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正蒙四院2024春季第六、七、八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5-16

正蒙四院第四组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  康磊

本篇通过师徒之间的讨论和具体事例,展现了孔子的学问之道,强调了实践和应用的重要性,而不是空谈理论。孔子在评价弟子和他人时,不仅关注外在表现,更重视内在的德行和品质。例如,孔子对弟子子路的评价,虽然肯定了他的忠诚和勇敢,但也指出了他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如过于直率和缺乏策略。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即通过具体的行为和品质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文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思想,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达了他对理想无法实现时的无奈和悲壮;而“听其言而观其行”则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论语》公冶长篇,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观念以及他对弟子和社会的看法。孔子提倡的“立德树人、谨言慎行”的教育理念,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责任感的新一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论语《公冶长篇》学后感

正蒙四院:周晶

本周我们学习了论语《公冶长篇》,里面对我在生活中、学习中都有较大启发。

孔子评价学生子贱时说:君子就是子贱这样的人,如果有人认为鲁国没有一个君子,如果子贱不是君子,那还有什么人可以称得上是君子呢?

我从这句话语中了解到,孔子对子贱这个学生的道德操守是完全赞赏的,所以孔子以十分肯定的语言说子贱是“君子哉若人”,即:君子就是子贱这样的人。在《论语》的前四章里面,关于对君子的论述就有十二次之多,当然在《论语》的后十六章之中,有关君子的论述还会见到更多,由此可知,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就是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君子,而现在子贱已经成为了君子,孔子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教学成果了,老人家的心里别提有多么的高兴与自豪了,所以又说:“斯焉取斯?”即:如果子贱不是君子,那还有什么人可以称得上是君子呢?舍子贱还有谁呢?这是孔子十分自豪的表白与赞叹,这就是一位真正的园丁之心声。

我们学习《论语》,就应该对君子有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与描述,可是,整篇《论语》对君子的概念与描述,可以说句句说君子,句句作君子,句句是君子的概念,句句是君子的品德。也就是说,儒家的教学就是以培养出君子为已任,儒家这种教学的责任,其本身就是君子的行为、君子的品德。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以个人的名字命名的“国际孔子教育奖”,就是对孔子的教育成果的最真诚的认可,当然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由此可知,孔子的教育智慧,在当今的世界上,仍然是无可替代的真理!

观《论语·公治篇》有感

正蒙导师杨欢

《论语》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通过对话和言论来阐述道德、政治和人生观。其中《公治》长篇主要反映了孔子对于政治治理的思考和观点,以及对君子品行的要求。其中提出了一些关于政治的观点和思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刻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治伦理、公共治理等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于政治治理的思考和观点。在《论语》公治篇中,孔子强调了君子必须以德治国提出了“民无德不立”的观点,强调政府应该以道德和仁爱来治理国家。通过自身的品行和行为来影响他人,使得整个社会得以和谐发展。他强调了德行在政治治理中的重要性,认为君子应该以德行来影响他人,而不是通过权力或者强制手段来治理。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意识到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素养。

其次,孔子在《论语》公治篇中对君子的品行要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君子应该始终遵循道德规范,坚持正义和诚实,不为私利而行事,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他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宽厚恕,正直诚信,不为私利而行事的品质,认为这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老师,我应该对自己的品行进行深刻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在《公治》长篇中,孔子还提出了对于政治体制和制度的思考。他提出了重视礼乐教育的观点,以培养人才和道德。他还谈到了“仁政”和“明君”,提出了对于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思考。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治理国家和解决社会问题时,应该以道德为准绳,秉持正义和公平,而不是通过权力或者强制手段来解决问题。作为一名老师,我也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论语》公治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对政治的本质和要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使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孔子的这些优秀的观点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和育人都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论语·公治长》学习心得

工学院 安子莹

在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公治长》篇后,我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孔子的高尚品德。这篇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公治长之间的对话,以及孔子对其他人物的评价,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教育观、政治观和人生哲学。

在学习过程中,我对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在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而小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与人保持一致,但内心并不真正认同。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既要保持团结,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孔子对公治长的评价也让我深受启发。孔子称赞公治长“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仅仅擅长言辞、外表恭敬,但内心并不真诚,那么这种人是不值得尊敬的。这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品质,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此外,我还对孔子“君子易事而难说也”的观点产生了共鸣。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在工作中是很容易相处的,但要想真正得到他们的认可却并不容易。这提醒我在与同事、朋友相处时,要用心去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感受,努力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明白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它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智慧的人,如何在社会中立足并发挥自己的价值。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智慧。

总之,《论语·公治长》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领悟。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些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公冶长篇感悟

正蒙四院:王慧敏

《论语》中的“公冶长”篇是其中的一篇章节,主要记录了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讨论君子品德和行为准则的对话。

在这篇文章中,弟子子路问孔子:“君子如不得其情,小人如不得其利,可以说仁矣乎?”(《论语·公冶长》)。子路的问题是关于仁的本质和实践。他询问如果君子无法得到他人的情感支持,而小人无法得到物质利益,这样的情况下还能说是仁吗?

孔子的回答非常有深度和启发性。他指出,君子必须具备一种崇高的品质,无论是否得到他人的认同或回报。而小人则只追求短期的利益,缺乏远见和高尚的品德。

孔子继续解释说,君子要能够以仁义为准则,而不是被情感或利益所左右。他们应该在行为中表现出仁爱和正直,而不是仅仅为了个人利益而行动。

公冶长篇强调了君子品德的重要性,强调了在道德准则上的坚定和崇高。这篇篇章通过孔子的言行,深刻地阐述了仁义道德的观念,为后人提供了关于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指导。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心得体会:

谦逊为美德:在公冶长篇中,孔子提出了谦逊的概念,认为君子应该有一颗谦逊的心。这让我意识到,虚怀若谷、不骄不躁的态度是成为一个优秀人的重要特质。

忠诚与诚实:在公冶长篇中,弟子问孔子如何做到真诚。孔子回答说,一个人应该尽其所能去做到忠诚和诚实。这让我深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忠诚和诚实都是最重要的品德。

勇于担当:在这篇文章中,孔子还提到了君子应该勇于担当的观点。这使我想起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坚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并愿意承担责任。

学无止境:公冶长篇中孔子提倡不断学习和进步。这让我明白到,无论年龄或成就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谦逊的心态,不断地学习、成长和进步。

以德治人:在公冶长篇中,孔子强调了以德治人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一个领袖或者一个普通人,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够真正影响和感染他人。

孔子的中庸之道心得体会

工学院 宋拴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深刻地阐述了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旨在追求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完美平衡。在深入学习和理解《论语》的过程中,我对中庸之道有了更为深刻的心得体会。

中庸之道强调在处理事务时要把握适度原则,既不过于偏激,也不失之偏颇。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之道要求我们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以达到心灵的和谐。这种内心的平和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态度,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庸之道提倡和而不同,即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点和共识,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和谐并非简单的妥协或迎合,而是在相互理解、包容和尊重的基础上,达到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交融。

在社会层面,中庸之道强调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它认为社会的和谐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中庸之道,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这种氛围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中庸之道,我深刻体会到这一思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个人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中庸之道的实践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断克服自身的偏见和狭隘,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和事物。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中庸之道,努力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领悟中庸之道的精髓,成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有智慧的人,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中庸之道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这一智慧的思想。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积极践行中庸之道,就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论语》公冶长学习心得

曾参说了具体的“三省”,但这句话的核心还是在于一个“省”字。生活中的“省”不止于这三处,然而要真正做到自省往往需要极高的自觉性和很大的勇气。

生活百态,人生复杂,在曲折且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是很容易迷失自我的,例如:当我们略有成就时,就会飘飘然不知自己为何许人也;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又会自怨自艾。只有这世界撤去喧闹,我们冷静下来,愿意正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有什么事做错了?什么事做对了?做错的错在了何处?这才是自省的起点。一个人只有学会自省,并且学会自省,才会正确认识自己,才会找回迷失的自己,拥有更好的心态。所以想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人,就必须时刻自省。

君子之德在于仁

工学院孔伊莎

   《公冶长》一篇中内容很多,而且涉及不同方面,只能就其中一段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子曰:“君子有三德:仁而无忧、智而不惑、勇而不惧。”所谓的“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是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之一。能够做心爱他人,就会万事无忧,人生才会快乐;如果处处事事斤斤计较,这样的人生是难享人生之乐的。所谓的“智”,就是能知世道人心,明乎事理。黄石公有云:“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理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时至而行,顺机而动。”一个有高度智慧的人,没有什么难题不得开解,没有迷惑怀疑之处,上自宇宙问题,下至个人问题,均都了然于心。所谓“勇”,就是勇敢,但却不是匹夫之勇,“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要想做个真正的勇者,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只有心存公义,心胸昭然坦荡,人生才没有什么可恐惧的。

而在我们的教育中,我想大概指的就是仁爱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仁的精神对待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仁德。代表着善良、关怀和同情。它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美德,也是一种实际行为和关系中的体现,有助于实现和谐的社会和道德价值观。

《论语·公冶长》读后感

工学院  王凌姬

《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不仅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生活、思考和言行的记录。而《公冶长》这一篇章,更是为我们展示了孔子对于人才评价、德行修养以及君子之道的独到见解。

读《公冶长》,首先被孔子对于人才评价的标准所触动。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才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德行。孔子曾经评价公冶长,“虽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只要内心充满喜悦和满足,那么这个人就是真正的君子。这样的评价,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或地位,而在于他内心的修养和品德。

同时,《公冶长》还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有谦逊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君子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才能或地位而骄傲自满,而应该时刻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此外,君子还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与人和谐相处。

在阅读《公冶长》的过程中,我还体会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孔子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的过程。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而不是仅仅追求知识和技能。这种教育观念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意识到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论语·公冶长》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教育的作用,通过教育来培养更多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我想说,《论语》这部经典著作不仅是我们学习古代智慧的宝库,更是我们指导现代生活的重要参考。通过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精髓,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因此,我们应该珍视这部经典著作,不断学习和领悟其中的智慧和精髓。

《论语》前五篇学习心得

工学院物联网工程系:曹剑馨

身为一名教师,我一直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远影响。最近,我再次深入学习了《论语》的前五篇,即《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和《公冶长》。这五篇内容虽简短,却蕴含着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精华,对于我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着极大的启示。

在《学而》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他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同时,我也应当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政》篇则着重讨论了政治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孔子认为,为政以德,方能真正造福于民。这启发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应当以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八佾》篇涉及礼的问题,孔子对礼的重视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承文化、弘扬精神。在大学教育中,我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批判性地思考,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在《里仁》篇中,孔子强调了仁的重要性,认为仁是为人之本。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应当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仁的力量。同时,我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公冶长》篇则通过孔子的弟子公冶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人和观点。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否足够包容和开放,是否给予了学生充分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作为教师,我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通过学习《论语》的前五篇,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孔子思想的深邃。这些经典内容不仅为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也激发了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我将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同时,我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让他们在大学期间不仅能够获得专业知识,更能够成长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秀人才。

总之,《论语》前五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和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心得

天正蒙四院集体学习《论语》,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如何心定,面对当下?曾子大学告诉我们,知止而后有定。正所谓,知止而后有定。想要得定,心先要能够止在一个地方。如何心定?大概就是在问,人如何能够安静,如何能够得止得定。我认为,这其中的奥妙技巧就藏在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这本书里面。儒家《大学》里面就提到过,知止而后有定,知定而后能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人想得定,一般先要知止,知止而后就有自然有定了。所以说这里的关键在于知止。那么什么是知止呢?一般来说就是知道人们要把自己的思想精神安住在某个地方,或者某个东西上面。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体验,就是人的这个思想思维精神,就是整天都是妄想纷飞,一直不停歇的。中国的古代先贤常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一个君子的行为准则,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为他人创造了多少福利。有人说:自己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怎么能转手赠与他人。其实仔细想想,所有人的财富并非是靠一己之力创造的,譬如一棵果树,它的茁壮成长要靠土壤的养料、水分的灌溉、园丁的照料,所以当它成材以后,它理所当然要承担起固化土壤、锁住水源,以及用自己的果实回报园丁的责任,否则,当水土流失、园丁离去的时候,这棵果树自然就枯萎了。

看看身边的人,同时踏入工作岗位,若干年下来,成就高的往往是那些一开始看上去比较木讷,但是比较踏实、比较敬业的人。很多人自视过高,却眼高手低,看看哪里也容不下自己,领导也不如自己、同事也不如自己、一肚子怀才不遇的情绪,天天琢磨着跳槽。且不论他是否有真才实学,试问这样的职工,哪一个领导肯重用?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热情或者说工作态度却是个人成败的关键。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

