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藤信学校中小学部2024春季第五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4-19

中小学及幼儿园第五周心得分享2



《论语·先进》读书心得

Hannah
 近日,我在学习阅读《论语·先进》这一章节,其中关于季路问事鬼神的对话,让我深思不已。这段对话不仅是对生死、鬼神之事的探讨,更是对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的深刻阐述。
在季路向孔子请教如何祭祀鬼神时,孔子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地指向了人际关系。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句话让我认识到,在我们追求与超自然力量的沟通之前,更应该关注的是与现实生活中人的相处。作为教师,我时常思考如何更好地与孩子们沟通,如何以诚敬之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幼儿园里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孔子的这句话提醒我,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以身作则,教会孩子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以诚待人。
当季路进一步追问人死后的事情时,孔子又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我们往往过于关注未知的未来和遥不可及的死后世界,而忽视了眼前的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珍惜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光,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与欢乐的学习环境。未来的事情我们无法预知,但我们可以把握现在,用爱和智慧去引导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幼儿园里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通过这段对话,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智慧。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季路关于鬼神和死亡的问题,而是用富有哲理的话语引导季路去思考生活的真谛。这也让我想到,在教育孩子们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关注表面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孩子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这次阅读《论语·先进》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生死、鬼神之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对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孔子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教学工作中,用爱和智慧去引导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幼儿园里度过一个快乐而充实的童年。


大学》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210组白芳芳

今天聆听了董事长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学习《大学》的解读,本原儒学学习践行与校园文化,本原儒学经典的学习构想,幸福七方志愿者期待,朱熹谈“四书”阅读次序等细致讲解后,当我再一次翻开《大学》这本书时,我的心态变得不一样了,心中满是期待和好奇。这部被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自汉代以来就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教材,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哲学著作。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感其中蕴含的丰富智慧,也让我

对生活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学习过程中,我首先被书中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所吸引。它们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儒家对于人生和社会的基本看法。我逐渐理解到,要想成为一个有德的人,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进步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也遇到了不少挑战。比如,如何理解“诚意”这一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概念?又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所

倡导的伦理道德?这些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学习过程中,我深感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关注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关注社会的和谐与公正。通过学习,我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支持与培养。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一个现代人,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家

庭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这次学习让我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我深知,要想成为一个有德、有才、有责任的人,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儒家文化的智

慧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

展望未来,我计划继续深入学习儒家文化,探索其中的更多智慧。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与生活中,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在儒家文化的指引下,

我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8组白珊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周朝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育。射箭是六艺之一,通过练习这种技艺来修养自身品德,学习他人品德。射箭是表现君子风度的技艺比赛,只注重射中目标,不要求一定要贯穿箭靶,因为每个人臂力不同,如果计较力气的大小,那就失去了比赛的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更加要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立德树人。从自身出发,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颗心正是我们无私的爱心,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孩子们的情况不同,学习状态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我们要能够因材施教,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能以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对舜和武王时代的舞乐的评价,其中提到了“尽美”和“尽善”的概念。从音乐的角度来看,“美”是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美感和审美价值,而“善”则是指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完善程度。

对于舜时代的舞乐,《韶》被孔子评价为“尽美矣,又尽善也”,意味着这种音乐不仅在美感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在内容和完善程度上也是非常出色的。这类音乐作品令人赏心悦目,也能够充分表达作品的意境和情感。而对于武王时代的舞乐,《武》被孔子评价为“尽美矣,未尽善也”,说明这种音乐在美感上虽然达到了高度,但在内容和完善程度上却还有所欠缺。这可能意味着这种音乐作品在形式和技巧上很出色,但在表达深层意义和情感方面还有待提升。

音乐重在和谐,和谐即是美。但是,音乐除了美之外,更应该追求道德心灵的善。唯有尽善尽美,才彰显音乐的最高境界。完成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要精湛的技巧,更要注重表达作品内涵和深度,这样才能真正打动人心。音乐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是落实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应将德育作为思考的首要课题,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引导学生感悟总结,促进全面发展。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525组卞成林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也是出自孔子的《论语·八佾》。它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对他来说,礼仪和音乐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在这里将仁、礼、乐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爱和帮助的基础。而礼和乐则是人们外在的表现,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么无论他如何遵守礼仪,或者如何欣赏音乐,都无法真正理解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他也非常重视仁的培养。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修养。他提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体现了孔子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和关爱。

总的来说,孔子的仁爱之心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关爱为基础的思想。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教导,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仁爱、智慧和包容的典范。这种仁爱之心不仅对于个人修养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强调仁爱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仁爱是人的基本道德情感和要求,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和帮助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一个人才能真正理解并欣赏各种艺术形式,包括音乐。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


《论语》学习心得 3

部门:中小学7班37组蔡晓丽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夫子说问得好!这里讲的礼注重根本。如果是奢侈、奢华,那往往就变成务虚、形式化,而那分诚敬的心就失掉了。譬如说祭祀的祭礼,祭神如神在,那要有十分的诚敬心,这是礼的根本。如果只是摆出很多祭品,搞得非常的富丽堂皇,祭品也是多种多样,搞得非常热闹奢华,这就把诚敬心给失掉了,这就失掉了根本。倒不如宁愿节俭一点,节俭还不至于把诚敬心失掉,还可以得到礼之根本。

整个《论语》八佾篇都与礼仪相关,但是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我先前认识的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其实是非常广泛的,它甚至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这多少颠覆了之前我浅薄的认知,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之旅有了新的期待。

曾经报纸上登了一个例子,说有两兄弟对他母亲非常不好,自己挣了钱都不供养自己的母亲。后来迫于舆论的压力,每个月一人拿出五块钱供养他的母亲。结果母亲最后因为营养不足,等于是饿死了。饿死之后,这兄弟两家每人拿出五千块钱,给他母亲办丧礼,办得热热闹闹,好像都要让别人都知道他俩是孝子,你看母亲死了之后办的这个丧礼多么排场。这是什么?没有礼的根本,这叫大不孝。还用这些礼节来装潢自己,既不孝又虚伪。所以评论里有一句话讲他们,说:"母亲生前不孝,死了乱叫。"

自从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一样纳入法定假日,多少人不顾路途拥堵,匆匆赶路,回乡祭祖。待到砍枝锄草、翻沟培土,隐没在树林间的旧坟顿然一新。此时,家族代表人物以极其神圣的表情,摆上祭品,铺上麻纸,点燃纸钱,引导族亲们相继跪拜,请祖先保佑。如果在祭祀祖先时只是摆出很多祭品,搞得非常的富丽堂皇,祭品也是多种多样,搞得非常热闹奢华,这就把诚敬心给失掉了,这也就失掉了根本。

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因为只顾及形式而在做事的时候一味地去进行敷衍,而是应该去思考形式背后所存在深刻的内涵。因为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要不要宰杀羊来祭祀,他只是强调我更看重的是礼仪。既回答了子贡的疑问,又把形式和实质的关系论述了一遍,让人颇有豁然开朗之感。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既是古人曾经的遗憾,也是留给今人的警示。慎终追远,归宗溯祖。只有不忘追寻生命之源,才能真正读懂“百善孝为先”的道理、真正涵养出安身立命的家国情怀。



《论语》学习心得(5

中小学6班30组曹蕾

本周我们自学了论语中的八佾篇,主要记述了孔子关于“礼”的一些观点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孔子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封建社会中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通篇都讲的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

总之,礼者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我们要求做到:“尊重”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遵守”同时又要保持自尊;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适度”。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自律”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大学》学习心得(3

中小学317组 曹婉妮

在阅读第三篇时,我深感孔子的教诲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以下是我学习第三篇的心得:
   君子品格:孔子提倡的“君子”品格,包括仁、礼、智、义、信等。在我看来,这些品格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作为一个具有君子品格的人,我们应该时刻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学习态度: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不断虚心求教,努力提升自己。他还提倡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学习态度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仁爱之心:孔子提倡的仁爱之心,是指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关注弱势群体,为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处世之道:孔子提倡的处世之道,包括慎言、节欲、宽容等。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以求实现社会和谐。

学习方法: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不断虚心求教,努力提升自己。他还提倡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学习态度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个人修养: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他提倡人们应该注重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品质的人。
   总之,《论语》第三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深刻领悟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将孔子的教诲融入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为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19组曹晓茹


本周阅读《论语•八佾篇第三》,说老实话,有些难。

《论语•八佾篇第三》主要记录了孔子对于“礼”的论述,以及他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礼的践行和推崇。通过这一篇章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孔子对于礼的敬重,也认识到了礼在人际交往、社会和谐中的重要地位。

开篇,孔子便谈到了“礼”与“乐”的关系。他认为,礼是规范行为的外在形式,而乐则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礼与乐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儒家的道德体系。这让我明白,礼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情感的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礼与乐的平衡,既要遵守社会规范,又要保持内心的和谐与愉悦。

孔子在《八佾篇》中多次强调了对“礼”的尊崇。他批评了那些僭越礼制的行为,认为这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同时,他也提倡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礼制,以礼待人、以礼处事。这种对礼的尊崇和践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与“礼”的紧密结合。仁是内心的善良与关爱,而礼则是将这种善良与关爱付诸行动的具体方式。

此外,《八佾篇》还涉及了祭祀、丧礼等重要的礼仪活动。孔子强调了在这些活动中应该遵循的礼制和规范,认为这是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的重要方式。这让我认识到,礼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信仰表达的方式。通过参与和尊重这些礼仪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疑问。例如,孔子对于某些礼制的具体规定似乎与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引发了我对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的思考。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是跨越时空的,它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根据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儒家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对《诗经》首篇《关雎》的高度评价。它不仅仅是对《关雎》这首诗情感表达方式的概括,更是孔子儒家思想中对于情感表达适度原则的体现。

首先,“乐而不淫”意味着诗中的快乐情感是适度的,不会过分放纵。在《关雎》中,诗人表达了对美好女子的喜爱和追求,这种情感虽然充满了喜悦和期待,但并没有过度泛滥,而是保持了一种适度的节制。这种情感表达的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又避免了纵欲或放荡的倾向。

其次,“哀而不伤”则指诗中的哀伤情感是深沉的,但不会过于悲痛或伤害人的心灵。在《关雎》中,诗人虽然表达了因追求不到心爱女子而产生的哀愁,但这种哀愁并没有过分渲染,而是以一种深沉而内敛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情感表达的方式,既传达了诗人对爱情失落的哀愁,又避免了过度的悲痛或绝望,体现了情感表达的节制和修养。

孔子的这一评价,体现了他对情感表达中度的把握和理解。他认为,无论是快乐还是哀伤,都应该有所节制,不能过度放纵或沉溺其中。这种中度的情感表达方式,既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又能够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握好情感的尺度,避免过度放纵或沉溺于某种情感中。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话不仅是对《关雎》这首诗的精准评价,更是孔子儒家思想中对于情感表达适度原则的体现。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情感,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中度的态度,既不过分放纵也不过分压抑,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修养和社会和谐。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思想中“礼”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规范行为的准则,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情感的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礼的践行和传承,以礼待人、以礼处事,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论语•八佾篇第三》的学习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深入学习儒家思想,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524组陈诚

《大学》最后一章,内容还是蛮多的,分析总结出来,可以用五大部分来说。

先来讲一个词,“絜矩之道”(xié jǔ zhīdào),它的意思就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处理法则,要以己度人为准则,其实就是需要自己内心公平中正,做事要中庸合德。

君子有絜矩之道,我们都知道什么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在治国平天下上,就变成了“以身作则”为重点了。我们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做治国平天下的事,这些都是遥不可及的东西,那么完全可以把它放进齐家来说,也可以把它的精髓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大多数的人都像野草一样,风决定了草的倒向。例如,我们常说的“跟风”就是这个意思。一个家庭有家风,一个班级有班风,一个社会有民风,一个国家有国风。如果能理解风和草的关系,就很好理解“世道人心,上行下效”的意思了。

当政者,当权者,家长,总之就是任何带有管理者意味的人,他的德行就好像一阵风,下面老百姓、下属、家庭成员的德行就如同是草,毫无疑问,风吹到草上,草必然会随着风而倾倒。提倡什么,懂道理的就会跟着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身作则,就能起到根本作用。所以,无论你是干什么的,一定要懂得“絜矩之道”。

人心,民心,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我们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无论做什么,失去人心或者失去民心都是不行的。古人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是忽视了人心所向的,忽视了民心向背的,都会导致大问题的出现,最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受苦的都是老百姓。所以,不管处在什么地位,得心者事成,失心者事败。

德行至关重要,古人讲究“德本财末”,这是在说治理的根本所在。尽管儒学所提倡的治国方略中包含了“先富后教”等等很多强调经济基础的学说,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必须注重精神修养而轻视物质的聚敛,永远把崇尚德行修养放在突出的部位。

在任何管理上,都离不开用人的问题,这里不说用人方法,单说人的德与才,有德行的人,即便没有大才,只要心胸宽广,有容人的度量,就可以委以重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你办事,我放心。”相反,一个嫉贤妒能,心胸狭隘的人,怎么能放心使用呢?这样的人百害而无一利,决不能任用这样的人。

“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就是在这方面告诫我们,作为参与管理的人,必须要有识人用人的本领。

最后,在利与义的问题上,不能把利益作为根本,而应该把仁义作为根本。生财之道是要有大道的,这个大道就是用正确的方法或者正确的途径。多生产,少消费,多勤奋,少或者杜绝奢侈。这样财富才会越积累越多,这就是生财之道里面的大道。

有钱的时候要多做善事做好事,一定要懂得仁爱。一个人,不管你是谁有钱还是没有钱,也不管你是有地位没有地位,忠诚信义就能受到人们的喜欢和爱戴,有忠诚信义的人,也会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相反,骄奢放纵,必然会受到人们的厌恶,久而久之,也会失去所拥有的一切。

《大学》第十一章,就是总结,文章就是诠释“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第一就是君子有絜矩之道;第二说的是民心最为重要;第三讲得是德行,品德为根本,钱财是末节;第四,对于君主来说,“亲贤人君子,远离恶人”;第五,国家不能将利益作为根本,要用仁义作为根本。

我们不去考虑怎么去治国平天下,只需要学习作为一个人,一个君子的所作所为就可以了。治国平天下对于我们来说,题目实在是太大了,讲起来也空洞无物。但是,做人总是要学习的,毕竟我们就是生活在家庭、单位和国家里,家国情怀是要有的。治国平天下可能用不上,但是修身齐家完全能用得着。












《论语》学习心得(3

小学316组陈静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论语》不仅能够让我们深入了解儒家文化和哲学,还能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道德的指引。

首先,从《论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于“仁”的重视。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最高德行,体现在爱人、宽容、公正等方面。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爱之心,关爱他人,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社会状态。

其次,《论语》中强调的“礼”也是其核心思想之一。孔子提倡“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基础。在现代社会,虽然礼的形式有所变化,但其精神内核——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维护和谐——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者,《论语》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乐于教导他人,传承知识和智慧。

此外,《论语》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见解,这些思想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孔子的一些观点,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也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智慧。

最后,阅读《论语》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其文字简练而富有深意,读来令人回味无穷。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论语》不仅是一部古代的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人生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如何学习、如何处事,对于提升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11组陈凌云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论语》每一篇的编排好像并没有一定的主题,虽然有一些内容大致相近的东西会放在一起,比如说第二篇里面有关“孝”的好几章内容就放在一起。但是从整个篇章来看,好像又看不出来这一章里面的主题是什么,这与我们现代人的编辑思路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也因为如此,我们现在有些人甚至在想,能不能根据《论语》所谈论的主题,把它分类编排呢?还真有人做过这样的事儿。为什么他可以做这个事儿?就是因为《论语》的编法还真的好像没有一定之规。

但是在第三篇里,我们看得出来,它里面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三个字,或者说三个概念:一个是“礼”,一个是“乐”,一个是“仁”。第三篇第二章是骂三桓违背《周礼》,在家里面祭祖的时候,竟然用天子的音乐来祭祖。本章两句话,它把本篇的三个关键的主题都讲到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一个人为人却不懂仁德,那么行礼又能怎么样?一个人做人而不懂仁德,他又能如何去听乐?

从这一章很明显看得出来,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的东西,人类心中的这个仁德才是人的根本性的东西。而外在的礼仪和制度是人类心中的仁德的体现,礼乐的功能是要涵养人类心中的仁德。如果一个人内心已经没有了仁德,这些外在的形式也不过是装装样子罢了。

孔子讲的当然是一般的原则,实际上这还是在骂三桓。三桓好像很重视这个礼,他们如果不重视,怎么能够把天子之礼放到自己家里去呢?他们之所以借用天子之礼来祭祀自己的祖宗,显然是认为这种礼还是很重要的,也表明他们也认为这个乐是重要的。现在,季孙氏“八佾舞于庭”,三桓“三家者以《雍》彻”,他们这个“礼乐”,虽然都做了,但是这样恰恰证明,他们心中是没有仁的。如果他们心中有仁,怎么可能违背周公的制度,怎么忍心如此对待传统文化,怎么忍心如此侮辱和轻贱鲁昭公呢?显然,三桓的礼乐和仁德之间不但不是内外和谐的,恰恰表现出内外的一种矛盾。

所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骂的就是三桓。三桓这些人心中不仁,他们有礼又能怎么样?他们不仁,有乐又能怎么样?他们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祭自己的祖宗,如果他们的祖宗在天有灵,能接受他们的这种祭祀吗?

说到这里,我们来看看第三篇第四章内容: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本源,孔子说:“你能这样问,很了不起。举行礼仪,与其奢侈浪费,不如朴素节俭;办丧事,与其礼仪周到,不如悲伤哀痛。”解释一下,林放,姓林,名放,字子上,鲁国人。南朝梁皇侃所撰《论语义疏·自序》引《古史考》说,孔子弟子见于《论语》者三十人,其中包括林放。“林放问礼之本”,孔子首先表扬他“大哉问”。什么叫“大哉问”呢?意思是你这个问题问得有水平呢。

为什么这个问题有水平?我们看到的礼是一些形式,是一些礼仪,是一些礼数,是一些礼节。但是,礼为什么要有这些礼数、礼节呢?因为这些礼仪、礼节和礼数的背后有着一种价值,这种价值才是礼的本。所以,林放能够透过形式去追求礼的价值,去追求礼的功能,去追求周公设置周礼的最初动机,说明他是一个直探本源的人、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所以,孔子表扬他。

孔子接着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你看,有的人奢侈浪费,让礼仪显得很夸张、很豪华,但是这种夸张、豪华、炫耀恰恰违背了礼的本质。所以,孔子说:“宁俭。”办丧事“与其易也,宁戚”,这个“易”就是指严格地、周到地按照礼节来办事,一丝不苟,一个环节也没有欠缺。孔子说,与其这样,那还不如有真诚的悲伤。当然,我们说礼仪的规范、周到是没问题的,但是假如你在严守礼仪的同时,内心并没有更多的悲伤,二者相权,还不如因为悲伤而疏忽了某些礼节。

《礼记·檀弓上》记载了子路说的一段话:“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这个话讲得比《论语》的第三篇第四章全面一点。我把它翻译一下,子路是这么说的:“我曾经听老师说:‘在举行丧礼的时候,与其哀伤不足而礼节有余,那还不如礼节不够,但是哀伤过度。祭祀的时候,与其恭敬不足,而礼品有余,还不如礼品不足,而恭敬有余。’”

我们稍微总结一下,第三篇第三章和第三篇第四章都在讲礼,同时也讲到了仁,而且“林放问礼之本”,“礼之本”三个字可以看成上述两章内容的核心。礼的本是什么?是仁。外在的一切周到的礼仪和音乐,它最终都出自我们内心的仁爱。如果没有仁爱,徒有一些花架子,那么这一切也就没有意义了。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小学3班18组 姓名:陈梦雅

在孔子的学说里,“仁’是核心思想和终极的追求,其核心要义是“仁者爱人”。而要得到这个仁。达到”仁”的境界,不仅需要内心的体验,更需要投身现实。当然,不论是思想还是在行动,都必须有个出发点,而有子的这段话,则明确指出,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换句话说,就是从孝悌这个根本点出发,推而广之,就能成为仁人君子。 “仁”是爱的哲学,同样,“孝”也是爱的哲学,是一种感恩回报的爱。父母生儿有女,你可以说那是繁行后代的生物本能使然。但是,作为父母,通常会养育照顾子女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付出的情感、心血和财富理应得到回报。当父母年老体衰的时候,子女回过来照料他们,是理所应当的。不仅如此,古人还给这种回报一个好名声一一孝。这种互惠互利的内在精神就是孝道,一个人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连这点感情和回报都没有,那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者,古人把这种人列为禽兽,认为他不配称作人。那么什么是“弟”呢?“弟”就是“悌”,是指兄弟姊妹之间的友爱。这种友爱情感,不仅仅存在于兄弟、姐妹之间,也可以推广到朋友之间,泛化为一种高尚的社会友情。 在有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当他走向社会后,就会尊重上级,优待朋友同事,能以自己的行为促进人际的和谐,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子此言,深得孔子“孝道”大意。他认为,真正具有“孝悌”精神的人,在待人处世上多怀有深厚的情感,这样的人,是不喜欢冒犯上司,也不愿祸害同事的。 关于“孝悌”的意义,有子是从两个角度阐述的。第一说的是“孝悌”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有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的亲人,才能将这种爱推及他人,由爱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推广到爱一切人。这样,很自然地就把个人的修养与维系社会稳定连接起来。关于如何维持社会的稳定,保障人类社会的延续,古往今来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大难题。历史上许多彪炳史册的辉煌文明、威名赫赫的大帝国最终走向灭亡,起因多半是社会秩序的崩坏。现代世界,各国依然面临这个严峻的问题。实践证明,儒家这种立足于家庭和睦,进而促使社会稳定的思路是积极而有效的。自从汉代以来,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奉行以孝治天下的社会政策,这便是中国社会历五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其所依据的理论,正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倡导的这种孝道。在这里,儒家是按照为人孝悌——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稳定这样的思路推演的。

《论语》学习心得(5

中学15组陈苏红

论语第三篇主要讲孔子谈论礼乐。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喜欢与人相争的。就算在行射礼时,也要先互相作揖行礼,然后升堂射箭。射完后,又相互作揖走下堂,最后胜的人再向败的人作揖并升堂饮酒,这样的竞争也算是君子之争啊。”这里主要启示做人要谦虚,要做谦虚的君子。谦虚为怀的君子,基本上不会跟人家竞争。因为有竞争就必然分出胜负高低,不可能不伤害彼此的感情。我们把不争之争,当做一种生活艺术,用不争来争,当然比公然竞争,要来得高明。不争之争,意思是自己不断充实,增强实力,就不怕别人来竞争。换句话说,多同自己竞争,要求自己一天比一天更精进。实在要争,非争不可的时候,保持君子风度,在比赛过程和结果分出胜负,都应该谦虚有礼,丝毫没有志得意满的骄傲样子,以免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

如果联系到日常的教学中,就是需要我们启示并去引导学生,多看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多与自己进行比较和竞争。只要自己比前一个阶段有成长变化。不管是性格、品行、生活、成绩等各方面,只要有进步变化就是好的。不要局限于与他人做比较。总是和他人作比较,会产生多余的压力和负担。如果不能正常调节的时候,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个时候竞争、比较就是负面的了。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论语》学习心得(3)

德育处5班26组陈曦

这周我们学习的是《论语》八佾篇,八佾篇通篇主要是反映了孔子对于礼仪的态度,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在我的理解中,孔子认为,如果说孝悌是道德的核心基础,那么礼就是孔子想要建立起来维护道德的规范,必须遵守。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孔子认为周王朝的衰落正是由于礼乐崩坏。周幽王不尊礼法,废嫡立庶,导致二王并立。其后周哥王东迁,诸侯不再朝见周医子。到后来周桓王罚郑失败以致周郑交质,这些都是因为礼乐崩坏,君不君臣不臣。到孔子的时候,鲁国出现了"三桓"三大权臣(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这三个大家族以下犯上,完全架空了鲁国公室。孔子预感到如果继续下去的话,不仅鲁国,整个周朝都会因此而亡。因此孔子十分看重礼,强调"克已复礼",遵守周朝的礼制。所以当他看到季孙氏用天子的规格奏乐的时候,就认为这些他们都敢去做,还有什么是他们不敢做的,指他们将来敢于弑君。

孔子对于季氏的行为感到痛心疾首,这不仅是因为僭越礼制,更是因为这种行为反映了对社会责任和担当的缺失。我们应该有上孝下慈的心态,对社会负责,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一切。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734组陈艳

八佾,出自《论语》的内容,八佾篇属于第三个篇章,包括26章节。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在学习《论语》的八佾篇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感悟,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八佾篇主要讨论了礼乐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对于礼乐的独特见解。孔子认为,礼乐是社会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的重要手段。通过礼乐,人们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品德,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礼乐制度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对于礼乐的敬畏和推崇。孔子强调,礼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真正的礼,应该源于内心的真诚和尊重,而不是外在的虚伪和做作。这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以真诚、尊重、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礼的精神。

同时,八佾篇也引发了我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在快节奏、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往往容易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然而,正是这些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风貌。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此外,学习八佾篇还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时,我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容易放弃和妥协。而孔子所倡导的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正是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需要学习和实践的。具体而言,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首先,我会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品质,以真诚、尊重、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其次,我会更加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最后,我会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

总的来说,学习《论语》的八佾篇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礼乐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儒家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中小学15组陈银银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今天学习论语过程中,我有如下学习心得: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一个人一点都不仁,就跟仁一点不沾边,也没有追求,那你要礼仪、去学礼仪有什么用?你讲那么多礼仪也是没用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或者不追求任何的仁爱、仁德,那你要这个乐有什么用呢?所以,儒家讲“仁爱”,“任”是一个人的根本,他的出发点。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他再彬彬有礼表现谦和,那也只是“道貌岸然”而已。

习近平说我们作为老师要做“四有”教师,其中一个就是要有“仁爱之心”。这个“仁”看不见,但是它起到内核的作用。一个老师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他表现得再怎么为孩子好,孩子也无法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关心。所以,孔子这句话对老师来说很重要。

现代社会节奏快,不同年龄段人们各有各的烦恼、焦虑,包括学生也一样。我们经常能在新闻里面看到学生之间“校园欺凌”类似案件,我想,这是缺失“仁爱”之心的吧!我们教给孩子科学文化知识,但他缺乏“仁爱”之心,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了,只能教出来麻木的“空心人”。所以,教会孩子“仁”特别重要,内心有“仁”,孩子才能做到善待万物、善待自己,也能避免“校园欺凌”、“自杀”、“弑母”这类极端事件了。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7班34组邓珺

今天学习了《论语》为八佾篇第三,这篇主要围绕礼乐进行阐释的。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礼乐的根基是仁义。

其次:礼乐的标准是不越矩,如:宁俭勿奢,宁戚勿易,“射不主皮,为力不不同科,古之道也”,“君使臣以礼,臣事群以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居上而宽、为礼而敬、临丧而哀;是须至诚,如:“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事君尽礼,人以为馅也”;须谦虚,如:“入太庙,每事问”;又是须做好当下的每件事,如:“民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总之就是礼乐的衡量标准就是事情本身应该有的样子,是从心出发本真的体现,是内化于心而外化于形的展现,做事不越矩,要懂规矩,要懂分寸,要得体,而做到知礼守礼就必须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仁义之人。我校的教风是“以生为本、立德为先、发展个性、注重养成”,育人的根据出发点就是以学生本身作为教育的本源;以培养学生品德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培养品行端正,德行高尚的人,要有高尚的品德首先就要懂规矩,即懂礼仪、懂分寸、懂尊重、懂谦让,而要培养这样的学生也需要我们教师是一位有德行的至诚师长,因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自身具备这样的品行,才会对这个的行为有共识,有意识;我校还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遵循人做为个体是有差异性,这也是尊重教育的本真,这也是为什么会有72行,行行出状元;而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着眼于养成过程,要因材施教,要因人而异,培养学生追逐成为更好的自己,培养学生立志世界因我更美好。

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无规矩不成方园,没有规范没有制度规则,就不会懂礼,不懂礼就更不会懂仁义。例如我们升旗过程中,奏唱国歌时,全体肃立,齐唱国歌,而队伍中有说话的,有打闹的,有站立不整齐的,有不唱国歌的,我不认为这些最基本的规范要求都达不到,他就知礼懂礼行礼,我也不认为这些都做不到,就是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如果这些基本行为规范都做不到,那能是一个仁德的人,或都能培养一个仁德的人,所以要从小事做起,不要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慎独。

《论语》学习心得(3

小学二班11组丁翠云


  在学习《论语》第三章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这一章涵盖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让我对人生和为人处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孔子的教诲强调了道德、礼仪和为人处世的重要性。他指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具备仁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其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仁德的核心地位。如果没有仁德,即使遵循礼仪和音乐的规范,也只是流于形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这提醒我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此外,这一章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修养,更好地理解和践行孔子的教诲。

  在现实生活中,我将努力把所学应用到实际行动中。注重自身品德的提升,以友善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遵循孔子的教诲,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总之,学习《论语》第三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提升了我的人生境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努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3班14组丁静

  在儒家典籍《论语》中,《八佾》是其中的第三篇共有26章。主要记述了孔子关于“礼”的一些观点。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的问题。孔子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封建社会中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在《论语》中“礼”的含义有三层:(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而通过对“八佾第三”学习后,对“礼”的理解如下:

一、“礼”能表现人之身份及人格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做事不应照例应付,敷衍了事。我们可以从每一个人的衣冠礼仪就是看出他的道德修养同时从他对待 “宽容”“恭敬”“祭哀”这三个方面的态度中看出他能否做到宽以待人,尊重别人与下面的人真诚相待以及对神事——精神主体的态度中看他的品德。

二、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

人在万物之上不可无礼,否则将与禽兽何异?要做到态度谦虚仪容端庄,行为有规律,对尊长有礼貌,待下辈慈悲博爱。修道必注重礼节,自重自爱自己﹑敬重别人爱人,如此品格高尚不亏礼之道也所以要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另外是特别要处理好自己与上级、下级的关系,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

三、做一个自信自知又能知人知天之人

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要使受教育者做一个自信自知又能知人知天之人。这要我们勤奋学习,要做到“治学须谨慎使自己能修练求实好学谦虚的美德。在学习中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绘事后素”,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总之,礼者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我们要求做到:“尊重”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遵守”同时又要保持自尊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7班36组董青青

《论语·八佾篇第三》全篇共26章,主要讨论“礼”“乐”。开篇孔子就对季氏违背礼制,“八佾舞于庭”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是对礼的僭越,是对统治制度的极大破坏,是国将不国的前奏。可见孔子是非常崇尚礼乐的人,提倡严格遵守礼乐制度,常怀敬畏之心。这引起了我对“规则”的一些思考。

我们常常把“规则”和“自由”对立起来,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只有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如孔子所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规则,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对于他们的成长、发展和融入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规则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行为选择,而规则能为孩子们规定了一个正确的行为选择。其次,规则能够帮助孩子适应社会。通过规则的教育,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建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自信、重视集体的性格。

规则不等于约束。规则并不会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相反,规则会为孩子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还能够培养孩子的积极个性,规则并不会限制孩子的自由。有规则才有自由,规则是保证自由和权利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工会则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同时,在规则教育中,需要注意情感教育。

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曾说“规则意识能够帮助孩子把精力放在成长上”,规则的建立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如果孩子建立了良好的规则意识,那么他的精力就会放在自我的成长上,否则,他就很容易和别的孩子产生冲突、纠纷,那么很多时间就放在了解决这些纠结当中,那他生命的精力就没办法放在自我成长上。纠结的冲突让情绪处在愤怒悲伤和无奈中,而规则的建立和遵守能让孩子处于自由、富有发现和创造的生命成长中。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14组杜傲然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

《论语》“为政”篇学习心得

     小学部15组杜金潞

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强调的是在处理事情时要有度量和忍让的态度。这句话意味着能够包容许多小问题或小过失,但对于真正严重、无法容忍的问题或行为,则不能妥协。孔子主张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以宽容、忍让的心态对待一些小瑕疵或纠纷,但在面对原则性、道德性或重大事务时,必须坚定立场,不可姑息纵容。这种态度旨在维护道德准则和社会秩序,同时也体现了审慎和智慧的治理思想。

可忍的话就忍,不可忍的时候就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立场。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真诚的谈心可以有效地化解分歧和误会,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不要让不可忍的事情长时间积压在心中,及时沟通、诚实表达才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这句话对班主任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作为班级管理者,需要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能够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处理问题时要冷静理性,不被小节困扰,同时也要有原则和底线。学会在日常工作中容忍一些小瑕疵和误解,同时在关键时刻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可以增强包容心、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管理技巧,从而更好地引领团队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保持团队和谐稳定。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班9组杜丽娜

八佾第三主要是阐述礼的外用,夫子也从各个角度对礼制的用做了阐述,作为领导或者企业管理者,更应该对下属有发自内心爱护和礼貌与尊敬,"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这就是对人以心换心,以诚相待。

   "君子无所争,争也有礼"。这从哲学角度告诉我们其实人生一世只不过是一叶之秋,不能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要坦坦荡荡的有礼节的去竞争和获取。

   "居上以宽","管子器小"。这是告诉我们人要有肚量,不能眼里容不得沙子,大地之所以能厚德载物,是因为有包容,能容得下善之物,也能容得下恶之物,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小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修身,让自己向君子的方向前行。这也是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人在上位要有宽容大度,如果器量狭隘,那就不会有多大的格局了。

   礼制到了今天已经不被人们所重视了。"礼之用和为贵",但是礼,这恰恰是我们情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知礼何以立也",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都要有利节,认清自己,摆正位置,不能僭越礼节。不能因为有点钱,有地位就狂傲不羁,自大,自我。要时刻谦逊,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要记住"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还要记住"月满则亏,人满则败"。

   《礼经》曰:"《礼》之失,烦"。在礼节方面,一方面是要发自内心敬与仁爱,然后反应在举止行动上。如果一味追求外在形式而没有内涵。那么就很虚伪且做作。礼也不能过,过份的追求形式上的礼节就会让人觉得繁琐,闹心。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6班32组

这一篇主要说的是“礼”。中国人总是自称为“礼仪之邦”,这个“礼”就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一部分,经过几千年的熏陶,已经深入骨髓了。哪怕是如今这个时代,大部分人还是自然而然的地守着“礼”。

就我自己粗浅的理解,“礼”就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与其他人产生交集的时候,大家都遵守的一种规范。“礼”的存在,会减少很多矛盾和误解,会让人生活得更舒服,有效地保持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距离,维系着社会的结构。

你看“八佾”的开篇,季氏只是在家里看了一场八佾之舞,用了天子的音乐,这在现代人看来没有什么问题的事情,为什么会让孔子怒不可遏?就是因为这件事破坏了“礼”的根基。

偏偏孔子对这件事没有办法,可见有权有势的人可以随意破坏规则,这是自古有之的。所以孔子只能悲伤的感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所以“礼”这个规范,对不同的阶级圈子有不同的要求。而且为了避免矛盾,把每个圈子都尽可能地分隔开来。你像季氏这种做法,破坏了权贵阶层的规范,能制裁他的只有同样权贵圈子里的人,孔子是无能为力的。这个就不展开说了。

那么我们普通人还要不要守“礼”呢?还是需要的。古代时候,礼治大于法治,不守“礼”,不用官府出面,老村长就教你做人了。即使是法治社会,守“礼”的人,也很少违法,还是有利于安定团结的。

经常有人提出个问题:现在坏人当道,好人最吃亏,所以不要做好人了,要学着做一个坏人。

其实不是现在啊,每个时代都是这样的,总是好人吃亏。那么为什么我还是建议大家要做好人呢?因为“坏”是没有下限的。你坏,总会有人比你更坏。而“坏”,通常意味着伤害和损失,或者是经济上的,或者是生理上的,或者是心理上的。一旦大家开始比着坏,只能越损失越大,早晚全死光。而“好”是没有上限的。孔子的标准好不好?至善,他自己都做不到啊,只能鼓励大家尽力去做。

所以每个时代每个政府,都是大力提倡“礼”的,外国也是这样,有自己的一套。正所谓: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很多人努力一生,也只是学了个不好不坏,那就可以了,足够维持社会稳定了。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七班36组 段君雅

《八佾》篇主要围绕礼仪和音乐展开,涉及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在这一篇中,孔子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维护社会秩序、彰显道德风范的关键。同时,孔子也表达了对音乐的独到见解,认为音乐具有陶冶性情、引导人心的作用。

孔子强调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形式,更是内心道德的体现。在现今社会,礼仪常常被忽视,许多人只看重表面的华丽而忽视了其背后的道德含义。然而,真正的礼仪应当是从内心发出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我们应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礼仪,如对待长辈要恭敬,对待朋友要真诚,对待自己要自律。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在自学的过程中,我对孔子的音乐观产生了共鸣。孔子认为音乐具有陶冶性情、引导人心的作用,能够激发人的内在力量。在现代社会,音乐无处不在,但其品质却参差不齐。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具有正能量、能够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而不是沉迷于低俗、颓废的音乐。通过音乐的熏陶,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变得更加充实和快乐。

此外,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孔子关于政治与道德融合的思想。孔子认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离不开道德的支撑。在现代社会,政治问题层出不穷,很多都与道德观念的缺失有关。因此,我们应该将道德观念融入到政治生活中,推动政治清明、社会公正。

总的来说,《论语》八佾篇让我对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反思和实践这些思想,我相信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律、真诚和尊重他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些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3班14组樊皎

《论语》一书,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句话说的好子:“半部伦语可以治天下”。可见沦语一书对中国的影响向之深,以前只是读了很少一部分的论语,从未全面的阅读过,于丹教授以白话詮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沧语用一个现代人时社会,对生话,时人生的感悟演绎出來,让我得以系统的湖读了论语。读免《于丹论语心得》后,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生话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尖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主要靠自己,罗兰说过:境由心生,意恩是我们的心态决室了我们的生话状态,对生话的态度影响着我们内心的快乐裡度。生话来远是没有错的,有错的是人的心态,先论生话将机遇赐予谁,都有赐予的理由,我们不能一味的羡慕和妒忌,更不能奚落和笑,我们应该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抱着淡然的心态,在得失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其实所谓的好目子并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更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只有有了一颗单常心,要正确的对待时富、职位,在人生中才不全于迷失方向,所谓塞翁失马,意知非福。

二、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于丹《论语心得》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萬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行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个个不能消除的调。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突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減少自己将来的悔恨。作次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只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不全力地干好本职工作;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廉洁高效。做任何工作都不抱怨、不指责,默默工作、默默奉献,相信自己的人生就是免美的,因為自己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事情,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无怨免悔。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1班6组  樊 晶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射完后,登堂喝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

