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五院:
读《论语》二则有感曹莹莹
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言“敏于事而慎于言”,宋代学者朱熹注曰:“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意思是做事要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不应以尽说空话、大话、套话、假话而用其有余补做事迟缓之不足,才是做人的基本遵循。所以孔子又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yue)人。”就是说花言巧语,察颜观色,以取悦于他人为根本,尽注意于外表的装饰,而不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就不是君子仁人。
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又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朱熹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就是将容易放言的话要少说,难于执行的事要多做。亦谓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做任何事情要谨言慎行。
孔子的这些箴言,不但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的仁人君子,即使在当今社会,亦有特别的启示作用。在一些公文中,不乏空话、大话、套话、废话,文件越长,实质性的东西越难琢磨。在一些单位中,总有一部分人说得比做得好,却也仍会得到其所求;而做得比说得好的人,不一定受到任用、重用。在一些场合中,善言者总能得到他人的仰慕,而心地实在之人则默默无闻,不被看好。这是社会的弊病,也是用人者的失责。我们呼吁,全社会都应“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牢记前贤教诲,向仁人君子看齐,脚踏实地做实实在在的事,不说空话、假话,少说套话、废话,为人民的福祉,为社会的进步,多做有益的事情。
论语颜渊篇学习心得体会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承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与教诲,流传千年,至今仍对世人产生深远影响。其中,颜渊篇以其深厚的道德内涵和人生哲学,尤为引人注目。本篇心得旨在分享我在学习颜渊篇过程中的感悟、体会并探讨其在实际生活与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颜渊篇主要围绕颜回的品德修养和孔子的教导展开,强调道德观念、人生哲学以及治理国家的理念。通过深入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忠诚、谦虚等品质对于个体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颜回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其品行高尚、学问渊博,成为后世楷模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将这些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我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在生活中,我更加关注家庭和谐,孝顺父母关爱子女。通过实践,我深刻感受到传统道德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它们不仅有助于人成长,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然而,对于颜渊篇的解读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版本或解释可能存在差异,甚至会产生一些冲突。我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例如,在某些解释中,颜回的某些言论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而在我个人的理解中却并非如此。这使我意识到,在解读经典时,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结合时代背景和自身经历去理解和体会。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面,颜渊篇也给予了我深刻的启示。我认为,作为个体,我们应该承担起在家庭、社会中的责任与担当,践行仁爱、忠诚等道德品质;而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到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我认为传统道德价值观与现代社会并非格格不入。相反,它们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我们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对传统道德价值观进行创新和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警惕,避免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丢失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总的来说,颜渊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践行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组学习心得《论语》
部门:国际合作学院 姓名:郭思雨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为《论语》的第十四章,这章节比较长,内容也比较多。其中令我印象深刻比较有感悟的有:
1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里面的解释到,仁是什么呢?仁是包容,因为超越了苦乐,生死、身心、天下之大还有什么不能包容?仁是责任,因为仁者爱人,以教民化俗为己任,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仁是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谅别人,可以解脱自己。仁是心态,心态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能放下,所以洒脱:能放弃。所以成功。我这边理解就是原谅别人可以解脱自己,如果有个心结在那里,没有打开,那就永远都没有办法释放自己,自己没有放下,就不能洒脱获得自在,获得成功。所以也是包容的精神力量。
2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他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传话的人说错了。他老先生到该说时才说,别人不厌恶他的话;快乐时才笑,别人不厌恶他的笑;应该取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孔子说:“是这样的吗?难道真是这样的吗?”
恰到好处,其本质是一种中庸思想。所谓中庸,是对一切事物不偏不倚地对待,并加以包容、合理地利用。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之中,无论它的本质是什么,都含有一定的必然性意义,我们对此必须有所察觉,有所领悟,对其进行恰如其分地选择,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做出适宜的行动。
综观历史,我们不能不说孔子智慧深邃,目光独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先后兴起过许多王朝,这些王朝的政权,有的是靠正道创立的,有的则是靠诡诈取得的。这些以正道得来的江山,基础都很牢固。靠诡诈得天下,要比走正道创建的政权多得多,但多数都不能长久。
不仅国家政权,其他事业也是同样。也就是说,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正派的心,那样取得的成绩才能保持长久。否则,你玩诡计,耍阴谋,可能赢得一时一事,但是这种胜利是暂时的,是不能长久的。在失去诡诈的所得的时候,下场往往很悲惨。
学习《颜渊篇》第十二章的教育智慧
国际合作学院:黑艳霞
作为学生院长和一名正蒙导师,在阅读《颜渊篇》第十二章时,我不仅感受到了经典的历史韵味,更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教育理念。这些古老的思想对我的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在管理学生事务、规划学院发展、以及引导学生成长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颜渊篇》第十二章中,孔子与颜渊的对话涉及了仁、礼、智等核心价值观念。仁的内涵是关爱与人和谐相处,这对我来说是一种管理哲学和教育理念的体现。作为学生院长和正蒙导师,我需要以仁爱之心关怀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成才,以及个性化需求,打造一个充满温暖和谐的校园环境。
礼的概念在学生管理中同样重要。它不仅仅是规范和秩序的维护,更是对学生进行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公正合理的制度,并坚持以身作则,我能够引导学生内化社会期望的行为准则,促进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规范意识的社会人。
智的培养则是我作为学生院长特别重视的方面。智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能力和判断力的体现。在教育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讨论的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颜渊篇》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教育理念对我而言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标准。在日常工作和育人实践中,我力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引导和激励他们,同时也以建设性的方式指出他们的不足,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中庸之道的思想也给了我处理问题和冲突时的平衡原则。在面对学生事务时,我学会了避免极端化,力求做到公平合理,以确保每个决策都能促进学院和学生的共同利益。
通过对《颜渊篇》第十二章的学习,我更加坚信,作为高校正蒙导师,我的职责不仅是管理,更是教育和引导学生。这需要我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实践儒家的教育智慧,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持。
总结来说,《颜渊篇》第十二章的学习让我深刻理解到,作为高校学生院长,我应当以仁爱之心关爱学生,以礼治校维护秩序,以智启迪思维,以美育人激发潜能,以中庸之道处理问题。这些儒家的经典智慧在现代教育中依然具有巨大的价值,是我在工作中不断前行的重要指导原则。
小组学习心得 乔雪瑶
本周我们学习了《论语》的颜渊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和宪问篇第十四,这几章再次探讨了道德修养、为政以德、教育的重要性。
这颜渊篇中,孔子及其弟子们探讨了许多关于道德、修养、政治等方面的问题,展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其中“克己复礼为仁”一句,让我深刻体会到自我约束和遵循礼义的重要性。只有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循社会规范,才能真正达到仁的境界。此外,关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阐述,让我明白了君子应有的品德和行为。我们应当积极促进他人的美好,而不是去做损害他人的事情。
子路篇中展现出的诸多观点,蕴含着对为政治国、道德品行、言行举止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公共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只有自身品行端正,才能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提醒着我们时刻要审视自己,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成为他人的榜样。对于“言必信,行必果”的教诲,更是让我体悟到诚信的无价。一个人只有信守承诺,坚决地践行自己的言行,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坚守诚信显得尤为珍贵。子路篇还让我感受到儒家对于礼义廉耻的重视,这些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至关重要。它督促我们在为人处世中遵循道德规范,保持敬畏之心。
宪问篇所涵盖的内容广泛而深刻,从为人处世到道德准则,从政治理念到个人修养,都能给予我们诸多启迪。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让我们看到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应有的处世之道。它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言行,既要有坚定的原则,又要懂得适度的灵活性。“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勾勒出了理想人格的模样。追求成为一个有仁德、有智慧、有勇气的人,成为了我们内心的向往和目标。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能够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去应对。“君子上达,小人下达”,鲜明地对比出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追求。君子追求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而小人则局限于眼前的私利。这使我们反思自己的追求是否符合君子之道,是否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宪问篇还展现了孔子对于一些社会现象和人物的评价,让我们从中汲取教训和经验。它让我们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明辨是非,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自己的行为。
这些篇章引领我们在道德与智慧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它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的行为和观念,努力朝着更加高尚、更加智慧的方向发展。学习《论语》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去践行那些宝贵的教诲,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更有内涵、更有担当的人。
论语《十二、十三、十四篇》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孙禄瑶
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深入研读《论语》中的《颜渊》《子路》《宪问》这三篇,让我深受启发,也对自己的工作和职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在《颜渊》篇中,孔子与弟子们探讨了诸多关于道德、伦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其中“克己复礼为仁”让我明白,作为教育者,首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规范,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同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提醒我们在校园生活中,要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子路》篇中体现的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令我触动。子路的直率和勇敢让我想到我们的学生也需要培养这种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承担责任的品质。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要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不畏惧失败,勇于尝试和探索。就如同孔子对子路的教导一般,我们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宪问》篇中蕴含着对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提醒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志向和追求,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和享受,而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日常教育中,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更是为了将来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要教导学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坚守正义和善良。
通过对这三篇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高校正蒙导师的职责和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论语》中的这些智慧为指引,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二是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是鼓励学生勇于担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四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关注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论语》中的这三篇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启示,我将不断学习和践行其中的智慧,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正蒙导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颜渊篇》第十二章的启示
国际合作学院:王茜
作为一名正蒙导师,在深入学习《颜渊篇》第十二章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智慧和深度,也从中汲取了与学生工作息息相关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智慧。这一章节中蕴含的思想精髓,对于指导我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学生、引导成长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颜渊篇》第十二章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其弟子颜渊的对话,其中涉及了仁、礼、智等儒家核心概念。仁作为儒家伦理的核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和谐关系。在学生工作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通过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我能够更有效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礼的概念在现代社会可能被理解为规范和秩序。在管理学生时,我意识到维护校园秩序、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的重要性。通过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真践行“为生律己歌”,为自己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的培养则是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在日常工作中,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面对问题时勇于探索解决方案。通过组织学习讨论会、案例分析等活动,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颜渊篇》第十二章还提到了“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辅导员,我应当致力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我注重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也耐心指出他们的不足,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此外,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在处理学生事务时,我学会了避免极端和偏激,力求公正、平衡的处理每一个问题。这种态度不仅有助于解决冲突,也能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通过对《颜渊篇》第十二章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了作为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职责所在。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人。这需要我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实践,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总结来说,《颜渊篇》第十二章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我应当以仁爱之心关怀学生,以礼治校维护秩序,以智启迪思维,以美育人激发潜能,以中庸之道处理问题。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教育中依然闪耀着光芒,指导着我在正蒙导师这一岗位上不断前行。
《论语》第十二篇至第十四篇心得体会
国际合作学院:肖佳玥
作为一名大学正蒙导师,我始终致力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本周,我学习了《论语》的第十二篇到第十四篇,这些篇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不仅对我的个人成长有着重要启示,也为我指导学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在研读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这些篇章中关于仁爱、忠诚和礼节的论述。孔子强调的仁爱思想,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育者,应当用爱心去关怀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忠诚不仅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更是对职业和责任的忠诚。作为正蒙导师,我要时刻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思考这些篇章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孔子的思想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在处理学生事务时,我常常运用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以同理心去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要,这样做不仅能够缓解矛盾,还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论语》中的这些篇章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有着重要意义。我尝试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日常教育中,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仁爱、忠诚和礼节等品质,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当然,在理解和应用这些思想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这些传统的价值观,这需要我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育方法。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用心去引导他们,这些经典的思想一定会发光发热,照亮他们的人生道路。
通过学习《论语》的第十二篇到第十四篇,我不仅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作为正蒙导师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让孔子的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国学经典《论语》学习感悟
