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一院第五周心得分享
读《论语·八佾》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安琼英
本周学习了《论语》八佾篇,本篇与礼仪相关,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的变迁过去的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需要礼仪的规范作用,可以使社会秩序才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来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但是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因而作为一名辅导员在日常学习中,特别是在工作中,不仅要做形式性的工作,也要不断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比如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要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要因人而异,不只是一刀切的做法。
读《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
商学院:丁云
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我近日深入研读了《论语·为政篇》。这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凝聚着孔子的智慧与对为政的深刻见解,对我日常的辅导员工作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意味着为政者应以德行为基础,就像北极星一样,以其稳定与光明引领众星。作为辅导员,我深感自身的责任重大。在日常工作中,我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我自己以身作则,以高尚的品德去影响学生,才能让他们真正信服并跟随。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新的知识传授,更要引导他们回顾旧的知识,从中发现新的理解和启示。这样,我才能成为他们真正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君子不器。”这句话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应该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固定的用途。作为辅导员,我意识到,我自身也不能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教育模式或方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需要根据他们的个性和需求,灵活调整我的辅导策略,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
通过研读《论语·为政篇》,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不仅要传授新知识,更要引导他们从旧知识中发现新的理解;不仅要坚持一种教育方法,更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策略。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孔子的智慧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我相信,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履行我的职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
部门:学生教育与就业指导办公室 姓名:冯利军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之作,八佾第三篇主要讲述了礼仪文化。通过学习这一篇的内容,我了解到孔子对于礼仪的重视,以及他所提倡的道德准则。在这篇文章中,孔子提出了“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的观点,强调了礼仪的本质是内在的道德品质,而非外在的形式。此外,他还提到了“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强调了君子应有的谦逊和礼让的精神。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虽然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礼仪和道德仍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孔子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礼仪的本质,并将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质,而非过于追求外在的形式。同时,在处理与亲人、朋友、同时的关系时,我们也应该遵循谦逊、礼让的原则,以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论语》八佾第三篇给我带来了很多深刻的启示,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希望我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将其贯彻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内外兼修、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学习《论语》八佾篇心得
正蒙一院 关莹莹
论语八佾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礼仪制度和孔子对于礼仪的观点。在这篇中,孔子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孔子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他认为礼仪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在礼仪的规定下,人们能够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礼仪还能起到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其次,孔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他认为仁爱是礼仪的基础,只有内心充满仁爱,礼仪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反之,如果内心没有仁爱,即使表面上再怎么遵守礼仪,也只是空洞的形式而已。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绘事后素”的观点,即礼仪的实施应该先考虑其实质意义,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这也体现了孔子对于礼仪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总之,论语八佾篇通过讲述礼仪制度和孔子的观点,向我们传达了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实施礼仪的正确方式。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将礼仪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此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正蒙导师经典研读 第五周心得
正蒙一院:梁娅妮
本周是正蒙导师经典研读第五周学习,以八佾篇开始。
《论语·学而》第三章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对于我们辅导员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首先,“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提醒辅导员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举止。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辅导员应具备稳重、端庄的气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只有自身有了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其次,“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强调了忠信的重要性。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坚守诚信,对学生真诚相待,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同时,要善于结交优秀的人,向他们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在面对错误时,要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这一章还教导我们要重视学习和自我提升。作为辅导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此外,这一章也提醒我们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建设。辅导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同时,要与同事们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学生工作的开展。
通过学习《论语·学而》第三章,我深刻认识到自身修养、诚信、学习和人际关系对于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这些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内而外,准确察知
正蒙一院:刘赞
《八佾第三》中圣师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学习过程中感悟颇多,尤为联系我校的《为师修己歌》和《为生律己歌》,师生之间的礼仪是大学中的必修课程,更是人生路上永恒的路标。
如第三篇中而言,相比学生,教师的“礼”更突出。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对学生的冷漠无异于否定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常常被称为是人类最崇高的职业,“使命乃责任,树人是根本”。学生在渴求知识的年龄,对老师的期望和信任,某种意义上不亚于对亲生父母,这就决定了师生之间的交往离不开情感。一个态度冷漠的老师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的召唤,无法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戴、信任和期望。当一个教师不能被学生理解和爱戴时,他的人生价值不也黯然失色了吗?
其次,傲慢与粗暴不仅有损教师形象,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反面的教育意义。老师的粗暴也许能暂时镇住学生,但这种方法很有可能会侵犯学生的尊严,是不可能征服学生的心的,更不可能得到学生的信任。相比之下“见面问声好”的有温度教育更容易让学生心悦诚服。
还有忌过分偏爱。十个手指有长有短,学生同样有好、中、差,但“十指连心”,再差的学生也期待着老师的培养教育。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心培养。“敬业又乐群”不仅是在同事之间,更要融入学生之中,关注他们,发现他们,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总之,本篇的学习让我在教师的道路上更要学会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超越,做有现代意识、服务意识强的教师,真正为人师表。
任芬芬心得体会
明道、修身、利他、共荣,这四个词汇所蕴含的思想和哲理,对于人生道路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下面,我将结合这四个词汇,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明道:追求真理与智慧
明道,即明确人生道路,追求真理与智慧。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不断思考、探索,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通过阅读、学习、实践等方式,我们可以逐步领悟人生的真谛,明确自己的道路。
在明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接受新的观点和思想。同时,我们还需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始终保持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修身:提升自我素质与品德
修身,即提升自我素质与品德。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这包括培养良好的品德、塑造健康的性格、培养优秀的习惯等方面。
在修身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利他:关爱他人与社会责任
利他,即关爱他人,承担社会责任。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关注他人,关爱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帮助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我们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利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真诚和善良的品质,用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同时,我们还需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共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共荣,即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社会做出贡献等方式,我们可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在共荣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谦逊和感恩的心态,珍惜自己所得的同时也为他人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我们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明道、修身、利他、共荣这四个词汇所蕴含的思想和哲理对于人生道路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通过明道、修身、利他、共荣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继续秉持这四个词汇所蕴含的理念不断前行探索更加美好的人生境界。
正蒙导师经典研读 第五周心得
正蒙一院:申洁
本周是正蒙导师经典研读第五周学习,以八佾篇开始。
