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正蒙四院2024春季第十二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6-11

《论语》乡党篇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在研读《乡党篇》时,深深感受到这部作品对于帮助我们全面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价值。这不仅对于我们自身的学术修养具有启迪作用,对于如何更好地将孔子学说传播给学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乡党篇》生动地记录了孔子在各种场合下的言行举止,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圣人的正直品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向学生们全面、准确地传授孔子的思想精髓。而《乡党篇》中丰富生动的描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最佳的教学素材和依据,有助于我们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位至圣先师。

这部篇章详细描绘了孔子在见君、见官时的谦逊态度,彰显了他作为君子的风范。我们在大学里常常要与校领导、学院院长等进行沟通交流,《乡党篇》中孔子的这种谦逊有礼的处世之道,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学术修养典范,值得我们时刻学习和践行。

不论是出入公门还是出使他国,孔子都表现出严肃庄重的仪态,充分展现了他对伦理和仪节的高度重视。同样地,我们作为大学教师,在各种正式场合下也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维护学术界的良好形象。《乡党篇》中孔子的这些细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行为准则,对于塑造我们的职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乡党篇》不仅描述了孔子著名的治学修养,还涉及了他的衣食住行等细节。我们在大学工作中,也需要时刻关注生活的点点滴滴,以达到德才兼备的高标准。这部作品中孔子对生活的谨慎和对仪式的重视,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遵循。

总之,《乡党篇》生动地再现了孔子这位伟大圣人的言行,为我们全面了解和研究孔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作为大学老师,我们更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这部作品中体现的孔子思想,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学术修养,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为大学教育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工学院——郭雅琪

论语·乡党篇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  李建宏

《乡党第十》第1——5章,都是讲孔子在各种场合怎样说话、怎样走路、如何待人接物,李喜平老师已经给我们讲解了孔子做事的时候是多么严谨和讲究礼仪。

我们可以通过想像,学习一下孔子待人接物的方式。在乡亲、长辈面前,要恭敬,不吹牛,谨言慎行;在下属面前不端架子,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该庄重的时候庄重,该谦逊的时候谦逊,又不失自己的人格。

接待客人的时候,要诚心诚意,有礼有节,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对这两种行为,我们一定要注意。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人,在公众场合,有时候在商场的门口,有时候在旅游景点的门口,或者是在很窄的小路上,俩人突然碰到了,也许是太高兴了,就不管不顾的聊起来,毫不顾及是不是挡住别人的道儿了,这样就惹得旁人侧目而视,给大家留下很不好的印象。还有去旅游时参观寺庙的时候,导游一定会告诫大家,进出门的时候一定要跨过去,不要踩门槛。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事情,不要因为这些小事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大意是说,孔子在乡邻之间,温和恭顺、谦恭有礼到了——似乎不会说话的地步。但是祭祀时候在宗庙,或者在朝廷上,她他说话清晰流畅、有条不紊,只是很是谨慎罢了。

这是孔子在不同场合言辞表现如此不同,当今年轻的读者,或在城里的人生长的人,读这段话,不一定特有感触。

有道是礼失问于野”——我生长在偏远丘陵地区,在我们那里,对于一个人的乡土味很看重。比如,一个人或上学、当兵等,出息了,回到家乡,还真得仔细思量如何说话。能笨笨的,用家乡话与乡邻聊天。人家会说:这人不拿架子,不显摆,傲慢无礼。如果有意无意间用些文绉绉的词讲话,会让人诟病的。有位女子,去部队探亲一段时间回来。人问:啥时候回来的啊?

答:昨晚回来

被人戏谑还坐碗回来,咋不坐盘子回来?

传统社会,乡邻们,看重的是人不变,重视乡音,重视本分,因此看不惯在邻里中瞥洋腔蛮声蛮气的人。

而今,变化太大了。我离开家乡40余年,想要听纯正的家乡话都很难。人口流动,使得绝大多数,难得能讲纯乡土味的话了。

今天的中国,城乡差别不端缩小,乡里乡亲也很包容回乡的子弟,不再有人苛求一定要说家乡话。加强普通话的推广,电视普及功不可没,即使不出本乡,也能听到五湖四海的声音,此外,家家有人在外乡,或读书,或务工,世界从来没有想今天这样充分联通。

不过,即使如此,回乡的读书人,务工人员,稍微懂点规矩的,都还是能谨遵本土习俗,低调谨言,不敢在村人面前夸夸其谈,侃侃而谈,也如孔子一样似不能言者,这是礼俗吧?两千多年了,它似乎还在啊。

因此,有人说,其实我们一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四书五经铸就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论语·乡党学习心得

工学院辅导员  秦景逸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乡党》篇,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哲理对于现代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论语·乡党篇》生动地展现了孔子在各种场合的言行举止和礼仪规范,通过对这一篇章的学习,我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孔子对于礼的尊崇与践行让我折服。无论是在朝堂之上、与朋友交往之中,还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他都能以恰当的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让我明白,礼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心的敬重和修养的体现。在当今社会,虽然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依然至关重要。

乡党篇中孔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应对也给我很大启发。他的言行张弛有度,既不张扬也不卑微,这种恰到好处的处世智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各种场合时,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平衡和适度,做到既自信又谦逊。

同时,这一篇章也让我看到了孔子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从饮食起居到待人接物,他都有着自己的原则和标准。这提醒我们要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环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德,因为细节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养。

通过深入学习《论语·乡党篇》,我更加坚定了提升自身品德修养的决心。要以孔子为榜样,将礼融入生活,以智慧和品德来塑造自己的人生,努力成为一个更有内涵、更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的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反思并总结这次学习的经历。我意识到自己在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论语·乡党学习心得

工学院辅导员  胡娜娜


《论语·乡党》主要记录了孔子在乡党间的言行和表现,展现了孔子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面,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礼仪、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我选择这一部分进行学习和研究,主要是因为我认为大学辅导员的工作与乡党间的人际交往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我们同样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以及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从《论语·乡党》中,我领悟到了许多关于道德、品质和学习方法的道理和智慧。孔子在乡党间的表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注重礼仪、谦逊有礼、尊重他人的智者形象。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智慧和哲理,如“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等教诲,都深深地影响了我。我意识到,作为辅导员,我们同样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同时,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实际工作。在日常的学生工作管理中,我时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问题,如何运用《论语·乡党》中的原则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去与他们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此外,我也对《论语·乡党》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探索。我认为,尽管时代在变迁,但孔子所强调的礼仪、道德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却从未改变。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说,学习《论语·乡党》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更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论语·乡党》,我在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以及团队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宝贵的收获。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大学辅导员,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和推动学生工作的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总之,《论语·乡党》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儒家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子罕篇》心得体会

工学院辅导员:白李静

近日,根据学校正蒙培训学习安排,我们深入学习了《论语·乡党篇》,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厚智慧和人文关怀对我个人及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论语·乡党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在乡党之间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孔子与人为善、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的品格。这对我而言,不仅是对古代礼仪文化的了解,更是对现代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启示。

首先,我深受孔子“与人为善”的品德感染。在教育工作中,我时常面对来自不同背景、性格各异的学生,如何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乡党篇》,我认识到,与人为善不仅是基本的社交准则,更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真正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教育关系。

其次,孔子在乡党之间的礼仪行为,让我对现代教育中的礼仪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礼仪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的体现。作为辅导员,我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礼仪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礼仪、践行礼仪,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律和尊重他人的品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乡党篇》中孔子对于“中庸之道”的阐述,也让我对教育工作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庸之道强调“过犹不及”,即在处理问题时要把握适当的度,避免走极端。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注重因材施教,避免过度强调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和有效。

最后,我深刻体会到学习《论语·乡党篇》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现代教育工作的启示和指导。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将不断学习和践行孔子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探索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论语·乡党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  郝姗姗

《论语·乡党篇》为《论语》第篇,主要记载夫子的言行,弟子们把夫子的语默动静都描写出来,而且是弟子们从自己的观察角度来记录,夫子的语默动静都是合乎中道而行,是夫子在为人实践中最真实的体现。

《论语·乡党篇》说明人的言行举止除了与身份地位相符之外,仍要随着时间、场合的改变而及时做出调整,做到收放有度、进退自如,这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一个人的修养。我认为这种修养从很大程度上讲其实表达出的就是一个人的学识、思想与礼仪。譬如,孔子与乡党的交往有记述曰“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乡党即泛指家乡、乡亲。恂恂,乃谦逊恭顺也。也就是说孔子在与乡亲们交往时非常恭顺,好似不大会讲话似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大学问家,可为什么在与乡亲相处时却如此呢这正表达了孔子的谦逊与好学,他乐于倾听百姓的言论与心声,擅长向百姓学习,因为百姓的言论都是从理论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真知,也正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真实写照。一个人,假如能做到这样,足见其虚怀假设谷的情怀与壮志。

但是,孔子在与朝廷和士大夫言论时却不是这样,有记述曰“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闾闾如也。君在,踧踏如也,与与如也。”也就是说孔子在朝廷上说话,语言明白流畅,只是态度恭谨。上朝时,同下大夫交谈,刚直坦诚,温和愉快;同上大夫交谈,谦和恭敬,和悦中正。国君在朝时,他显出恭敬小心的样子,行步舒缓而仪容得体。至此,孔子一副刚正、谦恭的风采跃然眼前他所折射出的不仅仅只是学识与修养,更展现了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渊源与博大精深。由此,我联想到当今社交场上礼仪的方方面面以及它的至关重要性。在外交会谈桌上,不卑不亢的气度,可以秒杀对方的气势;在建立国际友好关系的场合,恭敬、谦逊、和蔼的态度,可以深得对方的认可与好感,为促使建立和谐团结的友好往来打下良好的根底。如此,得体的礼仪,在很大程度上它所表达出的不仅仅只是单方面的修养,更重要的是表达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水准,而孔老夫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做到了,并给后人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精华,亟待我们后人代代传承和弘扬,并在此根底上随着时代的开展而逐步完善。

我们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在乡党之十中除了礼之外,其它方面也有表达。譬如,记述中有“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问道:“伤人了吗?”并不问马的损失情况。这充分反映了孔子对待意外灾祸的态度,即重人轻物,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的生命的珍视和关爱,“仁”在此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出一个“爱有差等”的问题,对待仁爱,应该推己及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就是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只有爱自己的亲人才会更好地爱别人,一个连自己亲人都不会爱的人,谈不上会博爱别人,一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后才是“爱物”,即珍惜、保护一切东西,才能做到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正如“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盛用也。”其实这里也表达出另一层意思,也就是“节省”自古以来,孔老圣人就力荐爱物,以节省为美德,又崇尚中国的传统文化,足以说明它是一种立道治国的精华,更值得我们视为一种文化瑰宝来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夫子在生活中把道表现出来,可见其工夫修养之深之高,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为我们展现了儒者的精神风貌和高度自信。值得我们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思考与学习。


