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正蒙四院2024春季第五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4-19

正蒙四院第五周心得分享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工学院:张琦

这一篇主要说的是“礼”。中国人总是自称为“礼仪之邦”,这个“礼”就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一部分,经过几千年的熏陶,已经深入骨髓了。哪怕是如今这个时代,大部分人还是自然而然的地守着“礼”。

  就我自己粗浅的理解,就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与其他人产生交集的时候,大家都遵守的一种规范。的存在,会减少很多矛盾和误解,会让人生活得更舒服,有效地保持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距离,维系着社会的结构。

  八佾的开篇,季氏只是在家里看了一场八佾之舞,用了天子的音乐,这在现代人看来没有什么问题的事情,为什么会让孔子怒不可遏?就是因为这件事破坏了的根基。

  那么我们普通人还要不要守呢?还是需要的。古代时候,礼治大于法治,不守。法治社会,守的人,很少违法,是有利于安定团结的。

  经常有人提出个问题:现在坏人当道,好人最吃亏,所以不要做好人了,要学着做一个坏人。其实并不是着这样的,每个时代都是这样的,总是好人吃亏。那么为什么我还是建议大家要做好人呢?因为是没有下限的。你坏,总会有人比你更坏。而,通常意味着伤害和损失,或者是经济上的,或者是生理上的,或者是心理上的。一旦大家开始比着坏,只能越损失越大。


《论语·八佾》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    李建宏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周朝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育。射箭是六艺之一,通过练习这种技艺来修养自身品德,学习他人品德。射箭是表现君子风度的技艺比赛,只注重射中目标,不要求一定要贯穿箭靶,因为每个人臂力不同,如果计较力气的大小,那就失去了比赛的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更加要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立德树人。从自身出发,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颗心正是我们无私的爱心,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孩子们的情况不同,学习状态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我们要能够因材施教,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能以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对舜和武王时代的舞乐的评价,其中提到了“尽美”和“尽善”的概念。从音乐的角度来看,“美”是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美感和审美价值,而“善”则是指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完善程度。对于舜时代的舞乐,《韶》被孔子评价为“尽美矣,又尽善也”,意味着这种音乐不仅在美感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在内容和完善程度上也是非常出色的。这类音乐作品令人赏心悦目,也能够充分表达作品的意境和情感。而对于武王时代的舞乐,《武》被孔子评价为“尽美矣,未尽善也”,说明这种音乐在美感上虽然达到了高度,但在内容和完善程度上却还有所欠缺。这可能意味着这种音乐作品在形式和技巧上很出色,但在表达深层意义和情感方面还有待提升。

在古代,礼仪和音乐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人们行为举止的规范,体现了社会的秩序和和谐,音乐则是人们情感表达的方式,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和共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种内在品质,代表着善良关爱尊重。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即使他遵守了所有的礼仪规范,也无法真正地体现他的礼。同样,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即使他欣赏了所有的音乐,也无法真正地感受到乐的内涵。缺乏了仁爱,一切都是空洞,缺乏价值和意义的。

礼不仅仅是表面的仪式和规矩,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在仁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地遵守礼仪规范,尊重他人,体现出自己的风度。同样,乐不仅仅是音乐和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共鸣。只有在仁爱之心的熏陶下,人们才能真正地欣赏音乐,感受其中的美好。

在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将这句话贯彻到底,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德育的培养。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他的知识和技能也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论语·八佾》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    陶瑾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八佾》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礼乐、政治、道德等方面的问题。以下是我对《八佾》的一些学习心得:

1.重视礼乐:在《八佾》中,孔子强调了礼乐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乐是一个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维系社会秩序和谐的关键。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乐,人们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这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优秀的礼乐文化,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2.为政以德: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应该以德为本,统治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为百姓树立榜样。这让我明白了,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仅依赖于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道德的引领。我们应该关注政治人物的道德品质,提倡廉洁奉公,为人民谋福祉。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佾》中提到,一个人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这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幸福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关爱家人,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4.诚信为本:在《八佾》中,孔子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必须讲究诚信,言而有信,行而有果。这让我明白了,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我们应该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以此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在《八佾》中提倡学习的态度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让我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好学的心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我们还要乐于传授知识,帮助他人成长,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论语·八佾》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让我更加明白了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感的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践行孔子的教诲,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八佾》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    魏佳琦

近日,我有幸与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师们共同学习了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八佾篇》。这次学习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探究,更是对心灵和思想的一次洗礼。我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指导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并在实际中践行这些理念。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被《八佾篇》中孔子对于“礼”的论述深深吸引。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礼”不仅是社会的规范,更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石。这使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尽管科技发展迅速,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依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礼仪,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我深刻感受到,孔子所提倡的“礼”并不是僵化的仪式,而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重形式,上的礼节,更要注重内心的恭敬和真诚。这种思想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与人交往中是否足够真诚和尊重他人。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些困惑和挑战。例如,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孔子的“礼”思想,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恭敬。通过与老师们的交流和讨论,我逐渐找到了答案。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从点滴做起,如尊重他人的意见、关心他人的感受、遵守社会规则等。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实则是践行儒家思想的重要途径。

这次学习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应该以身作则,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儒家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同时,我也将把所学的知识和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八佾》心得体会

工学院辅导员:白李静

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与学生沟通、交流,以及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八佾篇,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与智慧,为我的工作带来了不少启示。

八佾篇是《论语》中的一部分,主要论述了礼的本质和意义。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白了礼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作为辅导员,我时常需要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礼的运用,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同时,礼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礼、践行礼,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如何将八佾篇中的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具操作性。通过反复思考和实践,我逐渐找到了方法。例如,在组织班级活动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礼的魅力。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礼仪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从而真正将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习八佾篇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许多。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辅导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礼、践行礼,我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履行辅导员的职责。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汲取其中的智慧和营养,为我的工作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同时,我也将不断探索和实践,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学习《论语》八佾篇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它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礼的本质和意义,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经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进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论语》第-《八佾》

工学院:何浩菲

《八佾》主要讲述了关于礼的一些观点和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观点和故事:

1.礼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例如,孔子批评了季氏的行为,因为他使用了天子的八佾舞于庭,这

违反了当时的礼制

2.礼与个人修养:孔子还谈到了礼与个人修养的关系。他主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

礼,以此来修身养性。比如,孔子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认为这是符合礼的行为。

3.礼与社会秩序:孔子进一步探讨了礼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他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重要工具,人们应当遵守礼,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例如,孔子提到祭祀的仪式,他认为这是对祖先的尊重,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表现

总的来说,《八佾》告诉我们要重视礼的作用,无论是对个人的修养,还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礼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礼并非一成不变的规则,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礼文化的同时,也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创新和在不同文化中,真正懂礼的人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但总体上,他们通常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1.尊重他人:无论对方的背景、信仰、性别、年龄或其他特征如何,懂礼的人都能够表现出对其的尊重。他们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且尊重这些差异

2.遵守规则:懂礼的人知道并遵守所在文化的社交规则和礼仪。这可能包括穿着得体、使用恰当的语言、遵守餐桌礼仪等等。他们了解这些规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谐

3.善解人意:他们能够理解和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和需求,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他们知道何时何地何种方式提供帮助最为合适

4.有责任感:懂礼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会在犯错时承认错误,并努力纠正。他们

也尊重他人的时间和空间,不会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打扰他人.

