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二章心得体会
工学院:张琦
《大学》这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当我深入阅读其第二章时,更是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在这一章中,作者主要讲述了“诚意”的重要性。诚意,作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内心真诚,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引导自己和他人走向正确的道路。同时,诚意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和友谊的桥梁,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除了强调诚意的重要性外,这一章还提到了“正心”和“修身”的概念。正心,就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正直,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动摇。修身,则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些观点都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这一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这与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因此,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儒家思想,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共工作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诚意、正心和修身,以身作则,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的教师。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大学》第二章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诚意、正心和修身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深入学习儒家思想的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我会不断践行这些理念,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第二部分学习心得
正蒙四院 李建宏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宋代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大学》是一本“初学入德之门也”的教材。曾子,曾氏,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万里送君行>经北宋教育家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理学家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的宗旨及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一是“博学”之态;二是“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大学》一开篇便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纲领”。“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所谓“明德“就是善性。由于《大学》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思孟学派”认为人性本善,因此,他们主张《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发扬人固有的善性。“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南宋朱熹在给《大学》做集注的时候,把“亲民“写作“新民”,新者,革其旧之谓也。释义为推已及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儒家向来主张修己是了安人的,因此大学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止于信”。这是大学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它要求所有的人都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大学》的“三纲领"是从"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礼教目的的施教主张。
学习《大学》感想
工学院正蒙四院 安璐
本周是学习《大学》这本书的第二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收获颇丰,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是对自我成长和人生哲学的重新认知。
我选择读《大学》的初衷,是想要探寻古人对于“大学之道”的理解。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所困扰,很容易迷失自我。而《大学》所传达的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让我重新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时代,个人的品德修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大学》中,我最为感动的是关于“格物致知”的部分。它告诉我们,要想有所成就,首先要有对事物的深入了解和理性思考。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古代的学者,也同样适用于当代的我们。例如,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问题,只有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才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让我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大学》中对于“诚意正心”的强调,也让我深受启发。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而《大学》告诉我们,只有内心真诚、正直,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尊重和认可。这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它让我明白,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坚守内心的真诚和正直。
当然,《大学》中所传达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让我深感震撼。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与家庭、国家、天下息息相关的。这种大局观和责任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通过对《大学》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道德修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和社会责任的书。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大学》中的智慧和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
《大学》第二部分学习心得
工学院辅导员:白李静
本周的正蒙培训当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大学》第二部分的内容。在第二章当中,其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就是说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其实归根结底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还有这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在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通过学习,我们作为辅导员在工作中更应该加重对于学生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引导,一位内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大学》章句学习心得
部门:工学院曹倍华
本周我给大家分享的是《大学》的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前王”指文王和武王。第一个“贤”是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是贤明的意思。“小人”指的是没有修心的普通人。第一个“乐”是喜欢的意思,第二个“乐”是快乐的意思。第一个“利”是使有利,第二个“利”是利益,“没世”指死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文王武王一直不能被大家所忘怀,后世的君子尊重他们那样的贤明,亲近像他们那样的人,普通百姓则享受着文王和武王遗留下来的快乐和利益,所以他们去世后人们始终铭记他们的功绩。