中国有句格言: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确,不管是再生意场上,还是在外交场合,在个人之间、团体之间,退让、妥协、牺牲有时很必要。作为个人休养和处世之道,不争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德行,而且也是一种宝贵的智慧,更是“礼”的具体体现。
本节中主要是对“礼”的讨论。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侍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侍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孔子的基本态度是遵从周礼,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就像现在的我们,也同样是需要守法,讲礼的,遵循礼的约束来生活和工作,同时去教育学生,遵循尊师重道,互相尊重,讲礼数,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以德服人。
读《论语》心得体会三
部门:教研办俞稳杰
论语·里仁篇是论语的核心篇章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伦理的深刻见解。在这篇文章中,孔子着重讲述了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践仁的行为。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感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于《论语》为里仁第三的读后感。
首先,孔子强调了仁的重要性。仁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概念,它涵盖了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道德的坚守。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地爱人、厌恶人,并且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使我认识到,仁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其次,孔子提出了实践仁的方法。他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就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例如,在居住的地方要选择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环境,这样才能陶冶自己的品性。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实践仁的行为。
最后,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提升自己。他指出,时光荏苒,岁月如梦,我们应当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我不断提升自己的决心。
总之,《论语》为里仁第三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启示的文章。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不仅认识到了仁的重要性,还学会了如何实践仁的行为。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只要我们秉持仁的精神,就能够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正蒙导师经典研读 第五周心得
正蒙一院:张馨予
本周是正蒙导师经典研读第五周学习,开启了论语3的学习。
本周学习的是第三章,八佾篇。本章主要是围绕“礼”进行学习。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子谓韶:“尽美②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的确,立身处世不能太清高,对于污浊、屈辱、丑恶的东西要能够承受,与人相处不能太过计较,对于善良的、邪恶的、智慧的、愚蠢的人都要能够理解包容。孔子意在劝告人们应学会宽容和包容。毫无疑问,宽容是人之博大、人之崇高、人之快慰的优良品德。再这世界构建的新的文明中,愿更多的朋友,能够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宽厚待人,宽厚做事。宽容于己不会失去什么,反而可以收获快乐,收获成功,会给人间增添多一些的欢乐和温情。教会学生宽容和谅解他人,也会使学生之间更懂得对别人的善意,同时减少突发急性事件,保持心平气和的处事也会省去很多麻烦。用人之道如此,为人之道亦如此。
学《论语》有感三
商学院:张杨
学习是一个状态,作为辅导员,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政治知识和实践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在最近《论语》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感其内涵的深远与博大。比如,在学习“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纷繁的世界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左右。深感其对于我们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之深远,其所蕴含的智慧和原则,不仅适用于我们个人修养,更适用于我们与学生的互动和教育中。
当下身处Z时代群体的学生具有思想开明、以行动为导向、独立、联网的四个特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提醒我工作中处理学生事务时要保持中立和公正。作为辅导员,我们面对的是一群身处Z时代,性格各异、背景不同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以道义为准绳,公正地处理每一件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次,这句话也教会了我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并践行这句话所蕴含的道义原则。
此外,这句话还让我反思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态度和行为。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影响,坚守自己的道义和原则。未来的日子,无论晴与雨,将笃定前行,指导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引领他们奔向诗与远方的美好明天。
《论语》学习心得3——君子与仁
部门:商学院 姓名:党智军
本周小组主要学习了《论语》第四章和第五章部分内容,收获如下:
1、里仁篇主是讲仁,从不同角度对仁进行辩与讲。用仁来修身,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把注意力放在“仁”上,自然就会朝着好的方面发展。里仁篇再一次对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里仁篇告诉了我们孝是真情的、发自肺腑的、充满关爱的,一个从远古走来的人,他带给我们的并不是冷冰冰的说教,他带着温情而来,他的言语充满着关爱,让你不得不与他携手而行。
2、论语第五章主要解释君子的做人原则。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论富贵贫贱与道的关系;第二层次说君子成名之道在仁;第三层次说君子如仁者安于仁,穷困潦倒还是疾速缓慢始终坚守仁的做人原则。富贵贫贱是社会中普通人的一般生活状态,是个事实,古今一样。离苦得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是现实人的基本诉求。如果一个人仅仅停留在物质需要满足这个层次上,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在儒家的世界里,人之为人的意义在于要超越基本欲望满足这一层次的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论语》学而篇学习体会
正蒙一院二组 胡红梅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治理、修身养性等诸多方面。通过近期的学习,思考学习《论语》对于个人修养的养成有什么关系?我结合自身体会,谈一谈学习《论语》与个人修养之间的关系。
首先,学习《论语》有助于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论语》中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当我遇到纠纷或矛盾时,常常会回想起《论语》中的教诲,从容应对,不轻易冲动或陷入争执。这种修养在《论语》的启迪下逐渐形成,让我更加注重与人和谐相处,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其次,《论语》也提倡学习和进取的精神。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这种精神激励着我在工作学习中不断追求进步,不安于现状。比如,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或挑战时,会不断学习新知识、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停留在抱怨和消极情绪中。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也是《论语》所倡导的,它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待人处事的方式和原则。孔子提倡“礼”之道,讲究的是一种尊重他人、自律自重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我也努力践行这些原则。比如,尊师重道是《论语》一贯的主张,因此我在与长辈、师长相处时会更加尊敬和谦逊;而在处理事务时,也会遵循一定的礼节和规矩,不轻易冒犯他人。这种修养让我在社交场合更加得心应手,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另外,学习《论语》也让我更加注重个人修养的细节。比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不违君命”,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忠诚、诚信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做到言行如一,不言而信。
最后,《论语》也在修身养性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孔子讲求“修己以安人”,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才能影响他人,实现社会的和谐。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比如,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我会运用《论语》中的教诲,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同时,我也尝试着通过冥想、读书等方式养护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学习《论语》对于个人修养的养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让我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更激励我积极进取、尊重他人、注重细节,同时也让我学会了修身养性、调节情绪。这些都是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体悟和沉淀的收获,通过不断地思考、实践,我相信这种修养将会持续影响和指导我的生活,使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三
正蒙一院 王敦海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兼大学生文明行为导师,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等内容,我深感受益匪浅,并对如何引导当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个人修养方面从现实做起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生活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秉持尊重与礼貌的态度。正如“君使臣以礼”所传达的,大学生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学会以礼待人。这不仅包括基本的礼貌用语和行为,更体现在尊重他人的观点、习惯和权利。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尊重差异,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学习上,引导学生树立忠诚与尽责的观念。“臣事君以忠”提醒我们,学生对待学习也应保持忠诚和尽责的态度。教育他们珍惜学习机会,努力追求知识,积极参与课堂和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个人修养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通过《论语》的学习,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和价值。教导学生要诚实守信、正直善良、宽容待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本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以下几点:
1. 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和引导他们。
2.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论语》等经典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个人价值。
4.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供平台让学生实践所学的道德理念。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在引导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责任和方向。我将努力把其中的智慧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追求的新时代青年。