国际合作学院正蒙学习第三组 纪停山
按照小组学习进度安排,本周集中学习研讨了《论语·述而篇》和《论语·泰伯篇》篇目。通过领学、研讨、分享等形式,畅谈学习感悟,分享学习心得,在相互交流中加强理解和体悟。
在《述而篇》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让我反思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在日常事务中,我应保持对工作的热忱和投入,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忘却疲惫与困难,积极应对各项任务,始终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挑战。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提示我在处理工作时要有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面对各种情况,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问题,而要善于思考、总结规律,以便更好地应对相似情境,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从《泰伯篇》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高校办公室人员所肩负的责任。我们的工作关系到整个学校的运转,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毅力,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不畏艰难险阻。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则让我明白在工作中要注重方式方法,遵循规章制度。即使我们心怀恭敬、谨慎、勇敢和正直,但如果没有恰当的规范和引导,也可能会出现问题。通过对这两篇的学习,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论语》的智慧为指引,不断提升自我,努力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泰伯篇 学习感悟
部门:国际合作学院正蒙学习第三组 李吉星
5月8日,小组组织《论语》述而篇、泰伯篇内容的学习,《论语》中的述而篇和泰伯篇,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结晶,通过这两篇的学习,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厚哲理和人生智慧。
在述而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学习的态度。他提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不断地充实自己。同时,孔子也注重实践,他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
泰伯篇则更多地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修养和人生哲学的思考。他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意味着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首先要从根本做起,建立稳固的道德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通过这两篇的学习,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哲学。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追求知识,更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他也注重实践,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对于我来说,学习《论语》的述而篇和泰伯篇,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更是为了从中汲取营养,指导自己的人生。我认识到,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同样需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需要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充实。
总之,《论语》的述而篇和泰伯篇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感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部门:国际合作学院正蒙学习第三组 李敏
《论语》的《述而篇》和《泰伯篇》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精彩记录,它们不仅展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心得。
在《述而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自我修养的必要性。他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这种态度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同时,孔子也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他提倡“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种修养不仅是对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人格的塑造和提升。
在《泰伯篇》中,孔子则通过泰伯的言行展现了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生智慧。泰伯是孔子所敬仰的先贤之一,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孔子通过泰伯的言行,向我们传达了“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准则,以及“温、良、恭、俭、让”的待人之道。这些准则和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对我们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述而篇》和《泰伯篇》,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自我修养的必要性。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待人之道,做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爱心的人。
此外,我还学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诚实态度。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总之,《论语》的《述而篇》和《泰伯篇》不仅让我深刻领悟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心得和人生指导。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心得和指导将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学习心得
孔子的思想如一盏明灯,穿越历史的长河,依然熠熠生辉。《述而篇》和《泰伯篇》作为《论语》中的重要篇章,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让我在学习中深受触动。
在《述而篇》中,孔子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道德的坚守。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让我明白,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当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同时,孔子的“述而不作”也让我体会到,传承和弘扬前人的智慧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发展。
而《泰伯篇》则让我对品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泰伯的“三以天下让”,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博大胸怀。这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利益和荣誉时,是否能够做到坚守道义,不为所动。同时,“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也提醒我,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好学的精神,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挑战都不放弃。
通过对这两篇的深入学习,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在生活中,我们要以“仁”为准则,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同时,“礼”也是不可或缺的,它规范着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在社会中和谐相处。“义”则让我们明白,在是非面前要有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违背道义。
此外,这两篇还让我领悟到了教育的重要意义。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他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教育,这让我认识到教育应当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同时,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也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学习《述而篇》和《泰伯篇》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比如,有时候我会过于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有时候我会缺乏坚定的信念,在困难面前容易退缩。这些问题让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地自我反省,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总之,《述而篇》和《泰伯篇》是两部蕴含着丰富哲理和智慧的经典之作,它们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儒家经典,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担当的人。
公冶长篇和雍也篇学习心得
《公冶长篇》和《雍也篇》分别讲述了公冶长和雍这两个人物的故事。通过阅读这两篇,我们可以了解到儒家的一些核心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名字意味着“公正治理”。在这篇中,孔子对公冶长的品行给予了高度评价。公冶长能够做到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这使得他在处理纷争时能够做到公平公正。这种公正的品质正是儒家所推崇的。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这段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宰予的失望和不满。他认为宰予是一个懒惰、不思进取的人,不值得他去教导。但是,孔子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不足之处,并表示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雍也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名字意味着“和谐”。在这篇中,孔子对雍的品行也给予了高度评价。雍能够做到宽容大度,与人为善,这使得他在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和谐。这种和谐的品质正是儒家所推崇的。通过阅读《公冶长篇》和《雍也篇》,我们可以了解到儒家的一些核心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儒家强调个人品德的培养,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正直、公正、无私、宽容、大度、与人为善等品质。这些品质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同时,这也体现了儒家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
正蒙五院第六组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唐嘉
今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述而篇》,感受了孔子的人生哲学和教育理念。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我深感此篇对于指导我们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教育学生具有深刻的启示。
在《述而篇》中,孔子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与教育精神。这一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同时,我们也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辞辛劳地为学生们解答疑惑,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方向。
孔子在《述而篇》中还强调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为人处世之道。这告诉我们在与学生相处时,应该少说多做,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感染他们。我们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们树立榜样。
此外,《述而篇》还提到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这启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们善于回顾和总结,从已学过的知识中发掘新的启示和灵感。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们勇于探索和创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品读《述而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孔子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们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珍惜友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我将以《论语·述而篇》为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我将努力践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为学生们树立榜样;同时,我也会注重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此外,我还会引导学生们善于回顾和总结,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我相信,在《论语·述而篇》的启示下,我会在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论语——雍也篇、述而篇》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陈琳
作为一名大学英语青年老师,我时常在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以期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们一种深邃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近期,重读学习了《论语》中的《雍也篇》和《述而篇》,这两篇章节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不仅让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今后的教学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雍也篇》中,孔子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庸之道是达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中庸之道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由于缺乏人生经验和道德观念,容易在面对问题时走向极端,导致行为偏激或思维僵化。因此,我尝试将中庸之道的思想融入课堂,引导学生们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理性地看待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雍也篇》还提到了“君子”的品格。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这些美德是君子行为处事的准则。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我相信,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仅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也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
《述而篇》则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孔子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天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一理念对我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在《述而篇》中,孔子还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这一态度不仅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保持耐心和热情,也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不懈的努力。我深受这一态度的启发,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
通过深入研读《论语》的《雍也篇》和《述而篇》,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这些思想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启示,也为我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精髓,将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努力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雍也篇第六与述而篇第七的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陈星
在深入研读《论语》的雍也篇第六与述而篇第七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教诲的深邃。这两篇内容,虽然简短,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丰富而深刻,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与触动。
雍也篇第六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不同弟子的评价与教诲,其中涉及了诸如“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等名句。通过孔子的评价,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贤能。颜回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却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快乐,这种超脱物欲的精神境界,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同时,我也意识到,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不同,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自我完善。
述而篇第七则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自身修养与教学方法的阐述。其中,“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语句,让我对孔子的学习态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孔子强调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种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精神,对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学习这两篇内容,我更加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我修养和品德。我们应该像孔子所教导的那样,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快乐,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同时,我们也应该像孔子那样,勤奋学习、不断进取,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孔子的教诲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道德修养。我计划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学习《论语》的雍也篇第六与述而篇第七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教诲的深邃,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不断学习和进取的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在孔子的教诲指引下,不断前行、不断进步。
《论语》雍也篇和述而篇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刘乙琳
在学习《论语》中的雍也篇和述而篇时,我深受孔子的思想启发。这些篇章中,孔子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对待学生和社会的态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雍也篇中孔子对待学生雍也的态度。他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这句话中的“愚”并非指雍也愚笨,而是指他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孔子表示自己不厌其烦地与雍也交流,这种尊重和耐心让我深受感动。在教育学生时,我们应该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不断引导他们自我发现、自我提高。
其次,在述而篇中,孔子提出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他说:“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学会体谅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种宽容和善良的品质,不仅可以使我们与他人和睦相处,还能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他所倡导的待人接物之道,不仅是对待学生的态度,更是一种处世之道。我们应该学会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和事,用善良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世界。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宽容和理解,尊重他人的不同,与人和睦相处。这些都是我们在成长和生活中应该时刻牢记的道理,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能够更好地将这些思想付诸于行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于婷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píng)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如用我,我就行动,如不用我,我就藏身,只有我和你能够这样吧。”
子路说:“您若率领军队,那么会与谁共事子呢?”
