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正蒙四院2024春季第十四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6-24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

本篇通过师徒之间的讨论和具体事例,展现了孔子的学问之道,强调了实践和应用的重要性,而不是空谈理论。孔子在评价弟子和他人时,不仅关注外在表现,更重视内在的德行和品质。例如,孔子对弟子子路的评价,虽然肯定了他的忠诚和勇敢,但也指出了他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如过于直率和缺乏策略。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即通过具体的行为和品质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思想,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达了他对理想无法实现时的无奈和悲壮;而“听其言而观其行”则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论语公冶长篇,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观念以及他对弟子和社会的看法。孔子提倡的“立德树人、谨言慎行”的教育理念,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责任感的新一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蒙四院第四学习小组

康磊

学习泰伯篇心得体会

工学院  王凌姬

学习《论语》中的《泰伯篇》,我深感其内涵之丰富与深远。以下是我对《泰伯篇》的学习心得体会,我将尽量清晰、分点地表述并归纳:

一、泰伯的至德之行

泰伯,作为周族部落首领的长子,为成全父亲的心愿,三次坚决辞让继承社稷,展现出了至高的德行。孔子称赞他“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这是对泰伯高尚品德的极高评价。

泰伯的让位,不仅体现了他对礼法的尊重,更体现了他对家族和国家的深沉爱意。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儒家思想。

二、礼的重要性

《泰伯篇》中多次提到“礼”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无论是谦卑恭敬、小心谨慎、鲁莽勇敢还是坦率耿直,这些品性都需要在礼的约束下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礼不仅是社会交往的规范,更是个人品德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需要时刻遵守礼仪,用“以礼节之”的态度来处理各种关系。

三、君子之风范

《泰伯篇》中,孔子通过对泰伯等君子的描述,展现了君子应有的风范。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更要有深厚的感情对待亲族,不遗忘抛弃故旧。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从君子的风范中汲取智慧,学会用真诚和善良去对待他人,用宽容和包容去处理各种关系。

四、生活中的实践

学习《泰伯篇》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去实践。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遵守礼仪、尊重他人、保持真诚和善良,这些都是我们成为更好自己的必要条件。

总结来说,《泰伯篇》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道德、礼仪和君子风范的深刻启示。通过学习《泰伯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这些价值观,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学习心得

工学院  王浩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与教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泰伯篇》作为《论语》中的重要篇章,集中体现了孔子关于孝道、君子修养、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在深入学习《泰伯篇》后,我深受启发,不仅对传统美德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有了新的认识。

孝道:德之本

《泰伯篇》开篇即以“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引出了孝的最高境界——泰伯之让。泰伯,周文王之兄,为了让位给有德的弟弟,不惜三次放弃王位,隐居吴地,这种无私的行为被孔子誉为“至德”。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与照顾,更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以家族、国家乃至天下的福祉为重的高尚情操。它教会我们,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不应忘记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与奉献。

君子之风

《泰伯篇》中多次提到“君子”,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这句话强调了评价人的标准应该是其行为和言论的真实价值,而非其地位或他人的评价。孔子通过这些论述,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理想君子的形象:他们注重自我修养,言行一致,公正无私,能够理性判断,不被表象所迷惑。这对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坚持道德原则,不随波逐流。

治国之道

《泰伯篇》还涉及到了治国理政的理念,如“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这里孔子赞扬了舜和禹的谦逊与无私,他们虽拥有天下,却不以权势自居,而是以天下为公,心系百姓。这启示我们,优秀的领导者应具备宽广的胸怀和深厚的民众情怀,治理国家应以民生福祉为先,而非追求个人权力和私利。在当今时代,这一思想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自我反思与成长

学习《泰伯篇》,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次深刻反思。孔子强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这教导我们要勇于承担个人责任,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断自我提升,而不是归咎于外在因素或他人。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结语

总之,《论语·泰伯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孝道、君子风范、治国理念的宝贵智慧,更是对我们个人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以及领导力的一种深刻启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审视这些古老而永恒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光辉,指引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和谐统一。《泰伯篇》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激励着我们不断提升自我,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泰伯篇》学后感

正蒙四院:周晶

《论语·泰伯篇》是对孔子德行教育思想的一次深入探讨,通过对大宗子泰伯为人处事的描写,展现了孔子对人的教育观点和价值观。读完《论语·泰伯篇》,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之美德和为人处世的智慧。

本篇以泰伯为主要人物,孔子对他的评价及态度,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一种规范。泰伯治家有方,实行事势经营,得到了群众的赞扬,而孔子评价泰伯为有闻有识,举一隅而以动全楼。他看到泰伯的高尚品质和过人的智慧,认为泰伯的智慧和谨慎值得学习和效仿。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人的行为和品德的注重,他认为人要注重对外的声誉和对他人的贡献,通过对泰伯的赞扬和评价,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强调德行教育的重要性和对人品的要求

泰伯的孝心让我印象深刻。泰伯家庭是孔子关于贤人教育的一个例子。泰伯由于对于父母的孝心而得到孔子的表扬和赞美。他始终遵循孝道,尽忠尽责地照顾父母,孝敬父母,这让我为之动容。父母在,不远游,这是孔子对于泰伯行为的表扬,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的重要性的再次强调,泰伯的孝心使其为人民群众所钦仰,他的行为树立了一个典范,让我们看到了对父母的孝顺不仅仅是孔子所看重的人之美德,也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伯的持重让我深刻。他在做事时,从容淡定,不背离原则,对于自己的选择和决策有着明确的判断力和决断力,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泰伯行事慎重,思考全面,具有独立思考问题和应对问题的智慧。他对待世事持有宽广胸怀,虽然他身居高位,却没有被金钱和权力所迷惑,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善良和纯净,这令人敬佩,这种持重和智慧,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读完《论语·泰伯篇》,我深刻认识到做人处事应该具备的美德和智慧。泰伯作为一个有德有才之人,不仅象征了孔子对于德行教育的认同,更是一个为后人所效仿的学习对象。泰伯用他的智慧和谦和的品德,给了后人一个很鲜活的生命形象,他的可亲可敬让人们倍感亲近,使我们更加确信了孔子的德行教育是让人们受益终生的。

通过《论语·泰伯篇》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良好的人品和道德修养,要注重孝道和忠诚,要有持重和智慧,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赞誉和尊重,成为一个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人。

观《论语》有感

正蒙导师杨欢

在阅读泰伯篇之后,我对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泰伯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学习方法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首先,泰伯篇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智慧内涵。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与那些智者对话,感受他们的智慧与情感。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颗珍珠,串联起来就是一条闪耀着智慧光芒的项链。

泰伯强调了“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在不断地温故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学习不是简单地获取新知识,而是需要不断地回顾和总结以前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新的知识。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泰伯对于“仁”的阐述。他提到,“仁者爱人”,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仁爱的力量。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更应该提倡这种仁爱的精神,用爱心去关心他人,用善良去温暖世界。

其次,泰伯提到了“善用时间”的观点。他认为,学习需要善于把握时间,做到高效和有序。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需要时间的规划和分配,只有善于利用时间,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泰伯篇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礼仪和规矩,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社会更加美好。

最后,泰伯还强调了“善于总结”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并不只是单纯地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点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了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要能够有所总结和归纳.