周族积功累德已久,文王的父亲季王修心修身就很突出。季王在世的时候,周族尚不够强大,经常有夷狄来犯。为了保境安民,季王不断地忍让,甚至不惜迁都来保存和积蓄力量,因为善待民众,深得民众的爱戴,后国力逐渐增强。到了文王的时候,已经是西方诸侯之长,故称文王为西伯王。后来文王又受命于殷国攻打无道的黎国。当把黎国打败的时候,周国已经是天下三分取其二了。到武王的时候,武王与天下诸侯会于孟津,誓言灭商纣,商纣灭亡后西周最终确立。
再说说“小人”,之所以普通人叫小人,这是相对于得道的君子而言。《康熙》字典上有注解什么是君子和小人,注解是引用《左转 襄三十一年》:“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小人和君子不是指这个人的外在体积,而是指这个人的内在空间。一个人的心量小、内心障碍多就是小人,因为障碍多所以“小人长戚戚”,他总是被眼前的小事所纷扰而忧心忡忡。内心没有障碍就是得道的君子,因为内心没有障碍,所以“君子坦荡荡”,虚怀若谷心系天下。
前面我们讲修心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修承载力。在一个团体中你有没有承载力,你有多大的承载力会一目了然。为什么会一目了然呢?因为从你关注的内容就知道,如果你整天关注的是谁又用了自己的洗发水,想说又不敢说;或者你整天关注谁又在背后说了自己的坏话,然后又急不可耐地去报复别人;又或者你整天关注的是谁又在觊觎自己的位置,去拉帮结派地整别人。如果你整天都关注这些,你的承载力自然就小。
很多人想,从今天开始我要每天做好事。但是仅仅做好事是不够的,如果内心的空间不够,你做点好事也会斤斤计较。今天担心自己做的好事别人不知道,明天担心自己做的好事得不到回报,你做的好事仍然属于小人的范畴,人生仍然没有承载力。
要让自己有承载力就需要修心,就需要扩大自己内心的空间。内心的空间大了,就不会为周围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纷扰,自己的视野也就开阔了,人生的承载力也就大了。文王和武王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爱戴,就是因为他内心总是想着大家,所以文王和武王是众望所归。
我们很多人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其实质就是内心太狭隘了,才造成自己的多疑、敏感甚至出现心理疾病。要解决人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就是要修内心,让内心扩容,内心的空间扩大了,各种心理问题就不治而愈了。如果不能内心扩容,只是看看几本书籍,或者仅仅同心理老师聊聊天,这不能算是真正的心理治疗。
很多人说,总是想着大家或者总是帮助大家,是不是太累了呢?这里要说明的是,做事情多不一定就累,要看一个人的心态。比如让你去见你的男朋友,你走了很远的距离却感觉不到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不累。相反,如果你遇到一件特别心烦的事情,你就在那里苦思冥想,你什么也没有干,甚至连门都没有出,结果却把你累瘫了。
我想到我工作中的一些例子。很多外地的同学来西安上学,有的同学年龄很小,不免缺乏生活常识。有一天晚上,一位女同学突然痛经而不知所措,我把熬好的红糖姜汤给同学送过去,顺便了解同学们的生活情况。回到宿舍都十点多了,同事感叹道:“这工作真不容易啊!”其实,我真没有这种感觉,因为内心宁静,我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累,我觉得晚上去看看同学们和自己在宿舍看电视是一样的,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纷扰。
大学学习心得
工学院正蒙四院 曹鹏祥
1.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有仁德的人,运用财物帮助他人,自然得到众人的拥戴,不仁的人,利用身份地位以搜刮财富,终必招来亡身之祸。
2.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歛之臣,与其有聚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指的就是养得起匹马的那些刚刚升任了大夫的人,他们就不要再去考虑喂鸡养猪的利益了,也就是说让他们不要再去和老百姓争利益了。指的是用得起冰的富贵人家不要与民争利,还蓄养家畜。百乘之家就是那些拥有100乘车辆的贵族之家,那他们就不应该去豢养聚敛财富的家臣。
3.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如果一个人做了国家的君主,掌管了国家的大权,却一心想着怎么去聚敛物质财富,其身边必然有小人在鼓惑和诱导。如果君主的身边都是贤德之人,就一定不会让君主这样做。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这个君主如果缺乏反省和警觉的话,不仅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看不清信赖和重用小人给国家带来的伤害,那么就会认同小人的看法,不以为恶,反以为善,并对这些小人委以重任,那么就会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很大的灾难,祸害无穷。
这个时候,即使在他的辅臣之中有一些仁德贤能之人,但是也已经很难改变什么了。
通过上面所举的反面的例子让我明白了,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政治清明天下大治,就一定不能以物欲的满足为追求,而必须以仁义之道的昌明繁荣作为最终的追求。在教学中要加强师德师风的教育,以高素质专业化的意识去教授学生。同时不能唯分数论,要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终身学习为理念,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爱护学生。做到事事利他人,弯腰捡纸巾。见面问声好。
《大学》第二部分心得体会
工学院:陈天娜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后,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风潮。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那么。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受其影响。《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那么近道矣。”简而言之,即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这是它的核心。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
众人皆知,人性本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做君子的根底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首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
有一颗正直的内心。这样就算外界环境何其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判断,动摇你正确的态度。其余次之。其次做人要讲诚意。
“所谓诚意,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心慎独也。”它既需要人们对诚意的重要性有深化的认识,愿意过有诚意的人生,同时还要逐渐养成习惯,以诚意人生为幸福,以违背诚意道德为痛苦。这样才会实实在在去追求诚意。从善改正,不断完善自己,在各种非诚意的诱惑面前不动心,这是对君子的要求。而对大学生而言,诚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假如连大学生都不讲诚意,那么整个国家还谈什么将来呢?最后,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得更高尚。
另一方面就是做学问。做学问讲究致知,格物。“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不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可以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假设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诚其意,正其心”诚意那么必须从慎独开场,正心那么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陈维超
在深入学习了《大学》的后五章节后,我深感这部儒家经典对于辅导员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我在工作中的实际案例,我想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大学》强调“格物致知”,这启示我在辅导员工作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通过观察、沟通,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在处理学生纠纷时,我运用这一理念,深入了解双方的立场和诉求,有效化解了矛盾。
在“诚意正心”方面,我认为辅导员要以身作则,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在与学生交流时,我始终保持真诚和耐心,这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使得工作更加顺利。
《大学》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我认识到辅导员在培养学生时要注重全面发展。在组织班级活动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爱国教育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个人成长。