《论语·乡党篇》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    魏佳琦

在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我深知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与同事们共同学习了《论语·乡党篇》。这次学习不仅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论语·乡党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在乡党之间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逐句研读,深入剖析孔子的思想内涵。通过讨论和交流,我逐渐领悟到了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忠诚、谦逊等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有些句子艰涩难懂,需要反复推敲;有些观点与现代社会存在差异,需要加以辨析。但是,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更加积极地与同事们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团队的力量。

经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他提倡的仁爱之道,不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指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我也将积极践行孔子的思想,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此外,这次学习也让我认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与同事们的交流和讨论中,我们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与同事们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回顾这次学习经历,我深感收获颇丰。我不仅学到了孔子的思想精髓,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能够更好地履行辅导员的职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深度。同时,我也将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更加贴近学生、更加有效的方式开展辅导工作。我相信,在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第十章 《乡党》

工学院:何浩菲

《论语》第十章中《乡党》,孔子强调了君子的德行、礼的重要性以及治理国家的智慧。在《乡党》篇中,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包括:

学习与实践:孔子强调了学习之后要及时复习和实践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交友之乐:孔子提到接待来自远方的朋友是令人愉快的,这反映了他对友谊的重视。

宽容心态:孔子认为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感到怨恨,这体现了君子应有的宽容心态。

这一章的内容虽然简短,但传达了孔子对于学习态度、人际交往和心理素质的看法,强调了持续学习、珍惜友情和善待他人的价值观孔子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观点,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应该像器物一样只有单一的功能或用途,而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品德。他还谈到了“礼”的作用,认为礼不仅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也是维系社会秩序和谐的关键。孔子还讨论了如何以德治国,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而不是仅仅依靠严刑峻法。提醒我们要培养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他对“礼”的重视则启示我们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仍需尊重传统和规范,以促进社会和谐;他关于仁政的理念则激励我们在公共事务中追求公平正义,关注民生福祉。

孔子的言谈举止展现了他对于“礼”的重视,他认为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修养的体现。通过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如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都体现了一种和谐有序的生活态度。孔子强调,一个人的行为应该与其身份相符,无论是君臣、父子还是朋友之间,都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我修养的表现。孔子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可以培养人的德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这是一种基于同理心的行为原则,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不做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这种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秉持这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总的来说,《乡党》篇不仅是对古代政治哲学的探讨,也为我们提供了处理现代社会问题的智慧和启示。通过对这一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阅读《乡党》,让我更加明白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也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孔子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有德行、有修养的人。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指导我们现代生活的宝贵财富。

综上所述,《乡党》不仅是对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我们今天生活的一种启迪。它教会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尊重他人,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社会的和谐。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古老的智慧,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个人的价值。

学习论文《子罕》与大学教育的结合分析

工学院:薛牡丹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在深入学习和研究《论语》的《乡党》篇时,不仅领略到了孔子在人际交往中的智慧与礼仪,更体会到了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和学生成长的深远影响。

《乡党》篇主要描述了孔子在与乡党、邻里交往时的言行举止,以及他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规范。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琐事,实则蕴含了深厚的道德哲理和人生智慧。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道德品质以及社会和谐的重视。

首先,孔子在《乡党》中展现出的谦逊有礼、尊重他人的态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师生关系中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在大学教育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尊重与信任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学生也应该尊重老师的辛勤付出和专业知识,积极与老师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学术进步。

其次,孔子注重细节、以身作则的精神,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在大学教育中,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老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此外,《乡党》篇中孔子对于诚实守信的强调,也让我认识到了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在大学教育中,诚信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质要求,更是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坚守学术诚信,共同维护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真实性。

总之,学习《乡党》篇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孔子在人际交往中的智慧与礼仪,以及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和学生成长的深远影响。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将以孔子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和引路人。同时,我也将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论语》等经典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工学院:张琦

学习《论语》乡党篇,对于身为大学老师的我来说,不仅是一次对古代文化的深度探索,更是一次对个人教学和生活哲学的深刻反思。《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其中乡党篇特别展示了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包括其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方面。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孔子的生活态度,更深层地体现了他对的理解和践行。下面是我对《论语》乡党篇的一些心得体会:

礼仪的实践与示范

日常生活的规范: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礼仪,如食不语,寝不言。这不仅仅是对行为规范的要求,更是一种对内心平静和尊重他人的体现。

场合与礼仪的匹配:孔子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下,他的言谈举止会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他对的深刻理解。例如,他在朝廷中的庄重与在乡里的和蔼,都是根据不同社交环境做出的恰当反应。

教育与榜样的重要性

身教重于言传:孔子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如升车,必正立,执绥,这样的行为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宽容与悲悯:孔子对待他人总是持宽容态度,即使是对待社会上的非主流人士也不失礼节和尊重。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教师的模范作用: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孔子的行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教师形象模板。

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礼仪教育仍然重要。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品德修养,还关系到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

文化传承与创新

从传统中汲取智慧:《论语》虽然是古代的著作,但其中的许多思想和理念仍然适用于今天。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将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适应时代的调整:虽然孔子的许多教诲值得我们遵循,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也需要考虑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

个人修养与社会角色的统一

内外一致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外在行为与内心思想的一致性。这种对真诚的追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现代人应学习的重要品质。

社会责任与个人品德:孔子认为,一个人不仅要修身养性,还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心国家大事,这与现代公民应有的责任感是相符的。

通过深入学习《论语》乡党篇,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应当在教学和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传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者的职责,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并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论语》学习心得

工学院:王扣金

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在寻求提升自我修养、完善教学方法的途径。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乡党篇》,这篇内容虽简短,却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智慧和人生哲理,给我带来了诸多启示。

《乡党篇》主要描述了孔子在不同场合下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受孔子温、良、恭、俭、让五德的启发。这五德不仅是孔子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我们现代人应当追求的品质。

首先,孔子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的让我深感敬佩。他待人温和有礼,从不以势压人,而是以理服人。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课堂上也应该保持温和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个性,用平和的语言和心态去引导学生。

其次,字体现了孔子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他始终坚持正义和真理,不为世俗所动。这让我明白,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坚定的信仰和道德底线,用我们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字则强调了孔子对人对事的恭敬态度。他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和恭敬的心态,对待学生、同事和领导都要有礼貌和尊重。

字则体现了孔子节俭的生活态度。他注重实用而不追求奢华,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让我深感敬佩。作为教师,我们也要以身作则,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最后,字则展现了孔子谦逊和退让的精神。他从不与人争强好胜,而是懂得适时退让。这让我明白,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退让和包容,以更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不同的声音和意见。

通过学习《论语·乡党篇》,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和道德品质的塑造。我们要以孔子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教学能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要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能力的优秀人才。


论语学习心得

工学院 侯宏录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述而篇》,其中的教诲与智慧让我对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深的体悟。作为教学院长,我深感这篇章节中的教育理念与我的工作实际紧密相连,为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在工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秉持这一原则,努力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教学的热情。我深知,作为教学院长,我不仅要自己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们热爱学习、追求卓越。我鼓励教师们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孔子在述而篇中还提到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这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个人学习的策略,更是对工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指导。我鼓励学生们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能够发现新的知识点和新的思考角度,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也要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孔子在述而篇中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我深知,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个性化教学。我鼓励教师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案。同时,我也积极推动工学院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在工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体验社会的责任。同时,我也要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做好准备。

《论语》学习感悟

《论语·雍也篇共有30内容丰富涉及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在这一篇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春秋时期儒家的核心理。

孔子评价颜回用了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而不迁怒是很难做到的,能做到不迁怒,那可见修养之高。“不贰过”就是犯过的错误,不犯第二次,足见“不贰过”是一种特别强大的学习能力。认知不到位,明知是好事,就是不想做。就像我们日常做的“复盘”,把我我们做过的事情,尤其是犯过的错误找出来,找到犯错误的原因,以后不再犯!

孔子强调仁爱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最高境界。仁爱之人应当关心国家大事、尊敬长辈、关爱晚辈、团结朋友。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在家庭、国家和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当遵循礼义规范以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强调忠诚、敬慎为立身处世之本。忠诚是指对家庭、国家、君主的忠实和信任敬慎是指对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孔子主张中庸之道强调个人和社会生活应遵循适度、克制和谐的原则。他认为过于极端的行为和观念都是有害的唯有坚持中庸之道,方能获得内心和社会的平衡。

《论语》雍也篇为我们传达了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揭示了春秋时期人们对道德、家庭、国家和社会的思考。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

工学院 李君绒


    本周,我深入学习了《论语·述而篇》,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体会。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提出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持续学习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学术道路。
同时,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还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个人的天赋和兴趣都有所不同,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这一思想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同样适用。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平台,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兴趣领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论语·述而篇》也给了我很多启示。孔子强调“启发式”教学,即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此外,《论语·述而篇》中还有“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这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新知识的获取,还要善于回顾和总结过去的学习经验,从中发现新的启示和灵感。这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深入学习《论语·述而篇》的过程中,我不仅领略了孔子的教育智慧,也找到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老师,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

《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学习之体悟
工学院 李玉忍

在繁忙的工作中,我时常寻求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而《论语》的第七章——述而篇,便是我近期反复研读的篇章。这篇内容讲述了孔子的教学态度、个人修养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我的工作实际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孔子提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学而不厌”的重要性。在快速发展的科技领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学院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诲人不倦”也是我作为教育者的职责所在。我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强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并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我时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但只有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才能冷静地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我也要学会在忙碌的工作中寻找乐趣,享受与学生、同事交流的过程。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长处,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在工学院这个大家庭中,我不仅要发挥自己的专长,更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学院的发展。此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工作中坚守的原则。我始终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选择,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论语》子罕篇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深受孔子""的思想所启发,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反思和实践。

首先,我高度认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过于轻易地对学生做出主观评判和臆断,忽视了每个个体独特的成长历程和处境。这种固有印象往往会阻碍我们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影响到我们提供适切的帮助。我们应当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倾听和观察学生,耐心去分析他们的想法和诉求,努力去理解问题的本质所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责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提出的"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方法论也让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备课、科研等工作中,我经常会被既有的思维模式所束缚,难以跳出固有的局限性。但如果能够以开放的心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推敲和验证,定能找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解决方案。这需要时刻保持学习和反思的态度,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和分析能力。有时候,跳脱现有框架,大胆假设并小心求证,也许会让问题豁然开朗,找到意想不到的破局之策。

再次,对集体心理及其对个人思维影响的深入观察,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团队协作中,个人思维确实很容易受到集体意识的影响和引导,这可能会阻碍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被集体情绪所冲昏了是非判断。与此同时,"叩其两端"的方法,或许也适用于团队合作,帮助保持客观理性的分析视角,不被片面的偏好所主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集体中发挥各自的专长,为团队目标贡献应有的力量。

