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五院第五周心得分享
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 学习感悟
部门:国际合作学院正蒙学习第三组 李吉星
4月3日,小组组织《论语》八佾篇内容的学习,这篇篇章主要探讨了礼仪、音乐、道德以及它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经过这次学习,我深受启发,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
八佾篇中,孔子多次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仪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尊重。此外,八佾篇还提到了音乐对于人们心灵的影响。孔子认为,好的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使人变得更加善良和美好。
在道德方面,八佾篇强调了仁、义、礼、智等品质的培养。这些品质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这些道德品质的培养。然而,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
总的来说,学习《论语》八佾篇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我意识到,礼仪、音乐和道德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和美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我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论语》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五院第四组
《论语·雍也》中最令我感受深刻的是孔子对于颜回所作的3次评价话语。可以说,孔子弟子凡三千,有名者七十有二,但孔子首推颜回,从这三句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窥看一二。
第一句是: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从这一句,我们就能看出颜回的好学不倦,孔子的弟子三千,一定不乏勤奋好学者,孔子却说颜回死后再也没有好学者了,可见颜回品德是勤奋好学,而且在失败时不会迁怒于人,只会从自己身上找差距,而不是为自己的过错和失败找出无数的借口和退路,并且他在求学的过程中不犯重复的错误,这样才是真正的.求学态度,只有不迁怒,不贰过,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成就大事业。
第二句是: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样看来,颜回不但勤奋好学,而且不为生活艰苦所困,是一个大贤者。他即使居住在简陋的地方,食物仅可以勉强果腹,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人是无法承受的,但颜回却自得其乐,悠哉游哉,真正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不以物质的贫乏为意。人不堪其忧,所有人都会被此困扰,为自己所处的情况所抱怨的时候,而颜回从来不改变他那种乐观的态度,所以孔子才会说贤者回也,又感叹一声这才是真正的贤德。因为这是在什么样的物质环境下都不改变心境的那种坦然和安宁。在现今时代,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尽管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了,但是又有谁能够真正做到如同颜回一般的安贫乐道呢?
第三句是: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仁爱是儒学的核心精神,而这句话正是孔子对于颜回的仁爱给予的高度肯定,这句话的意思是“颜回这个人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这样”。即使在艰苦的日子里,他依然奉行着孔子的教导,并且“其心三月不违仁”。从此,我想到了世上的事情难就难在这“恒心”二字。换句话说,叫做“贵在坚持”。世上事几乎无不适应这一规律。而仁心的修养也不例外。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不难的是“日月至焉”,难的是“三月不违仁”。我由此想到了近段时间的中国如同卷入了灾难的漩涡之中,先是干旱,接着又是玉树的地震,不幸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牵动着人们的心弦。大家开始呼吁捐款捐赠物资,但是与此同时,我又想到了,每当灾难到来的时候,人们都会十分重视公益事业,但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会有那么一刻想起公益事业,想起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呢?我不得不承认,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特蕾莎修女,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于公益慈善事业,我想说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只是在灾难发生之际,我们才开始关心弱势的人们,在平常的日子里,也需要我们有所尽力,我曾听过一个很生动的比喻,爱心就像用柴动。要保持柴火不断地燃烧下去,那就得不断添加柴草。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要么缺柴草,要么懒得添加,所以很少有能使火焰长久不熄的。只有像颜回那样的人,才能够做到一直不断地添草加柴,使火焰熊熊燃烧。
读《论语》,就如同是与圣人在对话。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有价值的人生经验可以穿越千年的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 学习感悟
部门:国际合作学院正蒙学习第三组 李吉星
4月10日,小组组织《论语》里仁篇内容的学习,让我深感其内涵之深厚,智慧之卓越。学习“里仁篇”,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人生、对道德、对社会的深刻认识。
“里仁篇”中强调的“仁”字,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我体会到,“仁”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品格的提升。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而“仁”正是提醒我们,要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忘内心的充实与升华。
此外,“里仁篇”中的诸多教诲,也为我指明了人生方向。例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告诉我,做人应该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应实事求是做自己职责分内的事情。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注重实际行动,而不是空谈。又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教导我,应该向优秀的人学习,看到他人的不足时,也要反思自己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
学习过程中,我也深感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处世之道。通过学习“里仁篇”,我更加明白了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品格的人。同时,我也意识到,儒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然,学习“里仁篇”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有些教诲看似简单,但深入理解并付诸实践却并不容易。但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我一定能够更好地领悟儒家思想的精髓,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总体来说,《论语》里仁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所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儒家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格,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努力。
《论语》学习心得(2)
国合2组:杨会武
在《为政篇》中,孔子谈到了为政以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他人,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这种以德治国的理念,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道德和责任感,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强调了正直品质的重要性。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正直不仅意味着个人的品德修养,更体现在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对待教育的态度上。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不受外界干扰,为学生的成长负责,为社会的未来负责。
《论语·为政篇》还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告诉我们,知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发挥其价值。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力量,从而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论语·为政篇》作为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示。通过学习和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学习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提高自身修养和智慧的宝贵财富。
《论语》学习心得
国合2组:陈琪
每个人都想过上富裕的生活,摆脱贫困的局面,这本是好事。但是,对于君子而言,富与贵应当取之有道。即便贫困的生活再不好,想要去之也应有道,这才是君子所为。而这个道,就是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有些人认为,人生充满苦难,人总是在痛苦中挣扎。这个观点有些道理,但是我们再想一下,人们为何会这样呢?造成他们痛苦的根源是什么?有没有一种人能摆脱这种痛苦,让生命充实而又快乐?从某个角度看,造成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思想的矛盾。比如,有人看重财富,可等他拥有了财富,面对子孙对自己的财富觊觎和争夺的现实,他心里充满苦恼。这是因为他脑子里有强烈的伦理思想,财富观念与伦理的冲突,导致了他的痛苦。“仁”就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观念。如果坚守仁德,其实是不会在乎贫困还是富贵的,更不会去谋求不义之财,也不会为改变处境而出卖良知。
苏轼不论是身居庙堂,还是被贬蛮荒,心中总是坦然的,情绪总是乐观的。在别人眼里,他的处境糟透了,可他却能淡然处之。何故?皆在于他有着坚定执着的人生信念,他心存大仁,追求的是为国为民作贡献。无论身处何地,他都有为民造福的机会,处处可以合心遂志,故而生活得精彩而充实。
只要坚守信念,不违于仁,富贵有何喜,贫苦有何悲。但是,如果丢掉这个信念,人就会成为处境的奴隶,为他人的褒贬所左右,生活得痛苦不堪。
论语读书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李英杰
学习完《论语》八俏第三章,体会到这一篇是非常重要的经典文章,我们小组大家积极讨论,我得到了一些重要的体会和启示。
首先,我认为《论语》八俏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孔子在文中提到礼则焜就是告诉我们礼仪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化的行为更是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和关心的一种表达。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人们能够相互建立互相信任和合作的关系。这让我意识到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注重礼仪,并且要善于运用礼仪来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我认为《论语》八俏第三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孔子在文章中提到道则行,告诉我们道德是人们应该追求和遵循的准则。一个人只有在道德上做到了正直和善良,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君子。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我认为自己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列如容忍度和谦虚心态。因此我更应该努力培养自己这些不具备和欠缺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礼仪和道德,成为一名正直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
国合2组:刘静茹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儒家一贯注重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中国有句话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关于个人成长的成长问题,孔子强调了外部环境的重要影响。在他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外部的人文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他就居住环境的选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所谓环境改变人,只有与德行高尚的人在一起,才能在耳濡目染之下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孟母三迁”就是环境塑造人的一个典型故事。孟子之所以能成大儒,可以说与他生长、学习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决定着你今后的人生会怎样,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着你的人生成败。在我们的一生中,有三件幸事可以值得庆贺:一是上学时遇到一位好老师,二是工作时遇到一位好领导,三是成家时找到一位好伴侣。这些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自然不可小觑。