通过学习“齐家”章节,我意识到家庭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及家庭环境对学生个人的影响,在处理重点关注学生的问题时,我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治国”方面,我认为辅导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中提到的“平天下”,让我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在组织班会和实践活动时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
结合我的实际工作,我深刻体会到《大学》所倡导的“明明德”的重要性。在辅导学生时,我注重引导他们发掘自身的优点和潜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亲民”方面,我努力营造亲和的工作氛围,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定期的谈心、交流,我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学习《大学》的后五章节,我更加明白了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践行《大学》的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大学》这部儒家经典为我的辅导员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我将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大学》第二部分学习心得
工学院:郭雅琪
学习这段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我深感其内涵之丰富、意义之深远。这段文字不仅揭示了个人修养与家国天下之间的紧密联系,更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生活与治世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天下大治,必须首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这是一种对责任的担当,也是对国家、对民族未来的深刻思考。作为大学老师,我深知教育工作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因此,我应当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投身于教育事业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进一步,“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则强调了家庭和谐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一个和谐、和睦的家庭可以培养出健康、向上的人格,进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因此,作为教师,我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家庭教育。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而“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则是对个人修养的强调。个人修养是齐家治国的基础,只有自身品德高尚、行为端正,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影响家庭、进而影响社会。因此,我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道德的力量,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接下来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则是对修身养性的具体途径的阐述。从正心到诚意,再到致知格物,这是一个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心是修身的前提,只有心态端正、心态平和,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诚意则是修身的关键,只有真诚待人、真诚做事,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致知则是修身的基础,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而格物则是修身的具体实践,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作为教师,我应当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在课堂上,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在课外,我应当积极参与学生的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同时,我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水平,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综上所述,这段论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治世之道,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哲学。它告诉我们,要想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就必须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教育,以家庭和谐为基础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作为教师,我应当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水平,以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道德修养的阶梯式提升
工学院:何浩菲
在《大学》这部作品中,“大学”的含义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大学,而是指古代的一种教育阶段或者说是学习的阶段。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礼仪;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在这里也有“博学”的意思,是对“小学”的深化和拓展,更注重对道德,品行的修养和人格的塑造。《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明德“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推己及人,对社会起到推进和示范作用,止于至盖是追求道德的完美境界。
总的来说,《大学》中的“大学是一种追求道德完善,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身品 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和状态。《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 其深层次的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大学》主张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是相辅相成的。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明德”是指发扬光大人的善良本性,“亲民”则是关心民众,“止于至善”则是追求最高的善。这表明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
2.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大学》还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的重要性。书中提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意味着通过对欲望的控制和对内心的修炼,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3.道德修养的阶梯式提升
《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就像是一级一级的阶梯,引导人们在道德修养的道路上逐步提升。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要求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
总的来说《大学》的深层次感受在于它所倡导的个人修养、社会责任、内心的平静以及道德修养的阶梯式提升等理念,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实践的。
何浩菲
2024年3月18日
《大学》第二部分学习心得
工学院辅导员:胡娜娜
在本周三的正蒙培训当中,主要学习了《大学》第二部分的内容。通过深入学习《大学》的第二章后,我的内心深受触动。这篇古老而深邃的儒家文献,以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给予了我极大的启示和感悟。
《大学》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篇章,它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在第二章中,这一哲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