总的来说,这些宝贵见解,无疑给了作为大学教师的工作启示和鞭策。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践行这些理念,时刻警惕自身的局限性,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倾听学生,洞察问题本质,努力找到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会在团队合作中保持独立思考,客观分析,为学生和集体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再次感谢您的分享,这些思想必将成为终生学习和成长的指引。未来,我也希望能与您进一步深入交流探讨,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工学院——郭雅琪

《论语·子罕》篇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  李建宏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圣贤文化?因为圣贤文化所讲的就是法语,正道、正理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明,流传下来的文化是古之先贤所总结,既然能传承数千年,一定是真理,否则不可能传承这么久。

比如说在生活当中我们的领导,我们的父母,或者比我们有智慧的那些人,或者我们身边的那些长者,通常他们也会对我们讲很多道理,如果认为是正确的,我们就要懂得去听从,听从了以后我们就要懂得去改之,这个才是最珍贵的,也就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们只是听来了很多道理,但是并没有应用到自身,并没有去改正,听来的道理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现在流传一句话,懂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我们并没有去修正去修改。

现在我们经常讲到一个词叫修行,何为修行?字面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不断地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称为修行。想想我们很多时候,如果听来的道理并没有改,并没有用到自己的身上,就不是在修行,因为没有修正自己的行为。

通常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会采用“法语之言”,直接告诉你正确的道,正确的理,你只要听从改正就可以了。但有的时候处上位的人、做老师的人也会用“巽与之言”,因为这个学生他可能接受不了,这个孩子可能自尊心太强。这个时候就会委婉、温和地去讲,对于听者的我们就要从中去分析和体会,不要只顾着高兴,不要觉得你看领导直接说了别人,却没有直接讲我,到我的事情他只是说了一个玩笑,讲了一个故事就过去了,不要高兴的太早,是我们没有从中去体会那个道理。

中国人讲话通常是不直接讲的,都是委婉地讲,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性格,也是中庸之道,讲事情只讲一半,那一半你要自己去体会的,在生活当中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比如说同事之间的谈话,领导和员工的谈话,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说你的工作做得很好,最近特别努力、很精进,只不过那件事情处理得还可以更好一些。其实有话要讲,但是没有讲完,这都是“巽与之言”。所以这句话在我们生活当中常常用到,我们不能只顾着高兴,我们要懂得去听话外之音,看看到底在讲什么?不要沉迷于假象当中,否则我们自己看不到问题的。

在生活当中我们有两个角色。第一个角色,我们要懂得用“法语之言”,去教化影响他人;如果对方当下是无法接受的,我们要懂得用“巽与之言”,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阶段?我们采取不同的方法。第二点,我们换了一个角色,我们这一生当中总是要听别人的“法语之言”和“巽与之言”。我们要去珍惜那些用“法语之言”教导我们的人,因为他希望我们变得更好,他愿意教给我们更多的道理,他觉得我们后生可畏,他觉得我们未来可期。所以对方采用“法语之言”来,教导我们指正我们的行为,我们要懂得珍惜和感恩,而最好的感恩方式,莫过于听之改之。

我们可以来思考一下,如果对方总是和我们讲正确的道理,讲“法语”,而我们根本听不进去,或者我们只听但并不去做,并不去改,久而久之对方就不再讲了。因为我们是不可教化的,我们从没有想过去改正,又有谁愿意来教化我们?同样我们也要懂得珍惜那些用“巽与之言”来帮助我们的人,因为他不好直接讲,他用温和、委婉甚至是恭顺的方式,跟我们讲了很多事情,讲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还有人愿意帮助和改变我们,我们要保持一个谦逊的态度,同时要懂得“绎之为贵”,我要从当中去分析,从当中去总结,从当中去体悟。

论语·子罕学习心得

工学院辅导员  秦景逸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子罕》篇,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哲理对于现代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论语·子罕篇》犹如一座智慧的宝库,在深入学习后,让我感悟良多。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让我思索到孔子对于利益、命运和仁德的态度,提醒我们不应过度追逐私利,而应更注重道德和人生的真谛。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简洁而深刻的话语,如警钟般敲打着我,让我更加珍惜时光,明白时间的流逝从不等人,必须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去追求和实现有价值的事情。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它告诉我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成败往往取决于自身的坚持与否,不能半途而废,要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孔子的言行和教诲,让我对人生的方向、品德的培养以及努力的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激励着我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珍惜每一刻时光,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反思并总结这次学习的经历。我意识到自己在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论语·子罕篇》心得体会

工学院辅导员:白李静

近日,根据学校正蒙培训学习安排,我有幸深入学习了《论语·子罕篇》,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学术素养的提升,更是对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教育实践中所需遵循的原则和理念的再次确认与强化。

《子罕篇》中的智慧与洞见,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首先,孔子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品格修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意味着,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不能随意猜测学生的意图,不能武断地评价他们的行为,更不能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这样的品质,不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教育工作的尊重。

同时,《子罕篇》中对于“孝悌”的强调,也让我对教育工作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孝悌不仅是家庭美德的基石,更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品德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子罕篇》中关于利益与道德、命运与责任的论述,也让我对教育工作中的利益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当今社会,追求个人利益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能仅仅追求个人的利益,更要关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我们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坚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学习《论语·子罕篇》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我将努力将孔子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包容的胸怀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总之,《论语·子罕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践行孔子的教育理念,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子罕学习心得

工学院辅导员  胡娜娜


《论语·子罕》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该篇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为开篇,强调了孔子对于品德、道德和智慧的高度重视。作为大学辅导员,学习《论语·子罕》不仅有助于我们提升个人修养,更能为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树立榜样,提供指导。

在《论语·子罕》中,我深受启发的是关于品质、道德和智慧方面的论述。其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让我深刻领悟到坚定信念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我时常遇到学生因各种困难而动摇信心,此时我便会引用这句话鼓励他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此外,“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则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辅导员应具备的品质:要有明辨是非的智慧、关爱学生的仁爱之心以及面对挑战的勇气。

通过学习《论语·子罕》,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我意识到,作为辅导员,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因此,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当然,在工作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如何将经典著作中的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些挑战,我尝试从《论语·子罕》中寻找答案,学习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入挖掘《论语·子罕》的当代价值,将其运用于教育辅导领域。我计划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经典诵读、文化讲座等,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辅导能力,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通过学习《论语·子罕》,我收获颇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孔子的智慧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辅导水平,为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优秀才华的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子罕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  郝姗姗

《论语·子罕篇》为《论语》第九篇,主要记载有关孔子本人的性情、好恶、爱憎、襟怀、信念、理想。三十一章中,有少数内容是孔门弟子心目中对孔子的印象,其他大部分文字当属于孔子剖白心迹或对其子弟行止的评说。相较于《述而》篇侧重于教育宗旨与方法,本篇的重点,乃是孔子的自我勉励与警示。

孔子认为,要成为真正的君子,首先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这种意志与信念,不会因威胁而动摇,不会因利诱而放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他经得起考验,扛得住打击,道路越是坎坷崎岖,步伐越是稳健从容,打击越是频繁沉重,斗志越是高昂激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面对挑战,能坦然接受,面对挫折,能矢志不移。孔子是这样自我期许的,更是如此自我实现的。正是因为秉持了这种信念,孔子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都做到了坚持一贯的立场,投入不懈的努力。正气磅礴,大义凛然,为儒之大者提供了现身的说法。应该说,孔子“不可夺志”的精神,对后世志士仁人的人格塑造与铸就,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于谦《石灰吟》所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就是对孔子所倡导的理想信念的异代同调,一脉相承。

当然,意志的坚强,信念的坚定,并不是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如果是这样,那就意味着自我膨胀,自我封闭,就不免犯偏激、走极无端的错误。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既坚持原则,明确立场,又杜绝固执,反对僵化,所谓“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从不凭空揣测,决不绝对肯定,从不拘泥固执,决不自以为是。能够欣赏他人身上的优点,“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能够寄希望于未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由此可见,在孔子那里,坚定立场与博采兼容并不矛盾,坚持信念与择善而从并不对立。因此,孔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善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这种从不自满,摒弃骄傲的态度,实在难能可贵,它是孔子追求完美的动力,也是孔子超越他人的缘由。

孔子的这种伟大人格魅力,具有超强的感染力,拥有巨大的号召力。在面前,权势的威胁,无所施展;金钱的诱惑,黯然失色。这样的精神力量是永恒的,也是无敌的。相形之下,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是那么的渺小卑微,那么的后知后觉。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松懈自己的信念,放弃自己的追求,丧失自己的理想。孔子的崇高境界应该成为我们永恒的信念,成为我们永恒的愿景。在未来的工作中逐步去学习、领悟与践行。

《论语·子罕篇》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    魏佳琦

在这个充满智慧与启迪的学习旅程中,我有幸与同事们一同深入探讨了《论语》中的子罕篇。此次学习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再认识,更是一次对自我心灵的洗礼与升华。

子罕篇作为《论语》中的一部分,充满了孔子对于人生、道德、学问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博大,每一个字句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我渴望通过这次学习,能够将这些古人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使之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和指引。

我认识到,子罕篇所强调的,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深度追求和对道德规范的坚定遵循。孔子所提倡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困境中保持操守、不屈不挠的品质是何等可贵。这种品质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体现,更是我们作为大学辅导员应有的职业道德要求。

同时,子罕篇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让我明白了坚定的意志和信念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我时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我不断前行,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此外,子罕篇中关于学习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提醒我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要保持谦逊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追求真理和知识。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则鼓励我们要勇于向他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追求和人生目标。我希望能够将子罕篇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一名真正有智慧的辅导员。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影响,能够引导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这些古代智慧,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新时代青年。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领悟子罕篇中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个人修养。我相信,在古人的智慧指引下,我会在辅导员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论语》第九章《子罕》

工学院:何浩菲

《论语》第九章包括以下几个重点内容:

1.仁德的实践: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德。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复礼节,这就是仁德。他还强调,仁德是由自己决定的,而不是由别人决定的。

2.礼节的遵守:孔子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原则,强调了礼节的重要性。

3.对名誉的态度:孔子很少谈论利益,天却赞成天命和仁德。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追求内在的品德,而非外在的名誉。

4.对命运的理解:孔子在被匡地的人们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5.对才能的认识: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并不在于拥有多少才能,而在于是否能够正确运用这些才能。他本人之所以拥有众多的才能,是因为他在年少时地位低贱,因此学会了各种技艺。

首先,第九章中的“子不以人之言恶于人,不以人之道易于人”一句,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做人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流言蜚语,甚至有人会对我们进行无端的指责和诋毁。然而,作为有德之人,我们应该学会不计较这些得失,更不能因此而对他人反唇相讥。相反,我们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去包容他人的过错,用善意的方式去化解矛盾,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句,则强调了坚守仁德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此外,《论语》第九章还强调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同时,作为教育者,我们还应该时刻保持耐心和热情,用心去教导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最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句,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君子之所以能够坦荡荡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和困难,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正气和阳光;而小人之所以常常忧心忡忡、愁眉苦脸,则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邪念和阴霾。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平和,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和挑战。