正蒙四院:徐文霞

本篇共二十八章,加入了具体事例,师徒之间的讨论,使语录体充满生机。孔子的学问之道,多以用为主,而不是侃侃而谈,纸上谈兵,文中事例主要是评论弟子施政才能、仁德品行,褒贬不一。主要评论人物的德行、仁德,孔子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当代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不谋而合。

本篇中包含有孔子嫁女、孔子对弟子、他人的评价,对德行的肯定与批判,在和弟子的交谈中,也吐露出孔子心中的最终理想。从孔子嫁女中,可见孔子对人才的认定,不在于外在,而在于内在是否有德,也可以看出孔子评人论事的标准是客观的,不会因为某件事轻易论断,而是辩证地看待一个人。虽只言片语中很难看到孔子所选女婿全貌,但从孔子的标准来看,此人应是品德高尚之人。

孔子对众弟子及他人的评价中,或有赞扬、或有批评,比如孔子肯定冉雍的仁德,而否定浮华的言语;漆膨开对仕的谦虚,不做无把握之事,孔子欣慰不已;孔子称赞宴婴的交友之道,与人交往能善始善终,保持长久的友谊;孔子对子路忠诚的肯定,对其好勇的否定;对申根欲望过多的批判等等,都是从弟子为人处事的现实中肯定他所弘扬的“仁”。从这些具体的交谈中可看出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事方法、人格修养。

《论语》公冶长篇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高校正蒙导师,我深知自身的职责与使命,不仅要在学术上不断精进,更要在道德修养和人生智慧上不断汲取养分。近期,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公冶长篇,这次学习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我个人修养和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洗礼。

公冶长篇是《论语》中较为重要的一篇,其中涉及了孔子对于人才评价、道德修养、社会理想等多方面的论述。通过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历久弥新。

在人才评价方面,孔子注重人的内在品质而非外在成就。他评价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这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评价标准,让我深刻认识到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应更加注重人的品德和潜力,而非仅仅看重其外在表现和成绩。

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强调人的自我反省和不断完善。他通过评价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能力。

此外,孔子对于社会理想的追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期望构建一个和谐有序、人人向善的社会,这种理想虽然遥远,但却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比如,在理解孔子关于“仁”的论述时,我深感其内涵丰富而深邃,需要反复揣摩和体会。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道德修养和人生智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次学习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它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智慧的启迪和道德的指引,更能够让我们在喧嚣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我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此外,我还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智慧。同时,我也将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我相信,在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这次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更让我在教育理念和人生智慧上得到了深刻的启迪和提升。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人生修养,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治长篇》学习心得体会

工学院:党叶楠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学可的内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学习的时间并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时时刻刻。“时习之〞就是要时时刻刻加以练二和温二,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习之〞,勤思考,多练习,时刻不忘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为:温、良恭位让。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识,我想,这大概也是孔子学识渊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人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一个人才能够站在道德的立场,真心对待他人。

孔子日“贤哉,回也!一单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是孔子赞美颜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实,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乐,关键在于心态,贫或富只是一种外在因素,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受其左右的。

“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一切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都会经常发生,只有将功名利禄看淡看开,才能“事去而心随空”。

论语公冶长篇学习周记

工学院:蒋晓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为‘文’?”孔子说:“他聪敏好学,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不耻下问”一种涵义就是不仅向君子、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人。第二种涵义就是将可能会带来耻辱的事,而求教于人。这是很难得的榜样。榜样的作用可以影响一个时代。知之为知之,为学到知识,忍辱负重。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朋友,相交越久,越发恭敬别人。” 善于交朋友的人却很少,晏平仲就很善于交朋友,掌握了交朋友的真谛。通常人们开始交往的时候,都知道互相尊重,但是时间长了,就疏忽了,来往之间也有很多不注意的地方,久了就会生出嫌隙来,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晏平仲与人交往,开始时固然能够互相尊重,时间长了,也不会有疏忽懈怠,始终保持一颗恭敬的心,所以朋友之间的情义始终不曾有丝毫减弱,因此时间越长,越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

《论语》公冶长的理解与体悟

正蒙四院钱小川

《论语》中的“公冶长篇”集中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于人格品质、学问修养以及为政之道的深刻见解。

首先,“公冶长篇”强调了德行在人格塑造中的重要性。孔子在评价弟子时,往往注重其德行而非仅仅是才智。例如,他对于公冶长的赞赏,就在于其“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这种不怨天尤人、坦然面对困境的态度,正是孔子所看重的。这启示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德行的熏陶。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德行,学生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其次,“公冶长篇”也涉及了学问修养的层面。孔子认为,学问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包括了对人生的理解和领悟。他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鼓励学生们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追求进步。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大学老师来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公冶长篇”还探讨了为政之道。孔子认为,为政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能够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谋发展。他强调“君子周而不比”,即为政者应该公正无私、广结贤才,而不是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这种理念对于我们理解和评价现代社会的政治现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大学老师,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一篇章的精髓,将其融入到我的教学和研究中。同时,我也将引导学生们认真学习和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德行、学问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论语公冶长篇学习心得体会

工学院:张龙香

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第十六章孔子对郑国丞相子产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评价,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几也恭,其是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仗民也义。”这是孔子对子产言行的经典归纳,可谓言简意赅。乃君子之道:他对己严格自律,对上负责认真,对民重于恩惠,对下以理服人,无愧于“春秋第一人”之称。

产作为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在他的言行举止中无不装着那定盘的星——老百姓。就拿“不毁乡校”的故事来说,他针对老百姓的正当言论和想法,采取的不是“堵、毁”,而是以百姓为自己的老师,通过“引、疏”的方式,取长补短、化解矛盾。针对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尽孝尽德的事情,他识德重礼、体察民情,哪怕是对自己切身利益的事,也设身处地地替百姓着想,决不做损害百姓成全自己的事,让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用现在的话来总结我们的老先辈子产的行为再贴切不过了。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为官者心里永远装着代表老百姓那杆秤、那只砣,那么得民心者永得天下,并为之世代传颂。

《论语》公冶长篇 学习心得

工学院:杨娟

子曰:“吾未见刚者(我没有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或对曰(有人说):“申枨chéng(申枨是这样的人)。”子曰:“枨也欲,焉得刚(申枨啊,他的欲望太多,怎么能刚毅不屈)?”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我不愿别人把不合理的事加在我身上),吾亦欲无加诸人(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加在别人身上)。”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赐呀,这不是你可以做得到的)。”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老师的文章),可得而闻也(我们能够听得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老师所言人性和天命),不可得而闻也(我们还没有体会到)。”

《论语》今自己理解。

1、无欲则刚,人生而有欲,生存之欲,清闲之欲,权利之欲。少私寡欲。

2、子贡说想是大多数人所想,人具有社会性,加诸我则容,无加诸人行。

3、人性与天道,文字所不能尽释。知其有而自求也。

正蒙三院第二组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郝亚芬

本篇主要在讲孔子的教与学。在此篇中有许多经常听到用到的话语,读后也深受启发。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遍性。对于高校工作者而言,这意味着应当对待每一位学生公平公正,不论其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或学习能力如何。高校工作者应致力于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

孔子提倡“学而不厌”,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终身性。这与我们所尝试做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一致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新者,应当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渴望。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诲人不倦”是孔子对教育者的高度要求,意味着教育者要有耐心和毅力,不遗余力地教导学生。我们应当将这种敬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孔子提倡“温故知新”,即通过回顾过去的知识来领悟新的道理。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智慧课堂改革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不断的思考,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提炼出新的思想和见解。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孔子强调人的德才兼备,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同样重要。学校在育人方面也在强调学生的全过程培养,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提升。

述而篇对我们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我们通过学习应当从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理念和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经典研读心得8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述而第七》,其中孔子的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更是让我对教育和辅导员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于教育的普及和平等思想。孔子表示,只要有人带着诚意来求学,无论其身份如何,他都会尽心尽力地教导。这种思想打破了当时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为民间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对我作为辅导员来说,意味着无论学生的背景如何,我都应该给予他们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指导。

其次,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对于学生自主性的重视。学生需要主动来求学,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成长的追求。这提醒我在辅导员工作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同时,我也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再者,孔子的教育理念还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学生需要带着诚意来求学,而教师则需要用心去教导。这在我作为辅导员的工作中,意味着我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最后,我认为孔子的教育理念对于辅导员工作还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作为辅导员,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我们需要用心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述而第七》中的教育理念让我深受启发。作为辅导员,我将时刻铭记孔子的教诲,用心去教导每一个学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蒙四院第三组

学习《论语》感想工学院正蒙四院安璐

当我读到《论语》中关于孔子执圭的描述时,深感其对于礼仪与态度的重视。这段文字不仅描绘了孔子在特定场合下的举止,更揭示了他内心的恭敬与谦逊。

执圭,是古代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代表着对对方的尊重与敬意。孔子在执圭时,鞠躬如仪,仿佛手中的圭重若千斤,这表现出他对礼仪的敬重和严谨。他的动作上如作揖,下如授物,既显得庄重又充满谦逊。而“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则描绘出他内心的敬畏与谨慎,仿佛每一步都在遵循着某种不可逾越的规矩。

在享礼的过程中,孔子又展现出不同的面貌。他的面容充满了喜悦与从容,这既是对礼仪的尊重,也是内心喜悦的自然流露。而在私下的见面中,他又显得愉悦而和蔼,这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平易近人。

从这段描述中,我深刻体会到孔子对于礼仪的敬重和对于态度的严谨。他不仅在公开场合表现出庄重与谦逊,更在私下里保持着平和与愉悦。这种内外一致、始终如一的态度,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礼仪与态度的重要性。而孔子的这种严谨与谦逊,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智慧。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同时,也要保持一颗平和之心,以愉悦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总之,孔子执圭的描述不仅是对古代礼仪的一种传承与展现,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的一种提醒与启示。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礼仪与态度始终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底线与追求。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曹倍华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第八至第九章节有关内容并与大家做了分享,以下是我的学习内容及心得体会。

文章中有一段写道: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意思是:孔子病重,子路让孔子的学生充当家臣准备料理丧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些了,知道了这事,说:“仲由做这种欺诈的事情很久啦!我没有家臣而冒充有家臣。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况且我与其死在家臣手中,也宁可死在你们这些学生手中啊!而且我纵使不能按照大夫的葬礼来安葬,难道会死在路上吗?”

一直以来,好心肠的人都会受到社会的称赞。但是,有时候这些人也可能会费力不讨好,将好事变成坏事。在本章中,子路本是好意,他打算以大夫之礼为老师治办后事,想把老师的葬礼办得风光些,让孔子享受死后的哀荣。但是,按照周礼,孔子没有资格以大夫之礼安葬,所以,子路的做法就违反了礼制,是一种严重的僭越。这对于把礼制看得比命还重的孔子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如果真的按大夫丧礼安葬孔子,那只能让他蒙羞。故而,孔子才会对子路发出愤怒的指责。

中国是个重视人情的社会,对情深意重的人也特别看重。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往往会因为表达情感而逾越制度,造成严重后果。在古代生活中,对父母的孝敬之情是最为社会看重的,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因为孝敬父母就违犯制度。贫民之家,也许对社会影响不大,但如果是皇家或高官之家,有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西汉景帝时期,周亚夫与皇帝意见多有不合,景帝对他非常不满,但因为他功劳太大,也不好动他。可是,周亚夫的儿子做了件越礼的事,让皇帝抓住了把柄。周亚夫年老了,他的儿子想在父亲去世后把葬礼办体面些,便从为皇室制作器具的工匠那里买了五百件盔甲盾牌,准备将来给父亲殉葬用。这些器具都很笨重,周亚夫的儿子请人搬运但没有给够工钱。其中有人很不满,就告发周亚夫,说他偷偷购买皇家器具,准备反叛。汉景帝知道后,便让廷尉审讯周亚夫。周亚夫根本没有造反的想法,当然矢口否认。但是狱吏揣摩皇帝的心思,便诬陷说他想到地下造反,并把他囚禁在监狱,严刑逼供。周亚夫十分生气,以绝食的方式进行抗议,最后吐血而死。周亚夫死得很冤,但是,如果不是他的儿子购买皇家兵器,僭越在先,恐怕也不会有这个悲剧。

