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正蒙五院2024春季第十二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6-11

论语学习有感

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论语·子路篇》是孔子的弟子子路所记录的学习笔记,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处世之道以及教育教学的深刻思考。

首先,《论语·子路篇》强调修身养性,注重内在修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榜样。孔子曾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教师不应该骄傲自大,而应该保持谦虚、平和的心态。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优秀的品质和道德观念,才能真正影响和塑造学生的品格。因此,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行举止,树立正确的榜样,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其次,《论语·子路篇》重视言传身教,注重言传和身教的统一。孔子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重视学生的基本素养和道德修养。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打造出一个完整的人格。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品格。只有言传身教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再次,《论语·子路篇》倡导谦虚和谨慎的处事态度。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坦诚对待学生,不应该虚伪矫饰。只有真诚待人,才能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尊重。同时,教师要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学习和进步。只有谦虚和谨慎,才能避免骄傲和自满,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最后,《论语·子路篇》强调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孔子曾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他们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只有全面发展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论语·季氏篇》心得体会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论语》以其独特的智慧和魅力,始终闪耀着不朽的光辉。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中的《季氏篇》,深感其内涵之深厚,体悟颇丰。以下便是我对这篇经典的心得体会。

我的学习目标是深入理解《季氏篇》所蕴含的儒家思想,通过对其内容的解析和领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维品质。我认为,《季氏篇》不仅是孔子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深刻剖析,更是对后世的一种警醒和启迪。

在研读过程中,我对《季氏篇》中的诸多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例如,孔子在文中提到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一观点,让我深刻领悟到敬畏之心的重要性。人生在世,应当心存敬畏,尊重自然法则,尊重长辈和智者,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谦逊和清醒,避免走向歧途。

同时,我也对《季氏篇》中有关“礼”的论述印象深刻。孔子强调礼制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的关键。这使我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时代在变,但礼仪之邦的精神内核仍应得到传承和发扬。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重礼仪规范,以礼待人,以礼处事,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

除此之外,我还从《季氏篇》中领悟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教育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我将以孔子的教育理念为指引,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学习,我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还增强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正能量。

总的来说,《论语·季氏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历久弥新。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维品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理想而不懈努力。

小组学习心得《论语

部门:国际合作学院  姓名:郭思雨


本周主要学习了《论语》的十章,这三点这提到我们中国的古礼,这个制度,现在改变得很厉害了,历史时代到底挽不回的,我们不要去管现代的情形了。孔子当时,是比较保守的,极力主张维持孝道,父母死生之间的大事,应该依照古礼。

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是很严重的。

不过有一点例外,以武将来说,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皇帝可以下诏书,着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这才可以不还乡。在戏剧里可以看到,有的戏里武将穿半边白袍的,就表示他是戴孝上阵,那都是皇帝特殊的慰留,国家非要这个人不可;有些是他还乡守孝以后,丧服未满,皇帝下命特别起用,名为“起复”。

古代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譬如说丧期中是不准结婚的,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没有就位以前,丧事没有发布,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所以孔子告诉其他同学,宰予这个人一点良心都没有。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是孔子对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惰之人的批评。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只是满足于物质的享受,而不去思考和追求精神上的提升,那么他就很难在道德和学问上有所成就。

首先,从字面上理解,“饱食终日”描述的是一个人整天都在吃吃喝喝,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无所用心”则是指这个人没有任何追求和目标,不愿意花费心思去思考和学习。这样的生活状态看似舒适,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精神上的空虚和浪费。

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和生命,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避免陷入懒散和空虚的生活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学习论语《阳货篇》智慧,引领学生成长

    国际合作学院:黑艳霞

作为一名国际合作学院学生院长和一名正蒙导师,我深知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道德、知识、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古老的智慧往往能为我们提供不变的指引。最近,我再次阅读了《论语》中的《阳货篇》,并从中获得了新的启示,这些启示对于我履行职责、指导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阳货篇》中,孔子与阳货的对话让我深思。尽管阳货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但孔子在与他互动时展现出的礼貌和智慧,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为学生院长,我们经常需要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学生交流。孔子的态度提醒我,无论面对哪种类型的学生,都应该保持耐心和尊重,通过理性的对话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批评或放任。