总之,《论语》第九章所蕴含的智慧与哲理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其中的教诲,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成为真正的君子。同时,我们还应该将其中的智慧传承下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文《子罕》与大学教育的结合分析

工学院:薛牡丹

一、引言

《子罕》作为《论语》中的一篇,主要探讨了孔子对于教育、道德、天命等问题的看法。而大学教育作为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育理念、方法和目标都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子罕》中的教育思想,探讨其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二、《子罕》中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重要性:《子罕》中提到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他认为自己并非无所不知,而是通过学习来不断充实自己。这种学习态度对于现代大学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即学生应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追求知识。

因材施教:《子罕》中孔子强调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即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天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种教育方法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同样适用,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德育为先:《子罕》中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其成为君子的关键。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德育同样占据重要地位。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社会风尚的优秀人才。

三、《子罕》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现代大学教育应该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追求知识。同时,高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推广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天赋,引导其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全面发展。

加强德育培养: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德育培养。同时,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四、结论

通过对《子罕》中教育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于现代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高校应该注重教育的重要性、推广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以及加强德育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以更好地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丰富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工学院:张琦

《论语·子罕篇》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该篇章不仅反映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还涵盖了其对人生、社会乃至治国理政的深刻见解。通过对这一篇章的阅读与思考,可以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学习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修养:孔子强调个人德行的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责任:通过培养有道德责任感的个体,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提升。

终身学习:孔子提倡终身学习,认为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是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2.正确的追求目标

高远志向:孔子鼓励青年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物质追求。

行为准则: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是指导行为的基石。

实际行动:理想和目标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而不仅仅是空谈。

3.对弟子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每个弟子的性格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德智并重:在教育中平衡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身教重于言传:孔子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弟子树立榜样,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4.对社会的影响

政治理念:孔子的政治理念强调君子执政,倡导仁政和德治。

社会稳定:通过道德教化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文化传承:《论语》作为文化遗产,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人文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

5.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自我反省:孔子提倡通过反省自己来认识自身不足,促进个人成长。

坚韧不拔: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

谦逊学习:无论成就高低,都应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学习他人的优点。

6.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道德建设:在现代社会中,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谐社会:通过推广孔子的道德观念,促进社会和谐与人际关系的改善。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论语》中的思想和智慧有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8.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教育目的: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知识传授。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品德和学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9.对个人品德的塑造

诚信为本:诚实守信是个人品德的基石。

仁爱之心:培养对他人的同情和爱心,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礼义廉耻:孔子强调礼义廉耻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秩序有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通过对《论语·子罕篇》的深入阅读和思考,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还能够从中汲取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教育实践都有重要启示的智慧。

《论语》学习心得

工学院:王扣金

身为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智慧、塑造人格的过程。我学习了《论语·子罕篇》,从中获得了不少关于教育、关于人生的深刻启示。

《论语·子罕篇》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展现了他对于教育的独特见解。他强调教育应当注重品德的培养,而非仅仅追求知识的积累。这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发展。只有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有用之才。

同时,孔子在《子罕篇》中所表现出的谦逊和自省精神也深深触动了我。他常常自我反思,不断追求进步,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的。作为教师,我们也需要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此外,《论语·子罕篇》还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需要耐心和恒心。孔子在教育中始终坚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原则,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种耐心和恒心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只有用心去教育每一个学生,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力量。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和教师的责任。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引导他们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反思和进步,以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我也将努力将孔子的教育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信念和决心。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育每一个学生,用心去传递智慧和爱,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学习心得

工学院  王浩

《论语·述而》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与思想,尤其是关于教育、道德修养、君子之道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等方面。阅读《述而》篇,不仅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以下是我学习《述而》篇的一些心得,虽不能尽述其深邃,却也希望能勾勒出其精神轮廓。

教育之光:有教无类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普及性,认为只要学生有求学的意愿并表现出基本的尊重(如“束脩”象征性的学费),他就愿意施以教诲,不因学生的出身、财富而有所偏见。这一观念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传统,为后世教育的公平与普及奠定了基石。在今天,它提醒我们重视教育的平等权利,鼓励每个人都有追求知识和自我提升的机会。

君子之风:温文尔雅,淡泊名利

孔子在《述而》中多次提及君子的行为准则,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倡君子应胸怀宽广,光明磊落,不为琐事所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展现了孔子对物质享受的淡然,认为内心的充实与精神的愉悦远胜于外在的奢华。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对于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无止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自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展现了一位伟大教育家的谦逊与好学精神。他强调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勇于求知,是学习的重要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教导我们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边界,勇于承认不足,是真正的智慧所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这份求知的真诚与谦卑,尤为难能可贵。

生活的艺术:乐在其中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精神享受的追求。这种生活态度启示我们,真正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在于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学会欣赏美、体验生活中的小确幸,对于提升生活质量、实现心灵的平衡至关重要。

结语

《述而》篇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朴素的哲理,跨越千年,依然能触动人心。它不仅是孔子个人品德与智慧的展现,更是对理想人格和社会秩序的描绘。在学习中,我们不仅是在了解孔子的思想,更是在寻找自我提升的路径,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和、向善的心。《述而》教会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育的力量、君子的修养、求知的精神、生活的艺术,都是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的灯塔。


论语《述而篇》学后感

正蒙四院:周晶

在《述而篇》中,我们见到了孔子的一言一行,了解了孔子的待人接物之道,对圣人的思想光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身为师者,孔子对于教导学生有着自己的见解。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孔子的教育方式。到思索而不得,欲说不能言的时候再去开导学生,一来在疑难处指点适时启发,收效最大。经过苦苦思索,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只差最后一步来掌握其中精要,而不经思索便学其意,则只学到了文意而不能真正参悟。第二,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求而不得之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完全激发,会更积极地寻求真理,探寻真相。相反,若没有苦思不得,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只被灌输而不能真正有所获。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显然,孔子已经认识到了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今日看来,全世界都倡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做法是很平常的而在千年以前,中华大地尚是山清水秀,资源丰富,没有污染之时,能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谓是跨时代的思想,是具有预见性的。而从简单的取鱼、射鸟这一做法,我们也不难窥见更多。或许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孔子都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贯彻其中。顺应自然,不超出限度,行中庸之道,是孔子的生态观。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宁可清贫,不取不义之财,是孔子的处世之道。世人皆爱名利,而孔子在纷乱的俗世,却能端坐其中泰然处之,坚守心中的正义。耐于清贫,乐于困苦,也是孔子为了正义而付出的努力。贫苦不好受,给人带来了身体上的折磨与煎熬,但坚守正义,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在孔子看来,精神之,是远大于物质享受的,践行道义,是他毕生的追求。

谦虚好学,进退有礼。孔子的为人处世是十分值得我们深入钻研,并时刻践行的。圣人难为,但学习孔子的优秀品质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观《论语》有感

正蒙导师杨欢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和他的弟子记录下的言行录,包含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其中的乐学篇是孔子关于学习和教育的思想,给人们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在阅读《论语》乐学篇时,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对学习的重视和对学习方法的探索。孔子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有坚定的意志和不断的努力。他认为学习要刻苦钻研,不断地追求真知,而不是浅尝辄止。这种严谨的学习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需要更加刻苦努力。
作为一名老师,我深知教育的本质在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让他们真正喜欢并享受学习的过程。然而,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学生不愿意学习的情况。而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态度,而不是责怪学生的不愿意。
“不患人之不己知”告诉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难处。我们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同时,“患不知人也”提醒我们不要局限于自己的狭隘视野,要善于倾听和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只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关系,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学习,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此外,我也在乐学篇中看到了孔子对教育的关怀和关注。他提倡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这种关于教育的思考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责任和使命。
总的来说,阅读《论语》乐学篇给了我很多反思和启发,让我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关注教育的本质,同时也让我更加努力地摒弃浮躁,追求真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去适应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乐于学习。这正是《论语》乐学篇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教育理念。

正蒙周记

工学院 安子莹

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睡觉,其中也自有它的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到的财富与权贵,对于我就如同浮云。”

看了这段话之后,我产生了些许感悟。

在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生产力低下,物质生活不甚丰富。然而,正因为这样,所以那个时期的人大多思想纯朴,知足常乐。反观之于今天,物质生活丰富,生产力飞速发展,可是人心却日渐深不可测,尔虞我诈。

我不想多说什么。也许是现代社会我们身边的诱惑确实太多了吧,又或者是很多人的自制力不够吧。当一个人所追求的东西很容易得到满足的时候,野心便小了;当一个人总是追求难以触及的东西时候,他便成了野心家。

我们现在过分倡导与强调“竞争”的意识,当然了,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为势所逼的无奈。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去拼、去搏。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就很容易衍生出一种急功近利的风气。大家都去抢去争,仿佛你不参与个中的话就是异类,而异类就要被歧视,被排斥。可是,当一个社会除了竞争之外就不再有什么值得可取之处的时候,那这个社会就已经深入了一种病态的地步了。

急功近利的下一个阶段,便是很容易派生出“不择手段”。如上述孔子所言,干不正当的事情所换回来的财富与权贵,他是视之如浮云的。

但是,偏偏就有不少人乐此不疲地主动跳进“名利游戏”的漩涡当中。正如现在很多黑心企业一般,那些无良奸商为了多赚一点点微薄的利润,竟然可以把自己的良心白白奉送给了撒旦,难道这不是一种十分可耻的行为么?