古代官场上,下级官员对德高望重的上级往往十分尊敬。为了充分表达这种敬意,他们会用高出相应规格的礼仪来接待上级,这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对这种事情,正人君子是坚决抵制的。明朝晚期,名臣海瑞便因恪守礼制而名扬天下。海瑞虽然博学,但他没有中过进士。他是以举人身份进入官场的,最早代理南平县教谕。他上任不久,有位督学到学宫视察,学宫的官员竟然向御史行跪拜礼。按当时的制度,他们无需行跪拜礼,但他们为了表示对上级官员的敬意,也可以说是为了讨好上级官员,所以行高出相应规格的大礼。海瑞精通礼制,没有趋炎附势,也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按礼作了个揖。事后,同事们都责怪他不太懂规矩,他说:“我如果到督学所在的衙门的话,应当行部署之礼,让我跪拜我没有二话。但学宫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所以不能行此大礼。”当时行礼的时候,他站在中间,两个同事跪伏在地,俨然一个笔架,因此海瑞得名海笔架。海瑞遵守礼制,留下千古美谈,而他的那两位同事,却成了陪衬的小丑。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在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都应该自觉接受制度的约束,如果超出相应的规格,就会在自己品行上留下污点,甚至会给自己招来灾祸。不仅如此,这种行为会败坏社会风气,所以不可不慎。

学习《论语》后五章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曹鹏祥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内容,这本书作为儒家经典,虽然年代久远,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至今仍对现代高等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论语》中所倡导的的核心价值。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君子不用青中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做镶边,红色和紫色不用来做平常家居的便服。暑天,穿细葛布或粗葛布做的单衣,一定是套在外面。黑色的衣配羔羊皮袍,白色的衣配小鹿皮袍,黄色的衣配狐皮袍。居家穿的皮袄比较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小被,长度是人身长的一倍半。用厚厚的狐貉皮做坐垫。服丧期满之后,任何饰物都可以佩带。不是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一定要经过裁剪。羊羔皮袍和黑色礼帽都不能穿戴着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着装礼仪从古代礼仪的角度看,着装并不是穿衣那么简单。它是人们根据自身的修养、阅历、审美标准以及自身特点等,视环境、时间、场合、目的的不同,对自己所穿着的服饰做出的搭配组合。因此说,着装也是很有讲究的。在本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这方面就极为注意。在古时,以黑色和紫色为尊,分别象征着地位与权力,是朝服和祭服的颜色,不能随便穿用。白色则主要用于丧事,也不能常用,孔子对此礼制不敢有着半分懈怠。自周朝以来,礼制不仅在身份的尊卑上有着明确的划分,就连在服饰的色彩上也有所体现,而且这对于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有着不小的影响,这也算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比方说,唐朝的官服就有着严格的规定,只需看衣服的颜色和式样,就知道对方的官阶了。在现代社会,着装依然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一个人的穿着,总在无声地向他人诉说着主人的个性、身份、涵养以及心理状态等信息。也就是说,别人可以通过你的着装搭配,对你的个人形象作出一个比较直观的评价。一个人如果注重在着装方面的仪表美,不仅可以增添交际魅力,还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进而有利于事业的开展。具体说来,个人着装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首先,穿着应当整洁得体。无论衣服的款式多么新颖,若是不够整洁或是自己穿起来不够得体,都会严重影响个人形象。比方说,衣服过于肥大就会显得有些拖沓,不够整洁利索;衣服若是过于瘦小,则会有种“捉襟见肘”的感觉,很容易暴露。因此,无论是在上班或是闲居之时,穿着均应以清洁得体为主。其次,穿着应当符合自己的身份。这种着装原则强调个人形象与身份地位的适应,有利于社会交际的展开。此外,还要根据接触对象的不同,随即应变,穿着上不但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还得配合对方的身份,这样才会有助于双方间的沟通。比方说,身在职场的员工,不宜穿着那些太过高贵或是寒酸的衣服。而且,在平时还要注意,穿着的服饰不能比自己领导的更加名贵,这与古时的色彩等级有点相像。再次,穿着应当符合场合环境的要求,这是着装的原则问题。人们应当根据场合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着装搭配,包括服装的款式、色彩、配饰等。比方说,在平常的工作中,大家在着装上应当以清淡的色彩搭配为主,服装款式应当简洁大方一点,这样可以给人带来一种亲切感。在喜庆的场合下,应以色彩亮丽的服饰搭配为主。而在丧葬礼仪上,则应当以黑色为宜,切忌大红大紫的色彩搭配。最后,穿着应当符合自己的阅历和年龄。现代社会虽然崇尚个性搭配,但是人们在选择着装之时,还应以符合自己的年龄和阅历为准。比方说,一位年过耄耋的老人,可以选择一些色彩平素的衣服,既能显出长者的庄重,又能凸显其广博的阅历。对于年轻人而言,可以选择一些色彩亮丽的服饰,这样不仅可以显示出自己的朝气和灵动,还能满足年轻人追求个性的心理。在穿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既要注重搭配是否得体,还要显出自己的着装风格。既不能失了自己的身份,也不能失敬于人。只有在这方面尽力做到自然、和谐,才能将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作为老师,要注意仪容仪表。

学习心得体会

在古代的文化传承与教育体系中,孔子无疑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和学者。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们可以窥见孔子对于学习和知识的态度,以及他如何影响了他的学生和当时的社会。

孔子曾经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文化传承的忧虑。他认为,随着周文王的去世,文化遗产可能会消失。但孔子坚信,只要天命不绝,文化就不会消失,后人仍然有机会继承和发扬光大。这种信念体现了孔子对于文化和教育的责任感,也反映了他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问太宰是否认为孔子是圣人,因为孔子的能力似乎无所不包。太宰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而且多才多艺。子贡对此表示认同,但同时指出,孔子之所以能够掌握多种技能,是因为他出身贫寒,不得不学习各种技艺以谋生。这一点揭示了孔子谦逊的一面,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才能有什么了不起,反而强调了君子不应只注重表面的技艺,而应该追求更高的道德和文化修养。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关于学习和知识的心得体会:

1. 学习是为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孔子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提醒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前人的智慧,同时也要努力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

2.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孔子虽然已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爱。这告诉我们,学习不应该在某一时刻停止,而应该贯穿我们的一生。

3. 学习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孔子之所以能够掌握多种技能,是因为他在年轻时不得不通过实践来学习。这说明,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没有实践和应用,知识就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4. 学习应该谦虚谨慎。孔子虽然多才多艺,但他并不自傲,反而认为自己的才能源于生活的需要。这种谦逊的态度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谦虚,不断吸取新知,同时也要对自己已有的知识保持批判性思考。

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看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像孔子一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谦逊,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实现自我价值

学习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心得体会

工学院    正蒙四院   贾元武

一、解释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乡党》,是描述孔子在斋戒时的行为规范和礼仪。

“齐,必有明衣,布。”中的“齐”通“斋”,指的是斋戒,古代祭祀前沐浴更衣,不吃荤,不饮酒,不与妻妾同寝,整洁身心,以示虔诚。“明衣”指斋戒沐浴后所穿的衣服,洁净而未经浆染,以其明白,故称为“明衣”。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斋戒的时候,一定有斋戒沐浴后所穿的浴衣,用布做的。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中的“变食”指改变平常的饮食,不吃荤腥。“迁坐”是改变平常所居之处。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斋戒的时候,一定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迁移地方。

孔子的这些行为体现了对祭祀活动的重视和尊重,也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礼仪和风俗。在孔子看来,祭祀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表达敬意和虔诚的方式,因此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同时,这也体现了孔子注重身心修养、追求精神洁净的思想。

二、个人心得体会

学习“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这段经典论语,我深感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这段文字不仅仅是孔子对斋戒礼仪的描述,更是他对生活态度、身心修养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首先,“齐,必有明衣,布”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在任何重要的场合或仪式中,我们都应该以一种庄重、肃穆的态度去对待。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他人和所参与活动的尊重。明衣作为斋戒沐浴后所穿的衣服,象征着身心的洁净与纯净,它提醒我们在重要时刻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净,去除杂念,专注当下。

其次,“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则告诉我,在追求某种目标或践行某种理念时,我们需要有所舍弃和改变。变食和迁坐都是斋戒期间的具体行为,它们代表着对日常习惯的调整与改变。这种改变不仅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斋戒的仪式,更是为了提升自我修养,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通过学习这段论语,我更加明白了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平衡内外、调整身心。在面对重要事情时,我们应该保持庄重、专注的态度;在追求目标时,我们应该勇于改变、敢于舍弃。同时,这也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修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反思、不断提升。

总之,学习“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这段论语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礼仪文化的内涵,也让我在思考人生、提升自我修养方面有了更深的领悟。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些智慧和体会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美好的人生。

学习《论语》第六部分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景为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学习心得。这两句我认为是这一部分最重要的内容。据说孔子讲这两句的时候已经69岁了。69岁的老人为《雅》、《颂》乐正,这是真正将礼乐的教化当成毕生追求的一种体现吧;第二句更为深刻,将行德是一种自发与自律的行为,是体现在所有重要的场合和行为之中。

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在行为处事中,要自律,要有信仰。真正的将事与态合而为一。大家所追求的,就是如孔子这般,将德行溶于血脉之中。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刘菁

作为一名教师,我学习了《论语》后有了很多收货和体会。

《论语》中强调以身作则、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于教师来说是宝贵的启示。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

通过学习《论语》,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否合适。孔子强调的思辨、实践和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对于现代教育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论语》中有关学生管理的智慧,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管理班级和学生。比如,孔子对待不同学生的方式灵活多变,这对于处理学生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论语》注重修身养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我通过学习《论语》,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论语》中孔子对教育的热情和使命感,可以激发我的教育情怀,让我更加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总的来说,我通过学习《论语》,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启示,指导自己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论语》心得(六)

工学院 正蒙四院 马琳

《子罕篇第九》为《论语》第九篇,主要记献有关孔子本人的世情、好恶、爱僧、襟怀、信念、理想,并十章中,有少数内容是孔门弟子心目中对孔子的印象,其他大部分文字当属于孔子剖白心迹或对其子弟行止的评说,重点为孔子的自我勉励与警示。

孔子认为,要成为真正的君子,首先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这种意志和信念不会因为外界因素而动摇或放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他经得起考验,扛得住打击,道路越是坎坷崎岖,步伐越是稳健从容,打击越是频繁沉重,斗志越是高昂激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为辅导员,要引导学生面对挑战,能坦然接受,面对挫折,能矢志不移。孔子是这样自我期许的,更是如此自我实现的。正是因为秉持了这种信念,孔子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都做到了坚持贯的立场,投入不懈的努力。正气磅礴,大义凛然,为儒之大者提供了现身的说法,为生之意义做出了生动的诠释。

之所以能有坚定的信念,能有坚理的意志,是因为孔子对自己所从事的大业拥有充分的信心,认为这也就是孟子所言称的“如欲于治天下,当令名世,合我早准也,伟大使命感,在这样的使命感白唤下,个人际遇的坎坷自然是无足轻重,但然接受,成就得失的理解自然是卓个不群,别机行,换量之,意志的背后,是以信心为支撑;信念的底掉,是以理想为引导。

当然,意志的坚强,信念的坚定,并不是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如果是这样,那就意味着自我膨胀,自我封闭,就不免犯偏激、走极端的错误。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既坚持后则,明确立场,又杜绝固执,反对僵化,所谓四字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既不凭空猜测,绝不绝对肯定,从不拘泥固执,决不自以为是。能够欣赏他人身上的优点,“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能够寄希望于未来,由此可见,在孔子那里,坚定立场与博采兼容并不矛盾,坚持信念与择善而从并不对立。因此,孔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改进自己的学习。这种从不自满,摒弃骄傲的态度实在难能可贵,它是孔子追求完美的动力,也应该是我们教育引导学生的榜样。

《大学》学习心得

工学院:田甜

在古典文化的海洋中,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珍贵言论。它们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还蕴含着人生哲理与教育智慧。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论语》中的一段对话,以及它对我们大学正蒙老师工作的启示。

“牢曰:‘子云, 吾不试,故艺。’”这里说的是孔子的一个学生牢,他提到自己之所以多才多艺,乃是因为未经世务的考验。而“子曰: ‘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则是孔子回应另一个求知者的态度:他自谦地表示自己并不具备知识,当一个粗俗之人向他提问时,他心中并无任何成见或预设的答案,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对方思考,从而让问题的答案自然呈现出来。