孔子在《阳货篇》中提到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强调了人性的共通性和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对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认识。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地区和文化,他们的性格和习惯可能迥异,但他们都有成长和发展的潜力。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任务是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他们的潜力,而不是假设某些学生不可教。

同时,孔子所说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虽然这句话在现代看来可能存在争议,但它也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生分类,而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之处。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设计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此外,孔子在《阳货篇》中对道德的强调,也是我作为学生院长特别需要关注的。在校园中,我们不仅教授学生学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诚信、责任、公正和同情,这些价值观应当成为我们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在日常管理中践行这些原则,我们不仅能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行事,还能通过我们的行为为他们树立榜样。

通过对《阳货篇》的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高校学生院长的责任和挑战。我将继续从孔子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引领他们在知识、能力和品德上全面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将鼓励我们的学生学习《论语》以及其他经典著作,让他们从古代智者的思想中获得启迪,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做好准备。

小组学习心得 乔雪瑶

本周我们学习研读了《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在这一篇章中,孔子所展现出的对于人性的洞察、道德的深刻阐释以及教育理念的独到见解,都带给我了深刻的启发。对于礼的细致探讨,让我愈发真切地理解到礼绝不仅仅是那些刻板的外在形式,它更是我们内心深处对人对事的那份敬畏与尊重的外在流露。礼的存在,犹如社会秩序的稳固基石,提醒着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人际交往中,必须始终遵循恰当合理的规范,时刻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和对他人的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与人的互动中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氛围。

而其中关于道德的阐述,比如那句“君子义以为上”,犹如洪钟大吕般在我心中回响,让我深刻而笃定地认识到道德在我们人生中的至上地位。一个真正被人敬仰的君子,必然是以义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坚定不移地追求高尚的品德。在面临生活中林林总总的抉择时,能够毫不动摇地坚守正义,不为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这使我明白,道德的力量不仅仅在于约束我们的行为,更在于塑造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品格、有担当的人。

一个人如果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一天到晚无所事事,不知道要干什么,那往往心里就会起很多的恶念,会铤而走险,行险以侥幸。所以圣人在这实际上是在劝我们应该心有所据,有所志求,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不要做一个庸庸碌碌而没有方向的这么一个人。我们就得学君子,平日里我们要有抱负,要有立志,不要浪费时光,要时刻学习。古人讲“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崇高的志向。心怀这样的志向又能够安贫乐道、随缘度日,不急于马上出来,看时机。也不急于马上要成就什么事情,心它是安静的,所以看这问题就看得特别清楚。

孔子对于教育和引导他人的观点也让我深受触动。他强调的因材施教,让我们深知教育不应该是那种生硬的、千篇一律的模式,而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个个体的独特特点和具体情况。只有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导,我们才能更好地激发每个人的潜在能力,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这也促使我反思自己在教育他人或者自我成长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关注个体差异,是否真正用心去理解和引导。


这一章蕴含的价值观,它鞭策着我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将礼的践行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以一种更加睿智和成熟的态度去拥抱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与机遇。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这些源自古老智慧的光芒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辉,具有无比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们值得我们不断地去领悟、去思考、去践行,让其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指引方向的明亮灯塔。


论语《阳货篇》阅读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孙禄瑶

作为一名高校正蒙导师,在深入阅读《论语·阳货》篇后,我深受启发,也从中获得了诸多关于教育与引导学生的思考。

《阳货》篇展现了孔子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境和不同人物时的观点与应对。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对于我们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强调的“礼”,让我意识到在学生的培养中,规范与秩序的重要性。教导学生懂礼、守礼,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塑造其健全人格的基础。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深刻地提醒我们,学生们最初的天性可能相差无几,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差异。在高校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正面的引导和榜样的力量,让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不足。