5.有同理心:他们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观点。他们知道如何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观点

6.有良好的沟通技巧:懂礼的人知道如何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他们能够清晰、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够理解和接纳他人的观点

7.有良好的时间管理技能:他们知道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尊重他人的时间,也能在适当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总的来说,真正懂礼的人不仅要有良好的社交技巧,还需要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如尊重、善良、诚实、公正、谦逊等。这些品质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发展。

论语八佾篇学习心得

工学院:秦景逸

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阅读《论语八佾篇》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与思考。

论语八佾篇》八佾篇中强调的道德准则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关于仁、礼、信等核心概念的阐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素材。

书中对于学习的重视也让我深有感触。它强调了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这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提醒着我作为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己,以更好地引领学生。

此外,《论语八佾篇》中所倡导的师生关系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强调了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引导学生的责任,让我更加明白自己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通过阅读《论语八佾篇》,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智慧。我将把这些智慧运用到日常的辅导员工作中,努力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不断进取的人才。

论语八佾篇》中的智慧和教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强调的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观念,与现代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

书中倡导的仁、义、礼、智等美德,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成员。

其次,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的理念,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让我明白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论语八佾篇》中的智慧为指引:

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论语八佾篇》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育启示,我将努力把其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八佾篇学习心得

工学院:薛牡丹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我在日常的教学和研究中,更多地关注于技术的更新与迭代,算法的优化与创新。然而,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渐渐意识到,除了专业技能的提升,作为教师,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既有技术实力又具备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最近,我深入学习了《论语八佾篇》,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智慧让我受益匪浅。这一篇章主要讨论了礼的规范与意义,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虽然这些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的直接关联似乎并不明显,但细细品味,我却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对于我的教学工作有着极大的启示。

首先,《论语八佾篇》中强调的“礼之用,和为贵”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和谐与尊重同样重要。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更快地成长。

其次,这一篇章中提到的“君子无所争”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教学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不应该过分追求名利,而应该专注于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此外,《论语八佾篇》中对于礼的解读也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礼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有技术实力又具备人文情怀的优秀人才。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提升,更要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们要将《论语》中的智慧融入到教学中,以更加全面、深入的方式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成为既有技术实力又具备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同时,我也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我相信,在《论语》智慧的指引下,我的教学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论语八佾篇学习心得

工学院辅导员  胡娜娜

在大学辅导员的岗位上,我始终在探寻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最近,我学习了《论语八佾篇》,这篇古代经典的智慧之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论语八佾篇》是《论语》的第三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对于礼仪、音乐、政治等方面的观点。在大学辅导员的培训中,我重点学习了其中的一些观点,如“礼之用,和为贵”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些观点提醒我在日常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公平感,确保他们在校园中感受到公正与平等。

在实际工作中,我尝试运用《论语八佾篇》中的观点来引导学生。例如,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我引导他们以和为贵,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这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还提高了他们的道德修养。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辅导员的工作不仅是管理,更是引导和教育。我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公开,是否真正关心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我也深感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有待提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我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我努力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尽我所能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也更加注重与同事的合作与分享,共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八佾篇》等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同时,我也将积极与同事交流分享,共同提升我们的工作水平和影响力。

总之,《论语八佾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提高了我的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还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引导。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有道德、有才华、有责任感的大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八佾篇后感

正蒙四院:周晶

《论语·八佾篇》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编的《论语》中的一篇,主要内容是孔子讲述古代礼仪的八种佾乐。学习后,我深感孔子对礼仪的推崇和对社会秩序的重视,以及他对人性的正面引导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孔子对礼仪的重视可见一斑。佾乐是古代宴会和祭祀活动中的一种仪式。孔子详细描述了佾乐的种类、用途和仪式过程,可以看出他对礼仪的深入研究和对细节的把握。他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举止,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动。他以佾乐作为示范,让人们明白礼仪的作用,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其次,孔子对于人性的正面引导不可忽视。在《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自律和自律的重要性。例如,他说:“敬之以事君,不可以不勤,辞之以事父,不可以不敬。”他认为人们应该树立起敬畏上级,孝敬父母的思想,以此来约束和规范自己。他还提倡“乐学”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进步,从而提高自身素养和修养,追求更高的境界和完善的人格。

最后,孔子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青年一代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乐,无以文。”孔子认为,学习礼仪和音乐是成为一个完人的基础,可以陶治人的情操和提高人的修养。他主张通过正面引导、示范和榜样的力量,来塑造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引导人们正确行动和选择

通过学习《论语·八佾篇》,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从中汲取了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礼仪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现代社会中,礼仪被很多人认为是陈旧和束缚,但实际上,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礼仪的意义,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亲自践行。

其次,自律和道德教育是塑造一个完善人格的基础,孔子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素质的重要性,通过自律和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养和道德水平,实现人的价值,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时刻提醒自己要按照正确的道德标准行动,并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

最后,道德教育在家庭和学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孔子强调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塑造人的品性和人格的重要性。家长和教师要担负起培养子女和学生道德品质的责任,通过示范和榜样的力量,来引导他们成为道德高尚、真诚善良的人。

总之,《论语·八佾篇》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孔子的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性,我们应该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并亲身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行和道德教育,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论语》八佾篇的阅读心得

正蒙导师 杨欢

《论语》八佾篇是孔子的弟子曾参问及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问题的记录。在阅读这篇篇章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教育意义。作为一名老师,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对于真正的仪式与礼仪的重要性,并且从中汲取了许多教育启示,感受到孔子对待伦理道德问题的严谨和深刻思考,也对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仁爱之道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以仁为本,尊重他人、宽容他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孔子说:“仁者先人而后己。”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做一个真正的仁者,不仅要尊重他人的利益,更要先从自己做起,修身养性,以身作则。这让我想到了作为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内心的敬意和恭敬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明白学习的意义,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真正的尊重和文明这种仁爱之道。

此外,在《八佾篇》中,孔子还深入探讨了礼义道德的重要性。他强调了礼乐的作用,认为通过遵守传统的礼仪和规范,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团结和相互理解。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跃然而委之。”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道德修养的追求和重视,他不仅要求自己遵循道义,更希望能够影响他人,影响整个社会,实现道德之光的传播和弘扬。