《论语》读后感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论语》所传递的第一个生活的要诀,便是持续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让你不顺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务必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人就应如何生活呢?孔子给出的第二个答案便是爱。读过《论语》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东西似乎是礼,如何宴请宾客,如何侍奉国君,所以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根基,礼也是无用的。这点孔子曾反复阐述。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他谈论孝,人人都说孝就是奉养父母,而他却说如果不能从心底里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事实上,也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有可能到达真正的孝道。当别人向他请教治丧之礼时,他简洁的回答: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从心底里真的为逝者悲伤,一场充满爱的丧礼,才是对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实,不论是古今中外,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能够达致幸福快乐的阶梯,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但这天的孩子呢,他们受过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那个时候更聪明更灵巧,却很少看到他们对父母的体谅和感激,父母尽最大所能给了孩子一切,却独独忘记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他人让孩子觉得理解别人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爱的缺失,不仅仅仅会让孩子在今后的群众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没有爱的人,无法体会到生活中最高的快乐。因此,真诚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所强调的,这也就应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
人活在世上快乐与否,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持续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他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最好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应能够持续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对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不赞同无原则的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就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也是做人原则性的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这点说来容易,但它需要个人有足够的决定力,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够明白什么是自己就应坚持的,什么是能够包容的,什么是就应反击的,这一切的前提,便是个人具有精神上的独立性。最能体现这种独立性的,便是那句着名的不怨天、不尤人,这是一种充分自我负责的态度。有了精神的独立性,便能够在任何状况下独立承担其自己的职责,而不是从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借口,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奋发而起,不论外界条件是贫是贱,是乱世还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温故而知新听起来很简单,孔子为什么说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做老师了呢?其实细想一下,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读过《狗熊掰棒子》的寓言,在学习上要想不像狗熊掰棒子那样掰一个丢一个,就得经常温习旧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做到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而不是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我们每一天学习一个汉字,掌握一个英语单词,每月读一本有益的书,这样做并不困难,如果能长期坚持,不忘旧知,学习新知,几十年后必然博学多才。这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的教育主张,也贴合当前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
我感觉《论语》和其它经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就应学习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这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学《论语》,共成长
《论语》一书,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句话说的好:“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对中国的影响之深。《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常看常新,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储备的扩充以及经验的增长,每当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这其中的种种道理,对工作和生活都大有裨益。
首先,《论语》中关于“学”与“思”的论述,我有了深刻的理解。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第一个“学”指的是学习。那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学问。今天我再去看,我想学问不是单纯的看知识储备量,不是仅从书本就能得来的。我们要学习的应该是做人做事的学问,在获取正确的知识后,需要身体力行,用好理论指导我们更好地工作。例如我们学仁义礼智信,但是从未将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这不叫“学得”。有些人满腹才学,却尽做偷鸡摸狗之事,有些人虽然读的书不多,知识储备也不够丰富,但做人有担当,做事有主见、重大义,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这样的人就是有大学问的人。做人做事的学问不是在办公室里形成的,而是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养成的。这里启示我们的不是简单的温习书本,学问的获得既需要上述的实践,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反思,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改正不足、提高修养。同时,他也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知识积累,更要深入思考、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 “仁爱”是《论语》的中心,用“礼”来展现,心中有仁,做事利仁,不受周围环境和富贵贫贱的影响。“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富贵时我们要饮水思源,不忘初心。贫贱时,我们也不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摆脱它,而应该安贫乐道,修己达人。“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每个人都需要学习、觉醒,然后才能达到生命的高度自觉,达到“仁”的境界,达到生命的圆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在家庭中感受到爱和仁,才能回报社会爱与仁。我们处身立世,就是要锻造一颗对天地万物大仁的心,对我们有帮助的人我们要懂得感恩回报,给我们生活造成困境的人要反躬自省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哪怕是再无可喜之处,也要有一颗帮人向善向美的心。当高度自觉地为仁时,生命也就开始觉醒。“仁者爱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以关爱和尊重为基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仁爱之心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人生要有情怀,孔子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曾强调:“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还和学生语重心长地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学习心得
商学院郭重蒲
品读《论语》,享古圣先贤智慧。本周的《论语》研读研习,我们继续集体学习分享。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诚战斯言,《论语》于我,如老师的谆谆教诲,使我的心向善,懂得为人友好;如清风的轻轻吹拂,使我的心宁静,懂得处事明理;如画家的椽椽神笔,使我的心坚定,懂得勇毅笃行。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之源泉。它包容智慧,精华广博,是一本使人明德惟馨,的好书。
读《论语》,受谆谆教诲,明向善之内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即对于自己不愿意或不喜欢的事,就一定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我感到做人应该怀有一颗向善之真心,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比如当我们和他人发生矛盾与纠纷时,我们渴望与他人和好,就应自己主动对别人友好,而不单方面要求别人对自己好,多考虑别人想法,不勉强他人。
读《论语》,拓自我思维,明处事之智慧。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即明智的人不会困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读了这句话,我觉得世上其实本来无事,庸人自己过度烦恼,过于患得患失,过多焦躁不安,最终将作茧自缚罢了。因此,我认为当生活中面临很多选择时,不应过度犹豫,让心宁静,再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相信自己,奋力一搏,因为选择不一定完美,而不选择肯定是不完美的,最后结局也只能是愈加悲伤。
读《论语》,增自我骨气,强应对之勇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即岁寒,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其它植物大多都凋零。唯有松柏挺拔且不落,也比喻君子的内心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因此,我领会到做人也应该像松柏一样,在顺境中坚守自己的行事原则,在逆境中也坚守自己的做事初心,有骨气,不惧磨砺,不怕困难,勇敢坚毅,内心坚强,勇敢应对生命中每一个挑战。
《论语》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实践中反复思考体会,不断修炼提升。
鱼化湖畔,春暖花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鲜花盛开之路依然风采依旧。
正蒙一院2组 郭重蒲
2024年4月7日
《论语》中的启示
正蒙一院第二组:李重点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一直对中华文化及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其内涵丰富,涉及伦理道德、政治哲学、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本文旨在探讨《论语》中的智慧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论语》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其成为君子的基石。他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德准则,这些准则至今仍是人们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在当代社会,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等问题屡见不鲜,因此,重温《论语》中的道德智慧,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仍有重要启示。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这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谋而合。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借鉴《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论语》中的政治哲学也对当代政治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孔子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实行仁政,强调君主的道德品质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在政治实践中,我们应注重民主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权益,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领导者也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政治风尚。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论语》作为一部古代经典,其思想也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因此,在借鉴其智慧时,我们应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和创新。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将《论语》中的智慧与现代科学文化相结合,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智慧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深入挖掘其内涵,借鉴其智慧,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实践和社会治理。同时,我们也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薄书一本,细读一遍,终生无悔。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论语学习心得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论语》心得体会三
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为成一篑,止,无止也;譬如平地,随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
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还差一筐完成,就停止了,这是我自己半途而废。譬如用土平地,虽然只刚倒了一筐土,但是如果继续下去,那是靠我继续坚持啊;”