孔子说:“敢于徒手斗虎,徒步过河,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会与他共事。与我共事的一定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略而能成功的人。
名家解读:
朱憙注:“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大国三军。子路见孔子独美颜渊,自负其勇,意夫子若行三军,必与己同。”又曰:“言此皆以抑其勇而教之,然行师之要实不外此,子路盖不知也。”
张居正注:“子路好勇而无所取材,故孔子以是抑而教之。其实行军之道,亦不外此。”
心得体会:
1、在机遇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告诉我们,能被重用的时候,就极致的施展才能、才干与智慧、尽全力而珍惜;失意或者没有碰到机遇时,要静心修学,积蓄能量、以待其时。
2、在行事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告诉我们,在局势、现实面前,要谨慎判断,该用什么方法、策略、态度、工具,要舍去什么态度、行为、事物。
3、在心态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是一种潇洒自如,不纠缠不执著的胸怀。在得与失、进与退、用与藏之间,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就算一身抱负和本领藏之亦能平和豁达。
4、“舍与藏”之难得,无论是身份、能力、智慧、仁爱,在该用的时机、场合再拿出来用,不恰当的时候,就要懂得舍,懂得藏。比如在工作上,你可能是高官、领导,换一个场合你可能是儿子、父亲、丈夫、亲友,那就是恰如其分的舍去你的姿态、身份、藏起你的地位、锋芒。
5、舍与藏不是躺平,专注提升自己的价值、能力,韬光养晦,才有抓住机会的可能,但是机会可遇不可求,抱着缘到可成的豁达,更是一种洒脱。
6、有勇无谋,冒险蛮干,一腔热血,可是任用,但匹夫之勇不能长久。君子不利危墙之下,“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更能堪当大任、践行任重道远。
7、行事处世,大到崇高理想,小到生活琐碎,都要慎重而行,脚踏实地,冷静思考周密部署,谋定而后动。
8、人生一世,行事或做人都要仁智勇俱全,既能审时度势,仁爱友善,又能伺机而动,才是大智慧。
《雍也篇》与《述而篇》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陈思
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中的《雍也篇》和《述而篇》,这两篇内容丰富,蕴含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诸多智慧与思想。通过仔细阅读,我受益匪浅,对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雍也篇》中,孔子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认为仁德是君子之行的核心。他提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用山水之喻来说明仁者与智者的不同心境和追求。这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德之心,才能真正做到心胸宽广、淡泊名利,从而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述而篇》则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态度。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体现了他对学问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耐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通过温习旧知识,可以发现新的理解和认识,这种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深度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孔子还强调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这种态度对于培养个人的学习习惯和品格同样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这两篇内容,我深刻体会到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对于我们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秉持仁德之心,追求真善美;同时,我们还应该保持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正蒙五院第四组
《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子罕篇》主要记载有关孔子本人的性情、好恶、爱憎、襟怀、信念、理想。有少数内容是孔门弟子心目中对孔子的印象,其他大部分文字当属于孔子剖白心迹或对其子弟行止的评说。相较于《述而》篇侧重于教育宗旨与方法,本篇的重点,乃是孔子的自我勉励与警示。
孔子认为,要成为真正的君子,首先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这种意志与信念,不会因威胁而动摇,不会因利诱而放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他经得起考验,扛得住打击,道路越是坎坷崎岖,步伐越是稳健从容,打击越是频繁沉重,斗志越是高昂激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面对挑战,能坦然接受,面对挫折,能矢志不移。孔子是这样自我期许的,更是如此自我实现的。正是因为秉持了这种信念,孔子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都做到了坚持一贯的立场,投入不懈的努力。正气磅礴,大义凛然,为儒之大者提供了现身的说法,为生之意义做出了生动的诠释。应该说,孔子“不可夺志”的精神,对后世志士仁人的人格塑造与铸就,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于谦《石灰吟》所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就是对孔子所倡导的理想信念的异代同调,一脉相承。
之所以能有坚定的信念,能有坚强的意志,是因为孔子对自己所从事的大业拥有充分的信心,认为自己身上担负着传承文化,接续文脉的光荣责任,天命所归,义不容辞,“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这也就是孟子所宣称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伟大使命感。在这样的使命感召唤下,个人际遇的坎坷自然是无足轻重,坦然接受;成就得失的理解自然是卓尔不群,别出机杼。换言之,意志的背后,是以信心为支撑;信念的底蕴,是以理想为引导。
当然,意志的坚强,信念的坚定,并不是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如果是这样,那就意味着自我膨胀,自我封闭,就不免犯偏激、走极端的错误。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既坚持原则,明确立场,又杜绝固执,反对僵化,所谓“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从不凭空揣测,决不绝对肯定,从不拘泥固执,决不自以为是。能够欣赏他人身上的优点,“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能够寄希望于未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由此可见,在孔子那里,坚定立场与博采兼容并不矛盾,坚持信念与择善而从并不对立。因此,孔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善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这种从不自满,摒弃骄傲的态度,实在难能可贵,它是孔子追求完美的动力,也是孔子超越他人的缘由。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五院:张昕玥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历经千年仍广为传颂,影响深远。子罕篇作为其中一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吸引着无数学者钻研探索。在学习子罕篇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内涵丰富,见解独到,故撰写此文,以期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子罕篇中提到:“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这句话表达了仁者和智者的区别。仁者心怀仁爱,见到问题会深入思考,寻求解决之道;智者则善于付诸实践,将思考转化为行动。这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兼具仁爱之心和智慧之行,方能在面对问题时作出明智的决策。
子罕篇中还有一句名言:“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以正直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恶意,以高尚的品德回报别人的恩德。这种做法既体现了人格的尊严,又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遵循这一原则,以诚待人,以德服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原则,也是子罕篇中的重要观点。这句话强调了尊重他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我们在生活中应遵循这一原则,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不做对别人不利的事情。
子罕篇中,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在当时,这一观念具有极高的原创性。孔子认为,教育应当面向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有心向学,都应得到教育的机会。这一观念打破了当时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为后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子罕篇中,孔子提倡的道德品质具有极高的原创性。如“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强调仁爱和智慧的结合;“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强调正直和品德的修养。这些道德观念在当时社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子罕篇中,孔子对道德修养的阐述具有深度。他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体现,关系到一个人的品质和人格。通过学习子罕篇,我们可以了解到,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持之以恒。
子罕篇中,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尊重他人,推己及人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遵循这一原则,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论语·子罕篇》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见解、原创性、深度和新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学习子罕篇,我们不仅可以提高道德修养,还能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让我们继续深入研读子罕篇,从中汲取智慧,丰富人生。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五院:张昕玥
《乡党篇》是《论语》中较为特殊的一篇,它以记录孔子与弟子们在乡党间的言行举止为主,旨在阐述人际交往、礼节规范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道理。在学习《乡党篇》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感悟到许多人生哲理。
一、礼节之道: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乡党篇》中,孔子强调了礼节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礼,不仅仅是外在的仪态,更是内心的敬畏与尊重。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掌握礼节之道显得尤为重要。
1. 礼貌待人。孔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尊重对方,保持礼貌,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敬意。礼貌待人,不仅能使交往更加和谐,还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2. 守礼规范。礼,是一种规范,是人际交往的准则。在《乡党篇》中,孔子提到了许多礼节,如“入门、入户、上车、下车,必敬必恭”、“食不语,寝不言”等。这些规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也体现了自律精神。遵守礼节,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避免失礼行为,赢得他人的尊重。
3. 适度礼仪。孔子曰:“过犹不及。”在礼节方面,也要注意适度。过于拘泥于礼节,反而会让交往变得紧张;而忽视了礼节,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恶化。因此,我们要学会把握礼节的度,使交往更加自然、和谐。
二、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基石
《乡党篇》中,孔子以身作则,展示了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基石,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1. 诚信为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道德修养的核心。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言而有信,做到言行一致。诚信,能使我们在社会中立足,赢得他人的信任。
2. 仁爱之心。孔子提倡“仁爱”,即关爱他人,为他人着想。在《乡党篇》中,孔子关心乡党百姓的疾苦,关注民生。我们也应具备仁爱之心,关爱身边的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勇于担当。在《乡党篇》中,孔子面对国家政治问题,敢于担当,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敢于承担责任,勇于面对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和谐共处:构建美好社会的关键
《乡党篇》中,孔子强调了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共同为美好明天努力。
1. 尊重差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差异,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尊重差异,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提升自身素质。
2. 关爱他人。在《乡党篇》中,孔子关注民生,关心乡党百姓的福祉。我们也应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 共同进步。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与他人共同进步。
总之,《论语·乡党篇》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升自我。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践行《乡党篇》中的教诲,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五院第四组
