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分享 -> 正文

行政组2024秋季第四周心得分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10-22

七方教育研究院

学习《孟子》心得体会 (4)

——七方教育研究院 孙彩贤


本周二学习的《孟子.卷三.公孙丑下》主要讲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即仁政、义利之辨和人性本善等,深受启发。

1.仁政理念。孟子认为,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那么,

现今社会,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管理者,都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义利之辨。孟子认为,追求利益不应牺牲道德和正义。现实中,

我们在追求个人或集体利益的时侯,绝不能忽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3.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善良和同情心。让我们明

白一个道理:即使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人们内在的善良和同情心是可以激发和培养的。

4.知行合一。孟子认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就应该去实践。

启示我们,学习不仅要获取知识,更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理解。

5.重视教育。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启示我们,要认识到教育

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和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方面的关键作用。


2024年10月17日


24-25年度本原儒学院第一次工作推进会 会上发言(窦晨光)


黄校长、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是本原儒学院的新进教师窦晨光,今年暑期刚刚加盟外事。从到来之初,我就对“本原儒学”的概念非常感兴趣,但一直苦于未能深入理解“本原儒学”的意涵。今天听了校长和各位老师的讲解,大大地深化了我对“本原儒学”的了解。这里,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不正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

如校长所说,本原儒学不仅是要探索原初的儒学,还要更进一步,探索儒学和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哲学背后共通的本原。以我的理解来看,中国文化中,此种本原思想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周易》。《系辞》称:“易之兴也,其犹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忧患意识是《周易》的第一义,有忧患意识才能有《周易》,这一点,恰恰对应了我们说的自由是本原儒学的第一义。

不少批评者提出,自由在中国文化中并不是一个显性概念,中国传统的典籍中从来没有明确提到自由这个概念。实际上,《周易》中所提到的忧患意识,正代表人华夏先民对人的自由性的自觉。《周易》所谓忧患,并不仅仅是周人面对殷周矛盾的忧患,更根本的是周人对天命难测的忧患。殷人的宗教观认为其祖先是上帝的子孙,其天然地受到上帝的眷顾,《西伯戡黎》中就记载纣王之言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笼罩性,周人克商,所要面对的不仅是殷人强大的国力,更是这种具有笼罩性的观念。为了战胜殷人,周人必须对这一宗教观进行解构,于是就有了《大雅·皇矣》中“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的说法。此说强调上帝不会直接将天命告知予人,人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并为之负责,只有恰当的行为才能获得上帝的青睐。相应的,周人建立起了充分的忧患意识,《大雅·大明》即称:“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随着周人克商的完成,其忧患意识变得更加强烈——强大的天邑商都无法得到上帝长久的眷顾,可见天命果真靡常。在周人看来,自己既得到天的眷顾,更应小心谨慎,同样的,殷人后裔也应自求多福。《大诰》中周公和成王就告诫周人称:“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大雅·文王》中周公则告诫殷人后裔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周人已有明确意识到人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并为之负责,这正是其对人的自由意志的自觉。这种自觉也是《周易》思想的起点。人必须独立地面对自己与世界,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并为之负责,这是人最大的 “忧患”。正是因为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周人才希望卜筮能给人以指引。与殷人的龟占不同,《周易》的筮占不能告诉人一个明确的结果,只能给人行动指南,指导人趋吉避凶。《系辞上》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人之所以能对吉凶悔吝有所作为,其前提就是人有自由意志,能决定自己的行为并需要为之负责,这是《周易》不言而喻的前提。

人有忧患意识,这正是华夏先民对人的自由属性的自觉。自由是人的第一属性,正是因为人是自由的,需要自己探索天命之于人的意义,人才有可能建立起各种各样的道德与理想。人建立理想的过程,也是人实现自身使命、在有限的生命中呈现无限之天命的过程,这一过程,用《周易》的话来说,就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对一般事物比如植物、动物来说,其“各正性命”的历程囿于绝对的必然性之中,它们不必也不能思考天命之于自己的意义。但人却需要自己来探索天命之于自己的意义,并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人在天地之间、在六合之内所应实现的使命。这也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原儒学的提法高度契合了《周易》的精神。希望我们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各自,“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共同推进本原儒学院的建设,使之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学术高地。






关于《孟子》中“君子远庖厨”的一些想法

本原儒学院  姜夏

近代以来,关于孟子“君子远庖厨”这一命题存在许多争议。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这个命题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伪善。与之相反对的观点则认为,这个命题体现了孟子在仁心和现实之间确立起来了一种平衡,正是因为现实中某些事情不可避免,才体现出仁的意志的珍贵。但是,这两种观点都仅仅是围绕“君子远庖厨”这一命题本身展开讨论,其作用主要在于更清晰地澄清孟子的思想。可是,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观点的对立的原因,却鲜有人讨论。一个命题如果存在广泛的误解,我们就不能简简单单地就这个命题本身进行澄清,还要将这个命题放置在历史之中,去解析它的含义在历史中的演变。我们不能把误解仅仅看作一种暂时的,一种“漫不经心”的错误,以为只要说出了“正确”的话就可以消除这个误解。如果仅仅是这样,我们可能会错过导致这个误解的真正原因,忽视在这个误解背后隐藏着的历史逻辑。这就好像当我们观察到一根筷子在一杯水中出现了弯折的情况一样,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证明了筷子没有弯折,相反,我们更需要的是对筷子为何出现弯折现象给出解释。如果没有这个解释,我们可能会得出一个简单却错误的结论,例如眼睛“欺骗”了我们。但事实上,眼睛并没有欺骗我们,它正确地看到“弯折现象”本身。同样的,对孟子“君子远庖厨”的误解未必是一种“被欺骗”,未必是一种不认真阅读带来的误会,仿佛只要我们认真起来就可以避免这种误会一样。相反,正如我们将在历史中看到的,这种误会有更加深刻的原因。

1.“君子远庖厨”的文本背景

关于针对“君子远庖厨”所形成两种对立观点,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论述。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先来看看,孟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君子远庖厨”的。“君子远庖厨”这一观点出现在《孟子·梁惠王上》中: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从上述文本背景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孟子的论点及其论证思路。当齐宣王不忍心杀牛的时候,这是他“不忍人”之心的自然流露。在这里追问牛和羊有何不同毫无意义,重要的是随时注意培养自己“自然而然”的那个本心。这个本心在孟子看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所以人皆有不忍

人之心也。

不忍者心之发,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之所得以为心者也。是心之存,则其于亲也,必知所以亲之;于民也,必知所以仁之;于物也,必知所以爱之矣。然人或蔽于物欲之私,而失其本心之正,故其所发有不然者,然其根于天地之性者,则终不可得而亡也。故间而值其不蔽之时,则必随事而发见焉。


因此,无论是牛是羊,只要发见这一本心,就是行仁之开端。朱熹在《孟子或问》中说:“禽兽之生,虽与人异,然原其禀气赋形之所自,而察其悦生恶死之大情,则亦未始不与人同也。故君子尝见其生,则不忍见其死,尝闻其声,则不忍食其肉,盖本心之发,自有不能已者。”人的生活需要宰杀禽兽,但是人对于宰杀同类生命又有不忍之本心,所以要“远庖厨”。因此,“远庖厨”是不忍之心的自然流露,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远庖厨”这一行为是一种基于自然情感的开端,其表现的寓意是对所不忍之事“能远则远”,如此方能贴近本心之仁。简单的说,该吃肉还是要吃肉,因为不忍就什么都不吃,那是迂腐。但不能因为吃肉,所以心无所忌。这在如今时代的语境下仍有积极的意义,如今我们还在以杀戮的方式来满足人的日常所需,有大量的养殖场,屠宰厂来满足人类的供应,但我们在吃肉的时候应对此心有不忍。如此,人类将有动力,在未来创造非杀戮的生存方式,例如合成肉。这种未来的生存方式并非全然出自对环保的考量,而主要侧重于非“剥夺”性质的资源获取。这种生存方式不仅仅是面对自然,在对待人的时候更应如此。


2.关于“君子远庖厨”的两种观点及其争论

近代以来,基于历史原因,许多人将中国之落后部分地归咎于儒家传统。在这样的氛围下,传统儒家经典中的诸多规定看起来都似“伪善”。尤其是在西学强调普遍性的背景下,更显得儒家的某些命题只具备“情景”上的“权宜性”,而不具备普遍的合理性。在支持这种观点的人那里,儒家的“伪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出。

第一,关于实践对象的普遍性问题。尽管儒家可以争辩说,牛和羊不是孟子关注的重点,重点在于本心在何处发见,就于何处孕养,但这种争辩在实践对象的普遍性仍然存在疑问。这种疑问在面对社会问题的时候尤其尖锐。例如,当我们因不忍而去帮助一些人的时候,是否考虑到这样的帮助可能会影响其他人的利益。疫情期间,曾出现不同省份之间抢夺口罩的事件。我们有理由相信省政府不是为了恶意囤积,而是地区的口罩紧张,但在资源极度紧缺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只能见到眼前的困境。儒家可以强调“见”的源始性,却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停留在这个源始性之中。“见牛不见羊”只标示仁心在情感上的开端,但理智告诉我们,应“见牛推羊”,否则,这样有限的仁行不可能满足公共领域的需求和期待。这种推理应该是一种基础的推理能力,而非一种高端的专业技能,缺乏这种推理,行为必然缺乏“善”所要求的基本的普遍性。

第二,关于实践行为的普遍性。如果说实践对象的普遍性关系到公共领域中不同实体间的公平问题,那么实践行为的普遍性则关系到实体的身份定位问题。“君子远庖厨”,但总要有人“近庖厨”。因此,情况只能是以下两种,要么君子偶尔也要近庖厨,要么君子找别人近庖厨。前者不利于自身的修行,后者则是在利用别人的堕落而成全自己。如果说前一种方式可以用人的有限性来解释,那后一种情况则是十足的伪善。后面一种行为会导致非常恶劣的后果,我们将在后面论述,那就是,仅凭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就可以规定个人的精神层次甚至社会阶级。

与“伪善论”相对的观点认为,孟子借事喻理,借情抒义,根本没必要在具体细节上咬文嚼字。所谓听话听音,孟子在谈论“见牛不见羊”的时候,仅仅是就这个例子来暗示齐宣王已经内蕴仁心,所以,大王你既然已有仁心,那就该顺应此心而行仁政。什么牛和羊啊,这些都是外在的表象,是如同所有的“寓言”里的具体事物那样应该被“穿透”的东西。而“君子远庖厨”也绝非一个行为上的教条,而是一种在生活中处处内心自省的一个标识,应从指引的意义上,而不是从行为规范上来理解这句话。“伪善论”者显然夸大了“例子”本身,而无视“例子”的出现只是为了表明某种原则和道理。

我们看到,表面上相互对立的两种观点实际上指向同一种理念,那就是“仁”是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它在具体的情景中发端,在人生未来的旅途和社会未竟的事业中充当指引。相互对立的观点,其争论的仅仅是孟子及儒家本身到底是怎么想的,这样的争论具备一定的史学和民族学意义,但在哲学和政治学本身的意义上并没有特别的重要性。


3.两种对立观点的局限,以及争论和误解产生的内在原因

上面已经指出,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实际上指向同一种“仁”的理念。两者关注的共同中心其实也就是两者的局限所在:它们都是仅从孟子文本本身来讨论儒家的善是否具有普遍性。然而,无论孟子本人怎么想,单单一篇孟子都不能涵盖整个儒家的发展。孔孟是儒家的发端和代表,但并不是儒家本身。当我们谈及“君子远庖厨”这一命题时,仅仅从厘清其在《孟子》文本中的具体含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讨论儒家经典的时候,不该只讨论原意是什么,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要经典放置在历史中去考察。如果在历史中考察的话,我们会发现,后世儒学对孟子这句话是存在误解的。这种误解是如何导致的?显然,这种误解才是两种对立观点的根源,因此,这种误解就不仅仅要从孟子本身处得到澄清,这种误解本身的起源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如果不能正确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那么一再的误解就不可避免。

我认为,这个误解的根源有两个,一个是传统儒家缺乏形式逻辑学的建构,导致后世对这一命题的泛化缺乏足够的反思。另一个根源就在于原则和行为的混淆。事实上我们通常只能够从行为才能得知和实现原则。因此,儒家在力图实现自身理想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借助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但这些规范本身不是原则。而后世则混淆了这一点,将这些规范等同于原则。我们在所有落后文化中一再看到这一点。

首先,缺乏形式逻辑学导致“君子远庖厨”无法充分作为一个“寓言”来实现自己要表达的理念。我们可以说,在孟子那里,“君子远庖厨”只是一个例子,一个“寓言”,一个需要被“穿透”的东西。但事实上,这一命题在后世并不仅仅作为一个例子或“寓言”而存在。戴圣在《礼记·玉藻》中说:“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贾谊在《新书·礼》中说:“故远庖厨,仁之至也。”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后世在对待孟子“君子远庖厨”这一命题时,并非全然从理念上来讲,而是有意固化这一行为。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样的理解方式有助于儒者实现自身的身份定位。这种定位是通过某种确定的行为,以排他性的方式实现的。而这种排他性的出现表现出传统儒家中对语言中的形式逻辑的忽视。理由如下:

上述的命题,可以转化为这样一句命题:“凡君子,不要亲手杀生。”根据形式逻辑学的原理,一个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具有同样的真值。所以,上述命题可以转化为它的逆否命题:“凡亲手杀生者,皆不是君子。”如此,儒者就以排他性的方式确立起自身。很难想象后一命题是符合儒家原意的,但由于缺乏形式逻辑学的反思,导致这一命题虽然没有被明确提出,却于现实中实际产生了作用。不仅是“君子远庖厨”,还有许多相似的命题,都是以同样的方式成为儒者身份认定的重要环节。这也正是士农工商中,士与其他阶层形成对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有人说中国传统哲学缺乏逻辑,这种观点是有歧义的。首先,任何成熟的文化都不可能缺乏逻辑,不仅是文化,甚至个人,一个成年人,你让他毫无逻辑的说十分钟话,那都需要极强的注意力才可以做到。但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有形式逻辑学。形式逻辑学的重要作用从来不在于指导一个民族和其文化有逻辑,而在于帮助某种文化审视自身。也正因为如此,儒家的选择实际上是有逻辑的,正是因为原命题和逆否命题等值,所以“凡君子不能亲手杀生”就可以合理的转化为“凡亲手杀生者皆非君子”。传统儒家于现实中符合逻辑地圈定自身。但如果儒家能够发展出形式逻辑学,那么他们必然可以察觉这样的身份定位中所蕴含的排他性,从而也就会尽力规避以牺牲他人“仁心”的方式来成全自身“礼义”的行为。我们并不能说这个问题是缺乏形式逻辑学导致的,但形式逻辑学的空场使得儒家在反思自身论证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从而没能发现本应发现的问题。

其次,传统儒家缺乏对原则和规范的区分。规范是原则的实际运用,因此,规范本身是具有时代性和情景性的。当孟子阐述“君子远庖厨”时,孟子是在阐明一个理念,当后世强调“君子远庖厨”时,是在制定一个规范。最终,规范的固化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对原则的理解。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传统儒家,它几乎存在于每个文化传统之中,尤其在强调行为规范的各种宗教中。胡塞尔在阐述他的现象学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回到事实本身。在这里,事实就是未经各种各样理念覆盖的那个原初的东西。为了防止规范褫夺了原则,我们需要在按照规范行事的同时,进行真正的现象学反思。也就是说,不能不假思索的运用规范,不能理所当然的认定各种既有规范的合理性,而是要回到源头,回到事实本身,回到生活世界,回到未成为“规范”的行为自身。如此去审视自身生活的全部意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只按规范行事的“伪善”,转向经过真正沉思之后的“真善”。


孟子与本原儒学

七方教育研究院 李健


本原儒学即儒学形而上学,普遍性之儒学。本原在哲学里原文是Logos,是普遍的法则。本原儒学超越儒学的地方性,通向普遍性,与各大本原文化会通。

孟子讨论人性问题,讲人禽之辨,回答“我是谁”(人是什么),这些都是普遍性视野之本原范畴。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七方教育研究院:张健

开篇即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并不是说天时必不如地利,地利必不如人和,更合适的理解是天时必以地利为必要条件,地利必以人和为必要条件。有天时而无地利者不能攻,有地利而无人和者不能守。人和是天时地利的首要条件。天、地、人三者之中,孟子更看重人。

君子谋道不谋食,其出也不可苟居其位,必当素其位而行,在其位则谋其政,否则是失职矣。


对本原儒学的理解

严春友

本原儒学与哲学的研究是一致的,因为哲学就是一种追求本原的学问和活动,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无不追问万物的本原、人生的终极意义,哲学研究就是要追寻“第一原理”,也就是终极的原理,这就是形而上学所要确立的东西。

本原儒学就是要确立这样一个方向和维度,追问儒学的本原是什么,寻找其终极的第一原理,然后根据它再来进行人的灵魂的塑造。塑造什么样的灵魂呢?就是从第一原理出发所进行的塑造活动,具体表现为普世的价值,以普世价值为人生价值体系的坐标。

因此,我理解本原儒学院的任务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去研究儒学,而是不同专业的研究者都从上述维度出发去研究问题,把“本原”或第一原理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并贯穿于其所研究的具体问题之中。

本原是形而上的,而具体的研究是形而下的,形而上唯有贯穿于形而下之中才能获得生命力,而形而下唯有贯通了形而上才有灵魂。


《孟子.公孙丑上》学习心得

严春友

   本篇总体上强调事物发展的内在性,主张事物发展要出自其自身的内在状况、内在需求,而不是从外部强加于它,后者是违背事物本性的,结果是恶的。

本章一开始提出了“势”与“时”的观点,认为一种观念或习惯一旦长久实行,就难以轻易改变,这就是势,逆势而行是很难成功的。但当这个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它要么会走向毁灭,要么会为仁政的实现提供条件。这就是“时”。孟子在后边的讨论中说他这个时期是实行仁政的最好时机,因为已经民不聊生,老百姓渴望仁政如饥渴的人渴望水。这里可以理解为强调的是历史进程的内在性。

接着孟子用揠苗助长的故事论证了上述观点,说明了对于事物的发展既不能根据主观的期望而超越其发展阶段,也不能落后于其应当的发展阶段。这实际上是前述“势”与“时”思想的更深入的论证。

体现在个人的人格修养上,这种内在性就是“不动心”。如何做到不动心呢?就是要有“浩然之气”,有了浩然之气就会获得无畏的勇气。

在国家的建立和治理方面,这种内在性就是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德是统治者内在的德性,是精神所达到的高的境界;同时,以德服人的结果是民众发自内心地对统治者尊敬,发自内心遵守法律。而以力服人就是统治者以暴力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民众,这种征服是外在的,违反仁政和人性的,也违背民众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只能阳奉阴违。“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里强调的是对人的尊严和意志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也必须是出自人的内在的德性。

仁政的基础或者根源在于人皆有恻隐之心,由己及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对别人的处境发自内心地同情。而恻隐之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如果没有恻隐之心,那就不是人了:“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因此,所谓仁政,其实可以理解为“人政”,是把人当人看的政治。

通观全篇的思想脉络,虽然孟子并没有“自由”的概念,但是其思想的实质却是涉及到了自由:因为自由的根本前提也可以说就是对于内在性的尊重,也即对于个体内在意志的尊重,自由意味着着自主性、自我决定、自我选择,即康德所说的意志自律,而不是他律。意志自律是自由,意志他律却是被奴役。


读《孟子》公孙丑下有感

七方教育研究院 张驰


公孙丑篇第一章在课本出现过,要求背诵,所以很熟悉。其次,这一篇化用了《论语》中出现的句子。比如:“其过也,如日月之食,引自《论语·子张》;“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引自《论语·宪问》。

我觉得4.13表明了虽然孟子及其弟子都以孔子的教导来行事,但他们是有区别的,孟子的弟子机械的理解并试图以孔子的话作为处事原则。但是孟子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扬彰显孔子的意志,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行道”,为了使一国百姓受益,而不是为了给自己求名利。我觉得越是有雄心壮志的人越容易陷入追名逐利的漩涡,孟子只为了继承发扬并传播孔子精神,惠及一方百姓,并没有考虑自身的利益或名声。

我觉得这是一种舍生忘我的精神,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保障部第十组

学习《孟子-滕文公上》心得体会

生活服务中心  史建兵


学习《孟子・滕文公上》,文中孟子引用的一句“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对我印象很深,并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品德就像风一样,能够影响并带动周围的人;而小人的品德则像草一样,容易被风吹动。这句话提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如何进行品德教育的引导,以下三点为个人的感悟:

1、树立榜样,成为孩子的“风”

我们作为一个父母,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要以身作则,因为我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像风一样影响着孩子。因此,我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展现出君子的风范,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通过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同时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君子之德,激发孩子的向往和模仿之心,让孩子们在心中种下成为君子的种子。

2、引导孩子认识“草”与“风”的区别

用“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这句话作为引子,向孩子解释君子与小人在品德上的区别。君子像风一样,能够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而小人则像草一样,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左右,缺乏自主性和稳定性。同时我们与孩子一起谈论在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君子的表现,哪些是小人的行为。

3、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作为父母,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爱、尊重和理解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和谐共处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帮助和影响孩子形成正面的品德观念。


学习孟子滕文公上

生活服务中心:汪先锋

滕文公与孟子的对话,展现了孟子对于治国理政、道德伦理的深刻见解。孟子强调“人性本善”,认为通过仁政和道德教育可以改善社会风气,实现国家的治理。滕文公作为国君,通过与孟子的交流,理解了仁政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推行了一些善政,尽管面临重重阻力,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通过阅读《滕文公上》,我深刻感受到孟子对于人性本善的坚持以及对于善政的推崇。孟子通过与滕文公的对话,强调了人性本善的理念,并提倡通过善政来治理国家。孟子认为,只要君主行善政,后世子孙必定会有所成就。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孟子的哲学观点,也为后人提供了治理国家的智慧。此外,孟子对于孝道的阐述也让我深刻认识到礼仪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孟子的教诲,我更加明白了礼仪和文化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感悟不仅丰富了我的思想,也为我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指导。

学习孟子滕文公上

生活服务中心许龙

学习孟子滕文公上篇章后,有以下心得体会。

1.孟子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强调了推行仁政的重要性。他认为,仁政不仅是治国的根本,也是个人修身的重要内容。通过推行仁政,可以实现自我修养和道德提升。例如,孟子建议滕文公实行井田制,以保障百姓的生活,从而为推行礼义建立基础。孟子提到修学校、劝礼义等措施,都是为了培养贤人和智者,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2.学习圣人之道,以身作则。应当以圣人为榜样,践行仁义之道,虚心接受善意建议,并迅速付诸行动。这不仅是治国的需要,也是个人修身的必经之路。孟子在第一章中提到,应当学习圣人之道,强调个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管理者的行为对群众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只有以身作则,其他人才能效仿,从而实现团队的和谐与稳定。

3. 推己及人,由近及远。要先要求自己,再要求别人。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核心自我修身。如果要考虑别人,那也是在自己身上找。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以贯之的道,是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道。都是要先从自己身上找,要求自己。

孟子滕文公上心得体会

生活服务中心陈娇露

《孟子滕文公上》是《孟子》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滕文公关于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对话。通过这次对话,孟子阐述了他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对于理解孟子的政治哲学和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孟子强调了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国家的繁荣昌盛必须建立在民众的幸福之上。这一观点体现了孟子对于民本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其次,孟子讨论了仁政的重要性。他认为仁政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要求,更是政治上的实践。孟子通过对话向滕文公展示了仁政的具体表现和实施方式。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理念对于现代政治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应当以民为本,关心民众的福祉,通过仁政来赢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再次,孟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众素质的重要手段。孟子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提到教育能够引导民众向善,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这种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最后,孟子对于君子的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君子应当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并且应当以身作则,影响和带动他人。这种对于君子的要求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领导者和公众人物应当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和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孟子滕文公上的思想对于理解国家治理、政治制度、教育改革以及道德建设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仁政、民本和教育的理念,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学习孟子公孙丑下

生活服务中心:蒋战备

学习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和滕文公对话说,人性本善,人天生都具有道德的种子。他还强调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以仁政之心爱民。才能获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实现国家的长冶久安。孟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和创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关健。总的来说滕文公上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启示的文章,它展示了孟子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环境景观系

《孟子》学习心得

《孟子》中的“知行合一”观点,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一观点对于教育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以下是对“知行合一”观点的深入分析和学习心得。

深入分析

1. 知行关系的理解: “知”指的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而“行”则是指实际的行动和实践。在《孟子》中,孟子强调“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2. 教育的实践性: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实践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实践可以是实验、社会实践、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

3.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知行合一”还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实践,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4.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知行合一”的观点中,孟子特别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5. 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行合一”也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形成持续学习的习惯,不断地通过实践来更新和深化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体会到“知行合一”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中,我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并在课堂上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道德教育的融入: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道德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 终身学习的倡导: 我鼓励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推荐阅读材料、组织研讨会等方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持续追求。

5. 反思与改进: “知行合一”也提醒我作为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改进教学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的发展。

总之,“知行合一”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挑战。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新一代。



人文艺术学院

环境景观系教师陈丹聃

2024年10月13日


学习《孟子》心得

环境景观系:单铮荣

在学习《孟子》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孟子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人生、道德和社会的认知之路。

孟子强调“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内心深处的善良本性,并更加坚定地相信,在面对各种选择和挑战时,我们应该秉持善良之心,做出正确的决策。这种善良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上,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只有当我们善待自己,才能更好地善待他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倾听人民的声音。政府和领导者应该以人民的幸福为目标,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孟子还提倡“浩然之气”,即一种宏大、刚正的精神力量。这种气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修养和积累而形成的。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保持正直、勇敢、坚定的品质,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困难所动摇。

此外,孟子的教育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才能进行教育。这启示我们在教育他人或自我提升时,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发展道路。

学习《孟子》,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践行孟子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孟子》的心得体会

方智强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文献,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阅读这部经典时,我被其深刻的思想和人文精神所吸引。孟子的思想体系,尤其是他对人性的看法、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以及对个人修养的要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孟子主张“性善说”,他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是善的,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了人的品行。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有向善的能力,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和激发这种内在的良知。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重视教育的作用,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塑造年轻一代,帮助他们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成员。

孟子还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即政府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实行仁爱之治。他认为,只有当统治者能够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才能赢得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对于当代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要时刻将民众的需求放在首位,实施有利于民的政策,构建服务型政府。

另外,孟子十分注重个人修养,他提倡君子之道,强调道德自律。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并非仅限于个人,而是可以惠及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做一个有原则、有担当的人。

学习《孟子》的过程也是自我反省的过程。书中提到的许多道理虽然出自古代,但其核心精神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无论是对于个体的成长还是社会的进步,孟子的思想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通过阅读《孟子》,我不仅获得了知识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得到了升华,明白了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追求的目标和肩负的责任。

总而言之,《孟子》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资源。它教导我们要正直为人,积极向上,努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份来自古人的教诲,跨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孟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哲理和治国思想。在第三章中,孟子继续阐述了他关于人性、道德、治国以及君子之道的见解,特别是强调了“仁政”与“道德”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一章节的学习,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产生了以下心得体会。


首先,孟子在第三章中反复提到“仁政”这一概念。他认为,为政者应以“仁”为根本,施行“仁政”才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幸福。在《孟子·梁惠王》篇中,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强调了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孟子指出,统治者应首先关心百姓的生活,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才有可能赢得他们的支持,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各级官员,都应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尊重民意,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一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治理实践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国家大力推动扶贫攻坚战,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提升生活质量。这正是“仁政”思想的现代化应用,表明了孟子思想的跨越时代的价值。


其次,孟子强调了道德修养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道德修养是每个人都应追求的目标。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修养,个体可以实现道德的提升,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在《孟子·告子》篇中,孟子提到“舍其善而从其恶者,谓之失其良心。”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提醒人们不要放弃内心的善念,而要时刻保持道德的自觉。


在当代社会,虽然物质生活的提升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但道德修养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的碰撞,使得人们在面对诱惑时更加需要坚定的道德观念和自律能力。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我更加明白了道德修养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和国家的未来。


第三,孟子的思想中充满了对君子的推崇,他提出君子应该具备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道德标准。孟子在《孟子·尽心》篇中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这三乐指的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由此可见,孟子认为君子的快乐源于家庭和谐、内心坦荡和教育贤才,而不是追求名利和权势。


君子的品德和追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充实。孟子的君子之道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成功和财富,而在于内心的平和和对他人的贡献。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都应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为行为准则,努力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最后,孟子的思想在治国理政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他强调“道德”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而不仅仅是依靠法律和武力。他指出,统治者如果能够做到“以德服人”,百姓自然会心悦诚服,国家也会因此更加稳固。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即通过德政治国,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也为现代政治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


总的来说,孟子通过阐述仁政、道德、君子之道和治国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在今天的社会中,孟子的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要关注人民的福祉、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并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都离不开道德的引领和精神的力量。


学习孟子的思想不仅是对古代哲学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生活的反思。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智慧,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道德和责任感,成为一名具备君子品德的现代公民,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

《孟子译注》 感想

提交人:李峰

通过对于《孟子译注》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到,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尤其是儒家学派的发展。以下是我对孟子学习的一些心得感想:

1. 性善论的启示: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成为善人的潜质。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应当相信人性中的光明面,并通过教育和环境的熏陶,激发和培养人的善良本性。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可以转化为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个体成长环境的关注。

2. 仁政与民本思想: 孟子强调“仁政”,主张君主应当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生,实行仁政。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体现了对民众的尊重和重视。在今天,这一思想可以转化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以及对政府责任的强调。

3. 义利之辨: 孟子区分了“义”与“利”,主张人应当追求道德上的“义”,而不是物质上的“利”。他批评了那些只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道德责任的行为。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道德和社会责任。

4. 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他提倡“教无类”,即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这一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强调了教育公平和普及教育的重要性。

5. 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 孟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他也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提醒我们在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发展。

6. 历史观与变革: 孟子对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他提倡改革,反对僵化和保守。这一思想启示我们,面对社会问题和挑战,应当勇于改革和创新。

7. 孟子的辩证思维: 孟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种辩证思维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复杂问题,寻求平衡和综合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总结来说,孟子的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核心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学习孟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社会和道德,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这些古老的智慧。孟子的教导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追求善良、仁爱、正义和智慧永远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


《孟子》学习心得

李华


《孟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优秀哲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在阅读《孟子》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孟子思想的深邃与博大,尤其是他关于人性本善、仁政理念以及民本思想的阐述,对于弘扬中国优秀哲学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不仅肯定了人的本性善良,也强调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在当今社会,这一思想提醒我们要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弘扬中华民族的善良本性。同时,孟子的“仁政”理念,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这与现代法治社会中强调的公平正义、人民福祉不谋而合,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指导。