“无知”的状态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智慧。这告诉我们作为正蒙老师要保持一种谦逊的学习态度,不要认为自己已经知道所有答案。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自我探索、自主学习,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能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的“叩其两端”,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正反两方面进行探究,帮助他们形成全面的认识。作为大学正蒙老师,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在遇到学生咨询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问题时,不是直接给出建议,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个方面,让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而竭焉”反映了一种耐心和坚持的态度。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挑战和困难,但关键在于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学生一起寻找答案,直到他们能够自立解决问题。

从《论语》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学到的是作为大学正蒙老师需要保持开放和谦虚的态度,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并且有耐心地指导学生。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学术上取得成就,还能促进他们在个人成长和发展上取得进步。

《论语》子罕篇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第三组  王存立

本周三下午,我们正蒙四院第三组集中学习了《论语子罕篇》,我很受启发,现分享如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要珍惜时间。我们学习圣人之道就要像河流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不舍昼夜”抚平了“逝者如斯夫”带给我们的伤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之光。孔子强调实现使命的强烈紧迫感,倡导忧患意识,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人生觉悟。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果没有紧迫感,那就必然导致做事拖延、效率不高,消磨掉积极进取的锐气,错失良机,最后与成功失之交臂。时间的价值不在于其长短,而在于我们如何利用它。我们应该学会把握每一个当下,让每一刻都变得有意义。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好德”还是“好色”,这是个直指人性的问题,人们提到它常常会竭力回避,但孔子却是直言不讳,一语中的。孔子的原意是说“好德”之难,任重而道远,难在自觉和有恒,而“好色”则是本能欲望、人之常情。人好色本来是正常的,但要有礼有度。“好德”与“好色”,好德是注重对个人修养的追求,而好色是对个人欲望的追求。我认为“好色”的色并不局限于女色,还包括一切华美的东西,比如我们喜欢看美丽的风景、喜欢吃好吃的食物、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喜欢住大而漂亮的房子等,这都可以归结为人性中的欲望。

在这个信息时代,各种网络游戏、娱乐APP等已成为我们的时间杀手,它们正在窃取我们的时间。而抓住时间的正确方式,就是活在当下,明道修身,努力学习和工作。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时间管理,不要把美好的大学时光浪费在打游戏、刷手机视频上;要让他们明白时间管理的实质是自我管理与生活管理,合理利用时间。要教育我们的学生“好德”而不“好色”,学会感恩,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不必恐惧未来,不必追忆过去,只有活在当下才是抓住时间的最正确方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生为本,立德为先”,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让他们成为时间管理的主人,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练好本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学习《论语》前8章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王建斌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泰伯篇第八》,其中的智慧与哲理让我对学生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论语·泰伯篇》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是对正蒙导师工作的鞭策。作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我深知自己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我需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以引导学生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帮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在学生管理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尊重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追求。作为正蒙导师,我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论语》第九章9.1章节至第十章10.8章节学习心得

工学院正蒙四院王静

最近一周,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第九9.1章节至第十章10.8章节,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我深感这次学习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领悟,更是对我作为高校专任教师及正蒙导师工作的深刻启发。

在教授结构力学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这些专业课程时,我时常遇到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困惑。在《论语》第九章中,孔子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让我意识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因此,我在课堂上尝试引入更多生动的案例和实践经验,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

作为正蒙导师,我负责督促学生打扫宿舍卫生,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第十章中,孔子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启发我在与学生相处时,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通过沟通和理解来达成和谐。在督促学生打扫宿舍卫生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整洁的环境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也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学业指导方面,我结合《论语》中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指导。我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不同的学业规划,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例如,对于有意向考研的学生,我不仅为他们提供备考建议,还邀请往年成功考研的学长学姐分享经验,让他们能够更有信心地面对挑战。同时,我也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每周进宿舍了解学生的情况,是我与学生建立深厚情感联系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态。通过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想法,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从而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对于现代教育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教会我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更教会我如何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这些理念,努力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高校教师和正蒙导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雍也篇读后感

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在研读论语·雍也篇的过程中,我深感儒家经典中蕴含的智慧与人文关怀,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道德伦理教诲,更是在精神层面为我们理解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首先,《论语·雍也篇》强调“君子”人格的塑造,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相契合。君子,以其德行高尚、言行一致而著称,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理念,教导我们对待学习应抱有热爱和投入,而非仅仅追求知识的表面。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意味着要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享受探索知识的过程,而非单纯追求分数,这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孔子提倡“仁爱”和“恕道”,强调对他人的理解和关爱。在大学阶段,学生们往往面临来自学业、人际关系的多重压力,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同理心和包容性。《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我们要设身处地地思考,避免对他人的伤害,这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心理冲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再者,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观念提醒我们要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学会正视问题,通过自我调整和改进来解决问题,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看到他人的优点并努力向其学习,也是提升自我、增强抗压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的来说,《论语·雍也篇》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道德指引和生活哲学。它教导我们如何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应对压力,以及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当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日常行为之中,让其成为我们心理健康的坚实支柱。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论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每个个体的心理需求都是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和实际生活情境进行个性化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论语》的智慧,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魏建强

本周正蒙四院《论语》学习了第九篇和第十篇的部分。第九篇子罕篇中学到了一句大家经常自我要求自我鞭策的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从表面意思看,讲的是孔子一点也没有的四种毛病,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上次听到讲解这句话的是董宇辉,当时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这句话,听了之后才知道是论语里面讲的。

经过大家热烈的讨论,认识到这句话里面讲了非常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最容易出现的四种问题,就是臆断、绝对、固执和自我。所以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不要随意猜测,不能固执己见。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在深入体味这段文字后,我更加领会到孔子对礼仪的坚持和时代变迁的适应之间的平衡。孔子提倡的“麻冕”是古时的一种礼节,用粗麻布制成的冠冕,体现了节俭的传统美德。然而面对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纯素简朴的头冠,他选择随大流,遵循了大众的习惯。这反映出孔子虽然重视传统礼仪,但并不拘泥于形式,更注重的是内在精神的传承与实际行为的适宜性。

同样地,对于拜礼的位置,“拜下”指的是较为谦卑的低处行礼,这是古代的礼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拜上”成为了新的社会常态,即在较高的位置行拜礼,表现出一种过于宽松甚至有些傲慢的态度。孔子认为,尽管这种做法已被多数人接受,但他仍坚持在较低的位置行拜礼,以保持礼节的庄重和谦恭的本质。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孔子对礼的思考并非僵化不变,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考虑到实际情况,并以此作为调整自己行为的标准。这种既不失古训的精髓,又能顺应时势变化的智慧,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处世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当学习孔子在坚持原则和灵活变通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智慧,既不盲目追随潮流,也不顽固保守,而是要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综上所述,孔子的这些观点不仅体现了他对礼的深刻理解,也映射出他在面对社会变革时的应对策略,这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坚守原则同时又能适应变化,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杨婷

本周具体学习了,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对这句话联系生活对此的感悟和看法。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养人们的仁德。

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管是学习也好,修养也罢,抑或是追求成功,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还要懂得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在本章中,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而且,他还一再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学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代智者通过不断追求与探索所得,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永恒价值,学习、理解和把握这些学问,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若想领悟其中的奥妙,就得怀着持久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方能取得成功。譬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当年他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不仅遭受到了无尽的讽刺与挖苦,同时还要忍受着身体上的病痛。但他没有放弃,在狭小的房间里,仅凭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和一支笔,他坚持了下来。在耗尽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后,他最终完成了研究,创造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

不仅在做学问方面如此,对于其他事情也同样适用。愚公为了打开通道,就率领家人进行移山。但这在智叟的眼中,根本就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可是,愚公却坚守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信念,相信自己坚持下去,定能搬走大山。后来,愚公的精神感动了神明,在他们的帮助下,成功移走了两座大山。

贵在坚持的道理很简单,只是能够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在同学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有的同学在行动之初,总是雄心勃勃,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模样。可是,当稍遇阻挠之时,其信心就立刻动摇起来,往往会半途而废,令之前的努力全都化为泡影。究其根本,还是因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所致。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畏艰苦,才能有所收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能够坚持下来,就是成功。

学习《论语》第九到十章心得体会

工学院  杨燕子

在我作为教师的生活中,我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引导我更好地理解教育、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经典之作。而《论语》无疑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于学习、修养、人生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给予我极大的启示。

《论语·子罕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对于“罕言利”的强调。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物质利益所驱动,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然而,孔子却认为,真正的君子应当“罕言利”,即不轻易谈论利益,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更为高尚的目标上。这一点让我深刻反思,作为教师,我们是否过于追求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此外,《论语》还提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这句话提醒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时刻铭记这一点,因为我们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比如他们的纯真、善良以及对知识的渴望等。

另外,《论语》还强调了“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理念。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智慧、仁爱和勇气这三方面的品质,才能真正地无所畏惧、无忧无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帮助他们成为更加优秀、有担当的人。

总的来说,《论语》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启示和思考。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真谛和价值所在,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上了教育这条道路。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时刻铭记《论语》中的教诲和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会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目标。

这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仁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将仁的思想融入教学的决心。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用心去学,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有仁心、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子罕篇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于洋

4月24日,我们主要学习了《论语》子罕篇内容。本篇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本篇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为大家耳熟能详,但本次的集中学习,对这句话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句话的字面含义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它强调了个人的坚定意志和决心的重要性,即使面对外在的压力和困难,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志向和信念。这句话在中华文化中影响深远,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应该保持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不轻易被外界所动摇。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是我们追求成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所在。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试图去改变或剥夺他们的志向。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无论是在正蒙工作亦或是教育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总体来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一句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名言,它提醒我们要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习《论语》第9,10章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张洪波

学习了论语第九章,其中有这样一句,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是讲:孔子想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闭塞落后,不开化,怎么好住?”孔子道:“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和闭塞落后了。”虽说九夷之地,偏远落后,孔子却想迁过去住。孔子当然不是为了避世隐居,而是去传播知识,改变陋俗,开化民智。君子不因环境改变自己的品德和志向,君子反过来改变环境,改变社会现状,进而改变世界。所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通过学习和思考此段内容的含义,让我想到自己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1、教育学生应做到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的问题,都应坚持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而不懈努力,终能见到彩虹;2、教育我们的学生争做思想品德高尚的人,向我们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学习,在学生宿舍通过树立思想觉悟高、道德品质高尚、有公德心的学生为榜样,去改变宿舍原有的不良习气和习惯。如果起到效果,再通过以点带面的作用,向其他宿舍推广辐射。

学习《论语》第九章-第十章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张媛媛

本周研读了《论语》第九章9.1章节到第十章10.8章节的内容,这两章节主要探讨了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人生的基本需求,是不断进步、提升自我的必由之路。这使我意识到,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步入社会后,学习都是我们应该持续进行的活动。通过不断学习,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强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孔子提到了学习的态度。他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要有谦虚好学的精神,不耻于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这种态度让我深受启发。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迅速,我们更应该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勇于向他人请教,不断吸收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此外,孔子还谈到了学习的方法。他提倡“学而时习之”,即学习后要不断地复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使我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思考、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最后,孔子强调了学习的目的。他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更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论语》第九章第十节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态度、方法和目的,这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将以孔子的智慧为指引,持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而努力奋斗。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赵启雄

本周根据学习安排,我深入学习了第九章的一二小节。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孔子以其博大的学问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无数代人。他不仅教授学生们丰富的知识,也传递着做人的哲学与道德。其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便是孔子思想中的一块璀璨宝石,它包含了深邃的内涵,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这是达巷党人对孔子的称赞。这位伟大的圣人虽然学识渊博,但并未以此来追逐名利,他的学问是为了更好地育人、治世、平天下。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让我们深入探讨这段话的意义。首先,“子罕言利”,孔子很少谈论利益,这并不是说他反对追求物质利益,而是他强调,作为学者,不应把追求财富放在首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一颗不为金钱所动的心,对正蒙导师而言尤为重要。他们需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而不是沉迷于短期的物质享受。

“与命与仁”,则是孔子将天命和仁德放在一起讲述。他认为,人应该顺从天命,同时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这对于正蒙导师意味着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白自己肩负的是塑造学生未来的重任,而不仅仅是完成工作任务。仁德则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和指导上,帮助他们在知识和品格上都能得到提升。