总的来说,学习泰伯篇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古代中国的风俗和文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孝道的重要性。在泰伯篇中,泰伯以孝敬父母的行为感动了天地,表现出了极其高尚的品德和孝道精神。我深深地被泰伯的孝心所感动,也意识到了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

正蒙周记

工学院 安子莹

泰伯篇涉及的方面很多,一言难尽,这里说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段话吧。

这句话习惯的解释是可以让老百姓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却不能够让老百姓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缘由,是愚民思想和愚民政策。但老夫以为不然,大不然!这句话的意思应当是老百姓虽然可以安排、指导他们从事具体工作,却没办法让他们理解这样做的道理和目的。这其实也是常见的情形,接受工作的人听完工作布置后,往往都是急于完成工作任务,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再认真去听关于工作意义和目的的解释。这样一来,就很少有人能够通过工作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孔子对此感到无奈和惋惜,所以才说出这么一句话。

应当承认,常人的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确实是有限的,也难以有突破性的提高,不可能对事物有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大家在网上就可以看到,只要出点啥事,立马就吵作一团、骂声一片,其中没有一点客观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即使出现一些客观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也没有人去听、去理。由此就足以见得“不可使知之”。

要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本意,首先要弄明白其中几个关键字词的意思。第一个是“知”字,不是我们现在知道的意思,它通“智”字,是智力的意思,指的是思想认识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其次是“不可”这个词,不是我们现在的不可以、不能够的意思,而是无法的意思,通俗点说没办法。正确理解这两个字词,就容易理解这句话的原意了。

论语泰伯篇学习体会

工学院 宋拴

《论语·泰伯篇》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泰伯”的言论和事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智慧。通过学习和思考这一篇章,我深受启发,对人生、社会以及自我修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论语·泰伯篇》强调了人的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孔子对泰伯的赞美,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和能力,更是因为他的高尚品德。这让我意识到,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面对何种挑战,都应该始终保持一颗正直、善良、宽容的心,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来引领自己的行为。

其次,这一篇章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理念。孔子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石,是社会稳定的保障。通过学习泰伯的事迹,我深刻体会到仁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实际行动。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去传递正能量,让社会充满温暖和和谐。

此外,《论语·泰伯篇》还提到了关于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而学习则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这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我想说,《论语·泰伯篇》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和智慧。它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才华和能力,更取决于他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我会将孔子的智慧和教诲铭记在心,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论语·泰伯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智慧,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关于人生、社会以及自我修养的有益启示。我会将这些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有智慧的人。

论语 泰伯篇第一章学习心得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是周朝的先祖之一,这个故事显示了他的谦让和无私精神。

泰伯:周太王的长子,他原本是王位的继承人。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孔子认为泰伯的德行达到了最崇高的程度,可以称之为至德

三以天下让:泰伯为了让贤,不争权位,三次让出王位给其弟弟季历,以成就父亲对孙子姬昌(后来的周文王)的期望。

民无得而称焉:泰伯的谦让行为高尚到人们找不到合适的言辞来称赞他。

泰伯的这种行为被孔子高度评价,认为他是至德的象征。他为了家族的未来和父亲的愿望,主动放弃了本应属于他的权力和地位,展示了极高的道德标准和无私精神。

这一章节主要是通过孔子的评论,表彰了泰伯的谦让和无私,并将其行为视为最高德行的典范,突显了孔子对德行的重视和对泰伯行为的钦佩。我们要学习泰伯这种无私精神。


心得体会

正蒙四院:王慧敏

论语十二章节选了论语中关于做人做事和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几段重要内容,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应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道德修养。如果一定要总结成一、两个字得话,那就是“学〞 与〝思〞,这是其强调的内容!这里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谈谈看法。温故而知新是指,能够通过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认识和判断新的事物。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学而思、思而学。“温故”不是复读或者复述已经学到的内容,而是对已学知识的思考,同时又在思考中探寻了解新的知识,思想认识不断发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

这样的人当然也会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不论是否收徒当老师,都能起到老师的作用。而对于那些能够做到温故知新的人,应当将其作为老师来对待,好好地向他们学习的。当然如果自己能够做到这点,那么自己也可以发挥老师的作用。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而一个有思想、有方法,不断回顾与思考,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的人,其在品质方面应当不是问题了。因而也就具备了作为老师的条件。


《论语·泰伯篇学习心得

工学院物联网工程系:曹剑馨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泰伯篇》,这部儒家经典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在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上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

《论语·泰伯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泰伯(即太伯,周太王长子)的言行与评论。泰伯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远的智慧,成为孔子及其弟子敬仰的典范。在学习过程中,我被泰伯那种不求名利、以礼让国的精神深深打动。他为了让位给弟弟季历,三次让贤,最终出走他乡,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对家国天下的深刻理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泰伯的这种精神,对于现代教育者来说,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基础,只有道德基础牢固,才能进一步追求知识和真理。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不断充实自己,以便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教育。同时,我们也要有耐心和毅力,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提升。

此外,《论语·泰伯篇》中关于“君子”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即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或功能。这启示我们,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不仅要能够教授学生知识,还要能够引导他们思考、创新和实践。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对“中庸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庸之道强调“诚”与“和”,即真诚待人、和谐共处。这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和谐共处,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总之,《论语·泰伯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教育的真谛与智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信念和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儒家经典,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大学》有感

《大学》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文献,它提出了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并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何心定,面对当下?曾子大学告诉我们,知止而后有定正所谓,知止而后有定。想要得定,心先要能够止在一个地方。如何心定?大概就是在问,人如何能够安静,如何能够得止得定。认为,这其中的奥妙技巧就藏在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这本书里面。儒家《大学》里面就提到过,知止而后有定,知定而后能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人想得定,一般先要知止,知止而后就有自然有定了。所以说这里的关键在于知止。那么什么是知止呢?一般来说就是知道人们要把自己的思想精神安住在某个地方,或者某个东西上面。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体验,就是人的这个思想思维精神,就是整天都是妄想纷飞,一直不停歇的。大部分人的思想妄念是一刻也不会停止的。不是想东,就是在想西,不是在想这个,就是在念那个。有个比喻,就是人的这个妄想,就像空气当中的这个灰尘,空气当中的尘埃总是到处乱飘的,总是妄想纷飞,妄念纷飞的。如何心定?关键就在于知止,要把自己的思想精神念头安住在某个地方,某个东西上面。就像一只猴子,总是在森林里面到处乱跑,如何让它不乱跑呢?就是找根绳子,把它栓起来。对于我们的思想,妄想,念头,对于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它总是在那里妄想纷飞,一刻也不停歇,如何让它停歇呢?就是找根绳子把它栓起来,这根绳子就是《大学》这本书中提出来的“知止”。本来早上我是在背书,读诵经典,突然跑出来一个念头,想要去玩游戏。这个时候如何心定?就是要知止,知道这个念头是不对的,把这个念头给控制住。告诉自己,我现在要读诵经典,不能去玩游戏,把它给遏制住。

别看这个道理,这个原理,好像非常简单,看了都觉得很容易。往往非常容易的东西,大部分人却很难做到。虽然理论很容易,但是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反思一下,现实当中,有几个大学生能够抵御住游戏的诱惑呢?所以说,大部分人抵御不住诱惑的,大部分人是做不到止的。做不到止,自然就很难得定了。绕了一圈,这个问题又绕回来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得止呢?就是找一个自己思想关注的点,然后要不断的去实践,去练习。这个思想关注的点可以是自己的呼吸,一个想法,一个念头,一句话,或者是一幅图像。只有在不断的练习当中,人的这个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才会不断的加强。就像一杯浑浊的水,你不停地摇晃,不停地干扰它,它总是一直会浑浊下去。想要把它变得清澈,你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把它静置在那里,等着杂质沉淀。你不能等它沉淀了一会儿,还没有沉淀干净,又把它拿起来晃一晃,这个是不行的。浑浊的水,漫长的沉淀过程,就是我们生活当中,要不断的去实践练习的这个过程。一大部分人都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耐心,没有足够的练习实践的过程,所以索性就半途而废,不去管他了,导致自己也没有进步。想要心定,想要得止得定自然也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说,一定要多去练习和实践。这其实是一个实践的活动,不是我们在那里想了又想就能把事情做成的关键是要多去实践多去练习。



《论语》泰伯篇读后感

正蒙四院:徐文霞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泰伯,曾多次让出王位。拥抱不确定性,才能更坦然面对所遇见的事。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如果一个人恭而无礼,会把自己累得半死,却没有什么收获。如果没有一个法规,却—味地谨慎,人会变得很懦弱如,在公共场合遇到作恶的人,都不愿意、不敢发声,这个时候,你就成了恶的帮凶。勇而无礼则乱,一个人很勇敢,但无礼,这种人容易犯上作乱。勇敢,同样需要边界。直而无礼则绞,刻薄、喜欢说难听话、缺乏修养,这种人,喜欢伤害别人,喜欢挖苦和讽刺别人,用直来掩饰我们的修养、无礼,会伤害人。