感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其实在普通的人生里,超世之才毕竟是少数,多数人都是平凡普通。如果想成功,就得依靠坚韧不拔的意志。设立长远的目标,就像脑子里的一座山一样。人生就是不停地攀登攀登。无论在何种困难和压力下,不停地攀登,即使不能登顶,一定拼尽全力。我们的领袖,年轻时就一个目标解救天下苍生。他从来没有退缩,也没有放弃,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是乐观积极向上。心里的目标,就是一座大山,山顶就在那里,一刻不停地攀登。有问题解决问题下,有困难克服困难。没有退缩的想法,就不会退缩。
随附一篑,吾往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的就是不放弃。死死咬住不放弃。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成功越是黑暗。就像那一篑之土。进度条的99%,不等一等,不坚持坚持,可能就永远不会到达目标。
成功是成功之母,小成功积累成大成功。当达成目标变成习惯,成功变成习惯。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失败成为习惯,人生之路越走越窄。成功与失败之间,可能就差了那一点点。
正蒙一院二组:王煜岿
2024年4月7日
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三组:樊子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众多章节中,第六章和第七章尤为重要,它们涵盖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弟子们的品质与才能等方面。学习这两章,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章“雍也”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弟子的品质才能。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七章“子贡”则重点阐述了子贡的聪明才智、善于辩论的特质,以及他在外交、商业等方面的杰出表现。
在第七章“子贡”中,我们领略了子贡的聪明才智。他擅长辩论,能言善道,令人佩服。子贡不仅在辩论中展现了自己的智慧,还在外交、商业等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的才华不仅仅局限于学术,还应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子贡的事迹鼓舞着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发挥所学之长,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通过对《论语》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学习,我深刻领悟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弟子们的品质才能。让我们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入研究《论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第三组:刘冰茵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哲学思想。其中“雍也”和“子贡”分别是《论语》中的两个篇章,通过学习这两个篇章,我深感受益匪浅,对于个人品德修养、处世哲学以及治国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雍也”篇中,孔子提到了“中庸”的概念,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一种平衡与和谐,既不过于极端,也不过于平庸。它告诉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不应走向极端,要保持一种适度的态度。这种思想对于我个人而言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偏激、不过度,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同时,“雍也”篇还提到了君子的品质,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样的描述让我明白了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谦逊、温和、宽容等美德。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鼓励我在与人交往时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追求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相统一,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子贡”篇则更多地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弟子们的指导。子贡作为孔子的弟子之一,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孔子的认可。然而,孔子并没有因此溺爱子贡,而是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让子贡自己思考和领悟道理。这种教育方式对我有很大的启示,它告诉我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
此外,“子贡”篇中还提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对于知识和学习的态度,不仅仅是知道或者喜欢,更要乐于其中。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应该寻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享受其中的过程,这样才能持之以恒,不断进步。
通过对“雍也”和“子贡”两篇的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包括中庸之道、君子品质以及正确的学习态度。这些思想不仅对我个人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体会《论语》的智慧,将其融入到我的思想和行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论语》中的“雍也”和“子贡”两篇给予了我丰富的精神财富,让我在品德修养、处世哲学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将这些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为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蒲雪
这周深入学习了《论语》的第六章和第七章,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让我深受启发,对我的教学理念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章主要讨论了君子的品格和行为准则。其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它告诉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在课堂上,我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实践,让他们通过亲身参与来掌握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同时,我也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便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深入的指导。
第七章则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其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我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这两章内容,我更加明白了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探索,以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第三组:师潇杰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它出自《论语》述而篇,意思是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带着烦恼。真君子都有着旷达的心胸,他们不拘泥于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能够无愧于心,始终坦坦荡荡。但小人则多以私利为重,经常患得患失,心胸狭隘,故时常忧愁烦恼。这便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教导我们要有旷达的胸怀。
拥有旷达胸怀,这不仅是人们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一种心态,还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境界。忧伤愁苦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人们只有保持着乐观的态度,通过艰苦的奋斗,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但是,人与人之间毕竟还存在着差异,即便是在同样的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也不尽相同,有人终日乐观愉快地生活着,而有的人则整日里愁苦不堪。但人生在世,几人没有经历过苦恼、失败和困顿?身遭不幸或身处逆境之时,更应该解放自我,放宽胸怀,否则很容易深陷泥沼而无法自拔。若是一味纠结于名利,患得患失,收获的将是一个可悲的人生。
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了低调谦和,能够容纳周围存在的一切,不去过分争名逐利,做好当下的自己,做好眼前的事,整个心胸就变得宽阔了。
《大学》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第三组:宋甜
读完《论语》第六章和第七章后,我深感孔子的智慧和人生哲理的深刻。
首先,在第六章中,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观点。他强调了虚心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时应该保持的渴望和紧迫感。这让我意识到,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态度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同时,孔子教导我们要远离不良的榜样,这提醒了我要警惕周围的影响,并时刻保持对于价值观的审视和坚守。
在第七章中,孔子强调了待人接物的原则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倡虚心待人,不要怀疑别人的善意,并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和支持。这让我深刻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同时,孔子对于做人的原则和处世之道也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明白了言行举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与他人相处中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尊严。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论语》第六章和第七章,我对于学习、待人接物以及做人的态度、工作中如何与学生相处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智慧和原则将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指导和影响。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谭静
在学习《论语》第六、七章时,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哲理,让我受益匪浅。第六章主要聚焦于孔子的弟子们及其言行,展现了他们对待学问、修养和礼仪的态度。在这一章中,孔子所倡导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观念,深刻地启发了我对于学习的态度。他的学生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讨论与交流的氛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学习氛围让我意识到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需要与他人分享、交流的过程。
另一方面,在第七章中,孔子强调了仁义和道德的重要性。他的言行充满着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秩序的思考。例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箴言都对于我认识仁义之道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这些教诲,我开始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努力做到以仁义为本,塑造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同时,第六、七章也提及了孔子与他的学生们面对当时社会现实时的态度。他们既不与时俱进地拘泥于传统,也不盲目地追求新奇,而是以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社会变革。这种“中庸”之道,使我深受启发,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以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不被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左右。
总的来说,《论语》第六、七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更使我对待他人、对待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古老的智慧不仅能够指导我在工作上的进步,更能够指引我在人生道路上的前行,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 王海伦
学习《论语》的第六章和第七章,我深感这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的古籍。这两章内容主要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和思想,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第六章中,孔子强调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他们对待义和利的态度。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和正义,而小人则只看重个人利益。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正义和道义,不为个人利益而违背良心和原则。