不过,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是不幸的。在他们的身边,很少有人在追求上进,更是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也许他们的资质很不错,但是如果长期在这种平庸的环境下,身上的那点儿“灵气”早晚都会消磨殆尽,丧失前进的动力,进而变成一个俗人。
俗话说,读好书、交高人,乃是人生两大幸事。一个人是红是黑,只要看看他身边的人就知道结果了。身边德行高的朋友越多,就代表着你的德行越高,对于今后你在事业上的帮助也就越大。若是能够借人之智,成就自己,那才算是大智慧。
学习《论语》心得
《里仁篇》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本文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
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
《论语》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程晨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总之,《论语》博大精深,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将继续行走在《论语》的字里行间,工作总结寻求教育的真谛。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五院:张昕玥
读完了《雍也篇》,令我从中获益匪浅。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但是,最令人感动的永远都是最为真挚的东西。
《论语·雍也》中最令我感受深刻的是孔子对于颜回所作的3次评价话语。可以说,孔子弟子三千,有名者七十有二,但孔子首推颜回,从这三句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窥看一二。下面我就重点谈谈对第三句话的感受。
第一句是:哀公问:“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第二句是: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第三句是: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仁爱是儒学的核心精神,而这句话正是孔子对于颜回的仁爱给予的高度肯定,这句话的意思是“颜回这个人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这样”。即使在艰苦的日子里,他依然奉行着孔子的教导,并且“其心三月不违仁”。从此,我想到了世上的事情难就难在这“恒心”二字。换句话说,叫做“贵在坚持”。世上事几乎无不适应这一规律。而仁心的修养也不例外。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不难的是“日月至焉”,难的是“三月不违仁”。我由此想到了近段时间的中国如同卷入了灾难的漩涡之中,先是干旱,接着又是玉树的地震,不幸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牵动着人们的心弦。大家开始呼吁捐款捐赠物资,但是与此同时,我又想到了,每当灾难到来的时候,人们都会十分重视公益事业,但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会有那么一刻想起公益事业,想起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呢?我不得不承认,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特蕾莎修女,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于公益慈善事业,我想说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只是在灾难发生之际,我们才开始关心弱势的人们,在平常的日子里,也需要我们有所尽力,我曾听过一个很生动的比喻,爱心就像用柴草点火一样,只要有火,柴草就容易被点燃。而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只要有“仁”的引导,就容易被感动。要保持柴火不断地燃烧下去,那就得不断添加柴草。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要么缺柴草,要么懒得添加,所以很少有能使火焰长久不熄的。只有像颜回那样的人,才能够做到一直不断地添草加柴,使火焰熊熊燃烧。
《论语》经典研习心得三
国际合作学院留学生招生办公室:王嘉绮
在节前的《论语》围读活动中,我最有感触的是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对一般人来说,说话既省事而且快捷,做事既费事又缓慢,但在此章节,孔夫子将君子的说话与做事特点与常人反过来了,做事要快,说话要慢。
讷言、敏行。讷是慢,吞吞吐吐的意思,倒不是君子口才不好,而是考虑到实施之难,所以说话谨慎,不敢说大话;敏是快,迅速利索的意思,很快地去实施,而不是停留在语言上或者其他非必要条件积累上,先把能做的做了,这样很多事就好做了,或者说就做成了。
木讷是强调规避祸从嘴出的风险,敏捷是强调身体力行带来的影响力、感染力、亲和力。夫子在这话的高明之处在于:用木讷和敏捷组合成一对鲜明的对比,强调那些从言辞方面来看非常木讷的人,却有着极富活力的行动力。这种对比往往能给予人一种震撼,其影响力非凡,这就是夫子所认为的君子。。
我也认为,人的办事能力和语言能力有时并不相称,会说的人不一定会做,会做的人不一定会说,既做得好又说得漂亮的人实不多见。我们不否认口才好的人的优缺点,提出对能言善辩之人一定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同时也肯定办事脚踏实地,行为端正,品德良好的人,不因口才不好被人忽视,这些对我们平常的言行都有很重要的警示作用,我们提倡谨言慎行,恰到好处,少说废话,套话,说话谨慎,才不至于把话说绝,给自己不留一点余地。行动敏捷是对自己言论、思想的最好见证和提升,言之有理带来的是行动上的果断刚毅,有了思想上的凝练,做起事来才更有底气。
《论语》雍也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张爱琳
虽然读过很多遍论语,但其中的为人处事的人生哲学仍然让我回味无穷,下面我就论语中雍也第六中的一条“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来谈谈我的感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虚浮。文采与质朴配合得当,这才是君子。”
“文质彬彬”是一种中和之美,它几乎可以涵盖社会生活中的所有层面。下面我就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从人的性格方面来看,有的人直率粗犷,说话直来直去,可谓之“质”为这样的人虽然待人坦诚,但是其言语往往过于直率而容易伤人,粗野而不中听有的人温文尔雅,说话文绉绉的,可谓之“史”。这种人虽然待人温和,但是其言语往往过于修饰而显得虚假。孔子认为,君子的理想人格应是文采与质朴配合得当,既质朴而不粗野,既文雅而不虚假。二者不可偏废。然而有的人认为君子的“质”胜过“文”,甚至认为君子有“质”就够了,不必需要“文”。譬如:“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论语·颜渊》)意思是棘子成说:“君子质朴就够了,还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先生这样谈论君子,可惜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质朴,质朴如同文采。如果把虎豹和犬羊皮上有文采的毛都拔去,那么虎豹的皮就如同犬羊的皮了。”自贡所说的话,可谓是深得孔子所言“文质彬彬”之旨。
第二,从文学创作方面来看,有的人注重质朴,有的人注重文采;甚至于一个时代的文学也显现出或重质或重文的倾向。譬如:《礼记·表记》:“子曰: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意思是和夏的质朴,殷和周的文饰,都达到了极致。虽然虞夏也有文饰,但是没有胜过它的质朴;虽然殷周也有质朴,但是没有胜过它的文饰。很显然,孔子是在用文质概念观察一个时代的特征。在孔子看来,虞夏是质胜文的时代,而殷周是文胜质的时代。又譬如:魏徵主编的《隋书》这样总结南朝与北朝文学的异同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则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南方文学从总体上来看呈现出清绮的风格而偏重于“文”北方文学从总体上来看呈现出质朴的风格而偏重于“质”。这种有所偏颇的文风都难免其不足,所以魏徵提出他心目中理想的文学风格是“各去所短,合其所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第三,从言语表达方面来看,“文质彬彬”是孔子的言语表达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美言观,是指语言表达要注重内容充实和形式优美。质,是就内容而言是言之有物,是内容充实:文,是就形式而言,是言之有文,是形式优美。如果言之无物,则内容空洞,叫人不知所云;如果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左转·襄公二十五年》比较完整地记载了孔子的这一言语表达观。“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文采是用来修饰语言的。不说话,谁知道他的想法呢?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礼记·表记》:“子曰:情欲信,辞欲巧。”意思是感情要真实,言辞要美丽。这“情欲信,辞欲巧”,也就可以看作是“文质彬彬”在言语表达方面的具体体现。
《论语·为政篇》前八章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唐嘉
近日,我仔细研读了《论语·为政篇》的前八章,深感孔子为政之道的深邃与精妙。作为一名辅导员,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领略到了古代先贤的智慧,也从中汲取了对于现代教育和管理工作有益的启示。
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了为政以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为政者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引领社会风气。这使我意识到,作为辅导员,我也应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去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章中,孔子提到了“孝”的重要性。他认为,孝道是为人之本,也是为政之基。这启发我,在辅导工作中,要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引导他们尊重和孝敬父母,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在第三章中,孔子提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治理的两种不同方式及其效果。孔子认为,仅仅依靠政令和刑罚来治理,虽然能使人们暂时避免犯罪,但却无法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犯罪的可耻。相反,通过道德教育和礼仪规范来引导人们,不仅能让他们有廉耻之心,更能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
第四章中,孔子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对人生不同阶段的精彩描述,也展现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持续追求和对于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
第五、六章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行应该相符,这样才能取信于人。这启示我,在与学生交流时,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诚信为本,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第七、八章则涉及到为政者的选拔和任用。孔子强调,选拔人才应看重其品德和能力,而非仅凭血缘或关系。这使我认识到,在辅导员工作中,我们也要注重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给予他们充分的锻炼机会,激发他们的领导潜能,为班级和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学习《论语·为政篇》的前八章,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为政之道的博大精深。这些智慧不仅对于古代政治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于现代教育和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作为一名辅导员,我将以孔子的智慧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
习
心
得
书 院:正蒙五院
姓 名:曹莹莹
小 组:第1组
《论语》里仁篇 学习感悟
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在阅读《论语》中里仁篇后,我深受启发。里仁篇强调了仁的重要性,提倡仁爱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大学老师的工作性质,他们也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肩负着培养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使命。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结合自身对里仁篇的理解,探讨大学老师如何在工作中体现仁爱之道。