又好比在很多商场、职场、官场等各种“名利场”当中,很多人都想向上爬,爬到这个圈子的顶端,俯瞰群雄。有上进心不是坏事,问题是大多数人所选择的方式,却是踩在别人的“尸体”上才能向上爬的。为了上位,很多人不惜一切代价去伤害身边的人。各种出卖、背叛简直历历在目。总而言之,这样的社会风气,不仅可耻,而且可悲。

也许是大多数人都被名利蒙蔽了双眼吧,或许他们的本性不坏,却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是,不要抱怨生活的无奈和残酷。要知道“心远地自偏”的道理,人生道路何去何从是自己做决定的。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机器人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陈泽平

《论语》的述而篇主要围绕孔子的教育理念、道德修养、人生态度以及对于知识和德行的追求等主题展开。以下该篇中几个主要的观点或主题进行提取与总结:

教育与自我修养:孔子在述而篇中多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观点,意指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人,不分贵贱贫富。同时,他也强调了自我修养的必要性,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即通过不断复习旧知识并领悟新知识,可以达到教育他人的水平。

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孔子认为道德修养是人生的基石,他提倡“君子”的行为标准,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强调了君子应心胸开阔、正直无私。同时,他也指出了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看到贤能的人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其中对我启发最大的观点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一观点强调了谦逊学习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与谁相处,我们都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这种学习态度是开放的,不拘泥于身份、地位或年龄,而是关注于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人生态度与处世哲学:在述而篇中,孔子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鼓励人们知其不可而为之”,即明知困难重重也要勇往直前。同时,他也提出了“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强调在行为上要追求“君子和而不同”,即在保持和谐的基础上追求个性与差异。

知识与德行的关系:孔子认为知识与德行是相辅相成的,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才能避免迷惑和危险。同时,他也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即如果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够,学问不讲求,听到正确的道理不能去实践,有缺点不能改正,这是他最担忧的事情。孔子还强调了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要默默记在心里,勤奋学习不满足,教导别人不倦怠。

在《论语》中,述而篇的地位和影响深远。它不仅是孔子教育思想和道德修养理念的集中体现,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导和哲学思考。通过深入理解和践行述而篇中的观点与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品格、提升自己的修养,并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论语述而篇学习体会

工学院 宋拴

《论语·述而篇》是儒家经典《论语》的第七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涵盖了诸多关于为人处世、学习修养等方面的深刻哲理。通过研读这一篇章,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启迪,对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论语·述而篇》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孔子对于为人处世的态度和理念。孔子强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坦荡的胸怀,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同时,他也提醒我们要“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即在待人接物时要温和而有力,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安详。这些理念让我意识到,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平和、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这一篇章也让我对学习和修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不断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要有耐心和毅力去教育他人,帮助他们成长。此外,孔子还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身心的修养,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提升,达到更高的境界。这让我意识到,学习和修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修养,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机遇。

最后,我想谈谈《论语·述而篇》中关于人生哲学的思考。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告诉我们,即使生活简朴,也能找到快乐的源泉。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深受启发。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迷失在物质追求中,忽略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而孔子的智慧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心的感受,追求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总之,《论语·述而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关于为人处世、学习修养和人生哲学的有益启示。我会将这些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有品德、有修养、有智慧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学习儒家思想,共同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

在《论语·述而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互乡难与言,童子见.…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它的意思是一个童子得到孔子接见,而孔子的其他弟子感到疑惑。这时候孔子便讲别人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而来,便应当赞许它的干净。我认为孔子在此处更多的是对童子的赞许,时至今日,我仍认为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人。

追溯至三国时期,正当三分天下局势动荡之时,魏蜀吴均求贤若渴,在此环境之下,出现了《孙权劝学》的美传。而他劝学的对象就是曾有着号称“吴下阿蒙”的吕蒙。经孙权一番开导,吕蒙一改往日对兵书的不屑。整日沉溺其中,不出一年,江东便流传出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名句。自此吕蒙在江东步步高升,成为东吴的得力干将,相比吕蒙在蜀汉军营中却坐镇的一位无比狂傲的悍将--关云长。提起关羽,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勇猛与正义的化身。这自然是毫无疑问的,不得不说罗贯中塑造的这个形象正面感太强。掩盖了他部分缺点,关羽在书中有一句经典名言:狂徒,天下英雄闻我名,无不闻风丧胆。首先显而易见,确实不枉称为战神关羽。其次就出问题了,正是因为关羽的狂傲也为他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在关羽的眼中视天下英雄如草芥。在关羽攻打樊城之际,东吴派人夜袭荆州,而关羽不以为然,认为江东鼠辈何有如此谋略?可不久之后,荆襄九郡尽皆落入东吴之手,此次夜袭的将领便是吕蒙。关羽失去大本营后进退两难,实为狼狈,加上自己箭伤未愈只得先撤。四处逃避之下走投无路便有了败走麦城的悲剧,而最后他的首级被东吴一名将领斩下。他的名字唤作吕蒙,只子明。就是曾被称为吴下阿蒙的那位不起眼的白袍小将。

从关羽的失败和吕蒙的成功不难看出,时刻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与对他人的发展的肯定有多么的重要。在现在这个时代,“躺平”“摆烂”不会使你感到丝毫的舒适,因为周围的人、事物一切都在迅速地发展进步着。适应与居安思危才应该是我们的代名词。早在几千年前,华夏祖先已经有了如此具实际意义的前卫思想。因此在工作中,我们更应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万事万物。

《论语》子罕篇读后感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历来倍受争议的一句话。学术界对它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何晏《论语集解》说:“罕者,希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刑昺疏:“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希也;与,及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孔子以其利、命、仁三者,常人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朱熹则同意程颐的观点: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谈到:“《论语》中讲‘仁’虽多,但是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记载。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孔子生平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所记载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所有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还是很少。诸家之说未免对于《论语》一书过于拘泥,恐怕不与当时事实相符,所以不取。”

刘宝楠认为“利命仁三者。皆子所罕言。而言仁稍多。言命次之。言利最少”。

杨树达分析孔子“罕言仁”的原因是“所谓罕言仁者,乃不轻许人以仁之意,与罕言利命之义似不同”。

以上解释均认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应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在此,“与”被译为“和”的意思。

二、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如此断句则把此句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赞许命运,赞许仁德。在这里,“与”被译为“赞许”。

史绳祖《学斋占毕》:“《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古注诸家皆以为三者子所希言,余独疑之。利者固圣人深耻而不言也……如命与仁,……尝不言。且考鲁论二十篇问答,言仁凡53条。张南轩已为诛泗言仁,断之曰言矣。又命字,亦言之非一。……孔子罕言者,独利而已,当以此句作一义。曰命曰仁,皆平日所深与,此自别一义。与者许也。”

郭沫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他很少谈利,但称道命,称道仁。他既说‘仁者不忧’又说‘知命不忧’。既说:‘君子无终食间违仁’,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命与仁在他(孔子)的思想中俨然有同等的斤两。”

孔子确实很少谈到利。虽然他也很少谈到命运,但他对命运所持的态度与他对仁所持的态度一样,都是正面的。而在《论语》中,孔子提及“仁”的次数多达59处。因而将“与”译成“赞许”也表达了孔子对利、命、仁的态度。“如果以肯定否定论,孔子应该说,子罕言利,但赞同命和仁,后者与讲多讲少没太大关系。”

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讲利少,是因为他重义轻利;讲命也少,是因为天命难言;讲仁很多,是因为他推崇仁。这句话,如果以讲多讲少论,孔子罕言,可不止是利,还应有命,孔子应该说,子罕言利言命,不该把命和仁放在一起,与利对照,或把三者视为一类……”因此将这句话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和命运,他赞成仁德”。第一个“与”字解释为“和”,第二个解释为“赞成”。

以上内容大多是他人总结,我个人认为,空谈没有任何意义。人需要在事儿上磨,所有的学识需要根据这个人在具体问题中的选择去定义一个人。人首先要学会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人味儿的人,求学才有意义。


正蒙四院第四小组:康磊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工学院  孔伊莎

孔子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由于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参观东流的水,子贡问道:君子只要望见大水都要参观,理由是什么?孔子答道:由于大水滚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水有时在低处滚动,有时在高处滚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大胆一样。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平,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望见了必定要参观它。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这不仅表达孔子的聪慧,而且不也示意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拦,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观法,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在 55 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波列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赶,在陈国、蔡国之间遭遇厄困。于是又返回鲁国

孔子叩心自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闻中的盘古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平平?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英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邪恶,但是自己有学识、有聪慧,可以用教导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

的目标前进。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在主观上,敬仰庄子那样逍遥自由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观上,我更提倡孔子的处世聪慧。尽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这一不对等

的法律。但人生孰能无过?孔子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孔子的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聪慧,给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供给了名贵的阅历。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流水不绝,鼓舞着万代子孙。

心得体会

正蒙四院:王慧敏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蓮言、慎行”。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进行教学思考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 “谨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融入团队,获得更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道言、慎行”。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镇密的思考,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一个鼓励的眼、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

工学院物联网工程系:曹剑馨

身为一名教师,我始终致力于探寻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我的教学与科研之中。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中的《述而篇》,感触良多,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述而篇》的学习心得与体会。

《论语·述而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对人生、道德、学问等方面的见解。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孔子的高尚品德和深邃思想所深深吸引。孔子以其言行一致、言行合一的品德,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教育理念至今仍为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他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不断吸收新知识,还要经常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从中发现新的意义和价值。这一方法对于我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论语·述而篇》中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即君子应该少说多做,注重实际行动。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重言行一致,以诚信为本,避免空谈和虚伪。同时,孔子还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准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深入研读《论语·述而篇》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汲取他人的长处和优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则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热爱学习的人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些哲理和智慧对于我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论语·述而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价值。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还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和道路。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学术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孔子为榜样,注重自身修养和品德建设,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我也将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我相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秀人才。

论语读后感

在初中的学习中,我已经初步接触到论语:我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读懂了孔子谦虚的态度;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认识了孔子的实事求是;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看到了孔子的乐观…

今天,当我重新手捧论语开始翻阅它时,读到的又是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点到为止的应答。我也有了更加深入的领悟和感受。我从《论语》中认识的是一个诲人不倦、多才多艺的孔子,明知其不可而为之、迂阔率性的孔子,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周游列国的他据说一生有三千弟子。他对学生在教育方面的教导很多都是值得学习的。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抱以不满足的心态。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与人歌儿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这体现的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态度。孔子尚能虚心地请教别人,把歌重复唱一遍,自己认真地去学习,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更加要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要为了面子而羞于向别人请教。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柳州分类信息网: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在我们班,这个50多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健将、象棋大师、书法好手,他们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山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是一个长久、艰苦的过程,"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在此勉励冉求知难而进,这样才能得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孔子的思想。迎难而上,无所畏惧,积极地接受挫折和困难,把挫折和困难当作磨砺自己的机会。在困难中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方法和经验。

"因材施教"恐怕是孔子在教育上最大的特点。子路问:"闻斯行诸?"在这个问题前,孔子对于冉求和仲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冉求办事犹豫畏缩,要多多鼓励他;仲由胆大过人,要抑制约束他。在孔子的弟子问"仁"的问题时,他对弟子们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孔子还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但是如今,有些教师不去研究自己所面对的学生,他们以为了解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了解学生的共性,课就能讲好。人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记因材施教式的教育,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这才是最大的公平。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愿意拿着十余条干肉为礼来见孔子的人,孔子都会乐意让他接受教育。这一段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论语》对于为人处世也谈到了不少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别人生身上,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读完《论语》,我不只是单单认识了一个诲人不倦、多才多艺的孔子,明知其不可而为之、迂阔率性的孔子,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更学习到了孔子内在的思想和精神。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正蒙四院:徐文霞

子曰∶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了。

由此我想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源于此。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一、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说英语让学生通过观察领悟,去理解意思,教授一个单词时进行短语句子扩展,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说,发散学生思维。