同时,孔子与阳货的对话也让我思考如何面对不同性格和观念的学生。有的学生可能比较固执己见,我们不能强行去改变他们,而是要以耐心和智慧,逐步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启发他们自我反思和成长。正如孔子在面对各种挑战时的从容与睿智,我们也要以平和的心态和巧妙的方法去与学生沟通交流。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他们品德的培养。“君子义以为上”,要让学生明白道义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他们在未来能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此外,我们也要反思自身作为正蒙导师的行为和态度。要像孔子一样,以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我们自己做到了,才能更好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阳货》篇还提醒我们要保持学习和进取的心态。时代在不断变化,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也在不断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工作的需要。

总之,通过对《论语·阳货》篇的阅读与思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高校正蒙导师的职责和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这些感悟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有价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我们以孔子的智慧为指引,在高校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论语《阳货篇》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王茜


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深入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阳货篇》,对于指导学生的成长以及自我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教导不仅跨越了千年的时间,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道德指导。

在《阳货篇》中,孔子的几段对话和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与阳货的对话,展示了孔子对待权力和政治态度的微妙与复杂。阳货虽然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孔子在与他的交流中展现了一种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的态度。这种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智慧,对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事务、指导学生如何在社会中恰当行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提到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揭示了人的本性相似,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个体之间会出现巨大的差异。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它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来培养他们。这也提醒我们作为教育者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以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孔子所说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虽然这句话表面上看可能有失偏颇,但也反映出孔子对于社会阶层和人的不同能力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当今社会,这一思想警示我们要关注那些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在学业或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不是简单地对他们进行标签化。

通过学习《阳货篇》,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正蒙导师,应当致力于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们学会做人的道理,教会他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同时,这也让我意识到,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工作,只有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使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通过对《阳货篇》的学习,我获得了许多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教育学生以及如何自我提升的宝贵启示。这些古老的智慧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进,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教育的真正意义。

《论语》第十七篇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肖佳玥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第十七篇,感触颇深。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我时常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而《论语》中的智慧给予了我许多启示。

《论语》第十七篇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学习与修养的问题,其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它告诉我,真正的君子在学习和修养上,并不追求物质的满足和安逸,而是更注重精神的提升和行为的规范。

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正蒙导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学习《论语》第十七篇的过程中,我更加明确了这一目标的重要性。我认为,作为正蒙导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我们应该像君子一样,敏于行动,慎于言辞,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具体实践中,我尝试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工作中。例如,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我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同时,我也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困惑,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学习《论语》第十七篇让我认识到,作为正蒙导师,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公民。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同时,我也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为他们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这章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目标。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心去引导,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我们的力量。

《论语·子路宪问》篇 学习心得

国际交流中心:柏铭


本周我和组员们一起学习了《论语·子路》篇和《论语·宪问》篇获益匪浅

《论语·子路》中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子路以及其他一些人的对话和相关思想观点。这一篇中包含了诸多关于道德、政治、修身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名句,体现了孔子的重要理念和教诲。这句话强调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即教育者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命令,被教育者也会跟着行动;反之,如果教育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被教育者也不会听从。这反映出孔子重视教育者自身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对后世的教育思想有着深远影响。“言必信,行必果”的含义是:说话一定要守信用,行动一定要坚决、果断。这句话强调了诚信和果断行动的重要性。“言必信”表明人在言语上要做到信守承诺,不轻易食言;“行必果”则突出在行动上要有坚定的执行力和决心,一旦决定去做某事,就要努力达成结果。这体现了一种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它鼓励人们在为人处世中保持诚信,并以坚定的态度去践行自己的承诺和目标。但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绝对化,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需要灵活把握和综合考量。

在《论语·宪问》中,孔子的教育理念熠熠生辉。孔子强调“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这体现了他对学生道德追求的引导,希望他们能不断向上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而非仅仅关注眼前的蝇头小利。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学习的真正目的。孔子教导学生学习不应是为了取悦他人或追求外在的虚荣,而是为了自身的成长和完善,这种对内在提升的重视,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这让学生明白不应担忧自己不被他人了解,而应忧虑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这是在鼓励学生专注于自我提升,不断充实自己,用实力说话。

同时,孔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如“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提醒学生要善于自我省察,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自我修正。