首先,《论语》中里仁篇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教导我们要以同理心对待他人,不做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大学老师在工作中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只有通过真诚的关怀和尊重,才能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其次,里仁篇中还提到“言能有害,言能有益”,强调了言行之间的重要关系。大学老师在言传身教中,应该注重言行一致,做到言行一致。在课堂上,老师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因此,大学老师需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激励学生。同时,老师也要善于用言语鼓励和赞美学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论语》中里仁篇还提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大学老师在工作中也需要注重与同事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只有通过团队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综合发展。在与学生交流中,老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事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论语》中里仁篇,我深刻体会到仁爱之道的重要性。大学老师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用真诚和关怀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通过言行一致、与人为善、团队合作,才能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能够以里仁篇的理念为指导,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大学老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八佾篇心得
正蒙五院 第二组 陈河
《论语·八佾》,是儒家经典《论语》的第三篇。《八佾》篇包括26章。八佾篇主要是讲述是孔子关于“礼”的一些观点,重点讨论了如何维护“礼”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礼仪之重要以及仁爱之道。
“八佾”作“八溢,亦作“八羽”。是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因共有八行八列而称作“八佾。按照礼法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制度的乐舞。
孔子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封建社会中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在孔子的思想中,礼仪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规范,而是一种道德的表达。他认为,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人们能够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在现代社会中,这一观点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尊重他人的礼貌和行为举止不仅可以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也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八佾篇中提到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君子应该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不断学习进步,并且以诚信和忠诚为本。在现代社会,这种品德观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仅在个人生活中保持着高尚的道德标准,还应该在社会中起到榜样和引领的作用。
孔子强调了礼仪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认为礼仪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他指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这句话表明,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比水和火的关系还要紧密。这提示我们,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除了言行举止要得体外,更需要具备一颗仁爱之心,关心他人,理解他人,以及愿意为他人付出。
孔子在八佾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社会,尊重、诚信、仁爱等价值观依然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而通过学习和传承《论语》中的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些价值观,使之成为我们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阅读《论语》八佾篇不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思考和反思。我们应该将孔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其中的道理,并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仁爱和礼仪的要求,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八佾篇的思想内容丰富深刻,对于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培养仁爱之心,不断追求君子之德,以实践孔子的思想为指导,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第四篇第五篇心得体会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 ,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 ,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 ,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仁者安仁》孔子告诉人们应当向仁者智者的方向努力,这是做人的目标,因为一个人如果不仁不智,他就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之中,不可以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他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会做出犯上作乱之事,会损害他人利益。
真正达到生命自觉的人,他会安于仁德,利于他人,他会以宽厚之风灵动之气呈现自己高尚的人格,他能一贯把持自己高尚的人格,不因贫困,不因利益,不因权势。孔子认为自己的弟子中最贤德的人是颜回,就是因为他住在简陋的街巷,吃着粗糙的饭菜,仍然能不改其乐,老师以有这样高度生命自觉的弟子为自豪。孟子也说:贫贱不能移,就是处于困顿的境地不能动摇自己的做人底线,不做苟且之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安于仁,利于仁,行于义。
《不失仁道》孔子的这则言《不失仁道》孔子的这则言论有两个关键词即“道”和“仁”,其实在这里“仁”是对“道”的阐释,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要依从于道,不做背离道之事,到孟子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就是说君子之人要保持一贯的操守。仁是对道的进一步阐释,君子之人不能在很短时间和很床顿的时间违背仁,仁成为君子之人的道德底线,如果背离仁,那就违于道。
另外,我在读《公治长第五》时也深受到了孔子对待教育和学习的重视。在与公冶长的对话中,孔子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孔子的观点让我想到了“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句话意味着,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被低估,一个人如果不去努力学习,并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那么他很难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养,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
在《公治长第五》中,孔子还强调了修养的重要。他说:“温、恭、让以礼。让之温也;恭,上也;礼,外也。”这句话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注重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只有通过温和、恭敬、让步和礼节,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维系人际和谐。这也是一个人成为君子的基本要求。同时,这也符合孔子的教育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让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
《论语——为政篇》第五周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陈琳
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成长、塑造品格的过程。在探寻教育之道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论语》这部古老而智慧的典籍,特别是其中的为政篇,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论语》为政篇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为政、治理国家的思想,虽然这些思想是针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环境提出的,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对于现代教育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以道德教化为基础,而非仅仅依靠刑罚和强制。这一观点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同样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核心,而非仅仅注重知识的灌输。
在学习为政篇的过程中,我深感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于教育者的期望。他强调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学生,这使我意识到作为教师的责任之重大。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身作则,用我们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我也认识到教育应该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孔子在为政篇中提到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让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此外,为政篇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关键。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自己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立足,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如何将古代的政治智慧与现代教育实践相结合,如何将这些智慧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场景中,这些问题让我一度感到困惑。然而,通过不断思考和探索,我逐渐找到了答案。我开始尝试将孔子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我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开展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通过阅读、思考和实践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论语》为政篇,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启迪和品格的塑造。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用我们的智慧和爱心去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和营养。同时,我也将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我相信,在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会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育者,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为政篇的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陈星
当我深入研究《论语》的“为政”篇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代的智者孔子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篇章节虽然简短,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却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人生、对社会、对治理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为政以德”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是道德和仁爱。这不仅仅是对统治者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期许。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看到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忽视了道德和仁爱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其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让我认识到,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抓住问题的本质。在治理国家时,君主应该关注人民的需求和福祉,而不是仅仅追求权力和利益。同样,作为个人,我们也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此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也让我深受触动。孔子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学习知识的表面,而忽视了深入思考的重要性。这样的学习方式很难让我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思考和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论语》为政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古代的智慧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现代社会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注重道德、抓住问题的本质、注重学习和思考,我们就能够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断践行这些智慧,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人。