如何合理把握与人交往的度,是一个值得长期思考和不断实践的问题。

曾子日: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一个人,自己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却能向远不及自己的人请教,坦然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知识盲区,时刻保持着谦虚谨慎,不被外界名声、冒犯等所压垮,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进步,才能达成真正的无我、谦和,享受生命之乐。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仅房子、车子等生命之重不断限制我们前行的方向,更多的时候,职位、名誉、地位等生命之轻阻碍着我们。

世人忙忙碌碌,不过是为了碎银几两,很多不幸,缘于我们不能做到真正认识自己。回不到无我的境界,便会—直在琐碎中挣扎前行。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高校的正蒙导师,学习《论语》的《泰伯》篇,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学术修养,也能为教学及学生沟通管理提供深刻的智慧与指导。《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伦理道德,其中的许多观念和理念对现代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下,我将结合《泰伯》篇的内容,从教学理念、学生沟通、管理策略等方面的心得体会。

教学理念的树立。教学理念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论语·泰伯》篇中,孔子的言论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理念。至德之德,追求教育的崇高目标。孔子在《泰伯》篇中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至高品德的追求。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追求教育的崇高目标,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有德之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以仁为本,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泰伯》篇中孔子提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这表明了仁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应以仁为本,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和潜能,我们应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孔子强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但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游刃有余。

有效的学生沟通。学生沟通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良好的沟通能够促进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泰伯》篇中的许多智慧可以应用于学生沟通。尊重和理解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孔子在与弟子的交流中总是充满尊重和理解。这种尊重和理解能够建立信任关系。在与学生沟通时,我们应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理解他们的困难和挑战。只有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言传身教,树立榜样作用。孔子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表明了君子在言行上的要求。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榜样作用。我们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鼓励与激励,增强学生自信心。孔子在《泰伯》篇中多次提到激励弟子的方法。比如他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是一种鼓励与激励的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应多鼓励和激励学生,肯定他们的进步和努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我们应善于发现并加以引导,使他们在自信中不断进步。

有效的管理策略。管理策略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科学的管理策略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泰伯》篇中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管理策略。制度与人性并重,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这表明了礼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在管理中,我们应以制度为基础,但也要注重人性的关怀。通过合理的制度约束学生,但也要尊重他们的个体需求,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孔子在与弟子的交流中总是民主和集中相结合。他会听取弟子的意见,但在关键问题上,他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在管理中,我们也应如此。在制定政策和决策时,应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但在执行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集中性和权威性,以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自律精神。孔子强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表明了自律的重要性。在管理中,我们应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自律精神。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和奖励机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使他们在自律中不断进步。

本周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品德;不仅要有严格的管理,更要有温情的关怀。在教学和学生沟通管理中,我们应以德为本,以仁为怀,尊重和理解学生,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自律精神。通过科学的管理策略,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作为正蒙导师,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修养和教育水平,以期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我也将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方法,为构建更加和谐和高效的教育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机器人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陈泽平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中的这两段话,虽然简短,却蕴含了深厚的哲理,让人禁不住深思:何为君子,何为小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应有正确的态度。当我们看到他人有高尚的品德或出色的才能时,应该心怀敬意,努力向他们学习,争取达到同样的高度。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促使我们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而当我们看到他人有不良的行为或品德时,也不应嘲笑或轻视,而应反思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并努力改正。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然后明道、修身、利他、共荣。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则强调了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平衡。质,即内在的品质,是一个人的根本;文,即外在的表现,是一个人的形象。如果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胜于外在表现,那么他可能就会显得粗野、缺乏教养;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过于华丽,而内在品质却不足,那么他就会显得虚伪、缺乏内涵。只有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君子。

这段话也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内在品质的培养,还要注重外在表现的提升。我们要通过学习、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修养,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内涵、有修养、有风度的人。此时又想起了另外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可以简单地说:君子是目光长远且胸怀宽广的人,小人是目光短浅且狭隘的人;君子是德行修养深厚的人,小人是损人利己德行浅薄的人。


《论语-泰伯篇学习心得体会

工学院:党叶楠

在《泰伯篇》强调了谦逊的重要性,指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缺乏礼仪,即使他恭敬、谨慎、勇敢或直率,也可能导致不利的后果。因此,一个人在与人交往时,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同时注重礼仪,以避免因行为不当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泰伯篇还提到了勇而无礼则乱,强调了勇气需要边界,直而无礼则绞,指出缺乏修养的直率会伤害他人。这表明,在追求勇气的同时,也需要智慧来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因冲动而造成的破坏。

曾子的话“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强调了谦逊好学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是对社会的贡献。通过向他人学习,我们可以不断进步,实现真正的无我、谦和,享受生命之乐。同时,泰伯篇也提到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了士人的责任和使命感。

我的体会是:学习泰伯篇不仅仅是理解其中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包括在与人交往时保持谦逊和礼仪,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勇气和智慧,以及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泰伯篇的深意,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论语泰伯篇学习周记

工学院:蒋晓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坚信而好学此道,君子求善其道至死不变。危邦不进入,乱邦不居住。天下有道的时候就现于世,天下无道的时候就隐其身。国家有道之时,贫穷而低贱,这是可耻的;国家无道之时,富有而高贵,这也是可耻的。”

给我的启发是:君子为学,目的是学以致用。有了坚定的道德信仰,才能有正确的政治立场。为了国家和社会大众利益,既不屈从于来自上级的压力,也不会被下面的阿谀奉承所迷惑,更不会贪赃受贿,让金钱玷污自己的名节。但如果乱世伤民,天下无道,何不可举义旗,平纷乱,除暴政,引领革命,去旧迎新。面临国家民族之危难,如果共产党人没有挺身而出,而是隐于乱世,何以救国。无数共产党先烈奋不顾身,舍生忘死,浴血拼杀出来一个新中国,靠的是永不磨灭的意志,和对和平美好未来的坚定希望。


《论语》学习小结

正蒙四院钱小川

《论语》的泰伯篇虽然并非直接针对大学教师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对于大学老师来说,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启发点:

重视德行修养:泰伯篇中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如“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大学老师作为知识和智慧的传播者,更应当注重自身的德行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追求学术独立和自由:泰伯篇中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以理解为一种学术独立和自由的精神。大学老师应当保持学术上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勇于探索和创新,不随波逐流,不盲从权威。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泰伯篇中虽然未直接提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德行,实际上也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大学老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泰伯篇中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强调了君子应当重视基础,打好基础。在大学教育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教育的基础。大学老师应当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泰伯篇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体现了孔子对自我反思和持续学习的重视。大学老师也应当保持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论语》泰伯篇中的智慧对于大学老师来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通过深入学习和领会其中的哲理和智慧,大学老师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部门:工学院  姓名:张龙香

学习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了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学生管理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晒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们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们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河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论语》泰伯篇 学习心得

工学院:杨娟

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千百年来,多有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这不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观念吗?这不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行为吗?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子,怎么能教人这么消极被动和麻木不仁呢?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对孔子的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不谋其政”的“政”解释为“政务”,这句话是孔子在当时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大乱的背景下,指责批评“陪臣执国命”的现象,该天子做的事情天子不做,诸侯都在赶着天子的活,该诸侯做的事情诸侯不做,结果是士大夫在做……这种上下异位、太阿倒悬的现象正是社会动乱、不复周礼的根本起源。所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孔子的这句话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也包含了他追求正名、恢复礼乐的政治主张。其实,孔子的这句话放在今天,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如何给自己做好定位,如何厘清权利与责任的关系,如何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比如说,一个现任公安局长到教育局去指挥教育工作、一个现任水务局长到卫生局去领导疾病防治工作,一个轿车驾驶员跑去开高速列车……这就是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这在分工专业而明确的现代社会,肯定是会乱套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所在。立足本职,把自己的工作做精、做细、做扎实,千万不能舍本求末。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工学院   孔伊莎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出自《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说:不断地求取知识,以至于不在对现实世界的事物产生困惑;真诚的待人如己,以至于不在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的实践前行以至于不在畏惧任何困难。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这是教自己的学生一种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知者不惑,强调的是知识与智慧的力量。一个拥有丰富知识和深刻洞察力的人,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他们善于思考,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知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他们懂得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从他人的经历中学习教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知者不惑,让我们明白追求知识、提升智慧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迷失方向。