另外,在这篇文章中,孔子还提到了学习和实践的关系。他认为,学习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又会进一步促进学习。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更要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会知识的意义,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通过阅读《八佾篇》,我深刻感受到孔子的道德理念的博大和深刻,他的谦虚、宽容、爱人和尊重他人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老师,我将继续努力培养学生的内心品质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理解和践行真正的仪式与礼仪,成为有文明素养和道德修养的人。希望我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育实践,让学生们成为更加优秀和有担当的一代人

学习《论语》感想

工学院正蒙四院      安璐


自从我开始深入学习这部儒家经典,我的内心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和变革。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和修养。

我的学习目标很明确,那就是通过研读《论语》,汲取孔子的智慧,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论语》的博大精深和实用性。它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指导人生实践的宝典。

《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简洁而深刻,道出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通过反思自己的言行,我逐渐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其实就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待自己的方式。如果我们自己不愿意受到某种对待,那么我们也应该避免对别人施加同样的待遇。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不仅让我与人交往时更加谦和、宽容,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仁爱”。除了这句名言,我还从《论语》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学习的智慧。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只有不断地学习、复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同时,孔子还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怕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这种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让我在学习之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当然,《论语》中还有很多关于政治、伦理等方面的言论,这些言论虽然距离我们现代社会的政治环境有些遥远,但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却是永恒的。比如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尊重他人的差异和个性,追求和谐而不是简单的同化。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个人之间的交往,也适用于国家之间的相处。

通过深入学习《论语》,我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更在心灵深处得到了一次升华。我逐渐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和修养,也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思考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同时,我也希望能将《论语》中的智慧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我们一起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

工学院 安子莹

《论语·八佾篇》是孔子与其弟子间对话的集结,充满了孔子的智慧和哲理。这些言论不仅仅是针对当时的情境和社会,更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甚至是职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此,我想从职场的角度,谈谈我对《论语·八佾篇》的一些理解和感悟。

“礼之用,和为贵。”孔子在《论语·八佾篇》中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中,无论是与领导、同事还是学生打交道,我们都应该注重礼仪和礼貌。这不仅能够体现我们的素质和修养,还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达成更好的合作。同时,礼也是交际中的一种润滑剂,能够化解矛盾,减少冲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礼”的经验的缺失是阻碍我们理解“礼”的一个重要原因。《论语》里的是一个古代社会的东西,同时也是一个属于贵族文化的东西,你看他讨论的都是一些我们不是很熟悉的场景,比如说八佾,八人为列这样跳舞,孔子看得很重,认为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八佾是重大的僭越,我们现代人可能不会有这种敏感性。其实我们看一些历史剧,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英国的还是俄国的,会看到传统社会和贵族生活中,礼仪在方方面面的重要性,他们很讲究,在礼仪中,很多问题得以解决。这个东西在现在的社会其实越来越淡了,但也还在发挥很大的作用,不过我们普通人对它的理解已经很不够了。所以,这是理解八佾的第一个背景,即古代社会的。第二个背景是说,我们看《 八佾》这篇有很强的周礼崩溃的社会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儒家要回应这种失序。儒家学派到底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而产生的呢?我觉得还是有很强的回应中国早期文明周礼崩溃的意思,我们要知道它很多都是面对旧秩序的危机、面对礼乐崩坏的这样的一种回应,它维护传统并且将周礼的传统进一步普遍化、深化和哲理化了。所以我想儒家的学问还是要放在这个背景上去了解。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曹倍华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六至第七章有关内容并与大家做了分享,以下是我的学习内容及心得体会。

文章中有一段写道:子曰:“孟之反不伐①,奔而殿②,将入门,策其马③,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意思是: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自夸,打仗败了,他走在最后(掩护撤退)。快进城门时,他用鞭子抽打着马说:‘不是我敢殿后呀,是我的马不肯快跑呀!’”

在本章中,孔子对孟之反居功不自夸的谦逊精神进行了赞扬。在孔子看来,谦逊是一种修养和美德,人们只有做到谦逊不自夸,才能保持着不骄不躁的心态,在面对困境和顺境时保持着平和,为自己的成功多加一份砝码。

在我国历史上,像孟之反这样有着如此谦逊美德的人很多。东汉名将冯异,追随汉光武帝刘秀驰骋沙场,战功卓著。可是,每次战役结束,诸将论功行赏之时,他都会将自己的封赏都让给部下。在闲暇之时,还会独坐在大树下读书思考,被人称为“大树将军”。冯异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并且战功赫赫,却一直低调做人,从来不自夸。像他这种高洁的品格,很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做人只有不自我夸耀,才能保证自己的平安幸福。但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低调做人的不多,喜好自我夸耀的却比比皆是。有些人刚取得一点成绩,逢人就说,唯恐他人不知道,在描述自己的功劳之时,还会夸大其词,一张口便是想当初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从未提及过“走麦城”的事情。这种自我夸耀,其实就是一种骄傲心理,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总是沾沾自喜。事实上,不停地炫耀,不但不能增加荣誉,反而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得不偿失。历朝历代君主,最忌的就是功高震主之人,像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已经算是非常“客气”的了,像越王勾践的“狡兔死,走狗烹”,刘邦的“敌国破,谋臣亡”,都是些活生生的例子。历史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但事到临头,许多人还是执迷不悟,重蹈覆辙。

关于如何看待自己的功劳,老子有句名言:“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以后不居功自夸,就能长保自己的平安。但是,真正理解并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揽功诿过的却不少。更有甚者,有些人还因为争功大打出手。这样做只会破坏自己的人际关系,使最亲密的同事和伙伴变成仇人和冤家,引起内部的不和与争斗,进而败坏事业。在现代社会,争抢功劳必然会引起同事之间的摩擦,招来他人的嫉妒,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埋下祸根。

因此,人们在有了成绩以后,千万不能骄傲自夸。要知道,居功自夸必定暴露小人得志后的嘴脸,将会受到旁人的鄙夷。而君子则不同,他们的内心总会像水那样平静,有功与无功几乎是一样的,自然不会和他人争抢功劳,更不会居功自夸了。如何面对自己的功劳,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的器量问题。一个人若是没有大的器量,你想不让他居功自夸也很难办到。只有器量大了,才会不屑于居功自夸的陋行。有功不居既是一种崇高的修养,也是人们立身处世的一种艺术。它表现出的是一个人深厚的涵养和宽阔的胸襟,是一种大智慧。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曹鹏祥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内容,这本书作为儒家经典,虽然年代久远,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至今仍对现代高等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论语》中所倡导的的核心价值。

三月不知肉味是孔子用来形容音乐的独特魅力。这个成语来自于《论语·述而》篇,原文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里的是指舜帝时代的乐曲《韶乐》。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被深深吸引,以至于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他都没有感觉到肉的味道。这并不是说他在这三个月里没有吃肉,而是说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音乐上,以至于他对肉的欲望都没有被激发出来。孔子对音乐的这种沉迷和享受,显示出音乐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孔子的这个描述不仅揭示了音乐的巨大魅力,也揭示了他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赏。他把音乐看作是一种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能够让人们忘记日常生活的烦恼,甚至忘记基本的生理需求。总的来说,三月不知肉味这个成语,展示了孔子对音乐艺术的深深热爱和高度赞赏,同时也揭示了音乐的独特魅力。它让我们理解到,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