论语第三篇八佾
《论语》第三篇中的内容主要围绕孔子的一些言行展开,包括他对待君子和小人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教导方式以及他对待宗教和道德的看法等。通过阅读这篇,我体会到了孔子对待人与事的态度,他强调了谦虚、诚实、尊重和正直的重要性,在言行举止中展现出了高尚的品质和为人之道。
八佾篇一共26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礼”的观点和看法。通过问答对话,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帝王礼制的原则和流程,以及礼制的“可为和不可为”之处。在文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这是孔子对季氏违礼行为的批评。“八佾”是天子等级的用乐规模,而季氏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卿大夫,按礼制的规定,只能用“四佾”可见其野心和行为嚣张。孔子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评论这件事,足见其对此事的气愤程度。这句评论也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在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了孔子对教育和修身的重视,他强调了学习、自律和修养的重要性,对于教育的目的和方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学习和修身,他认为可以达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其中,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孔子重在强调仁和礼乐的关系,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而仁是礼乐的精神实质。如果没有了仁,徒有外在的里约形式,也谈不上是真正的礼乐。仁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最看重的人的品德。而内心的仁表现出来的就是合乎规矩的礼制和音乐。所以后面有“礼崩乐坏”的说法,指的就是礼制被破坏的支离破碎。
在八佾篇第六章中,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一个普通人)懂得礼制吗?”这是孔子对季氏违礼行为的批评。祭祀泰山本来是天子、诸侯的特权,但季孙氏作为鲁国的卿大夫也去祭祀泰山,这显然是一种僭越。在八佾篇里,孔子多次提到季氏破坏礼制的行为,一方面显示了孔子对其行为的鄙视和愤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孔子的无奈;同时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君臣礼制的混乱,君不君、臣不臣的行为经常发生,而且还很难被制止。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论语》第三篇,我对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浅。他的言行举止、教导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优雅、得体,同时在内心修炼中追求简朴、诚实,实现自我完善与提升,对于当代人的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论语——为政篇》第五周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陈云之
孔子主张为政的根本在于施行德政,用道德和礼仪规范人民的行为,让人民知廉耻、走正道。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如果只强调法制,用严刑峻法迫使人民遵守法律,那么这个社会也只是压抑了为恶的冲动、伤害了为善的动机。人民也只是口服心不服,国家运转也是危若累卵,随时可能倾颓。只有用道德教化民众,使民心向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为政的主张也应当尊重历史、顺应民俗,在已有的政治、文化、习俗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移风易俗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变法也需要符合历史及发展规律。完全推倒重建,即便出发点是好的,那么也将带来恶果,且必将会失败。比如说历史上的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且不说王莽,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是有魄力、有能力的能臣,但是他们的变法过于激进、脱离实际,反而损害了国家的统治基础,为国家衰落、乃至灭亡埋下了祸根。
那么如何才能自己掌握为政的方法或选拔能人?那么就要从修身齐家开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教导子女,这就是为政的开始。有志从政者,再从基层做起,一层一层提拔,这样才能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实际情况,有能力做出利国利民的政策。
孔子还认为,局外人不应对为政者加以过多评价。毕竟,身不在其职,无法知其业。有时有些职业表面上看上去十分简单,其实可能异常复杂,正如老话说的“事非经过不知难”。同时,臣子应对君主忠心耿耿,即使君主没有重要自己,也不应对君子产生愤怒,而应努力改变自己,学习更多的技能。只有不见异思迁,忠于君主,这才是好臣子该有的样子。但是侍奉君主也不应过于繁琐,不然可能会被认为是在献殷勤,而招致侮辱。
在孔子心目中,用德行治理国家,如同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子上而众多星辰环绕他一样。舜正是这样一位好的为政者:他恭敬、端正地履行自己的职务。而那些用不道义的手段得来富贵的人,在孔子看来,这些人是不道德的,是失败的为政者,这些财物毫无意义,如浮云一般,如令,为政者,不仅指国君;为政,也不仅是管理一个国家。管理一个公司,甚至管理一个班级都是为政,从《论语》中学为政,努力成为一位成为懂得管理的“北极星”吧!
第六周《论语》第四章学习感悟
第六周我们正蒙小组学习了《论语》第四章。论语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在这一章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同时,孔子还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结合实际,不断地实践和运用所学知识,这样才能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
子 曰:里 仁 为 美;择 不 处 仁,焉 得 知。它的意思是: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最好的,如果你选择住在一个没有仁德的地方,你怎么能说你有智慧呢?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知识和技能上,更重要的是他的品质和道德修养。一个有智慧的人会选择一个有益于自己成长的环境,与有德行的人为伍,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品质和修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益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一个好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地学到知识,结交到良师益友;而一个恶劣的环境可能会让我们误入歧途,甚至毁掉我们的一生。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分辨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选择。
子曰:仁 者 安 仁,知者 利 仁。它的意思是:有仁德的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认识到仁对自己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这句话告诉我们,仁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能够使人内心安宁。而有智慧的人则能够认识到仁对自己的好处,因此他们会积极地去实践仁。要做一个有道德、有智慧的人,不仅要追求个人的利益,还要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子 曰:唯 仁 者,能 好 人,能 恶 人。它的意思是: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喜欢和厌恶别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能够正确地分辨是非善恶,对待他人公正无私,不会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偏袒或歧视他人。他们能够以善良的心态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成长,同时也能够勇敢地指出他人的错误,帮助他们改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仁德之心,学会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同时也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周《论语》第三章学习感悟
第五周我们正蒙小组学习了《论语》第三章。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知、信等道德品质的重视,以及他对教育的看法。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关于仁爱和礼仪、音乐的关系的问题。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么他对待礼仪和音乐的态度就会变得毫无意义。首先,孔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在儒家思想中,仁爱是一个人品行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尊重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么他的言行举止就会失去道德的约束,变得自私、冷漠,甚至可能伤害到他人。其次,孔子通过对比礼仪和音乐来说明仁爱的重要性。礼仪和音乐都是古代社会重要的文化传统,它们分别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内心的愉悦。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么他对待礼仪和音乐的态度就会变得虚伪和空洞。他可能会把礼仪当作一种炫耀自己地位和权力的工具,把音乐当作一种消遣和娱乐的方式,而忘记了礼仪和音乐本身所蕴含的道德和文化价值。
孔子的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想真正理解和传承礼仪、音乐等传统文化,就必须从内心深处培养仁爱之心。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我们才能真诚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从而更好地体现出礼仪、音乐等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礼仪、音乐等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在这里谈论了君子的品行和竞争态度。他认为,君子之间不应该争强好胜,但在射箭这种技艺上却可以有所竞争。这是因为射箭是一种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技艺。在射箭的过程中,君子们会表现出揖让、尊重和谦逊的品质。他们在比赛开始前互相行礼,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比赛结束后,无论输赢,都会一起喝酒庆祝,体现了友谊和团结。这种竞争方式是君子之风的体现,既保持了竞争的激情,又不失风度。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君子应该在竞争中保持谦逊、尊重和礼仪,同时珍惜友谊,把竞争当作提升自己、增进友谊的途径。这种竞争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通过学习《论语》第三章,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仁、知、信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应该将这些道德品质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和谐作出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教育,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为政篇》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陈思
近日,我深入研读了《论语.为政篇》,这篇古文不仅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我对人生、道德、治理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让我明白,一个真正的君子在对待天下事情时,应该秉持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以“义”为准则去做事。这种思想对我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到公正无私。
