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三院第五周心得分享
《论语》心得
今天和小组老师们继续学习并讨论了《论语》,孔子讲到一句话,
对我印象特别深刻。“德不孤必有邻。”它的意思是,有品德高尚的人必然会有许多同样品德高尚的朋友和邻居。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品德的重要性,也暗示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人际关系往往是建立在彼此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拥有高尚的品德,我们就会吸引同样品德高尚的人,这些人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和邻居。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我们做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都希望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是我坚信,“德不孤必有邻”,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追求,身边的人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付出努力,以便能够在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就和更有意义的人生。
15A正蒙导师:李汶姿
2024年4月8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对于《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的理解:首先,“学”是指学习,这不仅仅指知识的获取,更包括对生活、社会、人性等各方面的理解和领悟。
作为大学教师,我们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时习之”则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里的“时”可以理解为按时、适时,意味着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有计划的过程。而“习”则包含了复习、实践、应用的意味,说明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和掌握。“不亦说乎”则是对学习效果的描述。“说”通“悦”,表示高兴、愉快。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取得成功或进步时,内心会感到喜悦和满足。这种喜悦不仅来自于成果的取得,更来自于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
对于大学教师来说,这句话的启示在于: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将最新的知识和理念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此外,这句话也提醒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从而激发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充满乐趣的过程,我们应该用心去体验、去实践、去成长。
15A正蒙三院
罗晓娥
2024.4.3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
15A周婷
2024年4月5日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论语》之感悟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大型文化节目,这档节目以“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方式对每部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传奇故事进行情景化呈现、通俗化解读,让书写在典籍里文字通过“表演、新型技术的应用”活灵活现。在本周三的《论语》学习中,与15A正蒙导师组共同观看了这档节目,在整个观看过程中,我们震撼、激荡,更是深深感悟到了“经典与时偕行,文化赋能征程”。
节目中的《论语》通过戏剧的形式,把孔子一生的重要思想和经历贯穿其中,纪录片从子贡慕名而来拜孔子为师讲起,再现了孔子带着一众弟子历经磨难的周游之路:孔子到卫国推行仁政德治,出师未捷;过匡地时,被误认为恶人阳虎,差点被误杀:到宋国又收到司马桓魋的迫害;历尽艰辛前往楚国时,途径蔡国的时,被军队围困七天七夜,第四天断粮。子贡前往楚国搬来的救兵,让他们才得以脱困,面对重重困难和危险,终于抵达楚国时,却被告知楚君薨而不得不折返......周游列国的孔子四处碰壁,受尽嘲笑-“累累如丧家之犬”可他为了追求他心中的大道,无怨无悔,毫不退让、退缩,始终不改自己的理想,并教导弟子们:朝闻道,夕死可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颜回也对孔子说,不容,然后见君子。
最后一个篇章中,当孔子穿越到现代看见孩子们都在读《论语》是多么的欣慰,他看到了他的思想教育被传承了下来。如今在我们生活的年代里,孩子们能够受到古圣先贤的教育真是不易,特别是当我们作为一名老师、一名辅导员、一名正蒙导师,更应该有这样的胸怀,一心为人,为了学生,为了中国教育,为了国家繁荣,为了整个民族学习古圣先贤的文化。我们责任重大,孔老夫子在艰难的困境中不忘初心,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与深思。
《论语》不仅仅是一部书籍,更是一部生活的哲学指南。孔子的言行及其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真理。
15A正蒙导师:杜毅茹
2024年4月4日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是包罗万象的语录体,是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语录整理而成的,记录平时的语言,同时也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我们学习《论语》是为了修正我们的内心,指导我们的生活,修身养性。所以要将《论语》往生活更深处去延伸,去指导我们的生活,让它变得实用,修正我们的整体的行为。
学习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也是我们要贯穿始终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去学习,我们没有新的思维,我们每天过的生活就是没有方向,没有智慧的,只有我们通过不断努力的学习,让我们变得更博学,变得更有知识,变得更有智慧,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心性才会更加豁达,我们才能懂得有道而正焉。我们按照道的规律,按照《论语》所教的去修正自己,如果我们不能更多的去学习文化,没有更多的知识作为支撑,我们的生活可能是浑浑噩噩。《论语》告诉我们质胜文则野,我们如果只有本质上的东西,没有文化做支撑就是野,我们不光有自己性格上的特质,还有文化底蕴作为支撑,这时候相得益彰,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君子之风,所以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就是经常的意思,现在我们大多数人是不知道怎么去学习的,还有一部分是只学不习的,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和文化,习是温习,实践,应用,体悟,证悟,如果我们只是学习,但是没有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并没有自己实践和求证真理,这个时候就是学而不习,无法生成变成自己的智慧,习也是求证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并且在生活中去求证,去应用,去实践。这个时候说不亦说乎,我们心中才会生出喜悦。有时候我们学了很多东西,可是变得很痛苦很迷茫,原因是我们没有去求证,学而不习就是这样的。
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别人,没有任何目的,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内在,所以我们是坦然的,就是快乐的。当我们内在有修养,外在有德行,有智慧和知识,事业,家庭,生活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15A正蒙导师:
樊博艺
2024.4.7
学习心得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朴素的语言中无不透露着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好似一个媒介,我们既可以通过它了解到孔子的生平事迹、为人处世,又可以学会审视自我、收获人生哲理。
品读《论语》,懂得学习上求真的重要性。刚开始接触《论语》,印象最深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习上要求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你的言行都有可能被别人知晓,小到考试作弊,被取消考试资格;大到学术造假,论文抄袭,成为伴随一生的污点。近几年也曾出现“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而被取消教授职位,并解除杰出教师聘用合同的事件。本该受人尊敬的他最后却得了这样一个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品读《论语》,明白人要行中庸之道。《论语·述尔》有言,“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不宣”,就是要求我们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们处理事情要保持一种中正平和的态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处在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内调节好分寸,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我觉得这种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更是一种补益,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烦躁似乎成了一种常态,人们也很难将情绪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里。对于刚上大学的我们来说,就如同步入了一个小型社会,那么如何处理好各种事情,如何拿捏好其中的一个度,中庸之道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品读《论语》,我对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被理解,而孔子却说:“不欲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毕竟,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为了让别人理解你而苛刻对待或强迫他人更是不可取的。面对种种的不理解,我们只需要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品读《论语》,让我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社会的理性道德。《论语》似一面镜子,让我得以透过它观察到先贤的处事原则,从而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己一步步地在成长过程中变得更好。
第五周《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15A正蒙导师:刘艳芳
学习《论语》已经三周了,归纳起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为政、为人、为学。为政离我们比较遥远,其中的为人、为学道理,对我们今人来说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为人方面,用了一个“恕”字,就是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希望别人加诸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言行,也不该再强加给别人;“三思而后行”提醒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能武断,不能随心所欲,这样可以避免错误的结果。
为学方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怨,诲人不倦”。我们学习了《论语》中为人的道理,应该“时习之”,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书本上,要不懂就问,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能不懂装懂,还要结合工作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才可以真正领会其中的道理,做到知行合一。作为老师,我们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学生,我们需要“博学于文”,方能“约之以礼”,从而做到“诲人不倦”,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做事先做人,做人以孝悌、仁德、忠信、仁爱为准则,方能成事。可以说,书中阐述的为人处世之道,对于每一个想要求得思想升华的人而言,提供了标准。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宋兰
初读《论语》,我犹如面对一位巨人,尽管只是片言只语,但字字珠玑,它的博大精深、言简意赅,让人受益匪浅。它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其中讲了很多关于孝敬、仁义、礼记、伦理等方面内容。在这里,我简单谈谈心得。