所以,作为老师,要有能力就多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为学生谋利,帮助学生所学急,为学生分忧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当我读到《论语》中这段关于颜回和冉求的故事时,内心不禁受到了强烈的触动。颜回那种安于清贫、乐在其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他对孔子之道的坚定追求,都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物质诱惑层出不穷,很多人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迷失了自我。然而,颜回却能在极其简陋的生活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快乐,这种境界是如此难能可贵。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平衡。当下是否贫穷这不重要,更不能因为贫穷而影响了自己的快乐。人生无财务自由,过分追求物质只会给自己带来无边的痛苦。唯有志向、使命感,能带来内心强大的快乐。

同时,冉求的回答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坦言自己并非不喜欢孔子所教授的道理,而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以实践这些道理。这种自知之明和诚实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会感到力不从心,但冉求的回答提醒我们,能力不足并不是放弃的借口,而是我们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动力。

孔子对冉求的回答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那些因为能力不足而放弃的人,是在中途就停止了前进。而冉求的问题则在于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界限,认为自己无法超越。这使我意识到,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不是真的无法克服,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限,束缚了自己的发展。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产生希望和自信。冉求对学习理论失去了信心,孔子则以学走路为喻对他进行开导和帮助。孔子吿诉他,并非是他的能力不够,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在作怪,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障碍,只要努力去做,肯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达到学习的目标。
人最怕的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灵套上枷锁,从而畏惧不前,所以说人最难克服的东西实际上来自于自身而非其他。只有先破除心灵的枷锁,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自在,才能潜心修行,才能大有作为。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论语》中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努力克服自己的局限性,不断提升自己,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同时,我也将努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不被物质所迷惑,追求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机器人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陈泽平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对于人们处理事情的一种态度和智慧的总结。这句话给我带来了很多感想。

“成事不说”告诉我们,对于已经完成的事情,再去讨论或者争辩其过程中的是非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事情已经完成,结果已经无法改变,过多的争辩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这种态度鼓励我们接受过去,专注于当下和未来。

“遂事不谏”意味着对于已经进行下去的事情,就不要再去劝阻或者提出反对意见了。因为事情的发展已经无法逆转,此时提出反对意见只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纷争。这种态度教会我们要学会接受和顺应事情的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试图改变它。

“既往不咎”则是说对于过去犯下的错误或者过失,不要再过分追究或者责备了。因为过去的已经无法改变,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向前看,为未来做好准备。这种态度鼓励我们保持宽容和理解,学会放下过去的错误,勇往直前。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句话传递了一种宽容、接受和向前的态度。它告诉我们,要接受过去无法改变的事实,不要过分纠结于过去的错误或者争论,而是要从中吸取教训,积极面对未来。这种态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减少矛盾和纷争,还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当下和未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我们生活中好多的争端都来源于此,“成事说,遂事谏,既往咎”,不说不痛快,不讲没有故事,以后需要好好学习论语里面的精句,好好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大家一起越来越好。


《论语》学习心得

工学院:郭雅琪

在学习《论语》八佾篇的过程中,我得出了以下一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结论和应用:

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孔子在八佾篇中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启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和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学习的动力。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八佾篇中,孔子谈到了宾客之间的关系和协作。这提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项目、合作讨论和团队活动,我鼓励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并达成共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使他们在团队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八佾篇中强调了君子的德行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作为教师,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堂讨论、伦理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我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使他们成为有担当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在八佾篇中,孔子对传统的尊重与创新的追求进行了平衡。在教育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和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我引导学生学习经典文献和传统知识,同时鼓励他们思考和质疑,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和实践,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通过在课堂上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通过将《论语》八佾篇中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我相信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并为他们的未来成功做好准备。

论语八佾篇学习体会

工学院 宋拴

《论语·八佾篇》是儒家经典《论语》的第三篇章,主要讨论了礼制、乐舞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在阅读这一篇章的过程中,我深感礼制与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孔子对于乐舞的态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孔子强调了礼制的重要性。他认为,礼制是社会的基石,是人们行为规范的体现。在孔子的观念中,礼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和规矩,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礼节的遵守,通过礼貌待人、尊重他人来体现自己的道德修养。

其次,孔子对于乐舞的态度也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乐舞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能够陶冶性情、提升道德境界的精神活动。孔子强调乐舞应该与道德相结合,以美好的音乐、优雅的舞蹈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这让我认识到,乐舞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能够影响人们心灵、塑造人们性格的文化载体。

此外,通过学习《论语·八佾篇》,我还对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礼仪、文化等方面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儒家思想强调道德、礼仪、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中的优秀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中。

最后,学习《论语·八佾篇》让我更加认识到自己在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方面的不足。我意识到,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更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论语·八佾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我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会将孔子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品质的人。


论语》八佾学习心得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学习“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心得体会

工学院  正蒙四院  贾元武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这是孔子对于富贵的看法。他并不反对追求富贵,但认为富贵应该合乎道义,不可强求。如果富贵不符合道义,那么即使机会摆在面前,也不应该去追求。相反,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强调了追求富贵应该以道义为前提,而不是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爱好,不要为了迎合他人或追求名利而放弃自己的内心追求。

学习“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句话,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

首先,它告诉我追求富贵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追求的方式是否符合道义。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迷失在追求物质利益的道路上。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坚守道义,以正当的方式去追求富贵,那么即使是最卑微的职业也能找到其价值和意义。

其次,这句话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富贵无法以正当的方式获得,那么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名利而放弃自己的内心追求和真正热爱的事物。有时候,放弃短暂的物质利益,坚持自己的爱好和原则,反而能带来更长久的幸福和满足感。

通过学习这句话,我也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我发现自己在过去也曾经盲目追求过一些表面的东西,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现在,我更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也更加坚定地去追求那些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事物。

总之,“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鼓舞。它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方向,也让我更加坚定地去追求那些真正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事物。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守道义、坚持原则、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一定能够过上更加充实、有意义的生活。


学习《论语》第四部分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景为

食于有丧者之测,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学习心得。这里第一句说的是孔子的恻隐之心,当遇到其他人遇到伤心的事情,自己应该心生感触,而不是无动于衷。后一句讲的人的情感的表达、转换应该有一个自然的过程,哭是因为悲伤,歌是因为快乐,当一个人前面刚悲伤过,后面就快乐的唱起了歌,那么前面的悲伤就不是真正的悲伤。

我们都追求做圣人,应该明白圣人也是有丰富的情感以及情感的正常表达。不能因为说做了圣人就丢弃到正常的人的情感表达,这样是不对的。

怎么样才算是正常的情感表达呢?孔子在这里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注释,要有恻隐之心,换位思考。要不做作,不虚伪,不掩饰。这里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只考虑自己,或者通过掩饰取得成功是成不了大器的。