第七章中,孔子提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一件事情,仅仅知道它并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喜欢它并从中得到快乐。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仅要追求知识的积累,更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此外,这两章还提到了许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等方面的观点。比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让我深感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通过学习这两章内容,我深刻认识到了儒家思想的智慧和价值。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还教会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管理家庭和国家。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总之,学习《论语》的第六章和第七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价值观,还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儒家思想,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担当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吴文静
在学习《论语》第六章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获得了诸多感悟。
这一章强调了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让我明白了道德品质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其中,孔子对于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的阐述,使我深刻认识到要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
书中还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通过不断学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生。这让我意识到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不仅提升自己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教育中拓展知识,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也是涵养品行,为什么在学生教育中一直都是要求学生多读书,多学习,就是提升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此外,这一章也涉及到了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主张以礼待人、尊重他人,这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以和谐的方式与他人相处。也可以在处理学生矛盾中更好的借鉴论语中的内容,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通过对《论语》第六章的学习,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我明白了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学习和进步,以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这些启示对管理教育学生和个人的提升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论语》中的智慧,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有道德、有学问、善于与人相处的人。更好的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帮助他们成为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人。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熊梦迪
《论语》第六章和第七章都是关于学习和修养的内容。这两章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自我反省来提高自己。
在第六章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观点。这句话意味着通过不断地温习前人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够获得新的见解,并有资格成为他人的导师。这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断地反复学习、总结和实践。同时,孔子还强调了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态度,认为只有谦虚、虚心的人才能够不断进步。
在第七章中,孔子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观点。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注重自己的根本,即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的提高。只有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孔子还提出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观点,强调了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勇于向他人请教,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论语》第六章和第七章,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要不断地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知识,保持谦虚的态度,勇于向他人学习和请教,同时注重自己的修养和人格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论语》学习心得
正蒙一院:杨姣
《论语》第六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仁、智、信等道德品质的重视,以及他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孔子认为,仁是个人修养的核心,智是处理事务的关键,信则是人际交往的基石。这些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这些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同时,孔子强调学而不厌和教不倦的精神,这对我而言是一种鞭策,提醒我在教学生涯中应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耐心。
《论语》第七章则更多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思想,特别是他的君子观念。孔子所描述的君子,不仅德行高尚,而且能够以礼待人,公正无私。这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理想的人格典范,也是我在教育工作中应当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教育实践中,我应当力求做到公正无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对这两章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了作为高校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的引领和文化的传承。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我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努力成为一名符合孔子教诲的现代教育者。
生而乐之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张程花
本周学习《论语》第六、第七章,其中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个人,若能在内心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可能会在外在的物质生活上毫不在意,身处陋室,仍感到内在的富足。在现在这样的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想要做到这样不在意他人评价,专注于内心是困难的,但是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自我提升、反思,不断向内探索却是可以做到的。
还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对于任何学问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嗜好它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太多的知识需要学习,但是很多都是当成任务去完成的,而不是用心去做,或者没有时间和空间去想,什么是我们真正“乐之”的。也许需要对我们的生活事务、工作、知识或信息做个分层,哪些“知之”即可,哪些“好之”,哪些“乐之”。对于我们“乐之”的,一定要腾出时间、静心去做,既愉悦心情,也能够取得成绩。
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翟小艳
《论语》第五篇公冶长片的学习心得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的瑰宝《论语》一直是华夏儿女引以为傲的经典之作。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论语》集结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和思想,其中第五篇公冶长片更是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表达技巧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在学习了这篇章节之后,我深感其内涵之丰富,对于人生、道德、学问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公冶长片中的孔子,以他的智慧和洞察力,对人性、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孔子的眼中,君子能够保持和谐的关系,尽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而小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意见一致,但内心却缺乏真正的和谐。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交往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提醒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以和为贵,尊重他人的差异,追求真正的和谐共处。
公冶长片还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才能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智慧的人。他提出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道德方面,公冶长片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强调诚信、仁爱等品质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品质是构成一个人品德的基石。他提出的“言必信,行必果”的观点,让我意识到言行一致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诚信,做到言行一致,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同时,孔子还倡导仁爱之心,认为我们应该关爱他人,尊重生命。这种仁爱精神不仅是我们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总之,学习《论语》第五篇公冶长片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人生、道德、学问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和行为准则。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论语》,努力践行其中的思想理念,以期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智慧、有责任感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论语》,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学习孔学本体与中华文明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和谐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响和传承的,而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社会发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中华民族是宗族融合而形成的,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动力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中国全体国民都有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伦理观念,与博大的仁爱精神,共同构建和谐之社会。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理性和谐社会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2.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3.中国传统文化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传播者。
正蒙一院四组:杜岳霖
学习孔学本体与中华文明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 第四组 胡景花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用。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官学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充满了亚普罗式的精神,是个按生态循环及继续下去的社会,继承的是老祖宗的传统,还要代代传下去”。传统就是权威,满足于守,追求静,害怕变。 自儒学被汉武帝君臣定为正统正宗以后,以地主经济为基础,土地得相当自由买卖,农民得相当自由转动,而原本不能造成世卿世官那样的贵族身份的社会,却藉着知识的统制和长期独占,而无形中帮同把士大夫的身份更加的特殊化或贵族化了。“以儒治世”,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牢靠的在政治中得以发挥。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为了一定目的,人要改变文化”,师儒和政权的关系,在中国封建士大夫身上,得到了极其充分的体现。
