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正蒙三院2024春季第十三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6-18

“由己”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为人由己”“由己”可以理解为由自己决定、由自己掌控。强调了个人在行为、品德和修养等方面的主动性和自我决定性。

具体来说,“由己”意味着一个人的行为、选择、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来源于自己内心的判断和决定,而不是被外界环境或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它鼓励人们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不盲目跟随他人,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同时,“由己”也强调了个人在自我修养和成长方面的责任。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水平是由自己的内心和行动来决定的,而不是由他人来评价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注重自我修养和自律,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行为水平,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平衡“由己”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首先需要清晰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个人价值观。个人价值观是我们对人生、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基本信念和态度,是我们行为决策的准则。

“由己”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个人的价值观为指引,确保我们的行为、选择和决策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符合。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他人,同时也要避免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左右,保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然而,“由己”并不意味着完全按照个人的意愿行事,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在平衡“由己”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时,我们需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和需求,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我们的价值观可能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决策。

平衡“由己”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需要我们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以价值观为指引进行行为决策,同时考虑他人的利益和需求,保持开放的心态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


正蒙三院

罗晓娥

2024.6.6

学习《论语》之感悟

 正蒙三院15A书院办:杜毅茹

在本周四的古原经典文化《论语》季氏篇的的学习中,我深入学习了孔子的敬畏心思想,对孔子的敬畏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此章中孔子讲一个人要有敬畏之心才能成为言行高尚的君子,这也是最好的立身处世之道。畏天命,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因为顺之则吉,逆之则凶。畏大人,是对有德有位者的敬畏,因为他们负责治理国家,位高权重,维护着社会的秩序,稍有差错,便会祸及百姓。畏圣人,是因为圣人的话具有万古不易的道理,指出了人生应该遵循之道,违背了就会有灾祸,足以使人敬畏。

孔子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知识,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中,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敬畏,有戒惧,才能有底线,有操守。孔子在本章中不仅指出了三种必须敬畏的事情,并与小人做了对比,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三畏”,然而小人就不会这样,小人认识不到规律的所在,也就是“不知天命”所以也不知道敬畏。小人不知礼仪,看不到大人物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或者是为了证明自己胆大、证明自己不畏权贵而去冒犯或者挑衅大人物,就是孔子所说的“狎大人”。小人只能看到眼前利益,不愿意去遵循体现规律的“圣人之言”,所以多有轻慢,就是孔子所说的“侮圣人之言”。我们可以看到,君子重长远,小人重眼前,所以君子有三畏而小人不知敬畏。我们要当君子,不当小人,所以要有“三畏”。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辅导员,保持敬畏心尤为重要,而在面对一些挑战和困难时却难以保持敬畏心,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和态度,忽略了敬畏心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保持敬畏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同时也是我需要突破自己的所在。敬畏心不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自己职业的尊重。我记得有一次,我面对一位学业困惑、生活压力巨大的学生,他因为对 未来的迷茫而感到焦虑和不安。我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耐心地倾听他的诉说,用心去理解他的困惑,努力为他提供指导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明白了敬畏心的意义。敬畏心是辅导员工作不可或缺的品质。它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还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只有当我们真正敬畏自己的职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之感悟

书院办:宋兰

论语》中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它以一种简练而深刻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智慧与哲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和规划,那么他就一定会面临眼前的困扰和忧虑。这是一种关于人生规划和前瞻性思考的警告,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关注眼前的琐事,更要对未来有所预见和规划。

在阅读这句话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背后的深远含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各种琐碎的事情所牵绊,以至于忽略了未来的规划和考虑。我们忙于应对眼前的困难和问题,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提前规划和预见来避免。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人生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现在,更要看向未来。我们需要思考,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方向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论语》心得体会

实验中心:樊博艺

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将“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15A正蒙导师:樊博艺