孔子之所以提到“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是在告诉人们,应当选择自己擅长且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来做。对于正蒙导师来说,他们的“执御”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何在社会中立足。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人生、价值和责任的启示。作为正蒙导师,他们的角色不仅是教师,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心灵的导师。他们需要像孔子一样,拥有广博的知识,更加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和需要,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通过学习和实践孔子的教诲,正蒙导师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平衡,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同时为培养更多有用之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选择和挑战。作为正蒙导师,学习和领悟孔子的智慧,不仅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也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们一起沿着孔子的足迹,用我们的知识和智慧,照亮学生们的未来之路。


工学院正蒙四院  安璐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我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而担忧自己不够了解别人。孔子为何说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呢,为何不必担忧别人不知道我呢? 我们大多数人的心态似乎和孔子这句话是截然相反的,总是想方设法盼望别人知道自己,盼望拥有更多的粉丝,盼望获得更多的名声、地位、财产等等,这不是我们许多人所执着追求的吗?为何孔子却分道扬镳呢?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孔夫子在他那个时代的确是很不被人理解的。
   先把自己做好了,不必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你。"患不知人也",要担忧自己没有了解别人。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学会去了解、进而做到去包涵他人。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应做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索,在不违反自己原则的状况下充分地予以对方敬重与理解。我们应当学会去了解别人,而不是闭塞在自己的空间里。我们不应当总是拿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成长经验,所持的想法和观点有着或多或少的出入,这是正常的。当然,“知人”也并非完全就无视了“自我”。当你通过了解别人的优点后,加以学习,改善自身,不是一件好事吗?当你了解别人的缺点后,参照自己有没有这些缺点,有那么改之,无那么加勉,并引以为戒,也未尝不行啊!这也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了解别人,你不止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你还能够听到远方的声音,你的世界是否就更大一些了呢?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思考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同时,我也希望能将《论语》中的智慧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我们一起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曹倍华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第七至第八章有关内容并与大家做了分享,以下是我的学习内容及心得体会。

文章中有一段写道: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大网来捕鱼;用带的箭射鸟,但不射归巢栖息的鸟。

在捕鱼的时候,孔子“钓而不纲”;再射猎的时候,他“弋不射宿”。这样做是在告诉人们要对动物心存仁爱,不可滥捕滥杀,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繁衍。

儒家学说重视天人关系,主张万物和谐共存,这种思想,就是所谓的“上天有好生之德”。

孔子重视仁道,主张人类应该效仿上天,不仅对人类自己,即便是对鸟兽,也应该心怀仁德。本章的这段文字,是对孔子垂钓射猎活动的记述,孔子的行为,就表现了这种仁德情怀。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人们最看重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凡事都要讲求个度,如若过了这个度,那就是无道的表现。孔子此举,体现的是“取物以节”的思想,讲求的是节制欲求。一个人有欲望是没有错的,秉持正确的行事原则,通过合理的手段,来满足某些欲望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有些人欲壑难填,再多的物质和财富也难以满足贪婪的心。这种贪欲,如洪水猛兽,不仅会严重危害社会,最终也会害了自己。所以,在物质匮乏的古代社会,所有的智者都特别强调节欲。从天人关系上讲,节欲能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能保证动植物的正常繁衍生息,这是一种仁德;另一方面,节欲能积累财富,如果把这些物质用于救济陷于灾荒的民众,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这更是大仁大义。

孔子的这种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统治者,在鸟兽捕猎、山林砍伐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特别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否则,便视为违禁,理由是这样做“有干天和”,也就说违背了上天好生之德,应该受到严厉惩罚。

总之,无论是节欲也好,还是怜物惜命也罢,无论出于哪种目的,都是仁者之心。本章所描述的这两种行为,虽然看似平常,却是对孔子爱人之心的扩充,可以将其理解为仁德思想,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孔子的行教。孔子的这种“取物以节”的思想,对于现代这个物欲横流、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社会,有着极大的教育和指导意义。

学习《论语》后五章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曹鹏祥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内容,这本书作为儒家经典,虽然年代久远,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至今仍对现代高等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论语》中所倡导的的核心价值。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禹拥有天下,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却是为百姓)。”这里孔子所讲的称颂舜禹的话,是别有所感的。当时社会混乱,礼崩乐坏,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孔子赞颂传说中的舜、禹,意有所指。尧因为舜的贤能而把帝位传给他,舜又传位给大禹,因为大禹有治水的大功,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孔子将他们推许为古代君主的典范,表明对古时大同之世的认同。他借称颂舜禹,抨击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和现象。

所以,作为老师,要有能力就多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为学生谋利,帮助学生所学急,为学生分忧。


辅导员如何运用古人智慧提升自我

今日小组学习论语后对学习“子不语怪,力,乱,神”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印象深刻,认真学习感受后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还能从中提炼出对现代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精髓。
  孔子所言“子不语怪,力,乱,神”,反映出了他对于知识传授的一种态度和原则。在当今社会,作为辅导员,这一点同样适用。我们在面对学生时,应避免传播不实之言或无根据的奇谈怪论,而应将精力集中于有益于学生成长的知识与经验分享。这种筛选信息的过程,是对学生负责任的体现,也是维护学术严肃性和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从专业精确的角度来说,辅导员需建立批判性思维,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这是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更是为学生树立正确认知观的关键步骤。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与人交往、学习的深刻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辅导员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无论是同事之间还是师生关系,都应秉持互帮互学的原则。在团队合作中,每个成员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积极交流和相互启发,不仅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还能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效能。
   这句古训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进步。辅导员在专业知识之外,还需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以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选择正确的观点去跟随,对于错误的观点则要有勇气纠正,这样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形成更为完善的人格与知识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古代智慧可以转化为以下行动指南:首先,辅导员要持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确保传授给学生的内容是准确和权威的;其次,要在日常工作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及时从同行和学生身上发现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引导他们不盲信、不随波逐流,学会自主判断和选择。
   孔子的这两句话不仅是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也为现代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追求知识的路途上,我们既要像“子不语怪,力,乱,神”一样坚持真理,也要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般不断向他人学习,从而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专业的知识体验。通过对这些古老智慧的学习和实践,辅导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真谛,提升自我修养,同时也能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学习“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心得体会

工学院  正蒙四院  贾元武

孔子所说的“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是对音乐的赞美。其中,“师挚之始”指的是鲁国太师挚开始演奏,“《关雎》之乱”则是指乐曲终了时演奏《关雎》乐章。整句话的意思是,从太师挚演奏的乐曲开始,到结尾演奏《关雎》乐章,音乐美妙动听,充满耳际。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是一首描绘男子对淑女深深倾慕和思念之情的诗篇。孔子对《关雎》的赞赏,不仅体现了其对音乐的深厚造诣,也显示了他对《诗经》中爱情诗篇的认可。

在这句话中,孔子用“洋洋乎盈耳哉”来形容音乐的美妙动听,充满了对音乐的赞美之情。这也反映了孔子对于音乐的重视,认为音乐能够陶冶性情,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总的来说,孔子这句话表达了他对音乐的极高评价,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诗经》中《关雎》篇章的赞赏。这句话不仅是对音乐的赞美,也是对《诗经》文化价值的肯定。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心得体会

学习“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这一句话,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美学价值。

首先,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于音乐的极高评价和深厚情感。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深入人心,唤起人们的共鸣。从太师挚开始演奏的那一刻起,到结尾演奏《关雎》乐章,孔子被那美妙动听的音乐所打动,感到愉悦和满足。这种情感的流露,让我认识到音乐对于人类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的重要性。

其次,通过这句话,我也领悟到了学习和欣赏艺术的重要性。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学习和欣赏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力量,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情操和修养。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此外,这句话还让我思考了关于学习和传承的问题。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通过学习和传承经典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的精髓。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学习“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这句话,让我深刻领悟到了音乐的美妙、艺术的价值以及学习和传承的重要性。这些体会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注重艺术修养和文化传承,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生境界。

学习“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这句话,我深感孔子对于人格修养和行为准则的严格要求。

首先,孔子提到“狂而不直”,这里的“狂”可能指的是行为放诞不羁的人,而“不直”则是指缺乏正直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行为狂放,也应该保持正直的品性,而不是偏离道德标准。这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的性格如何,都应该坚守正直的原则,不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

其次,“侗而不愿”指的是那些看似天真无知但缺乏上进心的人。孔子认为,即使一个人可能不够聪明或经验丰富,但也不能因此而缺乏进取心和努力。这提醒我们,无论我们的起点如何,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

再者,“悾悾而不信”则是指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诚恳但实际上不诚实的人。孔子强调,真正的诚实不仅仅是表面的表现,更在于内心的真诚和一致。这告诉我们,诚实是人格修养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做到言行一致,真诚待人。

最后,“吾不知之矣”表达了孔子对于上述三种行为的否定和无法理解的态度。这也表明了他对于人格修养和行为准则的坚定立场,他认为这些行为是不符合道德标准的。

通过学习这句话,我深刻认识到人格修养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努力培养正直、上进和诚实的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那些看似符合标准但实际上缺乏真正道德内涵的行为,避免被其表象所迷惑。

总之,孔子的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警示,更是对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要求。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醒,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真正的诚实和正直,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学习“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这句话,我深感孔子对于人格修养和行为准则的深刻见解,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了反思。

首先,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正直的重要性。无论我们的性格如何,行为如何狂放,我们都应该坚守正直的原则,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正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础,也是我们赢得他人尊重和信任的前提。只有保持正直,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其次,我也意识到了努力和进取的必要性。即使我们可能不够聪明或经验不足,也不能因此而放弃追求进步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努力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更高的目标。

此外,这句话还让我认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石,是建立信任和友谊的关键。我们应该做到言行一致,真诚待人,不欺骗、不虚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我发现自己有时也存在一些偏离道德标准的行为。比如,有时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有时在面对困难时选择逃避而不是积极面对。这些行为都与孔子的教导相悖。因此,我决定要更加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努力成为一个正直、进取、诚信的人。

总之,学习“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了人格修养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努力践行孔子的教导,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学习《论语》第五部分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景为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日“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学习心得。这两句讲的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第一句说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做起来还是有目标差距,第二句讲我们要具体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在工作和教学重要不厌倦和不知疲倦。

其实这里告诉我们是要端正态度,也就是说只有态度端正了,我们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才能距离圣人的要求越来越近。怎么样端正态度呢?这就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工作和教学中的疲惫,不计个人得失。在深一层次的理解这两句话,就是做人要有正确的追求和理想。所谓正确的追求,应该不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而是要体现利他,才能有内心的共荣。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刘菁

《论语》中孔子说:“读书三年并不存在做官的念头,这是难得的。”以下是我的感悟:

读书三年,不为做官,这种选择确实难得而可贵。选择成为一名教师,意味着选择了一份充满责任和奉献的职业。作为教师,我是学生的引路人、启蒙者,承担着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使命。

教师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这种成就感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同时,我也将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学习和进步,因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这也是成长和锻炼的过程。通过克服困难,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成为更加优秀的教育者。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并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光荣和值得骄傲的选择。

正蒙四院三组

学习《论语》心得(五) 工学院 马琳

《泰伯》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通过对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或是借助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大丈夫精神的讴歌,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内心深处的基本是非原则与鲜明价值取向。

所谓的“大丈夫精神”,说到底是一种光明正大、仁慈淳厚、鲠直磊落、博大宽广的君子人格。“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人格之所以难能可贵,罕有其匹,就是因为君子是道德的表率,万民的楷模,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们是仁义的化身,社会的良心,正道的载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爲社会道德的风向标,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必定对民众的价值取向树立明确的标杆,起到深远的影响,即所谓“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那么真正的“君子人格”应该体现为什么,孔子与其弟子曾子等人,在本篇之中有着十分精辟而扼要的表述,这些表述均要言不烦,提纲挈领,切中肯綮,发人深省:

首先,君子为“仁”,能厚德载物,包容谦让。孔子表扬泰伯,认为泰伯人格高尚,无与伦比,堪称道德楷模,“可谓至德也已矣”。而泰伯之所以能达到“至德”的境界,就是能宽容,能谦让,“三以天下让”。

其次,君子睿智,能圆融豁达,进退合宜。孔子认为,君子为人处世,知道判断,懂得选择,能够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能够做到收放自如,进退合度。既不好高骛远,又不苟且阿世,凡事皆能把捏分寸,恰到好处。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人世的真秘诀。作为辅导员,要教育学生,善于摆正自己的位置,不逾越自己的本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在处世上,要善于见机行事,深谙自我保护之道,不做无谓的牺牲,不作愚蠢的选择,“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在面对问题上,要把握合理的度,“极高明而道中庸”,避免“图虚名以取实祸”。