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

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发式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使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火花,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的解决。可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最近一周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了《论语·述而篇》,这一篇章深刻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理念、道德追求和人生哲学,对我个人生活及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角色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以下是我对《论语·述而篇》的学习心得。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强调了“述而不作”的教育方法,即传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而不是简单地创造新的理论。这一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的。此外,孔子还提出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作为教师,我应该始终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同时,我们也要有耐心和毅力,不厌其烦地解答学生的疑惑,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对道德追求的感悟。《论语·述而篇》中,孔子对道德的追求和坚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的道德修养要求,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更是对社会的期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仁”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这一思想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论语·述而篇》中,孔子的人生哲学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他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生追求,表达了对理想、道德、仁爱和艺术的全面追求。这一追求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更是对社会的期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此外,孔子还提出了“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教育原则,表达了对教育公平和普及的重视。这一原则对我们当前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让他们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个人成长的体会。通过学习《论语·述而篇》,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意识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有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和道德修养的养成。为了改进自己的不足,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三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言行举止的规范和文明礼貌的养成;四是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近一学期的《论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教育理念、道德追求和人生哲学,也为我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我将以这次学习为契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工学院:党叶楠

在《述而篇》提到孔子的作人态度,即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威。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开阔;小人长威戚。小人心里永远有事情,慢慢变成心病了。这句话可与第一篇《学而》中提到的人不知而不知愠,不亦君子乎?联系起来理解。一个人一生不被人理解,虽有才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尤人,做到胸襟坦荡,既像春风吹佛,清爽舒适;又家秋月挥酒,皎洁光华。这种修养是难得的。我要加强这方面的修养。

我的体会是:不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的时候,都要保持乐观的态度。但这样乐观不是盲目的乐观,不是刻意追求的乐观,而是胸襟开阔的自然表达,对人没有仇怨。这需要长时问的学习,并坚持。我理解的君子坦荡荡另一方面意思是:我们做任何事情要做到坦荡,光明正大,不能做坑害别人的事。至于小人长威威。小人心里永远有事情,我认为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病态,做事情不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而是觉得某人对不起自己,觉得单位和社会对不起自己;觉得某件事对自己处理不利,自己为什么被剥得了话语权等等,进而,觉得自己实在了不起,这个社会对自己不公。任何事情不可能是绝对公平的,您处于那个位置,也不可能处理得那么合理,即使您现在吃亏了,您把它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到时候会有回报的。放开心胸,别总心里琢磨着得到什么什么好处,别总心里琢磨看会得到什么什么人的重视。小人长戚戚的另一方面意思是我们做任何事情要做到坦荡,什么时候也别干缺德事,什么时候都不能做小人。

要达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威。确实很难做到。我的体会是我们做到君子坦荡荡相对容易,一般人们处于较顺的状态时,能做到泰然处之,保证不干不道德的事情,但杜绝小人长威戚的事情和心境有时会很难,本身处于不顺时期,难免发宇强,怨天龙人,想不清楚,给自己增加无限的忧愁和烦恼,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不怨天尤人,坦然面对,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也许会有好的结果的。通过读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再对照自己,确实自己应该在保持坦荡荡的同时,不再长威戚。对自己是一种提高,是一种超越,是智慧的升华。

论语述而篇学习周记

工学院:蒋晓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给我的启发是: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论语》学习小结

正蒙四院钱小川

《论语·子罕篇》作为《论语》的重要篇章之一,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哲理对大学老师具有多方面的启发。

1.注重道德教育与修养:

《论语·子罕篇》强调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提倡“仁”、“义”、“礼”等核心价值观。大学老师应将这些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博学多才,但有所专长:

孔子在《论语·子罕篇》中表达了对自己博学而无所成名的态度,但他也明确指出了自己擅长“执御”(驾车)这一技能。这启发大学老师要在广泛涉猎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专长和特色,以便在某一领域深入研究和教学。

3.从众与独立思考:

孔子在提到礼帽材质变化时,表示虽然大多数人选择用丝绸代替麻布以节省成本,但他仍坚持从众之前的原则。这启发大学老师在教学中既要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和选择,也要保持独立思考,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原则。

4.谦逊与自省:

孔子在《论语·子罕篇》中表现出强烈的谦逊精神,如“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等言论。这启发大学老师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学习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5.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语·子罕篇》中提到的“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等言论,强调了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大学老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培养他们的学术能力,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6.注重实践教学和体验式教学:

孔子在《论语·子罕篇》中提到的“执御”等技能,需要通过实践来掌握。这启发大学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教学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7.坚守教育初心和使命:

《论语·子罕篇》中孔子的言行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大学老师应坚守教育初心和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论语·子罕篇》对大学老师具有多方面的启发,包括注重道德教育与修养、博学多才但有所专长、从众与独立思考、谦逊与自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实践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以及坚守教育初心和使命等方面。这些启发将有助于大学老师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大学》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周我学习了《大学》第一章何谓大学之道?大学乃大人之学,集大成之学,或者,是说对事物整体的领悟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对于老师来说,能把自己的东西传授出去,并且学生们能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东西,也就是做到教学之道;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我每天都很用心地去对待自己的学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工作中我也时常困惑,面对当今的大学生特别是00后,我常常感到心有余力而力不足,但是我重来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他们遇到问题时,我总是第一时间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在他们不开心时,我是他们的知心大姐姐,认真聆听着他们的烦恼;在他们成功时,我会比他们更开心和自豪……

我想在这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每一个,化鱼成龙,实现他们的梦想。这也是我的梦想,明道,修身利他,共荣,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正蒙四院第四组

                                   王凌姬

                               2024年3月12日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部门:工学院  姓名:张龙香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论语》述而篇 学习心得

工学院:杨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了。

由此我想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源于此。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一、 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说英语让学生通过观察领悟,去理解意思,教授一个单词时进行短语句子扩展,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说,发散学生思维。

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发式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使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火花,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的解决。可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习《论语》感想

工学院正蒙四院      安璐


《论语》中的“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这句话,揭示了君子与人相处的一种深刻哲理。这句话让我深感其中的智慧与深远意义,以下是我对这句话的读后感。

首先,这句话提醒我们,君子在与人相处时,往往表现出平易近人的态度,即“易事”。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地位、学识或财富而摆出一副高不可攀的架子,相反,他们总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这种平易近人的态度,不仅让人感到亲切,更能让人在相处中感受到君子的修养和品格。

然而,尽管君子易于相处,但他们却难以取悦。这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会因为别人的恭维或奉承而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或行为。这种“难说”的态度,实际上是君子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他们不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失去自我,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喜好而违背自己的原则。

更进一步地,这句话中的“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则是对君子与人相处的另一个重要原则。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正道、正义或道理。君子在与人相处时,不会为了取悦他人而违背正道,他们只会以正当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果别人不以正当的方式来表达对君子的赞赏或喜爱,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这种坚持正道的态度,不仅体现了君子的高尚品格,也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道德标杆。

从这句话中,我深感君子的伟大与不凡。他们不仅有着高尚的品格和修养,更有着坚定的原则和底线。他们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迷失自我,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喜好而违背自己的原则。这种坚定和执着,不仅让人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坚持正道,不要为了取悦他人而失去自我。我们应该以真诚、善良和正直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美好。

总之,“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君子与人相处的智慧与哲理,也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道德指引和行为准则。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这句话的深刻意义,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美好和有意义。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曹倍华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1313.8章节到第1414.13章节有关内容并与大家做了分享,以下是我的学习内容及心得体会。

文章中有一段写道: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意思是:叶公告诉孔子道:“我那里有个坦白直率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孔子道:“我们那里坦白直率的人和你们的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率就在这里面。”

怎样看待孔子与叶公关于“直”的讨论

孔子与叶公的讨论,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法制与人情的关系问题。叶公从维护法律的角度,强调对于违法的人和事,儿子作为知情人举报才算是正直的人。孔子则从伦理的角度立论,提出父为子隐,父隐,直在其中的观点。孔子说子女以“几谏”《论语·里仁》的方式劝告父母认识并改正错误,才是孝。这里的“隐”字,并不是对父亲过错的纵容,而是出于亲情,认为举报指证的行为不应出自父子之间。父子相隐,是人情之常,没有矫饰,因而直在其中事实证明,法制与人情之间的确存在冲突。

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兼顾法和情两个方面,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热点。在现代社会,依然是司法实践中值得深入探讨,并认真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20155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布,其中对“近亲属间瞒犯罪所得怎么处理”这个社会问题,作出如下解释:“为近亲属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且系初犯、偶犯的”,可以从宽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四庭负责人表示:“关于近亲属之间犯本罪的处理,既体现了对近亲属间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宽大、人道原则,又设置了初犯、偶犯的条件,防止被滥用。”他还说,关于亲属间有关赃物的犯罪,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刑法典当中规定了处罚上的特例,我国古代也早有“亲亲相隐”的思想。

从人伦和常理来看,亲属间犯罪以及为自用而犯该罪的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对此类犯罪宽大处理容易被公众所接受,会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时,解释对于从宽处罚的具体条件做了严格的限制,也考虑到了如何避免该规定被滥用。

最高法的上述解释,有助于我们恰当研判孔子与叶公关于“直”的讨论。


学习《论语》后五章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曹鹏祥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内容,这本书作为儒家经典,虽然年代久远,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至今仍对现代高等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论语》中所倡导的的核心价值。

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像孟公绰那样不贪求,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有才艺,再用礼乐来增加他的文采,就可以算个完人了。”孔子又说:“如今的完人何必要这样呢?见到利益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险时肯献出生命,长期处在贫困之中也不忘平生的诺言,也就可以算是完人了。”此章是讨论人格完善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人能兼具臧武仲、孟公绰、卞庄子、冉求这四种人的智、廉、勇、艺的优点,再加上礼乐的修养,就接近于完人了,这是非常高的标准,世间是难以有的。孔子又说,在现实中能做到重义轻利、勇于担当,而且要“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也就算是完人了。其“见利思义”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这时他就要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负责,所以修德、完善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儒家学说,概括地说,可以称为“学做人”的学问,儒学之道即是做人之道,这是一种处世、应世的哲学,这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很切近的。做人的道理,可以由别人来指导,但真正的理解和体悟,则要靠自己。孔子学说的魅力就在于:它循循善诱,引导人们对人生真谛的洞彻。


心得体会

孔子智慧:如何正身以正人?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尤其是他的道德伦理观念,至今仍对人们的行为准则产生深远影响。在众多孔子的教诲中,有两句话特别引人深思:“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和“荀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两句话不仅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要求,也是对从政者的重要启示。通过本次学习我结合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有以下体会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能够成为君主或领导者,他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积累功德,最终才能达到仁的境界。这里的“世”指的是三十年,意味着成就一番事业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这对于辅导员来说,同样适用。辅导员作为学校中的教育管理者,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日常的行政任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王者”,即榜样。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有坚定的教育理念,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管理方法,提升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影响和带动学生。
“荀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先端正自己的品行,那么他在治理国家、管理他人时也将无所作为。这对辅导员而言,意味着他们必须先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自我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平。
结合这两句孔子的名言,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1. 长期坚持与不懈努力:辅导员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断的努力。只有通过持续的实践和积累,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2. 修身为先:辅导员应当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激励学生。
3. 持续学习与自我更新: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辅导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4. 重视师生关系:辅导员应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理解、尊重和关心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5. 引导而非强制:在管理学生时,辅导员应当更多地运用引导而非强制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孔子的这两句名言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育管理智慧。对于辅导员而言,这不仅是一种工作上的指导,更是一种人生的哲学。通过修身、学习、实践和引导,辅导员可以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真正的“王者”,为培养更多的社会栋梁贡献力量。


学习“宪问篇第十四.一三”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贾元武

原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翻译: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是真的吗?他老先生不言语、不笑、不取钱财?”