孔子将毕业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学习的太多,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世观,教育教学观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老师的言行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1、读《论语》,我们要学习“学而不厌”
作为一名老师,应当作为一个好学的人,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走到哪学到哪,并且“不耻下问”,所以我们也不能落后,要活到老学到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向前人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
2、读《论语》,我们要学习“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教师,要爱护学生,应有一颗宽容公正的爱心,理解尊重学生。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他的“有教无类”,也令人感动。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应成为我的立身之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成为我们的为师之道。
3、读《论语》,我们要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作为一名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应少疾言厉语,尽量宽容,应用和缓的、因循利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给学生留下自省的空间和主动改过的机会,为师生增多一份默契,也赢得学生的感激之心和尊重之情。
4、读《论语》,我们要谨言慎行
作为一名教师,要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凡事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务实肯干而不夸夸其谈。和学生接触过程中,更应该谨言慎行,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5、读《论语》,我们要学会思考,努力创新
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惘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而不学习,进步就会终止。“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是每位教师应该追求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免遭淘汰。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精读细研,一定会受益无穷。
《论语》的学习心得感悟
作为导师应当具有仁爱之心,对学生具备足够的耐心,采取润雨细无声方式对学生循循善诱,作为老师应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她们认真学习广博的知识,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学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
孔子深谙“为人师表”的重要性,曾经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认为如果教师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如果他本身不正当,纵使三令五申,也难以执行。这符合人们说的“言传身教”之说。
想要让学生好学、乐学,成为优秀的学习者,教师首先应该是个优秀的学习者。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就是一个好学的人,曾经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认为一定范围内,一定有像他一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只是赶不上他喜欢学习罢了,他的好学程度可见一斑。而且,他不仅向书本学习,也会向身边的人广泛求教,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要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为孔子所取法的人,孔子会选择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然而,即使是这样广泛的学习,孔子仍然觉得自己学习的时间不够多,到了晚年还在期待到50岁的时候可以学习《易经》,这样便可以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了(“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想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反思、判断的能力,教师首先应该是能经常反思、有明确判断标准的人。孔子曾自我评价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认为自己最担忧的是四件事:品德不能培养,学问不能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他平时也经常提醒自己要杜绝四种情况: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随时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但一旦选定理想,便会朝着自己的理想之路坚定地走下去。
15A正蒙导师:王雪恒
2024年4月7日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许茹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一部门或一地方的长官。”
【启示】孔子认为冉雍这位学生资质非同一般,已经具备为官的条件,可以让他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任”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仲弓问到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道:“他简单得好。”
仲弓道:“若存心严肃认真,而以简单行之,抓大体,不烦琐,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若存心简单,又以简单行之,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道:“你这番话正确。”
【启示】孔子说冉雍可以去做官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冉雍已经懂得了当好长官最基本的一条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居敬而行简。做事情简单不是目的,而是因为心中想到百姓的安宁而简单。只有政策决策时做到了简,这个决策的执行在行政系统中才能快速,而且行政命令不会走样。后面又拿子桑伯子对比。子桑伯子这个人内心向往简单,做事情也简单,但是居简而行简就太简单了。为简单而简单最后就会背离最初的目的。虽然你不忘初心,但是你已经远离了初心。在本章中,冉雍请孔子对桑伯子作些点评,孔子说桑伯子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简”,意在赞美其政令简明而不扰民,为人豁达而不拘小节。孔子对于桑伯子的评价只涉及到了为政方面,而冉雍的发问则是将为人处世的态度牵涉进去,孔子对此还是比较赞许的。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答道:“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过好学的人了。
【启示】孔子在本章中深深赞许了颜回的好学。颜回的好学不仅仅指他爱好学习,而且还包括他不迁怒、不贰过的心性修养。自己有了过失而不反省修正,反而怨恨别人,就是迁怒,是人所共有的逃避心理。对自己同样的过错照旧再犯而不思改正,或者对他人犯过的过失不加借鉴,自己也犯,是为贰过,这同样是人所常犯的。但颜回却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可见他的德行、涵养极深。而他有此涵养,是由于他的好学。所以孔子在他英年早逝后悲恸至极。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公西华被派到齐国去作使者,冉有替他母亲向孔子请求小米。孔子道:“给他六斗四升。”
冉有请求增加。孔子道:“再给他二斗四升。”
冉有却给了他八十石。
孔子道:“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里送炭,不去锦上添花。”
【启示】孔子以“仁爱”为出发点,提出了“君子周急不继富”的观点。在他看来,最需要帮助的人是那些穷人,而不是那些富人。当你接济穷人的时候,就好比是“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之间,能真正起到作用。如若你去接济富人,充其量只是锦上添花,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有些“锦上添花”的事,完全是趋炎附势,还不如雪中送炭,给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带去一些实际帮助的好。所以,孔子认为雪中送炭还是君子应当具备的美德。
《论语》学习研讨心得
——古典智慧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身为正蒙导师,我深知《论语》对于塑造自我品格、培养道德情操的重要性。近日,我与其他老师共同学习了《论语》的第五章与第六章,这两章内容深入浅出,不仅包含了许多关于做人、为学的道理,更与我们日常的教育生活紧密相连。
在第五章的学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恭、宽、信、敏、惠”这五个字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我们讨论到,这五个字不仅仅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更是我们教育工作中应当秉持的态度。例如,“恭”字提醒我们要对学生保持尊重与恭敬,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宽”则教导我们在面对学生的错误与不足时,应当给予理解与包容,而不是一味指责。通过这样的解读,我们不仅对这些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准则。
第六章的学习则更加注重于个人修养与品德的提升。我们讨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观点,我们认识到,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应当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注重培养仁爱之心,并在艺术与文化中陶冶性情。这样的学习不仅让我们对第六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在与其他老师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深感自身的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我意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与情操。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与学习,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导师与榜样。
此外,我也认识到,《论语》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与反思。因此,我们将所学到的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实践来加深对《论语》的理解与认识。
总之,这次对《论语》第五章与第六章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不仅加深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也让我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与学生们一起探索、学习、成长。
15A正蒙导师:朱钰彤
2024年4月3日
“里仁为美”的应用和意义
(正蒙三院第二组 付珍)
“里仁为美”这一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更是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首先,“里仁为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这种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而相互之间的支持和帮助则是克服困难的重要力量。当我们以仁心对待他人,积极伸出援手时,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也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谊,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里仁为美”这一理念还能够引导人们注重内在的美德修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和外在形象,而忽略了内在的品质和修养。然而,“里仁为美”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在于内心的善良和仁爱,只有当我们注重内在的美德修养时,才能够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最后,“里仁为美”这一理念还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仁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践行“里仁为美”的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让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