其三,君子取“义”,能刚毅正直,勇于担当。君子睿智,但却不投机取巧;君子识度,但却不苟且附和。君子可以外圆,但一定内方;君子可以权变,但一定守经。因此,要教育学生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君子一定坚守立场,明确方向,而不会有丝毫的动摇;在根本的理想追求上,君子一定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而不会有丝毫的懈怠。正是因为千百年来,有这样勇于担当的君子之存在,有这样充沛浩然正气的君子人格之感召,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才得以承受磨难而屹立不倒,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才得以历经沧桑而生机盎然。在当下,这种君子人格尤其是需要大力加以倡导,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正气为之激扬,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之振奋。

《论语》学习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田甜

在中国古代,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他的教诲和思想至今仍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自己天赋德行的自信,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定态度。紧接着他又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居二三子者,是丘也。”这里孔子强调自己没有隐瞒学生,没有不在学生们面前做的事情,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要求,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期待。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们的职责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这两句话中汲取智慧,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工作中。

我们要有自信。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意味着他相信自己具有天赋的德行。作为辅导员,我们也要相信自己具备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能力。这种自信来源于我们的知识、经验和专业素养。只有自信,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展现出坚定的态度,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我们要坦诚。孔子说“吾无隐乎尔”,意味着他没有向学生隐瞒任何东西。作为辅导员,我们要坦诚地面对学生,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真诚地关心他们,给予他们建议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与学生的真诚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支持。

我们要以身作则。孔子说“吾无行而不与居二三子者”,意味着他没有不在学生面前做的事情。作为辅导员,我们要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我们要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正直、勤奋、自律的品质,让他们看到我们的努力和付出。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孔子强调“是丘也”,意味着他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作为辅导员,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学术成绩,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地帮助学生,让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取得进步。

从孔子的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汲取到自信、坦诚、以身作则和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诲。将这些品质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就能更好地履行辅导员的职责,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和敬畏之心,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学术、心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取得进步。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之二

正蒙四院第三组 王存立

本周三下午我们正蒙四院第三小组集中学习了《论语》述而篇;晚上又参加了正蒙四院组织的大组集体学习分享会。通过学习和聆听正蒙导师们分享的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在这句话中,孔子回答的非常干脆,说鲁昭公“知礼”。这主要是出于孔子对于礼的理解,首先孔子当然要维护自己国君的尊严,其次,孔子也有“为尊者讳”的思想。所以孔子毫不犹豫说鲁昭公知礼。但是事实上,孔子心里很明白,鲁昭公当然有很多不知礼的地方,但他怎能当着陈国官员的面讲自己的国君不知礼呢?这本身就是一种违背礼的行为,违背礼的言语,不过孔子一定要说自己的国君知礼,宁愿自己背负一个非君子之名,也不能妄议自己的国君。我们回顾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人经常非议自己的领导,讲领导的坏话。更有甚者,当着别人的面说自己父母的不好,说父母有怎样的缺点,有什么样的脾气,父母做了哪些不好的事情;还有当着朋友的面讲其他朋友的不好。我们讲其他人不好的时候,别人听到了会是一种什么感受呢?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一个人说他父母的不好,那他本人就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吗?如果一个朋友当着我们的面去讲他人的不好,我们觉得他会是一位很讲诚信的人吗?我们会不会担心他当着别人的面也会讲我们的不好。如果一个人当着我们的面总是去讲他领导的不好,我们会觉得他是一位忠诚之人吗?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事情,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去做的。我们这样做实在是把自己置于不仁不义之地,只是我们自己看不明白而已。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格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句话告诫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不要认为去吐槽身边的人,吐槽领导,说父母的不是,说我们身边的人的不好,会显得我们自己是一个正直的人,我认为实则是不仁不义。我们一定要学习孔子勇于担当的精神,宁愿自己背负一个非君子的骂名,也要维护自己国君的尊严。敢于担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品质,责任担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而且更要有负责担当的底气。老师就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只有自己行得正、做得端,才有底气去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学习《论语》前7章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王建斌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述而篇第七》,这部分内容不仅展示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也为当代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学习过程中,我对孔子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精神鼓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和毅力,不断追求进步。作为学生工作者,我深感这种精神在思想工作中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习《论语·述而篇第七》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用爱心和耐心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们还需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论语》第七章7.17章节至第八章8.20章节学习心得

工学院正蒙四院  王静

最近一周,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第七章7.17章节至第八章8.20章节的内容,这些章节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我的教师工作产生了诸多共鸣。作为一名高校专任教师,我主要负责教授结构力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同时兼任正蒙导师,负责学生宿舍的卫生管理和心理健康关注。这次学习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七章7.17章节中,孔子提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应当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我也应该引导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避免犯下大错。

第八章8.20章节中,孔子对舜、武王时期的贤才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这启发我,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出具备高尚品德和卓越能力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作为正蒙导师,我负责学生宿舍的卫生管理和心理健康关注。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受其中关于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的启示。我引导学生将宿舍视为一个小的社会缩影,通过维护宿舍卫生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同时,我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论语》中的智慧对于我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雍也篇》

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王其菲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和行动的记录,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雍也篇是其中的一部分,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关于修养和教育的对话。作为一名大学心理老师,我在阅读《论语》雍也篇时,深受启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强调了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要做到“不患寡而患不均”,即不要为自己的贫富而忧虑,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均衡和完善。这与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需要通过自我认知、情感调节、社交技能等多方面的修养来实现,而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在我作为一名大学心理老师的工作中,我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教育水平,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孔子在《论语》中的言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了修养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实现自我价值。

此外,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还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样的观点,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心理老师,我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而这需要我不断提升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情商,以更好地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和共鸣。

总的来说,《论语》雍也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大学心理老师,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教育水平,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同时,我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情商,以更好地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和共鸣。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学习《论语》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魏建强

本周正蒙四院《论语》学习了第七篇和第八篇的部分。第七篇述而篇中遇到了已经大家经常说的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从表面意思看,说的是“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这里的小人不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坏人”,而是指修养还不到位的人,德行还不够的人。联系到我们的职业,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向“君子”看齐,要有君子的品德,不能想的太多,私利太重,患得患失,那样才会得不偿失。

在生活中,谁没有遇到过烦恼,小到丢东西,大到人生遇到挫折,处于逆境过程中,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解放自我,做到真诚待人,认真做事。这样我们才能内心坦然,无愧于心,才能快速的回到正轨上来。

2024.4.22  论语学习心得  杨强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得的人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观点,给我们带来以下几点学习感悟:

1. 谦虚的学习态度:孔子表明自己并非天生就懂得一切,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和追求来获得知识。这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追求进步。

2. 对古代文化的重视:好古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智慧的尊重与欣赏。这意味着我们应该珍视历史文化遗产,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3. 勤奋和努力:敏以求之强调了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需要付出努力和勤奋。

4. 持续学习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渴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5. 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可以通过研究古代文化、阅读经典著作等方式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总之,这句话鼓励我们以谦虚、勤奋的态度,通过学习古代文化等多种途径,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杨婷
本周具体学习了,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对这句话联系生活对此的感悟和看法。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养人们的仁德。

一个社会的稳定,校园的稳定,宿舍的稳定就需要学生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职责,认真学习,读书,在校园里做好自己,走入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这样走入社会才能让父母老有所养,孩子幼有所依,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繁荣。

学习《论语》第七到八章心得体会

工学院  杨燕子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承载着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与思想。在阅读《论语》的泰伯篇时,我深感古人的智慧如同浩瀚星空中的熠熠繁星,为我们指引前行的路。尽管历经悠悠的时间长河,这些智慧依然散发着睿智的光芒,皎洁而温润。

泰伯篇中,孔子对于“道”与“德”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孔子认为,为人之道在于“义”,即按仁的要求判断人道的标准,承担合理责任。这种“义”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承担责任。

同时,提到的“礼”也让我深思。孔子认为,“礼”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秩序和规范,并调节至合适程度。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礼”的核心价值依然不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还体会到了孔子的教育观。孔子强调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启发式教育。这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力量,实现知行合一。

总的来说,阅读《论语》让我收获颇丰。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思想,也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孔子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儒家经典,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努力。

这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仁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将仁的思想融入教学的决心。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用心去学,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有仁心、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述而篇及泰伯篇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于洋

4月17日,我们主要学习了《论语》述而篇及泰伯篇部分内容。我解读的内容中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使我受益匪浅。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是孔子关于谦虚和学习态度的一种表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句话意味着,即使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能力,也应该向那些看似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独特的见解和知识。同样,知识丰富的人也应该向知识相对较少的人提问,因为这样可以拓宽思路,获取更多的信息。

“有若无,实若虚”:这里强调的是一种谦虚的态度。即使一个人有真才实学,也应该表现得像没有一样;即使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应该保持一种虚心的状态。这样的态度有助于个人不断进步,避免骄傲自满。

“犯而不校”:当别人冒犯或侵犯我们时,我们应该保持宽容和谅解,而不是去计较或报复。这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和处世智慧。

总体来说,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关于谦虚、好学和宽容的理念。这些品质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我们更应该保持一种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充实自己要看到学生身上的可取之处,不仅要敢于不耻下问,同样要勇于不耻下问,丰富自己知识和技能同时以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论语》第7、8章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张洪波

学习了论语第7章,其中: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大致意思是:互乡这个地方人,是很难于讲话的;孔子接见一少年,学生感到不理解。孔子就对学生讲:“我赞许他的进步,不赞许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人改错误求进步,应看它的干净面,别抓污点而不放。”

由此我也在思考:教育我们的学生,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进行之中,学生当中,难免有个别学生对我们的工作有所抵触,对正蒙工作的不配合、不理解,难于与老师沟通,也不愿与我们交流心得,对学校的老师总有防备之心,这也是正常的,也应理解学生。在当今社会太复杂了,学生有防范之心也是正常的,那是自我保护的体现。

我应向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学习,不要总带有色眼镜去看待我们的学生,给学生定性;只要是虚心求教的学生,都会给予尊重、鼓励和指点,这也是仁的应有之义;我应该更正自己对教育学生的态度,应有度量,教育学生时,若之前学生会犯一点错误,现在即使有了好的表现,却仍不以为然,我们就不可能与学生真正的做朋友。那么我在看望学生时,应多为学生着想,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一些事情,多看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多为学生解决些学生学业和生活上的困难,多表扬和鼓励学生的长处,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德行和人格培养。


学习《论语》第七章7.17-第八章8.20章节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张媛媛

本周研读了《论语》第七章7.17章节到第八章8.20章节的内容,通过内容的学习,有以下感悟。

第七章,尤其是7.17章节,主要讨论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不仅是对学习者的要求,也是对教育者的期望。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不断充实自己。同时,当我们传授知识时,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人的疑惑。

进入第八章,我更加感受到孔子对于仁德的重视。他提到“仁者先难而后获”,这告诉我们,真正的仁者总是愿意在面对困难时挺身而出,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利益。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勇气和担当,为社会做出贡献。

8.20章节则进一步强调了言行的重要性。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其品德的直接体现。只有言行一致,忠诚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反之,如果言行不一,虚伪欺诈,即使在自己的家乡也难以立足。

《论语》第七章与第八章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们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更提升了我的人生境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赵启雄

本周根据学习安排,我深入学习了:“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以及“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两句话对于我们正蒙导师的角色和职责有着深远的启示。

让我们解读第一句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这里提到了自己想要多活几年以便学习《易经》,他认为这样可以避免犯重大的错误。对于正蒙导师来说,这段话提醒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作为正蒙导师,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避免在学习生涯中走弯路。

接下来,第二句话中提到的“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强调了他推崇的经典著作和礼仪规范。在这里,“诗”指的是《诗经》,“书”指的是《尚书》。这些经典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们包含了道德、哲学、历史等丰富的内容,是古代士人必须学习的基础知识。而“执礼”则是指遵循礼仪规范,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对于正蒙导师而言,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不仅要了解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人文社科等领域的知识,以便能够在不同场合下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指导。

结合上述两句孔子的话,我们作为正蒙导师应该从中领悟到以下几点:

1. 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正如孔子所说,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以便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服务学生。这种学习精神应该是持续的,而不是仅限于某个阶段。

2. 广泛知识的积累:作为正蒙导师,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不仅仅局限于自己专业的领域,而是要涉猎更多的知识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这样可以使我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