公明贾回答说:“那是告诉你的人说错了。他老人家是到该说话时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厌烦他的笑;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

孔子说道:“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学习心得:

                       恰到好处

在这里,孔子通过和公明贾讨论公叔文子的处世之道,提出了凡事都要恰到好处的观点。据公明贾所说,公叔文子很了不起,他能做到“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心里感到快乐的时候就笑,付出之后才收取自己应得的一份。也就是说,不论说话做事,公叔文子都能做到恰到好处,因而所有的人都对其“不厌”。他这样做,不仅为赢得了好声名,还赢得了好人缘。

恰到好处,其本质是一种中庸思想。所谓中庸,是对一切事物不偏不倚地对待,并加以包容、合理地利用。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之中,无论它的本质是什么,都含有一定的必然性意义,我们对此必须有所察觉,有所领悟,对其进行恰如其分地选择,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做出适宜的行动。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则是指注重适度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厚此薄彼,在微妙的关系空间中寻求一种包含大智慧的平衡。中庸思想之所以历来为人所认同和称道,其原因正在于此。

从本章的的讨论来看,公叔文子的中庸之道主要体现在对时机的把握上。“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讲的都是有关时机的选择。其中,头一条讲的是说话时机的选择。说话是我们与人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对说话艺术的把握,某种程度上能决定我们的成败。说话艺术内容丰富,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一下说话时机的问题。说话时机,说白了就是要明白,有些话什么时候能说,什么时候不能说,在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

战国时期,辅佐秦昭王的范雎就是一个善于选择说话时机的人。话说范雎到了秦国以后,给秦昭王上了一封充满感情的奏章。秦昭王看罢,深受感动,便留下了他。当时,秦国的大权掌握在太后和穰侯手里,范雎认为,秦国要想强大,必须把权力从他们手里夺回来,重归秦王。但是,太后和穰侯与秦昭王是至亲,说不好会召来杀身之祸。但是,聪明的范雎创造并利用恰当时机,巧妙说服秦昭王,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时,穰侯担任秦国将军,想越过韩国和魏国攻打邻近自己封邑的齐国的纲和寿城,来扩大封邑的领土。

范雎觉得时机到了,于是去离宫拜见秦昭王。到了宫里,他假装与太监争吵,在秦昭王走近时故意说:“秦国哪里有大王啊?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秦昭王听到范雎话里有话,就亲自出来迎接。秦昭王叫左右的人都退下,然后请教范雎,秦昭王连问三次,范雎都是诺诺而已,并不说话。秦王不甘心,继续问范雎,范雎这才谈及实质性问题。他先与秦王探讨各国关系,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秦王采纳他的谋略,派兵攻城略地,实力大增,于是提拔他做客卿。秦昭王对范雎越来越信任,直到这时,范雎才把太后和穰侯专权给秦国带来的危害和盘托出。秦昭王认为他的话很对,就采取措施,削夺太后和穰侯的权力,之后任命范雎为相。实施中央集权以后,秦国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军队的战斗力也发挥出来。没几年,秦国便形成并吞天下之势。

“义而后取”的意思是说,做了事情,有了贡献,然后收取自己所当取得的利益。如果没有贡献,或不合情理,就一定不取。但有,很多人出于贪婪,根本不听这个道理,他们梦寐以求的是不劳而获。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比如官员贪污公款,收取贿赂;商人制假贩假,坑蒙拐骗等,都是不义而取。强取不义之财,不仅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也将永远背负骂名。

学习《论语》第八部分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景为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学习心得,前一句说的是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处。后一句说的是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才是符合道德标准的。

这两句话的核心是人与人相处要有原则,不能因为亲疏远近而违背道德的原则。

作为教师在这方面也是需要参考论语这段话的真意,在工作中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对待学生,在同事中不能因为亲近而不指出相互的缺点和不足。这才是君子的处事之道。举个例子来说,很多老师因为工作要求发论文,这样的论文有时可能存在质量不高问题,我们不能因此盲目的附和,点赞,夸张的恭维。作为教师是应该有这样的道德底线,同事间此进行讨论和完善,这样才能使这个老师的文章更进一步。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刘菁

通过学院组织的论语学习分享会,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老师,学习论语可以让我深入领会孔子的教育思想,并从中汲取教育智慧,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通过学习论语,我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因材施教、尊重学生、明辨是非等观念。这些思想对于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培养学生的品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将论语中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例如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特长,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引用论语中的经典语录或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从经典智慧中获取启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将论语中的思想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探讨其在历史、哲学、伦理等领域的影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将学习论语的心得与同事分享,进行教育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学习论语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种自我修养,更是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收获,为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精彩!

学习《论语》心得(九)

正蒙四院  马琳

论语《颜渊篇》主要是讲二三子问”,即孔子与弟子还有当时的主政者讨论的内涵以及怎样为政

开篇第一章是颜渊问仁,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曾称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可见颜渊在孔子心目中已经是个仁者。当颜渊问仁时,孔子的答案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要克制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和内心,都能够回到“礼”的原则上来。孔子又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你只要是很短暂的时间能够实践克己复礼的话,全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一个能够实践仁道的人。孔子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的实践完全不需要靠外在,而是由自己内心自然生发出来的。仁的践行是“我欲仁,而斯仁至矣!”。

仁是内在的发心,外在的行为就要透过礼去加以规范,所以当颜渊问孔子克己复礼的关键在哪里时,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视、听、言、行都要合乎道德行为、合乎礼仪规范,把内在的动机“仁义”行诸于外在的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嘴巴所说、以及行为所做,一切行为都应该依循于礼。孔子和颜渊师生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与他谈论的要求极高,这既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因为颜渊这个人可以达到。读到这里,我想到了身边的学生们,他们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只是照顾他们吃饭穿衣,但是很少教育他们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况且很多孩子根本不听爷爷奶奶的话,所以,他们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一些家庭之中,也常见一些父母急于让孩子成为了不起的人,督促孩子学习达不到目标时,也是口不择言,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终于想明白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因此,无论是谁都应该谨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能做到这些,也就足可以是自己无大过了。问题是要懂得知礼,知道什么是礼的要求,这要靠学习和修养才能做到,难怪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

在颜渊篇第十二里,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学到,教育处处要做到“仁”。因此,孔子的言行,才被弟子所效仿,才如此受到弟子们和世人的敬仰。我们作为一名老师,也要向孔子学习,做学生们的表率,处处起带头作用!




《论语》学习心得

工学院:田甜

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①。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日:"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两段句话的感受在大学里担任正蒙老师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学习《论语》对于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和沟通能力有着巨大的帮助。最近我在阅读《论语·颜渊》中的一段对话时深有感触。这段对话是关于政治决策和言行的影响,让我意识到作为领导者,我们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生冉有告诉孔子说:"有政务要处理。"孔子回答说:"那是你的职责所在。如果国家有政务需要处理即使不用我出面,我也会关注并了解相关情况。"这段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领导者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是多么重要。

接着,定公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让国家兴旺起来呢?"孔子回答说:"不能把话说得那么绝对。有人说:"做国君很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你知道做国君的艰难,那么你就不会轻率地说出一句话就能让国家兴旺的话了吧?又有人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导致国家的灭亡呢?""孔子回答说:"不能把话说得那么绝对。有人说:"作为国君,我最开心的就是没有人敢违背我的话。如果有人说的话很好却没有人违背它,那不是挺好的吗?但是如果有人说的话不好却没有人违背它,那不就几乎是一句话就能导致国家的灭亡了吗?

作为大学正蒙老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可以像孔子一样,关心学生的学业、生活和个人发展。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段对话还提醒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

学习《论语》冉子退朝这段对话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大学正蒙老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学生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子路篇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第三组 王存立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在学习和理解《论语·子路篇》的这两章后,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在工作和学习中,“狂者进取”让我看到了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的重要性。就如同那些为了攻克难题而不断钻研的人,他们充满激情地追求知识,不满足于现状,这种进取之心推动着他们不断前进。回想自己在面对困难时,也应该有这样的狂劲,敢于挑战,努力提升自己。而“狷者有所不为”则提醒我在学习生活中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明白什么是应该坚持的,什么是需要舍弃的。比如在面对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或诱惑时,要坚定地选择不去做,保持自己的纯粹和专注。不能为了一时的轻松或利益,而放弃对正确道路的坚守。

同时,“不得中行而与之”也让我思考在人际交往中如何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在生活中,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做到完美的“中行”,但我们可以从那些具有进取精神或坚守原则的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在学习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可能无法时刻遇到完全符合“中行”标准的朋友,但我们可以从“狂者”的进取中获得动力,从“狷者”的有所不为中学会坚守。将这些智慧运用到实际中,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让自己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孔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恒心的重要性。他提到南方人的说法:“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里的巫医可能指的是古代社会中负责宗教仪式和医疗工作的人,他们的工作需要高度的专业性和责任感。孔子认为这个观点很好,因为它强调了恒心对于从事任何职业的重要性。

接下来,孔子引用了《易经》中的一句话:“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句话意味着如果一个人不能坚持自己的德行,他可能会遭受耻辱。在这里,德行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恒心,他就无法坚持自己的德行,从而可能会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导致自己蒙羞。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有恒心。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德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总之,孔子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恒心和德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这些品质,以便在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通过对《论语·子路篇》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孔子的道德修养和个人修养的思想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我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学习《论语》前13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王建斌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内容,本篇主要探讨了政治哲学、领导力及人格修养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让我受益良多。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孔子的无倦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无论是先之,劳之的为政之道,还是举贤才的用人之道,都需要领导者具备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不断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本章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了领导力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一个领导者,不仅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感,还需要具备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精神,不断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论语》第1111.23章节至第1313.7章节学习心得

工学院正蒙四院  王静

最近一周,我深入研读了《论语》中的第1313.8章节至第1414.13章节,这些章节中的智慧箴言不仅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也对我的教学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主要教授结构力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两门课程,同时兼任正蒙导师职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

13.8章节中,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我的课堂上,我注重将工程伦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工程实践中的道德责任,使他们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同时,作为正蒙导师,我时刻关注着学生的生活状态与心理健康。14.2章节中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让我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更加谨慎和体贴。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的个性与选择,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学业指导方面,我充分运用了14.11章节中提到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的思想。我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不满足于现状,勇于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在每周的宿舍走访中,我不仅是去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更是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我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困惑与需求,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与指导。这种深入学生的方式,让我更加了解他们,也让我的教学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此外,我还注重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例如,在指导学生考研或专升本时,我会引用14.4章节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为之努力奋斗。