综上所述,“里仁为美”这一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互助,引导人们注重内在的美德修养,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践行“里仁为美”的理念,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里仁篇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二组 郝亚芬
《论语 里仁篇》共26章,阐述了孔子关于仁爱、道德和人格修养的观点。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体现,对后世影响深远。
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思想的深邃与实用。我尝试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他们的需求,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同时,我也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仁者爱人”提醒我们在管理工作中,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营造和谐融洽的团队氛围。
后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里的古典智慧,将这些思想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共同探索古典智慧在新时代的新内涵,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经典研读《论语》学习心得 第五周
正蒙三院第二组 李帆博
本周,学习小组开始学习《论语》经典,根据学习小组组长结合实际按章节划分,本次经典领读人为连昕老师,领读篇章为“里仁篇”。连昕老师在领读之前认真剖析本篇,把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讨论的是“仁德”“仁德与人生价值”“践行仁德”,这种化繁为简的学习方法值得学习,也是本组学习成员真学实干的具体表现之一。我们全组人员朗读文本以及释义,根据自己朗读段落可以追加看法。其开局则是类似于孟母三迁故事的关于居住地选择的问题,孔子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篇总共26章,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我们日常比较熟悉的经典断论。
再次阅读经典,那些短小精悍的名句仍然深入人心,年华流动,句还是那个句,但意味无穷也。重温经典,再塑三观。第一:“朝闻道,夕死可矣”,意为如果早上听闻了道,那么晚上逝去都是可以?语录非常简单地表明了孔子等先贤对于道的志高崇尚,道的价值甚至可以与生死相关。跨越2000多年,时至今日,我们再去阅读本句,仍然震撼呢,作为普通人,我们心中的道又是什么呢?我浅浅先理解为我们在这个社会扮演好每个角色中的担当与责任,如果我们能坚守住为人子、为学、为事、为人父等责任。如果我们都尽职尽责,即使那一天我们要逝去了,那也是无悔呢。第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从字面理解就是不要担心你的现在所处的位置,而应该担心你拥有的能力。古人在千年之前就在探讨能力与职位的关系,其相关的话语还有“德不配位,厚德载物”,所以在我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能力的提高,这是立人之本,固岗之根,反之那些在岗位上做着不匹配岗位的事,则应该是被鄙夷的。第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本句是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和学生分享的话语,个人认为尤其在青年一代成长过程中非常受用,有时候我们常常深陷自身的得与失,成与败。这个时候我们不妨看看周围的人,尤其和我们有相似生活背景、成长经历、学业背景的他,如果去做事做人的。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到,时刻警醒、时刻勉励。
《里仁》共26篇,内容主要涉及义与利,个人道德修养,孝敬父母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其中,感悟较深的内容如下:
1.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式的人了。”这是一个识人的非常新颖的角度。我们常常说要多去观察、发现别人的优点,从别人做的好的事情中可以辨别他人的特点。但孔子说,要从别人犯的错误中识别人的特征。因此,我们应该用立体式思维识人,既看优点,也看错误,综合、辩证、反复琢磨,才能准确识人。
2.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就好。”这一句让我想起曾国藩先生的名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意思是人生不要只想着收获而忘记耕耘,只要好好努力,做好当下的事情,将来一定会有足够的回报。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专注当下,专注自己的工作和学生,把小事做好,日积月累,便能把大事做好,大家自然会看见你的价值。
经典研读心得5
在学习过程中,我被孔子对于“仁”的阐述所打动。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让我意识到,作为辅导员,我们不仅仅是学生的指导者和教育者,更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伙伴。我们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德”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仁德是为人之本,只有具备了仁德,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在与学生们的日常交流中,我也深感这一点的重要性。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学习压力大,或者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而变得焦虑和迷茫。此时,我会尽我所能去关心他们,听他们诉说心事,给予他们建议和鼓励。我相信,这种关怀与帮助,不仅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更能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善意。
《里仁篇》也提到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这让我意识到,作为辅导员,我应该始终坚守道义,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日常工作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我相信,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受益终身,也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道德、有才华的人才。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也更加坚定了为学生们服务的决心。我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仁”的真谛。让他们在大学的生活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成长为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论语》第四篇、第五篇学习心得
在深入研读《论语》的过程中,第四篇和第五篇给予了我深刻的启示和思考。这两篇内容涵盖了众多关于道德、修养、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论述,不仅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一、道德与修养
第四篇中,孔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其为人处世的基础。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黄金法则的深远意义。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修炼和提升。此外,孔子还提到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让我明白了追求道义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利益。
二、政治与仁爱
在第五篇中,孔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政治理念。他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政治的核心应该是道德教化,而非仅仅依靠强制力。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此外,孔子还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教育与实践
在学习这两篇内容的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和实践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同时,他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这一观点对于现代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学习《论语》的第四篇和第五篇,我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为人处世有了更多的反思。我意识到,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道德和修养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品质。同时,我也明白了政治和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的其他篇章,努力将孔子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
总之,《论语》第四篇和第五篇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第四组:樊朝阳
《论语》第四、五章主要讨论了仁、义、礼、智等道德伦理问题,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这两章内容深刻,启发人心,让人感悟颇深。
第四章中,孔子强调了仁的重要性,认为仁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仁之于己,不忍人之不仁;仁之于人,不忍己之不仁。表达了仁者宽容、仁爱的品质,提醒人们要以仁心待人,宽恕别人的过错,体恤他人的困难。同时,孔子还强调了礼的作用,认为礼节之中蕴含着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己也,无谓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要以无私无我之心行事,以义为准则,不为私利所诱惑,不为名利所困扰,始终坚守道德底线。
第五章中,孔子谈到了智的重要性。“智者不惑。”这句话告诉我们,智者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短视所困扰,能够超脱俗世,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还提到了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强调了君子的道德责任,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义为本,以礼义为纲,以智慧为辅,来治理国家,平安天下。
《论语》第四、五章的内容深刻、启发人心,让人们在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道路上获得启示,引导人们追求道德高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这两章内容不仅是孔子的思想精华,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品味、传承发扬。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 李保平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的职责不仅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引导学生成长、解答他们人生困惑的引路人。2024年4月3日13:00,正蒙导师四组全体成员在16号楼三楼活动室深入学习了《论语》第四篇、第五篇内容,每一次的学习都成为了一次心灵的旅程,这次学习让我对辅导员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过程中,我被孔子的智慧所折服。第四篇中提到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段话深深触动了我。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的工作常常需要牺牲个人的舒适和安逸,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学生、解决问题。而孔子所提倡的这种不图安逸、勤奋谨慎的态度,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例如,如何将孔子的思想与现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其既有深度又能引起共鸣?我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逐渐找到了答案。我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体验,去理解孔子的智慧,让他们意识到这些古老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未来,我计划将孔子的思想更多地融入到我的工作中,不仅是在课堂上,更是在与学生们的日常交流中。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这次学习《论语》的经历,让我对辅导员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将继续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和进步。同时,我也期待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不断学习和提高,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辅导员。