孟子还强调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要求我们尊重民意,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阅读《孟子》,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弘扬中国优秀哲学精神,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贡献。孟子的思想启示我们,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应当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社会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还应当将这些哲学精神融入到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中,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总之,《孟子》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盏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它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对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乃至国家治理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孟子的思想,努力将这些优秀的哲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弘扬中国优秀哲学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公孙丑》上篇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篇,主要通过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展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伦理道德和人性论。以下是我对这一章节读后的一些心得:


1. 仁政理念:

   孟子提出,君主应实行仁政,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他认为,仁政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孟子看来,仁政不仅仅是对民众的关怀,更是一种政治智慧,因为只有得到民心,国家才能稳定发展。这一点对于现代政治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即政府应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实现社会公正。


2.民本思想:

   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的君权至上观念,将民众的利益置于国家和君主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的民主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提醒现代政府必须以服务民众为核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3. 性善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同情心和道德感。他反对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的恶劣行为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一理论对教育领域有着重要启示,即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和培养人的善良本性,而非仅仅传授知识。


4. 天时地利人和: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人心和谐的重要性。他认为,即使在不利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下,只要人们团结一致,就能够克服困难。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无论是国家建设还是企业发展,都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


5. 道德修养:

   孟子在对话中还提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认为君子应当不断自我完善,追求道德上的卓越。这种自我修养的观念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鼓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6. 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孟子认为政治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应当是道德的楷模。他强调,君主的德行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治理效果,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总结来说,《孟子·公孙丑》上篇不仅展现了孟子深刻的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而且对现代政治、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孟子的思想强调了仁政、民本、性善以及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第六周学习孟子心得体会

人文艺术学院 李一清

一、性善论与教育理念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颗心分别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在教育中,我们可以从性善论出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内在的善良本性和发展潜力。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同基础和性格的学生。有些学生可能在专业技能上稍显薄弱,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的能力和潜力。正如孟子所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努力和正确的引导,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成为优秀的环境设计人才。

基于性善论,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和潜力所在,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和鼓励,让他们在积极的氛围中成长。

二、仁政思想与教育方法

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福祉。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将仁政思想转化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法。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感受。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例如,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有些学生可能对软件操作不熟练,我们可以安排专门的辅导时间,或者组织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孟子在与不同的人交流时,会根据对方的特点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劝导。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小组讨论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此外,仁政思想还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创造美观的空间,更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让他们了解社会问题和人们的需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三、浩然之气与教师素养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一种正直、勇敢、坚毅的精神气质。作为教师,我们也需要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提高自身的素养。

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敬业爱岗。

其次,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我们还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此外,要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在环境设计领域,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团队合作,与同事们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和专业发展,提高整个团队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实践与反思

孟子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我们也要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实习、毕业设计等方式,让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习孟子的思想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孟子的思想为指导,秉持性善论的教育理念,采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法,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注重实践与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环境设计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学习心得

人文艺术学院 环境景观系 罗琪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孟子主张“仁政”,强调人性本善,提倡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发挥其内在的善良本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孟子的思想中汲取灵感,以下是一些结合孟子思想的学习心得:

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相信学生具有潜在的创造力和善良本性。通过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发掘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因材施教:孟子强调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计划。

重视道德教育:孟子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在教授设计技能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知行合一:孟子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项目中,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解。

仁政与关怀:孟子主张仁政,即领导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设计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关心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创造一个支持和鼓励的学习环境。

自我反省:孟子认为个人应不断自我反省,以求进步。设计教师也应定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不断学习和改进,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强调对话与讨论:孟子重视对话和讨论在教育中的作用。平时工作中可以通过组织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终身学习:孟子的思想也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将孟子的这些思想融入到高校设计教育中,可以帮助设计教师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良好品德的设计师。


孟子思想与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融合

马梁  人文艺术学院 环境景观系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孟子的思想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启示尤为重要。教师作为学生道德修养的引导者,其个人修养和专业成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孟子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勇等品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追求职业卓越的道德指南。

首先,仁与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仁要求教师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情感和关怀,这种关怀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业的关注上,更体现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上。义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保持公平和正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相呼应,强调了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礼的实践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家长、同事的互动中展现出适当的礼貌和尊重。这种礼仪规范不仅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更是一种内在的尊重和理解。通过自己的行为,教师能够示范和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智的追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智慧的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形成批判性思维。教师的智慧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信的坚守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兑现对学生的承诺。教师的诚信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关键。教师的诚信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榜样。

勇的体现要求教师在面对教育挑战时能够勇敢尝试和果断行动。教师的勇气不仅体现在教学创新上,也体现在对学生的鼓励和支持上。这种勇气是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激励教师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

在个人专业成长方面,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这包括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撰写教育论文,以及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总之,孟子的出世为官条件为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教师应当将这些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和实践,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贡献力量。教师的专业成长计划应该包括个人发展的长远目标、具体实施步骤以及对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实践。通过这样的计划和实践,教师能够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

学习《孟子》心得

人文艺术学院,环境景观系,马梁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教育理念与师德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塑造学生品德、引导其向善的重要途径。在孟子看来,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楷模。因此,教师的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孟子强调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他认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严于律己,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公正无私。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在无形中接受道德的熏陶。

其次,孟子认为教师应具备仁爱之心。仁爱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通过教师的仁爱关怀,学生能够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从而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再者,孟子提出教师应不断自我完善,追求知识的高深与道德的完美。他认为,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追求道德的高尚,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这种自我完善的精神,不仅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教师应具备宽容和耐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犯错,教师应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足够的耐心,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鼓励他们勇于改正。这种宽容和耐心的教育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责任感。

   最后,孟子认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通过独立思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这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应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综上所述,孟子的师德观念强调了教师的以身作则、仁爱之心、自我完善、宽容耐心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些观念对于现代大学教师的师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社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因此,大学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关爱学生,不断追求知识的高深与道德的完美,以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孟子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孟子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体现。这一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以下是围绕孟子“知行合一”思想的心得体会。

一、知行合一的内涵

孟子的“知行合一”思想,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孟子认为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其次,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孟子强调道德知识的实践性,认为道德认识必须转化为道德行为,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二、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知行合一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提醒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层面的了解,而应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知行合一的思想也强调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孟子的这一思想提醒我们,道德认识必须转化为道德行为,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三、知行合一在教育中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知行合一的思想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通过教学案例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解。

四、知行合一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知行合一的思想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告诉我们,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知行合一的思想也提醒我们,个人的成长也需要道德的支撑。本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要践行知行合一思想,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五、知行合一在社会进步中的意义

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知行合一的思想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告诉我们,社会的进步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道德的提升。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同时,知行合一的思想也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通过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探索和尝试,推动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六、知行合一的挑战与应对

在现代社会,知行合一的思想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随着信息的爆炸,人们面临着知识的过载问题,这使得人们很难将所有的知识都转化为实际行动。其次,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也使得人们很难有时间去实践和反思。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筛选和整合知识,提高知识的转化效率。同时,我们也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给自己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和反思。

七、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

实现知行合一,需要我们采取一些具体的实践路径。首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其次,我们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道德的实践,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创新,通过实践来探索和尝试新的可能性,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八、结语

孟子的“知行合一”思想,不仅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它告诉我们,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体现。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积极实践知行合一的思想,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孟子的“知行合一”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这一思想的实践,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可以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和体会,下面我将结合个人的学习和理解,谈谈我对孟子思想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孟子思想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孟子认为,人的性本善,人与天地万物互相关联,人有与天地同道的本能。但是,人的本性会被外界的因素所干扰,使得人的道德感和善良行为受到损害。孟子指出,人应该通过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力量,去恢复本真的本性,实现自我的完善和进步。 在学习孟子的思想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自我的价值和意义。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和可能性,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努力追求道德的精神境界,我们就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中,作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去践行孟子思想所提倡的那种仁爱、孝敬和公正的行为准则。                                           其次,孟子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和谐共处。孟子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幸福和全面发展。对于孟子来说,个人的修养和教育是社会的基石,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个人就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学习孟子的思想,我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用心倾听他人的需求和心声,尊重他人的个性和特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通过互相合作和帮助,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优势,促进社会的进步。

   再次,孟子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孟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规律和秩序,只有与之和谐共生,才能实现自身的幸福和进步。他主张“天命之谓性”,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遵循“具天之道”的原则。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我深深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由于人类的活动过度,导致了很多环境问题的出现。我们应该学习孟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自然环境,让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美好的自然环境。                   最后,孟子思想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孟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对待,没有贵贱之分。他反对任人唯贤,主张以德治国。他认为,只有真正有道德的人才能够成为良好的领导者,并使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我深刻认识到了社会公平和公正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不公,积极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只有当社会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机会和待遇,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和体会。孟子思想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社会公平和公正。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会坚持孟子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保护好自然环境,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孟子》学习心得3

环境景观系    王洁

10月11日晚上参加的《孟子》学习心得的分享会,各位代表教师结合自己学习的过程及工作经历分享了《孟子》的学习感受和收获,自己作为高校教师在学习《孟子》的过程中与分享孟母三迁的正蒙导师学习感受有所共鸣,分享感受如下:

孟母三迁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经典典故。这个故事讲述了孟母为了让孟子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三次搬家,最终选择在学宫附近居住,使孟子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代儒家宗师。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孟母对教育的重视,也揭示了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从这个故事中获得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提醒我,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格和价值观的过程。孟母的三次迁居,实际上是在为孟子选择一个能够培养其品德和智慧的环境。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同样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学术氛围的环境,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其次,孟母三迁的故事强调了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应该关注学生所处的环境,包括他们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以及校园文化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和关心学生的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克服可能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

再者,这个故事也让我意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孟母并没有因为一次搬家就停止对孟子教育的关注,而是持续不断地寻找最适合孟子成长的环境。同样,作为教师,我们也需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

此外,孟母三迁的故事还启示我,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具有前瞻性和远见。孟母之所以能够三次迁居,是因为她看到了不同环境对孟子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也需要具备这样的远见,不仅要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还要考虑他们的未来发展,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生涯,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这个故事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和坚持的工作。孟母的三次迁居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不断尝试。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也需要这样的耐心和坚持,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孟母三迁的故事不仅是对教育重要性的强调,也是对教育者责任和角色的深刻反思。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智慧,不断优化教育环境,关注学生的成长,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西安外事学院教职工“孟子分享会”线上会议心得

在2024年10月11日晚,我有幸参加了由西安外事学院主办的《孟子》学习分享会。作为环境景观系的教师,我对于这次分享会充满了期待,因为它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机会,更是一次深入了解孟子思想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平台。以下是我参加此次分享会的感想总结。

这次分享会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孟子》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实践的紧密联系。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仁政”和“民为贵”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哲学资源。作为环境景观系的教师,我深感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这与孟子强调的“仁”和“义”不谋而合。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分享会中的一系列讲座让我对《孟子》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在环境景观设计领域,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应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我的教学和研究中,我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设计中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分享会中的交流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具备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即那种坚持正义、勇于担当的精神。在环境景观系的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敢于创新,不畏艰难,以积极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精神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分享会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角色的重要性。孟子强调教育者应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作为环境景观系的教师,我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上不断更新自己,更要在道德修养上做出表率。我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以更好地指导和激励学生。

最后,这次分享会也让我认识到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孟子》中的许多思想对于不同学科都有着广泛的启示。作为环境景观系的教师,我将尝试将孟子的思想融入到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中,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次《孟子》学习分享会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它不仅加深了我对《孟子》思想的理解,也为我提供了将这些思想应用到环境景观系教学中的灵感。我将把这些收获应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的人才而努力。

人文艺术学院  环境景观系

王维理

2024年10月12日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孟子见了梁惠王时的说词。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

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已矣。”

孟子曾言:“大人者,言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 义所在“,这就是孟子义利之辩的最后结果。由此可见,董仲舒 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颐所谓:“人皆 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皆与 孟子的“惟义所在”观点合若符契,孟子说:“仁,人心也;义, 人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显然,在孟子看来,仁 义乃人之为人的本性,“居仁由义”的'目的非为别的,只为实现 其人之为人的本性。

不过,朱熹《孟子集注》说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 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 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原而 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可用圣人孔子的“见利思义”来调节。

论语和孟子都偏向于关心社会政治,孔子的论语一致强调德, 君子不器。出发点是修己,终点是治国。尊卑有序与礼,这个思 想可以促进社会稳定,保持社会现有秩序,所有从古至今王权都 在利用这个。

孟子的—读完很有酣畅淋漓之感,行文以喻譬理,大量运用

排比,气势恢宏,说理性强。孟子—主要还是以仁政思想为主, 但孟子本人人格平等意识很强,他喜欢以五百年应期的圣人自居, 也喜欢为先时代的圣人先贤辩护,为舜辩护的篇章最多。

中国人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追根溯源就是先秦时期的诸子思 想。华夏子孙吃思想老本,一吃就是两千年,鲜有能跳出此框架 者。

孟子的'思想不是无根之水,也是有 的,主要来自上

古和孔子之说。“仁者无敌” “民心所向” “不虞之誉,求全之 毁”这些日常俗语皆出自孟子,感觉孟子比孔子更洒脱,更性情 一点,他不仅喜爱辩论,还擅长辩论。“性善论”是孟子的“仁 政”学说的基石,他一生和孔子一样,奔波游说君王施行仁政, 未得偿所愿,晚年著书。

他的学说认为人心本善,是环境的影响使人逐渐丧失本性, 所以十分强调心性的涵养。

前些日子,在看《孟子》的时候,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论述: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 天下平。”(意思为:道就在附近却去远处找寻,事情可以简单 的办好却去寻找复杂的方法。人人都亲敬亲人、长辈,自然实现 天下道德教化的目标。)

看了之后不由想起今年我们学校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引起广 泛争议的“采血事件”,某博士研究生被指责为了课题研究,不 顾实习生的不满,自己动手给一个自己带的实习生采血10ml,据 说造成后者胳膊针孔处红肿、淤血;另一个是被捅上了媒体,又 被校方坚决指为捏造的“粽子事件”,即镇江校区某同学的家长 来学校探望他,该生嫌其母穿着实在太寒酸而不愿领其入校,甚 至连千里迢迢带来的家制粽子也拒绝收下而跑开。

当然,这两则事件的内情,我没有把握说了解得很清楚,也 不愿意再探讨当事人的是非,只是想借着这两件发生在我们身边 的事情来思索一下,我们的道德教育,是否真的像孟子所言,是 “道在迩而求诸远”,方法缺乏效率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从我自己的经历而言,从进入小学开始,都在接受关于道德 的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服务于人民,等等;同样,这 些概念也伴随着我的几乎整个求学过程,直到硕士毕业。在这些 高尚的光环之下,却有许多很简单的也很基本的道德标准被有意 无意的边缘化了: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好 学上进、珍惜名誉等等。自然,这些观点比不上前面提到的那些 概念光彩,甚至多了一点自私的色彩,好像眼睛只盯着自己和自 己的小圈子一样,胸襟不够博大,情操不够高尚。

然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品德的培养也不

能建成空中楼阁。懂得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就有了为人最基本 的道德底线,明白了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还必须努力让自己的 亲人也过得幸福;有了家庭责任感,也就是有了最基本的社会责 任感。反观时下的许多社会问题,恰恰就出于家庭责任感的缺失, 随便打开哪天的报纸看看,总能很容易找到遗弃家庭成员、拒不 履行赡养老人义务、背离婚姻契约而发生婚外恋情等家庭问题的 报导,倘若人人都知道“亲其亲,长其长”,这些问题也许就不 会如此泛滥。

再说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归纳起来,就是一个“仁义”二 字,宽厚、仁慈的对待他人,不欺凌、不使坏、不拆台,不为了自 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 要能做到,我们的周围能够少多少麻烦事,每个人的幸福感相信 也能增进不少。





《孟子》学习心得-第三周

人文艺术学院环境景观系:轩之瑶


 作为一名大学环境景观系室内设计专业的老师,在阅读《孟子·滕文公》一篇时,感触颇多。这篇内容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更能为我们的教学和专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一、对人性本善的思考


《孟子·滕文公》开篇便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端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本质特征。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我价值。

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性格和能力的学生。有些学生可能在设计创意方面表现出色,而有些学生则在技术操作上更为擅长。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时表现而对他们进行片面的评价,而应该以“性善论”为指导,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空间和可能。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二、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在《滕文公》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如果只是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没有接受教育,就会变得和禽兽无异。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还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教育更是至关重要。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掌握美术、设计、材料、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系统的教育,学生们可以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作为老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重任。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三、仁政思想与室内设计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滕文公》中也有充分的体现。他主张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实行仁政。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的室内设计也有一定的启示。


在室内设计中,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关注用户的需求和体验。一个好的室内设计作品不仅要美观大方,还要具有实用性和舒适性。我们要充分考虑用户的生活习惯、工作需求和心理感受,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便捷的空间环境。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仁政思想融入到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中。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环保和节能,选择环保材料,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我们还可以通过设计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孟子在《滕文公》中还提到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还要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老龄化等。通过设计项目,让学生们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为社会做出贡献。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主题的室内设计竞赛,让他们设计出既美观又环保的室内空间。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公益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学校、医院等机构设计室内空间,改善他们的学习和医疗条件。


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室内设计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需要设计师与客户、施工方、材料供应商等多方面进行沟通和协调。我们可以通过小组作业、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们在团队中锻炼自己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自我修养与专业发展


孟子在《滕文公》中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君子要通过自我修养来实现天下太平。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老师,我们也应该注重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专业发展方面,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设计理念、技术和方法。我们可以参加学术会议、培训课程、设计竞赛等活动,与同行们交流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实践锻炼,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实践经验。


在自我修养方面,我们要注重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们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我们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我们还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总之,作为一名大学环境景观系室内设计专业的老师,阅读《孟子·滕文公》一篇让我受益匪浅。孟子的思想不仅为我们的教学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启示,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孟子的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室内设计人才做出贡献。


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深入学习孟子的思想后,我深感其智慧与价值如同一座灯塔,为我的教育之路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孟子主张“性善论”,这让我反思在教育中对学生的基本认知。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我们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激发学生内心的善念。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相信学生们都有向上、向美、向善的力量,以积极的心态去引导他们成长,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就如同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用爱和尊重去对待学生,学生也会以同样的情感回报我们。

   孟子的“仁政”思想也给我以启示。在高校教育中,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品德和能力。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在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和挑战时,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激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自己也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孟子的“浩然之气”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有正直、勇敢、无私的品质,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学术研究中,要坚守诚信,不抄袭、不造假,以严谨的态度追求真理。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公平公正,不偏袒、不歧视,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孟子》学习心得

张晨


《孟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在阅读《孟子》的过程中,我深受其思想的启迪,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和“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种善良是天赋的,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正义感。他强调,通过教育和修养,每个人都可以达到“仁义礼智信”的境界。孟子的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传统,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基础。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理念,这一观点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他主张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尊重民意,实行仁政。这种民本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孟子还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性,他认为,无论是在国家治理还是个人修养上,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结一致的精神都是成功的关键。这种追求和谐、注重集体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理念的体现。

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孟子的思想不仅在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价值。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孟子的仁爱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总之,《孟子》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经典。它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提升个人修养、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孟子》,并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孟子.公孙丑》有感


《孟子·公孙丑》作为《孟子》七篇中的一篇,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与伦理道德观念,读之令人深思。以下是我读《孟子·公孙丑》后的一些感悟,愿借此机会分享。

《孟子·公孙丑》开篇便以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形式展开,其中涉及“浩然之气”、“知言养气”等重要议题。孟子所言之“浩然之气”,是一种宏大、刚直、充满道德力量的内在气质,它源于人的善良本性和对正义的坚守。这种气,不仅是个体道德修养的体现,更是推动社会正义与道德进步的重要力量。

读到这里,我不禁反思,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还拥有这样的“浩然之气”?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我们是否还能坚守内心的善良与正义,不为外物所动?孟子告诉我们,要培养这样的气质,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实践,使自己的行为与思想都符合道德的标准。

而“知言养气”则是孟子关于言辞与内在修养关系的深刻阐述。他认为,善于分辨别人的言辞,理解其背后的意图与情感,是修养自身“浩然之气”的重要途径。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流时,往往只关注表面的言辞,而忽略了其背后的真实意图与情感。孟子的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人,用更加宽容与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不同的声音与观点。

此外,《孟子·公孙丑》中还涉及了仁政、王道等重要的政治哲学思想。孟子主张行仁政,认为君主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关心民生疾苦,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公正。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身处的时代,虽然与孟子所生活的年代大相径庭,但人民对于公正、和谐社会的向往却是永恒的。因此,孟子的仁政思想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关心人民、实现社会公正都应是政治的核心价值。

读《孟子·公孙丑》,我还深刻感受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这一观点给予了我极大的鼓舞与信心。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困惑,但只要我们坚守内心的善良与正义,不断努力学习与成长,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总的来说,《孟子·公孙丑》不仅是一部古代的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启示的人生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修养身心、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和谐。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研读《孟子》及其他古代典籍,汲取其中的智慧与力量,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些经典著作,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共同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环境景观系:赵明

日期:2024年10月12日

学习孟子的教育思想的心得

环境景观系   赵淑芳

通过学习孟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孟子的教育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进行教育、如何培养人才的宝贵启示。具体心得体会如下:

1. 教育的普及性:孟子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分贫富、贵贱,这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性。

   2. 教育的目的: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培养仁、义、礼、智等美德。

   3. 教育与天性: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和培养这种天性,使之发展成为完善的道德品质。

   4. 教育与环境:孟子强调环境对教育的影响,认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5. 教育的方法:孟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6. 教育与实践:孟子强调知行合一,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

   7. 教育与自我修养:孟子认为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自我修养的过程。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不断地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8. 教育与社会责任:孟子认为教育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9. 教育与政治:孟子将教育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教育是实现仁政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有道德、有才能的治国人才。

   10. 教育的长远影响: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长远的影响。良好的教育可以培养出有道德、有才能的公民,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现代产业学院+第7组

孟子“四端之心”的心得体会

部门:现代产业学院     姓名:王子璇

在阅读孟子的这段论述时,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哲学世界。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起点,展开了对人性本质及社会治理的深刻洞察。这不仅是对个体道德的探讨,更是对理想政治形态的憧憬。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这句话让我深感,一位贤明的君主,他的统治应当源自于对民众的深切同情与关爱。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仁政的基石,也是治理天下的关键。孟子认为,以这样的心态去施政,治理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运转一样轻松自如。这既是对统治者道德品质的要求,也是对理想政治状态的描绘。

接着,孟子通过“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的例子,生动地阐述了人性中固有的善良与同情。这种情感并非出于功利目的,如结交孩子父母、获取乡党朋友的赞誉或厌恶孩子的哭声,而是纯粹出于内心的道德觉醒。由此,孟子指出,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人,已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特质。

这“四端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萌芽。孟子将它们比作人的四肢,是构成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人如果拥有这四端却自称无法实践,那是在自我摧残;若认为君主不具备这四端,则是在诋毁君主。这种对人性潜能的坚信,以及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强调,让我深受启发。

孟子进一步指出,拥有这四端的人,应当努力将其扩充和发展,就像初燃的火苗、初涌的泉水,一旦得以充分展现,便足以安定天下;反之,若不加以扩充,就连侍奉父母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鞭策,也是对社会进步的期待。

通过这段论述,我深刻体会到,孟子所倡导的“四端之心”,不仅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石,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理想政治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努力培养和实践这“四端之心”,使之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同时,我们也应以此为标准,去衡量和评价社会的道德水准与政治生态,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心得体会+何明鹏+第三篇

  在《孟子》这一章的学习中,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搬迁,正是说明了环境对人的重要性,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古人就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很重要,不然也不会有“孟母三迁”。孔子也说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工作中,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更重要。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人聚在一起,氛围、环境都会非常优秀,即使不优秀的人,也会慢慢被感染;反之,如果优秀的个体身处在一个不太好的环境中,要么优秀的人会被孤立、最后被逼走;要么就会受到影响,失去了优秀的特质。所以环境真的很重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周边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人的善恶观。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特别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因为这个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日后一生的成败。孟子、孟母、句于郁谈到了环境对人的重要性,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德。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与品学兼优的人多接触,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品德都有所提升。

 

《孟子》学习感悟

产业学院:杨军望

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被誉为“大丈夫”三不屈,这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高度凝练,也是对个人品德和意志力的最高评价。

“富贵不能淫”,意味着无论处于何种优越条件,都不能丧失原则,随波逐流。这要求我们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抵制诱惑,不因一时之利而背弃道义。

“贫贱不能移”则强调在贫困和艰难中也要保持人的尊严和正直。即使面临生活困苦,也不能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失去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理想的追求。

“威武不能屈”是对抗强权和暴力的宣言,表示在任何压力面前都不妥协,不低头。这不仅是对外部威胁的抵抗,更是对内心恐惧和软弱的克服。

孟子的“三不屈”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期待。它提倡的是一种超越物质、权力和环境限制的高尚情操,鼓励每个人不论身处何境,都能够秉持正直,勇往直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学习心得

现代产业学院  耿棋


通过学习让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如何运营到工作中有了新的思考。

通过《孟子·滕文公下》的学习,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和启示的内容,比如“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几个方面如何运用到工作中有了新的思考。

一、坚守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在工作中,当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地位(富贵)时,不能被功名利禄冲昏头脑,坚决不会利用职位之便去做违背职业道德和公司规章制度的事情,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坚守职业底线。

2、当处于工作的低谷期(贫贱),面临经济上的困难和工作的压力时,不会轻易动摇自己的信念和对工作的热情,依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努力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坚持为实现阶段性工作目标而尽己所能。

3、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不合理要求(威武)或者外部的压力和威胁,但绝不能屈服和妥协,要敢于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工作方式和原则,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维护工作的公正性和专业性。

二、秉持正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1、把工作场所当作自己的“广居”,将自己的工作岗位视为“正位”,在工作中始终遵循和探索更加正确的工作流程和规范,以业绩目标为导向走符合职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大道”。

2、不随波逐流,不参与不正当的职场竞争和投机取巧的行为,坚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任务,说到做到,不吹嘘不炫耀不夸大,以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立足。

三、勇于担当(“得志,与民(同事)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当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得志)时,不会独吞成果,而是乐于与同事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推动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带领团队一起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的远,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需要走的更远!

2、当在工作中遭遇挫折(不得志)时,也不会消极怠工或放弃责任,而是不断反思,寻求帮助,最终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去努力,积极付出,为最终实现工作目标积蓄力量。

   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前人总结出来的道理,对于一个职场年轻的管理者,始终应该保持积极谦逊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行动力,少喊口号,多去实践,积极提升认知的让自己更加优秀!