通过这一周的学习,我深感《论语》中的智慧对我的教学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中的思想精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读后感

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论语·颜渊篇》是孔子弟子颜渊的言行录,作为大学心理老师,有许多可以品读的内容。

首先,颜渊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自我反省,不断完善自己。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进步,做到与时俱进,为学生树立榜样。

其次,颜渊注重自我修养,强调内在素质的培养。他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温故知新,不断学习进步,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作为教师应该注重自我修养,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最后,颜渊在《论语·颜渊篇》中强调忠诚守信,注重品德修养。他曾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忠诚守信的人。作为教师都应该注重品德修养,做到诚实守信,忠诚可靠,不做言而无信之事。只有树立起良好的品德形象,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总的来说,我们要学习颜渊的品质和态度,注重自我修养,言行一致,忠诚守信,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成为一名品德高尚、内外兼修的优秀人才。

学习《论语》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魏建强

按照正蒙四院的学习计划,本周重点学习了《论语》的第五篇和第六篇第六篇雍也篇中,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使我印象深刻。从表面意思看,说的是“你要去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小人式的儒者”。联系到我们的职业,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德行,要有君子的品德,要有更高的思想追求;小人儒指的是有专业知识,看起来像个人才,但是这些人的内心里追求的是个人的私利。现在社会上那些贪赃枉法的人,追求个人利益至上的人就是典型的小人儒。

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以德为本”的君子儒,进而影响学生,教导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使自己成为“以利为先”的小人儒。




24.6.2学习心得

杨强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语和教诲一直为后人所传颂。其中,“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这句话,不仅饱含深意,更是对学习和成长的深刻指导。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尤为重要。
孔子所说的“苟有用我者”,可以理解为如果有人能够真正地利用或者借鉴我的学问和思想。这里的“用”字,不仅仅是使用的意思,更包含了理解、吸收和应用的深层含义。换言之,孔子认为,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在于能被他人理解、吸收并运用于实践之中。
接着,“期月而已可也”,意味着如果有人能够在短期内(一个月)开始理解和应用他的学问,那便足够了。这并非是孔子对于学习成果的时间限定,而是表达了一种态度:对于学习的迅速反应和适应能力的认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快速学习并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三年有成”则是对长期坚持和深入学习重要性的强调。一个月的时间或许足以让人开始接触和应用新知,但要真正深入理解并有所成就,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孔子以三年为期限,强调了深度学习和持续努力的必要性。这一点在今天依然适用,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技能掌握,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
将孔子的这句话应用于个人学习和成长上,我们可以获得几个重要的启示:
1. 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吸收并应用这些知识。真正的学习是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2. 快速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极为重要,它帮助我们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抓住时代的机遇。
3. 长期坚持和深入学习是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成就的关键。没有持久的积累和深度思考,难以达到真正的专业水平和深层次的理解。
孔子的这句话不仅是对古代学者的勉励,也是对我们现代人的重要提醒。在追求知识和学习的路上,我们需要具备迅速反应的能力,同时也要有持续深入学习的耐心和决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最终达到“三年有成”的境界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杨婷

本周具体学习了,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有德者必有言:这里言指的善言,好话。有德的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行忠恕之道,那么说出来的话自然是好话,这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初心没有问题,则言语没有问题,虽然,有一些忠言逆耳,但对你是有帮助的,好话也不是好听的话,一直顺着你说,这就不是善言,是足恭。而且,有德者说出得话就是平平无奇,却能触动人心,为万世准则,如《论语》,因为,孔子这些与弟子普通日常的对话却透露出有德者对于世界的理解,对于行为的建议,人人可遵守又利于广大社会,不必华丽辞藻,内在含义却可以细细玩味。

另外,这个言不需要辞藻华丽,洋洋洒洒的写文章,而是表示出合适的意思即可,辞达而已矣。

有言者不必有德:从言语并不能判断一个人的品德好坏,言语是表,德是里,表都能看得到,里却不一定看得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有一些演员在台上树立了坚强敬业的人设,背地里男娼女盗。一些从政者被抓之前信誓旦旦的说要为人民服务,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结果一查发现家财万贯、妻妾成群,从言语无法判断。

仁者必有勇:仁者是一切从大义出发,见义必勇为。虽然勇为的方式不是就上去干了,而是寻求一种合适的方式方法。如果路见不平,推说自己能力不足,啥也不干,是不义也,那么称不上仁者。冲上去瞎干,是不智也,也称不上仁者。所以,仁者的勇是必然的,是有方式的。

勇者不必有仁:两种情况,一种是像子路这样的,仅仅有勇,还达不到仁的境界,心里想的不是找方式方法,而是想的是先干了再说,不智不仁,也可能仅仅勇气这方面异乎常人,但其他方面就差了。第二种情况不但达不到仁的境界,甚至还走向仁的对立面。学古惑仔打打杀杀,收保护费,虽然讲江湖义气,但与百姓或其他人利益违背,称不上仁。

总之,德包含了言,言≠德。仁包含了勇,勇≠仁。言是德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勇是仁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学习《论语》13章到14心得体会

工学院  杨燕子

《论语》宪问篇为我们呈现了孔子对于教育、学习和修养的深刻思考,作为教师,通过阅读这一篇章,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在宪问篇中提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我们所传授的知识,但很少关注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和特点。这句话提醒了我,要注重了解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因为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实现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其次,孔子在宪问篇中还提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作为教师,我应该努力成为一个“知者”,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做到理性清晰;我也应该努力成为一个“仁者”,以爱心和责任心对待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幸福;同时,我还应该成为一个“勇者”,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挑战,引导他们超越自我。这句话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了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去做好教育工作。

最后,宪问篇中还涉及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观点,这些都启示着我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引导他们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论语》宪问篇,我深刻领悟到了教育的深刻内涵和价值取向,这不仅是对我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一次深刻反思,也为我树立了更高的教育标杆,激励我不断追求教育的卓越。

学习《论语》子路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于洋

529日,我们主要学习了《论语》子路部分内容。我解读的内容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关于看法。细细品读完这句话获益匪浅。

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的学生原宪和孔子之间。原宪向孔子询问关于的问题,即什么是耻辱。孔子回答说:当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候,做官领取俸禄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如果国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而你却依然选择做官领取俸禄,那就是耻辱的。孔子的回答强调了个人应当与国家、社会的状况相适应,如果国家处于黑暗、动荡之中,而个人仍然选择在其中谋取私利,这表示没有坚守自己的道德和原则那么这就是不道德、耻辱的行为。这里,孔子通过邦有道邦无道两种情况,阐述了个人应当如何根据国家的状况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以及什么是真正的耻辱。

接着,原宪又问孔子,如果他能够做到不与人争胜、不自夸、不怨恨、不贪欲,是否可以称为。孔子表示,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但至于是否达到了的境界,他不能确定。这是因为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道德标准,需要全面、深入的理解和实践,虽然不与人争胜、不自夸、不心怀怨恨、不贪欲这些品质都是值得赞扬的,但它们只是达到的某些方面或基础,而是一个更高、更全面、更复杂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多的内在修养和外在实践才能真正达到。这段对话强调了孔子对于道德和原则的重视,以及对于这一高尚品质的追求。

作为一名正蒙导师,“以生为本、立德为先”是我们每位正蒙导师的行为宗旨。如何深刻理解,如何将贯穿于自己工作的全过程自己来说任重而道远。今后致力于以身作则,将儒家思想的仁爱”传播、传递给每位学生。



《论语》第1314 学习心得

工学院正蒙四院 张洪波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是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贡之间的一段对话。这里的行已有耻意味着一个人在行为上应该有羞耻心,不做违背道德和良心的事情。使于四方指的是被派遣到各地去执行任务。不辱君命则是说在执行任务时能够忠实地完成君主或上级的命令,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在个人行为上有道德底线,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在外出执行任务时,能够忠诚地完成使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信任。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

在古代中国,通常指的是有一定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知识的传承者,也是道德的践行者。孔子的这番话,强调了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段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内容教育我们师生,孔子的这番话不仅是对古代的要求,也是对现代人品格塑造的启示。当下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要做尊敬师长,守规矩,有道德的人,要做对党和国家和人民忠诚,有责任、有担当、勇于奉献的人,我们应该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这也是我们学校一直以来倡导的做知行合一,乐为有用,利他共荣的人。

学习《论语》第十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张媛媛

本周我们一起主要学习了《论语》第十三章的内容。这一章节虽简短,但蕴含的哲理却极为丰富,给我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第十三章的内容主要探讨了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修养自身,以达到仁德之境的问题。孔子给出的回答是“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句话不仅强调了忠信和道义的重要性,也揭示了仁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内心的平和与理性。

首先,我对于“主忠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忠信不仅是对他人的诚实和守信,更是对自我内心的真诚和坚定。只有内心充满真诚和坚定,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动摇。

其次,“徙义”一词也让我深受启发。它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追求道义和正义,勇于改变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这种勇于自我革新和不断进步的精神,是仁德修养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时刻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及时纠正错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同时,孔子提到的“崇德也”也让我认识到,仁德修养的最终目标是追求高尚的品德和境界。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情操,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此外,孔子对于“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批评也让我深思。这种极端的情绪不仅不利于我们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理性,也容易让我们陷入矛盾和困惑之中。我们应该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理性,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深感儒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建设的重视。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情操,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内心的平和与理性,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赵启雄

本周在探讨《论语》中孔子对卫公子荆的评价以及他与弟子冉有的对话时,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的不仅仅是古代圣贤的思想精髓,更是对于当代大学正蒙导师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启示。孔子所言:“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以及“庶矣哉!既庶矣,又何加焉?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教之”这两句话,不仅反映了一个理想的统治者或领导者应有的品质和责任也为今天的大学正蒙导师提供了宝贵的教育和管理理念,

孔子对卫公子荆的评价揭示了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和简约的生活方式。这种态度对于当今社会中追求物质和名利的现象无疑是一种警醒,对于正蒙导师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应当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引导学生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苟合”“苟完”“苟美”,更要在精神层面上追求卓越和完善,这种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培养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深刻见解。在这段对话中,孔子提出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策略:先是人口的增多(庶),然后是经济上的富裕(富之),最后是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教之)。这一观点对于现代高等教育同样适用。大学正蒙导师作为学生的直接教育和管理者,需要从这三个层面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正蒙导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基本需求和福祉,确保他们有一个稳定和安全的学习环境。这包括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对学习资源的有效分配、以及对困难学生的及时帮助等。这不仅涉及到学科教学的改进,也包括提供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机会。正蒙导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如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师生交流等,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孔子在《论语》中的这两段话为正蒙导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方法。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思想正蒙导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够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之才。在这一过程中,正蒙导师自身也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实现自我成长和价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