                                             2024.6.11

学习论语心得与高校辅导员工作感悟

部门:何雅林

《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哲理,在深入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极具启发性的感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经典让我明白在与学生相处中,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不能将自己都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给学生,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建立起信任的桥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提醒我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面对日新月异的学生特点和各种新情况,我必须持续学习新的知识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策略,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通向成功和成长的必经之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使我深知在工作中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同事们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经验,我要虚心向他们请教,汲取有益的部分来完善自己的工作。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吾日三省吾身”告诫我要时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作为辅导员,要定期回顾自己的工作表现,思考哪些方面做得好可以继续发扬,哪些地方存在不足需要改进。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总结,提升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君子和而不同”让我懂得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我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而要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绽放光彩。

在高校辅导员的岗位上,《论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它让我更加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让我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让我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与他们共同成长。我将继续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做好高校辅导员这份光荣而又富有意义的工作,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心得

今天和小组一起讨论学习了《卫灵公篇》,其中有一句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给了我深刻的体会。这句话仿佛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反思和警醒。每当我陷入迷茫或困境时,这句话总会在我耳边回响,提醒我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深远的考虑。

这句话说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和考虑,就很容易陷入眼前的困境和烦恼之中。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如果我们只关注眼前的一步,而不思考整个赛程的策略和规划,那么最终很可能无法到达终点。同样,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只关注眼前的得失,而不考虑长远的利益和发展,那么我们就会被各种琐事和烦恼所困扰,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们需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深远的考虑。远大的志向可以激发我们的动力和激情,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而深远的考虑则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陷入眼前的困境和烦恼,让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生活中,我也曾经历过因为缺乏远虑而带来的烦恼和挫折。那时候,我总是过于关注眼前的得失,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和发展。结果,我不仅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而且在生活中也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和焦虑。正是通过学习和领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持这句话的教诲,不断努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而不懈努力。


15A正蒙导师:李汶姿

2024610

《论语》学习心得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5A正蒙导师:刘艳芳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释义:君子遇到问题都是先从自身找原因,小人在出现问题麻烦时,总是去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不去反思自己,只会责怪别人。

人和人的差别,就在于在面对各种问题与挑战时,所展现的不同态度。如《论语·卫灵公篇》中所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先从自身寻找原因,勇于承担,而小人则倾向于推卸责任,怨天尤人。

真正的成长与进步,往往来源于对自我的深刻反省和不断改进。君子在面对困境时,会先从自身找原因,经历和复盘和打磨,才能精进从容,才能真正了解问题的根源,从而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小人则不然,他们害怕面对自己的不足,总是试图将责任转嫁给他人。这种行为看似聪明,实则愚蠢。因为逃避问题并不能使其消失,反而会让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反噬自身。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面对和改正错误的勇气。

内因起决定作用,是选择做一个勇于自我反省的“君子”,还是选择做一个推卸责任的“小人”,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想要进步,还是要先求诸己,就像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读后感

《论语·颜渊篇》是孔子弟子颜渊的言行录,作为大学心理老师,有许多可以品读的内容。

首先,颜渊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自我反省,不断完善自己。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进步,做到与时俱进,为学生树立榜样。

其次,颜渊注重自我修养,强调内在素质的培养。他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温故知新,不断学习进步,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作为教师应该注重自我修养,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最后,颜渊在《论语·颜渊篇》中强调忠诚守信,注重品德修养。他曾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忠诚守信的人。作为教师都应该注重品德修养,做到诚实守信,忠诚可靠,不做言而无信之事。只有树立起良好的品德形象,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总的来说,我们要学习颜渊的品质和态度,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他们全面发展。注重自我修养,言行一致,忠诚守信,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成为一名品德高尚、内外兼修的优秀人才。

15A正蒙导师:马玲珑

2024年6月11日


论语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老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展心与心的交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交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那么,更应该把握原那么里的分寸。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

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生疏,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

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假如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老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老师与学生的和谐,老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承受知识的才能比拟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可以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 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可以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承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

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 我想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剧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如今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无论对朋友领导还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间隔 ,掌握好亲疏的分寸。间隔 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活一世,毁与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名气越大,越是难以防止。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将你狠狠地踩在脚下。岂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盖棺之人,也难以定论。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别人的攻讦也好,吹捧也罢,全不必当回事的。

假设有人捧你捧得太厉害了,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们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过是利用他的学说,用以禁锢民众思想,作为稳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罢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做事一定要问心无愧,不要被别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认清糖衣裹着的往往是炮弹。赞也好,贬也罢,嘴巴是生在别人身上的,谁都有说话的权利,岂是谁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缺乏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还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孔子曾说过,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上下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提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对别人不能太苛刻,宽容别人其实更是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这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

是《论语》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我最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膜,化解矛盾;宽容是光滑剂,可以调节关系,防止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更是一种幸福。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选择了财富!读懂了《论语》,便读懂了人生!

