇》的过程中,我感悟到了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道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阳货篇》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口若悬河,但实际行动却寥寥无几。这样的人,难以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而那些脚踏实地、言行一致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因此,我们要将知识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的力量。

其次,《阳货篇》提倡内圣外王的理念。孔子曰:“内圣外王,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的“内圣”,是指个人修养,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做到仁爱、忠诚、谦逊;而“外王”,则是指治理国家,要求我们以民为本,为民众谋福祉。内圣外王,是儒家对君子的最高要求。在学习《阳货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先修身养性,具备高尚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

再者,《阳货篇》教导我们要善于自省。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遇到贤人,要学习他们的优点,遇到不贤之辈,则要反思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这种自省的精神,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通过学习《阳货篇》,我明白了只有不断检视自己的言行,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总之,《阳货篇》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不断努力践行这些道理,力求做到言行一致,以高尚的品质去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实现人生的价值。

学习论语《阳货》篇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四组 程晨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日:“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又名宰予,问老师:“父母去世,守丧三年,这规矩时间也太长了吧?君子如果三年不去习礼,那礼一定废掉了。三年不去演奏音乐,那音乐也失传了。陈谷吃完了,新谷又已登场。打火用的燧木又经过了一个轮回,是不是守丧一年就可以了吧?"

钻燧改火,古代钻木取火,被钻的木,四季品种不同,《周书月令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槽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一个轮回,钻燧改火,就是一年过去了。

孔子反问宰我:“父母死了,还不到三年,你便吃米饭,穿锦衣,你心安吗?“

宰我说:“心安啊,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安。"

孔子很生气,说:“心安,你就去干吧!君子居丧,吃美味不晓得甘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才不这样干。你如果觉得心安,你就去干吧!"

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还在生气:“宰予真是不仁不义!你生下来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之丧,是全天下的规矩,宰予小时候,难道他父母没有抱他三年吗?“

这是三年之丧的仪式原理,因为我们生下来,父母抱了我们三年,所以父母去世,我们要守丧三年。守丧三年的规矩很大,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三年不能工作。所以古代官员,一旦父母去世,必须丁忧回家,三年不能出来做官。但是,很多名臣也做不到,比如张居正、曾国藩,都是皇上下旨“夺情”,不是他不守,是国家需要他,皇上不要他守。

所谓”孝道”,指的是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等等。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是一个人的人格治本,一个家庭的和谐之本,更是一个国家的安康之本。

“孝道"是一个文化理念,也是传承性的文化,同时又有一定的制度礼仪,在古代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比如要求子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明子女应时刻关注父母的身体起居,还应让父母知道你的所作所为,让父母对你放心。

孝道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在古代”孝道”更是维护一个家庭和谐的基本准则。所以,在古书里、在古装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个媳妇因为对公婆不敬或虐待而被丈夫休掉的情节,就是因为“孝道"的重要地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生你养你,给了你生命的父母。所以在古代当父母去世之后,作为子女无论你工作多么繁忙、多么高官厚禄,即使作为继承皇位的太子,也要按照礼仪回家守孝三年。这是作为子女,对父母在自己幼小时,至少怀抱三年的一种回报。

《论语·阳货篇》学习心得

正蒙五院第四组:黄莹莹


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曰:“有教无类。”这一教育观念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意义,尤其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更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启示。学习此篇,让我深感教育之重任,也让我对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教育,肩负着传承文明、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使命。而“有教无类”的提出,正是要求教育工作者摒弃偏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这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更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育人。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关注个体差异,挖掘潜能,激发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茁壮在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明白,孔子所言“有教无类”不仅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更是对教育质量的期许。我们要因材施教,用心去感受每个学生的需求,用爱去浇灌他们成长的土壤。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知识的光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教无类”,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追求的至高境界。


《阳货篇》心得体会

部门:李树果

在《阳货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人性、道德、社会和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通过阅读这一篇,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许多启示。


首先,孔子的思想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孔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但是人性也会受到环境和自身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们的行为出现偏差。这一点也深深地触动了我。我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并不是坏事,反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只有当我们承认人性的复杂性,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和他人,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


其次,孔子的道德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仁爱、忠诚、诚信等美德,认为这些都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些道德观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社会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只有当我们秉持着仁爱、忠诚、诚信等美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再次,孔子的社会观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他认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他强调个人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的行为和选择都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只有当我们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通过阅读《阳货篇》,我对人生的思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我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物质的富足,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自由。只有当我们拥有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自由,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之,《阳货篇》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启示的文章,它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体系,也对我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秉持着孔子的思想,追求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自由,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学习及心得

国际交流中心马丹凤

上周我们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阳货篇,本篇比较集中地记录了孔子对当时道德状况地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变动时期地社会风貌也从否定现状地角度反映出孔子地道德标准本篇有数章记录了孔子在诗乐等文学艺术问题上地认识观念其中有些论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如诗可以兴怨地见解全面反映了诗歌产生地社会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本篇中孔子及其弟子所探讨的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多的是关于人生、道德及教育的重要话题。其中,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让我对人性与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天性原本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人的习性便会产生差异。这让我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成长为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此外,本篇中提到的“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段话让我深感震撼。孔子在此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无论我们追求的是仁爱、智慧、诚信、正直、勇敢还是刚毅,如果不加以学习,这些品质都可能会走向极端,产生负面效果。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追求这些品质,如何在追求中保持平衡,避免走向极端。

结合我自己的工作实际,我深感作为一名大学教职工,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人。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本篇中的教诲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成为一名更好的教师。同时,我也将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在阅读经典中汲取智慧,在思考中不断成长。我相信,在孔子等先贤的智慧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