孔子的这两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正蒙导师的方向。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广泛的知识面,重视传统文化,以及培养良好的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履行正蒙导师的职责,帮助学生在大学这个人生阶段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不仅是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柴草就容易被点燃。而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只要有“仁”的引导,就容易被感动。要保持柴火不断地燃烧下去,那就得不断添加柴草。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要么缺柴草,要么懒得添加,所以很少有能使火焰长久不熄的。只有像颜回那样的人,才能够做到一直不断地添草加柴,使火焰熊熊燃烧。

读《论语》,就如同是与圣人在对话。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有价值的人生经验可以穿越千年的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学习《论语》感想

工学院正蒙四院      安璐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我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而担忧自己不够了解别人。孔子为何说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呢,为何不必担忧别人不知道我呢? 我们大多数人的心态似乎和孔子这句话是截然相反的,总是想方设法盼望别人知道自己,盼望拥有更多的粉丝,盼望获得更多的名声、地位、财产等等,这不是我们许多人所执着追求的吗?为何孔子却分道扬镳呢?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孔夫子在他那个时代的确是很不被人理解的。
   先把自己做好了,不必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你。"患不知人也",要担忧自己没有了解别人。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学会去了解、进而做到去包涵他人。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应做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索,在不违反自己原则的状况下充分地予以对方敬重与理解。我们应当学会去了解别人,而不是闭塞在自己的空间里。我们不应当总是拿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成长经验,所持的想法和观点有着或多或少的出入,这是正常的。当然,“知人”也并非完全就无视了“自我”。当你通过了解别人的优点后,加以学习,改善自身,不是一件好事吗?当你了解别人的缺点后,参照自己有没有这些缺点,有那么改之,无那么加勉,并引以为戒,也未尝不行啊!这也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了解别人,你不止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你还能够听到远方的声音,你的世界是否就更大一些了呢?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思考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同时,我也希望能将《论语》中的智慧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我们一起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曹倍华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第七至第八章有关内容并与大家做了分享,以下是我的学习内容及心得体会。

文章中有一段写道: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大网来捕鱼;用带的箭射鸟,但不射归巢栖息的鸟。

在捕鱼的时候,孔子“钓而不纲”;再射猎的时候,他“弋不射宿”。这样做是在告诉人们要对动物心存仁爱,不可滥捕滥杀,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繁衍。

儒家学说重视天人关系,主张万物和谐共存,这种思想,就是所谓的“上天有好生之德”。

孔子重视仁道,主张人类应该效仿上天,不仅对人类自己,即便是对鸟兽,也应该心怀仁德。本章的这段文字,是对孔子垂钓射猎活动的记述,孔子的行为,就表现了这种仁德情怀。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人们最看重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凡事都要讲求个度,如若过了这个度,那就是无道的表现。孔子此举,体现的是“取物以节”的思想,讲求的是节制欲求。一个人有欲望是没有错的,秉持正确的行事原则,通过合理的手段,来满足某些欲望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有些人欲壑难填,再多的物质和财富也难以满足贪婪的心。这种贪欲,如洪水猛兽,不仅会严重危害社会,最终也会害了自己。所以,在物质匮乏的古代社会,所有的智者都特别强调节欲。从天人关系上讲,节欲能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能保证动植物的正常繁衍生息,这是一种仁德;另一方面,节欲能积累财富,如果把这些物质用于救济陷于灾荒的民众,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这更是大仁大义。

孔子的这种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统治者,在鸟兽捕猎、山林砍伐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特别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否则,便视为违禁,理由是这样做“有干天和”,也就说违背了上天好生之德,应该受到严厉惩罚。

总之,无论是节欲也好,还是怜物惜命也罢,无论出于哪种目的,都是仁者之心。本章所描述的这两种行为,虽然看似平常,却是对孔子爱人之心的扩充,可以将其理解为仁德思想,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孔子的行教。孔子的这种“取物以节”的思想,对于现代这个物欲横流、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社会,有着极大的教育和指导意义。

学习《论语》后五章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曹鹏祥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内容,这本书作为儒家经典,虽然年代久远,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至今仍对现代高等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论语》中所倡导的的核心价值。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禹拥有天下,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却是为百姓)。”这里孔子所讲的称颂舜禹的话,是别有所感的。当时社会混乱,礼崩乐坏,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孔子赞颂传说中的舜、禹,意有所指。尧因为舜的贤能而把帝位传给他,舜又传位给大禹,因为大禹有治水的大功,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孔子将他们推许为古代君主的典范,表明对古时大同之世的认同。他借称颂舜禹,抨击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和现象。

所以,作为老师,要有能力就多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为学生谋利,帮助学生所学急,为学生分忧。


辅导员如何运用古人智慧提升自我

今日小组学习论语后对学习“子不语怪,力,乱,神”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印象深刻,认真学习感受后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还能从中提炼出对现代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精髓。
  孔子所言“子不语怪,力,乱,神”,反映出了他对于知识传授的一种态度和原则。在当今社会,作为辅导员,这一点同样适用。我们在面对学生时,应避免传播不实之言或无根据的奇谈怪论,而应将精力集中于有益于学生成长的知识与经验分享。这种筛选信息的过程,是对学生负责任的体现,也是维护学术严肃性和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从专业精确的角度来说,辅导员需建立批判性思维,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这是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更是为学生树立正确认知观的关键步骤。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与人交往、学习的深刻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辅导员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无论是同事之间还是师生关系,都应秉持互帮互学的原则。在团队合作中,每个成员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积极交流和相互启发,不仅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还能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效能。
   这句古训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进步。辅导员在专业知识之外,还需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以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选择正确的观点去跟随,对于错误的观点则要有勇气纠正,这样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形成更为完善的人格与知识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古代智慧可以转化为以下行动指南:首先,辅导员要持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确保传授给学生的内容是准确和权威的;其次,要在日常工作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及时从同行和学生身上发现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引导他们不盲信、不随波逐流,学会自主判断和选择。
   孔子的这两句话不仅是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也为现代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追求知识的路途上,我们既要像“子不语怪,力,乱,神”一样坚持真理,也要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般不断向他人学习,从而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专业的知识体验。通过对这些古老智慧的学习和实践,辅导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真谛,提升自我修养,同时也能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学习“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心得体会

               工学院  正蒙四院  贾元武

孔子所说的“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是对音乐的赞美。其中,“师挚之始”指的是鲁国太师挚开始演奏,“《关雎》之乱”则是指乐曲终了时演奏《关雎》乐章。整句话的意思是,从太师挚演奏的乐曲开始,到结尾演奏《关雎》乐章,音乐美妙动听,充满耳际。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是一首描绘男子对淑女深深倾慕和思念之情的诗篇。孔子对《关雎》的赞赏,不仅体现了其对音乐的深厚造诣,也显示了他对《诗经》中爱情诗篇的认可。

在这句话中,孔子用“洋洋乎盈耳哉”来形容音乐的美妙动听,充满了对音乐的赞美之情。这也反映了孔子对于音乐的重视,认为音乐能够陶冶性情,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总的来说,孔子这句话表达了他对音乐的极高评价,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诗经》中《关雎》篇章的赞赏。这句话不仅是对音乐的赞美,也是对《诗经》文化价值的肯定。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心得体会

学习“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这一句话,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美学价值。

首先,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于音乐的极高评价和深厚情感。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深入人心,唤起人们的共鸣。从太师挚开始演奏的那一刻起,到结尾演奏《关雎》乐章,孔子被那美妙动听的音乐所打动,感到愉悦和满足。这种情感的流露,让我认识到音乐对于人类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的重要性。

其次,通过这句话,我也领悟到了学习和欣赏艺术的重要性。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学习和欣赏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力量,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情操和修养。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此外,这句话还让我思考了关于学习和传承的问题。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通过学习和传承经典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的精髓。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学习“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这句话,让我深刻领悟到了音乐的美妙、艺术的价值以及学习和传承的重要性。这些体会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注重艺术修养和文化传承,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生境界。

学习“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这句话,我深感孔子对于人格修养和行为准则的严格要求。

首先,孔子提到“狂而不直”,这里的“狂”可能指的是行为放诞不羁的人,而“不直”则是指缺乏正直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行为狂放,也应该保持正直的品性,而不是偏离道德标准。这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的性格如何,都应该坚守正直的原则,不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

其次,“侗而不愿”指的是那些看似天真无知但缺乏上进心的人。孔子认为,即使一个人可能不够聪明或经验丰富,但也不能因此而缺乏进取心和努力。这提醒我们,无论我们的起点如何,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

再者,“悾悾而不信”则是指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诚恳但实际上不诚实的人。孔子强调,真正的诚实不仅仅是表面的表现,更在于内心的真诚和一致。这告诉我们,诚实是人格修养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做到言行一致,真诚待人。

最后,“吾不知之矣”表达了孔子对于上述三种行为的否定和无法理解的态度。这也表明了他对于人格修养和行为准则的坚定立场,他认为这些行为是不符合道德标准的。

通过学习这句话,我深刻认识到人格修养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努力培养正直、上进和诚实的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那些看似符合标准但实际上缺乏真正道德内涵的行为,避免被其表象所迷惑。

总之,孔子的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警示,更是对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要求。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醒,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真正的诚实和正直,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学习“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这句话,我深感孔子对于人格修养和行为准则的深刻见解,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了反思。

首先,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正直的重要性。无论我们的性格如何,行为如何狂放,我们都应该坚守正直的原则,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正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础,也是我们赢得他人尊重和信任的前提。只有保持正直,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其次,我也意识到了努力和进取的必要性。即使我们可能不够聪明或经验不足,也不能因此而放弃追求进步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努力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更高的目标。

此外,这句话还让我认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石,是建立信任和友谊的关键。我们应该做到言行一致,真诚待人,不欺骗、不虚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我发现自己有时也存在一些偏离道德标准的行为。比如,有时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有时在面对困难时选择逃避而不是积极面对。这些行为都与孔子的教导相悖。因此,我决定要更加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努力成为一个正直、进取、诚信的人。

总之,学习“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了人格修养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努力践行孔子的教导,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学习《论语》第五部分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景为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日“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学习心得。这两句讲的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第一句说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做起来还是有目标差距,第二句讲我们要具体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在工作和教学重要不厌倦和不知疲倦。

其实这里告诉我们是要端正态度,也就是说只有态度端正了,我们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才能距离圣人的要求越来越近。怎么样端正态度呢?这就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工作和教学中的疲惫,不计个人得失。在深一层次的理解这两句话,就是做人要有正确的追求和理想。所谓正确的追求,应该不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而是要体现利他,才能有内心的共荣。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刘菁

《论语》中孔子说:“读书三年并不存在做官的念头,这是难得的。”以下是我的感悟:

读书三年,不为做官,这种选择确实难得而可贵。选择成为一名教师,意味着选择了一份充满责任和奉献的职业。作为教师,我是学生的引路人、启蒙者,承担着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使命。

教师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这种成就感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同时,我也将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学习和进步,因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这也是成长和锻炼的过程。通过克服困难,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成为更加优秀的教育者。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并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光荣和值得骄傲的选择。学习《论语》心得(五)

工学院 正蒙四院 马琳

《泰伯》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通过对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或是借助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大丈夫精神的讴歌,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内心深处的基本是非原则与鲜明价值取向。

所谓的“大丈夫精神”,说到底是一种光明正大、仁慈淳厚、鲠直磊落、博大宽广的君子人格。“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人格之所以难能可贵,罕有其匹,就是因为君子是道德的表率,万民的楷模,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们是仁义的化身,社会的良心,正道的载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爲社会道德的风向标,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必定对民众的价值取向树立明确的标杆,起到深远的影响,即所谓“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那么真正的“君子人格”应该体现为什么,孔子与其弟子曾子等人,在本篇之中有着十分精辟而扼要的表述,这些表述均要言不烦,提纲挈领,切中肯綮,发人深省:

首先,君子为“仁”,能厚德载物,包容谦让。孔子表扬泰伯,认为泰伯人格高尚,无与伦比,堪称道德楷模,“可谓至德也已矣”。而泰伯之所以能达到“至德”的境界,就是能宽容,能谦让,“三以天下让”。

其次,君子睿智,能圆融豁达,进退合宜。孔子认为,君子为人处世,知道判断,懂得选择,能够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能够做到收放自如,进退合度。既不好高骛远,又不苟且阿世,凡事皆能把捏分寸,恰到好处。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人世的真秘诀。作为辅导员,要教育学生,善于摆正自己的位置,不逾越自己的本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在处世上,要善于见机行事,深谙自我保护之道,不做无谓的牺牲,不作愚蠢的选择,“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在面对问题上,要把握合理的度,“极高明而道中庸”,避免“图虚名以取实祸”。

