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心得
工学院 侯宏录
在学习《论语·泰伯篇》后,深有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对于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泰伯篇》强调了中庸之道,即追求事物间的平衡与和谐。孔子强调了礼仪对于践行中庸之道的重要性。教育工作也需要遵循中庸之道,要平衡各种因素,避免过度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在教育教育工作中,这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也要注重品德教育,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正是此思想的完美的体现。
学校的使命:仰信笃志,化鱼成龙;
校训:明道、修身、利他、共荣。
这既是对泰伯德行的传承,也是对学校师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引导。将泰伯的谦让、大公无私、仁德等品质提炼为核心价值,以此形成学校的教育理念。
学校的学风:发展个性,注重养成。这与泰伯的德行紧密相连,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
学校愿景:学无长幼、校无大小、教无高下、育无国界,人人都有理想的教育。打造师生合作、和谐共赢的“至德”文化校园,使泰伯的德行成为师生共同追求的精神目标。
“笃于亲,民兴于仁”,教育工作者要真心爱护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专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俎代庖;“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思想则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追求进步。
工学院侯鸿平第10周心得体会
《论语•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句的含义是:我讲的东西都是前人留下的,不是我创作的。崇尚古人留下的好东西,我觉得我是个像彭祖(据说彭祖有800多岁)一样的人,一个生活在现代的古代人。孔子在强调当年那些好东西,今天已经没有人懂了。读《论语》可以看出,孔子当初关注的是礼崩乐坏,是古代的很多好的东西没有传承下来。所以孔子说我不着急搞创新,我觉得我就是用一生把古代的好的东西传承下来就可以了。
北宋张载(横渠先生),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人之所以是天地之间的君主,是因为人是由心来控制自己的,人是有心的,(心为人之君,人为天地心)。人和禽兽的区别是非常小的,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区别就两个字“几希”,就是非常少的一点点,使你成为了人,而不是野兽。你的心能管住你的欲望,你的四肢,你就是人,反之则沦为和野兽一样的生物。古人说我们为什么读书,我们是有使命的。过往的了不起的人,他们的学问,很可能遗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读书是为了把他们了不起的思想传承下去。就可以为未来的,一代一代的人,去开辟太平的人间。所以读书是为了更好的改变世界。
读《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雷晓荣
《论语》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中的一篇泰伯篇也是人们常常引用的经典之一。泰伯是孔子的一个学生,他具备了德高望重的贤人的品质,然而他却抱怨自己的寡闻少见。这一篇文章通过泰伯和孔子的对话,浓缩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传达了对于学习和修身的重要性。
孔子告诉泰伯,在学习的道路上,志向至关重要。泰伯拥有良好美德和深厚道德修为,但他却认为自己知识有限。“寡人之于知,盖不足以跨骛之矣。”他的自谦却一直受到孔子的反思。孔子教导他:"悲夫!既知止!然后有至德焉,若离子。而后吾以为继。”学习是一个不断努力和追求的过程,只有在心怀崇高志向的同时,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因此,在追求知识和智慧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追求进步、保持谦逊的心态。
《论语·泰伯》通过泰伯和孔子的对话,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关于学习和修身的启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追求真理和道德的过程。在学习的道路上,志向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坚持追求进步和保持谦逊的心态。通过自省和修正自己的过失,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最后,勤奋和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不断努力工作和学习,我们才能进步,并取得更大的成就。泰伯篇的思想引导我们认真面对学习和修身,并为成为更好的人而努力奋斗。
《论语》学习心得
工学院 李君绒
本周在李院长的带领下,学习了《论语·泰伯篇》。又聆听了各位老师的分享发言,受益匪浅,对我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下面浅谈下我个人的学习体会:
论语·泰伯篇》中强调的“至德”品质,让我意识到在教学管理中,也需要具备这种高尚的道德修养。作为实验室管理教师,我要以身作则,展现出对工作的敬业、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对团队的尊重。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
中庸之道意味着我们要在严格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和高效运行,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这种平衡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提升实验室的整体运行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笃于亲,民兴于仁”。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情况,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实验室、服务学生、推动实验室的持续发展。同时,这些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实验室管理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这些思想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
《论语》学习心得
工学院 李玉忍
本周学习了《论语·泰伯篇》,深感其蕴含的深邃哲理对于个人成长和工作指导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泰伯三次让出王位的举动,这种谦让和无私的高尚品德所深深打动了我。这展现了他无私无欲、以国家和民众利益为重的品质。这种品质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都至关重要。孔子对泰伯的评价极高,称之为“至德”,意味着泰伯的道德品质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成为后世楷模。泰伯的至德品质并非天生,而是通过不断自我反省和提升实现的。我们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泰伯篇强调了中庸之道,即追求事物间的平衡与和谐。这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也要注重品德教育,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庸之道强调“适度”,即做事要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欠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既不过于宽松也不过于严苛。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与平衡,我们同样需要追求这种平衡。我们要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他们的品德教育,让他们成为既有才华又有德行的人才。同时,我们也要在学院的管理中追求平衡,既要关注学术研究的深入,也要关注实践教学的创新。
“笃于亲,民兴于仁”的思想也让我深刻感受到家庭和社会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我深知我们的学生不仅是学院的骄傲,更是他们家庭的希望。因此,我们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回报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