《论语》八佾——读后感


读完八佾篇后,我感触颇深。从表面上看,此篇文章重点阐述了孔子对礼的观点,但实际上此篇文章重点揭示仁是如何通过礼来正确表达的。

前不久我看过一部电影《百鸟朝凤》,描述的是一个吹唢呐的艺人,是如何收徒弟,面对人间百态又是如何应对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一位村长过世,儿子邀请唢呐艺人为其父亲在出殡时演奏百鸟朝凤,而唢呐艺人并没有为其演奏,原因说白了是因为已故村长在世时并没有这样的功德,不配用这首曲子,而能用这首曲子的人,不用家里来请,唢呐艺人自然会去演奏百鸟朝凤这首曲子。

八佾这篇文章,通过历史事件告诉人们,应该朝着人间正路上走,与其用金钱或权利换得一时的假仁假义,不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百姓发自内心对你的尊敬。

当今社会一批批的拜金主义者、权力至上者,绞尽脑力为个人牟利,全然不顾人民的根本利益,用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断翻译着什么叫见利忘义、什么叫不劳而获,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多么精明,显得人民是多么的愚蠢。其实真正愚蠢的人,不正是他们吗,人生如果没有意义,不能将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给后辈,又有什么价值呢!
导致社会出现这样的道德缺失问题,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引导的不足、精神文明建设的不足,也就是所谓的礼的规范引领不到位。

在中国曾有一个阶段,说什么什么样的人死后不让入祖坟,也是通过礼的一定约束性,变向的告诫族群中那些作风不正的个体,让他们与人为善,做个正人君子。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也不十分稳妥,但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也是教人向善的一种方式。

八佾篇在论语要表达的观点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礼对于儒家思想而言,非常重要。

用一颗大树来做比喻,民是大树的本,仁就是大树的根,那么孝就是大树的茎,礼才是这颗大树的叶和花。

孝和礼是可以看到的部分,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大树茎和叶的变化,间接了解到大树根,但不能仅评大树一时的茎叶茂盛,就推断出大树的根发育的就好。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求学要往骨子里求,要在实践中求,要想求、会求、爱求、敢求。

愿莘莘学子,能够苦读圣贤书,习得真学问,为中华崛起而不懈奋斗!


正蒙四院十号楼

康磊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刘菁

《论语》中孔子对学生的警示主要集中在如何学习、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判断事物上。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警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学习而不思考会使知识空洞无实,思考而不学习则容易走向错误的方向。这警示学生应该在学习中不断思考,思考中不断学习,以达到知行合一。

过则勿惮改(《论语·阳货》):这句话告诫学生,如果做错了事情不要害怕修改和纠正。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不断自我完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这里强调的是真诚和自知之明。学生应该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认清自己的不足,不要装作懂得。这种态度有利于真正的学习和成长。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遇到难题不会开启智慧,不感到困惑不会有所启发。这警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主动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困难。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罕》):这句话警示学生要保持谦逊和内心的平和。即使在成功时也不应骄傲自满,因为真正的平静和稳健不是来自外在的成功,而是内在的谦虚和自制。

通过这些警示,孔子不仅传授了学术知识,还教导了如何成为道德和智慧兼备的人。这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业上的指导,也是人生的指南。

《论语》学习心得(四)

工学院正蒙四院  马琳

快乐是一种境界。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反观现在社会,做教师这一行,不正是一个清贫的职业么?高尚的职业荣誉感不能改变囊中羞涩的现实,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又使我们对孩子们欲罢不能。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便意味着我们选择了清贫,但不代表我们不能选择快乐。回头看看我们所处的世界,五光十色,诱人心志的事物实在太多,而身处尘世不动摇,置身名利不追逐的人又有几个?可是这以名利做曲,以声色为水酿造的欲望之酒,能让人得到一时的虚名,却能让人失去更多。倒不如淡然平和让自己心情开朗来的更实在。一个人的"淡泊之守,必须从浓艳场中试来”。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经世事的苍白,而是经历之后不贪浓艳之心的有内涵的淡然。我们可以做的是在清贫的生活中保持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内心依然快乐富足,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由内而外自然流露出自信心。现代教师不正是应该如此吗?


《论语》学习第六章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田甜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孔子的教育哲学和人生智慧。特别是其中关于季氏、闵子骞以及伯牛的故事,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更让我们对老师的角色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季氏让闵子骞担任费邑的长官,但出于某种原因,闵子骞并不想接受这个职位。他的回答体现了他谦逊与自知之明的品质:“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这反映了一个人对于自身定位的清晰认识,也显示了在权力面前保持个人原则的重要性。作为今天的老师,我们应该从中学到,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同样重要,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再来看伯牛的例子,孔子在伯牛生病时,亲自探望并从窗外握住他的手,感叹命运的不公:“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不仅展示了孔子深厚的人情关怀,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无奈与哀愁。作为教师,这种情感的投入和同理心是不可或缺的,它告诉我们,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心灵的引导者和情感的支持者。

这些故事让我们明白,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学问,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倾听,了解学生的需求,给予他们在成长路上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作为老师的收获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和情感智慧的增长。我们学会了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如何用我们的知识和人格去影响和塑造他们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在成长,成为更好的引路人。

《论语》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和丰富情感,对于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指引着我们如何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激励我们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教育的真正意义。在这条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愿意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共同进步,成就彼此的人生。

《论语》述而篇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第三组 王存立

本周,我们正蒙四院第三组集中学习了《论语》雍也篇和述而篇的部分章节,我很受启发,收获颇丰。这次我给大家分享的是《论语》述而篇的第七、八章节,主要内容如下: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说:“只要愿意送给我十条干肉做见面礼,我从来没有不愿意收他为学生教诲他的。”这充分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公平和平等性。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注重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古代见老师或者拜见长辈是要带束脩的。现在的孩子到学校上学是要交学费的,学费问题不大,因为国家目前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上不收学费;但是要转学,要想上名牌中小学,而又不是考进去的,即使拿出上万元也不一定能让你如愿。根据个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年龄,因材施教,这就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而让我因材施教我就做不到,前几天一个朋友来找我,说要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我辅导一下英语,费用不必担心,我就婉言谢绝了。因为我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怎么能教好英语呢?所以在因材施教方面,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才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给学生一个方向,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这是孔子教育理念的一个体现,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即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和开导。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其创新、创造能力,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启发式教学。

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教育是很有启示的。我们的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满堂“灌”的情况比比皆是。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学校现在实行的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思想,避免满堂灌的教育方式,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乐学者”,达到教育的理想效果。我认为在《关学与人文修养》等通识课程中也可以引入启发式教学,通过正蒙导师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通识教育课程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目的。

学习《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

正蒙四院:王慧敏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

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领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问,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 “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 “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忾羊。