周婷

2024年611


《论语》的学习心得感悟

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著作,虽然这本书从成书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了,但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一段话是:“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孔子的学生子游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主要是说能养活父母就行了。而对于犬马来说也都能得到的饲养,如果人们只养活父母而不恭敬的话,和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孔子的回答非常深刻,也非常有针对性,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子女对父母的孝没有让父母满意。由此想到当今社会,虽然我们身边有不少孝敬父母的模范,但也有不少人做得很不够,至少没有做到非常重视,没有很好地孝敬父母。存在这种情况的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工作太忙,生活节奏快等原因,仅仅满足于让父母有吃有穿就行了,平时很少抽出时间去看望父母,很少从精神上关心父母;另一类,不少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型受到父母及长辈们的溺爱,长大以后缺乏孝敬父母的意识,更缺少孝敬父母的责任。

我认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美德不仅不该丢掉,反而更应保持和加强。作为子女,在关心父母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多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我们有时间多陪陪父母更好,即使我们工作繁忙,时间紧张,抽不出时间去看望父母,但至少可以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哪怕只是一两句关心、问候的话语,或者在节假日、父母生日时送上一份深深的祝福,都能让父母感到欣慰和温暖。这也正是论语里孔子关于尽孝的要求。

论语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如何关心和孝敬父母,还让我学到了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做人等方面的道理,它真是一本好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15A正蒙导师:王雪恒

                                         2024年611日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许茹

论语“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句话,简洁而深刻,蕴含着对于人性、错误以及改过自新的独特见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句话的意思是,犯了错误而不去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这句话提醒我们,面对错误时,最重要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我们对待错误的态度。错误是每个人在成长和生活中都难以避免的,但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正视错误,勇于承认并努力改正。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我也曾经历过不少的错误和失败。有时候,我会因为自己的固执和骄傲,而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找借口为自己开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这种逃避和推脱的行为,只会让我陷入更深的困境。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去改正时,我们才能够避免重蹈覆辙,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句话,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我开始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不再逃避和推脱。当我发现自己犯了错误时,我会主动承认,并思考如何改正。这种改变不仅让我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让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这句话也让我意识到,改过自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面对自己的错误,去克服自己的惰性和固执。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战胜自己,实现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此外,我还从这句话中领悟到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那么我们就是在做一件善事,这是值得我们去追求和珍惜的。

《论语》学习研讨心得——古典智慧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正蒙三院15A:朱钰彤

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时常被各种新鲜事物和观念所吸引,而往往忽视了那些历经千年沉淀的古典智慧。然而,正如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其中所蕴含的古典智慧不仅让我深感震撼,更让我看到了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与重要价值。本周,我深入学习了《论语》卫灵公篇。

15·17节中,孔子提出了对“言不及义,好行小慧”之人的批评。这一观点对于现代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具有极大的警示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便捷,但也容易陷入“快餐文化”的陷阱,满足于表面的知识和短暂的乐趣,而忽略了对深层次、有意义内容的追求。这种“言不及义,好行小慧”的现象,不仅体现在言语和行为上,更反映了思维方式的肤浅和短视。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他们追求真理、探索未知,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避免陷入“小聪明”的泥沼。

而在15·18节中,孔子提出了君子的标准:“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这一标准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更是对现代教育目标的启示。现代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学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节行事、用谦逊的言语表达、用诚实的态度完成任务。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有道德、有才华、有担当的君子型人才。

古典智慧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是广泛而深远的。首先,古典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逍遥游”,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这些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运行规律,更能激发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次,古典智慧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教育方法。例如,《论语》中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理念,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我们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

最后,古典智慧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学习和借鉴古典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塑造人格、培养品德的过程。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让他们成为既有知识又有品德、既有才华又有担当的优秀人才。