2024年4月3日
《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第四组 王鹏鹏
《论语》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记录,主要涉及礼仪、人格修养、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教导和讨论。在学习这两章时,我得到以下感悟:
尊重传统礼仪:这两章中强调了对传统礼仪的尊重和遵循。孔子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石,遵循礼仪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注重个人修养:孔子弟子们在讨论中提及了许多与个人修养相关的话题,如忠恕、诚信、孝道等。他们认为,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探索政治理念:除了个人修养,这两章也涉及到了政治治理的话题。孔子及其弟子们讨论了君臣关系、父子关系以及国家治理等问题,探讨了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他们强调了君臣、父子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责任关系,以及政治治理中的公平正义原则,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学习与实践并重:《论语》中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孔子及其弟子们认为,知识的学习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产生价值,并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他们强调了通过实践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从而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论语》第四五篇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四组 夏金
读完《论语》的第四五篇,我深深被孔子的智慧和其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所打动。这两篇中,孔子主要讲述了仁的重要性以及仁与人的关系,让我对仁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孔子在第四篇中强调,“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仁的重要性。在孔子的观念中,仁是一种内在的美,是一种道德的品质。只有具备了仁的品质,才能真正地理解世界,才能真正地获得智慧。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追求的品质。
接下来,孔子又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句话让我更加明白了仁的意义。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的品质,那么他在困苦中无法持久,在快乐中也无法满足。而真正的仁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仁爱。
在第五篇中,孔子进一步阐述了仁与人的关系。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句话让我明白,只有真正的仁者,才能正确地评价人和事,才能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而一个没有仁心的人,往往会对人和事做出错误的评价。
此外,孔子还提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追求富贵和避免贫贱是人之常情,但关键在于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去追求和避免。如果我们不遵循道义,即使得到了富贵,也不能心安理得;同样,如果我们因为贫贱而放弃道义,那么我们也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最后,孔子强调:“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句话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君子,仁是必不可少的品质。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君子都应该坚守仁的原则,不违背仁的道路。只有这样,君子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总的来说,《论语》的第四五篇让我对仁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仁不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追求的品质。通过学习和实践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评价人和事,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学习和实践仁,努力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学习《论语》第四、第五篇有感
正蒙三院第四组:杨帆
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儒家经典《论语》无疑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涵盖了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近日,我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里仁篇》和《公治长篇》,深受启发,颇有感悟。
《里仁篇》主要讲述了仁德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仁是为人之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石。他强调,仁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更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以仁为准则,对待他人要宽容、和善,对待自己要严格、自省。通过学习《里仁篇》,我深刻体会到,仁德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而《公治长篇》则侧重于对人才的评价和培养。孔子认为,人才是国家的根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提倡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才能,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他也强调人才的自我修养和不断进步。这启示我,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发掘他们的潜能,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学习《论语》中的《里仁篇》和《公治长篇》,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仁德作为人生的追求和行为的准则,将自我修养和不断进步作为成长的动力和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将所学所悟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行动。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我们一定能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学生教育中的仁爱
——学习《论语》心得
正蒙三院第四组 高新峰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学生管理教育中,“仁”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学生的仁爱教育作用非常广泛。通过对学生进行仁爱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仁爱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互动,提高教育效果;通过“仁”的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为达到教育效果,我们要在学生教育中实践“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华;公正对待学生,在评价学生时应该公正、客观,不偏袒任何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公平的教育环境;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活动、校园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学生教育中实践“仁”的理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和谐、平等的教育环境。也希望学生能够在“仁”的熏陶下,成为有道德、有品格、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年。
学习论语感悟
《论语》中的里仁篇是孔子对于仁德的探讨和阐述,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在仁篇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仁的理念和观点,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以下是针对仁篇的学习感悟:
1. 仁的内涵和价值: 仁是儒家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代表着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善意。通过学习《论语》里仁篇,我深刻体会到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努力培养和践行仁德,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2. 仁与道德修养: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修养仁德不仅要求我们关注自己的行为,更要求我们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只有通过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道德提升和修养。因此,仁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
3. 仁与治理之道: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君子的仁德和治理之道。他认为,一个政治领袖应该具备仁德的品质,关心民众的疾苦,以人为本,以仁德来治理国家。这种治国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领导者应该注重民生、以民为本,不断提升自身的仁德修养,才能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仁与人际关系: 仁德不仅体现在治国理政上,也体现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真诚、善良和关爱,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5. 仁与修身养性: 仁德的实践需要从自身做起,要求我们不断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就必须注重内在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通过学习《论语》里仁篇,我深刻领悟到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秉持仁德之心,努力实践仁爱之道,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正蒙导师:郭占斌
《论语》第五次心得
正蒙三院第四组:黄亚楠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一一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他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学《论语》第四、五篇心得体会