而“以儒治世”是历代统治者及传统士大夫所选择的,“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他们的言行能被社会所接受,主要是因为他们反映了社会上的一般观点,他们不过是把已经客观的社会事实所造成的观点,用比较明白和肯定的言行表达出来。”从孔孟到西汉董仲舒“君权神授”到魏晋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到唐韩愈的天命论到宋朱熹的理学到王阳明的心学到明清各种儒学思想见解,都体现了把儒学进行合理改造,从而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以达到“治世”维护统治的目的。
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经历五千年的发展而没有中断的原因就在于其核心价值具有先进文化特性,在于其人性化、人情化倾向所具有的穿透力和生命力,在于它所具有的永恒的普世价值,相信在世人共同的努力下,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在未来闪耀出更加灿烂的希望之光、和谐之光、精神之光。
通过这几章节得学习,通过以简洁的语句,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中国古代和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孔子作为一代圣人的智慧与胸怀。
首先,我深感《论语》中关于道德修养的教诲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提倡人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主张以道德来规范个人行为,以道德来治理国家,这对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具有极大的启示。
其次,《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强调复习旧知识对于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他还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诫我们学习要结合思考,否则就会陷入迷茫。这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涯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再次,《论语》中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让我受益匪浅。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他还提出“中庸之道”,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遵循适度原则,不偏不倚。这些关于人际关系的教导,对我今后在社交场合和处理人际关系上具有极大的启示。
总之,《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孔子作为一代圣人的智慧与胸怀。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论语》为指导,努力践行儒家思想,以期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学习孔学本体与中华文明心得体会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正蒙一院四组:李跃强
《读〈论语〉有感》
正蒙一院第四组 李郑
《论语》是一部蕴含着深邃智慧和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在反复研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孔子及其弟子们一同探讨人生的真谛。
孔子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智慧,深入探讨了人性、道德、教育、政治等诸多领域,给予我诸多启迪。
首先,《论语》强调“仁”的理念。“仁者爱人”,意味着我们要以关爱和尊重他人为出发点。在和谐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心怀仁爱,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幸福。通过互相帮助和支持,我们可以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其次,“礼”的思想也至关重要。“不学礼,无以立”,说明了礼仪规范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制度,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同时,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以和平、友善的方式相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此外,“和而不同”的思想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指导。我们应该尊重多样性,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在社会中,各种声音和意见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倾听,通过交流和协商,达成共识。
书中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内在的道德修养。然而,孔子告诉我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真正的君子应以道德为准绳,而非仅仅追求个人利益。这使我深刻认识到,道德是人生的基石,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实、稳健。
孔子还非常注重教育的作用。他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人。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培养人的品德和素养的关键。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开阔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成为更加完善的人。
《论语》中也涉及到了政治理念。孔子倡导“为政以德”,主张统治者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德行来影响和治理国家。这让我明白,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仅需要具备卓越的才能,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感召力。读完《论语》,我深感它不仅是一部古代的经典,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著作。它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以《论语》中的智慧为指引,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自信。
《论语·里仁》篇学习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四组 潘国红
4月12日晚上学习了崔茂新老师关于孔子其人和《论语》其书的演讲,深受感动,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和《论语》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崔老师在退休前就给自己制定好了规划,研究学习《论语》,并且卓有成效。
他认为《论语》主要成于孔子死后其弟子的心丧期间,这两三年的时间,弟子为了怀念孔子,而记录下孔子生前的语言。崔老师对于《论语》中有若和曾参称子进行了自己的解释。有若年级大,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有若守家,代替孔子对门人进行管理和一些问题的解答,因此有若具有特殊地位,被称为子。而曾参在孔子死前被孔子托孤照料孔子的孙子子思,曾参是子思的老师,子思及其门人对曾参称子也合情合理。
崔老师对于孔子和老子的公案也进行了自己的解释,认为是道家之人后来加上去的,为了凸显道家的地位。他运用文本侦探学的方法,从相关文献中,有理有据地进行了推论。我们感受到崔老师的治学严谨。
《里仁》篇里有很多关于仁、君子和孝的句子。如:忍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为美,苟志于仁无恶也,观过斯知仁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等等。这些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鲜活的孔子,其德行高洁,身体力行,有自己的理想和原则,对学生因材施教。孔子死后,其弟子依然对孔子念念不忘,他们为了怀念孔子,把他的生前的言行记录下来,这个事情在孔子之前是没有的,由此可见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为万世之师,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论语》是非常好的素材。我们组的老师,为了学好《论语》,都准备了相关的资料。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看到不少老师都有纸质资料。我也在网上买了一本《论语》的纸质版本,作为学习的蓝本,尽管以前也买过,但是版本不太好。我们应该学习他人好的方面,他人做得不好的方面我们要及时警醒,这或许就是我们修身的途径。
学习《大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心得
正蒙一院第四组:孙峰涛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学习《论语》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道德教诲。在阅读《论语》时,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1. **仁义礼智信**:《论语》中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的重要性。这些价值观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稳定都至关重要。通过研读《论语》,我对这些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尝试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2. **言传身教**:孔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论语》中的一大特点。他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来教育弟子,强调了领导者的责任和榜样的力量。这启示我,在实践中要注重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取得信任和尊重。
3. **言简意赅**:《论语》中的语言简洁而深刻,道理通常通过简短的对话或寓言来表达。这种方式让人印象深刻,也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我在阅读《论语》时,学会了借鉴这种简明扼要的表达方式,让自己的言辞更具有说服力和效果。
4. **尊师重道**:孔子对待老师的尊重和对待学问的敬畏也是《论语》中的重要主题。他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虚心向他人学习。这给我敲响了警钟,提醒我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保持谦虚和虚心,不断进取。
综上所述,《论语》不仅是一部古代经典,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对于塑造个人品格和提升修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论语》可以给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成为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学习《论语》八佾篇心得
部门:正蒙一院第四组 姓名:孙晓盼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很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有些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在中国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的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记所代表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来进行规范,社会才会井然有序。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的创新进行完成的,看起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相矛盾,不可共存,可是创新能被社会认可必须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不能违背礼仪的内涵。
孔子的礼仪并非一般的礼仪,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2024年4月15日
《论语》心得体会
正蒙一院第四组杨月洁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是儒家思想的中心,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是士君子的成人之路,也是人性自觉、自尊的必然选择。记得孟子说过一段话:“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如果有个人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因此仁是内在于人的,而且需要人自身的努力保有仁性。能够这样做的人就是仁者。仁外化为天地万物之性就是化生孕育万物之生,仁内化于社会文物制度就是礼义廉耻。仁者能够好人恶人会随着时代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保有仁性的人,可成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格公民,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也要做到“仁”,能够大度的处理人际关系,不要斤斤计较,提高自身素养,以仁者之心对待周边的同事、朋友。
《论语》中还有一句我印象比较深刻,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孔子教育我们做人要做“君子”而君子要以他们的思想品德与习惯作风征服别人。