读完第二章,我深感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首先,这一章节强调了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使我意识到,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不仅关乎他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更直接影响到他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其次,这一章节所提倡的“格物致知”精神,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们,要通过深入观察和理解事物,才能获取真正的知识和智慧。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领悟生活的真谛。
此外,我还被“诚意正心”这一观念所打动。这一观念告诉我们,真诚和正直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足的基石。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他人和自己都要真实坦诚,不虚伪、不做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友谊。
总的来说,《大学》第二章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和理解世界,更让我明白了真诚和正直的重要性。我相信,这些思想和观念将伴随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阅读《大学》这部儒家经典,以期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启示。同时,我也将努力践行其中所提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感的人。我相信,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贡献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学习“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贾元武
这段文字来自《大学》,主要强调了仁人的道德标准以及君子应持的态度和行为准则。通过学习和理解这段文字,我获得了一些深刻的学习心得。
首先,我认识到仁人的重要性。仁人不仅要有爱人之心,还要有恶人之能,即能够明确区分是非善恶,对于不道德的行为和人要坚决予以放逐,不让他们与善良的人同处一国。这种道德标准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就像我们作为老师虽然爱护学生,但是也要让学生加强学习成绩与课堂纪律,甚至校规校纪及法律法规,经过学习,在以后的工作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相对严格要求,有纪律,抓纪律,抓学习,提学习效果,今年也是我们学校审核评估的关键时刻,所以做到既爱护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两手都要抓。
其次,我意识到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君子在处理事务时,应该遵循大道,以忠信为本,避免骄傲自满和放纵无度。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通过学习作为老师,也要时刻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思想品质方面也要及时学习提高,这样才能更好的和学生相处,教知识,做榜样,让学生在日常课堂和校园生活中能在我们的身上学习到一些好的方面。同时,我们也要及时发现学生们的长处和优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此外,我还领悟到了识别人才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举荐贤能之人,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对于不道德的行为和人,我们也应该果断地予以制止和排除,以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公平。
最后,我认识到顺应人性的重要性。人性本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选择,而不是强行将自己的喜好和观念强加给他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学生们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作为我们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他们相处学习,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与他们和谐相处。
总之,通过学习和理解这段文字,我深刻领悟到了仁人和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这些准则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这些准则,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更好的和同事、学生相处,努力做好一名老师,做一名好老师。
正心修身
工学院正蒙四院 景为
大学第七章说的是正心修身。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这段话对我很有启发,这里用了四个排比句来强调说明心有怨恨、恐惧、喜好(欲望)、忧患时就不能端正心智,更谈不上修养身心了。这里的正心是一个艰苦卓绝的事情,我们要认真的对待。
要排除心中的怨恨、恐惧、喜好、忧患等情绪,首先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健全的体魄,其次要有不执拗不攀比的平常心,最后还要有怜悯心仁爱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
因此说修生是一件全方位全角度的修行。作为教师,首先要在专业上做到精通,在对待学生上做到仁爱,在对待同事上做到喜人所喜,学习别人的优点,纠正自身的缺点。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接近,无限接近修生的本源。
《大学》心得体会
正蒙四院:刘菁
在教师工作中,我从《大学》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作为教师,首先我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提升。《大学》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就是指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引领者。
作为教师,我要不断追求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大学》中对知识的重视,也启示我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做学生的榜样。只有通过言传身教,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中的“治国平天下”也启示我,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情感、体魄等方面的培养。
作为教师,要具备自律和自控的能力,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好课堂和学生,发挥出教育的引导作用。
《大学》对于我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是一部儒家经典,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修身立德的重要参考书。
学习《大学》心得(二)
工学院 马琳
当学习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的时候,我便又有所启发,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国君,要达到“仁”;作为臣下,要达到“敬”;作为儿子,要达到“孝”;作为父亲,要达到“慈”;和国人交往,要达到“信”。有点“三纲五常”的一个缩影,更多的,我认为这是古时的一个社会价值观、人生观的体现。反过来讲,君不仁,则臣不敬;父不慈,子便可能不孝;人无信,则不立。
对于我们现在的成年人来讲,生活中往往扮演着多重角色,如果处理不好其中的人际关系,那便会适得其反,造成价值观缺失,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作为辅导员,我们总教育学生,要形成正确的三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既定的观点源于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良的传统,要想教育好学生,我们首先要明白,每一种角色对应的正确行为规范和准则,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学会“仁、敬、孝、慈、信”这几个境界。其次要时刻提醒学生,这些原则不仅是道德上的要求,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处于何种角色,都应时刻铭记并实践这些原则,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读原著,悟原理,《大学》这样经典的著作里面深谙处世之道,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去深刻解读,自省,融合,提升,并深度结合到我们的高等教育事业当中,努力培养优秀大学生。
《大学》第二部分学习心得
工学院:秦景逸
在教师的岗位上,我们不仅为学生讲授知识,也为他们思想启蒙。为了深化教师的职责,我们继续集体学习了《大学古本》的第二部分。
所言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对大学教育的深刻诠释和高度概括。大学之道,自古以来便是众多学者、教育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它不仅仅关乎知识的获取,更在于人性的修炼与提升。