《论语》第四、五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一些言行和教诲,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对于实验室管理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在实验室管理中,首先要注重修身。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意味着管理者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只有自身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才能够有效地管理团队和实验室。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榜样,引领团队成员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其次,要注重齐家。在实验室管理中,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至关重要。管理者要关心团队成员的生活和工作,建立和谐的团队氛围,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团队的凝聚力。只有家庭和谐,团队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再次,要注重治国。在实验室管理中,管理者要有远见和智慧,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章,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和发展。管理者要善于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团队的潜力,实现实验室的长远发展目标。
最后,要注重平天下。在实验室管理中,管理者要关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和合作,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管理者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视野,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为实验室的发展和行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总之,《论语》第四、五篇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于实验室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管理者要注重自身修养和素质,关心团队成员的生活和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关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努力实现实验室的长远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管理实验室,推动团队的发展,实现实验室的长足进步。
《论语》第四、五章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第四组:乔前程
作为正蒙导师,我常常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和教育,而《论语》所阐述的观念对我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作为正蒙导师,要立威信,要起到表率作用,践行明道修身利他共荣的校训。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
正蒙导师,蒙以养正,一身正气,要做到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正蒙导师要做到敬业又乐群,奉献更感恩。
儒家智慧在口腔医学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正蒙三院第四组:商同发
作为一名口腔医学技术系的大学老师,我始终致力于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不断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融入教学实践。最近,我们组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里仁篇》和《公冶长篇》,其中的儒家思想为我的教学带来了诸多启示。
《里仁篇》强调“仁者爱人”,这启发我在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需求。口腔医学技术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因此,我在课堂上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我也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温暖。
《公冶长篇》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则提醒我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学无止境的道理。因此,我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将儒家思想融入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也逐渐体会到了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价值。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这与教育的本质是相通的。通过在教学中贯彻儒家思想,我不仅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此外,儒家思想还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始终遵循“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原则,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意见,努力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还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友谊。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积极影响。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儒家思想与口腔医学技术教学的结合点,努力成为一名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人文情怀的优秀教师和学者。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四组-李俊伟
4月3日中午12时30分,正蒙三院第四组在组长夏金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论语》的第四篇《里仁篇》和第五章《公冶长篇》。《里仁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仁”,也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义与利的关系、孝敬父母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个重要的方面、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很大影响。比如里仁的第一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情,又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公冶长篇》为孔子为当时的君主建议的治国方略,即“仁政”。在本章中孔子所论的“仁政”:一、“敬事而信”,即统治者做事时要谨慎专一从而值得信任;二、“节用而爱人”,即统治者需节俭控制支出费用而体恤人民;三、“使民以时”,统治者要按照时节安排农民的生产。如今的政治体制中虽然再也没有像古时君主有集中的对民众的统治权利,但是如果从政者能够怀有这些“仁政”的想法,对己严敬,爱惜民众,那么民众对于现在的政治的体制会不会更有信心呢?作为普通人我们不可能有机会从政者的角度上去实施“仁政”,但是如果我们中有人未来从事管理或者走向更高层次的岗位上以后,也需要变得有“仁”。
我认为儒家之所以讲究仁,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已经悟到了人的本性,也悟到了事情的根本。秦朝之所以从一个强大的帝国很快崩溃,就是因为他没有听取儒家所讲究的“仁义”,而过分迷信法家。认为秦朝属于水性,水又属于阴性,只有用刑法来治理国家才行。结果,秦朝貌似不可一世的“暴政”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就灭亡了,这就是否定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必然结果。大家以后千万不能再做出像秦朝那样的事情,要相信仁义可以做成任何事情,包括中国古典的很多著作中都论述了“仁义礼智信”,希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用心学习并践行。
正蒙导师周记五
——正蒙三院任方
学习《论语》中的仁德思想,给我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感悟和思考。其中,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这句话是孔子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告诉我们不要去做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不要对别人进行伤害。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应该随意伤害他人,也不应该去干涉他人的自由和权利。
此外,孔子的“仁德”思想也强调了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宽容他人等美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注重这些美德的培养和践行。例如,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尊重同事的意见和想法,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宽容他们的错误和不足。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利,关心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宽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仁德思想,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以仁德之心去对待他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宽容他人,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提高,培养自己的品德和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
总之,《论语》中的仁德思想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践行的伦理道德准则。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提高,注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仁德之心去对待他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一组+高歌
一、谈学之“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不断的练习或温习,不也是很快了吗?“学而时习之”,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人的思想不仅需要接受新知,也许需温习旧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好学,体现在不断求新,同时不忘旧识,促进思考力提升,从此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使生命充满着活泼泼的生机,能不乐在其中吗?凡是把学习求知,作为生活生活常态的人,自得其乐,生命自有特别的况味。
二、朋友的重要性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父子兄弟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自然很重要,大家朝夕相处,居住在相同的空间,因为相处过于密切,很难无他不谈。朋友,是外人,远人,有一定的空间距离感,是人在亲密关系之外的他人,也是人际关系的必需。若是“友直,友谅,友多闻”,那更是人间至美事。大家相聚,分享见闻,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自是乐事。况且“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的。”
三、知己难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际交往中,贵在知人,美在人知己。但知人知己均不容易求得,可以说“人不知”才是常态。他人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甚至于误解自己的言行,实在难免。不少人因此抱屈遗恨,自怨自艾,愠怒生气,郁郁寡欢,闷闷不乐。若能修养到“人不知而不愠”,即人能化解向人剖白、力求人知的执着,也算是修养到君子之德了吧?“人不知”,能化解,能放下,淡然一笑,坦然自若,确实不容易。有多少人感叹“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放下执着,修好自己这块料,至于人知不自己,不奢求,这也是君子之德啊。作为君子,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该有更高的追求。
《论语》中的“礼”
——正蒙三院第一组胡娇第5周周记
《论语》内容包含方方面面,例如我们常说的孝敬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仁爱之道等等。近期的学习中,我对《论语》中的“礼”之道感受颇深。