总之,《论语》中的古典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启示。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和借鉴这些智慧,将其应用于现代教育中,培养出更多有道德、有才华、有担当的优秀人才。

正蒙三院15A馨雅学社:朱钰彤

2024611

“由己”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为人由己”“由己”可以理解为由自己决定、由自己掌控。强调了个人在行为、品德和修养等方面的主动性和自我决定性。

具体来说,“由己”意味着一个人的行为、选择、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来源于自己内心的判断和决定,而不是被外界环境或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它鼓励人们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不盲目跟随他人,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同时,“由己”也强调了个人在自我修养和成长方面的责任。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水平是由自己的内心和行动来决定的,而不是由他人来评价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注重自我修养和自律,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行为水平,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平衡“由己”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首先需要清晰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个人价值观。个人价值观是我们对人生、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基本信念和态度,是我们行为决策的准则。

“由己”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个人的价值观为指引,确保我们的行为、选择和决策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符合。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他人,同时也要避免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左右,保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然而,“由己”并不意味着完全按照个人的意愿行事,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在平衡“由己”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时,我们需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和需求,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我们的价值观可能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决策。

平衡“由己”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需要我们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以价值观为指引进行行为决策,同时考虑他人的利益和需求,保持开放的心态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


正蒙三院

罗晓娥

2024.6.6

论语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老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展心与心的交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交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那么,更应该把握原那么里的分寸。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

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生疏,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

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假如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老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老师与学生的和谐,老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承受知识的才能比拟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可以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 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可以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承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

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 我想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剧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如今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无论对朋友领导还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间隔 ,掌握好亲疏的分寸。间隔 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活一世,毁与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名气越大,越是难以防止。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将你狠狠地踩在脚下。岂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盖棺之人,也难以定论。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别人的攻讦也好,吹捧也罢,全不必当回事的。

假设有人捧你捧得太厉害了,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们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过是利用他的学说,用以禁锢民众思想,作为稳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罢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做事一定要问心无愧,不要被别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认清糖衣裹着的往往是炮弹。赞也好,贬也罢,嘴巴是生在别人身上的,谁都有说话的权利,岂是谁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缺乏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还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孔子曾说过,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上下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提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对别人不能太苛刻,宽容别人其实更是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这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

是《论语》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我最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膜,化解矛盾;宽容是光滑剂,可以调节关系,防止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更是一种幸福。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选择了财富!读懂了《论语》,便读懂了人生!

周婷

2024年611


学习《论语》之感悟

 正蒙三院15A书院办:杜毅茹

在本周四的古原经典文化《论语》季氏篇的的学习中,我深入学习了孔子的敬畏心思想,对孔子的敬畏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此章中孔子讲一个人要有敬畏之心才能成为言行高尚的君子,这也是最好的立身处世之道。畏天命,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因为顺之则吉,逆之则凶。畏大人,是对有德有位者的敬畏,因为他们负责治理国家,位高权重,维护着社会的秩序,稍有差错,便会祸及百姓。畏圣人,是因为圣人的话具有万古不易的道理,指出了人生应该遵循之道,违背了就会有灾祸,足以使人敬畏。

孔子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知识,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中,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敬畏,有戒惧,才能有底线,有操守。孔子在本章中不仅指出了三种必须敬畏的事情,并与小人做了对比,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三畏”,然而小人就不会这样,小人认识不到规律的所在,也就是“不知天命”所以也不知道敬畏。小人不知礼仪,看不到大人物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或者是为了证明自己胆大、证明自己不畏权贵而去冒犯或者挑衅大人物,就是孔子所说的“狎大人”。小人只能看到眼前利益,不愿意去遵循体现规律的“圣人之言”,所以多有轻慢,就是孔子所说的“侮圣人之言”。我们可以看到,君子重长远,小人重眼前,所以君子有三畏而小人不知敬畏。我们要当君子,不当小人,所以要有“三畏”。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辅导员,保持敬畏心尤为重要,而在面对一些挑战和困难时却难以保持敬畏心,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和态度,忽略了敬畏心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保持敬畏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同时也是我需要突破自己的所在。敬畏心不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自己职业的尊重。我记得有一次,我面对一位学业困惑、生活压力巨大的学生,他因为对 未来的迷茫而感到焦虑和不安。我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耐心地倾听他的诉说,用心去理解他的困惑,努力为他提供指导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明白了敬畏心的意义。敬畏心是辅导员工作不可或缺的品质。它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还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只有当我们真正敬畏自己的职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之感悟