君子之争:谦和竞技中的智慧与风度

在孔子的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关于“君子之争”的深刻内涵。孔子强调,真正的君子在与人交往中,并不热衷于争强斗胜,他们更倾向于以和谐、礼让的方式处理问题。但如果在某些场合下不得不竞争,比如射箭,他们也会以一种非常讲究礼仪和尊重的方式进行。

学习这一理念后,我深受启发。在现代社会:竞争似乎无处不在,人们常常在比较中迷失自己,忘记了合作与和谐的重要性。而孔子所描述的“君子之争”,正是一种理想的竞争模式,它不仅能够展现个人的实力和技巧,更能够在竞争中保持风度和品格。

在我的理解中,“君子之争”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谦让和礼仪,更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与从容。在参与竞争时,我们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不因一时的得失而失去自我。而在竞争结束后,无论是胜是负,我们都能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结果,并尊重对手的努力。

实践这一理念并不容易,但我一直在努力尝试。在工作和学习中,我努力保持冷静,不因输赢而过于激动或沮丧。在团队合作中,我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协调,争取达到最佳的合作效果。同时,我也尊重他人的观点和贡献,不会因为自己的意见而轻易否定他人。真正的竞争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一个共同进步的过程。只有当我们以平和、尊重的心态面对竞争,才能真正体验到竞争带来的成长和喜悦。我相信,这种理念不仅对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祭了就跟不祭一样。

学习了孔子关于祭祀的言论后,我对其中的深意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意味着在祭祀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全心全意,仿佛祖先和神灵真的在我们面前,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祭祀的意义。同时,孔子又强调,如果他本人不亲自参与祭祀,那么祭祀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与不进行祭祀无异。

祭祀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诚意的表达。在祭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真诚地表达我们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只有这样,祭祀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让我们与祖先和神灵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人际交往,我们都应该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只有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和收获。如果我们只是表面上应付了事,那么最终只会收获失望和遗憾。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真诚的心,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要全心全意地去投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更多的成功和幸福。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传统习俗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深意,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时刻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一切事物,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论语》学习心得(2

中小学八班39组范小莉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的里仁篇更是阐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和道德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的应用价值。在现代社会,仍然有许多人需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和启示。

里仁篇中,孔子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爱心关怀他人的生活和健康。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有着同样的尊严和情感,因此应该用爱心去对待他人,不分身份、地位和财富的差异。这种仁爱的精神,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情况下,里仁篇中所强调的仁爱思想,可以帮助人们保持一颗平和、宽容和友善的心态,对待他人要多一份理解和体谅,少一份指责和攻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此外,里仁篇中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因此,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里仁篇中还提到了君子之道,即要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君子之道,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还可以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君子之道,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人。

总之,里仁篇是《论语》中的重要篇章,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应用价值。通过学习和践行里仁篇中的思想和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为自己做出贡献,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839组房伟

通过本次学习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曾坐过牢,但不是他的罪过。”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在本章中,孔子在选择女婿的时候,既不看重对方的钱财,也不看重对方的地位,只注重对方的人品,即便是坐过牢也没关系。这说明了孔子有着很强的是非判断能力,以及敢于正视现实的勇气。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弟子是清白,根本就不怕别人在背后议论些什么。孔子不以一时荣辱评价他人,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孔子的这个智慧,对我们有两个方面的启示。首先是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和对待陷入屈枉之中的人,其次是当我们遭到诬陷应该如何面对。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谈起历史,我们总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但是,这五千年之中,真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时间又有多少呢?统计起来,估计会让所有的中国人失望和沮丧。也就是说,我们的历史长期处于动乱和黑暗之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冤案错案自然会史不绝书,大量身陷囹圄之人,并非十恶不赦的坏人,而是被人栽赃陷害或被糊涂官吏打入牢狱。中国民间,一直对司法有不信任的传统,恐怕与此有直接关系。所以,对于锒铛入狱的人,我们不能依据官府判断,认为他们有罪,而应该学习孔子对待公冶长的做法,依据自己对他人的观察和了解来明辨是非,公正合理地评价和对待其人。如果人家因为行正获罪,而又罪非其罪,那么,我们就应该像孔子那样,对他人以充分的信任。当然,如果他真的作奸犯科,因危害社会下狱,我们也应当根据他所犯下罪行和性质予以客观对待,而不是徇私袒护 其次,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或者有人对我们诬陷时,应该具有正确的态度。如果真的陷入牢狱或被人冤枉,我们应该冷静处置。若是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我们应该申诉辩冤;如果身处乱世或政治黑暗,则应该隐忍自保。要知道,落在恶官酷吏之手,强行辩冤恐怕会死得更快。这不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孔子之所以把女儿嫁给坐牢的公冶长,正是因为公冶长有这样的智慧。当然,人们被陷害坐牢毕竟不是社会常态,最常见的是被人冤枉,掉进流言飞语的舆论旋涡。例如鲁迅先生,最初有人说他“剽窃他人的作品”,接着又说他拿了苏联人的钱。后来他与自家兄弟反目,还被卷进了桃色事件,逼得鲁迅先生只能“横着身子作战”。像这些谣言,有智慧和德行的人多会采取“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泰然态度,让谣言不攻自破。这里面,不论是待人也好,自己处世也罢,其中的关键在于客观和信任。正确对待陷入不幸中的他人,出自对他人的真实了解和信任;正确对待自己面临的麻烦,出自对自己的信任。如果没有准确的了解和坚定的信任,就不要轻举妄动。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1组封星瑶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学习论语八佾心得如下:

当第一次打开《论语心读--八份第三》时,大概知道这章的主要内容是讲礼节,但不知道更详细的内容和更多的意思,当静下心来读时,“八份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意思是:从孔子的愤慨中我们可以分明感受到孔子对社会秩序的坚守,对基本礼仪的维护,都社会稳定的渴望,原来这才是八份第的主要内容

接着往下读时,仁是儒家最重要的道德范畴,是儒家思路体制的基石。礼、乐都是形式,仁心才是根本。从教育视域看,仁是内心,是灵魂,是本质,是个人修养的目标,也是教育的追求目标

教师没有博大胸怀,没有慈爱之心,没有对后生的敬畏之心,没有都生命的终极关怀,那么,如何去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规范呢?有如何能够科学运用音乐等艺术载体,去涵养学生的性情,养护学生的灵魂。

中国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求同。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应当是都个体生命特质的尊重,是对差异的尊重。学校要有特色,校长要有思路,教师要有风格,学生要有个性。可惜现实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用分数这把尺子,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音乐美术被边缘化,体育劳动被边缘化,没有中考任务和高考压力的所有学科都被漠视和忽视。十二年后,成就了一大批会读教科书却不会创造的“标准件”。这些“标准件”,因为错过了相应发展的关键期,优势潜能埋没了,创造才能扼杀了,德行养成耽误了,做合格公民尚不可期,还能指望担当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吗?

从这三段话中,直指教学的目标与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当读到谁知我心这章节时,写到孔子培养的学生十有八九完成了从“平民”到“士”的超越,也有不少从“士”到“大夫”的发展,其教育实践无可辩驳的证明,孔子的学说是有利于大众的学说,是思想启蒙的学说,是普罗大众争取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的学说。这就是原生态儒学及其精神始终难为统治者真正接受,难为帝王真正接受的根本原因,也是孔子之道不行与当时,却永远不过时的原因:儒学是为民之学。汉代开始统治者接受的不是原生态儒学,不是真儒学。当读到这时,我在想:为什么不被帝王真正接受?既然君王心怀天下,心怀的人民,为什么不接受真儒学?为什么汉代之后统治者接受的已不是原生态儒学,不是真儒学?

再往下读时,很多的疑问慢慢解开,既然儒学不仅是为民之学,也是为臣之学,最终可以为君王赢得清明和天下太平。难道是愚蠢的君王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愿意或不屑于接受原生态儒学。一旦帝王学习并贯彻原生态儒学的精神,那么他必开创一个盛世王朝,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

孔子的教育实践改变平民的命运,创造平民的上升通道,这是对原有等级制度的挑战;难道这样最终由汉代开始统治者接受的不是原生态儒学,不是真儒学。

儒家道德、儒家伦理、儒家君子人格、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从来都不是针对普通百姓,而是针对天子以及底人。汉代以来,经过阴阳家董仲舒等精心包装的假儒学,是读原生态儒学的彻底背叛,把儒学从为民之学变成为帝王之学,从此,儒学以被异化的角色进入体制,作为历代的统治工具,数千年来认识次真相的人并不多。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义”,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二者有着质的区别。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中小学6班33组封学

读完《论语·八佾篇》,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篇文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尊重。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观点,我们被提醒在处理事情时应该考虑他人的感受,并且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当今社会中,个体主义盛行、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这样的思想依然具有启示作用。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和关心他人,在团结合作中才能实现共同进步。

其次,《八佾篇》还强调了学习和修身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味着只有在反复思考并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修己以敬”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只有通过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这些理念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宝贵,在追求个人发展与成长过程中需要时刻牢记。

礼仪不仅是形式,更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孔子强调,礼仪的核心在于其背后的真性情和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尽管时代变迁,礼仪的形式可能有所简化,但其精神内核——如仁爱之心——仍然重要。仁是礼乐的根本,没有仁爱之心,礼仪便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孔子对于季氏使用天子礼乐的愤怒,反映了对礼仪规范的尊重。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社会的等级秩序。孔子认为,人如果不仁,那么礼和乐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强调了礼仪背后所蕴含的仁爱和道德价值。礼仪的传承与发展:虽然礼仪的形式可能随时代而变化,但其精神内核和文化价值应被传承和发扬。孔子对于礼崩乐坏的担忧,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珍视。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法律和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礼仪仍然扮演着减少矛盾、维护和谐的角色。礼仪的存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结构更加稳定。

总之,《论语·八佾篇》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经验和智慧,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取得成功。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遵循相互尊重原则;同时注重学习与修身, 不断提升自己素质水平, 这些都是至关重要且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



《论语》学习心得+(2)

部门:中小学1班2组冯铭霄

第九章讲的是孔子对“礼”的发展史的研究。孔子尊礼好礼,曾对夏商礼乐文化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礼乐制度早在夏商两朝就已形成了,周朝的礼制就是在这两朝的基础之上整理出来的,而且还要更加完善一些。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在前文做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的判断了。但是,判断毕竟是判断,也需要有力的事实根据作为依靠,否则只是一种假说推断而已。孔子本想通过古时的典籍验证自己的研究,可是,由于时代久远,能够证明古礼的文献都已不复存在了,这令其痛心不已。

面对这种现状,夫子虽然有些失落,但他却坦诚地告诉别人,即便自己知道许多以前的礼制,但是在没有得到验证的情况下,它们是很难成立的,更不要说服众了。也就是说,无法得到证明的推断,只能是推断。凡事都要有证据证明才能成立,没有根据的事情即便做得再好,也得不到大众的认可。

实事求是既是治学的态度,也是治国的精神。凡事都应以事实为根据,以现有的法律制度为准绳,做到实事求是。按照现代的观点而言,实事求是就是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其中的“是”字就蕴含着科学、真理与理想等三重内涵。例如,我们大家所探索、研究、追求的若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以及事实的真相,这就属于科学的范畴。追求的若是客观事物的合理关系,做出公平、正义、合理的判断,这个属于真理的范畴。倘若是为了验证客观事物的发展前途,以及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属于理想的范畴。无论是哪一种“是”,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依据,即事实。

对于我们来说,无论做何学问,都应养成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找到真理的所在。倘若传统与现实发生了冲突,我们的思想与世界的潮流出现了偏差,我们是接受还是否定呢?对此,孔子给了我们一个很明智的答案,两者都不选,应该持存疑的态度。思想不能仅停留于掌握实事求是的方法和意义,还要学会通过这一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的精髓。


论语学习心得(4

小学1班6组付足虹

学习时间

4月3日

学习地点

学习形式

自学

记录人

付足虹

学习主题

论语八佾篇







中国古代圣贤的思想家、诗人、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作为我们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 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修身不仅仅是一种品德,而是一种境界。修身、齐家、治国,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 也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观。

修身, 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宗旨;修身, 就是我们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修身就是一切为人, 为了一切人的根本利益, 为了一切人的一切,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修身是一切工作和为人之道, 是我们的天职。我们要把修身放在心上, 把工作放进心上。我们的生活就要以修身来谋事, 把修身放在心里。

修身是指在修身的过程中, 把修身放到一切活动的目的的的地。修身的目的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行为, 把修身作为一种品德、一种修养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修正自己的品德、修养和行为,做人和做事都要以身作则。修身既包括修身的方式,还包括自己的态度。我们中华民族有一句古话: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这就是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做人与做事, 还要学会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中华儿女。在生活和事业上,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骄不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遇对待自己, 要学会从自己做起, 从小事做起。







大学》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736组高菲菲

今天聆听了董事长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学习《大学》的解读,本原儒学学习践行与校园文化,本原儒学经典的学习构想,幸福七方志愿者期待,朱熹谈“四书”阅读次序等细致讲解后,当我再一次翻开《大学》这本书时,我的心态变得不一样了,心中满是期待和好奇。这部被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自汉代以来就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教材,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哲学著作。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感其中蕴含的丰富智慧,也让我

对生活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学习过程中,我深感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关注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关注社会的和谐与公正。通过学习,我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支持与培养。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一个现代人,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家

庭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这次学习让我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我深知,要想成为一个有德、有才、有责任的人,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儒家文化的智

慧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

展望未来,我计划继续深入学习儒家文化,探索其中的更多智慧。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与生活中,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在儒家文化的指引下,

我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7班38组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这段话特别美好,让我们感觉到孔子的努力是值得的。有一句诗可以印证这段话,叫作“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徽取自“木铎金声”一词。中国古代是“金以教武”,木铎就是铃铛中间的木舌头,木舌头一敲,声音响起来,就是要敲木以教文”上文化课了。金属做的舌头一敲,“铛铛铛”地响起来,就是要打仗了。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就是上天要让孔夫子做它的喉舌,要让孔夫子行教布道,向天下传授知识和礼仪。小官吏告诉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不要那么忧虑和失落,你们的老师正在做的这件事情,让天下从“无道”变得“有道”。

通过这一段话,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小官吏被孔子感召了。他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官吏,有着世俗的手段,但是他的内心依然是向往道和仁义的。他与孔子一接触,心中的仁义便立刻被唤醒了。

在我心中,这段话充满了美好的画面感。孔子在当年应该是相当有名的他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很多人认识他、知道他。当时没有微信,没有微博,没有报纸,他的名声却传播得那么快,纯粹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播。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527组高敏社

孔子作为春秋时期妄图恢复周礼的守旧派代表,心底存着极强的等级意识。八佾舞只有天子才可以享有,而原本只可享受四佾舞的季氏,却越级享用八佾舞。孔子见微知著,说他有了这个心,就会有其他心思,造反是迟早的事。当代社会,人人平等,然而人格平等和等级平等终究是两个概念。在等级制度下,比如公司各级管理层,人格固然平等,人事权却不平等,也不能平等,否则“礼”的秩序作用就荡然无存。

什么是礼之本?不是形式主义,而是背后的真情实感。比如丧葬礼仪,搞的再隆重,再奢华,却没人真心觉得伤感,这样的形式又有什么用?做事要有章法,前后顺序要拿捏好。什么时候上底色,什么时候画图,不能乱。也不能违背天理,任何伤天害理的事,一旦做了,就没有后悔的机会,就是再祈求也没用。比如违法犯罪,就是一条不归路。修身养性,可以多看一些好书,多听一些美好的音乐。欢乐不可过度,否则容易伤身;哀伤也不能过度,否则也会伤身。曲调要优美,内容也要完美,如此才算尽善尽美。

管仲的问题,就是追求奢华有些过分,享受人生有些肆意,虽说有些政治功绩,却给人一种私欲过重,心胸狭小的印象。此处,孔子对管仲的批判,有他自己的立足点。其实,也有另一种解释,就是管仲需要用他没出息的样子,让君主对他放心,他不图谋更多,仅仅是享受人生。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班12组 高思雨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出自《论语》第三章“八佾篇”,阐述了仁、礼、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读完这句话,我对仁爱、道德、社会规范又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古代,礼仪和音乐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人们行为举止的规范,体现了社会的秩序和和谐,音乐则是人们情感表达的方式,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和共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种内在品质,代表着善良关爱尊重。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即使他遵守了所有的礼仪规范,也无法真正地体现他的礼。同样,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即使他欣赏了所有的音乐,也无法真正地感受到乐的内涵。缺乏了仁爱,一切都是空洞,缺乏价值和意义的。

礼不仅仅是表面的仪式和规矩,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在仁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地遵守礼仪规范,尊重他人,体现出自己的风度。同样,乐不仅仅是音乐和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共鸣。只有在仁爱之心的熏陶下,人们才能真正地欣赏音乐,感受其中的美好。

在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将这句话贯彻到底,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德育的培养。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他的知识和技能也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在礼仪和音乐教育中,可以融入仁爱的理念。通过教授学生如何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来传达情感、表达内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仁爱的力量,学会理解情感、表达情感,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往、沟通。

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传递仁爱的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关怀。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中小学630组高婷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更成为后世修身养性的指南。

《论语》第三篇,以“君子”为核心议题,贯穿了对君子品质、行为规范和处世哲学的深刻阐述。开篇即提出了“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才能或技能,而应追求全面发展,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启示,现代社会虽然强调专业分工,但全面发展的人才更能适应多变的世界,也更能展现个人的独特价值。

其中三句让我印象深刻,以下是我的解读: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一个人做人而不懂仁德,有礼又怎么样一个人做人而没有仁德,他听什么乐呢

孔子认为,仁德是根本性的东西。而礼和乐,是外在的,是体现仁德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内在的仁德,那礼和乐,就是装装样子。这是《八佾篇》的第三则,孔子其实还是在骂三桓。如果三桓心中有仁德,怎么会违背周礼,怎么会轻慢鲁昭公,怎么会用这样的礼乐来祭祀祖宗。如果祖宗在天有灵,真的能接受这样的祭祀吗真会保佑他们吗

我们提到孔子,第一印象就是圣人。但是如果你完整地读了《论语》,就会发现孔子其实并不完美,他脾气有点大,说话很犀利,骂人也很。对于不正的风气,不对的事情,他会马上指出来,而不是为了表面的和气藏着掖着。有原则,严厉指出别人的错误,和君子的形象不冲突。

2、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呢。

第一种解读诸夏不如夷狄。春秋时期,不知礼仪文化的夷狄尚且知道君臣有别,社会安定中原诸国却藐视君主,竞相践踏礼制、以下犯上、相互侵夺,混乱之极。

第二种解读夷狄不知礼仪,没有秩序,纵有君主,不如诸夏没有君主的地方安定。而且夷狄没有文化传承,政权一旦结束,国将不复存在。中原诸国即便朝代更迭,礼仪文化和民族文明依然会延续下去。

孔子的本义在提倡礼乐文明的传承。任何丰功伟业,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清兵百万之众入关,历代君主励精图治,成绩斐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便如此,还是抵挡不住被汉文化的堙没和取代。

3、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这章也有不同的解说。一种解说:指周朝用栗,用意是威慑百姓,

使人胆战心惊。因此孔子听到宰我这回答后就说了三句话,希望宰我

对这事不要再提,以免误导鲁哀公。

另一种解说:鲁哀公问社是隐喻想杀了三恒(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当时他们三家当权),孔子的回应指三桓专权已久,再说无用;宰我对哀公的进谏为时已晚,不如不谏;宰我的谏言虽然不适宜,然而已说出,也不用再追究。(也有人隐喻鲁哀公办不到,还是别说别做别追究了。)

提醒我们一个对待过去错误或失败的原则,祸从口出,既往不咎,调整好心态,总结并改进,其实撇开上面的隐喻不谈,不管是用松,柏,还是栗,这都是形式外物的敬意,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让人们真诚,敬祭的感怀之心。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21组高应慧


本周学习了《论语》的“八佾篇”,通过自学后,我发现它不仅仅是对古代礼仪、音乐、政治等方面的探讨,更是对人性、道德、修养的深刻剖析。我深深体会到,真正的礼仪,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心的敬畏与尊重。无论是对待长辈、师长,还是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尊重、去珍惜。同时,我也认识到,音乐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在古代,音乐与政治、道德紧密相连,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向上。孔子对于“仁”的理解和实践,他认为“仁”是内心的修养,是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只有内心充满“仁”,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我深深被孔子对礼的坚守和推崇所打动。他认为,礼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仪式或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表达。礼,能够让人们在交往中保持谦逊、尊重,从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在现代社会,我们虽然不再拘泥于古代的繁琐礼节,但礼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无论是对待长辈、朋友还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恭敬、谦和的心,用礼貌和尊重去对待他人。

此外,八佾篇中还涉及了许多关于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讨论。孔子强调君子的修养和品德,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信仰。他提倡仁爱、忠诚、正直等品质,认为这些品质是成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基础。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论语》八佾篇让我更加明白了礼仪、音乐、道德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我相信,只要我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不断修养自己,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8组耿语柠

最近我深入研读了《论语》中的八佾篇,这篇内容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仪、音乐、政治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受启发,对教育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石。同样,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和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其次,孔子对于音乐的看法也让我深受启发。他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性情、培养情感,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我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此外,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也让我对教育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政治应该以民为本,注重民生和民权。作为教师,我意识到教育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尝试着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到课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通过礼仪教育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我也注重音乐教育的开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美的力量。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到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为此,我认为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同时,我也认为学校应该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总之,通过研读《论语》八佾篇,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2

部门:中小学11组龚星    

学习了孔子“八佾”,主要是孔子为复“礼”而做的一些论述。孔子终身为天下和平而游说诸侯,希望通过复“周礼”而实现各阶层“守其序,司其职”,从而天下太平。“八佾”亦作“八溢”。亦作“八羽”。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因共有八行八列而称作“八佾”。按照礼法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制度的乐舞。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封建社会中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出自《论语新解》第三章“八佾篇”,阐述了仁、礼、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读完这句话,我对仁爱、道德、社会规范又有了深刻的理解。

春秋之时,周王室衰颓,礼崩乐坏。《八佾》的第一个章句,就为我们描绘出这么一个画面,季氏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孔子谈到这件事时,评论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于僭礼这件事,孔子表达了鲜明的态度。不仅如此,“三家者以《雍》彻”、“禘自既灌而往”等乱象都是失礼的典型表现。透过种种的表面现象,孔子看到了失礼乱象背后隐藏的道德危机,也就是内在精神的隳堕与统一价值观的失序问题。作为外在形式的礼,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支撑,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孔子将目光转向了人心内在的道德问题,提出了以仁来统摄礼,重新赋予礼的内在价值。“人而不仁,如礼何?”这一章告诉我们,礼仪践行的关键在于仁的展现,而不是外在形式上的礼仪。

总之,礼者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我们要求做到:“尊重”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遵守”同时又要保持自尊;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适度”。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自律”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论语》学习心得(1)

部门:中小学14郭金

在学习《论语·为政篇》的过程中,“以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段话不仅触动了我对教育的思考,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与角色。

初读这段话,我对其中的如愚二字颇感困惑。为何孔子会形容颜回如愚呢?但随着深入的理解,我逐渐体会到其中的深意。颜回在听孔子讲话时,似乎没有太多的反驳和质疑,给人一种木讷的感觉。然而,当他退下后,却能独立思考,从中领悟出更多的道理。这种看似愚钝,实则内心充满智慧的状态,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那些默默努力、不断思考的学生。

作为一名化学老师,我时常面对的是一群对化学充满好奇但又充满困惑的学生。他们或许在课堂上并不总是能够立刻理解我讲解的知识点,但他们在课后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逐渐掌握并应用这些知识。这种过程,与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的状态何其相似!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首先,它让我明白,教育并非简单的灌输和传授,而是需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考和领悟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是否掌握了某个知识点。其次,这段话也让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节奏。作为教师,我应该尊重并理解这种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成长和进步。

此外,我还从这段话中领悟到了教育的耐心和恒心。颜回之所以能够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和坚持。同样,作为教师,我也需要耐心地引导学生,鼓励他们不断思考和探索,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恒心去陪伴他们成长,见证他们的进步。

通过这次学习《论语·为政篇》的经历,我不仅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会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317组郭少伟

《论语.八佾篇》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编纂的《论语》中的一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显得更为鲜明充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其中之精华对当今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论语读写也给自己以诸多启迪,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生活当中,自己也必将加以贯彻,坚实走好每一步。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中小学6班33组郝欢欢

“八佾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礼乐制度、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规范等内容。现将“八佾篇”的学习心得做一下分享:

1. 礼乐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礼乐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孔子强调,礼乐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心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乐,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和谐。

2. 君子的标准:孔子提出了“君子”的概念,即具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人。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不仅要有道德修养,还要有实际行动。君子的行为应该是正直、谦虚、宽容、诚实、勇敢和有责任感的。

3. 修身与治国:孔子认为,个人修养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这意味着,一个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言行,然后才能影响家庭,进而影响社会和国家。

4. 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适度克制的生活态度。他认为,过于极端或过度的行为都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因此,我们应该追求平衡,避免走向极端。

5. 学习与思考:孔子强调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思考来理解和运用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有智慧的人。

6. 知人善任:孔子认为,了解人的本性和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来恰当地使用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这要求领导者具备洞察力和公正性,能够发现并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7. 仁爱之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通过培养仁爱之心,可以实现个人的内在和谐,以及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通过对“八佾篇”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以及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孔子的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提升个人品德的指导原则。在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7班35组郝晶晶

《八佾篇》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详细记载了周代的礼乐制度和舞蹈规范。通过学习《八佾篇》,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礼制的严谨与和谐,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文化传承和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价值。

对《八佾篇》的理解让我认识到,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和道德修养的体现。《八佾篇》中对于舞蹈行列、动作节奏的严格规定,反映出古人对于天地自然和谐理念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尊重和维护。这种追求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对《八佾篇》中“佾”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佾,原指舞蹈队列的排列方式,后引申为礼仪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体现了等级秩序,还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社会伦理。这种以礼相待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八佾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对我个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开始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认识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有责任去理解和弘扬这些文化遗产。同时,我也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八佾篇》,我深刻体会到了礼制文化的深远影响和时代价值。它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知识,也提升了我的道德修养,让我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礼仪传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礼仪教育,努力将《八佾篇》的精神内涵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和推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527 何黎黎

今天学习了《论语》的第三篇,《论语》的第三篇是《八佾》。《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八佾篇》中最早提到的是“习礼三年”。孔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告诉我们,一个人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仅仅是会做一些事情,而是要用几年时间系统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实践学到的知识,理解并运用它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变得更好。这就像我们在学校里面学习,学习完毕之后,我们需要做的是练习,不断地重复练习,直到我们学会为止。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句话是孔子对处世的看法,他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会有许多引诱我们做一些错误的事情。但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不会被这些困难和诱惑吸引的。他即使是在年轻的时候,仍然不会被红颜色的魅惑所迷惑,而是会自我管控;在他年轻而强大的时候,他也不会被挑衅和争吵所吸引,而是会避免这些争吵;在他年老的时候,他会过更简单的生活,制定合理的生活规划,保持内在的宁静。

在读完论语八佾篇之后,笔者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不少启示和指导,要义在于我们应该强化自己身上的优点,纠正缺点,从而成为真正的君子和有品德的公民。因此,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必须要保持聚焦焦点,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以达到自我提升的目标,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论语》学习心得(5

中小学316组  何圣烨


在研读学习《论语》第三篇八佾后,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1. 重视礼仪制度:认识到礼仪在社会和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懂得遵循适当的规则和仪式。

2. 尊重传统文化: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努力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遗产。

3. 中庸之道的启示:体会中庸思想,避免过度和不足,追求适度和平衡。

4. 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明白道德准则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

5. 关注社会秩序:了解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6. 领悟礼仪背后的精神: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遵循,更注重理解礼仪背后的意义和精神内涵。

7. 反思社会现象:通过对篇章中所描述的社会现象进行反思,思考当今社会中的问题和挑战。

8. 个人修养的追求:激励自己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内涵的人。

9. 培养敬畏之心:对礼仪、道德和传统文化持有敬畏之心,尊重他人和社会的规范。

10. 文化自信与传承: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

学习《论语》是一个长期而深入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收获。以下是我学习本篇后的一些启发:

1. 对礼的深刻理解:八佾篇着重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了礼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道德准则。

2. 礼仪规范的意义:意识到遵循适当的礼仪规范对于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3. 尊重传统的价值:懂得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珍贵,以及传承和尊重传统的重要性。

4. 中庸之道的启示:体会到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避免极端和过度。

5. 道德修养的追求:激励自己不断提升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

6. 反思社会现象:通过孔子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学会反思当前社会中的问题。

7. 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到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努力传播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8. 重视仪式的意义:明白仪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可以赋予事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9. 以礼待人的重要性:懂得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及对待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10. 领悟教育的意义:从孔子的教诲中领悟到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素养的重要性。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7班38组 侯丽波

,我学习了《论语第三章,八佾篇是论语的第三篇,探讨了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礼仪的重要性:礼仪不仅是形式,更是内心真性情的体现。孔子认为,礼的核心在于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而不仅仅是繁琐的仪式。

礼仪的存在有助于减少矛盾和误解,维护社会秩序。即使在今天,遵守礼仪仍然有助于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距离,促进社会稳定。礼制不仅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父子、君臣、朋友、长幼等,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礼制的破坏,如季氏使用天子的音乐,反映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孔子对礼制的维护体现了其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重视。他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需要礼仪来进行规矩,才能秩序井然。

礼与仁的关系上,孔子强调,仁是礼乐的根本。如果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么礼乐就失去了意义。这表明,礼仪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仁德之心。虽然现代社会对礼仪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礼仪的某些方面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保持一定的礼仪规范,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礼仪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既要保持其传统价值,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论语》八佾篇通过深入探讨礼仪的意义和作用,强调了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的反思,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理解和实践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8班40组胡晨晨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是《论语》中孔子与学生的一段对话,各道自己的志向。我想,学些圣贤们所发的心愿,必依自己修养,并非无缘无故,不顾及自己实际的。比如子路,应该是一个非常大方的人,或者说是个乐善好施的人,这是做人的高境界。

相对来说,颜回的修养层次要高于子路。能做到颜回的人,这实在已经很了不起了。平常的人做些善事,心里多少希望别人知道,或者被称赞。即使有人修养好些,不在乎名誉,但也多多少少想这是在积累阴德。假如这些都不在乎,这种人的修养非圣即贤。一个有学问的人,或者说有修养的人,不容易做到的就是不起轻慢心。总希望别人知道,总说自己学问是好,甚至毁谤别种学问,或者说别人的修养不如自己,这就是犯自赞毁他的过错。颜回的学问修养是没的说,但还是清醒,时时提醒自己不应自傲。修养到如此地步,颜回实在是人中贤者。

最后孔子则说:让老年人能够安享余生,让朋友之间能互相信任,让年幼的人能得到关怀和教育。普普通通的话,却真实道出一代圣者的慈悯之心。孔子是一位大学问家,这样朴实的言语,当然是含有非常的深意的。我们现代这个社会,就应该以这个为依照来治理。如果做不到,再富强的社会都只有火爆之气,人民是不能真正享福的。身为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自觉践行好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也应该以此为标准,教育孩子孝敬老人、诚信交往、关爱弱者,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华文化的根,做好这些,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培养出来的,才是合格的人才。


《论语》学习心得(3

   小学部212组胡柯楠

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第三篇,并尝试将其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以指导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通过这次学习,我收获颇丰,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论语》第三篇中,孔子强调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和谐与尊重是至关重要的。这与教育心理学中的“尊重个体差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节奏。因此,我尽力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尊重他们的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同时,我也注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倾听、理解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关爱和支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方法上,《论语》第三篇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因此,我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协作和分享。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此外,《论语》第三篇还提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诚实求知态度。在教育心理学中,这种态度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诚实求知精神,鼓励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不仅要传授英语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品格和能力。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中的教育理念,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不断探索和实践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望未来,我计划将《论语》中的教育理念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专业的态度投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先进》读书笔记

藤信幼儿园:胡启龙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先进》篇是《论语》中较为著名的一篇。本文将对《先进》篇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背景,探讨其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端让于勇,以寡悔让于愿,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心得:

《先进》篇主要阐述了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首先要学习礼乐,这是做人的根本。礼乐教育可以使人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先进》篇中,孔子列举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的才能,并指出各有代表人物。这表明,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需要在多个方面全面发展,不能偏废。

此外,《先进》篇还强调了谦虚、低调的处世态度。曾子说:“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取得成就时,要保持谦虚,不要炫耀;在遇到挫折时,要勇敢面对,不要气馁。这种低调、务实的态度,是君子应有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先进》篇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于培养现代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团队合作中,我们要学会谦虚、低调,共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而努力。

综上所述,《先进》篇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中小学419组胡小静

《论语》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和“仁”的理解和实践。孔子认为,礼是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准则,而仁则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核心。他强调,礼与仁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礼,仁就难以体现;没有仁,礼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在这一章中,孔子还提到了“君子”的概念。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不仅要在言语和行为上符合礼的要求,更要内心深处充满仁爱之心。这种仁爱之心不仅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更是对自身的修养和提升。

读完《论语》第三章,我深受启发。孔子对于礼和仁的理解,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物质利益所诱惑,容易忽视内心的道德追求。然而,正是这些道德追求,才是我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关键。

同时,我也对“君子”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君子不仅仅是一个道德标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我们应该努力成为君子,用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来影响周围的人,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总之,《论语》第三章让我更加明白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内心道德修养的决心。

《论语》学习心得 3

中小学526滑梦婷



《论语》第三篇第三章的学习,确实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这一章主要讲述了“礼”的本质和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礼”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和规矩,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尊重。它教导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对待长辈、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忽视了“礼”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冷漠和疏离。

过学习这一章,我意识到“礼”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它让我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礼”也是一种自我约束和修养的体现,它让我们在面对诱惑和冲突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礼”的实践,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以礼待人,以礼律己。我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也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色和尊严。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5.5班26组  惠杜

前生命如穿越千年,横贯时空,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智慧。而《论语》作为被誉为“万世师表”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都启迪着后人。八佾篇第三章是《论语》中的一段重要文字,它提到了“礼之用”,深化了人们对礼节之道的理解。在读完这段文字后,我深有感触,仿佛回溯到孔子的时代,感受到他对人伦关系、社会互动和人性追求的思考和启发。通过对这一章节的深入思考,我从中领悟到了三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了孔子对于孝道的强调。在八佾篇第三章中,孔子说:“君子之举言也,由是而及召也;非礼勿言。”这句话意味着举止言谈需要符合礼仪规范,不合乎礼的事情不应该说出口。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于言行一致的要求。孔子追求的并不只是嘴巴上说的好听,而是要实际地去践行。这也可以让我们想到孔子在《论语》中其他篇章中对于孝道的强调。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之本,是培养品德的基石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将孝道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孝道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亲情和人性关怀的表达方式。

其次,我注意到孔子对于社交与人际关系的看法。八佾篇第三章中提到:“进不入,以言不求也。”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不主动去攀附,不以言辞来索取。这与现代社会中普遍强调的人脉关系和利益交换有所不同。孔子更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对于别人的尊重,而不是通过取悦别人来追求个人利益。这样的观点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他人的价值和尊严,以诚实、宽容、真诚的态度面对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认可与信任。

最后,我认识到孔子对于人性追求的思考。在八佾篇第三章中,孔子说:“君子犹言不及德也。”这句话意味着君子言谈中的目的不在于显示自己的才学,而在于传递德行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明晰我们自己的追求,并将其体现在言行中。孔子的这种追求不仅在于自我修养,更在于将德行传递给他人,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明确我们的人生追求,积极践行内在的德行并传递给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人生道路上获得真正的成就。

总结起来,八佾篇第三章给我们提供了思考人伦关系、社会互动和人性追求的重要论述。在这一章节中,我认识到了孔子对于孝道、社交与人际关系以及人性追求的思考。这些思考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重视孔子的这些教诲,注重自我修养,尊重他人,追求德行,并通过言行来传递人性的关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人际关系,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成功。

《论语》学习心得(5

小学部318组惠建勋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便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质著称于世。在这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承载着孔子及其门徒的智慧与教诲,不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学习《论语》,对我而言,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更是对个人修养和人生智慧的追求。

《八佾篇》作为《论语》的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仪、音乐、政治等方面的看法和教诲。其中,孔子强调礼的核心地位,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体现个人品德的重要手段。同时,他也通过一系列故事和言论,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音乐等方面的独特见解。这些教导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依然发人深省。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智慧与远见。他认为,礼不仅是表面的仪式,更是内心的真诚与尊重。这种理念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礼仪,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同时,孔子对于音乐的见解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艺术的价值。他认为,音乐能够陶冶性情、提升品德,这使我认识到艺术不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修身养性。

在实际应用中,学习《八佾篇》后,我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和提升。我开始更加注重礼仪,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我更加注重沟通与合作,努力达成共识。这些改变不仅让我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让我更加自信和从容。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与挑战。有时,我会对孔子的某些教诲产生疑问或不解,需要反复思考和揣摩。此外,由于《论语》的语言古朴简洁,有时也让我感到难以理解和把握。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不断查阅相关资料、与他人交流探讨,并努力将孔子的教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在团队协作与沟通方面,我曾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八佾篇》中的内容。虽然我们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差异,但通过深入讨论和互相启发,我们逐渐达成了共识。这种经历让我认识到,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积极沟通,寻求共识,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

反思与总结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习《八佾篇》,我取得了一些进步,如更加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等。但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如对于某些教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等。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我计划未来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及其他儒家经典,同时注重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智慧。


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中,我将以《八佾篇》中的智慧为指引,注重礼仪与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也将关注社会价值观体系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努力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理念相结合,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论语·八佾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更提高了我的道德修养和人生智慧。我坚信,只有将这些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八班39组霍佳颖


《论语·里仁篇》主要强调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的准则。这一篇围绕“仁”展开,探讨了如何成为仁人、追求仁德的方式以及仁德在生活中的体现等内容。它教导人们要以仁为本,注重自身修养,关爱他人,遵循道德规范。以下是我对《里仁篇》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在《里仁篇》中开篇强调了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让我明白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就像孟母三迁的故事一样,两千多年前的孟母,就是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里仁为美”的居住、学习环境,使孟子在优良的环境中成长,不惜多次搬家,最终把孟子培养成了圣人。这句话同时也提醒我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以道德为美努力塑造自己的良好品格,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的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也可能对他人产生影响,要以身作则

其次,孔子在《里仁篇》中提到了“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足以看出孔子对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视。这句话通过对比君子和小人在道德、法度等方面的不同态度,凸显了君子的高尚品德和行为准则。它提醒人们要向君子看齐,追求道德的提升和对法度的尊重,而避免陷入狭隘和自私。

再者,孔子在《里仁篇》中也告诉我们应该积极学习他人和保持思考和觉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提示我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向优秀的人学习,并以他人的不足为鉴,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通过学习和反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克服,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同时我也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营造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

最后,孔子在《里仁篇》中还提到了“言”和“行”的关系。“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要少说话,多做事,孔子的意思并不是一味的不说,而是强调在说话之前,要多想想,三思而后说,言多必失,以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们在看一个人的时候,不应该只听他的语言是否动听是否漂亮,“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做事的人。

总之,《论语·里仁篇》是关于仁德思想的重要篇章。指导我们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帮助处理人际关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为人们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准则和方法,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19组姜轩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第三章,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智慧让我受益匪浅。这章内容主要讲述了君子之道,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通过学习,我对君子之道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首先,《论语》第三章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这些品质是成为一个优秀人的基石。通过修身养性,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同时,君子还应该注重诚信和正直,言行一致,不欺骗他人,不违背良心。这种道德修养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这章内容还谈到了君子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应该以身作则,为家人树立榜样,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治国方面,君子应该关注民生,实行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在平天下方面,君子应该具备远见卓识,能够化解矛盾,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深刻认识到君子的责任和担当,也激发了我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决心。

最后,这章内容还涉及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君子应该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和为贵。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礼貌,不轻易发脾气,不与人争斗。同时,君子还应该具备包容心,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些原则不仅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论语》第三章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君子之道的真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这些原则,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学习《论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共同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2班12组靳雨凡

在《论语》中,“八佾篇”作为其中一个篇章,包含了多条语录,反映了孔子对于礼仪、政治、道德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学习“八佾篇”,我得到以下几点心得:

1. 礼仪的重要性:孔子时代,礼仪不仅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也是维系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八佾”指的是古代的一种舞蹈队列,孔子用它来比喻礼仪的严谨与和谐。从“八佾篇”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礼仪教育,认为礼仪能够调和人际关系,使君臣、父子、夫妻等社会关系和谐有序。

2. 德行的培养:“八佾篇”多次强调德行的重要性。孔子提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品质构成了儒家的道德基础。孔子还提倡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升个人德行,以期达到“君子”的标准。

3. 政治理念:孔子在“八佾篇”中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的看法。他认为治国应当以德为本,领导者应以身作则,施行仁政,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同时,孔子还提出了对不同层次的人民应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即“因材施教”。

4. 人际关系的处理: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孔子强调中庸之道,主张在各种关系中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无论是对朋友的选择还是对待他人的态度,都应该遵循中道原则,既不过分亲近,也不过分疏远。

5. 修身与自我完善:“八佾篇”中的许多教诲都指向了个人修养的必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必须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这种由内而外的自我完善过程是儒家教育的显著特点。

6. 教育观念:孔子在“八佾篇”中展现了他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不应该有贵贱之分,而应该普及到每一个人。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施教,这体现了一种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综上所述,“八佾篇”不仅涵盖了孔子关于礼仪、政治、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思想,而且反映了他对教育的看法和对个人修养的要求。学习“八佾篇”,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儒家思想,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6班32组康英

这周我们学习了《论语八佾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林放,鲁国人,问孔子:“礼的本质是什么呢?”孔子赞叹说,你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啊!