《孟子》滕文公篇章学习心得


现代产业学院:李浩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强调了人民福祉高于一切的政治伦理。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转化为民主制度下的公民权利意识,即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民众的同意和支持。它启示政策制定者在规划公共事务时,应充分考虑民意,保障民众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滕文公篇章中关于教育的论述,体现了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个体完善人格、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这与当代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即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教育的目标是塑造具有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

孟子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对社会普遍关怀与公平正义的呼唤。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这一理念提示我们,构建包容性社会,消除歧视,确保每个成员都能享有基本尊严和同等的发展机遇,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滕文公篇章中提及的个人修身养性、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对于当代职场人士尤其具有借鉴意义。在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中,持续学习、自我提升已成为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孟子的思想鼓励我们,即使面临挑战和不确定性,也要坚守信念,勇攀高峰,实现个人价值。

滕文公篇章不仅承载了孟子的哲学智慧,更为我们提供了审视现代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通过对古代经典的深度解析,我们可以汲取其中蕴含的价值,将其应用于当下,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学习心得

《孟子》第一篇,即《梁惠王上》,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开篇之作,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深刻阐述了孟子关于仁政、民心、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思想。以下是对这一篇的学习心得:

1.仁政思想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仁政”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他认为,国家的强盛不仅仅在于军事力量或经济繁荣,更在于君主能否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实施仁政。孟子通过“杀人以梃与刃”的比喻,指出政令不正与直接用刀剑杀人无异,都是对百姓的残害。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的本质是服务人民,只有真正关心百姓疾苦,才能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也必须服务于人民。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国家才能稳固和发展。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辩论技巧与智慧:孟子在与梁惠王等君主的对话中,展现了他高超的辩论技巧和智慧。他能够针对对方的谬论,旁征博引,避实击虚,将自己的论点反拨回去,同时还起到了谆谆诱导的目的。这种辩论技巧不仅在教育学生时非常有用,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4.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虽然孟子提出了许多关于仁政、民心等方面的深刻见解,但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他的理想并未得到完全实现。然而,这并没有削弱孟子思想的价值和意义。相反,它提醒我们,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差距的,但正是这些差距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进,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社会。

5.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学习《梁惠王上》不仅让我对古代的政治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现代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需要坚持仁政思想,关注民生问题,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同时,我们也需要借鉴孟子的辩论技巧和智慧,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孟子·梁惠王上》不仅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启示的经典篇章,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如何坚守初心、追求理想、面对挑战。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先贤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孟子》之心得体会

部门:现代产业学院  姓名:陈羊虎

这段话的意思是陈代认为不见诸侯似乎过于拘泥小节,若去拜见诸侯大则可实现天下归服小则能称霸诸侯,还引用枉尺而直寻,来说为达目的的可以适当变通,而孟子通过齐景公与猎场管理员的故事,以及赵简子,王良与奚的故事、有力的反驳了陈代的观点,孟子强调君子应有坚定的原则和抄守,不能为功利而随意屈就接受,这体现了一种正道的坚守如果不正确的召唤就主动迎合便失去了君子的气节,而在赵简子的故事里,王良起初没按奚的不正当要求而一无所获,后来虽应奚的要求改变了了驾车方式获猎颇丰,确被孟子指出这是为了利益而违背原则,让我们认识到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像孟子所提昌君子这样,不能被眼前的利益迷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原则,不能追求一时的功成名就就随意变通。放弃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枉尺而直寻。若从利益的角度出发看似另理,实则会让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只有秉持正道等待合适的时机和正确的召唤,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的更加坚定和自信。

学习《孟子》之心得体会

部门:现代产业学院  姓名:邵舒萌

       

孟子的民本思想提示高校行政人员应将师生的需求置于管理工作的中心,关注师生的实际需要,创造和谐、便利的学习与工作环境,提升校园整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管理者,应如孟子所述,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成为师生敬仰的道德楷模。通过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引领校园文化向善向美发展。

另外,在制度建设和执行过程中,融合孟子仁政思想,平衡规则的刚性与人文关怀的柔性,既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又不失人性化管理的温度。借鉴孟子对话交流的方式,高校行政人员应提升沟通技巧,促进部门间、师生间的有效沟通,解决矛盾冲突,形成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将孟子关于教育的见解应用于人才管理和培养中,识别并培养教职工的潜能,提供发展平台和机会,激励每个人为高校的发展贡献最大价值。遵循“不违农时”的自然法则思想,高校行政人员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应考虑长期效应,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构建绿色校园。


一本与二本

现代产业学院  王甜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学派,各自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在《孟子》滕文公上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两大学派的精髓和差异。

儒家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即“一本”。孔子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在说明从根本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孟子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倡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目的。

墨家则与之不同,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兼相爱、交相利”,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人,反对以家庭或社会等级为基础的偏爱。他提倡“交相利”,即互惠互利,通过共同努力来提高整体社会的福利。墨子注重实用,提出了“非攻”、“节用”、“尚贤”等一系列具体主张,旨在通过实际行动改善社会状况。但是就人性而言,利他心和利己心是同时存在的,一味单纯压制利己心,只能造成表里不一,以利他之名行利己之事。理论上,爱是没有差别的,实践上,先从自己的亲人坐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遵循个字不同的原则,就是孟子所批评的“二本”。

从《孟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对墨家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批判。孟子认为,虽然兼爱的理念值得推崇,但其忽略了亲疏远近的差别,这与人伦道德相悖。孟子举例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意思是,如果只关注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伦理,这样的行为无异于禽兽。因此,孟子主张在推行仁政的同时,必须维护社会的人伦秩序。

尽管有这些批判,孟子也受到了墨家某些思想的启发。比如,墨家的“节用”观念与儒家的“俭德”相近,孟子同样提倡节俭持家,认为这是德行的重要体现。此外,墨家的“非攻”思想也与儒家倡导的和平理念相符,孟子在其政治主张中同样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仁政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稳定。

通过对《孟子》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儒家和墨家的思想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儒家重视根本的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强调从个人修身到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而墨家则更多地关注实用和社会公益,提倡具体的行动方案来解决社会问题。两者的结合,或许能够提供更加全面和平衡的社会改良方案。

总之,《孟子》的学习不仅让我更深入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同时也促使我去思考和探讨墨家思想的独特之处。通过对这两种思想的比较和反思,我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仁爱与实用的结合,才是实现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关键。



商学院行政第一组

《孟子》第五次研学周记

商科实验教学中心 赵静静

孟子在本篇中提出的“性善论”和“仁政”思想,对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的公民至关重要。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尧舜那样的圣贤的潜力。这一观点激励着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相信学生的潜力,通过教育引导他们发挥内在的善良本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孟子还提出了“仁政”的理念,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生,实行仁政。这对于现代政治治理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政府官员,应该以民为本,关注民众的需求和福祉,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民众的政策来赢得民心。

此外,孟子在《滕文公上》中还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明确人伦关系,使社会和谐有序。这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大学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而我们作为大学老师,我们的言行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总之,《孟子·滕文公上》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治国理政方面,我们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人,通过教育和榜样的力量,引导人们发挥内在的善良本性,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孟子学习心得

商学院:杜跃平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整体思想,主要是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论,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

我认为孟子奉行的仁政就是在国家治理中要重视百姓的意愿,也就是以民为重,以君为轻的思想。

在文中“食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以体现这一点。并且推崇古代的圣人,例如尧、舜、禹等明君,希望现在的君主能向古代的君主学习。重古轻今的思想很浓。

在读完《孟子》之后,我对“君子”这个称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以前以为君子是对品德高尚的人,或者是读书人的称呼,现在不这么认为了,在孟子的言论中我发现,君子是指做官的人,或者是有希望做官的人。在儒家的观念中,读书就是修养品德,品德高尚了就可以做官。

世界上分为三种人:

第一种是君主;第二种不从事体力劳动生产,通过脑力劳动来帮助君主管理百姓的人,这种人就是君子;第三种人是从事体力劳动的,被君子管理的平民。

君子要品德正直,学而优则仕。并且能处理好与君主之间的关系,孔子和孟子都积极的谋求官位,但他们与一般追求功名利禄之徒是有区别的,他们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为天下人谋福。也就是让君主施行仁政,才一心出仕的。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这句话是孟子告齐宣王说的。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在他心中君与臣的关系。

《孟子》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书籍。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人性、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的深刻见解,还鼓励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去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和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尽管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孟子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通过阅读《孟子》,我们可以获得对人生和社会的更深层次理解,也可以找到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智慧和力量。

孟子学习心得

商学院:杨睿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的个人的理想,就是协助君王,一统天下,照顾百姓。而一统天下最终极的目标,也就是照顾天下百姓的生活。

这个理想是整个孟子哲学体系的基础与基石。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再来学习文中的很多的内容,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其间的关系,也更容易读懂孟子本人。

所以,他老人家的学说,从古代流传到现在,仍然有着重要的政治价格与意义。任何一个时间,老百姓的生活都最永恒的一个主题。

无论从政治的角度,或者从企业商业运作的角度,儒家的这种情怀与志向,就值得我们好的学习与研究。

禹,周公,孔子。这孟子称他们为三圣。也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就要承三圣的理想,为天下的百姓服务。

从生存的环境而言,治水给一个好的生存的空间,其实到今天来讲,也是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常常提环保,想想看看我们现在的河流,生存的大地,以及空气的污染,何尝不像当年治水一样的问题再见呢。

而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也就是政治,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儒家学术的重要的部分。

孟子想在此借三圣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真正的传承。而传承是很重要的。

《孟子》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其中涵盖了政治、道德、教育、礼仪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读完《孟子》,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孟子的智慧和慈悲,他把人类社会的本质揭示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孟子学习心得

商学院:杨勇岩

阅读《孟子》时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在孟子的理论中,提出了“浩然正气”这一概念。他说:它是一种气,最为盛大,至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可以伤害到它,这样就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与义及道相配合;没有这些东西,它就会随之萎缩。它是靠不断积累积累义产生的,并非偶然有过正义之举就可以得到的。假如行为有愧于心,浩然之气就会萎缩。

能说出这样的概念,可想而知孟子即使不是圣人,也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一个刚正不阿,气场强大,诲人不倦的老先生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孟子不仅主张修养自身品德,谨言慎行,勤奋自信。他还十分重视孝道。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一个人如果孝顺,他就会懂理守法,进而尊重自己的国君,听上级的话,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变得安定祥和。所以孝顺是整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国君应该推行孝顺这个美好的品德。要尊重老年人,推行有利于老年人的国家政策,这样就可以把其它国家的老年人吸引到自己的国家中来。如果老年人被吸引到自己的国家中来了,他们的之女自然也会跟着过来。这样一来有贤能的人就都会来到自己的国家之中,这样国家就强大了。

我想这一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到处都是小国的情况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惜他的这种仁政的思想,王道强于霸道的思想,没有受到各个国家国君的采纳。

在阅读《孟子》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孟子对于言辞的重视。他认为言辞是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因此应当慎重其事。孟子本人的言辞雄辩有力,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这也是他能够影响后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孟子学习心得

商学院:赵璟祎

在阅读了《孟子》这部博大精深的儒家经典之后,我不禁为其中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和丰富哲理所折服。

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著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人性本质的独到见解,还阐述了关于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伦理的一系列主张,这些观点至今仍对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孟子》时,我特别被孟子对于天命的解读所吸引。孟子认为,天命并非注定的命运,而是人应当遵循的道德法则。

《孟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对人性本善的坚持。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体现在人皆有四端:仁、义、礼、智之心。即人们都有同情心、羞恶心、辞让心和是非心。

这一点与孔子的人性观有所不同,孔子并未明确界定人性的善恶,而孟子则明确指出人性之善,并强调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这种善性。

在政治哲学方面,《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 》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概念。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关心民众的生活福祉,实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理念。这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形成鲜明对比,孟子反对暴政和苛政,认为只有实行仁政,国家才能真正强盛和谐。

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德行和智慧。

他倡导普及教育,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孟子本人就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的许多学生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论语》研读周记

  商科实验教学中心 张楠

《品〈孟子·滕文公上〉,悟人生之大道》

  翻开《孟子·滕文公上》,那古老的文字仿佛带着千年的智慧之风,扑面而来。在细细品读中,思绪如风筝般在历史的天空与现实的大地之间来回飘荡。

  孟子在这一篇中对人性本善的阐释,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善良角落。他所说的恻隐之心,让我想起那些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无名英雄。每当有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无数的志愿者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只为救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这种毫不犹豫的行动,不正是恻隐之心的生动体现吗?而羞恶之心,则让我们在面对不道德的行为时,能够勇敢地站出来说“不”。比如在网络世界中,当有人恶意造谣、诋毁他人时,总会有正义之士站出来辟谣,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辞让之心,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在公共交通上,人们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在排队时,大家有序等待,不争不抢。是非之心更是我们判断事物的重要准则,让我们能够明辨善恶,做出正确的选择。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曾引发无数的争议。但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解读。那些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们,他们用智慧和创造力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那些辛勤劳作的工人、农民,他们用汗水浇灌着土地,生产出我们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资。他们虽然分工不同,但都在为社会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就像在一个庞大的机器中,每一个零件都有其独特的作用,缺一不可。

  孟子主张的仁政,更是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一个国家的治理,就如同一个家庭的经营,需要关心每一个成员的生活。如今,我们的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从免费义务教育到全民医保,从保障性住房到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这些都是仁政理念在现代社会的具体体现。

  读完《孟子·滕文公上》,我深感自己肩负着一份责任。我们不仅要传承孟子的思想,更要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在面对他人的困难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在工作中,尊重每一个职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以《孟子·滕文公上》为镜,映照出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学习《孟子》周记3

商科实验教学中心:朱明

这个周我读了《孟子·滕文公上》这一篇章,了解到孟子坚定地强调了人性本善。他深刻地指出,人天生就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虽然不再有明显的阶级划分,但不同的人确实有着不同的职业和分工。有些人从事脑力劳动,他们凭借着智慧和创造力,为社会的发展出谋划策;有些人则从事体力劳动,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为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我们不应轻视任何一种劳动,而应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

《滕文公上》中孟子和滕文公的对话,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孟子通过耐心地教导滕文公,让他明白如何做一个好的君主。这正如成长的道路上,教育如同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少走弯路。良好的教育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培养我们的品德、塑造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栋梁。

总之,读了《孟子·滕文公上》,我对人性、社会和政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尽管孟子生活的时代与我们现在相距甚远,但他的思想中依然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以从他的智慧中汲取力量,让自己在善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培养责任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保障部安保办第二组

孟子思想学习

学习孟子的思想,让我在生活和工作中也颇有体会。

孟子曾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生活中,我们应以此为指引。当我们处于困境时,要坚守自己的品德和原则,不断提升自我,独善其身;而当我们有能力时,不能忘记回馈社会,帮助他人,兼济天下。以孟子的思想为镜,我们能在生活的起起落落中保持善良与担当,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努力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孟子学习心得

部门:安保办高原

在学习《离娄篇》后,我有以下几点深刻的学习心得:

孟子强调“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一观点不仅是孟子思想的基石,也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本能,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发扬这种本性,这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离娄篇》中,孟子还讨论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他主张“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即单纯的道德教化或严格的法律制裁都不足以治理好国家,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既要注重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也要加强法制的建设和执行,形成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

本篇多次提及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反求诸己”,即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通过自我反省和修正来完善自己。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还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精髓,将其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 习 心 得

部门:安保办郭小莉

《孟子》是儒家的又一部经典巨著,系统的为我们阐述了治国之道和孟子的思想,他对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不仅仅是传承而更是进行了完善和解释。他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同时推行“仁政”,重在教化。他把“仁、义”这个空洞的概念,则进行了不足的弥补。他认为“仁、义”都来源于人的本能,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人性,而非后天形成的。他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固有“舍身取利(义)”之说。其实善、义一直存在于人的心中,而有些人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去违背善去做坏事,这是私欲对于善念的控制,行为的不善也是后天外在环境造成的。孟子对于“人本善”的提出无疑是对“仁爱”最好的解释,其目的就是为了唤醒我们的善心,探索自己、反思自己并发现自己,尽力行善,在我看来,“修、齐、治、平”从本质上说,就是实行仁义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我们每个人要将孟子主张的仁义藏于心间,处处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以仁处事,社会才能和谐美好。

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是《孟子》中很重要的内容,孟子认为个人的反思和思考对于教育来说,显得很重要。教育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个人对于自己道德的思考才是升华,一个人要有好的修养,首先是接受教育,要刻苦学习,反复思考和反思。我们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就是如此吗?

师者,人之模范也,在我们平时对学生的教育中想让学生“中心悦而诚服”,自身必将是那个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带芬芳,人必心悦之。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凡是行为得不到的预期效果,都应该反过来反省检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资格指出被人的错误,时常反省,方能不断进步。而反省的同时也是自己修养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主要是自己的修养不足,而修养不足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客观原因主要是自己的经历不足,见识不够,只有不断的取磨砺才会进步。

学习《孟子》心得

                       安保办   刘委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百姓也会以国王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和普天下人同忧同乐,就可以达到圣王的境界。我从这一句话中,看出了孟子继承了孔子,孟子他提出了“忧患”一概念。他认为人生命的存在,事业兴败,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相关联。

不仅如此,孟子还挥发了乐道精神,“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讲应怎样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原则,不被服富贵、贫贱、威武所迷惑、摇动、屈服,因而放弃自己的信念与原则。孟子,他不否认人可以从感官欲望和自然生理本能的满足中获得快乐。但又反对“纵欲”“晏乐”的满足和愉快。有人会产生疑问孟子不是把“理义之悦我心.….…”并提将“理义”的道德愉快和道德美感与感性愉悦和生理美感并重吗?但实际上,孟子更加重视前者!理义的愉悦,乐道精神的体现,亦乐道精神的内涵-如事亲从兄的仁义之乐,知此节此的智礼之乐。孟子认为达到诚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狐界。而“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身而诚”的大乐,就是孟子贵最高境界的愉悦体验。是的,把诚提高到天道的位置,便是一种天人合一境界的内外融合而产生的愉悦!

易子而教

安保办  高号永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认为,教育儿子,必用正道。用正道教育还不行,父亲必然发怒,这就反而伤害了儿子,甚至父子互相伤害。所以古人"易子而教",使父子之间不互相责备而求至善。如果互相责备而求至善,父子间就会有隔阂,那就是最不好的事了。

孩子是父母生命状态的综合体现,其实就是一面镜子。很多父母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的孩子身上,觉得孩子不行,其实是释放了自己内在的,对自己的不满,转移了自己内在的焦虑和和对自己的失望。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都是有黏着的复杂的爱,充满了期待和欲求不满的失望。当我们把孩子当做别人家的孩子时候,就会冷静客观很多,会更容易发现优点,执着和黏着就会变少,就没有那么多的自我投射和不满,反而更容易尊重和教育。"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学习是中国家庭亲子冲突最为集中的方面。又如"超级育儿师"综艺节目中的很多例子,里面的熊孩子偏激或不可思议的行为,这些父母真的无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了,所以他们"易子而教",寻求育儿师的帮助,在育儿师的帮助下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得到改善。所以孟子这样的易子而教,一定意义上可以避免溺爱或过度苛责小孩,而这个"教"的人也必须选择好。


保障部第八组

《论语》离娄篇心得体会

保障部第八组  金岩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这句经典名言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深刻揭示了天下、国家、家庭与个人之间层层递进且密不可分的关系,给予我们诸多宝贵的启示和深远的思考,让我在研读之后深受触动,感慨万千。

“天下之本在国”,使我清晰地认识到国家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天下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涵盖了世间万物和全体人类社会,而国家则是构成天下的基本单元,是天下稳定与发展的基石。一个强大、繁荣、稳定的国家,能够为天下的和平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实力、文化底蕴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天下的局势和走向。历史上无数的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当国家强盛时,人民安居乐业,文化繁荣昌盛,对外也能够发挥积极的影响力,促进天下的交流与合作;反之,当国家陷入动荡、贫困和衰落时,不仅本国人民遭受苦难,也会对整个天下的秩序产生负面影响。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对国家怀有深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关心国家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还是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都是在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

“国之本在家”,这一观点将国家的根基延伸到了家庭层面,强调了家庭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传承文化、培养道德和塑造人格的重要场所。一个和谐、稳定、充满爱的家庭,能够培养出有责任感、有道德修养、有社会担当的公民,这些公民将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家庭的价值观和家风也会对整个社会的风气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家风能够代代相传,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相反,一个破碎、不和谐的家庭往往会给社会带来诸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美德的培养,传承优良的家风,让家庭成为国家发展的坚强后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爱家人,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和教育下一代,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家之本在身”,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落脚点,将一切的根源归结到个人身上,强调了个人修养和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个人是家庭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和天下的基本元素。一个人的品德、才能、智慧和行为举止,不仅影响着家庭的和谐与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天下的治乱。只有每个人都注重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建设好家庭,进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推动天下的进步。这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境界;要培养自律、自强、自信的品质,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同时,我们还要注重自身的行为举止,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他人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有能力的人时,我们的家庭才会更加美满幸福,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昌盛,天下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孟子的这句名言让我深刻领悟到,天下、国家、家庭和个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而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当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从自身做起,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参与家庭建设和国家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天下大势,树立全球视野,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读《孟子》离娄篇心得体会

保障部第八组  王勃

本周通过研学《孟子・离娄篇》,其深刻的思想和智慧,使我觉得本篇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以下就是我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

开篇之语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犹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它强调了规矩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规矩无处不在。从社会的法律法规到家庭的伦理道德,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到职场的行为准则,规矩如同框架,构建起了一个有序的世界。没有规矩,社会将陷入混乱,人们的行为将失去约束,各种矛盾和冲突也将不断涌现。就如同交通需要红绿灯和交通规则来保障安全一样,我们的生活也需要规矩来规范和引导。孟子的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时刻遵守规矩,以规矩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实现个人的价值。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关爱他人,就会得到他人的关爱;敬重他人,也会赢得他人的敬重。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往往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对他人的关爱和敬重。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情感交流,构成了社会和谐的基石。当我们对他人付出真心的关爱时,不仅能给他人带来温暖和安慰,也能让自己收获内心的满足和快乐。同样,当我们敬重他人的人格、权利和价值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以一颗善良和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社会环境。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这句话对那些自我放弃和自我否定的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有些人在面对困境时,选择了自暴自弃,放弃了努力和奋斗。然而,孟子告诉我们,这样的人是不可取的。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自我放弃,而应该勇敢地面对挑战,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最终成就了辉煌的人生。比如,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发愤著书,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此外,《孟子・离娄篇》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名言警句,如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等,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话语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少走弯路。

通过阅读《孟子・离娄篇》,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永恒价值。他的这些话语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以孟子的思想为指引,严格遵守规矩,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永不放弃,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孟子・离娄篇》,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孟子》离娄篇心得体会

保障部第八组  魏来财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的这番话如同一记警钟,在时光的长河中敲响,警醒着我们要时刻审视自我,重视自身的修养与行为,避免陷入自暴自弃的困境,追求仁与义的崇高境界。以下是我对此的心得体会。

一、对自暴自弃的深刻理解

自暴者,以非礼义之言自毁,他们摒弃了道德与规范,用不当的言论破坏自己的形象与价值,这种行为不仅伤害自身,也让他人难以与之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人,他们满口抱怨、消极负面,对一切事物都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却从不反思自身的问题,这便是自暴的一种体现。他们拒绝接受积极的观念和建议,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隘的思维空间里,与成长和进步绝缘。

自弃者则更为可悲,他们明明拥有追求仁与义的能力和机会,却因自身的懒惰、怯懦或错误的认知而放弃。不能以仁存心,不行义之事,就如同舍弃了人生的安宅与正路。例如,有些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轻易地选择放弃,不愿意付出努力去克服,或者在道德抉择面前,为了一时的私利而违背正义,这些都是自弃的表现。自弃使人们错失了实现自身价值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机会,陷入一种自我否定和沉沦的状态。

二、仁与义的重要意义

孟子将仁比作人之安宅,义比作人之正路,形象地阐述了仁与义在人生中的核心地位。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是对他人的关爱、同情和包容,是人性中最温暖、最美好的部分。当我们心怀仁念时,便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一个充满仁爱的人,会关心他人的疾苦,乐于助人,从而在给予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安宁。仁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是我们在纷繁世界中找到温暖和依靠的港湾。

义则是我们行为的准则和方向,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它要求我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做出符合道德和正义的选择。走在义的道路上,我们能够保持正直的品格,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义让我们的行为有了明确的指引,使我们不至于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无论是在个人的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的交往中,遵循义的原则都能让我们行得正、坐得端,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三、自我反思与修养的启示

孟子的话语促使我们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时刻警惕是否有自暴自弃的倾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辞,避免说出违背礼义的话,要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传播正能量。同时,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仁心,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以善良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在行为上,要始终遵循义的原则,明辨是非,勇于做出正确的选择,不为外界的诱惑和困难所动摇。

要做到居仁由义,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提升。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经典文化,汲取先人的智慧和道德教诲,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对仁与义的理解和认同。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将仁与义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行动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关心家人、帮助朋友、遵守社会公德等。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逐渐将仁与义内化为自己的品格,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四、对社会的影响及责任

个人的自暴自弃不仅关乎自身的命运,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一个充满自暴自弃者的社会,必然是消极、冷漠和缺乏活力的。相反,当每个人都能努力追求仁与义,积极向上地生活和工作时,整个社会就会充满正能量,呈现出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因此,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肩负着弘扬仁与义的责任。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营造一个崇尚道德、追求正义的社会环境。

在教育领域,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仁与义的观念,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仁爱和正义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倡导和弘扬仁与义的精神,对那些践行仁与义的行为给予赞扬和鼓励,对违背道德的行为进行批判和纠正。只有当全社会都形成了一种尊重仁与义、追求仁与义的良好风尚时,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美好,人民才能更加幸福。

总之,孟子的 “自暴自弃” 与 “仁、义” 之论,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审视自我和社会的镜子。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自暴自弃的危害,明确了仁与义的重要价值,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自我反思、自我修养,努力追求居仁由义的境界。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为构建一个充满仁爱和正义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铭记孟子的教诲,远离自暴自弃的阴霾,踏上仁与义的光明之路,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孟子》心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保障部第8组 刘继霞

在阅读《孟子》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这句话简洁而深刻,揭示了人生和治理中的一条重要法则:正义与道德的力量是赢得人心和支持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被各种纷繁复杂的利益所困扰,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性和道德。然而,《孟子》中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道德和正义始终是衡量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是否值得支持的重要标准。得道者,即那些坚守道德、秉持正义的人,自然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帮助。他们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反之,失道者则往往因为过于追求个人私利,而忽视了道德和正义的重要性。他们或许能暂时获得一些利益,但长远来看,他们必将失去人心和支持。因为人们内心深处总是向往和追求那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而道德和正义正是这些东西的体现。

这句话也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逐渐认识到,践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生活哲学。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确保它们符合道德和正义的标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始终坚持真诚待人、以理服人,尽量避免使用欺骗或强迫的手段。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也始终保持诚实和勤奋,用自己的实力和努力来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为了践行这一理念,我还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得到了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也深刻体会到了得道者多助的真理。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也让我更加明白了道德和正义的重要性。

总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不仅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警醒和鞭策。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坚守道德和正义,用实际行动去赢得人心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孟子》学习心得体会

保障部-李婵

儒家文化中孟子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仁爱”、“民本”、“正义”和“性善论”。这些思想在孟子的学说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孟子的“仁爱”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他认为,人们天生就有“仁”的秉性,即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意愿。因此,人们应该通过自身的修养,发扬这种秉性,以便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在家庭中,孟子主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在社会中,他倡导国君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官员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百姓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其次,孟子的“民本”思想强调的是以民为本,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认为,国君的职责是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为自己谋私利。因此,他主张国君应该关注人民的生计、教育和健康等方面,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同时,孟子也强调官员应该听取百姓的意见和呼声,尊重百姓的权益,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孟子的“正义”思想强调的是做人的正义和公正。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循天道、人道的原则,做符合正义和公正的事情。在政治上,他主张官员应该秉公执法、公正廉明,不偏袒任何一方,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在经济上,他反对垄断、反对不公平的竞争,提倡公平交易、公正分配社会财富。

   最后,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形成的。他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人的善良本性,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行为素养。孟子认为,只有通过培养人的善良本性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成就。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中孟子思想的核心包括“仁爱”、“民本”、“正义”和“性善论”。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通过理解和传承这些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为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读《孟子·离娄》心得体会

                              保障部:韩晓琴

近日我们学习了《孟子·离娄篇》,《孟子》以其深邃的思想、犀利的言辞和广博的视野,成为儒家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中,《离娄篇》作为《孟子》的重要章节之一,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离娄篇》开篇即言:“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此言简练而深刻,道出了规矩与圣人之于社会的不可或缺性。孟子认为,如同工匠依据规矩方能制作出完美的方圆,社会亦需有圣人作为楷模,引导人们遵循道德人伦,方能达到和谐有序。这使我深刻意识到,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以高尚的品德作为行动的指南。“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此言,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在面对人际关系的困扰时,我们往往容易指责对方,却忽略了自身的不足。孟子教导我们,应从自身找原因,反思自己的仁爱是否足够、智慧是否得当、敬意是否真诚。这种自我审视的态度,不仅有助于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更能促进个人品德的提升。此外,《离娄篇》还深刻阐述了“义利之辨”。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段话以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利益与道义冲突时应作出的选择。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在于坚守道义,而非贪图一时之利。这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对于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通过阅读《孟子·离娄篇》,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们应始终秉持仁爱之心,勇于自我反省,坚守道义原则。同时,我也认识到,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它们就蕴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实践,就能让生命之树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总之,《孟子·离娄篇》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盏照亮心灵的明灯。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我将继续以《孟子》为镜,不断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人。

《孟子译注》离娄篇学习心得

基建办:刘长龙

在深入研读并思考“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这句话后,我深感其内涵的深刻与智慧的闪光。这句话不仅揭示了道德行为的本质,也为我们提供了判断是非、抉择行为的准则。

首先,我对“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里的“非礼之礼”和“非义之义”,指的是那些表面上看似符合礼仪或道义,但实际上却违背了真正道德原则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是为了迎合世俗的眼光、追求表面的光鲜,或是出于某种私利而做出的妥协和让步。然而,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符合正义和良知的。因此,那些表面上的“礼”和“义”,如果背离了真正的道德原则,就不能被视为真正的“礼”和“义”。

接下来,“大人弗为”这四个字,更是将这句话的精髓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里的“大人”,指的是那些有智慧、有德行、有担当的人。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利益或表面的光鲜而违背内心的道德准则,更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和诱惑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他们深知,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符合正义和良知的,而不是为了迎合世俗的眼光或追求表面的光鲜而做出的妥协和让步。因此,他们坚决不会去做那些“非礼之礼,非义之义”的事情。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对于个人成长和道德建设的启示。首先,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符合正义和良知的。我们不能因为外界的压力和诱惑而违背内心的道德准则,更不能为了迎合世俗的眼光而做出妥协和让步。其次,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在判断是非、抉择行为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我们不能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更不能被一时的利益所诱惑。只有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和良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

总之,“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这句话不仅揭示了道德行为的本质,也为我们提供了判断是非、抉择行为的准则。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时刻铭记这句话的精髓,以更加真诚、正直和担当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孟子·离娄篇》学习心得

基建办:李衍虎

1.对人性本质的理解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每个人内心都蕴含着向善的能力。这一思想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不应放弃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同时,这也意味着教育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自我提升,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内在的善性。

2. 重视教育与环境的影响

孟子强调了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这对于我们而言,意味着不仅要注重个人学习,也要关注周围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并积极创造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条件。

3. 强调道德修养

《离娄篇》中多次提到君子的行为标准,如“君子喻于义”,强调了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孟子认为,真正的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还要有坚定的原则。这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做到言行一致,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4. 治国理念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治国理念,主张以德治国,重视民心民意。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关心百姓的生活,实施惠及大众的政策。这对现代社会治理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即政府应该以人为本,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

5. 批判精神

孟子不仅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对当时的某些社会现象进行了批评。他敢于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所在,这种批判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面对并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现代产业学院第六组

《孟子》离娄上有感

贺孟倩

孟子在《离娄上》中反复强调仁政的重要性。他指出,即使像离娄那样视力超群,公输子那样技艺高超,如果不遵循规矩,也不能画出准确的方圆;同样,师旷虽然听力超凡,但如果不依循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这一比喻深刻揭示了治理国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矩,即仁政。孟子认为,尧舜之道在于仁政,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平治天下。

在探讨君臣之间的关系时,他认为君主应该效法先王,以仁德治国;臣子则应该忠诚于君主,尽职尽责。他强调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而仁义是是贯穿孟子的核心思想,他觉得这是人的本性所在,是道德修养的根本出发点。他提出“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认为人人心中都具备这些道德品质,只是需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来发掘和弘扬。孟子还强调了自省的重要性,认为行有不得者皆应反求诸己,通过自我反省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离娄上》中,孟子也提到了孝悌之道。他认为孝悌是家庭伦理的基石,是维系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他也将孝悌之道推广到了社会层面,认为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都应该遵循孝悌之道,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这一篇虽然没有直接论述教育方法,但他的思想中蕴含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每个人的天赋和性格都不同,因此教育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方案和方法。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学习笔记四

现代产业学院 张佩瑶

《孟子》的学习的过程中,和身边的同事交流,大家的一致反馈是孟子难学,大部分篇章除过篇幅较长,也感叹于圣贤的著作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让人敬佩。很多人可能觉得,论语和孟子更多的在讲大道理,和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相去甚远,这些大道理离我们有些太遥远,但其实如果能够细细的研读,会发现不同篇章里,所蕴含的道理可以指导我们每一个人。

《孟子·离娄上》篇中,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在这一段中,概括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在中国古典思想中体现较为明显,就是一个人做任何事,其结果原因,都要回返落实到自己身上。我们一般人的思维惯性,会在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更多的去找寻别人或者身边的客观因素,也就是所有的不好,所有的未能达到的目标,皆因为外力使然,并非我自己的原因。其实我们深入观察会发现,从结果的角度,一个人所做的事情,最终要作用域自身,用自身去衡量;从原因的角度,当某件事情遭遇困境的时候,也首先要返回到自身去找原因。

如果觉得自己对一个人很好,但对方并不能就此和你亲切起来,这可能是很多人都会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我们对一个人好,表达自己的善意,如果不求回报,而是源于自身潜藏于内心的善念,不这么做,其实是内心会产生的不安,而非对方给予回报我才会选择做出相应的善行。“反其仁”就是回到自己对人好的出发点,检查自己的恻隐之心是否指导了行为。我们所有的行为,一切的行有不得,这些外在的困扰,或者莫名的敌意,对于有志者而言,都将转化为一次难得的自我反省和自身提高的机会。能够明白并践行这一点,还会觉得孟夫子讲的是大道理吗,他确实是指导我们言行的典范。值得敬佩。

孟子离娄心得体会

西安外事产业学院;乔海斌

《孟子·离娄》主要讨论了治国原则和个人修养等重要议题。以下是对《孟子·离娄》篇的心得体会:

1.仁政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他认为,只有通过实施仁政,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一点对于当代社会同样适用,领导者或管理者应注重以人为本,关注民众福祉,才能赢得民心,实现社会稳定与发展。

2.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离娄还提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这意味着个人应不断反省自身行为,提升自我修养,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自省,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积极影响和帮助他人。