学习《论语》前6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王建斌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雍也篇第六章容,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不仅对我个人的修养有了极大的提升,更使我对大学生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雍也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大学生管理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务必以人为重,关心和尊重每一个成员的需求和感受,将其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同时,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尊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要远离邪恶和不良行为,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正蒙导师。
此外,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我们要不畏艰难,要愿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于担当,勇于解决问题。只有克服困难,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仁心和正义感,才能成为身心健康、积极进取的管理者。
总的来说,要做一个正蒙导师,首先要关爱他人,尊重传统,远离邪恶,努力做到仁者无敌,以实际行动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论语》第六章6.5章节至第七章7.16章节学习心得

工学院正蒙四院  王静

近日,我沉浸于《论语》的学习之中,从第六章6.5章节至第七章7.16章节,每一字每一句都如清泉般洗涤着我的心灵。作为一名高校的专任教师,我主要负责教授结构力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同时兼任正蒙导师职务,肩负着督促学生打扫宿舍卫生、维护良好生活环境以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这次的学习不仅让我对古代智慧有了更深的体会,也为我的工作带来了诸多启示。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于的重视。在结构力学的教学中,我时常强调学科知识的严谨性与逻辑性,而《论语》中的智慧则提醒我,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一种态度与修养。我在课堂上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倾听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提出疑问,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教学中,我时常引用《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来阐释合同的诚信原则与互利共赢的理念。例如,在讲到合同条款的制定时,我会引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来强调合同双方应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实现和谐共赢。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也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正蒙导师,我深知宿舍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卫生环境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我每周都会进宿舍检查卫生情况,督促学生打扫卫生,保持整洁。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传达给学生,让他们明白保持卫生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此外,我还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时常运用《论语》中的智慧来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例如,当学生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困扰时,我会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来鼓励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论语》的智慧对于我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目标,也使我找到了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教学中,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

工学院:王扣金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学习《论语》八佾篇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伦理道德观,还能够从中汲取教育教学的智慧。以下是对《论语》八佾篇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1. 礼的重要性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论语》八佾篇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基础。作为大学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观的引导者。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态度同样重要。通过课程设计和日常互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礼仪,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2. 教育的个性化与因材施教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这一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大学教师在面对来自不同背景、具有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时,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终身学习与自我反思

《论语》中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通过自我反思,不断审视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4. 教师的道德修养与榜样作用

《论语》八佾篇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精神。通过自己的言行,教师可以影响和激励学生,传递正能量。

5. 学术自由与尊重传统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传统的尊重和对不同意见的包容并存,这对现代大学教师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中的态度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鼓励学术创新和自由探索,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6. 社会责任与教育目标

孔子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大学教师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通过学习《论语》八佾篇,从中获得教育教学的灵感和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贡献。

《论语》——八佾篇学习心得

工学院  王凌姬

《论语》的八佾篇,作为第三个篇章,共有26章节,其核心内容与“礼”紧密相连。在深入研读之后,我深感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哲理和人生智慧。

孔子在这一篇章中,对“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读。他强调,礼不仅仅是表面的仪式和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道德规范。在孔子看来,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而这一点,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提出的“绘事后素”的命题,更是让我深受启发。这一命题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不是外在的华丽和繁复,而是内在的纯净和简洁。这不仅仅是对艺术的评价,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纯净和简单,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这一主张强调了君臣之间的互信和忠诚,也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需要建立起一种基于信任和忠诚的关系,这样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总的来说,学习《论语》的八佾篇让我对“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认识到,礼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道德规范。同时,我也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重视和传承这种传统的智慧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开始思考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在工作中,我可以借鉴孔子的管理思想,以仁爱之心对待员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在生活中,我可以遵循“礼”的规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同时,我也意识到,要将这些智慧真正融入到生活中,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实践。

总的来说,《论语》的八佾篇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古籍。通过学习这部经典,我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价值观,也从中汲取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这些经验和智慧将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帮助。

                           院:正蒙

                           名:王其菲

《论语》何为君子

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君子”作为中国士大夫理想人格的化身,承载了人们对有修养、有能力、有品位、有追求的人的美好向往。“君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君子”在《论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更是大力推崇。“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是整部《论语》的重要关键词。从开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结尾“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君子修养体系。

在道德标准上,君子以仁为本。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也是君子品格的应有之义。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孔子看来,一个人之所以被称为君子,正是因为他心怀仁德。

在行为规范上,君子约之以礼。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不仅学识渊博,还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孔子将礼作为恭敬、谨慎、勇敢、率直这些德行的前提条件,以礼来加以节制和规范这些德行,才能使其没有劳倦、畏惧、莽撞、刻薄的流弊

在价值取向上,君子先义后利。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义”指公平道义,是君子行事的标准。孔子虽然将是否符合道义作为君子的评判标准,但他并不否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强调的是见利思义、先义后利。

在气质修养上,君子文质彬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即质朴,指的是内在的朴实淳厚本质;“文”即文饰,指的是外在的文采、言行举止。孔子认为,质朴多于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夸。外在的文饰和内在的质朴搭配得宜,这才是君子的修养。孔子辩证地分析了文与质的关系,指出君子要内外兼备,既要有内在的质朴品质,又要有恰当的仪态风貌。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达到内在精神与外在仪态的统一,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

在生活态度上,君子安贫乐道。孔子说:“君子固穷”“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在孔子看来,君子所追求的不是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是道德人格的完美。因为具有这种内在的自我价值追求,所以君子才能获得超越于贫富、超越于得失的随遇而安的愉悦和快乐。

在处世原则上,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与人交往讲求和谐共处,但是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盲从附和,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与平衡,所以君子能够求同存异,既坚持原则,又不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抱有宽容的心态。


学习《论语》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魏建强

按照正蒙四院的学习计划,本周重点学习了《论语》的第五篇和第六篇第六篇雍也篇中,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使我印象深刻。从表面意思看,说的是“你要去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小人式的儒者”。联系到我们的职业,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德行,要有君子的品德,要有更高的思想追求;小人儒指的是有专业知识,看起来像个人才,但是这些人的内心里追求的是个人的私利。现在社会上那些贪赃枉法的人,追求个人利益至上的人就是典型的小人儒。

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以德为本”的君子儒,进而影响学生,教导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使自己成为“以利为先”的小人儒。



《论语》八佾篇 学习心得体会

引导学生培养仁爱之心,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八佾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言论,涵盖了对人性、社会伦理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刻思考,其中尤其强调了仁爱之道。作为高校的正蒙导师,我们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走向全面发展,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可以以“引导学生培养仁爱之心,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为主题,探讨在高校教育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人才。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孔子对于“礼”的理解并非简单的仪式或形式,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与外在行为规范的结合。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内心真正尊重礼、践行礼,才能在行为上体现出礼的精神。这种思想对于我指导学生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仁爱之心与身心健康。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仁爱之心的重要性。仁者爱人,关爱他人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也是维护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身心健康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正蒙导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关爱他人的意义,让他们懂得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价值,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情感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仁爱之心不仅表现在对家人和朋友的关怀,也应当延伸到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孔子强调了君子应该有的社会责任感,正蒙导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社会公民。