首先,“明明德”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明德,即光明磊落、道德高尚的品质。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殿堂,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不仅仅是通过课堂知识的传授,更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其次,“亲民”体现了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大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与社会紧密相连、为人民服务的机构。大学应当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之中,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大学还应当关注民生,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需求,为他们提供教育、培训等服务,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质和生活水平。
最后,“止于至善”是大学教育的最高追求。至善,即达到完美的境地。大学教育应当追求卓越,不断挑战自我,力求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这需要大学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只有这样,大学才能真正实现其教育使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古训,为我们指明了大学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和践行这一理念,努力培养既有高尚道德品质、又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所言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在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大学古本》第二部分的学习是一次宝贵的精神之旅。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教育的智慧,还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我们作为辅导员的使命和责任。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这些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贴心的指导和服务,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第二部分学习心得
工学院辅导员:陶瑾
在深入研究《大学》这部儒家经典后,我深深地被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所打动。作为中国古代的“四书”之一,《大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生、道德、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宝贵启示。
首先,《大学》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它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研究,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这一观点对于我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忽略了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探索。通过学习《大学》,我意识到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以更深入地理解世界。
其次,《大学》提出了“诚意正心”的道德要求。它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必须具备真诚、正直的品质。这一品质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言行举止上,更体现在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态度上。我认为,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一颗真诚、正直的心,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大学》还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涵盖了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还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内圣外王”的理念。通过学习《大学》,我深刻认识到,要实现这一人生目标,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总的来说,《大学》这部儒家经典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还为我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和指导。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和践行《大学》中的理念,以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大学》,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学习心得
工学院:田甜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纯净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这对于一名正蒙老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我们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所谓明德是规范的总体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名正蒙老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其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慎独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正蒙四院 王存立
3月13日下午,我们正蒙四院第三学习小组在8号公寓北四层正蒙书屋集中学习了《大学》后五章内容,大家分享了自己学习《大学》的心得体会。我于3月15日晚上又认真聆听了黄藤理事长的《大学》学习体会漫谈,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黄藤理事长在分享自己学习《大学》体会时讲到,《大学》的核心内容就七个字“明明德、修身、慎独”。 又谈到了慎独的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在独处时要谨言慎行,表里如一;第二层含义是与人共处时要心口如一;第三层含义是慎独的最高境界,就是做人要始终如一。《大学》里面讲“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也就是说我们不管干什么行业,做出什么样的成就,它的本实际上在修身上。修身的前提是要明明德,而慎独又是最好的修身。修身就是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要让是的心看着非的心,要向着好的、至善的方向去做,这需要锻炼自己的控制力。人之无诚,不可为交。不要自欺欺人,一个不诚实的人,在欺骗别人之前首先欺骗了自己,既无法正心诚意地修身,也无法取信于人,无法立足于社会。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则是心安。慎独的精神要求我们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慎独的精神强调的是内心的自律和自省。我们要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看看是否有违背道德的地方,是否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我们就可以发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来促使自己不断进步。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尽力做到知行合一。
慎独是一种信念,是许衡面对满树香梨时的泰然自若。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由于行走路途遥远,天气炎热,十分口渴,路边有一棵梨树,众人都抢着去摘梨来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有人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从这个故事中体现了许衡的君子人格—慎独。扪心自问,在当今社会,我们有多少人在面对没有主人的满树香梨时而能不为之所动?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