3.遵循先王之道:孟子指出,“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这说明遵循历史经验和传统智慧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虽然环境和条件不断变化,但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依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孟子·离娄》篇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关于君臣关系、治国原则和个人修养的深刻见解,而且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古代智慧,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

现代产业学院  吴创明




孟子第四章7-9篇,主要讲述了孟子对于人性、道德、仁义等问题的思考和阐述。通过阅读这些篇章,我深感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对于人性与道德的探讨,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孟子强调了人性的本质。他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人的行为会有所改变。这使我意识到,人的行为并非完全由内在因素决定,外界的熏陶和教育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能够发扬自己的善性,避免走向邪恶。


其次,孟子对于道德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只有具备了道德观念,人们才能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这使我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最后,孟子对于仁义的思考让我深感敬佩。他认为仁义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只有具备了仁义之心,人们才能做到宽容、和善,关心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使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仁义之心,关心他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总之,孟子第四章7-9篇的学习让我对于人性、道德、仁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发扬人性的善性,培养道德观念,保持一颗仁义之心,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外界环境的影响,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发扬自己的善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

读《孟子》感想

现代产业学院:王利军

‌《孟子·离娄上》篇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仁义和规矩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遵循仁义和规矩,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在篇中通过多个故事和论述,阐述了仁义、孝道、教育和政治等重要主题‌。

在《离娄上》篇中,孟子通过多个故事和论述,详细探讨了仁义、孝道、教育和政治等主题。例如,孟子讲述了“事亲若曾子”的故事,强调了孝道的实质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关怀和尊重‌1。此外,孟子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地教育他人‌。

‌《孟子·离娄上》篇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道德和教育的指导思想。‌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遵循仁义和规矩,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父母与子女之间应相互理解和尊重,教育者应以身作则,注重道德教育‌。

例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模式应注重理解和尊重,父母需要主动学习新事物,融入子女的生活圈,而子女也应体谅父母,帮助他们跟上时代的发展‌5。此外,教育者应以身作则,注重道德教育,避免简单的说教和惩罚,而是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他人‌。


读《孟子·离娄》心得体会

《孟子》中的《离娄》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引发了我对道德、教育和治理的深入思考。孟子在《离娄》中强调的“仁政”与“德治”,不仅是对古代统治者的劝诫,更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孟子在《离娄》中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观点,强调了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单纯依靠道德或法律都无法实现良好的治理效果。道德可以引导人们向善,但缺乏强制力的约束;法律具有强制性,但若没有道德的支撑,法律的执行也会变得机械而缺乏温度。因此,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既需要法律的规范,也需要道德的教化,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孟子的教育思想也让我深受启发。他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君子之乐,强调了教育者的责任和教育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通过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通过尊重和爱护学生,可以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

此外,《离娄》中关于“自侮而后人侮之”的论述,警醒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人首先要自尊自爱,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就难以避免他人的轻贱和侮辱。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家庭和社会的治理。一个家庭如果内部不和,就容易被人破坏;一个国家如果内部混乱,就容易遭受外敌的侵扰。因此,自强自立,维护内部的和谐稳定,是避免外部威胁的重要保障。

总之,《孟子·离娄》篇通过其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无论是对于个人的修养,还是对于社会的治理,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借鉴孟子的思想,注重道德与法治的结合,加强教育和自我提升,为实现和谐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读《孟子·离娄》心得体会

《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承载了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而其中《离娄》篇更是深刻地揭示了孟子的治国理念和道德哲学。近期阅读《离娄》篇,让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离娄》篇中,孟子提出了“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观点,强调了道德与法治并重的必要性。这一观点在今天的社会治理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社会强调法治,但法治并不能完全取代道德的作用。法律是硬性的规范,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但只有当政府和公民都具备良好的道德操守时,法律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孟子所提倡的德治,是对法治的重要补充,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孟子在《离娄》篇中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应当遵循正道,用正理来引导学生。然而,教育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孟子提出“易子而教”的观点,即在必要时可以由他人来教育孩子,以避免因父子之间的期望和失望而导致的亲情裂痕。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教育中应当注重方法和策略,适当地引入外部的教育力量,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

另外,孟子的“仁政”思想也让我深感共鸣。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强调了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应当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实行惠民政策,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通过阅读《孟子·离娄》,我不仅加深了对孟子哲学思想的理解,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的思想。无论是治国理念,还是教育方法,孟子的思想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和实践孟子的智慧,努力做到德法兼修,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代产业学院  冯泽伟



《孟子·离娄》读后感


读完《孟子·离娄》,心中感慨万千。


在这一篇中,孟子以其雄辩的口才和深刻的思想,阐述了许多关于道德、仁义、君主责任等方面的观点。其中,“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强调了规矩的重要性,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治理中,都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准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孟子还强调了君主的责任,认为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实行仁政。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的政府也应该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孟子·离娄》中还提到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爱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孟子·离娄》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启示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道德和仁义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孟子的思想,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孟子·离娄》心得体会

    单位:现代产业学院                   姓名:于辉

孟子在《离娄上篇》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仁者无敌”的观点,强调了道德的力量。他认为,一个君主如果能以仁爱治国,那么他的国家将无人能敌。孟子进一步阐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治国理政,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治理。一个尊重他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的领导者,自然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孟子在文中多次提到民本思想,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将民众利益置于首位的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政府只有真正做到以民为本,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社会才能实现长久的稳定和发展。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提醒我们,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

在教育方面,孟子提出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这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个性迥异、兴趣需求不同的学生。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正蒙书院-第八组-

《孟子》学感

财务 孟文静

一、关于人性本善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让我们反思自身,在生活中要善于发掘和培养内心的善良。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如帮助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尊重他人的权利等。同时,也要警惕外界的不良影响,保持善良的本心不被侵蚀。

二、仁政思想

孟子倡导仁政,强调统治者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福祉。这提醒我们在社会中,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关注公共利益,为创造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而努力。对于领导者来说,要制定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对于个人来说,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改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浩然之气

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是一种宏大、刚正的精神力量。培养浩然之气需要我们坚守正义、勇敢面对困难,不被利益所诱惑。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四、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这启示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下一代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总之,深入阅读孟子的章节,能让我们在人性、政治、道德和教育等方面获得深刻的启示,对我们的人生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茶艺系 朱茹茹

《孟子·梁惠王篇》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对话,以及孟子关于治国理政的诸多论述。通过学习这一篇章,教师可以获得许多深刻的感悟和启示。

首先,孟子提倡的“仁政”理念,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福祉。这启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德行和智慧,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应像孟子一样,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细心观察他们的需求,用心引导他们探索知识的海洋,培养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其次,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与教育的育人目标不谋而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和培养自身的善良品质,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和课程设计,如志愿服务、社区互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从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

再次,孟子在对话中多次强调“义利之辨”,主张在国家治理中应重义轻利,这提醒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道德判断力,而不是单纯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成就。在面对学生的选择和决策时,教师应引导他们思考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鼓励他们做出符合社会正义和伦理道德的选择。

总之,《孟子·梁惠王篇》不仅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智慧。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为培养下一代做出更大的贡献。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应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以孟子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心中的明灯,引领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孟子读后感

最近,组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 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  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孟子心得体会

外联部:张乐

孟子认为,“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可以理解为,政府或领导者应当以民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施行仁政,关注民生,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民众的政策,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福利,加强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让民众真正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重视道德教化,提升民众素质,强调在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同时,还要着眼于文明道德的教化,提高百姓的素质修养。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和社会应当重视道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如学校教育、社会宣传、文化活动等,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统治者应反省自身,革除虐政,统治者应当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可以理解为,政府或领导者应当勇于承认自身的不足,善于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施政方式。同时,要坚决革除腐败和不良作风,维护公平正义,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

非常重视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协调性,主张不滥砍滥伐、不滥捕滥杀,保持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孟子认为,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可以理解为,政府或领导者应当致力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推动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通过加强国防建设、维护社会治安、促进民族团结等措施,为民众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孟子“王道”思想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政府或领导者应当以民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施行仁政、关注民生;重视道德教化、提升民众素质;反省自身、革除虐政;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天下安宁太平。这些思想不仅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庄暴见孟子”学习心得

王丽媛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学习到此处,发现这句出自《孟子》,是“庄暴见孟子”时的话语,感到欣喜。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始终心系百姓福祉。在“庄暴见孟子”这篇对话中,也深刻体现了孟子的这一观点。一个统治者若只是沉浸于个人的享乐之中,而不顾百姓的疾苦,那必然会失去民心,国家也难以长治久安。相反,若能与民同乐,让百姓也能享受到快乐,便能赢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在孟子与庄暴这段话中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思想强调了分享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沉浸于个人的快乐之中,或许是一本精彩的书籍、一首动人的音乐,又或是一次难忘的旅行。然而,当我们将这些快乐与他人分享时,快乐便会成倍地增长。一个人的喜悦终究是有限的,而众人共同的欢乐却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温暖每一个人的心灵。


从社会层面来看,其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体现了一种团结与协作的精神。一个和谐的社会不是由孤立的个体组成,而是人们相互关心、相互扶持,共同创造和分享美好的生活。当我们为他人的成功而欢呼,为他人的幸福而喜悦时,我们也在无形中构建起了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社会环境。


在领导层面,这句话也有着深刻的启示。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不应仅仅追求个人的成就和荣耀,而应致力于为民众谋福祉,让大家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只有当百姓都能感受到快乐和幸福时,国家才能真正繁荣昌盛。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价值追求。让我们学会分享,用自己的快乐去感染他人,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就如同孟子所期望的那样,让百姓都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读孟子感悟

孟子一生都在追求仁义,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孟子对“仁”的重视。在第一章第一节,孟子初会梁惠王时,对王“曰利”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强调了“仁”的重要性:“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在第二节,我们便认识了周文王这个人物。他就是以“仁”来行王政的典范。

《孟子》书中多次提到这位伟大的君主。他建台子,挖水池,老百姓都很乐意帮忙,在文王说不着急时,竟还愈加卖力,还将台称为“灵台”,将池称为“灵沼”。麋鹿鱼鳖都可以在其中快乐地生活。各国老百姓都愿意成为文王的子民,在其治理下过上幸福的生活;面对蛮横无理的昆夷,文王还可以放下架子,做到有礼有节,不跟他们一般见识……所以,他深得民心,成为百姓“引领而望之”的君主。这才会有后来孟子的一句“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这就是仁德的魅力,有仁则王。“仁”的力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不论何时何地,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民谋利的君主和官员,永远受到老百姓的拥护。汉文帝在位时,躬行节俭,励精图治。采取了“薄税敛”、“省刑法”、“以德服人”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百姓富裕,天下小康。焦裕禄为兰考群众的利益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后成为官员们学习的优秀楷模,他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干部和群众……“仁者爱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为政者,我们每个人都要将孟子主张的仁义藏于心间,处处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以仁处事,这个社会才会和谐美好。孟子的仁义主张在当时虽不得赏识,但是却能够经受漫长岁月的考验,我们现代人应深刻领悟,将其发扬光大。

学习心得

舞蹈-黄欢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本周读《孟子》有一些心得感悟。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具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学习心得

在我小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它是一本能教育大家怎样做人的书。说白了闻名不如见面,今日,我也荣幸读到这本能使我们终生获益的书。

有关教大家怎样做人的书读了的很少,但也涉足过一些,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一件事危書较为大。这本书关键写了春秋战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教育学家孔子身旁产生的一些小故事,我读后获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几个小故事深深记在我的脑海中里,在其中有一个故事称为《师友之道》。这个故事关键讲的`是交朋友要保证“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孟子说过“父子俩有亲,臣子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盆友有愿”,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解决人际交往的基础规律,为政冶应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才可以保持社会发展的平稳和人际交往的和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根据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实的明白了人生道理,我喜欢这本书,我不想忘掉它的。

《孟子》学习心得



在阅读《孟子》导读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孟子,这位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哲理,让我深受启发。

开篇,孟子就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他的思想核心。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和他人,意识到善良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本质。同时,孟子也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完善人性的重要性,这使我更加明白了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作用。

在随后的章节中,孟子详细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他主张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实行仁政,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要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的疾苦,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反求诸己”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寻求内心的完善。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加注重自我修养和提升。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被孟子的辩才和逻辑性所折服。他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加生动、有力。同时,他的逻辑严密,说理畅达,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思想的魅力和力量。

总的来说,《孟子》让我对孟子及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孟子的思想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在当今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研读孟子的著作,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公孙丑章句上》

音乐剧部杨希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管仲、晏子都是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名人贤臣,为什么在孟子的眼里却视如草芥一般,不值得去效法?

   孟子秉承孔子“仁政”思想,是儒家“王道”的推行者、“霸道”的反对者。而管仲、晏子虽然在治国方面有所作为,但他们实施的策略却是“霸道”,与孟子的观念格格不入。所以,孟子不愿意他人拿管仲、晏子跟他作比,认为“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孟子认为文王灭殷当时的困难有哪些?强调文王灭殷困难的目的是什么?

   殷的优势是:“天下归殷久矣”,“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又有贤人“相与辅相之”;文王的劣势是:“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殷的优势给文王带来了外部环境的困难,而文自身的劣势是自己生存环境的困难。强调文王灭殷困难旨在说明,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不是唯一的出路,关键要实施“王道”。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认为应在齐国推行“王道”政治,靠实施“仁政”来统一天下,而且当前是实施王道的最好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孟子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呢?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认为齐国有两大优势,一个是土地大,一个是人口多。如果推行“王道”,那么,齐国就能“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这一章句中,孟子认为施行“王道”要讲求“乘势等时”,“事半功倍”,这对于现代人有怎样的启示呢?

   所谓的“乘势等时”,就是要分析情况、抓住时机,而不是见风使舵、投机取巧。要真正做到“乘势等时”,需要人的智慧,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情况,看准时机,作出决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少了智慧的眼睛,往往让时机从自己的身旁悄悄地溜走。孟子认为施行“王道”要讲求“乘势等时”,“事半功倍”,这对于现代人有怎样的启示呢?

   所谓的“乘势等时”,就是要分析情况、抓住时机,而不是见风使舵、投机取巧。要真正做到“乘势等时”,需要人的智慧,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情况,看准时机,作出决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少了智慧的眼睛,往往让时机从自己的身旁悄悄地溜走。

《孟子》学习心得

长安诗社:闫小刚

《孟子·梁惠王下》的主题是探讨如何通过仁政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孟子在这篇文章中通过与梁惠王以及其他人物的对话,阐述了仁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孟子在《梁惠王下》中,通过与梁惠王和其他人的对话,讨论了如何施行仁政,即“王道”,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仁政的实际意义。

1.与民同乐:孟子强调君王应当与民同乐,共享欢乐,而不是独享。他认为如果君王能与百姓共同享受娱乐,那么就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从而稳固政权。

2.仁政的具体措施:孟子提出了诸如减轻赋税、改善民生、重视教育等具体的仁政措施。

3.君主的角色:讨论了君主在推行仁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成为道德的楷模。

4.教育与礼仪:强调教育和礼仪在提升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性。

5.国家间的交往:探讨了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原则,即以仁爱为基础的外交政策。

6.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君主应当关注百姓的疾苦,与民同忧同乐,才能获得百姓的拥戴和支持。

孟子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和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与民同乐:孟子通过比较齐王与百姓的关系,说明了君主应当与民同乐,否则会导致百姓的不满。

仁政措施:孟子提到文王的狩猎场虽然很大,但因为允许百姓进入,所以百姓并不觉得它大,反而觉得合理。

君主的角色:孟子强调君主应当成为道德的楷模,通过自身的德行来引领社会进步。

教育与礼仪:孟子认为教育和礼仪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关键因素,也是推行仁政的基础。

国家间的交往:孟子讨论了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原则,提出了以仁爱为基础的外交政策。

孟子认为仁政是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孟子认为君王应当与民同乐,共享欢乐。

孟子提出了减轻赋税、改善民生、重视教育等具体的仁政措施。

君主要成为道德的楷模,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引领社会风气。

教育和礼仪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关键因素,也是推行仁政的基础。

孟子强调国家间应当通过仁爱来实现和平共处。

通过《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传达的主要信息是:仁政不仅是理想化的概念,更是可以在现实中实践的原则。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军事或经济实力上,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内部的和谐与民众的幸福。孟子强调,通过教育和礼仪来提升国民的素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领导者应当成为道德的榜样,通过自身的德行来引领社会进步。最终,孟子希望传达的是,通过施行仁政,可以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进而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孟子在这篇中不仅论述了仁政的重要性,还提供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强调了教育和礼仪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君主作为道德领袖的责任与义务。这些观点组合起来,构成了孟子想要传达的观点,即通过仁政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仁不让

张宇航

孟子始终强调“仁政”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推行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君民关系的本质。只有当君主真正关心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百姓才会真心拥护君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在当今社会,虽然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以民为本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应当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孟子还主张“与民同乐”。他认为,君主不应独自享受富贵,而应与百姓共同分享快乐。这种思想体现了孟子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倡导公平、共享的发展理念,让全体人民共同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还展现出了坚定的道德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他敢于直面君主的错误,毫不畏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种勇气和担当令人敬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敢于为正义发声,不随波逐流。

                                        2024年10月9日


现代产业学院第五组

学习心得体会

现代产业学院 冯勇均

研读孟子4.23及后续章节后,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谦虚与学习的重要性

孟子所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是对人性中骄傲自满现象的深刻洞察。作为剧院管理负责人,我认识到自己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绝不应因此自足而停止学习。剧院行业日新月异,新的管理理念、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只有保持谦虚的心态,不断汲取新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引领剧院的发展。

二、尊师重道的精神价值

孟子批评乐正子未能及时拜见老师,体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在剧院管理中,我也应当重视这一精神价值,不仅要在业务上精益求精,更要在品德上树立榜样。对于前辈和导师的教导,应当虚心接受,认真践行,将尊师重道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责任与担当的职业要求

孟子对乐正子在出使过程中只是吃吃喝喝、未尽臣属责任的行为表示不满,这提醒我们在职场中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剧院管理负责人,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投入到工作中,确保剧院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四、严格自律与自我反省

乐正子的行为也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这启示我,在工作中不仅要严格要求团队成员,更要严格自律,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剧院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五、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孟子对乐正子的批评还强调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学习古代道理并非为了炫耀或吃吃喝喝,而是为了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剧院管理中,我也应当注重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提高剧院的运营效率和艺术水平。

通过研读孟子这些章节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为西安外事学院剧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产业学院第5 组  冯勇均


《孟子》经典研读学习心得

现代产业学院 兰晓斌


本周我所学习分享的是《孟子》滕文公上3.1-3.2,这两个章节可以让我们深入理解孟子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下是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

孟子强调了事物之间差异的必然性。他认为,物品的价值和特性各不相同,强行将它们等同对待会导致混乱。这一观点反映了孟子对自然秩序和多样性的尊重,反对人为的强制统一。

孟子通过“巨屦小屦同贾”的例子,指出如果忽视商品之间的差异,市场将无法正常运行。这体现了他对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理解,即价格应根据商品的实际价值和市场需求来调节。

孟子批评许行的均一物价主张,认为这种极端的平等主义实际上鼓励了欺诈行为,破坏了社会的诚信基础。这表明孟子认为适度的差异和等级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通过与夷之的对话,强调了孝道在儒家伦理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即使墨家主张薄葬,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们仍然会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选择厚葬。这反映了孟子对人性本善的信念,即人们内心深处都有对亲人的爱。

孟子批评墨家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如薄葬)而忽视了内在的情感和道德。他强调,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源自内心的真诚和对他人的关怀,而不是仅仅遵循某种规则或传统。

孟子在对话结束时提到“命之矣”,意味着通过这次讨论,夷之开始反思并可能修正自己的观点。这表明孟子不仅关注理论的传授,还重视实践中的应用和个人的道德成长。

综上所述,这两段内容展示了孟子对于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以及人类行为的深刻洞察。通过学习这些章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如何应对不同学派的挑战。

学习《孟子》第四周 心得体会

现代产业学院:李海宏

滕文公章句上3.3这篇取自《孟子·滕文公上》,是孟子在回答滕文公关于治国之道的提问中,阐述其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的经典对话。孟子的这一段话言辞犀利,直指问题的核心,展现了其深厚的儒家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瑰宝。

首先,孟子以《诗》为引,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观点,这是他主张以民为本的核心思想。他认为,民生问题是治国的根本,只有解决了民生问题,人们才能有安定的生活,有安定的心态,才能避免走向邪路。这是孟子对于社会治理的深刻认识,也是他关于人性论述的重要一环。他对于人性的理解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孟子提出了“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的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恭俭为德,礼下为行,对民众的财产有所节制。这是孟子对于君主权力的限制,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他引用阳虎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引经据典的方式,使得他的论述更具有说服力。

再次,孟子对于土地制度的论述,体现了他深厚的经济学识。他提出了“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的观点,认为土地制度的公平是保障民生的基础。他主张将土地分配给每个家庭,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都有生活的保障,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以土地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孟子对于教育的重视,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他主张设立学校,以教育人民,这种以教育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明白人伦,才能使小民亲于下,才能使有王者起,必来取法。

总的来说,这篇文言文展现了孟子深厚的儒家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对于人性的理解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对于君主权力的限制,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他对于土地制度的论述,体现了他深厚的经济学识。他对于教育的重视,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这篇文言文是孟子政治思想的经典表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3.4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孟子对于许行的批评和他自己的政治理想的阐述。全文通过孟子与陈良的对话,论述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治世理念,以及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的深刻见解。

首先,孟子对许行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思想,认为这是一种“厉民而以自养”的行为。这是孟子对“耕者有其饭,织者有其衣”的小康理想的否定,他认为,这种理想只能满足物质需求,而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因此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理想。

在反驳许行的同时,孟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是精神劳动,而不是物质劳动。这一观点,突破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治国理念。

此外,孟子在文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例子,如尧舜治水、后稷教民稼穑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例子既有历叚感,又有实例性,使得孟子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在修辞手法上,孟子运用了大量的反问、设问等手法,使得全文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同时,他的语言简洁明快,深入浅出,使得复杂的哲学观点变得易于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他通过对许行的批评,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展示了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独特的哲学眼光。同时,他的修辞手法,也使得这段文言文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孟子》心得体会

现代产业学院:刘德民


在研读《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3.5 节与滕文公章句下 3.6 节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滕文公章句上 3.5 节围绕墨者夷之与孟子的辩论展开。夷子作为墨家代表,主张“爱无差等,施由亲始”,而孟子则指出夷子在葬亲一事上存在矛盾,认为“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孟子以“赤子匍匐将入井”为例,说明人对亲人和他人的爱是有差别的,同时也强调了葬亲的重要性和孝道的合理性。

这一章节让我认识到,孟子的思想强调了人性中的亲情和仁爱,同时也注重道德的实践和传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珍惜亲情,关爱家人,同时也要将这种爱推广到他人身上,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外,孟子对墨家思想的批判也让我思考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差异和互补,以及如何在多元的社会中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滕文公章句下 3.6 节中,陈代向孟子提出“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的观点。孟子则以齐景公招虞人、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等故事为例,反驳了陈代的观点,强调了“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和“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的道理。

这一章节让我深刻体会到孟子的刚正不阿和坚守原则的精神。在面对利益和权势的诱惑时,孟子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不为所动。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为了追求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那么他就无法真正地影响他人,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独立思考、坚守道德底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通过研读《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3.5 节与滕文公章句下 3.6 节,我不仅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精神营养。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以孟子为榜样,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关爱他人,坚守原则,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努力。

学习《孟子》第4心得体会

现代产业学院:宋永泉

孟子滕文公下,我被孟子在这场对话中所展现的毅力和坚持所深深感动。

首先,孟子在面对滕文公对他的质疑和嘲讽时,没有退缩也没有放弃。他坚定地回答了滕文公的问题,并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向他解释了他的理念和观点。孟子不畏权势,不怕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思想,这让我对他的坚韧和勇气深感钦佩。

其次,孟子在对话中一再强调了人性的善良本性。他告诉滕文公,人皆有好恶之心,只要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能发挥出善良的一面。孟子相信人的本性是善的,这种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让我看到了孟子对于人的潜力和尊严的肯定,也让我深受启发。

最后,孟子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展现了他的决心和为民众谋福利的决心。他告诉膝文公,只有实现了天下大同,让民众免于战乱和苦难,君主才能保住自己的宝座。他坚信“民为邦,邦为民”只有关注民众生活的幸福和平安,才能实现国家的兴盛。这种为民众着想的心态,让我对孟子的为政之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孟子滕文公下的对话展示了孟子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卓越品质。他的毅力、坚持、对于人性的理解以及为民众谋福利的决心,都令人敬佩。我衷心地赞叹他的智慧和勇气,相信他的思想将继续影响和启迪后人。

《孟子·滕文公下》学习心得

现代产业学院:魏建峰

学习《孟子·滕文公下》的心得体会,可以从多个方面来阐述,以下是一些核心的思考点:

一、对儒家思想的深入理解

《孟子·滕文公下》是儒家经典之一,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孟子在文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和论述,展现了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我更加明白这些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二、对人性本善的认同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向善的本能。在《滕文公下》中,他通过多个故事和论述,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这让我更加坚信,每个人都有向善的一面,只要我们用心去发掘和培养,就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

三、对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孟子在《滕文公下》中多次提到士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他认为,士人应该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革和建设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我深受启发,使我更加明白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使命。

四、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传承

《滕文公下》不仅是一部儒家经典,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当代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尊重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五、对个人修养的提升

孟子在文中多次提到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君子,就必须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这种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和品德修养,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综上所述,学习《孟子·滕文公下》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升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也促进了我个人修养的提升。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秉承儒家思想的精神,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良知、有担当的人。

《孟子》学习心得

现代产业学院:吴达豪


通过学习滕文公下和高娄上这两篇内容,我深感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这两篇内容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更是对现代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滕文公下的篇章中,我体会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道德伦理和治国理念。这不仅仅是对于国家治理的描述,更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通过文中滕文公与群臣的对话,我理解到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这些观念不仅是古代社会的基石,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准则。

而高娄上的篇章则更侧重于对于人性的探索和道德的教化。文中通过对各种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深刻体会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坚守道德底线,做到诚实守信,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和原则。同时,我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以和为贵,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两篇内容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智慧,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明白了做人要有道德底线,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我也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轻易妥协。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些都是我在生活中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

通过这两篇内容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所在。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努力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更加和谐、更加进步。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滕文公下和高娄上这两篇内容,我深感其中的智慧和哲理对于我的成长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把这些观念和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孟子·滕文公》学习心得

现代产业学院:肖斌

本周和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孟子·滕文公》,收获颇多,感受很深。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向孟子请问有关治国理政的道理。孟子认为:“人民的事情是不可以往后延缓的。普通人的为民之道就在于:有稳定的生产产出的人就会有稳定的心性,而没有稳定的生产产出的人就会没有稳定的心性。一旦人民没有了稳定的心性,那就会放弃约束自己免于奸邪、侈靡,进而没有什么是干不出来的了。这正因如此,贤明的君主必定会恭谨谦逊、礼居人下,向人民征取民力、民物也必定会符合礼制。这里正体现了孟子的为国唯仁不可以自己的私欲代替公需的主张。孟子作为圣人,认知别人不能以偏概全呢?无论对的成分占据的有多低,错的成分占据的有多高。对的那部分就是对,错的那部分就是错,一清二楚,不差分毫。

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家国时拜访了孟子。孟子给他讲善良是人的本性的道理,话题不离尧舜。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拜访孟子。孟子说:“太子不相信我的话吗?道理都是一致的啊。成脱对齐景公说:‘他是一个男子汉,我也是一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假如把疆土截长补短也有将近方圆五十里吧。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我并不是要把它们概括起来,只是像《孟子》所说的‘夫道,一而已矣’,《中庸》里说的‘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圣人都是一个整本,怎么可以把它们分开呢?”