倡导和谐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正蒙导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观念,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使其在校园生活中融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仁爱之心的培养也需要正蒙导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正蒙导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和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应对压力和困难的能力,保障其身心健康成长。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正蒙导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自信和积极性,使其在全面发展中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引导学生培养仁爱之心,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是高校正蒙导师的责任和使命。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倡导仁爱之道,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八佾篇》中孔子对于“乐”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认为,乐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使人在愉悦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这一思想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吻合,也启示我,在指导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注重礼仪教育外,还应该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通过音乐、艺术等途径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论语》八佾篇学习心得

工学院物联网工程系:曹剑馨

八佾”亦作“八溢”。亦作“八羽”。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因共有八行八列而称作“八”。按照礼法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制度的乐舞。

在儒家典籍《论语》中,《八》是其中的第三篇共有26章。主要记述了孔子关于的一些观点。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的问题。孔子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封建社会中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有一则寓言故事,名为《河水和河岸》,河水认为河岸限制了自由,一气之下冲出河岸,涌上原野,吞没了房舍与庄稼,于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它自己也由于蒸发和大地吸收而干涸。为什么寻求自由的河水最终又失去自由呢?那是因为他寻求的那种无拘无束的、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希腊哲学家说:过分的自由,便是残忍。过度的自由只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人人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别人无法正常通行,自己也会陷入困境。只有人人遵守规则,保护规则,才会让我们共同拥有的一片蓝天更加蔚蓝,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习更有序。

规矩是牵制风筝的细线,风筝虽有一定的高度限制,但可以自由的飞翔,安全的降落。如果细线断了,即使它穿过云层,最终也会摔得遍体鳞伤甚至粉身碎骨。学习需要规矩,成长也需要规矩,但是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例如,早晨总有同学姗姗来迟;个别教室中垃圾灰尘随处可见;上课不时悦耳的手机铃声响起;教室走廊上总有人起哄打闹;有的同学课堂内外零食不断;更有甚者一心沉迷上网,到处发泄损公物等等。也许有的同学会辩护:区区小事,何足挂齿?难道这真的是区区小事吗?上课迟到的一声报告,使沉浸在思考中的思想中断;课堂上随意的插话,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随手一扔的一片废纸,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污染;本是无足轻重的小小冲突,却大打出手,两败俱伤。显而易见这些违反规矩的行为轻则会使同学们文明素质低下,成绩下降,重则会使人误入歧途,影响一生,其后果不堪设想。

有仁有德、有礼有节,仁礼加持成于方圆之内也。

学习心得 杨强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回答:“仲由果断,对于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又问:“端木赐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回答:“端木赐通达,对于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继续问:“冉求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回答:“冉求多才多艺,对于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弟子们才华的认可与肯定。孔子认为,仲由、端木赐和冉求各有所长,他们在政事上都能有所作为。这种肯定不仅体现了孔子对学生们的了解,也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即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现代社会,这种教育理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发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杨婷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论语》的内容中的,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聪明,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们,就可以称得上聪明了。”樊迟又问怎样才叫做有仁德,孔子说:“面对困难的事,仁人是先做而后得,这可以说是仁了。”

这一次,樊迟继续对“仁”和“知”发问。什么是“仁”?孔子给出的答案是“爱人”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这一章包含了很深的儒家思想,其精髓就在“爱人”“知人”上。要理解这一章,必须要从儒家思想的最基本结构天、地、人结构来分析。

”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就是爱人。仁者的判别标准是什么?就是看你所想,所做,所行的是不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是不是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就是判别你是不是在“爱人”,是不是一个仁人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整部论语所有关于“仁”的讨论,都可以从“爱人”上找到答案。

一个走正道的人,就是不仅爱自己,同时爱大家。这样我们大家才能一起生存,这样世界多姿多彩才有意义。因此,我们通过学习本章,可以使我们彻底穷尽儒家“仁义”思想的真谛,就是“爱人”。这种“爱人”,不是虚无漂渺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这种爱人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要身体力行的,即要落实在人的方方面面的。也就是任何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益的事情,都是“爱人”的表现,哪怕任何再小的对我们人类有益的事情都要去做,这就是“仁”。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首先都要爱国,爱家,爱学校,爱社会,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有小家才有大国,做好身边的事情,按时上课,打扫卫生,不负春光,不负自己。

学习《论语》六到七心得体会

工学院  杨燕子

作为一名教师,学习《论语》为我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论语》所传达的核心思想——仁德。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仁的重要性,他认为仁是人格完善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的保障。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成为有仁心、有爱心的人。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例如,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贯彻仁的思想?如何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但正是这些困惑,促使我不断思考、探索,从而加深对《论语》的理解。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明白了仁的内涵。仁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仁也提醒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断反省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对于如何将仁的思想融入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其次,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最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

这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仁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将仁的思想融入教学的决心。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用心去学,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有仁心、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雍也篇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于洋

4月11日,我们主要学习了《论语》雍也篇内容雍也篇第二十五则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令我记忆深刻。这段话意思是孔子说管理者要广泛的学习各类管理知识和技能,同时要用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够不背离管理之道的要求

文章阐明仁爱为基础并且通过规范体现出来。孔子一方面强调智慧的头脑依靠广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这是管理者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但是仅有智慧的头脑还不够关键还要看管理智慧运用到什么方向,这正是孔子所强调的另一方面的内涵:即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日常行为还要符合礼仪规范。如果管理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这说明管理者具有仁爱之心这就是用规范来约束管理者的行为实际上指的是管理者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德行准则并自觉恪守和践行以仁爱之心来运用知识和技能这也明显体现儒家管理模式强调智慧以仁爱为基础管理行为以规范来约束的特点由此可见儒家所强调的管理素质两个方面的内涵仁爱为体,智慧为用。这样的管理者的行为才能够不背离管理之道的要求若不明确管理终极价值以及归属或者说没有合法性的约束,更高效的管理工具也可能在具体使用时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

作为一名专职教师兼正蒙导师,除教学外,管理学生也是一项主要工作,而论语给我们管理工作起到提纲挈领的意义,仁爱为体,智慧为用”,将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德行准则并自觉恪守和践行以仁爱之心来运用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学论语有感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学习《论语》第7章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张洪波

学习《论语》第7章内容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句意思是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和目标,以仁为依靠,游憩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范围之中。