在第三篇章“八佾”中,收录了孔子对于当代“礼数”的看法以及评论,无不表达出孔子对于当时礼节的重视。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什么意思呢?佾,指行列的意思。八佾就是八横八纵六十四人,是指周朝时期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的八佾规格的乐舞。《周礼》规定,乐舞周天子是八佾的规格,接下来是诸侯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古代礼节森严,违制使用都是僭越的行为。那这里季文子明知却故犯,孔子做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态度。这句话有人解释为“这样都可以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忍的呢?”亦有人解释为“都忍心做出这样的事,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做出来的呢?”其实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第二种解释中更多的表明了孔子的愤怒与悲痛,以及对于违背礼制这种做法的指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禘祭大典,从献酒仪式以后,我就不想再往下看了。为什么孔子从献酒仪式以后就不想看了?这里的禘祭大典,在古代只有帝王和天子才有资格对祖先进行的一种盛大祭祀,它分为请神、献酒、降神等环节。此句虽未说明是何人举行的禘祭大典,却可以肯定不是天子,是有人违背礼制,僭用禘礼,所以孔子是不想看的。这对于孔子来说是一种不合规、不合礼的行为,跟上文所说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有一样的感情在里面。
以上事件的发生,追根究底在于时代的变迁。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过程的必然表现,也是历朝更新换代的必经之路。季文子用“八佾舞于庭”,非天子之人行禘祭之礼,都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行为,在于孔子看来都是愤慨以及不可容忍的。
2024年4月5日
《论语》中仁道的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滑洁
我始终相信,学习是一种力量,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更能够塑造我们的品格和修养。在深入学习《论语》中的仁道思想后,我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这篇学习心得,将是我对仁道修养的感悟和思考的记录。
一、明确学习目标
在开始学习《论语》的仁道思想之前,我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理解仁道的内涵,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并努力将其融入自己的工作生活实践中。我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成为一个更加仁爱、宽容和有责任感的人。
二、对仁道的看法
仁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在我看来,仁道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仁道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一般,用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同。同时,仁道也鼓励我们不断追求自我完善,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社会的楷模。
三、思考与判断
在学习仁道的过程中,我深入思考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这一思想。我认为,尽管时代变迁,但仁道的基本原则仍然适用。例如,在工作中,我努力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尊重同事的意见,积极沟通协作;在生活中,我关注身边的人,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用实际行动传播爱和温暖。
四、具体例子支持观点
为了更好地践行仁道,我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一次帮助孤寡老人的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仁道的力量。一位老人因为身体不便无法外出购物,我主动帮助他购买生活用品,并陪伴他聊天解闷。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老人的感激和信任,更体会到了关爱他人带来的内心满足和幸福感。这个经历让我更加坚信,仁道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每个人内心的渴望。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仁道思想,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我意识到,仁道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更高尚的人生境界。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仁道,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仁爱、宽容和有责任感的人。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和大学生,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学习《论语》的仁道思想,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精神之旅。它让我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用爱心和善意去对待他人和社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感悟和信念,继续前行在仁道的道路上,让爱和智慧照亮我的人生之路。2024年4月3日
读《论语》中“克己复礼”有感
正蒙三院第一组李阳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本周我们组学习内容中“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一环,它为我在高校教育岗位上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谈谈对这一思想的具体理解和体会。
“克己”对我而言,首先意味着在学术研究中保持严谨和自律。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我时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比如追求快速发表文章而忽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克己”的思想提醒我,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必须坚守学术的底线和原则,不被名利所左右,静下心来深入研究,确保每一篇学术论文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此外,“克己”还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关爱中。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的灵魂。因此,我时常告诫自己要克制对学生的过度溺爱或放任,既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探索和成长,又要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引导。我努力在严格要求与关爱之间找到平衡,帮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乐观、健康成长。同时,我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力求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而“复礼”则更多地体现在我与学生和同事的日常交往的点滴细节中。我始终保持着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无论是面对学生还是同事,我都尽量做到和颜悦色、平等交流。在课堂上,我严格遵守教学规范,认真备课、授课,确保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在学术研讨中,我也积极遵循学术规范和团队合作原则,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贡献,共同推动学术进步和学科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例如,在“克己”方面,有时我会因为工作繁忙或压力过大而忽略了对自我成长的追求;在“复礼”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和矛盾,此时,“复礼”的思想提醒我要以礼待人、以理服人,通过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过激的方式。然而,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克己复礼”的重要性。它提醒我要时刻保持清醒和自律,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以更好地履行教育者的职责和使命。
通过实践“克己复礼”这一思想,我深刻体会到了自我约束和遵循规范的重要性。它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也让我在与学生和同事的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同时,我也意识到,“克己复礼”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和不断完善的原则。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以“克己复礼”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期待能够在与同行和学生的交流中,不断汲取新的思想和理念,丰富自己的教育内涵和人生体验。
2024年4月7日
心得体会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触动,它简洁而深刻地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黄金法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直译为“自己不希望承受的事,也不要对别人做”。它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意愿。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之间的交往,也适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处的基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纷争。而如果我们能够时刻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那么在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谨慎和理智,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伤害到他人。
此外,这句话还提醒我们要有同理心,要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当我们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时,就能更加宽容地对待他人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我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利益和需求,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认识到,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我会将这句话铭记在心,时刻提醒自己要以善良、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医学院正蒙三院刘雯露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路程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进行教学思考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辅导员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融入团队,获得更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其次,在教导学生时更应注重“谨言、慎行”。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镇密的思考,一个鼓励的眼、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积极性。
为此,我将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相信它能让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读论语有感
正蒙三院第一组马丽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作,其中《里仁篇》集中探讨了仁德的内涵与实践。通过深入学习《里仁篇》,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人格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里仁篇》强调仁德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仁是做人之根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以仁心待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其次,《里仁篇》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在修养。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告诉我们,内在的仁德比外在的物质财富更为重要。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追求内在的美德。通过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起高尚的品德,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此外,《里仁篇》还教导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对各种诱惑和选择时,我们应该坚守仁德的原则,不被名利所迷惑。我们应该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摒弃虚伪、邪恶和丑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策。