《孟子》滕文公下学习心得

现代产业学院 肖召


《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也提供了关于如何为政、如何修身的宝贵智慧。在阅读《孟子》滕文公下篇中的第11至第12节时,我深感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以及社会管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在这两节中强调了“仁”的重要性。他指出,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处理人际关系,最根本的是要本着仁爱之心。孟子认为,只有内心充满仁爱,才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才能使政策和行为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一点让我深刻理解到,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个体,都应以仁爱为核心价值观,用善良和爱心去对待他人,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孟子还提到了“义”与“礼”。他认为,在仁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遵循义的原则和礼的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义是指公正无私,礼则是指遵守社会规范和礼节。这提醒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仅要有爱心,还要坚持正义,遵守规则,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孟子还强调了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这对我而言,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也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对《孟子》滕文公下篇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仁、义、礼的重要性,以及持续学习和自我反省的必要性。这些思想不仅对我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我理解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努力将这些原则融入到我的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保障部第五组、第六组经典研学

《孟子》学习心得(4)

保障部经典研读第六组  何存海

在品味《孟子·滕文公上》这部经典之作后,心中感慨万千。孟子在文中展现出的雄辩之才和深刻思想,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他主张推行仁政,认为“民事不可缓也”,强调了统治者对百姓的责任。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与繁荣,离不开对人民的关怀和爱护。当政者应以民为本,切实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才能赢得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文中对于人性本善的论述也发人深省。孟子认为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端”是人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这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善良,在生活中多一些关爱与包容,用善良去对待他人。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发扬善性,培养良好的品德。

此外,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中,还体现出他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视。他倡导人们遵守礼仪,推崇尧舜之道,为我们树立了高尚的道德标杆。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规范我们的行为,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读《孟子·滕文公上》,仿佛与先哲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们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和前行的方向。我们应汲取孟子思想的精华,以仁爱的胸怀、善良的本性和高尚的品德,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经典研读《孟子》第四次学习心得

后勤保障办公室:兰小琛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人的基本属性都是一种社会性的智慧生物,因此古今中外各种族的人性之本质相近,对物质与精神的追求目标基本一致,从各大宗教的教主宗师、各民族的历代圣贤、再到当今全球化时代各国的哲人智者与社会领袖,均倡导世人要修身养性、行善积德、勤劳进取、达己及人,实现合法致富的物质生活、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与真善美的道德境界。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进程难免跌宕兴衰,在内因或外力作用下或消亡于历史、或被兼并融合、或在兼容并蓄中延绵壮大,四大古文明演化至今,仅有中华文明历经焚书坑儒、五胡乱华、蒙古铁骑、满清入关、列强殖民、日寇侵华、和平演变等重重存亡劫难,却能不断涅磐重生屹立至今,究其内因,最重要的是历代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与舍生取义精神,才使得中华文明多次于山穷水尽之处能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所处的战国末期,诸侯杀伐、上下征利、强取豪夺、礼崩乐坏,“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坚信唯有仁政,方可让天下恢复道德体系、重建社会秩序、实现长治久安,社会各阶层才能共同受益和谐相处。“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此等理念可谓字字珠玑,至今仍有普世价值,让人振聋发聩。“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虽长期遭遇质疑、排斥甚至敌意,被当权者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何以利吾国?”,但他舍身忘我的坚定信念与身体力行的传道授业,才使得中华文明之火种从此兴旺并延绵至今。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战国时期,法家、兵家、纵横家、刑名家等百家争鸣,善战者、连诸侯者、辟草莱任土地者等群英辈出,其法可损人利己、其术可御下欺上、其才可杀敌辟土,故多为当权者所器重而得以施展抱负功成名就,而推行霸道强兵之策的政权也得以称雄一时乃至一统天下。到头来,却多落得人无善终、国亡族灭,不禁让后人掩卷叹息。虽然他们或多或少为中华文明的塑造与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历史证明仁政王道才是不朽的主流,仁义礼智信才是社会基石,有序和谐安居乐业才是民心所向,这样的人类文明才能生生不息与时俱进。


学习孟子离娄心得体会

后勤保障办  李  奇

2024年10月10日后勤保障办五、六小组,在后勤六楼会议室组织学习了《离娄》,作为一名后勤资产管理员,我深受启发,获得了以下几点深刻的体会。

通过对离娄篇章的学习,我作为一名高校后勤资产管理员,深受启发。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深刻地提醒着我,在后勤资产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流程。

后勤资产管理是高校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我们负责管理的资产种类繁多,从教学设备到办公家具,从实验器材到宿舍设施,每一项资产都关系着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像离娄一样,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资产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和隐患。例如,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其安全可靠;关注资产的损耗情况,及时安排维修和更换。

同时,我们也要有公输子般的巧思,不断探索创新资产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完善的资产数据库,实现资产的动态管理。通过扫码登记、在线查询等方式,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是做好后勤资产管理的基础。我们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资产的采购、登记、分配和处置,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对于资产的使用和保管,要明确责任人,加强监督和考核,防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此外,我们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后勤资产管理工作看似平凡,但却关系着高校的发展和稳定。我们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做到细心、耐心、用心。及时回应师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总之,通过学习离娄,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高校后勤资产管理员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离娄之明为指引,以公输子之巧为动力,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为高校的后勤保障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后勤保障办公室

                               李  奇

                          2024年10月14日

《孟子·离娄》学习心得

后勤保障办公室 林佳欣

学习《孟子·离娄》,仿佛与一位智慧的先哲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孟子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言辞,为我们揭示了许多关于人生、道德、政治的真理。

   其一,关于道德。孟子强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真诚是做人的根本准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秉持真诚之心,对待他人不虚伪、不欺骗,以诚实和善良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同时,孟子还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提醒我们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他人的爱与敬。

其二,在治理国家方面,孟子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领导者应当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为百姓谋福利。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政府应当倾听民众的声音,切实解决民众的问题,才能赢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其三,《孟子·离娄》中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也让我们明白,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需要一定的规范和准则。在生活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才能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

总之,学习《孟子·离娄》让我们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们对道德、政治有了更深刻,也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我们应当将孟子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离娄章》学习心得

部门:后勤保障部           姓名:刘凯

这一章里,孟子讲了好多道德、伦理还有治国方面的道理。其中,“仁” 和 “义” 让我印象特别深。

孟子说 “仁者爱人”,这就是告诉我们在生活里要关心别人。对家里人、朋友或者不认识的人,都要有颗善良、宽容的心。像在家里,我们得关心爸妈的身体,知道他们的辛苦;跟朋友在一起,要真心对人家,有困难就互相帮忙。我们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我们好,还会尊重我们。

“义” 也很重要。孟子觉得人得按道义做事,得知道什么是对的。这就让我想想自己,碰到有好处的事时,能不能守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生活里,有时候一些选择能让我们马上得到好处,可却是不对的。我们得像孟子说的,把道义放前面,不能因为一点小便宜就忘了自己是谁。

还有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这句话。我觉得不管是一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得有规矩管着。家里有家里的规矩,学校有学校的纪律,社会上更有法律。大家都按规矩来,生活才能顺顺当当的,社会也能稳稳当当发展。

另外,孟子说君主怎么治理国家,这对我们也有点启发。虽然我们不是君主,可我们能把这些道理用到自己生活里。比如说,我们得听听别人的意见,经常想想自己做得对不对,就像君主得听老百姓的话一样。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好,变得更棒。

在学习了《孟子・离娄章》,我对道德、伦理还有生活的理解都更深刻了。我会试着把孟子讲的这些道理用到每天的生活里,做个有爱心、讲道义、守规矩的人,也会经常反思自己,让自己不断进步。我相信,要是每个人都能这样,那我们的社会肯定会变得特别好。


读孟子滕文公心得

后勤办杨枫


10月17日学习了《孟子·滕文公》一文,阅读《孟子·滕文公》后,我深感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强调了“民”和“天”的重要性,尤其是心系百姓、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的政治理念。这一观点对当今政治家和官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他们应该时刻关注民生,为人民谋福利。

此外,孟子通过寓言的方式,如风雪中的对话,形象地阐述了仁爱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仁爱应该跳出自我,包容众生,积极帮助他人,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呼吁人们要关注他人的困境,积极伸出援手,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同时,孟子还强调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以道德规范为指导,坚持正义与人伦的原则。这一观点对于当下社会中的个体而言,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道德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为社会的公正与美好贡献力量。

总之,《孟子·滕文公》不仅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古籍,更是一本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启示的书籍。它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并引导我们积极实践其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孟子·滕文公篇》心得体会

                           后勤办  姚红斌

滕文公面对齐国威胁,向孟子请教。孟子强调行善赢得民心,创业应考虑后世继承,成功需天意与个人努力。启示我们在逆境中坚守善道、尊重天意,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挑战与机遇。而在这些挑战面前,如何抉择、如何行动,往往考验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与勇气。在滕文公与孟子的对话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在逆境中寻求机遇、在挑战中坚守善道的画卷。

滕文公,作为一国的君主,面临的是齐国在薛地筑城的严峻挑战。这一举动无疑是对滕国安全的巨大威胁,滕文公心中的忧虑可想而知。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下,滕文公展现出了一个领导者应有的担当与智慧,他并没有选择盲目对抗或逃避,而是选择向孟子请教,寻求解决之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智慧,为滕文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孟子首先以古代大王居邠的故事为例,告诉滕文公:“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面对外敌入侵时,选择离开并寻找新的居所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出于无奈。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大王依然坚持行善,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借此告诉滕文公,面对困境时,坚守善道、赢得民心是至关重要的。接着,孟子进一步阐述了行善的重要性:“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这句话强调了行善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一个能够坚持行善的国家,其后世子孙必将有王者出现,引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这是因为行善能够赢得民心,使人民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孟子在此提醒滕文公,面对齐国的威胁,滕国应该坚持行善,通过赢得民心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同时也告诫滕文公:“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创业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眼前的利益。同时,成功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能力,还有一部分是天意所决定的。但即便如此,人们仍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孟子在此提醒滕文公,在面临困境时,既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又要保持一颗谦虚和敬畏的心,尊重天意和命运的安排。

滕文公的忧虑与孟子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逆境中,我们不应该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行善的重要性,通过行善来赢得民心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境中保持稳定和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基业。

还告诉我们,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付出持续的努力和坚持。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谦虚和敬畏的心,尊重天意和命运的安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挑战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后勤保障办公室

2024年10月11日



《孟子》之《滕文公下》读后感

后勤办 张启朋

《滕文公章句下》第8章: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和待来年?"孟子说这句话的缘起是:宋国大夫戴盈之请教夫子,能否将税率一年一年免除。孟子以喻代理,言说:假如宋国有一偷鸡人,在邻人的点化下,明白了这是不正派的行为并准备改正。可是,他不忍立马悔改,意思暂时减少偷鸡数量,等到来年完全停止。如果晓得这种行为不合道理,便赶快停止算了,为什么为此要等到明年呢 ?显然,孟子很善于引导,采用了一种委婉之说劝导宋大夫当机分免税率。原文没有出现事情的结果,我们无从知道赵盈子是否把孟子的见解汇报给君王,也无从知会宋国最终是否采纳了这个建议。可见,此章的目的不在于事情的结果,而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知错就改,改则立断,断则彻底。

但是,生活当中,有时候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句话犹如一记警钟,敲醒了我们在面对错误和不当行为时可能存在的侥幸与拖延心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抉择,有时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偏离了正义的轨道。然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及时察觉并纠正这些错误。

它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我们是否曾经因为各种借口而迟迟不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比如,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却总是想着“再玩一会儿手机,明天再开始好好睡”:明知拖延会导致任务堆积,却还告诉自己“先放松一下,稍后再做”。这些看是微不足道的拖延,实际上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

“斯速已矣”强调的是行动的及时性和果断性。一旦认识到行为的非义性,就应该毫不犹豫地采取措施加以纠正。这种果断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觉悟,更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态度。它避免了错误的进一步扩大,也为我们赢得了改正和成长的机会。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自我反省的意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我们才能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的非义行为,并及时予以纠正。这需要我们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不逃避、不掩饰。

孟子的这句话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教导我们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审视自己的行为,以果断的行动纠正错误,做到知行合一。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明铭记这句话,当面对非义之事时,不再犹豫和拖延,而是坚定的斯速已矣,以实际行动践行正义,塑造更高尚的道德境界。






2024年10月14日

学习心得

                          后勤办 谷玉慧

在学习《孟子・滕文公下》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孟子所倡导的大丈夫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熠熠生辉。于个人而言,当面临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时,“富贵不能淫” 时刻提醒我们要坚守本心,不被物质财富冲昏头脑。在追求事业成功、积累财富的道路上,不能忘记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真正的成功并非仅仅是物质的充裕,更是精神的富足与坚守。

“贫贱不能移” 则教会我们在困境中也要保持尊严和操守。当遭遇经济上的困难或者处于人生低谷时,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要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去克服困难。那些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人,正体现了这种精神。他们不抱怨、不妥协,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标前行。

“威武不能屈” 给予我们勇气去面对外界的压力。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不公平的对待,但我们不能屈服。无论是在面对职场中的不正当竞争,还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都要有勇气站出来,坚守正义。

通过学习,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内涵,更重要的是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滋养,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孟子·滕文公下》学习心得

                                       后勤办       江宏林                                                      

在阅读《孟子·滕文公下》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与深远影响。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首先,“诚”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在《滕文公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孟子所提倡的“诚”,是从道德实践中提取出来的自觉品质和心理状态。这种“诚”不仅是对他人的真诚相待,更是对自我内心的真诚审视。孟子认为,当“诚”达到一定的境界时,便能打动世界的一切。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他人要坦诚相待,对待自己要诚实面对,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也才能不断自我提升。

其次,孟子对于“仁”与“义”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仁,被孟子视为人心里的住宅,只有存有仁德之心,才能使人心安定。义,则是人类的光明大道,只有做出正义的行动,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做出具体的善行。这一思想让我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时刻铭记仁义之道,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以正义之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再者,孟子在《滕文公下》中还强调了孝悌之道。他认为,尊敬长辈、亲爱父母是孝悌之本,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一观点让我深刻体会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稳定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尊敬长辈、关爱家人,以孝悌之道传承家庭美德,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孟子在《滕文公下》中还提到了交往规则以礼为主、真诚是礼的基础的观点。他认为,诸侯之间只要以礼相待、诚意交往,就不会被他人拒之门外。这一思想让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重礼仪规范,以真诚之心待人接物,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总之,《孟子·滕文公下》的学习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与深远影响。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将以孟子思想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孟子滕文公心得

后勤办刘虎峰


10月17日学习了《孟子·滕文公》一文,在阅读《孟子·滕文公》之后,我深受启发。这部经典之作不仅记录了孟子与滕文公之间的对话,更通过这些对话,向我们展示了孟子对于治国、为民的深刻见解。

滕文公作为战国时期的贤君,他虚心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告诉他,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在于其大小,而在于其是否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君主应当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提醒我们政治家和官员应当始终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谋福利。

此外,孟子还通过寓言的方式,向滕文公阐述了仁爱的真谛。他告诉我们,真正的仁爱不仅仅是关心身边的人,更是要包容、宽广,乐于助人,尽己所能为他人创造更好的生活。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的困境时,应当伸出援手,积极帮助他人,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他不仅关注国家的治理,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他提倡的“诚”的思想,强调自省和自觉,提醒我们在道德实践中要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

总的来说,《孟子·滕文公》不仅是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书籍。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百姓的支持,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道德的约束。我们应当学习孟子的思想,将仁爱、诚信等美德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积极实践,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学习《滕文公下》的心得体会

后勤保障办:刘志轩

- 坚守原则与底线方面

- 在后勤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利益的诱惑以及人情的干扰。就如同孟子所强调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后勤工作者管理物资、财务等事务,当面对供应商提供的回扣或者一些捷径时,要坚守廉洁的原则,不被利益所迷惑。同时,在执行规章制度时,不应因个别同事的求情或者上级不合理的压力而放弃正确的做事准则。

- 勇于担当方面

- 孟子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激励着后勤工作者。后勤虽处于幕后,但责任重大。例如在应对紧急情况如自然灾害时,要像孟子倡导的“舍我其谁”的气概一样,主动承担起保障物资供应、维护设施安全等责任,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一线人员提供坚实的后盾支持。

- 人际交往方面

- “与人为善”的理念在后勤工作里十分重要。在与同事协作过程中,保持友善包容的态度。当出现矛盾分歧时,以温和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在分配工作任务或者处理同事对后勤服务的不满时,秉持善意去理解他人的需求,耐心解释并积极改进工作方式,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总之,通过《孟子》的学习更加规范了我的行为规范,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观,更好的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学以明道,利他共荣”牢记于心。

《孟子·滕文公上篇》学习心得

后勤保障办公室 鲁朋刚

《孟子・滕文公上》这部经典之作,于我而言,恰似一面镜子,让我不断审视自己的生活与成长,从中汲取了许多对自身极有价值的感悟。

孟子的性善论给我带来了深刻的触动。“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在生活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些琐事或者他人的某些行为而心生不满,甚至对他人产生负面的看法。然而,性善论却提醒我,要相信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善良的本性。就像在工作中,有时候同事可能因为压力或者其他原因对我态度不好,但如果我能秉持人性本善的信念,就会尝试去理解他们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立刻生气或反击。这不仅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还能让我以更加积极和包容的态度去构建人际关系。在自我成长方面,这种信念也让我更注重发掘自己内心的善念,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外界的不良因素所影响,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善良,从而在道德修养上不断提升自己。

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思想,虽然看似离我的日常生活较远,但却给我在看待社会现象和自身社会责任方面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孟子对井田制的阐述,其中所包含的均衡与秩序的思想,让我联想到自己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角色。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没有井田制那样的土地分配模式,但在各种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上,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一种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比如在使用公共资源时,我们不能只图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要考虑到他人的需求,这也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而孟子的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则让我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政府治理的理念其实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政府关注民生,致力于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而我们作为个体,也应该积极响应这种理念,关心身边的人,为构建一个和谐、温暖的社会小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家庭中,我们可以关心家人的需求,在社区里,也能主动关心邻里的困难,这也是一种对 “仁政” 思想在微观层面的践行。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孟子・滕文公上》作为儒家经典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如 “以民为本”“推己及人” 等思想,就像流淌在我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这些思想不仅增强了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让我在面对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时,有着坚定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体现在我的生活态度上,我不会盲目地追随外来文化而丢失自己的文化根基,而是能够在吸收外来文化优秀元素的同时,坚守和传承自己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例如,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我可以自豪地分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智慧,同时也能从他们那里学习不同的文化理念,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担当方面,我更是从这一经典篇章中收获颇丰。孟子倡导的仁义道德,对我来说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准则。“居仁由义”,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做到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守正义,不做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这种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让我内心更加平静和充实,也让我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同时,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体现的社会担当精神,也激励着我。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也可以成为一个积极的改变者。我可以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正能量,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孟子学习心得

后勤办  孙军虎

   

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强调了坚守道义的重要性。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和外部压力,我们应当像文中那些有气节的人一样,不轻易妥协,坚定地秉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不为一时的得失而放弃道德底线。

   在社会交往方面,它提醒我们要与正直善良的人为伍。正如文中所言,“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能够提升我们自己的素养,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我们应该有担当和责任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敢地站出来,为了正义和公平而努力奋斗。不能逃避自己的责任,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为改善社会、帮助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滕文公下》也让我们反思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过于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是否在面对压力时轻易放弃了自己的原则?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思考,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努力成为一个更有品德、更有担当的人。

一、仁政思想

孟子始终主张统治者应施行仁政。在这一篇中,他通过对宋国行王政的讨论,表明即使是小国,只要推行仁政,也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不必畏惧大国的讨伐。他认为行仁政就是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二、大丈夫精神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这体现了他对高尚人格和坚定气节的推崇。大丈夫要有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不被外在的财富、地位和权势所左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正义和道德原则。

三、道义至上

  孟子强调道义高于一切。无论是对待出仕为官还是人际交往,都应遵循道义。他批评那些为了利益而违背原则去求官的行为,认为真正的君子应“不由其道,虽禄之天下,弗受也”。在与诸侯的交往中,也主张以道为准则,而不是为了迎合诸侯而放弃自己的主张。

四、重视环境影响

  孟子认识到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如他指出如果宋王周围都是善人,宋王才容易向善;如果周围都是不善之人,宋王就很难向善。这反映了他对教育环境和社会风气的重视,认为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培养人的品德和行为。

《孟子·滕文公下》学习心得体会

后勤保障办:王新鸿


学习《孟子·滕文公下》确实能给人带来不少深刻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我从这篇文章中领悟到的一些要点:

诚为道德之基:

“诚”在孟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表面的真诚,更是一种道德实践中的自觉品质和心理状态。当“诚”达到一定的境界时,能够打动人心,影响深远。

孝悌为仁之本:

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认为尊敬长辈、亲爱父母是仁德的根本。做到这一点,便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仁义为立身处世之道:

“仁”是人心中的住宅,只有心存仁德,才能使人心安定。而“义”则是人类的光明大道,只有做出正义的行动,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做出具体的善行。

礼以真诚为基础:

在交往中,孟子提倡以礼相待,真诚是礼的基础。诸侯之间只要以礼相待,诚意交往,就能避免被他人拒之门外。缺乏诚意而勉强交往,只会带来尴尬和隔阂。

从我做起,实现大同:

孟子认为,不必从远处寻找或做复杂的事情,只要从自己做起,尊敬长辈、亲爱父母,就能逐渐影响周围的人,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太平。

这些心得不仅是对孟子思想的深入理解,也是对我们日常行为的一种指导和启示。通过学习和践行孟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希望这些心得能对你有所启发,也期待你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孟子的智慧,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深度。


行政部第4组宣传策划办公室

品读《孟子》 悟五伦修身准则

行政部第4组宣传策划办公室   胡常健

2024年10月 12日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出的社会伦理准则,这“五伦”准则旨在维系封建社会的秩序和人际关系。‌

为父子有亲‌:强调父子之间要有亲情,父亲爱护子女,子女尊敬父母;君臣有义‌:君臣之间要有礼义之道,君主信任臣子,臣子忠诚于君主;夫妇有别‌:夫妻之间要有区别,相互尊重,各有内外之别;长幼有序‌:老少之间要有尊卑之序,尊重长辈,爱护晚辈;朋友有信:‌朋友之间要有信义,讲究信用,互相帮助‌。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还要加强人伦道德的教育,提高道德修养,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他强调人伦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

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解释或者理解就是:有血缘关系的长辈和晚辈之间要珍惜,维护好彼此之间的骨肉亲情关系;兄弟姊妹之间要互敬互爱,相互扶持;夫妻双方在婚姻生活里要有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日常生活里要尊老爱幼,注意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在现代职场中,君臣有义的理念仍然有其应用价值。例如,上级应关心下属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下属则应尊重上级的决定,积极完成任务。这种相互尊重和关爱的精神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职场关系。

“五伦十义”在中国古代历来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和 “四维八德”等其他修身准则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诸如“君仁”“臣忠”之类的提法已明显不合时宜,但我们取其核心理念,把它变通应用到现代社会广泛存在的上下级关系之中,不是一样有它的现实意义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待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您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可以奉若瑰宝,也可弃如敝履,它是一种基于道义和信任的关系,强调了相互尊重和合作的精神。这种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和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基于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共同实现团队目标。


传统文化学习笔记

行政部第4组宣传策划办公室  孙密娟

2024年10月9日

本周主要学习了《孟子·滕文公》相关章节,文章围绕着性善论、仁政、社会分工与等级秩序、先王之道等方面展开论述,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引导统治者施行仁政,关注人民的利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也为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行为提供了指导和规范。其中“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强调了社会分工与等级秩序的合理性,认为社会分工是必然的,不同的人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职责。劳心者负责管理和统治,劳力者负责生产和劳动,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在肯定社会分工的同时,也强调了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孟子认为,社会应该有一定的等级制度,统治者应该处于较高的地位,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而人民则应该服从统治者的管理。主要表达了规则的合理性以及配合沟通的重要性。

在现代企业或者单位中,社会分工也非常明确。这样有助于提高效率和促进专业化的发展,研发的专管研发,生产的专管生产,销售的专管销售,这种分工使得各环节能够高效进行,因为他们可以集中精力攻克技术难题,而不必分心于其他环节,从而提高了整个流程的速度和质量。而且促使各个岗位的人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入钻研,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

等级秩序在现实工作中的体现也比比皆是。 在一个单位或者部门中,通常有管理层级的划分,如基层员工、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负责战略方向和重大决策,他们站在宏观的角度,考虑长远发展、市场竞争态势和资源配置等重大问题。中层管理者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将高层的决策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计划和任务分配给基层员工,同时收集基层的反馈信息向上汇报。基层员工负责执行具体的工作任务,他们的工作成果直接影响到高层决策的实现。这种等级秩序有助于保证决策的有效执行,使整个团体像一部精密的机器一样运转。

在等级秩序的强调中,责任与权力也是对应着的。随着等级的升高,权力和责任也相应增加。例如主任有权调配部门内的资源,包括人员和资金等,但同时也要对部门的成绩负责。如果部门成绩不佳,部门主任要承担管理不善的责任。而普通员工虽然权力较小,但要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比如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保证工作质量等。而且,现代社会与传统的等级秩序也有所不同,更强调平等、合作与沟通。等级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员工有更多的机会通过自身努力晋升,而且在上层决策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基层员工的意见,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我体悟到了团队配合沟通的重要性,它能促进成员间信息共享、减少误解,提升工作效率,实现共同目标,铸就强大的团队力量。有效的沟通能确保信息准确传递,使成员明确目标与分工。在配合中,大家优势互补,共同攻克难题,提升效率、激发创造力,凝聚众人之力,以实现团队的成功与进步。

善良与实践

---《孟子》“性善”论学习心得

行政部第4组宣传策划办公室   杨军

2024年 10月10日


本周跟着我部门集体学习了《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他认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让我对人性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同于人性本恶的观点,孟子强调每个人内心都具有善良和正义的因素,这使我对人类的潜力和可能性充满了希望。

对我而言,这一观点在实践中能够引发巨大的影响。相信人性本善意味着我可以积极地对待他人,相信他人也具有善良的一面。这种信念能够激发我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动力,并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不会被外在表现所迷惑,而是更多地关注人性的本质,善意地对待每个人。

此外,孟子还强调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展和完善。这提醒我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性思维,尤其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坚守善良。通过日常的实践与反思,我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意识,更好地发挥自己善良本性的潜力。

从教育角度来看,“性善” 提醒我们要相信身边人的内在善良本性。应始终以积极的视角去看待他人的行为和思想,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正面的宣传引导,激发身边人内心的善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从自身修养方面,作为学校宣传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要时刻以“性善”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保持善良、宽容、正直的品质,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传递正能量。在处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时,以善意为出发点,用理解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同事。

总之,《孟子》的 “性善”论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让我进一步相信人性本善,让我更加积极地与他人相处,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同时,我认识到,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实践和修养来发展和完善,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思考和实践善良,才能真正发挥人性的善良本质,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今后,我将在本职工作和自身修养中不断追求善的境界,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孟子》学习心得

行政部第4组宣传策划办公室   蒿兴平

2024年10月10日


本周学习了《孟子·滕文公》,此章节分为上下两章,此篇记载了一些孟子在滕国时期与部分其他学派学者以及个别弟子的对话。其中“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说的是古时候也有不厚葬自己父母的情况,当时人们的父母死去,他们便将尸体扔到山沟里去。但过几天他们路过山沟的时候,发现父母的尸体被狐狸啃食,苍蝇蚊子到处都是。看到这种惨不忍睹的场面之后,他们无不大汗淋漓、闭目不视,于是他们便重新土葬了父母。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就是因为他们内心产生了愧疚,没有人能够眼睁睁看着父母的身体被如此摧残而毫不动摇的,这是人之本性使然。孟子告诫墨家夷子,人天生都会爱自己的父母,这种对父母的爱就是与众不同,你们那样无差别的爱,甚至连父母死后都不予厚葬,那是违反人性的行为,是绝对错误的。这就是儒家对待父母的态度。要知道儒家的爱叫“仁”,其根基就是来自对父母的血亲之爱,“仁”是血亲之爱的扩充和升华,是将对父母的那种绝对至诚的爱扩充向他人,以求达到对他人也能有足够真诚的爱,进而实现天下之大爱,这是用血缘纽带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的伟大思路。我们国家自古一直倡导的“以孝治天下”的观念,其实便是这个意思。

“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对我们工作有以下几方面启发:在工作中,培养忠诚与责任感。我们对学校这个大家庭应保持忠诚。如同“孝”要求子女对父母的忠诚与奉献,也需要将学校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尽心尽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忠诚能增强我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使我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任务,为学校品牌宣传创造价值。“以孝治天下”强调的是一种坚守和担当,这启示我们要对自己的职业保持忠诚。选择了一份工作,就要认真对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努力在这个领域中取得成就。不能因为工作中的一点困难或挫折就轻易放弃,而要像对待父母的养育之恩一样,以感恩和负责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同事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一样,需要相互尊重、关爱和帮助。“孝”所倡导的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精神,可以应用到与同事的交往中。尊重老员工的经验和意见,关心新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当同事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手,这样能够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的工作氛围,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对待领导要像对待长辈一样,保持尊敬和服从。领导在工作中承担着指导和管理的职责,我们应该尊重领导的决策和安排,积极配合领导的工作。同时,员工也可以像子女向父母提建议一样,以恰当的方式向领导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孝”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强调的是仁爱、善良、宽容等品质。在工作中,我们也需要注重自我修养与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做到诚实守信、正直善良、宽容大度。这样不仅能够赢得同事和领导的信任和尊重,还能够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孝治天下”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

“孝”要求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怀感激,尽心尽力地回报父母。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对自己的工作心怀敬畏和感激之情,以敬业的精神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无论工作的大小和难易程度,都要认真对待,努力做到最好。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孟子·滕文公篇》学习心得

宣传策划办公室:田媛

学习了《孟子·滕文公篇》的内容,其中滕定公去世后,滕文公与孟子的一系列对话深刻地展现出儒家孝道观念以及道德引领的重大意义。

曾子所言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有力地强调了孝道在父母生前与身后的具体呈现。于父母健在时,以礼相待,悉心关怀他们的生活所需与情感诉求。父母离世后,依礼安葬并祭祀,以此表达对他们的敬重与缅怀。这种孝道观念绝非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源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与道德担当。

在当今社会,尽管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已然发生诸多变化,但孝道的核心价值依旧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我们能够通过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陪伴他们左右、尊重他们的意见等方式,切实践行 “生事之以礼”。孝道观念在家庭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我们理应关心父母的生活需求与情感渴望,尊重他们的看法和建议,竭尽全力为他们提供帮助与支持。同时,我们也应当教育子女践行孝道,传承家族的文化与价值观念。

“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滕文公在面对丧礼事宜时,能够深刻自我反思,认识到自己过往的不足之处。他坦承自己曾经未致力于学问,只热衷于驰马试剑。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极为可贵,它能够促使我们不断地认识自身的缺点与错误,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与成长。

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应当时常进行自我反思,审慎审视自己的行为与思想。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不断学习、与他人交流沟通等方式来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及时加以纠正,持续完善自己的人格与品德。

滕文公在听取孟子的建议后,深刻认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自身。他明白唯有自己以身作则,方能引领百官族人践行孝道。这种自我担当的精神乃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品质。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自我担当。当遭遇问题和挑战时,我们不能推卸责任,而应主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成长与进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自我反思与成长是个人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时常进行自我反思,认真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同时,我们也要勇于直面自己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与品德,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耕读传家”与仁义之道

行政部宣策办  李浩

在研读孟子的思想后,我对其中的仁义之道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连续几日,学校话剧团的《白鹿原》正在上演,我连续看了三场,每一次看的感受都不相同。尤其是,我对里面的“耕读传家”深深打动,这一理念与孟子的仁义思想不谋而合,使我产生了诸多感悟。

“耕读传家”强调的是农耕与读书并重,通过辛勤劳作以养家糊口,通过勤奋读书以传承文化、提升自我。这种理念体现了对劳动与知识的双重尊重,与孟子所倡导的“仁义”有着内在的联系。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仁义正是人性之善的集中体现。在“耕读传家”中,耕作是对生活的担当与责任,读书则是对精神的追求与升华,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生的完整价值。

在孟子看来,仁义不仅是个体修养的准则,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同样,“耕读传家”也倡导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即在经济自立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的富足,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这种理念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更要注重精神世界的建设,以仁义之心待人接物,以和谐之道处世立身。

结合孟子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耕读传家”是在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应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我们要以仁义之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从话剧〈白鹿原〉中感悟孟子思想

行政部宣传策划办公室  何晓峰


近期,我一边沉浸在对经典著作《孟子》的学习中,一边参与话剧《白鹿原》的演出。在这看似不同的两个领域的碰撞中,我却意外地收获了许多对孟子思想的深刻感悟。

一、仁政思想与白鹿原的家族兴衰

孟子主张仁政,认为统治者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福祉。在话剧《白鹿原》中,白鹿原上的家族兴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仁政思想的重要性。白鹿原上的白、鹿两大家族,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式。有的家族长辈以仁爱之心对待族人,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家族便得以繁荣昌盛。而有的则为了一己私利,争斗不休,不顾百姓死活,最终导致家族的衰落。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仁政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理念,更是一种处世之道。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疾苦,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浩然之气与白鹿原上的人物形象

孟子强调养浩然之气,即要有正直、勇敢、坚毅的品质。在话剧《白鹿原》中,许多人物形象都展现出了这种浩然之气。白鹿原上的白嘉轩,他正直善良,坚守传统道德,不畏强权,敢于为了正义挺身而出。他的身上散发着一种浩然之气,让人敬佩。还有黑娃,他虽然曾经走过弯路,但最终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回归正道,展现出了勇敢和坚毅的品质。

这些人物形象让我明白,浩然之气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坚守自己的信念。在学习《孟子》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养浩然之气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培养自己的正直、勇敢、坚毅的品质,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人性本善与白鹿原上的善恶之争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在话剧《白鹿原》中,也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之争。白鹿原上的人们在面对利益和诱惑时,有的人选择了善良,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而有的人则被欲望所驱使,走上了邪恶的道路。但最终,善良总是能够战胜邪恶,正义得以伸张。

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善良的种子,只要我们用心去培养,用爱去浇灌,它就会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用善良去对待他人,传递正能量。

四、学习《孟子》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诱惑,很容易迷失自己。而孟子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价值导向,让我们在迷茫时能够找到前进的方向。仁政思想提醒我们要关心他人,关注社会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浩然之气激励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坚守自己的信念;人性本善让我们相信善良的力量,用爱去温暖他人。

总之,学习《孟子》和参与话剧《白鹿原》的演出,让我对孟子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孟子思想,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努力做一个有仁爱之心、浩然之气、善良品质的人。

孝在当代

行政部第4组宣传策划办公室  李泽林

2024年10月15日


读《孟子》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这相关的内容,孟子的这些话语,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对于家庭、社会以及个人品德的思考,也给了我们今人诸多思考。

在孟子看来,侍奉父母是所有人生事务中的重中之重,而保持自身的节操则是所有坚守中的根本。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好好侍奉,又怎能期望他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呢?同样,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节操都不能坚守,又怎能期望他会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呢?