通过阅读经典,让我们不断收获新的感悟。


《论语》第十三、十四章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张鹤童

《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提出,领导者应以身作则,先之劳之,无倦。这不仅是对古代政治领导者的要求,也是对现代领导者的启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当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带动他人,而不是仅仅依靠言语上的命令。同时,领导者还需要持之以恒,不懈怠,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对人民的服务精神。

孔子的教育思想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孔子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治国理政人才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对我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孔子认为,君子之间应当和谐相处,但同时保持各自独立的思想和见解。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既要尊重他人的意见,保持和谐的关系,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见解,不盲目附和。

孔子认为,名分的正确性对于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至关重要。这让我认识到,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在组织内部,明确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孔子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弟子品德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这让我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孔子对“士”的要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孔子认为,一个优秀的“士”,应当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在团队中,我们既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同时也要保持和谐的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

《论语·宪问篇》中孔子对“仁”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孔子认为,仁是个人品德的最高境界,它包含爱人、克己、宽容等多重含义。孔子说:“仁者爱人”,意味着仁的核心是关爱他人。在现代社会,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职业工作中,都应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孔子在宪问篇中对“智”的阐述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智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孔子提倡“智者乐水”,意味着智者像水一样,能够适应环境,灵活变通,同时保持内心的清澈和平静。智慧的培养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自我反省。

宪问篇中对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对我理解个人品德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孔子认为君子注重道德修养,言行一致,而小人则只关心个人利益,缺乏道德约束。对于自身,需要不断提升,追求高尚的品德,做到言行一致。

孔子对礼的重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礼不仅是外在的礼节,更是内在的道德规范。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意味着礼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在现代社会,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职场,都应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礼节,以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提倡诚信,认为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石,也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坚守的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教育和学习对于个人成长至关重要。他鼓励弟子们不断学习,追求知识和道德的提升。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


《论语》读后感

国际合作学院语言实验中心:李霁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孔子说:“不预先猜测别人欺诈自己,也不揣度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这段告诉我们,圣贤之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会去预设对方的品性,这与禅宗的境界有些相似之处,“大道无难,维嫌拣择”,只有保持空性,不事先给对方贴标签、不随意揣测对方的目的,才能无障碍的感受对方,根据情况随机应变,没有既定的法则规矩,无条件与之相应,这种圆融无碍的沟通和相处,会令对方感到非常的舒适。但圣贤也不是无条件的一味附和,毕竟有智慧托底,能够及时察觉到欺诈和不诚实,但大师们往往不会当面去拆穿这些伎俩,甚至心甘情愿的被欺骗,绝不是愚昧,而且悲悯之心,这就是圣人的大智若愚。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会没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知识而通达高深的学问。了解我的只有上天吧!”

圣人也难免有不被了解的痛苦,但不怨天不尤人的精神鼓励我们在孤独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既向下学习世间法,更要向上学习出世法,增加人生智慧,放大格局,站在高点视野开阔,更能通透的理解人生。

《论语》“子路篇、宪问篇学习心得

国际交流中心:潘江皓

本周,我与小组成员们一起继续进行了经典研读学习——《论语》中的“子路篇、宪问篇”,通过学习这两篇,我对于个人修养以及道德伦理都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以及学习。

孔子在子路篇中提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句话反映了君子与小人在心态和行为上的根本区别。君子之所以能够保持安详坦然,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平和与自信;而小人则因为内在的不安和自卑,表现出傲慢无礼。这一教诲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内在修养直接影响其外在表现。真正的从容不迫不是表面的镇静,而是源自于深厚的内在修养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这种修养同样重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既不傲慢也不轻易被动摇,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境界。

宪问篇中的“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表明,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应当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安逸的生活。他们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如学术成就或对社会的贡献。这一点启示我们,无论在哪个行业,都不应只满足于现状,而应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的知识分子中都是宝贵的品质。在当前社会,这种精神尤为重要。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和职业道德,是每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每个人都可以提升自己的内心修养,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心态的平衡,展现出最佳的自我。此外,孔子的教育思想还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在教育实践中,应当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帮助他们成为既有知识又有德行的人。

论语读后感

实验中心 张震


 《论语》一书可谓是“圣人之言,行身之则”。如果你认为《论语》已经过时,那就大错特错了。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因为已经列入了中学语文课本。