其三,君子取“义”,能刚毅正直,勇于担当。君子睿智,但却不投机取巧;君子识度,但却不苟且附和。君子可以外圆,但一定内方;君子可以权变,但一定守经。因此,要教育学生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君子一定坚守立场,明确方向,而不会有丝毫的动摇;在根本的理想追求上,君子一定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而不会有丝毫的懈怠。正是因为千百年来,有这样勇于担当的君子之存在,有这样充沛浩然正气的君子人格之感召,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才得以承受磨难而屹立不倒,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才得以历经沧桑而生机盎然。在当下,这种君子人格尤其是需要大力加以倡导,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正气为之激扬,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之振奋。


《论语》学习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田甜

在中国古代,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他的教诲和思想至今仍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自己天赋德行的自信,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定态度。紧接着他又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居二三子者,是丘也。”这里孔子强调自己没有隐瞒学生,没有不在学生们面前做的事情,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要求,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期待。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们的职责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这两句话中汲取智慧,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工作中。

我们要有自信。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意味着他相信自己具有天赋的德行。作为辅导员,我们也要相信自己具备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能力。这种自信来源于我们的知识、经验和专业素养。只有自信,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展现出坚定的态度,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我们要坦诚。孔子说“吾无隐乎尔”,意味着他没有向学生隐瞒任何东西。作为辅导员,我们要坦诚地面对学生,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真诚地关心他们,给予他们建议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与学生的真诚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支持。

我们要以身作则。孔子说“吾无行而不与居二三子者”,意味着他没有不在学生面前做的事情。作为辅导员,我们要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我们要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正直、勤奋、自律的品质,让他们看到我们的努力和付出。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孔子强调“是丘也”,意味着他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作为辅导员,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学术成绩,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地帮助学生,让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取得进步。

从孔子的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汲取到自信、坦诚、以身作则和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诲。将这些品质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就能更好地履行辅导员的职责,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和敬畏之心,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学术、心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取得进步。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之二

正蒙四院第三组 王存立

本周三下午我们正蒙四院第三小组集中学习了《论语》述而篇;晚上又参加了正蒙四院组织的大组集体学习分享会。通过学习和聆听正蒙导师们分享的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在这句话中,孔子回答的非常干脆,说鲁昭公“知礼”。这主要是出于孔子对于礼的理解,首先孔子当然要维护自己国君的尊严,其次,孔子也有“为尊者讳”的思想。所以孔子毫不犹豫说鲁昭公知礼。但是事实上,孔子心里很明白,鲁昭公当然有很多不知礼的地方,但他怎能当着陈国官员的面讲自己的国君不知礼呢?这本身就是一种违背礼的行为,违背礼的言语,不过孔子一定要说自己的国君知礼,宁愿自己背负一个非君子之名,也不能妄议自己的国君。我们回顾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人经常非议自己的领导,讲领导的坏话。更有甚者,当着别人的面说自己父母的不好,说父母有怎样的缺点,有什么样的脾气,父母做了哪些不好的事情;还有当着朋友的面讲其他朋友的不好。我们讲其他人不好的时候,别人听到了会是一种什么感受呢?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一个人说他父母的不好,那他本人就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吗?如果一个朋友当着我们的面去讲他人的不好,我们觉得他会是一位很讲诚信的人吗?我们会不会担心他当着别人的面也会讲我们的不好。如果一个人当着我们的面总是去讲他领导的不好,我们会觉得他是一位忠诚之人吗?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事情,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去做的。我们这样做实在是把自己置于不仁不义之地,只是我们自己看不明白而已。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格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句话告诫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不要认为去吐槽身边的人,吐槽领导,说父母的不是,说我们身边的人的不好,会显得我们自己是一个正直的人,我认为实则是不仁不义。我们一定要学习孔子勇于担当的精神,宁愿自己背负一个非君子的骂名,也要维护自己国君的尊严。敢于担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品质,责任担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而且更要有负责担当的底气。老师就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只有自己行得正、做得端,才有底气去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学习《论语》前7章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王建斌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述而篇第七》,这部分内容不仅展示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也为当代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学习过程中,我对孔子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精神鼓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和毅力,不断追求进步。作为学生工作者,我深感这种精神在思想工作中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习《论语·述而篇第七》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用爱心和耐心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们还需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论语》第七章7.17章节至第八章8.20章节学习心得

工学院正蒙四院  王静

最近一周,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第七章7.17章节至第八章8.20章节的内容,这些章节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我的教师工作产生了诸多共鸣。作为一名高校专任教师,我主要负责教授结构力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同时兼任正蒙导师,负责学生宿舍的卫生管理和心理健康关注。这次学习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七章7.17章节中,孔子提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应当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我也应该引导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避免犯下大错。

第八章8.20章节中,孔子对舜、武王时期的贤才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这启发我,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出具备高尚品德和卓越能力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作为正蒙导师,我负责学生宿舍的卫生管理和心理健康关注。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受其中关于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的启示。我引导学生将宿舍视为一个小的社会缩影,通过维护宿舍卫生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同时,我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论语》中的智慧对于我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雍也篇》

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王其菲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和行动的记录,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雍也篇是其中的一部分,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关于修养和教育的对话。作为一名大学心理老师,我在阅读《论语》雍也篇时,深受启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强调了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要做到“不患寡而患不均”,即不要为自己的贫富而忧虑,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均衡和完善。这与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需要通过自我认知、情感调节、社交技能等多方面的修养来实现,而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在我作为一名大学心理老师的工作中,我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教育水平,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孔子在《论语》中的言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了修养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实现自我价值。

此外,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还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样的观点,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心理老师,我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而这需要我不断提升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情商,以更好地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和共鸣。

总的来说,《论语》雍也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大学心理老师,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教育水平,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同时,我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情商,以更好地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和共鸣。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学习《论语》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魏建强

本周正蒙四院《论语》学习了第七篇和第八篇的部分。第七篇述而篇中遇到了已经大家经常说的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从表面意思看,说的是“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这里的小人不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坏人”,而是指修养还不到位的人,德行还不够的人。联系到我们的职业,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向“君子”看齐,要有君子的品德,不能想的太多,私利太重,患得患失,那样才会得不偿失。

在生活中,谁没有遇到过烦恼,小到丢东西,大到人生遇到挫折,处于逆境过程中,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解放自我,做到真诚待人,认真做事。这样我们才能内心坦然,无愧于心,才能快速的回到正轨上来。

2024.4.22  论语学习心得  杨强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得的人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观点,给我们带来以下几点学习感悟:

1. 谦虚的学习态度:孔子表明自己并非天生就懂得一切,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和追求来获得知识。这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追求进步。

2. 对古代文化的重视:好古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智慧的尊重与欣赏。这意味着我们应该珍视历史文化遗产,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3. 勤奋和努力:敏以求之强调了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需要付出努力和勤奋。

4. 持续学习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渴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5. 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可以通过研究古代文化、阅读经典著作等方式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总之,这句话鼓励我们以谦虚、勤奋的态度,通过学习古代文化等多种途径,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杨婷
 本周具体学习了,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对这句话联系生活对此的感悟和看法。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养人们的仁德。

一个社会的稳定,校园的稳定,宿舍的稳定就需要学生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职责,认真学习,读书,在校园里做好自己,走入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这样走入社会才能让父母老有所养,孩子幼有所依,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繁荣。

学习《论语》第七到八章心得体会

工学院  杨燕子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承载着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与思想。在阅读《论语》的泰伯篇时,我深感古人的智慧如同浩瀚星空中的熠熠繁星,为我们指引前行的路。尽管历经悠悠的时间长河,这些智慧依然散发着睿智的光芒,皎洁而温润。

泰伯篇中,孔子对于“道”与“德”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孔子认为,为人之道在于“义”,即按仁的要求判断人道的标准,承担合理责任。这种“义”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承担责任。

同时,提到的“礼”也让我深思。孔子认为,“礼”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秩序和规范,并调节至合适程度。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礼”的核心价值依然不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还体会到了孔子的教育观。孔子强调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启发式教育。这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力量,实现知行合一。

总的来说,阅读《论语》让我收获颇丰。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思想,也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孔子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儒家经典,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努力。

这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仁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将仁的思想融入教学的决心。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用心去学,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有仁心、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述而篇及泰伯篇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于洋

4月17日,我们主要学习了《论语》述而篇及泰伯篇部分内容。我解读的内容中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使我受益匪浅。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是孔子关于谦虚和学习态度的一种表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句话意味着,即使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能力,也应该向那些看似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独特的见解和知识。同样,知识丰富的人也应该向知识相对较少的人提问,因为这样可以拓宽思路,获取更多的信息。

“有若无,实若虚”:这里强调的是一种谦虚的态度。即使一个人有真才实学,也应该表现得像没有一样;即使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应该保持一种虚心的状态。这样的态度有助于个人不断进步,避免骄傲自满。

“犯而不校”:当别人冒犯或侵犯我们时,我们应该保持宽容和谅解,而不是去计较或报复。这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和处世智慧。

总体来说,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关于谦虚、好学和宽容的理念。这些品质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我们更应该保持一种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充实自己要看到学生身上的可取之处,不仅要敢于不耻下问,同样要勇于不耻下问,丰富自己知识和技能同时以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论语》第7、8章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张洪波

学习了论语第7章,其中: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大致意思是:互乡这个地方人,是很难于讲话的;孔子接见一少年,学生感到不理解。孔子就对学生讲:“我赞许他的进步,不赞许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人改错误求进步,应看它的干净面,别抓污点而不放。”

由此我也在思考:教育我们的学生,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进行之中,学生当中,难免有个别学生对我们的工作有所抵触,对正蒙工作的不配合、不理解,难于与老师沟通,也不愿与我们交流心得,对学校的老师总有防备之心,这也是正常的,也应理解学生。在当今社会太复杂了,学生有防范之心也是正常的,那是自我保护的体现。

我应向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学习,不要总带有色眼镜去看待我们的学生,给学生定性;只要是虚心求教的学生,都会给予尊重、鼓励和指点,这也是仁的应有之义;我应该更正自己对教育学生的态度,应有度量,教育学生时,若之前学生会犯一点错误,现在即使有了好的表现,却仍不以为然,我们就不可能与学生真正的做朋友。那么我在看望学生时,应多为学生着想,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一些事情,多看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多为学生解决些学生学业和生活上的困难,多表扬和鼓励学生的长处,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德行和人格培养。


学习《论语》第七章7.17-第八章8.20章节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张媛媛

本周研读了《论语》第七章7.17章节到第八章8.20章节的内容,通过内容的学习,有以下感悟。

第七章,尤其是7.17章节,主要讨论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不仅是对学习者的要求,也是对教育者的期望。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不断充实自己。同时,当我们传授知识时,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人的疑惑。

进入第八章,我更加感受到孔子对于仁德的重视。他提到“仁者先难而后获”,这告诉我们,真正的仁者总是愿意在面对困难时挺身而出,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利益。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勇气和担当,为社会做出贡献。

8.20章节则进一步强调了言行的重要性。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其品德的直接体现。只有言行一致,忠诚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反之,如果言行不一,虚伪欺诈,即使在自己的家乡也难以立足。

《论语》第七章与第八章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们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更提升了我的人生境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赵启雄

本周根据学习安排,我深入学习了:“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以及“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两句话对于我们正蒙导师的角色和职责有着深远的启示。

让我们解读第一句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这里提到了自己想要多活几年以便学习《易经》,他认为这样可以避免犯重大的错误。对于正蒙导师来说,这段话提醒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作为正蒙导师,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避免在学习生涯中走弯路。

接下来,第二句话中提到的“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强调了他推崇的经典著作和礼仪规范。在这里,“诗”指的是《诗经》,“书”指的是《尚书》。这些经典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们包含了道德、哲学、历史等丰富的内容,是古代士人必须学习的基础知识。而“执礼”则是指遵循礼仪规范,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对于正蒙导师而言,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不仅要了解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人文社科等领域的知识,以便能够在不同场合下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指导。

结合上述两句孔子的话,我们作为正蒙导师应该从中领悟到以下几点:

1. 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正如孔子所说,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以便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服务学生。这种学习精神应该是持续的,而不是仅限于某个阶段。

2. 广泛知识的积累:作为正蒙导师,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不仅仅局限于自己专业的领域,而是要涉猎更多的知识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这样可以使我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

孔子的这两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正蒙导师的方向。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广泛的知识面,重视传统文化,以及培养良好的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履行正蒙导师的职责,帮助学生在大学这个人生阶段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不仅是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