“礼,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易”,是熟练的意思。依礼节而言,与其奢侈繁复,不如节俭朴素。就葬礼而言,与其程序熟练,不如哀痛惨怛。

1、什么是礼呢?我们为什么需要礼?礼的目标是什么?礼的本质是什么?

礼是一种规则,是一种约束,是一种形式,是一种对人尊敬的态度。那么,“礼”这种形式离不开内容。

孔子没有直接回答林放的问题,而是以吉礼、祭礼为事例,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追求表面的形式,而要有真情实感。礼乐是外显的形式,仁义才是根本的内容。本质不存形式有何意义?做人做事不能舍本求末。

2、做人做事要达到礼与仁的平衡

  一方面,我们按照社会的规则办事。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两者缺一不可。很多人做事不愿意按照社会的规则办事,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也是不对的。还有一些人,只会按照社会的规则办事,却没有真情实感,这样也是不对的。比如有些人虽然表面孝敬父母,但是对父母没有感恩之情,这样只是做给外人看的,不是真正的孝敬。

《论语》学习心得(5

中小学6班33组寇瑞睿

   在学习《论语》的八佾篇之后,可以感受到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重视,以及他对于道德和行为的深刻见解。这一篇主要讲述了礼乐制度的重要性、如何行礼以及如何以礼乐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首先,孔子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礼乐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规范。他强调,一个人应该以礼乐为行为准则,以此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对他物的爱护。这不仅是一种社会规范,更是一种道德责任。
   孔子的“仁”的思想也在文中多有体现。在八佾篇中,孔子多次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礼乐制度,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这让我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克制私欲,遵守社会规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八佾篇中还告诉了我们许多有关礼仪的具体实践。例如,孔子主张在行礼时,应当恭敬、尊重,并且应当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这让我认识到,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态度和行为。我们应该以一种恭敬、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他人,这样不仅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也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通过学习八佾篇,我对于礼乐制度、道德和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这不仅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这些知识和经验将会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
   八佾篇中的一些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而遵守礼乐制度、尊重他人、克己复礼等观念,对于我们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八佾篇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敬畏知识的态度。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向他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学习《论语》这样的经典著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领悟,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受益于这些古老的智慧,让它们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引灯塔。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23组雷豪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无所争,是指君子对于名利无所争,而对于正义、仁德、君子之风度,还是要争的。“必也射乎”所讲的君子要争就一定是比试射箭,其内涵远不止射箭本身谁优谁劣,而是集中反映了《易经·乾卦·象》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君子应自强不息、刚健向上,刻苦锻炼自己、磨砺意志,技艺精湛,每射必中。同时,这里也仍是讲礼,通过具体的比射讲求君子之礼。强调了互相谦和、礼让。无论怎么比试,总有君子之风。

这一段的画面感也特别强,就是那种仪式感,好像看奥运会的射击比赛。不同于其他的运动项目,射击比赛的现场是安静而没有此起彼伏的呐喊加油声的,只有在运动员射击结束,才会爆发出掌声以鼓励。这是场下对场上的尊重,也是一种礼。射击运动员,从面部表情来看,几乎看不出情绪起伏,身正而气定,只专注于自己的靶心。完成自己的规定动作之后,都会给观众、其他运动员、教练员不同方式的回礼。这里对君子的描述是有积极而性情的,是有饱满度的,是接地气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追求精益求精,而追求的标准是恒定的靶心,而不是胜人之心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27组 雷欢


通过学习《论语》每章的心得体会,我明白了我们应该要以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为指导,不断地修养和完善自己,做到修身齐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孔子眼中一个可以称为君子的人一定要有一颗宽容待人的心。蔺相如以宽容之心对待廉颇的刁难,展现了君子的博大胸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由古至今的名人雅士,那些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君子们哪一个是没有宽容坦荡的胸怀呢?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是一本不仅能指导我们个人行为准则,也能引领我们建设美好社会的宝贵经典,我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与他人相互学习和交流,努力践行孔子的教诲。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6班32组雷妍

因清明假期安排,此篇为自学内容,没有经过讨论分享,深感遗憾。通过近期所学,我逐渐意识到,孔子的智慧并不仅仅局限于古代的礼仪和道德观念,而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价值。古文的语言结构和用词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这给我理解文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反复阅读、查阅资料,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对文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古老的文字,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习过程中,我首先对“八佾”这个陌生的词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八佾”是指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用的舞蹈队列,由六十四人组成,分为八行,每行八人。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八佾”,强调其背后的礼仪和道德规范。通过学习,我逐渐明白了孔子所说的“八佾”并非仅仅指舞蹈本身,更多的是在借此阐述礼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本,是道德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用“仁”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用“仁”的心去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有爱的社会。我特别被孔子对于“礼”与“仁”的论述所吸引。孔子认为,“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而“仁”则是内在的道德情感。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完整品格。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过于注重外在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在的道德修养。孔子的思想提醒我们,真正的礼仪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情感的表达。

此外,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平衡和调和的状态,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事物时既不过于偏激,也不过于保守,而是要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方式。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忽视了平衡和调和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孔子的中庸之道,我学会了在面对问题时保持冷静和客观,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同时,我也意识到学习《论语》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自我提升和修养的过程。每一次的阅读和思考,都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我也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继续学习《论语》八佾篇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更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孔子的智慧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中小学14组雷艺璇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使百姓战战栗栗。”

孔子听到这些话,告诫宰我说:“已经过去的事不用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谏了,已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解读:以往的过错不要再追究,显然孔子认为周武王用栗木做牌位确实是错误的,只是希望宰我对这事不要再提,以免误导鲁哀公。孔子教训宰我的这三句话,为后世确立一个对待过去错误或失败的原则,那就是“既往不咎”。

俗话说就高不就低,我们总是会觉得要给孩子高一点的目标和要求,一可以鼓励他努力,二是避免他骄傲懈怠,三高要求会面临需要谨慎少犯错,可是人性是贪婪的,你是否会想起孩子曾经愤怒对我们说:“我怎么努力?你都会觉得不够努力”因为会把他与别人比较,会事后唠叨不停,会讥讽打压和不停的成绩目标加码!此刻如果通过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一个场景一个故事一句经典,循循善诱的引导下:诵读“成事不说”,避免骄傲懈怠。

诵读“成事不说”,避免骄傲懈怠,告诉我们做事要低调,对于自己之前在工作上或者其他方面取得的成绩或成就应该及时清零,避免自己沉溺于过往的成就,戒骄戒躁。要让自己时刻保持做事的初心,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时刻保持进步。诵读“遂事不谏”,尊重权威和接受既定现实,敬畏立足当下,谋求未来利;告诉我们无论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还是我们周围的人身上的事,既然已经发生了,无论好坏,都不要再对这件事发表看法了。如果是好的事,没有再说的必要;如果是坏的事,光说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需要采取措施去降低坏事的影响,而不是说一些“如果早知道,就如何如何”的话。

诵读“既往不咎”,体现待人的宽厚、仁爱,包容;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学会适度的宽松和包容,尤其是在与家人或朋友的相处中。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也是不可能不犯错的,如果我们的朋友或家人在某些方面做错了,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包容他们的错误。要看他们以后的表现,关注他们得到的教训和成长,而不是抓住小错不放。最后,只有把所知道的化为行动的力量,以理论为指导,以言行为实践,知行合一,才算是真会了“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道理。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734组李彩娜

《八佾》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礼仪、音乐、政治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我对《八佾》的一些学习心得:

1. 重视礼仪制度

在《八佾》中,孔子强调了礼仪制度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仪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基石。通过遵循礼仪,人们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重视礼仪,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人和谐相处。

2. 音乐的教化作用

孔子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心平气和,陶冶性情,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在当今社会,音乐依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选择那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音乐,让音乐成为我们修身养性的助力。

3. 为政以德

《八佾》中提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意味着,治理国家应该以德行为本,这样才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注重道德建设,以诚信、公正、廉洁为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实现长久的发展。

4. 知人善任

孔子在《八佾》中强调了知人善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在现代社会,企业和组织也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让员工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从而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佾》中提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关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的理念。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从自身做起,修身养性,关爱家人,关心国家大事,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总之,《八佾》这篇经典文献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通过学习《八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礼仪、音乐、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为社会做出贡献。

《论语》学习心得 3

部门:中小学5班28组李磊

学习《论语》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伦理道德、人生哲学和政治智慧,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我逐渐理解了“仁爱”、“忠诚”、“礼义廉耻”等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这些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有些古文词汇和句式较为生僻,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记忆。同时,儒家思想中的一些观点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这也需要我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辨析。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我意识到,儒家思想并非过时之物,而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结晶。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养分,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此外,学习《论语》还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也更加珍惜和尊重这份文化遗产。

总之,学习《论语》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精神之旅。它不仅让我领略了儒家思想的魅力,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儒家思想,并将其融入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5班25组李林

学习《论语》篇三,我深感其蕴含的智慧与哲理无穷无尽。这部古老的经典,虽历经千年,但其智慧的光芒依旧璀璨夺目。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孔子所倡导的“仁爱”精神所打动。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提倡以和为贵,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白了在与人相处时,应该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少一份争吵和冲突,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让我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以一颗善良、宽容的心去对待他人,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这种精神激励我要保持一颗虚心学习的心,不断追求进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篇三中,孔子还提到了许多关于品德修养的论述。他强调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情操,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于其人生的发展和成就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也要时刻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总之,学习《论语》第三篇让我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领略了古代智者的智慧,也让我在思想和行为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光彩。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招生办7班35组 李琳琳

八佾篇》主要讲的是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这不仅体现在社会层面上,更深入到个体的内心。

《八佾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示了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些案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我们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教授学生如何遵循礼制,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

最后,教育工作者在教授八佾篇的内容时,也应注意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关怀。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解释上,更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道德价值和精神内涵。通过探讨和实践,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礼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循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八佾篇》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人们可以表达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从而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这个思想让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场合,都应该注重礼仪的规范和实践。只有通过礼貌和尊重的方式来对待他人,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传承礼仪,因为它们代表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八佾》篇中所提出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这一主张强调了君主与臣子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责任。在现代社会,这种尊重和责任同样适用于我们与他人的交往。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同时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小学527组李隆

学习完《论语》第三篇“八佾篇”,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敬畏传统与礼制:“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孔子对僭越礼制的行为表示批评,强调对传统文化和礼制的尊重。在教学中,我们应教育学生尊重历史、传承优秀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崇尚内在品质:“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对音乐的评价,反映出他对事物内在品质的重视。在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仅追求外在表现,更要注重内在品质的提升,如诚实、善良、宽容等美德。

言行一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如果没有内在的仁德,外在的礼乐形式将失去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应教导学生言行一致,让道德修养成为行为规范的内在动力,避免空洞的形式主义。

批判性思维:“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对林放提问的肯定,展示了对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鼓励。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敢于质疑、善于探究,形成理性的判断力。

教育者的责任:“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即使身为博学之士,仍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对未知之事积极求索。这启示我们作为教师,应始终保有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

学习《论语·八佾篇》使我更加明白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内在品质、言行一致、批判性思维,以及作为教师自身应持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的责任。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5班25组李苗

初识《论语》,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我深深记住了其中的几句话“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些经典名句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我还记得旁边画的是穿着长袍,拱手行礼的古圣先贤——孔子,他好像穿越了历史,带着睿智的光芒望着我们,当时的我就为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文字的力量所折服,再加上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善喻多才、博闻强识,至今让我过目不忘。再后来学习《论语》是在来阳原五小上班的时候,我们每周五都有老师课后学习班。儒雅博学的孙书记带领我们学习《论语》,他正襟危坐,俨然教授一样,传统文化、《论语》精句、背景内涵娓娓道来,我如静水湖中的一片找到归宿的落叶,心中荡起层层涟漪。至此,我特意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论语》学习起来。我和《论语》的缘分远不仅于此,再后来我经过师校长推荐,有机会加入到北师大教育基地百日《论语》学习班学习。认识了很多专家教授,聆听他们的语音和文字分享以及点评,每天自己也语音打卡,分享读书心得,我很幸运又离先贤智慧近了一步。

在学习和沉淀中,我渐渐提高了自己的认识理解,匡正了原来某些认识的偏颇和不足。“巧言令色,鲜矣仁!”最初接触《论语》,读到这句话时,感觉很安慰。终于为不善言辞的我找到了光明正大的理由和托辞。后来发现是自己理解错了,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的起心动念处,而不是语言的表达艺术。从“子游问孝”中,我深深理解了“孝”,应该是出于本心,不仅仅是给予父母充足的衣食,而是从内心生出敬爱,生出依赖,生出感动,那是烙在心上爱的印迹,否则无异于饲养犬马。“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原来我一直以为射箭比赛中获胜者饮酒,没想到的是互相谦让饮酒,心内暗暗为我们古代先贤君子折服,他们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骄傲,更是我们新时代的榜样,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更是放之四海而推崇的精神力量。这让我想起战争中的先礼后兵,想起了我们面对强悍的敌人不卑不亢、无畏无惧君子之风,想起了奥林匹克运动赛场上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想起了丝绸之路上的合作共赢。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这样,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而为之奋斗。我一直奇怪,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胸怀和力量去创造历史,复兴国家。原来我们是站在了古人先贤的肩膀上,是他们的精神力量指引我们强大自己,放眼世界。水为善,终成海;山不争,自极天!从孔子论学中,我感觉夫子永远不局限于学,他的一言一行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看孔子的志向,感觉颜渊和子路已经很伟大了,他们无私奉献与居功不傲的高贵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看了孔子的志向,让我觉得老师的格局就应该是这样大的,他心怀天下人,让年老的人安逸,让朋友们信任,让年轻人怀念。我们的生命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自己身上,而是更多的人。就像多年以后,我们的街坊四邻、身边的朋友、我们的学生等等都因我们受益,得到帮助,那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这让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作为我们应该是什么样的形象,一定是内外兼修的。所以在得体的外表下,我们还得保持学习,不断加深自己的修为,当我们的精神气质由内而外散发出来光芒,那一定是君子之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人的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美化自己的心灵。而当今人的学习是为了让别人看,就有点急功近利了。反思自己一直以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证明给别人看。今天看来,我的修为远远不够。一切的工作做起来我都是被动的,我应该站在自己生命成长的更高起点上,提高自己的生命觉悟,不是别人要求我怎样做,而是我应该怎样做,把完成任务变成自己自觉行为。

当然,我们读《论语》,学习祖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而应该是传之承之,去影响更多生命的成长。“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真理,即使当天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作为教师,我想为什么我的心可以那么坦然,不仅仅是我自己闻道,久而久之,我们身边的人,我的学生耳濡目染,都会闻道而来,道永远不会消失,我们的灵魂也就不会泯灭。看着我身边的孩子一天天在晨诵暮读经典中变得越来越懂事,他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谦恭礼让,互相帮助。孩子们把多拿的口罩借给忘拿的同学。食堂吃饭时候,孩子们主动帮助丢了饭卡的同学打饭。观看节目的时候,把最佳的座位让给个子低的同学诸如此类的好事数不胜数,我想只要经典的光芒照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就开启了他们的生命大道。我们在工作中,既要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智者,又要做仁者。学习上引领孩子探索创新,把知识变成一股股活水滋润孩子的生命,让他们的生命不断丰富觉醒,生活中启发孩子们做生活的仁者,对万事万物要有同情怜悯之心。对父母要有孝顺之心,对老师长辈要有敬爱之情。对兄弟姐妹和同伴要有友爱之谊。塑造生命,激活灵魂,让智慧和仁义之光照拂孩子们的人生。

《论语》学习,无论是对于我自己还是工作,都开启了新的思维模式,我会在自己生命修行的路上继续潜心学习,端心正意,传承经典、修己达人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5班25组李鸥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 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 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734组李茜彤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会引用《论语》中的各种思想和观点。今天学习《八佾篇第三》中的一些内容,深感其中的教育智慧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孔子的思想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种教育思想启示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干的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其次,孔子强调礼节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也有着积极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物质的追求,而忽视了礼节的修养。然而,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一个人素质和修养的体现。因此,我们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礼节修养,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次,孔子提倡以德服人,这对于我们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方法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发展。

最后,孔子提倡的“仁爱”思想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之一。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教育。

《八佾篇第三》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礼节修养的重要性、教师人格魅力和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和观点将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因此,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1班1组李倩倩

学习《论语》第三章,我深感其蕴含的深刻智慧与人生哲理。这一章主要讲述了“礼”与“仁”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通过学习,我对“礼”与“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感受到了它们在塑造我们品格、指导我们行为方面的巨大作用。

首先,“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我认识到“礼”不仅仅是表面的仪式和礼节,更是一种内心的敬畏和尊重。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关爱他人,以诚信、友善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

其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和谐。通过学习这一章,我深刻体会到“仁”的力量。它鼓励我们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以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同时,“仁”也要求我们具备宽容、理解、包容的品质,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此外,这一章还强调了学习与修养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成为真正有品德的人。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好学的心态,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思想,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总之,学习《论语》第三章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礼”与“仁”的内涵,也激发了我追求更高境界的决心。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践行这些理念,努力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智慧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班9组李婷

《论语·八佾》是《论语》的第三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仪、音乐、政治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学习《论语·八佾》,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了更多的启示。

首先,孔子对于礼仪和音乐的重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认为,礼仪和音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它们不仅可以彰显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也可以让社会更加和谐、有序。这让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礼仪和音乐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遵守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人相处,避免冲突和误解;通过欣赏音乐,我们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味。

其次,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也让我受益匪浅。孔子认为,政治应该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职尽责。这让我认识到,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也应该有明确的角色和职责,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为团队和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通过学习《论语·八佾》,我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孔子强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心胸开阔、坦荡无私。相比之下,我时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烦恼、焦虑,缺乏应有的从容和淡定。这让我意识到,我需要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德,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之,《论语·八佾》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篇章,它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态度,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了更多的启示和反思。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受益于《论语》的深刻思想,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班22组李婷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在这部杰作中,第三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集中展现了孔子对于道德、人生、政治等方面的深刻见解,而且通过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学习这一章,让我对孔子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在第三章中,孔子强调了“仁”的重要性。他认为,“仁”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石。孔子说:“仁者爱人”,即仁德之人应该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不要忘记了关爱和尊重他人,要以仁爱之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孔子还谈到了人生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有德之人,必须不断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的错误,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孔子说:“君子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是否对他人忠诚、守信。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修正,我们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即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本。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情操,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来影响和教育人民。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治理仍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领导者不仅要具备强大的领导能力和智慧,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引领社会风尚。

在学习这一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对道德、人生、政治等方面的深刻见解上,更体现在他对于人性、社会、宇宙的深刻洞察上。通过学习和理解孔子的思想,我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不足之处,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我努力将第三章的价值观应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更加注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在工作中,我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忠诚、守信、勤奋、敬业。通过这些努力,我逐渐感受到了自己在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上的提升。

总之,学习《论语》第三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深刻理解了孔子的智慧和价值观,更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孔子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中小学3班16组李婉君

八佾篇第三读后感

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宽容。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即平;“荡荡”即宽广的样子;“长”指常;“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

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商汤说:“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谦让。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谦逊。

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讲仁义。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为如此,君子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君子是一种能力高强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中小学1班6组李夏

八佾篇第三读后感

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宽容。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即平;“荡荡”即宽广的样子;“长”指常;“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

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商汤说:“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谦让。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谦逊。

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讲仁义。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为如此,君子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君子无所争,争也有礼"。这从哲学角度告诉我们其实人生一世只不过是一叶之秋,不能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要坦坦荡荡的有礼节的去竞争和获取。

礼制到了今天已经不被人们所重视了。"礼之用和为贵",但是礼,这恰恰是我们情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知礼何以立也",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都要有利节,认清自己,摆正位置,不能僭越礼节。不能因为有点钱,有地位就狂傲不羁,自大,自我。要时刻谦逊,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要记住"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还要记住"月满则亏,人满则败"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7组李小慧

《论语》第三章,即《八佾篇》,主要围绕着礼乐制度、道德修养、为政之道以及君子人格等方面展开论述,体现了孔子对于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刻见解。以下是我对《论语·八佾篇》的学习心得:

礼乐制度的重要性:本章开篇便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如“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孔子对季氏僭越礼制,用天子之乐《雍》在自家宗庙中举行祭祀表示不满,反映出他对礼乐制度的尊重与坚守。孔子认为,礼乐不仅是社会等级秩序的象征,更是维系社会和谐、人心安定的重要工具。这启示我们,无论身处何种时代,都应尊重并遵循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不可任意僭越。

道德修养的内在化:孔子主张道德修养应内化为人的自觉行为,而非流于表面。“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强调“仁”是礼乐精神的核心,没有内在的仁德,礼乐就失去了灵魂。此外,“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回答林放关于礼的根本问题时,指出礼的本质不在于形式的奢华,而在于内心的诚敬与哀痛。这些论述启示我们,道德修养应注重内心的净化与提升,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527组 李小利

今天学习了《论语》第三章,这一章主要探讨了真诚与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真诚与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真实、坦诚的态度,不虚伪、不欺诈,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真诚与诚信,不轻易怀疑、不随意背叛,共同维护一个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

此外,这一章还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通过反省自身,我们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在学习这一章的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今后,我将更加注重自我修养,努力践行儒家伦理,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诚信的人。

它不仅让我对儒家伦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会不断践行这些原则,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524组李亚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如今相隔甚远,且以如今的目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展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展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互相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犯礼仪之内涵。

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公的礼,它的意必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如今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标准了人与人之间的准那么,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标准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答复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那么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公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局部。虽然如今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可以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展敷衍,应该去考虑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标准。

因此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班20组李严君

《八佾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对当时一些违反周礼现象的批评,以及他对礼、仁等问题的看法。

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在《八佾》篇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礼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礼是俭的:并非后人理解的繁文缛节,更没有什么虚玄弄套。

2.礼是敬的、慎的:入太庙,每事问,意思是慎重,反复核实,避免出错。

3.礼是规范: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4.礼是相互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5.礼是善的:人而不仁,如礼何。

本人认为这些观点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例如:

1.重视礼仪制度:强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将礼仪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培养人们的礼仪意识和行为习惯。

2.倡导仁德精神: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这一观点提醒人们,道德品质是行为的基础,强调了仁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应注重道德修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3.强调等级秩序:尽管现代社会的等级观念有所改变,但一定的秩序和规则仍然是必要的,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4.尊重传统文化:重视传统礼仪和文化,有助于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5.促进社会和谐:礼仪和仁德的倡导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些观点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以下启示:

1.倡导文明礼仪,提高公民素质。

2.注重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仁德观念。

3.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

4.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5.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524组李艳芳

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八佾篇第三部分,其中一共二十六章。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班10 李玉安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当我翻开《论语》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世界。老师们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这部经典的儒家著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更在我的教育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内容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读了《论语》,我知道了孔子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教会我们应该如何接人待物,而且十分严谨地规范自己,以行动做出表率。《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孔子的这个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者所提倡的。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们希望学生“学而不厌”,首先我们教师要“学而不厌”。“身教胜于言教”,“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传统养成善学善思的习惯。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秘诀。《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论语》学习心得(3

小学13组李泽华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个忍字可以做为容忍讲,也可以做为忍心来讲。这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同样,“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意指这种事他都忍心做出,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出的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不仁,礼和乐都没有意义,也就是说,你要去理解礼和乐的缘由。

礼,比如你和同学打个招呼,这其实是一种友好,根本是由于情感。乐呢,比如你失恋想唱个哀伤的歌曲寄托哀思,这也是由于情感。

而行仁,不就是一种对所有人的真挚的感情,所以没有感情,你或者都讨厌人家还一副热情的样子说早上好,就虚伪了。

乐也一样。而且感情要真挚。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14组林泱

在《论语》中,“八佾篇”是一个重要的篇章,它主要讨论了礼的本质、功能和实践意义。作为一名读者,我深受启发,对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在这一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开篇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季氏逾越礼制的愤怒。通过钱穆先生的解释,我了解到,孔子时代的礼制规定了不同身份的人应该享有的礼仪规格。这让我思考到,礼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规范,更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阶层和谐的重要手段。

“八佾篇”中,孔子还提到了礼的内在精神——“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这句话告诉我们,礼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表现,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这让我反思到,现代社会中礼仪的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礼的精神仍然适用。我们应该注重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而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

此外,“八佾篇”还讨论了礼的实践意义。孔子认为,礼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表现,是社会秩序和谐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通过学习礼的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同时,“八佾篇”还强调了礼的普适性。无论是天子还是庶民,都应该遵守礼的规范。这让我想到,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关爱,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我们应该消除歧视和偏见,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最后,“八佾篇”还提到了礼与人生意义的关系。孔子认为,礼是实现仁爱之道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遵守礼的规范,我们可以更好地实践仁爱之心,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让我深感启发,我们应该将礼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论语·八佾篇》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学习和应用孔子的思想和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理想。因此,《论语·八佾篇》不仅是一本古老的经典著作,更是一本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读物。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生、学习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见解,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9组林玉杰

在深入学习《论语·八佾篇》的过程中,我深感孔子的礼乐思想对我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礼乐文化不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此,我将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对《八佾篇》第三部分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思考。

首先,我对“君子无所争”的理解有了新的提升。在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陷入无尽的争斗之中。然而,孔子在《八佾篇》中提出“君子无所争”,这是对君子行为的高度要求,也是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我认为,这并不是说君子应该消极避世,而是主张君子应以和谐、公正、公平的态度参与社会竞争,避免无谓的争斗,追求真正的价值。

其次,我对“绘事后素”的理解有了新的领悟。在古代,绘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孔子在《八佾篇》中提出“绘事后素”,这是对绘画艺术的高度赞扬,也是对君子品格的深刻揭示。我认为,这并不是说绘画艺术不重要,而是主张君子应以修身为本,以德为先,将绘画艺术与道德修养相结合,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最后,我对“既往不咎”的理解有了新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对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无法释怀。然而,孔子在《八佾篇》中提出“既往不咎”,这是对人生态度的高度要求,也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我认为,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忽视过去的错误,而是主张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过去的错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的生活。

总的来说,通过对《八佾篇》第三部分的学习,我对孔子的礼乐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孔子的礼乐思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1班2组刘畅

本次自主学习《论语》八佾篇的内容,以下为本次的心得体会。

《论语·八佾篇》是《论语》的第三个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谈论礼乐的内容。通过深入学习这一篇章,我对孔子的礼乐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不仅是社会规范的体现,更是个人修养的基石。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遵循礼的规范,才能在社会中立足,与人和谐相处。同时,礼也是个人品德的体现,通过遵循礼,我们可以培养出谦虚、恭敬、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其次,孔子对乐的看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乐是陶冶性情、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通过欣赏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进而激发内心的善良和正能量。同时,乐也可以作为一种沟通工具,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传递思想。

在《八佾篇》中,孔子还提到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他认为,礼的运用应该以和谐为目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这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尊重他人的差异和个性,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不同的人和事。

此外,我还从《八佾篇》中体会到了孔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他强调了对先贤的敬仰和学习,认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这启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价值,应该将其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论语·八佾篇》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注重个人修养、尊重他人、追求和谐关系,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839组刘丹

在《论语》公长冶第十一篇中,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意思是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啊,他的欲望太多,怎么能刚毅不屈?”的确,人之所存,谁能无欲。所谓“无欲”,是“没有不过分的欲望”的意思,这样才能够做到“刚正”。正直(integrity)是我追求的一个品质,这句话提醒我,作一个老师,可以专业的,公正的,尽去除偏见和其他目的的看待孩子,对待孩子。

在十二篇中,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其中,“吾亦欲无加诸人”的意思是“强加到我头上我不愿意做的事情,不去强加于人”。接受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承担着互相支持和帮助的责任,又在这个当中,可以体恤他人的难处,给与协助。这句话教给我的是承担和理解。

第十三篇中,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意思是子贡说:“老师关于《诗》《书》《礼》《乐》等文献的讲述,我们能够听得到;老师关于人性和天命方面的言论,我们从来没听到过。”我的理解是,知识是可以学得的,但是智慧不是,是需要悟到的。知识可以通过间接经验来进行传递,而智慧需要直接经验来进行总结。

综上,通过公冶长篇的学习,我总结了以下关键词,提醒自己,为人师长需要不断进步:刚 integrity,同 empty,慧 wisdom,行 Action,谦 Modesty。学习《论语》最好的办法是边学边做,当读到孔子的某个观点,认为有道理,能够帮助自己提高个人修养和才能时,就应立即记在心里,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3班15组刘恩慧

《论语》八佾篇主要讨论了礼仪的重要性,以及礼仪与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对八佾篇的一些心得体会:

礼仪与社会秩序:

礼仪不仅是形式,更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孔子强调,礼仪的核心在于其背后的真性情和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

尽管时代变迁,礼仪的形式可能有所简化,但其精神内核——如仁爱之心——仍然重要。仁是礼乐的根本,没有仁爱之心,礼仪便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

礼仪与道德规范:

孔子对于季氏使用天子礼乐的愤怒,反映了对礼仪规范的尊重。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社会的等级秩序。

孔子认为,人如果不仁,那么礼和乐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强调了礼仪背后所蕴含的仁爱和道德价值。

礼仪的传承与发展:

虽然礼仪的形式可能随时代而变化,但其精神内核和文化价值应被传承和发扬。孔子对于礼崩乐坏的担忧,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珍视。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法律和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礼仪仍然扮演着减少矛盾、维护和谐的角色。礼仪的存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结构更加稳定。

综上所述,《论语》八佾篇通过讨论礼仪的重要性,强调了礼仪与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孔子所倡导的礼仪精神,使其成为维护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班10组刘江

《论语》的“八佾篇”主要探讨了与礼制相关的话题,包括对不同场合下礼仪规范的讨论,以及对于违礼行为的批评。例如,孔子对季氏使用天子规格的八佾舞于庭表示不满,认为这是对礼制的僭越,并发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感叹。同时,八佾篇也涉及了仁、礼、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礼的本质和作用的探讨。例如,孔子提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强调了仁在礼乐中的重要地位。

八佾篇强调了礼制的重要性,这对于当代社会的秩序维护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在现代社会,尽管形式上的礼制可能与古代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精神——尊重他人、注重仪式感和规范行为——仍然具有普遍价值。通过遵循社会规范,人们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八佾篇中对于违礼行为的批评,也提醒当代社会要警惕道德滑坡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往往忽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导致道德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防止道德滑坡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论语》八佾篇的内容对于当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注重礼制建设、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以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3班17组刘洁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執不可忍也!“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是说季氏竟然忍心做这些事。

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开始变坏,是由有权势的人所引导的。

:人不仁,如礼何?人不仁,如乐何?一个人没有中心思想,文化对他有什么用?文化是靠每一个人自觉自发,自省自悟的:一个人如果自己不省悟,文化与艺术对他又有什么用呢?这是孔子的感叹。孔子说礼仪的过分铺张就不合理,宁可简单隆重。办丧事太轻率了也不好,宁可取悲的态度。

子日:君子无所争,必也射平。揖让而开,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中国文化所讲的君子是无所争的,不但与人无争,与事业无所争,一切是讲礼让而得。无所争就是窝囊吗?孔子以当时射箭比赛的情形,说明君子立身处世的风度。射是六艺代表军事训练。即使在争,始保持人文的礼貌。人之所以不同于生物世界中其他的动物,就是这一点人类文化的精神。不论与人与事,都应该争,但是要争得合理,就是在争,也始终保持君子的风度。

“礼后乎?”难道礼仪的后面还有一个“礼”的精神吗?

也就是说礼的内涵比表衣于外的礼仪更重要吗?是的,这样才是真正懂得诗了,透过诗的感情以培育立身处世的胸襟,而真正了解诗背后的人生、宇宙的境界,这才是懂得诗的道理。人更要注意这个“素”字,素就是平淡。

所谓大英雄,就是本色、平淡,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就就是最平凡的,最平凡的也是最了不起的。“唯大英雄能本色”一平淡。上台是这样,下台也是这样。不管自己如何有权势,在政治功业上如何了不起,但我依然是我,保持平凡本色是大英雄。

事事要发自内心的诚恳,而不完全在于形式,一切形式,都必须配合内心的诚恳,才有意义。

当我们祭祖宗的时候要以“如在〞如前相对的诚心,犹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样的诚敬。祭神,神就在此。要表里如一,才是肃斋庄敬的道理。一个人的修养,对人对事,都要有这种“祭神如神在”的心理。否则,表面上非常恭教,内心里叉是另一回事,那是没有用的。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班9组刘玲

《论语》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更是千百年来指引人们修身养性、处世待人的明灯。孔子的智慧如涓涓细流,穿越时空的长河,滋养着每一个渴望成长与自我完善的心田。在反复阅读并深思《论语》之后,我愈发感受到它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光芒。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在不断变化的时代,唯有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淘汰。同时,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积累,更是为了内心的愉悦与充实。这种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是通向知识殿堂的不竭动力。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提醒我,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事业发展,都必须注重根本。《论语》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从修身开始。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进而影响和带动周围环境的变化。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时刻铭记的准则。它教导我在对待他人时要设身处地,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样的黄金法则不仅能够减少冲突,还能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论语》还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过犹不及”提醒我们在任何事物上都要保持适度,不可偏激。这种平衡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合理的判断。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礼”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和谦让。在现代社会,礼貌和尊重依然是沟通的桥梁,是维系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

《论语》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社会的和谐,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它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生活的指南,引导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坚守本心,如何在不同的角色中游刃有余。

总结起来,《论语》以其深邃的哲理和实用的人生智慧,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为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行动的指南。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汲取《论语》中的智慧,用以涵养人生,成就更加丰富多彩的自我。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1班1组刘娜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很荣幸身处这样一个优秀的工作单位,读完论语我发现在工作中应该端正态度、提升能力、不惧挑战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藤信园认识了多爱岗敬业的前辈,学习到了更多的宝贵的工作经验,在这段时间的工作学习中,我逐渐理解了《论语先进篇》中的一句话——“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这句话的含义是,先学习后任职的人比先任职后学习的人更值得重用。这提示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要总是抱怨争夺,而是要先坚持做好本职工作,潜心学习,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只有我们真正迈出自己的舒适圈,在机遇到来之际勇敢地迎接挑战,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

《论语》学习心得(3

小学316刘妮

在《论语》的八佾篇第三中,对“礼”的内心尊重的阐述,主要体现在孔子对于季氏僭越周礼的行为的批评中。


孔子评论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本是周天子的舞蹈规格,季氏作为诸侯大夫,却在家中庭院表演这种舞蹈,显然是僭越了周礼。孔子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认为如果季氏连这种事都能做出来,那么还有什么他不能做的呢?这种僭越行为不仅违反了外在的礼制规范,更是缺乏对礼的内在尊重和敬畏。


礼在孔子的思想中,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心的情感和态度。它要求人们在行为上遵守规章制度的同时,更要从内心深处对礼产生尊重和敬畏之情。这种内心的尊重,是礼的真正意义所在。


因此,孔子强调礼的内心尊重,实际上是在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在品质。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不仅会在行为上遵守礼制规范,更会在内心深处对礼产生真正的尊重和敬畏。这种尊重和敬畏,不仅能使人在社会中和谐相处,更能使人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提升和净化。


总的来说,八佾篇第三通过批评季氏的僭越行为,深刻阐述了“礼”的内心尊重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遵守外在行为规范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和品质提升。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德育3班18组 姓名:刘启利

学习论语,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门。那些古人的智慧和教诲,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你知道吗,论语里有很多关于做人的道理,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

通过学习论语,我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在与人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即使观点不同,也要保持和谐的关系。

当然啦,学习论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我会觉得古文很难懂,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但是,正是这种挑战和困难,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论语中的智慧。

总的来说,学习论语让我收获了很多,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做人、做事。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让古人的智慧照亮我的人生之路。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2班10组刘倩

当我翻开《论语》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世界。老师们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这部经典的儒家著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更在我的教育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如仁、义、礼、智等,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樊登先生也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比如,“仁爱”思想让我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义”让我明确了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始终坚守教育公平和正义;“礼”则让我明白了教育的规范和秩序,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和礼貌,让他们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智”则让我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质疑。

如何将《论语》的精髓融入课堂,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德行修养呢?我认为,首先要做的是不断学习,深入研读《论语》,理解其精神内涵,将其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其次,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身教重于言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后,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能力和知识,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因材施教”的讨论。通过孔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方法,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开始尝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通过研读《论语》,我不仅在教育领域内得到了丰富和完善,更在个人成长和职业规划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我希望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能够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一名既有专业素养又有德行修养的优秀教师。


刘蕊《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11组刘蕊


  《论语》八佾第三是一篇非常重要的经典文章佾,文章中孔子讨论了不同的主题,包括礼仪,道德,君子等等,通过阅读和思考这篇文章,我得到了一些重要体会和启示。

首先,我认为论语八佾第三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孔子在文中提到了。礼则尡这是在告诉我们,礼仪是人类社会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不仅是一种形式化的行为,更是人们之间互相尊重和关心的一种表达。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人们能够建立互相信任和合作的关系,这让我意识到,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注重礼仪,并且要善于利用礼仪来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我认为论语八义。第三,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孔子在文章中提到道则性。这是在告诉我们,道德是人们应该追求和遵循的准则,一个人只有在道德上做到了正直和善良,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君子。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我认识到自己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改进空间,因此我决定以后后要更加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和行为方式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5班第24组  刘小玲

论语八佾篇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讨论了礼仪、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通过阅读和学习八佾篇,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到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首先,在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和价值。孔子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八佾篇》中的一些礼仪观念:

1.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谐,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因此,礼仪应当以和谐为贵。

2.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主张节俭办婚礼,反对铺张浪费;对于丧事,则主张哀伤真挚,反对过分追求形式。

3.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贡建议去掉告朔时祭祀用的羊,但孔子认为这是对祖先的不敬,应当保留。这表明孔子重视传统礼仪,认为礼仪是对祖先的尊重。

4.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孔子认为,即使夷狄之地有君主,也不如华夏之地没有君主。这表明孔子重视礼仪教化,认为礼仪是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5.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认为,君子之间不应争夺名利,但在射箭比赛中可以竞争。这表明孔子认为礼仪应当体现在竞争中,即在竞争中保持谦逊和礼貌。

《论语·八佾篇》不仅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同时,孔子还提倡节俭、真诚、尊重传统和谦逊礼貌等礼仪观念。这些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实践礼仪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八佾篇还提到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注重内在的道德品质,而小人则注重外在的物质利益。这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而不是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最后,八佾篇还强调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只有家庭和睦,才能培养出健康向上的人格。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注重家庭关系的处理,尊重长辈,关爱晚辈,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八佾篇,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到礼仪、道德、家庭等方面的内涵和价值。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爱心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524组刘笑薇


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秋水》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

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奋力拉船的纤夫,是一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迁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终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将至德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为众人的分享、争抢和排挤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谈论理想时,那浅浅的一句:“吾与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叹?