这些句子不仅强调了孝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更将其提升到了社会和个人品德的高度。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会因为忙碌而忽视了对父母的陪伴,但孟子的教诲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多么繁忙,都不能忘记对父母的关爱和孝顺。

百善孝为首,可以说孝是传统美德的核心,是民族根基所在。但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一对夫妻要承担四位老人或更多老人的赡养,孝已经没法做到传统意义上的遵循,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是一个大课题。

 品读《孟子》“与人为善”

行政部第4组宣传策划办公室  武凡

2024年10月15日

《孟子》一书作为中华经典代表作之一,博大精深,熠熠生辉,其间的章句,学习之,领悟之,饱含智慧。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意思是孟子说:“子路,别人把他的错误指点给他,他便高兴。禹听到了善言,他就给人敬礼。伟大的舜更是了不得,他对于行善,没有别人和自己的区分,抛弃自己的不是,接受人家的是,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从他种庄稼、做瓦器、做渔夫一直到做天子,没有一处优点不是从别人那里吸取来的。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我深感这段论述对当代学校宣传工作乃至个人修养提升都有着深刻的意义。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古代先贤谦逊好学、善于纳谏品质的颂扬,更是对“与人为善”这一崇高美德的深刻诠释。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的态度,是自我完善的开始。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我所从事的学校宣传工作同样需要这种开放包容、勇于自我反思的精神。

大禹“闻善言,则拜”的举动,则展现了极高的学习态度和恭敬之心。在信息传播迅捷的今天,我更应保持敏锐的嗅觉,积极汲取各种有益的信息与观点,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的宣传手段,还是其他学校成功的经验案例,都应虚心学习,躬身实践。

在学习的道路上,领导身先示范,董宇龙部长还给我讲过人工智能的优点与特点,以及人在人工智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什么特质。李泽林主任积极学习豆包、文心一言等中外人工智能软件,引领我们紧跟媒体发展的步伐。领导的学习态度对我是一种示范,引导我养成崇尚学习、积极学习的习惯。

而大舜“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的境界,更是对“与人为善”这一美德的极致展现。他不仅乐于接受他人的优点,从善如流,更是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带动别人一道行善。

黄藤校长在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还不忘带领我们全体员工一起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这正是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带动别人一道行善。我在学校宣传工作中,要在领导指导下,营造和谐共进、携手成长的校园宣传生态。

总之,《孟子》中的这段论述启示我们,无论是在个人修养还是在工作中,都应秉持谦逊好学的态度,勇于接受批评与建议,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与进步,共同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洪流中保持定力,勇毅前行。

                      学习心得

           宣传策划办公室 吴士鹏

《品孟子卷五卷六,悟宣传工作之理》心得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静心研读孟子卷五卷六,作为西安外事学院党委宣传部宣传与策划办公室的一名教职工,心中感慨万千,诸多感悟如清泉般汩汩涌出。


孟子所倡导的“仁”,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宣传工作中的前行之路。“仁”意味着爱人,在校园宣传中,我们应怀揣着一颗仁爱之心,去关注每一位师生的故事和需求。学校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梦想的地方,我们的宣传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成就展示,而要深入挖掘师生们的奋斗历程、情感世界和成长点滴。通过宣传那些默默奉献的教师、努力拼搏的学生,展现学校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校园中感受到温暖与尊重。比如,我们可以策划一系列关于优秀教师教学心得和学生励志故事的专题报道,用真实的案例传递“仁”的力量,激发更多人积极向上的动力。


孟子的“义”,也给宣传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义者,宜也。”在宣传工作中,我们要秉持正义,坚守道德底线。面对各种信息和事件,我们要有正确的判断力,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不随波逐流地传播不良舆论。宣传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健康、富有正能量的,要为学校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同时,当学校面临挑战和困难时,我们要勇敢地站出来,用客观、真实的报道为学校正名,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孟子强调的“浩然之气”,更是我们宣传工作者必备的品质。这种浩然之气,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正直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在宣传策划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压力和阻力,但我们不能退缩,要有坚定的信念去推动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我们要保持正直的品格,不被利益所诱惑,始终以学校的利益和师生的福祉为出发点。同时,我们要有无畏的勇气去创新、去突破,敢于尝试新的宣传方式和手段,为学校的宣传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孟子的辩论技巧也值得我们在宣传工作中借鉴。孟子善于运用逻辑推理、比喻论证等方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在宣传策划中,我们也要学会运用各种技巧,让宣传内容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来阐述学校的理念和政策,让师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我们要注重与师生的互动,倾听他们的声音,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让宣传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孟子的智慧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宣传策划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会更加努力地去挖掘学校的亮点和特色,用精彩的宣传内容展现西安外事学院的风采。我会坚守“仁”“义”,秉持浩然之气,为学校的宣传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宣传工作者都能从孟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一定能把学校的宣传工作做得更好,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舆论环境。


行政部第三小组

《孟子.滕文公》学习心得(第四周)

行政部审计办公室:刘小倩

这次学习,我还是从以下两点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第一点我想说的是“拒绝形式主义”, 匡章说:陈仲子三天没有吃东西,耳朵没有了听觉,眼睛没有了视觉。井上有个李子金龟子的幼虫已经吃掉了一大半,他爬过去,拿过来吃,吞了三口,耳朵才恢复了听觉,眼睛才恢复了视觉。”孟子说:“在齐国人中间,我认为仲子肯定是位伟大的人物。即使是这样,他怎能叫廉洁?仲子的节操,那只有把人变成蚯蚓之后能办到。说到蚯蚓,它们在地面上吃干土,向下喝浊水。可仲子所住的房屋,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建的呢?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所建筑的呢?他所吃的粮食,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种植的呢?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所种植的呢?这些都还不知道。孟子在后面又提到:有一天陈仲子回家去,正好看到有人送给他哥哥一只鹅,他皱着眉头说:要这种呃叫的东西做什么呢?’过了几天,他母亲把那只鹅杀了给他吃,他的哥哥恰好从外面回来,看见后说:你吃的正是那呃呃叫的东西的肉啊!’他连忙跑出门去,'哇’地一声吐了出来。母亲做的食物不吃,却吃妻子的;哥哥的房屋不住,却住在於陵,这能够算把廉洁的节操实行到了极点吗?像他那样做,只有把人变成蚯蚓之后才能够办到。”

  这里面提到的的廉洁,是要有清晰的认知,而不是片面的追求形式上的廉洁,而忽略了实际情况和全面的考量。我们经常说形式主义害死人,并且我们常常为了所谓的形式主义而忽略了本心和本质。当然形式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一些形式主义的仪式感,可能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但是当下的气氛感觉情绪到了,那也是值得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这些表面的东西而忘记了初心,忽略了本质,我个人观点,遇事我们当然要全面考虑,追求本质,那么形式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仅仅根据一个人的出发点或动机来判断其行为的价值。孟子在滕文公下的第四章节里面问到:假如现在有个人,把屋瓦打碎,在新刷好的墙壁上乱画,但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求饭吃,你会给他吃的吗?那在我们生活中呢,有很多事也是这样的,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结果伤害到我了,那我该怎么做呢?我该感谢你至少出发点是好的吗?我不这么认同,尽管可能你的出发点或者动机是好的,但是当结果给别人造成困扰或麻烦时,我认为应该抱歉。说到这里就又让我想到了中国式父母教育,用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来绑架孩子,父母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然后认为他们这么做孩子就应该有对等的回报,当父母的一些行为伤害到孩子的时候,他们就会这么说,我还不是为了你好,然后在这个时候就会有这么一个声音,你看,你爸妈也是为了你好,啥都是为了你,可能有时候方式方法不对而已,你应该多体谅体谅他们。那如果反过来呢,我是为了你们好而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是否能接受呢?我的答案是不一定。

所以在这里我很认同孟子的这一观点,我们应该更注重实际的成果和功绩而不是只以动机来看问题。平时的学习也是一样,不能只看自己想要取得好成绩的愿望有多强烈,更要看实际付出的努力和最终取得的进步。

同时,这里也有另外一点提醒我们,就是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要明确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不能像木匠、车匠单纯为了求饭吃而工作,而要有更高的追求和更深远的意义。

《孟子.滕文公》学习心得

部门:行政部审计办公室               魏徐香

  上周我学习了孟子滕文公的章节,滕文公上卷有5个章节,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滕文公之间的谈话和事迹以及孟子对农家和墨家两个学派的观点。滕文公下卷有10章,主要记述孟子与弟子及宋、魏、齐诸国人士的回答,在阅读学习文章过程中,能不断的感受孟子身上的浩然之气以及为了捍卫儒家学说,其言行充满强烈的使命感,感觉和孟子的价值观在一次次的对话,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一、别人能做到的,你也一样可以做到,先相信再做到。

齐国的勇士成瞷个人决斗,齐景公很担心就问他行不行呀!成瞷回答齐精工说: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意思就是他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有什么好怕的。颜渊是孔子的弟子,是学习圣贤的楷模,一直以舜为榜样,他说孟子通过这个例子想告诉滕文公要有做的勇气。颜渊:瞬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仪若是,颜渊认为既然自己和瞬事一样的人,瞬能做到的事情,他也可以做到。孟子想告诉我们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只要你有成功的志向,有敢于行动的勇气,别人可以做到的,你通过努力一样可以做到。

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人抱怨说:你有天分,你条件好,所以你能成功,我就不行了,我跟你比不了啊!这样的话。其实并不是他们做不到,而是他们不愿意去做,缺乏做事情的勇气,还没开始做事情就开始打退堂鼓,就像齐宣王寡人有疾、冉求的今汝画一样,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不行”,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然后打着“我不行”的旗号,光明正大地摆烂躺平,让问题停留在表面不去解决,其实其实,每个人都有特长,做人要自信,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想做的事,不断突破现有的舒适区,哪怕走出去一点点,也会变得和过去不一样。

其次,光有做事情的勇气还是不行的,立志是做成一件事情的关键,所谓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个人志向的坚定程度往往影响到干劲的程度,有的人刚开始做事情时干劲十足,中途遇到点困难和挫折,可能就轻易的放弃了,最终能坚持下来得人少之又少,这就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仰。爱迪生曾经说过:成功靠的是1%的天赋和99%的汗水。即使你天赋异凛,不努力也是徒劳;即使你天赋平平,但是只要足够努力,也可以离成功更近一点。

二、永远不要低估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变自己。

在孟子看来,如果宋康王周边的人都和薛居州一样,那么宋康王成为好人很容易,但如果宋康王周围只有一个好人,其余都是糟糕的人,那么宋康王想学好很难。因为一个薛居州改变不了宋康王的成长环境,戴不胜要解决的就是宋康王成长环境的问题。

放到今天,我们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充满焦虑,不知道该给孩子请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或者给孩子找一个什么样的班级,才能让孩子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在孟子看来,这些办法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老师、同学对孩子的影响都有限,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他周围的整体环境。换句话说,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这些最亲近的人,才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因为孩子学东西不是一蹴而就得,也不是只要给灌输,他就能跟着学的。环境的影响、长期的浸润才能真正改变孩子,但是我们的家长总想走捷径就像戴不胜给宋康王请来一个薛居州一样,以为一个人就能把孩子教育好,这是不可能的。

很多平庸的父母,没办法接受孩子的平庸,却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庸。有多少父母对待自己和对待孩子有双重标准。禁止孩子看手机,自己却每天刷视频;要求孩子规律作息,自己却天天熬夜;逼着孩子学习,自己却从来没有碰过书。最失败的父母莫过于此,自己没做好,却拼命逼孩子,觉得自己哪儿都对,错全怪孩子。我们总是只看到孩子的问题却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总是试图千方百计的去改变孩子,如果一个家庭使足了力气希望改变孩子,那就是一个蒙昧的家庭。真正觉醒的家庭,是父母不要停止和放弃成长,孩子其实也跟着一起优秀。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改变自己,作为家长,想让孩子变好,首先要让自己变得更好。你想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更好,你要先让家庭氛围变得更好。


2024年10月15日


《孟子.滕文公》学习心得

行政部经典研读第三组  薛小瑛

《孟子.腾文化上》中:“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意思就是在上位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会喜好得更厉害。领导人的德行是风,老百姓的德行是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与此相近还有一个成语“上行下效”它有时候是一个褒义词,有时候是个贬义词。由此可见,上就像是风,下就像是草,草往那个方向倒,不是草说了算,而是风说了算。就好比是整个社会,下边社会风气的好与坏,跟上边社会风气的好与坏,有着决定性的关系。如果身居高位者崇尚奢靡,老百姓就会跟着喜欢铺张;如果身居高位者贪得无厌,老百姓就会跟着拜金无度。同样,如果身居高位者崇尚节俭,那么老百姓也会跟着不以朴素为耻,如果身居高位者倡导文明,老百姓也会跟着知书达理。

有一个乌衣巷的故事最能诠释它的精髓。乌衣巷,今天是江苏南京夫子庙附近的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但东晋的时候,那里可是当朝达官显贵的聚集区,特别是著名的王、谢两大家族。并且,他们两大家族的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彰显身份的尊贵。乌衣也就是黑色的衣服,从前都是下人、差役等贫贱者所穿。但因为富家子弟们的喜好,民间也跟着喜好起来,以至那些下人、差役们也跟着能抬起头来。其实乌黑的衣服有什么好,但因为上边的人觉得它好,就给它镀上了好的金色。这时,乌衣还是那乌衣,但因人看它的眼光不一样了,它也就不再是从前的它了。

《滕文公上》第四节中,“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就是孟子有名的关于“劳心与劳力”的论辩,他从社会分工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合理性出发,把分工看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认为从政治和经济地位看,人生来就分为“君子”和“小人”,也就是“劳心者”和“劳力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孟子强调指出,这种生来就决定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明确的等级关系,正是社会分工需要,是天下共同的道理,是绝对不可以更改的。当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孟子的主张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具有相对的合理性。但是,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批判,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的平等社会。我们不能割裂脑力与体力,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基石。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是国家的建设者,都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滕文公》下中孟子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就是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孟子以“子欲子之王之善与?”以楚人之齐语为例展开辩论,本意还是政治,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说明周围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从而说明,国君自己身边所用的人用心考察选择,如果国君周围好人多,那么国君也就会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国君周围都是坏人,那么国君也就很难做好人,这里实际上也就是蓬生麻中,不抚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昔孟母,择邻处也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孟子·滕文公上、下》学习心得

行政部审计办  郭晓玲

通过学习《孟子·滕文公上、下》,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三年之丧”。滕文公上第一节记孟子在滕国推行三年之丧事。滕定公去世,滕文公即位。由于之前与孟子两次会面并深受影响,滕文公便派人到邹国,征求孟子对滕定公丧礼的意见。孟子建议实行三年之丧,并认为能否实行的关键,取决于滕文公自己。后滕文公果真实行了三年之丧,效果还不错,且受到文武百官的拥护。

曾子曾说过“父母在世的时候,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依照礼节安葬他们,依照礼节祭祀他们,这才算得上孝”。生命的诞生与消逝都是重大的事件,以特定的礼仪和时间来对待丧礼,是对生命的尊重。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容易忽略对亲情的珍视和对逝者的缅怀。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完全遵循如此长的丧期,但这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亲情,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三年之丧,让我们思考孝道的真正内涵,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情感的投入和时间的付出。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应多花时间陪伴父母,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陪他们聊天、倾听他们的唠叨,关注他们的健康和需求。

草尚之风,必偃,从滕文公守孝三年,这也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我们不能仅仅要求别人去做,而自己却不付诸行动。我们希望家人、朋友乃至整个社会都能重视亲情、践行孝道,这不仅有利于协调家庭关系,更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安定社会秩序。

二、孟子与墨家学者夷之关于薄葬的辩论,涉及“爱有差等”、“爱无差等。伊子曰“爱无差等,施由亲始”,认为爱是无差别的,但在具体实行时,又可以有亲疏远近的差别,先施之父母亲人,再推及他人,夷之突出的是“爱无差等”,而孔孟强调的是亲亲、孝悌,爱人的普遍情感,首先要从亲亲之情开始,逐渐扩大到整个社会。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会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程度的爱。我们对家人往往有着最深沉的爱,这种爱是基于血缘关系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朋友、同事等也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投入。这也提醒我们要正视自己内心的情感差异,珍惜与亲近之人的关系,用心去经营和维护家庭、友情等。同时,也不能因为爱有差等而忽视对他人的关爱,在合理分配情感的基础上,仍应保持善良之心,对陌生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爱无差等”它倡导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地付出爱,不因其身份、地位、亲疏关系而有所不同。在现代社会,我们虽然很难做到绝对的爱无差等,但可以努力减少歧视,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无论是面对不同肤色、民族、信仰的人,还是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弱势群体,我们都应给予尊重和关爱。

在教育领域,我们应该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论其家庭背景如何;在法律面前,所有人都应该平等地受到保护和制裁,不允许有特权存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做到无差别对待并非易事。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个人情感、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文化的力量,培养人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不同人群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三、 出士之道,不见诸侯,为利失去底线不可取。孟子一生积极游说诸侯,推行王道,但若没有得到礼聘,便不肯主动拜见。弟子对此不理解,劝孟子不妨“枉尺而直寻”,委曲求全,以换取“大则以王,小则以霸”的结果。孟子认为,干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原则,不管是看护园子的小吏,还是为人驾车的车手,都有他们不肯违背的规则,拜见诸侯也是如此。士人拜见诸侯是为了行道,而不是谋取利益。如果不爱惜自己的身份,轻易屈就,怎么能得到诸侯的尊重呢,又怎么能让诸侯听从自己的主张?况且“枉尺而直寻”是就利益上说的,并不适合行道。行道首先要端正自己,然后才能影响到别人,而“枉己者,未有能直人也”。





《孟子.滕文公上、下》学习心得(第四周)

行政部审计办公室:贾素梅


《孟子·滕文公上》第二章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领导人的得行是风,老百姓的德行是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

这句话通过比喻的形式,说明了君子与小人在道德行为上的不同影响和作用。“君子之德,风也”意味着君子的德行就像风一样,具有引领和感化的力量;“小人之德,草也”则表明小人的德行如同草一般,容易随风倒伏,缺乏坚定的立场和原则。

这句话是强调榜样的力量。在社会群体中,君子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能够像风一样引导他人向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小人则往往随波逐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提醒人们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发挥正面的影响力。

应当努力成为君子,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同时,也要警惕小人的行为,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孟子·滕文公上》第三章

“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其含义是发财致富的人不讲仁慈,而心地善良的人不会发财致富。

“为富不仁”指的是那些为了发财致富而不择手段、不讲仁义道德的人。他们可能通过剥削他人、欺骗欺诈等不正当手段来获取财富,因此被认为是没有仁慈之心的。而“为仁不富”则意味着那些真正行仁政、讲道义的人往往不会通过不正当手段去追求财富,因此他们的财富积累可能会受到限制。

虽然仍然有一部分人为了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真正的财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积累,更包括精神上的满足和道德上的提升。

“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不能忘记道德和良知。我们应该通过正当的手段去获取财富,同时保持一颗仁慈的心,关心他人的福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也才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孟子·滕文公上》第四章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意也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人是脑力劳动者,有些人是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孟子在这段话中明确指出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他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不同角色的人,他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任务。这种分工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领导者的责任与义务:孟子强调了领导者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能够为人民谋福祉、解难题。同时,领导者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虽然孟子强调了领导者的重要性,但也没有忽视被统治者的价值和贡献。他认为,被统治者通过辛勤劳动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被统治者的劳动成果,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孟子认为,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各个阶层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时,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和繁荣。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各个阶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从个人角度来看,这句话也启示我们要关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无论是从事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我们都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分工、尊重不同角色的价值和贡献、促进社会和谐、关注个人成长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仪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家庭伦理的重要性:这句话首先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在家庭中,父子、夫妇、长幼之间的关系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些关系不仅是家庭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社会伦理的体现:除了家庭伦理外,这句话还体现了社会伦理的要求。君臣之间的道义、朋友之间的信用等都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品质。这些品质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个人品德的培养: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中,我们都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和品质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话的意思是: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当的位置上,推行天下至高的道理(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得志的时候(能实现志向时),就和老百姓一同遵循着正道前进(就与老百姓一起去实现);不得志时候(不能实现志向时),就独自坚守自己的主张(去实行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之骄奢淫逸(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之改移节操(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之意志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坚定信念与追求: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并且要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追求是成为“大丈夫”的重要品质。

独立自主的精神:这句话还体现了独立自主的精神。无论是得志还是不得志,都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从。我们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

坚韧不拔的毅力:这句话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描述了大丈夫在面对各种困境时的坚韧不拔和毅力。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为外界所动摇。




2024年10月8日


保障部+第七组

《孟子译注》离娄篇学习心得

基建办:贺军社

在深入研读并思考“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这句话后,我获得了诸多感悟。这句话简洁而深刻,不仅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复杂现象,也引导我们反思自我,理解他人。

首先,“有不虞之誉”让我认识到,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在不经意间获得他人的赞誉。这种赞誉可能并非我们刻意追求或预料之中的,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在某些方面的优秀表现或良好品质。这种赞誉虽然突如其来,但它能够激励我们继续努力,保持谦逊和进取的态度。同时,它也提醒我们,不要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因为很多时候,他人的赞誉或批评并非完全客观公正。我们应该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些赞誉和批评,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摒弃无意义的噪音。

其次,“有求全之毁”则揭示了人性中另一个更为复杂的层面。当我们对某人或某事抱有过高的期望时,一旦对方未能满足这些期望,我们就可能产生失望和不满,甚至对其进行批评和指责。这种“求全之毁”的心态往往源于我们内心的完美主义倾向和对事物的理想化认知。然而,现实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没有人或事能够完全符合我们的期望。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看待他人的不足和错误,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接纳和包容。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这句话对于个人成长和人际交往的启示。首先,我们应该学会珍惜那些不期而遇的赞誉,将它们视为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谦逊和自省的态度,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其次,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对待他人,不要因对方的某些不足或错误而全盘否定。相反,我们应该尝试去了解对方的背景和动机,以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去评价对方的行为和表现。

总之,“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这句话不仅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复杂现象,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反思和启示。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这些理念,以更加平和、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离娄篇章心得体会

基建办雷波

在浩瀚的国学典籍中,《孟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炼的语言,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离娄篇》作为《孟子》中的精彩篇章之一,更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论述,让我在阅读之后,产生了诸多心得体会。

《离娄篇》以“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开篇,这句话便如晨钟暮鼓,振聋发聩。它告诉我们,无论个人才华如何出众,若不遵循一定的法则与规范,终将难以成就大事。这不仅是对工匠技艺的精准描述,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明确自己的“规矩”,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南,方能行稳致远。

进一步阅读,《离娄篇》中孟子对于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的论述,也让我深感其思想之博大精深。孟子强调“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伦理智慧。它们不仅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更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这些论述,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离不开每个人对伦理道德的坚守与践行。

此外,《离娄篇》还以犀利的笔触,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孟子指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上;天下无道,则庶人议上”。这既是对统治者的一种警醒,也是对民众觉醒的一种期待。它告诉我们,当社会公正、和谐时,民众自然会安于现状,不议朝政;而当社会出现不公、混乱时,民众便会纷纷议论,表达不满。因此,作为社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我们应当时刻关注民生,维护社会公正,以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总之,《离娄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炼的语言,让我在阅读之后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和责任。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秉持《离娄篇》中的伦理道德和人生智慧,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孟子》,感受其思想的魅力,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离娄篇》心得体会

基建办李鹏娟

在浩瀚的儒家典籍中,《孟子》以其雄辩的言辞、深邃的思想而独树一帜,其中《离娄篇》更是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哲理与治国理念,读后令人深思。以下是我对《孟子·离娄篇》的一些心得体会,分而述之。

一、人性本善,教化为先

《离娄篇》开篇即言:“人之初,性本善。”孟子坚信人性中本有善端,如同水向下流、火向上燃一般自然。然而,这份善性若不加以引导与教化,便可能因外物所蔽而迷失。因此,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君主与老师应肩负起教化民众的责任,通过礼仪制度、道德教化来唤醒人心中的善,使社会回归和谐与秩序。这一观点,至今仍对我们认识人性、重视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

二、仁政为本,民心所向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离娄篇》中反复强调的一个核心理念。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关键在于其统治者是否实行仁政。仁政,即是以民为本,关心民众疾苦,满足民众基本需求,让人民安居乐业。他批评那些只知追求个人享乐、不顾民生疾苦的君主,指出这样的统治必然导致民不聊生、国将不国。相反,能够顺应民心、实施仁政的君主,则能赢得人民的拥护与爱戴,国家自然长治久安。

三、反求诸己,修身齐家在探讨治国之道时,孟子也不忘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离娄篇》中提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对于个人而言,修身齐家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以良好的家风影响社会风气,进而为国家的治理贡献力量。

四、以义为本,不为利诱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孟子提倡以义为本,不为私利所动。《离娄篇》中有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体现了孟子对高尚道德的执着追求和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它告诉我们,在面对诱惑与考验时,应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不为名利所累,保持一颗纯净、高尚的心灵。总之,《孟子·离娄篇》以其深邃的思想、鲜明的观点、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人性、道德、政治与社会的丰富画卷。它让我们在品味先贤智慧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孟子译注》离娄篇学习心得

基建办:刘豪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说,真正有德行的人,他们的言行并不拘泥于是否一定守信或实现结果,而是只遵循道义和正义。这句话给我的学习心得是:

道义为先:无论说话还是做事,最重要的是要符合道义和正义。有时候,过于执着于守信或实现某个结果,可能会让我们忽视更重要的道义原则。因此,我们要时刻以道义为指引,做出正确的决策。

灵活变通: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遵循道义的前提下,要学会灵活变通。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模式或规则,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符合道义的选择。这种灵活变通的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非常重要。

重视内在品质:真正有德行的人,不是那些只追求表面形式或结果的人,而是那些内心充满道义和正义感的人。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总之,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道义和正义在言行中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明白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

《孟子·离娄篇》学习心得

基建办:王建国

一、个人成长:自我认知与终身学习

孟子在《离娄篇》中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潜能,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和培养这种潜能。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忘记自我。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我意识到自我认知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我开始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设定明确的目标,并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种自我驱动不仅使我更加自信,也让我在职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二、家庭关系:沟通与支持

《离娄篇》中提到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家庭关系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工作压力、代际差异等。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我意识到沟通和支持是维持家庭和谐的关键。我开始更加主动地与家人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尽力提供支持和帮助。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家庭的氛围变得更加温馨和和谐。

三、职场发展:诚信与团队合作

孟子在《离娄篇》中多次提到诚信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应该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在现代职场中,诚信不仅是个人的职业素养,也是团队合作的基础。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我更加重视诚信和职业道德。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赢得了同事和领导的信任。同时,我也注重团队合作,通过积极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实现了团队和个人的双赢。

四、社会责任:公益与社区参与

《离娄篇》中强调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现代社会,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我开始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慈善捐款等,同时也鼓励身边的人一起行动。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

五、心理健康:积极心态与压力管理

《离娄篇》中提到,君子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许多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我意识到保持积极心态和有效管理压力的重要性。我开始练习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自我激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些方法不仅帮助我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也提高了我的生活质量。



《孟子·离娄篇》学习心得

基建办:韦斌

一、个体修养:内省与自律

孟子在《离娄篇》中强调了个体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潜能,关键在于如何发掘和培养这种潜能。孟子提出“反求诸己”的方法,即通过内省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这一观点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努力纠正缺点,培养良好的习惯。这种内省和自律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还能增强自信心,使我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

二、家庭关系:和谐与责任

《离娄篇》中提到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他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应相互尊重,夫妻之间应互敬互爱。这些观点使我意识到,家庭关系的和谐不仅需要亲情的维系,更需要每个成员的责任感。在家庭中,我学会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努力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家庭成员。通过与家人的沟通和合作,我们共同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社会治理:仁政与民本

孟子在《离娄篇》中提出了“仁政”的理念,主张以德治国,重视民心民意。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关心百姓的生活,实施惠及大众的政策。这一思想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每个公民也应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共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我更加坚定了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决心,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四、社会伦理:公正与诚信

《离娄篇》中多次提到社会伦理的重要性,孟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离不开公正和诚信。他强调,君子应该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无论在个人交往还是商业活动中,诚信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赢得了同事和客户的信任。同时,我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努力传递正能量,为社会的公正和和谐贡献力量。

五、批判精神:独立思考与勇于发声

孟子在《离娄篇》中展现了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他敢于直言不讳地指出社会问题。这种精神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努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面对并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参与社会讨论和公共事务,我希望能够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孟子》读后感

基建办  张宗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乐”是人人渴求的,“优患”是众人避之惟恐不及的,那么孟子为什么会得出这反常的结论呢?忧患意识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战国风云中,被视为蛮夷的西泰却终成大业,以大国自居的齐、晋,或积弱或分裂,威风不再,原因是齐、晋安于享乐而秦人树立优患意识奋发图强。当今国际社会上,以色列人面对阿拉伯世界的重重包围却屹立不倒,这无疑得益于他们在强烈的忧患意识下的艰苦奋斗。还有“二战”后我们身边的日本、韩国,-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困境中树立了优患意识,并为摆脱困境而努力。又有俗语说:富不过三代,原因也在于安乐享受中富家子弟们无优患意识,于是便有了好多关于“败家子”的民间故事。

所以当我们处在已陶醉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秦砖汉瓦的流光滋彩时,我们应该冷静地想一想这样下去是不是很危险。国歌中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并不会因革命战争的结束而过时。放眼世界,多少国家仍以中国为假想敌,南亚上空的蘑菇云,第七舰队的游弋,……我们实在没有理由沉浸于安稳之中。每个炎黄子孙都应树立强烈的优患意识,毕竟我们的国家还没强大到那个地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具有优患意识的人才能生存于世界上,只有拥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才能逐渐强大,只有具有优患意识的国家才会富国强兵。这就是忧患意识的魔力。