同时,《为政篇》中也提到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教导我们,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这种务实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也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而不仅仅是空谈理论。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古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反复推敲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更加专注于学习,也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明白了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未来,我计划继续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小组学习心得《论语》
部门:国际合作学院 姓名:郭思雨
本周我们小组学习了《论语》的第五章,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对仁义与利欲关系的思索。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普遍性现象:任何人想行仁,都不能脱离社会。人之际遇,有顺有逆。任何人都不会甘愿一直过贫穷困顿、漂泊流离的生活,大都希望活得富贵、安宁,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就是君子的做法。
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
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 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
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
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矗如果说俞伯牙之于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好比矛盾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国学经典《论语》学习感悟
国际合作学院正蒙学习第三组 纪停山
通过学习《论语八佾篇》,我深受启发。
首先,我领悟到了礼的重要性。在这一篇中,孔子强调了人们应遵循礼的规范,因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作为正蒙导师,我明白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使他们懂得尊重他人。
其次,我认识到了文化传承的意义。《论语八佾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智慧。我深感有责任将这种文化传承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此外,这一篇还让我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孔子的教诲引导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作为辅导员,我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将《论语八佾篇》中的智慧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社会栋梁。
总之,学习《论语八佾篇》让我收获颇丰,也为我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我会继续深入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更好地履行正蒙导师的职责。
国学经典《论语》学习感悟
国际合作学院正蒙学习第三组 纪停山
按照小组学习进度安排,本周集中学习研讨了《论语·里仁篇》篇目,其中为人熟知的经典语录均出自该篇目,让人不禁有一种一见如故的错觉,通过学经典、说体会、谈分享,不仅产生了思想共鸣,更让我在为人处世方面有了深刻的领悟。
“里仁为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与有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作为一名高校行政工作者,我明白了与优秀的同事共事的重要性。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我不断学习他们的优点和经验,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德不孤,必有邻”,这使我认识到道德的力量。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更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和同事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让我明白了作为高校行政人员应有的品质。我们要心怀道德,秉持公正和规范,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利益。在处理事务时,要遵循规章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吾日三省吾身”,提醒我要时刻反思自己的工作。每天回顾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通过学习,为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我将继续努力,以其中的智慧为指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论语》里仁篇和公冶长篇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黑艳霞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蕴含的哲学智慧和道德理念对于当代高校管理者而言,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尤其是“里仁篇”与“公冶长篇”,这两篇章节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教育、管理以及人格塑造等方面的丰富思考。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回归经典,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篇章的内容,无疑能够为高校管理者带来新的管理灵感和教育智慧。
“里仁篇”以其开篇即提出的“里仁为美”引起我们的深思。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将这一理念融入正蒙教育中,首先要求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培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学生们不缺乏知识的输入,但道德教育却时常被边缘化。然而,“里仁”篇告诉我们,缺少了道德的润泽,知识往往失去其本应有的价值。因此,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我们应重视并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仁”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进一步地,“里仁篇”还提倡了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其中涉及师生间、学生间、教师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在这些关系中,如何实现和谐共生是每一个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倡导相互尊重、理解与支持,构建平等、开放的交流平台,我们能够使校园成为充满活力与温暖的学习空间。
“公冶长篇”则带给我们关于评价与选拔人才的启示。公冶长曾是孔子的学生,其名字成为该篇章的代称,也代表了对贤才的探讨。在高校中,教师的选拔、评价与培养无疑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之一。通过借鉴“公冶长篇”中的相关论述,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教师的个人品德和专业素养,而非仅仅关注其学术成就。同时,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多维度考量,不应囿于分数和成绩,而应看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里仁篇”和“公冶长篇”都强调了领导者的品质。孔子所推崇的“君子”形象,既有德性也有能力,这对于每一名正蒙导师来说是一个理想的范式。作为一名正蒙导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专业背景,更要有包容的胸怀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这样的正蒙导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具体实践中,正蒙导师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 营造以“仁”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举办小型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2. 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鼓励正蒙导师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惑,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模式。
3. 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道德修为,作为一名正蒙导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中的“里仁篇”和“公冶长篇”,作为一名正蒙导师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的教育和管理启示。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高校教育的土壤中依然能够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我们可以将这些传统理念融入到现代高校管理中,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优秀学子,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心得---雍也篇
正蒙五院第四组:黄莹莹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
当我再一次看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是释迦牟尼的苦行相。释迦牟尼的时代,约西元前六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从某种角度来看,颜回和释迦牟尼都是心中有大志的人。不同的是一个在世修,一个出世修;一个是穷且乐,一个是舍下尊贵之身和财富,追求终极智慧,自度及度人到极乐。
整个《论语》都在教导我们礼仁及礼仁的道理。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呢?个之见认为一来是为了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二来是为了更好地治国。当年孔子所在的年代上下里外一片混乱,强调和宣扬礼仁对当时社会的治理是有好处的。回到我们所在的当今社会,仁礼仍然是国家及大众所推崇的东西,而近年来禅修也逐渐走进了大众家庭,包括我个人,当读第一本佛经书籍开始,我便受到了深深地震撼。将佛经中所学道理结合《论语》一起,使我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可以更宽更深,就像本章中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看到的是伟大的事业都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这个无常的世界里,能够让自己内心安定喜乐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那份坚定。
第五次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二组 李杰
第五次学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礼,与其奢也,宁俭”。对于计划今年夏天结婚的我,非常赞成国家倡导的薄彩礼、俭礼仪的新风尚。不希望铺张浪费,不想为了面子而搞得奢华不实用,给家庭造成更多经济负担,给社会造成物质浪费。我想和很多年轻人一样,珍惜物质和资源,在一次性消费品上不乱花钱。同时,我也想通过自身的行为,给我的学生传递勤俭节约的价值观。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重视礼仪,但是应该如孔子所说的,与其奢侈,不如节俭。把钱花在刀刃上,不管是个人、家庭还是国家,都应该坚持这条原则。我应该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中国的国力在不断增强,中国人的生活在不断提高,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要注意勤俭持家。家庭在各种礼仪活动中不能尚慕虚荣,引导不良风气;国家在国事礼仪中,也不能大操大办,浪费国家财富。我应该教育学生追求适度的礼仪表达,注重得体大方,而不是挥霍金钱。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财富的积累都相当不易,不能一时冲动,造成不必要的开销。
外事学子应当有浓烈的家国情怀,我应当和学生一起践行节俭的生活风尚,把精力用在求学、成长,合理运用财富,在礼仪活动中落落大方,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砥砺前行。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国际合作学院 李敏
《论语》的八佾篇,深入探讨了“礼”的内涵与重要性,礼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读后让我有了不少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感“礼”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孔子通过八佾篇向我们展示了礼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深远影响。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其次,我认识到“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与时俱进。虽然古代的礼仪制度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尊重、谦逊、和谐等精神内核却是永恒的。因此,我们在继承传统礼仪的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