《乡党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
从开篇的:“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唯谨尔。”这里主要讲的是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非常温和恭顺,显得不会说话的样子。而在朝廷却说话流畅谨慎,表达了孔子在不同场合符合礼的标准。
反思我们现代的社会,物质至上的年代里。我们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欲望无止境的思想境界,在不同的场合不但没有符合礼的原则。反之,带给别人的还是无礼的行为举止。比如在亲人聚会或是同学聚会的日子里,除了谈论谁的事业成功,谁买了房,买了车或是谁的小孩考上了名校,工资待遇等等。似乎从未去体会感受在乎那些没有比自己过得好的人,所以同学的聚会越来越多了成为了交际会,攀比会。
我记得当时我第一次参加同学聚会。除了一起喝酒、聊天、唱歌。互相吹捧之外,似乎没有一些精神上的交流,更谈不上有思想语言的共鸣了。所以后来,我就不想浪费时间在这些无聊的交际中,我感觉人最应该做的就是先做好自己,不受外界的影响。
就算自己很优秀,也更要谦虚低调,像孔子一样,在不同身份的人面前,要用不同的支体语言去与学会与人沟通交流,这也是学会尊重别人的基本礼节之一。只有学会尊重别人的同时,别人同样才会去尊重你。
学会了在不同场合去尊重人之外,那么孔子接着说了自己如何在工作中的日常表现,先说孔子上朝下朝的表现吧,孔子上朝时,走进大门,低头躬身,好像不容他直着身子进去。经过国君座位,顿时脸色庄重,脚步加快,憋住气,不敢出声。退出朝,慢慢退出,下台阶时才开始恢复正常,舒展开来。下完台阶,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轻快。
我们按现代人的思想观点,感觉孔子这样上朝下朝完全判若两人,这样活得太累。但仔细深思孔子的仁义的思想中,看出孔子对君王的尊重。对自己工作的认真的态度,才导致他成为了一代圣贤。
反思我们现代人,在公司上班,大部分的人是没有对自己的职业有敬畏之心的。公司的制度也没有去完全遵守,被公司开除了之后,还愤愤不平。所以读到孔子这一章,告诉我们在公司或是自己创业及家庭里,应该要做到家有家规,校有校规,公司有公司规定,国家有国家的制度,我们一定要按章守法去遵守执行,不走偏路,才能养成敬业守业负责的人生态度。
我们对自己人生有了负责的态度,还要更好的养成生活的好习惯。接着孔子就讲了他的衣食住行。他:“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寝不尸,居不客。”这说明他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对自已日常行为的标准,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孔子更讲究科学饮食,孔子从不吃不卫生,变质的食物。饮酒适量,食物多样化,肉要精细化,由此可见,孔子对养生健康这一保健意识的重要性。
反观我们现代人,为了追求物质至上的思想。早上起来,有一大部分人是不吃早餐的,中餐就草草解决,晚上却大鱼大肉,久而久之,胃癌犯病率年年上升。所以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基础上,还是一定要将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将物质做减法,将精神做加法,这样才能活得越来越靠近圣贤的思想。
人一旦有了对精神的渴望与追求,才会有理想与信仰的存在。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孔子马厩失火的故事一章,当他听到这个消息,第一问的不是马,而是人受伤否。真是:“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的《论语》一书的思想就是:“仁、义”,“爱”是最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升华,也是孔子的灵魂所在,能写好一部好的作品也是体现了作者个人灵魂所在。
学习论语《子罕篇》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四组 程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论语》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国人修身立德的重要读本。其中,子罕篇作为《论语》中的一篇,讲述了孔子与他的弟子子罕之间的对话,意在传达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与体悟。阅读过子罕篇后,让我颇有些感慨与启示。
首先是孔子弟子们的思考方式和态度,他们在子罕的提问下,不是直接回答问是先思考后作答,表现出了他们深刻的思考和虚心的态度。孔子也有一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这种勤于自省的态度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的。同时,孔子弟子也展现了他们对宗教、哲学、道德等方面的探究,这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是孔子弟子们的言行一致,即在言论和行为上一致。孔子曾说:“言必行,行必果”,这句话对于现代人同样适用。许多人往往说一套做一套,或者心中明白却不敢去实践,这样的行为只是纸上谈兵,只有将话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才能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同时,此篇对于家庭教育也有很好的启示。孔子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个告诉我们,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不应该轻易抛弃他们,但也不能一味地做“铁面无私”的家长。要让孩子自由发挥,去探索自己的天赋和潜力,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长为独立自立的人。
最后是对待学问和名利的态度。孔子在子罕篇中的一句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寓意着平时的一点一滴、小事小物也要重视,并且这些琐碎的事情也能随时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命运。学问和名利也是如此,我们要用平常的心态去看待它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排场和虚名,要把实际的生活和真实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总之,《论语》中的子罕篇不仅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萃取了孔子弟子们优秀的品质和人生智慧。我们作为现代人,也应该从这篇文章中寻找自我,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言行一致,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学习论语《乡党篇》《先进篇》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四组 程晨
《乡党》篇主要记述了孔子在朝、在外事场所和在乡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给人留下十分生动而深刻的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容貌、神态、言行都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一贯的庄重和敬畏之情。在家乡时,他谦逊、和蔼;在朝廷上,则态度庄敬而有威仪,不卑不亢,光明正大;在国君面前,温和恭顺,庄重严肃又诚惶诚恐。“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孔子走进朝堂的大门,显出小心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从描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参加朝会的神情,自从入公门开始的整个过程中,孔子一直都保持着恭敬而又谨慎的姿态,不敢有任何的懈怠和不敬。“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君子不用青中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做镶边,红色和紫色不用来做平常家居的便服。孔子在着装方面就极为注意。在古时,以黑色和紫色为尊,分别象征着地位与权力,是朝服和祭服的颜色,不能随便穿用。白色则主要用于丧事,也不能常用,孔子对此礼制不敢有着半分懈怠。自周朝以来,礼制不仅在身份的尊卑上有着明确的划分,就连在服饰的色彩上也有所体现,而且这对于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有着不小的影响。从文字记载来看,孔子的动作、行为、语言、姿态,无不严格遵守相关礼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充满了庄重敬畏的情感,这对于后世汉文化礼仪的传承有着深远影响。
《先进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辈对于礼乐文化,是原始的,后辈对于礼乐,因为文化的进化,接受文化熏陶、有高深的学问成为君子,如果让我选择哪个使用,我还是主张先辈的礼乐。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推崇原始、原生态的。人类真正的文化,譬如礼乐,是从内心自发的,带着纯朴、真挚的感情,才是最好的文化,也是真正的礼乐精神。而后天受这些知识的熏陶,容易流于文字、形式而忽略本质最可贵的东西。这也能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人人都会喜欢和真诚的人做朋友,真诚才能让别人信任,才能吸引和自己一样真诚的人,举世皆浊我独清,坚持做个真诚的人,就是在黑暗中,举起一把火炬,照亮他人的心,也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论语·子罕篇》学习心得
正蒙五院第四组 黄莹莹
《子罕篇》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在学习这篇经典之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教育理念的精髓,并从中得到了一些新的启示。
子罕篇中提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意味着孔子很少谈论利益,而是强调天命与仁爱。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导致精神生活的空虚。而这句话正是提醒我们要重视道德修养,关注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仁爱。在我看来,这并非是教条式的说教,而是在告诫我们,只有心怀仁爱,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子罕篇中强调了“信”的重要性。孔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句话指出,信用是接近于道义的,承诺是可以实现的。在现实生活中,诚信已成为一种稀缺品质。然而,信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只有诚信待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在学习这一观点时,我深刻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子罕篇中还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要从修身、齐家做起。这表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在学习这一观点时,我意识到,家庭是国家的基本单位,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因此,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关注家庭建设,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习子罕篇的过程中,我最后,子罕篇还让我明白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教育他人也应该保持耐心与热情。在我的理解中,这不仅是对知识和教育本身的尊重,更是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不懈追求。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教育理念,无疑对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先进篇》心得体会
部门:李树果
学习《先进》篇感动处颇多,这篇主要是评众弟子的贤否,孔门四科十哲、闵子之孝、南容谨言慎行、子路问鬼神、子贡问师商孰贤、颜子早夭众弟子及夫子悲叹、夫子因材施教、四子侍坐等等,这些都折射出孔门弟子及夫子智慧的光辉。
论语的先进中,我最喜欢的当属第26章。原文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是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子路、冉求、公西赤的愿望都是如何从政,这没什么问题,而争议较大的是曾皙所提出的“浴”、“风”、“舞”、“咏”表达了什么主张。其分歧主要在于两个思路,一是不问政治,纯粹的春游,养生、放松身心、享受生活;二是参加鲁国的祭祀,从沐浴开始,到舞雩,到吟唱诗歌,最后情感升华而不能自已,连回家的路上心中都在哼唱着自己喜欢的诗歌……多数人坚持第一种态度,是主流传统,而本文则赞成第二种解读。
以古鉴今,探寻人生真谛
正蒙五院第四组:黄莹莹
本周学习了先进篇,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教育之道:因材施教,激发潜能
《先进篇》开篇即提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因材施教。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等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现代社会,这一哲理依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个性化教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修身之道:克己复礼,诚实守信
《先进篇》中提到:“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强调了修身之道。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就必须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循礼的规范。此外,《先进篇》还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多诱惑,克己复礼、诚实守信的修身之道尤为重要。只有摒弃私欲,遵循社会规范,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同时,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实现自身价值。
为政之道:以民为本,廉洁奉公
《先进篇》中提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这句话揭示了为政之道。一个有德的领导者,应当以民为本,关心民生,谦虚谨慎,廉洁奉公。
在现代社会,这一哲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领导者的德才兼备。领导者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同时,廉洁奉公是为政者的基本素养。只有廉洁自律,才能赢得民心,为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人际交往:和为贵,礼尚往来
《先进篇》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阐述了人际交往的哲理。在人际交往中,和谐是最高境界。此外,《先进篇》还强调了礼尚往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在现代社会,这一哲理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只有和衷共济,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同时,礼尚往来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在人际互动中,我们要懂得感恩、回报,以诚待人。