仁者不忧,体现的是仁爱之心所带来的内心宁静。仁者,心怀慈悲,关爱他人,他们以善良和宽容对待周围的一切。拥有一颗仁爱之心的人,不会被自私和狭隘所困扰,不会因计较个人得失而忧愁烦恼。他们关注的是他人的幸福与痛苦,乐于奉献自己,帮助他人。这种无私的爱给予他们内心的满足和安宁,即使面临困难和挫折,他们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仁者不忧,启示着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仁爱品德,用爱去温暖这个世界,在给予中收获内心的充实与快乐。

勇者不惧,彰显的是勇气的价值。勇者并非没有恐惧,而是能够在恐惧面前挺身而出,勇敢地面对未知和危险。他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敢于挑战自我,突破困境。勇气让他们能够在逆境中奋勇前行,不被困难所吓倒。勇者的不惧并非盲目冒险,而是基于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只有具备勇气的人,才能跨越障碍,实现自己的梦想。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高尚的人格。知识让我们明智,仁爱让我们善良,勇气让我们坚毅。拥有这三者,我们就能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品德、有勇气的人,能够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努力践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精神。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锻炼自己的勇气和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以这句千古名言为指引,不断追求卓越,成为更好的自己,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感想

工学院正蒙四院      安璐


《论语》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是一句深刻的哲理,它源自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知道做某件事非常困难,甚至可能无法成功,但仍然坚持去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感悟。

首先,这种精神体现了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往往容易感到沮丧和失望,甚至想要放弃。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难,勇往直前,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各种挑战时,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次,这种精神也体现了对责任和使命的担当。有时候,我们明知道做某件事可能会面临失败的风险,但是为了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仍然需要去做。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够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这种精神也提醒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往往会面临各种诱惑和选择。如果我们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价值和意义,那么我们就可能会迷失方向,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它体现了对责任和使命的担当,也提醒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追求进步和发展,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勇往直前。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曹倍华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1414.14小节到第1515.11章节有关内容并与大家做了分享,以下是我的学习内容及心得体会。

文章中有一段写道: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意思是:孔子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

上达,追求进步,日日进步,今天比昨天做的好点,明天比今天做的好点。下达,无所谓,浑浑噩噩,混日子,自由散漫,觉得现在已经可以了,混几天也无所谓。

孔子说,君子追求日日进步,小人浑浑噩噩,混日子,不断的往下面滑。这句话非常平实,看起来所有人都懂,但没几个人懂这句话的威力,也没多少人注意自己小人心态其实很重。

一个人只要有君子上达的心态,他看似今天没进步,明天也还是那样,实际上,他每天都在向前走,一年下来,二年下来,成就就非常高。就说拉筋这件事,很多成年人筋已经不能拉伸到最长了,但若日日都拉一拉,一年下来,也就能拉成远动员水平,重要的是日日都拉一拉。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蜷缩在一团,无所谓,让自己的筋不断的收缩

我们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做项目,也是如此,天天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粉丝,努力向前自然会越来越多,一年、二年下来,您和普通人的差距就非常大了。很多普通人想骂您,都找不到您了,因为您已经在千里之外了。但这都是严格要求自己辛苦劳动来的。

而下达的小人,就算现在有很多资源、粉丝、金钱。他今天懈怠一点点,明天又懈怠一点点,总觉得自己还有钱,有资源,有粉丝,能混下去。结果一天不如一天,最后混的一无所有,这就是下达之人

人的进步是一点点的努力获得的,要相信积累的力量,也要相信复利的力量。您在一个路上努力的走,您就能走很远,不要看着每天只移动了一点点。长此以往,您会获得一个全新的自己。

人的退步也是每天堕落一点点,退步一点点,无所谓一点点,然后慢慢的,就堕落得您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最后,您会出现一无所有的情况,您还会很惊奇,您怎么变成这样了?您会觉得不可能啊。

如果两个人都是一个水平,一个人上达,另一个人下达,那么时间一拉长,这两个人的差距会是天壤之别。人生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您想安逸,不努力,就是在下达,一不留神,您就和上达的人十万八千里差距了。

我们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无所谓的心思,堕落的心思,放弃努力的心思,因为一不小心就几天过去了,十几天过去了,一个月,几个月,一年,几年过去了。然后,您可能永远都追不上那些上达的人。所以,您若读明白了:“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这句话,您就应该从现在开始积累,从现在开始上进,每天做一点点进步,每天都比昨天优秀一点点,过几年,您就会感激您这个决定,您这个长期的上达努力。

学习《论语》后五章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曹鹏祥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内容,这本书作为儒家经典,虽然年代久远,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至今仍对现代高等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论语》中所倡导的的核心价值。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的意思是:子路问道到底怎样才算是完人。孔子说道:“像臧武仲那样有聪颖,像孟公绰那样不贪求。“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出自孔子《论语》:宪问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像孟公绰那样不贪求,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有才艺,再用礼乐来增加他的文采,就可以算个完人了。”孔子又说:“如今的完人何必要这样呢?见到利益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险时肯献出生命,长期处在贫困之中也不忘平生的诺言,也就可以算是完人了。”


心得体会

文公之时,有臣大夫名为撰的,他与公叔文子同升于公朝。 公叔文子听闻此事,赞叹道:“此人真可谓‘文矣’。 ”在古代中国,‘文’不仅意味着文化修养,还包含了政治智慧、礼仪制度和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 公叔文子之言,透露出一种深刻的人才观。 他不单纯看重个人的才能或成就,更注重的是个人品德和内在修养。 这种观念在当时是极具前瞻性的,因为大多数统治者更看重的是军事或经济实力。 而文公时期的政治环境,也正需要像撰这样的人才,他们能在朝廷上发挥影响力,引导国家走向更加文明和谐的方向。

孔子对卫灵公的评价却是“无道”。 卫灵公作为当时的统治者,其行为举止并不符合传统的礼义规范。 面对这样的情形,公叔文子反问:“既然如此,为何不丧失国家呢?”孔子回答说:“仲叔圉管理宾客,祝蛇渲主管宗庙祭祀,王孙贾则负责军事。 这些人各司其职,国家自然稳固。 ”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不仅仅依赖于君主的个人德行,更在于能否任用贤能之士,让他们在其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 即便统治者个人品行有所不足,只要能够恰当地使用人才,国家依然可以保持繁荣稳定。

这让我想到现代社会,虽然环境变化巨大,但这种对人才的重视和合理运用的原则依旧适用。 一个组织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是否能够发现并充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长处。 这就要求领导者不仅自身要有远见卓识,更要有识人善任的能力。

这也提醒我们每个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成为那个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国家、为社会、为组织做出贡献的人。 正如孔子所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光发热。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治国还是管理一个组织,合理的人才观念和人才运用策略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先贤的智慧,更能从中汲取适用于当下的治理和管理之道。


学习“卫灵公篇第十五.二”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贾元武

原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翻译: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的人都饿病了,躺着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解读:这是孔子告诉人们怎样渡过困难的一段名言。人生总难免有窘困的时候,面对困窘的境遇,孔子认为重要的是要坚持理想和操守。子路的愤怒并非没有道理,自己一心秉持德行和操守,却陷入窘困的境地,无所通达,而作恶多端的人反而过着锦衣玉食的优裕生活,故开始质疑自己一直所坚守的信念。孔子回答他说,君子固然也有困窘的时候,但还是能以道自处,不同于小人一到窘困之时就乱了心性,胡作非为。

学习心得:学习“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段《论语》中的经典对话,我深感孔子对于君子品质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追求。

首先,这段对话让我认识到,在人生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是无法避免的。然而,真正考验一个人的,往往是在这些困境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品质。孔子通过“君子固穷”的表述,强调了君子在穷困中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和信仰,不为外界所动摇。这种坚定的品质,是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应该学习和追求的。