《论语通译》是这么翻译的,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一书实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人生永远的灯塔。孔子其人更是难得的圣贤,他更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五院第四组

宪问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及他们对社会现象、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探讨。通过对这一篇的深入学习,我深感孔子的智慧与博大。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读后感悟,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智慧。

在宪问篇中,孔子回答了弟子们关于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的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孔子对“仁”的阐释。他认为,“仁”不仅是爱人,还包括恭、宽、信、敏、慧等多种品质。孔子还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主张君子应当立己达人。这些观点在今天仍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宪问篇的读后感悟之一是,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提升。然而,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以“仁”为目标,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质的人。

另一个感悟是,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在宪问篇中,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意味着我们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他人的感受,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宪问篇中汲取智慧,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例如,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们要遵循“礼”,尊重对方;在处理矛盾时,要有“智”,懂得包容与谦让;在承担责任时,要有“信”,坚守诚信原则。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总之,通过对《宪问篇》的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这些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让我们以宪问篇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努力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质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五院:张昕玥

 在《论语》这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著作中,《卫灵公》一章尤为引人注目。它以对话的形式,展示了孔子与卫灵公的交流,阐述了礼制在治国安邦、人生之道中的核心地位。本文试图从独特视角出发,对《论语·卫灵公》进行解读,以期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提供新的启示。

首先,礼制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在《卫灵公》中,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这句话强调了礼制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礼,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繁文缛节,更是国家秩序的象征。一个国家若想繁荣昌盛,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礼制,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礼制过于奢侈,会导致国家资源浪费,民众疲惫;而礼制过于简陋,则会使国家失去威仪,民心不稳。因此,在礼制建设中,我们要追求简约而不失庄重,以实现国家治理的和谐。

其次,礼制是个人修养的准则。孔子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揭示了礼制在个人修养中的价值。君子之所以高尚,是因为他们心中时刻怀有道德和法度,而这些道德和法度正是礼制的体现。礼制规范了君子的言行举止,使他们在面对诱惑时,能严于律己,不为所动。相反,小人心中只关心私利,不重视礼制,因此在面对诱惑时,往往容易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因此,我们要以礼制来约束自己,提升个人修养,追求君子之风。

再次,礼制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卫灵公》中,孔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剑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礼制不仅体现在行为举止上,更表现在言语交流中。善言仁语如同温暖的布帛,能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而恶语伤人,则比利剑更加锋利,造成的伤害更深。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以礼待人,用谦逊和尊重的语言,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最后,礼制是人生道路上的明灯。在《卫灵公》中,孔子提倡“以礼为矩”,这意味着礼制应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引导我们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只有遵循礼制,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实现人生的价值。在现代社会,虽然礼制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但其精神内核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让我们以《论语·卫灵公》为鉴,秉持礼制,追求卓越的人生之道。

学习论语《宪问》篇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四组 程晨  

今天学习《论语·宪问篇》。子路问孔子:在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之后,召忽用自杀来殉主,但管仲却没有这样做,是不是不仁?

孔子曾提出:“事主以忠”。因此在古人的思想里,始终认为“一马不鞴双鞍,忠臣不事二主”。管仲的行为属于对其主的不忠。所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肯定有很多人认为管仲的行为是不仁的。