人生境界:知足常乐,追求卓越
《先进篇》中提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揭示了人生境界。一个君子,心胸坦荡,知足常乐;而小人则患得患失,忧虑不安。在现代社会,这一哲理对人们的人生观具有重要启示。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要学会知足,珍惜现有的幸福。同时,要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实现人生价值。
《论语·先进篇》中的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在现代社会,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哲理,以古鉴今,探寻人生真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人生价值。
《论语》学习及心得
国际交流中心:马丹凤
本周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第八篇——泰伯篇。本篇共二十一章,比较集中的内容有两个方面:意识记录孔子对尧、舜、禹等古代圣君的赞美,二是连续五章记录了曾参的言论。其他记述的孔子言谈则泛及礼乐、政治、学习、品格等内容。我深感其中的智慧与哲理对我的工作与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泰伯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于德行、智慧、志向等方面的见解。其中,“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一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此章中高度赞扬了泰伯的德行,认为他达到了至高的境界。这使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德行。因为一个人的德行,才是他真正的灵魂和内在的力量。
同时,泰伯篇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不能失去自己的志向和信念。作为大学教职工,我们要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信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发现泰伯篇中的许多思想都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契合。例如,“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一章,就告诉我们要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这对于我们大学教职工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
总之,通过学习泰伯篇,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本质和重要性。作为一名大学教职工,我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同时,我也将坚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为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论语》学习及心得
国际交流中心:马丹凤
本周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第十篇——乡党篇,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我的大学教师身份有着紧密的联系。乡党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在各种场合下的言行举止,尤其详尽叙写了孔子在朝廷、宗庙等重要场所的一举一动。体现了孔子的道德风范和人生哲学。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首先,乡党篇中孔子对于礼仪的重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的重要手段。在大学教育中,礼仪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其次,本篇孔子倡导周礼直接关联着他的政治理想,但礼的本质体现又往往离不开仪式表象。春秋时代周礼日益衰败,原有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而变化的端倪常常首先在礼仪形式上表漏出来。这也是孔子特别注重礼制外在形态的社会原因。
最后,乡党篇中孔子对于“君子”的描绘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孔子认为,“君子”是具备高尚品德和修养的人,他们注重自我修养、关爱他人、尊重自然、追求卓越。在大学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追求成为“君子”的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才能和责任感,让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远大理想的人,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论语》第十篇乡党篇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大学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我也将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我相信,在不断地努力和追求中,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质和远大理想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蒙五院第二组
《论语》学习心得国和2组:陈琪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其中,热情友好就是我们中国式的待客之道。孔子早在《学而篇》中就曾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并不只是停留在“乐”的情感表现上,也体现在待客行为的“礼”上。孔子奉命接待外使宾客,在整个接待过程中,各项礼节他做得都很到位。虽然接待使臣宾客的全过程文中没有详述,但从记录下来的几个细节来看,孔子将严谨的态度与外在仪态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孔子的举手投足,从外到内无不表现出客人的恰当尊敬,并展现出东道国的礼乐精神和文化风采。
孔子接待外国来使时展示出来的原则,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形成了具有中国式的待客之道。这个待客的基本原则,若是总结起来,就是“外达礼,内恭敬”。
我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就与这“礼”字分不开,这是国家、社会和个人文明的体现。待人接客仅有热情还不行,还要将各个方面考虑周全,提前做好准备。比方说,将屋子打扫干净,注意个人仪容,穿戴整洁;在与客人交谈时,无论是闲聊还是谈工作,都要体现出精神上的文明。
待客之时,还要注意宴饮之礼。在中国,无论是亲友还是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基本交际几乎都是在饭桌上进行的。这样既能联系感情,还能谈业务,一举两得。但是,宴饮作为一种社交活动,它就应有着一定的礼仪规范进行指导和约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中国式的待客之道,讲究的是主人的修养与精神文明的程度,只要修养高了,在待客的时候,自然会礼待有加,并能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读《论语》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李英杰
《论语》的第七章,也被称为《述而篇》,提供了关于孔子个人生活哲学、教学思想和行为准则的深入见解。这一章节包含了许多有关孔子如何教育学生、如何自省、以及如何应对生活挑战的内容。以下是对《述而篇》的一些关键心得体会:
1.自我认知: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孔子一种重要的认知观,强调了对自我的真实认知和坦诚面对知识和无知的重要性。这对于培养诚实与自省的态度具有深远影响。
2.终身学习:
孔子展示了他对学习的执着追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段话体现了孔子认为学习和成长是一个终身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应该逐步达到理解、稳定和智慧的境界。
3.道德与责任:
孔子多次在《论语》中强调道德责任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在《述而篇》中,他通过自身实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道德行为来指导生活,并影响周围的人。
4.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学不仅仅限于书本知识,还包括道德教育和实践应用。孔子的教育方法强调因材施教和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教学相长”体现了孔子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5.态度与行动:
孔子认为恰当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强调了仁者(有德之人)能正确处理对人的喜好与厌恶,这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极为重要。
《述而篇》提供了一个追求知识、理解、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生活方式的范例。通过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我们可以获得对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智慧且持续成长的人的洞察。这些古代的智慧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复杂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指导原则。
《论语》学习心得
国和2组:刘静茹
说话可是一门大学问,它可以影响到我们生活与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若是有人在说话的时候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仅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还会伤人害己。因此,大家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场合。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本章所载,是孔门弟子对孔子谈话策略的回忆。从中不难看出,孔子很擅长交际,特别重视说话场合和对象。 孔子在乡间表现得很谦恭,好像不会说话似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作为官员,他需要虚心倾听民众的意见,并且没有在民众面前夸夸其谈的必要。而他在宗庙里、朝廷上,由于事关百姓疾苦和国家长治久安,他说话的时候自然会很流畅清楚,同时又很注意分寸。他不仅表现出了对尊长者应有的恭敬之意,还能不卑不亢、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孔子在庙堂与民间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他在说话时特别重视对象和场合。他的这个做法,是一种值得学习的说话艺术。
孔子的做法提醒我们,说话时必须注意场合。庙堂之上,是研究国家大事、进行重大决策的场所,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当然,普通人几乎没有接触庙堂的机会,但是却有机会参与各式各样的会议。在研究组织、企业、单位重大事项的会议上,该自己发言时,应该晓畅明白,论据扎实,言语慎重。再比如,在酒桌之上,就应该谈些轻松的话题,不宜谈论重大事务,也不宜谈论过于沉重的话题。还有,日常生活中,几个人无事闲谈,每个人都喜欢吹牛,这个时候,最好是洗耳恭听,不要夸夸其谈,逞口舌之利。
说话讲究场合,这不仅是做人的一种变通,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只有掌握了这门说话的艺术,才能搞好人际关系,顺利推进自己的事业。
《论语》经典研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留学生招生办公室:王嘉绮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说:“承诺符合道义,说出的话才可能做到;致敬符合礼节,才可以远离耻辱;依靠关心亲近自己的人,才能靠得住。”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承诺不违背道义原则,就能说到做到。但是不是无条件地守信才是最好的呢?显然不是。守信有其原则和前提,就是“近于义”。这里的“义”,朱熹解释为“事之宜也”,即合适做的事,应当做的事。也就是说,要信守的承诺既是符合道义应当做的,又是符合自己能力实际的,只有这样,才“言可复也”,才能说到做到,不会失信于人。
按礼的原则待人,该使用什么礼节就使用什么礼节,既不会失礼,又不会遭受羞辱。《晏子使楚》里的晏子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子。面对一心要给自己下马威的楚人,晏子的分寸把握得很好。如果过于咄咄逼人,可能激化矛盾,无法完成交好两国的使命;如果过于委曲求全,则可能使齐国处于被动地位,利益受损。他不卑不亢,巧妙应对,依使节之礼回应楚国君臣的刁难,既保住了齐国的尊严和利益,又为自己赢得了楚国君臣的尊重,留下了一段佳话。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所依靠的是真正亲近关心自己的人,才可以靠得住。一个人力量总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单打独斗,独自面对。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合理借助他人帮助,能够让我们更有效地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但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责任、义务或者有好心帮助我们的。有子在这里告诉了我们寻求帮助的原则:“因不失其亲”。这句话里的“亲”,并不只是“亲人、亲戚”,而是指感情深厚,值得信赖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