其次,孔子通过对比君子和小人在穷困时的不同表现,进一步揭示了君子品质的高尚和可贵。小人在穷困时可能会放弃原则,做出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而君子则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底线,不为困境所屈服。这种高尚的品质,不仅体现了君子的道德修养,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此外,这段对话还让我意识到,成为一个君子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的修养和锻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信仰,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只有这样,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才能够像君子一样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被外界所动摇。

总之,学习这段《论语》中的经典对话,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君子品质的高尚和可贵,也为我指明了在人生旅途中应该追求的方向。我将以孔子的话为座右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信仰水平,努力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君子。    


学习《论语》第八部分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景为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学习心得,前一句说的是微生亩对孔子说:“您为什么如此奔波忙碌呢?不是为了显示您的才辩吧?”孔子说:“我不敢显示我有才辩,只是讨厌那种顽固不化的人。”后一句说的是,孔子说:“对于千里马不是称赞它的力气,而是要称赞它的品德。”

这两句话的都讲到德在才之先。作为正蒙导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尤其面对是很多学生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问题时,我们更要坚持学校的教育主张,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而不是面对一些困难任由学生各种问题的蔓延。同时这两句也强调了,良好品德的确立才是解决学生各种问题的核心。

同时,对于学生的点滴的进步赞扬,也要以德行的进步为主,只有德行的提高,学习的进步才是长久的,可持续的。导师们要看到学生进步的根源是来自学生自律、修养的提高,而不是只在于表面上的某一次考试成绩的变化。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刘菁

作为一名教师,我学习了《论语》后有了很多收货和体会。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和思想。关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教育和师生关系的言论,这些言论对当今的教育仍然有着深远的启示。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品德和修养的重要途径。在师生关系上,孔子强调了师德和学生的尊敬。他认为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负责。而学生则应该恭敬敬重老师,虚心听从老师的教诲,并努力学习。

在现代社会,这种师生关系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则需要尊重老师,虚心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态度。

总之,《论语》中关于师生关系的思想,对于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学习《论语》心得(十)

正蒙四院  马琳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卫灵公篇中有句“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意思是“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说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作为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能做到“无为而治”就是最高境界了。由于是第一次带班,没有经历,另外自己比较年轻,为了能够“管”下这帮学生,我对他们比较严厉,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很怕我。上半个学期的摸索期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训,我很多时候的严厉是处于希望他们好的角度,可是很多时候换来的是学生的不理解,甚至是误解这在一段时间里让我对这份工作失去信心。但后来的进展了自我反思,发现是我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批评学生要依据事实说话,对事不对人,为什么批评某位同学,这些问题需要在班上给学生说清楚。以礼管制学生非常重要,首先要尊重学生,学生都是非常在意老师的一言一行的,假设过于严苛会让乖学生伤心与老师渐渐疏远。其次,不能以为自己是老师就高高在上,不断指责学生,要能够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讲道理,让他们明白老师的初衷和用意。另外,多倾听学生的心声,青春期的孩子、住校远离父母的孩子,在学习中或多或少会遇到很多问题,与同学、老师相处中难免会遇到很多解不开的难题,做一位善解人意、懂得倾听的辅导员很重要。总之,尊重学生,给他们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赢得学生的喜爱,管理起来就会容易很多,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说什么学生都佩服和尊重这是我理解的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大学》学习心得

工学院:田甜

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我常常思考如何将古老的智慧融入到当代学生教育中,让他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坚定。

近日重读《论语》中的这一段:“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孔子的这段话,让我对责任和勇气有了更深的认识。 孔子的这番言论,体现了他对正义和责任的坚持。 在当时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孔子选择直言进谏,即便知道可能会遭遇失败,但他仍然选择了去做正确的事情。 这种勇气和正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

在我们的工作中,面对不公或错误时,是否也能像孔子那样勇敢地站出来,即使前路困难重重?从这段故事中,我还学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言出必行。 孔子不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还亲自行动起来,试图说服哀公采取行动。这种言行一致的态度,对于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是一种榜样。

作为辅导员,我们常常教导学生要诚实守信,那么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孔子的行为还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尽管孔子的努力最终没有成功,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念和努力。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极大的鼓舞。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和成功。

孔子在向哀公报告之前进行了沐浴,这反映了他对这一行为的严肃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这种仪式感,是对事件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角色的一种自觉。作为辅导员,我们在处理学生事务时,也应该保持一种庄重的态度,这不仅能够提升我们工作的专业度,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用心和尊重。孔子的这一段话,不仅是对古代君王的一次忠告,更是对后世每一个人的教诲。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坚持正义,勇于承担责任,保持诚信,不断努力。这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芒,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通过这段历史的回顾,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以孔子为榜样,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成为更好的人。 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论语·宪问篇》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第三组 王存立

在深入学习《论语·宪问篇》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与先哲孔子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从中收获了诸多宝贵的感悟与启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篇》,是孔子对弟子们的一种教导。意思是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没有能力。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的重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应该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是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能力和修养。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也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赏,但更重要的是关注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与其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如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实力,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断进取,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当我们拥有了扎实的能力,自然会得到应有的认可。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让我反思自己学习的真正目的。我们不应仅仅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或外在的荣誉而学习,而应是为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专注于自身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不为了迎合他人而迷失自我。真正做到为己之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修身要在守己上下功夫,如果没有目标,没有追求, 就不会坚持到底,清贫和寂寞就会使人半途而废。大凡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人, 都有耐得清贫和寂寞的经历,犹如菊花傲霜,梅花傲雪,没有霜雪的考验,就没有清洁的资质和不死的灵魂。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加强自身修养,要有真才实学,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整天叹息怀才不遇,是一种消极情绪,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不要急切地去寻求自我展示,而是要返回自身,寻求了解自己的优劣长短,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

孔子强调君子的品德与行为准则,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提醒我们要言行一致,不可只空谈而不付诸实践。这让我反思自己是否有时只是夸夸其谈,而缺乏实际的行动,督促我更加注重将理念转化为实际的作为。我们不应过分在意他人是否了解自己,而更应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关注,但真正重要的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素养与才能,以实力赢得尊重。

同时,篇中对于仁德的阐释也发人深省。“仁者不忧”,拥有仁德的人内心笃定而平和,不会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困扰。这使我认识到培养仁德的重要性,努力让自己拥有一颗宽容、善良、正直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境遇。

学习《论语·宪问篇》,让我对自我修养、人际交往、人生追求等方面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方向。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君子。当然,每个人对于《论语·宪问篇》的理解和感悟都会因自身经历和思考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学习与感悟中,汲取其中的智慧精华,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光彩。

学习《论语》前6章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王建斌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内容,我逐渐意识到其中的诸多智慧与理念,不仅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更在学生管理中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首先,孔子在《宪问篇》中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认为仁德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基石。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同样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仁德之心。通过举办各类德育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作为正蒙导师,我们也要以身作则,用仁德之心去关心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其次,孔子提倡的对于学生管理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礼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道德准则。在学生管理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让他们明白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礼仪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言行举止,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论语》第1414.14章节至第1515.11章节学习心得

工学院正蒙四院  王静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第1414.14章节到第1515.11章节,这些章节的内容不仅让我对孔子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作为专任教师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第1414.14章节中,孔子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作为教师,我始终将这一原则作为与学生相处的基石。在教授结构力学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而不是强加给他们。同时,在兼任正蒙导师,与学生进行学业、生活指导时,我也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不强加自己的观念给他们。

1414.25章节中,孔子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应该少说多做,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我尽量保持谦逊和低调,用自己的行动去示范和引导学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教导。

进入第15章,孔子在15.2章节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这让我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作为专任教师,我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教师的标准。我时常反省自己在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是否做到了最好,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

15.4章节中,孔子提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让我认识到在处理学生关系时,应该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在督促学生打扫宿舍卫生、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我始终秉持公正的原则,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

而在15.7章节中,孔子说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坚信这一原则在教育工作中的适用性。

此外,第15章中的多个章节都强调了君子的品德和行为标准,如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等。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而不仅仅是知识。在日常工作中,我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这一周对《论语》的学习,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态度。我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我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成为一名更好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有感