书院办:宋兰

论语》中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它以一种简练而深刻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智慧与哲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和规划,那么他就一定会面临眼前的困扰和忧虑。这是一种关于人生规划和前瞻性思考的警告,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关注眼前的琐事,更要对未来有所预见和规划。

在阅读这句话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背后的深远含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各种琐碎的事情所牵绊,以至于忽略了未来的规划和考虑。我们忙于应对眼前的困难和问题,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提前规划和预见来避免。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人生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现在,更要看向未来。我们需要思考,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方向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论语》心得体会

实验中心:樊博艺

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将“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15A正蒙导师:樊博艺

                                             2024.6.11

学习论语心得与高校辅导员工作感悟

部门:何雅林

《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哲理,在深入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极具启发性的感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经典让我明白在与学生相处中,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不能将自己都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给学生,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建立起信任的桥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提醒我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面对日新月异的学生特点和各种新情况,我必须持续学习新的知识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策略,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通向成功和成长的必经之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使我深知在工作中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同事们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经验,我要虚心向他们请教,汲取有益的部分来完善自己的工作。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吾日三省吾身”告诫我要时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作为辅导员,要定期回顾自己的工作表现,思考哪些方面做得好可以继续发扬,哪些地方存在不足需要改进。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总结,提升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君子和而不同”让我懂得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我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而要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绽放光彩。

在高校辅导员的岗位上,《论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它让我更加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让我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让我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与他们共同成长。我将继续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做好高校辅导员这份光荣而又富有意义的工作,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心得

今天和小组一起讨论学习了《卫灵公篇》,其中有一句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给了我深刻的体会。这句话仿佛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反思和警醒。每当我陷入迷茫或困境时,这句话总会在我耳边回响,提醒我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深远的考虑。

这句话说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和考虑,就很容易陷入眼前的困境和烦恼之中。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如果我们只关注眼前的一步,而不思考整个赛程的策略和规划,那么最终很可能无法到达终点。同样,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只关注眼前的得失,而不考虑长远的利益和发展,那么我们就会被各种琐事和烦恼所困扰,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们需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深远的考虑。远大的志向可以激发我们的动力和激情,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而深远的考虑则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陷入眼前的困境和烦恼,让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生活中,我也曾经历过因为缺乏远虑而带来的烦恼和挫折。那时候,我总是过于关注眼前的得失,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和发展。结果,我不仅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而且在生活中也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和焦虑。正是通过学习和领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持这句话的教诲,不断努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而不懈努力。


15A正蒙导师:李汶姿

2024610

《论语》学习心得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5A正蒙导师:刘艳芳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释义:君子遇到问题都是先从自身找原因,小人在出现问题麻烦时,总是去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不去反思自己,只会责怪别人。

人和人的差别,就在于在面对各种问题与挑战时,所展现的不同态度。如《论语·卫灵公篇》中所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先从自身寻找原因,勇于承担,而小人则倾向于推卸责任,怨天尤人。

真正的成长与进步,往往来源于对自我的深刻反省和不断改进。君子在面对困境时,会先从自身找原因,经历和复盘和打磨,才能精进从容,才能真正了解问题的根源,从而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小人则不然,他们害怕面对自己的不足,总是试图将责任转嫁给他人。这种行为看似聪明,实则愚蠢。因为逃避问题并不能使其消失,反而会让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反噬自身。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面对和改正错误的勇气。

内因起决定作用,是选择做一个勇于自我反省的“君子”,还是选择做一个推卸责任的“小人”,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想要进步,还是要先求诸己,就像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读后感

《论语·颜渊篇》是孔子弟子颜渊的言行录,作为大学心理老师,有许多可以品读的内容。

首先,颜渊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自我反省,不断完善自己。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进步,做到与时俱进,为学生树立榜样。