国和2组:魏亚娟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其中子罕篇更是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孔子对于利益、命运和仁德的独特见解。他不轻易谈论利益,强调了道德和仁义的重要性,提醒我们不能仅仅追逐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内心的道德准则。在当今社会,物质的诱惑无处不在,我们更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为一时的利益而迷失自我。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流水般匆匆流逝,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努力提升自己,不虚度光阴。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求知识的积累、品德的培养和人生的成长。不能总是拖延和懈怠,而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不断地超越自我。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让我反思了人们对于道德和欲望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被外在的诱惑所吸引,而忽略了内在的道德修养。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对道德的热爱和追求,使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虚荣和享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强调了志向的坚定和重要性。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志向和信念。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子罕篇中的这些话语,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它们提醒我们要注重道德修养,珍惜时间,坚定志向,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论语》中的智慧为指导,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子罕篇,我收获颇丰。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完善自己,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论语》学习心得(7)
国和2组:杨会武
《论语·子罕》是春秋战国的语录体散文,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
在《论语·子罕》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利”的轻视态度,他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同时,孔子对于“命”和“仁”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常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展现了孔子对于孝道的重视,以及对于青年应如何树立正确追求目标和行为准则的见解。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论语·泰伯》主要讲述了关于德行的内容,涉及了泰伯的品德、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及曾子关于人生和仁德的教诲等。当中也强调了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君子应该注重礼仪,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因为无礼而引发混乱。同时,君子还应该笃实于亲情,不忘故旧,这样才能引导民众向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这些文句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也展示了泰伯的高尚品德和行为准则。
《论语·泰伯》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篇章,它对于我们理解儒家思想、提升个人品德修养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蒙五院第二组
《大学》心得体会陈河
在国学经典《大学》里,我们看到关于“止”与
“定”的关联意义—“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知止”这件事,给人生之旅定立总方向。
你若先把大的人生方向定立,其它的小问题,就影响不了你对于自己人生的满意感。那你的人生大方向能定下来吗?是这辈子挣多少钱?得多大的名?
有多大权?这些都不能是人生总目标。
就像坐飞机,不管你坐的是经济舱还是头等舱,这只是过程的不同,你的目的地,才是你的总目标,也是人类的总目标。你飞跃了一辈子,然后发现,我还是顶天立地的一个美好向善的人,我的人性没有磨灭,依然闪闪发光,那我对自己的一生就是满意的。这就是“止于至善”的意义所在。孟子曾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人有了奋斗目标,就能勇往直前,人生旅途中的所有迟疑徘徊,都影响不了所定的至高方向,所以“知止而后有定。”
“止”是“定”的前奏,“定”是“止”的续曲。
“止”,是在明理之后,心中光明,不越礼逾规,不做违背天理良心之事。止住自己的私心贪欲,遏制思识中的恶心妄念,使自己心身达到至善境界。
定是定向,也是定力。有了定力,定了人生志向,会怎么样呢?—意不随物欲所动,心不随外境所牵,所以“定而后能静”。不迷不惑,心如止水,沉静如常。沉潜下心境,你会发现,个人像水滴,人类长河滚滚向前,对世界有信心才会对自己的信心,个人的定力来自于世界的力量。这种定力是自己从内心生长出来的专注、坚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穿越时空
穿越时空去信一个真的好东西,我们是有经验的。
我们常常穿越古今去读经典,去对千百年前的哲思产生兴趣,信任甚至依赖自己喜欢的先贤。因为经典能让你有定力,安安静静地做自己。
我们也常虚实结合云游自媒体,从未谋面的博主也许成了志同道合的人。因为你们的人生旅途在相近的赛道,有趋同的方向。
《大学》学习心得
云海苍苍,江水泱泱;文化之风,山高水长。纵观浩瀚书海,中国的古典文学极具魅力,《大学》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该散文作为“四书”之首,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细化的具体内容,这八个方面就像人生从低到高成长的八个台阶,指明了我们不断向上提升自我、造福家庭、报效祖国的人生道路。这里核心的内容是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办法,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细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修身实际上还在于修心,是通过人的内心活动修正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修身律已的目的。有几点感受如下:
一、做事要知其所止。
这里的知其所止可决不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而是我们要尽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了自己,那么整个社会就做好了。这里的止既是理想目标,又是底线要求,对于我们说要树立远大目标,同时还要树立底线思维。做到知其所止,止于至善。指的就是知道自己应该停在哪里,努力做好,直到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这里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而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场所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儿子、父亲、上级、下属、同事、朋友等等,关键是我们要充分的认识自己,当好每个角色,才能够做到止于至善。特别是在忙忙碌碌的当下,如何保持淡雅清静的心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值得我们思考。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修养才能让忙碌的心灵找到可以停靠的港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的去打磨修炼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才是知其所止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务本求实才是止于至善的追求。这样的“修身”这样的追求需要我们用一生完成。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有品德的人会不断的追求自己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做到了盛德至善,才能知其所止,这应该是我们的最高目标。
二、做人要慎独毋自欺。
“意”是人心里最初发出的念头,道德修养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真实。真实的念头会让人很快乐,心安理得。所以做人要慎独,这里指一个人独处时,没人看没人监督时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也指一个人在众人面前的心理念头,别人虽不知自己的想法但更需要谨慎。因为“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这就是诚于中,形于外。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做欺骗自己的事情,人都有私心,所以有时“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就是说由于溺爱,不知道自己孩子的过失,由于贪得看不到自己庄稼的茁壮,这都是私心,这都是自欺欺人的现象,且这种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包括我们自己细思量也有自欺的时候,甚至现象也不少,改变这种现象的办法真得要读好经典,从正心诚意做起,从改变我们的心念做起,用思想觉悟纠正自己不应该有的言行。因此,君子要慎独毋自欺,这是做人的关键。
三、修心要管理好情绪。
《大学》中写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就是说当人有了情绪的时候,心就不正了,心不正则身不修,当一个人情绪脾气上时,即影响身心,五脏六腑都跟着做痛,同时也可能伤及他人。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甚至有情绪极坏的时候。所以,正心很重要,这是修身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来正心,简单的说就是控制情绪。《大学》中提到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定、静、安、虑、得是我们调控情绪的很好办法。我们平时所说的遇事冷静,想发脾气时数上几个数等等都是先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将心念定到一个与当下无关的事物上,使之冷静思考,从而达到安的境界,安是静的升华,有了定、静、安的基础,再去思考问题就会柳暗花明,所以说“定静安虑得”是正心的五个办法,既可以调控情绪还能提高我们的思考力。
四、治学要格物致知。
我们常说治学要严谨,治学要勇于追求真理,要不断探索,在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其实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在治学过程中努力研究,充满好奇心,并不断去追问寻求真理,从而获得知识,所以说格物致知就是对世界的好奇心。随着时代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先致知再格物或不格物的现象是我们当下教育的常态。现在的求学者大都缺少一份好奇心,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知识只是接受的过程而没有了探索的过程,多数答案都是在书本中照搬照抄得到或网络中找到而不是自己探索研究实践出或求证出的,求学者大都不了解答案背后的意义,所以也就很难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这样的求学者缺少的就是格物精神。格物致知就是对世界的追问,对现象的追问。只要学习就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在阅读《大学》的过程中,我深感这部作品对个人成长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带来的启示和影响。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我意识到自己在追求学术成就的同时,更应关注个人品德的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承担。正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成就事业的基础。通过不断反省自己、完善自己,我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道德教育、自主学习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大学》的观点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道德教育方面,《大学》强调了“诚意、正心”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内心真诚、正直,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自主学习方面,《大学》提倡“格物、致知”,鼓励我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获取知识,这对于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责任感方面,《大学》认为个体应该关注家庭、国家乃至天下的命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总的来说,《大学》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领略了儒家思想的深厚底蕴,也从中汲取了指导我人生道路的宝贵经验。阅读《大学》,让我对人生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学术态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了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学习知识,更在于培养品德、锻炼能力、承担责任。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秉持《大学》中的智慧,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不懈努力。
第九次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二组 李杰
第九次学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克己复礼为仁”。作为一名正蒙导师,应当对自身的言行非常审慎。避免感情用事,或者自己沾染不良喜好给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克己复礼为仁,不是压抑个性,而是让自身的价值追求融入到职业追求中,相宜得彰。我所从事的是为党为国育才的伟大事业,怎么会约束个人的成长呢?正是因为使命光荣,才对我的个人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只有时刻谨记自身肩上的责任,牢记自己的社会身份,看清自己的立足之地,总结自己的成长历史,把握好时代赋予我的机会,才能真正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
我在与学生交流中,勉励大家不闭门造车,而是要善于团结、善于利用好学校提供的平台和资源,不断向他人求教,不断在交流互鉴中学习成长。这同样是对我自身的建议。我要克服自身盲目的个人追求,特别是单纯的物质享乐追求,沉下心观察总结身边同事好的经验做法, 向同学们学习新的思维方法,在与别人的交流中不断反思总结个人工作,努力探索适合外事学子的正蒙教育方法。
克己复礼为仁,拥有深刻的内涵。我要善于在工作中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提升自己,来教育引导我的学生。在学与行中不断加深对我们党、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理解,努力成长为一名不负时代使命的劳动者。
正蒙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二组:刘思煜
孔子的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哲学中关于生死认知的态度。这不仅是对生死问题的一种思考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体悟。在这句话中,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生死之谜,而是引导我们去关注生命的本身,去深入理解生活的真谛。