《孟子》离娄篇学习心得体会

保障部-赵高峰

在繁忙的合同造价部工作中,我有幸抽出时间,深入学习了儒家经典《孟子》中的《离娄上》篇。这段跨越千年的智慧之光,不仅让我对古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在无形中为我的工作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指导。  

《离娄上》作为孟子思想的重要篇章,其精髓在于强调道德、仁义与治理国家、社会的关系。初读之下,或许会觉得这些内容与合同造价这一看似技术性的岗位相去甚远。然而,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对于提升个人职业素养、优化工作流程、促进团队协作等方面,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孟子强调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合同造价部的领导,我们不仅要精通专业技能,更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道德感。在审核合同、计算造价的过程中,每一个数字、每一条条款都关系到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资金的合理使用。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公正、公平、公开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真正做到“心中有仁,手中有礼”。

其次,《离娄上》中关于“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的教诲,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合同造价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合同条款的复杂多变、造价计算的繁琐精确等。面对这些难题,我们不应抱怨环境、指责他人,而应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应对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离娄上》还强调了“反求诸己”的重要性。在合同造价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面对各种质疑和批评。面对这些声音,我们不应一味地辩解或逃避,而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寻求改进和提升的途径。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避免重蹈覆辙。

总之,《离娄上》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在无形中为我的工作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秉承孟子所倡导的仁义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专业的态度投入到合同造价工作中去,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孟子·娄离篇》心得体会

基建办公室周文静

近日,我们一起学习了孟子的《娄离篇》感触颇深。这部儒家经典不仅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人生、工作乃至社会的深刻洞察。此番学习,让我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舞台上,找到了新的平衡与启迪。《离娄篇》开篇即言:“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此言如晨钟暮鼓,警醒我在工作中应恪守职业道德,遵循行业规范,方能成就事业之方圆。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诱惑与挑战并存,唯有坚守内心的“规矩”,方能不迷失方向,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步伐。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我的行为举止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影响着团队乃至整个社会的风气。因此,我应时刻以圣人为镜,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力求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良好的人伦风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离娄篇》中另一句让我深思的话。在工作中,我逐渐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源自于相互的尊重与关爱。当我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同事,积极倾听他们的意见,主动提供帮助时,我也收获了来自团队的温暖与支持。这种正面的循环不仅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幸福感。同样,在生活中,我也努力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与家人、朋友和谐相处,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此外,《离娄篇》还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在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与其抱怨外界环境或他人不足,不如先从自身找原因,进行自我反省和提升。只有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完善个人品质和能力,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总之,《孟子·离娄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工作智慧和生活哲理,更引导我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我将继续秉承其中的精髓,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人,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4.10.15

《孟子译注》离娄篇学习心得

基建办:左延平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人际交往和自我修养道路上的方向,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令我在研读之后感慨颇多,受益匪浅。

“爱人不亲,反其仁”,这让我首先反思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付出的爱是否是真正的、恰当的仁。有时我们自认为对他人充满关爱,然而却未能得到对方亲近的回应。这时不应一味抱怨对方的冷漠或不解,而应审视自身的爱的方式与内涵。或许我们所谓的爱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并未真正考虑到对方的需求和感受。真正的仁之爱,应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是能够理解他人内心并以合适的方式表达的爱。这使我明白,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更加细腻地去体会他人的情感,用对方能够接受和感受到温暖的方式去给予爱,不断提升自己爱的品质和能力。

“治人不治,反其智”,这句话对于管理和领导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当我们试图管理或引导他人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时,不应简单地归咎于他人的不配合或能力不足,而应反思自己的智慧和方法是否得当。管理不仅仅是发号施令,更需要智慧和策略。这可能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管理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性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同时,也要善于从失败的管理经验中吸取教训,总结出更有效的方法,以智慧去引导和激发他人的积极性和潜力,实现更好的管理效果。

“礼人不答,反其敬”,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与尊敬的重要性。当我们以礼待人却未得到回应时,要思考自己的敬意是否足够真诚和深刻。礼仪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更是内心敬意的外在表现。如果我们的礼仪只是敷衍了事,对方自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虚假。我们应该以真诚的心去尊重他人,将礼仪内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回应,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这是孟子这段话的核心要点,也是最令我深思的部分。它教导我们在遇到任何问题和挫折时,都要首先从自身寻找原因。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习惯于将责任推给外界因素,抱怨环境的不公、他人的过错,却忽视了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然而,只有真正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能够让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盲点和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反求诸己,不断完善自我时,我们自身就会变得更加正直、善良、智慧和有魅力,自然而然地也会吸引他人,实现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的美好境界。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这与孟子的观点相互呼应,告诉我们要永远顺应天命,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追求幸福。这里的天命并非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而是指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我们要遵循这些规律和准则,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和把握机会,为自己谋求幸福。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和修炼得来的。只有当我们自身具备了足够的素质和能力,并且以正确的方式去行动和生活时,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幸福的果实。

孟子的这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在为人处世、自我修养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时刻铭记 “反求诸己” 的原则,努力提升自己的仁爱之心、智慧之能和恭敬之态。在遇到问题时,不再盲目抱怨外界,而是冷静地反思自己,寻找改进的方法。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遵循道德准则,以积极的态度去追求幸福。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将孟子的教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的人际关系会更加和谐美好,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更加文明进步。

总之,孟子的这句名言如同一座智慧的宝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人生指引。通过对它的深入学习和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走上一条自我完善和幸福追求的光明之路。让我们秉持着这种 “反求诸己” 的精神,不断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



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孟子》学习心得

物流与会展经济系:王玉勤

在孟子的智慧光芒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人生追求与得失之道的深刻理解。它引导我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价值与方向。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这句话首先强调了内在追求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那些真正属于我们、能够由我们自己掌控的东西,往往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坚持获得的。这种追求,是内在动力的体现,是自我完善与成长的必经之路。当我们对某个目标或理想充满热情与执着时,就会激发出无限的潜能与创造力,从而不断接近并实现它。这种“求在我者也”的态度,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功与幸福,往往源自于内心的坚定与不懈的努力。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这句话则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外在因素的存在与影响。有些事物并非完全由我们所能掌控,它们可能受到环境、机遇、命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这类事物,我们虽然可以尽力去争取,但也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接受可能的结果。这种“求在外者也”的认知,让我们学会在追求中保持理性与冷静,不为一时的得失而过分喜忧。

将这两句话结合起来看,孟子实际上是在教导我们一种内外兼修的智慧。在追求个人成长与实现价值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内在修养的提升与自我完善的努力,也要学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接受命运的安排。这种智慧体现在对自我与外界的清晰认知上:既不过分依赖外在因素而忽略内在努力的重要性;也不因过分执着于内在追求而忽视外在环境的限制与影响。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与智慧。既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与理想,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也要学会接受现实的挑战与不确定性,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在内在追求与外在适应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让自己在追求中成长、在适应中前行。

总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这句话不仅是对人生追求与得失之道的深刻阐述,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生活态度的智慧指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与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与机遇,努力成为一个内外兼修、智慧与勇气并存的人。


学习《孟子》的心得体会4

商学院:王慧珍

在深入研读《孟子》的“公孙丑下”篇章后,我作为一名高校老师,深受启发,感受到了孟子所倡导的内外兼修的重要性。这一篇章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批评与指导,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孟子在这一篇章中,继续阐述了他对勇气和道德的理解。他提出了“大丈夫”理念,即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感的人,应当具备的品质。这些品质包括坚持正义、勇于担当、内外兼修等。这让我深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成为这样的“大丈夫”。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坚守正道,勇于承担。

孟子进一步强调了“知耻近勇”的观点,意味着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成为勇敢之人的第一步。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对于现代人来说,无论是在个人修养还是在职场竞争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积极改进,不断提升自己。

孟子在对话中的言行一致,体现了他不仅在理论上倡导内外兼修,更在实际行动上践行这些原则。这种教育方式,对我作为一名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讲授,更应通过实际行动来展现这些美德,以身作则,影响和激励学生。

通过对“公孙丑下”篇章的学习,我更加认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内外兼修的重要使命。孟子的思想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的指导,它们在今天依然光芒四射,指引着我们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德行,既勇于担当又勇于自省的现代人才。

《孟子》的“公孙丑下”篇章,不仅是对古代君王和士大夫的教诲,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启迪。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让我们秉承孟子的教导,内外兼修,知耻近勇,共同培养和造就更多具有“大丈夫”之风的青年才俊,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阅读《孟子》的心得体会

部门:商学院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孙丁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生哲理和历史规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警醒。

首先,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逆境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在忧患之中,人们往往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这些经历能够磨砺人的意志,锻炼人的能力,使人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相反,安乐的环境则容易让人陷入舒适区,失去前进的动力和警觉性。长期的安逸生活可能会让人变得懒惰、懈怠,甚至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这种腐蚀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不易察觉,但一旦形成,便难以逆转。

因此,这句话还提醒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享受安逸的同时,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的头脑,认识到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做好应对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忧患意识是一种对潜在问题和挑战的预见和警觉。它促使人们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在危机来临时措手不及。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忧患意识尤为重要。只有时刻保持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矛盾的清醒认识,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和政策,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安乐并不等于安全。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往往隐藏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和危机。这些危机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矛盾的激化、自然灾害的侵袭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安逸而放松警惕,必须时刻保持对危机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适用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在个人的人生道路上,同样需要经历各种忧患和挫折的磨砺,才能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在享受成功和安逸的时候,也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免陷入骄傲自满和停滞不前的境地。

综上所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逆境与顺境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不同影响。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不断磨砺自己、提升自己;同时也要警惕安乐中的危机,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应对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


《孟子》学习心得(四)

商学院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孙艳

在深入研读《孟子》的过程中,我对“思诚之道”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这一思想不仅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要求,也为我在教育工作中树立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思诚之道”,简而言之,即是内心真诚、言行一致的生活态度与处世哲学。孟子认为,真诚是人性中最宝贵的品质,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与和谐的基石。作为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只有以真诚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潜能。

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将“思诚之道”融入每一个细节之中。无论是课堂讲解还是课后辅导,我都力求做到真诚以待,耐心解答学生的疑惑,关注他们的成长与需求。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之间建立真诚的友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此外,“思诚之道”还提醒我要时刻保持自我反省与提升。作为教师,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必须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确保自己的思想与行为都符合真诚的标准。只有这样,我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引导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思诚之道”是孟子思想中的瑰宝,它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实践指南。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将继续秉持真诚之心,以“思诚之道”为引领,努力成为一位受学生爱戴、社会尊重的优秀教师。

李齐晖《孟子》-学习心得

《孟子・离娄》蕴含着许多对教育者有启发意义的观点。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凸显了规则的重要性。在大学教学中,无论是课堂纪律还是学术规范,都需要明确的规则来保障教学秩序和学术诚信。而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这句话让我明白在教学效果不理想时,教师应先从自身找原因,反思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的不足。

孟子对修身的重视也让我深知,作为大学教师,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只有教师自身具备高尚的品格和深厚的学识,才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孟子对仁义的强调,让我思考如何在大学教育中让仁义的价值观深入学生内心。通过组织相关的讨论、辩论活动,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理解仁义的内涵与意义,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现代教育之中。


《孟子》学习心得

商学院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杨维霞

在深入研读《孟子》后,我对于其中关于与人相处的智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不仅涉及政治、哲学,还深入到了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尤其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更是充满了深邃的见解和实用的指导。

孟子强调“仁爱”之心在与人相处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人应当以仁爱为出发点,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种仁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之中,是对他人真诚的关心和尊重。在与人相处时,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当我们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深厚的友谊。

孟子还提倡“以礼相待”的相处方式。他认为,礼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和准则,它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秩序,还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现代社会中,礼不仅体现在外在的仪式和形式上,更体现在内心的尊重和谦让上。我逐渐明白,与人相处时,只有遵循礼仪之道,尊重他人的感受和立场,才能够避免冲突和误解,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孟子还强调“和为贵”的相处原则。他认为,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高境界,只有和谐才能够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和分歧,而是在面对矛盾和分歧时,能够以平和、理性的态度去沟通和解决。这种和谐不仅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内心的宽容和包容。

通过学习孟子的与人相处之道,我深刻认识到,与人相处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养。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孟子的相处智慧,以仁爱之心去关怀他人,以礼相待去尊重他人,以和为贵去处理人际关系。我相信,只有这样,我才能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收获更多的友谊和幸福。同时,我也希望将这份相处之道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在与人相处中感受到温暖和和谐。


《孟子》学习心得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孟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教育理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当我深入研读《孟子》中关于教育的论述时,内心深受触动,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及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一、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启迪智慧

孟子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启迪人的智慧与良知。他强调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向善、向上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潜力。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便是发现并挖掘这种潜力,通过引导和培育,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展。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唤醒和智慧的启迪。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需求,用爱心和智慧去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完善与成长之路。

二、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孟子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理想,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也揭示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孟子看来,人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道德的化身。他们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卓越的能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思想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更要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尚品德的优秀人才。

三、教育的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孟子在教育实践中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成长速度。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孟子还强调寓教于乐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一种负担。我们应当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四、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孟子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动力源泉。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一思想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当承担起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任,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去。我们要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和智力支持。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贡献力量,展现高校教师的风采与担当。

总之,学习孟子关于教育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及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性。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承孟子的教育理念和精神追求,努力成为一名有情怀、有担当、有智慧的高校教师。



孟子民本理念在大学教育中的实践与感悟

部门:商学院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张迪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强调了民众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在大学教育工作中,我深感这一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将孟子的民本理念融入大学教育,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例如,在课程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民众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本理念的内涵。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增长了见识,也学会了如何倾听民众的声音、如何为民众服务。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理性地分析社会问题,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这既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民本理念的基础。

通过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孟子民本理念对于大学教育的指导意义。它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爱心、有智慧的社会栋梁。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孟子的民本理念,努力将其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为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与我的日常教学工作(四)

商学院物流与会展经济系:张皛

本周在学习《孟子》的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的收获:

孟子提倡的“义利之辨”,让我在教育工作中更加坚定了道德立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追求知识,更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坚守道义。作为高校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坚守教育者的底线,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

同时,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论述,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正是他们成长的契机。作为教师,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挑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反思”的重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学习心得

部门:商学院   姓名:陈露露

在研读《孟子》中“仁者无敌”这一核心理念时,我深感其对于教育工作的深远影响与指导意义。孟子所倡导的“仁者无敌”,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高度概括,更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启示。作为大学教师,我尝试将这一思想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以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滋养学生的心田,引导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社会栋梁。

“仁者无敌”,首先强调的是仁爱之心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这种仁爱之心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深切关怀与无私奉献。我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和学习需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始终保持着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包容的学习环境。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变化,倾听他们的心声与困惑,用爱心和耐心去引导他们、鼓励他们。我相信,只有当教师真正用心去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潜能。

“仁者无敌”还强调了仁爱的行为实践。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引导者。因此,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去诠释仁爱的真谛。在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责任感,鼓励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在课外,我积极参与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仁爱的力量与美好,从而在他们心中种下爱的种子。我相信,只有当教师自身具备仁爱之心并付诸实践时,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仁者无敌”还蕴含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观察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同时也关注他们的弱项与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兴趣,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关爱与尊重。我相信,只有当教师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时,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仁者无敌”还提醒我们要保持持续反思与自我提升的态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重任。因此,我时刻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我相信,只有当教师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时,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与使命。

总之,“仁者无敌”这一理念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育启示与指导。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承仁爱之心、以身作则、因材施教并持续反思自我提升的态度来面对每一位学生、每一堂课。我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与陪伴者。


《孟子·滕文公上》学习心得

在深入研读《孟子·滕文公上》的过程中,我被孟子对于人性、道德、教育以及治国理政的深刻见解所触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尝试将这些思想与我的职业相结合,特别是结合最近的网络新闻,形成了一些有感而发的学习心得。

一、坚守教育初心,弘扬传统文化

《滕文公上》开篇即谈到了滕文公即位后,孟子对其进行的政治教育,强调了“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原则。这不禁让我反思,作为高校教师,我们的教育初心是什么?是否应该坚守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传承下去?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新闻中充斥着各种声音和观点,其中不乏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否定。然而,正是这些时候,我们更需要坚定信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二、注重品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孟子在文中多次提到“仁”、“义”、“礼”、“智”等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这些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这启示我们,在高等教育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品德的培养。最近,网络新闻中不乏一些高学历却道德沦丧的案例,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培养他们成为既有知识又有品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关注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滕文公上》中还谈到了孟子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他主张通过教育和政治手段来改变社会的不公和混乱。这启示我们,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分析问题。最近,网络新闻中经常出现一些热点事件,这些事件往往涉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冲突。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事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四、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

孟子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展现了他对于学术的热爱和追求。他提倡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鼓励人们勇于探索和创新。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高等教育领域。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分享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竞赛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结合网络时代特点,创新教育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手段来创新教育模式。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还可以通过网络社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作为高校教师,我将继续秉承孟子的教育理念和精神追求,坚守教育初心,弘扬传统文化;注重品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关注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同时结合网络时代特点,创新教育模式。


 


                      《孟子》----梁惠王上    

                对梁惠王  上  对话六的理解

                 商学院  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郝渊晓

       这段对话是关于天下如何统一的对话。

      大概意思;

       王问:天下如何能够安定?

       孟子回答---天下统一就会安定。

        王问:谁能统一天下?

        孟子回答:不喜欢杀人的君王就能统一天下。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仍然在坚持其“仁政”的思想,王不杀人了,就可以仁政促使老百姓归顺王,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也阻挡不住。

所以,管理一个企业或组织,不能太制定严酷的制度来管理员工,而应施以仁政,关心管理对象,增强凝聚力,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推动企业发展。



                 

《孟子》心得体会(四)

商学院:胡悦

在深入研读孟子关于“仁政”与“王道”的论述后,我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青年教师,不仅被其深邃的政治哲学所吸引,更在思考如何将这一古老智慧融入现代物流管理实践之中。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虽根植于战国时期的特殊社会背景,但其核心理念——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追求和谐共生的社会秩序,对于当代物流管理同样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首先,孟子强调的“仁政”思想,体现了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与尊重。在物流管理中,这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将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以及社区环境的利益置于核心地位。通过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健康安全和心理健康,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提升整个物流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个性化、便捷化、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也是“仁政”思想在物流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其次,孟子认为“仁政”能够天下无敌,这实际上是在强调道德力量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在物流管理中,道德力量同样不可忽视。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绿色环保等价值观,是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倡导诚信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物流企业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的互信与合作。此外,绿色物流的推广与实践,也是物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正如李泽厚先生所指出的,孟子的“仁政”思想虽然具有完整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空想成分。在战国时期,民族制度彻底破坏,“礼”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孟子因此直接提出了“仁政”说。这启示我们,在将“仁政”思想应用于物流管理时,需要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创新。例如,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物流管理面临着跨国界、跨文化的挑战,我们需要在尊重各国法律法规、文化习俗的基础上,推动全球物流体系的融合发展。

此外,我还认识到,“仁政”思想在物流管理中的实践,需要企业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物流行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其运营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整体运行。因此,物流企业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社会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为物流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在未来的教学和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和传播这一思想精髓,努力将其融入物流管理领域之中,推动物流管理向更加人性化、道德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也将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物流行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心得(四)

商学院:贾果玲

深入研读《孟子·梁惠王下》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孟子思想对现实社会的深远影响。

1. 仁政与王道:超越时代的政治理想

《梁惠王下》中,孟子继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强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疾苦。这种政治理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现代社会同样具有启示作用。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政治都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公正、合理、有效的政策来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批判与反思:对现实政治的深刻洞察

孟子在《梁惠王下》中对当时一些政治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深刻的反思。他批评了统治者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民生疾苦的行为,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些批判和反思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孟子作为思想家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批判精神,也让我们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的重要性。

3. 道德与教育:塑造社会的基石

孟子在书中多次强调道德和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是社会的基石,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德有才的人才来治理国家、服务社会。同时,他也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保持和发扬这种善性。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智慧与策略:治国理政的艺术

在《梁惠王下》中,孟子还展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智慧和策略。他善于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复杂的政治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他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对象来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政治效果。这种智慧和策略对于现代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5. 启示与反思:对个人的成长与修养

通过学习《梁惠王下》,我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成长与修养。孟子所倡导的仁爱、正直、诚信等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他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也激励我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孟子》学习心得(四)

商学院 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他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国家治理,对于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也极具启示。

孟子强调,发展生产、爱护百姓、教化百姓是施行仁政的关键。这映射到高校教育中,即教师应致力于传授学科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等,以及进行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教师,我们应借鉴孟子的教育智慧,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全面素质。正如孟子所言,“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教师也应坚守教育之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走向至善。

同时,孟子关于“义利之辩”的观点也提醒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过分追求功利,而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要求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工作的深远意义,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信念和使命。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践行孟子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自暴者不可与有言者”读后感》

物流与会展经济系  郭敏

阅读《孟子》,其中一句“自暴者不可与有言者”非常具有哲理,

这句话不仅是对人际交往原则的精炼概括,更是对人性自我认知与修养的深刻反思。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者”,孟子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道理:那些自我放弃、自暴自弃的人,是无法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或深入交流的。这里的“自暴”,不仅仅是行为上的堕落或放纵,更深层次地指的是精神世界的荒芜与自我价值的否定。当一个人选择放弃自我提升,不再追求道德完善与知识进步时,他便关闭了与外界良性互动的大门,使自己陷入了孤独的深渊。

这句话让我深刻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仅是言语的交换,更是心灵的触碰与思想的共鸣。一个积极向上、勇于自我完善的人,才能吸引同样优秀的灵魂,共同探索生命的真谛与世界的奥秘。相反,一个自暴自弃的人,其言行举止中透露出的消极与颓废,不仅无法激发他人的正面情感,反而会成为一种负能量,影响甚至腐蚀周围人的心灵。

因此,我认为,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当时刻保持自我警醒,不断追求知识与道德的双重提升。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要勇于担当,积极寻找解决之道,而不是选择逃避或放弃。同时,我们也应当时刻关注身边人的状态,对于那些陷入自我放弃泥潭的人,要给予关爱与帮助,引导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与目标。



正义与非正义战争

部门:常明

《孟子》中对于战争的看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孟子反对无谓的战争,认为发动战争必须出于正义的目的,并且要考虑到战争对普通百姓带来的伤害。这一思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反思,在国际事务中寻求和平而非武力解决争端的重要性。



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读《孟子有感》

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一经典论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的道路,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物流人才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这句话不仅是对求知态度的警醒,更是对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与重塑。

一、物流教学的时代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物流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传统的仓储运输到现代的供应链管理、智能物流、绿色物流,每一个新兴领域的兴起都对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简单传授和记忆上,那么学生将难以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物流环境,更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尽信《书》”的局限性

“尽信《书》”,即盲目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不加批判地接受,这在物流教学中是极为危险的。因为物流行业是一个高度实践性、动态变化的领域,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滞后于实际的发展。此外,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技术条件都可能对物流策略和管理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书本,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就很难形成对物流行业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

三、“则不如无《书》”的启示

“则不如无《书》”,并不是说我们要完全抛弃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一种开放、质疑的态度。书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但是,我们不能被书本所束缚,更不能盲目迷信书本上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结论。相反,我们应该以书本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物流教学中,这意味着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走进市场,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物流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在物流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

1、引入案例教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物流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3、推广模拟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物流模拟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物流操作和管理过程,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4、鼓励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参与物流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一思想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批判的思维和创新的勇气,不断探索和实践符合时代要求的物流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强大实践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为物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会计系第七组

《公孙丑上》学习心得

                                     商学院基础部:陈冰

在深入学习《公孙丑上》后,我深受触动,这部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于高校老师的我来说,有着诸多深刻的启示。

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句话中,我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权威和强制力去管理学生,而应以德育人。高校老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以身作则,展现高尚的品德和道德风范,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和信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提醒着我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作为高校老师,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术素养,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在面对各种学术挑战和社会问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不随波逐流,敢于坚持真理。只有自身具备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公孙丑上》中还提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让我反思在教学团队建设和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在高校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团队合作,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每个老师的优势,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努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进步。

学习《公孙丑上》,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育使命和责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经典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教育水平,用爱心、耐心和智慧去培养每一位学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学习心得

商学院会计系:陈薇

《孟子》文中强调了教育与国家兴衰的紧密联系。孟子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作为民办会计学专业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会计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仅为个人的发展贡献力量,更为国家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添砖加瓦。

《孟子》这部儒家经典不仅让我领略了孟子思想的深邃与广博,更使我在会计学专业教育的道路上获得了新的启示与感悟。《孟子》丰富了我的思想内涵,使我对高校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承孟子的教育理念与精神风貌,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与同行者。同时,我也将不断探索与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得体会

商学院会计系:| 陈伟


  成语“拔苗助长”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孟子·公孙丑上》,原意指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现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成语也常写作“揠苗助长”,两者意思相同。

故事中,宋国的农夫因为急于看到禾苗长高,采取了错误的方法——拔高禾苗,结果却适得其反,导致禾苗枯萎。这一情节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不能违背这些规律,更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会事与愿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在教育孩子时,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能够迅速取得优异的成绩,于是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会让孩子感到压抑和疲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终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同样,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工作。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成绩和效果,而忽视了长期的发展和规划。只有脚踏实地、稳步前行,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和进步。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还告诉我们,要有耐心和恒心。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持久的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愿望。


读孟子·公孙丑(下)心得体会

商学院:樊苗

作为讲授大学数学类基础课的老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我有幸深入研读了《孟子·公孙丑(下)》篇内容,从中获得了诸多深刻的感悟,这些感悟也为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孟子在这一篇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从这句话中汲取智慧。“天时”可以理解为教学的时机和环境。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拥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时机。然而,仅仅依靠这些外在的条件是不够的。“地利”则可以类比为教学的场所和条件。我们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但这些硬件设施并不能决定教学的质量。真正关键的是“人和”,也就是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和互动。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尊重时,他们才会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就像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要以爱心和耐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展和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我们不能仅仅给出答案,而是要引导他们思考,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从而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孟子还强调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教学中,“道”可以理解为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学数学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枯燥和抽象。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验教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只有当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此外,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也让我深受触动。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只有通过不断地克服这些困难,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和考试,让学生在挑战中成长。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高尚的品德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正直、诚实、勇敢的品质,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干扰。大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才。

总之,通过研读《孟子·公孙丑(下)》,我深刻认识到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品德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将孟子的智慧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读《孟子译注》心得—会计财税赋能

商学院会计系  缑 军    

《孟子译注》中虽然没有关于理财的专章论述,但很多篇章都会计、对理财、赋税等内容有所涉及和论述。孟子的诸多理财思想,对现代政府理财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孟子主张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搞好财政和经济工作。孟子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体现了孟子尊重客观规律、保障经济健康运行的观点。孟子曾经以大禹治水为例,说明只有掌握水往低处流的客观规律,才能因势利导,疏通水道,完成治水大业;孟子又以揠苗助长的例子,说明违背客观规律,只能适得其反。 经济和财政运行也有其内在规律,应当按照规律办事。

其次,孟子的理财思想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孟子的“义利观”,孟子的“义利观”是辩证、两全的。在《孟子译注》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表达了他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因此,孟子主张义而后取、见利思义。他认为可以先义而后取,但也要做到取利于民,用之有道。显然,孟子认为义、利是辩证统一的,道德价值高于物质利益,人的精神追求远比物质需要有意义,反对赤裸裸、不知羞耻、不择手段直接追求利益。

孟子的“会计诚信”观念,孟子思想在财务会计上体现为诚实守信,不做假账,讲求会计诚信。《孟子·万章下》记载,“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反映出会计的本质、内涵和原则。显然,孟子是赞同孔子的观点的。“当”具体表现为:对经济收支事项要遵守会计制度记录得“当”;对会计事项的记账和计算、结算要处理得“当”。会计人员的诚信与德才兼备,会计人员要诚信为本、德才兼备、使用得“当”,对经济收支事项的会计处理要遵守会计制度和准则,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款相符。如实反映经济收支事项,会计人员一定要讲求会计诚信。 这些方面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对促进经济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都具有多方面的启发价值。




                 

《孟子》学习心得

部门:商学院               姓名: 晋瑾


在探讨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时,孟子的一句“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尤为引人深思。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内心安宁与自由状态的深刻阐述。以下是我对这句话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一、尊德:道德之基,人格之本

“尊德”二字,首先强调了道德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孟子认为,一个人应当尊崇并恪守道德规范,这是构建健全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石。道德不仅是对外在社会秩序的维护,更是内在心灵秩序的体现。当一个人能够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他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出高尚与纯粹,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与敬仰。

在现代社会,尽管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道德滑坡、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因此,孟子所倡导的“尊德”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不应忽视对道德的坚守与追求,否则,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难以获得内心的真正安宁与满足。

二、乐义:道义之乐,超越俗世

“乐义”则进一步揭示了孟子对于人生乐趣的独特理解。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快乐并非来源于物质的满足或感官的享受,而是源自于对道义的追求与实践。当一个人能够坚守道义、勇于担当、乐于助人时,他的内心就会充满喜悦与满足。这种快乐是深层次的、持久的,它超越了物质的束缚与俗世的纷扰,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富足与自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世俗的价值观所左右,认为只有拥有更多的金钱、更高的地位、更美的外貌才能带来快乐。然而,孟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此。当我们能够放下对物质的执着追求,转而关注内心的修养与道德的完善时,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中还有更多更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追求与珍惜。

三、嚣嚣:内心之安,自由之境

“则可以嚣嚣矣”中的“嚣嚣”,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喧嚣或嘈杂,而是一种内心的安宁与自由的状态。在孟子看来,当一个人能够做到“尊德乐义”时,他的内心就会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不再受外界的干扰与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安宁。

这种内心的安宁与自由,并不是通过逃避现实或放弃责任来实现的,而是在面对现实与责任时,能够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应对。它源自于对道德的坚定信仰、对道义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当我们能够拥有这样的心态时,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面临何种挑战,我们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从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综上所述,孟子“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的论断,是对人生智慧与道德境界的深刻阐述。它告诉我们,只有尊崇道德、追求道义并享受由此带来的精神快乐时,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与自由。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与提升;在面对世俗诱惑时我们更应坚守道德底线与道义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更应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心得体会

商学院会计系:孟望

通过学习《孟子》篇的公孙丑上的内容,我获益匪浅。

孟子在这一篇中强调了“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需要通过正义的积累和长期的培养才能获得。这让我明白,一个人要有正直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不断在生活中践行善良与正义,才能拥有强大的内在力量。同时,孟子还提出了“四端之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提醒我们要保持人性中的善良本能,在面对他人的苦难时要有同情心,在面对错误行为时要有羞耻感,与人相处时要有谦让之礼,对事物要有正确的判断。


《公孙丑上》读后感

《公孙丑》作为《孟子》一书中的重要篇章,记录了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之间的深刻对话,不仅展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以下是我对《公孙丑》一文的读后感。