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作为一位专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阅读《论语》子路篇,无疑是一次深入挖掘古代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交融的独特体验。孔子的教诲在子路篇中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不仅关乎个人品性修养,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引导和人际交往智慧。

首先,子路篇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和引导让我深感,教育者应当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性格特质。子路的直率和勇猛,虽然被赞赏,但孔子也提醒他“欲速则不达”,这恰好对应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急于求成问题。我常以此教导学生们,理解自己的节奏,耐心磨炼,避免因急于求成而带来的压力过大或挫折感。

其次,孔子强调“仁”的理念,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深远影响。子路问政,孔子的回答中提到“为政以德”,教导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学会理解和接纳他人,这是构建和谐校园和社会的关键。

再者,子路篇中孔子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精神,对大学生来说是宝贵的品格塑造素材。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鼓励他们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敢于尝试,这对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益。

同时,孔子对子路“好勇不好学”这一批评,提示我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长,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教育和全面素养的提升。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使他们在学术与人格塑造上双丰收。

总的来说,《论语》子路篇给我带来的启示是,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们要善于借鉴古人的智慧,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引导大学生在品德、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有爱心的新时代青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孔子所倡导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教育理想。

学习《论语》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魏建强

今天看到《论语》里面的一句话,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压给别人。由这句话我想到,是否可以将这句话修改一下,修改为“已所欲,施于人”,就是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与他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与他人,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他人。我们都有这心胸吗?其实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这种境界高境界,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在学习《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日:未化乎?子日: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这段内容时,我有了一些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我对管仲的智谋和胆识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他在面对桓公的追杀时,不仅能够冷静思考,而且还能够找到逃脱的方法。这种机智和果断让我深受启发。

我对管仲的忠诚和仁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虽然桓公对他进行了追杀,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背叛桓公或对桓公怀恨在心。相反,他依然保持着对桓公的忠诚和仁义之心。这种高尚的品质令我钦佩不已。

我还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一个道理: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勇敢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像管仲一样,当他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没有恐慌或退缩,而是冷静地寻找解决办法。这种勇气和决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管仲的品质和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也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希望我能够将这些心得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杨婷


本周具体学习了,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但有好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有德者必有言:这里言指的善言,好话。有德的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行忠恕之道,那么说出来的话自然是好话,这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初心没有问题,则言语没有问题,虽然,有一些忠言逆耳,但对你是有帮助的,好话也不是好听的话,一直顺着你说,这就不是善言,是足恭。而且,有德者说出得话就是平平无奇,却能触动人心,为万世准则,如《论语》,因为,孔子这些与弟子普通日常的对话却透露出有德者对于世界的理解,对于行为的建议,人人可遵守又利于广大社会,不必华丽辞藻,内在含义却可以细细玩味。

另外,这个言不需要辞藻华丽,洋洋洒洒的写文章,而是表示出合适的意思即可,辞达而已矣。

有言者不必有德:从言语并不能判断一个人的品德好坏,言语是表,德是里,表都能看得到,里却不一定看得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仁者必有勇:仁者是一切从大义出发,见义必勇为。虽然勇为的方式不是就上去干了,而是寻求一种合适的方式方法。如果路见不平,推说自己能力不足,啥也不干,是不义也,那么称不上仁者。冲上去瞎干,是不智也,也称不上仁者。所以,仁者的勇是必然的,是有方式的。

总之,德包含了言,言≠德。仁包含了勇,勇≠仁。言是德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勇是仁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学习《论语》14章到第15章心得体会

工学院  杨燕子

作为教师,读《论语·卫灵公》这一篇章,可以收获许多关于教育、修身和治国理政的启示。以下是一些心得体会:

孔子的思想体系常常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论语·卫灵公》篇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提醒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和德行。只有自身品行端正,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爱的基础。这告诉我们,在教育中要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孝悌之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家庭都充满爱与尊重,整个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孔子对卫灵公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段话强调了诚信、节俭、爱护人民的重要性。教育的根本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人格的培养。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节俭和爱心,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社会公民。

尽管《论语·卫灵公》篇主要讨论的是治国理政,但其中的哲理同样适用于教育。孔子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不同的指导。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提供适合他们的发展路径和学习方法。

孔子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言行对弟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常常具有榜样作用,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论语·卫灵公》的内容虽然主要涉及政治伦理,但其中蕴含的许多道理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和反思这些古代智慧,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效果

学习《论语》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于洋

612日,我们主要学习了《论语》及卫灵公篇部分内容。该部分内容中关于“以德报怨”的论述,发人省醒。这句话虽然朗朗上口,这次的集中学习,让我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这是孔子对于“如何对待他人的怨恨和恩德”的回答。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公平和正直的处世原则。他认为,如果以恩德来回报怨恨,那么当别人给予自己恩德时,我们就无以为报了。而如果用正直公平、不偏不倚来对待怨恨,同时对于别人的恩德,我们应以恩德来回报。孔子的这种思想,强调了公正和合理,认为在对待他人时应该区分善恶,用不同的方式去回应不同的行为体现了他对于人性、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种思想对于建立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一种重要参考。

作为一名正蒙导师,与学生相处更要学会以直报怨”,只有做到正直公平、不偏不倚来对待怨恨,才既不会过于宽容而纵容了恶行,也不会过于严厉而显得不近人情。人生是一场修行,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

学习《论语》第14.15 学习心得

工学院正蒙四院张洪波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孔子说:“君子所循的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道:“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

这一理念强调了仁爱、智慧和勇敢作为君子道德的核心要素,体现了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期望。仁是孔子道德体系的核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仁者因为内心充满爱和无私,所以不会因为个人的得失而感到忧虑。这教导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培养对他人的同情心和爱心,这样我们的心灵会更加平和,不会被个人的小利所困扰。能够达到无忧无虑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是外在环境的给予,而是内心世界的平和与满足。智慧是理解世界和解决疑惑的能力。智者通过博览群书、深思熟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明辨是非,对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做到不迷惑。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和坚定。勇气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定和果敢。勇者因为内心的坚定和无悔,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不畏惧任何困难。培养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勇敢地面对问题,不退缩,不畏惧。

学习此段内容,让我们认识到孔子提出仁、智、勇三条作为君子的标准。仁爱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启示我们成为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坚定的意志力。我们作为教师通过不断修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增长智慧、培养勇气,教育我们的学生每个人都可以向着君子的境界迈进,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君子的理想人格。

学习《论语》第十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张媛媛

颜渊篇第十四章中,孔子与其弟子子贡的对话,让我对“君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礼次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这句话强调了君子行为的三个重要方面:义、礼和信。

首先,“义以为上”让我认识到,君子以道义为行事的首要准则。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信仰,不为外物所动摇。这种坚定的道义观念,使君子在面临选择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礼次之”则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君子不仅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也注重外在的行为规范。他们通过遵守礼仪,展现出自己的尊重和谦逊,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内外兼修的品质,使君子在社交场合中能够游刃有余,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最后,“信以成之”则揭示了诚信在君子行为中的核心地位。君子始终坚守诚信原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们的承诺如同金石般坚固,让人信服。这种诚信的品质,使君子在事业上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深刻体会到君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他们不仅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关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递着正能量,影响着周围的人。这种高尚的品质和博大的胸怀,让我深感敬佩。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赵启雄


本周在学习《论语》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譎。这两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孔子在《论语》中对晋文公和齐桓公的评价,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 他说:“晋文公詭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詭诈。 ”这里,孔子明显倾向于齐桓公的“正道”,而对晋文公的“詭诈”持批评态度。 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也揭示了他对政治权力运作的看法。孔子认为,一个国家或政府的合法性不应该建立在詭计和欺诈之上,而应该基于道德和正义。他认为,只有遵循道德和正义,政权才能稳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反之,依靠詭谋和欺骗取得的权力,即使一时成功,最终也会因为缺乏真正的合法性和民众的支持而崩溃。 在孔子看来,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并非仅凭其军事力量或政治手腕,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事符合“尊王攘夷”的原则,维护了周王朝的尊严,保护了华夏文化免受外族侵扰。这种行为在孔子眼里是值得称赞的“正道”。 而晋文公虽然也是一位杰出的霸主,但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使用詭計和手段,甚至以臣子的身份召见君王,这种行为在孔子看来是“不正当”的。尽管晋文公也有其历史成就,但从道德和政治合法性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是不被认可的。