生死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与好奇始终如影随形。然而孔子认为,在我们尚未充分理解生命的意义、掌握生活的本质之前,对于死亡的认知便显得无从谈起。这种思想强调了活着的人应当珍惜并深入探索当下的生命状态,而不是过早地沉溺于对死后世界的无谓猜想。
从个体层面看,“未知生,焉知死”提醒我们要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与事。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忙碌或困扰而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忘记了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每一刻。孔子的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只有当我们真正投入生活,用心感受生命中的喜怒哀乐,才能逐渐理解生命的本质。通过实践和体验,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人和社会,从而丰富我们对生命的感悟。
从社会层面看,“未知生,焉知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科技的进步,有时却忽视了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的建设。孔子的这句话提醒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应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培养出具有责任感、同情心和智慧的公民,这样的社会才能够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未知生,焉知死”的思想可以指导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当我们遭遇挫折时,不应该沉溺于悲观和绝望之中,而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克服困难。因为只有在经历了生活的起伏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坚定地面对死亡。
“未知生,焉知死”不仅是对生死问题的深刻反思,更是对生命价值的高度肯定。它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珍惜生命,才能够正确地面对死亡。通过对生命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最终达到一种心灵的平和与安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生活,也学会了如何面对死亡,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大学》心得体会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五院第二组-文良璞
在第一段中(13.26),孔子强调了君子易事而难说的道理。君子在处理事务时,会注重行动和实践,而在言辞表达方面则更注重道义和原则。他强调说话需以道德为准绳,言行一致,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与之相反,小人在处理事务时可能口若悬河,但缺乏道义准则,做事雷厉风行,但容易走偏门。
第13章的26、27、28节则表达了孔子对君子与小人、仁德和士的理念。君子以泰然自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事物,不骄傲自大;而小人则骄狂自负而无卓越品德。孔子提到刚毅、稳重、木讷的性格特征接近仁,强调仁德的重要性。对于士的定义,他认为人需要有着恭敬谨慎的态度,对朋友和兄弟也应该如此,展现出温文尔雅的风度。
在这些段落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人格品质、处世态度和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重实践中的道德准则,培养刚毅稳重的品质,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从而成为有修养、有品德的君子。
《孔子》心得体会
在深入学习和了解孔子的思想之后,我深感其深邃与博大。孔子,这位古代的伟大智者,他的教诲不仅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更在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强调的“仁爱”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原则,即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以善良和宽容为基石,构建和谐友好的社会氛围。
孔子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建设。他强调“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鼓励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他也提出了“君子”的概念,即一个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告诉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
孔子还关注社会问题,提出了许多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他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以仁爱为核心。同时,他也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即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保持平衡和稳定。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我们应该注重道德建设和平衡发展。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涵盖了人生、道德、政治等多个方面。通过对孔子的学习和了解,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应该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引,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学习孔子的教育方法和思想理念,将其应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孔子的人生哲学对现代生活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这些启示不仅指导着我们的个人成长,也影响着我们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方式。
首先,孔子强调的“仁爱”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基石。他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以善良和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时常会面临各种人际关系的问题,孔子的这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构建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孔子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建设,这对现代人的自我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他提出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鼓励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仅要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要注重精神上的充实和道德上的提升。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追求自我完善,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
再者,孔子关注社会问题,提出了许多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他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以仁爱为核心。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注重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让政治更加公正、公平,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最后,孔子的人生哲学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关于人生目标和追求的启示。他提出的“君子有三戒”等思想,告诉我们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追求和警戒。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欲望所迷惑。
综上所述,孔子的人生哲学对现代生活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这些启示不仅指导着我们的个人成长,也影响着我们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方式。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孔子的思想,将其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正蒙五院第五组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蒙威
当我翻开《论语》的“述而篇”,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古老而深邃的哲学世界。这篇内容主要记录了孔子在教育、哲学、道德等方面的思想和实践,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孔子对教育的重视和追求。他强调“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这让我明白了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而不仅仅是特定群体。同时,他也注重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这让我思考到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更加合适的教育方式。
孔子的道德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他还提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让我认识到一个人应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追求正义而非利益。这些道德观念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除了教育和道德,孔子的哲学思想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他提出的“中庸之道”让我认识到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追求平衡和调和,避免走极端。他还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让我明白学习和思考是相互关联的,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学习《论语》述而篇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要反复阅读和理解。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孔子的思想和哲学。
通过这次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我不仅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哲学,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我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努力追求正义和善良。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和其他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5月6日
《论语8》学习心得
《论语》第八篇,即《泰伯篇》,是儒家经典中极富智慧与哲理的一章。在深入研读这一篇章后,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对其学习心得的阐述。《泰伯篇》主要讨论了君子的品德与行为,以及对于政治、道德、学问等多方面的见解。其中,孔子的思想贯穿始终,他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弟子,提倡以德治国、以礼待人、以仁为本的理念。
在君子的品德方面,孔子强调了谦虚、谨慎、宽容、正直等品质。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气质,即在显赫时保持谦虚,在威严时保持温和。这种品质不仅体现了君子的个人修养,也是他们在社会中赢得尊重与信任的关键。
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他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以道德为本,通过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以德治国的理念,强调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道德方面,孔子强调了诚信、忠诚、仁爱等价值观。他认为,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忠诚是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仁爱则是对于他人的关爱与同情。这些价值观不仅体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追求的道德标准。
在学问方面,孔子强调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习方法。他认为,学习应该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提问、思考、辨析,最终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获取知识,也有助于我们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泰伯篇》的过程中,我深感孔子的智慧与伟大。他通过对于君子品德、政治、道德、学问等方面的阐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这些教诲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学习这一篇章,我深刻认识到了君子的品德与行为标准,以及道德、政治、学问等方面的重要性。这些学习心得将对我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论语·述而》心得体会
《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读完《论语・述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它让我明白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志向是多么重要,而朝着这个人生志向进发之时,需要日日精进,持之以恒,从各方面找自己的不足,一点一点地改进。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内心要坚持,行为要守一,朝向目标始终不变,才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那么, 要想达到人生目标,需要具备那些条件呢?