1.仁政思想的深刻阐述在《公孙丑》中,孟子多次强调“仁政”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应当施行仁政,以民为本,而非仅仅追求霸业和权势。例如,当公孙丑问及孟子如果在齐国当政,能否复兴管仲、晏子的功业时,孟子表示,以齐国的实力,行仁政而统一天下易如反掌。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孟子对仁政的坚定信念,也揭示了其对于政治理想的高远追求。

2. 浩然正气的培养孟子在《公孙丑》中提出了“浩然之气”的概念,这是一种至大至刚的正气,需要通过培养仁义之心来生成。孟子认为,这种浩然正气是与天地同流、与道义相配的,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和磨练,人们可以逐渐培养出这种正气,从而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3. 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在《公孙丑》中,虽然孟子没有直接展开对人性善恶的详细论述,但其思想中隐含了对人性本善的肯定。他强调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人们的仁义之心,这实际上是对人性中善的一面的发掘和弘扬。同时,孟子也提醒我们要警惕小人的乘虚而入,这反映了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深刻洞察。

4. 谦虚与自省的精神孟子在《公孙丑》中展现出了极高的谦虚和自省精神。他从不自视为圣人,而是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向古人学习。这种谦虚和自省的精神不仅使孟子能够不断进步和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这种精神,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梁惠王的抉择:从孟子智慧看现代管理与治理

会计系 潘莹

在《孟子·梁惠王》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贯穿了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尤其是对仁政的深刻解读。这种仁政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帝王,也可以为当下的国家治理、企业管理以及个人生活提供宝贵的借鉴。孟子通过对“利”与“义”的区分,指出长远的成功来自于道义,而非短期的利益追逐。本文将从管理国家、企业和个人生活的角度,探讨如何从孟子的智慧中汲取现代启示。

首先,孟子提出“先义而后利”的思想对于现代国家治理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在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很多国家在政策制定上倾向于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了社会公平、民众福祉等长远目标。孟子的主张则提醒我们,国家治理必须将人民的福祉置于首位,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必须建立在仁政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民生,提升民众的幸福感,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其一味追求经济增速,不如通过施行符合道义的政策来赢得民心,这才是最根本的“国家利益”。

在企业管理中,孟子的思想同样适用。许多企业家在经营中往往只关注短期的盈利,忽略了对员工、客户和社会的责任,结果导致企业文化衰败、信任危机频发,甚至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孟子的“仁政”理念启发我们,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利润驱动,还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责任和员工幸福感。一个注重道德和社会责任的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尊重和信赖,从而形成长期的竞争力。现代企业管理者应学习如何将道义融入商业决策中,通过回馈社会、照顾员工,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实现可持续的企业发展。

第三,孟子所强调的“仁义”对个人生活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启发。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和利益冲突,许多人在生活中容易迷失方向,做出短期内有利但违背道德的决定。然而,孟子的观点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与幸福并非来自于追求物质利益,而是源于对道德和正义的坚守。无论是在家庭、职场还是社交中,个人若能坚持原则,遵循仁义之道,必然能够在长远的道路上赢得他人的尊重,收获内心的宁静。人生的成功不在于追求一时的利益,而在于建立长久的信任和良好的品德。

第四,孟子的思想还告诉我们,抉择中应重视“义”的优先性。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企业管理,抑或是个人生活中的重大决策,我们往往面临利与义的权衡。在这个过程中,孟子提醒我们不能被眼前的短期利益所迷惑,而应该从长远利益和全局角度做出判断。例如,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短期的自我利益或许能够带来一时的好处,但长远来看,只有建立在信任和正直基础上的关系才能够持久。同样,国家在与他国交往时,也应避免只从经济利益出发,而要兼顾国际道义和长远的外交策略。

最后,《孟子·梁惠王》中的智慧还提醒我们,管理无论大小,都需要时刻关注民众的感受,重视公平和正义。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要求管理者具备更高的道德敏感性,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具备仁爱的胸怀,才能赢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无论是在管理国家、企业,还是个人生活中,决策者都应时刻牢记,长远的利益与成功,始终来自于对仁义的坚持。

总之,孟子的治国理政智慧,不仅为古代的帝王提供了宝贵的治国之道,也为当下的国家治理、企业管理和个人生活抉择带来了深刻的启发。我们在做出任何重大决策时,都应时刻牢记“义”重于“利”的原则,追求长远的、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成功,而不是只顾眼前的利益。这种智慧值得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时刻践行。

《孟子》学习心得

部门:商学院               姓名: 王乐乐


孟子“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这一论断,不仅是对个人修养与境界的精辟概括,也是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深刻洞察。

一、“大体”与“小体”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孟子所言的“大体”与“小体”之含义。在孟子看来,“大体”指的是人的心志、道德观念、精神追求等内在的高尚品质与远大理想,它关乎人的本质与灵魂,是引导人向上向善的根本力量。而“小体”则多指人的感官享受、物质欲望、短期利益等外在的、浅层次的追求,这些虽为人之常情,但若过分沉溺,便易使人迷失方向,沦为“小人”。

二、大人与小人的分野

孟子通过“从其大体”与“从其小体”的对比,鲜明地划分了“大人”与“小人”的界限。所谓“大人”,即能够超越个人私欲,以天下为己任,追求高尚道德情操与远大理想的人。他们心怀苍生,志存高远,以“仁、义、礼、智”为行为准则,不断修炼自我,提升精神境界。而“小人”则往往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沉迷于物质享受与感官刺激,忽视了内心的修养与道德的锤炼,最终可能陷入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的境地。

三、个人观点

重视内在修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被外在的物质世界所牵引,忽略了内心的声音与需求。孟子的话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与幸福源自于内心的充实与提升。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内在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追求长远目标: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应学会从长远的角度审视问题,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

平衡物质与精神:当然,我们并非要完全摒弃物质追求,而是要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点。合理的物质享受可以为我们提供生活的基础与动力,但过度的追求则会成为心灵的枷锁。因此,我们要学会在享受物质的同时,不忘精神的滋养与提升。

践行仁义之道:孟子强调“仁、义、礼、智”的重要性,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所在。我们应当将这些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仁义之道,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因此,孟子“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的论断,是对人生智慧的高度凝练与深刻揭示。它告诫我们要重视内在修养、追求长远目标、平衡物质与精神、践行仁义之道,从而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追求、有担当的“大人”。


                         公孙丑上  心得

                 商学院会计系:谢文刚

在《梁惠王上》的学习中,通过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我对孟子提出的“不动心”深有感触。

不动心并不是说无情无义,而是不受各种私欲、情绪的困扰,心态平和,理智的去对待人和事。

身边的很多人,平时很好,可是一旦遇到利益相关的事,就会动心,失去了往日的平和,甚至为了一己私欲不择手段,这是人之常情,但也令我汗颜。

不动心就是不忘初心,坚守初心,做人做事要有原则,要经得起世间的各种诱惑,做自己该做的事。

不动心,不是啥事都不做,而是要做有利于群众、国家和社会的事,只有为群众、国家、社会多做事,才能做到在各种诱惑面前不动心。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坚守教育的底线,要淡泊明志,时时刻刻把教育和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的财富不在于他有多少钱财,而在于他为国家培养了多少学生,要对教育工作动心,要对各种诱惑不动心。


心得体会  

商学院会计系:殷敏

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名言,深刻阐述了天命与人事的辩证关系,以及成就伟业的必经之路。  

学习这段话,我有了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并非偶然,而是上天对有能力者的垂青。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坐享其成,相反,上天给予的往往是重大责任,而肩负重任必然伴随着艰辛与磨难。这体现了机遇与挑战的辩证关系,只有勇于接受挑战,才能把握机遇,成就伟业。

二、 苦难是磨砺意志的熔炉,是成就伟业必经的磨砺过程。苦难并非人生的障碍,而是锤炼意志的熔炉。通过磨砺,才能增强人的忍耐力、坚韧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最终实现自我突破。

三、逆境中更显韧性,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挫折、阻碍,甚至被人误解。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初心,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不屈不挠,才能最终取得成功。逆境不仅是考验,也是促进成长的重要力量。

四、经历磨难后,要学会控制情绪,磨练心志,最终突破自身局限,获得更大的成就。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石,是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

五、成就伟业需要付出与坚持孟子的这段话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付出努力,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只有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它提醒我们,要勇于面对挑战,不畏艰难,不断磨砺自身,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心得体会

商学院会计系:原杕


《孟子・公孙丑上》的主题思想是强调要以 “仁” 和 “德” 来治理天下国家。这些观点反映了孟子的政治、道德和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通过学习2.2节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如下体会:

1.从本质特征看,“浩然之气”被描述为一种宏大而刚健的精神力量。其一是“至大”,体现了在规模和境界上的宏大无垠,超越了一般的精神状态,涵盖了广阔的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的道德领域;其二是“至刚”,则强调其坚不可摧的性质,如同钢铁一般,不会被外界的困难、诱惑或者邪恶的力量轻易地扭曲或破坏。同时,表达“浩然之气”的无限广阔性,它不仅仅存在于个体的内心,而且弥漫于整个天地之间,体现了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这种气将个体的生命与宇宙的大生命相连接,使个体超越了自我的狭隘界限,与宇宙的大道融为一体。

2.从养成方式看,其一是关于以直养而无害的“直”,我们可理解为正直、正义的行为和思想。这意味着人们需要通过秉持正义、遵循道德原则来滋养“浩然之气”。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符合道德的行为、每一个正义的决断都是对这种气的培养。同时,要避免做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以免损害“浩然之气”的养成。

其二是关于配义与道的“义”,是指适宜、恰当的行为准则,是人们在具体情境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道”则是更为宏观的宇宙人生的根本法则和规律。只有将正义的行为和对道的遵循相结合,“浩然之气”才能得以茁壮成长。这要求人们不仅要在具体事务中践行道德,还要从更高的哲学层面理解和遵循宇宙的大道。

3.从道德意义看,其一是如何与仁义礼智相关联,“浩然之气”与孟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紧密相连。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而这些道德观念的实践和内化是“浩然之气”产生的基础。当人们在行为中充分体现仁义礼智时,“浩然之气”便会自然地在内心升起。

其二是如何体现道德的崇高性和纯粹性。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的体现,代表着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了一种纯粹、无私的状态。拥有“浩然之气”的人,其行为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或者外在的压力,而是出于内心对道德的坚守和追求。

作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从以下方面培养浩然之气:

1.从道德实践方面

(1)践行仁义

   首先,要有仁爱之心。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主动关心家人、学生的需求,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情感感受。对朋友要真诚相待,在朋友遇到困难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在社会层面,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关爱弱势群体,像为孤寡老人打扫房间、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赠衣物等,通过这些行为将仁爱之心付诸实践。

其次要坚守义。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言行一致,遵守承诺。比如,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尽力做到,不轻易毁约。在面对是非问题时,要敢于坚持正义,不随波逐流。例如,在看到不公正的现象时,要勇敢地站出来,为受害者发声,或者通过合法的途径去维护公平正义。

(2)遵循礼智

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如在与他人交往中,要注意礼貌用语、尊重他人的意见和习惯。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等。从细节处体现礼仪,比如用餐时的礼仪,尊重长辈先动筷,不挑食、不浪费食物等。

不断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课程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面对问题时,要运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和解决,不盲目冲动。例如,在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选择。

2.加强个人修养方面

(1)保持正直

做到言行一致。在日常生活中,要确保自己的言行相符,不说一套做一套。例如,倡导环保理念,自己就应该在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减少浪费、做好垃圾分类等。对他人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背后诋毁他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做到内心坚守。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原则。比如,在工作中,不因为追求个人利益而违反职业道德,不接受不正当的贿赂或者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2)自我反省

日常反思。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自己当天的行为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有违背仁义礼智的地方。比如,在与他人发生冲突后,反思自己在处理矛盾过程中是否不够宽容、是否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及时改正。对于反思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改正。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个场合说了不恰当的话,伤害了他人的感情,要主动向对方道歉,并在今后的交往中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3.从精神境界方面

(1)积极亲近自然

要体验自然之美。利用业余时间走进大自然,如到公园散步、去郊外爬山等,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美丽。在欣赏自然景色的过程中,领悟天地的广阔和生命的奥秘,从而开阔自己的心胸,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2)学习自然之道。观察自然界中万物的生长规律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比如,从树木的四季更替中明白生命的轮回和坚韧,从蚂蚁的团队协作中体会团结的力量,将这些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有助于培养浩然之气。

(3)阅读经典

积极汲取智慧。阅读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以及其他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经典作品。从这些经典中汲取先人的智慧和思想精华,了解不同的人生境界和道德观念,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

与时俱进、深入思考。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要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阅读《孟子》中关于浩然之气的论述时,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现代社会的生活中,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保持自己的道德操守。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积极养成孟子关于浩然之气过程中,努力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坚持以董事长教育思想为遵循,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教学技能,提高讲解知识的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最佳教学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外事学院持续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9月18日


读《尽心》心得体会

部门:商学院会计系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在阅读孟子的《尽心上》和《尽心下》两篇经典文章后,我深感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尽心上》中,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们生来就具有善良的品质和能力。这种善良的品质和能力是不需要后天学习就能够掌握的,是人的天性。这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天性,要激发学生的善良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次,孟子强调教育的目的。在《尽心上》中,孟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道德品质的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教育的目的,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德育与智育相结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操的陶冶,要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养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再次,孟子提出了教育的方法。在《尽心上》中,孟子说:“得其心有道,失其心有术。”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方法是要得其心,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尽心下》中,孟子进一步阐述了教育的方法。他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这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后,孟子强调了教育的环境。在《尽心上》中,孟子说:“环境移人。”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不良的教育环境会阻碍学生的成长。这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教育环境的建设,要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天性,要激发学生的善良品质。我们要明确教育的目的,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我们要关注教育环境的建设,要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阅读孟子的《尽心上》和《尽心下》两篇经典文章后,我深感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不断学习孟子的教育思想,要将其运用到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学习孟子的教育思想,要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培养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阅读孟子的《尽心上》和《尽心下》两篇经典文章后,我深感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不断学习孟子的教育思想,要将其运用到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学习孟子的教育思想,要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培养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心得体会

商学院会计系:赵小宇

在阅读《孟子·公孙丑上》的过程中,我作为一名大学的会计老师,不仅被孟子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所触动,更在字里行间找到了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契合的启示与反思。这篇心得体会,便是我尝试将古典智慧与现代会计教育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多次提及“仁政”,强调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体恤百姓。这让我联想到会计教育的本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会计人才。作为一名大学的会计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仁心”去对待每一笔账目,用“诚信”去维护会计行业的尊严。正如孟子所言,“仁者无敌”,拥有高尚品德的会计人,才能在职场上赢得尊重,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孟子也在文中展现了其勇于担当、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他敢于直面时弊,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使遭遇挫折也从未放弃。这种精神对于会计教师而言同样重要。在会计教育领域,我们时常面临各种挑战,如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兴趣的激发、职业道德的培育等。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应当像孟子一样,勇于担当,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会计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在教育方面主张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一理念对会计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同的学生可能在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作为会计教师,我们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同时,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会计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时代的敏锐洞察力。作为会计教师,我们同样需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制度的变革,会计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最前沿、最实用的会计教育。



《梁惠王上》读书心得

商学院会计系:赵忠勤

《孟子》第一章《梁惠王上》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揭示了孟子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这一章中,孟子对梁惠王的治国之道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阐述了他“仁政”的核心理念。

孟子开篇直言,梁惠王虽然在位多年,却没有真正造福人民。梁惠王认为他治理国家的努力未见成效,孟子则告诉他,国家强弱兴衰并不单纯取决于军事或经济力量的增长,而在于是否推行仁政。如果君主以爱民为先,不追求私利,国家必然兴旺。

孟子认为,国家的富强不是通过压榨人民、征收重税和发动战争来实现的。相反,君主应当体恤民生,关心人民的疾苦,推行仁政。他强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段话揭示了孟子的经济思想,即国家应当尊重自然规律,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秩序,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才能使国家强盛。这种治国之道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重视民生是治国的根本。

此外,孟子也指出,军事上的强大并不能决定国家的兴盛,君主应当以德治国,而不是依靠武力威慑。他批评梁惠王过于追求扩张战争,忽视了民生。这与当时许多君主追求军事力量扩张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孟子的思想旨在通过君主的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不仅批判了梁惠王的治国之道,还表明了他的治国理念,即治国者应以民为本,以仁为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与和谐。

通过阅读《梁惠王上》,我深刻体会到孟子仁政思想的智慧。他的主张在当时是对暴力统治的反思,也是对道德治国的呼吁,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这种以人为本、关怀民生的理念在今天的社会治理中仍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于孟子·公孙丑上的学习心得》

商学院会计系:朱凰铭

在学术的海洋中遨游,我有幸再次沉浸于古代先贤的智慧之中,这次是通过深入学习《孟子·公孙丑上》这一经典篇章。作为高校教师,这次学习不仅是对我知识体系的补充,更是对我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洗礼。

《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见解,探讨了勇气、志向、人才选拔以及治国理念等多个方面的议题。其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名句,尤为触动我心。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是一种超越个人私欲、秉持正义与道义的内在力量,它激励我在教育工作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让他们学会以宽广的胸怀和坚定的信念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孟子对于“志”的重视。他强调“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意指志向是气的统帅,气是充满体内的力量。这一观点启示我,在教育学生时,应当注重激发他们的志向和理想,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保持持久的动力和坚定的信念,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此外,《孟子·公孙丑上》还涉及了人才选拔的问题。孟子主张“尊贤使能”,即尊重贤能之人,并让他们担任重要职务。这一思想对于我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启示。在日常教学中,我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潜力,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我也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通过学习《孟子·公孙丑上》,我还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更涉及到学生品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引导以及人生道路的规划等多个方面。因此,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综上,它不仅让我领略了古代先贤的智慧和风采,更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更高的追求。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秉承孟子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同行者。



七方教育研究院


《公孙丑上》心得

七方教育研究院 孙军红


在学习《孟子》的过程中,我总想以自己关心的课题,作为切入口,寻找与之有关的材料。比如,孟子是否关注和谐问题。这一章,孟子谈到柳下惠时,认为“柳下惠不羞污君”“柳下惠不恭”等。然而,在《万章下》中,又称“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所人按照孟子的说法,把柳下惠称之为“和圣”。我查一些资料,历史上被孟子称为“圣之和者”的主要是柳下惠。除他之外,暂时没有其他人有“圣之和者”这样明确的称呼。

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以正直守信、和悦守礼著称,曾多次被罢官,但仍坚持自己的原则。

柳下惠倡导的和谐相处、和为贵等“和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圣”——柳下惠的主要思想就是“和”。在对柳下惠有关遗迹,《大清一统志·卷二十二》载:“柳下惠墓在开州东南大寨村。”清光绪《开州志·古迹》云:“柳下惠,在州南八公桥四里许,相传为和圣墓焉。”开州即今天的河南濮阳,柳下惠的墓地在濮阳城东南刘堌堆村的村外,原来只是土丘,2013年修葺成“和圣陵园”,大门口的对联是追思也是盖棺:“恩泽民智安帮千古和圣耀中华,德薄日信齐天百世之师垂青史。”

和圣园景区座落于鲁中徂徕山之阳,汶水之阴的新泰市宫里镇柳里,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一代圣人柳下惠的故里。柳下惠系出展氏,春秋鲁国大夫无骇之后,名获,字禽,又字季,因为他食邑柳下,死后谥号“惠”。为了纪念这位东方儒家的文明先贤,弘扬“和”的思想,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自1998年起,新泰和圣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先后投资2亿余元修建和圣园,以乡村农业政策为契机,以地缘优势为依托,以自身主导产业为后盾,大力发展文化及农业旅游,促进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将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以此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另外,孝直镇也在延循着“和”文化的智慧,探索着新时代基层善治的融合之路。

上面的简要介绍,我们可知,春秋时期,鲁国人展禽,也就是众人皆知的“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继承和发展了“和”文化。相传,展禽提倡“和为贵”,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鲁国国君要攻打齐国,展禽认为,这是不仁的举动,表示坚决反对。齐国攻打鲁国,展禽认为这是不义的行为,派展喜以义说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在道德品格方面,展禽不羞污君,不辞小官,上自“污君”,下至鄙夫,能与任何人和谐相处,表现出特有的圆融。此外,展禽“三任而无喜色,三黜而无愠色”,不以三公易其介、不以三黜离故国,淡泊名利、荣辱不惊、一身正气,表现出高洁的情操。

柳下惠的道德情操特别是“和”的思想对孔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称赞他“言中伦、行中虑”,孟子进一步称赞他是“圣之和者”,把他与伯夷、伊尹、孔子相提并论,因此后世尊他为“和圣”。



《孟子》之《公孙丑上》的学习体会

七方教育研究院:田稼之

   在10月8日的经典研读学习会上,我与七方教育研究院全体同仁共同学习了《孟子》中的《公孙丑上》。在此次学习过程中,大家结合个人工作与生活实际, 对其中“不动心”与“浩然之气”两个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不仅让我们对古代圣贤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引发我们对现代教育实践的一些思考。

   首先,关于“不动心”的境界。孟子在对话中明确表示自己“四十不动心”。这种“不动心”并非对外界事物无动于衷,而是一种内心的坚定与从容。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教师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无论是学术研究的艰辛,还是教学工作的繁重,都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孟子的“不动心”启示我们,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应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外物所动。同时,孟子也提到了北宫黝、孟施舍等人的养勇之道,他们虽然也追求“不动心”,但方式却有所不同。孟子认为,真正的“不动心”并非简单的无畏或冷漠,而是建立在正义与道义基础上的坚定与自信。这种坚定与自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和提升。

    其次,关于“浩然之气”的养成。孟子在对话中提出了“浩然之气”的概念,这是一种至大至刚、充满天地之间的正气。这种正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需要我们通过“集义”来养成。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不断的道德修养和正义行为来积累正气。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身作则,树立正气。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品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浩然之气的优秀学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才。

   此外,孟子在对话中还提到了“知言”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言辞可以洞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道德品质。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善于言辞,更要学会倾听和判断。在与学生交流时,我们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对“圣人之道”的思考。在对话的最后部分,孟子对伯夷、伊尹、孔子等圣人的评价让我深感震撼。他认为,虽然这些圣人各有其特点,但他们都共同坚守着正义和道义的原则。这种坚守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社会和历史的负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时刻铭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以身作则,践行正义和道义的原则,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树立榜样。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总之,在阅读公孙丑与孟子的这段对话时,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之深厚,以及孟子对于人性、道德、志向与行动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它不仅让我对“不动心”与“浩然之气”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承孟子的教育理念,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孟子》心得体会 (3)

——七方教育研究院 孙彩贤


本周二上午,通过学习《孟子.卷三.公孙丑》,自己在为人之道、教育理念和治国理政三个方面的感悟比较深刻。

首先,关于为人之道。为人之道的根本就是要坚守本心。孟子倡导道义观念,即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应该坚守自己的本心。比如,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始终保持内心的坚定和正值。这种坚守能够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迷失自我,做一个有原则、有操守的人。

其次,关于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就是启发引导式。孟子擅长采用比喻、举例等形式启发学生。他要求教育者在教导他人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要求学习者要积极思考,主动吸收知识,而不能是被动的接受。

最后,关于治国理政。治国理政就是要以民为本。即要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民众是根基。因此,当政者要关注民生疾苦,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在现代社会的治理中,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4年10月12日



《公孙丑上》读书心得


《公孙丑上》是《孟子》的第三篇,全篇共九章,以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的对话为主,也包括一些孟子单独的言论。其内容既有对仁政思想的补充说明,也有论及仁政的根本。

具体来说,本篇内容中与民本思想直接相关的包括了第一章中孟子对管仲、晏婴提出了批评,第三章中孟子就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做了论述,第四章中孟子提醒统治者施行仁政不可懈怠,第五章中孟子着力论说了其关于经济问题的具体思考及相关仁政的意义,第六章论述了仁政的根本。其他章节的内容则反映了孟子的道德哲学,可被视作孟子民本思想的哲学基础。

   本篇第三章中,孟子就王道与霸道的区别作详细的说明。孟子认为,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有三:第一,从所凭借的力量上看王道凭借仁义本身的力量,而霸道则是假托仁义之名而凭借武力;第二,从施行条件上来讲,施行霸道必须依赖强大的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而施行王道则不需要;第三,从效果上来说,霸道不能服人之心,王道则能使人心悦诚服。这里,孟子着力区分了王道与霸道的本质区别,强化说明了儒家王道思想的哲学基础,同时也再一次强调了施行王道的“低成本,高回报”的特点。

   第九章中,孟子对伯夷、柳下惠进行了评论。伯夷、柳下惠是当时的著名人物,在《论语》中,孔子曾对其作以好评,但孟子看来认为伯夷、柳下惠二人虽然有着很高的道德修养,但行为偏颇。其中伯夷自命清高,实则心胸狭隘;柳下惠玩世不恭,实则轻视同时代的人。相较而言,孟子更推崇孔子,孔子既有很高的道德原则,又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做出最恰当的行为,是为“圣之时者也。”







《梁惠王下》读书心得体会


 《孟子·梁惠王下》共分十六章,其中,前十一章皆为孟子与齐宣王之间对话的记载,后五章则分别记录了孟子与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列国君主间的对话。在这些对话中,孟子进一步论述了其仁者思想。

   具体来说,在本篇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章中,孟子有从不同角度指出统治者当与民同乐,将食色之心推之于民,做到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如此才能使天下归服。

第六章、第八章、第十二章中,孟子论述了君主和统治者的义务和相应的惩处,其中,第六章里孟子巧妙地指出“四境之内不治”是君主不可推卸的责任,第八章里孟子指出桀、纣这样残暴的君主贼仁害义、伤天害理,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只可谓为“一夫”,武王伐纣是“诛一夫”,绝非“臣弑君”。第十二章中孟子则指出官员们怎么对待百姓,百姓就会怎么对待官员。

第七章中,孟子指出君主在如何选拔官员、如何罢免官员以及如何审判犯罪的人这三个问题上都不能偏听偏信,既要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还要亲自去考察实际的情况,然后才能作出判断。

第九章孟子强调君主应善于学习。

第三、第十、第十一、十三、十四、十五章记载孟子关于当时列国之间交往、征伐问题的看法,孟子指出一个国家不论选择无论战争抑或和平,都应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第十六章反映了孟子关于个人际遇的态度。

总的来说,本篇各章记载所涉内容广泛,可以帮助读者在前篇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不同侧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里,可尤其注意第十、第十一两章讨论的齐伐燕之事。第十章中,孟子首次就‘齐伐燕’这一当时重大历史事件发表看法,当时,燕国内乱,齐国出兵帮助燕国平乱,很快获得了胜利。之后,齐宣王却为是否应吞并燕国的问题犯了难,他为此求教孟子。孟子告诉齐宣王,齐国之所以能快速取得胜利,完全是因为其军事行动获得了燕国百姓的支持,相应的,对待齐国是否应吞并燕国的问题,齐宣王也应当遵循燕国百姓的意愿。如果燕国百姓支持齐国吞并燕国,齐国就应吞并燕国;如果燕国百姓不支持齐国吞并燕国,齐国就不应吞并燕国。孟子的这一论述再次表明在他看来一个国家不仅在国内事务应以民为本,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兼并与独立,都应遵循人民的意愿。不仅在国内事务中强调民本,在国际事务上也强调民本,这是孟子民本思想中极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十一章的记载中,齐宣王在获得平定燕国内乱的军事胜利之后,并没有认真听取孟子的建议,而是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对燕国进行了吞并,俘虏了燕国的人民,拆毁了燕国的宗庙,并将燕国的宝鼎运往齐国。结果招致各国联合讨伐齐国。齐宣王为此苦恼,求教于孟子,孟子再次告诉他,齐国获得军事上的胜利离不开燕国百姓的支持,而如今齐宣王的做法完全违背了燕国人民的意愿,齐宣王应立即放弃吞并燕国的计划,安抚燕国百姓并为燕国设立新的君主,如此才能解困。

   通过前章与本章的记述,读者可以看出孟子不仅认为对待国内问题要以民为本,处理国际事务时也要以民为本。具体落实到当时齐燕两国的问题上,齐宣王就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其对燕国的军事行动是因为合乎燕国的民意所以才能快速取得胜利,妄图将一场吊民伐罪的正义战争变为吞并燕国、扩大齐国疆土、满足其私欲的不义之战,因此才遭到了各国的一致讨伐。正是基于这一考量,孟子建议齐宣王及时修正错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然而齐宣王最终没有听取孟子的意见,导致齐国吞下失败的苦果,也迫使孟子离开了齐国。






孟子的浩然正气

七方教育研究院  李健


孟子的浩然正气,是一种君子弘毅气魄。追求真理(义),唯有牺牲精神才不至于向现实妥协,孟子这种“舍生取义”精神与孔子“杀身成仁”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两希文明的鼻祖也有这种精神,耶稣说“杀死你身体,杀不死你生命的,你不要怕他”,耶稣坚持传道而被钉死;苏格拉底也因传播真理而牺牲生命。

不同的是耶稣、苏格拉底牺牲生命了,而孔孟并未牺牲生命,耶稣、苏格拉底对世界的影响力必然超过孔孟。

3《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孟子的浩然正气

七方教育研究院:张健

从孟子的阐述来看,浩然之气难以用言语描述,像是一种无形的气场,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强大的气场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它就像一颗深埋在心田的种子,是需要通过后天的浇灌养出来的。当一个人秉持正义的原则,遵循道德的规范时,他的内心就会逐渐积累起一种正气。孟子强调 “集义而生”,这意味着要不断地积累正义的行为和思想。无数个小的正义行为汇聚在一起,便能够形成一股浩然正气。孟子的浩然之气思想也涉及到人性善恶的探讨。虽然对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浩然之气的养成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力量,引导着人们向善发展。

读《孟子》公孙丑上有感

七方教育研究院 张驰


今天读了《孟子》公孙丑上,我对其中第六章有一些感触。我觉得孟子说的很对,人都应该有恻隐之心,但我认为很难达到。我认为人与人之间,很难能做到共情。

今天早上,学校门口有车辆在狭窄的地方倒车,刚好堵住了本就不宽的街道。路边新铺好的水泥地,将将能够通行,所以电动车会选择在水泥路上骑过去。施工的人隔老远就喊,“不要在水泥上走,出去”,接着埋怨倒车的人不该在这里倒车。我认为在早高峰的时间,谁都没有错,只是谁都只为自己着想。首先,倒车的人确实不该在这里掉头堵住了街道。其他车辆看见马路上有人掉头,依然选择离他很近,妨碍了车辆掉头。施工的人占用了马路还不让电动车走,不通情达理。在早上的时候大家心里都很着急,在这个时候没有人去指挥交通就会造成这种后果。因为大家都觉得这种情况和自己没关系,只想快速通过这里。

我认为恻隐之心确实大家都有,但是不持久。当事情和自己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偶尔展现一下恻隐之心。当和自己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大家就会很漠然。就是鲁迅说的,“我只会觉得吵闹”。

我一直觉得人和人之间除非亲身经历,不可能做到共情。而且即使经历过,所处的环境不一样,也不能完全感受到本人的心情。