《论语》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道理和,以身作则。细想身边

常有这些品格的展露,而习惯于淡漠的我们却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许华夏的血脉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经过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纳,将它凝固住了,现之以墨字,代代相传。

或许至德者从不抱怨,透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见孔子影影绰绰的无奈。记得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拥有一整部《论语》的孔子,留下的却只有无奈的隐忍。

《论语》是我国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智慧的诠释,在古代,人们把《论语》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里面有许多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典语句,使我读了之后,感触颇多,其中有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使我受益匪浅。

这是孔老夫子给他一位学生所说的话,意思就是;“我教给你的这些知识,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要实事求是,这就是智慧啊!”再进一步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长到老,学到老,不懂就问。是啊,如果我们平时学习不懂装懂的话,那么,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即使你身居高位,学位再高,也有不知的事情,如果你对一个事物似懂非懂,有了错误的见解而不去请教纠正,那么你最后还是个无知可怜的人。就像有些人,明明知道是错的,可碍于面子不去讨教,每天生存在这个不懂装懂的虚度里,所以他永远是个弱智人。

生活中像这类的事情太多了,我就有一例。比如;有一次刚学的一个英语单词忘了怎么发音,怕人笑话,为了面子也没请教老师和同学,自己想当然拼了一个音。可笑的是当同学来问我这个单词怎么念时,我没有说不会念,居然面不改色的而且振振有词的给他发了一个我独创的发音,结果是考试我们考砸了,这就是不懂装懂的后果,后来问了老师才更正过来。读了《论语》这句话后才知道,不懂就问是智慧,不懂装懂是愚昧。

《论语》的真谛,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旷达的心胸,谦虚的态度,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乐趣和内心的安宁,经典的作品令我们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经典语句,并彻底悟彻这句话的含义吧!它会叫你受益终生的哦!

《论语》一书是五千年文明史中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它的中华文化充实了我的生活;它的传统美德感召了我的思想;它的前贤哲理熏陶了我的情操,所以,我十分喜欢《论语》这本书。

读完《论语》后,我受益匪浅。我懂得了求学必须按时温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懂得了待人要真诚,不要花言巧语;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一种美德;我懂得了君子追求真理,不是追求物质享受。

而在《论语》中,我最喜欢是这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它告诉我学无止境,要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有新的体会和发现,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而苏轼就是一个温故知新的人,养成亲手抄书、经常温习的习惯。因此他便三抄《汉书》,但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思考和研究问题,所以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当然,从三四年级到现在,我也有养成抄书的好习惯,一到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日积月累、资料袋、诗歌等一些知识被我抄到一个本子上,因为我知道这样又便于我复习,而且边抄边想,不仅可以温习以前的知识,还能有不同的体会和发现。有时,一本书我会看上三遍或更多,这样这本书就会被我完全理解了,刚好印证了这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我读书学习的切身体会。

在读《论语》这本书时,我感受自己就像一直在只是天空中展翅翱翔的雏鹰,是快乐的,是兴奋的,享受着知识带给我的乐趣。希望大家有机会也去看看《论语》这本书,让你们都养成一个个良好的习惯,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528组刘旭

初读《论语·八佾篇》,便被其深邃的哲理和古朴的文字所吸引。这篇内容主要讲述了关于“礼”的问题,涵盖了孔子的礼治思想,对于礼与乐的关系问题,也有深入的探讨。

学习过程中,我深感孔子对于“礼”的重视。在他看来,礼不仅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更是个人修养的体现。礼的存在,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同时,孔子也强调了礼与乐的结合。他认为,乐是礼的辅助,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孔子的礼乐思想。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古文的语言较为晦涩,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其深意。同时,孔子的思想较为深奥,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来体会。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也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

通过学习,我逐渐领悟到了“礼”的真谛。礼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礼待人,以礼律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内外兼修,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质的人。

此外,我还体会到了孔子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他希望通过礼乐教化,使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注重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学习《论语·八佾篇》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到了关于“礼”的知识,更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时刻铭记孔子的教诲,以礼待人、以礼律己,努力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质的人。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播孔子的思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儒家文化,共同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论语·八佾篇》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孔子的思想精髓,更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质,为实现人生的价值而努力拼搏。

《论语》学习心得(3

小学28组刘娅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有形式之美,也要有内容之善。我们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不仅仅要求外在美,也要有内容善。这让我想到了郭德纲的相声之争,还有春晚小品的艺术形式之争。我们有的人想,在相声小品上让大家开心,快乐不就行了,为啥非要追求内容的形式,特意去拔高。

我当时也是想不明白的,但今天看到孔子这句话突然有一种顿悟。我们艺术表现也应该有底线,如果没有底线的娱乐,那么这种艺术形式就会慢慢沉沦为只有娱乐,底线一再被突破,就没有底线而言了,更多恶俗和不堪的表现形式会跃然纸上。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界限,一个不能被突破的道德观。

同时,我们也看到,艺术的表现并不是一味的去拔高,真正美的艺术形式是大家都看得见,理解的。正如最近大火的河南电视台的各种舞蹈、敦煌、飞天……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非常受到欢迎的艺术形式。你能说他是单纯的拔高吗?显然不是的。反而在这方面,我们的央视显得有些畏首畏尾了,现在大家都在吐槽,央视春晚没有地方春晚好看,就是因为总导演和审核人员过多的注重艺术形式的升华,而忘记了艺术本身。

所谓过犹不及,我们应该可以在娱乐大众和遵守真善美上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


论语》学习心得(3

小学13组刘燕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说:思想无邪念

蔽:是敝的转注字,构意于用棍棒击打长久遮盖物品的布巾,增添草字头,继承初文的遮蔽义

诗经是民间诗歌的汇总,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关于里面男男女女的诗歌,没有一丁点儿邪念,是不太可能的。这个一言是一篇关于思无邪(取自诗.鲁颂駉)的文章还是一句话总结诗经,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导引民众凭借政治,规范民众凭借刑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中小学15组刘怡萌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交通。中国案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繁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十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警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霉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圆,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和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忾羊。子曰: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虽然现在只剩下忾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敦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社会风俗也不断的演变,所以礼也在变化。很多学者认为儒家礼的标准是封建时代的标准不值得提倡因为社会不同了。其实不然,孔子的标准在孝弟,他老人家喜欢从家庭教育说起。其实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关于“礼之本”在于人的一颗孝心,赤诚报国之心。孔子虽没明说但也跃然于纸上。所以儒家的礼还是经的住时间的考验的。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23组刘奕

本周,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第三篇——“八佾”,这篇内容主要讨论了礼仪、乐舞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让我对古代的礼仪制度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中礼仪与道德的关系产生了新的思考。

“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是仁德的外在表现。在古代社会,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无论是祭祀、朝拜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这些礼仪规范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更是为了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让人们在遵循礼仪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礼仪似乎逐渐被淡化,甚至被一些人视为繁文缛节。我们往往更加注重效率和便利,而忽视了礼仪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这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疏离,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等。

通过学习《论语》第三篇,我深刻认识到礼仪与道德之间的紧密联系。礼仪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品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礼仪的价值,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礼仪成为我们行为的一部分。

同时,我也意识到,要真正做到礼仪与道德的融合,需要我们从内心出发,培养自己的仁德之心。只有内心充满仁爱和善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遵循礼仪规范,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

此外,《论语》第三篇还提到了乐舞与仁德的关系。在古代社会,乐舞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教化手段。通过乐舞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舞蹈的韵律,从而陶冶性情、提升道德品质。这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总之,《论语》第三篇的学习让我对礼仪与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礼仪的修养和道德的培养,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礼仪与道德的重要性,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学27组刘颖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说到,儒、释、道三家主要卖什么呢?

释(佛学):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以去逛逛,买或不买东西都可,或者不逛也行,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病了则非去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吾日三省吾身。批判性思维的最高境界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批判。为人谋而不忠乎一一替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

古代的“忠”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对任何一件事尽心地做,这叫做“忠”。这个其实很难,我们现在经常听到说“上班摸鱼”,有多少人是尽心尽力?工作的核心是什么?大部分人说:要不是为了生活,谁愿意来上班?为了混口饭吃…。日复一日的只以老板的指令来完成工作,天天过的疲惫,无趣又心情不畅快。

很少人能真正了解工作的意义和自己的初心。主动带着思想去工作,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稻盛和夫说过:工作,是体现人生价值的行为。共勉,让我们一起调整心态,忠。之前网上流传一句话:真正有能力的人是“把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做好”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你能做到对谁都没有虚情假意,真心实意吗?中国人经常说的一句客气结束话“改天一起吃饭,改天出来喝茶……”;或者因为面子问题答应办事,过几天找理由推掉…请不要高估自己的信用。

当我们真诚相待,打破了所谓的“面子”界线,离“塑料友谊”也就越来越远了。这句话同时让我想到《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哲学告诉我们,要有被人讨厌的无畏勇气,不要因为顾及自己的面子,或怕别人讨厌而一味的去迎合别人。

传不习乎——你用了吗?“传”,是传授;习,是“学而时习之”的习,是温习、练习、演习。

听课的时候,觉得都懂了,但是一到做题就不会了。工作中也是,听的时候似乎都明白,实际一操作,一踏糊涂。检查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练习,应用(自己温习是自修,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分享给朋友是共修),这是对于作为学生而言。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六班32组 刘子愿

体教融合,从《论语》八佾篇第三中汲取教育智慧

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深入学习《论语》八佾篇第三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这段经典的学习,我不仅加深了对儒家文化的理解,更找到了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切入点,为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论语》八佾篇第三中,孔子提到了关于“礼”的重要性,强调礼乐教化对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这一思想启示我将“礼”的理念融入课堂管理和学生互动中。例如,在体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良好习惯,这不仅是对运动礼仪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比如武术抱拳礼、球赛入场、结束时的礼仪、体育舞蹈、体操、花样跳绳等等,每一项运动都很注重礼节及规则,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在体验运动乐趣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尊重和礼貌,这对于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在篇章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让我思考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处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在体育课上,每个学生的体质、兴趣和技能水平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在设计课程和活动时,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既注重团队合作,又兼顾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方式中找到参与感和成就感。这种“和而不同”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自尊,同时也促进了班级的整体和谐。


此外,孔子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为我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影响学生提供了指导。在体育活动中,我鼓励学生不仅要锻炼身体,更要通过团队运动等活动学会自我管理、合作与沟通。这些技能对于他们未来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都是极其宝贵的。通过这样的教育,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自己,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论语》八佾篇第三,让我更加坚信体育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价值观和人格培养的过程。通过将孔子的教育智慧融入体育教学,我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实现自我成长,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段经典不仅丰富了我的教育理念,也指引我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前行,使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记得董事长给我们培训时常常讲到,作为老师要让学生掌握“术”,而并非是只教学生知识,停留在“技”的层面,这也就验证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综上所述,通过对《论语》八佾篇第三的学习,我不仅领悟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更找到了将这些思想应用于体育教学的实践路径。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挖掘《论语》的教育价值,将其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14组龙婕

学习《论语》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呢!这部经典之作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每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礼义”。仁爱之心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它让我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礼义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它引导我们做人做事要讲原则、有底线,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此外,《论语》中的许多名言警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温故知新。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它提醒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避免伤害他人。

通过学习《论语》,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我相信这些智慧和哲理将会伴随我一生,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当然啦,每个人的学习心得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对《论语》也有兴趣的话,不妨试着去读读看,或许你也会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哦!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中小学1班5组芦一飞


人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

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

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

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

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子贡欲去告朔之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

虽然现在只剩下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

作用的。

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

《论语·先进》心得体会

小十一班 杨晴

在深入研究《论语·先进》这一篇章后,我深感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本篇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以及他们各自在道德修养、学问智慧、人生哲学等方面的见解。

首先,我被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所触动。孔子在与弟子们交流时,会根据他们的性格、才能和志向来给予不同的教诲。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既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尊重和关爱,也展现了其灵活多变的教育智慧。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潜能,帮助他们发挥所长,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孔子在《论语·先进》中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立身处世之本,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这一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不能忽视道德建设,而应该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此外,《论语·先进》还提到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孔子认为,君子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宽广的胸怀,而小人则往往心胸狭窄、品德低下。这一观念启示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辨别君子与小人,与品德高尚的人为伍,共同追求真善美。

最后,我深受孔子对人生哲学的洞察所启发。他认为,人生在世,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不受外界纷扰所影响。这一观念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总之,《论语·先进》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启示的篇章,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观念。通过对这篇章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同时,这些思想和观念也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论语学习心得

节选感兴趣的段落: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夫子说:“先学习礼乐然后服务国家的,是出身平民阶层的质朴的人。既已做官然后能够学习礼乐的人,是有修养的世袭子弟。如果需要选用贤才,那么我主张任用前者。”

 很认同夫子所说的第一种人才,在学生时代,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然后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努力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当然成人后,不断鞭策自己,继续通过学习提升自身能力,也是非常可取的!对于学生时代没有努力学习,长大后不思进取,志大才疏,高不成低不就者,鄙之!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夫子说:“曾跟随我到陈国、蔡国游历的人,此时都已不在我的身边了。”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辞令的有宰我和子贡。谙熟政事的是冉有和季路。以文学著名的有子游和子夏。

这里讲的是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于用人者来讲,要知人善任,要有敏锐的如伯乐识别千里马的眼光,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闪光点,团队合作过程中能够及时发挥补位作用。作为幼儿园老师,也要认识到,每个人特别是孩子,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我们要有效的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优点,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可能性;对于幼儿的不足,也要给予良好的心态,不能操之过急,有效的提供帮助和支持,协助其不断成长和进步。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张问治理政事的要则。夫子说:“身处其位一刻也不能懈怠,处理具体事务心怀忠敬。”

这段主要讲的是责任心,团队中,每个人都要学会协作,及时补位,这时就需要责任心,相信大家都喜欢团队中有责任心的同伴,和这样的人交往过程中我们会觉得很踏实,很安心。领导交付任务时也放心。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不要给别人徒添麻烦。

《论语》学习心得

Lisa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其中的颜渊篇更是集中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仁爱、修身等方面的思考。通过学习《论语》颜渊篇,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教诲,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颜渊篇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的概念,认为“仁”是道德的核心。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达到“仁”的境界,需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循礼仪规范。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道德的提升。这让我明白了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而不断努力的过程,需要我们时刻自我约束,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

其次,颜渊篇中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实践的重要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要将所学的道理付诸实践,不断地反省和改进。这让我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此外,颜渊篇还教导我们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避免将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强加于他人。这种关爱他人的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

在学习《论语》颜渊篇的过程中,我也深感其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诱惑,如物质的追求、利益的冲突等。然而,《论语》中的智慧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善良,以道德和仁爱为准则去面对这些问题。通过学习颜渊篇,我不仅对于自身的修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于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对待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总的来说,学习《论语》颜渊篇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教导我要持续学习并付诸实践,以及要关爱他人。这些智慧和教诲将伴随我一生,指导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这些智慧,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有爱心的人。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作,被誉为东方圣经,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其中,《乡党》、《先进》、《颜渊》三章,作为《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在阅读这三章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中的智慧与幼儿园教育息息相关,对于培养幼儿的品德、情感、智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乡党》篇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以诚待人、和谐相处。在幼儿园工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教育顺利进行的基础。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深知与幼儿、家长、同事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秉持真诚、友善的态度,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关心他们的成长,与他们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同时,我也注重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的家庭背景和需求,共同为幼儿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幼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次,《先进》篇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倡以德行为本,追求卓越。在幼儿园工作中,德育教育是核心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深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先进》篇的理念为指导,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进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会尊重、关爱、合作、分享,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同时,我还注重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上进心,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不断进步,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再次,《颜渊》篇强调了仁爱之道,提倡以仁爱为核心,关爱他人。在幼儿园工作中,关爱幼儿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深知关爱幼儿的重要性,始终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情感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颜渊》篇的理念为指导,用爱心、耐心、关心去呵护每一个幼儿,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我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给予他们信心和力量;当幼儿取得进步时,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关爱,我赢得了幼儿的信任和喜爱,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最后,《颜渊》篇还强调了自我反省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在幼儿园工作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深知自我反省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及时发现并改正不足之处。同时,我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和学术研讨活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之,《论语》《乡党》、《先进》、《颜渊》三章为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精神支持。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论语》中的智慧,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中小学16组罗环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其中,“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出自《论语·八佾》篇,这句话通过比喻来阐述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在古代中国,射箭是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也是君子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孔子在这里用射箭比赛来比喻君子之间的竞争。他认为,君子即使在竞争中,也能保持礼节和谦让,不会像小人那样不择手段、争强好胜。

“揖让而升”指的是在开始射箭之前,参赛者会相互作揖行礼,表示尊重和礼貌。“下而饮”则是指在射箭结束后,不论输赢,大家都能一起和气地饮酒交谈,不因比赛结果而影响彼此的关系。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感想:

1. 礼让为先:在竞争中,君子仍然坚持礼仪和谦让,这体现了儒家强调的内在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

2. 和为贵:即使存在竞争,也应该以和谐为最终目的,不损害人际关系,体现出一种成熟的社会交往方式。

3. 竞争与合作并存:君子之争并不意味着敌对和冲突,而是在尊重和友好的氛围中展现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欣赏和学习他人的优点。

4. 重视过程而非结果:孔子提倡的是一种注重过程、享受过程的态度,而不是单纯追求结果的竞争心态。

5. 自我修养:通过这样的竞争方式,君子不仅在外在技艺上磨炼自己,更在内在品格上提升自己,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价值的提升。

综上所述,孔子在这句话中传达了一种理想的竞争观念,即在竞争中也能够保持礼节、谦让和和谐,这是儒家文化中对于君子行为的重要体现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中小学3班17组罗会会

在阅读了《论语》中的八佾篇第”后,我对“人而不仁,如何礼?”这句话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在《论语》中,“人而不仁,如何礼”这句话出现在第三篇,它体现了孔子关于“仁”与“礼”关系的核心观点。

“仁”在儒家哲学中是一个核心概念,通常被理解为内在的道德品质,指人的善心、同情心或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而“礼”则指的是外在的社会规范、礼节和仪式,它包括对长辈的尊敬、对晚辈的关爱以及对同辈的友善等行为准则。

“人而不仁,如何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即使他表面上遵守所有的礼仪和规范,他的礼也是没有意义的。孔子认为,礼的本质应该是出自内心的仁爱,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仪式和形式上。换句话说,真正的礼应该是内外一致的,内在的仁爱之心通过外在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1. 真诚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行为应该由内而外地表现出真诚和善意,而不是仅仅为了遵循规则而做出表面上的礼节。

2. 仁爱的基础:在儒家思想中,仁爱被视为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仁爱之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冷漠和疏远。

3. 礼的作用:礼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更是内在道德情感的一种体现。当礼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之上时,它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4.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实践礼,成为有道德的人。

综上所述,孔子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个人修养还是在社会交往中,都应该追求内外一致,将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行为结合起来,以达到真正的文明和谐。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班8组罗双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学习心得5

中小学27组马富强

本周学习内容是《论语》中的第三部分《八佾》篇,主要写了礼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伦理思想和政治道德主张,在我们生活中就是遵守秩序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礼仪是基本的秩序,我们从小就接受来自家庭的洗礼学校的熏陶,比如客人来家里做客,小孩子是没有资格坐在桌子上吃饭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孩子可以坐在桌子上用餐,但是不能第一个动筷子夹菜。长幼有序是家庭里最基本的礼仪。我们平时也在教育学生,效果并没有那么好,食堂里就餐结束收拾餐桌卫生很多孩子都没有落实的很好,可能在家里这些是家长代劳了,孩子们缺乏这种意识。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础。在“八佾舞于庭”的故事中,孔子批评了季孙氏使用天子礼仪的行为,这表明了他对礼制被破坏的不满。同时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意在说明礼的本质应当是朴素而非华丽繁复。他认为礼的实践应当注重本质,而不是外在的形式。我们平时上下楼的时候靠右行,这样简单的秩序很容易被忽视,吃饭排队,买票排队、上医院看病就医排队,其实生活里充满了这种礼,一旦有人不遵守就会出状况,曾经多起校园上下楼踩踏事故,用血的教训给人警醒。我们在教育孩子们的过程中孩子们是受益的。

综上所述,“八佾”篇通过孔子的言论和行为,展现了其对于礼的理解、政治道德主张以及伦理思想。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也为后世的儒家学派和社会的道德规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02443日星期三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23组马恒立

通过学习及查阅资料知道了《论语》中的八佾篇被誉为是孔子的行为准则和人生哲学,它是孔子所传下的八个仪式,也是八个意义。八佾篇中孔子给出了关于君子应该如何处世的一套原则。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深刻的人生智慧和人生意义。

第一、生活中的学习

《八佾篇》中最早提到的是“习礼三年”。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仅仅是会做一些事情,而是要用几年时间系统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实践学到的知识,理解并运用它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变得更好。这就像我们在学校里面学习,学习完毕之后,我们需要做的是练习,不断地重复练习,直到我们学会为止。

第二、 言行一致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句话是孔子对处世的看法,他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会有许多引诱我们做一些错误的事情。但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不会被这些困难和诱惑吸引的。他即使是在年轻的时候,仍然不会被红颜色的魅惑所迷惑,而是会自我管控在他年轻而强大的时候,他也不会被挑衅和争吵所吸引,而是会避免这些争吵在他年老的时候,他会过更简单的生活,制定合理的生活规划,保持内在的宁静。

第三、治理国家

“干知耻子不省践;望之君子,溢于言表,而民舍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领袖,我们必须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人,然后才有资格治理国家。领袖的品格和道德是更重要的因素,因为领袖的行为和言论会影响到所有人。一个真正的领袖必须以身作则,肩负起责任,真正地关心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而不仅是为了权利或财富。

第四、自我修身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会在比较中沉迷,他会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并在自我实践中改进自己。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如果你只是沉迷于你的外表,试图在别人面前展示你的东西,那么你将错失更重要的事情。

第五、对待他人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是一个美好的人,他应该对别人有恰如其分的尊重和爱,并遵循公认的原则,而不是对别人不尊重或欺负别人。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应该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尊重和爱。

第六、人际关系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不追求物质财富或安逸,而是更专注于他的人际关系。他应该与人谈判,成就自己,而不是单单追求个人利益。当然,如果他想真正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他必须具备足够的工作能力和谋略。

第七、发展才能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富有道德和责任感,而不是单单为个人利益或欲望服务。他应该尊重和承认贡献,而不是仅仅谈论其他人的贡献。而一个小人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贡献和努力。一个真正的领袖不仅应该知道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技术,同时也应该将其付诸实践来真正发挥其服务社会的作用。

第八,以身作则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这句话说明真正的领袖不仅为自己考虑,更为他人着想。孔子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领袖应该成为好老师的典范,他应该舍小利而获大利,并使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以身作则对每个人都有深远的影响,它使每个人成为更好的人,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因此,成为一个真正的领袖是必须以身作则。

在学习论语八佾篇之后,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不少启示,我们应该强化自己身上的优点,纠正缺点,从而成为真正的君子和有品德的公民。因此,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以达到自我提升的目标,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论语》学习心得 (3)

中小学 8 班 39 组马妮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最终达到了一个“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

“神于天,圣于地”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平稳,需要哪几条呢?

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

孔子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孔子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3班14组马腾

《论语》是孔子的学说言论的集合,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八佾篇是孔子对于音乐舞蹈仪式的论述,主要围绕着君子的修养和礼仪进行探讨。阅读这篇篇章,我从中获得了一些关于学习和修养的心得。

首先,这篇篇章强调了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学习八佾,以增长自己的修养和礼仪。学习是一种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同时,修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包括了各个方面的素养,如道德修养、文化修养等。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其次,这篇篇章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孔子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既成,愈发也。”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首先,要熟悉并理解所学的知识,然后要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努力进取的精神,对于学习和修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这篇篇章强调了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则不淫,哀则不伤”。这句话表明,学习和修养的目的是要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和调节,使人能够在喜悦和悲伤中保持平衡和稳定。同时,学习和修养也是为了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发展自己的潜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这篇篇章也给我提供了一些实践的方向。孔子认为,“颠倒,倒置”、“娱乐,乐得天下”。这句话告诉我,学习和修养要注重实践,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知识的真谛。同时,在实践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感,也是对学习和修养最好的回报。

通过阅读《论语》第三篇的八佾篇,我深刻体会到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同时,我也明白了学习和修养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发展自己的潜力。最后,我会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学识水平,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论语》学习心得(5

中小学630组 门扣


礼乐之和 仁德为根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最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风靡全球,无论是在那个角落,穿中国传统服饰,过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无不彰显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但对于很多人来讲,不过是个搞个形式和排场罢了。尤其一些人有了一定财富和地位后,开始附庸风雅,假装自己是文化人,追求艺术。其实都是表面文章,毫无内涵可言,带着粗鄙不堪,肮脏龌龊的心践踏着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和艺术。我想,我们更应该深思的是:在当代社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和内涵是什么?我们到底在继承哪些东西。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我们或是去祭祀祖先,或是去缅怀先烈,仪式感的背后,更重要的是一份用心吧?在祭祀祖先的过程中,我们认真清扫墓地,祭拜,身边的孩子也会效仿并懂得孝道传承的根本;我们缅怀先烈,了解先烈们的英雄故事,表达对先烈的敬重和感恩,我们的孩子也会懂得保家卫国的使命和担当。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贫穷与富贵,最重要的是一份心意,还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到的精神信仰:慎重,追远,民德归后。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礼乐之和。无论是“礼还是“乐”,最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更多是强调行为的规范,明确的是一些社会规则和秩序;而“乐”则更多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至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通过对人精神的洗礼,让人感受到庄严以升华信仰。孔子对礼乐高度重视,提倡礼乐对人心的教化作用,强调“仁”是基础和前提,强调人们对“仁”的主动追求和修养。

可以看出,“礼乐”更多是一种承载形式,而“仁”才是真正的价值追求。作为个人,我们首先要努力做好自己,要主动提高自身修养使自己变得足够强大。比如“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我们要言而有信,如果只是过度吹嘘或只注重自己的外在,是很难干成事,取得长远的发展的比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我们要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如果不注重道德修养,就失去了根本支撑,难以让人信服,就会出现德薄而位尊,鲜不及也的危险。 另外,我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只搞形式。比如我们接到了一个任务,要看中如何开展好活动,认真落实好达到教育目的,而不是一位大搞特稿各种花样,只是一味地空喊口号、拍照、宣传,导致形式大内容,成了形式主义

做人做事,仁德为根;礼乐之和,谓之有德。愿我们不忘初心,坚守本心,保持中正,做好自己。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528组 孟晓华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段话的意思是:林放向孔子询问礼的本质。孔子回答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礼的本质在于真诚。就一般礼仪而言,与其过分注重奢华,不如保持节俭;就丧礼而言,与其在仪式上治办得周全,不如内心真正感到悲痛。”

这一章节中,林放向孔子提出了一个关于礼的本质的问题,孔子对此给予了深入的解答。孔子认为,礼的本质在于真诚,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他提出了“礼,与其奢也,宁俭”的观点,认为在礼仪的表达上,不必过分追求奢华,而应该注重内在的真诚和节俭。同时,孔子也强调了丧礼中内心的悲痛比外在的仪式更加重要。他认为,丧礼的本质在于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之情,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排场和形式。这种内心的悲痛是无法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的,它是对逝者最真实的怀念和尊重。这一章节反映了孔子对于礼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情感表达。在礼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内在的真诚和节俭,而不是过分追求外在的形式和奢华。同时,在丧礼等庄重的场合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内心的悲痛和怀念之情,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在庆祝节日或举行婚礼等场合时,会过分追求奢华和排场,而忽略了内在的情感表达。比如,一些人会在婚礼上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来布置场地、购买婚纱和礼服等,但却忽略了与伴侣之间的真实情感和默契。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不符合孔子所说的“礼,与其奢也,宁俭”的原则的。另外,在丧礼等庄重的场合中,有些人也会过分追求表面的排场和形式,而忽略了内心的悲痛和怀念之情。比如,一些人可能会选择昂贵的墓地和墓碑等来彰显自己的孝心和尊重之情,但却忽略了逝者生前的心愿和回忆。这样的行为也是不符合孔子所说的“丧,与其易也,宁戚”的原则的。因此,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孔子的教诲,注重内在的情感表达和节俭的原则。在庆祝节日或举行婚礼等场合时,我们应该注重与伴侣之间的真实情感和默契;在丧礼等庄重的场合中,我们应该注重内心的悲痛和怀念之情,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现礼的本质和意义。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三班13组苗玉君

《论语八佾篇》学习心得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八佾篇”,这篇内容主要探讨了礼乐的内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学习,我对礼乐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也对孔子的礼乐思想产生了极大的敬意。

“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礼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乐不仅是社会交往的规范,更是塑造人们心灵的重要手段。通过礼乐的熏陶,人们可以培养起良好的品德和习惯,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同时,孔子也指出了当时社会中礼乐制度的混乱现象。他批评那些越礼的行为,认为这是对礼乐制度的破坏和亵渎。孔子强调,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礼乐规范,尊重传统,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礼乐的敬畏和推崇。他不仅仅将礼乐视为一种形式上的规范,更将其视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这种对礼乐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让我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敬意。

此外,“八佾篇”也让我认识到礼乐文化的普世价值。虽然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但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核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借鉴古代的礼乐制度,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创造出适合当代社会的礼乐文化。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八佾篇》,我对礼乐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深知,礼乐不仅仅是古代社会的产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对礼乐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努力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以此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播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这一伟大的文化遗产。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西安藤信学校《大学》学习心得

学习时间

2024.4.3

学习地点

小学教室

学习形式

线下

记录人

明文婷

学习主题

大学中庸5


大学中庸第五章子曰: 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叹着气说: 世人不明中道,行不出中和的态度,已经很久了吧! 孔子说: 中庸之道实行不了的原因,我知道了智慧高而仁德不足,空有智慧而不能慈悲喜舍,不能帮助众生,再高的智慧都不足取,愚昧的人不明自性中道,而不肯去实行中庸之道不能畅行天下的原因,我知道了能力高而义德不足,空有才干而不能维护正义,再高的才干都不足取不贤明而有才干的人,不明白“道”的尊贵,而不肯去学习去实行。人没有不吃不喝的,借着饮食养心养身养慧,进而明白性命天道的人太少了。

在这里我想到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在读《大学》第五章时就说的凡事抓住根本--成长式思维来帮忙。固定型思维模式会禁锢我们的思想冻结我们的动力让我们失去前进的勇气而成长型思维模式更关注于学习知识本身而不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是努力地去向别人证明而且有大局观会不断地向前看。而孔子、老子就属于成长型思维的人圣人。持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认为才智和能力都是出生时就固定带有的后天无能为力因此倾向于回避挑战与失败。而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才智和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练习和坚持来获得并且有无限潜力。如一个英语不好的孩子认为自己笨天生没有语言天赋根本不可能学好英文这就是固定型思维而如果她认为自己只是还没有去努力或者没有找到好的、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会在分析自己的薄弱环节之后开始不断练习并且相信只要坚持练习就一定会提高成绩。这就是用成长型思维了。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班20组潘虹妃

在八佾篇中,孔子说,“君 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君子不会随波逐流,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会被外界的影响所友。而小人则相反,他们会随着环境和他人的改变而改变,没有自己的独文思考和判断熊力。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人的道理,要做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不要轻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另外,孔子还说,“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从根本上做起,要注重基础,只有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才能够有所作为。而孝道和弟道则是仁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所在。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人做事要注重基础,要有扎实的根基,才能够有所成就。

此外,孔子还说,“君 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注重道义,追求正义和公平,而小人则只注重个人利益,只顾自己的得失,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人要有道德底线,要注重道义,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利益。

孔子对季氏说:”在你家庭院跳的是皇家特权才有的八组舞蹈,这样的事情你都能作出,还有什么事不能做的呢!”

礼,作为一种差序格局社会下对个人行为的约束,限制人的原始欲望。差序格局社会的特点处于其中的每一个人均有自己的社会地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的行为都需符合自己所处位置,如此便是礼。而人的欲望,因为生理等原始因素,往往驱使人作出超出自己位置的行为,便是僭礼。如果人人都僭礼,差序格局的正常秩序便会混乱,社会便处于变动之中了,回到野蛮的混沌世界之中。

克己复礼便是克制自我的私欲从而作出符合自己地位的事情,如此便是符合礼的。人都克己复礼的社会便是文明社会了。

通过阅读《论语》八佾篇,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也更加坚定了做一个有道德底线、有原则、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决心。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论语》学习心得3

教务处7班37组 彭建春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作为一部流传了数千年的古籍,它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论语》教给我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孔子强调“仁爱”是为人之本,要爱人如己,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应该有爱心,有责任感,关注弱势群体,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论语》告诉我如何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孔子认为,真正的智慧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洞察。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鼓励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这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有智慧。

此外,《论语》还教给我如何与他人相处。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遵循“礼”和“和”的原则,即要尊重他人,讲究礼节,同时也要追求和谐,避免冲突。这让我意识到,与人相处时,我们应该以和为贵,尽量避免争吵和冲突,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最后,《论语》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注重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这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国家发展,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总之,《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想的古籍,它教给我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论语》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734组彭晓君

人无礼不立,人离开礼仪无法立足于世。《论语 八佾第三》,通篇都在谈礼。儒家思想被高度概括为:仁、义、礼、智、信。

今天说到礼,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礼仪吧?比如婚礼、葬礼等。是的,礼需要仪式来展现,许多人首先会考虑的时礼的展现方式,或求新,或求奇,却很少考虑或根本不曾留意礼背后的精神实质吧?

学习本部分内容,感触最深的是又加深了对“礼”的敬畏。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在这里阐述了“礼”的真义:“礼”是以真诚的情感为基础的,而不是虚文浮饰的事物。林放问礼之本,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孔子明确说明了礼之根本的问题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真实、真诚、真心才是礼的根本。孔子没有空泛地谈论礼的根本是什么,而是就现实中礼仪的奢华铺排和丧礼的仪式周全发论。礼贵在得宜适中,铺张奢侈和俭约节省代表两个极端,都不是尽善尽美,但俭可以避免繁文缛节,比较接近礼的本源,就是真诚的心意。丧礼强调要真心诚意,更甚于其他的礼,知道礼之本后,就不会为虚荣心所驱使去做舍本逐末的事了。

当今年代,“礼”对我们的生活更是有很多指导意义,守“礼”和执“礼”,待人接物时一样都不可或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处处讲礼尊礼用礼和学礼,把学习的知识学而时习之,争做一名学习圣贤文化以礼待人的先行者、践行者和倡导者。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3班15组蒲嘉懿

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一个人已经以德报怨了,那他还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时,你该怎样办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报怨也不可取,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还是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应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就应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訉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为人子,为人弟者,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在去学习文献的知识。很好的阐述了躬行与学文的关系。说明了做人要以德为先。也就是《论语》中说的仁,我们这天说的德乃为人之根本。道德实践也是学,与文献知识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以前问过老师说:老师啊,敢问君子,一个君子的状态什么样呢老师回答得很简单,四个字,叫做不忧不惧。这就是君子了太简单了吧那老师又反问了他一句说: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啊一个人如果自我反省,内心没有歉疚,上不愧苍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么自己的内心有什么可内疚的老百姓讲一句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这就是一种生命的坦然。孔子说,如果在当今社会,外在有如此多纷扰的声音,我们偏偏困顿于一派喧嚣之中,但是叩问内心,无忧无惧,这容易吗这还不够做一个君子吗所以其实我们不要以为说君子就必须要兼济天下、建功立业,于社会士工,做出大辉煌的人才配这个称号。其实一个君子首先应对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朴素的坦然。这对于这天的人来讲,可能很艰难,因为我们面临的每一个时刻都在变化。这种变化会让我们充满了迷思。

《论语》学习心得(3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这些或深或浅的思想观念跨越千百年,时至今日,仍旧散发着睿智的光辉。在大学学习中、心态调整上、在人际交往中或琐碎的小事中,《论语》的智慧也能处处感悟一二。

在学习上,《论语》中有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树立相应高度的人生目标,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强、有毅力地踏实前进,如果有幸造福社会,在历史上留下那么一笔,是不是也激励着后人开启崭新的大门呢?