但是孔子却认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凭借一己之力,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不依靠武力,而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制止了战争,应该是属于“仁”的。今天的我看到这里,我觉得孔子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明,而又不拘泥、不固执、不因循守旧的人。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孔子眼里管仲能辅佐齐桓公成立霸业,为百姓创造和平的生存环境,使人民免于灾祸战乱,这样的行为是比“杀身成仁”更值得称赞的。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匆匆数十年。忠诚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但是愚忠就有些不值得了。活下去,为国家、为百姓做贡献、谋福利肯定比愚忠更加重要。做忠臣还是做良臣?良臣忠于的是江山社稷,忠臣忠于的是一位主子。管仲、魏征都选择了做良臣,方孝孺选择了最忠臣。管仲在公子纠死后没有选择舍身就死,而是选择辅佐齐桓公。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帮齐桓公成就一番霸业,被誉为“华夏第一相”。魏征在李建成死后也没有选择杀身成仁,而是选择辅佐李世民。直言进谏,居安思危,薄赋敛,轻租税,与民生息,辅助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称为“一代名相”。反观方孝孺在建文帝失败后,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继位诏书被杀,最终被灭十族。以此观之,高下立见。管仲、魏征心里装的是家国和黎民百姓,所以能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终成一代名相。而方孝孺不知权衡变通,不仅落得个凄惨下场,还连累了族人和学生。着实可惜。有时候我想,如果方孝孺用毕生所学用来辅佐朝廷、造福百姓,岂不是比为了效忠建文帝,最后落个身死族灭的结局更有意义。据说方孝孺是最尊崇儒家经典之人,不知道他是否看到孔子和子路的这段对话。是否领会了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如果在让他重新选择,为效忠皇帝而英勇赴死是否还是他的第一选择?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大概像管仲、魏征这样的大家,格局和境界比普通人更高吧。


《宪问篇》心得体会

部门:李树果

《宪问篇》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文章,它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道德、政治和人生问题。它不仅是一本古老的经典著作,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阅读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导我们的生活和事业。

首先,我认为孔子的思想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在《宪问篇》中,孔子强调了仁、义、礼、智等基本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同时也谈到了为政、教育、交友等重要问题。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我们理解人生、提升自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孔子的思想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在《宪问篇》中,孔子不仅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还通过许多生动的例子和故事来阐述这些思想。这些例子和故事不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也易于理解和实践。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领悟到孔子的智慧和思想。

再次,我认为孔子的思想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在《宪问篇》中,孔子对于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并没有采取排斥的态度,而是主张兼容并包、求同存异。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拥有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精神,才能真正地吸收和借鉴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在阅读《宪问篇》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认为,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和提升,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同时也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改革。我也领悟到了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整个社会。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宪问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深刻的启示和思考。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孔子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同时也对人生、道德、政治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相信,这些思考和感悟将会对我今后的生活和事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我将努力将孔子的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为目标,不断追求进步和卓越。




《论语·卫灵公篇》学习心得

正蒙五院第四组:黄莹莹

《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所述治国理政之道,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此篇中,孔子强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无疑为我们指明了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以下是我对这一篇章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君子求诸己,是一种自我担当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有人选择抱怨环境、指责他人,有人则选择自我反省、积极应对。真正的君子,正是在这后者之中。他们明白,改变自己远比改变他人更为实际,也更有价值。这种精神境界,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更能为国家和社会带来正能量。

其次,小人求诸人,往往导致依赖与推诿。当一个人总是将问题推给他人,他便失去了自我提升的机会。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这种态度尤其危险,可能导致国家政治的腐败和社会风气的颓废。因此,我们必须警惕这种心态,时刻保持自省,做到责任担当。

再次,孔子在卫灵公篇中还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同样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我们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应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总之,《论语·卫灵公篇》的智慧教导我们,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都应以“君子求诸己”为原则,发扬自我担当的精神,以此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样的治国理政之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和实践。

论语学习及心得

国际交流中心马丹凤

上周我们小组学习了《论语》的第十四篇宪问篇。本篇比较集中的内容是孔子对诸侯大夫的评说同时也在德行才干修身等方面多有论述在这些具体的评说或论述中孔子再次揭示仁的特质作为一名大学教职工,我在研读过程中不断将孔子的智慧与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相联系,获得了许多新的感悟和启发。

在平时工作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智慧和勇气,使他们能够以更加从容自信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告诫我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对学生的承诺务必兑现,用实际行动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面对学生的困惑和迷茫,我会去开导他们,让他们懂得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而非一味渴望他人的认可。

作为一名教职工,我将把宪问篇中的这些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以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帮助他们在大学这个重要阶段塑造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也非常重视自身的学习和提高。作为一名大学教职工,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因此,我时常参加各种学习研讨会、培训课程等,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总之,学习《论语·宪问篇》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孔子的智慧和思想。作为一名大学教职工,我将继续秉承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