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和正义在政治中的作用。他认为,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处理国际关系,都应该本着正直和公平的原则,这样才能赢得人心,保证国家的长远稳定。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都应该秉持诚信和正直,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通过学习孔子的这些教诲,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同时,这些古老的智慧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坚守内心的正直和道德底线。







论语.先进学习心得

工学院辅导员  秦景逸


在深入学习《论语·先进篇》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先进篇中展现了孔子对于弟子们不同个性和才能的关注与引导,让我明白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每个弟子都有其独特之处,而孔子能够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予恰当的教诲和鼓励。这提醒我们在教育和与人交往中,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和潜力,采取合适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成长和进步。

其中对于颜回的赞赏,让我看到了好学、谦逊、安贫乐道等品质的珍贵。颜回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内心的宁静,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高尚的榜样,激励着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被外界的繁华与喧嚣所迷惑。

子路的直率与勇敢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虽然有时会显得冲动,但这种真诚和果敢也值得我们借鉴。它让我懂得,在生活中要保持真诚的态度,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也要注意适度,避免过于鲁莽。

先进篇还蕴含着对于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的思考。它教导我们要追求道德的完善、知识的积累和人格的提升,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外在的功名。这使我更加坚定地去追寻内心真正有意义的东西,不为世俗的诱惑所动摇。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反思并总结这次学习的经历。我意识到自己在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论语·先进学习心得

工学院辅导员  胡娜娜


《论语·先进》主要记载了孔子对其弟子们的评价以及他们各自的优点和成就。通过对这一篇章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孔子对于教育、治理、道德等方面的先进理念。作为大学辅导员,学习《论语·先进》旨在借鉴其思想精髓,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服务学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在学习过程中,我对《论语·先进》中涉及的时间、礼乐、治国理念等方面内容产生了深刻的体会。例如,孔子强调“时”的重要性,告诫我们做事要把握时机,这对于我在辅导员工作中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处理各类事务具有重要的启示。同时,孔子对礼乐的重视也让我认识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和审美情趣。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学习《论语·先进》,我意识到自己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有时过于急躁,缺乏耐心和细致。因此,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努力调整心态,提高自己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担任大学辅导员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许多困难。例如,在处理学生矛盾时,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公正公平地解决问题,一直是我面临的挑战。然而,通过运用《论语·先进》中的精神,我学会了保持冷静、客观分析问题,并努力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使得我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深感《论语·先进》对我的成长和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不懈努力,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还为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培养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综上所述,通过系统地学习和践行《论语·先进》,我为自己的大学辅导员角色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也指引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为学生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论语·先进篇》心得体会

工学院辅导员:白李静

近日,根据安排,我们组织正蒙导师培训深入学习了《论语·先进篇》。这次学习不仅加深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丰富智慧,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先进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先进人物的评价、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以及对于个人修养的强调。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不仅是古人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也是现代人应该追求的人生境界。

学习《论语·先进篇》后,我深刻体会到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此外,《论语·先进篇》还强调了礼乐制度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礼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避免产生矛盾和冲突。

在学习《论语·先进篇》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我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有时候过于严厉、缺乏耐心等。今后,我将以孔子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努力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辅导员。

总之,《论语·先进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将把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礼仪素养。同时,我也将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论语·先进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  郝姗姗

作为一部中国古代经典的书籍,《论语》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尊重和研究。其中的先进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篇章,它涵盖了许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道理。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许多之前从未感受过的东西,下面浅谈一下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论语·先进篇》所强调的敬畏之心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关于敬畏之心的记载,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颜回对孔子的感恩之心:“子之恩,陈与曰:“求之不得,寝而思之,得而不喜,动而觉之,是以有闻。”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先辈感恩于他们的灵魂和精神上的点拨,更要用这种敬畏之心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遇事果断地去解决问题。敬畏之心是一个人做人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键。

另外,《论语·先进篇》只能另我感触较深的还有两句话。一句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另一句是: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我觉得这两句话很好的阐释了孔子做人的底线和原则。面对强权,面对荣华富贵,如果让我们做违反道德法律的事,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选择服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及时止损相信在权力和金钱地位的诱惑面前,很多人会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做人的原则和底线。让金钱利益牵着鼻子走,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最终陷入犯罪的泥潭无法自拔。然而在几千年前的我们的先师孔子早就给出了强有力的回答: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哪怕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如果触及到违法犯罪,那么坚决不干,这就是我们做人的原则与底线。因此我们始终要有清醒的头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的没有金钱利益的诱惑照样要做,不该做的即使大的利益,再大的诱惑我们心中也要有杆秤,及时止损,以免泥足深陷,最终害人害己。原则是做人的底线,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对原则的坚守,所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脊梁”。也正是对原则底线的坚守才使我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却依然屹立不倒!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们能够从论语的每一篇中学习到很多道理这些道理值得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思考,逐步去学习、领悟与践行,也能够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引导学生。





《论语·先进篇》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    魏佳琦

近日,我有幸与同事们共同学习了《论语》中的先进篇,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对于自身作为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先进篇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其中包含了诸多关于如何为人、如何为师、如何育人的深刻教诲,对于我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论语中“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因此,作为辅导员,我们不能一刀切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例如,在面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时,我会更加注重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对于那些活泼好动的学生,我则会引导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律性。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先进篇所倡导的“礼乐之和”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知识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品格修养和道德情操同样不可忽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通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礼仪之美,感悟音乐之和,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此外,先进篇中对于“君子”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这使我意识到,作为辅导员,我们不仅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辅导员的目标和使命。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汲取其中的智慧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我也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还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念和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第十一章《先进》

正蒙四院:何浩菲

《论语》第十一章通常被称为“先进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的弟子们以及他们对学问和道德修养的态度。阅读这一章节,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学习态度、人格修养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启示。

《先进》一些具体的章节内容:

孔子提出了对于先学习礼乐和后学习礼乐的人的看法。他认为先学习礼乐的人是平民,而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他会选择先学习礼乐的人。

一段文字是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进行分类评价的一部分。孔子将弟子们按照他们的特长分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并分别列举了代表人物

孔子提到了曾经跟随他从陈国到蔡地的学生,现在都不再在他身边受教了。这些章节展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对弟子们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阶层和个人修养的看法.

首先,这一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一时的努力,而是要不断地复习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孔子也提到了学习的乐趣,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愉悦的过程,而不是负担。

其次,孔子在这一章中也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批评了一些弟子过于追求外在的成就而忽视内在的修养,指出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品德的培养。这提醒我们,无论在任何时代,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基于他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看他的品德和人格。

最后,孔子在这一章中还讨论了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他认为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帮助。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读完《论语》第十一章,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于学习和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他对人际关系的独到见解。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的学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提升自我、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指南。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孔子的教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谛,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学习《论语先进篇》心得体会

工学院:郭雅琪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留下了许多睿智的言论,这些言论被总结为《论语》。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经久不衰,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读《论语》不仅仅是一件愉悦和有趣的事情,同样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和自我提升的方式。今天,我想谈一下我读《论语》先进篇后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首先,在读完《论语》先进篇后,我认为孔子的思想是十分崇高的。在《论语》中,孔子表现出了他高瞻远瞩和睿智的智慧,他的思想引领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他强调人性的善良,因此他的思想鼓舞着人们去追求真理、积极向上,以及发扬自己的精神。