在心态上,《论语》一言,“不怨天,不尤人。”就是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精炼的概括了心态处理上的核心理念,不抱怨运气不好,而应从自身寻找问题;在另一方面也根本上杜绝“天命”、“鬼神”等迷信,体现了“人”的价值,相信人本身的力量。

在人际交往中,孔子的学说主要内容就是处理人际关系,孔子思想的中心“仁”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依自己的仁心处理人际关系就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呼?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很诚实?有没有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体现了交友中的智慧,“你如何待别人,别人也就如何待你”,与朋友相处中要真诚相待,不虚与委蛇,当朋友有困难时,应尽心尽力,能帮一点是一点,这也正是我们所要求挚友的标准,所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够做到的。

在日常小事中,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要拿得起放的下。已经铸成的过错要欣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下一步。

《论语》中的智慧不必多言,细细体会就像那连绵不断,川流不息的江水,生机永存。希望大家多多品味《论语》,指引人生中的诸多困惑。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班七组 钱春利

《论语》中的“八佾”篇,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孔子对于礼乐的重视,以及他对于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独到见解。

首先,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不仅是社会规范,更是人心的体现。通过遵循礼,我们可以保持内心的平和,也可以与他人和谐相处。在“八佾”篇中,孔子多次提及对礼的尊重和遵循,比如他对季氏僭用天子之礼的批评,显示出他对礼的敬畏之心。

其次,孔子对于乐的理解也让我受益良多。他认为,乐可以陶冶性情,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在孔子看来,乐与礼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欣赏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

此外,“八佾”篇还让我认识到了孔子对于仁的追求。孔子认为,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同时也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八佾”篇让我对礼、乐、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认为,这些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班22组钱珂涵

本周研读了《论语》中的八佾篇,对于孔子所阐述的礼、乐教化以及道德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通过学习,我深感《论语》的智慧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事业仍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礼仪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习惯方面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关注对学生礼仪的培养,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遵循社会规范。我相信,只有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素养,才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八佾篇中还谈到了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认为,音乐具有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作用,可以使人们的精神得到升华。在现代教育中,音乐教育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我认为,音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帮助他们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注重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熏陶,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

在阅读八佾篇的过程中,我还对孔子的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他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遵循道德规范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品质。作为教师,我深知身教胜于言教,只有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学生。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力求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总之,《论语·八佾篇》给我带来了丰富的启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论语》的智慧,把礼、乐教化和道德观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具有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学子而努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积极参与教育培训,不断提升自身教育素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此外,我将注重跨学科研究,借鉴其他经典文化成果,为教学内容注入更多活力。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最后,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11组乔喻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

一、“后妃之德”

《毛诗序》解说《关雎》诗旨言:《关雎》,后妃之德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毛诗正义》卷一)《毛诗序》的表述脱胎于孔子“《关雎》,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之语。“乐得淑女以配君子” 对应“乐”,“不淫其色” 对应“不淫”,“哀窈窕” 对应“ 哀”,“无伤善之心” 对应“ 不伤”。《毛诗序》认为,“《关雎》,后妃之德也”,《关雎》的作者是文王的后妃太姒,《关雎》诗文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的“君子” 指后妃的夫君文王,“淑女” 则是可以与后妃共同进御君子的“贤才”,“窈窕” 是对淑女处深宫无所职的状态的描述。按照孔颖达疏,《毛诗序》此语的意思是,后妃之心有所乐,有所忧,有所哀,有所思:后妃乐于得到淑女以配君子,因此整日以进举贤女为忧,“不淫其色” (不用自己的美色诱惑文王) 则是后妃这一心态的前提;后妃哀在此淑女尚且处于深宫之中而未能得到与其美德相匹配的职位,她思望着得到这个贤才,“无伤善之心” 是对后妃心态的补充性说明。

《毛诗序》将“乐”“不淫”“哀”“不伤”拆分为四种情志,认为后妃“乐”得贤才( 后宫中贤良的女子),“不淫”其色(不用自己的美色诱惑文王),“哀”窈窕(贤良女子幽居宫中不得其职),无伤善之心,这些体现了后妃“不嫉妒”的美德。

二、夫妇之正

朱熹对《关雎》的解释体现出其反《序》的立场。在《关雎》诗旨的解释方面,《诗序辨说》批评《小序》之语“全无文理”:《序》者乃析哀乐、淫伤各一事而不相须,则已失其旨矣。至以伤为伤善之心,则又大失其旨, 而全无文理也。朱熹认为,《小序》的解释割裂了《论语》原本流畅的文理,实为牵强附会。他推翻了《小序》对《关雎》诗旨的说明,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诗集传》言: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诗集传》卷一)“淑女”不再是“贤才”,而是后妃太姒,“后妃之德”不再是“不妒忌”,而是“幽闲贞静”(窈窕)。《关雎》的主要事件不再是“进贤”,而是文王的婚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为:幽闲贞静的淑女(太姒),是君子(文王)的好配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诗文中的君子还是文王,因而作者不能是文王。朱熹言 “宫中之人,于其始至……故作是诗”,得见文王太姒婚姻生活的文王宫中之人成了作者。

《毛诗正义》和《诗集传》从孔子“《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出发阐释出不同的《关雎》诗旨,这并非偶然现象,其背后蕴含了二者不同的解《诗》思路与原则。在以《毛诗序》和《郑笺》为核心的《毛诗正义》诗旨解释传统中,《关雎》强调的是在女治家男治国的礼制(具体而言是婚礼、家礼)下后妃、夫人等女性家主的治人之德(具体而言是不嫉妒),《诗经》则是记录周代礼乐之兴衰,引导后王以礼治国的致用之经。朱熹对《关雎》诗旨的解释开启了《诗经》解释从礼制美德向性情之正的转向。在朱熹的解释中,《关雎》所提示的家的重要性要放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政治思路中看,因此仅强调后妃不嫉妒的美德是不够的,要提拔出后妃之德背后的文王之德,而《诗经》对于修身治人之道的核心贡献在于展现“性情之正”。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七班34组 秋永刚


通过今日《论语》第三章巴佾篇的学习,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谦虚谨慎、谨言慎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专心观看身边有阅历教师的言行,多进展教学思索必定能帮忙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力量,这就是“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第一,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特别地重要。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阅历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融入团队,获得更多教师的指导与帮忙。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意“谨言、慎行”。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当经过缜密的思索,要注意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一个鼓舞的眼、一次轻轻的摩掌、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慎重考虑。

为此,我把“谦虚谨慎、谨言慎行”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信任它能让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加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论语》学习心得(5)

中小学2班9组屈洁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23组任鹏

《论语》中为人处事交朋友这部分给我的提示和警醒最多。小的时候小明友之间闹别扭我的父母总是责备我;长大了到社会上交往,他们总是让我觉得我是欠别人的,如果有矛盾,那么错肯定在我。

当然,我不是责怪我的父母。我在孩子小时候教育他地是遵循这个原则的。这样下来,刚踏入社会的时候我就觉得十分苦恼,我很谦虚很低调了,但是反而有一些喜欢欺生的人会把矛盾引发到我的头上来。经过几年的滚打,我树立了自己的处事原则,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不是人们常说的“以德报怨”,“投桃报李”。咋听起来孔子这么告诉他的弟子,感觉有些出乎意料。其实孔子是告诉我们处世要把握分寸,他提倡一种人生的效幸和人格的尊

严。当然也决不赞成以怨报怨。而是用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态度坦然地面对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了解的这一点,我觉得为人处事仿佛轻松愉悦了很多。有了

正确的处世态度,如果你又是个正直的人,那么我想会交到益友的。因为真正的好朋友不会只听得进去赞扬褒奖的话,更应该听的是批评和反面的意见,因为坦诚实在的意见是人生进步的动力。

人生之道,对于我还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毕竟我刚刚踏入而立之年,经历的事情还很少,我希望能到达书中所说的“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他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


提升。我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这就是六经注我的境界,是三十岁这个年纪所应该具备的心灵自信的能力。我还在努力,希望好的学习能指导我的行为改变。

《论语》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博大情深。从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是做人,只有学会了做人,才能去做事。做人,有一件事情最重要:就是永不间断地学习。



《论语》学习心得2

中小学632任思林

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日:“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日:使民战栗。”子闻之,日:“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翻译: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設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使百姓战战栗栗。”孔子听到这些话,告诚宰我说:“己经过去的事不用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谏了,已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解读:以往的过错不要再追究,显然孔子认为周武王用栗木做牌位确实是错误的,只是希望宰我对这事不要再提,以免误导鲁哀公。孔子教训宰我的这三句话,为后世确立一个对待过去错误或失败的原则,那就是“既往不咎”。

俗话说就高不就低,我们总是会觉得要给孩子高点的目标和要求,一可以鼓励他努力,二是避免他骄傲懈怠,三高要求会面临需要谨慎少犯错,可是人性是贪婪的,你是否会想起孩子曾经愤怒对我们说:“我怎么努力?你都会觉得不够努力”因为会把他与别人比较,会事后唠叨不停,会讥讽打压和不停的成绩目标加码!

诵读“成事不说”,避免骄傲懈怠;告诉我们做事要低调,对于自己之前在工作上或者其他方面取得的成绩或成就应该及时清零,避免自己沉溺于过往的成就,戒骄戒躁。要让自己时刻保持做事的初心,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时刻保持进步。

诵读“遂事不谏”,尊重权威和接受既定现实,敬畏立足当下,谋求末来利;告诉我们无论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还是我们周国的人身上的事,既然已经发生了,无论好坏,都不要再对这件事发表看法了。如果是好的事,没有再说的必要;如果是坏的事,光说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需要采取措施去降低坏事的影响,而不是说一些“如果早知道,就如何如何”的话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8班40组桑环

本次学习触动我心的话是这些:
第一:“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有没有什么职位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这样的才能,能不能胜任。俗话说星星在哪里都发光,人的魅力在于他的内涵和素养,他的内在是否完整。完整的人自己活得舒坦,别人处着更舒坦。他心内的光可以照亮四方,他的勇毅坚忍、幽默诙谐,他的良善忠诚、智慧正义让人不断吮吸爱的甜蜜,让人的生命丰盈。这样的人自然吸引人与他相知相识,会全心全意敬爱他。
第二:“思无邪”我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两个信神的人来到教堂朝拜,一个穷人一个富人,富人站在第一排跟挨着神的面,滔滔不绝的讲述着自己的功德,而穷人站在最后一排,在心底说“神啊,可怜我吧,因为我没有什么能献给你!”最后在天国的时候,神却举杨了穷人,贬义了富人。因为那穷人心思纯正,谦卑良善。而富人做了功德却爱夸耀,不但在人前,连给神祈祷的时候也要炫耀一番。看来纯正的心思多么重要,不图别人的赞美,也没有功利心,只是遇到了一件事需要人手,刚好我长着手,顺手完成,仅此而已!
第三:——艾内斯·艾斯华伦,《人生箴言》中记载:说话前过三道门。第一道门“它是真实的吗?”第二门:“它是善意的吗?”最后一门:“它非说不可吗?”有了这三门,人们会规避很多闲言碎语,给自己腾出时间看自己的心、自己的情绪、了解感受,学习倾听,从自己开始

世界因爱而美好!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631组桑茜

   本周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论语八佾篇,心得如下。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孔子学问的中心,下面第四篇就专讲仁上面几句话的意思说,一个人没有中心思想,“如礼何?”文化对他有什么用?文化是靠每一个人自觉自发,自省自悟的;文化不是法律,不能由他人来管的。所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自己不省悟,文化与艺术对他有什么用呢?这是孔子的感叹。

整体来说,人如果没有仁心,做人不厚道,那么礼乐也没有用处。本章也可以指三家大夫,特别是季孙大夫,心不在国家,只在乎个人利益,目无尊长,可以在自己的家庙跳八佾舞、撤馔唱雍诗、祭泰山,把自己比照为天子,礼乐对他们来说,只是用来包装,又有什么帮助呢?

礼节如果只是形式化,反而让人家感觉虚情、肉麻、讨厌、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礼它必须是真诚的,必须合乎仁,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所在。行礼要重视的是实质,本章告诉我们,礼的实质就是仁,礼的本质也可以是敬、也可以是让,都是要心存厚道去利益人家,想要给他人出路,所以用礼来表达对他人的恭敬,对他人的情谊,并且用礼来表达亲疏厚薄,贤与不贤,这都有益于风气的开展,使大家礼贤下士,懂得尊重长辈,长辈也能提携后进落实到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大到教师对于学生礼乐的教育和引导,小到见面问声好,弯腰拣纸巾这种日常小事,无不考验着我们对于论语的理解与践行。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班22组沈亚楠

学习《论语·八佾》篇,我深感孔子的智慧和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以下是我对这一篇章的一些学习心得:

1.礼制与道德的关系

《八佾》篇以探讨“礼”为核心议题,反映了孔子对礼制的重视及其在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中的作用。孔子认为,“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和仪式,更是内在道德品质的外化表现。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名言中,孔子强调了“仁”作为道德基础的重要性。若缺乏仁爱之心,礼乐不过沦为形式,失去其精神内核。学习这一篇,我深刻认识到礼的本质在于引导人们培养仁爱、谦恭、尊重等美德,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繁文缛节。

2.礼制的维护与僭越

《八佾》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礼制遭到破坏的现象,如季氏僭用天子专享的八佾舞于庭。这一行为不仅是对等级制度的公然挑衅,也是对礼的精神实质的践踏。孔子对此深感忧虑,认为这是道德沦丧和社会混乱的象征。通过研读这一篇章,我体会到孔子对于礼制严谨的态度,以及他对于恢复和维护社会公正秩序的坚定立场。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需要关注规则与制度的公正执行,防止特权滥用和制度僭越,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绘事后素”与人格修养

在子夏与孔子的对话中,提出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诗句,孔子借此阐述“绘事后素”的哲理。他认为,如同绘画需先有洁白的底子才能施以五彩,人的道德修养亦须以朴素的仁德为基础,方能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人格魅力。这一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内在道德品质对于外在言行举止的决定性影响,强调了修身养性的根本在于内心的纯朴与真诚。学习这一段,我更加理解到,真正的君子之风并非依赖华丽的外表或言辞,而是源自内心的仁爱与纯净。

4.教育与启发

在与子夏的交流中,孔子称赞子夏能够通过提问激发他的思考,称其为“起予者商也”,并表示自此可以与其深入交谈。这一互动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即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敢于质疑,并在相互启发中共同提升。这对我个人的学习方法和教育观念产生了启发:真正的学习不单是接受知识,更应是积极思考、勇于发问,与师友形成深度对话,共同探索真理。

5.礼乐文化的价值

《八佾》篇多次提及礼与乐,反映出礼乐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孔子视礼乐为教化人心、调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在没有仁心的情况下,礼乐失去了其应有的教化功能,仅剩空洞的形式。这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文化艺术同样承担着塑造价值观、提升公民素养的责任,应当注重其内在精神内涵的传承与发扬。

综上所述,《论语》第三章《八佾》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礼制的道德本质、社会秩序的维护、个体修养的重要性、教育的启发式原则以及礼乐文化的深远价值。这些智慧不仅对理解古代社会具有指导意义,更对现代人的道德实践、社会参与和个人成长提供了宝贵启示。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21组石凡玉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标准了人与人之间的准那么,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标准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答复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那么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公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局部。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标准。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7班36组史鑫

本周我学习了《论语》中的八佾篇,这一篇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仪、音乐、政治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学习,我不仅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新的思考。

学习过程中,我被孔子的智慧和远见所折服。他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让我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传统,遵循规范,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同时,孔子对于音乐的看法也让我明白,音乐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修养,能够陶冶性情,提升人的品质。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疑问。例如,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与现代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他的思想是否过于保守,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否相符?但正是这些思考和疑问,促使我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孔子的思想。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孔子的智慧对于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他的思想虽然产生于几千年前,但其中的智慧和真理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尊重传统,但也要与时俱进,将孔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导。

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的其他篇章,更加全面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生活中践行孔子的教诲,将他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行为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质。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践行孔子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23组 宋炜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做人的核心,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所谓“仁”,就是人要有仁爱之心。

“礼”是人外在的行为规范,是对社会秩序的规范性规定。而仁德是礼乐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仁德去掉了内心最本质的内容,那么礼仪再规范,音乐再雅正,对这个人还有什么意思呢?

【感悟】

仁是儒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宋二程曰:“仁者天下之正理。仁,从人,从二,一横表天,一横表地,表示人立于天地间,对于世界的好、善的事物的认识和体悟,表现出的最合乎天地人心的行为、意识,如果人失去了“仁”,那么规范人间秩序使人间和美的“礼”还有什么意义?表现天地和谐使人享受其愉悦的“乐”还会存在吗?

孔子这里讲的是“仁”是礼和乐的最本质的来源,因为人怀有仁德善心,所以礼可以令人井然有序地生活,获得美好的体验,也因此人会产生愉悦而快乐的表达出来的欲望,从而有美妙的音乐韵律。如果缺失了“仁”,那些礼和乐就会变成虚矫、空泛的形式存在。

人类一切的行为和表现都来源于个人对于世界认识和理解以及由此做出的反应。若是没有了“仁”为其底色,那将如何?不言而喻,一切都将是残破不全的。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8班40组宋亚纳

《论语·里仁篇》是《论语》中的重要篇章,读了《里仁篇》,我对“仁”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仁是一种内在的品德,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仁都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仁者是以利他为宗旨,尊重他人的存在,关心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实现个人价值。仁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能够以身作则,引导他人向善。通过读这篇文章,我意识到,仁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它是人类生活的灵魂和力量源泉。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仁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同时不忘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关于本篇我想分享三句,第一句是: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孔子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要着急抱怨,不应该向外求,而应该反省自己,向内求。我在社会、工作、家庭、朋友之间是属于什么位置,拿什么坐在这个位置上,我的朋友为何要信服我,别人为什么要认可我,我要不断向内求,不断提升自己,不是忧虑外在的事情,越是优秀的人越是懂得向内求,让自己能力变强,智慧变强,更有仁德,我相信这时候自然立得住比如做老师,学生不喜欢自己的课堂,不需要忧虑,不需要抱怨,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设计的更好,学生自然会喜欢我们的课堂。工作当中当我爱岗敬业,不断提升自己,领导也一定看得到。

第二句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要做到说话谨慎,而行动敏捷。让我感悟到做事情需要言行一致,少说多做,确保承诺能够兑现。说话前先思考,避免轻率言论,避免夸夸其谈,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踏实做事,迅速执行计划,提高工作效率,以实际行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也要通过实际行动为他人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三句是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这句话强调了道德的力量和影响力,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会吸引同样有道德观念的人与之交往和相处。说明道德具有吸引力,能让人相互靠近,也鼓励人们培养良好的品德。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道德为引导,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里仁篇》对于我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其中的思想和原则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学习《论语·里仁篇》可以让我们在道德、人际关系、自我修养等方面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比如它让我明白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使我领悟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能收获温暖与和谐。教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与他人和谐共处。提醒我要时刻谨言慎行,保持良好的品德。也助力我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我希望自己能够时刻牢记仁的意义,将仁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为身边的人做盐做光。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4班20组宋元明

《论语》八佾篇: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整篇贯通一个“礼”字。同时也指社会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个人反思是具体如何待人接物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谦卑之心,合顺之情,谦让之意……。在交谈做事中的个人素养,中华五千年历史言谈举止中无不彰显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见面问声好,弯腰捡纸巾,从小就形成了礼之用,乐有所用的精神品质。

《论语》贯通整篇章节无不体现“仁”字,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没有仁爱之的人,礼乐有什么用呢? 正如我们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有君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做好各自的角色,以礼相待,做到知行合一,乐于有用的人,社会才能得到正常良性的发展。而不是怨天尤人,怨声载道,浮于表面。君子求诸己个人觉得,礼是表现形式,是外在表面的东西,而仁爱一词是,内在的惯性的思维,仁义君子,仁者见仁,含仁怀义……只有内在的精神和感悟,才能触发或激发出来的内在做法和表现才称之为礼。如果一个人内心缺乏仁爱之心,那么即使表面上遵守了礼节或规范的演奏了音乐,这些行为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真正的礼乐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和表现,更是内在道德情感和要求的体现。所以,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真正的理解和实践礼乐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这是《论语》的精髓所在。

《论语》—八佾篇 学习心得 3  

中小学737组苏芮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但当我们真正的沉浸其中,感受孔子的“礼”的真正含义,就会收获很多不一样的思考和感悟。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日: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八佾”亦作“八溢”亦作“八羽”。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因共有八行八列而称作“八佾”。按照礼法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制度的乐舞。

在儒家典籍《论语》中,《八佾》是其中的第三篇共有26章。主要记述了孔子关于“礼”的一些观点。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孔子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封建社会中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 :“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个标准。故《论语》日:“不学礼,无以立。”《礼器》日:“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因此,当学完《论语》八佾篇之后,我对“礼”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思考。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中小学1班5组孙成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者爱人”中的“仁”,是对他人有感知。

“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仁义,即便要求他遵守礼节,按照礼节行事,又有什么用呢?

“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特别喜欢高尚的音乐,但如果他内心是一个坏人,那么音乐也帮助不了他。

孔子始终认为,仁是礼和乐的内核,没有仁,礼和乐没有存在的价值。说到内核,果实的内核是种子,种子的内核也恰好叫做“仁”。在我看来,仁,可以待时而动,保存生命力量,可以拔地而起,长成参天大树,蕴藏着绵绵不绝的生命力,有着破壁而出的能量和信息。所以,礼和乐是用来教育大家的,礼乐教育是一种辅助的方法,而仁心才是本质。

空心人是找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如没有花生仁的壳。

小结:一是,“礼”和“乐”是外在的东西,而“仁”才是内在的核心和根本。也就是说:所谓的“礼”和“乐”,只不过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只有内在的“仁”才真正是人性的核心和根本。二是,“礼”和“乐”追根溯底,也是发自人心的内在情感。但是,当失去了“仁”这个内在核心和根本时,“礼”和“乐”就不成其为“礼”和“乐”了,而只能剩下一个无用的空壳。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631组孙华川


随着对《论语》八佾篇的深入学习,我逐渐意识到,这部古老的经典并不是与我们现代生活脱节的存在,相反,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哲学和道德的指南。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忠诚、诚实、谦虚等品质,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学习八佾篇的过程中,我不仅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反思。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修养,努力在言行举止中体现孔子的教诲。同时,我也尝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智。

其中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章节是孔子关于“君子和而不同”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而不是强行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这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让我在与他人沟通时更加得心应手,也使我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此外,八佾篇中对于“礼”的阐述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礼仪的看法。在孔子看来,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这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礼仪,以更加真诚和尊重的态度去对待他人。

学习过程中,我被八佾篇中孔子对于礼仪、道德的深入解析所吸引。每一章节都仿佛是一个小故事,通过孔子的言行,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相处之道。其中,我最为触动的是孔子对于“礼”的阐述。在孔子看来,“礼”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仪式,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这种理解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是否真正做到了内心与行为的统一。

当然,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乏挑战。八佾篇中的一些古老观念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冲突,这使我在理解时感到困惑。但正是这种困惑,促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试图找到古今之间的桥梁。

这次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使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反思。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内外兼修,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

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论语,更全面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论语八佾篇的学习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也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古老的智慧将继续指引我前行。八佾篇的学习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和孔子的思想,也使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反思和成长。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古老的智慧将继续陪伴我成长,并为我指引前行的方向。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些智慧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我们一起在传统文化和校训的熏陶下“学以为己,明道修身”“学以为人,利他共荣”。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班20组孙敬萱

自学完《论语》第三章,有两则让我感慨颇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已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840组孙孝酣

本周重点学习了《论语》第四章《里仁篇》。本篇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都是围绕“仁”这一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是: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 明呢?”

关于个人成长,孔子强调了外部环境的重要影响。在他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外部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他就居住的环境的选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所谓环境改变人,只有与德行高尚的人在一起,才能在耳濡目染之下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孟母三迁”就是环境塑造人的一个典型故事。孟子很小时候就没了父亲,孟子之所以能成大儒,可以说与他母亲对他的教育,他生长、学习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构成了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每位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和什么样的人在起,就决定着你今后的人生会怎样,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着你的人生成败。记得曾有人说过,在人的一生中,有三件幸事可以值得庆贺:一是上学时遇到一位好老师,二是工作时遇到一位好领导,三是成家时找到一位好伴侣。这些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自然不可小觑。

不过,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是不幸的。在他们的身边,很少有人追求上进,更是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也许他们的资质很不错,但是长期在这种平庸的环境下,身上的那点儿“灵气”早晚都会消磨殆尽,丧失前进的动力,进而变成俗不可耐之人。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和谁在一起。其实,这里面的道理非常简单,若是你想像雄鹰一样翱翔于天际,那你就得和群鹰为伍,不要落入鸡窝安享太平;若是你想驰骋于森林之中,就要与群狼共舞,而不能流连于那可人的羊。若是你想变得更加聪明一些,就得多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应多接触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才会受到他人的尊崇,这也许就是环境对人们做出的潜移默化的改造。

俗话说,读好书、交高人,乃是人生两大幸事。一个人是红是黑,只要看看他身边的人就知道结果了。身边德行高的朋友越多,就代表着你的德行有可能越高,对于今后你在事业上的帮助也就越大。若是能够借人之智,成就自己,那才算是大智慧。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这一段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孔子说:“如果依据个人的利益去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孔子在这章提出了待人处世之道的核心问题之一——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君子,道总是大于利,利总是归于义,如果唯利是图,做任何事都容易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一个人行事倘若全以利益为考量,任意发展,必然会导致怨恨交集。因为天下之利有限,难免引人相争。“终身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有了诸多的欲求,总会感觉不满足,起心动念纯在私利,必然招致仇怨,实乃得不偿失,何况又偏离了人生正途。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本领。不愁没人知道自己,应该追求能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许多人总是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事实真的如此吗?很多时候,人总是高估自己,觉得自己是千里马,可是世间却缺少伯乐。但事实并非如此,人往往处在自己不称职的地位。所以,孔子告诫我们,不要担心没职位、没地位,应该担心自己是否有担当这个职位的德行和能力。如果你有足够的修养和才能,自然会有人抬举你、重用你。如果没这个德行和能力,把你放到那个职位上,结果是对谁都不利。一个人最应该担忧的是自己有没有才德,而不是有没有名位。有才有德,最后必得名位;不修德,不成才,纵有名位,最后也会失去。

”很轻松,“闻”道很轻松,但要真正做起来并不易,能按照孔子的教导做到更难。只有坚持不懈,不断学习、修养,方能离“君子”更近。我等任重道远矣。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736组田小军

论语的这一篇章被称之为八佾第三,那么这个八佾应该怎么去理解呢?

其实,指的是古代乐舞的行列,周朝对于奏乐舞蹈有着严格的规定,在仪式乐舞中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

所以,《论语·八佾第三》这一篇的主题就是礼仪

一、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评论季氏说:周天子的八佾舞蹈在自己家的庭院里跳,这件事如果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容忍的呢?

季氏的地位是鲁国的大夫,按理来说,他在家奏乐只能舞四佾,却用了八佾,实在是大大的逾越,所以孔子才会如此评论。

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在面前,祭祀神灵时,好像神灵在面前。孔子说:如果我不能真诚地祭祀,就好像我没有祭祀。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祭祀要保持真诚,真诚地祭祀才是合乎礼的;

引申到更广泛的场合,或者说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只要我们去做这个事情,就要认真去做,投入情感,否则的话就好像没有做。

三、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下,臣下侍奉君主,该怎么做?

孔子答:君主用礼仪来对待臣下,臣下用衷心来侍奉君主。

这一段话中,孔子透露了这样一种思想,君主(领导)合乎礼仪地去对待臣下(下属);臣下(下属)就会衷心地对待君主(领导)。

之前在本书中也看到一个思想说:君主就算无才,但是有德就可以让国家平稳发展。这也是间接地证明了孔子对于君臣关系的看法很有道理;君对臣以礼,臣待君以忠,这样国家就算不发展很好,也能保持稳定。关于德和才引申到个人身上来说就是德重于才的;正如,道德是剑柄,才华是剑身,没有道德的才华就如同没有剑柄的剑身,终究会害人害己。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737组王毕情

今天学习了《论语》的《八佾篇》, 这一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有一则寓言故事,名为《河水和河岸》,河水认为河岸限制了自由,一气之下冲出河岸,涌上原野,吞没了房舍与庄稼,于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它自己也由于蒸发和大地吸收而干涸。为什么寻求自由的河水最终又失去自由呢?那是因为他寻求的那种无拘无束的、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希腊哲学家说:过分的自由,便是残忍。过度的自由只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人人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别人无法正常通行,自己也会陷入困境。只有人人遵守规则,保护规则,才会让我们共同拥有的一片蓝天更加蔚蓝,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习更有序。

规矩是牵制风筝的细线,风筝虽有一定的高度限制,但可以自由的飞翔,安全的降落。如果细线断了,即使它穿过云层,最终也会摔得遍体鳞伤甚至粉身碎骨。学习需要规矩,成长也需要规矩,但是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例如,早晨总有同学姗姗来迟;个别教室中垃圾灰尘随处可见;上课不时悦耳的手机铃声响起;教室走廊上总有人起哄打闹;眼保健操总有个别同学睁只眼闭只眼;大课间也有同学在队伍中东倒西歪、该唱的不唱、不该讲却讲;有的同学课堂内外零食不断;更有甚者不要校服要他装,一心沉迷去上网,到处发泄损公物等等。也许有的同学会辩护:区区小事,何足挂齿?难道这真的是区区小事吗?上课迟到的一声报告,使沉浸在思考中的思想中断;课堂上随意的插话,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随手一扔的一片废纸,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污染;本是无足轻重的小小冲突,却大打出手,两败俱伤。显而易见这些违反规矩的行为轻则会使同学们文明素质低下,成绩下降,重则会使人误入歧途,影响一生,其后果不堪设想。

有仁有德、有礼有节,仁礼加持成于方圆之内也。


《论语》学习心得3

小学3班14组王彩娟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仔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

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一个人已经以德报怨了,那他还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时,你该怎样办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报怨也不可取,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还是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应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就应使用的地方。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以前问过老师说:老师啊,敢问君子,一个君子的状态什么样呢老师回答得很简单,四个字,叫做不忧不惧。这就是君子了太简单了吧那老师又反问了他一句说: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啊一个人如果自我反省,内心没有歉疚,上不愧苍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么自己的内心有什么可内疚的老百姓讲一句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这就是一种生命的坦然。孔子说,如果在当今社会,外在有如此多纷扰的声音,我们偏偏困顿于一派喧嚣之中,但是叩问内心,无忧无惧,这容易吗这还不够做一个君子吗所以其实我们不要以为说君子就必须要兼济天下、建功立业,于社会士工,做出大辉煌的人才配这个称号。其实一个君子首先应对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朴素的坦然。这对于这天的人来讲,可能很艰难,因为我们面临的每一个时刻都在变化。这种变化会让我们充满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写出来是数字的数,也就是过于密集的意思。事君数,指一个人在工作上对你的领导的态度:对你的上司老板,你对他有言必从,不管是夜里三点还是五点,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从来不违背。你想我这么对他,他就应对我个性好吧错!他会认为你的人格没尊严,离你招致羞辱不远。这叫斯辱矣。因为他觉得你是仰望他的。我们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当一个人在仰望他人的时候,其实他自己在跪着。你怎样样能够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来。所以其实你对什么人都不要做到数。你去这样失去自我的尊严去伺候领导,那最后会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觉得朋友之间无所谓了吧多好都没关系。孔子说:朋友数,斯疏矣。朋友要走到这么近的时候,就是疏远的开始。为什么呢因为人与人之间,永远要以个体生命的独立尊敬为前提,包括父母对孩子。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处世中,我们要学习孔子那种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宽容之心;学习那种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的谨慎;学习那种耻其言而过气行的行为方式。让我们也学会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爱仁之心;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学精神;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豁达、朴素与和谐;学习那种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诚信精神;体会到未若贫而乐,有道而正焉的快乐。总之,让我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中小学6班33组王丹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八佾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乐、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见解和主张。

在学习“八佾篇”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体会其深刻的内涵:

1.礼乐的重要性

孔子在“八佾篇”中多次提到了礼乐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乐不仅是社会秩序的保障,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礼乐,人们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君子的品德

孔子在篇中提出了“君子”的概念,并对其品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君子应当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以身作则,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不断学习和修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

3.教育的价值

“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4.政治的智慧

孔子在篇中也谈及了政治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他认为,统治者应当以德行感化百姓,以礼乐教化人民,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种政治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5.文化传承的意义

“八佾篇”中孔子对于古代礼乐文化的传承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认为,礼乐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应当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这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八佾篇”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社会治理以及文化传承的深远影响。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导价值,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发扬。

大学》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210组王登花

读了《论语》第三站章八佾,儒家思想让我倍受感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我刚读时就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书上记载:有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小孩拦住了去路。孔子从车中探出头来,问这位小孩的姓名,并告诉他自己的身份。小孩听到后便得知他就是那博学的人——孔子。问道:“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听后大惊,羞愧得摇摇头。小孩洋洋得意起来:“告诉你吧,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荐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孔子听后不得不佩服,连忙下车行礼,对小孩说:“知识是无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一个人不论学问有多高,都要谦虚,知识是无止境的,世界上哪儿都是一种学问,千万不可因为对方阅历浅而嫌弃。因为孔子谦虚好学,所以他的学问不断增大,尊敬他的人越来越多。

《论语》中也有这样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话充分地表达了孔子好学、知趣与豁达大度的胸怀。对于我们来说,光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足够让我们去刻苦学习。孔子的品德一直处于世人所说的“最高境界”,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事父母几谏”可谓是个经典,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阻。我们何尝做到?我们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都是大大咧咧地喊叫父母这您们做错了。这不仅损害了和父母的关系,还会使家庭氛围紧张。我觉得这是孝敬父母的常规知识。

还有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易懂,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当今社会,“孝”的本义是好好侍奉父母,晚辈侍奉长辈。每个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过上繁荣的生活,但他们的内心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孩子能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年迈的父亲与女儿的对话,父亲都说在家乡过得很不错,不用女儿回家陪他,其实,他的双腿已经不灵便了,他的老伴患了重病,医药费都压在了他的身上,而女儿却浑然不知。这则广告看哭了多少人。陪伴,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人都会逝去,但是人的一生不在于活的时间是否长久,而是在于这活的时间里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没有价值,有没有让自己后悔。做一个道德的人,展放出人生的生命力,让自己活出精彩,活出价值,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三班13组王锋

在八佾篇第三中,有几个观点我觉得特别有启发性。


首先是关于“礼”的论述。它告诉我们,礼不仅仅是表面的仪式和规矩,更是内心的尊重和谦逊。这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遵守各种规范,更要从内心去尊重他人,保持谦逊的态度。


其次,关于“仁”的阐释也让我深受启发。文中提到,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和宽容上。这提醒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用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最后,文章中关于“君子”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这激励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努力成为一个有追求、有担当的人。


总的来说,八佾篇第三中的这些观点,都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践行。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1班1组王海娟

《论语》中关于礼与仁的论述,深刻而富有哲理,让我受益匪浅。礼,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石;而仁,则是内心的道德修养,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礼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不仅是外在的仪式和礼节,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品格。通过遵循礼的规范,我们能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现代社会,礼的重要性依然不减。无论是商务场合的礼仪规范,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都需要我们遵循礼的原则,以体现我们的修养和品格。

而仁,则是《论语》中更为核心的概念。孔子认为,仁是人性中最本质、最美好的部分,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培养仁爱之心,我们能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进而实现个人的内心和谐与精神的升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心怀仁爱,就能够以更加宽容、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们,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我看来,礼与仁是相辅相成的。礼是仁的外在表现,而仁则是礼的内在支撑。只有内心充满仁爱,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遵循礼的规范;而只有通过遵循礼的规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培养仁爱之心。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的礼与仁,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仁爱并非只是口头的表达,而是需要我们从内心去体验和感受。当我们真正将仁爱融入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对待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都能展现出一种宽容、理解和关爱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不仅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也能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礼”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礼并非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当我们遵循礼仪规范时,实际上是在向他人传递出一种尊重和关爱的信息。这样的行为不仅能够让我们在社交场合中更受欢迎,也能让我们的行为更加得体、优雅。

总之,《论语》中关于礼与仁的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它们的重要性。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努力遵循礼的规范,培养仁爱之心,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23组王函

读完《论语》第三篇,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全面,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品德的培养。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品德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而知识只是工具。


孔子的道德观念也非常深刻,他强调了仁爱、忠诚、孝顺、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同时,他也强调了谦虚、谨慎、勤奋等品质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品质是成功的关键。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注重品德的培养和教育,因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为培养下一代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读完《论语》第三篇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我相信,这些思想和方法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德和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传承和发扬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我们应该将其融入到现代教育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接受这些思想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品德和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读完《论语》第三篇后,我深刻认识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注重传承和发扬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五班24组 王红云

孔子提到了自我检讨的问题。他觉得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但是面对自己的错误应当如何处理,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修养的高低,更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如果一个人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后,置若罔闻,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若是能够在内心进行自我批评,积极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则能使事业转危为安。

真正的伟人对自己都有清醒的认识,并能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加以检讨和改正,武帝穷兵黩武,又喜好神仙方士,还曾大造宫室,挥霍无度,导致民力枯竭,四方寇盗并起,引起天下动荡。到了晚年,更是兴起巫蛊大狱,连卫皇后和太子刘据都因此而丧生。后来,他才得知太子是无辜的,就建造了“思子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自责悔过。到了征和四年,他又当着群臣的面自责道:“我自从即位以来,做了不少的错事,令天下百姓受苦了,有愧于民啊!但是,从今往后,我保证不会再让这种事情发生了!”随后,他又驳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轮台的奏请,决定“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即历史上有名的《轮台罪己诏》。他以实际行动进行了自我批评,及时地弥补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多数人面对自己的错误会出现两种心理,第一是“暗于自见,谓己为贤”。意思是说,人们只看到自己好的一面,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或者是看到了也不愿意承认,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说得更好、更优秀,而不是更差、更坏。第二,有些人在明知道自己犯下错误,但却不以为然,甚至还会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这两种人,一种是缺乏自知之明,一种是不愿自我批评,这两种人都是成不了大事的。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道理可能人人都懂,但在现实中却有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也许有些人从发现自己的错误,到承认错误,再到说出来都比较容易,可是若想让他改正却很困难。正确的做法是听从孔子的指导,如果发现自己犯错,首先就得承认自己走错了道,其次是在内心深刻检讨,设法改正错误,若是没有这种自我批评的勇气,只会一错再错下去,很难再走回正途。