君子如果没有庄重的态度就没有威严,就不能使别人屈服。所以说,即使不庄重的人学习,所学也是不牢固的,因为这种人不会正视所做事情,而且做事非常浮躁,一心想速战速决,不想“慢工出细活”,这种态度的人是没有表率作用的,也就不可能成为稳重的“君子”。我们应改变自己的观念,以忠实诚恳为做人之修炼自己的诚信意识,说话要算话,要负责任,这样才不会失去大家的信任,才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还要“择其善者而从之”,不要和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要向前看齐,奋力追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别人的长处,补充自己的短处,自己才会不断从别人那里汲取养分,不断进步。言谈举止也要体现“君子”风范,说经得起检验话的人,对别人一定很讲信用,很讲义气,如果说话不算话,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的人,只会像《狼来了》中的孩子一样,把自己给害了。“君子”一定对别人很尊重、恭敬、礼貌,同样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交往很多的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一定会尽自己所能帮助自己的朋友。
我觉得,我们现实工作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真正的“君子”,但是我们只要尽量改正自己所能看到的缺点,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让别人看到一个优秀的、一直在努力提高的自己,这样就足够了。
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朱连周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其中,第五篇公冶长片是《论语》中比较著名的一篇,主要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修养。在学习这篇内容时,我深感其中的智慧和启示,下面是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公冶长片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提高他的素养和品德。他提倡“有教无类”,即教育不应该受到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的限制,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孔子也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即要注重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次,公冶长片还强调了人格修养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决定他命运的关键因素之一。他提倡“君子”的品格,即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和谦虚谨慎的态度。同时,孔子也强调了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德。这种人格修养的理念,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如何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已经成为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最后,学习公冶长片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孔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尽管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思想却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面临着种种挑战和机遇,而孔子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思想,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品德,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学习《论语》第五篇公冶长片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对这篇内容的学习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人格修养的必要性以及政治思想和治理理念的意义。这些思想和理念不仅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我们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践行这些思想和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品德,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第四章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安晓恒
《论语》第四章“里仁”,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孔子对“仁”的重视,他认为,“仁”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它涵盖了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等多个方面。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过于关注个人的利益和得失,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然而,《论语》第一章却提醒我们,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并不在于个人的得失,而在于我们能否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因此,我们应该将“仁”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更加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与有仁德的人为邻是件美事。选择居所时不和仁德的人住在一起,哪里算得上明智呢?”居住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无形之中我们也会受其濡染,变得仁德。另外,仁德的人是讲道理的,和善宽容的,和他们做邻居,至少会少一些邻里纠纷,即使有了,也好解决些。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家长砸锅卖铁也要买学区房学位房,正是因为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里仁为美”,可以从高明处来理解,也可以从世故处来理解。孔子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高出尘世也深通世故。
《论语》心得体会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李静静
人当责仁 志于人
学习《论语 里仁篇》感悟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李静静
本周正值清明假期,小组老师们通过居家自学的方式,围绕《里仁篇》展开学习。《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从儒家核心思想“仁”字切入,从个人修养、亲情孝道、仕途从政等探讨了与“仁”相关的方方面面。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这里孔子讲到的是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这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形成自己的圈子,在合适的圈子里会催人进步,在不合适的圈子里就会沉沦。
现在,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网络互给了我们更加便捷的环境,和超越时空地域的学习便利,无论是查阅资料文献还是学习课程知识都非常的便捷,我们也有幸可以在互联网可以遇见在各方面的高人,向他们学习,进入他们的小圈子,高能量的圈子,有他律的圈子,是我们每个人需要珍惜的,就如本周日晚通过线上讲座的形式学习了中国人大张志伟教授所讲述的主题为《对海德格尔与古代东方思想的共鸣》,从而引导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理解。
《论语》心得体会
部门:正蒙一院 李静琦
在几次的学习中,我深感祖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是看几次书就能学明白的。学思践悟,切己体察,身体力行,是学习经典的重要途径。在点滴学习中,我渐渐明晰了《论语》的精髓,我知道了“仁爱”是《论语》的中心,用〝礼”来展现,心中有仁,做事利仁,不受周團环境和富贵贫贱的影响。“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富贵时我们要饮水思源,不忘初心。贫贱时,我们也不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摆脱它,而应该安贫乐道,修己达人。“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感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觉醒,然后才能达到生命的高度自觉,达到“仁”的境界,达到生命的园满。修身就是修心,让自己的心安于仁德,通过学而时习之,“学”即“觉
也”,然后让我们的精神获得最大的自由。“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是一种本能,但需要引发,孝是孩子连续感受到父母的爱而由衷的想要去爱父母,回报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的情感。这可以说是一场生命的觉醒,唤回本心,找回人之为“仁”的生命大道,然后导之以行,止于至善!我们处身立世,就是要锻造一颗对天地万物大仁的心,对我们有帮助的人我们要懂得感恩回报,给我们生活造成困境的人要反躬自省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哪怕是再无可喜之处,也要有一颗帮人向善向美的心。当你高度自觉地为仁时,生命也就开始觉醒。
当然,我们读《论语》,学习祖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而应该是传之承之,去影响更多生命的成长。“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真理,即使当天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作为教师,我想为什么我的心可以那么坦然,不仅仅是我自己闻道,久而久之,我们身边的人,我的学生耳濡目染,都会闻道而来,道永远不会消失,我们的灵魂也就不会泯灭。我们在工作中,既要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智者,又要做仁者。学习上引领孩子探索创新,把知识变成一股股活水滋润孩子的生命,让他们的生命不断丰富觉醒,生活中启发孩子们做生活的仁者,对万事万物要有同情怜悯之心。对父母要有孝顺之心,对老师长辈要有敬爱之情。对兄弟姐妹和同伴要有友爱之谊。塑造生命,激活灵魂,让智慧和仁义之光照拂孩子们的人生。
《论语》学习,无论是对手我自己还是工作,都开启了新的思维模式,我会在自己生命修行的路上继续潜心学习,端心正意,传承经典、修己达人。
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李亚莉
在深入学习了《论语》的里仁篇后,我对“仁”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明白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
“里仁为美”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仁爱之心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关键。我开始注重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让我更加明白,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做到不给他人带来困扰,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选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让我明白,我们应该追求道义而非私利。在工作中,我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将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学会了向优秀的人学习,并反思自己的不足。这使我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巧言令色,鲜矣仁”,在与人交往中,我更加注重真诚和诚信。我避免使用虚伪的言辞和表情,以真实的自己与他人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实践“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关心照顾老人,与朋友保持信任,关爱年轻人。这些行动让我感受到了“仁”的力量和温暖。我意识到要将“仁”的理念真正融入生活,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和学习。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儒家思想,将“仁”的理念付诸实践,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同时,我也意识到“仁”并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通过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才能真正体现出“仁”的精神。我将在未来的生活中,继续践行“仁”的理念,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论语》的里仁篇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仁”的理念,我变得更加包容、理解和关爱他人。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以“仁”为心,社会必将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论语》第四章心得体会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王蕊
在深入研读《论语》第四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古代先贤的智慧与深邃,也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与人生真谛。通过对《论语》的学习,让我感受到学习不仅是对我知识储备的充实,更是对我心灵的一次洗礼和升华。
首先,这一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在孔子看来,学习不仅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更是修身养性、提升自我境界的重要途径。他提倡“学而时习之”,即要不断地学习并付诸实践,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所学,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种学习观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或工作需求,更是一种终身的追求和修行。