首先,要想达到人生目标,需要一个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修养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修养很高的人,才会让别人看得起,还能让人肃然起敬。
其次,要想达到人生目标,要有一个好的知识积累。知识使人进步,也使人充满智慧。而知识需要一点一点地累积,就像盖房子一样,要先打好基础。现在正是我们打好基础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好好努力地学习,积累知识,将来才能为人类做贡献
再次,要想达到人生目标,要有一个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的一生总会有坎坷和挫折,但在低谷时,你需要用一个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这些挫折与坎坷,而乐观的态度是我们成功的秘诀。
最后,想达到人生目标。要树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古语有云: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使是贫穷,也要采取正确的获利方式,不要投机取巧,不择手段,做一个心安理得的人。就算有钱以后,也不能贪图富贵,要回馈社会。
2024.5.6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9
—读《论语泰伯篇》
《论语泰伯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以及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我的心得体会主要是基于孔子的名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一些启示,从而提升高校教师的自我素质。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修养应该从诗歌开始,通过礼仪来建立自己的品格,最后通过音乐来完成自我修养。这句话对于作为高校教师的自我培养有很大的启示。
首先,“兴于诗”意味着高校教师应该通过阅读和研究诗歌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诗歌是文化的精髓,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等方面的知识。高校教师通过学习和欣赏诗歌,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其次,“立于礼”意味着高校教师应该通过遵守礼仪规范来树立自己的品格。礼仪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它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遵守礼仪规范,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这样,他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
最后,“成于乐”意味着高校教师应该通过音乐来陶冶自己的情操,达到心灵的和谐与平衡。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使人心情愉悦。高校教师通过欣赏和演奏音乐,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总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对于高校教师的自我培养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高校教师应该通过学习诗歌、遵守礼仪和欣赏音乐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品格修养和情操,从而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作出贡献。
论语·泰伯篇学习心得
正蒙五院第五组:王曼
在阅读《论语·泰伯篇》后,我对其中的教育观点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心得。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尊师重教: 泰伯篇中讲述了孔子对待老师的态度。我深刻体会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尊重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学习他们的优点和经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注重教育的品质和方法。
自我反省: 泰伯篇中提到了孔子的自我反省和不断修正的精神。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时刻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不断找到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效果,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培养品德: 泰伯篇中强调了培养品德的重要性。孔子讲述了泰伯的德行和为人之道。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注重品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教育的目的: 泰伯篇中提到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和造福社会。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通过对《论语·泰伯篇》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和使命感。作为学生,我将积极学习,注重自我反省,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将以身作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有品德和能力的人才。
《论语》泰伯第八篇学习心得
陈祎
《论语·泰伯篇》所传达的思想,深刻地反映了孔子对人生、道德和治理的理念,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在这篇篇章中,孔子通过对泰伯和曾子的言论和行为进行点评,展示了他对于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弘扬。以下将就篇章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首先,论述泰伯的“三让天下”和“民无得而称焉”。泰伯作为周文王的大伯,以自己的主动让位之举,为周文王的即位奠定了基础。这种“让”之举体现了泰伯的至德之行,彰显了他高尚的品德和为政之道。泰伯之所以被称颂为“至德”,正是因为他以民为重,以天下为己任,甘愿让位于弟弟,让天下之人称道。这种以仁义之心行政的理念,为后世的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在生活和工作中,孔子关于礼仪的强调对我们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职场环境中,遵循适当的礼仪规范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可以从孔子强调的“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这句话中得到启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仅要注重内在的修养,更要注重外在的表现。即使具备了优秀的品德和才华,如果在言行举止上缺乏礼仪,就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可能引发误解和矛盾。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他人、遵循规则,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孔子强调“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表达了对于以礼仪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行为上,更体现在他与他人的相处之道上。在家庭和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长辈、关爱亲人、关心朋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在相互尊重、互相帮助的氛围中,社会才能够充满温暖和美好,人们的心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安宁。
最后,在工作中,遵循适当的礼仪规范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与同事合作还是与客户交往,都需要我们保持谦虚、诚信、礼貌,以良好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来对待他人。只有建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信誉,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团队、提升工作效率,取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再者,对曾子的言论进行分析和评价。曾子在疾病中的训诫,反映了他对于忠诚、勇敢和诚信的坚守和追求。他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达了对于处事慎重和严谨的态度。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于治理国家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导原则。同时,曾子在疾病中对孔子的召唤,也表达了对于师长的尊敬和对于学问的渴求,展现了他作为君子的品质和风范。
孔子对礼仪、学问和忠诚的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仍然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在我的个人经历和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思想的重要性。
首先,孔子对学问的强调让我深受启发。他认为学问如同一座永远无法穷尽的宝库,我们应该像饥饿的旅人一样,不断地追求知识,不断地提升自己。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始终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反思和思考,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
其次,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它代表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秩序的尊重。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我始终坚持遵循适当的礼仪规范,尊重他人,尊重集体,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建设性的方式参与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
最后,孔子对忠诚的思考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他提出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点,强调了一个人应该有分内的事,不越位干涉他人的治理之道。在我的个人教育实践中,我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做一个忠诚于自己职业、忠诚于自己工作的人,不图私利、不谋私利,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论语·泰伯篇》所体现的思想精华,不仅是孔子治学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影响了古代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秩序,也对后世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论语》中的思想精华,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真正的君子,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五组 卓悦
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我一直致力于寻求新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他们对于领导力的理解。最近,我决定将《论语》这一经典著作引入我的课堂,以期能够通过其中的智慧格言和领导原则,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领导素养和道德观念。
首先,我向学生简要介绍了《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我解释了这本书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后继者所记录下来的,内容涵盖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我提醒学生,尽管《论语》是一本古代经典,但其中的智慧和道德原则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并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和领导实践。
我组织了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活动,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中的领导原则,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领导情境中。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于《论语》中智慧格言的理解和感悟。
为了加深学生对《论语》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小组项目,要求学生选择一则智慧格言,并通过研究和讨论来解读和应用其中的领导原则。例如,一组学生选择了《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格言强调了待人友善和珍惜友谊的重要性。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了如何在领导岗位上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通过真实的案例验证了这一原则的有效性。这样的实例不仅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论语》的智慧,同时也为我提供了有力的教学素材。
在课程的后期,我引导学生将他们对于《论语》的理解和应用体现在实际的写作中。我布置了一篇学习心得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领导实践,以一位英语教师的身份,分享他们对于《论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所得到的启示和体会。
学生们的学习心得让我深感振奋。他们通过丰富的文字表达,生动地描述了《论语》对于他们的领导素养和道德观念的塑造。他们提到了通过学习《论语》,他们更加注重倾听学生的声音,并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和潜力。他们还分享了如何运用《论语》中的领导原则来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挑战,例如通过借鉴孔子的思想,他们学会了在处理学生冲突时保持冷静和公正。
在审阅学生的学习心得时,我注意到他们所提到的实际案例和教学经验,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于《论语》中领导原则的论据支持。我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和反馈,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索《论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一些学生提到了如何运用孔子的教育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而另一些学生则探讨了如何在课堂上树立良好的榜样,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道德行为。
通过这个学习过程,我深刻体会到《论语》对于领导者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提供了智慧和道德的准则,还促使我们反思并改进自身的领导实践。同时,学生们的学习心得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们的见解和思考激发了我对于《论语》的新思考,并启发了我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这些领导原则的方法。
通过将《论语》引入英语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领导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通过讨论、研究和写作,深入探索了《论语》中的智慧格言,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领导情境中。这不仅帮助他们培养了良好的领导素养和道德观念,也促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论语》中的领导原则。通过教学相长的过程,我相信《论语》将继续在我的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培养出更出色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