自我批评是一个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检讨自己的过程,人们只有从这些错误中吸取到足够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随着思想境界的提升,我们的事业也会绕过激流险滩得以顺利推进。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632组王凯飞

今天自主学习了《论语》八佾篇的内容,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和谐共处的基石。这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礼仪,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同时,八佾篇也提醒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不为外物所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被金钱、名利所诱惑。然而,只有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我们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外,八佾篇还涉及到了仁、义、忠、信等诸多道德观念。这些观念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八佾篇,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心要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担当的人。学习八佾篇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了礼仪与道德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在实际生活中首先要从自身的言行举止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礼仪,尊重他人,以礼待人。无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同事相处,都要保持谦逊、和蔼的态度,用言语和行动传递出温暖和善意。其次,我们要学会用八佾篇中的智慧来处理人际关系。在与人交往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这时,我们可以借鉴八佾篇中的思想,以和为贵,用包容和理解来化解矛盾,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此外,我们还可以将八佾篇中的智慧运用到工作和学习中。在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团队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在学习中,我们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汲取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后,我想说的是,将八佾篇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去领悟、去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将这些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它们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5班25组王可凡

学习《论语》第三篇,我深感其蕴含的深厚智慧与人生哲理。这一篇章中,孔子通过简练而富有深意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智慧卓越的君子。

学习过程中,我特别被“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所触动。它告诉我,真正的君子在与人交往中,能够广泛团结而不偏袒,他们追求的是公正与和谐;而小人则常常因为私心和偏见而结党营私,难以做到真正的团结。这使我反思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态度和行为,也提醒我要时刻保持公正和宽容的心态。

此外,我还学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不轻易妄言,而是保持谦逊和学习的态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让我意识到在学习的道路上永远保持谦虚和进取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孔子还提到了“巧言令色,鲜矣仁”。这让我意识到,那些善于说漂亮话、满脸堆笑的人,往往并不真心实意,他们的言行往往与内心不符。这也提醒我在与人交往中,要多看对方的行动,而不仅仅是听他们说了什么。

通过学习《论语》第三篇,我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更在心灵深处得到了洗礼和升华。这些智慧箴言将成为我未来生活和工作的指引,帮助我在面对复杂纷繁的世界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品德,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成长。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小学527组王敏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已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西安藤信学校《大学论语》学习心得

学习时间

2024.4.3

学习地点

小学教学楼

学习形式

自学

记录人

王宁

学习主题

心得感受






孔子会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此来加深学生理解能力,这也是我们常常追求的“因材施教”。如在《论语·颜渊》中,颜渊、仲弓、司马牛均向孔子问仁,在对颜渊的回答中,孔子采用了反问的形式,在对仲弓的回答中,孔子针对具体工作要求来阐述,对司马牛的回答中,孔子回答之后,等其反问又反问之。这几种应答方法均体现出孔子在教学方法使用上有不同的思路。在面对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不仅对自身教学要求甚高,也要求学生平衡发展。故教师在现代教学中应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情,广泛选择后精确使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的准确表达是学生在课堂接收信息的重要途径,累赘繁琐的语言会延迟接受时间、削弱理解效果。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要求教师不管写作教学还是口头表达上保持平常心,通顺准确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论语》中强调“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指出说话时容易造成的三种过失,启示我们在课堂用语时要精炼且中心明确。又如《论语·乡党》第1章写孔子在地方与宗庙、朝堂上两种不同的说话状态,不仅给现代人交流做出典范,也给教师启迪,注意说话的场合和技巧。除了教师自己说话,非常关键的是站在客观且平等的角度仔细听学生说话,教师可借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客观理智的态度,对学生所说的话做出理智合理的判断。孔子倡导实践教学,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论语·子路》第3章中孔子说“虽多,亦奚以为”,即使积累再多理论知识,如果不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利用,作为行人不懂得辞令,也无济于事。再如《论语·宪问》篇,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在这里强调人不可只说不做,在有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后,不可侃侃而谈,而应用在实处。所以在当下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同样应该培养学生的知识实用技能,加强学生生活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知识把握能力。对教师自身来说,所学教学理论知识与学科知识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师影响,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论语》学习心得 3

部门:中小学7班37组王倩

《论语》的八佾篇,是孔子关于礼仪、道德和治理国家的重要论述。在阅读这篇内容时,我深感孔子对于礼仪的重视,以及他对道德规范的坚守与弘扬。

孔子在八佾篇中多次提到“礼”的概念,他认为“礼”是社会的基石,是人与人交往的准则。在孔子看来,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生活,都应当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这种规范不仅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体现了自己的修养。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底线,那么即使他拥有再高的地位和再多的财富,也是不值得尊敬的。相反,一个拥有高尚道德的人,即使他身处困境,也会受到他人的敬仰。

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的道德水平。一个道德高尚的统治者,能够以身作则,引领社会风气,使国家安定繁荣。

阅读八佾篇,我深感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他不仅关注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关注社会的和谐稳定。他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忽视了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疏离。而孔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注重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此外,孔子的治理理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当今社会,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而孔子的以德治国思想,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领导者的道德品质,让他们以身作则,引领社会风气,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论语》的八佾篇让我深刻领悟到了礼仪、道德和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孔子的思想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的智慧总结,也是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宝贵启示。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孔子的教导,注重个人修养,遵守社会规范,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3)

德育处2班11组王晴

这周我们学习的是《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气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虽然现在只剩下汽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初中部630组王珊

这一篇章主要探讨了礼与乐的问题,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反思。

八佾篇开篇便提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里,孔子对季氏的行为表示了不满。在古代,礼仪制度严格,八佾舞本是天子才能享用的规格,而季氏作为诸侯却擅自使用,显然是对礼制的僭越。这一事件让我意识到,在古代社会,礼仪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维护社会秩序、彰显身份尊卑的重要手段。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理解到,礼与乐在孔子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乐,则是陶冶性情、和谐社会的工具。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认为礼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关系上。

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已经淡忘了古代的礼仪制度,但礼与乐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利益冲突不断。如果我们能够像孔子所倡导的那样,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尊重他人、包容差异,那么社会必将更加和谐。

此外,八佾篇还提到了许多关于仁、义、礼、智等儒家核心思想的论述。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例如,“仁者爱人”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关爱他人、尊重生命;“义者宜也”的思想则告诉我们要明辨是非、坚守正义。

通过学习八佾篇,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古代的智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中华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到我的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总之,《论语》八佾篇的学习让我对古代礼仪制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反思。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汲取古代智慧的精华,将其运用到现代社会中,我们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

论语》学习心得(2

部门:中小学3班14组王淑玥

《论语》八佾第三是一篇非常重要的经典文章。文章中孔子讨论了不同的主题,包括礼仪、道德、君子等等。通过阅读和思考这篇文章,我得到了一些重要的体会和启示。

首先,我认为《论语》八佾第一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孔子在文章中提到“礼则混。”这是在告诉我们,礼仪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化的行为,更是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和关心的一种表达。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人们能够建立互相信任和合作的关系。这让我意识到,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注重礼仪,并且要善于运用礼仪来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我认为《论语》八佾第二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孔子在文章中提到“道则行。”这是在告诉我们,道德是人们应该追求和遵循的准则。一个人只有在道德上做到了正直和善良,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君子。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我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改进的空间。因此,我决定要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方式。

此外,我认为《论语》八佾第三强调了君子的品质。孔子在文章中提到“君子质而已矣。”这是在告诉我们, 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高度的道德水平。君子要具备宽容、谦虚、诚信等优秀的品质。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开始思考我自己是否具备君子的品质。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例如容忍度和谦虚心态。因此,我决定要更加努力地培养这些品质,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此外,在《论语》八佾第三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孔子所强调的礼仪、道德和君子,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行为上,更是对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要求。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和道德准则,整个社会能够建立起秩序和公正。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社会才能发展进步。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利益。

总结起来,通过阅读《论语》八佾第三,我对礼仪、道德和君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认识到,礼仪和道德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时刻注重并遵循它们。同时,作为一个个体,我们也应该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水平。只有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因此,我将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礼仪和道德,并努力培养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论语》为政篇学习心得

部门:中小学三班16组 王帅

读完《论语·为政篇》八佾篇,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教诲。

在这一篇中,孔子通过对礼的探讨,强调了礼仪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人们应当遵循礼的原则,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的修养和道德的体现。通过学习和实践礼,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素养,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此外,这一篇还让我深刻认识到尊重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当尊重既定的规则和制度,不随意违背或破坏它们。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有序运转,人们才能享有安定和和谐的生活。

同时,我也体会到孔子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的重视。他强调了对古代礼仪的传承和发扬,让我明白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论语·为政篇》八佾篇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它让我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让我更加尊重和遵守社会规则。同时,它也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励我去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12组王薇妮

《论语》第三篇主要讨论了君子之道,以及如何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其中,对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孔子强调的“温故而知新”,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回顾过去的知识,从中发现新的启示和领悟,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同时,孔子对于君子的描述,也为我指明了教育的目标。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这使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面对挑战和机遇。

此外,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他不仅在言语上教导学生,更以自己的行为为榜样,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学习典范。这使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通过学习《论语》第三篇,我对于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念,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1班2组王晓娟

在读第三篇的过程中,感觉孔子就坐在我们的面前,他深邃而高远的目光,穿越了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使用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演奏乐曲有什么用?

解读:孔子认为,仁德是立身之本,礼乐是仁德外在的表现形式,礼讲究谦让敬人、乐必须音律和谐,礼乐的价值在于表达和爱人的仁德缺少仁德之心的人,不能够真正领悟到礼乐的内涵。因此,缺少仁德的人,即便行礼奏乐也只是形式或娱乐而已。从现代思想认知上看,礼仪是人际之间交流文明举止的需要,音乐是人们抒发情感或表达旋律的艺术形式,可以作为文明行为交往方式或美学意义而存在,未必是需要与个人品德相关联。

延伸到国民生活中,仁爱:是我们中国人固有的根本 “仁爱”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孔子“仁”的概念与“仁爱”的思想,孔子明确地把“仁爱”作为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把“仁”界定为“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提出了“汎(即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孔子高度肯定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行为,强调“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他反对滥用权力,以随意的态度使用民力,主张以庄敬的态度尊重、呵护百姓。他讲五种美政“恭、宽、信、敏、惠”,强调“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批评不教而诛等虐、暴、贼、吝四种恶政。唐代韩愈的“博爱之谓仁”即来自孔子的“泛爱众”、爱人民、保护老百姓的思想,可见“仁爱”是普遍性的爱。朱子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仁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现代社会、国家、个人的发展,必须以“爱人”“成己成人成物”为前提与目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仁爱”是二十四个字的总的基础,尤其是“和谐”“公正”“敬业”“友善”的发祥地。就个人理解而言,其实是人本身的那颗单纯的、敏感的、柔软的、好奇的、博爱的、有良知的心。日常生活中践行,其实就是修炼自己的道德水平,发自内心的去体会周围的美好并且为所见、所闻、所想到的美好会心一笑就够了。如果有了这颗仁心,我们就具备了存善去恶的动机,然后再反思我们的方法论。询问自己,我们的干涉能否达到好的效果?遇到事情不急着追究他人的责任,而是出于自己的价值感,考虑自己能够影响到的事情,进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自己想要达到的事情,即便没有达成也不怨天尤人,因为自己的选择了,就该自愿承担自己选择的一切。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德育3班18组 姓名:王欣笛

《论语·八佾》是儒家经典《论语》的第三篇,共包括26章。本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关于礼乐制度的论述。在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孔子极力想恢复西周初年周公旦所创制的礼乐制度。他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并提出了“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论语·八佾》篇是观察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展现了他对礼乐制度的重视和维护,以及他对仁、礼、忠等道德规范的强调。

学习《论语·八佾》篇,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厚智慧与道德力量。

首先,我对孔子对礼乐制度的坚持和维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主张恢复西周初年的礼乐制度,这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尊重,更是对道德规范的坚守。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当尊重传统,维护社会秩序,遵循道德规范,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其次,我体会到孔子对于仁、礼、忠等道德规范的重视。他认为,礼是表达仁的一种方式,而忠则是臣子对君主的忠诚。这些道德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以礼仪之规行事,以忠诚之态处世,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此外,我也认识到,学习《论语》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古人的思想,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通过对《八佾》篇的学习,我学会了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坚守道德规范,如何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

总的来说,学习《论语·八佾》篇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在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班9组 王鑫

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中小学6班31组王亚楠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论语·八佾篇》教职工学习活动。这次学习不仅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从中汲取到了许多对教育工作有益的启示。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论语》中蕴含的深厚智慧。通过研读《八佾篇》,我逐渐领悟到了其中关于礼仪、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论语》中的许多观点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首先,《论语》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一个懂得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只有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才能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此外,还强调了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一个品德高尚、言传身教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论语》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论语》为鉴,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总之,《论语·八佾篇》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不仅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从中汲取到了许多对教育工作有益的启示。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会将这些启示融入到实践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小学明德砺行三班18学习组  姓名:王艳

  《论语·八佾》是儒家经典《论语》的第三篇,包含了26章。这一篇主要探讨了“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在其中提出了“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和政治道德主张。

在这一篇中,孔子对季氏使用八佾舞于庭表示不满,认为这是对礼制的破坏。他指出,人如果不仁,礼和乐就没有意义。他还强调了礼的本质在于内心的仁德,而非外在的形式。此外,孔子提到,君子在射箭比赛中应该展现出彬彬有礼的风度,而不是单纯的竞技。他还批评了鲁国三家在祭祖时使用周天子才应有的诗歌,认为这是越礼的行为。

在当代,这些教导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孔子关于礼的论述不仅仅是古代社会的规范,更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深刻见解。他的理念强调了个人内在品质的重要性,以及尊重传统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现代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论语·八佾》篇孔子的言论、教诲,跨越时空,至今仍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

论语》学习心得(3

小学13组王依晴

本周我细细研读论语》的第——里仁《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 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荷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雪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因为自小就接受某种环境的浸润熏陶,不自觉间已经将其融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整日与博雅的大家为伍、与高手过招一样,自己的水平在不经意中就有了长进。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主阵地,应该十分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创设。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择校”现象,其实择的也就是学校的氛围。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营造某某校园的口号,很振奋人心。如果真正落到实处的话,前景十分喜人。作为老师,作为教育的守望者,我们盼望着琅琅的书声充满校园,盼望着好学、礼让之风弥漫校园,盼望着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就学于思的孩子能健康幸福地成长。如此,学校、教师都应允了相应的社会职责,何愁培养不出祖国之栋梁.

论语心得体会4.10

自从开始学习《论语》,我对于其中过犹不及这一观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句话出自《论语·先进》,原文是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段对话虽然简短,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非常深刻,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在最初接触过犹不及这一观念时,我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认为它只是在告诉我们做事要避免走极端,保持中庸之道。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一观念其实涵盖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种处事的智慧,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追求平衡与和谐的哲学。

我在学习过程中,尝试将过犹不及这一观念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工作中,我开始更加注重团队合作,不再一味追求个人的突出表现,而是努力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团队成员协同工作,共同推进项目的进展。在与人交往中,我也尝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发火,而是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以更加宽容和理智的态度面对问题。

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在面对工作中的压力时,我有时难以保持冷静,容易焦虑;在与人交往中,我也曾因为过于追求和谐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过犹不及的意义。我开始学会在追求目标和保持内心平和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关注他人与照顾自己之间取得协调。

通过这次学习,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验和收获。我更加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平衡与和谐是多么重要。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上,更体现在内心与外在的平衡上。我学会了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在追求个人目标与照顾他人感受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过犹不及的观念对我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开始意识到,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存在着灰色地带。在这个地带中,我们需要审慎地做出选择,既要避免过度,也要避免不足。这种中庸之道,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修养。

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我深感过犹不及不仅是一种哲学观念,更是一种生活实践。它教会了我在面对问题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在追求目标时要注重平衡与和谐。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将这一观念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修为和境界。

展望未来,我计划将过犹不及的观念进一步融入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在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团队合作与个人发展的平衡,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在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同时,我也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总之,过犹不及这一观念已经成为我人生中的重要指导思想。它提醒我在追求目标时要保持适度,在与人交往时要注重和谐,在面对挑战时要保持冷静。我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这一观念将继续陪伴我成长,指引我前行。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八班39组王亦凡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

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

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

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 “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白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初的意思。

所以用仁来修身,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把注意力放在“仁”上,自然就会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其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这段话是教君子如何成为圣贤:要向圣贤学习,努力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要规避不圣贤的人的行为,不断反省自己是否有相同的不符合圣贤的行为。唯有不断的学习圣贤们的优点,规避非圣贤的缺点,一个君子才能不断磨砺而逐渐走向圣贤。

其实,《里仁篇》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的道理,就是看人。孔子说,从一个人犯的错误上就能看出他是一个什么人了。这对我们也非常有帮助,无心犯错和有心犯错有着巨大的区别,无心犯错的人,改了就可以继续与他交朋友,有心犯错的人,一定要远离他。

总而言之,《论语·里仁篇》就是在教我们学习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工作,怎么样孝敬父母,怎么样交朋友。我是非常喜欢《论语·里仁篇》的,虽然多少有些古文说教,但这些确实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也是我们现在应该崇尚的社会美德。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学5.3班17组 王英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我们学校是一个经典古诗文学校,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读了:《三字经·弟子规》····我们现在上了四年级就开始读了《论语》,这本书写了许多篇值得我们学习的话,其中我最喜欢:《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你知道么?我告诉你吧!这句话是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我在给你讲一个小故事吧!:唐玄宗时李林浦任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个人品德败坏,凡是才能比她好,声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不折手段的打击。对唐玄宗他又开始讨好卖乖。有一次,他对李适之说:“华山有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那就可以为国家增加财富。”(李听了,赶快向皇帝报告,建议开采。唐玄宗听了,找李林莆商量。可李林莆却说:“这件事我早就知道,可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还是不要开采了。”唐玄宗听了他的话,以为他是个忠君爱国的好臣子,对李适之却疏远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联想到了了我自己,不禁脸红了。因为在上一次,妈妈给弟弟买了一盒糖果。我花言巧语的对弟弟说:“今天你让我吃一个糖,明天我给你买一个汉堡包,你让我吃个糖呗!”,弟弟听了,把糖给了我好几颗。到了第二天,弟弟早把这件事忘了个一干二净。所以我什么也没有给弟弟买,我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好玩的游戏。但这一次读了“巧言令色,鲜矣仁。”我就再也不这样做了,每次弟弟买糖,我不再花言巧语了!

我一定坚持把论语读完,在把我的坏毛病改掉!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19组王颖

在深入研读《论语》第三篇的过程中,我作为一名学校中层管理者,深受其思想智慧的启迪和熏陶,更加坚定了以德治教、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以下是我对此篇内容的学习心得与感悟。

首先,《论语》第三篇强调了“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孔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对我管理工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作为学校中层管理者,我们不仅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团队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共同打造学习型组织。我们要时刻保持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追求精神,确保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孔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对我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自我反思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身为管理者,不仅要关注事务的处理和目标的实现,更要时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是否符合教育的本质,是否有利于师生成长。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修正,才能不断提升管理效能,真正做到公正公平、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再者,《论语》第三篇中孔子对“君子不器”的论述,使我深刻理解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性。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不能仅仅追求学术成绩的提高,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新时代接班人。因此,我们在制定教育教学政策、规划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

此外,孔子倡导的“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伦理观念,对于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营造相互尊重、互助友爱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公平公正,关注每一位教职工和学生的感受,努力化解矛盾冲突,创造一个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规则又有温度的教育环境。

总结而言,《论语》第三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普世的价值观,为我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导向。它提醒我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身处何种职位,都应坚守教育初心,坚持以人为本,追求教育公平,致力于培养具备高尚品德和卓越能力的未来公民。今后,我将以此为指引,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管理策略,努力推动我校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小学部37组王宇

《论语.八佾》篇集中的谈论了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的“礼”的问题。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阐述了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对于一个社会和集体而言,不可没有礼的存在,“礼”在我看来,就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准则,社会和集体的发展,需要尤其一定的秩序与节奏,才可能保证良好的发展,无序状态的社会和集体很难做到发展,就更不用说跨越式或者说快速发展了。只有社会和集体保证处于秩序的状态,才能保证发展。所以,秩序是稳定的前提,稳定又是发展的前提。难怪邓小平不断强调压倒一切的是稳定,但仅有稳定还不够,还需要有序的持续的发展,才会有进步。社会如此,人的成长又何不如此呢?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做人的核心,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所谓“仁”,就是人要有仁爱之心。“礼”是人外在的行为规范,是对社会秩序的规范性规定。而仁德是礼乐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仁德去掉了内心最本质的内容,那么礼仪再规范,音乐再雅正,对这个人还有什么意思呢?

仁是儒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宋二程日:“仁者天下之正理。仁,从人,从二,一横表天,一横表地,表示人立于天地间,对于世界的好、善的事物的认识和体悟,表现出的最合乎天地人心的行为、意识,如果人失去了“仁”,那么规范人间秩序使人间和美的“礼”还有什么意义?表现天地和谐使人享受其愉悦的“乐”还会存在吗?

孔子这里讲的是“仁”是礼和乐的最本质的来源,因为人怀有仁德善心,所以礼可以令人井然有序地生活,获得美好的体验,也因此人会产生愉悦而快乐的表达出来的欲望,从而有美妙的音乐韵律。如果缺失了“仁”,那些礼和乐就会变成虚矫、空泛的形式存在。 人类一切的行为和表现都来源于个人对于世界认识和理解以及由此做出的反应。若是没有了“仁”为其底色,那将如何?不言而喻,一切都将是残破不全的。

世界就是残破不全的,因为仁的境界是那么完美,谁又能完全抵达呢?孔子说:“用政治来领导人民,用刑罚来管理人民,这样子做,人民只会苟且服从以免于刑罚,不会想到所做是不是可耻。用德行来教化人民,用礼来规范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耻,而且能改过向善。”

这个“道”是领导的导。孔子讲的是政治哲学,如果以政治体制来领导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再用法制来管理,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惩罚。但是用法制来管理人民,一般人会逃避,钻法律的空子,来避免法律的惩罚,毫无羞耻心。这和道家老子讲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道理一样,法令越多,犯法的人就多。因此孔子又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徜若又道德来领导,每个人都有道德的约束,有道德涵养,以礼教化。这就要提到礼义精神,如果大家都能有羞耻心,不敢做不道德的事情,做错了事情感觉很惭愧,达到这个样子,就达到了政治的目的。所,孔子主张用道德的政治,道德的感化。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规矩",管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用法律来约束人民。用刑罚来管理人民,用这样的方法,恐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真的想犯法的人可以钻法律的空子,达不到真正的治国安民。若用道德来领导一个国家,使得每一个人都有羞耻心,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觉得羞愧,无地自容,每个人都有道德的约束,达到这样才能达到治国的目的。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是工作上的领导者,放在学校中也是一样,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需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给孩子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的教师,才能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论语》学习心得

中小学2班11组王紫绮

《论语》第三章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教诲,其中让我最受益匪浅的是感受到孔子对于道德、礼仪、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重视。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理念,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指出如果没有仁德,即使遵循礼仪和音乐的规范,也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读完《论语》第三章的第一段,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教诲。

这段内容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它让我明白,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仁德,即使掌握了礼仪和音乐,也只是流于形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它提醒我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一个人只有具备仁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它强调了仁德是礼仪的基础,指出君子应以仁德为本,将内在的仁德与外在的礼仪相统一。

这段话也让我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仁德。这不仅需要我们在言行举止中体现出善良、正直、诚实等品质,还需要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坚守道德底线。

此外,它还激励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仁德修养。

让我认识到仁德的培养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还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自身品德的提升,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

同时,这段话也让我明白,仁德的实践需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以友善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此外,它还激励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仁德的原则,不为私利而偏离道德准则。

总之,这段内容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仁德的重要性,并激励我在生活中努力践行仁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 3

部门:中小学422卫奥林

《论语》第三篇的学习心得,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这篇内容主要围绕着“礼”与“仁”的思想展开,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中立足的哲理。

学习过程中,我首先被其中关于“礼”的论述所吸引。孔子强调,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它不仅仅关乎到个人的行为举止,更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和谐共处。这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逊有礼的态度,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我也对“仁”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孔子认为,仁是人格成长的基石,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它要求我们在对待他人时,要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这种仁爱之心,不仅能够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还能够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让我们成为更加有道德修养的人。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有些古文词汇和句式对我来说比较陌生,需要反复查阅资料才能理解。但是,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论语》的博大精深。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逐渐领悟到了其中的智慧,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总的来说,《论语》第三篇的学习让我对“礼”与“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如何在社会中立足。我相信,这些智慧将会伴随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12组   魏士奇

在阅读完《论语》第三章后,我有了许多新的理解和感悟。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让我对教育和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孔子的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人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智慧。他鼓励学生要有好学不倦的精神,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让我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其次,孔子的师生互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待学生非常尊重,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互动方式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和人文关怀。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外,这一章还提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等方面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方式。这让我认识到,教育不应该是一刀切的方式,而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掘他们的潜能和特长,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从《论语》第三章中,我还学到了谦虚、诚信、正直等重要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准则,也是我们成为优秀人的基础。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真诚待人,言行一致,不做虚伪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总之,阅读《论语》第三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还让我明白了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21组魏雪鹏


《论语》的八佾篇”第三,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仪、音乐、政治等方面的见解和主张,体现了儒家重视礼乐文化和道德教化的价值观。

1.礼仪的重要性:孔子在本篇中多次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仪不仅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通过学习礼仪,人们可以培养出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的品质,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同时也要求学生相互尊重,无论在教学还是日常互动中,都应体现出平等和尊重的原则。八佾篇”中孔子对于礼的讨论也体现了对于不同情况的适应和变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音乐与道德的关系:孔子认为音乐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使人心向善。在《八佾篇》中,孔子提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表明音乐应当追求中和之美,既能表达情感,又不失节制。

3.政治与道德的结合:孔子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强调政治领导者应当以道德为先导,通过自身的德行来感化和引导人民。这种思想对于现代政治治理仍有启示,即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对于教师而言,这要求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榜样。

4.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孔子在《八佾篇》中提到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当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又提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表明了君子应当有的谦逊和自我修养。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应当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追求终身学习,以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道德素质。

5.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虽然《八佾篇》的内容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其核心价值观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教导,重视礼仪教育,倡导道德修养,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也应当承担起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职责,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尊重规则,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总之,《论语》“八佾篇”对教师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和教师的榜样作用,还提出了尊重与平等的教育观念,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与差异化,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终身学习,以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这些教育思想和原则至今仍对现代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1班1组温岩岩

《论语》第三篇——八佾篇,主要讨论了礼的问题,涉及礼的本质、作用及如何实践礼等多个层面。深入研读此篇后,我深感礼的博大精深与现实意义。

在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他认为,礼是社会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的关键。通过礼,人们可以明确各自的身份和地位,遵守相应的规范,从而形成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需要借助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孔子也指出了礼的实质——敬。敬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约束。在八佾篇中,孔子通过多个故事和比喻,阐述了敬的内涵。他认为,无论是对待长辈、君主还是普通百姓,都应该怀有敬意。这种敬意不仅体现在言语和行为上,更体现在内心的真诚与尊重。只有真正怀有敬意,才能做到言行一致,体现礼的精神。

此外,八佾篇还讨论了如何实践礼的问题。孔子认为,实践礼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他提倡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和带动他人。同时,他也强调了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修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礼。

在研读八佾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礼的力量。礼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通过实践礼,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更好的人。同时,礼也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通过礼的交流和沟通,我们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八佾篇中所讨论的礼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礼的具体形式和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因此,我们在实践礼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创新和发展礼的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八佾篇作为《论语》中的重要篇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礼的深刻思考和宝贵启示。通过深入研读和实践礼,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促进人际和谐与社会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和发展礼的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5班28组文雷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使百姓战战栗栗。”孔子听到这些话,告诫宰我说:“已经过去的事不用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谏了,已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心得: 以往的过错不要再追究,显然孔子认为周武王用栗木做牌位确实是错误的,只是希望宰我对这事不要再提,以免误导鲁哀公。孔子教训宰我的这三句话,为后世确立一个对待过去错误或失败的原则,那就是“既往不咎”。

俗话说就高不就低,我们总是会觉得要给孩子高一点的目标和要求,一可以鼓励他努力,二是避免他骄傲懈怠,三高要求会面临需要谨慎少犯错,可是人性是贪婪的,你是否会想起孩子曾经愤怒对我们说:“我怎么努力?你都会觉得不够努力”因为会把他与别人比较,会事后唠叨不停,会讥讽打压和不停的成绩目标加码!

此刻如果通过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一个场景一个故事一句经典,循循善诱的引导下:

诵读“成事不说”,避免骄傲懈怠告诉我们做事要低调,对于自己之前在工作上或者其他方面取得的成绩或成就应该及时清零,避免自己沉溺于过往的成就,戒骄戒躁。要让自己时刻保持做事的初心,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时刻保持进步。

诵读“遂事不谏”,尊重权威和接受既定现实,敬畏立足当下,谋求未来利;告诉我们无论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还是我们周围的人身上的事,既然已经发生了,无论好坏,都不要再对这件事发表看法了。如果是好的事,没有再说的必要;如果是坏的事,光说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需要采取措施去降低坏事的影响,而不是说一些“如果早知道,就如何如何”的话。

诵读“既往不咎”,体现待人的宽厚、仁爱,包容,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学会适度的宽松和包容,尤其是在与家人或朋友的相处中。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也是不可能不犯错的,如果我们的朋友或家人在某些方面做错了,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包容他们的错误。要看他们以后的表现,关注他们得到的教训和成长,而不是抓住小错不放。

最后,只有把所知道的化为行动的力量,以理论为指导,以言行为实践,知行合一,才算是真会了“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道理。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738组吴朝阳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伦理道德。在阅读完《论语》中的“八侑”篇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是一篇对话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孔子与其弟子们的对话,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但其中的智慧却超越时空,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八侑”篇中,孔子提出了八种美好的品质:恭敬、宽容、信实、敏捷、谦虚、温雅、诚实和刚毅。这八种品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典范,是孔子心目中理想君子的形象。每一种品质都是一种内在修养的体现,也是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基础。

恭敬,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恭敬不仅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还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宽容,则是一种包容心态,它让我们能够接受和理解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减少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信实,是指说话做事的诚信可靠。在商业交易和个人关系中,信实是建立信任的基石。没有信任,任何合作都无从谈起。敏捷和谦虚则是个人能力与态度的体现,敏捷代表着行动的效率,谦虚则是一种不骄不躁的美德,使人能够不断学习和进步。

温雅,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气质,它让人显得有教养而不粗俗。诚实,是指言行一致,不欺骗他人,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刚毅,则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它使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

通过对“八侑”篇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对于其社会行为的指导作用。这些品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当我们在内心培养出这些品质,才能够在社会中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才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有时候可能会迷失自我。《论语》中的“八侑”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回归内心的本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关于人格修养的智慧永远不会过时。

总结来说,《论语》的“八侑”篇不仅让我领悟到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也让我明白了如何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它不是一纸空谈,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体验的智慧。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将这些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社会也将更加和谐。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631组吴昊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出自《论语新解》第三章“八佾篇”,阐述了仁、礼、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读完这句话,我对仁爱、道德、社会规范又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古代,礼仪和音乐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人们行为举止的规范,体现了社会的秩序和和谐,音乐则是人们情感表达的方式,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和共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种内在品质,代表着善良关爱尊重。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即使他遵守了所有的礼仪规范,也无法真正地体现他的礼。同样,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即使他欣赏了所有的音乐,也无法真正地感受到乐的内涵。缺乏了仁爱,一切都是空洞,缺乏价值和意义的。

礼不仅仅是表面的仪式和规矩,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在仁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地遵守礼仪规范,尊重他人,体现出自己的风度。同样,乐不仅仅是音乐和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共鸣。只有在仁爱之心的熏陶下,人们才能真正地欣赏音乐,感受其中的美好。

在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将这句话贯彻到底,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德育的培养。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他的知识和技能也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在礼仪和音乐教育中,可以融入仁爱的理念。通过教授学生如何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来传达情感、表达内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仁爱的力量,学会理解情感、表达情感,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往、沟通。

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传递仁爱的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关怀。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小学3班14组吴婷

《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比如: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他的不好的方面,努力克制自己。”“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就是明智的。”“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献,迅速而灵敏的学习。”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更好的领会和理解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孔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

《论语》中也有这样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话充分地表达了孔子好学、知趣与豁达大度的胸怀。对于我们来说,光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足够让我们去刻苦学习。孔子的品德一直处于世人所说的“最高境界”,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事父母几谏”可谓是个经典,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阻。我们何尝做到?我们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都是大大咧咧地喊叫父母这您们做错了。这不仅损害了和父母的关系,还会使家庭氛围紧张。我觉得这是孝敬父母的常规知识。

还有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易懂,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当今社会,“孝”的本义是好好侍奉父母,晚辈侍奉长辈。每个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过上繁荣的生活,但他们的内心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孩子能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年迈的父亲与女儿的对话,父亲都说在家乡过得很不错,不用女儿回家陪他,其实,他的双腿已经不灵便了,他的老伴患了重病,医药费都压在了他的身上,而女儿却浑然不知。这则广告看哭了多少人。陪伴,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人都会逝去,但是人的一生不在于活的时间是否长久,而是在于这活的时间里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没有价值,有没有让自己后悔。做一个道德的人,展放出人生的生命力,让自己活出精彩,活出价值,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3班15肖鹏


作为一名学校工作者,读完《论语(八佾)篇》后,我深受启发。

在这一篇中,我深切感受到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如“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对季氏使用八佾的舞蹈队伍表示了不满。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而诸侯、卿大夫、士分别使用六佾、四佾、二佾。季氏作为鲁国的正卿,使用了八佾,这是僭越礼制的行为。孔子对此表示了强烈的反感,认为季氏的行为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表明了孔子对于礼的重视程度,

这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让他们懂得尊重和遵守社会规则。


“林放问礼之本”则让我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让他们明白做人的根本道理。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绘事后素”的命题,认为应该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才能在上面绘画。这个命题表达了孔子的伦理思想,即人应该先具备内在的品德修养,然后才能在外在的行为上表现出来。同时,孔子也强调了政治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以礼来使臣子臣服。

  在阅读八佾篇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于礼的执着追求和对于社会和谐的渴望。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遵守礼制、修养品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也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重视礼的作用。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遵守规则、讲究礼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总之,论语八佾篇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应该尊重礼制、修养品德、追求和谐,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23组 肖欣哲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品格的提升,从而真正地理解和体验礼乐的内涵和意义。在教育中我们也要将这句话传承下去。

“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论语·八佾》通篇论礼,据统计,“礼”字在《论语》中出现了75次,分布在17篇里,在《八佾》这个篇章中,出现次数最多,共出现15次,涉及10个章句。现就对“礼”粗谈感受:

人而不仁,如礼何:礼以仁为本

春秋之时,周王室衰颓,礼崩乐坏。《八佾》的第一个章句,就为我们描绘出这么一个画面,季氏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孔子谈到这件事时,评论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于僭礼这件事,孔子表达了鲜明的态度。不仅如此,“三家者以《雍》彻”、“禘自既灌而往”等乱象都是失礼的典型表现。透过种种的表面现象,孔子看到了失礼乱象背后隐藏的道德危机,也就是内在精神的隳堕与统一价值观的失序问题。作为外在形式的礼,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支撑,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孔子将目光转向了人心内在的道德问题,提出了以仁来统摄礼,重新赋予礼的内在价值。“人而不仁,如礼何?”这一章告诉我们,礼仪践行的关键在于仁的展现,而不是外在形式上的礼仪。

因此,我们要学习孔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上,不仅应该注重教书育人,而且要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最新最先进的教育理论,让教育行为有根有魂,形成博采众长的大格局大气象。

乐和礼同为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三者形成一核两翼的格局。礼在维护现代社会秩序,规范人的行为方式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礼是一种社会规则,并存在着一定的强制性,所以乐的提出则很好地平衡了礼。

人而不仁,如乐何:乐以遂其美

在《八佾》第三章中,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仁,就不会受到音乐的影响。孔子欣赏音乐是基于仁的角度,如果乐背离了仁,那么它就会受到孔子的摒弃。如在《八佾》第二十五章中,孔子赞《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是因为舜的位子是由尧主动禅让而来的,切合仁和礼。而孔子认为《武》“乐未尽善也”,就是因为周武王是通过暴力手段得到天子之位的,所以在孔子的眼中是“缺善”的。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孔子所认为最好的乐是“美”与“善”的结合。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新型教育观。由此可知,孔子的“乐”思想对素质教育的开展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音乐对构建学生人格有重要作用,“制礼”和“作乐”是外在形式,最终还是需要通过“仁爱”的内在变化实现人格精神的构建,而“乐”就是帮助儿童走向“真、善、美”的重要途径。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27肖雁

通过对八佾学习后,对礼的理解如下:

一、礼能表现人及人格,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做事不应告朔饩羊”(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我们可以从每一个人的衣冠礼仪看出他的道德修养,同时从他对待宽容”“恭敬”“祭哀这三个方面的态度中能否做到宽以待人,尊重别人。

二、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人在万物之上不可无礼,否则将与禽兽何异也是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做到态度谦虚仪容端庄,行为有规律,对尊长有礼貌,待下辈慈悲博爱。

  所以修道必注重礼节,自重自爱自己﹑敬重别人爱人,如此品格高尚不亏礼之道也。
  所以要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对待已经过去了的事的原则,另外是特别要处理好自己与上级、下级的关系,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三、做一个自信自知又能知人知天之人我们读书(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要使受教育者做一个自信自知又能知人知天之人。
  这要我们勤奋学习,在要做到治学须谨慎  使自己能修练求实好学谦虚的美德。
  在学习中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绘事后素( 原意: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绘画。
  比喻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四、做人处世要有(分寸)首先自己要处世要谨守本分,明辨是非,做人处世还应行为与本性一致。
  同时,做人处世应掌握(分寸),具体处世的度的有(供参考):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有一段文字: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这对人在处世方面如何掌握度颇有启示。
  另外处世要豁达、遵守正当的道理办事。
  如遇有竞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
  如象射箭的场合,射得中目标与否,是十分明显的结果,更不能故意射不中目标,反而失去射箭竞争的本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特别重视比赛的礼制,来降低竞争的血腥气氛,务求在和谐中比出高低。
  虽然有胜负,也不要伤了和气。
  总之,礼者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
  我们要求做到:尊重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遵守同时又要保持自尊;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适度。
  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自律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中小学420组肖雨含