其次,颜渊注重自我修养,强调内在素质的培养。他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温故知新,不断学习进步,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作为教师应该注重自我修养,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最后,颜渊在《论语·颜渊篇》中强调忠诚守信,注重品德修养。他曾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忠诚守信的人。作为教师都应该注重品德修养,做到诚实守信,忠诚可靠,不做言而无信之事。只有树立起良好的品德形象,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总的来说,我们要学习颜渊的品质和态度,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他们全面发展。注重自我修养,言行一致,忠诚守信,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成为一名品德高尚、内外兼修的优秀人才。

15A正蒙导师:马玲珑

2024年6月11日


论语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老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展心与心的交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交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那么,更应该把握原那么里的分寸。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

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生疏,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

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假如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老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老师与学生的和谐,老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承受知识的才能比拟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可以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 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可以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承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

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 我想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剧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如今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无论对朋友领导还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间隔 ,掌握好亲疏的分寸。间隔 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活一世,毁与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名气越大,越是难以防止。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将你狠狠地踩在脚下。岂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盖棺之人,也难以定论。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别人的攻讦也好,吹捧也罢,全不必当回事的。

假设有人捧你捧得太厉害了,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们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过是利用他的学说,用以禁锢民众思想,作为稳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罢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做事一定要问心无愧,不要被别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认清糖衣裹着的往往是炮弹。赞也好,贬也罢,嘴巴是生在别人身上的,谁都有说话的权利,岂是谁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缺乏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还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孔子曾说过,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上下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提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对别人不能太苛刻,宽容别人其实更是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这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

是《论语》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我最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膜,化解矛盾;宽容是光滑剂,可以调节关系,防止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更是一种幸福。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选择了财富!读懂了《论语》,便读懂了人生!

周婷

2024年611


《论语》的学习心得感悟

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著作,虽然这本书从成书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了,但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一段话是:“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孔子的学生子游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主要是说能养活父母就行了。而对于犬马来说也都能得到的饲养,如果人们只养活父母而不恭敬的话,和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孔子的回答非常深刻,也非常有针对性,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子女对父母的孝没有让父母满意。由此想到当今社会,虽然我们身边有不少孝敬父母的模范,但也有不少人做得很不够,至少没有做到非常重视,没有很好地孝敬父母。存在这种情况的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工作太忙,生活节奏快等原因,仅仅满足于让父母有吃有穿就行了,平时很少抽出时间去看望父母,很少从精神上关心父母;另一类,不少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型受到父母及长辈们的溺爱,长大以后缺乏孝敬父母的意识,更缺少孝敬父母的责任。

我认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美德不仅不该丢掉,反而更应保持和加强。作为子女,在关心父母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多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我们有时间多陪陪父母更好,即使我们工作繁忙,时间紧张,抽不出时间去看望父母,但至少可以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哪怕只是一两句关心、问候的话语,或者在节假日、父母生日时送上一份深深的祝福,都能让父母感到欣慰和温暖。这也正是论语里孔子关于尽孝的要求。

论语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如何关心和孝敬父母,还让我学到了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做人等方面的道理,它真是一本好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15A正蒙导师:王雪恒

                                         2024年611日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许茹

论语“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句话,简洁而深刻,蕴含着对于人性、错误以及改过自新的独特见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句话的意思是,犯了错误而不去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这句话提醒我们,面对错误时,最重要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我们对待错误的态度。错误是每个人在成长和生活中都难以避免的,但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正视错误,勇于承认并努力改正。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我也曾经历过不少的错误和失败。有时候,我会因为自己的固执和骄傲,而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找借口为自己开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这种逃避和推脱的行为,只会让我陷入更深的困境。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去改正时,我们才能够避免重蹈覆辙,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句话,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我开始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不再逃避和推脱。当我发现自己犯了错误时,我会主动承认,并思考如何改正。这种改变不仅让我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让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这句话也让我意识到,改过自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面对自己的错误,去克服自己的惰性和固执。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战胜自己,实现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此外,我还从这句话中领悟到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那么我们就是在做一件善事,这是值得我们去追求和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