那么《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学习论语此段内容让我联想到,我们常说培养学生,作为教师应立德树人,育人是根本,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格的大学生,那么这也是在倡导学生需要全面均衡发展,下面我们导师就需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各方面(不仅仅是学业方面)取得成绩时候,我们作为正蒙导师,就应该要多鼓励学生,多表扬取得成绩的学生,多树立学生个性发展成功的学习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学习身边榜样的力量。这样也与学校提出的“学风”相吻合。所谓学风就是:发展个性,注重养成。培植学生健全完满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日常行为养成,让我们的学生在充满正能量的思潮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习《论语》第六章6.5至第七章7.16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张媛媛

本周研读《论语》第六章6.5章节至第七章7.16章节的内容,这些章节涉及了孔子的教育理念、道德标准、为人处世的原则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六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学习与教育的看法。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品德、提升自我修养。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即学习之后要不断地复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此外,他还强调了学习中的谦虚和诚实,认为只有真正虚心向学、不耻下问,才能不断进步。

第七章则进一步阐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他提倡“君子”的品质,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和而不同”的思想,即在保持个性差异的同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他还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认为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只有真诚待人、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感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他的道德观念提倡和谐、诚信和尊重,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处世的典范。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诚信、和谐等道德观念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孔子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赵启雄

本周,当我深入研读《论语》中“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这一段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这不仅是对古代贤人高尚品质的敬仰,更是对当下社会现象的反思。

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原思作为孔子的学生,他的品质和行为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当孔子给他粟九百时,他并没有贪图私利,而是选择了推辞。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同时,我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被物质所诱惑,忘记了内心的坚守和原则。

在反思过程中,我更加明白了“山川其舍著”的深刻含义。原思之所以推辞粟九百,是因为他心中有更高的追求和理想。他关注的是国家的兴衰、人民的福祉,而不是个人的得失。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让我深感震撼。同时,我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个人的利益,而忽视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它教导我们要有高尚的品质、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志向。同时,我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反思自己,坚守内心的原则,不为物质所诱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品质、有担当的人。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儒家思想,努力提升自己的品质修养。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坚守内心的原则、追求高尚的品质,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正蒙四院:徐文霞

《论语》中的八佾篇章深刻揭示了孔子对于“礼”的重视和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以下是对“八佾”篇章的心得体会:

一、礼的重要性:

“礼”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是社会交往的规范,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础。孔子对季氏使用天子的音乐在家中舞蹈表示愤怒,因为这一行为破坏了“礼”的根基,显示了权贵阶层对规则的漠视。

二、礼的维护与挑战:

孔子感叹“人而不仁,如礼何?”表明了“仁”与“礼”的紧密联系。在维护“礼”的同时,孔子也意识到了权贵阶层可能利用权力破坏规则,这反映了孔子对于社会正义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

三、待人的宽厚与包容:

“既往不咎”体现了孔子的宽厚和包容,鼓励人们在相处中学会宽容,关注他人的成长和教训,而非抓住小错不放。

四、真诚与礼仪:

孔子的教育旨在帮助人们用恰当的形式表达真诚的心意。这表明了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有真诚的心态,还要学会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和维持这种真诚,尤其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

五、自我超越与人格教育:

君子追求自我超越,不忘礼仪,即使在争执中也保持风度。这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内心笃定和自我要求的态度。

综上所述,“八佾”篇章不仅揭示了孔子对于“礼”的重视和维护,也体现了他在人际关系中的宽容、真诚和自我超越的理念。这些思想对于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和社会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论语》八佾篇解读与心得体会

工学院:党叶楠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标准了人与人之间的准那么,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标准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答复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那么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公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局部。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标准。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兼正蒙导师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论语为政篇学习周记

工学院:蒋晓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里的“季氏”,是鲁国大夫季孙氏,鲁国三家权臣之一。三家,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都是鲁桓公的后人,也称为“三桓”,分别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裔。“八佾舞于庭”,在家庙的祭祀中,使用八佾的舞蹈。“八佾”,是祭天子的礼制。“佾”,是舞列,每佾八人。祭礼,天子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士二佾,十六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合乎礼仪,要知道做人做事的分寸作为老师也要合乎礼仪,掌握好分寸,刚柔相济,既是学生的严师也是学生的益友。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句话是说:人如果不仁,没有仁爱之心,那人心都亡了,礼有什么意义?乐又有什么意义?

到底什么是“仁”呢?“仁”是心发自内心的爱,是心中的一份真情。仁是礼乐的根本。我们对学生饱含爱意,为学生付出很多,学生是否能感觉到我们对他们的这份爱呢?其实,仅有仁爱是不够的,还要有“礼乐”去表达。

《论语》八佾篇的理解与体悟

正蒙四院钱小川

《论语》中的“八佾篇”是孔子对于礼制、文化及道德规范的深入探讨,集中体现了孔子的礼学思想和对于社会风气的关注。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在研读此篇时,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现实意义。

首先,八佾篇开篇即谈到了“八佾舞于庭”的问题,这是孔子对于礼制规范的强调。在古代,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彰显尊卑有序的重要手段。孔子认为,僭越礼制的行为不仅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更是对道德底线的挑战。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礼制的具体形式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精神——尊重他人、维护秩序、彰显文明——依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

其次,八佾篇还涉及到了对于“仁”与“礼”的关系的探讨。孔子认为,“仁”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则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孔子的道德哲学体系。这一思想告诉我们,道德建设不仅要注重内心的修养,更要注重外在行为的规范。只有将内心的“仁”与外在的“礼”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八佾篇还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和对话,展示了孔子对于文化的态度。他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的体现。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并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未来的社会栋梁,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这些思想,将其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为构建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八佾篇》学习心得体会

部门:工学院  姓名:张龙香

   《论语-八佾篇》主要说的是“礼”。中国人总是自称为“礼仪之邦”,这个“礼”就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一部分,经过几千年的熏陶,已经深入骨髓了。哪怕是如今这个时代,大部分人还是自然而然的地守着“礼”。我认为“礼”就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与其他人产生交集的时候,大家都遵守的一种规范。“礼”的存在,会减少很多矛盾和误解,会让人生活得更舒服,有效地保持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距离,维系着社会的结构。

道德修养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是否合格,而“德”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是否可靠。作为教师的我们道德观念、道德标准、道德品质,对学生有直接教育和影响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教师只有用自己崇高的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能促使其健康成长。

读书学习,作为老师的我们要不断的读书学习,因为想要将学生教好,我们就要努力让自己的知识更丰富,这些知识就需要我们不断的从书中汲取。我们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才能塑造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才能够成为学生们教育和影响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

《论语》为政篇 学习心得

工学院:杨娟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合乎礼,尽心尽力的为君主治事,别人看来,却是觉得你为了讨好才去做的。”

孔子这段话告诉我们礼与心的矛盾之处就在于,有心无礼,知行不一,有礼无心,虚伪谄媚,且境由心转,你能做到有心有礼,旁人却以他心观你心,隔着一张污秽的落地窗又怎么能看见干净的世界呢!

尽人事,听天命,但修己心,莫问前程!


品读经典   知行合一

工学院   孔伊莎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平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当今社会,大家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教育学生都接受了吗?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