此外,我还体会到“礼”与个人修养的密切关系。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不仅要在外在行为上符合礼仪规范,更要在内心深处树立起对礼的敬畏和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内外兼修,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格的人。
最后, “礼”来源于生活,运用的生活,作为正蒙导师的“礼”、做学生思想的“礼”、教育子女的“礼”,需要我长期的去学习,去悟思想。
总的来说,八佾篇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礼”的内涵与价值,也让我更加珍视和尊重传统文化。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礼仪修养,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格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部门:国际合作学院正蒙学习第三组 李敏
《论语》的里仁篇,真是让人深思啊。我读完之后,感觉仿佛和古代的智者有了一次跨时空的对话,对“仁”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里仁篇强调了“仁”的核心地位,告诉我们仁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我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去理解和实践“仁”的理念,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去关心社会,去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
同时,里仁篇还提到了许多关于如何实践“仁”的方法。比如,它告诉我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境界;还告诉我们要关注身边的人,用心去体察他们的需求和感受,用心去帮助他们。这些方法,不仅对我们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学习里仁篇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仁”的内涵和意义,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去关心社会的决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用心去实践“仁”的理念,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雍也篇》心得体会
部门:李树果
论语的雍也中,我最喜欢的当属第二十章,也是耳熟能详的孔子所说的。原文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为: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话很有名,对于谁都是受用终身的。知之、好之、乐之是学习的三个层次,这段话强调了爱好和兴趣在人们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于学习,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艺,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而爱好它的人不如学习时乐在其中的人。后人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有真心喜爱学习,才能够将要学的东西扎实掌握,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有所成、有所获的快乐。
朱熹在他著的《语类》中也这样说,明白原文的字面是一件事,体会其意义又是一件事。读书的正当办法是要费苦心思索。最初,你会觉得如此了解,是要大费思索与精力,但是等你一般的理解力够强大之后,再看完一本书,就轻而易举了。最初,一本书需要一百分精力去读,后来,只需八十、九十分精力就够了,再后只需六十或七十分就够了,最后,以四十、五十分的精力也就够了。把阅读与思索,在求知识的进程上看作相辅相成的两件事,这是儒家基本的教育方法。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里,大多数人群读书都是范范略过,并没有做到细品。一首诗,看了注解;释义。觉得懂了;通透了,殊不知等到了一定阶段再去细品它,又是另一种味道。
《论语·里仁篇》学习心得
《论语·里仁篇》作为《论语》中的重要篇章,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通过学习这一篇章,我深受启发,获得了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里仁篇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道德是人生的基石,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稳健。这让我明白,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仁爱精神也是里仁篇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倡导我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幸福和利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社会增添温暖。
此外,里仁篇还教导我们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尊重、理解和包容。我们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选择,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学习里仁篇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自我约束的重要性。我们要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循道德规范,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同时,里仁篇让我认识到内在品质的重要性。相比外在的物质追求,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内在的品质,如诚实、正直、善良等。
总之,学习《论语·里仁篇》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人生的指导,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里仁篇中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蒙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五院第二组:刘思煜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艘小船,不断地航行、探索、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未知的领域和难题,而如何面对这些未知,正是体现我们智慧与勇气的时候。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虽然简单,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首先,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时候,有些人会选择回避或者假装知道,但这并不是明智的做法。真正的智者,会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以此为契机,去探索、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抱持着谦虚的态度,向他人请教,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我们要善于区分已知和未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积累知识,但同时也会遇到很多未知的领域。这时候,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哪些是我们已经掌握的,哪些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路线,避免在已知的领域里浪费时间,也能在未知的领域里找到前进的方向。
最后,我们要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知识是无止境的宝藏,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次新的发现。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不断地去挖掘、去发掘、去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自如,成为真正的智者。
总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我们应该敢于面对自己的无知,善于区分已知和未知,并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为政篇》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刘乙琳
最近,我深入地钻研了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为政篇”。它不仅包含了孔子的政治理念,更体现了他对于人生、道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深邃思考。这一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学习“为政篇”的过程中,我深受孔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一思想的启发。孔子强调,为政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根本任务,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根基稳固,道义才能得以彰显。这一思想教导我,在追求事业和权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道路,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此外,“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观点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力量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以道德为本,用德来引导和教化人民。一个有道德的君主,就像北极星一样,虽然安静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却能够吸引众多的星星环绕其周围。这种道德影响力不仅能让人民心悦诚服地遵守规章制度,更能激发人们的内在善良和创造力,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然而,学习“为政篇”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古文的语言表达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的差异,加上孔子的哲学思想深邃且抽象,这使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惑。但是,正是这些困难推动了我不断地去查阅资料、思考问题,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不懈的努力,我逐渐克服了语言障碍和理解上的难题,对孔子的智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这次学习,我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更在心灵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深刻认识到,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爱、正义、诚信等价值观,不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道德修养和学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儒家文化,努力将孔子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总之,《论语·为政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学,更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更加谦虚、勤奋和坚韧的态度去学习和实践儒家文化,为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所得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组学习心得
乔雪瑶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为政篇一共二十四章,论述的内容广泛,道理深刻。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即道德与政治要联为一体。全篇从以德治政、法治与德治、孝悌、学习修身、为人处事、诚信、识人、察人等方面内容的阐述中,提出了以德治政的具体要求。
第一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为政的最高境界,对为政者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这是治理国家的主基调,是从政者追求的方向。现实生活中,我们共产党人只有用严于常人的高标准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第二篇虽然说的是《诗经》三百篇,但其实指出的是从政者要思想感情纯正无邪,要静化心灵。一句话心要正。第三篇讲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不同之处,以法治国是底线,以德治国是高标准的治理目标。
第四篇孔子用自己的经历来说明为政者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通过回答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关于“孝悌”的问题,阐述了“孝悌”作为为政者的修为问题。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最容易从他对待自己双亲的态度上表现出来。也是从家风、家教中体现。孝悌是孔子认为的伦理道德的最重要的表现,也体现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试想一下,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亲都不能孝顺、关爱和感恩;那他又怎么能真正关心关爱其他人呢?特别是为政者,又怎么能真心为人民服务呢?