八佾是天子所用的舞乐,孔子评论鲁国大夫季氏乱名分,身为大夫却僭用天子八佾舞,这种人都可以忍受,那还有什么人不呢容忍?通过一个人所作所为,评断个人过失,避免做不正当的事,遭受恶评。鲁国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祭后唱《雍诗》。孔子说,《雍诗》说,助祭的都是诸侯,天子仪容庄严肃穆,这两句诗放在三家大夫庙堂上来唱,是什么意义?孟孙、叔孙、季孙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他们为了凸显自己的势力,唱原本只有天子能够唱的《雍诗》,孔子很不赞成,认为不合体制。孔子学说以道、德、仁、义、礼为中心,礼是行为准则,一切文化发展的凭借。人人以礼自律,社会才有规范秩序。孔子说,行礼的人如果没有仁心,怎算是真正行礼,作乐的人没有仁心,又怎么能算是真正的音乐?这句话中,孔子认定礼乐都应该以仁为本。鲁国人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本意。孔子说:“你问得极好!一般的礼,与其过度奢侈,宁可俭朴一些。一般的丧礼,与其只重视外表形式,宁可内心悲哀,流露真情实感。”礼指社会风俗,大家重视和实行的都是表面上的,孔子这句话给出礼丧规范,是内心的诚和敬,如果流于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孔子说,夷狄异邦都知道有君长,不像中原诸侯这样僭越,不遵守君臣本分。当时诸侯国混乱,僭越礼节,孔子有感而发。

鲁国大夫季氏,想去祭拜泰山。孔子弟子冉有,正好是季氏家臣,孔子特地对冉有说,你不能设法阻止他吗?冉有说他没办法。孔子感叹,难道说泰山的神还不如林放懂礼法,愿意接受不合礼的祭祀?按照礼制,当时只有周天子和鲁国君主才有资格祭拜泰山,孔子不赞成季氏做法,但没有办法阻止,孔子依据大众公认的礼俗,批判季氏行为。君子不喜欢与人相争,就算是行射,也要互相作揖行礼,再升堂射箭,射完又相互作揖走下堂。最后胜的人再作揖,这样的竞争也算君子之争。孔子劝导世人要礼让,比赛有胜负,但不要伤了和气,失了风度。子夏问,诗中说笑容甜美,双颊好看,眼睛黑白分明,流转妩媚,粉白的底,再画上五彩的颜色,这三句指得是什么?孔子说,就是说画画先把白底抹好,然后再加上五彩颜色。子夏说,是不是如同人要先有美德,然后再用礼来修饰,孔子说,你这番话启发了我,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春秋时代,人们喜欢用《诗经》抒发自己心情,子夏从彩绘要先打底,联想出忠信是美德的基础,继而得到孔子赞赏。所谓读书明理,须用心领悟。孔子说夏代的礼制,我能说出来,可惜保存的史料不足证明。商的礼制,我也能说出大概来,可惜宋国保存的史料也不能证明,两国留存的典籍不足,如果充足,便能够证实我说的话。孔子在此感慨夏礼和殷礼失传。


《论语》学习心得(3

小学二班11组谢旦旦

《论语》第三篇主要涉及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通过阅读这一篇,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他的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论语》第三篇的学习心得:

教育的重要性: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改善社会的重要手段。在第三篇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应该接受教育。同时,他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主张不区分贫富贵贱,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这使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学习机会,不断自我提升。

品德修养:孔子强调了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行为和处世之道。孔子提倡的“仁爱”、“忠诚”、“诚信”、“谦虚”等价值观,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第三篇,我更加明白了品德修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公民。

为人处世的原则: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讨论了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世等问题。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解决矛盾、处理问题具有很大的启示。学习第三篇使我更加明确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即要遵循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以和谐的方式与人相处。

知行合一:孔子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他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改变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实际行动来检验和巩固所学。

总之,《论语》第三篇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感悟。通过学习这一篇,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他的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不断努力,践行孔子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华、有责任心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738组熊洁

在深入学习《论语·八佾篇》的过程中,我深感孔子的礼乐思想对我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礼乐文化不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此,我将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对《八佾篇》第三部分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思考。

首先,我对“君子无所争”的理解有了新的提升。在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陷入无尽的争斗之中。然而,孔子在《八佾篇》中提出“君子无所争”,这是对君子行为的高度要求,也是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我认为,这并不是说君子应该消极避世,而是主张君子应以和谐、公正、公平的态度参与社会竞争,避免无谓的争斗,追求真正的价值。

其次,我对“射不主皮”的理解有了新的深化。在古代,射箭是一种重要的战争技能,也是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孔子在《八佾篇》中提出“射不主皮”,这是对射箭技艺的高度赞扬,也是对君子品格的深刻揭示。我认为,这并不是说射箭技艺不重要,而是主张君子应以修身为本,以德为先,将射箭技艺与道德修养相结合,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再次,我对“绘事后素”的理解有了新的领悟。在古代,绘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孔子在《八佾篇》中提出“绘事后素”,这是对绘画艺术的高度赞扬,也是对君子品格的深刻揭示。我认为,这并不是说绘画艺术不重要,而是主张君子应以修身为本,以德为先,将绘画艺术与道德修养相结合,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最后,我对“既往不咎”的理解有了新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对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无法释怀。然而,孔子在《八佾篇》中提出“既往不咎”,这是对人生态度的高度要求,也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我认为,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忽视过去的错误,而是主张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过去的错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的生活。

总的来说,通过对《八佾篇》第三部分的学习,我对孔子的礼乐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孔子的礼乐思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以孔子的礼乐思想为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我也将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和观念,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过去的错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的生活。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7班38组

《论语》第三章的学习,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呢。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会思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见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避免陷入迷茫和困惑。

其次,孔子强调,空想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将理想付诸于行动。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考和计划的阶段,更要勇于迈出第一步,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和梦想。

此外,《论语》中提到了许多关于人际交往和处世的道理,比如“过犹不及”,提醒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好分寸,不要过于偏激或极端。同时,它也强调了真诚和正直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要以诚待人,坦诚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总的来说,《论语》第三章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感悟。它让我更加明白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也激发了我积极行动的热情。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19组许刘娜

《论语》中的八佾篇,真的让人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对古代礼仪的解读,更是对做人、做事的一种深刻指导。

《论语》八佾篇中关于“仁”的论述,让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核心概念,它代表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仁”在礼仪规范中的核心地位。他提到,“人而不仁,如礼何?”这句话让我明白,礼仪和规矩固然重要,但如果缺少了仁爱之心,那么这些形式化的东西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

“仁”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也需要通过我们的行为来体现。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权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同时,“仁”也是一种不断追求和修炼的过程。我们需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看看是否符合“仁”的标准,是否有待改进和提升的地方。通过不断地修炼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起一颗仁爱之心,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八佾篇中提到了“礼之用,和为贵”,这真的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智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对待家人、朋友还是同事,都应该以和为贵,尽量避免冲突和矛盾。而要达到这种和谐,就需要我们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另外,八佾篇还强调了“仁”的重要性。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这句话让我深深感受到,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再多的礼节也只是形式而已,没有真正的意义。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关心他人,多帮助他人,用仁爱之心去对待每一个人。

总的来说,八佾篇中关于“仁”的论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仁爱之心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仁爱之心,用爱去温暖他人,用爱去化解矛盾,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学41组   姓名:薛颖

在阅读第三篇《八佾》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和人生智慧。以下是对《八佾》的一些感悟:

1. 礼的重要性: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注重礼仪,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则,以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关爱家人,关心社会,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3. 诚信为本:孔子认为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注重诚信,言行一致,诚实待人,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4.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倡导勤奋学习,乐于教导他人。我们应该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也要乐于分享知识,帮助他人成长。

5. 仁爱之心:孔子提倡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我们应该关爱身边的人,关注弱势群体,传递正能量,让世界充满爱。

6. 知人善任:孔子主张知人善任,选拔贤能。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善于发现他人的才能,给予机会,让他们发挥所长,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总之,《论语》第三篇《八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为社会做出贡献。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中小学630组薛育红

本周自学学习《论语》第三篇八佾篇。本章节主要是讲“礼”,古时候的“礼”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礼节礼貌,而是包罗万象。包含政治,哲学、宗教、军事、经济、教育、医学等各个方面的学问,可以说是我们现代文化的总体。“礼”是我们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之一,是孔子一生在做的学问。孔子主张以礼制国,以礼制规范君、臣、民的行为。虽然现在很少提及“礼”,但是社会上的各种规章制度就是我们现在的礼,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做好依法守礼!

部分章节感受到孔夫子的素养,面对于学生的聪慧和带来的启发,孔子并没有因为自己是老师,觉得自己有失面子而端着,而是真诚地给予子夏称赞和鼓励。我想这是现代当老师,做父母做领导都应该学习的地方。

通过本篇学习,让我们知道做事要有根有据,尤其是做学问。孔子在做“礼”的学问,是非常严谨的,首先表态虽然自己能说出来,但既无典籍历史资料可以考究,又无贤人可以咨询请教时,对于相应的学问做保留态度,要实事求是。

人的能力,天赋都是各有所异的;时代,环境的影响因素也很大,不必太过苛求,要科学地看待竞争,不以科学的标准作为比赛规则,这样的比赛有失公平,也失去比赛的意义。

切己体察,知行合一。我们做人做事也一样,重在追求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境界,名声,财富,权力等等这些外在事物多少才够呢,而且终究带不走,更不能名留青史,唯有值得后人效仿的仁德素养,才是永垂不朽。


不管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风气,都会存在诽谤或妄加揣测别人的人。自己不去做,或者做不好的事,偏偏又看不过别人做得好。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要自己最好的同时,也要有欣赏他人的胸怀。

本篇最后,孔子感叹为人处世的艰难,同时感慨已经礼崩乐坏,想维护礼制的困难。孔子是“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保持自己内心,行为正直,流言什么的一切让时间去见证。从中感受到他心系天下,拥有家国情怀,社会成员之一,我们也应该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目标,以点概面,努力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学习《论语 颜渊》的心得体会


《论语》中的颜渊篇,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呢!颜渊的学问和品德,真是让人佩服!他那种谦逊、忠诚和坚定的品质,真是让人自愧不如。读完颜渊篇,我深深感受到了学问和修养的重要性。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有内涵的人,就得像颜渊一样,不断学习,不断修身养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颗纯净、高尚的心。

对于我们幼儿园老师也是一样,学习颜渊的学问和品质,无疑能够提升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颜渊的谦逊和忠诚,可以成为老师们对待孩子们时的榜样。

想象一下,当老师们以颜渊为榜样,用谦逊的态度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忠诚的精神去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那将是一种多么温馨、和谐的画面啊!

而且,颜渊的学问也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孩子们的品质和素养。老师们可以通过学习颜渊的学问,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总之,学习《论语》颜渊篇,不仅能够提升个人修养,还能够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谢思强

                                   2024.4.19

《论语•乡党》: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交融

《论语•乡党》这一篇章为我展现了孔子,这位古代圣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举止,让我深入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与人格魅力。虽然这篇主要聚焦于孔子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但却从中传达了深厚的礼仪文化与人格修养,为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孔子在不同场合下的态度和行为,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处世的楷模。在乡人面前,他是谦逊、和善的老实人;在朝廷上,则态度恭敬而有威仪,不卑不亢,敢于讲话;而在国君面前,他温和恭顺,局促不安,庄重严肃又诚惶诚恐。这种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对象,灵活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既展现了孔子的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处世的借鉴。

从孔子的行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于礼仪的重视。无论是容色、周旋,还是言行举止,孔子都力求合乎礼仪规范,为众生示范。他的这种对礼仪的执着追求,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更是内在修养的体现。在当今社会,礼仪依然是我们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商务场合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展现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此外,孔子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他的谦逊、坦率、不安和舒畅,都是他真实情感的流露。这种真实而不做作的态度,让我看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他不仅仅关注个人的修养,更关心社会的和谐与民众的福祉。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我们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论语•乡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机会。从孔子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汲取智慧,学会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与人相处,如何展现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的仁爱思想,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为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论语•乡党》这一篇章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孔子的智慧与人格魅力,更为我们提供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如何修炼自身、如何关爱他人的启示。通过深入学习这一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间:2024.4.10

姓名:张妍

读《论语·颜渊》有感

“仁”首先体现在能够克制和约束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举止都符合礼制的要求。这种自我约束与修正,便是“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重要途径。此外,“仁”并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心性修养,它也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来展现。孔子进一步指出,实践“仁”的具体方法,就是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我们要避免一切不符合礼制的行为,从视、听、言、动等各个方面来规范自己。

总的来说,“仁”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品质,它既要求我们有内在的修养和约束,又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修正,我们可以逐渐接近并实践“仁”的理念,从而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对于我们幼儿园老师来说的话,每天都在和孩子们相处,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去教育和引导他们。而《颜渊》篇中关于仁爱的论述,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仁爱,是教育孩子们的核心。我们需要用爱心去关注每一个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颜渊》篇中强调的礼制规范,也对于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在教育孩子们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礼仪,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仁爱之心和礼制规范的引导,相信每一位幼儿园老师都能够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赵晨

2024.4.10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1班3组鄢飞

第三章篇目富含深远的哲理和教育智慧,通过对这一章节的深入学习,我深感孔子的教育理念不仅适用于古代,更能为现代教育提供诸多启示。

论语第三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等品质的论述。这一章节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在这一基础上,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要求我们在行为上遵循道德规范,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个人修养方面,论语第三章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首先,我们要学会恭谦有礼,尊重他人,但不失自我;其次,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担当,但不盲目争斗;最后,要保持正直品质,坚守道义,但不妄言妄语。通过践行这些品质,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德育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在道德品质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以身作则,践行儒家道德规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我们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道德原则,并将之应用于日常生活。

在人际交往中,论语第三章的教诲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孔子的“君子之道”告诉我们,要以恭谦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避免因为争斗和妄言而伤害彼此的感情。通过践行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搭建和谐的人际网络,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而论语第三章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坚守道德底线,践行仁爱、谦逊、勇敢、正直等品质。同时,也要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深刻的启示和智慧。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们不仅可以提升个人修养,还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它也为我们指明了成为君子之路,激励我们不断追求进步,成为更有道德、更有品质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招生办7班35组 阎美翕

《论语》第三章,深入探讨了为学之道与为人之本,读后我深感其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这一章不仅揭示了学习的真谛,也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在这一章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指出学习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他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诫我们要不断温习所学知识,不断加深理解,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他也提醒我们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乐于与他人交流,共同进步。

此外,这一章还提到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告诉我们,在面对他人的误解和质疑时,我们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轻易发怒,这才是真正的君子风范。同时,他也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认为“言忠信,行笃敬”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在学习这一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与为人之本。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通过不断学习,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素养,培养自己的品格,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追求真理和智慧。

总的来说,《论语》第三章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感悟。它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也让我明白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理。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引,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同时也注重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论语》学习心得(3

小学二班11杨驰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如下:

论语《八佾篇》学习心得

最近,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八佾篇》。这篇内容主要探讨了礼制与礼仪的核心意义,以及它们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对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从中体会到了许多关于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智慧。

我学习的过程中,最为触动的是关于“礼”的论述。孔子在《八佾篇》中多次强调,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心修养的体现。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仪,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进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这让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尽管礼仪形式可能有所变化,但其背后的精神内核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有些古代礼仪和现代生活已经脱节,理解起来颇为费力。但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与同学们讨论,我逐渐领悟到了其中的深层含义。这种探究的过程也让我更加明白,学习《论语》不仅要理解其字面意思,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感自己在礼仪修养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我意识到,要真正理解和践行“礼”,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和修炼。同时,我也更加明白了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一个懂得尊重他人、注重礼仪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未来,我计划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的其他篇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的礼仪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礼”的精神。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班22组杨帆

《论语》中的“八佾篇”第三章节主要讨论了关于礼的问题,特别是礼仪的适用范围和其背后的意义。以下是对这一章的一些学习心得:

重视礼仪的本质: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比其外在形式更为重要。在“八佾篇”中,孔子批评季氏使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这在当时是对礼制的严重违反。这一点提醒我们,在遵循规范和礼节时,应当注重其背后的精神和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简朴胜于奢侈:孔子提倡在礼仪上宁可简朴也不要奢侈。这表明,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节俭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这一点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鼓励我们在消费和生活中寻求平衡,避免过度浪费。

内在情感的真挚:孔子强调,与其在外在形式上下工夫,不如更多地关注内在的情感表达。在现代人际交往中,这一点提醒我们要真诚地对待他人,用心去理解和尊重别人,而不是仅仅通过表面的礼节来维护关系。

领导与管理的智慧:对于领导者而言,孔子的观点也提供了管理智慧。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对下属发自内心的爱护和礼貌,这样才能赢得尊敬和忠诚。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同样适用。

适度竞争的重要性:孔子还提到,“君子无所争,争也有礼”,意味着即使在竞争中,也应该保持礼节和尊严。这对于现代社会中的竞争环境有着重要的启示,即在追求个人或企业利益时,也应当遵守规则,保持公平竞争。

综上所述,学习《论语》“八佾篇”第三章节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代的礼仪文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思考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原则,从而促进个人品德的提升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317组杨菲

《论语.八佾篇》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编纂的《论语》中的一篇,主要内容是孔子讲述古代礼仪的八种佾乐。阅读后,我深感孔子对礼仪的推崇和对社会秩序的重视,以及他对人性的正面引导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孔子对礼仪的重视可见一斑。佾乐是古代宴会和祭祀活动中的一种仪式。孔子详细描述了佾乐的种类、用途和仪式过程,可以看出他对礼仪的深入研究和对细节的把握。他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道德伦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规范人们的为和举止,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动。他以佾乐作为示范,让人们明白糖仪的作用,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其次,孔子对于人性的正面引导不可忽视。在《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自律和自律的重要性。例如,他说:"敬之以事君,不可以不勤,辞之以事父,不可以不敬。"他认为人们应该树立起敬畏上级,孝敬父母的思想,以此来约束和规范自己。他还提倡"乐学",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进步,从而提高自身素养和修养,追求更高的境界和完善的人格。

最后,孔子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青年一代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乐,无以文。"孔子认为,学习礼仪和音乐是成为一个完人的基础,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提高人的修养。他主张通过正面引导、示范和榜样的力量,来塑造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引导人们正确行动和选择。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5.3班13组 杨金菊

论语读后感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

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

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12组杨利

《八佾》是《论语》的第三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直译是这样的:没有仁德之心,怎么对待礼仪制度,怎么对待音乐?咋一看,这有什么关联?

细细一想,一个没有仁德之心的人,可以说是一个麻木的人,对他来说,礼乐这些怎么会入得了他的心;而礼乐在古时候是人文的基础,一个没有灵魂的文化,也就不具有意义了。“仁”是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一个人的核心、本质;而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

孔子这里讲的是“仁”是礼和乐的最本质的来源,因为人怀有仁德之心,所以礼可以令人井然有序地生活,获得美好地体验,也因此人会产生愉悦地表达出来的欲望,从而有美妙的音乐韵律。如果缺失了“仁”,那么礼和乐就会变成空泛的形式存在。人类的一切行为和表现都来源于个人对于世界认知和理解以及由此做出的反应。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西安藤信学校论语学习心得

学习时间

2024.4.3

学习地点

自学

学习形式

自主学习

记录人

杨荣

学习主题

论语》八佾篇






通本周学习了《论语》八佾篇节,有如下几点感悟:

一、做人做事要实事求是。孔子虽然熟知夏商周的礼仪制度,但由于不能通过杞、宋两国现存的典籍以及贤人验证,便对古礼秉持保留的态度,不敢妄言。孔子的这种治学态度,也为后世之人树立了实事求是的典范。这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有根有据,尤其是做学问。

二、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刻不容缓。在古时,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并且祭礼有很多种,如天地、祖先、各行业的祖师等,都要定时进行祭拜,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知恩报恩的精神,告诫人们不能忘记养育了我们的天地和祖先,以及创造了文化和技能的先师等。

三、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含糊其事。在王孙贾“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诱导下,孔子向对方明示:如果违背了天理,昧了良心,必将招祸,到时候谁也帮不了。孔子此言,既婉拒了王孙贾的私利相诱,也提醒他做官要走正道,否则不会有好下场。在孔子看来,做官要走正道,要忠于君上,和于同僚,造福民众,若为一己之私,求名求官,不论是“媚于奥”还是“媚于灶”,都不会有好下场。孔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遵循天道大义,心怀仁善,如此行事,上利国家,下怀万民,自然会得到尊重与爱戴,所以无需去刻意讨好哪个人。

四、有继承也要有发展。孔子熟知夏商周的礼仪制度,在他看来,朝代的更迭并不影响礼制的传承,周礼就是在夏、商礼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但是,周礼并非对夏、商之礼的简单继承,而是周朝借鉴了夏、商两代千余年的文明成果,又通过改革和创新,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礼制文化,形成了完备的礼法制度。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周礼都要比前朝完善许多,这也是孔子对周礼赞赏有加的原因所在。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继承,也要发展,而且对前代的继承尤为重要。对于传统文化,既不能死搬硬套,更不能一概否定。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的要求,适当做出变革,是最好的做法。

五、谦虚做人,严谨做事。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所表现出的虚心好学,恭敬谨慎、是真正的知礼懂礼。面对别人的怀疑,孔子不以为忤,亦不以为耻,而是坚持这就是规范的礼。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谦虚好学的态度,认为学无止境,故虚心向人请教。他的这一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警示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生活工作中,我们应该谦虚,毛主席曾经说过:谦招益,满招损。一个为人谦虚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帮助;一个做事严谨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蒙避免错误的行为和后果。


《论语》学习心得(4

中小学212组  杨涛

论语  八佾,主要是孔子为复“礼”而做的一些论述。

孔子终身为天下和平而游说诸侯,希望通过复“周礼”而实现各阶层“守其序,司其职”,从而天下太平。但在弱肉强食的春秋纷争时代并不被统治者接受。这可以理解,那时代的诸侯趁周天子势微,都想借此机会强大自己,没人想做狼群中的羊,弱者意味着灭亡,强者才能生存。这时候孔子的“礼教强国”之路必然不合时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路对于竞争日趋激烈时代而言,对于急于求成的各路诸侯而言,太过漫长。但他们并不否认这条路的可行性,所以诸侯对儒家一行敬重但不重用,他们更看重法、墨、兵、纵横家之类能快速帮其强国称霸的实战派。所以孔子终身比较落迫,也曾自嘲“累累若丧家之狗”。  

如此这般,孔家学说没用么?然而并非如此,虽然当时儒家不受待见,但我们不可否认,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及其演化,包括现在!这是相当伟大的,世界上甚至把儒家与三大宗教相提并论可想,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对世界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近代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更是印证了儒家在世界的地位。  

孔子的思想,在战乱年代不被接受有其根本原因,那就是人性的特点。孔子的理想化治理国家的手段是更多是建立在精神层面,但人性的基本需求是先物质后精神所以,在物质需求有保证的时代下,儒家思想自然大行其道,首先它非常符合统治阶级利益,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君臣兄长父子”理念完美的规划了社会的层次与制度,保证了社会这个大熔炉有序安定,同时也为各阶层之间的规划好了发展路径,保证了社会有序和平稳定幸福的发展。所以,和平时代需要儒家思想!  

中华民族是最聪明的民族,千年历史的经验让我们的人民,让我们社会,保持着时刻反省与改进的好习惯,世界4大文明古国只剩中华民族屹立不倒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感恩国,改革开放不到40年,我们完成了外国100年才能达到的小康水平。

今日,我们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开始发掘自己的先进文化,重温传统优良思想,重塑中华之魂。感恩我们的祖国,感恩我们的政党,我们的小初高开始推行国学教育,我们的媒体开始宣传中华瑰宝,我们的社会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发的加入到中华传统文化回归与建设的服务当中。虽然现在我们的时代仍然金钱至上,虽然我们的青年仍然哈韩哈美,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代的趋势不容改变,国学的发扬必然不容改变。儒家“礼”是现时代我们最需要的工具,做一个知礼,懂礼,身体健康精神富足的时代幸福者,我们愿意与孔子同行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8组杨小平

深入阅读《论语·八佾篇第三》,我对孔子关于礼仪的教诲有了更深的理解。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试图通过强调礼仪来恢复社会秩序。而今天,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但礼仪仍然是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篇中,孔子对当时礼仪的混乱表示了不满,他认为礼仪的丢失意味着道德的沦丧。这让我反思到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不再像古人那样讲究繁复的礼节,但基本的礼貌和尊重依然是必需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或许忽略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这不仅影响了人际关系的质量,也反映了社会风气的问题。

孔子还提到了音乐的重要性,他认为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影响国家的风俗。在今天,音乐依然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传递正能量。然而,随着商业化的发展,一些低俗的音乐也在市场上流行开来,这对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是不利的。

《论语·八佾篇第三》让我意识到,礼仪和音乐不仅仅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它们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孔子关于礼仪和音乐的思想,用它们来培养个人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学734组杨雅捷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关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快乐却不放纵,哀愁却不痛苦,是最美好、舒服的一种感觉。《关雎》讲述了两千多年前的一段爱情故事:一位青年男子在河边见到了采摘荇菜的漂亮姑娘,怦然心动、日夜思之,没想到向女子求爱却被拒绝了,虽然他晚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但他并没有失去理智,胡搅蛮缠,也没有丧失信心,而是提升自己的素质,用琴瑟与姑娘交流,用音乐去打动姑娘,并且是抱着要与姑娘白头偕老的意愿来与姑娘交往,想必最后一定会得偿所愿。反观当今有些年轻人,总是抱着占有的心态,把对方看做自己的私有财产,一不如意就采取极端手段。通过孔子对《关雎》的理解,告诉我们爱情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追求“窈窕淑女”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和她心意相通、互亲互爱、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即使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也能理解对方的选择,做到“哀而不伤”。这是一种充分尊重对方的意愿与想法,追求和所爱的人在精神层面上进行深化与交会的健康而充满正能量的爱情观。

《论语.八佾篇》第19章,鲁定公问孔子:“君主该如何使唤臣子,臣子又怎么服侍君主呢?”孔子答道:“君主对待臣子要以礼相待,臣子应以忠心来服侍君主。”孔子的思想无论是在几千年的春秋时期,还是当下新时代,都是处理上下级关系的重要准则,永不过时。以前的君臣和现在的领导同志都一样:前者以礼相待、作好表率,后者才会受到心里感召而努力做好分配的工作;只有互相尊重,以心换心,才能减少矛盾,营造严肃而不失轻松的和谐工作氛围!所谓上行下效:就像某领导喜欢工作之余搓麻将,那么其单位同志就会业余时间拿来竞技麻将;如果领导喜欢学习优秀国学文化,那么其单位到处都是学国学、谈国学的浓厚学习氛围!因此,无论领导大小,其言行如蝴蝶效应,一人可能会带动百十人。所以做示范,当好标杆领头羊,严于律己、谨言慎行、心时刻保持警醒,尽最大努力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单位、有利于同志的事情,无过也!


《论语 八佾篇》学习心得3

中小学314 杨艳

在深入研读《论语》八佾篇之后,我不仅对古代礼仪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在心灵深处得到了洗礼与启迪。这篇篇章以礼制、乐舞、祭祀等为核心内容,通过孔子的言论,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庄重典雅的古代社会画面。

首先,我对礼制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古代社会,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的关键所在。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心的道德修养。这让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礼仪形式有所变化,但尊重他人、注重礼节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应该坚守的。无论是与家人相处,还是与朋友交往,亦或是与同事合作,我们都应该遵循基本的礼仪规范,以诚待人、以礼相待,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我对乐舞在古代文化中的独特价值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乐舞不仅仅是娱乐方式,更是情感的表达、文化的传承。在古代,乐舞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乐舞,人们能够抒发内心的情感,传递文化的精髓。这让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注重艺术和文化的培养,让艺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此外,我对祭祀活动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祭祀不仅仅是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通过祭祀活动,人们能够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培养感恩之心和敬畏之情。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根源,要尊重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祭祀活动中来,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毕竟,年代久远语言表达方式和现代有所不同,需要我耐心阅读和仔细思考。但通过不断克服这些困难,我逐渐领悟到了其中的智慧与精髓。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所在,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总之,学习《论语》八佾篇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在心灵深处得到了洗礼与启迪。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探索传统文化的精髓,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和价值。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所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

中小学2班11组杨叶帆

《论语》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法,其中有许多内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强调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修养和品德的提升。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而不是痛苦的。这与我们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压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一章中,孔子还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复习的重要性。学习新知识后,只有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将其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同时,孔子也提倡在学习中保持谦虚和自省的态度,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他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检验和应用。这也让我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更要注重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第三章,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和方法。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努力践行孔子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品德修养。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个人发展。

《论语3》学习心得

部门:中小学313组杨云

本周的学习内容为论语《八侑第二》,一共26章。主要记述了孔子关于“礼的一些观点。重点议论了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孔子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看法,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模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表达,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根本的道德模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进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模范和生活准那么,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变更和调整。

礼仪,指概括的礼节仪式。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而通过对“八侑第三学习后,对“礼”的理解如下:一礼能表现人之身分及人格,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做事不应循例应付,敷衍了事。

我们可以从每一个人的衣冠礼仪就是看出他的道德修养 ,同时从他对待宽容、恭敬、祭哀这三个方面的态度中能否做到宽以待人,崇敬别人、与下面的人真诚相待以及对神事,即精神主体的态度中看他的品德。我们也可从“礼之用,和为贵”的角度,引申仿造一下可以说“乐之用,和为贵”,看他所爱好的音乐,而看出他的表现道德品质。

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人在万物之上不成无礼,否那么将与禽兽何异?也是得不到别人的敬爱,做到态度谦逊仪容端庄,行为有规律,对尊长有礼貌,待下辈慈悲博爱。所以修道必提防礼节,自重自爱自己、敬重别人爱人,如此品格高尚不亏礼之道也。

所以要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对待已经过去了的事的原那么,另外是更加要处理好自己与上级、下级的关系,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三、做一个自信自知又能知人知天之人我们读书(采纳教导)的目的是什么?是要使受教导者做一个自信自知又能知人知天之人。这要我们勤奋学习,在要做到治学须精心,使自己能修练求实好学谦逊的美德。

做人处世要有“度”,首先自己要处世要谨守本分,明辨是非,,做人处世还应行为与本性一致。我们要求做到崇敬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崇敬为前提,要崇敬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遵守同时又要保持自尊;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逊随和适度。

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确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确定的分寸一切需要礼仪举行法则,社会才会秩序井然。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735组耶祥

在阅读《论语八佾》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领略到了孔子思想的深邃和智慧。这部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其中涵盖了许多重要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

《论语八佾》中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石,人们应该遵循礼的规范,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到了""的概念。他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一种表现,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这个思想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示,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秉持着仁爱、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的根本。""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7组阴柯欣

心灵之道。这章讲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遗憾后悔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情,人生难免会有缺憾,没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没有挑战性的是无法激励人前进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即使命运不发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种,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不遗憾千百次的凋零,因为没有比脚再长的道路,没有比人在高的山峰。

当一个人失败后,延其绳索找其导火的源头,后悔自己的一步之遥,后悔自己的擦肩而过,后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遗憾。后悔无济于事,天下没有买后悔药的。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就如同也许在这回的高考中你因为一分之差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并不意味着人生会永远停留在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要只是沉积在后悔后悔,后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对一道选择题呢,也许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现在抱着后悔去看待以后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既然已经有缺憾,那就让自己的努力去填补那个缺憾,不要让缺憾的漏洞越来越大,直到无法补救。所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之后在文中又提到了自信心,一个人的自信心从何而来?它是发自内心的淡然与坦然。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建立自信是困境中重新崛起的一种特有的力量。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与其沉寂在后悔之中,不如增强自己的信心,挑战未来的人生。所谓“老夫聊法少年狂”这难道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吗?

所谓“三省吾身”于丹说:“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不错,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做错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之后却不知悔过,还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与借口来推托,这是懦弱的表现。要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遗憾,勇者即表现为面对错误勇于承认的勇气,体现出的是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我喜欢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话:“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不错,鲁迅曾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种脊梁背后的风骨之气,那种形于天的风然之骨。所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所谓:“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不求人;贫莫贫于无才能;贱莫贱于无骨气。”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的为君子。我记得一位学者是这么说的:“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近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风骨也许是为中国人所骄傲的资本吧。

其实这章主要讲人生多有不顺,要如何去弥补不顺,自信心,勇敢的勇气,风骨的气节。也许站在不同的角度,结果也有所不同。我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赌博,你的筹码就是自信,勇敢等等一切能想出的高洁的名词,如果你连这些都不具备的话,就是失去了筹码,连筹码都没有的你,又何谈去堵上一把呢?

《论语》学习心得4

中小学 8 班 40 组 于川峻


这篇文章将围绕《论语》的“里仁篇”和“公治长篇”进行,同时融合了提到的各位同学的感悟分享,最后附上个人的学习得出的启示。


参与《论语》经典研读,是一次深入探索儒家思想、理解孔子教义的难得机会。特别是对“里仁篇”和“公治长篇”的学习,不仅令我对孔子的仁学和治国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启发了我对于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应用这些古老智慧的深思。


同学分享感悟


- 孙孝酣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里仁篇”的初段,强调仁的实践始于日常小事,体现在对家人的爱与对朋友的忠。这让我意识到,仁不是高不可攀的德行,而是生活中的点滴行为。


- 宋亚纳和桑环的分享则进一步揭示了仁的内涵,指出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实践仁的智慧。他们的洞察让我理解到,仁的实现需要我们在理解他人的同时,也要勇于实践自己的原则。


- 于川峻对“里仁篇”的总结,以及他对如何将仁的理念应用于社会治理的见解,提醒了我,仁学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道德修养,也是国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 张萍、胡晨晨和刘丹则从“公治长篇”中各抒己见,他们通过孔子的政治哲学探讨了如何通过道德来引导和治理国家,这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治理不仅仅依赖于法律和制度,更需要领导者和民众的道德修养。


个人学习启示


通过这次研读,《论语》中的教义对我个人生活和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开始更加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尝试在对家人、朋友的交往中实践仁爱的原则。同时,我也更加理解了仁与智的结合对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社会治理方面,孔子的思想让我认识到,真正的治理应建立在提升民众道德水平和领导者品质的基础之上。这些学习和启示,不仅仅改变了我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为我在未来社会实践中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论语》研读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现实意义。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和思考,努力将孔子的教义转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以仁为本,用智慧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八班39组于佳佳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将直接影响到其道德修养的高低。当然,有仁德的人绝不会做坏事,做恶事,道德仁义更像是对他们的自我约束,通过内心的道德律条,让他们可以很好地在这个社会生活下去,所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我们要像君子多学习,视道德修养为人生的首要的事情。另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是评判一个人最基础的标准,随着思想的僵化,很多本意非常好的思想却在执行中变了质。而在父母犯错时,我们学习君子该如何做,怎样的做法才是非常有利于维护家庭的和谐,比如:会对他们的缺点委婉提出,而不是一味的践行愚孝。如果周围的环境都是这样的氛围,那也将使得整个国家和谐。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就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们做伙伴,这也就是君子的魅力。同时这句话也告诉我们,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讲道德、讲原则,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某些困境里面。例如,由于放弃一些物质利益,讲道德、讲原则的人往往会被人讥笑,说他们迂腐,甚至虚伪,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我们也许就会因此反问自己: 为什么自己身边的人都不是这么做的?我们是不是做错了?我们是不是真的迂腐、虚伪?答案是否定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古人看来,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他亲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当然,我们做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都希望有人理解,成为真正的志同道合的人们。而在生活中,这些有仁德的人,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因为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是有好处的,没有仁德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行,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所谓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心若素。所以我们也一直坚信“德不孤,必有邻”的信念,这也将一直督促着我们前行。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五班26组余丽娜

《八佾篇》 中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八佾篇》主要探讨了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礼仪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道德体现。在古代社会,礼仪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关键。而在现代社会,虽然礼仪的形式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依然不变。

礼仪不仅仅是表面的礼貌和客套,更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

此外,《八佾篇》还强调了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具备正直、诚实、守信等品质,这些品质是构成一个人道德基础的关键。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而保持一颗正直的心,坚守道德底线,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阅读《八佾篇》,我更加明白了礼仪与道德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们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更加注重自己的礼仪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努力成为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

总之,《论语·八佾篇》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和思考的经典之作。它教会我们如何以礼待人、如何坚守道德底线,为我们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并践行其中的智慧与哲理,就一定能够过上更加美好、充实的生活。

论语》学习心得(3

小学部212组俞慧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论语》学习心得 3

中小学526组俞利清


《论语》作为古代儒家的经典之作,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智慧。第三篇主要讨论了礼与乐的问题,强调了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对于礼崩乐坏的担忧。

《论语》第三篇第三章的学习,确实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这一章主要讲述了“礼”的本质和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礼”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和规矩,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尊重。它教导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对待长辈、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忽视了“礼”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冷漠和疏离。

过学习这一章,我意识到“礼”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它让我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礼”也是一种自我约束和修养的体现,它让我们在面对诱惑和冲突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礼”的实践,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以礼待人,以礼律己。我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也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色和尊严。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中小学6班33组袁菁

关于论语八佾篇第三章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论语是道德与才智的凝聚,是中华文明的会聚,是一位谆谆教育的教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薄书一本,细读一遍,终生无悔。论语毕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闲逛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神秘。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语录没什么差异。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
6、中庸、君子、礼仁云云。中庸却是论语里最简单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实行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表达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当然是好的,能避开很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进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表达了儒家学派的脆弱性。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抱负的“中庸”的人。比方“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表达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7、与君子相对的固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养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说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善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凄惨!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乱担心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
8、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生气地说:“是可忍也,熟不行忍也?”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进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见。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抑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敬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敬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明显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觉。”纵然,论语经受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究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久不会过时

《论语 八佾篇》学习心得3

中小学314袁美英瑛

这篇篇章以礼制、乐舞、祭祀等为核心内容,通过孔子的言论,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庄重典雅的古代社会画面。

首先,我对礼制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古代社会,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的关键所在。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心的道德修养。这让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礼仪形式有所变化,但尊重他人、注重礼节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应该坚守的。无论是与家人相处,还是与朋友交往,亦或是与同事合作,我们都应该遵循基本的礼仪规范,以诚待人、以礼相待,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我对乐舞在古代文化中的独特价值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乐舞不仅仅是娱乐方式,更是情感的表达、文化的传承。在古代,乐舞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乐舞,人们能够抒发内心的情感,传递文化的精髓。这让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注重艺术和文化的培养,让艺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此外,我对祭祀活动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祭祀不仅仅是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通过祭祀活动,人们能够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培养感恩之心和敬畏之情。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根源,要尊重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祭祀活动中来,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毕竟,年代久远语言表达方式和现代有所不同,需要我耐心阅读和仔细思考。但通过不断克服这些困难,我逐渐领悟到了其中的智慧与精髓。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所在,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总之,学习《论语》八佾篇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在心灵深处得到了洗礼与启迪。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探索传统文化的精髓,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和价值。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所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论语·为政篇》学习心得

38组 校办 岳鹏军

重新研读《论语》的八佾篇,给予了我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素养在学习“八佾篇”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体会其深刻的内涵:

1.礼乐的重要性

孔子在“八佾篇”中多次提到了礼乐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乐不仅是社会秩序的保障,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礼乐,人们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君子的品德

孔子在篇中提出了“君子”的概念,并对其品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君子应当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以身作则,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不断学习和修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

3.教育的价值

“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4.政治的智慧

孔子在篇中也谈及了政治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他认为,统治者应当以德行感化百姓,以礼乐教化人民,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种政治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5.文化传承的意义

“八佾篇”中孔子对于古代礼乐文化的传承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认为,礼乐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应当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这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八佾篇”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社会治理以及文化传承的深远影响。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导价值,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发扬。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27组张彩娟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蕴含的智慧与哲理深不可测。

《论语》中的“八佾”篇,真的是一个富有深度和智慧的篇章。

“八佾”篇主要探讨了礼与仁的关系,以及对于礼仪规范的重视。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已经渐渐淡忘了古代对于礼仪的严格要求,但读完这一篇后,我也开始思考礼仪的重要性。

我觉得,礼仪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规矩,它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尊重他人的表现。通过遵循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此外,“八佾”篇中对于“仁”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它告诉我们,仁是一种内在的品德,是我们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诱惑,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就能更好地应对困难,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遵循礼仪的同时,和谐与平衡同样重要。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

当然,每个人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论语》的魅力所在。它鼓励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处世之道。

学习《论语》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现代生活。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领悟,《论语》中的智慧一定会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深入体会《论语》的精髓,让它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论语》学习心得(3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旅于泰山。“旅”,是祭告。季孙氏去祭泰山。

祭泰山,这是不得了的事。按规矩,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境内山川。只有鲁国国君才有祭泰山的资格,季氏是大夫,他去祭泰山,这就是僭越。泰山地位特殊,后世皇上如果没有特别巨大的安邦定国的盖世大功勋,都不敢去祭。所以季氏不仅僭越鲁君,甚至僭越周天子。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救”,挽救,劝阻。孔子就问冉有: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家臣。

冉有说,他主意已定,我劝不了。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说,天哪!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吗?