其次,《论语》先进篇让我认识到在生活中,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有素养的人。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们被塑造为勤奋、正直、自律、有家教的理想人物,他们的做法和行为不仅仅表现出他们的良好素养,而且在人际交往和自我发展方面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后,《论语》不仅仅是一本传统文化经典,同时也是一份智慧和灵感。在读完《论语》先进篇后,我意识到一个人的智慧和管理能力不仅来自于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来自内心深处的道德、品格和行动。另外,孔子的论语充满了很多启示和建议,对于人们做事看问题的方式产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论语》先进篇激发了我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并帮助我了解了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读完《论语》后,我开始懂得到在获得和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总之,《论语》先进篇是一本既充满古代智慧又充满珍贵的人文精神的书籍。它不仅启迪了我的思维,同时也让我认识和尊重历史和文化。在我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这本书对于我的发展和变化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阅读《论语》是一次与先贤们的思想和高品位交往的过程,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中,这本书还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成长与启迪。

学习《论语先进篇》心得体会

工学院:薛牡丹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先进篇》,是孔子对颜回的一种评价。我们知道,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深受孔子喜爱和赞赏。孔子曾多次在《论语》中赞扬颜回的品德和学问。

回也非助我者也的理解:

这一句话有不同的解读。一种解读是孔子在表达颜回过于顺从和接受自己的观点,而缺乏对自己观点的质疑和挑战,从而不能帮助自己进一步完善学说。

另一种解读则认为孔子并非真的在批评颜回,而是在以这种方式表达对颜回深刻理解和接受自己学说的赞赏。

于吾言无所不悦的解析:

这句话表明颜回对孔子的话语持有极高的认同和喜悦,即颜回对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完全接受并乐于实践。

对这句话的归纳:

孔子在此既表达了对颜回深厚学识和道德修养的认可,也暗示了颜回在学术上缺乏一定的质疑和挑战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限制了孔子与颜回之间在学术上的深入交流和探讨。

这句话也反映了孔子对于学术探讨和教学相长的重视,他认为学生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下面我谈一谈,结合教学得到的两点启示。

1.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

专业教学中,教师常常需要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然而,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加以思考和质疑,那么他们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也无法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模仿。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于吾言无所不悦意味着颜回对孔子的言论感到真正的愉悦和认同,这种内在的动力驱动着他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样地,在专业学习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举例:

我所带的高职大数据技术2201中马班 12人  课程:分布式数据库技术

刻板印象:高职的孩子们计算机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对学习兴趣不大,上课习惯性迟到,上课时一边听一边玩手机,布置的作业拖沓不完成。所以个人觉得给他们上课有两难:

(1) 如何做好课堂管理,他们自控力查,很容易拿起手机

(2) 知识点深入的程度不好把握,深了听不懂,浅了太简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每堂课开始时讲解下本堂课的实践理论基础,然后布置实践任务,把时间交给学生,根据学生实操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逐个答疑解惑。

一开始学生们确实不太积极,动不动就玩游戏。一催呢,动弹一下,离开他,就继续玩。我也挺困惑的,到底怎么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呢。我试着控制作业提交时间,下课必须交。比较诧异的是,他们还真服从管理,并且有一个同学非常积极,每次任务都是第一个完成,我就每次加以表扬,越表扬,感觉到她动力十足,写代码的速度飞快,思维敏捷。旁边的几位同学也见此表现积极起来,和已完成任务的那个同学请教、讨论起来,很在乎任务完成进度,把手中的游戏就撂在一边了。一开始他们确实是对于一些非常基础的问题都不会,明明认真看指导手册就能解决,硬是不看,就不断地问我,有时候一堂课我连口喝水的时间都没,不过,我也没有不耐烦,我带着他们一起跟着指导手册操作,并且讲解为什么这么操作,将背后的知识点和原理都讲一讲,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看我认真的帮他们解决问题,也是较为积极的学了起来,自己试着独立完成部分任务。

后来有一天,机房所有机子因管理需要重置了一次,之前的环境配置都没了,我借此机会让学生都重新配置一遍。结果我发现,当时给他们都逐个教过,都不会了,基本都是零开始,我很感叹,同时我也再次带领他们走一遍,并且讲解原理,我发现他们会比之前更认真,更能理解内容。

反思学生忘得如此之快、之彻底,还是他们没有理解行为背后的逻辑。为了进一步锻炼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试着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发现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是很强的。能在提示或小组讨论合作的情况下完成,并且完成的很好。

随着课程进度的加快,学生们能挑战更难的问题。有的时候把我直接给挂到那了,我也是很坦诚和学生说咱们共同查阅资料,你先自己试着解决。当学生真的自己率先解决问题了,他们会非常的高兴,几个大小伙子在教室里活蹦乱跳的说,我天哪,我发现我也是个天才啊,原来我也可以啊。学生还感叹说,老师你绝对是我这几年布置任务最多,难度最大的啊。他们眼里闪烁着对自我肯定的光芒,和刚开始动不动就玩游戏,对什么事都貌似提不起兴趣的冷漠的状态形成强烈反差。我笑着回应,相信你自己,哈哈。

课后,我在不断反思,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心里阳光健康,他们可塑性很强,但他们内心里可能隐藏着一种自卑心理,觉得学习不好是因为自己学习能力差,表现出来上课不积极的各种不良状态。他们虽然被社会评价体系安排到了专科层次,但是其实,只要他们不放弃自我,不断提升自己,一定会有更好的自我突破,更高的自我实现。我们作为老师就是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鼓励他们,不断地督促他们,培养他们的自控力,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这样他们肯定会遇见不一样的自己,能发光、发热。这也是教育的意义。

同时我也反思,课堂中解决不了的学生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在不断激发他们的思考积极性,衍生出一些备课中没准备充分的内容,也是我的知识盲区。这让我更加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含义,我也感觉到不断地挑战自我也是一种成长,也更有意义。我不是一台知识传递的机器,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学生能力的天花板可能是老师的能力最高水平,我们的学生的未来也不应该因为一次高考成绩被定格在这个层次。老师能在理论基础扎实、技术运用能力过硬的前提下,如果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我相信学生也会更好。我要做到的应该是育人先育己,不断提升自我,不断成长。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聆听。

«论语·先进»篇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  李建宏


通过先进篇内容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孔子对弟子颜回的深厚感情,令我感动,我也感受到了孔子的真性情。

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颛孙师有些过度,卜商有些及不上。”子贡说:“那么是颛孙师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度和及不上是一样的。”这句话就是儒家讲“过犹不及”的出处。“师”是颛孙师,就是子张,“商”是卜商,就是子夏。孔子评价他们两个人的贤德:子张有些过头了,而子夏又有些不足。但谁更好些呢?孔子说:“过犹不及”,意思是过头和不足是一样的。这就是儒家追求的中庸之道,凡事过犹不及,“过”与“不及”都不可取,不偏不倚,要恰到好处才行。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善人如果不沿着圣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也难以到家。”“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这句话对我们怎么学习很有借鉴意义。无论学习什么东西,要先“践迹”,也就是亦步亦趋先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如果丢弃前人的智慧,凭空要搞所谓自己的一套和创新,会多走很多弯路。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真正的智慧是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并发扬光大。富兰克林也曾说过:“单纯的模仿无法带来真正的成功,但每一个成功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没有谁天生就是高手,要成为高手,往往都是从模仿起步的,学习向来如此。。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问:“听到了就该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擅自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该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该行动起来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该行动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我对此迷惑不解,大胆地来问问。”孔子说:“冉求容易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要抑制他。”

孔子根据子路和冉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给出了相反的指导意见,这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要“因材施教”,首先要会“识人”,深刻洞察判断一个人的性格、优点、缺点、喜好等特征,然后给予针对性的方案。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铭记于心,实践于行。

《论语》学习心得

工学院:王扣金

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先进篇》,作为《论语》中的一篇,它集中体现了孔子对于弟子教育、人才培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独到见解。作为一名教师,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感悟。

《论语·先进篇》主要讨论了孔子与弟子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以及孔子对于先进人物的评价和教导。通过这些内容,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因材施教、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

首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让我深受启发。他针对每个弟子的不同特点和优势,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这种教育方法不仅体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深刻了解,也反映了他对教育工作的尊重和热爱。作为大学教师,我也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其次,孔子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先进篇》中,孔子多次提到弟子们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论语·先进篇》还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孔子在评价先进人物时,往往注重他们的品德和道德水平。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水平,才能成为真正的先进人物。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先进篇》,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以孔子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