紧接着又通过对颜回的观察,阐述了察人、识人的方法;阐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的标准是“君子不器”,君子的行为特点就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通过“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知之为知之”等言论阐述了为政者学习、认知的方式方法和提升自己的途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真知。
孔子在这里还谈到处理政务的方法和原则:“人而无信,不可知也”;最后孔子强调为政者不要谄媚,而要见义勇为。总的说来,为政篇虽是说为政之道,主要是从做人来阐述的,特别是从孝悌、修身、为人处事、学习、诚信等内容的言论中,使我进一步学习了为人的道理。
无论做什么,我们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论语·里仁篇&公冶长篇》阅读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 孙禄瑶
作为一名正蒙导师在阅读《论语》“里仁”篇和“公冶长”篇时,我深感其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具有重要的价值。
“里仁”篇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仁的重要性。“里仁为美”告诉我们,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这提醒学生们要注重自身的品德培养,选择良好的环境和朋友。同时,“德不孤,必有邻”也鼓励学生们坚守道德,因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必然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伴。
在“公冶长”篇中,我读出了孔子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他重视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表象。这启示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内在品质和实际能力。
其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尤其值得学生们学习。它鼓励学生们要勤奋好学,勇于向他人请教,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此外,“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不能仅仅听他们说什么,更要观察他们的实际行动。
通过阅读这两篇,我认识到在正蒙导师的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仁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鼓励学生们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我会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们的榜样。我会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实践仁德。我也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论语》“里仁”篇和“公冶长”篇为我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我将努力把其中的智慧传递给学生们,帮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
《论语》里仁篇和公冶长篇学习心得
国际合作学院:王茜
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深入学习《论语》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探索,也是对现代教育实践的启迪。在阅读了《论语》中的“里仁篇”和“公冶长篇”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思想的深邃与博大,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如何做人、教书以及治学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里仁篇”以“里仁为美”开篇,强调了仁爱之心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将仁爱之心融入教育理念之中,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向善发展。孔子所言“爱人”,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包容与理解,更是对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领和支持。在我的正蒙学生管理中,我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仁爱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温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
“公冶长篇”则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孔子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这一点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在面对74名正蒙学生中,他们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我们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法。而应该像孔子那样,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教育方案,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同时,孔子强调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也提醒我在教育过程中应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耐心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在学习这两篇章节时,我特别关注了孔子对于“君子”品质的描述。孔子认为,君子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对于正蒙导师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在我的教育管理中,始终坚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希望能够影响并激励学生追求卓越。
此外,孔子在“里仁篇”中提到的“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句话让我深思教育评价的公正性问题。在高校教育中,我们应当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个人偏好而影响对学生的评价。这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必须客观公正,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来进行评价,而不是仅仅依据他们的言辞或者对我们的个人好感度。
通过对“里仁篇”和“公冶长篇”的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引导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和提升,以孔子的教育智慧为指导,实现自身的价值,也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我的学习心得,我认为《论语》中的“里仁篇”和“公冶长篇”不仅提供了关于仁爱、教育智慧、君子品质等方面的深刻见解,也为我作为一名正蒙导师在教学和育人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在未来的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体会《论语》的智慧,将其融入到我的正蒙教育中,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正蒙导师,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震第五次学习心得
本周学习了《论语·里仁篇》,我对于“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像我传达了一种对于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以获取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当我们真正掌握了一种知识或技能,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眼前的需求,更是为了拓宽我们的视野,深化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是生活上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境。生命是短暂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眼前的知识和技能,而应该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地接近真理,实现自己的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新的知识和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其次,我们应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改善教育质量。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案。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教育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最后,我们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把学生的成长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为他们的未来负责。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需求,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还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持这种信念,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希望能够更好地接近真理,实现自己的价值。我相信,只要我们都能够做到“朝闻道,夕死可矣”,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论语第一章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五院第二组-文良璞
1.关于太庙和礼仪:
孔子到太庙时,每件事情都询问别人,以求学习进步。有人提到叔梁纥的儿子在太庙里向别人请教礼仪,孔子认为这样做是符合礼仪之道的。这告诉我们,学习应该虚心谦和,勤于向他人请教,不断进取。在学习过程中,尊重传统礼仪和规范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2. 关于射箭的道理:
孔子提到射箭时,强调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因为每个人的体力大小不同。这是古时的规矩。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实践中不要过分苛求完美,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让每人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理解并尊重个体差异,不要用同一标准去衡量所有人,这样才能体现道义与仁爱。
综上所述,这两段内容都强调了谦逊谨慎、学习尊敬他人,以及体谅个人差异的重要性。在学习和实践中,要保持谦卑心态,尊重传统礼仪,同时也要理解并尊重每个人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成为有德之人。
《论语》第五篇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正蒙导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本周,我学习了《论语》的第五篇,其中关于“仁”的阐述让我深受启发。
《论语》第五篇中,孔子多次提及“仁”这一概念,强调仁爱是做人的根本,是为人处世的基础。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日新月异,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却似乎变得越来越脆弱。因此,我认为将仁爱之道融入现代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至关重要。
仁爱之道可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在正蒙培养过程中,我时常观察到,那些具备同理心的学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更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展现出领导力和协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仁爱之道,我们可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心他人,更加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仁爱之道可以塑造学生的积极心态。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具备仁爱之心的人往往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去迎接挑战。这种积极心态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也能够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因此,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培养仁爱之心,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仁爱之道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学生过于追求个人利益,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而仁爱之道强调关爱他人、奉献社会,这正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我们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仁爱之道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正蒙导师,我将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仁爱之道,培养他们的同理心、积极心态和责任感。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仁爱之道更好地融入教育工作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笔记
经过几天的阅读,我终于读完了《论语》。在这本书中,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谈举止,在我们这个当代社会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公治”的概念。
在《论语》中,“公治”被孔子多次提及,他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建立在公正、公平、诚实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这个理念在今天的社会当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我曾经在自己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关于公治的小事,这些小事或许不起眼,但是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了我个人的一种处世哲学。