慎独让内心与行为一致,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充实。慎独,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修养,是个人茁壮成长之必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修好身,做到慎独,做好学生的表率,才能引导学生加强慎独精神的修养。我们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坦然面对选择和决策。虽然我们国家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了,但是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还比较低。这让我再一次深刻理解了黄藤理事长为我们组织这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培训的重要意义。我认为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不在于怎样去治国,而在于教育人们怎么去做人,在于怎样去培养我们炎黄子孙的君子人格。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习的脚步不能停止,不但要继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还要结合所学的知识来反思、沉淀、积累充实自己,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自己良好的言行感染、带动自己周边的同事,引领学生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但要会唱校歌--《鱼化龙之歌》,会背诵《为生律己歌》等内容,还要把学校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做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立德树人的工作做的更好,为把我校办成世界水平的百年名校做出自己的贡献。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王建斌
本周通过学习《论语》第六章至第十章的内容,结合正蒙工作,有下几点体会和心得:
对学生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诚意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保持诚实正直的态度,不欺骗他人也不自欺欺人。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保持警惕,不要懈怠。
其次,修身在正心。大学生应该注重内在修养,保持纯洁的心灵和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内心正直,才能体现在外在行为上,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再次,齐家治国。要从家庭和个人做起,做到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同情弱势群体,遵守规矩,才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治国平天下。大学生既要关注个人修养,也要关注社会责任。要做到上老尊长、尊重他人,避免犯下错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不被利益所蒙蔽,坚守真理和道义。
总之,大学生管理不仅是管理自己的学业和生活,更是管理自己的心灵和思想,以影响和引领他人,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时刻铭记《论语》中的教诲,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儒道智慧,工学探索:学《大学》7-10章的心得
工学院正蒙四院 王静
在学习《大学》的第七至第十章中,儒学的智慧深刻贯穿我的工程教育与学生导师工作。
修身在正其心
在结构力学课上,一位学生面对难题时情绪波动较大。通过深入交流,我分享了儒学强调冷静思考问题的理念。他最终战胜了学科难题,调整了内心情绪,为未来的学业奠定了稳固基础。
齐其家在修其身
作为学生公寓导师,我在学生管理中运用儒学理念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位学生因家庭原因情绪波动,我与他深度沟通,帮助他理顺情绪,家庭关系也逐渐得到改善。
治国必先齐其家
在学生管理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项目管理课程,他们学到了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这成为他们未来成为社会建设者的动力。
平天下在治其国
儒学的理念在我的教育工作中定下更高的目标。以“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为引导,我鼓励学生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期待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积极影响力的工程专业人才。
总结与展望
通过学习儒学经典,我深刻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这些理念贯穿了我的教育工作,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展望未来,我将继续以儒学的智慧为指引,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工程专业人才,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古本》第二部分字习心得
工学院:王扣金
在教师的岗位上,我们不仅为学生讲授知识,也为他们思想启蒙。为了深化教师的职责,我们继续集体学习了《大学古本》的第二部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中举例说:“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其实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不能否认,由于先天的具有或是后天的教育,最基本的品德其实就已经在人的心中存在。因此,使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合乎品质,需要的是“唤醒”。这一“唤醒”看似容易,却往往要面对一堵堵沉睡的墙。
大学之道,在亲民。《大学》引《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谓“亲民”,通作“新民”,即使人自新。“新”是变革,“新”是发展,“新”是从过去到现在,“新”从现在到将来。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中所说的“新”却并非是与“旧”相对,甚至是与“旧”相合。“新”的本质是不断调整而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无论道德上、物质上,人与社会总是会出现种种矛盾。在特定的历史情形下,我们会将其归于时代的变迁使得人的角色出现了错位。因为个体总是太渺小,经受不住环境一丝一毫的改变。但从一个普遍性的意义上说,绝大多数时间和地点,世界运行得是如此完美、一如既往,但却不能消除人和社会之间的碰撞——是人在变,而非世界在变。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最终追求,并且有具体的蓝图。《大学》中描绘道:“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这种包容的理想目标,对现今社会所追求的和谐共生非常有借鉴意义。多元的追求与发展,并不是我们迈向一致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渡,而是我们应追求的目标本身。所谓“至善”,“至”在社会秩序井然,“至”在个人的选择得到充分尊重,“至”在一切都拥有最丰富的可能性。“善”的标准可能太过虚无、难以设想,但可以肯定的是,社会的善与每个成员的善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前者只不过是对后者的概括。而对每个个体来说,善是需要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选择来完成的,而不能由他人或社会代劳。这样的选择过程,既是为了满足个体,同样也是在为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对不同可能性的尝试机会。
《大学古本》第二部分的学习是一次宝贵的精神之旅。它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作为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这些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选段学习心得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王其菲
《大学》中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这一段是说当人们心中有愤怒、恐惧、忧虑、喜好的时候心念就会不中正,而心不中正不专注不安定,则无法客观真实全面的感知外物。
作为心理工作者从心理专业的角度来看,人心中有愤怒、恐惧、忧虑等七情六欲是非常正常的,正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无过”,所以一个人的心理功能之强健并不在于没有感情,而是在于能够有丰富的感情的同时,认知不会受到感情的过度扭曲,依然能够保持中立、客观、辩证的理性认识,是一种理想与感情相互平衡、相互促进的状态,这才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稳健而有韧性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更全面客观的看待事物,才能做到格物致知。
《大学》中云:“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这一段是说人都可能会因自己好恶对于他人产生偏见,或亲或疏。但要想治理好家庭或班级,都首先要不断修养自身的品行。