通过学习《里仁篇》,我深刻体会到仁德的力量和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我会努力践行仁德的原则,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注重内在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践行仁德,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总之,《论语·里仁篇》让我深刻认识到仁德的重要性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会将其中蕴含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4月7日
《大学》《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第一组任红莉
最近在学习《大学》《论语》的过程中,就联想到我们学习《阳明心学》的情景。他们之间的学习都是融会贯通的,“明明德”“慎独”,不就是“致良知,执行合一”吗?重要的是这些,不能光说在嘴上,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自本次重新拿起书本,学习关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以来,我觉得最大的改变就是遇到什么事情,不再抱怨,而是积极面对,不让负面情绪影响生活和工作;学会包容与宽容他人;遇到问题,不推卸责任,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担当;与人为善,坦诚相待;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满腔热情对待工作和生活,不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本职工作要做好,其他部门需要协助的工作更要做好,努力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
它也教会了我经常自我反思与参悟,时时省察克治、慎独自律,时时知行合一。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苏苗
《论语》一书,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句话说的好:“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对中国的影响之深,以前只是读了很少一部分的论语,从未更多地阅读过后面的内容,本周的学习让我之前的学习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生活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主要靠自己,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对生活的态度影响着我们内心的快乐程度。生活永远是没有错的,有错的是人的心态,无论生活将机遇赐予谁,都有赐予的理由,我们不能一味的羡慕和妒忌,更不能奚落和哂笑,我们应该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抱着淡然的心态,在得失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其实所谓的好日子并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只有有了一颗平常心,要正确的对待财富、职位,在人生中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论语》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干好本职工作;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一心一意为学生服务。做任何工作都不抱怨、不指责,默默工作、默默奉献,相信自己的人生就是完美的,因为自己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事情,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
2024年4月7日
《论语》雍也篇学习感想
----正蒙三院 王萌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雍也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篇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探讨了众多关于德行、学问、礼仪等方面的话题,为我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的宝贵参考。
首先,孔子在雍也篇中强调了谦逊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应该具备谦逊的品质。这与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所追求的自我表现、自我吹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孔子指出,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看不起别人,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自我陶醉的境地,难以取得真正的进步。因此,孔子提倡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曾经因为一时的成就而沾沾自喜,自视甚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这种态度对我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我开始尝试保持谦逊,虚心向他人请教,结果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谦逊的重要性。
其次,雍也篇还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有德行的人,首先要有学问。他称赞颜回是一个好学的人,不迁怒、不贰过,具有高尚的品德。同时,他也批评了那些不重视学问的人,认为他们难以成为真正的君子。这让我意识到,学问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工具,更是我们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只关注物质利益,忽视了学问的重要性。他们可能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但却缺乏内在的品质和修养。这样的人很难被称为真正的君子。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重视学问,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努力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最后,雍也篇还提到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规范。例如,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周急不继富,即在别人困难时给予帮助,而不是在别人富有时去巴结。同时,他也提倡我们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等。这些品质和行为规范不仅是我们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的基础。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雍也篇,我深刻体会到了谦逊、学问和德行的重要性。这些品质和行为规范不仅是我们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的基础。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这些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和修养,努力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三院张东润
本周学习走进国学中“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生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也要尊重长上,说话要谨慎,言行要一致,要广泛关心爱护众人,要多与有仁德的人接近。这是孔子对学生在外的行为规范要求。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论语》诵读心得
--正蒙三院张敏娜
初涉《论语》,我抱着对古代智慧的好奇与敬畏。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感受到这部经典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人生智慧。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关系。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心血,它们穿越时空,与我们产生共鸣,引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寻生活的真谛。
学习过程中,我深感《论语》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还引导我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虽然简单却极富哲理。它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以己度人,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又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学习《论语》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反复研读、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同时,我们还需要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论语》所蕴含的智慧与价值。如何实践《论语》中的智慧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孔子教导我们的一种黄金法则。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这包括言语上的尊重、行为上的体贴以及情感上的理解。每当我们与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都可以回顾这句话,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处理。
其次,《论语》也教导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它告诉我们,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我们可以学习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精神,即使知道前路艰难,也要勇往直前。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不怨天,不尤人”这句话中汲取力量,在面对困境时,不抱怨、不责怪,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作为学习的座右铭,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修养。
在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将《论语》中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例如,在教育中,我们可以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总之,实践《论语》中的智慧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正、不断前进。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论语》所蕴含的智慧与价值,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力量,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4年4月6日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 张薇
在《论语》中,关于“仁德”的感悟颇为丰富和深刻。“仁德”被视为一种内在的高尚修养,它是做人的根本和基石。孔子强调,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那么他很难真正理解和推行礼制,也难以运用礼乐来陶冶情操。这种仁德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品质。
“仁德”也是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方针大略。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地关爱他人,以善良和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这种仁德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行为上,也体现在社会的治理中。一个仁德的君主,会关心人民的疾苦,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