上文,林放问礼之本。再上文,说过不是你的鬼,你不要拜。泰山是五岳之尊,你若是信泰山之神,必知他聪明正直。你不该来祭泰山,这道理林放都明白,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吗?他能享用你的祭礼吗?他能护佑你吗?

季氏去祭泰山,不是表达敬意,也不是尽自己职责,而是希图自己不该有的权势和护佑,神不享非礼,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只是招祸罢了。

季氏豪气冲天,想僭越鲁君,僭越周天子。跟着他祭泰山的,他的家臣也被他激发,想僭越他,所以后来有了阳虎之乱,家臣阳虎夺了季氏执政之权。孔子说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就应验了,祸起萧墙。

人人都有僭越冲动,比如把镇政府大楼修成天安门,那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泰坦尼克号》导演拿了金奖,他在领奖台上喊出了电影里男主角的台词:“I'm the king of the world!”我是世界之王!那种感觉特别过瘾!

过这种干瘾,你若是个小老百姓,或是歌星球星导演这样的手艺人,那都无所谓。你若是一个领导者,承担着组织管理一个团队的责任,就要特别小心在意,不可任性。你若是有了大功绩、大实力、大影响,就更要如履薄冰,否则,造成别人情绪报复,十年不晚,自己还不知道。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11组张海杰

在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不仅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更是人心向善的引导。通过遵循礼制,人们能够建立起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同时,孔子也指出了礼与乐的关系,认为乐是礼的补充和延伸,通过音乐的教化作用,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道德品质。

此外,八佾篇还涉及到了对“仁”的探讨。孔子认为,仁是道德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他强调了仁与礼的相互关系,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充满仁爱之情,才能真正做到遵循礼制、尊重他人。

八佾篇中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是孔子关于言行举止与人际交往的深刻教诲。这句话言简意赅,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成事不说”,意味着当事情已经成功完成时,我们无需再去谈论它。这不仅是对成功的一种谦逊态度,也是避免过分炫耀或引起他人嫉妒的智慧之举。我们应该学会在成功后保持低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成就,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辉煌。

“遂事不谏”,则是指在事情已经按照既定方向进行时,我们不应再提出反对意见。这体现了孔子对时机和分寸的敏锐把握。在合适的时机提出建议是明智的,但当事情已经尘埃落定,再去争论已无济于事,只会徒增纷扰。

“既往不咎”,则是告诉我们,对于过去的错误或过失,我们应该学会释怀,不再追究。这既是对他人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解脱。人生在世,难免犯错,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以更成熟的态度面对未来。

综上所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不仅是孔子对于言行举止的规范,更是对于人生智慧的深刻诠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这些教诲,以更加成熟、理智的态度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735组张弘扬

这次自学了《八佾篇》,在学习中,我看到了孔子对于礼乐的深刻见解。孔子遵循周礼,主张礼治,他强调礼乐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维持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的关键。在孔子的观念中,礼乐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和表演,更是内心的修养和表达。

国家有法律,以法治国,方能确保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同样,在家庭中,家规家训也是维系家庭和睦、培养子女良好品行的基石。在学校中,规章制度更是不可或缺。它们规范了师生的行为,确保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环境。学生们需要遵守课堂纪律,尊重师长,友爱同学,这些都是“礼”的具体体现。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同时,这些规则也是对学生个人品行、人格的一种培养和塑造,让他们从小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当然,我们也会遇到过有人不遵守“礼”的情况,例如有人说脏话,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始终给学生强调,要遵守礼仪,尊重他人,爱护环境,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自觉遵守礼仪和规则,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进步的环境。

此外,我们还需要理解,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例如,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在网络世界中践行礼仪,如何在网络交流中保持尊重和礼貌,这都是我们目前这正在面临的问题。

无论是在国家治理、家庭和睦还是学校教育中,礼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精髓,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和发展,共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和谐发展。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20组张杰

在深入研读《论语》的“八佾篇”后,其思想集中体现了孔子对于礼仪、音乐、政治等多方面的深刻见解。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心得。

首先,我深刻理解到礼仪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石。通过学习“八佾篇”,我意识到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礼仪意识,让他们从小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从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其中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更是强调了仁和礼的重要性,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没有仁爱之心,那么让他遵守那么多礼节有什么用呢?让他听那么美妙的音乐,又有什么意义呢?仁是礼和乐的根本,一个人没有仁德,自然不会敬畏礼节,感受不到音乐的美好。那仁的状态究竟是什么呢?孔子又说,仁者爱人,有仁爱之心的人心怀他人,对他人有感知,会顾及他人的存在。当你能够做到以仁爱之心待人,就会减少很多烦恼。因为孔子说仁者不忧,你能够替他人着想,把关注点放在他人身上,自然就不会那么在意个人的利益得失,烦恼就会少很多,所以想要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要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把他人放在心上。

此外,我还从“八佾篇”中体会到了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孔子强调君主要仁爱、公正,以民为本。这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虽然不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但我们应该在教育中传递这些政治理念,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正义感、有担当的公民,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我在学习“八佾篇”的过程中,也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同时,我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总之,《论语》八佾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还为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践行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学习心得(3

小学13组张晶

本周我细细研读论语》的第——《八佾》这一篇主要讲的是“礼”,关于“礼”的很多事情我们都很陌生了,故而《八佾》篇一直不好为我们现代人所理解。具体来说,其背景主要是周礼,虽然春秋时期周礼已经面临崩溃,但是周礼是一个基本的背景。

“礼”的经验的缺失是阻碍我们理解“礼”的一个重要原因。《论语》里的“礼”是一个古代社会的东西,同时也是一个属于贵族文化的东西,你看他讨论的都是一些我们不是很熟悉的场景,比如说八佾,八人为列这样跳舞,孔子看得很重,认为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八佾是重大的僭越,我们现代人可能不会有这种敏感性。其实我们看一些历史剧,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英国的还是俄国的,会看到传统社会和贵族生活中,礼仪在方方面面的重要性,他们很讲究,在礼仪中,很多问题得以解决。这个东西在现在的社会其实越来越淡了,但也还在发挥很大的作用,不过我们普通人对它的理解已经很不够了。所以,这是理解八佾的第一个背景,即古代社会的“礼”。第二个背景是说,我们看《八佾》这篇有很强的周礼崩溃的社会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儒家要回应这种失序。儒家学派到底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而产生的呢?我觉得还是有很强的回应中国早期文明周礼崩溃的意思,我们要知道它很多都是面对旧秩序的危机、面对礼乐崩坏的这样的一种回应,它维护传统并且将周礼的传统进一步普遍化、深化和哲理化了。所以我想儒家的学问还是要放在这个背景上去了解。

总结起来,《八佾》的背景是一方面当时社会的精英人士还有一种共识,就是“周礼”的价值,这一点我们从《左传》中就可以看得到。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中小学631组张静

通过自主学习《论语》中的八佾篇第三,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这篇章节主要讨论了礼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让我对礼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了礼在维系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孔子在八佾篇第三中强调,礼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通过遵循礼的规范,人们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重视礼的作用,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共同营造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

其次,我认识到礼与个人品德的紧密关系。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而礼则是衡量一个人品德高低的重要标准。通过学习和实践礼,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时,礼也能够帮助我们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做出违背道德和伦理的事情。

此外,我还从八佾篇第三中领悟到了礼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通过学习和传承礼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对于某些古代礼仪的理解和实践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对礼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和全面。

总的来说,学习《论语》八佾篇第三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礼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还让我领悟到了礼在维系社会秩序、提升个人品德以及传承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礼文化,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525组张菊侠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八佾篇》,这一篇章主要探讨了礼与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与仁、义、德等儒家核心思想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习,我不仅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有了新的领悟。

在学习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儒家文化对礼乐的重视。礼乐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规范,更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在《八佾篇》中,孔子多次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了礼的和谐作用。同时,他也认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强调了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要保持适度的情感表达。这些观点让我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礼仪规范,尊重他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八佾篇》还让我对儒家思想的“仁”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是礼乐的内在精神,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不仅要在行为上符合礼仪规范,更要在内心深处培养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生命。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有些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我反复琢磨才能理解其含义。但是,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礼仪规范,忽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而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礼乐精神,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缺失的。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望未来,我计划将儒家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规范,尊重他人,培养仁爱之心。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儒家文化,共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论语·八佾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有了新的领悟。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儒家思想,努力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有仁德、有礼仪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21组张兰花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这段话特别美好,让我们感觉到孔子的努力是值得的。有一句诗可以印证这段话,叫作“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徽取自“木铎金声”一词。中国古代是“金以教武”,木铎就是铃铛中间的木舌头,木舌头一敲,声音响起来,就是要敲木以教文”上文化课了。金属做的舌头一敲,“铛铛铛”地响起来,就是要打仗了。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就是上天要让孔夫子做它的喉舌,要让孔夫子行教布道,向天下传授知识和礼仪。小官吏告诉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不要那么忧虑和失落,你们的老师正在做的这件事情,让天下从“无道”变得“有道”。

通过这一段话,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小官吏被孔子感召了。他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官吏,有着世俗的手段,但是他的内心依然是向往道和仁义的。他与孔子一接触,心中的仁义便立刻被唤醒了。

在我心中,这段话充满了美好的画面感。孔子在当年应该是相当有名的他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很多人认识他、知道他。当时没有微信,没有微博,没有报纸,他的名声却传播得那么快,纯粹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播。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51组张沛椿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今天我们组学习的是第三篇,八佾篇。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从《八佾》记载中,可见礼仪的重要性。在我国历史长河里,古代是十分讲究""的。从抽象化来说,”礼“是规范人类社会生活往社会性发展的论理准则,因为人从出生以来就具有“自然性”,会索取会吃,也会不按规矩行事,就象动物一样具有原始冲动的本质,当人逐渐成年,接受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教训后,从而规范了人的社会性。从具体化来说,”礼“是国家政事和人民日常生活的礼节规范,大的方面包括国家政事、军事、外交等,小的方面包括黎民百姓的生活起居、婚庆祭祀等等。可以说无处没有“礼",无时没有""

随着时代变迁,虽然很多礼仪已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流于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同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人的影响。如《八佾》所言,我们不能盲目地冲动,而应该轻重缓急有”度“。即使我们做事情非常着急,但我们还是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的行为不仅会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周围的人。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合理掌控自己的情绪,以确保自己的行为不与他人产生冲突。特别是在面临压力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慎用言辞,千万不要口出恶言或口出狂言。因为每句恶言和狂言都有可能给别人造成伤害。当我们遇到一些不喜欢的人和事,我们可以用礼貌和谦逊的态度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相互指责,因为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扩大化。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此处忍,为容忍之意。八佾舞于庭是天子祭祀才能用的规模,季氏在家里做这种事情就是一种僭越,一种礼崩乐坏的趋势,非常不好。如果长此以往,这种事他都敢做,那么别的事情他一定也做的出来。礼仪规章在古代是非常看重的事情,但这种僭越之事在哪个时代都会为人所不齿。现代社会生活中,遵守恰当礼仪仍是人生行为重要的方面,从文化的角度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公约,移风易俗也并非简单的取缔了之,而是以更加文明合理的形式去重新构建。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国际部张萍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是孔子的弟子南宫适,孔子评价他“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朱子注:“以其谨于言行,故能见用于治朝,免祸于乱世也。”在第十一篇也能听到这样的描述,就是 在国家清明,政治环境比较好的时候,他能够创立自己的一番功业,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人人品好、人缘好,而且很有能力。“邦无道免于刑戮”,(是说)国家乱臣贼子当道的情况下,还能够不受罪责,不受牵连,这说明他是很有智慧的一个人。最近我也在和父母一起晨读《论语》,吃饭的时候他们也爱听一听一位叫樊登的老师讲的《论语》,因为他讲的比较通俗嘛。我听到了下面这个说法,感觉还蛮有道理的,就是说南容在“邦有道”的时候能建功立业,“邦无道”的时候又能明哲保身。孔子很欣赏在乱世中能够自保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31组张秋晨

在阅读《论语八佾篇》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的思想之深邃和智慧之深远。这一篇主要讲述了礼乐制度、仁爱之道、为人处世等方面,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孔子的“礼乐制度”思想让我明白了尊重传统、遵守规矩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因为追求个性而忽视了传统和规矩的重要性。然而,孔子认为,礼乐制度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基石。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借鉴这种思想,重视传统和规矩,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其次,孔子的“仁爱之道”思想让我体会到了人际关系的真谛。孔子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础,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但只有当我们学会仁爱待人,才能化解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面对人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有当我们学会正确地处理问题,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勤奋、诚信、宽容等品质,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总之,《论语八佾篇》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时刻牢记孔子的思想,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学习心得3

中小学5班28组张伟镭

师其意,不师其辞”这句话是韩愈说的,意思是:掌握它的核心思想,不要拘泥于某些具体字词的解释。这一思想对于《论语》的解读颇有借鉴意义。 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如果去追究这句话每个字是什么意思,再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只能这样翻译:”气天气寒冷了,我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但实际上,松柏在冬天不凋零。尽管它有自然代谢,但它不像杨树、柳树一样,天气寒冷了就凋零,它在冬天仍然是有枝叶的,叫作松针。所以孔子不是这个意思,他是在打比方。打比方一定有实际的用意: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够经受得起打击;意志不坚定的人,就好像一遇到寒冷的天气,叶子就掉光了;但是意志坚定的人面对任何的困难和挫折,仍然是坚强不屈的。这才是孔子这句话的核心思想。 再如,“朝闻道 ,夕死可矣”(《里仁》),如果逐字逐句地翻译,只能翻译成:早晨听说了真理,晚上死掉也可以了。这样肯定不对。孔子所说的“道”,是指美好的社会。在孔子思想中,美好的社会是周,是遵循周礼的社会。孔子一生都在追求恢复那样美好的社会,但是太难了,所以孔子很感慨,才说:“如果有一天,那样一个美好的社会出现在我的眼前,变成现实了,哪怕我死掉也毫不遗憾。”这才是他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后来,杜甫在他的诗里就化用了这句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孔子这句话影响了后代很多的仁人志士,让他们把对真理的追求、把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所以,不能按照字句的字面意思去翻译,否则会太机械、太刻板,不能传达《论语》真实思想。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19组张亚


《八佾篇》是《论语》的第三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首先被其中关于礼仪和规范的描述所吸引。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以及他认为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都让我深感震撼。例如,孔子提到“礼之用,和为贵”,这使我意识到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品格的体现。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谈到乐舞佾数时,孔子表达了对德行与艺术的关系的独特理解。他主张人们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也应该对艺术有深厚的理解。这种艺术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而是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情感的表达。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有时,我会对孔子的某些观点产生质疑,或者觉得他的某些说法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存在冲突。但正是这些思考和质疑,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其中的哲理。我开始尝试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孔子的观点,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去寻找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八佾篇是一篇富含智慧和启示的篇章,它不仅提供了关于礼制和道德的深刻见解,也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通过阅读和学习八佾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成为更好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2班10组张艳妮

八佾篇第三读后感

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宽容。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即平;“荡荡”即宽广的样子;“长”指常;“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

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商汤说:“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谦让。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谦逊。

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讲仁义。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为如此,君子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君子是一种能力高强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5

中小学6班33组张正

在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礼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孔子也表达了对当时礼乐制度败坏的担忧。通过对八佾篇的学习,我们能够深刻理解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礼的重要性

在八佾篇中,孔子多次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礼,和为贵。”(《论语·八佾》)意味着礼的作用在于和谐人际关系,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对此,现代学者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道:“礼的本质是和,和是礼的最高准则。和,就是和睦、和谐的意思,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说明,孔子强调礼的目的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礼乐制度的败坏

孔子在八佾篇中,对当时的礼乐制度败坏表示了深深的忧虑。他批评那些不遵循礼制的人:“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八佾》)意思是说,礼并非仅仅体现在玉帛等物质层面,而更在于人们的行为举止。对此,现代学者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指出:“孔子此言,实非只为一时一地之礼乐失范而痛心,更是为整个社会道德伦理的沦丧而忧虑。”这表明,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败坏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希望通过恢复礼乐制度,重建社会的道德伦理。

三、礼乐制度的启示

通过对八佾篇的学习,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见解。现代社会虽然不同于古代,但孔子对于礼的重视和对礼乐制度败坏的忧虑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对此,现代学者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这种尊重和关爱表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就成为一种礼仪。”这就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以礼待人,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通过学习论语八佾篇,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见解。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继承孔子的智慧,注重内心的修养,遵守礼仪,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313组赵梦莹

本周我学习的内容是《论语》八佾这一篇主要讲的是“礼”,关于“礼”的很多事情我们都很陌生了,故而《八佾》篇一直不好为我们现代人所理解。具体来说,其背景主要是周礼,虽然春秋时期周礼已经面临崩溃,但是周礼是一个基本的背景。

“礼”的经验的缺失是阻碍我们理解“礼”的一个重要原因。《论语》里的“礼”是一个古代社会的东西,同时也是一个属于贵族文化的东西,你看他讨论的都是一些我们不是很熟悉的场景,比如说八佾,八人为列这样跳舞,孔子看得很重,认为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八佾是重大的僭越,我们现代人可能不会有这种敏感性。其实我们看一些历史剧,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英国的还是俄国的,会看到传统社会和贵族生活中,礼仪在方方面面的重要性,他们很讲究,在礼仪中,很多问题得以解决。这个东西在现在的社会其实越来越淡了,但也还在发挥很大的作用,不过我们普通人对它的理解已经很不够了。所以,这是理解八佾的第一个背景,即古代社会的“礼”。第二个背景是说,我们看《八佾》这篇有很强的周礼崩溃的社会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儒家要回应这种失序。儒家学派到底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而产生的呢?我觉得还是有很强的回应中国早期文明周礼崩溃的意思,我们要知道它很多都是面对旧秩序的危机、面对礼乐崩坏的这样的一种回应,它维护传统并且将周礼的传统进一步普遍化、深化和哲理化了。所以我想儒家的学问还是要放在这个背景上去了解。

总结起来,《八佾》的背景是一方面当时社会的精英人士还有一种共识,就是“周礼”的价值,这一点我们从《左传》中就可以看得到。你会发现君子之间的交往可能都不用说太多的话,因为他们共享了很多的东西,这一点在八佾篇当中也有很强的体现。这是一部分,就是儒家对于早期的继承;同时还有一个就是面对周礼的崩溃必须做出回应,儒家对周礼进行了更深入的诠释,他要把最核心的东西点出来,并且进一步地生发。下面我们整体看一下《八佾》这一篇的内容,基本无出这一主题。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讲季氏僭越之事,而孔子非常地生气。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也是说鲁国贵族三桓僭越,用自己不应该用的礼。

下面几则就是对礼的诠释,孔子对周礼不仅仅有继承,也有原则的批评,而且他要用新的方法诠释它,要把“礼”精神的核心点出来。儒家脱胎于周代文明,它作为一种哲学、作为一种流派要非常自觉地去提出一种东西。 “礼”是老传统,“仁”是孔子独到地提出来的东西,他要把“仁”和“礼”结合起来去理解。接着看,他讨论“仁”与“礼”的关系,他讨论“礼”之本,他对于“礼”的本源的讨论,找到“礼”归根结底的根据,他要找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然后,他讨论了一些政治秩序: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这也是僭越的事情: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 如林放乎!”这是关于礼的精神——“君子无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然后关于“礼”和“质”的关系,所谓“礼后乎?”是讲礼和朴素、实情,文饰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我想我们可以将它的主题概括为一方面是对礼的维护,一方面是对礼的诠释,之所以儒家这么重要,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这个,如果周代的秩序与文明就是用“礼”来概括的话,儒家则是把它最好的部分继承下来,并且把它普遍化,把它更深层次的意义讲出来的学派。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五班27组赵盼

识人、择人与做人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白话翻译过来大致是孔子说:"巧言善辩,虚与委蛇的人,很少有仁德。"表面上,这句话讲的是少有仁德的人是什么样的,但我认为这句话实际上讲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什么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我认为就是识人、择人与做人!

首先你要对要与之相处的这人有了解,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有正确的方式与之相处。了解了一个人的脾气秉性,才能让你在选择朋友、爱人等与你密切相关的人时,做出更正确的选择使你容易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当然,如果你学会了如何识人择人,你一定也有了自己的一套识人断人的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自己都厌恶某些性格或者行事作风,那你一定不会去做。这也是修身的过程!我相信只要掌握了识人,择人与做人的技巧,你的人生会幸福感十足。

人与人本就没什么不同,不同的是每个人的思想行动!只要你确信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什人最好的关系.


《论语》学习心得(3

小学526组赵珊珊

 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

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却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着我,同我畅谈人生,让我懂得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语句,出此刻我眼帘。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有时候更甚至编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代劳!想着想着我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仅破坏了同学间的关系,也伤害了朋友间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孔子曾谆谆教导我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于是,方孝孺应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赵一曼应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于是,杨震应对十斤令人眼馋的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关羽为了盟誓毅然放下曹操的厚待,执意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们:见义不为,无用也。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职责。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这不正是《论书给我们的启迪吗?

《论语》学习心得(5

中小学6班33组

部分正文: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一个不仁义的人也就是麻木的人,对他来说礼法有何用?音乐有何用?人而不仁如乐何:快乐的反面不是悲伤,是麻木快乐的反面其实不是悲伤,因为能悲伤,说明这个人还有情感体会,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最糟糕的感觉其实是“麻木”,也就是任何山珍海味或者人间惨剧摆在他面前,他都没有反应,所以才有“麻木不仁”这个说法。幸福不是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而所谓的“仁”,就是内心喜悦平和,能够感知到幸福的状态。

一颗仁爱知心是我们知晓礼乐的前提礼乐本身是一种滋养、辅佐,关键在于有没有一颗柔软的内心。

2.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起季氏时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蹈阵容在自己家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能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他们不忍心做呢?”

“礼”是我们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之一,是孔子一生在做的学问。孔子主张以礼制国,以礼制规范君、臣、民的行为。虽然现在很少提及“礼”,但是国家,社会上的各种规章制度就是我们现在的“礼制”,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做好依法守礼!

3.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到太庙去,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有的人说:“谁说鄹大夫的儿子懂这个礼仪呀?到太庙里来,每件事情都要发问。”孔子听到了这话,说:“这正是懂的礼仪的表现呀!”

任何事不要你知道就行了,还要用实际去考量,看看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并体会

4.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想在祭祀时省去活羊献祭这个环节。孔子说:“子贡啊!你爱惜的是羊,我惋惜的是我们的礼啊!”

生活中类似“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的矛盾还有很多,比如要不要送老人去养老院(送去不孝顺,不送又无暇顾及)、过年放鞭炮污染环境,不放鞭炮没年味……这样的矛盾一直没有消失,我们就是在不断处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矛盾。所以叔本华说一一人的痛苦,总数是不变的;那从现在心理学角度来说:是我们要改变内心对于痛苦的认知,当我们降低期待,那感受幸福的能力就会高很多。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28组赵欣

深读《论语·八佾篇》,我的内心激荡着对古代智慧的敬仰与对现代生活的反思。这篇经典之作,虽然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但其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南。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这篇中详细论述了礼的核心要义,尤其是在政治与文化活动中的运用。八佾之舞,原本只是周天子才能享用的尊贵礼仪,然而,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一礼仪却被一些诸侯国所僭用。孔子对此深表忧虑,因为这不仅是礼的失序,更是道德的沦丧。他认为,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内心道德的体现。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礼的约束,那么道德的底线就会崩塌,人伦纲常便会混乱不堪。

孔子对于音乐的看法,同样让我深受启发。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陶冶性情、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在孔子看来,音乐与礼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文化修养的基石。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不仅懂得如何遵循礼的规范,更能够通过音乐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然而,孔子并非是一个顽固守旧的人。他深知,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礼和乐也需要与时俱进。他反对的是那些为了僭越而僭越的行为,而不是礼和乐本身。他认为,只要能够坚守道德底线,礼和乐完全可以为现代社会所用,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乐趣。

学习《论语·八佾篇》,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礼和乐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精神世界的充实和提升。我们沉迷于各种娱乐和消遣,却忘记了如何去陶冶自己的性情,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我认为,重新审视和学习孔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也意识到,要想真正践行孔子的思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过程。

总之,《论语·八佾篇》是一部值得每个人深入研究和学习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礼和乐的论述,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道德、关于修养的宝典。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读、用心去学、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从中汲取到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意义。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1班6组赵阳

《论语》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礼仪与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仪不仅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内心修养的体现。例如,孔子在谈到祭祀之礼时,指出礼仪的核心在于内心的虔诚与恭敬,而非表面的华丽与繁琐。这就要求我们内心中的“真实”。浮于表面的东西是永远都不会长久的。

八佾篇还探讨了人生哲学与治理思想。孔子提倡仁爱、忠诚和诚信等品质,认为这些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他主张以德治国,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更为有效。 忠诚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对自己忠诚、对他人忠诚、对国家忠诚,在每一个维度中我们都应该保持这种赤诚,这样你做一件事情就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国君领导国家才能有信服力。比如我们为了激励学生有更多的积极性,每次对于表现好的同学我都会进行奖励,那么这个奖励的兑现一定要及时,说到就要做到,这样积极性就能得到最大的满足。

我们作为老师,本身就有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在平时的生活细节中对待学生多一点耐心,多多关心孩子学习上、生活上是否有遇到什么问题。对于学生突然情绪的变化,一定要做及时的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感状态。我们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身边的人,尤其是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所以多一点爱心和耐心,让我们在充满爱意的氛围下,快乐学习和生活。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班22组赵越

论语第三篇,又称“八佾舞篇”,是孔子关于礼、乐、孝、忠、信等道德观念的阐述。在学习论语第三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理念。其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使我明白了待人接物的道理,即要以诚待人,关注他人需求,做到换位思考。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是为人之本,是国家安宁的基石。这使我更加明确了孝敬父母的责任和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秉持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对我个人而言,论语第三篇的学习过程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使我深刻认识到,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世界的丰富。只有内心充实,才能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定,为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在家庭生活中,遵循孝道可以使家庭关系更加和谐,促进家庭幸福;在工作场合,遵循礼制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论语第三篇中的道德观念还可以引导我们在面对诱惑时保持清醒,坚守道德底线,从而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道德修养始终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实践道德规范,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品质的人。同时,要善于与人沟通,学会换位思考,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我们还要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传统观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古人的智慧为现代社会服务。总之,论语第三篇是我们一生学习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践行。


《论语》学习心得(3

中小学315组郑柯心

论语论语八佾()篇第三共二十六章,首先学会了一个生僻字佾,其次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周朝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育。射箭是六艺之一,通过练习这种技艺来修养自身品德,学习他人品德。射箭是表现君子风度的技艺比赛,只注重射中目标,不要求一定要贯穿箭靶,因为每个人臂力不同,如果计较力气的大小,那就失去了比赛的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更加要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立德树人。从自身出发,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颗心正是我们无私的爱心,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孩子们的情况不同,学习状态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我们要能够因材施教,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能以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对舜和武王时代的舞乐的评价,其中提到了“尽美”和“尽善”的概念。从音乐的角度来看,“美”是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美感和审美价值,而“善”则是指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完善程度。

音乐重在和谐,和谐即是美。但是,音乐除了美之外,更应该追求道德心灵的善。唯有尽善尽美,才彰显音乐的最高境界。完成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要精湛的技巧,更要注重表达作品内涵和深度,这样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应将德育作为思考的首要课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引导学生感悟总结,促进全面发展。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7班36组郑颖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419红利


本篇是孔子对鲁国政务的批评,当时执掌大权的贵族季孙氏居然用起了天子规格的舞队,在孔子看来,这是绝不能容忍的。在古代的等级社会中,制度的僭越,向来是统治衰微的象征。

   在儒家学说中,礼乐是典制的主要骨干,孔子曾多次以“礼崩乐坏”来表达自己对统治制度被破坏的愤概。孔子把礼乐制度的维系归结为德行是否仁的问题,也就是说,仁是礼乐的根本。礼有外在的仪式与内在的意义两个方面,一般人往往容易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在实质,孔子认为,礼的内在实质比它的形式更重要。

   根据礼制,诸侯国疆土内的山岳,应该由诸侯来主持祭祀,季氏要去祭泰山实际是一种僭礼的行为。当时冉求正担任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要责问他为什么不阻止季氏。当孔子得知这件事已经无可挽回时说了“难道泰山居然还不如林放”的话。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希望季氏懂得不当祭而祭,神是不会领受的道理,从而停止僭礼行为;其二是以林放来勉励燃冉有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掉以轻心。

   孔子认为,礼制不仅仅是条文,而且还有赖于掌握它的贤者。夏、殷两代的礼,虽然没有完全散失,但由于没有人继续掌握它们,所以不仅不能恢复,连谈论它们都有困难了。孔子感叹鲁国禘祭的失礼。祭祀不仅是一种仪式,更主要的是表达虔诚的心意。

   王孙贾用比喻的方式暗示孔子,应该讨好有势力者;孔子也用同样的方式回答他,任何有势力者都无法逃脱大道的制约。

射艺主要是陶冶情操,人的力量有大小,是天生的差距,孔子是针对诸侯不敬奉周天子而“争于力量”所发的感叹。当时告朔礼已不再举行,但鲁国的有关部门依然分配给祖庙用于告朔礼的牲羊。子贡从节约的角度出发,想省下用于礼仪的活羊。孔子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节约并不是主要的,关键在于不要废礼。按照古代的传统观念,接受礼法意味着尊奉王室的统治权,所以告朔礼的意义重大。鲁国虽然不举行礼仪活动,但拨出用于仪式的用品,还有一点礼的残存形式,如果去掉了牲羊,那就什么痕迹都没有了。孔子既感叹当时君臣之间失礼,同时也感慨行为正直的困难。君臣应各自做合乎自己身份的事,君臣之间要以礼仪、道德来互动。

   《关雎》是《诗》中的一首著名爱情诗。孔子认为,这首诗表达感情含蓄委婉,“发乎情,止乎礼”,所以加以称赞。这一点不仅是孔子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同时也是他对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孔子说:“已成的事情不述说,结束的事情不劝谏,过去的事情不怪罪”。孔子对管仲的事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并不赞同齐桓公称霸的行为,因此,对于管仲个人的道德修养则颇有微辞。所谓“器度狭小”,并不是小气,而是指不具有王佐之才。

   孔子对《韶》和《武》两种乐曲的不同评价,体现了他对于舜和武王取天下方式(禅让与征伐)的不同态度。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313组周文霞

本周我学习的内容是《论语》.雍也篇。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指出: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一种是人自身潜能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一种是身边的人对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一种是周围的环境或事物对我们形成的影响,是事物的教育。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既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都是服务于人的潜能发展的,他就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始终如一的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生活将很充实,很有意义。相反,如果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孩子就会表现出烦躁、不安、沉默、依赖、自闭等不良反应,长大后对工作缺乏激情和创造力,生活枯燥乏味,没有目标。

孔子也曾语重心长的教育子夏,“你要做一个有崇高理想的读书人,不要只做一个苟且偷生的读书人。”(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什么是真正的“鸿鹄之志”?或许在诸多弟子中,曾子对孔夫子的教诲理解最为深刻,也阐释的最为透彻。

曾子说:“有志之士不能不刚强坚韧,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以推行“仁”道为己任,责任难道不是很重吗?以此为理想奋斗一生,路途难道不是很远吗?”(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孔子的另一位得意弟子颜回也曾深深感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的确如此,夫子不仅善于引导弟子们博学多闻、克己复礼,更善于引导他们立“鸿鹄之志”,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体生命价值。

那么,为什么从入学之初,孔子就要反复强调、引导弟子们立“鸿鹄志”呢?

因为在孔子看来,人生最大的幸福,就在为理想孜孜不倦的奋斗过程之中。理想越远大,奋斗的动力越充足,获得的人生幸福也越厚实,越持久。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中小学631组朱安澜

《论语》的八佾篇,以礼乐为核心,展开了孔子对于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入探讨。作为一名教师,我从这篇经典中读到了教育的本质、教师的责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首先,八佾篇所传递的礼乐文化,强调了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孔子认为,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心的敬畏与尊重。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明白礼仪之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孔子在八佾篇中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视,也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认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决定了其外在的行为表现。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内在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此外,八佾篇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孔子的思想,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八佾篇所蕴含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论语》八佾篇作为一部经典之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思想启示。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这篇经典,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教育实践中,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3

     部门:小学11组朱王楠

深入《论语·八佾》的篇章,我仿佛走进了古代儒家文化的殿堂,每一步都感受到了深厚的哲理和伦理道德的教诲。这一篇章主要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为我展示了一个以礼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图景。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伦理思想在这篇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他提出的“绘事后素”的命题,意味着在事物完成之后,才能展现出其真正的本色。这不仅仅是对艺术创作的见解,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人生如同绘画,只有在经历了种种历练和沉淀之后,才能展现出最真实的自我。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更是对君臣关系的明确定位。君主要以礼来驾驭臣子,而臣子则应以忠诚来侍奉君主。这种以礼为纲的君臣关系,体现了儒家对于政治伦理的高度重视。

除此之外,《论语·八佾》还谈到了孝道和人际关系。孔子认为,孝顺父母、顺从长兄是仁的根本。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和兄长都不能孝顺和顺从,那么他很难去关爱他人,更难以在社会中立足。这种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观念,也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完《论语·八佾》后,我深感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的伦理道德框架,还为我们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之道。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论语·八佾》不仅是一部古代的经典文献,更是一部跨越时空的伦理道德教科书。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儒家世界。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经典之作将继续引领我们走向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中小学6班30组朱星月

《论语·八佾篇》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对礼乐的独特见解,也对自己在待人接物、修身养性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礼乐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孔子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通过礼乐可以陶冶性情、提升品德。他提倡“礼之用,和为贵”,认为礼的运用应该以和谐为贵,既要尊重传统礼仪,又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使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礼仪规范,尊重他人,以和谐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孔子对于祭祀的态度也让我深受启发。他认为祭祀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仪式,更是一种表达敬畏和感恩之心的方式。通过祭祀,我们可以缅怀先人、感恩天地,从而培养一颗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不仅让我们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也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

《论语·八佾篇》还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礼仪规范,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等。这些规范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们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以诚信和忠诚为基础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学习《论语·八佾篇》,我还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与差异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虽然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与古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孔子所提倡的礼乐精神和道德观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不断探索和实践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和观念,我更加明白了如何修身养性、待人接物,也更加坚定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的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努力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生活中去,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充实。


论语》学习心得(5

部门:小学3班18组 姓名:朱亚男

为政者,若践行以“德”,应有两层含义——内修仁德,外施仁政。君王为政,以己之正,引导其国,并使民入正道,使得整个国家民众也将受到教化。故,君王为政的根本,首先在于自明其德,树立道德典范,有如北极星安居其位,并示之于王侯公卿,进而治家国天下,乃为“大德”。

之于今义,企业领导者常论管理,言必称规章制度,但单靠规章制度就能做好管理吗?非也,《素书》有言:“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这提醒管理者,用仁德管理他人的,人心都会归附于他,用武力和刑罚来管理他人的,则会使人心离散。不论治理国家还是经营管理企业,道理亦相通。领导者只有以身作则,先治己德,并以德服人,才有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让人真心归附。相反,倘若只依靠严厉的制度和高压的手段去压制和束缚人,其结果只会使被管理的人离心离德,人心涣散,沦为各奔东西的结局。

故,初级的管理可以依靠规章制度,但高级的管理就要靠领导自身的仁德。践行高级管理,要以仁义道德为主,规章制度为辅,让管理充满人性化。如此,让被管理者感受到尊重,他们就会主动去遵守规章制度,规范自己行为,即使犯了错,他们也会心甘情愿的为自己的错误接受惩罚。此道行之,则大事可成!

回归现代社会,再论“孝道”,恐又变成另一种状态。芸芸众生,为人子女,由于各种原因和父母分多聚小,最怕遇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情况,难免有时成为终身遗憾;而在父母眼中,对于子女,无论他们取得成就的高低、财富的多寡,他们都不曾关注,最关心的还是他们是否“吃得饱,睡得暖”等一些基本问题。他们的眼中永远充满着牵挂,作为子女,你们感受到了吗?

孔子认为,尽“孝”先心敬,再心诚,继而践行“孝道”。在我看来,“礼”只是表现形式,对于现在的你来说,不如抓起电话,或直面父母双亲,表达崇高的敬意和爱意!


《论语》学习心得 3

部门:中小学5班28组朱兆地

在我看来,八佾篇中,孔子对于礼的论述尤为精彩。他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或许更应该回味孔子的这一观点,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同时,八佾篇也体现出了孔子对于仁的追求。他倡导仁爱之心,认为仁是人格成长的最高境界。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心怀仁爱,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让爱传递下去。

此外,我还对孔子对于音乐的论述产生了共鸣。他认为音乐能够陶冶性情,提升人的品质。这让我意识到了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多欣赏美好的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让心灵得到滋养。

总之,八佾篇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希望你在阅读过程中也能有所收获,一起成长,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