《礼记》中也说:“亲其师,信其道”。说明人与人的相处一定会有亲疏远近,也一定会带着个人自身的好恶标准,但是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人之常情”,让学生因喜爱自己而信任自己,因信任自己才有更多的机会传道受业解惑;另一方面我们内心也需要觉察自己对于他人尤其是学生的好恶,时刻提醒自己做到辩证的看待学生,每个学生每个人都有长短优缺,这是连我们自己也是同样如此的。但是我们不因喜欢他人长处就过分亲近,厌恶他人特点就疏远或批评。所以能看到喜欢的人身上的缺点,看到厌恶之人的优势,这才是真正的辩证与中正,这也是作为心理老师所不断训练与践行的目标。
《大学古本》第二部分学习心得——作为大学辅导员的思考与实践
工学院辅导员:魏佳琦
在辅导员的岗位上,我们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也是他们思想的启蒙者。为了深化我们的职责,我们集体学习了《大学古本》的第二部分。我希望通过这次学习,不仅能深入理解古人对教育的智慧,还能将这些智慧融入我们的工作中,更好地指导学生。
《大学古本》的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的理念。这两点,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古代教育的指导原则,也是现代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格物致知”意味着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来认识其本质和规律。对于辅导员来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探究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学生,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我曾遇到过一个学生,他在学业上一直表现平平,但通过深入交流,我发现他对某一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鼓励他深入探索,并为他提供了相关的资源和指导。最终,他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学习的动力。
而“诚意正心”则强调真诚和正直的重要性。作为辅导员,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真诚和正直,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引|导学生。我始终坚信,只有当我们真心对待学生,他们才会真心对待我们,也才会真心对待学习和生活。
此外,《大学古本》的第二部分还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作为辅导员,我们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工作效果。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不仅在专业知识上,还在人格修养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这次集体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大学古本》第二部分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还激发了我们对学生.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深入地运用这些理心,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总之,《大学古本》第二部分的学习是一次宝贵的精神之旅。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教育的智慧,还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我们作为辅导员的使命和责任。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这些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贴心的指导和服务,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周学习心得
工学院正蒙四院 魏建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治其知,致知在格物。
看到这句话,想起了学校大门上挂的那副对联“学以为己明道修身,行以为人利他共荣”。治国太遥远,齐家我觉得都有些勉强,修身、正心是自己可以做到的。作为老师,正心是基本的要求,修身也是必须做的事情,这里的修身不是道法上或者身体上的修身,而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正心修身呢?后半句告诉了我们答案。先要把自己的学习态度端正、真诚起来,从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始,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开始,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开始,用心琢磨,刻苦学习,肯定能达到正心修身的目的。
《大学》学习心得
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薛牡丹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是一个不断认识世界然后去改造世界的过程。从一个人出生,开始从一团欲望不断膨胀,随着社会对这个人的教育,欲望就会影响周围的欲望,那整个家庭就是彼此拥有交集较多欲望的集合。管理好自己、修炼好自己这个欲望实体,直接影响整个家庭,从而影响社会。要做的是日日修行,在不断地修炼过程中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理清自己的责任义务、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让自己能有足够的精气神、高尚的品德、至善至美的心灵去经营这个家庭。一个个美好的家庭构成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就能太平。
在我人生30多岁的阶段,正处于上有老,下有2小,事业压力倍增,家里家外都离不开这个扮演着不同角色的人。有时候想偷懒,想自己放空自己,哪怕半天,都没有,干什么事情都是看着时间速战速决。有的时候连洗澡、上厕所这些基本的生活小事都是挑战,因为孩子对你的需求太多了。然而还有打起精神来做好本职工作,哪怕今晚只睡2个小时,第二天也是要硬着头皮上课。在我感到无助的时候,是《大学》给我了一丝甘露,原来修身这件事情,是一生的追求,我以为我考完高考,考完研究生,一路坎坷之后,人生可能再遇不到什么更大的事情了,原来我这团欲望并不会停下挑战自我的脚步。我试着放平心态,试着去每天调整自己的状态,优化自己的时间管理,及时处理不良情绪,及时鞭策自己、反省自己,做到日日修身,而后齐家,而后再谈别的。
大学学习心得
工学院正蒙四院 杨强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释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格者:正其不正。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穷理于事物始生
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认知,从本心做起,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自己有先人后己的本心,在要求学生、要求别人的同时,要现要求自己,“见面问声好、弯腰捡纸巾”先要从自己做起,特别的是我们独处时,要能做到主动保护环境卫生,主动去捡拾垃圾。
学习《大学》章句有感
工学院正蒙四院 杨婷
本次学习主要安排介绍,《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楚书》上说:“楚国没有值得称为宝贝的物品,惟有有仁德的善人是楚国的国宝。”狐偃对流亡的重耳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珍贵的宝物,唯以亲爱仁道为宝。”《秦誓》上说:“若是有这样一个耿介的臣子,他的心非常地诚恳专一,没有别的什么特殊技能,然而他的心非常地良善,又宽宏大量。别人有什么学问和能力,他没有丝毫的嫉妒心,就像自己拥有一样,看到别人有道德学问,他就心向往之,不只是口头上称赞对方,而且心里所喜好的,还要超过口头的赞美。真正有如此容人的雅量,用这样的贤德之人,才能够保佑我的子孙和黎民百姓。不但是对我有利,而且对我的子孙、我的百姓都有利啊!他人有学问和能力,则掩藏嫉妒,憎恶人家,见到他人的道德学问都好的,处处嫉妒人家,给对方设置障碍,让人办事办不成功。如果有一个臣子,心量狭小,不能够容纳贤德的人才,这样的人就不能保护我的子孙,也保护不了天下百姓,不仅保护不了,如果用这样一个人,我们的子孙和百姓已经处在危亡之中了。”
这里引用了大量的《尚书》篇章,作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个论点的论据。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朝代更替是常事,所以周公作《康诰》也认识到这一点,作为警醒君主们,要行“善”,君主在享有民众的尊敬的同时,也负有管理天下的责任。
2、“善”是什么,是谋求某一个群体的最大利益,而非个人的最大利益。所谓的道德,其实需要在个人欲望和需求之上,更要以更大的群体为重,可以是一个家族,可以是一个民族,可以是一个国家,可以是整个天下。格局越大,责任越大。在这里可以狭义的说,善就是遵从以百姓的好恶为执政标准。
3、真正的“善”、“仁”是超我的,是没有了以本我为中心,感受到了“万物一体之仁”,用人不怕别人超过自己,也不嫉妒别人,也就是“无我心”。好像鲍叔牙举荐管仲,好像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放下了自我的欲望驱使,而是自我的道德追求,自我的责任驱使。
4、这个“善”的超我与欲望的本我天生是矛盾的,所以要修身,要反欲望反本能,达到一个和谐的自我,是为“中庸”。