《论语》还强调,仁德的人应该安于仁德的法则,顺应自然而不违背仁德。这种安仁、利仁的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观察一个人的过错,也可以了解他的仁德程度。因为仁德的人,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犯错;而缺乏仁德的人,则往往容易做出不仁不义的事情。
《论语》中的“仁德”理念,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以仁爱、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的同时,不忘内心的仁德修养和对他人的关爱。
2024年4月24日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三院张艳
《论语》开篇即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虽然简洁,但蕴含了深刻的学习哲理。以下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首先,“学而时习之”强调了学习与复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只有不断学习并时常复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复习则是巩固所学知识,防止遗忘,使知识更加牢固地印在脑海中。
其次,“不亦说乎”表达了学习的愉悦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可以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当我们逐渐掌握新知识,解决问题时,内心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这种愉悦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此外,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学习的持续性。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们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像我们学校的为师修己歌、为生律己歌,就是在不断地学习中践行到实际行动中,“见面问声好,弯腰捡纸巾”并不是一句口号,实实在在落实到行动当中,做到了知行合一。
最后,我认为这句话还传达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习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它让我们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同时,学习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坚定。
综上所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要如何学习,更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它激励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追求更高远的人生目标。
《论语》学习感悟
—正蒙三院第一组朱道媛
作为大学老师,在初学《论语》后的三周内,我的感悟可能会经历从表层理解到逐渐深入的过程。以下是可能的一些感悟:
对经典文本的新认识:《论语》作为一部经典文献,刚开始学习时可能会感到距离现代生活较远。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渐发现其中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紧密相关,对于个人修养、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伦理等方面都有指导意义。
反思教学方法: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让我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来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每个学生的最大发展。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联系:在短短三周的学习中,我可能开始更深刻地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四者在孔子思想中是相互关联的,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一切的基础。
仁爱思想的实践:《论语》中“仁”的概念是核心,它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德性,更是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上。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实践仁爱思想,成为我努力的方向。
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学习和思考应该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让我认识到,作为老师,我需要不断学习新知,并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研究。
对话与交流的价值:《论语》中的许多智慧是在师生或弟子之间的对话中展现的。这提醒我,与学生的对话和互动同样重要,通过交流可以激发思想的火花,促进知识的深化。
道德与教育的结合:孔子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道德。这让我更加意识到作为大学老师,在专业知识教学之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是重要的教育任务。
终身学习的理念:《论语》鼓励持续不断的学习,这与现代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作为教育者,我应当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
文化传承的意识: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更加认识到作为中华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是每一位华人的责任。
综上所述,《论语》的学习不仅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这些感悟还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3
正蒙三院四组 孙鸿凯
本周三,由我带领正蒙三院四组老师继续学习《论语》,我主讲第四、第五篇的内容。本篇内容主要通过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对话,阐述了论语的核心思想“仁爱”,强调了仁者对他人的爱和关心,以及仁者的品质和修养。那到底什么“仁爱”,孔子认为它是人们心中深处最真实的一种状态,这种“真和善”的全部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了“仁”的范畴,如要求人们保持谦虚、宽容和尊重他人的态度,发扬善良的品质,实践仁爱,对人对己都要求高标准,推动仁爱的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
所以,通过学习这篇内容,“仁爱”思想在我们教育领域也有深刻影响,如“有教无类”,无论出身贵贱,是否愚钝,都可以享受教育,这与我校“学无长幼、校无大小、教无高下、育无国界、人人都有理想的教育”的愿景是高度的的切合。仁者爱人、保持认真宽容、敬畏的思想,孝敬父母,兄弟和睦,不骄傲自大、反思错误,身体力行,参与公益事业,这不正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与我校的教学理念是多么的相似。
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更多有益的东西,灵活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论语》的思想内容,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都早早融进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论语》对我们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润,对民族美德的基本定位,无论怎么高度评价,都不为过。
最后我认为,学习经典既要探本求源,更要开拓创新。
正蒙书院第一组 张晓妮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原意是说在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总会有可以学习的新知识、新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将“三人行必有我师”融入其中,可以促进多元化的学习和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声音,从学生身上汲取新的观点和见解,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学生也可以互相学习,相互启发,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随着当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被智慧课堂所取代。这种转变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基于结果的教育)模式成为了一种趋势。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适应和转变观念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高校教师需要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而智慧课堂和OBE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意识到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融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可以实行分组学习讨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让学生之间建立起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关系,并引导学生主动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可以让每个人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展现,同时也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形成合作共赢的学习氛围,实现共同进步。
其次,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能力。随着智慧课堂和OBE模式的普及,教师需要掌握新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比如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符合OBE理念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等。教师还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效果,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需求。当今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而教师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和交流,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可以学习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层次和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而在OBE模式下,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通过相互学习,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亲近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最后,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习。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教育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保持与时俱进。这包括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阅读最新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分享经验等。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教育改革的挑战。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随着智慧课堂和OBE模式的推广,融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高校教师需要适应和转变观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发展,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需求,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