其次,这一章还谈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孔子认为,学习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耻下问,勇于向他人请教。他强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鼓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好奇心,不断探求新知,同时也要保持谦虚的心态,虚心向他人学习。这种学习态度使我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此外,这一章还提到了关于道德修养的内容。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其为人处世的基础和前提。他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即君子应该致力于修养自己的根本品德,只有根基稳固了,才能生发出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一观点让我深刻领悟到,道德修养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它关系到我们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形象,也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选择和人生轨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这一章对于为人处世原则的阐述。孔子提倡“忠恕之道”,即要忠诚待人、宽容包容。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以诚信为基础,通过理解和包容来化解矛盾和冲突。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之间的交往,也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矛盾和冲突也时有发生。如果我们能够遵循孔子的这一原则,以诚信和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他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稳定。
同时,这一章还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检查自己是否遵循了正确的道德标准。通过自我反省,我们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从而及时纠正并改进。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想谈谈这一章对我个人生活的启示。在学习这一章的过程中,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我发现自己在过去的日子里过于浮躁和功利,往往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通过学习《论语》第四章,我意识到我应该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品德的提升,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同时,我也应该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以诚信和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论语》第四章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还为我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原则来指导我的生活和工作。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而努力奋斗。
《论语》第四章心得体会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许媛媛
从《论语》第四章的阅读中对曾子所说的一日三省吾身有一些感悟,实际上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复盘,提高复盘频率是加速成长的最好方式。如果能做到每天早中晚,分三次来复盘,看看自己哪里做得好,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如何改进,天天坚持,就算每天思维和行动上只是进步一点点,最后产生的复利效应也是非常惊人的。如果做不到一日三省,也要每天晚上自省一次,问问自己:今天我对工作是否尽心尽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对于学业是否温习了?像孔子这样的智者,也是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每天挤时间学习是最好的成长方式。问问自己,今天有没有学习?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如果没时间读,下一步如何改进?如此,在一天天的自省与复盘中,年底盘点的时候,才能清晰知道自己这一年过得怎么样,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论语》心得体会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雪菲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开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其实小事也是如此,学生虽然知道旷课,无节制的玩游戏不利于身心,但是无法自拔于眼前的快乐,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我们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尽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学生眼界,教书育人。
《论语》心得体会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杨柳
身为高校辅导员,我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塑造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我深感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代表,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结晶,对于个人修养、道德行为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近日,我深入阅读了《论语》中的里仁篇,从中获得了许多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启示。
里仁篇以“仁”为核心,阐述了仁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德。孔子认为,仁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只有内心充满仁爱,才能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出真正的君子风度。对于辅导员来说,这不仅仅是道德修养的要求,更是工作的灵魂。我们要用仁爱之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走向正道。
在实际工作中,我尝试着将里仁篇中的智慧应用于与学生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例如,在面对学生的困惑和问题时,我始终保持耐心和倾听,尽力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然后再给予合适的建议和指导。这样做不仅增进了与学生的信任和亲近感,也使我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需求,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阅读里仁篇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一种具有现代价值的智慧宝库。通过阅读,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也在工作中收获了更多的智慧和灵感。
未来,我计划继续深入学习《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更多的人加入到传统文化学习的行列中来,共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论语》心得体会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张新娟
本周我们学习了《《论语里仁篇》,本章主要解释君子的做人原则,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让我想起了,学校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其实小事也是如此,学生虽然知道旷课,无节制的玩游戏不利于身心,但是无法自拔于眼前的快乐,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我们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尽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学生眼界,教书育人。
学习心得
部门:正蒙一院 姓名:孟燕
读完《论语》的里仁篇,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厚哲理和人生智慧。里仁篇主要讲述了关于仁爱、道德和人际关系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里仁篇中,孔子强调了仁的重要性。他认为仁是为人之本,是道德的核心。通过仁爱之心,人们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这种观点使我认识到仁爱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孔子在里仁篇中还提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不要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这种原则在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互相信任和支持的关系。里仁篇还提到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是注重道义和正义的,而不是只关注个人利益。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应该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孔子还强调了孝的重要性。他认为孝是为人之本,是道德的基础。通过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我们能够培养出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成为有道德的人。
通过学习里仁篇,我深刻认识到道德和仁爱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积极践行这些价值观,用我们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和环境。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道德和仁爱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我需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以孔子的教诲为指引,努力做到仁爱、正直、诚实、守信。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价值的人。《论语》的里仁篇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收获。通过学习这篇经典文献,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道德信仰和人生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不断践行这些价值观,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论语》第四章心得体会
部门:党政办 姓名:朱佳楠
《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内涵。
首先,《论语》中孔子的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让我深有感触。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学习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反复、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和提高,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
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人性的理解与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今天我将谈一谈我对《论语》中的"仁、义、礼、智"四条道德准则的心得。
"仁"是孔子道德体系的核心,他是以"仁爱"作为个人修养的基础。仁包括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以及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仁是一种博大的情感,它让我们懂得去关爱他人,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现代社会,"仁爱"的价值依然被我们所重视,它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义"则是衡量一个人行为是否合乎道义的标准。这要求我们在面临选择时,要根据道义进行取舍。"义"是一种原则性的道德规范,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明确的行为标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遵循"义"的原则,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
"礼"是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和程序。礼不仅包括具体的仪式和礼仪,更包括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有礼貌的人,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守"礼"的规定,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
"智"是人的智慧和判断力。孔子认为,人的智慧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得来的。智不仅仅是智力的问题,更是心态的问题。一个拥有智慧的人,他会做出正确的决策,应对各种挑战。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以便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仁、义、礼、智"四条道德准则,都是儒家伦理观的核心。它们告诉我们,做人应该以仁爱为基础,做事应该根据道义进行取舍,做人应该遵守社会规则,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具备智慧,以应对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