有一次,在我家附近的超市,我看到一个残疾人把自己的三轮车停在了超市门口,他的三轮车上摆放着大量的废纸。很显然,这个残疾人是在靠卖废纸来维持自己的生计。但是,超市保安却上前把他的三轮车给扣了起米。目睹这一幕,我心里感到非常的不平衡,其全有一股冲动想要帮。目睹这一幕,我心里感到非常的不平衡,甚至有一股冲动想要帮这个残疾人。但是,我很快意识到,这是一种私自行为,不符合“公治”的理念。公治不仅仅是指国家或社公的治理,而且涉及到每个人的行》和处世之道。在这个例子中,超市保安确实可能有他的道理,他可能认为这个残疾人的三轮车会挡住超市门口的通道。但是,他没有尊重残疾人的尊严和权益,没有用公正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他在询问残疾人的情况、协商解决问题时,一定会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也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要用公正、平等、诚实和尊重对待他人,而且也要尊重和考虑好每个人的利益和尊严。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在《论语》中有很多的“道德经”式的话语,即语言简洁、意义深刻,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比如《论语•雍也》记载:“子曰:‘君子之道,本于乎家,其传之乎国也。”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会影响他日后在整个社会当中的表现和贡献。如果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就会变成一个负责任、有担当、能够为民众着想的好公民。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的生活。在我的家庭中,我的父母一直教育我要做一个善良,有责任感、明智和慷慨的人。在他们的教育下,我成长为一个珍视生命、关注世界、尊重他人的人。这些素质让我在与他人相处、处理与困难、挑战及探索时具有不锻性、坚韧的品质。我的家庭教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品德和个人修养是一个人教育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
读《论语》有感
国际合作学院 于婷
《论语》一书,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句话说的好:“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对中国的影响之深,以前只是读了很少一部分的论语,从未全面的阅读过,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话,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让我得以系统的阅读了论语。学习论语.为政篇,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生话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话,主要靠自己,罗兰说过:境由心生,意思是我们的心态决宝了我们的生话状态,对生话的态度影响着我们内心的快乐程度。生活永远是没有错的,有错的是人的心态,无论生话将机渴赐予谁,都有赐予的理由,我们不能一味的美慕和妒忌,更不能奚落和晒笑,我们应该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抱着淡然的心态,在得失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其实所谓的好日子并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二、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于丹《论语心得》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作为一名辅导员,只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干好本职工作;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一心一意为学生服务、廉洁高效,做任何工作都不抱怨、不指青,默默工作、默默奉献相信自己的人生就是完美的,因为自己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事情,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
《论语·八佾篇》学习心得
在深入学习《论语·八佾篇》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智慧的殿堂,深受启发。
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让我明白礼仪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繁文缛节,而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在当今社会,礼仪依然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我们能够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
这一篇章也使我领悟到内在品质的重要性。真正的君子不仅仅是外在行为的合规,更在于内心的正直与善良。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我们应坚守道德底线,培养自己的内在品德。
其中还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我们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根源,增强文化自信。
此外,八佾篇也提醒我们要审慎对待权力。权力若不受到约束,很容易被滥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当倡导公平、正义,警惕权力的腐败和不公。
在实践中,我努力将所学应用于生活。我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礼待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追求道德的完美;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活动;同时,保持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为公平正义发声。
《论语·八佾篇》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担当的人。我将继续汲取其中的智慧,不断完善自己,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 习 心 得
正蒙五院三组 郝艳利
本周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里仁篇,更是孔子对于仁德深入浅出的阐述,为我们揭示了仁德的真谛与实践方法。
孔子首先强调,在家庭和社区中实践仁德是美好的。仁德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人们选择不去实践仁德,那么他们将无法真正理解仁德的真正含义。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将仁德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具备仁德的人,会从中获得内心的安宁;而明智的人则因为实践仁德而得到益处。这说明了仁德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与坚定。
孔子进一步指出,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善待他人,也能妥善对待恶人。这句话表明了具备真正仁德心态的人不会去做恶事,而是用仁爱之心去感化他人,使恶者向善。
此外,孔子还提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富贵并非不可取,但必须以正当的方式获得。同样,面对贫穷与卑贱,我们也不能轻易放弃,而应以仁德之心去面对,坚守道义。
君子在困境中也不会丢弃仁德,他们始终坚守仁德之道,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不会违背仁德的原则。君子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仁爱之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仁德,为世人树立了榜样。
最后,孔子感叹:“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懂得仁德并付诸实践的人并不多。然而,孔子坚信,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仁德,努力践行仁德,那么仁德的力量将会在我们身上得到体现,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总之,《论语》里仁篇为我们揭示了仁德的真谛与实践方法。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将仁德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仁德去感化他人,使社会充满和谐与美好。同时,我们也要坚守仁德之道,无论面对何种困境与挑战,都不放弃对仁德的追求与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具备仁德的人,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 习 心 得
正蒙五院三组 郝艳利
本周我们学习了八佾篇,主要讲的是礼仪制度。
臣子不能僭越其礼,否必窥伺王位。孔子论礼乐之道,主张仁爱,否则礼乐就没有意义义;心中若没有情感,所有的礼仪就是虚设。论述君子射箭,不主张射破靶心,以射中靶心为准。华杉讲得秒,他说这有点像商业竞争,是各自用箭去射消费者的心,你没射中,不能怪别人射中了。那射中的人,因为他眼睛盯着消费者,盯着箭靶,眼里便没有了竞争者。他天下无敌,不是打败了所有敌人,而是心里、眼里都没有敌人,只有顾客了。还有很多言论,我就挑印象深的讲吧。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谨言、慎行
”。对于我们辅导员而言,能做到多听取老教师的意见,多专心观看身边阅历丰富的老辅导的言行,多进行班会思索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思想教育的水平。
作为一名辅导员在与同事相处是做到“谨言”和“慎行”。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思考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更多的是需要学、倾听领导和前辈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
其次,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谨言”、“慎行”。
辅导员的言行是影响学生思想的重要因素,在和学生的接触中,每一句话,每一个肢体动作都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因为你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适时安抚,甚至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有可能带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生活的向往,所以在和学生的沟通中的言行同样值得慎重思考。
《论语》学习及心得
国际交流中心:马丹凤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自古以来便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推崇。其中第六篇雍也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作为一名教职工,我在阅读这篇章节时,深受启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和心得。
雍也篇中,孔子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他提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句话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职工,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礼仪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为一名教职工,我们应该用爱心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要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我们还要倡导学生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校园氛围。
此外,雍也篇还提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享受和追求。作为一名教职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总的来说,雍也篇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作为一名教职工,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用爱心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和实践这些思想,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职工,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标准了人与人之间的准那么,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标准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答复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那么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公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局部。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标准。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是孟子与其说徒弟所编,虽然是几千年前所编的,但或是让全球、让老百姓,更要我获益匪浅。
子谓:“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中心思想是为人处事要求真务实,不可以将信将疑。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耳边风,不以为意,直至六年级危教师讲这句话时,才要我对他造成了兴趣爱好。亲人老说我学习培训情况下不清楚好方法,可是我却一直打断她们,这才造成我考試吃完大亏。
还记得那就是桂花树脱下她的普普通通,逐渐显露光辉时,我却在考试场上犯了愁。伴随着一生声吹哨声,数学考试开始了。刚开始答题,有的同学们却发愁了,眉头紧锁,可是我却游刃有余一般。我就用鄙夷的眼光看了看她们,从心里将她们狠狠地取笑了一番,才再次解题,写着写着,我的面色却骤然一变,死死的盯住这道题,一只手挠了烦恼,用嘴啃着另一只手,身上不断地出汗。这时候,我好像看到学生们对于我指手画脚,基友对于我坚起的拇指已慢慢往下,这打断了我的思路。这道题是老师说了很多遍的呀!原是那样悔恨的我,却被想像所打断,气恼到眼睛基本上喷出来本质的火苗,因此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试卷上乱蒙开过。因为这道题造成我后边的思路错乱,人的大脑早已奔溃。写完后因为我沒有查验,仅仅拿手精神不振的,悔恨的,捶了捶脑壳,便在脑子里回忆老师上课的关键点,可关键点都是与同学玩乐,唯一听见的一句话是:“谁也有不容易的?”我看了看学生们也没有伸手,也没有脸举起手来,这才“一错导致千古恨。”我灰心丧气,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没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试卷发出来后,你妈在了分数线上,这很有可能对差等生而言是阳光明媚,花开富贵;可对于我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个瓢泼大雨。上语文课堂时,我像失了神一般,却猛然听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看原先危教师在讲这则《论语》呢!这使我禁不住回忆了一下自身在教育学生上的行为,因此我迅速把这句话在心中念叨了几次,当做自身的人生格言。
从那时起,因为我像桂花树一样渐渐地显露自身的光辉,无法阻挡。而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质也是刻印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