在担任学生的正蒙导师中,我们对学生也要去强调在学习中讲究“善”,学习别人优秀的地方,提升自己,和同学们一同共同进步,一个人的优秀和“善”会影响一个宿舍,一个宿舍的精神和学习面貌会影响一个班级,整体上大家就会越来越好,就如上述的内容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是因为有足够善的人,民族才会兴旺富强。所以同学们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追求自己的“善”。
读《大学》对教师的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杨燕子
《大学》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对于教师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通过阅读《大学》,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使命和修身的重要性。
首先,《大学》中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师指明了方向。作为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明明德,即彰显自己内在的德性。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同时,我们还要亲民,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成长。最终,我们要致力于达到至善的境界,为社会培养更多有德有才的人才。
在“八条目”中,修身作为其中的一环,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通过修身,我们可以更好地传递正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大学》中强调的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我们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责任。
最后,通过阅读《大学》,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还要时刻保持一颗谦虚、敬畏的心,不断学习和进步,为实现教育事业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总之,《大学》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对教师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通过阅读《大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还要时刻保持一颗谦虚、敬畏的心,不断学习和进步,为实现教育事业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正蒙心得
工学院正蒙四院 于洋
3月13日,我们集中学习了《大学》后五章。这次集中学习中我解读的是第十章的部分章节,感触颇深。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段主要内容是讲“国君首先要注重修身养性。有了美好品德,就会赢得民众;有了民众,就会拥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会获得财富;有了财富,国家才能用度充足。仁德是根本,财富是末节。如果国君在表面讲道德,而实际内心只看重财富,那么民众就会相互逐利,抢夺财富。因此,财富聚集于君王一身,平民百姓就会离弃君王。财富散落民间,民众就会归附君王。所以,君王关于政救之言有悖于民心,则百姓心以悖递之言反抗,财富不依据常理肆意搜刮而来,最终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掠夺去。”
这段文字主要是讲儒家中的“仁善”,仁善是根本而财富是末节,而我们当下多少人舍本逐末了呢?既然选择了教书育人,便不能将“逐利”作为自己的根本要务。当下社会的诱惑的确很多,但我们作为一名正蒙导师,只有修身修己,摒除内心的各种物欲,我们才能“诚其意、正其心”,持身中正,洁身自好,真正成为一名有德行的人。《大学》之深厚,吾辈之浅薄,感谢正蒙的经典研读活动,才能让自己反思反省,将儒家思想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中,《大学》的思想值得我们贯穿一生去践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传道受业解惑者”。
心得
工学院正蒙四院 张洪波
学习了《大学章句》第十章,“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大致意思是“要治理好国家,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管教好,而能管教好别人,这是没有的事。所以,君子能够不出家门,而能完成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孝顺父母,自然能侍奉君子;恭敬兄长,自然能侍奉尊长;慈爱子女,自然能善待民众。
通过这段内容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要做成事情时,就要做到自家先和睦,自己就需要修身,在家要做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慈爱孩子的人,在校要做正直、善良、仁慈的教师,那么,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做好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关爱我的正蒙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养成,这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正人先正己。要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找差距,让我自己先成为贤德的君子,再去教育和感化我们学生。
《大学》读书心得2
工学院正蒙四院 张媛媛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以上内容的意思是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 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
《大学》的这两句反复强调了以身作则,也可以用于我们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想要学生保持卫生状况,先自己做到保持办公室、上课教室的卫生,再去督促学生打扫保持宿舍、教室卫生。其他方面也同样适用,想让学生按时到课、不迟到早退,认真听讲,课堂活跃,按时完成作业,首先老师要先做到上课提前10分钟到教室,授课准备充分,精神状态饱满,寻找提升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老师不仅要专业知识能力达到要求,同时也要以德服人,从关心学生做起,关注学生感受做起,走进他们,理解他们,才能让学生接纳我们,才能让他们看到和关注我们的“以身作则”,才能对他们产生影响,才能做好我们的授业解惑。
学习《大学》后五章 心得体会
工学院正蒙四院 赵启雄
本周,按照学习计划,我深入学习了《大学》的后五章节,这本书作为儒家经典,虽然年代久远,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至今仍对现代高等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大学》中所倡导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核心价值。
学习《大学》后,我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更是他们心灵成长的引导者。正如《大学》所言,“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人之所欲,莫烈于生;生之莫害,莫甚于情;情之所累,莫甚于志。”这段话让我深刻理解到,辅导员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实际工作中,我也尝试将《大学》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例如,在与学生沟通时,我更加注重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交流氛围。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实践去体验“亲民”的真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当然,辅导员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有时,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消极情绪或行为,这时,我会运用《大学》中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引导他们从内心深处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大学》,我更加明白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大学》中的智慧传播给更多的学生,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大学》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深化了我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也为我未来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我相信,在《大学》的引领下,我能够更好地履行辅导员的职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